善良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欺天瞞地,也不會耍陰謀詭計,面對被人欺負時經常一笑了之,不會挂記在心,身心清淨心情愉快,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

邪惡的人卻正好相反,它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罪惡的陰影之中。

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提心吊膽的人生與內心坦蕩的人生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有一句話叫:是非日日有,不聽自然無。當我們的心時刻能保持一份清靜自然,縱然別人在你面前講是非,你也當成是沒聽到一樣,這樣,你的人生自然不會有那麼多的是是非非,因為你見若不見,聽若不聽。

小時候曾經去過一個城隍廟,在那里我看到了廟簷下挂著一個大算盤,意思是說神靈總有一天要與人算他的善惡之帳。

那里的橫匾寫著:你又來了。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

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我們要少一些指責,多一份寬容,自己過得很自在,他人也會感到舒服。

幸福和樂的生活,其實就在我們當下,只是我們不懂得過。人生並不複雜,幸福也很簡單!

正所謂:茫茫宇宙大世界,浩然正氣充天地,善惡自有天作証,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生之前程事業在于淡定。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我們有過榮耀和成功,也有過失敗和挫折;有過喜出望外,也有過痛心疾首;有過狂風暴雨的摧殘,但也有過艷陽高照的沐浴。

面對這些我們無需大喜過望,也不必大悲欲絕,因為這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道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做好自己,懷一顆柔軟的心,行走于天地間,柔軟或許感化不了心狠,但至少可以得到平靜,活得安逸,每一步都走得無愧于心。

只要用一種淡定的心態去面對,必將迎來芬芳的人生。

南宋文天祥的《正氣歌》開篇就講: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孟子也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無論是天地的正氣,還是個人的浩然之氣,都說的是一種充塞與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礡之意境!

此意境只有與天地自然合一之人才會有深切的體悟!

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間;
善待父母,那是生命來源;
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親;
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
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
善待冤家,那是還債主人;
善待陌生人,那是未來的因緣;
善待動物,那是人類朋友;
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美景;
善待一切,它們都因世間的大美而存在。

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

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是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就是度量、氣度。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培養人們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古代有一個道德修養很好的人,叫林退齋,這個人福報很好,兒孫很多。

他在臨終時,兒子都跪在他面前說:您要離開我們了,最後留點什麼話讓我們終生奉行吧。他說:你們要學會吃虧。這正是他對兒孫的最大關懷,讓他們懂得吃虧是福。

有一句話叫:莫以成敗論英雄。並不是贏的人就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他能戰勝自己,真正做自己主人的人。多一份寬容,也能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因為你的心是善的,不發怒,細胞也會過得很快樂,而是要有一顆真正關愛對方的心。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最後吃虧的,還是做壞事的人!

只是我們的眼光看不到那麼遠,只看到眼前。

孔子在《易傳》中有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老子也說:大道無為,上善若水。善行的本身是好的,普天下各種宗教黨派都在提倡人人善行。善行不求回報是奉獻才是真善。

中國人大多信奉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可惜沒有幾個人能信奉達則兼濟天下

大多數的中國人為了吃飽而努力拼搏,遇到乞討者能給點零錢,或許,這樣的行為在物質上對貧者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但是,在精神層面,卻會像冬日的陽光一般融化行乞者那顆快要凍結的心。

人善人欺天不欺,這叫存心有天知。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雖然有過狂風暴雨的摧殘,但至誠懇切,久而久之,自有撥雲見日、青天開朗的一天。

少一些指責,多一份寬容,自己過得很自在,他人也會感到舒服。幸福和樂的生活,其實就在我們當下,只是我們不懂得過。

其實,人生並不複雜,幸福也很簡單!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此語道破了天機,它告訴世間的蕓蕓眾生:天理昭昭,因果不爽。

經年之後,我居然找到了這句話的出處,原來它是《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告誡人們善良的人雖然可能會被人欺負,但是善有善報,最終他會有好報的。

惡人惡政,普通的民眾可能會懼怕他,但是因果報應總有一天會清算他的惡,惡行定會有惡報。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我們看這一句,這是從比喻上說。清水珠,清珠投在濁水裡頭,濁水是染污的水。這個珠子有這個功能,能夠讓濁水沈澱或者是把它,像現在講的化學的方式,把染污化解變成了清水,所以『濁水不得不清』。這是個比喻,用這個做比喻。

說『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就是念佛作佛的一個道理。我們的心妄念很多!亂心。六道凡夫哪一個人心不亂?只是亂的程度不相同。有的人妄念少一點,有的人妄念多一點,有的人妄念輕一點,有的人妄念重一點,只有是多少輕重不同,六道凡夫統統有妄念。有妄念是凡夫,這搞六道輪迴,妄念斷掉之後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妄念造成的。這你一定要懂,有妄念就有六道,有妄念你就有命運,就有業力,你就有輪迴;沒有妄念了,業力就沒有了,輪迴就沒有。怎麼樣把我們這個妄念給斷掉,這個地方用的是念佛的方法,把念佛投在妄念裡頭,妄念就沒有了。

文摘恭錄—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五十一集) 2003/7/4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的方法:這樣念上一百天,保你身體健康起來,一切內病外病都會好——南懷瑾

  念佛的方法有幾十種,今提出二、三種供大家參考。這幾種方法,多數人都可以適用,而且照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處。

  現在分述如下:

  第一種,叫做瑜伽念佛。

  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養了清靜的心情,在那裡默念。

  念佛,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肚臍以上,差不多在心下胃上的位置,不在前面,而在中間,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另外有理由,不去管它。

  你總要把思念集中在這裡,耳不聽外邊,要聽這裡在念佛的聲音;眼不看外邊,要看這裡:本來看不到,好像看得到,這時心情安靜,只聽到內在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字字聽到清楚,慢慢的念,而都聽得到。

  如果聽不清楚,便是心跑到外邊去了。便要重新念起,念到一字一句都聽清楚,連念到一百零八句,也都能夠聽得清楚,這樣雖沒有得定,但與定也差不多了。

  因為念到一百零八句,能沒有妄想雜念,做到一心不亂,是很不容易的。

  你盡管念下去,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久而久之,突然間念佛念停了,念不起來了,你再想念,還是提不起來。

  這時候,你感到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時候就是定。

  此後,更需勤加練習,愈練習愈好。能做到這一步,是千難萬難的事。

  第二種念佛,為微聲念佛。

  坐著念,念的聲音只有自己的耳朵恰恰聽到,旁的人如果沒有挨得很近,是聽不到的。嘴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字字清清楚楚,耳聽得到,眼好像仿佛也看得到。

  每連續念了十句,暫停一下再念。當念的時候,當然沒有妄想雜念,偶有妄想,這是初學的人常有的事,不去管它,還是十句的念下去。

  念了十句,休息一下再念。念時必需聽得清清楚楚,到後來連自己身體都忘記了,到了這境界,既不散亂,也不昏沉,也可以得定。因為散亂和昏沉,多半為身體所障礙。

  第三種念佛,為大聲念佛。

  但也不要大喊大叫,把氣叫開來,因為這樣不但不會得定,而且沒有好處。所以,要把聲音歸納到身的內部,一口氣一口氣地念。等這口氣念完了,閉起嘴巴,等一會兒,由鼻子吸氣,待氣吸得充滿了再念。

  這樣念上一百天,保你身體都會健康起來,一切內病外病都會好。不但如此,因為這是配合氣來念,便是無上“氣功”,所以念過一百天,把膀子一拉,可以發出勁來。

  這種方法不但內心得清靜,身體也會好。

  但要注意一點,念時絕對要用鼻子吸氣吸得飽滿,如果念得上氣不接下氣,用嘴吸氣,那不但不會得定,而且反有害處,身體會攪壞的。所以特別要注意,當氣不足,念不下去時,就得停,進行吸氣後再念。

  照這樣念法,心身才會得到益處,而且容易得定。念到最後,你不想念了,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就是定。

  這種念法采取大聲念佛,同時會發出金剛之聲,那是念的聲音好像金石之聲,這種聲音,可以影響旁人,他們聽到了也會清靜,有這樣大的好處。

  還要注意一點:初步練習時,應當靜靜的念,嘴唇不過很輕微地動,牙齒不動,只有舌頭在彈著,氣由體內發出,這樣身體才有益處,也容易得定。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只老實念 不必問如何 莫管同與異 休論自與他

只貴願力強 那怕妄想多 散亂固成病 分別易入魔

境緣無好醜 佛號一掃過 句句念能真 決定出娑婆

前則偈云:「三字真傳老實念。」故以《老實念》偈緊接於後,須在箭靶紅心裏面射中紅心,方是承受聖教真傳的好手中的好手。

「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老實」很平常,但確甚希有。唐代有位婆婆,人問台山路怎麼去?她只是回答:「驀直去。」任何禪宗巨匠都勘她不破。「驀直」正與此處之「老實」同樣平常,同樣是甚極奇特。妙就妙在不給你留下思議之處。才有所思,不是了也。念佛參禪,都是如此。所以開口第一句,直說,「但只老實念」,絕對唯一的老實念佛。不可再問這問那,若還在東問西問,早是不老實了,所以宗門說:「不問如何與若何。」

「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華嚴宗依六相而談法界事事無礙之義。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是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討論平等與差別的涵義。同異二相是相上的平等與差別。例如磚瓦木料雖形相各各不同,可是可以合造成一間屋子,顯示了同相。在一個屋子裏面,磚瓦木料各有自身之相,這是異相。以相上的同異為例可以推想體上的總別與用上的成壞。所以這裏就以同異為代表。「自他」,自是自佛,他是他佛。又自身為自,別人為他。又身心為自,萬物為他。所以同異包括一切體相用的平等與差別,自他攝盡一切人我心物的對立與統一。一概是不管不問。只是一句孤伶伶的阿彌陀佛,聲聲相繼,自然孤明歷歷。

「只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彌陀要解》:「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可見願力是前承信念,後導妙行的關鍵。又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若信願緊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又曰:「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就是說,一個修淨的人能否往生,全憑他有無信願。若有深信(六信與正信)切願,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決定往生。相反,縱然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若沒有信願,就不能夠往生。往生的條件決定於信願。往生後品位的高低才決定於念佛的水平。可見蕅益大師無上殊勝的開示,正與夏老師這兩句一「只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的偈語,是一個鼻孔通氣。夏師還有偈句:「由他妄想紛擾,我只字句分明。」對於妄想,任其自來自去,自生自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進一步說,於自心外實無妄念,所謂妄念只是自心妄動,如水生波。請問波是什麼?波只是水。可見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斷,只因自心習於散亂,若能老實念去,久久功純,熟處變生,妄念自然不起。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多劫的心猿意馬,曾無一刻的專一寧靜,散亂成習,當然是病,但人過中年,多少有點病也是常事。但若墮入魔網,定招地獄之報,那就嚴重億萬倍了。「散亂」如有人患近視眼,「入魔」就像誤入敵人的特務組織,下場就悲慘了。所以不要總是在「分別」好了一點還是壞了一點?這樣修好還是那樣修好?時而歡喜,時而焦慮。無時不在分別之中,處處不離有求之念。於是無上殊勝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故夏師有句曰:「分別即是魔網。」念來念去句句都染上有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實念。

「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一切世法與出世間法的好與醜種種分別,在這浩浩蕩蕩,包涵虛空的佛號聲中,如秋風掃落葉,一掃而空。由心發聲,聲是佛號,名具萬德,圓攝萬法,即此音聲體具萬德萬法。具有無上功德力,無邊法力,故能掃盡分別散亂種種虛妄而無剩餘。聲入自耳,流入自心,如珠發光,還照珠體。心光佛聲,相融相攝,互為增上,直趨究竟。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這兩句中,須解釋的只是一個「真」字。所念句句都「真」,決定出離娑婆,往生極樂。怎樣叫做「真」?現從最平常處解釋,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偽裝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份,不是形存實亡(所謂扛空槍)。懇懇切切,老老實實信願持名,就是真念。再簡單一點,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聽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以上《淨語》三則,全顯蓮宗妙諦,末後再恭錄其中《直念去》一則,淨、密、禪之奧妙,均在其中,念祖不再畫蛇足,敬請自參。

直念去

彌陀教我念彌陀

口念彌陀聽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

原來彌陀念彌陀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人不重養生,而要重懺悔消業

如果要修道,就不要重養生,而是重消業懺悔。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正確就好。像廟里的睡覺,吃飯都有規律。而且守好五戒。戒律守的好,病就少。不要刻意花錢搞養生,那已經是本末倒置了。

你好好修,多念經,吃素,整個人氣場好了,根本就是容光煥發,不用你化妝。而且也化妝不出來。化妝是很濁氣,也是業障的行為。八關齋戒中就規定不能塗香花。這是對世間欲的執著。修道要滅除貪嗔癡,這個世間的男女色欲,飲食欲望都想要減少,你才能入道。

所以對學佛人來講,你不要執著于養生。第一,五戒要守好。守不好的人,自然得病。加上不要吃肉。現在多少肥胖,三高,都是啤酒加海鮮吃出來的。暴飲暴食。但有些人不吃這些,可是身體仍然是不好。因為有業障重。

我們都身體的了解實在太少了。總以為吃的好,才是營養。太把身體物質化了。像很多人,從小就吃肉,每個肉,尤其是魚類的,都有一個神識。這些神識都躲在你五髒六腑里,你想看,你身體內有多少動物神識在。而現在你單單想通過養生保養,很難。必須通過經文的力量,把體內的動物神識超度了,你病苦就減少了。

一般人都會說,學佛生病很正常。連高僧都會生病。像宣化上人,玄奘大師,晚年都是生病。但你要記得,你的病,跟高僧的病不是一回事啊。高僧是替眾生受苦而得病。像宣化上人,把佛法弘揚到美國,他用神通給人治病等。但你要知道,神通敵不過業力。這些業力會怎麼樣。你幫人了,業力就轉移你到你身上來。高僧是替眾生受苦而生病。而凡夫不一樣,凡夫是過去的惡業,錯誤的惡業造成的病。這個是惡報。

像養生學,你學一點就好了。我觀察,那些太愛養生的人,往往也是死的快。道法自然啊。養生不是養個臭皮囊。我們養生,是因為讓大家認識到身體的寶貴,用寶貴的身體來行菩薩道。這才有意義。不要拿身體去做無意義的東西,享受五欲。但你太執著于身體了,卻也成大問題了。所以禪宗才講,身體是個臭皮囊。

再講一個問題,如果業障很重。你怎麼也養不了生。本來想吃素,結果吃不了,家人也反對,或者你要幹體力活。要加班。你怎麼養生。再加上過去的惡業現前,你吃素就會沒有力氣。

所以佛門講治病就去懺悔,念經,什麼病都能好。而且能延壽。這就是我要大家背經的原因,地藏經,普門品,金剛經,法華經。多多念。要轉這個粗大的色身很快。尤其是這些經典你能背誦下來,一定可以達到自己給自己治病。其實人本來就是沒有病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小看了供燈的功德,人間一盞燈,照亮地府通往善道路。

很多人對點燈的功德認識淺薄,甚至覺得點燈沒有什麼作用,只是照亮佛堂而已。只有出現障礙後,就常到地藏菩薩那裡點燈,同時頌《地藏經》,等感受到了加持力後,才會對點燈有了信心。

眾生因為業力不同,對外界環境的感受也不同。比如人在空氣可以生存,在水裡就淹死了,可是魚剛好相反。

這是可見的眾生世界,那不可見的眾生世界呢。比如說鬼道的眾生。我們白天,感覺熱,但是鬼道眾生因為業力,感覺白天很寒冷。在地獄中,乃至地府中,都是陰暗的,沒有光明的,也是鬼道眾生業力感召。那太陽光和月亮都照不亮地府。只有佛光,才能照亮。在白天點燈和晚上點燈,對鬼道眾生都是一樣的加持力。

眾生業力不同,感受的環境也不同。一碗水,在菩薩看來,是琉璃世界,在天人看來,是甘露,在人在看是水,在魚看來,是生存的環境,在鬼道眾生看來,是膿血,在地獄道眾生看來,是銅漿鐵汁。

為什麼不同,就是業力不同,色身也不同。天人、人、鬼、地獄道的眾生,因為色身不同的緣故,感召到的環境也不同。

再比如可見的,報紙報導,有一種病人,不敢曬太陽,一曬就馬上全身流血點。所以他一輩子都躲在黑暗中,甚至頭都包的緊緊的,只露出眼睛。

這就是業力導致的。我們無法想像怕陽光的人,就像無法想像一碗水在鬼道看來竟然是膿血一樣可怕。所以,只要靠佛的真實語言。

一切眾生都害怕黑暗,鬼道眾生也是如此。佛經說,日月威光所不能及的地方,那要怎麼辦?只要靠佛光,靠地藏菩薩手上明珠的光芒。

點燈,通過地藏菩薩加持力,可以點亮地府。

我們的宇宙空間,是多元的,多層次的。鬼神是第一個維次空間,天人也是另一個,佛菩薩是更高維次空間的。彼此空間不同,頻率不同,不會互相干擾。

因為頻率不同,感知的外在環境也不同。按佛法來說,就是業力不同。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同,接受的外在環境也不同。

在《藥師經》中,講到生病的人,要點49盞燈在佛前,這個燈可以指引他的神識的走向。

尤其是人在往生後的49天內,都要點燈,是給中陰身一個方向。告知他他往善道去投胎。這也是點燈的不可思議的功德。

也許在人間看到的是一盞燈,但通過佛菩薩加持力,在地獄中,或者在地府裡,可能就是指路到善道的燈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好好念佛 成佛是大事》

釋迦本師於此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因眾生根機千差萬別,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以應群機。而其出世正說,即此淨土法門。淨土妙法,乃釋迦本師所說一切法門之外的教外別傳,十方如來同讚,千經萬論指歸。《大集經》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當今時值末法,眾生根器愈來愈劣,其餘法門皆難成就。因其他法門皆是豎出,如爬樓梯,必須一節一節向上攀登,漸次修學,方能成就。然而眾生無始以來,業深障重,多是進少退多,所以縱是多劫修行,亦難成功。唯有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最為簡易直捷、方便究竟。一句阿彌陀佛,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上中下根,各行各業,人人能行,處處能念。只要具備真信切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皆能於此五濁惡世,橫出三界而往生極樂。

  淨宗大德上海下賢老和尚,為我們末法眾生住世表法九十二年。賢公老和尚二十歲出家,出家時,師父只傳他一句阿彌陀佛,囑其一直念去,並囑明白了不要亂說。賢公老和尚老實、聽話、真幹,依教奉行,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九十二年。一直念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白了,但從不多說。只是遇到有緣人,方才應機施教,指點迷津。在賢公老和尚住世表法的九十二年中,就是為眾生示現將一句佛號落實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行住坐臥、待人處事當中。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煩惱,見啥都說好,見啥都高興。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起瞋恚。在一切境緣中,安住實相(念佛),修忍辱波羅蜜,成就一切德行。賢公老和尚一生,身教多於言教。其不多的言教,皆字字珠璣,自性流現,義理甚深甚廣,不可思議。其中三句對弟子少有啟發,今略作淺述:

一、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

二、世上無難事,只怕心不專;

三、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

  

一、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

(一)好好念佛

  「好好念佛」,即淨土持名念佛法門之宗要「信願持名」。「信願持名」,乃往生正因。

  我們雖自稱淨業學人,然而並沒真正做到信願持名,好好念佛。是何原因?有疑。因為心中有疑惑,故不能生起真信切願、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之心。《彌陀要解》云:「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可見生信乃啟願導行之根本,故應從信入手。所謂信者,蕅益大師於《要解》中示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又印祖云:「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故須專修淨業,求生極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蓮花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名尚不聞,況有其實。追隨聖眾,親侍彌陀。水鳥樹林,皆演法音。隨己根性,由聞而證。親尚了不可得,何況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則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樂。至於身則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離當處,便能於一念中,普於十方諸佛世界,作諸佛事,上求下化。心則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於一法中,遍知諸法實相,隨機說法,無有錯謬。雖說世諦語言,皆契實相妙理。無五陰熾盛之苦,享身心寂滅之樂。故經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喻。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

  如此信已,則應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大願。印祖云:「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於逆順境,起貪瞋痴,造殺盜淫,穢污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迴六道,乃不赦之牢獄。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又:「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

  如是信願具足,即當提起一句佛號。印祖開示到:「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故知,信願行三,乃往生資糧,資糧欠缺,便難往生。是故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由上可知,欲好好念佛,需從信願下手。信願具足,必能做到老實聽話,好好念佛。

(二)成佛是大事

  「成佛是大事」,即師父上人於《來佛三聖永思集》中所云:「輪迴路險,死生事大」。《科註》云:「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貪名利,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如《會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緩急。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而後卻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然諸人緩於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經營。大命將盡,雖悔何益。」蓋三界猶如火宅,片刻難待,實應速求出離,永脫輪迴。

  學佛之人應明瞭自己學佛之目的。為什麼學佛?不為求人天福報,不為求名聞利養,只為成佛。如何成佛?念佛成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

  往生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即是明心見性之大菩薩,即法身大士。《科註》云:「阿惟越致,此翻不退。又不退有三義:⑴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⑵行不退。除見思惑,伏斷塵沙,恆度眾生,不墮小乘地。⑶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果海。」以上三種不退,若在此土修持,須先斷見思惑。見惑即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惑即貪、瞋、痴、慢、疑。見思惑斷盡,即位不退,相當於小乘阿羅漢。然後再斷塵沙惑,指微細的念頭如塵沙一樣多,故以塵沙為喻。塵沙惑斷盡,即行不退,相當於菩薩位。最後破無明,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直至破盡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涅槃三德,證入常寂光土。如此漸次修學,如爬樓梯,須一節一節攀登。然而此土障緣眾多,修行艱難,故多是進少退多,久經長劫,亦難成就。

  但此淨土法門,凡夫可帶業往生,橫生圓超,不可思議。《科註》云:「凡往生者,不再墮凡地,是證位不退。極樂國土,唯一佛乘,故不墮於小乘,是行不退。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圓修圓證,於此土中,必破無明,顯佛性,而證念不退。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極樂世界依正主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雖有四土之名,實無四土之實。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便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皆得三不退。智慧神通不可思議,一切受用無不自在。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同為伴侶,手拉手肩並肩,同聞彌陀廣宣妙法。「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圓修圓證,一生成佛。

  故,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則大事辦矣。

(三)其他啥都是假的

  「啥都是假的」,即「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亦即《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印祖云:「須知世間萬法,悉皆虛假,了無真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熱時焰,如乾闥婆城(梵語乾闥婆,此云尋香,乃天帝樂神。其城乃幻現非實,世俗所謂蜃樓海市即此也)。唯自己一念心性,亙古亙今,不變不壞。雖不變壞,而常隨緣。」

  師父上人云:「現代的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物質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物質從哪來的?是從念頭在高頻率波動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甚至於科學家說,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有這麼多念頭。我們把它換算,現在我們用秒做單位,一秒鐘有多少個微細念頭?一秒鐘可以彈指七次,三十二億百千念再乘七,可以換算出來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一秒鐘。一秒鐘裡頭有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頃,這是微細的念頭,這種微細的念頭頻率太高了,我們沒有概念。它在哪裡?就在現前,所有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在這個高頻率之下產生的。」「這個頻率,佛經上的名詞叫業相。業就是動,不動就沒有業了。我們心一動是意業,意在造業;口動是言語,口在造業;身動是身體在造業,身語意三業。我們的造業從來沒有停過,一念頃都沒有停過,念念都在造業,三業統統有。我們迷失了自性之後就墮落在輪迴,輪迴住多久了?住了無量劫,沒出去過。出去之後,他再不會回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像作夢一樣」,「夢醒過來,夢中境界痕跡都沒有。」「所以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說真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就是有生有滅,念念不住,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相。」

  聽師父上人講經我們明瞭,六道輪迴,十法界依正莊嚴,皆從我們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變現出來。無論善念、惡念,皆在製造六道輪迴。只要有念,就不能出離。怎麼辦?念佛。念佛即是直接從念頭下手。師父上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馬上阿彌陀佛。」因念佛是淨念,所感果報,即往生極樂世界,故用阿彌陀佛取代妄念。如是念念相續,妄念不入,久久自得一心。不但當下即得利益,不被凡塵所繫縛。臨命終時,亦感佛接引,往生極樂。

(四)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

  賢公老和尚此句「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不僅盡括釋迦如來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法,更一語道盡諸佛如來出世之真因,「唯說彌陀本願海」。又此句具足《無量壽經》中之三個真實。「好好念佛」即住真實之慧,「成佛是大事」即得真實之利,「其他啥都是假的」即示真實之際。此三真實,又圓具涅槃三德。真實之慧即般若德,真實之利即解脫德,真實之際即法身德。故知此句「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亦圓具涅槃三德。其義弘深,不可思議。然而此句之歸宗,即是一句阿彌陀佛。

  又「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此句亦成為賢公老和尚九十二年住世表法之總結。老和尚不僅自己一生將此表演得淋漓盡致,更將此句箴言勸導一切有緣眾生。我等亦應向賢公老和尚學習,牢記此句,依教奉行,自利利他。

二、世上無難事,只怕心不專

  此句之重點,即「心」、「專」。心專,即經中「制心一處」,即大勢至菩薩所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亦即師父上人常勸導學人之修學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賢公老和尚大慈大悲,用九十二年時間,為我們表演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此一句佛號,念至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此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亦即經中「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之證明。故賢公老和尚說:「世上無難事,只怕心不專。」只要心專,無事不辦。

  師父上人云:「海賢老和尚就是把心放在阿彌陀佛這一處,他能夠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沒有別的巧妙,就是制心一處。」「佛經裡頭有故事,世尊曾經叫國王做實驗,在這個很熱鬧的活動當中,找一個死囚來做實驗,叫這個死囚頭上頂一盆水,告訴他:從這個街頭走到街尾,能夠一滴沒有灑出來就赦你無罪,就放你了;如果滴了一滴下來,馬上執行砍頭。這個囚犯聽了之後,確實這一盆水從街頭走到街尾一滴沒漏。國王問他:那些唱歌跳舞的,你有沒有看到?沒看到;有沒有聽到?沒聽到。為什麼沒有聽到?我的心只想到水一滴不能滴下來。他的心就在水上,外面境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海賢老和尚常說,「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這心要專一,專注。」「我們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沒有專注,我們是用散亂心在念佛、散亂心在聞法,心不能凝聚成為一心。」

  印祖云:「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又「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又師父上人詳細開示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落實在十念,印光大師的十念法,印光大師念到一心不亂就用這方法。它的特點,一個是記數,一個是反聞,就是聽自己念這句佛號,自己聽這個佛號,聽自己念的佛號,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記得清楚。記,就是從一到十,然後再從一到十,不要十一、十二,二十一、二十二,這樣不好,這樣搞亂了,就記十句,十句這是第幾句,清清楚楚。你一天念一萬聲,也是從一到十、從一到十這樣記法,不要用念珠,心裡頭記。十句記不下來,記五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記法;再記不住的時候就用三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記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這就對了。而且特別主張默念,不要念出聲音。不要念出聲音有沒有聲音?有,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耳朵把這個能量集中向裡面聽,聽我自己念佛的聲音,不要聽外面的。意念集中之後,外面聲音聽不見,為什麼?你那沒有注意力。我們常講注意,注意什麼意思?眼見色,注意看,意是意識,意識是分別,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注意就是把第六意識注進去分別它,把末那識放進去執著它。執著生煩惱,貪瞋痴慢疑是執著。通過分別,這個我喜歡它,那個我討厭它,喜歡的我想擁有,喜歡擁有就是執著,不喜歡的我把它丟掉,那也叫執著。能不分別、不執著是功夫,用什麼方法修這個功夫?用念佛的方法,就是要記數、要聽。意識心活動範圍非常大,頻率非常高,很不容易控制,這句佛號把它管好,叫它集中起來專門聽自己念佛號的聲音。默念,沒有念出聲,沒有念出聲還是有聲音,外頭人不知道,自己很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容易得一心不亂,容易得念佛三昧,這叫會念佛。印光大師用這個方法,而且給我們說,用這個方法念熟了,沒有一個不往生。」

三、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

(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即佛。

  「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根者,根本、本源,即法界、本體、真如、自性......。「阿彌陀佛是根」,指阿彌陀佛即是法界本體,真如自性。又根者,生發義。《無量壽經易解》云:「根是譬喻,可以生長善法的意思。」故一切善法皆從此根(即阿彌陀佛)流出。《科註》云:「故知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出,復又會歸此法界也。」實顯阿彌陀佛,名具萬德。阿彌陀佛,名召萬德。

  「阿彌陀佛」者,梵語,「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具云無量覺。又《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有十二別號,亦號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等等。阿彌陀佛常以無量壽、無量光做代表,無量壽表時間,無量光表空間。《彌陀要解》云:「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故知阿彌陀佛即是法界本體,即一切眾生之本覺理性,本妙明心。又《要解》續云:「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科註》謂:「由上可見,彌陀名號即法界體,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又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起心念佛,是為始覺。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故云持名即是始覺合本。是故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彰顯淨土法門念佛成佛之無上妙諦。

  師父上人云:「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這句話意思很深很深,真正把根找到了。」「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故知,「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即「是心是佛」。「把這個根照顧好」,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是心即佛。

(二)他力妙法,托彼顯此,自他不二

  又,賢公老和尚說:「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此正妙顯他力法門,即經中「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即「拋卻己分,專歸佛力」。深顯賢公老和尚全仗佛力,仰靠阿彌陀佛,靠倒阿彌陀佛之心。

  印祖云:「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科註》云:「世稱淨宗為他力法門。淨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辦,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淨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彌陀無上果覺,作為眾生因地初心,因達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時,感應難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是以具縛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深信此兩個有字,切願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願,逕登不退。」

  又此淨土法門,雖是全仗佛力,但非離本心,乃是以他力而顯自心。《科註》云:「應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顯自心,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是故《彌陀要解》云: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起信論》云: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人我兩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眾生依於業緣,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見天日。念力誠堅,幻緣斯淨。如撤屋蔀,天日豁然。任運往生,還同本得。」淨宗之妙,全顯於此。

  由是深感,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大悲慈父之深恩厚德,不可思議。縱是粉身碎骨,亦難報答。

  我等實應深知牢記,阿彌陀佛不僅是賢公老和尚的根,亦是我們一切眾生之根。我們應像賢公老和尚一樣,仰靠阿彌陀佛、靠倒阿彌陀佛、賴定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心中念念不捨阿彌陀佛,把根抓牢,早歸自性極樂老家。

四、結語

  大慈念老於《科註》中云:「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極玄妙祇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大慈念老一句「平常心是道」,一語道破淨宗玄微。師父上人云:「平是平等,就是相續相,前念跟後念完全相同,沒有夾雜,沒有妄念,是我們經題上平等,就是平等心;常是不間斷,念念是平等心;這平等心的內容是什麼?是阿彌陀佛,這是道。阿彌陀佛含無量義,不止前面《彌勒發問經》所說的十念,不止!一念具足一切念,一念具足一切法,無論世出世間法都不出這一念,真妙,玄妙到極處。所以念老說世人多羨慕玄妙,而不知道最極玄妙的在平常當中。海賢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了,我們從他身上看到,從生活上看到,從他工作上看到,從他待人接物,你細心去品味,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平常心是道。」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淨土難信今已信,又幸遇夏蓮老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黃念老的《無量壽經解》,恩師師父上人的慈悲宣講,賢公老和尚的現身表法,及恩師齊老師的悲心護持,真是無比難喻之幸運。弟子實應生起稀有難遭之心,珍惜每天、每分、每秒,秉持平常心是道,抓住一句佛號,落實在生活、待人、做事之中。唯有真正往生極樂世界,方不負此生難逢之勝緣,方能真正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以上是慚愧弟子開敬的心得報告。借用賢公老和尚之三句箴言,淺述淨土法門之宗要(信願持名),持名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及念佛成佛之理論根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然而其義深廣無邊,難思難議。開敬根性愚鈍,習文不多,復是初初學習,所學淺薄,又缺乏真誠、恭敬、清淨之心,故不能深解義理,所述淺顯片面,深感慚愧,無地自容。文中定有諸多錯誤與不足,恭敬叩呈尊敬的恩師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老師批評指正,開敬歡喜接受,阿彌陀佛。

  最後以徹悟大師法語,結束此篇報告。並以此自勉,及供養一切有緣菩薩!

  修淨業者須知: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矣!

慚愧弟子開敬頂禮叩呈

二O一五年七月三十日

 

文章標籤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喜歡的口味不同,做法也不同,分享我的做法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_^
材料:
乾香菇數朵,新鮮竹筍一支,鮮香菇二朵,好菇道雪白菇一包,生栗子數顆法
(所有材料可隨個人喜好增減)
做法:
1.白米洗淨浸泡30分鐘以上備用
2.浸泡白米期間,起油鍋煸乾香菇,香菇煸至二邊金黃色香氣出來後加入切丁的鮮竹筍快炒一下,隨後加入切絲的鮮菇和少量的水及醬油胡椒粉等調味料一起悶煮大約二分鐘即可(因為還要預估加上米飯時的味道,所以炒料時稍鹹一點點沒有關係)

3.將浸泡30分鐘的白米確實瀝乾放入鍋內,再將剛剛炒好的料確實瀝乾後平鋪在白米上,生栗子也平均放在材料上(因為喜歡稍有口感的飯所以米和水的比例我都用1:1,如果喜歡稍微軟一些些的口感可以1:1.1)

4.炒料的湯汁連同水的比例是1:1(鮮菇類容易出水,若是鮮菇類加的量多,米和水的比例可以調整為1:0.9)

5.如果使用電鍋就直接可以按煮飯鍵,如果使用鑄鐵鍋,就開中小火煮至鍋緣冒白煙轉米粒火續煮五分鐘,悶15分鐘(悶飯很重要,切記勿立即開蓋)

6.開蓋後灑上一些芹菜末,攪拌一下即可享用香噴噴好吃的竹筍炊飯喔

感謝素友betty su 分享豐盛料理


undefined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三觀音 詳細介紹與應化事跡:

一、楊柳觀音:右手持楊柳,踞坐岩上,手持淨瓶。

護佑眾生: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應化故事:相傳中原地區民風敗壞,致使天怒人怨,旱災嚴重。觀音菩薩知道後,顯現真身,前來教化民眾,使民風淳樸,崇尚禮儀,社會井然有序,並從白玉淨瓶中取出楊柳枝,霑著甘露灑向四方,頓時天降大雨,旱災解除,人民安樂。

二、龍頭觀音:乘雲中之龍,於南海波濤之上,又稱乘龍觀音。

護佑眾生:天龍護法,吉祥如意。

應化故事:相傳南海一帶瘟神作怪,疫疾虐行,民不聊生且民風愚劣,觀音菩薩發慈悲心到南海弘揚佛法,發下「常居南海願」。海龍王第五子「狻猊」主動化為鼇龍馱乘觀音赴南海救苦救難,並隨行護法。菩薩應機說法、大化天下,使這裏的百姓安居樂業,過著太平、幸福的生活。從此,許多百姓感激觀音菩薩和龍五爺的法力庇護,都在家裏恭塑了立於波濤之上的乘龍觀音菩薩像供奉,以祈求無災無難,吉祥平安。

三、持經觀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經卷若讀書,又稱讀經觀音。

護佑眾生:學業有成,金榜題名。

應化故事:民間流傳《觀世音傳奇》中記載:唐朝年間,浙江臨安有個名叫「錢廖」的讀書人非常用功,常常趁早摸黑地看書,但應科舉考試卻屢遭敗績、名落孫山。在一次考試失敗後的返程中,忽遇狂風暴雨,錢廖趕緊跑進一間廟中避雨,只見廟堂上端坐著一尊手持經書的觀音菩薩,本已心灰意懶的他驚異天緣,受端坐讀經的觀音法像所

感悟,虔誠跪拜,回家後發奮圖強。若干年後,錢廖高中狀元。因感於菩薩恩澤,修廟供奉。

四、圓光觀音:身後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

護佑眾生:子女平安,健康成長。

應化故事:相傳閩南有一山村,人們以打獵為生,但山中有一隻怪獸經常趁人們進山打獵時到村子傷害小孩,專吃孩子的眼睛,以獲得精氣,修成妖魔。觀音菩薩知道後,便化身為小孩坐在村口的城隍廟中,當怪獸來到城隍廟時,見是一胖大的男娃,喜形於色,正準備下口之時,觀音菩薩現出身後烈焰圓光的寶像,將怪獸降伏。

五、遊戲觀音:五色祥雲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又稱三面觀音。

護佑眾生:財源廣進,生意興隆。

應化故事:相傳洛陽城內有一「魏家鏡鋪」,生意冷清,這天觀音大士正好雲遊到洛陽城內,天耳所聞魏掌櫃對佛法的誠心,特賜他一面寶鏡,並告訴掌櫃只要人們拿出三文錢,便可從鏡中照見自己的過去與來生。魏清把這個事情公佈出去之後,馬上門庭若市,大家都想一睹自己「前世來生」的情景。人們一一照過之後,大多驚疑愁苦,原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生做的孽,來生還要償還。於是,凡是照過觀音寶鏡的人都洗心革面,一心向佛,多做善事,多行功德。後來,菩薩收回寶鏡,在眾人面前現出了法相。在惡人眼中,看到的是忿怒相,十分可怕;在平常人眼中,看到的是微瞋之相,也令人有些膽戰心驚;在善人眼中,菩薩呈現的才是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相。因此,魏掌櫃把人們照寶鏡的錢集中起來,塑了一座三面觀音像供奉起來。從此以後,他的鏡子也賣得好了,生意也日益興隆起來。

六、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結與願印,身著白衣,處白蓮花之中,又稱白衣大士。

護佑眾生:超度冤魂,往生淨土。

應化故事:相傳中原兵亂,無辜百姓死傷無數,到處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寧。觀音菩薩在鬼節的那天來到中原,現出一襲白衣的寶相,超度冤魂。白色蓮花代表觀音菩薩懷有純淨的菩提之心,接引苦惱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七、瀧見觀音:在高山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飛瀑,又名「觀瀑觀音」或「飛瀑觀音」。

護佑眾生:事事順利,富壽安寧。

應化故事:相傳後唐時期某一年,浙江嘉興縣遭受旱災,地面龜裂,莊稼欠收。有位胡姓農夫貧困潦倒,老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因為三餐不繼,胡農夫與人爭挖野菜,結果被陷害入獄。有一天,胡農夫的妻子恍惚看見一觀音斜靠山崖,坐在臨瀑布的岩石上做觀賞瀑布狀,望之既具威儀又悠閒,擦眼仔細一看卻什麼都沒有。不久她在田瀧間挖

出一尊形似所看見觀音的石像,她立即送到寺廟供奉,天天上香跪拜。不久,現觀音聖像處奇跡般流下涓涓瀑水,當年獲得大豐收。不久,胡農夫也被無罪釋放並過上了康莊生活。因觀音像出自於田瀧(湍急的水流)之間,所以稱為「瀧見觀音」。

八、蓮臥觀音:雙手合掌,在蓮葉、蓮花上作半臥姿,又名「臥蓮觀音」。

護佑眾生:身心舒適,睡夢香甜。

應化故事:相傳有幾個盜賊偷光了「眾寶觀音像」上的寶物,然後將塑像扔進了長江。金陵有個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但身有怪疾,時常頭痛,而且每天睡不安穩。有一天夜裡,潘和夢見有人告訴他,要他去江邊撿一尊觀音像,並且送到寺廟去供奉。隔天,他來到江邊真的撿到了一尊觀音像,但是觀音法像底座已受到損傷無法直立,因此潘和將一塊石荷葉雕成蓮花寶座,讓觀音法像側臥在蓮葉之上。說來也神奇,自從安置好臥蓮觀音像後,身染怪病的潘和,不明頭痛、睡不著、坐臥難安的病,就從此不藥而癒了,而且每天睡覺都會感覺像是睡在觀音菩薩的蓮葉上一般舒適安穩。

九、施藥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左手放在膝上,又稱「施樂觀音」。

護佑眾生:健康無病,壽命延長。

應化故事:相傳山東登州府瘟疫盛行,許多病人不治身亡。慈悲的觀音菩薩見此情景,心中十分不忍,於是化作一個賣藥的老翁前來救治。了解病情之後,菩薩拄頰深思,發現只有藿香能救療這種疾病。於是藥翁到山中採集藿香作藥,然後到市集免費施藥治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瘟疫全部根除。後來,菩薩顯露法相,並將治療疾病的方

法傳給世人。人們為了感謝並且紀念菩薩的救命之恩,於是捐款建立寺廟,供奉觀音聖像,所塑的觀音像手裡拿的不是楊柳淨瓶,而是一棵藥草,因此稱為「施藥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的法相,則代表觀音菩薩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如何來拯救眾生於病痛之中。

十、魚籃觀音:腳踏鼇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又稱馬郎婦觀音。

護佑眾生:婚姻美滿,白頭偕老。

應化故事:相傳東海之濱的金沙灘,人們身居化外,民風凶悍,不知佛法僧三寶。於是,觀音菩薩便化作一位美麗絕倫的賣魚女子,因為堅持魚只能買來放生,所以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久,金沙灘上的男子,見漁婦長得實在太漂亮了,於是便紛紛跑來說親,爭著想娶她為妻。賣魚女子便以背誦《普門品》做為出嫁的條件,後來大約有一半的人通過,於是,再以背誦《金剛經》做為條件,這次通過背經的只剩下十人左右,接著再以背誦《法華經》做為出嫁的條件,最後只有馬郎一人通過,得到與賣魚女子成親的資格。可是結婚那天,新娘卻無緣無故地死了,馬郎非常難過,只好悲傷地將屍體掩埋。之後,觀音菩薩又化作一位紫衣老和尚,前去跟點化馬郎,說明那位賣漁女子其實是觀音菩薩示現的,不信的話可以打開墳墓看看。馬郎將信將疑,掘開了墳墓,裏面真的沒有屍體,只有一副黃金鎖子骨。從此之後馬郎用心弘揚佛法,附近居民也都受到了感化,大家恭塑菩薩的法像供奉,仍然是漁婦的模樣,稱之為「魚籃觀音」。

十一、德王觀音 :趺坐岩畔,右手持菩提葉,現梵王身,象徵著官祿。

護佑眾生:青雲直上,仕途無量。

應化故事:相傳唐朝年間,淮西叛亂.朝庭派兵進剿,多次潰敗。當地百姓身陷戰亂,民不聊生。當時任朝廷小吏的裴度,到觀音廟去燒香求籤祈願,觀音菩薩即現出“梵王”之身,用靈簽指點裴度平息叛亂,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裴度得勝回朝後,憲宗皇帝封爵位為晉國公,勳位為上柱國。裴度為感激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恩德,在淮西建了一座德王觀音廟,保佑一方蒼生。

十二、水月觀音:作觀水中月形狀,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

護佑眾生:常逢際緣,難事巧成。

應化故事:相傳在杭州城內的河中有小孩不慎落水,情急無人相救,此刻觀音菩薩在水中顯現寶像,托起小孩,最終得救。這一切恰巧被一個叫丘子靖的畫家看到,他將觀音在水中的寶像畫了下來。後來,不少百姓紛紛前來求畫,並供奉在家中,願能救濟守護遭難者,使其吉祥平安。

十三、一葉觀音:乘一片蓮葉漂浮水上,又作蓮葉觀音、南溟觀音。

護佑眾生:消災解難,吉祥平安 。

應化故事:相傳鄱陽湖一帶常遭水患,淹沒農田,沖毀房屋。一年盛夏之時,連降了一月的暴雨,湖水暴漲,巨浪滔天,眼看就要衝毀湖堤,洪水直下,一泄千里,後果不堪設想,萬千百姓的性命系于一發之間。觀音大士救苦救難,乘一片蓮葉浮于水上,風浪遂止,洪水漸退。百姓目睹觀音真身,紛紛倒地跪拜,感恩菩薩消退水災,救助蒼生。人們還在湖中心建了一座觀音島,供奉的是觀音乘坐蓮葉消除水患時的真身法相,後人稱其為一葉觀音,以保此處永無水災。

十四、青頸觀音:其像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頸呈現青色。

護佑眾生:無訟冤屈,逢凶化吉。

應化故事:相傳有個叫賈一峰的商人夢見一首三面的青頸菩薩對他說了四句偈語:逢橋莫停舟,逢油即抹頭。鬥谷三升米,青蠅捧筆頭。賈一峰按菩薩的指點平安回家後,頭抹香油與妻子一起睡覺,晚上前來殺他的康七因聞到香油而誤殺了自己的情婦賈妻。官府懷疑賈一峰殺了妻子,要將他打入死牢,就在縣令落筆時,一群青蠅飛來抱住筆頭。縣令問明原由後,最終找到了真凶。

十五、威德觀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蓮花,現為天大將軍身。

護佑眾生:帥軍統兵,攻堅克難。

應化故事:相傳唐太宗率軍親征高麗期間,一次與前軍將領一起察看地形時,突然被早已埋伏的高延壽軍20萬圍困。激烈突圍鏖戰中,突見天降威猛將軍為其指路,所指之處皆系敵力量薄弱處,唐太宗率軍奮勇擊斬敵將,高麗將士紛紛倒伏,唐軍殺開一條血路,突圍成功並把高麗軍被打得大敗。

十六、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頤,頭戴寶冠設阿彌陀佛之聖像。

護佑眾生:百毒不侵,益壽延年。

應化故事:相傳太倉民間流行一種怪疾,無醫可治,民可不堪言。觀音菩薩聞之,化成一位癩頭和尚前來送藥治病,剛開始百姓們都不相信,後來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婆婆喝了癩頭和尚用赤怪柳煮的藥湯之後,怪病奇跡般地好了。老婆婆奔相走告,漸漸人們的怪疾痊癒了,正當人們要感謝癩頭和尚之時,觀世音菩薩顯現真身,駕雲而去。當地人們為感謝菩薩的恩德,便塑了一尊手持赤檉柳的觀音寶像供奉起來。

十七、眾寶觀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彎膝上。

護佑眾生:仙人賜富、家業興旺。

應化故事:相傳江北一帶百姓勤勞本分,可惜不懂營生,所以都非常貧窮。有一個姓萬的老漢,信奉佛法,家裏供奉一尊觀音菩薩像,此觀音菩薩的身上掛滿了很多寶貝,尊為眾寶觀音,以期菩薩保佑家道興隆,一方昌盛。萬家人每天從早到晚都虔誠的跪拜三次,其真摯之心感動菩薩。在菩薩的感應下,勤勞善良的萬家人日子漸漸好了起來,家道也興隆了,四方鄰里紛紛效仿,形成一帶習俗,江北家家戶戶都供奉起一尊眾寶觀音像,以求菩薩保佑,闔家興旺。

十八、巖戶觀音:端坐於岩洞中,靜思入定。

護佑眾生:慈孝義全,德行滿溢。

應化故事:相傳有個叫吳璋的孝子為了尋找母親歷盡千辛萬苦。有一次,吳璋在途中被毒蛇咬傷,生命垂危,觀音菩薩念其純孝,便現出大慈寶相,將吳璋救醒,並使他們母子團聚。

十九、能靜觀音 :佇立岩畔,兩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象徵靜慧如海,不為煩擾所動。

護佑眾生:家庭和睦,諧如魚水。

應化故事:相傳開封城有一姓張的大戶人家,張家有三位公子,相繼取回三位兒媳,但從兒媳進門之日起,就和婆婆的關係處之不洽,經常爭吵,家庭不和,吵鬧至雞犬不寧,乃至影響鄰里,引起眾人反感、生厭,搞得裏外都不好做人。觀音菩薩化作一個化緣的比丘尼來到張家,向婆媳們說了四句偈子:“靜慧如海累難修,百千萬劫化閻浮。心中常念觀自在,甘露遍灑自圓融。”張家婆媳細細品味偈子意境,經觀音菩薩點化之後,張家婆媳不再爭吵,從此相敬如賓,家庭和睦。

二十、阿耨觀音:左膝倚背在岩石上,兩手相交,遠眺海面。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於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

護佑眾生:臨危救難,化險為夷。

應化故事:相傳觀音菩薩化身一個化緣和尚來到揚州地界,看到一處煤礦即將塌方,立即告訴礦工此處危險,可礦工們拿異樣的眼光看他,不予理睬。和尚又急找工頭去說,工頭怕延誤工期,對於觀音的警告很是生氣,還大罵她多管閒事。觀音一會應化為一個賣饅頭的美麗少女,對礦工喊道:“又甜又香的熱饅頭呦,免費送吃。”礦工們驚奇

這等好事,都爭相出來搶吃饅頭,剛跑出。忽聽到後面轟隆一聲,煤礦塌方了。礦工們都驚出了一身冷汗,再轉回頭來看送饅頭的少女,已不見蹤影,只見觀音菩薩端坐雲端,祥雲梵音,嫋嫋飄去。

二十一、阿摩提觀音:常乘白獅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又稱

獅子無畏觀音,為密宗所奉,表無畏之義。

護佑眾生:辟邪驅禍,家宅平安。

應化故事:相傳雲南下關和古城之間有一觀音塘,殿宇巍

峨、香煙繚繞,木魚聲聲、香火鼎盛。相傳,漢時官兵進

犯大理,觀音大士化作一老婦,用草索背著一塊大石頭在

路上與敵兵相遇,入侵兵看見了,覺得非常驚訝,心想:

這裏的老婦竟然會有這麼大的力氣,更何況是青壯年呢?

於是,敵兵不敢再犯,鳴金收兵。這就是著名的“負石阻

兵”的傳說。後人為了紀念觀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

了一座觀音閣,閣內供奉觀音像。

二十二、葉衣觀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葉衣。古印度

東南部就有一個夏帕拉族,以樹葉為衣,婆羅門教女神

亦有此形象。

護佑眾生:種善結緣,禪定篤成。

應化故事:相傳長安有一對孤兒寡母,丈夫患肺癆去世

了,母子二人無依無靠,以乞討為生,城中開米粥鋪的

何氏夫婦收留了他們,把母子二人留在粥鋪裏幫忙,何氏夫婦還經常把每天餘下來的粥救濟那些沒有飯吃的窮人們,百姓都說何氏夫婦是大好人,一定會好人有好報。這一件件善事都被觀音菩薩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於是菩薩化身一位達官貴人,賜何氏夫婦一件碧玉如意,保佑他們生意興隆,無病無災,修習祈禱,健康長壽。相傳觀音菩薩身披一件八萬四千功德衣,把眾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記錄下來。

二十三、琉璃觀音:又稱香王觀音、高王觀音,形象為兩手捧一琉璃壺,乘一蓮瓣浮於水上。

護佑眾生:吉星高照,絕路逢生。

應化故事:相傳開元釋教錄卷十八載,北魏天平年間,定州募士孫敬德造觀音像,常事禮拜。後為賊所引冤屈入獄,臨刑之前夜,夢一僧來,教其誦讀此經,乃誦千遍。及至刑場,三度受刀,刀折而不傷皮肉,監司怪之,遂免死,敬德夢醒大驚,朝廷第二天便將之無罪釋放。還而拜像,見觀音聖像頸項上有三道刀痕,由此而信者日眾。

二十四、多羅尊觀音:多羅意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蓮花,為密宗所奉,又稱多眼觀音,象徵觀音菩薩能夠觀照世間一切,無所不察。

護佑眾生:兒孫滿堂,全家歡聚。

應化故事:相傳北宋末年,朝廷為抵抗金兵入侵,四處拉丁從軍打仗,一位老阿婆,她的三個兒子都被抓去從軍,留下兒媳和孫子相依為命,老阿婆坐在家門口天天盼著兒子早日歸來,常期以淚洗面,由於思兒心切,眼睛逐失光明。觀音菩薩憐其苦難,化作一個赤腳大夫為老阿婆治好了眼病,也保佑阿婆的兒子們從戰場上平安歸來。

二十五、蛤蜊觀音:居於兩扇蛤蜊殼中,或乘於蛤蜊之上渡海。

護佑眾生:一帆風順,漁業興旺。

應化故事:相傳唐文宗愛吃蛤蜊,沿海百姓月月進貢,弄得漁民苦不堪言。為完成進貢蛤蜊數量,常要冒著生命危險下海去捕撈蛤蜊,哪怕颱風季節也要照常出海,許多漁船有去無回,致使家破人亡,百姓怨氣沖天。觀音菩薩知道人間苦難後,便隱身一隻五彩大蛤蜊內,刀不能開,摔打不碎。宮廷禦廚便拿此蛤蜊覲見文宗,文宗手托蛤蜊,蛤蜊竟慢慢自動打開,還有陣陣仙氣飄出,定睛一看,裏面竟是一尊珍珠觀音寶像,見到蛤蜊內的觀音寶像後,文宗大驚之餘,忙下旨取消進貢蛤蜊,從此漁民又過上了安生樂業的生活。

二十六、六時觀音:左手執摩尼寶珠,右手持梵策,立像,常作居士裝束。

護佑眾生:六時吉祥,事事如意。

應化故事:相傳因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晝夜六時不斷哀憫護念眾生,所以名為六時觀音。何謂六時?佛經以一晝夜為六時,晨朝、日中、日沒為晝三時,初夜、中夜、後夜為夜三時。又以一年為六時,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為漸熱時,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為盛熱時,五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為雨時,七月十六至九月十五為茂時,九月十六至十一月十五為漸寒時,十一月十六至正月十五為盛寒時。觀音大慈大悲,於此六時之中,隨時都在護念哀憫救度眾生,所以,六時觀音法相深受民間大眾的喜愛與崇拜。《法華經普門品》中說:“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據此,六時觀音即三十三應化身中的居士身。

二十七、普悲觀音:衣端受風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護佑眾生:上任之初,開局順利。

應化故事:相傳北宋年間,江南一高姓男子開了一家錢莊,生意興旺,後因年高而把生意給兒子打理,自己則專心禮佛做善事。少東家因年少氣盛和處事不當,與手下夥計關係不洽,相互間矛盾叢叢、狐疑猜忌,錢莊裏天天吵吵鬧鬧、不得安寧,生意每況日下。觀音菩薩感其老店主善事之舉,化身為一夥計來錢莊上工,調和少東家與夥計間的關係。不久,錢莊少老闆和夥計們言和意順,精誠團結,錢莊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起來。

二十八、送子觀音:手中懷抱嬰兒,是中國民間流傳最為盛行的觀音菩薩化身之一。

護佑眾生:求龍求鳳,子孫綿延。

應化故事:相傳隋文帝年間,東南沿海一對熊姓夫婦結婚十二年未育,熊家為五代單傳,天長日久夫妻倆因不育而不睦,雙方皆顯要家庭,為不育事而撕破臉皮吵鬧,幾成仇家。後經人指點,熊家出資修建一座觀音院,因求子心切,塑像時就塑成了抱托童子的形象,自己虔誠朝奉,並供周邊民眾禮拜。第二年初即懷孕,並產下一男一女龍鳳雙胞胎。從此,送子觀音就在民間受到頂禮膜拜。

二十九、合掌觀音:合掌立像,示現富有商人之身。

護佑眾生:至誠合作,事業騰達。

應化故事:相傳在湖州有一對鄰居,張木匠是做木工的,陳老漢是種果樹的,可兩家屋子挨的太近,經常為了自己屋子的面積大吵大鬧,成了一對怨家,從此再不來往。觀音菩薩化作一個很有錢的商人來教化兩人,她賣了陳老漢多餘的木材,很便宜的賣給張木匠,又花錢請張木匠介紹很多親戚朋友來販賣陳老漢的水果,漸漸的兩家有了往來,以前的隔閡也都消除了,成了魚水之親,誰都需要誰,誰都離不開誰。這時觀音菩薩現出合掌法相,教化人們合衷共濟,和諧相處。

三十、一如觀音: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

護佑眾生:苦盡甘來,功成名就。

應化故事:相傳此觀音保佑唐三藏西天取經,三藏經歷饑渴、刀兵、牢獄、情愛、鬼怪九九八十一難之後仍信念不滅,誓取真經。誠心終感動菩薩,使之修性成佛,得成正果。觀音指點寓意不二為一,不異為如,是為一如,即真如之理。

三十一、不二觀音:雙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於蓮葉之上,身著天衣,飄然自得地浮於水面。

護佑眾生:悟智解惑,福慧圓滿。

應化故事:相傳唐朝有位法號為“善導”的大師,潛心修佛,十九年閉關不出,一日,善導靜坐,忽從頭頂梵穴中冒出縷縷煙氣,冥冥之中感受到觀音菩薩講經說法,善導大師渾然自覺悟透佛學宗旨,創立“淨土宗”,後被尊稱為蓮宗第二代祖師。不二觀音寓意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最高,而且修煉佛法要專一,不管如何修行,都不能夠摻雜其他的東西,乃能獲得真理。不二觀音菩薩德行精深,佛法無邊,能保佑眾生消災免難,福壽無邊。

三十二、持蓮觀音:手持一蓮花,站或坐在蓮葉上,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

護佑眾生:子孫卓越,品貌皆優。

應化故事:相傳《西遊記》中,觀音菩薩教化紅孩兒時的應化身,該法相為立於蓮座之上,雙手捧持一莖蓮花。持蓮觀音,持一莖之蓮,立荷葉上,表三十三應化身中之童男童女身。持蓮觀音配童男、童女身,將純真的少男少女比喻為蓮花之花蕾,可感受到懷著純淨菩提心的持蓮觀音期待花兒盛開之心願。

三十三、灑水觀音:一手持瓶作瀉水狀,一手作法印,或持楊枝,又稱滴水觀音。

護佑眾生:甘露法水,遍灑三千。

應化故事:相傳姑蘇有數十萬百姓慘遭金兵殺害,觀音菩薩便化身一位美麗婦人前來建台誦經超度,將甘露功法水遍灑四方,讓亡靈往生樂土,保佑後世眾生不再遭此戰亂。並在河中顯示寶相。於是姑蘇人便在觀音菩薩誦經的地方,供奉一尊誦經灑水的觀音法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第7集

第8集

第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