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典智慧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對兄弟從小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哥哥是個有智慧、善良、厚道的人,雖然從小受父母疼愛,卻沒有一點驕傲和貪念。

父母過世後,他體悟到人生的無常和短暫,常到寺廟追求佛法,親近善知識,過著感恩、滿足、無所求的生活。

弟弟就不同了,他很認真地賺錢,謹守父母留下來的產業,他對哥哥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很不諒解,心想:父母留下這麼多財產,為什麼哥哥不一起努力,將財產再增加呢?

有一天,他看到哥哥又是一身簡單的裝束準備出門,就以輕視的眼光及不敬的語氣對哥哥說:

「你吃飽沒事,只會去寺廟,為什麼不把父母留給我們的財產好好守住?

你這麼不負責任,對得起我們的父母嗎?如果他們還健在,不知會多心痛!」

哥哥聽到弟弟的冷言冷語,還是很自在地說:

「人各有志,難道努力賺錢,才叫孝順父母?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是要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去做利益他人的事。

我時常去寺廟向師父請教佛法,就是發願生生世世用健康的身體和智慧來為人群付出,這種功德是父母給我的,也才能真正回報父母恩。」

弟弟聽了很不高興,覺得哥哥不可理喻,就不再理他。

哥哥還是逍遙自在地出門了。

過了二十年,哥哥看透人世間的道理,出家了。

弟弟則仍在塵世間勞碌地做生意,擁有比父母在世時更多的財產。

然而人生無常,過了幾年,弟弟生病往生,哥哥則是一位精神敏睿、智慧飽滿的法師。

有一天,法師出門遊化,看到一群商隊,趕著載滿貨物的牛車要到市集販售。

其中有一頭老牛,雖然身軀肥壯,皮毛也還不錯,偏偏無力拖動車子。

牠的主人很心急,不斷地抽打牠。

這頭牛被打得蹲了下去,牠的主人看到其他牛車已經遙遙領先,擔心自己搶不到生意,就把氣都出在這頭牛身上,更加用力鞭打牠。

法師遠遠看到這個畫面,心中不忍,就快步向前想阻止。

走近之後,這頭牛竟淚漣漣地發出悲鳴,並抬起頭來,好像要對法師說話。

法師入定看出這是弟弟投胎轉世,於是對牠開示:

「過去你只貪著財產、利益,不知道要好好運用身體布施,今天才會落得這麼苦啊!」

這頭牛聽完,淚水不斷,趴在地上發出悲鳴聲。

法師對牛主人說:「這頭牛的過去生和我有很深的血緣,他在世時在名利紅塵中競爭,只知守住財產,不修行布施,如今淪為牛身。你能不能把牠讓給我,讓我盡一分心,免去牠這一生的折磨?」

牛主人看到這種情景,心生警惕,體悟到人不能貪慳,並答應把這頭牛送給他。

法師將牛帶回寺廟,每天對牛說法;每次出家人齊聚論法聽經時,這頭牛也都會主動靠近,乖乖地趴著認真聽法;最後,終於在寺廟裏安養天年。

生無常,卻有很多人以為是「常」,沈迷在欲的享受,沈迷在爭取名利、地位。

當生命的無常一來,平時努力爭取的世間財產,又能帶走什麼?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布施修行,才是對自己生生世世人生的最佳保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色暗了,雲谷禪師掩上庵門開始打坐,自從來到鎮江棲霞山,這是他每天固定的功課。江南禪法傳到了明朝已經沉寂多時,就連這風光一時的棲霞山道場也荒廢不堪。偶然路過此地的雲谷,卻喜歡上這裡不被打擾的清幽,便著手蓋了一所庵房修行。

在這樣寂靜的夜晚,誰會跑來這荒郊野外呢?

但就是有一個笨賊闖入了庵內,只是空蕩蕩的殿堂除了一尊佛像、一對香燭和一只破舊的蒲團外,什麼也沒有。他溜進廚房翻找老半天,也只發現鍋內幾顆冷掉的饅頭,心裡開始對這次行動毫無斬獲感到失望。

於是,他躡手躡腳地爬進禪師房間。雖被禪師背對著的打坐身影嚇一跳,卻眼尖看見近門小桌上有一袋香火錢,正當他快速伸手一摸時,禪師突然咳嗽一聲,嚇得他趕緊逃跑,但奇怪得很,始終找不到殿堂的門。他在殿內連跑十幾圈,最後只得找個角落坐了下來休息,不知不覺竟然睡著了。

隔天,一早來打掃的老信徒發現了,抓他到雲谷面前認罪。

雲谷語氣平和地說:「我還以為昨晚殿內有一隻大老鼠跑來跑去,原來是你啊!」

賊兒叩頭裝可憐地求饒說:「我的老婆生重病,需要錢看醫生,偏偏我又失業了,不得已才來偷竊。」

抓他的老信徒反駁說:「師父,別信他,把他送去衙門關起來!」

賊兒跪在地上哭天喊地:「我才剛從牢裡出來,這一回去一定會被打死,請師父原諒我,我下次再也不敢偷東西了!」

聽完賊兒的說詞後,雲谷問他:「你真的知錯了嗎?」賊兒點頭。

雲谷又問:「你真的能改嗎?」賊兒又點頭。

雲谷把賊兒所偷的錢遞給他,和藹地說:「這是你要的錢財,拿去吧!當作是我送你的禮物,現在你可以走了!記住,以後不要再當小偷了。」

賊兒連連道謝:「師父!謝謝您的慈悲。」不敢拿錢,掉頭就要離開。

雲谷叫住他,把錢塞到他手裡,又請老信徒把廚房的幾顆饅頭也拿給他:「把這當做你的資糧,你餓著肚子又身無分文,走投無路時一定又會去偷了。」

賊兒抱著東西,感動得落淚說:「師父,我一定會報答您的恩情!」

一旁老信徒也讚歎說:「師父您真慈悲,連對待一個賊都這麼慈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個小鬼為了一件事起爭執,過路人問:「你們為什麼爭得面紅耳赤?」小鬼回答:「正好你來仲裁一下,幫我們分一分這只箱子、一根枴杖和一雙鞋子。」路人問:「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價值,值得你們這樣爭吵?」小鬼回答:「箱子裡有食物、衣藥等等;這支枴杖可以驅走壞人,不怕被人欺負;穿上這雙鞋子,就可以健步如飛。」

路人聽了,心裡覺得很可笑,臉上卻故作正經地說:「好!讓我好好地幫你們分配,但是你們要迴避一下,退遠一點,不要打擾我思考。」這兩個小鬼就乖乖地退得遠遠的。路人趁機拿起枴杖,抱起箱子占為己有,再把鞋子穿上,果真健步如飛,離開前還回頭對那兩個小鬼說:「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做,箱子要自己抱、枴杖要拿起來、鞋子穿上,那就真正能健步如飛!」

這是則寓言故事,箱子比喻為布施,枴杖如持戒,那雙鞋子則代表精進。學佛和行善事都一樣,去做就對了。行善是本分事,做了也不用爭功德;如果還沒做就計較功德,那實在是了不可得。修行要守持規戒,規矩若守持得好,煩惱自然不會擾亂內心,便可以降伏煩惱,及時精進。持戒是本分,守於內心、淨化自心,下功夫所顯現出來的便是德相。

大家都知道行善就是功德,但若只是執著於「知」,而不投入去做,即使有再多寶藏、功德,也是得不到的,一心只想爭取,又怎會有所得?最終也只爭得滿心煩惱,這也不幸福!唯有身體力行,則不必爭,就有別人奪不去的收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位讀書人,去拜訪老和尚,老和尚隨緣轉述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並希望他能發願往生。

可是這位讀書人卻回答說:「我三餐最喜歡喝杯小酒,配點花生米,想請教大師,極樂世界有沒有小酒和花生米?」

老和尚實在很難正面的回答,只好說個故事給他聽。

老和尚說:「西方極樂世界我尚未去過,有沒有酒、花生米,我也不知道;但我先說一個故事給你聽。」

從前,有一隻黑狗跟一隻白狗,在狗的世界裡,傳說白狗下輩子可以轉世投胎做人。

因此,黑狗便對白狗說:「恭喜你下輩子可以當人了,可以穿著漂亮的衣服,還可以用兩條腿走路,真令我羨慕。」

白狗聽了卻黯然答道:「下輩子能做人當然高興,不過我擔心一件事,我最喜歡吃那些菜渣肉屑,一旦投胎做人以後,不知道還能不能吃到那些美味的東西?」

這個故事讓我連想到,曾經有人問我說:「如果到了極樂世界,還會不會記得爸媽和身旁的朋友?所以我們往往被眼前的現象所迷惑而不能自知;就如太陽何曾有起落過?唯有地球自轉而產生的妄相罷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近傍晚,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聲隆隆,天下起了大雨。

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止,「怎麼辦呢?」和尚著急四望,所幸不遠處有一座庄園,只好拔起腳步去求宿一宵,避避風雨。

庄園很大,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冷冷地說:「我家老爺向來和僧道無緣,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雨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的小店人家,還是請您給個方便。」和尚懇求著。

「我不能擅自作主,等我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出來,仍然不肯答應,和尚只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結果,僕人依舊搖頭拒絕。和尚無奈,便向僕人問明了庄園主人名號,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回了寺廟。

三年後,庄園老爺納了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想到廟裡燒香祈福,老爺便陪著一起出門。

到了廟裡瞥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找到一個正在打掃的小和尚,向他打聽這是怎麼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淋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了一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向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至於詳情,我們也都不是很清楚……」

庄園老爺聽了這番話,當下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成了這座寺廟虔誠供養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是一位老和尚最喜歡講的,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

世界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人生何處不相逢。胸襟寬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與大怨,人我原無兩」的道理,環境與他人施與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勵啟發自己,恩與怨都是成就道業的助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座寺中有一個小和尚,他從小就在這裡出家了,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掃地,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來後,還要幹一些雜活,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就這樣,晨鐘暮鼓中,十年過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閒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發現別人過得都很清閒,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分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買的東西也大多是些比較輕便的。

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自然還要多了很重的物品。於是,小和尚帶著諸多不解去找方丈,問:「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幹個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聲佛號,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走來時,發現方丈正站在寺的後門旁等著他。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坐在那裡閉目不語,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當他們看到方丈時,一下愣住了。方丈睜開眼睛,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早讓你們去買鹽,路這麼近,又這麼平坦,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呢?」

幾個小和尚面面相覷,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翻山越嶺,山路崎嶇,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得還要早些呢?」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一個人的心志啊!」

幾個月後,寺裡忽然嚴格考核眾僧,從體力到毅力,從經書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尚由於有了十年的磨煉,所以在眾僧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出來去完成一項特殊的使命。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在西去的途中,雖水阻山隔,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求法的堅毅之光。

道路曲折坎坷並不是通向目標最大的障礙,一個人的心志才是成敗的關鍵。只要心中的燈火不曾熄滅,即使道路再崎嶇難行,那片光明也會孜孜引路,如願而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西藏老人阿姆丹在哲蚌寺裡,推著轉經輪,口裡唸著佛號,儼然已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他決定帶著愛犬再到草原散一次步。

走著走著竟在他熟悉的草原上迷了路,走了一段路後,看見天光射下處有座大理石砌成的城堡,門前道路由金磚鋪就。

「請問,這是那裡?」阿姆丹問道。

「天堂。」看門人回答。

「那一定有水喝吧?我們走了很遠的路。」

「進來吧,我馬上給你水。」看門人緩慢地推開大門。

「我的朋友可以一起進來嗎?」阿姆丹指著狗問。

「對不起,我們這裡不允許寵物進入。」

阿姆丹沉默了一會兒,想到狗多年來的忠誠,不能就這樣扔下牠。

他謝過看門人,帶著狗繼續前進。

不久,阿姆丹看見一間破屋,裡頭還有個婆婆。

「請問,妳這有水喝嗎?」

「那邊有水龍頭,你可以喝個痛快。」婆婆說。

「我的朋友可以進去嗎?」阿姆丹指著狗問。

「歡迎你們喝!這裡簡陋卻是天堂。」婆婆說。

「不對呀?我們剛剛路過天堂。」阿姆丹說。

「告訴你吧,那是地獄!」

「他們先把關,替我們把那些為了利益而捨棄良心和原則的人都挑走了。」

人生,是一個存在的過程。

是一個不以生為始,不以死為終的過程。

考驗我們的不是生死,是那個漫長的過程。

過程中,你如何待人處事,卻深深影響終點。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神化的人,放棄了死執的信條教義,及主從觀念,基於物質與精神的經驗而渾為一體,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這些條件。——愛因斯坦


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証者。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用的。——章太炎


吾常見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輒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儕所能及也,是何異專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與民共見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恒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梁啟超


佛學之博大精微,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遠。——康有為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孫中山


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陳獨秀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魯迅


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於對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証。——李石岑


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和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如佛陀的人所說的話,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沈家禎


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振寧


哲學家對這個(佛家的真如,即宇宙萬有的本體,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佛教卻是親証。所以佛教哲學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學仿佛,而精密過西洋哲學好幾倍。——王季同


佛比所有的學說和教條顯得更加偉大。千百年來,他的啟示一直震撼著人類。——著名政治家尼赫魯


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恩格斯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實地以係統理性的分析來考察生活中的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世界著名學者巴格爾


假使沒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世界幾何學之父威勒博士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為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科學造詣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心的真義。——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


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歷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對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級的形式,含有最少壓迫性
的因素。

我覺得不論是智慧還是人格,…..佛陀都超過耶穌。——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


佛教為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學者漸多,實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雖科學、哲學長足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要亦和佛法可通。況佛法有最甚深處、最廣大處、最真實合用處,決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鮑羅登博士(英)


佛教的生活準則,能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淨化與安樂,並使生活充實、美滿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導致和平,使人類確知非正義戰爭是野蠻行為。佛教不強人盲從,而是引導人們深思,接受其教義。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學的道理深思諦觀,盡皆會達到心智開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義,不僅為東方人設,並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議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時機已至,東方人應速將大乘佛教詔示西方,西方人應速起研求之。東方對世界文明之大貢獻,蓋即大乘佛教是也。——曼特森夫人(德)


宗教與科學是相互排斥的,兩者不能通融。這大半是由於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啟示,它們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則。唯獨東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緣起法,能從事研究佛教和人生,並經得起科學的推理和驗證。所以佛教是啟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與科學相提並論。

佛教所開示者,乃是一種使心和意共同滿足的思想法則,其所含內容之高深,乃無與倫比者也!——克裡柔夫人(英)


佛教本身蘊藏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有著獨到和深刻的發現。——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


只要日月繼續存在,只要人類還繼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佛教就會一直延續下去。——斯裏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於入世的事業。——著名美學家朱光潛


釋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類心靈的第一人。——印度總統拉克斯坦


在面對原子方面,科學不能給人以確切的保證,而佛教完全可以應付原子的挑戰,這是因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於科學所不能應對和解決的地方。這對從事佛學研究的人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通過佛教的禪定,原子的成分構成物質的過程,便可如實看到或覺察到。而物質的生與滅所引起的憂傷與痛苦均源於所謂的「靈魂」或「梵我」等法執之妄見,這便是佛經裡所闡述的。——艾基爾頓·巴普鐵斯特《超然的佛教科學》


佛教所開示的法,包含內容的廣大深奧,確實無與倫比。——英國著名學者克裡


佛不僅向印度而且向全人類展示了不朽的真理和崇高的倫理道德,佛是世界上一位空前絕後的、最偉大的道德守護人。——艾伯特·施瓦茲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大多是『菜籃裝水』--邊走邊漏。人生一大煩惱就是『漏』,好的東西留不住,總是任它流走;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漏盡』,煩惱無明要令其流走,好的妙法則要留住。

人與人相互關懷、彼此幫助,是人類未來的希望。基督教話語:「世間沒有窮到無法布施的人。」

以前有位迦葉尊者,出外托缽時遇到一位貧婆,尊者向她托缽,但她悲嘆說自己也很想供養,但卻貧到一無所有,能拿出什麼來供養呢?

「只要你想供養,你身上穿的衣服,可以撕下一塊來布施,這也是供養。」尊者說。

貧婆疑慮著:只是破衣罷了,一塊破布能有何用途?尊者誠懇地表示:「若能拿出最虔誠的心,這就是真正的供養。」貧婆聽後很歡喜,就供養尊者一塊破布。此事為佛陀知悉,他讚歎貧婆在一無所有的情形下,能捨布塊,真乃功德無量。「以後我的弟子們所穿的衣服,必須有老婆婆的一番心意。」從此,出家人不論穿何種衣物,都會在衣領後縫上一塊布,這塊布就叫做「印」,用以表示感念貧婆的布施。


敬啟

大家要以農夫自許,勤於撒種;而種子既已種下,就要除草、灌溉、施肥,才能成長茁壯。田裡的雜草要除去,就如同心地上的無明煩惱要消弭一樣。所以,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應勇於投入人與事中去經歷。針對日常之人事,可以省思自己在待人時,是以何種心態?若能出以真誠的愛與人相互關懷,如此就會感動很多人。

在世紀交替之時,天災人禍頻仍,想要有好的新世紀展現眼前,則現在的腳步就要站穩,才能『準備在現在,發揮在未來』。我們不能放鬆今日的時間,也不能放鬆現在的機會。慈濟慈善工作目前正推動到國際間,希望建設『慈濟地球村』,就要大家發心立願做一位用心耕種的農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

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裏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金代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而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罣礙。

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同樣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牽掛得太多,我們太在意得失,所以我們的情緒起伏,我們不快樂。在生氣之際,

我們如能多想想︰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教書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交朋友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作夫妻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兒育女的。」

那麼我們會為我們煩惱的心情闢出另一番安詳。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質豐富。」

於是他想進一步了解:國內有多少富人?而這些富人又有多少財產?有天,他到一位號稱全國最富有的長者家,請問長者有多少財產?長者回道:「內外的財產總共有四千億。」

國王說:「我擁有整個國家,財產也只有四千億;為什麼您能夠擁有四千億呢?內外又是什麼呢?」

長者回道:「國王,我外在的財產有一千億。我能擁有這些財產首先要感恩您,因為在您的國土上,我能自由地從事貿易;再來要感恩人民,因為他們提供我有形的財產;我也要感恩我的奴僕眷屬,因為他們為我努力付出。所以,我有形的財產是來自貿易、人民、國家,合起來大約有一千億。」

國王問:那另外的三千億呢?長者說:「另外的三千億是內在無形的。因為我『心中有佛』,佛陀的莊嚴以及慈悲、智慧豐富了我的心,這值一千億;此外,我『口中有法』,口說好話,所以又有一千億的價值;還有,我天天『身行好事』,也值一千億。所以內在價值總共三千億,加上外在的財物一千億,我的人生內外財產共有四千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中有佛、口中有法、身行好事,就是我們內在的豐富資產啊!而且是用不完的財富。

「心中有佛」就是我常說的「以佛心為己心」;佛心是大慈悲心,這分慈悲表現出來就是大愛──常發出柔和善順的語言,常說好話就是「口中有法」,口說好話就是莊嚴自己。不過單是「心中有佛」「口中有法」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啊!自耕福田,才能自得福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有一個古老的小故事:

某個安適的午後,人們正在樹下乘涼、聊天時,突然聽到一隻小鳥奮力鼓動翅膀的聲音,以及哀淒無奈的叫聲。仔細一看,原來有隻小鳥飛得低低的,一下子就掉落下來;再一次掙扎著飛起來,卻又掉了下來,看來非常痛苦的樣子。可是有一群小孩卻很興奮地追逐牠,大人們看到了,也當成好玩的事,哈哈大笑。

這時,一位身穿樸素白衣的人走過來,擋住那群小孩,並且彎下身,雙手小心地捧起小鳥。噢!原來小鳥的脖子綁著一條繩子,繩子尾端綁著一粒石頭,難怪牠飛不起來啊!

白衣人心生憐憫,想救這隻小鳥,那群孩子卻說:「小鳥是我們的,還給我們!」「那我把小鳥買下來,要多少錢呢?」孩子們聽到有錢可拿,都很高興,就把小鳥賣給他。

白衣人輕輕地鬆開繩子,小鳥非常歡喜地展翅飛翔,在白衣人頭上繞了好幾圈,叫聲變得很快樂、很好聽,令人心曠神怡。

白衣人摸摸孩子們的頭,說:「你們看,小鳥自由飛翔、快樂唱歌,這樣是不是很美呢?每個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價值和權利,這就是天地間的生命之美!」小孩們低下頭來,旁邊的大人們也覺得很慚愧。白衣人再次摸摸每個孩子的頭,然後向前走了。

大家望著他的背影,都覺得他氣度不凡,說的話也很有道理,不像個普通人。一個孩子突然大叫:「我想起來了!他是我們的國王!」小孩所說的國王,就是「阿育王」。

當時正是阿育王的時代,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愛民如子,經常穿著白衣走入人群,了解民情,在鄉村陋巷親手救濟貧民。

仁德之人才知道生命之美,也才知道要及時付出愛心、護惜生命。希望大家好好地體會天地間生命之美,培養對一切生靈的疼惜之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

某天早晨,佛陀在蓮花池邊散步,池中開滿各種顏色的蓮花,十分美麗。佛陀望向池底,發現美麗的花葉下原來是一片濁黑的污泥;再透視污泥深處,裏面竟是一座地獄!

地獄裏有個大血池,池中是一座座的刀山,上千萬支銳利刀鋒閃耀著淒冷寒光。血池裏有許多犯人痛苦地哀嚎,一直掙扎著想要逃離,卻無法如願。

佛陀看到這樣淒慘的景況,心生憐憫!他思考著要用什麼方法去解救這些罪苦眾生?可是這些人生前造作種種罪惡,沒有絲毫善念,缺乏得救的因緣。

後來,佛陀終於發現有一個人雖然在世時無惡不做,但是有一次他走在路上,本想踩死腳下一隻蜘蛛,忽然起了善念,讓蜘蛛通過之後才開步向前走。這件善行使他有得救的因緣。剛好花葉間有隻蜘蛛在吐絲,佛陀輕輕地將蜘蛛絲自葉間細縫放下去,透過污泥一直通到地獄。這位受罪的人看到那條蜘蛛絲,非常高興,趕緊抓住它,小心地往上爬。

從地獄到蓮花池的路途,彷彿十分遙遠,他爬了很久,體力漸感不支,便在中途稍作休息。當他往下看時,發現很多人也跟著往上爬,他非常著急,心想:「我好不容易可以逃走,萬一蜘蛛絲承受不了這麼多人的重量而斷掉,我豈不是又要回到恐怖的地獄!」

於是他往下喊叫:「這條蜘蛛絲是我的,你們不能上來!」但是下面的人不斷地往上爬,他心中一急,就用腳將爬上來的人踢下去。他一做出這個動作,蜘蛛絲忽然自他上方斷掉了,所有人又回到血池中。

佛陀滿懷愛心,希望將那些受苦的人救上來,沒想到因為一個人的一念瞋心,所有人又墮回地獄。佛陀很無奈地說:「為何凡夫的愛如此薄弱──只知愛自己,不知愛別人!這就是眾生沈淪六道、苦不堪言的原因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在森林裡修行的人,非常的純淨,也非常的虔誠,每天只是在大樹下思維,冥想,打坐。

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沈,就起身在林間散步,偶然走到一個蓮花池畔,看到蓮花正在盛開,十分的美麗。

修行人心裡昇起了一個念頭:這麼美的蓮花,我如果摘一朵放在身邊,聞著蓮花的芬芳,精神一定會好得多呀!

於是,他彎下身來,在池邊摘了一朵,正要離開的時候,聽到一個低沈而巨大的聲音說:是誰?竟敢偷採我的蓮花!

修行人環顧四周,什麼也看不到,只好對著虛空問說:你是誰?怎麼說蓮花是你的呢?

我是蓮花池神,這森林裡的蓮花都是我的,枉費你是個修行人,偷採了我的蓮花,心裡起了貪念,不知道反省,檢吋,慚愧,還敢問這蓮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聲音說。

修行人的內心昇起了深深的慚愧,就對著空中頂禮懺悔:蓮花池神!

我知道自己錯了,從今以後痛改前非,絕對不會貪取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修行人正在慚愧懺悔的時候,有一個人走到池邊,自言自語:看!這蓮花開得多肥,我該採去山下販賣,賣點錢,看能不能把昨天賭博輸的錢贏回來!

那人說著就跳進蓮花池,踩過來踩過去,把整池的蓮花摘個精光,蓮葉全被踐踏得不成樣子,池底的污泥也翻了起來。然後,他捧著一大束蓮花,大笑揚長而去了。

修行人期待著蓮花池神會現身制止,斥責或處罰那摘蓮花的人,但是池畔一片靜默。

他充滿疑感的對著虛空問道:蓮花池神呀!我只不過謙卑虔誠的採了一朵蓮花,你就嚴厲的斥責我,剛剛個人採了所有的蓮花,毀了整個蓮花池,你為何一句話也不說呢?

空中蓮花池神說:你本來是修行人,就像一匹白布,一點點的污點就很明顯,所以我才提醒你,趕快去除污濁的地方,回復純淨。

那個人本來是個惡棍,就像一塊抹布,再髒再黑他也無所謂,我也幫不上他的忙,只能任他自已去承受惡業,所以才保持沈默。你不要埋怨,應該歡喜,你有缺點還能被人看見,看見了還願意糾正教導你,表示你的布還很白,值得清洗,這是值得慶幸的事呀! 

什麼是天空最美的時刻呢?

就是有幾朵純白的雲橫過天際的時刻。

雲的純白,反襯出天空的湛藍。雲不能太多,天會顯得零亂;雲不能太大,天會顯得狹窄。

因此,天空最美的時刻,也正是雲最美的時刻。而人最美的時刻,是保持覺察的時刻。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聲哭泣 鬼使神差 押魂迴獄

二聲哭泣 奈何之橋 無能為力

三聲哭泣 閻羅王殿 審判魂魄

四聲哭泣 受苦寒凍 十八地獄

五聲哭泣 怨聲載道 勸陽世人

六聲哭泣 前世情緣

七聲哭泣 來世因果

八聲哭泣 何時投胎

九聲哭泣 父母恩惠

十聲哭泣 回頭事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從一心慢慢學習佛法感受滿深的,不管別人怎麼說我是傻還是再逃避,我想這是我自己選擇得路,當然有些人我對很感慨何必走上這條路呢?

從寺院掛單後開始讀真言或佛書讓我學習不少人間的學不得東西,再來各位跟我相處的師父和師兄或師姊們讓我覺得每個人出家修道意義不同,但只有一視相同就是供佛讓心無靜界安祥修法。

雖然我還未真正出家可是讓我覺得那只是一個行式上解脫方式,不過還是在於心有沒有一心向佛學道修養,看了那麽多真言或經書裡面多少都有現實生活真實報,但或許沒發生在我身上可是有得都以發生在我朋友或親友裡。

不管是道教,佛教,密宗,還是基督等等,的教於法寺院廟都好,都是要讓人行善而不是作作,但真正能體會去幫助多少人可以了解脫一種無助心靈的方法,往往都走頭無路或臨時抱佛腳時也不一定想得到可以依靠支撐心靈好方法,也許吧!人總是一唸間忘了處理事情的方法,都尤旁觀者添油加醋來後悔一輩子。

如果自己無法懂那是自口業孽因果,就不會有事可以煩身,事是自己找出來而不是無聲生有聲冒出來得,就向七嬸婆說八嬸婆不好,六叔公說九舅公多事非,為何都不是當事所言而出呢?那都是口業孽因果,萬一因果巡迴換個角色八嬸婆說七嬸婆不好,九舅公說六叔公多事非那麼當事人所言之前是否以之口業因果呢?

兩者來說都不要無聲生有聲的話或許就不會讓子孫或兒女看笑也不會說老人家為何事非多呢?事都是從口業所出必定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來說這樣何必說出口傷害別人又造自己口業孽因果,多說一句沒完沒了還告到法庭何必讓費那多時間,所以說古人說得好言多事多,言少事也少吵架時少說一句就不用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煩腦。

祝福各位看完著篇心得一切順心

南無阿彌陀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埋怨 要感恩    不記恨 要寬恕

不忌妒 要欣賞    不自私 要捨得

不貪心 要知足    不批評 要讚美

不發怒 要微笑    不自誇 要謙虛

不煩惱 要樂觀    不恐懼 要心安

不計較 要寬宏    不氣餒 要振作

不爭功 要分享    不衝動 要忍耐

不拖延 要積極    不欺騙 要誠信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3)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只因你執著放不下。

(4)不寬恕別人,是苦了你自己。

(5)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6)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7)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8)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人,因為他成就你。

(9)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人是例外的。

(10)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11)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13)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14)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5)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16)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7)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眼。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眼。

(18)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19)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癡。

(20)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21)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22)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23)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24)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2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26)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27)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28)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29)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30)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1)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32)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33)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35)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36)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37)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瞭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38)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39)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40)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41)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42)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43)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佈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佈施。

(44)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45)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46)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47)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48)要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9)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50)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51)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52)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53)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54)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55)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56)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57)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58)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59)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60)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必呢?

(61)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譭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歎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62)誇獎我們,讚歎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63)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佈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64)沈默是譭謗最好的答覆。

(65)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66)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67)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68)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69)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麼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70)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更多。

(71)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瞭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瞭解自己。

(72)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73)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74)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75)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76)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77)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78)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79)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80)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81)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82)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83)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84)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85)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86)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87)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88)真正的佈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89)如果你真的愛他,那麼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90)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91)瞭解永恆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92)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93)我的財富並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94)如果你準備結婚的話,告訴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學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

(95)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96)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後的結果,才能評定。

(97)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他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98)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99)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屬。

(100)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週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朝陽升起之前,廟前山門外凝滿露珠的春草裡,跪著一個人:師父,請原諒我。

他是某城風流的浪子,20年前曾是廟裡的小沙彌,極得方丈喜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數教授,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佛門弟子。

他卻在一夜間動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目,從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夜夜都是春,卻夜夜不是春。

20年後的一個深夜,他陡然驚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自懺悔,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裡。

師父,你肯饒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嗎?”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只是搖頭。不,你罪過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連桌子也會開花。

浪子失望地離開了。第二天早上,方丈踏進佛堂的時候,驚呆了:一夜間,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紅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裡一絲風也沒有,那些盛開的花朵卻簌簌急搖,仿佛是焦灼的召喚。

方丈在瞬間明白了。他連忙下山尋找浪子,卻已經來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開出的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讓奇蹟隕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寬容、不肯相信的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率領僧團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註)時,有位年輕人時常來聽佛陀講經說法。有一天,年輕人愁容滿面,見到佛陀就淚漣漣。

佛陀問他發生什麼事?

年輕人說:「我父親生病過世了,我很難過!他是個很好的人,為什麼無法活得長久呢?」

佛陀慈祥地說:「你不是時常來聽經嗎?」

年輕人說:「是啊!只要您在這裏講經,我都會來聽。」「既然如此,你應該聽我說過生老病死、人生無常的道理。人來世間,歲數總是有限啊!」「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並不覺得父親已經年老了啊!」

佛陀解釋:「生命的長短,不是以歲數而定,而是他在人間的緣有多長,生命就有多長。」

年輕人又問:「父親捨此身後,是上天堂或下地獄?請您一定要為父親加持,讓他能夠往生天堂,否則為人子的我會很不安!」

佛陀覺得此時說再多道理也沒用,因為煩惱已佔滿年輕人的心:「難得你這麼孝順又有心,我答應為你父親加持,但是你必須依照我說的方法去做。」

年輕人很高興地答應了。

佛陀請他去拿兩個壺過來,其中一個壺灌滿油,另一個壺則放一些石頭:「來!現在我們去河邊,你趕快去叫你的親人及鄰居一起過去。」

年輕人很高興地召集親友一起來到河邊,依佛陀指示,將兩個壺輕輕地放進河裏,然後將壺打破。放石頭的壺被打破後,石頭隨著壺的碎片沈下去;而放油的壺,雖然碎片下沈,油卻浮上水面。

佛陀請年輕人和周圍的人用虔誠的心來祈禱──讓油下沈,石頭上升。

所有人面面相覷,覺得豈有此理?

因為不論如何虔誠祈禱,也無法讓石頭浮上水面或讓油沈下去。

見大家議論紛紛,佛陀微笑地說:「行善就像把油放在壺裏,造惡就像在壺裏放石頭;當生命終了,善業會往上浮升,惡業則向下沈淪,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是靠人加持就可以往生好的境界,就如同石頭無法靠著祈禱而浮上水面。」「所以,人往生後何去何從,完全決定於自己生前的所作所為。

我們要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世間萬物,起心動念以及言行舉止都要從善去惡。」註:祇樹給孤獨園位於古印度的舍衛國,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給孤獨長者布施園地,佛陀常在此講經說法。


心靈咖啡館:

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作為,點點滴滴都離不開因果循環,即使只是任意踐踏路邊的花草,這小小的行為也會種下一分業因,何況是因一己私欲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人生的幸或不幸,決定於心念的方向;世間的天災人禍,根源也在於人們的一念心。我們既然與大地萬物共生世間,應該要有一分愛護的心態,發揮慈悲與智慧來增進世間的和諧幸福。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整個世間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時刻都要多用心,才不會糊裏糊塗地在自己生命之壺中裝了許多石頭。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