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典故事 (7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前,有一位樂修佛道的修行人,決定獨往山中用功。但是,靜謐的山林中卻伏藏著許多兇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禪坐,於是他便在樹下高架禪床,敷設坐具以習禪定。但是修行人於禪坐中總是昏沈頻頻,瞌睡連連,無法自制,最後終於在睡魔強力的侵襲下,沉沉睡去。

此時,天上的天人遙見沉睡中的修行人,覺得應該幫助他提振精神,精進道業,於是便以嘩笑聲使其覺醒。然而,修行人睡意方濃,難解天人的用意,還來不及清醒,便又酣酣入睡。因此,天人用盡心思,想著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惱。突然間,心光一閃,想到修行人平時最害怕就是毒蛇。於是,等至深夜,天人便現身空中,高聲驚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來了!毒蛇來了!」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地就從睡夢中驚醒,並且立即點燃燈火,小心翼翼地四處尋找毒蛇的蹤跡。

但是修行人尋遍了周遭,怎麼也沒發現毒蛇的影子時,便很生氣地責問天人說:「您身為天人,怎麼可以打妄語呢?根本就沒有毒蛇,你卻一直嚷著有毒蛇。」此刻,天人即藉機告誡修行人說:「修行人啊!在您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斷地啃蝕著您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為何不自觀身內的毒蛇,卻要尋趕外面的毒蛇呢?」天人說完話,隨即消隱於天際間。

聽完天人對自己的勸誡後,修行人冷靜了下來,並有所覺悟,即依天人之語,收攝六根,反觀省察,遍觀身內所藏之物,才發覺皆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終有敗壞的一天。但是自己卻常為了使它得到舒適安穩,鎮日沒溺於五陰、六塵中,乃至造作惡業,無數劫來沉淪六道,至今不得脫離,實在是得不償失,愚昧之至。

於是,修行人如此反覆思惟,未及天曉即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盡解色身實苦、空、無常、無我而超凡入聖,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神通。

典故摘自:《雜譬喻經˙卷一》

省思


故事中,修行人因天人之告誡,而解知危害自己最大的毒蛇,並非外界的毒蛇,而是自己的四大色身。外面的毒蛇,僅能傷人一期的生命,但縱逸自身卻能損傷法身慧命,隱沒身中的靈明覺性,使自己生生世世,輪迴六道不可停寢。

人,在一期的生命中,可適度的追求生活所需,但若過度貪著眼、耳、鼻、舌、身等物質享受,則容易使自己的心淪為物欲下的奴隸,終日為此色身所迷惑使役,最後執認色身為實有,迷本真心。反之,若能回光返照,不逐物流轉,則久為物欲禁錮的心,必然能夠日漸清靈,乃至如同故事中的修行人一樣,照見五蘊皆空,漏盡煩惱,成就道業,解脫自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6 Sun 2009 18:55
  • 人蟒

一向和風日麗的舍衛國,有一天忽然陰風慘慘,烏雲密佈。幾個時辰之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陰暗的烏雲中竟落下血水,全國都籠罩在腥風血雨之中。舍衛國的國王感覺惶惶不安,趕緊召集群臣、占卜師詢問原因。與會中有一位占卜師起身說道:

「古書上記載,如果有人蟒出生於世時,當地就會下起血雨。所以,由此推斷,今日新生的嬰兒當中,必定有人蟒!」

於是國王命令屬下,將那一天出生的所有新生兒,全都送往宮中檢查,以免危害無辜百姓。果然其中有位嬰孩,當他張口吐出唾液時立即化成火焰,而且是含有劇毒的火焰!大家都感到驚慌恐怖,於是儘快將人蟒送到隱密的森林中,以免傷及無辜。

從此以後,舍衛國當中,只要是犯下重罪的死刑犯人,就被送到人蟒所住的林中處決。瞋心深重的人蟒,一見到有生命的任何眾生,就會吐出毒氣,毒死對方。多年來,被人蟒毒害的罪犯有七萬兩千多人。這期間,人蟒也曾為國家除掉兇暴的獅子。但毒殺了七萬二千人的殺業,使得國王聯想到:「人蟒的罪業深重,必定免不了受地獄之報吧!」
當人蟒命終之後,舍衛國的摩竭王特地前往佛陀的精舍請法:

「敬愛的世尊,瞋心深重的人蟒已經命終了!造作極惡罪業的人蟒,它的神識將墮於何處?」

面對國王的疑惑,世尊不急不徐地回答:

「人蟒由於臨終一念慈心,今日將生到天上。」

原來,世尊觀察到人蟒的壽命將盡,同時人蟒得度的因緣也已成熟。於是,世尊請舍利弗前往救度。

即將命終的人蟒,一看到舍利弗,依然瞋心忿起,拼命釋放毒氣;良久,卻發現無法傷及舍利弗,愈加氣憤。此時,舍利弗尊者便入慈心三眛,全身大放光明,以神力與慈愍心,降伏了人蟒心中的瞋火。人蟒看著尊者,心中忽然生起了慈悲;就因為人蟒臨終這一念善念而往生善道。

摩竭王聽了世尊的開示後,不禁心生疑惑:
「世尊,您常說因果是人間的真理,人蟒毒殺七萬二千人的重罪,難道無須償還嗎?」

世尊回答:「摩竭王,因果是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理,無庸置疑!人蟒在天福享盡後,最後將至人間修行學佛。由於他的精進不懈而證辟支佛果,當他在樹下入定之時,身體猶如紫磨金般充滿光耀。此時,有七萬二千名大軍路過,看到辟支佛所放的金光,誤認為是一座金子打造的人像,上前用刀斧奮力砍斫。待大軍們各自分取後,才發現所割取的,原來是人肉,並非金礦。於是,將之丟棄一旁,揚長而去,辟支佛也因此而般涅槃。人蟒今世所造的罪業,他日必將償還。

摩竭王!人蟒雖犯了極重之罪,但因為遇到善知識,縱有積山之罪,亦有冰消之期。由此可知,在修行的路上,能有善知識的指引是極為重要的。千萬要切記呀!」

摩竭王聽完世尊的開示,心開意解,知道因果報應是歷歷不爽的。也更為清楚修行的重要,慶幸自己今生能親近大善知識,能聽聞無上甚深微妙法。摩竭王由衷的生出感恩之心,非常恭敬地頂禮世尊,滿懷法喜的踏上歸途。

省思


佛法就是因果。經上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人蟒雖毒殺了那麼多人,但因臨終的一念善心,得以重報輕受,此即說明心念的重要。

一切法由心所生,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心生慈心、清淨心、懺悔心之善念,就能滅罪消愆;修行不離因果,起心動念即是「因」。應當把握此難得的人身,跟隨大善知識,在菩提路上廣積福慧資糧,戒慎心念,自利利他,進趣菩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不凡,
他總是喜愛到處遊玩,搜集各種寶物,
來炫耀自己的財富抬高身價。

有一天,不凡又想去環遊世界、搜集寶物,
於是花了一大筆錢,雇用一艘豪華巨輪,
船上擺放許多寶物,以誇示自己的萬貫家財。
船發動後不久,
不凡隨手拿起一個銀缽,愛不釋手地玩賞著,
正在得意時,一不小心手一鬆開,
銀缽沈入水中,消失不見了。
這時不凡感到非常著急,
但是又不想為了銀缽而耽誤行程,讓別人看笑話。
於是想了一個辦法,
就是先將銀缽遺失的位置記下來,等有空的時候再回來找。
所以不凡就在水上畫了一痕,做記號來提醒自己。

在回國途中,
不凡突然想起前次遺失的銀缽,
便偷偷地雇了小船,想找回那心愛的銀缽。
但是來來回回,找了又找,
卻始終沒有銀缽的下落,只好失望地回國。
回去時,不凡剛好遇到路人,於是就問:
「不知道是誰偷走我的銀缽?它竟然會不翼而飛!」
路人聽完就問:
「請問你的銀缽放在那裡,有否做上記號?你告訴我,也許我能幫你一些忙。」
不凡聽到路人發心要幫忙,心中非常感動地說:
「那個銀缽,在我坐船途中,不小心掉入水中,但我有在水上畫一痕作為記號,以防遺失,所以它絕對不會不見的!」
路人聽完後忍不住大笑著說:
「你真是“聰明”,怎麼會想到在水上作記號呢?難道你不知道水是會因風而產生波動,波紋也會隨著水的波動,而改變的道理嗎?」
這時不凡才恢復理性,仔細去思考路人所說的話,
當下才恍然大悟,明白其中道理!
在旁的人聽到了,沒有一個不哈哈大笑,合不攏嘴。

改寫自《百喻經》乘船失釪喻

省思
強烈的我慢心,常常蒙蔽了本具清淨的智慧,
使我們深陷無明、愚癡而不自知?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城中有一商主帶領五百位商人一起入海採寶。中途因商船破損,商人們只好趕緊返航,並且祈求諸神護祐,讓他們能安然到岸。平安歸來的商人們仍不死心,幾天後又再度出航,沒想到接連兩次的航程,商船都受到損壞,所以一行人只好中途折返,保命要緊。

這位商主因為福德深厚,所以經歷了幾次海難,都安然無事。一日,諸事不順的商主在愁憂苦惱之際,突然想到:「聽說佛陀具足一切智慧,而且心懷慈悲,哀愍眾生。我若再度出海尋寶,應當稱佛名號,以求護祐。若能平安歸來,我願將所獲得的珍寶半數供養佛陀。」於是商主又招集了一批商人入海尋寶,並且在旅途中不斷誦持佛陀的聖號。沒想到,此次入海真的滿載而歸。

回家後,商主歡喜地把玩這些寶物,愈看愈捨不得將其中的一半供養佛陀。心想:「如果將一半珍寶供養佛陀,自己所剩無幾,還不如將所有寶物送給心愛的妻子,然後再跟她要些錢,去市集買些薰香供養佛。」決定後,商主就跟妻子要了兩錢去市集買香,並且送至精舍燃香供佛。

佛陀知道商主得度因緣已經成熟,於是以神通力將他所供養的香煙變如煙霧,遍覆整個精舍。商主見此景象,不禁懺悔自責:「我怎吝惜將寶物供養給佛陀呢?如來有大功德力,能令此微弱的香煙遍滿精舍,實在希有難得。我應當準備珍饈佳餚,供養佛陀。」於是商主至誠長跪,祈請佛陀至家中應供,佛陀默然應允。

隔天,商主準備好飲食後,即派人至精舍恭請佛陀,佛陀便與諸比丘前往商主家接受供養。齋僧完畢,佛陀為其開示慳貪的過惡,商主聽了心開意解,於是將入海採集來的寶珠供養佛陀。沒想到,寶珠騰於虛空之中,變成寶蓋,佛陀走到哪兒,便移動到哪兒。商主見此殊勝景象,不僅五體投地至誠禮拜,更發大誓願:「願以此供養功德,回向於未來世,作盲冥眾生之眼目;無歸依者,為作歸依;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解脫者,為作解脫;無安隱者,為作安隱;未涅槃者,使令涅槃。」佛陀聽其誓願後即默然微笑,從口中散發出五色光芒,光芒繞佛三匝後,還從頂入。

阿難見佛微笑,於是向前請示:「世尊,諸佛如來威儀莊重,沒有因緣不會破顏微笑,今日世尊以何因緣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為我們開示。」佛陀告訴阿難:「這位商主以慚愧心來供養我,因此功德,所以他將不會墮入三惡道中,且會受生天上人中,常享快樂;三大阿僧祇劫後,當得作佛,名為『寶盛』,能廣度眾生,不可稱量。」眾比丘聽聞開示後,皆依循佛陀教誨,精進修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一》

省思


《法華經》曰:「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眾生在世間,以小苦為樂,不知出離,等到無常現前,才後悔莫及。什麼是小苦?財色名食睡,沒有了它就煩惱不自在,殊不知錢財乃五家共有,汲汲營營地追求,到頭來只是長養三毒,障蔽真心罷了。所以透視苦的真相後,唯有珍惜值遇三寶的因緣,努力修行,才能開展真正富足自在的人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遠以前,有一名窮人靠打零工賺得六升麥子,正想拿回家維持家計時,在半路遇見一位正在托缽的沙門。窮人心想:這位沙門容貌莊嚴、威儀具足,令人生起恭敬之心。若能供養,不知有多麼殊勝!沙門察覺到窮人的心念,跟隨他來到河岸邊。

窮人請示:「我有麥子想要供養您,可以嗎?」沙門回答:「當然可以。」窮人立即在地上敷衣,請沙門就座。窮人取一升麥子,和成一麵團,供養時起心動念:如果這是位持戒清淨的得道聖人,請讓我現世成為一個小王國的國王!

沙門食用畢,嘆言:「為什麼這麼少、這麼小?」窮人以為法師食量大、還沒吃飽,於是馬上再取一升麥子,和成麵團,並於供養時又起了念頭:如果這是位持戒清淨的得道聖人,請讓我現世成為二個小王國的國王!

沙門伸手取回麵團,依然感嘆不已:「為什麼這麼少、這麼小?」窮人內心不禁思惟:這位修行人食量真是大得驚人!已經供養兩升麥子,還嫌太少。不過,既然我已經決定供養,就應該讓對方吃飽!邊打著妄想,窮人邊取出二升麥子,和成一個大麵團,恭敬地供養對方,同時在內心暗暗祈求:如果這真的是一位持戒清淨的得道聖人,請讓我現世成為四個小王國的國王!

沙門領受後,喟嘆如前:「唉!為何這麼少、這麼小?」窮人一聽,將剩餘的二升麥子悉和成團,全部供養道人,並在內心祈願:如果這確確實實是一位持戒清淨的得道聖人,請讓我現世作波羅奈國王,統領四小國,證得初果。
沙門取得最後兩升麥子,仍嘆息不已:「為何還是這麼少、這麼小?」窮人恭敬地回答:「請您盡量食用,假如不夠,我願意變賣身上的衣服,換取飲食再供養您!」沙門聞言,便將缽中五升麵團悉數退還給窮人。

此時,大惑不解的窮人不禁問道:「尊者,您原本嫌麵團太少、太小,現在為什麼只吃一升,不全部吃完呢?」沙門回答:「你供養我一升麵團時,內心冀求成為一個小王國的國王;供養第二升麵團時,只求作兩個小王國的國王;供養第三、第四升麵團時,只願現世成為四個小王國的國王;供養剩餘兩升麵團時,亦僅僅發願作波羅奈國國王,統理四個小國,並於其後證得初果。所以我一次又一次提醒你:你的願怎麼這麼少、這麼小?並不是因為所供養的麵團數量多寡啊!」

窮人一聽,產生種種自我懷疑:現世成為統理四小國的波羅奈國國王並非小事啊……恐怕不會應驗吧!可是,能夠知道我的心思,必定是得道聖人,是殊勝的大福田,應該不會欺騙我才對呀!

沙門察覺到窮人種種心念,於是將手中的缽拋擲到空中,騰空飛起,化成量齊虛空的巨大身形;隨之又縮小如微塵,一化無量,無量化一,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行走在水面上如同行走在地上一般平穩,行走在地上如同在水中滑行一樣迅捷輕快。在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之後,沙門對窮人說:「好好發願,發大願,內心不要懷疑憂慮!」言畢隱身而去,不見蹤跡。

窮人親眼目賭聖者示現神通變化,對佛法、布施功德信心大增,於是決定出發到波羅奈國首都去。在半路上,碰巧遇見波羅奈國國王的宰相,宰相仔細端詳衣衫襤褸的窮人,開口問道:「你莫非是某某人的兒子吧?」窮人老實回答:「的確。」宰相再問:「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呢?」窮人不禁悲從中來:「少時失怙,家道中落,孤苦無依、無親無故,一生都在窮困苦惱中度過,才會潦倒落魄到這種地步!」

宰相親自帶著窮人,來到國都王宮,入宮向波羅奈國王稟報:「國王,您某某親戚的兒子現在正在宮門外,憔悴貧苦。」波羅奈國國王敕令臣下引進窮人,問明身世原委之後,證實的確是親人的獨生子,再三叮嚀務必親近自己,切莫遠離、流浪異鄉。

七天之後,波羅奈國國王重病不治,捨報往生。眾臣商議:此王素無子嗣,僅僅這名窮子,是現存唯一至親,宜應推舉他作波羅奈王,統領四小王國。

窮人先前布施聖者所發的願實現了,然而登上王位之後,卻不行仁政,廣肆暴虐,令百姓苦不堪言。此時,當年應供的得道沙門忽然現身於波羅奈王宮宮門前,於虛空中結跏趺坐,對惡王開示:「你先前發願要證得初果,為何現在廣造惡業,違背本願?」隨後對他廣說種種妙法。惡王見恩人示現,懺悔自責,慚愧悔過,行善修道、精進不退,終於證得初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四-貧人以糗團施現獲報緣》

省思


三寶福田誠不可思議!布施供養之福,現世得天人福報,進而得道證果。點滴善法,隨願力不同,所感果報個個殊異。因此我們不僅要發願,更應該發大願、發善願、發無上悲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堅定信心,於學佛路上勇健不退,終必能圓滿心願,福慧具足,廣益群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於最後一天夜裡悟道成佛,此時佛陀以無礙的慧眼,觀看這娑婆世界裡六道眾生的情形,想要了解眾生的根機,以及度化的因緣。

天人們住在黃金、瑪瑙等七寶建構而成的宮殿中,終日遊樂嬉戲、衣食無虞;人道眾生飽受生老病死苦,地位較貧賤者還要受人訶斥,即便病苦逼迫,仍須四處為人做工,以求得溫飽;餓鬼道眾生則多是住於糞廁、林邊,咽喉細如針孔,饑渴難忍卻無法進食;畜生道的飛禽走獸,蒙昧愚癡,常遭受追捕宰殺,終日惶恐不安;而地獄道的眾生更是長久處於大火燒煮、骨肉焦爛等極苦中,無法出離。

佛陀如此一一從天道一直觀看到最悲慘的地獄道,見到有的眾生從地獄受苦完後升到天上或人間享樂,有的從畜生道脫離後又淪為餓鬼眾生,或是從人間往生,轉投到天上享天福等,無始劫來上上下下在六道當中輪轉不已,卻始終無法脫離輪迴之苦。

於是佛陀入於甚深禪定中,再度觀察眾生不斷生死輪迴受苦的原因。發現這一切都是由於眾生的心念無常,有時起布施助人、恭敬師長的善心;有時又耽溺享樂、瞋暴不仁。貪瞋癡三毒熾燃,善惡業夾雜,因此在天道享完一期福報後,惡業成熟現前,便墮到三塗惡道受苦;或惡報受盡、善業成熟後,便升天享天福,不斷因業力的繫縛受生,而得種種苦樂境界。

洞悉了輪迴實相的佛陀隨即說道:「眾生造業,在五濁惡世中常受苦果,若能了解到一切的執著都是苦的根源,願意捨棄一切,出家修無欲梵行,觀察事物生、住、異、滅的無常真相,便能捨離執著、降伏煩惱魔軍,得離六道輪迴之苦!」

於是在大梵天王的勸請下,佛陀開始說法度眾,所說的真理如同不斷前行的車輪,承載著眾生由苦難的六道輪迴中,到達清淨解脫的彼岸。四十九年行化期間,以無上佛智,開演種種微妙法理,為眾生揭示了一條光明大道,使無量無邊的眾生皆能永脫長夜黑暗、離苦得樂。

省思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道苦樂參半最適合修行。修行人應把握得遇佛法的因緣,升起珍重之心,精進受持佛陀的教法,發願自利利他,不但使自己解脫安樂,更使得正法得以久住在世,利潤群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降生於古印度,
成道後,四處遊化,闡揚著人生的真理,
廣說佛法之要,教化了無數的弟子。
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這一天,佛陀親自巡視著弟子的房間,
看見一位比丘躺在床上。
於是問道:「你的身體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煩惱?」
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禮拜,於是努力地想撐起身子,
但是因為疲憊不堪,所以根本無法起身。
世尊見狀,慈憫地來到比丘身旁慰問:
「你怎麼病得這麼重,卻無人照顧呢?」
比丘說:
「出家至今,我生性懶散,看見病人也不曾細心照料、關懷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沒有人願意前來關心,我真是感到慚愧啊!」

佛陀聽完後,
便親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穢物,
把比丘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
這時帝釋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來用水洗浴比丘的身體,
而佛也以手輕輕地撫摸比丘。
頓時,比丘身心安穩、全身舒暢,一切苦痛頓時化為清涼。
佛陀這時對比丘說:
「您出家至今甚為放逸,不知勤求出離生死、解脫煩惱,所以才會身染疾苦,希望你從今天起,要精進用功。」
當比丘聽完後,便至誠向佛陀頂禮懺悔地說:
「佛啊!承蒙您的探望與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攝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輪迴六道了。弟子從今日起,一定會發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
比丘因為知道真心懺悔並且精勤辦道,
後來即得證阿羅漢果。

改寫自《法句譬喻經》刀仗品第十八

省思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在繁忙緊湊的生活步調中,
我們總是冷漠多於關懷,批評多於讚美,
因此何妨駐足片刻,關心一下周遭的人,
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舍城中住著一位長者,名為瞿沙,雖然擁有無可算計的財富,卻因崇奉外道而不信佛法。當時,目連尊者以神通力觀察長者,發現他將因邪知邪見而墮入惡道之中受苦,於是心生悲憫,希望以種種方便度化瞿沙長者。

首先,目連尊者請帝釋天主將佛陀所在的迦蘭陀竹林,變化成擁有各式奇珍異寶及華麗幡蓋裝飾的巍峨宮殿。宮殿四周懸掛著寶鈴,時時飄揚著清亮悅耳的鈴聲,地上則滿布來自天上的美艷花朵。宮中亦備有數不盡的美味佳餚、珍饈百味供養佛陀及僧眾。此外,伊羅缽龍王還親自為佛陀執持幡蓋,其他龍王也為比丘們執持各式幡蓋;佛的兩側還站著美麗的天女,每位天女都手持精緻的扇子為佛搧風。不僅如此,有數不清的護法天神以精湛的歌舞伎樂來供養佛陀。

瞿沙長者經過精舍時,見到如此莊嚴殊勝的景象,打從心底讚歎,對於受到眾人景仰的佛陀,亦生起虔誠的恭敬與信心。於是瞿沙長者來到佛前,祈請世尊慈悲接受應供,佛陀即默然應允。

長者返家後,立即準備了美味可口的齋飯,等待佛陀的到來。不久,佛陀即帶領眾比丘至長者家中應供,並為其開示種種法要。長者聞佛所說,當下心開意解,即證須陀洹果。

有比丘見到迦蘭陀竹林種種不可思議的奇妙變化,以及天、人、龍、鬼神等以香花、幡蓋、飲食、伎樂等無上莊嚴供養,覺得甚是稀有難得,於是向佛請示:「世尊,請問您以何種因緣,才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

佛陀慈悲地為大眾開示:「久遠劫以前,有佛名為『滿願』。一日,滿願佛帶領弟子,四處遊行隨機教化眾生。當他們來到梵摩王國時,國王立刻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並且恭敬地頂禮佛足,祈請佛陀能接受供養。齋僧結束,滿願佛不但為國王開示,並為其授記:『國王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廣度眾生。』當時的梵摩王就是我,因為供養佛陀及僧眾的功德,所以無量世中不墮惡道受苦,天上人間常享快樂,乃至今日成佛,仍有人天供養。」諸比丘聞佛所說,皆信守教誨,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二》

省思


所謂布施供養福無邊,供養三寶更是無上的大福田。一念至誠供養三寶,不僅在因地上種下護持佛法、續佛慧命的菩提種子,當下也是在對治我慢、慳貪的習氣,福報不可思議。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隻珍奇罕見的九色鹿,常在恆河邊飲水吃草。一天,有人失足掉進了河裡,驚恐地大聲呼喊,九色鹿聽見了,不顧自身的安危,趕忙跳下河裡,將落水人救起。落水人為報答牠的救命之恩,願意當牠的僕人,每天取水草來供養並供其使喚。但九色鹿婉拒了,只要求他保守秘密,不要洩露見過九色鹿的秘密:「否則人們會為了貪求我身上的皮、角,而來殺害我!」九色鹿告誡完隨即離去。

此時,國王的夫人在夜裡夢見一隻身長九色彩毛的鹿,皮薄堅韌,鹿角亮白勝雪,異常珍貴。王后一覺醒來念念不忘夢裡的鹿,朝思暮想著要用九色鹿的皮作坐褥,用九色鹿的角作拂柄,最後就稱病以死威脅國王,央求國王派人去捕捉。國王為討王后的歡喜,於是四處張貼佈告,若有人能知九色鹿所在,不但能得重金獎賞,更願分與大半江山。那位落水人聽聞這個消息,貪心起、惡念生,想著鹿不過是頭畜生,死活有何關係,蒙昧良知的落水人於是向國王密報九色鹿的行蹤,由於他違背諾言,恩將仇報,臉上立刻生滿癩瘡,痛苦難當,但利欲薰心的落水人並沒有覺悟,仍然帶著國王的大軍來到了九色鹿棲息的河邊。

河旁大樹上的烏鴉平素與鹿為好友,交誼深厚,遠遠發現了國王的軍隊,趕緊飛告九色鹿,但國王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重包圍河的兩岸,令鹿無處逃脫。這時,九色鹿一眼就認出了落水人的長相,知道是這個人出賣了他,於是上前把當初如何不惜生命救人免難,今日卻遭背叛的情況告知國王。國王聽了,非常驚訝,畜牲竟然懷有如此深厚的慈悲心,勇於犧牲自己,拯救他人,反而是人忘恩背義;於是便頒佈命令,從今以後不許任何人傷害九色鹿,若有違犯者,絕不饒恕。

典故摘自:《佛說九色鹿經》

省思


一切事情皆藉由眾緣和合,往往須要大眾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知因識果的明理人,就會懂得「知恩」、「感恩」、「報恩」,不僅能知,更真實去實踐!相反地,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人,必然無以成事,亦為人所遠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佛陀帶了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兩位侍者一同行腳,近中午時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邊的大樹下休息。佛陀見不遠處有塊瓜田,就請阿難尊者前去化緣西瓜讓大家解渴。

阿難尊者聽從佛陀的指示來到瓜田,見到田裡有位年輕女子在看守西瓜,於是阿難上前客氣地說道:「施主,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行腳到此地,又飢又渴,您是否可以布施個西瓜,讓我回去供養佛陀?」阿難尊者話未說完,那位女子便惱怒地拒絕了阿難的請求,並惡言惡語地要阿難趕快離開瓜田。

尊者失望地回到樹下,向佛陀報告方才的過程,佛陀不但不驚訝,且微笑著對迦葉尊者說:「迦葉,換你去化緣!」阿難心想,那女子都已經不肯布施,迦葉尊者又怎能化緣到西瓜呢﹖

迦葉尊者聽到阿難尊者化緣不成的消息,自己心裡也沒多大把握,但因受了佛陀的囑咐,且心知佛陀的一言一行皆有著甚深涵義,便起身前往瓜田。沒想到,瓜田中的女子一見到迦葉尊者,就很高興的站起來向尊者頂禮,並頻頻詢問尊者從那裡來,要往那裡去?是否需要食物以供充飢?迦葉尊者還未開口化緣,女子即主動挑了一顆最好最大的西瓜供養尊者。阿難見迦葉抱著大西瓜回來,心中正感到納悶的時候,佛陀即為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說明兩人過去生的因緣。

數萬大劫以前,迦葉與阿難同為出家眾時,兩人經常結伴去行腳參訪。一天,阿難走在前,迦葉在後,行經的道路上正好有隻死貓,由於時值盛夏,死貓的屍體已出現腐臭的味道,且身上滿是蟲蟻,正在嚙食著死貓身上的腐肉。阿難一見到這隻死貓,立刻摀住鼻子,匆忙地離開;爾後,迦葉看到死貓,即慈悲的為牠三皈依,並在路旁挖了個坑洞,將貓埋葬,祝願牠能早日超生善道。

說完過去生的因緣,佛陀便對兩位尊者開示道:「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過去的死貓投胎轉世而來,因為當時迦葉為其皈依祝願的關係,所以得為人身,因此她一見到迦葉就心生歡喜。而阿難因為一念嫌惡的心,所以不但化緣不到瓜,反而還遭受辱罵。」聽完佛陀的開示,兩位尊者更對因緣果報的道理深信不疑。

省思


佛法中常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想擁有光明順遂的前途,就要靠平時廣結善緣,具足善因善緣,則作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6 Sun 2009 18:45
  • 僕人

有一戶大富人家,養雇了許多僕人,
每一位都想討主人的歡心,每當看見主人往地上吐口水,
個個爭先恐後地用腳去抹拭。
其中有一人動作不太敏捷,常常撲個空。

有一次,他看到主人的嘴角一噘,
好像要吐口水的樣子,便二話不說,抬起腳向主人踢去。
主人挨了一腳,氣極敗壞地問:
「蠢才,你想造反嗎?為什麼踢我的嘴?」
僕人唯唯諾諾地說:「主人,我是好意,豈敢造反?」
主人說:「如果不是要造反,你幹嘛這樣做?」
僕人回答:「主人,您每次吐口水時,我都很想幫您揩去。可是您的口水剛一落地,大家就爭上前去,老是輪不到我,所以就趁還在您嘴裏時搶先一步。」

省思

急進的人,唯恐失利,倉皇行事;
遲緩的人,行事緩慢,敷衍了事。
不是操之過急,便是失之過緩,該如何拿捏分寸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時代,有兩位國王彼此不和,經常發動軍隊,互相襲擊,危害百姓甚深。當時,波斯匿王看到這兩位國王常為瞋心所絆,處於生死流轉之中,不可自拔,心生悲憫,於是向佛陀請教,希望能化解這兩人的怨恨,不再互相傷害。佛陀聽了,即答應波斯匿王的請求。

這一天,佛陀知道兩國正召集軍隊,準備交戰,於是特意帶領弟子們前往波羅奈國,於鹿野苑中為眾比丘開示法要。開戰後,忽有一國兵力不敵,心生怯弱,於是撤退至佛陀所在的地方。他們至誠頂禮佛陀,佛陀即為他們開示生死無常的道理。國王聽了之後有所領悟,心開意解,便決定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出家後,由於日夜不斷地精進用功,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

另一位國王得知這個消息後,知道心中大患已經去除,甚是歡喜,於是也前往精舍,頂禮佛陀,聽經聞法。由於佛陀說法圓融,辯才無礙,使得國王法喜充滿,準備了許多美味佳餚供養佛陀及眾比丘;並且在佛前發廣大誓願,希望以此供養功德,回向於未來世,令一切眾生都能安隱,有所依歸,進而解脫,趣入涅槃。

佛陀聽了,微笑允諾,並於口中散發五色光芒,光芒繞佛三匝後還入佛頂。阿難見此殊勝景象,即向前請示:「世尊,諸佛如來威儀莊重,無因緣則不破顏微笑,今日世尊以何因緣微笑?希望世尊慈悲開示。」佛陀告訴阿難:「槃遮耶王今日供佛功德,不僅不會墮入惡道,還能常享天上人中的諸多快樂,並於三大阿僧祇劫後成佛,名為『無勝』,廣度眾生,不可限量。我因此而感到歡喜啊!」眾比丘聽聞開示後,依循佛陀教法精進修行,無有疲厭。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一》

省思


佛經云:「值佛世難」,三寶住世,普度眾生,如同佛陀住世一般。因此貧窮之人,若能恭敬供養三寶,人生如黑暗轉為光明;富貴之人,若能供養三寶,就是光明再添光明,富貴再增富貴。所以,要把握供養三寶的因緣,為自己種下良善的福德之因,待因緣成熟,必能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德之果,進而解脫自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祇洹精舍的比丘們,如同往常要到城裡托缽,由於未到中午時分,進城尚早,於是借坐外道的講堂稍作休息。此時講堂中的外道們正不停的互相爭辯著,「我講的才對,你那懂得什麼是法?」「你這麼空洞無知!那聽得懂我這深奧的道理!」彼此舌槍唇戰,互不相讓,被中傷了,便回以更毒的狠話。一旁休息的比丘們見到外道們如此惡言相向,不僅不願為雙方評證,亦不願繼續久待,個個起身往外,經行到城中托缽行化。

當比丘們回到精舍,便將今日所見稟告佛陀,說道:「那些可憐的外道,自己盲修瞎學、知見不正,卻又相互惡口毀謗,不知他們何時才能夠親近正法、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呢?!」「這些人從過去生到現在一直冥頑不化啊!」佛陀便藉此事告訴大眾外道六師過去的因緣……

久遠劫前,在南閻浮提有位鏡面王,喜讀誦大乘經典,智慧深廣、通達佛理,但他的臣民只喜歡研究一些旁門小道,對於深廣精闢的佛典卻感到枯燥無趣。「我要如何度化臣民學佛,使他們都能親近無上大道呢?」國王為此陷入沈思。不久,國王命令大臣說:「把國裡生下便盲眼的人,帶到皇宮後園認象!」大臣們遵照國王的旨意,將國中所有的盲人帶到皇宮的象欄內。盲人們一靠近大象,就開始觸摸、辨認眼前大象的模樣。有人摸到象鼻、有人摸到象的耳朵、腿、腹部等各部位。於是,眾盲人們開始爭論起象的長相,都認為自己知道的最正確。

鏡面王詢問盲人說:「你們都見到象了嗎?象長什麼樣子啊?」摸到象耳的盲人回答:「象像扇子。」摸到象腿的盲人回答:「象像柱子。」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回答:「象像大鼓。」「大王,象真的是我說的那樣啊!」盲人們七嘴八舌地回答,並且各各堅持己見,於是一群人就在國王面前吵了起來。鏡面王見狀,笑著對臣民說:「你們看,盲人只認識大象的一部份,就以為自己知道了全部。佛法的智慧有如浩瀚無垠的大海,如果只執著鑽研旁門小道,卻不知要聽經聞法,就好比這些盲人一樣,永遠都無法見到真理!」臣民們聽了鏡面王這番訓勉,都有所省悟,從此之後就開始誦持佛經。

釋迦牟尼佛此時告訴在座的比丘們,「當時那位鏡面王就是我,摸象的瞎子們就是這群外道論師。」修行必須信聞佛法,並且有大善知識指導,方免誤入旁門左道,盲修瞎練一無所成;不僅自己愚癡黑暗、無有解脫,甚者更會一盲引眾盲,造墮落三塗的因。「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已經聽聞到佛法,更要感念三寶住世的可貴,唯有奉行佛陀所開示的真理,人生才會愈走愈光明!
省思


佛法難聞,大善知識難遇。看到世間無常的現象,想要發心修行,出離生死,首先要有善知識引導。透過善知識的教導,體達真理,開啟生命中真實的智慧,才能知苦、離苦。否則盲修瞎練,不僅空過一生,亦且自誤誤人,等到大限來時只能徒自悔恨,再度流轉生死。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祇洹精舍的比丘們,如同往常要到城裡托缽,由於未到中午時分,進城尚早,於是借坐外道的講堂稍作休息。此時講堂中的外道們正不停的互相爭辯著,「我講的才對,你那懂得什麼是法?」「你這麼空洞無知!那聽得懂我這深奧的道理!」彼此舌槍唇戰,互不相讓,被中傷了,便回以更毒的狠話。一旁休息的比丘們見到外道們如此惡言相向,不僅不願為雙方評證,亦不願繼續久待,個個起身往外,經行到城中托缽行化。

當比丘們回到精舍,便將今日所見稟告佛陀,說道:「那些可憐的外道,自己盲修瞎學、知見不正,卻又相互惡口毀謗,不知他們何時才能夠親近正法、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呢?!」「這些人從過去生到現在一直冥頑不化啊!」佛陀便藉此事告訴大眾外道六師過去的因緣……

久遠劫前,在南閻浮提有位鏡面王,喜讀誦大乘經典,智慧深廣、通達佛理,但他的臣民只喜歡研究一些旁門小道,對於深廣精闢的佛典卻感到枯燥無趣。「我要如何度化臣民學佛,使他們都能親近無上大道呢?」國王為此陷入沈思。不久,國王命令大臣說:「把國裡生下便盲眼的人,帶到皇宮後園認象!」大臣們遵照國王的旨意,將國中所有的盲人帶到皇宮的象欄內。盲人們一靠近大象,就開始觸摸、辨認眼前大象的模樣。有人摸到象鼻、有人摸到象的耳朵、腿、腹部等各部位。於是,眾盲人們開始爭論起象的長相,都認為自己知道的最正確。

鏡面王詢問盲人說:「你們都見到象了嗎?象長什麼樣子啊?」摸到象耳的盲人回答:「象像扇子。」摸到象腿的盲人回答:「象像柱子。」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回答:「象像大鼓。」「大王,象真的是我說的那樣啊!」盲人們七嘴八舌地回答,並且各各堅持己見,於是一群人就在國王面前吵了起來。鏡面王見狀,笑著對臣民說:「你們看,盲人只認識大象的一部份,就以為自己知道了全部。佛法的智慧有如浩瀚無垠的大海,如果只執著鑽研旁門小道,卻不知要聽經聞法,就好比這些盲人一樣,永遠都無法見到真理!」臣民們聽了鏡面王這番訓勉,都有所省悟,從此之後就開始誦持佛經。

釋迦牟尼佛此時告訴在座的比丘們,「當時那位鏡面王就是我,摸象的瞎子們就是這群外道論師。」修行必須信聞佛法,並且有大善知識指導,方免誤入旁門左道,盲修瞎練一無所成;不僅自己愚癡黑暗、無有解脫,甚者更會一盲引眾盲,造墮落三塗的因。「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已經聽聞到佛法,更要感念三寶住世的可貴,唯有奉行佛陀所開示的真理,人生才會愈走愈光明!
省思


佛法難聞,大善知識難遇。看到世間無常的現象,想要發心修行,出離生死,首先要有善知識引導。透過善知識的教導,體達真理,開啟生命中真實的智慧,才能知苦、離苦。否則盲修瞎練,不僅空過一生,亦且自誤誤人,等到大限來時只能徒自悔恨,再度流轉生死。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6 Sun 2009 18:40
  • 羅剎

從前在某個國度,有一群戲班子,
因為年逢飢荒,不得已便到外地去討生活。
路上經過一座名叫婆羅新的山,剛好夜幕低垂,
藝人們只好在山中夜宿。

傳說中,這座山裏住了許多吃人的羅剎鬼。
山中風寒,他們就堆柴起火,圍在火的四周睡著了。
半夜裏,有一人被凍醒,隨手拿起一件戲服披上,
坐在火邊烤火,沒想到穿的竟是一件羅剎的戲服。

同伴中有一人從睡夢中醒來,突然看到映著火光的羅剎,
嚇得驚聲尖叫,拔腿就跑!
這下子其他的伙伴全被驚醒了,急忙起身跟著奔逃!
那位穿著羅剎服的人見狀,以為有羅剎鬼來了,
也跟著大家狂奔。

前面的人見他跟上來,
以為羅剎鬼要來吃人了,更加驚惶恐怖。
就這樣,
一群人東奔西逐、翻山越嶺,跌跌撞撞……
疲憊至極,直到天亮,
驚魂甫定才發現,原來跟在後面的,根本不是羅剎鬼!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人從早到晚、從生至死,
始終都在為「我」 及「我所有的......」擔心、受怕,
何不換個方式思維,
「我」到底是誰?
「我所有的......」 又是什麼?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佛陀與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衛城弘法。佛陀尚未進城,五百天人早已吹拂香風於各街道巷弄中,使污穢臭糞等不淨物自然隱沒於地;不僅如此,還以香雨飄送潤澤街道,並且散花供養,城內處處清香潔淨。

舍衛城的國王、大臣及人民見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將要進城,大眾立即放下手邊的工作,歡喜掃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舖地、解髮覆地、持舉幡蓋,或演奏音樂、表演舞蹈,歡迎佛陀的到來。

佛陀與眾比丘一行進城時,大眾皆一心合掌,至誠恭敬地瞻仰佛陀的莊嚴相好。當時有一位婆羅門見此場景,雖想買香花供養佛陀,卻因貧困無法圓滿心願,於是隨眾在歡迎行列中,以最清淨恭敬之心迎接佛陀的蒞臨。當婆羅門見到佛陀時,以偈讚歎說:

「表容紫金耀,三十二相明,一切眾生類,睹者莫不歡。

見佛心踊躍,憂愁皆銷除,永度生死海,稽首禮大安。」

這時佛陀欣然而笑,五色光從口中出,每道光芒又散發出無數道光明,光光頂端皆有七寶蓮花,蓮花上亦有化佛遍照十方;下至諸大地獄,上至三十三天,無處不在佛光照拂中。三千世界諸天人民,見佛光明莫不踊躍,紛紛離開宮殿,來到佛前;當中有聽經聞法得度者,有見其光明得度者,有聞化佛說法得度者,亦有尋光來至佛所而得度者。而在地獄受苦的眾生,亦因此暫時解脫;畜生禽獸善心增長,不相傷害;餓鬼道眾生得百味美食,慳心不起。更有無量眾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啞者能語、駝背者能挺直、行動不便者能行,身體有疾病者悉皆除癒,牢獄繫閉者全獲解放。而大千世界諸天人民,見此瑞相,內心無不歡喜清淨,有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有人證得辟支佛,也有發大乘心,於菩提道上堅住不退轉,得道證果者不可稱計。

佛光遍照十方,最後繞佛三匝,還入世尊眉間。阿難見此殊勝景象,長跪合掌請示佛陀:「世尊,諸佛如來無因緣是不會身放毫光、破顏微笑的,今日世尊以何因緣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為我們開示。」佛陀告訴阿難:「你有看到那位以偈讚佛的婆羅門嗎?他以極清淨虔誠的心讚歎如來。往後十三劫中,天上人間自然受生,不墮三塗八難之處,相貌端嚴、辯才無礙、智慧明達,人人讚歎。日後出家修行,將成就辟支佛果,名為『歡悅』。」

大眾聽聞開示後,法喜充滿,歌詠稱揚讚佛的殊勝功德。

典故摘自:《佛說菩薩本行經卷三》

省思


古德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口業能成就無上福報,亦能成墮泥犁惡道之因。日常中,若能隱惡揚善,歡喜讚歎他人,即是以言語行布施。不僅能捨掉心中的忌妒心、慳吝心,使自心清淨,亦能廣結善緣,獲無量福報。故用少分力而收穫大,何樂而不為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時代,有一位長者子,年紀很小時便失去了雙親,一切都必須自食其力,所以生活非常地窮困與孤苦。一天,他聽人說,如果能至誠供養三寶,死後便能往生忉利天,過著非常快樂的日子,不再有人世間的苦難。

長者子心中不禁湧上一股喜悅,於是積極地打聽,究竟要準備多少財物才能供養佛陀及僧眾?一打聽下,需要三十兩金,長者子心中很難過,因為自己不曉得要如何去籌措這一大筆錢?但他並未因此氣餒,一想到自己此生的遭遇,便下定決心,即使再苦也要湊足三十兩金子來供養。

於是他來到一戶非常富有的長者家,長者好奇的問他:「你有何要求呢?」貧窮的長者子說:「您可否讓我為您工作三年,但我希望能得到三十兩金子的酬勞,如果您願意,任何工作我都願意做。」富有的長者見到他如此堅定,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由於他的品行正直,且任何大小雜事都能圓滿完成,因此幫長者賺進了非常豐厚的財物,不到三年,便獲得了三十兩金的酬報。主人於是問他:「你已如願以償的得到三十兩金,將來有何打算呢?」長者子便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主人,主人一聽,立刻歡喜地說:「我也很希望能供養佛陀及僧眾,讓我們一起邀請他們,接受我們的供養。」長者子聽完便前往佛陀的住所邀請,佛陀也慈悲地答應了他的請求。

到了供養的這一天,正巧碰到城中節慶,許多人也準備了食物供僧。當僧眾們來到長者子的住處時,雖然有滿桌豐盛的齋點,但因已吃過,所以只用了少許的食物。等到眾僧離開,長者子不禁難過的哭出來,心想三年來的辛苦,就是希望能齋僧,如今僧眾只吃了一些些,看來自己是無福投生天道了,於是他決定去佛陀的住處,將自己的委屈告訴佛陀。

佛陀聽完後,便安慰他說:「你已發心成就此願,即使僧眾都不食用,你的願望也一樣可以實現,更何況僧眾們仍然食用了一些,所以你不必煩惱。」長者子一聽,心中的煩惱及悲傷立刻消除,露出了微笑,滿心歡喜的回家去了。

就在此時,有五百位商人正好來到此地做生意,希望能找些食物充飢,但由於當時鬧飢饉,糧食並不充足,所以無法有多餘的糧食供應這五百位商人。這時有居民建議他們,可以到長者子家,因為長者子設宴要供養僧眾,所以食物必定充足。於是,五百位商人立刻前往並說明來意,長者子心想,這些供僧的食物還剩許多,不如就與這五百位商人結緣。五百位商人為了表示謝意,都各自拿出一顆寶珠及一銅盔要贈送給長者子,長者子卻心有所顧忌不敢接受,便去請示佛陀。佛陀告訴他:「這是你發心的福報,可以收下,不必煩惱,將來也能有生天的果報。」

而這位富有的長者,因為只有一個女兒,見到長者子品行端直,慈心布施,便將女兒嫁給他,並掌管家業,於是長者子成為舍衛城中最富有的人了。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四長者子客作設會獲現報緣》

省思


修行學佛,欲解脫煩惱,乃至成就無上佛果,都須具足福慧資糧。供養,即是積集福慧資糧的首要行持。《佛說布施經》云: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一、身相端莊。二、氣力增盛。三、壽命延長。四、快樂安穩。五、成就辯才。佛、法、僧三寶即是供養、布施、修福的無上福田,如能清淨供養,既能放下內心的慳貪與執著,亦能藉由恭敬供養,長養恭敬心、慈悲心與平等心,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功德無量無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時代有一位普達王,每逢六齋日便奉持八關齋戒,並至高台遙向佛陀所在的方向頂禮。但他的臣子們從未聽過八關齋戒,更不知有聖者佛陀的存在,對於國王這樣的舉動,感到非常怪異,私底下議論紛紛。

眾人雖然議論紛紛,卻無人敢當面向普達王提起。一日國王到城中巡視,見到遠處一位比丘,便向他頂禮供養。這位比丘是一位大阿羅漢,觀察國王宿世的因緣後,便提到先王旁執幡蓋的侍童,正是現在的普達王!因為生前奉行正法、清淨守意不犯諸惡,以持受八關齋戒的功德福報,投生為一國的國王。眾人聽聞比丘的開示,對佛法升起了信心,希望比丘能為他們受八關齋戒。

比丘回答:「我的師父是三界至尊的佛陀,有大威德,你們應該依止他才對!」就在此時,佛陀以神足力現在眾人面前。大眾見到佛陀的相好威儀,歡喜攝受,皆五體投地至誠頂禮,求受八關齋戒。佛陀慈悲為大眾授戒後,並宣說佛法,自此全國百姓皆信受佛法,受持齋戒及五戒十善,過著清淨安樂的生活。

省思


《優婆塞戒經》云:「若有人以四大寶藏滿中七寶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餘一切罪皆悉消滅,是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今日五濁世時一日一夜。」

修行要在因中努力,持戒便是清淨的因地,捨離五欲垢染,最後因緣成熟必能菩提花開,明心見性。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個很會牧羊的人。
他的羊繁殖得很快,一下子就有成千上萬頭,
但他生性非常吝嗇,所以沒什麼人願意跟他交往。
另外有一個人,善於狡詐,
便設計了一個計謀,去和他交朋友,對他說:
「我知道有一戶人家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我去幫你提親,把她娶來作你的媳婦。」
牧羊人聽了很高興,便交給了他很多的羊和種種財物。
隔了一陣子,這人又對牧羊人說:
「你那媳婦現在已經生了一個兒子。」

牧羊人還沒見到自己的媳婦,
聽說已生了個兒子,自己做了祖父,
更高興,又給了他好些財物。
再隔一陣子,
這人又跑來告訴牧羊人說:
「你的孫子生下來不久,就不幸死了。」
牧羊人聽了便大哭起來,傷心不已。

改寫自《百喻經》卷第二(三○)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日,佛陀在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說法度眾。一天,神醫耆婆邀請佛陀及其弟子前往家中應供,唯獨沒有邀請槃特比丘。

應供時,耆婆先以清淨水供養佛陀,卻為佛陀所婉拒。耆婆恭敬地請示:「世尊,為何您不接受弟子誠心所供養的清淨水呢?」世尊回答:「因為今天應供的眾僧中,少了槃特比丘。」耆婆答道:「世尊,您教導槃特比丘掃地時誦念的簡短偈子,連牧羊人、牧牛人都背得出來,槃特比丘卻花了四個月仍記不得。我為何要供養如此愚笨的比丘呢?」但世尊仍堅持道:「若不請他來,我便不接受清淨水。」耆婆只好聽從佛陀的訓示,遣使去請槃特比丘。

當槃特比丘到達後,佛陀請阿難尊者將缽拿給他,並說:「槃特,你不必起座,你就從所在之處將缽送給我。」於是槃特比丘以神通力將缽送至佛的手中。耆婆見到如此景象,深自懊悔:「唉!我實在是大錯特錯,竟然輕慢了這樣的聖者。」於是至誠地向尊者懺悔自己的愚昧無知,並恭敬供養種種美味飲食,反倒冷落了其他比丘。

佛陀見此情景,便為大眾述說神醫耆婆的過去因緣:
「無數世以前,耆婆是一名馬商,從事馬匹販賣交易的工作。一天,他帶著一千匹馬要到鄰國販售,沒想到一匹母馬竟然在中途產下了小馬。馬商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看了看這匹平凡無奇的小馬,便將牠送給路旁的人家,繼續趕馬上路。

到了鄰國,馬商前去謁見國王,表達來意。國王看了所有的馬後,說道:『你這次帶來的這一千匹馬,都是很普通的馬,但其中有一匹馬鳴聲悲切,聲音奇特,一定是剛產下了不尋常的千里名駒。這匹小馬長大後,其價值絕對可以抵得上一千匹馬呢!如果你將這小馬賣給我,我便將其他一千匹馬都買下;倘若不賣,我就連一匹馬也不買。』馬商聽了回答:『國王,這一路上,我不記得有母馬生產啊!』國王堅定地表示:「我通達馬相、善辨馬聲,一聽母馬的鳴聲,即知其小馬是否優良。」馬販思索良久,才回想起半途的確有母馬產下一匹小馬,而且已經送給別人了。

這匹被馬商送出的小馬十分特別,牠出生不到幾天便會開口說人話,牠對主人說:『如果馬商把我要回去,你就請他以五百匹馬來交換,若不答應,你就不要將我還給他。』過了幾天,馬商果然來了,他對小馬的主人說:『前陣子我將一匹小馬託付給您,想必您一定也養得很辛苦,今日我願意用一匹好馬,來贖回牠。』主人回答:『是您自己要將小馬送給我的,我並未向您索取,而我也確實辛辛苦苦養活了牠。所以既然你這麼想要買,就請您用五百匹馬來和我交換吧!』馬商見主人這麼堅持,只好用五百匹馬將小馬贖回。

佛陀說完這段因緣,便對耆婆說:「你前世先是看輕小馬,隨意送人,後來又看重牠,以五百匹馬贖回;到了今日也是如此,先是瞧不起資質較愚魯的槃特比丘,而後又敬重他,冷落其他五百位比丘。你未能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的習氣,久遠以來一直如此啊!」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十九》

省思


經典上說,請五百位羅漢僧應供,不如按照僧團的次第,請一位凡夫僧應供。因為供養三寶能增長福德,但不起分別,以平等心供養更為可貴。供養不在錢財多寡,而在一念真誠心;發心亦不在事之難易,而在一念清淨心。所以修行學佛,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檢討改過。待人處世能做到平等、清淨,自然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