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門公案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道光禪師有一次問大珠慧海禪師道:「禪師!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道光:「既然無心可用,無道可修,為什麼每天要聚眾勸人參禪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那有什麼地方可以聚眾?」

道光:「事實上你每天聚眾論道,難道這不是說法度眾?」

大珠:「請你不要冤枉我,我連話都不會說,如何論道?我連一個人也沒有看到,你怎可說我度眾呢?」

道光:「禪師,您這可打妄語了。」

大珠:「老僧連舌頭都沒,有如何妄語?」

道光:「難道器世間,有情世間,你和我的存在,還有參禪說法的事實,都是假的嗎?」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為什麼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終於言下大悟。

說到真理,有時要從肯定上去認識的,但有時也可從否定上去認識的。如般若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就是從肯定中認識人生和世間的;般若心經又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從否定中認識人生和世間的。大珠慧海禪師否定一切明句文身,不是妄語,因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人問馬祖道一禪師:「什麼是修道?」禪師答:「道不屬於修!如果道能修,修成還會壞;然而如果說不修道,就等同於凡夫。」您說,修還是不修呢?

想要修行的人,常因知見不通,故越修越糟。用自己的意識觀念、個人標準,來壓抑身、口、意;到後來壓抑不住,而產生更大的反效果。

例如,修「忍辱」波羅蜜,一般人只在「忍耐」;「忍耐」是什麼意思?就是認為別人在欺壓、侮辱、無理、傷害……在意識中總認為對方不對,所以什麼都沒有體悟,只有「忍耐」再「忍耐」,不但沒有生起慈悲之心,反而增強瞋恚之恨。

其結果演變成為三種方式:

一者,由「忍耐」,到「反擊」至「報復」,甚至不惜代價「玉石俱焚」,這是共毀的方式。(自己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

二者,由「忍耐」,到「不管」至「叛逆」,甚至行為反常「作賤自己」,這是自毀的方式。(用自毀的方式,來懲罰於人。)

三者,由「忍耐」,到「逃避」至「放棄」,再也不願面對「選擇離開」,這是自棄的方式。(用自我的逃避,來使對方內疚痛苦。)

不論是什麼結果,皆是不明法義,所以錯用修行,以致於落人口實:「有學跟沒學一樣,有修跟無修相同,越修越回去!」實在沒有錯,都是無明的凡夫。

話說回來,何謂是修「忍辱波羅蜜」呢?無侮辱的人、無受辱的我、無被辱的事。為何「無侮辱的人」?心不被境轉,此境則無。又為何「無受辱的我」?我是五蘊假合,我在何處,我是何人,我是什麼,唉呀!諸法無我。再為何「無被辱的事」,法華經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金剛經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此理,才能波羅蜜,方能解脫到達彼岸呀!

深知「忍辱波羅蜜」,才會修「忍辱波羅蜜」;深知「六波羅蜜」,才能行「六波羅蜜」。所以馬祖禪師說:「道不屬於修!」不知道,如何修呢?故惠能大師言:「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悟什麼?悟「佛知見」!

何謂「佛知見」?即是「覺知見」!為何不覺?佛說:「只因妄想、執著。」六祖言:「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禪師說:「修成會壞,不修同凡。」那要不要修?修與不修是分別對待,故六祖言:「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所以說,是迷悟的癥結,而非修不修的問題。迷時一切皆是對立,悟時一切盡是等同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信者問無德禪師道:「同樣一顆心,為什麼心量有大小的分別?」

禪師並未直接作答,告訴信者道:「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於是信者閉目冥思,心中構畫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畢。」

禪師:「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畢。」

禪師:「當你造城垣時,是否只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只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當你造毫毛時,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於是禪師就對信者開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濟禪師將圓寂時,曾開示弟子道:「我入滅後,你們不可將正法眼藏也隨著滅卻!」

座中三聖惠然禪師聽後說道:「身為弟子的我們,怎敢將老師的正法眼藏滅卻呢?」

臨濟禪師問道:「那麼,假如有人問起:道,是什麼?你們要如何回答?」

惠然禪師馬上就學著臨濟禪師一向教導學人的方法,高聲大喝!

臨濟禪師非常不以為然地說道:「誰能想像,我的正法眼藏,以後卻在這些大喝一聲的人處滅卻!說來真叫人傷心!」

說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時為唐咸通七年。

臨濟禪師入滅後,惠然禪師非常不解地說道:「老師平時對來訪者都大喝一聲,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學著老師也大喝一聲呢?」

臨濟禪師忽然又活回來:「我吃飯你們不能當飽,我死你們不能代替。」

惠然禪師急忙跪叩說道:「老師!請原諒,請住世給我們多多指導。」

臨濟禪師大喝一聲,說道:「我才不給你們模仿!」

說後,臨濟禪師真的就入滅了。

禪者,最不喜歡人模仿,所謂依樣畫葫蘆,終究不像原樣。

黃檗禪師的棒、臨濟禪師的喝、趙州禪師的茶、雲門禪師的餅,各家接待學人有各家的家風,不是依樣可學。

禪者要能「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來過。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洞山禪師披袍搭衣,正式向雲巖禪師辭行他去時,雲巖禪師問道:「你要去哪裏?」

洞山禪師回答道:「我只想換個地方去參學,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至於目標地點到現在我自己也不知道。」

雲巖禪師故意提示道:「你是否計畫去湖南?」

洞山禪師毫不猶豫地答道:「不是!」

雲巖禪師問:「那麼是回家囉?」

洞山禪師答:「也不是!」

雲巖禪師問不出一個所以然,只得換個話題道:「你打算什麼時候回來此地呢?」

洞山禪師道:「等我找到可以落腳的地方,我會馬上回來!」

雲巖禪師感到洞山禪師心中已有主宰,如果仍在去回的問題上議論,反而給人覺得在知見上仍停滯在對待的上面,所以就揭開人生的底牌感慨似地道:「你離開此地,法界寬廣,若要再相見那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洞山禪師合掌答道:「盡是相對,其實剎那不對,億劫相別,其實剎那不離。」

洞山說後,頭也不回就走了,雲巖禪師默默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無盡之中。

弟子告假,要換地方參學,這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沒有目標就想遊方,這就不該。

但洞山良价在雲巖禪師處一待就數十年,他的參學是尋找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個落腳的地方是永恆歸宿的寂滅境界,所以雲巖禪師要說今後相見不易,但洞山不辜負老師的苦心,他最後的結論是:「就是每天大家相聚在一起,心靈不交流,思想不溝通,精神不相依,也等於沒有一刻相處相聚,但如心連心接在一起,就算億萬劫不相聚,也是一刻沒有離開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洞山良价禪師有一次對雲巖禪師問道:「老師!如果您老百年以後,有人問我,您的相貌風姿長得如何?我該怎麼回答?」

雲巖禪師答道:「我不在別處!」

對此回答,洞山禪師沉思不已。

雲巖禪師道:「良价上座,對這種事情,你以此種態度處理,可要加倍慎重小心?」

洞山良价禪師仍滿懷疑惑,不解雲巖禪師為何如此提示他?難道這種問題犯了什麼忌諱?

後來,有次洞山禪師在過河時,看見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才醒悟到以前雲巖禪師對他說的話,於是便作了一首偈: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洞山禪師回到雲巖住的地方,說道:「老師!不管什麼時候,就算無量阿僧祇劫以後,您的風姿道貌我已經知道了。」

雲巖禪師道:「我不在那時!」

洞山連忙說道:「不在別處,不在那時!」

一個修行者的道貌風姿,百年後,我們怎麼來形容他的樣子,假如這個樣子可以形容,可以說明的話,這一定是假相假貌了,因為道貌風姿是無常假相,怎可認假為真呢?修道者的真假,不從他覓,不假形容,不在別處,不在那時,超一切時間,超一切空間,法身無相,而無所不相,那就是雲巖禪師的真正道貌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巖禪師正在編織草鞋的時候,洞山禪師從他身邊經過,一見面就說道:

「老師!我可以跟您要一樣東西嗎?」

雲巖禪師回答道:「你說說看!」

洞山不客氣地說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雲巖禪師很平靜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沒有眼珠!」

雲巖禪師淡淡一笑,說:「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洞山無言以對。

雲巖禪師此時才非常嚴肅地說道:「我想你要的眼珠,應該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禪師又改變口氣道:「事實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雲巖禪師終於忍不住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便對洞山禪師大喝一聲道:「你給我出去!」

洞山禪師並不訝異,仍非常誠懇地說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沒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雲巖禪師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說道:「這不早就給你了嗎?還說什麼看不到!」

洞山禪師終於言下省悟。

肉眼,是觀看世間萬象長短方圓、青紅赤白,這種觀看只是表面的、生滅的、現象的,而心眼才能觀察宇宙萬有的本體,這種觀察是普遍的,裡外一如的,難怪洞山雖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來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標,當雲巖告訴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對淨土法門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特地去拜訪佛光禪師道:「禪師!我念佛拜佛已經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號時,好像不太一樣。」

佛光禪師問道:「有什麼不一樣呢?」

朱慈目道:「我過去在持佛號時,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覺得佛聲綿綿不斷,就是不想持,但那聲音仍像泉源,會自動流露出來。」

佛光禪師道:「這很好呀!表示你念佛已念到淨念相繼,與佛相應,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道:「謝謝禪師的讚歎,但我現在不行了,我現在很苦惱,因為我的真心不見了。」

佛光禪師道:「真心怎麼會不見呢?」

朱慈目道:「因為我與佛相應的心沒有了,心中佛聲綿綿不斷的淨念相繼沒有了,要找也找不回來了。禪師!我為此好苦惱,請您告訴我,我到哪裡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禪師指示道:「尋找你的真心,你應該知道,真心並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道:「我為什麼不知道呢?」

佛光禪師道:「因為你一念不覺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離開你了。」

信徒朱慈目聽後,似有所悟。

真心沒有了,這就好像說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門。

人為什麼會迷惑?總是因為虛妄蓋覆了真心,永嘉大師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此義。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後生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裡的老禪師。

來到禪院, 他與禪師一邊品茗, 一邊閒扯Q, 冷不防他問了一Q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禪師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禪師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老師父,我驚訝的是,您怎麼知道?」

後生接著說:「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子,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牠轉來轉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您既沒看到,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隨口便答對了。」

老禪師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里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頑烈,只要被馬鞍套上,就任由鞭抽,也因為被繩牽住。

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

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

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

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缺,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團團轉;

為了慾,我們百轉千迴奔竄;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

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

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塵世的誘惑或牽掛都是繩。

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

禪師說:「眾生就像那頭被繩束縛的牛,被許多煩惱與慾念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質豐富。」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心念要清淨,不論身處何種境界,都要抱持著善解、寬大的心

有位很虔誠的居士,在屋後開闢了一片花園,種植各種美麗花草,每天都去剪取一些送到寺院供佛。有一天,他遇見寺院裡的住持禪師,就把花交給禪師,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送花來供佛,真是功德無量!佛經裡說:以虔誠清淨的心來獻花供佛,能生生世世身相莊嚴。」

居士說:「我並不求什麼,只是每天整理花草送到寺院供佛,內心覺得很寧靜、清涼,這是我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禪師說:「是啊!心無所求,當下就是清淨!」

居士又說:「我每次來到寺院都會很歡喜,心也很清淨,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不得安寧。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心長保清淨呢?」

禪師問他,知不知道如何使花瓶裡的花保持新鮮?居士回答,每天換水,並且剪掉腐爛的枝葉,就能使花保持新鮮。「不錯,心靈的淨化也是一樣的道理。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將種種污染心靈的煩惱去除,才能使心恆常清淨安寧。」

居士又說:「我若能放下一切,時常待在寺院中學習梵音唱誦,不知有多好!這樣就可以不起煩惱,使心恆常安寧。」

禪師說:「其實,呼吸就是梵音聲,脈搏跳動就似暮鼓晨鐘。只要時時用心調整混亂的思緒,大地一切境界無不是美景,一切音聲皆是清淨梵音!」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0 Mon 2009 01:45
  • 禪味

唐朝時,有一位懶瓚禪師,隱居在湖南南嶽的一個山洞中,曾寫了一首詩,表達他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籐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這首詩意,已說明他的灑脫生活,後來這首詩傳到唐德宗的耳中時,德宗很想見見這位禪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於是就派大臣去迎請禪師,大臣拿了聖旨尋找到了巖洞,正好瞧見禪師在洞裡舉炊,大臣便在洞口大聲呼叫道:「聖旨駕到,趕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懶瓚禪師,卻裝聾作啞的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一瞧,只見禪師以牛糞升火,爐上燒的是地瓜,火愈燒愈熾,煙火嫋漫,整個洞裡洞外黑霧繚繞,燻得禪師涕泗縱橫,侍衛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禪師,你的鼻涕流下來了,為何不擦一擦呢?」

懶瓚禪師頭也不回的答道:「我才沒有閒空為俗人擦拭鼻涕呢?」懶瓚禪師說後,隨即夾起炙熱的地瓜,就往嘴裡送,並連聲讚道:「好吃!好吃!」大臣見狀,驚奇得目瞪口呆,因為懶瓚禪師,吃的是一塊一塊的石頭。

懶瓚禪師吃時,順手撿了兩塊遞給大臣,並說道:「請趁熱吃吧!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貧富貴賤,生熟軟硬,心田識海中不要把他們分在兩邊。」

大臣見禪師這些奇異舉動,和說這些難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趕回朝廷,據實報告皇上,皇上德宗聽了十分感歎地說道:「國有如此禪師,真是大家之福!」

在出家人中,有人間比丘,也有獨居比丘。人間比丘弘法利生,服務社會;獨居比丘深山巖穴,清淨修道。

有些人間比丘是人在紅塵,心在山林;有些獨居比丘人在道場,心在世俗。像懶瓚禪師,遇到皇帝的寵召,視如閰王的召魂;寶物的賞賜,看作拖累負擔;實在已是一個超越人間的聖僧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話禪》

潭洲慧朗禪師初參馬祖時,馬祖禪師看到就問道:

「你來求什麼?」

慧朗:「求佛知見。」

馬祖:「佛已超越知見,有知見就是魔。」

慧朗聽了,恭敬禮拜。

馬祖禪師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慧朗回答道:「南嶽!」

意思是說他從湖南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那兒來的。當時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大振禪風,石頭希遷禪師在湖南闡明心要,因此當時學者不是向江西馬大師問道,就是向湖南石頭和尚請法,來往「江湖」成為一時美談,「江湖」一語也就延用至今。

馬祖不客氣地指示道:「你從南嶽來,辜負石頭的慈悲,你應該趕快回去,其他地方並不適合你去!」

慧朗於是再回到石頭禪師那兒,請示道:「如何是佛?」

石頭答道:「你沒有佛性。」

慧朗滿懷疑惑:「蠢動含靈都有佛性,為什麼我沒有佛性?」

「因為你不是蠢動含靈。」

「難道慧朗不如蠢動含靈?」

「因為你不肯承擔!」

慧朗終於言下大悟。

學佛之人要肯定自己,肯定自己修學的處所最為重要。有些學人不了解自己,不信任常住,到處盲衝瞎撞,最後回頭,才發覺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為人處世,應先認識自己,忠於自己,忠於工作崗位,切莫因為未受重用而東奔西跑,只因自己不肯承擔,最後一事無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話禪》

有一天,佛印禪師登壇說法,蘇東坡聞說趕來參加,座中已經坐滿人眾,沒有空位了。禪師看到蘇東坡時說:「人都坐滿了,此間已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一向好禪,馬上機鋒相對,回答禪師說:「既然此間無坐處,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之身為座。」

禪師看到蘇東坡與他論禪,於是說:「學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那麼我老和尚的身體就當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麼你身上的玉帶就 要留在本寺,做為紀念。」蘇東波一向自命不凡,以為準勝無疑,便答應了。佛印禪師就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哪裡呢?」

蘇東坡為之語塞。因為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沒有一樣實在,不能安坐於此,蘇東坡的玉帶因此輸給佛印禪師了,至今還留存於金山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話禪》

利蹤禪師有一次在深夜裡,站在僧堂前大叫道:「有賊!有賊!」

叫聲驚動了堂內的大眾,這時,剛好有一位學僧從堂內跑出來,利蹤禪師就一把抓住他道:

「糾察師父!我抓住賊了。」

學僧推拒道:「禪師!你弄錯了,不是賊,是我!」

利蹤不放手,大聲道:「是就是,為什麼不肯承擔?」

學僧驚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蹤禪師說偈道:

「三十年來西子湖,二時齋粥氣力粗;

無事上山行一轉,借問時人會也無?」

有道是「擒山中之賊易,捉心內之賊難」,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執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欲樂,引生種種煩惱痛苦。

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時粥飯,都只為了降伏心中的盜賊,能夠如此領會,上山一轉,心賊一捉,佛法就此當下了!

利蹤禪師對禪者的一番考驗,實在是禪師的大機大用。

六根門頭盡是賊,晝夜六時外徘徊,

無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卻問誰?

晝夜二十四小時,如何守護我們六根的門戶,不使它蠢動妄為,是修蟬不可忽視的功課。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話禪

禪宗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在獵人群中隱居了十幾年,後因機緣成熟,開始行化於世間。

有一天,途經法性寺,看到兩位出家人對著一面幡子,面紅耳赤爭論不休,六祖上前一聽,才知道他們在爭論旗幡所以會飄動的原因,一個說:「如果沒有 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就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子在動。」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惠能大師聽了,就對他們說:

「二位請別吵,我願意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其實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子在動,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動啊!」

從這則公案可以看出禪師們對外境的觀點,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滯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現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現前,因此要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其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經去除差別妄想,是否能夠證得涅槃寂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0 Mon 2009 00:37
  • 禪心

 星雲話禪 

禪不是佛教專有的,禪是人人本具的,禪心如寶藏,要好好開發,求法就是要開發我們內在的智慧。

用感覺去應對世間,不是真的美好,用禪心去體會人生,將我們的菩提心、般若心、禪心提出來才是真美好。

禪如畫,可以美化環境;如鹽,可以促進食欲;如花,讓人欣賞;如胭脂,讓人亮麗;禪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禪是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欲念牽累,到處充滿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生活的萎靡。

禪,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如天上的白雲,讓您漂流四方,任運逍遙。

古德參禪,重在明心見性,而不在意是否成佛,因心外的知識並不重要,內心的悟道知識不能沒有。

禪不僅僅限於打坐而已,隨時隨地的舉手投足,擔柴運水、飲食睡眠、都充滿禪機,禪是無所不在,遍於一切的。

禪是揚棄既定的觀念,在違逆的人情中見至情至性的奇峰。

禪師們往往以無理對待有理、無情對待有情來顯示他高妙的智慧與深沉蘊藉的慈悲。

禪不是離開生活,也不是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是言行動靜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想,這衣食住行裡就有禪。

禪是一種歡喜自在,同樣吃飯睡覺,有禪沒有禪,味道就是不一樣。

禪不是向外尋求的,「本無形式可尋求,雲樹蒼蒼煙霞深」,要找也找不到。

三界唯心,夢法唯識,我們自己的生命真諦,要在自己方寸之間尋求。

一個禪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裡,是離不開作務的,如同魚離不開水,樹少不了土,生活作務是禪者的道糧,很多禪師都是在彎腰劈砍、直身挑擔之間開悟的。

要工作、要務實、要體驗,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禪。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話禪

蘇東坡住在盧山東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絕句,詩云: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首詩的前面兩句,氣勢博大,確是驚人。

一天,證悟禪師前往謁見庵元禪師。

他倆夜裏閒談,證悟就舉出東坡的東林詩偈,並讚嘆地說:「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為然,批評說:「這種說法還沒有看到路徑,那裏說到了目的地呢?」

證悟:「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

庵元:「是門外漢而已。」

證悟:「和尚慈悲,可為指破?」

庵元:「且從這裏用心參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

證悟聽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無法入睡。

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忽聞鐘聲,恍然一悟,去其疑雲,說道:

「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拿此偈語奔告庵元禪師,庵元說:「向你說是門外漢嘛!」

禪,不是用語言能說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寫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禪,完全是透過悟才能體認的。

證悟禪師的一夜深思,那鐘聲終於敲開了心扉,他和東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order=0

 

 星雲話禪

雙溪布衲禪師和契嵩禪師友善,而且彼此已到了真正以禪接心的階段。

一日,契嵩禪師戲以詩追悼還活得好好的布衲禪師曰:

「繼祖當吾代,生緣行可規;終身常在道,識病懶尋醫。

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慈雲布何處,孤月自相宜。」

布衲禪師讀罷契嵩禪師的追悼詩後,非常歡喜地舉筆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誰,閒卿於我最心知;當初未欲成相別,恐誤同參一首詩。」

布衲禪師寫罷,即投筆坐亡。

  


 

布衲禪師本來沒有入滅的意圖,但為了顧念道友詩篇的信譽,所以就入滅了。

禪師們的友誼,生死以之,實在非常難得。

古人有一死以酬知己,但那都是為了報恩,或其他事故,而布衲禪師只是為了道友的遊戲筆墨,就以死來維護道友的意見。契嵩禪師詩中的意思,就是直下承當布衲禪師的傳法,也可以說是一句玩笑話,也可以說這一首詩或真有見地。

布衲禪師為了認可,就毫不猶豫地入滅,不了解的人還以為布衲禪師是被契嵩禪師逼死的。

其實禪師對生死的看法,早就勘破,只要傳承得人,撒手就走,可說灑脫自在,還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話禪

挑水雲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禪師,曾在好幾個叢林禪院住過,可以說飽參飽學,並在各地教過禪人。

他所住持的這一座禪院,由於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學徒,但這些學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勞,半途而廢,使他不得不對他們表示,他將辭去教職,並勸他們解散,各奔前程。此後,誰也沒有發現挑水禪師的行蹤。

三年後,他的門人發現他再京都的一座橋下,與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這位門人立即懇求挑水禪師給他開示。

挑水禪師不客氣地告訴他:「你沒有資格接受我的指導。」

門徒問道:「要怎樣才能有資格呢?」

挑水禪師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樣再橋下過上三、五天的時間,我也許可以教你。」

於是,這位門人弟子拌成乞丐模樣,與挑水禪師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個人,挑水禪師於午夜時分夥同這位學僧將屍體搬到山邊埋了,事成之後,仍然回到橋下他們的寄身之處。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這位學僧卻始終未能入眠。

天明之後,挑水禪師對門人說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們那位死了的同伴還剩一些食物在那兒。」然而這位門人看到那骯髒的碗盤,卻是一口也吞嚥不下去。

挑水禪師不客氣說道:「我曾說過你無法跟我學習,這裡的天堂你無法享受,你還是回到你的人間吧!請不要把我的住處告訴別人,因為天堂淨土的人,不希望有別人打擾!」

門人哭著跪下來,訴說道:「老師!您珍重吧!弟子確實沒有資格跟您學習,因為您的天堂,弟子無法領會!」


一位真正禪者的眼中,天堂淨土在哪裡?卑賤工作裡有天堂淨土,愛人利物裡有天堂淨土,化他轉境裡有天堂淨土,原來天堂淨土是在禪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處:人間福報星雲話禪

洞山禪師在會見初首座的時候,首座說道:「也大奇,也大奇,佛道世界深不可知。」

 洞山禪師因此問道:「關於佛道世界可不可測知,我們暫且不談,現在只請問你這個說佛道世界的人,究竟是什麼世界的人呢?」

 初首座沈默不答,洞山禪師追問道:「你為什麼不趕快回答呢?你說,你是那個世界的人呢?」

 初首座道:「你不可以那麼急躁!」

 洞山禪師道:「你連我的主題都不回答,怎能叫我不急躁呢?」

 初首座仍然不答,洞山禪師繼續追問道:「不論是佛,也不論是道,都只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那你為什麼不引用經典來說呢?」

 初首座一聽,興致勃勃的問道:「經典中怎麼說的?」

 洞山禪師回答道:「經典中四依止有依義不依語的話,意思是只要把握住意義,就不需要在語言上分別了。」

 初首座不以為然的說道:「你仍然根據經典在心中製造疾病哪!」

 洞山禪師:「你爭論佛道世界不可測知的病,這種消極無能,不肯直下承當的病竟又如何呢?」

 初首座現在又再沈默了,這不是不答,這已經不能回答。第二天有人說,初首座突然死亡,因此當時禪門人物都稱洞山是「問死初首座的良价禪師」。


初首座的突然死亡,與洞山良价禪師的追問是不是真有關係,這很難下一定論。不過,禪門的問答,確實如石火電光,快得不容你分別,「只要一眨眼,母雞變成鴨」,佛道世界,不容論深淺的,故所謂深淺之外,裡外之外,還有這個分別也無?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