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修行心要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念經,可以讓身體得到休息

常聽有人說,工作太累了,沒有精力念經。這個是誤解。當你念經時,是最好的休息。

比如勞累,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實勞,一種是虛勞。實勞就是體力勞動,一般從事體力勞動,只要不過度,他身體都是健康的。因為生命在於運動,流水不腐,他一直動,全身氣血通暢,而且人在動時,妄念比較少。人的妄念消耗的能量最多。那虛勞就是看電視,看電腦,尤其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跟著電視情節激動,就相當於把自己的精氣神都衝掉了。所以,你看電視一天,什麼都不做,但是特別困。尤其有的人看電視睡著,這個習慣特別不好。

虛勞比實勞更加可怕,那就是人的妄念的可怕。比如人腦袋裡一直起男女慾念,它就會暗中消耗人的精氣神。雖然不叫人頭落,暗地叫人骨髓枯。就是指的這樣。所以念頭要清凈。人一起貪嗔痴,全身就其反應。比如貪財的人,看到錢財,全身流津。貪色之人,看到美色,就是體下流液。這在楞嚴經中有講到。

其實,當你念經時,其實是休息時。尤其是妄念減少,人體消耗的能量就減少。有的人長得特別瘦,又特別會吃,這就是妄念太多的緣故。人真正一天需要維持身體的營養的米飯,只要一碗而已,其他的都供給量妄念的馬達。

有的人念佛,念到一定境界,口中有甘露,肚子也不餓,感覺法喜充滿。其實這也是食的境界。叫做禪悅食。凡夫就是要段食,分段而吃,早晨中午晚上,每天都要吃。但很多都供給了妄念了。

念經時,是很好的止息妄念的想法。妄念一減少了,你自然就得到休息了。睡覺在道教叫做小死,暫時小死過去。就是全身放鬆後,人體自然和宇宙交流,得到天地能量。平常人的我執特別重,堅固妄想,妄念很堅固,就常常阻止了和天地的交流。

比如在中醫上講,人體的穴位,就是和天地交流的平台。但因為一直以來,人都在顛倒我執過於嚴重時,他身體就感覺猶如充滿了重金屬,垃圾的一個器皿。他和天地溝通的本能也越來越降低了。所以人越老,身體越來越笨重,越不好用。眼睛看不清,耳朵聽不請,這都是身體越來越渾濁了。

身體渾濁以後,精氣神也不濟。修行一定要修出一種清凈。很多人一誦經,就打瞌睡,就上廁所,所以說,誦經時,好比菩薩給這個身體倒甘露,倒進去後,身體先起各種反應。那都是排污的過程。

身體要清凈,第一先不吃肉,藥師經說的,要食清凈食。這個很關鍵。你好不容易念經清凈了一些,一吃肉進去,身體又渾濁了。身體一渾濁,腦袋就渾濁,妄念就多,消耗能量又特別多。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什麼時候隨緣,什麼時候就順利。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真正隨緣了才能順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心放下了,永恆的安樂與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了。

 

人得有智慧。事情本身沒有好和壞,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

 

煩惱是執著來的,痛苦也是執著來的。你覺得不好,特別反感,想不通想不開的時候,那就是愚痴,因為不會換角度。

 

懂得了因果,也就掌握了改變命運的方法。不要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一定要按照別人的想法來要求自己。

 

不為他人著想,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學會面對現實。我們學會面對了,就不會那麼煩惱,不會那麼痛苦了。

 

不放棄任何人,不放棄任何事,這才是圓滿。順境和逆境是凡夫分別出來的。如果你執著了,心動了,這就是逆境;如果你放下了,心不動,一切都是順境。

 

大富大貴不難,平平安安難;吃喝玩樂不難,自由自在難!放下不是放棄,輕鬆不是懈怠,自在不是放逸,隨緣不是隨便,不執著不是不認真。

 

你越要,它離你越遠;你越不要,它離你越近;你真要的時候都不來,你真不要的時候什麼都來。

 

不要混日子,樣樣事都好好做,明明白白,用心來做,這就是修行!

 

現在很多人,小事不做,大事做不了,結果什麼也沒有做成。不管是小事大事,家裡的事還是家外的事,個人的事還是公家的事,都是一種緣分。遇到了,有這個機會了,就應該珍惜。

 

我們就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與想法了,所以總是活在別人的目光下,在患得患失中煩惱痛苦。

 

想得開一點,好也不可能永遠地好,壞也不能永遠地壞,都會變。主要是自己的心,想明白了想開了,這就是聰明,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解脫。

 

不管面對什麼事情什麼現象,你的心永遠那麼平靜,永遠那麼清淨,這叫解脫。

 

讓你的心不追隨過去不迎接未來不執著現在的時候,它就自然停。就像風刮著沙,風一停,沙自然就落到地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生

一念嗔心,就會引發92種業障!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複告諸菩薩大眾言:

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隨眾生根器所宜,略說如來少分境界。何以故?諸佛世尊,為諸眾生,無智作惡,計我、我所,執著于身,顛倒疑惑,邪見分別,與諸結縛恆共相應,隨生死流遠如來道故,出興于世。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于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于余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何等為百萬障?所謂:

1. 不見菩提障;
2. 不聞正法障;
3. 生不淨世界障;
4. 生諸惡趣障;
5. 生諸難處障;
6. 多諸疾病障;
7. 多被謗毀障;
8. 生頑鈍諸趣障;
9. 壞失正念障;
10. 闕少智慧障;
11. 眼障;
12. 耳障;
13. 鼻障;
14. 舌障;
15. 身障;
16. 意障;
17. 惡知識障;
18. 惡伴黨障;
19. 樂習小乘障;
20. 樂近凡庸障;
21. 不信樂大威德人障;
22. 樂與離正見人同住障;
23. 生外道家障;
24. 住魔境界障;
25. 離佛正教障;
26. 不見善友障;
27. 善根留難障;
28. 增不善法障;
29. 得下劣處障;
30. 生邊地障;

31. 生惡人家障;
32. 生惡神中障;
33. 生惡龍、惡夜叉、惡幹闥婆、惡阿脩羅、惡迦樓羅、惡緊那羅、惡摩羅伽、惡羅剎中障;
34. 不樂佛法障;
35. 習童蒙法障;
36. 樂著小乘障;
37. 不樂大乘障;
38. 性多驚怖障;
39. 心常憂惱障;
40. 愛著生死障;
41. 不專佛法障;
42. 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
43. 不得菩薩諸根障;
44. 不行菩薩淨行障;
45. 退怯菩薩深心障;
46. 不生菩薩大願障;
47. 不發一切智心障;
48. 于菩薩行懈怠障;
49. 不能淨治諸業障;
50. 不能攝取大福障;
51. 智力不能明利障;
52. 斷于廣大智慧障;
53. 不護持菩薩諸行障;
54. 樂誹謗一切智語障;
55. 遠離諸佛菩提障;
56. 樂住眾魔境界障;
57. 不專修佛境界障;
58. 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
59. 不樂與菩薩同住障;
60. 不求菩薩善根障;

61. 性多見疑障;
62. 心常愚闇障;
63. 不能行菩薩平等施故,起不舍障;
64. 不能持如來戒故,起破戒障;
65. 不能入堪忍門故,起愚癡、惱害、瞋恚障;
66. 不能行菩薩大精進故,起懈怠垢障;
67. 不能得諸三昧故,起散亂障;
68. 不修治般若波羅蜜故,起惡慧障;
69. 于處、非處中無善巧障;
70. 于度眾生中無方便障;
71. 于菩薩智慧中不能觀察障;
72. 于菩薩出離法中不能了知障;
73. 不成就菩薩十種廣大眼故,眼如生盲障;
74. 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
75. 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
76. 不能辨了眾生語言故,成就舌根障;
77. 輕賤眾生故,成就身根障;
78. 心多狂亂故,成就意根障;
79. 不持三種律儀故,成就身業障;
80. 恆起四種過失故,成就語業障;
81. 多生貪、瞋、邪見故,成就意業障;
82. 賊心求法障;
83. 斷絕菩薩境界障;
84. 于菩薩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
85. 于菩薩出離道中心生嬾惰障;
86. 于菩薩智慧光明門中心生止息障;
87. 于菩薩念力中心生劣弱障;
88. 于如來教法中不能住持障;
89. 于菩薩離生道不能親近障;
90. 于菩薩無失壞道不能修習障;
91. 隨順二乘正位障;
92. 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佛子!若菩薩,于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于余菩薩起瞋心者。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

心不棄舍一切眾生,
于諸菩薩生如來想,
永不誹謗一切佛法,
知諸國土無有窮盡,
于菩薩行深生信樂,
不舍平等虛空法界菩提之心,
觀察菩提入如來力,
精勤修習無礙辯才,
教化眾生無有疲厭,
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是為十。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想要健康,也用盡了各種方法。但告訴各位,現在市場上各種養生法,對的幾乎很少,比如艾灸,火療,拔罐,還有各種營養套餐,反正琳琅滿目,但都無法切中要害。

想要健康,先要懂得人的身體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人體是個很精密的接收器和放射器。現在的營養學把人當成一個物質體,好像我給你補充什麼,你就吸收什麼。

還有本命年的問題,民間有犯太歲的講法,諸位不要當成迷信。人一出生就帶著宇宙的信息,就是生辰八字所攜帶來的。你帶著宇宙的信息,自然受到宇宙運行規律的影響,這時就有了本命年,犯太歲的講法。

起碼,你在犯太歲那一年,人的本命元辰,這個生命能量就會明顯不足。因為生命能量不足,所以常覺得很吃虧,很倒霉。這是你生命能量的問題,是很科學的。

像有些女的愛保養,護膚品化妝品一大堆,這大可不必。你一個人行善久了,惡業少了,身上自然有光芒,容光煥發。這也是生命體的能量。

你再去看,如果女的墮胎後,傷了精氣神,或者犯了戒,尤其是邪淫戒,身上戒體毀壞了,那些惡鬼就來,你自然身上無光。像藥師經講的,被啖精氣鬼神奪其精氣,自然就很頹廢了。

所以你去看出家人,沒有化妝,照耀是紅光滿面,因為業障小,善念足,自然皮膚就好。地藏經講,被惡業來結其心。過去的惡業,殺盜淫妄,都會形成一股能量場,籠罩在人身邊,久了自然就力氣不足。

現在人都誤解了養生之法,其實養生,是養這個生,不是養肉體的身。把你的生機給煥發出來,這叫做養生。不是養護你這個臭皮囊,你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去化妝,去吃好吃的,但心理不乾淨,身體就有鬼住在里頭。身體有鬼道住著,自然身上就有臭味,你怎麼能幹淨。

如何養生,治病呢?第一個吃素。食清淨食,不清淨的食物不能吃。像供過鬼神的,酒肉魚腥都不要吃。

第二就是念經。小時候吃了很多動物,魚蝦肉,這些動物神識都在你身體中,他們只要沒有出來,你身體內都是陰性的磁場,怎麼能煥發容光出來。念經也能超度你體內的眾生,把濁氣清淨,這才是養生之法。

現在市場上談養生,都是讓你增長欲望,吃,喝,做各種保健,這是對身體最大的誤解。黃帝內經,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你要恬淡,不要那麼多欲望,自然就有一股清氣。這也要靠佛經的力量了。

還有一種,像濕寒重的,都是不愛勞動。其實你動一動,為別人做做事情,你善心提起來,這些寒氣就出去了。活到老,動到老。所以想要身體好,氣色好,就要守住戒律。

尤其是佛弟子,受戒了,有戒神保護,護法神會加持你有正念。有正念在,就不會污染了這個色身。現在人對環境污染重,對自己身體污染也更重。修行就就要轉化色身的污染,還給色身的清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一世,如同浮雲流水,過往是覆水難收,我們有的只是現在。做一個忘記苦難的人,在殘缺和殘破中學會感恩。在生命空白的書頁里,我們填充自己,飄染不一樣的顏色,塗抹不一樣的煙火,直到有一天,靈魂寧靜如拂曉的幽蘭,那時候,我們就真的圓滿了。

實際上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和事是你的想逃也逃不了,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這就叫緣,看不見也摸不著。不要總是生活在過去的痛苦中,每個人都有煩惱,但並非人人都不快樂。快樂也不依賴財寶,有些人只有很少的錢,但終日笑口常開。有的人家財萬貫 ,卻總是生活在痛苦中,人們能否一生都保持快樂愉快地生活,有時候需要知足 一點、阿Q一點。

計較的太多就成了一種羈絆,迷失的太久便成了一種負擔。風雨坎坷人生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所有的事情都來的很自然,人生百態;順其自然是最適當的心境。其實,萬事不必太在意,擁有時請珍惜,失去時不說遺憾,過多的在乎會將人生的樂趣減半,看淡了一切也就增添了生命的盎然。

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是在失敗和錯誤中不斷的摸索,變得聰明,變得成熟睿智的。沒有誰生來就很聰明,沒有誰可能一輩子都不犯錯,只要不去刻意的傷害別人就好。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會有柔軟的、並未蒙塵的地方。只是有些人忘記了,有些人忽略了,有些人刻意地繞開那里,走向了另一個他們覺得更好的地方。

當然,萬事隨緣並不是看破紅塵後的一切無所謂,更不是在無所追求中的游戲人生,而是在培養一種博大的淡薄情懷,擁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即使我們人生不能純美如月,也依然會有一個開闊的精神家園。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太清醒的人容易煩惱,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凡事太過較真煩惱無處不在。糊塗的人不知如何計較,雖然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人生的大境界。

總有起風的清晨,總有暖和的午後,總有絢爛的黃昏,總有流星的夜晚,所以不如保持順其自然的心境。把握每一個瞬間,試著去做,去面對每一個昨天、今天和明天。人生中的成敗得失,全憑把握,縱使歷經所有的艱辛苦難,始終要保持一種心境──-順其自然。百代沉浮有定,事實滄桑迭變,渺渺塵路,沒有誰能做到一勞永逸。

想要拋擲一切,坐看雲起,就必須先經歷劫數,走過災厄多襲的慢慢黑夜,站在黎明的街頭,才知道誰是真正走到最後的人。事情總有因有果,人與事、事與人,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歲月在悠悠然然的鐘聲里消失,一切將幻化成空氣中的那份寧靜、淡然,所以,人應該順其自然,知足常樂。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太陽依舊會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很多事情不必計較得太多,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分出個誰對誰錯,計較的越多心就越累;越是想論出個對錯,越是讓事情變得錯綜複雜。我們過得開心,健康,平安,這才是最重要的。生活里再多的曲折,也不可以損失我們對人生的堅持。

生活,在坎坷中前行;在平凡中精彩;在知足中快樂。以一種坦然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得到了很滿足,得不到不強求,凡事看開一點,看淡一點,人生路上,分不清什麼是不經意的忽略,可以原諒,也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不在意,需要離開。人生,順其自然淡然處之,你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人生就會幸福快樂,生命就會精彩燦爛。寬心地活著,絕對沒錯!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良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欺天瞞地,也不會耍陰謀詭計,面對被人欺負時經常一笑了之,不會挂記在心,身心清淨心情愉快,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

邪惡的人卻正好相反,它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罪惡的陰影之中。

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提心吊膽的人生與內心坦蕩的人生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有一句話叫:是非日日有,不聽自然無。當我們的心時刻能保持一份清靜自然,縱然別人在你面前講是非,你也當成是沒聽到一樣,這樣,你的人生自然不會有那麼多的是是非非,因為你見若不見,聽若不聽。

小時候曾經去過一個城隍廟,在那里我看到了廟簷下挂著一個大算盤,意思是說神靈總有一天要與人算他的善惡之帳。

那里的橫匾寫著:你又來了。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

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我們要少一些指責,多一份寬容,自己過得很自在,他人也會感到舒服。

幸福和樂的生活,其實就在我們當下,只是我們不懂得過。人生並不複雜,幸福也很簡單!

正所謂:茫茫宇宙大世界,浩然正氣充天地,善惡自有天作証,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生之前程事業在于淡定。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我們有過榮耀和成功,也有過失敗和挫折;有過喜出望外,也有過痛心疾首;有過狂風暴雨的摧殘,但也有過艷陽高照的沐浴。

面對這些我們無需大喜過望,也不必大悲欲絕,因為這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道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做好自己,懷一顆柔軟的心,行走于天地間,柔軟或許感化不了心狠,但至少可以得到平靜,活得安逸,每一步都走得無愧于心。

只要用一種淡定的心態去面對,必將迎來芬芳的人生。

南宋文天祥的《正氣歌》開篇就講: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孟子也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無論是天地的正氣,還是個人的浩然之氣,都說的是一種充塞與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礡之意境!

此意境只有與天地自然合一之人才會有深切的體悟!

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間;
善待父母,那是生命來源;
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親;
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
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
善待冤家,那是還債主人;
善待陌生人,那是未來的因緣;
善待動物,那是人類朋友;
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美景;
善待一切,它們都因世間的大美而存在。

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

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是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就是度量、氣度。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培養人們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古代有一個道德修養很好的人,叫林退齋,這個人福報很好,兒孫很多。

他在臨終時,兒子都跪在他面前說:您要離開我們了,最後留點什麼話讓我們終生奉行吧。他說:你們要學會吃虧。這正是他對兒孫的最大關懷,讓他們懂得吃虧是福。

有一句話叫:莫以成敗論英雄。並不是贏的人就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他能戰勝自己,真正做自己主人的人。多一份寬容,也能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因為你的心是善的,不發怒,細胞也會過得很快樂,而是要有一顆真正關愛對方的心。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最後吃虧的,還是做壞事的人!

只是我們的眼光看不到那麼遠,只看到眼前。

孔子在《易傳》中有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老子也說:大道無為,上善若水。善行的本身是好的,普天下各種宗教黨派都在提倡人人善行。善行不求回報是奉獻才是真善。

中國人大多信奉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可惜沒有幾個人能信奉達則兼濟天下

大多數的中國人為了吃飽而努力拼搏,遇到乞討者能給點零錢,或許,這樣的行為在物質上對貧者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但是,在精神層面,卻會像冬日的陽光一般融化行乞者那顆快要凍結的心。

人善人欺天不欺,這叫存心有天知。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雖然有過狂風暴雨的摧殘,但至誠懇切,久而久之,自有撥雲見日、青天開朗的一天。

少一些指責,多一份寬容,自己過得很自在,他人也會感到舒服。幸福和樂的生活,其實就在我們當下,只是我們不懂得過。

其實,人生並不複雜,幸福也很簡單!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此語道破了天機,它告訴世間的蕓蕓眾生:天理昭昭,因果不爽。

經年之後,我居然找到了這句話的出處,原來它是《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告誡人們善良的人雖然可能會被人欺負,但是善有善報,最終他會有好報的。

惡人惡政,普通的民眾可能會懼怕他,但是因果報應總有一天會清算他的惡,惡行定會有惡報。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修行是生活的昇華,從煩惱痛苦的人生,修改為喜悅安樂的人生。

二、人生是“過客”旅遊一段路程,到達終點各分散,應放鬆心情欣賞沿途風景,珍惜短暫的光陰(身體也是假、世上什麼是屬於你的?)

三、求內心清凈,不覓外境舒適,隨緣了業,但求盡心,超越得失,灑脫自在。

四、少欲知足、惜福培福、感恩圖報,由乞求改為施捨的人生。

五、多管自己、少管他人閒事;逆來順受,忍為福之基(你欺我、罵我,正是成就我)。

六、誠實待人、隨喜讚歎、勸修口德,多看他人優點。

七、善盡本分、遵守法令、處事有分寸、用心如鏡、物來則應、事去不留。

八、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同事和諧、對屬下晚輩慈悲。

九、深明因果,一切自作自受!常加反省,廣種善因得樂果!

十、去諸惡、除習氣、放下執著、絕不結怨、處處學謙讓。

十一、寬恕包容拓寬心胸,絕不發脾氣,自己傷害自己、火燒功德林。

十二、心地光明、放下偽裝、表裡一致,尋回純真無邪的本來面目。

十三、對一切境一切時,心內清凈、平等,絕不起分別妄想及憎愛執著。

十四、內心清凈無染為修行之真正目的,前列各項正如建屋之地基,必須努力作到才能“內調自心、外敬他人”改變氣質速成佛道、煩惱痛苦立刻轉為自在解脫。

十五、每日心不離佛,多念佛禮佛,學佛心、修佛行,現生吉祥,臨終往西方,華開見佛悟無生。

現世患憂鬱症及諸病纏身者多,心理如健康,生理也隨之健康,欲治身病先醫心病。

又人生無常如上臺演戲,無論演皇帝或乞丐,幕終必須鞠躬下臺,時光不再。我們來此人間亦如是,當有結局離別的一天。談及永別每一個人都懼怕而不甘願,卻得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上蒼唯一給世人最公平的待遇,即使家財億萬,子孫孝賢,名揚天下,倘一息不來隻換得一張“訃聞”,所有音容笑貌還給大地。“太平間”真正名副其實,躺在此處,最為守法,不可能再起無明貪嗔,每人分配到一小位置,一個號碼,所有世間的是非、得失、不平,到此成為夢幻一場。

我們既生為人,必先認清生命的無常,把握有限的短暫光陰,放下一切執著,勤積善德,“不爭一時風光,但求萬世流芳”,心中常保光明清凈,喜悅自在的每天即在眼前,何苦辛勞向身外尋覓?總之,安樂不吉祥的善美人生端在我人一念間,只要稍加留意觀照,“喜悅幸福”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究竟是什麼?

我,從何而來、往何而去?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我從何而來,往何而去?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參不透答案就這麼放棄不再尋找,日復一日,度過一生,到頭還自懊嗎?

唯有“覺性”,掌握自己,心才能安住,念頭不再妄想紛飛。

人生這條路實在是出人意料之外,每個人在這生當中都會遇到不可思義的因緣。因緣有前因後果,但人往往在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該何去何從,在這一生當中做了什麼?心在哪裡?找不到心,人生也白白走了一遭。

“人生,從哪裡來?要做什麼?”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

“真的沒有答案嗎?絕對是有的!”不知心是什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就是迷!佛法即是要解決人生的無明,要人覺悟,破除人生迷惘,藉禪修、親近佛法,就能慢慢找到答案。

有一個公案:從前有位羅狀元,當官十幾年,育有一子,他親自教導孩子,希望將來兒子同父般有成就。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兒子仍然十分愚癡,羅狀元非常難過,“自己如此有成就,竟生了個愚癡兒子,人生所為何來?意義何在?”於是他出家修行,留予後世此偈:“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是的,萬千大眾不都是這樣過了一生,念大學、成家立業,求成就、做大官,辛辛苦苦往上爬,無非在追求目的,但這個目的達到後接下來怎麼辦呢?只好再找另一個目的,否則,真不知自己要做什麼。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指出何為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一天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說法,卻不發一語,只是用手拈起一朵花,千萬弟子中唯有摩訶迦葉微笑點頭,他悟到當下這念心,而成為禪宗初祖,代代以心傳心。

頓悟的經驗其實每個人都有,例如坐下來念書,一開始不懂;解不出答案,但突然間就明白了,這就是悟。然悟有大悟、小悟,有悟世間道理等,而佛法講悟是“悟自己本來的心”。昔日德山祖師還是周金剛時,懷疑禪宗如何“見性成佛”,千里迢迢到南方要找龍潭祖師辯論,途中卻被賣點心的老婆婆問倒:“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師父點那個心?”

“心念剎那剎那生滅,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剎那過去也不可得,真正自己的心是什麼?”且天天以眼耳鼻舌身意觀相,看不到真相,殊不知“見諸法空相,即見實相”。德山祖師也曾從蠟燭的明滅中悟到“光明、黑暗是無常、是生滅;但能知光明與黑暗之覺性,超越光明與黑暗,不生不滅”。

什麼是覺性?釋迦牟尼佛曾以“客塵”道理來闡釋,“旅客總在流浪,不斷尋找目的地,來來去去不停留,而安住在旅舍、不來不去的才是主人;又如灰塵在虛空中飄浮,虛空有無隨灰塵在動?一客一塵,一主一空,要體悟主人在哪裡,勿錯把客人當主人”。

明白客塵道理,再來觀照自己,變幻無常的身體、心念是客塵,灰塵在陽光中看得一清二楚,陽光即代表覺性,能觀照自己心念。覺性的第一步就是反照心念,先覺悟什麼不是自己的心,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心念從早到晚生滅不已,但人通常把心念當成自己,“將客人當成主人”,問題就在此,若心念改變,那自己又到哪裡去?

生火變異不停的是心念,覺性則不生不滅、不搖不動,眾人以為覺性很難,其實覺性始終沒有離開,能起心動念、創造身口意都是覺性。所以覺性,就是要覺“心”在哪裡,找到不生不滅的心,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可以掌握的覺性,不須靠外在因緣和合而生;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成就,因緣散了就沒有了,唯有覺性與自己最親,身體還給父母,覺性要還給誰?必須還,因它是本具的,是自己真正可以作主的地方。

“找到自己的心後,要更進一步瞭解心的作用,心能作主,人生就能自在,讓心作主,讓覺性功用發揮出來”,“相信因果,相信所有問題皆是自己所創造,必須學習轉念,心念一轉,因緣就轉,人生逆境、煩惱痛苦,全看自己能否化為成就資糧,行智慧者能在任何機會下轉而成就自己,這就是真實的人生智慧,讓心發揮無限的力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戒疑

疑心病者,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經常失眠。

二、戒妒

妒忌別人的成就,不考慮怎樣奮起猛追,卻希望別人栽跟頭。

三、戒卑

覺得自己處處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歡和人共事,愈來愈孤僻,越來越古怪。

四、戒傲

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圍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他卻自鳴得意。生活空虛,無所寄託,缺少樂趣。

五、戒躁

容易發脾氣,臉紅脖子粗或吵或鬧,甚至罵人、打人、毀壞物件,然後心理上得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滿足。

六、戒愁

整天生活在憂慮之中,愁容滿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

時時提心吊膽,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怕得罪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尚的人格者,無虛言。

修行人一定要直心,心口一如、言行一致。沒有這樣想,就別這樣說,若這樣說,一定是你有這樣的感觸才行。不敢在人家面前談的話,絕對不要在背後說,敢在背後說的話,一定可以光明磊落地在他人面前談。

修行人是很惜福的,滴水、一張紙都不會隨便浪費,講話也一樣惜口如金。有用的話才講,而且言出必中、實實在在的,如刻在銅墻鐵壁一般。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無數的心思,用佛經的話來說就是“自心眾生無邊”,要瞭解自己並不容易,可是如果養成了坦白、誠懇的言談習慣,則會增進對自己的認識。

一個學禪的人,他致力整理內心的思緒,希望能達到充分瞭解自己的境地,他會發現原來“謊話說久了,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假話說久了,不單欺騙了別人,也會讓自己迷失。”這是我常常告誡同修的一句話。如實而言使人心無掛礙。說謊的人常常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圓謊,以免東窗事發。不坦白的人,時常得記住,過去我對甲如何說?對乙又如何說?今天要如何跟甲說?又如何跟乙說?於是他無法“無事掛心頭”,打坐也就難以入定。

喜歡說是非的,自然和是非心重的人結為同修眷屬。不喜歡是非的人,自然耳根清靜,他的同修道友都是安于禪悅的人。口德清凈的人,能遠離非人畏怖,即使黑夜深山獨行也不會驚慌。無論社會風氣也罷,宗教團體或個人的修持也罷,之所以亂糟糟,之所以不清凈、不得力,概以“不誠實”——言過其實為主因之一。言辭是心聲,那是做為表達情意的工具,然而,人們為了使表達的言辭更為婉麗、飄亮,每每犧牲情意,刪補情意——原本是情意主導語言,轉而變成遷就語言,甚或被語言所牽引,這是現代社會隨處可見“華而不實”的現象和事物之原因。一個嚮往“如實”、弘揚“如實”之修行者,應戒慎之。

謹守口德,不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戲言)。真能做得到這一點,必成偉大的修行人。

說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修行領眾務必離是非。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謹言為修行之要。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開口譏誚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

人說一句謊言,每視為無關輕重。殊不知尚須另造二十句謊言,以維持其先發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

好說、好張羅、好結交、好遊,實為修行人一大障礙,應沉默杜潛,則其益無量。

不可乘興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人家是說了再做,我卻是做了再說;人家是說了也不一定做,我卻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口是傷人斧,舌是割心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刀瘡易好,惡語難消。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寬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

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真正勇敢的人,應當能夠智慧地忍受最難堪的侮辱。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忍辱,不同於奴顏婢膝的諂媚、屈辱和喪失人格,而是高尚難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寬容的涵養,仁者的心量,故「仁者無敵」。為什麼無敵?何以無敵?乃是仁者不與小人計較,他們為千秋萬代而爭,不為一時之氣而爭,他們為救苦救難而做,不是為個人私利而做。

沒有忍辱的功夫,無論是修持,無論是作事都達不到理想。一句閒話就要計較,一點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這種沒有力量應付環境的人,是不能擔當任務和成就什麼的。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將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

人有拂鬱,先用一忍字,後用一忘字,便是調神和氣湯。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於窮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頹喪卑賤之念不生;於富貴順利的佳境中,忍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隨俗浮沉之念不生。

有退步時須退步,得饒人處且饒人。

學道曆千魔而不退,遇辱堅百忍以自持。

忍得淡薄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恨。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雲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生氣:是拿對方的錯誤來打擊自己;懷恨:是拿對方的錯誤來折磨自己。

「恨」就像牢獄,被囚禁在裏面的是我們自己,而非我們所恨的人。

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贊謗由人,不必計較。謗可消業,何須煩惱。

設有人謗我、毀我、自慚無道,概不計較。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者便是;我不知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原諒別人已經認識到的過失,是一種美德。

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有餘地。須知每個人都會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

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起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舉足動步無益於人,戒之莫行。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湛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態度鮮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為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宜遠。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之有德於我,不可忘也;我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

惡事向自己,好事讓別人。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氣度寬宏的人無論遭遇到的命運為善為惡,皆能適度以應之。成功不以為喜,失敗不以為悲,外界的毀譽褒貶,一不介懷,只是為所當為,為所可為而已。

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能純熟。

當可怨、可怒、可辯、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的涵養。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省一分經營,多一分道義;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養心。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快心事來,治之以淡。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戒豪飲,豪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戒妄動,妄動亂神;戒多言,多言損神;戒多憂,多憂鬱神;戒多思,多思擾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枯神。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動心。

志存忍辱,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深戒綺語,處事必忠,視人如己。

「無是無非又一天」心靈的平靜與身體的健康劃等號。

情憂不在多,一夕能白頭。

事到無心皆可樂,人非有品不能閑。

心慈者壽必長,心刻者壽必促。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不說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短不可護,護短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

不要說可以誘發他人引起不良思想行為的話。

自己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有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過於嚴厲,要顧及對方是否能承受;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對方能否做得到。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限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

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一件;終生行善事,須防錯一樁。

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貧賤是苦事,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他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想來總不如;回頭看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無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貧。豈能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要用淡泊的眼光看世情,則富貴好比過眼煙雲;用知足的心來取捨萬物,則清淨心不為物所染。

我們能對物欲減少一份,我們的人格就升高一分。

從世間的誘惑當中,我們要有力量約束自己,克制自己。一個人偉大與否,倒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和地位高下,而是看他有沒有自製的力量。能夠自製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的人。

做官難免冒祿貪功,即做好事,也難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惡,罪福影響不漏絲毫,貪有限之榮名,受累生之惡果,殃及於子孫,可不畏哉!

酒亂性,又輕狂,耗散精神壞靈光。養身宜戒損己藥,修身須除敗事湯。

父母子女是債,欠債還債,無債不來;男女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勸父母,莫系懷,兒孫八字自帶來。貧賤今生受孽報,富貴前生修積來。任你

一切安排好,難逆因果一絲毫。

時間是無頭無尾無影無蹤的,無論你擁有多大的權力與財富,擁有多高的學問與地位,都不可能挽回一分一秒的生命。

茫茫生死事難知,碌碌終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他人忙。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作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

福莫大於心善。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禍延子孫。

凡是有益於人的是善,有利於己的是惡。有益於人,就是打人罵人都是善,有利於己,就是禮人敬人都是惡。所以人們行善,利人的都是公,公就是真,利己就是私,私就是假。

直心直受直福,巧計巧來禍因。

天助還靠自助。

聰明不能抵業,富貴豈免輪回。

做事不是為別人做,而是為自己消業障,培福德而做。大夥同在做事,若有人不會做我們來教他做;若他們做得不好,我們幫忙做,不要分得太清楚。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修行進德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常有小不快事,是好消息,若事事稱心,則必有大不快事在後,知之此理可以免憂患。

各種煩惱,皆為我煉心之助。重重危險,皆為我煉膽之處。

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少偉男。

安逸的暖流,能腐蝕意志的長城;勤奮的飛瀑,能沖開智慧的閘門。

災難,是人的試金石。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面,都標誌著你前進的一步。

痛苦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你生命的新水源。

一個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

世界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人,都不是庸俗之輩。

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不要傷害他人。

人在環境順利時能保持平靜的心而行善,還不能稱為好人。當我們聽到厭惡的話語,或別人明顯地向我們表示敵意,或逼迫我們時,還能繼續保持平靜心及善良的行為,那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善人。

與人相處之道,首要謙下誠實。同幹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道,同睡寢則勿占床席。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之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我之氣;人有恩於我,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我,則即時丟過。見人之善,則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妒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傲慢之意。

越能為人就越能為自己,那邊為人一分,這邊自己的煩惱就斷一分;全體為人,那麼自己的煩惱就全斷。一個人若是真正為人,同時也是為自己,當你全體為人的那個時候,就是你的性光全體透露之時。

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有執著顧戀之心。人一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瞋怒、不甘心……。

不論在人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將心念停留於過去的成就,不論施人多少,亦莫討人情,求報酬。過去的留不住,未來的難預測,守住現在,當下即是。

天堂和地獄都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與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時時是好心,就是時時是好日;時時保持心中的正念,任何時間、任何方向與地理都是吉祥的。

悲即是同情心。能相互寬諒、容忍,表現一份寬心、愛心,即是悲心;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薩。

做好事並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份」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愛得不會太過分,也不會產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斷除佔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的人或不投緣的人,能儘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人。

什麼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就是愛。把犧牲當作享受,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得有意義。

不要封閉自己。你要先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你要先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在人生道路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倘能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則不惹禍傷身;所以做人應該吃點虧,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把氣憤的心境轉換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能轉換為愛,如此,這個世間將愈益完美。

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一份虔誠的愛心。

愛絕不能夾雜著煩惱,因為有煩惱就會有污染。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會有煩惱。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無所求的愛。

父母過分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濃則苦得喝不下。世間的情愛也是如此。

一切有宗教思想的婦女,應把身心培養得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寬大自己的心

胸,燃起智慧之光,使一家人,甚至整個社會,每個人與你相處,都像是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中,這樣才能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這才達到愛的真諦,邁入人格昇華的境界。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有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你、接受你。

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的關係。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以自我為大,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的人群跟著爭執痛苦。忘我,才能於修身養性中,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觀。

愛是人間的一份力量;但是只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修行者的本份是忍耐和付出,因為修養原是個人的行為。

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那個人不苦呢?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人人都能以「慈」、「忍」施行於家庭,於一切眾生,人間便會常久敬發著「

透徹的愛」的光芒。

一般人常言:要爭這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養來的才是真的。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磨刀石來磨,劍才會利,一塊璞玉要有粗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修行一定要經得起磨煉,磨煉自己的動心成為靜心,使自己在動的境界中不動心。

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人的人;不能做一個輕易就被別人傷害的人。

對人有疑心,就無法愛人;對人有疑念,就無法原諒人;對人有疑惑,就無法相信人。

純正的心不怕別人來譭謗,只要做得正,做得誠,任人怎麼去譭謗,反而更能昇華我們的人格。

非來變為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無是非。聽到任何是非,皆視為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上長無明草。

心如要保持常常快樂,就必須不把人與人之間的事當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煩惱,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的接受。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人生的幸福,沒有準則。有人關心、有人愛護,能關心別人、愛護別人者,即是福中之人。

多一次原諒人,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錢財是身外之物,即然是身外之物,當然也就有聚散的時候,有錢財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

人生想得透徹一點,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永遠與我們為伴。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物,也有離別聚散的時候,所以又有什麼東西捨不得呢?

不被貧賤擊敗挫傷的人,不因富貴驕奢憐吝的人,都是成功的人。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話要講的恰到好處。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聽話、說話要完整,不要只揀前一句、後一句,合起來剛好尖尖的刺進人心,創傷也就不可彌補。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應時時警惕。

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自我教育的時候,他也就不再能接受別人的教育了;他的成長實已停止。

每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張白紙,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動的文章。

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須先得理;理得心安,即合家平安。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人際關係是最難寫的一篇文章,事事要無我,無執,才可好好作下去。

大喜,就是時時刻刻都起歡喜心。喜是沒有嫉妒、驕慢、瞋恚的心。

不要把陰影覆在心裏,要散發光和熱,生命才有意義。

轉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來待人事,人事無不輕安。

平時沒有什麼事,對別人都很好,這不是功夫;發生事情還能對別人好,才是功夫。

縱然是遊戲人間,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謹謹慎慎——不要唏哩嘩啦。

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立起來。

盡人事,聽天命,不要把「難」放在心裏,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了。

凡是有事就有煩惱,若要做事,就要下決心,絕對不怕煩惱。若不怕煩惱,則任何困難都可解決。

人生無常,社會上需要你時,就必須趕快去做,今天能走得動,就要趕快去走。

天下的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個人做不盡;同樣的,一個人也無法建立天下的功。

凡事要站好自己的原則,不要太牽強去應酬;常去應付應付,往往渡不到他,反而被拖下水啊!

現代的人,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

事——他們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

有願放在心裏,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子,皆是空過因緣。

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動輒求神向蔔,心若迷時會很苦,苦在自己無法作主。

正信的佛教,不說感應,不說神通,唯心是佛。

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我們就會痛苦。

真正的生命快樂是建立在不要滿足自己的貪、瞋、癡心,要沒有要求,沒有占有欲,只有奉獻。

要用感激的心來面對能接受你付出的人。

給你最大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因為他是最能成就你的人。

一個能消除自己人生道路上障礙的人,他一定具足了懺悔心,找對了修心方法;對待自己的心,就像知道那有垃圾,就主動把它清除掉一樣,慢慢就會把障礙去除。

哪些心態,會讓我們的生命很痛苦,那就是貪、瞋、癡、欲望、憤恨、嫉妒、壓力、懷疑、沒有安全感,這些反面的心態要把它去掉;我們要必須不斷去開發正面的心態:奉獻、慈悲、忍辱、關懷、原諒,那我們的生命就能變為安祥和諧的快樂。

當一個人瞋恨另一個人時,他的心態就象在地獄道一樣;當一個人用投機取巧、偷盜、不擇手段去索取一切的東西、財物時,他的心態就象在餓鬼道一樣;當一個人拿著少少的東西去幫助別人,以不求任何回報的心去佈施的時候,這個人當下就得到快樂。

快樂源自於付出乃至於對方接受了你的關懷,但如何能讓這種快樂永遠不變,就是不要有佔有欲,不要有想要改變對方的觀念,只是不斷的沒有任何條件的付出,就像母親對兒女的愛一樣。

追求別人給於的愛是痛苦的。

沒有能力愛人,比沒有人愛更可憐,慈悲就是一種愛。

慈悲的心態就是隨時考慮別人的需要。沒有任何要求代價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愛是學習付出,是學習接受。付出是沒有條件的貢獻,接受是能接受對方優點,還要能接受對方的缺點。

佈施要會佈施,那就是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如果仇恨是一種疾病,愛就是唯一的解毒劑,要學會用愛來消滅恨。

你越喜歡的人,就越能給你帶來痛苦,因為你有執著,所以不帶有執著的愛,是唯一不夾雜恐懼的愛,不會變成愛的奴隸,不帶執著的愛是清淨的愛,帶有執著的愛,蘊藏著情緒的狂浪,會吵架、會痛苦。

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沒有錢更解脫,因為貧窮會讓你更真實、少欲望、少貪心。

處事待人接物,要本著你前我後、你大我小的原則,把最好的利益讓給別人,事實上你會得到的更多,因為你真正得到的是——征服了你自己。

當一個人的心能夠超越所受的樂與苦時,才會尋找到真正的平靜,也就是安祥。

我們每件事都要做得心安無愧,可以對人、對天、對地,可以做子女的榜樣,可以無愧於天地之間。

能做到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就掌握了幸福。

你我小小的煩惱不必介意,因為人生沒有完全合乎於主觀願望的一切,主觀的本身就是一種病態,一種罪惡,我們要知足,要學會感謝。

心靈的寧靜來自於放下,養心莫善於寡欲。

幸福是不能求得的,只有高高興興地過日子,以招來福氣;災禍是無法避免的,只有以不害人的心來遠離災禍。

學著不要去干涉別人,你將會更解脫自在。

讓給別人贏,自己並沒有輸。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好的依靠也是自己,沒有人可以幫你背負痛苦、煩惱,也沒有人能奪取你智慧的光芒,唯有你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全世界就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發現真理而不受持之人,如同一只蝙蝠,雖然它的眼睛能分辨陽光,但卻不喜歡待在陽光中。

待人要寬心,說話要小心,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存的空間,應該互相尊重。

當你要開口講話時,你所說的話,必須要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

沒有比欺騙自己更容易的事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所想的,我們全部都相信。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賭博就是什麼時間停,什麼時間就贏。

我們要斷然的捨棄所有一切矯飾性的虛言、妄語,因為這就是使生命落入虛假及不自在的原因。

只是等待著要做各種善事的人,連一件也不會去做。

人如果掩蓋著良心說話,那就見不到真正的光明。

我們往往用在誹謗、批評別人的時間,比用在檢討及反省自己的時間還要多。

樂不可取、傲不可長、志不可滿、欲不可縱。

虛心接受錯誤便是勝利,往往錯誤最多的人,是那些犯了錯,卻不承認錯誤的人。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某些人,你也可以在某些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你卻不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

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痛苦。

經常保持謙虛,那麼在你被稱讚或被貶低的時候,就不會亂了方寸。

看不起人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擺平自己這顆傲慢的心,卻很困難。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為它點盞燈。

真正的榮耀屬於那些願意成為他人墊腳石的人。

不曾輝煌,不識平淡滋味;不經煩惱,不知解脫自在。

大地若無雨露滋潤,便會成為荒漠;財富若無智慧駕馭,便是禍胎。

事莫做絕,為自己留條後路;福莫享盡,給子孫留口飯吃。

幸福是一種感覺,與物質和地位並無直接因果關係。

勝者增怨仇,敗者吃苦頭,不爭勝與敗,和平成好友。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讓可以息人之爭。

勸人息爭是君子,挑拔是非是小人,背後謗人損福德。

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如果那是壞的,別粘著它;好與壞都會咬住人,所以放下。

與別人關係的轉捩點,在於你開始轉變自己時。

心靈的成長是來自於怎麼真正懂得去關心別人。

只有懂得奉獻的人,他才有真正生命的快樂。

做人不要只知道要求他人的關心,但卻不知道去關心他人。

要想教育別人,須先教育自己。

時間就是現在,事情就在身旁,該做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失去的時光永遠不會再回來。

做事絕不能因為缺乏自信而猶豫不決,只有放手去做才超然不俗。

明白人都有一個死,卻不知已之將死;討厭被別人欺騙,但慶倖自己能騙別人,挑剔別人不規矩,但自己卻不懂規矩。

不要以怨報怨,要做一個懂得寬容、體諒別人的人。

處友三點:一有過要勸告他,二有好事為他高興,三有苦難不舍棄他。

不說粗暴話,只說道理和真實。不用言語激別人發怒者,稱之為聖者。

念自己有幾個不是,即我之氣平;肯說自己一個不對,即人之氣平。

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實以長己之惡。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亦是無形的佈施。

凡事心存誠善,而不虛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猛獸不可畏,惡友不可不畏,猛獸只破身,惡友則破心。

愈能自覺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認識到別人的偉大。

只要盡自己所能,即是完成了責任。

力可折人於一時,德可服人於一世。

與其事後懊悔,不如事先謹慎。

凡夫希冀平安無事,聖者勇於解決問題。

靠無理、僥倖而成功,必以悲劇來結束。

不留戀則心無掛礙。

創造機會是勇者,等待機會是愚者。

能逼出你內在無限潛能的人,叫做明師益友。

順境不一定好,逆境不一定壞。

用慈悲心及祥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謙虛是聖人的本來面目,虛榮是心靈的腫瘤。

驕傲與偏見,好象雙刃劍,面面都傷人。

嫉妒是心中的戈矛,可以害己亦可傷人,這是一種危險的心理病。

不要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也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

不驚、不喜、不怒,乃涵養真處。

自以為與眾不同的人,其實就是一個毫不起眼的人。

不要使你的謙虛缺少智慧,也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傲慢。

實踐一句名言,比說千句更有用。

心中裝滿自己的看法,就聽不到他人的心聲。

上天送你的禮物,總是用困難加以包裝。

如果我們不被自己的感覺愚弄,便不會被世間愚弄。

每個人的好噁心不同,價值觀也不同,如果太注意別人,會發現人人不合己意,有的這件事合意,那件事就不如意,有的暫時合意,過幾天又不如意了,如此這樣,生活對你就形成了一種懲罰,處處不如意,生活就會很悲慘。

人如果心裏不清淨,則到處都不清淨,因你不能適應環境。

長時間接受讚歎的人,是不堪一擊的。

放開心胸看事,立定腳根做人。

處順境中必須謹慎,處逆境中必須忍耐。

純潔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動也偉大起來,不純潔的思想,可使最偉大的行動也變的渺小。

造成人與人的差別,並不是生活方式,而是我們的心。

不要老是猜想別人會怎麼評價你,錯誤的知見是永恆的牢獄。

聖人並不是因被大多數人讚歎而偉大,而是因徹底了悟了自己的這顆心。

惡,就象滾石一般,在山頂時,小孩子都可以推動;當它向下滾動時,即使是巨人也阻擋不了。

智者每日皆會反省自己的言行;愚者每日皆困擾於他人的言行。

越鑽牛角尖的人,越使自己的智慧閉塞,他將陷於煩惱之網,並且把自己整個心靈世界都搞亂。

講話厚道者,乃多福之人;講話尖酸而鋒利者,乃薄福之人。

當你對世間無求時,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只要你知足,就沒有什麼境界可以難倒你。

真正的生命,是來自於清淨、喜悅的心。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談人之過,便傷天地之合。

痛苦不是災害,而是心靈耕種的田,因為它會讓你得到很多收穫。

障礙是為了使人超越而設置的。

如果想要別人瞭解你,你就必須先和他人站在同一位置上。

最甜蜜的聲音是仁慈的話,用柔軟的語言去關懷每一個人,它永遠給人帶來陽光。

最難轉讓的東西就是仁慈,因為當你付出的時候,就無法避免得到,當你付出愛的時候,它總是又被送回來。

愛人者,人恒愛之。

無私的愛是最美的,沒有私心,沒有壓力的愛,就是給對方最好的禮物。

凡事要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見生活,讓智慧引導你,而不要任由你的情緒作主。

造福人間,普渡眾生的實際行動,不在於顯示自己,而在於實際給人以好處,救人於危難。

一個天賦深厚的人,必定是熱情洋溢、活力旺盛的。喜悅是生命的陽光,生活在這天地間,要常存感恩想,要忘我,自然會喜悅,自然會成全強者的風采,成就仁者的魅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知道,修行要擁有一顆「安穩、平靜」的心,就要跳出「妄念包袱」往心性下功夫。

因為人心是善變的,當你的心一亂,業報馬上就到,此時,如果不好好把心掌控住,自然就被外境所趁,而摒棄於修行大門外。

修行常言‥「心要自穩,慧命可得。」意思是說‥修行要常保清淨單純,才能腳踏實地、力行實踐,並從磨練當中激發內在的智慧潛能。

修行要懂得放下、懂得跳出束縛,才不會成為時間的奴隸,才能深切體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想想,人生過程有順有逆、有高有低,不要太在意,修行過程若沒有一次次磨練,怎會有一次次的成長呢?太過於緊繃自己,會看不到周遭人事物的美好。

「護持心念」不是你來佛堂次數有多少,也不是天天往外度眾,而是看我們是否反求諸己、是否點燃自性明燈,否則易被「外來困擾,將理智給蒙蔽了。」故唯有‥『打開智慧,識透真假,遠離人我是非』,處事才能無礙。

故修行要注意自己當下心念‥「你戰勝別人你是英雄,你戰勝自己就是聖賢。」

戰勝別人——比別人有能力、比別人更會說法、更會度眾、更會辦事。

戰勝自己——去除人心、私慾,比別人更謙虛、更慈悲、更包容。

古人云‥「真正的苦海,在於心。」因為人心瞬

息萬變,「意念無一時停,心思無一時止」,三心未除、六根不清淨、雜思妄想,用複雜的心來修行,精神當然恍惚了。

一個修行者要學會「珍惜自己」、「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學習當自己的主人,「勇於承擔、勇於接受挑戰」。因此,「活出熱誠,活出堅持」,才知當下即是。

末法時期修行要懂得看開、放下,如果依然捨不得,請問‥那些「虛假的恩情、熱鬧的門面」能代替你的生死嗎?因此身處虛幻的人生,要「保持積極的願力」,以「有限的時間做最有效之事」。那就要思考‥「修行舞台你扮演什麼角色」,是積極進取的修行者?或是觀光客?都是決定你一生的成與敗。

1﹑打開心胸、謙虛低下——任何風雨、是非都不會傷害我們清淨心靈,讓八風吹不動「心田深處的菩提樹」。

2﹑真正做到「來去皆如意」——要知道修行本身即是一種生活,不要太在意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以及世俗得失心,這樣才能清心自在。

八風——又名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八法常為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搧動人心,所以叫做八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純印老人常說:“世間人,都是無事找事,心從來不讓他閒著,總是胡思亂想。

累時想休息、寧靜一點兒,又耐不了安靜,嚮往熱鬧,心從來無安寧的時候,費心勞神,怪誰呢?還不是自己刻薄自己。古人說的好,'人言世事何時了,我是人間了事人'。”

一個人在生活中正如老人講的,心總圍繞世事而轉,若無放下之心,從無了時。“心若了時,事即了”,關鍵在心能否了。可見一個人心忙意亂很容易,心閒自在、從容隨緣很不容易,若閒著無所事事,必覺煩悶、無聊,又有幾人像純印老人那樣,不分親疏一切隨緣,對人對事做而無做、無做而做,事理圓融無礙。

純印老人明了一切人、事、物、無常之理了不可得。生而何歡,死而何怖,只要心合於道,行順其自然,不與因果抗衡,一切有為心放下,時時品味自己,關照萬物,小善為之,小惡絕之,則可達體靜心閒,內無我相,外無人相,此時便是回到了融天地萬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天純印老人的小孫女劉妍樂顛顛地從幼兒園跑回家,其母發現女兒將書包忘在幼兒園了,斥責說:“你貪玩貪得心都丟了!什麼都忘,怎這麼沒記性呢?”老人拉著孫女的小手,愛撫地說:“眾人都被心累住了,若能將心丟了可就好嘍!”說得家裡人莫明其妙。

老人所講的乃大乘的心地法門,怎奈世人不解。修行念佛法門以無念、不滯心為真修,心若滯住念佛相,則被法纏縛,此為名相修,非真修行。一心無所希則為道,“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老人所說的丟心,即告誡世人,隨順生活,不必刻意去尋求、追尋一種境界,“息妄即真見”。每天樂陶陶,無惱害,只管穿衣、吃飯、睡覺就是了……但此平凡的小事,若能達無心,非一般凡夫所能做到。人生如夢,無心即法,“法味餐又捨,即得大自在”。

丟心即無心,無心必無念,所謂無念,即在一切外境上心能不被其所染著,不在境上生心動念。但決非對人、事、物斷思斷行,落入斷的邊見。

無念是不執著著有,又不落空,即見相離相,心始終清淨無為,心如如,覺性化六塵。此境唯有悟得,非言語說得,更求不得、攀不得、念不得。

丟心就是心無住,在一切法上、念念之中,不追思前境、後境、現在,三心不可得,念念無所住,心才能不被法縛。

丟心就是空寂,即無相,外離一切法相。純印其妯娌在窗外大聲吼氣罵她時,能心安理得,在屋內隔窗繡花,兒女問她時,她說沒聽見小嬸在窗外罵人。可見一個修行人,若能離相,心不隨境轉,空寂的自性就自然因清淨而顯露了。

一切順自然,切勿追境,否則必生塵勞,阿彌陀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修行常常會講到「精進」,精進有所謂的「身精進、心精進」。

人的體力有限,所以有時會很想睡覺,或是想坐下來、躺一下;或是別人在搬東西、掃地的時候呢,我們會不想動;即時是在掃地,也不想彎下腰來掃;做事情的時候,手只是輕輕的摸一摸,而不肯用力去仔細整理、料理,這些都是身不精進。

身不精進的問題還不大,因為是我們的心力不夠,心力不夠,體能固然是一個因素,心理的因素卻是最重要的。我們都犯了一個毛病,什麼樣的毛病呢?就是「散亂」,散亂而自己卻不自覺,這原因出在哪裡呢?就是平常太會打妄想了。

走路的時候打妄想,做體操也打妄想,課誦的時候嘴巴唸楞嚴咒,心裡面還是在打妄想;吃飯的時候,嘴巴嚼飯菜,心還在打妄想。這就是我們平常對自己的心念太疏忽,沒有去留意它。

或許大家也想過要掌握自己的心性,可是,第一沒有方法,第二就是沒有恆心、決定心。所以今天給大家一個方法,就是「看著你的念頭」。

我們學佛,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看住我們的心。「看!」行、住、坐、臥、吃飯、睡覺、講話,不管做什麼都牢牢的看著它,看它在想什麼,一分一秒都不放過,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有自覺的力量,我們的心性就會有一種智慧力顯現,可以掌握住心、改變它。

大家不要錯認我們成長努力的下手處,書本唸幾分沒有關係,你多唸幾分,考了九十八、九十九、一百分,別人考七十、八十分,你也沒有比他多了不起幾分,反倒是你心裡面亂糟糟的,一天到晚想要得分數,這個才是比人家落後了千尺萬丈。

所以,大家平常應該常常注意自己的舉心動念。一旦觀察、反省,觀照功夫用久,你就有感覺,你會覺得對自己的心性比以前了解,比以前能掌握,自然就會對自己的生命心性更清楚。

現在我們如果真正能看到自己的念頭,今生來生、生生世世,就能夠實實在在掌握到入手處。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有句話「鐘鼓聲聲催人醒,可憐人不知回頭。」

要知道鐘鼓之聲無非就是要讓睡夢中的人清醒過來,讓他知道自己只是個「過客」,不要執著於世間情的牽纏,更不要生生世世都扮演不同的一齣戲,重要的是不要「假戲真做」,入戲要懂得下戲,唯有認清它、識透它,才能止息生死輪迴。

要知道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宏亮的鐘(智慧之鐘),也有一個沉穩的鼓(慈悲之鼓),只是我們都置之不用。要時時記住,敲響我們心中的鐘鼓,讓我們從「迷中覺醒」,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覺醒,這才是生命過程最大的意義。

不懂善用時間的人有如「牽牛入屠」,牛走一步,則一步步走近死亡之路。同理‥「大限即將到來,怎不及早修行求得解脫呢?」

閉上眼睛看清自己其主題是告訴我們‥用凡眼去看外面世界,易被塵境色相所束縛。唯有把心靜下來往內觀,看看內心世界是否平靜安祥,你才能作自己主人。

僧璨大師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意思是說‥修行不用向外找法、求智慧,『自家佛性』就在你身上,只要把一切妄念擺平即可。

佛法常言‥「我們的心能清淨單純、一無所有,就沒有什麼能主宰我們。」想想誰見過「虛空被束縛而痛苦?」又有誰看見「心量廣大、心境單純的人有煩惱的困擾?」故‥釋放心靈、清淨自己、無塵勞煩惱的束縛,才是真正心靈解脫。

心靈不真正解脫,就是眾生往往拿外在的努力、拿佛法或善知識的話來壓住自己的習性、無明,還自以為「自心已經轉化了」。

1﹑事實上當你在聽法或付出時,心中明燈始終沒亮,臉上一點法喜也沒有,就是被內心深化的無明以及強韌的習性擋住了,所以你的修行只是表面功夫而未深入根,怎麼提昇?

2﹑解放心靈,不是心靈上什麼沒有,而是要你面對一切事,不要逃避、不要壓抑,而是面對它「想通了,就放下,不要再想」才是真正的釋放。

 

3﹑想通了就是心靈的覺醒,如水常通流一點阻礙也沒有。因此才能將複雜之事化為簡單,將心中一切無明釋放出來,真正做到「來就來、去就去」的意境。

禪宗云‥「心虛則性現,意淨則心清。」意思是說‥心中無一絲的雜念,則本性良知才能展現,意念清淨,心境才會清澈明亮不染一物。要知道徹悟本心,展現智慧,是在「付出中領悟」,不是刻意斷除什麼,而是要善用一切。修行不是常講‥「佛性在貪瞋痴裡面,蓮花就在污泥中練就。」就是此理——付出中領悟。

故這顆清淨本心是來自五濁世界的洗滌,才顯一片光明,只要識透這個世界一切相,懂得借假修真、化繁為簡,才能化煩惱為菩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惟賢法師

當人處於生氣的狀態中,心就進入了煩惱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已的情緒。我們為什麼會生氣?多半是由我們的執著造成的。如果有人罵我們,可我們不在乎,就不會生氣。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觸即發。有人罵你是烏龜,你想烏龜是長壽的象徵,他在祝福我長壽,你聽了還會生氣嗎?我們要觀想,一切都是假名,別人就無法輕易傷害到我們。

當你非常生氣,以至於無法控制時,不發洩出來就要造成內傷,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就發洩一下,比如摔打家裏不值錢的物品,找一個對象吵幾句,過後趕緊向人家道歉等等。

還要強調的就是:生病就應上醫院。生病有身苦與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負擔放不下。特別是患了重病,心裏負擔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某些症患者不知道病情時,還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後,很快便一命嗚乎,就是因為精神也徹底崩潰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生病時只有身苦,沒有心苦。聖者生病時身體一樣痛苦,但心裏沒有負擔。我們學佛人,要對肉體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無常,任何生命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的過程,因而生病是很正常的,多念佛,內心平靜了,沒有了精神負擔,也能促進病情好轉。

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兩個方面,治療身體上的病變,可以通過醫療手段及生活上的調養。那麼,如何治療心理上的痛苦呢?現在的人往往採取轉移法,如喝酒、跳舞、看電視、打麻將、購物等等,通過轉換環境來忘卻痛苦,但這些辦法能起到暫時的緩解與平衡作用,決不能究竟地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痛苦時,你讓他不痛苦;一個人放不下時,你讓他放下,這都不現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種煩惱都是長期積累起來的。

一個人想要不煩惱,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而良好的心態是建立在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所以我們要養成每天禪修、念佛的習慣,逐步地增長自己的定力。另外,還要不執著,對財富、感情、家庭都看得淡些,因為無論我們在乎的是什麼,它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傷害到我們。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只有找到痛苦的來源,從根本上解決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長命。無奈事與願違,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諸事不順、災厄不斷的遭遇下,很多人會開始嘗試「算命」,希望藉由相命來尋求「改運」。因此,求神問卦、問乩童、問簽詩、問簽杯、貼咒語、喝符水、改風水、改名……等等方法無所不用其極。此時,外道以神通、感應等迷信的民間信仰來為人消災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歡談玄說妙、知見不正的人去附和。

學佛者不講命運,講業力。善業多則福報大,福報大則諸事順利,趨吉避凶。惡業多則福報淺,福報不足則諸事不順,災厄偏多。命的好壞是決定於自己的行為造作,是操縱在自己手中,不是讓別人算,別人也沒辦法幫我們改運,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積善業。這是以福轉業,讓重業輕報,輕報化無,而得順遂的人生。

命運的好壞除了與「福報」有關之外,一個人的心念也往往在無形中決定了一生的命運。幸福快樂與否,不是擁有多少或擁有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內心想的是什麼,此即「心念」與「心態」。什麼樣的心念決定什麼樣的命運,什麼樣的心態則決定什麼樣的遭遇。

例如,一個愛抱怨的人,因為常存抱怨的心態,久而久之,「抱怨」便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語言,日積月累終成為他的專長,而此專長無形中決定了哀聲歎氣、怨天尤人的個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滿乖戾與頹喪。

一個愛批評的人,因為常存批判的心態,久而久之會培養出「看人不順眼」的習性,形成言談愛說負面,做事偏愛挑剔,做人愛看缺點的個性,如此則造成一個不懂得包容與善解的苦悶人生。

一個愛說是非的人,因為常存說長論短的心態,以致「說是非」成為他的專長,搬弄是非也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久而久之,「愛說是非」、「愛聽是非」與兩舌惡口相呼應,造成生活周遭佈滿「道聽途說」與「危言聳聽」的論調。如此,讓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輕安,生活不輕安也是一種苦,而是非纏身、煩惱攻心更是不幸與悲哀的人生。

個性、習慣、心態等均與「心念」有關,心念若不改,而風水、行業、名字等再怎麼改,也改不了命運。此即所謂:「環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觀可以改」。因此,一個觀念可以改變一個想法,想法改變則心態改變,心態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表現改變,表現改變則一生改變,一生改變就是命運改變。

所以說,「命」不用給別人算,「運」也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改,要好命就得學會「運命」,用正信與智信的人生觀來破除迷信與邪信的邪知邪見。

佛法告訴我們:「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均無不是業」。業力牽引向善,則人生光明燦爛,業力牽引向惡,則人生哀愁黯淡。善業要靠善念來啟發,惡業更要藉善念來戒除。

生命過程中,心念時時刻刻與我們長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種子,會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讓我們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惡的種子,會開出厄運的果實,讓我們嘗盡哀怨辛酸的人生。

所以我們說:「心念可以決定每一個人不同的命運。」

證嚴上人靜思語有言:「凡夫被命運操縱,而智者卻操縱命運」。又言:「人要運命,不要命運」。亦即告訴我們,命運雖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頂。

「一念心轉」則心開意解福就來,「一念清淨」則心誠意正運就通,「一心正向」則心正氣盛邪不侵,「一心向善」則一念善心破千災。扭轉命運的貴人不在遠方,「正念」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的貴人。

聽釋迦牟尼佛的話,跟阿彌陀佛走,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想成道,但必須在修道的過程中先了解什麼是「道」。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在鹿野苑講四諦、八正道,最後於娑羅雙樹間涅槃,還是講四諦、八正道,說法四十九年始終不離這個法門。

修行,不但要先明白道理,明白自己發心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明道、修道、成道,更要徹底了解什麼是「道」,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不會走入迷途,空過一生。《四十二章經》第十八章<念等本空>,佛陀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如何悟道。

誦經、念佛、持咒,乃至於修種種善法都屬於方便道,目的是要藉由方便以達到究竟;如果執著了這些方便道,就不容易契悟究竟的道理。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佛言」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佛陀告訴大眾怎麼修行、怎麼悟道。

「吾法念無念念」,「念」是心念。有些人在念字旁邊加上口字,認為是用口念,但是如果沒有心的發動,口也沒辦法作用。

所以「念」的旁邊不應加一個口字,因為重要的是「心」在念。「念」的上面是「今」字,下面是「心」字;「今」就是現在,是指現在這一念心,不是過去的那念心,也不是未來的心,而是當下這念心。

時時刻刻要活在當下,當下聽法的這念心。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事情還沒到來,想得再多也沒有用。所以要觀照當下這念心,所謂「當體即是,動念乖真」。

一般人雖然明白這些道理,但是仍無法安住這念心,我們要藉由誦經、念佛、持咒來安住心念。念,是把心念安住在一個定點,就像用拐杖來幫助行走,等到自己可以走得很安穩時,就不需要再用拐杖了。

一般心是念念遷流,有煩惱、雜念、惡念、昏沈……如果沒有念頭,自己在哪裡呢?「我」在哪裡呢?一般人認為身體是「我」,這是我的身體,我的四肢、五官……這是「色身」,如果對身體產生執著,就會產生過患,也會障礙修行。

但是,修行離開了身體也不行,所以明白身體是「假我」,是肉體上的「我」,身體並不是「道」。「道」在哪裡?心就是「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