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學靜坐?

佛法的真理很深很廣,當中使大眾最受益的就是止觀法門。所謂「止」就是止心不動,用一種方法把妄想停止下來。有了止,必須還有「觀」,觀是指我們這念心要清楚要明白。

在《小止觀》裏講:「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結就是我們的心結,我們的心因執著、攀緣而起煩惱,因煩惱而成垢,由垢而成結,成為眾生生死的根本。要想解除心結,必須要修止修觀,「止」是降伏心結的第一個法門。降伏了以後,還要斷煩惱,這念心要開悟要有慧解,必須要有觀行,所以「觀」是策發神神通、智慧的解悟妙術。

總之,無論修任何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是「止、觀」。念佛,是念佛止觀,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會始終執著我念佛要往生西方。往生西方是不錯,但西方是一個果報,而念佛就是因中修止修觀,把心止在一句佛號上面,這就是「止」,「觀」是將心中的貪瞋癡等垢除掉,這一念清淨心就是西方。

「念佛」如果只知道止而不知道觀,最多只是一個定境而已,所以進一步要了解,除了把心靠在佛號上還要「觀」。心靠在佛號上,不會想過去、不會想現在、不會想未來,也不會想到財色名食睡,這就把妄想停「止」了,而「觀」就是能念之心要清清楚楚,所念之佛要歷歷明明。不但是念佛,持咒、誦經也是如此,所以原來念佛也是止觀法門,乃至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止觀法門來解釋。

在因中修習名為止觀,在果上成就名為定慧。《圓覺經》講:「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這世間上都是名利財色,為什麼是不清淨的?因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名利財色當中。可是這「無礙清淨慧」就不是名利財色,而是解脫的智慧、無漏的智慧、無我的智慧、平等的智慧,所以它是清淨的。要想達到清淨無礙智慧的境界,都要從禪定當中產生出來,所以止觀是很重要的。

人就像一部車子,平時身體在動、心也在動,因日積月累的磨損,最後車子終於壞掉。人的身體也是一樣,心天天在想名、利、財、色、事業、前途,種種的計畫、想念,想久了,心就會感覺到疲勞、感覺到累,這就是所謂「心勞日拙」,此亦是導致人們身體生病的病因所在。心本來像清水一樣,但被名、利、財、色等種種的妄想使之渾濁,心沒有辦法寧靜,而起了很多波浪,就沒有清淨的智慧。

若以靜坐修止觀的方式來善調身、心,眼睛不看外面,兩眼內視,以此能聽、能聞的這念心,往裡面收,保持這念心不動,心靜下來,波浪就沒了,水也隨之清了,清淨的智慧就顯現,這時就會感覺到身心清涼。平時一天的疲勞,也可因打坐個幾分鐘,而使身、心馬上恢復精神。所以,靜坐禪修的意義,即是藉由止觀法門,助益行者超凡入聖,轉識成智,化迷為悟,達到定心、淨心、悟心、明心的境界。

靜坐的姿勢為何?

先於禪座上,端身正坐,身心放鬆,面孔保持一絲微笑,頭部正直,後頸微靠衣領,背部自然平直,不須刻意作力。

雙眼自然下垂,眼睜一線。因為眼若全開,容易有妄想;眼若全閉則容易生昏沉,甚至易出現幻覺的境界。若無妄想,又無昏沉、幻覺等毛病,則眼睛可開可閉,均無妨礙。

微收下顎,口不可張開,舌尖微抵上顎。

雙手手掌重疊,結金剛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兩手拇指尖端,微微相接,雙臂自然下垂,置於大腿上靠近腹部處。

盤坐:

雙跏趺:即是雙盤,兩腿互相交疊,若是左腳在上,右腳在下,稱為降魔坐。反之則稱之為吉祥坐。雙跏趺為最好之坐姿,全身重心落於中間,最安穩持久,修定較容易成就。

單跏趺:若雙跏趺有困難者可選擇單跏趺,即是單盤,左腳在上或右腳在上均可,兩腳互相調適,又稱為金剛坐。

如意坐:雙盤或單盤有困難者,可選擇如意坐,即是一般所謂的散盤,是將兩小腿互相交叉而坐。

下坐要點:

下坐時不可太快,先需慢慢搖動兩肩,然後徐徐將腿放下,免傷筋骨。.

將兩手搓一搓,順序按摩頭→臉→身→肩膀→手臂→腰→大腿→膝蓋→腳踝,頭跟著下去,口微微張開,緩緩吐出一口氣,如是反覆三次。

把蓋腿布折好後,即可起坐走動。走動時,先慢後快,可使集氣散發,以免滯留體內,發生氣結、肚脹等毛病。

初學靜坐時,難免雙腿會酸、麻、疼、漲,須忍耐練習。可先由十分鐘練起,純熟後,慢慢增至一刻,乃至二十分、三十分或一個鐘頭,隨自己的狀況而定。不可驟然勉強忍耐太久,否則會傷筋骨,如果覺得非常酸痛難忍,可用小墊子,將臀部墊高三至四寸。練熟後,即可抽去,不用為宜。如果腿子太硬,很難跏趺時,可禮佛懺悔,軟化筋骨。

坐禪的姿勢

坐禪的姿勢,是印度古修行者所發現的,傳說是古仙人在經過無數的困難,修道仍不得道,後來發現雪山深處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禪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著做了之後,便成道了。以常情而論,動物之中,惟有人類才有坐禪的條件,那個傳說,只是在無法從歷史記載中找到根源的印度人,所講的涵義深長的故事。意謂雖然心的輕舉妄動如猴子,也有坐禪的必要和可能。那種坐法名叫毗羅遮那的七支坐法。

一、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

(1.)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於右大腿上,稱為如意吉祥坐。

(2)或將右腳在下,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

2.背脊豎直─挺起腰幹,勿挺胸部,頭頂向天垂直,下顎往裡收,頷壓喉結。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相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骻部。

4.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顎─門牙上齦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慢嚥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了有病在鼻。

7.眼微張─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眼睛時,心容易散亂,閉起眼睛時,心容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勞倦時,不妨閉一會兒。

二、其他坐法

1.半跏坐─僅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邊的大腿上。左腳在右小腿之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2.交腳坐─兩腳均置於地,向內向後收,結果,兩腳掌向上,置於兩小腿乃至兩大腿之下。

3.跨鶴坐─又名為日本坐,即是雙膝跪下,兩腳的大拇指上下交疊,將臀部坐落在兩腳跟上。

4.天神坐─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置於身前。另一腳,曲向外,置於身後側。

5.如意自在坐─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腳跟置於會陰前,右腳垂立、曲膝置於右胸側,左右兩手平覆分置於左右兩膝。

6.正襟危坐─坐於與膝同高的椅子上或板凳上,兩腳平放於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的距離,背不可依靠任何東西,僅臀部坐實,大腿宜懸空,與小腿成一直角。

功效最大最快而且能夠經久穩固的坐姿,以最難的跏趺坐最為可靠。初學的人,儘可用你覺得最舒適的坐法,以不讓自己產生畏懼心為原則,漸漸地試著用較難的坐法,是有益無損的。

靜坐應該注意什麼?

靜坐的地點:

初學靜坐時,須選擇寧靜、通風、無人打擾之處為宜。

靜坐前,可先囑咐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磬或彈指,輕聲作響,聞聲出定,慎防他人突然推動身體,以免驚嚇失定。

頸部勿靠近窗戶,因風由窗戶隙縫吹入,若風勢強勁,直吹頸部易致風邪。

靜坐的衣著:

靜坐時,因全身毛孔舒張,故應注意保暖;可用蓋腿布覆蓋兩膝,以免受風寒。

衣著以寬鬆、舒適為原則,緊身衣物應於靜坐前鬆除。

靜坐的時間:

除飯後一小時內較不適宜外,其餘任何時間皆無妨礙。

靜坐為什麼會產生八觸?

我們在修禪定時,身口意在轉變,也就是變化氣質,脫胎換骨,轉凡成聖。這心念集中的過程,生理、心理就會產生感受與變化。心理上的轉變就是看見光明、瑞相或恐怖境界……,生理上的轉變即是產生八觸。

八觸就是:動、癢、冷、暖、輕、重、滑、澀。

動: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互相變動、衝擊,身體由不規則的搖動到規鄤的搖動,甚至身體會跳動,則稱為動相。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氣機發動或魔鬼附身,其實不然。

癢:氣鑽到微細的神經,所以會發癢。

冷:意識入到水大,身體即會感覺發冷。

暖:心入到火大,身體會發燒、發熱、出汗,甚至大汗淋漓。

輕:心入到風大,就感覺身體輕飄飄的,如雲如塵,有飛行感。

重:心入到地大,就感覺到很沉重,身體覺得像一塊石頭、一座山一樣,動彈不得。

滑:身體好像有光明、油脂一樣,身滑如乳。

澀:身體感覺粗糙、不通,身如木皮。

這些境界都是幻覺,是生理、心理的轉變,不要害怕、執著,也不要貪愛、取捨,始終在心上用功,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觀心反照,不散亂、不顛倒,漸漸地一打坐,定境就現前,身心達寂靜之境界,此時會產生一種定力、智慧、感應,但皆不可執著。

靜坐會不會走火入魔?

有人認為禪修、靜坐會走火入魔,因此主張不可學禪、靜坐,然事實並非如此;走火入魔多是因為誤隨邪知邪見者為師,或觀念、方法錯誤所致,若能了解何謂「走火」、「入魔」,即能破疑生信,不致對禪修、靜坐產生誤解而心生恐懼。

「走火」屬於生理上產生的問題,此係因修鍊「安爐鍊丹」的方法所引起。即是意守丹田,將意識集中於丹田處,此處因而發燒、發熱,猶如火種,稱之為「火」;再用意識引導此火,打通任督二脈,乃至於轉小周天、大周天。若心情過於急躁,或方法拿捏不穩,就會氣血逆流,導致微細神經受損,甚至引發嘔血或半身不遂,嚴重者因此死亡。而佛法靜坐不修此種法門,所以不可能產生「走火」的問題。

「入魔」屬於心理上產生的問題。此乃由於心有所求,希望諸佛、菩薩或神明予以加持;長此以往,幻境現前,例如夢見佛、菩薩或神明……等指示種種吉凶禍褔之事。起初可能有些感應,慢慢地感應不復靈驗,失眠、頭痛隨之而至,此時心生恐懼,以為招感魔障,即用種種方法降伏;不知此諸境界,乃自己心識所變現之幻象,日益執著,而導致精神失常,此即所謂的「入魔」。

了解「走火」與「入魔」之後,即知其與佛法之禪修、靜坐無任何關連,故勿須心生疑懼。只要依據正確的觀念、方法禪修靜坐,不僅不會走火入魔,更能啟發本具之智慧,契證生命之實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