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學佛修行就是學真誠,儒家所謂「誠意正心」,也就是佛門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犧牲自己、成就大眾,念念都是損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會流露出溫和、善良、恭慎、節儉、禮讓的氣質。

2.          五德、六和、三福,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這個地方下手,什麼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才算真實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誠心」,如果講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難。

3.          能夠時常存著幫助別人的心,就是修福;時常為別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很多人來幫忙。如果我們不懂得涵養這種溫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錯失很多積功累德的機會,而且將來別人也會有意無意的疏忽自己,這些都是因果報應。

4.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讚、謗、毀、譽,都不足以掛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輪迴、往生淨土,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

5.          學佛不是普通人,必須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純正、溫厚,純厚的人自然就老實。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這些都是無福之相。

6.          現代人所有的過失,就在於喜歡「自我表現」,這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

7.          真正有智慧的人,時常想到利益眾生、宣揚佛法,這是發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貪圖名聞利養,不肯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斷的造業。所發的心不一樣,想法、作法當然也就不一樣,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時常想到為別人造福。

8.          我們如果冷靜觀察,不難察覺到自己的習氣。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惡習氣就很重,這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所以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時常自我檢討,善的習氣要增長,惡的習氣要斷除,這是修行的根本原則,念佛人也不例外。

9.          人命無常,修行人只有光陰最寶貴,一定要老實念佛,才不會虛度光陰。

10.      佛經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世得人身,是因為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業因。我們現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辦生死大事,只會縱情沉溺在五欲六塵、貪瞋癡煩惱裡面,這是將來生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應該要謹慎,時常自我警惕。

11.      心裡還有分別執著不肯放下,走到那裡都會有業障,即使一個人住山也會生煩惱,身心不自在。

12.      學佛最重要的是「專精」,無論專學任何經典,第一要熟讀經文,第二要求圓解,第三要認真實行。什麼是「圓解」?能夠了解「萬法平等一如」,專學一部經典,任何一部經典都涵蓋一切經,一切經典也圓攝此一部經,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樣的見解才是圓融。圓解之後要圓修,也就是將經典中的義理、教訓,與自己日常生活見解思想、舉止言行融合成一片,這樣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13.      為什麼不相信正法?因為見解不圓融,煩惱不能斷。

14.      研討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對於經典義理能夠真正理解。「解」是認識路,不認識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練,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確的見解。更進一步還要求「圓解」,有正確的見解而不能圓融,修行還是會有障礙。

15.      今天存善心來學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錯誤。我們想要幫助同修,首先要說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讓他生平等心,然後告訴他修學的步驟與方法,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之人,首先要發廣度眾生的大願,然後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一門深入,專學一個法門、一部經論,培養清淨心。心地清淨就生智慧,再學無量法門,才能夠通達無礙,廣度眾生,圓成佛道。所以智慧開啟之後,再讀大藏經,三年真的已經足夠了,因為「一經通,一切經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為什麼?因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夠通達無礙;我們因為沒有定、慧,不要說一切法,連一個法門也不能通達。

16.      修行人為什麼要研究經論?因為對於經論義理不認識、不能夠圓融,修行一定會有障礙。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

17.      從前出家,前五年不准聽經、研究教理。而現在師父卻教我們讀經、念佛、研討同時並進,這是希望幫助大家快點進步。一天二十四小時,十二小時讀經念佛,二小時研究討論,這是解行並進。初學者以讀經、培養清淨心為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後,對於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強,認真實行,所以初學、老修的重點不一樣。

18.      研究討論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對於經典的義理透徹明瞭;第二步則要研討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樣去實踐;這是重點。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順境、逆境、家庭、社會之中,我們能夠把經典的道理、原則、教訓運用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之中,這樣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夠得真實受用。

19.      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教訓,真正能夠做到兩成才能往生;能夠做到一半,就絕對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20.      學佛真正不讀經而能夠成就的,只有一種人善根深厚、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功德在講經說法之上。像這樣的人,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一般人學佛都要從教育著手,對於道理、事相真正透徹明白,才能夠成就信願,所以世尊不得不說法四十九年。

21.      研究經論非常重要,沒有理論的基礎,很容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適當,雖然有進步但是很緩慢。所以研究經典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我們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明瞭透徹,可以消除許多障礙,減短修行成就的時間。

22.      初學階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讀經,等過了三千部以後,心定下來,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決定跟從前不一樣。

23.      我們「想」,就想阿彌陀佛的本願,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想這個,就叫作妄想。我們「念」,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念阿彌陀佛,就是邪念。

24.      真正的念佛人,環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實念佛,不打妄想,三年一定會成就,就怕我們自己有懷疑、夾雜和間斷。

25.      我們讀經、念佛,如果不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心行,還是不能夠消除業障,只是修有漏的福報。我們所有的業障、習氣都掛在臉上,愚癡的人看不出來,但是有智慧、有學問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26.      有煩惱、有妄想的時候,就立刻讀經念佛,恢復心地本來清淨。

27.      我們現在學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讀經、念佛,恢復自性的清淨,把煩惱、妄想漸漸去除。世尊告訴我們,妄想、執著是眾生不能成佛的兩大病根,妄想、執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墮,智慧愈少,所以六道裡面,地獄眾生的妄想、執著最重。菩薩的妄想、執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執著統統斷盡,證得圓滿無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見得這兩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捨棄?

28.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沒有什麼事過不去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場空,所以吃點虧、受些冤枉,何必計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是唯一的大事。

29.      佛法與儒家最忌諱的就是「雜修」,現代人不懂這個常識,很難體悟古大德求學的經驗。

30.      成功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專精」而已。李老居士當年教學,對於根器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同時學習兩門,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學一部經。那些不願由一門深入的同學,李老居士說:「我沒有能力教你。」

31.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喜歡一部經,只要能專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32.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淨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33.      我們希望所有道場都是第一,所有經典都是第一,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自己能不能夠「專一精進」。

34.      學習書法可以訓練耐心、修定,沒有耐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學習一字,臨摹一百次。先學字的間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時要讀帖,不間斷、不夾雜。先要一門深入、專學一家,有成就以後才能夠融會貫通。

35.      有人問:「只依照一部﹃無量壽經﹄修學,這樣堅固的執著能夠成就嗎?」末法時期,只要執著一種經論,一心專修就能成就。譬如這個講堂有很多門可以進出,只要執著走一個門,進入講堂以後豈不是門門平等?

36.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說:「能知不能行,國之師也;能知又能行,國之寶也」,所以對於通達經論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們也應該讚歎,因為他能夠指導別人走正確的道路。雖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學生努力發奮,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這就是古人所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37.      修行人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對於人事複雜之地,應當遠離。

38.      學佛要「福慧雙修」,不怕沒有福報,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39.      在臺上講經要想得心應手,至少也得十幾年的修行功夫,沒有認真的修行、證得境界,只能把佛學名相解釋清楚,義境絕對講不出來。所以求學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

40.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怎麼講?怎樣學?會麼!一是菩薩,二是如來,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41.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還是一個人獨自專修比較穩妥。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以及近代我們親見親聞,許多自在往生、預知時至的人,都是一個人專修。一個人修,警覺性很高,下定決心超出生死輪迴、往生見佛;兩個人在一起就有意見,雜心閒話,很難得到功夫成片。

42.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把握光陰努力精進。

43.      古德教我們「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從這裡學起,再推展到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沒有五德,什麼都不能成就。

44.      修行不需計較一切事務,只要不障礙弘法工作,凡事都隨緣。

45.      不論世、出世間法,都要靠自己自動自發去學習,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靠別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養自己真正好學,對於道學真正有興趣、生歡喜心,才會學好。愈是高深的學問,愈要有高尚的德學涵養,才會覺得法喜充滿,而不墮流俗。

46.      向人請教的文稿,中間要空兩行,方便善知識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識沒有地方改寫,同時也顯示自己的傲慢,沒有恭敬心。

47.      護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夠包容。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錯。心要專、要清淨,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養他。

48.      真正善知識一定是非常謙虛,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而能夠盡心盡力成人之美,愛護、培養下一代。

49.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依理智,絕對不能依感情。

50.      淨空老法師自稱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與人爭、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實念佛而已。

51.      處亂世能夠平平安安的過一生,就是大福報。千萬不要惹事生非,自亂方寸。

52.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覺心提不起來,原因在於不讀經書。所以師父常勸初學的人,要把「了凡四訓」先讀三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時時提高警覺,修行才能得力。

53.      不要與人結冤仇,不管他人報不報復。只要自己還有貪、瞋、癡的業力,就絕對障礙修道。

54.      欺善怕惡,是絕對的錯誤,因果報應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時常提高警覺,自我反省、改正錯誤。

55.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能懺悔業障。所以要多讀書,發現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是愚癡,不能夠改正過失就是造業。

56.      我們起心動念不是對別人負責,而是對自己負責任。如果還不發心修善積福、念佛求生淨土,過了今生,恐怕又要輪迴六道、長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認清事實,才曉得只有求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57.      處在亂世,能夠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報。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鋒頭愈好。

58.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真正體會這兩句話,自然就會心安理得、清淨自在。

59.      「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都是真實心的流露,真實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覺悟的心,自己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要永離輪迴、求生淨土。

60.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從前錯誤的行為;修學的方法是「淨念相繼」,認真念佛修淨業,善、惡兩邊都不執著。

61.      學佛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要從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變行為。修行的利益有三種:住真實慧、明心見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積功累德︵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清淨、平等、覺」,如果不修這三種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間災難也不能免。因為我們內有煩惱、外有惡緣;內外交感,一定會有苦報。

62.      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自己有業障。改過自新就是消除業障。

63.      修行有效果,現前就能夠得到身體健康、精神充沛、體力好,煩惱少、智慧長、法喜充滿。

64.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毒」,也就是「貪、瞋、癡」,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穢消除,身體自然健康。

65.      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是「飲苦食毒」,空氣、飲水、食物,處處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經典上說,阿羅漢能夠降伏毒龍;毒龍所散發的毒氣,誰也受不了,只有阿羅漢、菩薩們的大慈悲心,才能夠降伏牠。

66.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應。修行人念念為弘揚正法,想求道場也可以求得到。

67.      印光大師說,學佛之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是學佛成就的秘訣。末法時代修學很難成就,就是因為不懂得尊師重道,如果對於老師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恭敬、服從,即使是佛菩薩來說法,自己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利益。我們學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則、尊師重道,做眾人的表率、模範。

68.      學佛生不起恭敬心,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也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通過的大關卡,如果在這一生我們希望真正成就,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

69.      世、出世法都是從「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識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跟著他學道,才會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師學道,不要知道老師的缺點,才能生起恭敬心,獲得真實法益。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70.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別人對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應該銘記在心,更何況是父母、師長的大恩大德,我們更要念念不忘;這是培養自己忠厚的品德。別人對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別人有好處,則要念念不忘;能夠學到這一點,我們的心地才會真正清淨,德行才能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