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心語第十一集

【法禪法師】

做工夫應勿急躁,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古人形容做工夫應「如雞孵卵」。這個意思是說做工夫應綿綿密密不間斷,但不應該操之過急,因為心一急則亂,心一亂當然不好修行。

達摩祖師云:「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所謂心如牆壁者,不動不搖也,不被五欲六塵所染,不被七情六慾所惑,心中無千般取捨,無萬種愛憎,唯有如此,才好入道。不過這句話是對中下根的人說的,上根利智悉不如是。因為上根之人覓心了不可得,直下便見本地風光,那有這些葛藤!

做工夫,「信」字相當重要,信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信知五蘊六塵皆是妄,信知有本地風光。自然有一股原動力,直趨無上菩提。

入禪門修學須具三種正見:第一、要念念不忘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要極真切的念,始終不肯放過;第二、要識破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不被五蘊所障,不被六塵所惑;第三、要具足一片長遠之心,時間愈久愈要專精絕不退轉,即使須要三生、五生亦不知疲倦。茍能如是,豈有不成功之理。

今人好言在修行過程中能見到什麼。然而只這所見總離不開「相」,則根據金剛經上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是虛妄,絕非實相。再說,有能見、有所見,「能所」未泯,還是有相對性,當然不是絕對的體性。

自在心語第十二集

【法禪法師】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是在警醒修行者,不可貪著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只要你一貪著,地獄之門就從此打開。你要不要到地獄去呢?由你自己決定吧!

修行最怕的不是惡鬼妖精,不是魔王波旬,不是閻羅老子,不是阿鼻地獄,而是你的這顆妄心。

吾人這一生的福報總是有個定數,當你在享福時,應常懷一顆感恩之心,要知福、惜福也要培福。

修行人應以智慧的利劍砍斷愛欲的蔓藤。當你不再為世俗之利害得失及讚賞毀譽所苦惱時,日子將充滿著無比的安詳與平和。

語多則傷氣,思多則傷神,煩多則傷心;善養生者應少言語,節思慮,去煩惱。

寧可百千億劫常遭碎屍萬段或五馬分屍,也不壞佛戒如芥子許,可謂真持戒者,然非最高;最高的持戒者應如六祖所說的「心地無非自性戒」。所謂心地無非者,指心中無一切惡念及惡思想等。

假如你能夠超越一切名相的羈綁與執著,那麼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佛法無你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但只個「平常無事」,雖千人萬人也無一人能夠做到,大都是廣求知解,然後做種種功用之行。這些盡屬有為之法,與你本源自性實在了不相干。

在六道中輪迴及一切的憂悲苦惱都是從「我」而建立的,假如你能夠透視「我」的虛幻不實性,不被自我的執著性所綁著,那將勝過千種萬種的修行。

當你什麼事情都能夠放得下,包括自我的身心都可以捐出去的時候,離道也就不遠了。

俗人往往都是身體的奴隸,一直要給它好吃的東西,給它漂亮的衣服穿,給它好的房子住,出門還要化粧一下,太胖了還要想辦法減肥,然而以修行人的眼光來看,這身子原只是一具臭皮囊,而九孔所流出來的皆為不淨之物,是一具相當可厭惡的驅體,為了它而造了無量惡業,其實也太不值得了。

一般人往往埋怨自己的孩子多麼不好,多麼不聽話,也就是把子女的不好都推到子女身上,其實這是一般人錯誤的觀念。其實子女不好就是自己的心地不好,子女只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而這面鏡子只是忠實地反映父母的心地而已,要子女好之前,得先問問自己的心地好了沒?

夫妻間的衝突往往只是意見不同而已,其實在意見上兩人應該抱著求同存異的心理比較好。一定要另一半什麼事都聽我的意見,那是非常自私的行為,到後來只有兩敗俱傷,這是智者所不取的。

父母其實是子女的一塊大福田,尤其年老體衰的父母更是如此。你希望多種福田嗎?那麼趁著父母還在時趕緊多加孝順,多一點體貼及滿心的關懷,因為這是你種福田的大好機會,千萬要把握。

自在心語第十三集

【法禪法師】

根是以能生為義,塵是以染汙為義,識是以了別為義,色是以質礙為義,法是以軌範及任持自性為義。

在身、口、意三業中一般人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只是一般人不容易察覺自己在造口業。他人的不是自是他自己要去承擔,這輪不到你,然而你一旦講他人的是非,那就是你在造口業了,而這口業就由自己來承擔了!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

凡事肯吃虧而從不與人計較的人,這種人在修行道上已經打好堅實的基礎,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當你在修行時,愈修愈感覺到自己的無知與渺小,那表示你已經進入狀況了;如果愈修行愈感覺到自己很了不起,那表示你的修行已經在倒退了。

能夠降服別人的人,只能說他是個小英雄;而能夠降服自己的人則是個大英雄,所以我們稱佛陀為大雄世尊。

一個不守戒的人,不管他自己說自己的證量有多高,別人是不會相信他的。

多看一些高僧的傳記是很有益於修行,它會鼓舞你向高僧大德們學習,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賢思齊焉!」

寧捨四肢、頭腦、身體及一切的財物也不犯戒的人,他的戒行也就相當嚴謹了。

愚人以功名富貴、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及金銀財富來滿足自己,然後向人炫耀,而智者以戒德來莊嚴自己,然後用它來灌溉菩提種子以期開花結果。

名聞利養及飲食男女是法身慧命的大敵,智者應擎舉般若慧劍,斬草除根,毫不留情。

所謂實相者乃一切幻相滅盡的當體即是,它並不壞一切世間相,也並不壞一切世間法,而一切世間相及世間法都安在它自己的本位上。

生命的一條鎖鍊就是惑、業、苦,也就是由迷惑而造業,因業報而感招苦果。要解脫生命的鎖鍊就要斷惑證真。

惑有三種即:見思惑、塵沙惑及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不正見;思惑則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痴、慢、疑等五煩惱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見、思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度化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無明惑係指根本無明,它能障蔽中道實相,斷盡即見性成佛。

苦有三種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身心受苦時所生之苦;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業有三種即: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如殺生、偷盜、邪淫、飲酒等;口業即口之所言,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意業即意念之所思,如貪、瞋、痴等。

眾生是有情的,菩薩示現世間就是要覺有情。情本身並無多大害處,就一般人而言,親情、友情、恩情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但一味地墮在情的執著中而被情所牽綁,那就不好啦!吾人學佛修道並非一定要忘情,只要不墮在情的執著中就可以了。

自在心語第十三集

【法禪法師】

根是以能生為義,塵是以染汙為義,識是以了別為義,色是以質礙為義,法是以軌範及任持自性為義。

在身、口、意三業中一般人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只是一般人不容易察覺自己在造口業。他人的不是自是他自己要去承擔,這輪不到你,然而你一旦講他人的是非,那就是你在造口業了,而這口業就由自己來承擔了!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

凡事肯吃虧而從不與人計較的人,這種人在修行道上已經打好堅實的基礎,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當你在修行時,愈修愈感覺到自己的無知與渺小,那表示你已經進入狀況了;如果愈修行愈感覺到自己很了不起,那表示你的修行已經在倒退了。

能夠降服別人的人,只能說他是個小英雄;而能夠降服自己的人則是個大英雄,所以我們稱佛陀為大雄世尊。

一個不守戒的人,不管他自己說自己的證量有多高,別人是不會相信他的。

多看一些高僧的傳記是很有益於修行,它會鼓舞你向高僧大德們學習,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賢思齊焉!」

寧捨四肢、頭腦、身體及一切的財物也不犯戒的人,他的戒行也就相當嚴謹了。

愚人以功名富貴、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及金銀財富來滿足自己,然後向人炫耀,而智者以戒德來莊嚴自己,然後用它來灌溉菩提種子以期開花結果。

名聞利養及飲食男女是法身慧命的大敵,智者應擎舉般若慧劍,斬草除根,毫不留情。

所謂實相者乃一切幻相滅盡的當體即是,它並不壞一切世間相,也並不壞一切世間法,而一切世間相及世間法都安在它自己的本位上。

生命的一條鎖鍊就是惑、業、苦,也就是由迷惑而造業,因業報而感招苦果。要解脫生命的鎖鍊就要斷惑證真。

惑有三種即:見思惑、塵沙惑及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不正見;思惑則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痴、慢、疑等五煩惱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見、思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度化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無明惑係指根本無明,它能障蔽中道實相,斷盡即見性成佛。

苦有三種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身心受苦時所生之苦;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業有三種即: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如殺生、偷盜、邪淫、飲酒等;口業即口之所言,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意業即意念之所思,如貪、瞋、痴等。

眾生是有情的,菩薩示現世間就是要覺有情。情本身並無多大害處,就一般人而言,親情、友情、恩情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但一味地墮在情的執著中而被情所牽綁,那就不好啦!吾人學佛修道並非一定要忘情,只要不墮在情的執著中就可以了。

自在心語第十四集

【法禪法師】

「終日吃未曾吃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這句話作何解釋呢?其實這句話是指離一切相的境界,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所謂「未曾吃著一粒米,未曾踏著一片地」是指心境上無有執著的狀態,也就是「心空境自空」的狀態。這是絕諸對待,而入於實相無相的體性?自性本心的境界。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句話的本義是指相對界的一切沒有絕對的標準,確切地說,相對界的一切名相都是眾生所妄立,這與「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的道理一樣,為了讓眾生跳出相對上的執著,運用反其道而行的手法,突顯「二道相因,生中道義」的本懷。因此,它的本義是要眾生去掉相對上的執著而契入絕對的本體。

「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是指契入實相體性,而實相體性是實相無相的;不過不可以把實相體性誤以為是一種斷滅、一無所有,或把無始無明當作體性。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悟道者當如是,若是愛聖憎凡,既同凡夫。

臨濟三句:「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者,指實相體性只可心印,而不可言宣,不可意解,但卻體用分明、賓主歷然。「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者,前說、後說、左說、右說,說盡妙理,不如無說,這與文殊讚嘆「維摩一默」,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者,死在他人名句下,終不得解脫也,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終究非大丈夫兒。

臨濟四喝: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蜛地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如金剛王寶劍」者,一切俱斬,聞之者,喪身失命也;「如蜛地師子」者,獅子一吼,野干腦裂;「如探竿影草」者,意在勘驗學人也;「一喝不作一喝用」者,體露真常,大用現前。

大善知識才敢向天下橫行,不被生死拘,不被凡聖惑,你若愛聖憎凡,依然跳不出生死海。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俱斬。實際理地無道可修、無佛可成,也無魔可惱。一味向外做工夫,倒不如不修。

自在心語第十五集

【法禪法師】

出格的師子兒才敢向天下橫行,辱罵諸小兒。你若愛聖憎凡,依然在生死海中沉淪。你若一味依附在他人言句之下,終究跳不出他人的窠臼。比較好的辦法是把一切的言句暫且放下,好好參箇「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總是比較穩當的。

不可將佛法賣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假如一句話通過自我心量的檢定,發現有疑惑在,那就儘管疑吧!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許這句話出在你師父的口中,只要有疑,還是將它參箇透徹吧!

參禪本來無祕訣,關鍵是在「生死心是否真切?」生死心一旦真切,功夫自然得力。然做功夫是否正確,也是很重要的。吾觀學者之大病,都是在求知見,覓解會,這豈是佛陀說教之本懷?欲明心見性渡過彼岸,猶如渡河有了船以後,重要的是往前划,而不要一味地研究這條船的構造如何?因為不管你研究百年、千年,終究無法渡到彼岸。望諸佛子,實修實證要緊。徒記空言,只是掛在嘴巴上說是說非、說對說錯,即使說盡妙理,依然抵擋不過生死,依然是在生死苦海中浮沈。

涉世愈深,愈覺得言語是極不可靠的。難怪孔老夫子要說:「聽其言而觀其行」。簡言之,說到不一定做到。說得一尺還不如行得一寸。一位修行者其自內證的功夫,吾人可以不予置評,但若所做所為常常違背佛陀慈悲喜捨的聖言量,或者修了好多年,但無始以來的一些壞習氣,卻一點也沒有改變,即使他自認為自己有相當大的證量,吾人依然不敢苟同。當然,在渡眾方面的權巧措施除此之外。

佛法往往披上一層美麗的外衣,以增添神秘的色彩,如果修行者被這些美麗的外衣所惑,將是一件相當糟糕的事。因為他很容易被怪、力、亂、神所惑,而墮入外道的深淵中卻不自知。而今,當務之急,只好把美麗的外衣取下,直接透視佛陀說法的本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