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悟克勤禪師說:「終日喫飯,不曾咬著一粒米。

終日著衣,不曾掛著一條線。終日說話,不曾動著舌頭。雖然如是,能有幾人到此田地。」

這麼簡單的道理,能夠做得到也是不容易,什麼原因呢?「只為不落心意識,不落淨穢邊,透出威音那邊,全明本元要地。一棒、一喝,一挨、一拶,一出、一入,一問、一答,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無虧。」這一段講得非常好,為什麼做不到?

因為一般人都是落入心、意、識當中。

什麼是心?什麼是意?什麼是識?

舉例來說,看到一個茶杯,這一念是「心」,知道是茶杯的這一念是「意」,分別這個茶杯是什麼材質、多少價錢,自己很想要,乾脆就順手牽羊把這個杯子帶走了,如此一念、二念、三念……這就屬於「識」。

這是心、意、識的三個過程。

一般人都時常落入心、意、識的境界,例如:今天的菜色是什麼?這道菜好不好吃?

這道菜是鹹的還是淡的、辣的、酸的?

屬於寒性還是熱性?左挑右選,找自己喜歡吃的口味,所以做不到「終日喫飯,不曾咬著一粒米。」

心已經起了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早已落入心、意、識了,怎麼能說是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

應該要「吃而不著」,知道這是飯、這是菜,始終是保持當前這一念無住心。

保持正念,能夠做得到,則是吃飯、挑柴、運水都是神通妙用,佛法不離日常生活,就是這麼簡單。

「道」是最高的無為法,無為法能使自己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這是我們所追求、嚮往的目標,這個目標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

但是「萬丈高樓從地起」,要達到這個目標,先要從完成自己的人格、檢討自己的身心開始起步,而這當中的過程可快、可慢,快者頓悟自心,慢則是漸次修證。

《六祖壇經》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就是「快」。

然而,快中有慢,因為雖然可以「直了」,但是心中還有煩惱、人我、是非未除,所以須藉由誦經、持咒、禮懺等方法來調整自己,這是「慢」。

在慢的當中能夠念無念念、言無言言、行無行行、修無修修,這又是「快」。

了解這些道理以後,就不會走遠路,更不會走錯路。

我們常說要修道,「道」並不是修出來的。

所謂「修」,是修掉心當中的煩惱、習氣、執著、無明,把這些修得乾乾淨淨,「道」自然會現前,因為「道」本來就是現成的。

最後,連修道的心也要放下,修而無修、修無修修,歸於無念、無為的這念心,這是本具的覺性,這就是「道」。

明白以後,就找到一條大路,找到路之後還得自己去履行,若是停頓在「理」上,就只是一種「口頭禪」。

既然明白「理」,就要在生活上去實踐,如此才是真正的「行者」。

行者有了功夫,就稱之為「仁者」;仁者有了功夫,就稱之為「賢者」;

賢者有了功夫,就稱之為「聖者」;聖人之道圓滿了,就稱之為「智者」。

佛就是智者、覺者,大覺者。

一旦透徹了這些道理,修行就如「四兩撥千斤」,否則就身挑「千斤重擔」,愈修愈煩惱。

當失去正念的時候,就應趕快提念,在這念心上返照、破執,煩惱、執著通通修掉了,心清淨了,道就自然現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