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淨空法師 (1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凈空法師

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財力、勞力,很細心地照顧父母的生活,這是財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幫父母改掉不良的習氣嗜好,這是法布施;你能夠使父母安心、使他快樂,離開一切憂惱,這是無畏布施。所以布施從哪裡做起?從對你父母做起。

這個念佛也要練,不能把它丟掉,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事情都可以干,心裡就一句佛號。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我們的目標是要清凈平等覺,放在心上就是染污,不善的、負面的是染污,善的、正面的還是染污,正面的果報是三善道,負面的果報是三惡道,三惡道染污,三善道也是染污,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斷惡修善都不要著相,那就是我們用的是清凈心來修、用平等心來修,不著相。世間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統統要放下,這些東西你不放下,障礙你往生,讓你這一生的功夫全功盡棄,那就錯了,不可以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生無量智慧。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真心,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自性,像賢公老和尚說,「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他的根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個人的根統統是阿彌陀佛, 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不念佛,那就是念其他的,念其他的都是空過、都是造業,總不外乎善念、惡念、無記念,無記是無所謂善惡。

印光大師教我們用十念法,十念法就是從一到十,聲聲佛號清清楚楚,不要去計數,自然明了。佛號一句接著一句,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永遠都是從一到十,不管念多少都是從一到十。這個方法,妄想進不去、雜念進不去,念久了,心,清凈心出來了。

小小境界現前就受干擾,就受影響了,這個很不容易。

如果有這樣情形怎麼辦?有這種情況的人非常之多,現在有辦法,以前問我,我也沒辦法,現在有辦法。專聽海賢老和尚的光碟,這個法子太妙了,有很多人給我打電話,寫信告訴我好!他們一天有聽十遍的。

自從我勸導大家之後,已經有念幾百遍的,聽幾百遍的,愈聽愈歡喜,愈聽遍遍都有悟處。那個悟處有沒有止境?沒有止境。為什麼?從自性流的。只要是從自性流的,就無量無邊,無有限量,所以你會法喜充滿,你會常生歡喜心。真正抓到佛法的總持法門,一切諸佛的總持法門,那就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千萬不要忘記這一句,太難得、太難得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我們看這一句,這是從比喻上說。清水珠,清珠投在濁水裡頭,濁水是染污的水。這個珠子有這個功能,能夠讓濁水沈澱或者是把它,像現在講的化學的方式,把染污化解變成了清水,所以『濁水不得不清』。這是個比喻,用這個做比喻。

說『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就是念佛作佛的一個道理。我們的心妄念很多!亂心。六道凡夫哪一個人心不亂?只是亂的程度不相同。有的人妄念少一點,有的人妄念多一點,有的人妄念輕一點,有的人妄念重一點,只有是多少輕重不同,六道凡夫統統有妄念。有妄念是凡夫,這搞六道輪迴,妄念斷掉之後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妄念造成的。這你一定要懂,有妄念就有六道,有妄念你就有命運,就有業力,你就有輪迴;沒有妄念了,業力就沒有了,輪迴就沒有。怎麼樣把我們這個妄念給斷掉,這個地方用的是念佛的方法,把念佛投在妄念裡頭,妄念就沒有了。

文摘恭錄—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五十一集) 2003/7/4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這一句是講能布施的人,發心布施有這麼多人,他們的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但是都能發心修布施,布施所得的福完全看布施人的心態,決不是他的地位高下,得的福報大小,與他地位高下不相干,與他的財力物力也不相干。關系在他發心,他是不是真誠心,是不是圓滿的心,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福報大小從這個地方結,可見得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下面是他布施的對象:

【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

關鍵就在“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法身大士的心態,這不是普通人,沒有條件的,看到了一定幫助。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看他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就去幫助他。……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對這些苦難,迫切需要幫忙的這些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他迫切需要,你要能照顧到,目的“使令安樂”,得到他身心平安,讓他離苦得樂。請看下面經文: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一段經文是說你所布施得的果報,布施是福德之因,三業都要知道修學。心裡面常常存布施意念,剛才說就是服務眾生,我們這樣子說法大家好懂,念念有服務眾生的心願,這是你心布施;時常以言詞來勸別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這是你口布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實實在在做到,就自己的工作崗位,就自己現前生活的方式,要做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是你身行布施,你一定得福。財布施,財有內財、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身體,我以我身體、以我的勞力來為大家服務,這是內財布施,得財富,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是以我的智慧、以我的技術能力幫助別人,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讓大眾身心安穩,離開恐怖、離開憂慮煩惱,果報得健康長壽;這個樣你的福報才圓滿,你在一生生活當中物質生活不缺乏,不必太多,不缺乏就好,就很圓滿;衣食足、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個人福報才是圓滿的。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有財富的人沒有智慧,愚癡,他真有財富。又看到有智慧的人、很聰明的人,身體不好,多災多病,這是什麼?他前生沒有修無畏布施,常常傷害一切眾生,得的多災多病。他說:我沒有害眾生;沒有害眾生,每一天吃眾生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這是教導我們怎樣修布施、怎樣修福,修布施就是修福,你能夠這樣修學,這樣修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淨居天是四禅天,這個地位高,得這樣的果報。果報之根源都在發心,你懂得發心,你就相信佛講的果報是真實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你心念所轉,前面因裡面,修因裡面,最重要大慈心,你才能得這個果報。如果你是愛緣慈、眾生緣慈,那個果報就沒有這麼大,這是如佛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果報不可思議。一百劫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你作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天。“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大梵天王,淨居天主的福報享盡,享盡了就往下墮落,但是他還有余福,那個福雖然到不了色界天,欲界天,在欲界天裡面再享福。“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畢竟成佛’是說,阿賴耶識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如果遇到殊勝的因緣,殊勝之緣就跟善導大師所講的‘遇緣不同’,他要是遇到大乘佛法,遇到淨土法門,以他的善根福德再加上因緣,他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永不墮惡道,生到西方世界當然不聞苦聲。這一段是說他們的果報。

所以修布施是同樣一個事情,果報大小,這個品的品題就‘較量福報’,都在你的心,都在你的量;你的心量大,一念大慈悲心,那個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小小布施之福,被心量擴大了,畢竟成佛,所以那個回向就是大,心量就大了。我們為什麼不用大心量?要學習用大心量,那你一切都大,毫發之善都變成虛空法界的果報。我們在《華嚴經》上學了拓開心量,佛在這一會當中也教我們拓開心量,所以這一部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同一個境界。拓開心量為一切眾生服務,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會非常歡喜、非常高興,我為一切眾生得福、離苦得樂而犧牲,我多快樂、多值得!決定不為自己絲毫的貪欲,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才是真正實踐佛陀對我們的教誨。

(摘自淨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賢首國師、清涼大師都是明心見性的人,我們讀過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這個裡面給我們提出四個重要的條件,四德,是我們修行證果決定不能缺少的。第一個是「隨緣妙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功德就是妙用。現在一般社會的人隨緣,隨緣他造業,隨緣他在造地獄業,那就不妙了。他將來受的是什麼?三惡道。所以佛菩薩教給我們,隨緣要妙用  阿彌陀佛的教誨,這是修行。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

如果不跟人接觸,不跟外界接觸,你的清淨平等到哪裡修?跟一切有情眾生修,那是最高明的。為什麼?環境復雜,你在這裡頭真的把好惡的心修掉,你平等心待人,不是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那不行,這個東西是煩惱習氣,要把它斷掉。斷掉,你就要常常接觸,接觸裡慢慢磨煉,真的沒有這個念頭了,好惡的念頭沒有了,真的以平等心待人接物,這像阿彌陀佛。

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真修真干,那就是第二句,「威儀有則」。我起心動念有規矩,我言語作為有規矩,這個規矩是什麼?在佛法,就是剛才講的,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提出五個科目,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我提出這五個科目,這五科目就是我們的規矩。我們這一生做人起心動念不離開這五個范圍,都能跟這五個相應,我今天一天真學佛了,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佛教給我的,我都做到,這叫學佛。如果把這個東西丟掉了,那叫佛學,不是學佛,那叫佛學。佛學是把佛的教誨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與我自己的思想生活、因果報應不相干,這叫佛學。

真學佛的人,他的態度非常明朗,第三句就是學佛人的心態,表裡一如,外表「柔和」,柔順、和睦,柔順就是他能恆順眾生,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和睦跟和諧不一樣,和睦的意思深,睦裡頭有親情,叫親和,和睦是親和,和諧還是有距離,和睦沒有距離。和睦是什麼?兄弟姐妹,父子、兄弟、姐妹和睦;和諧是外人,外面鄰裡鄉黨,他有差距的,對一切人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

「質直」,質直是真心,這是本質,本質是直心,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真誠心,沒有一絲毫虛偽,這是什麼?這是佛菩薩。我們要不是用這種心待人,我們沒有學佛。人家騙我,我以真誠心對他,你說為什麼?我學佛,他不學佛,他搞六道輪回,他欺騙我那個心是輪回心,他造輪回業,我要到極樂世界去,輪回心去不了極樂世界,我必須把輪回心放下。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一樣,眾生是以虛妄的心對佛,佛是用真心對眾生,我們學誰?總得搞清楚、搞明白。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三五集)2011/8/12 檔名:02-039-0535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位同修他問:“所說念佛,心聽、心念,有時用意識心、回光觀心一處念佛,有時念多了心太累。”

 

淨空法師答:這個現象不只你一個人有,有這個現象的人很多,所以你問得很好。念佛要怎樣不累?不但是念佛,從事任何工作,我們看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不看別的,你去看《華嚴經》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尊佛示現在人間,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你仔細把經去查一查,哪一個人說是累了?我們沒有聽說過,沒有見到過。我們就想,為什麼菩薩示現他不累,我們會累?這原因在哪裡?要把原因找到,你再把原因消除,你就會跟諸佛菩薩一樣,永遠都不累了。其實,這個事情經論裡頭佛說得很多。

 

  為什麼會累?有“我”,“我”累了。我今天做了好多工作,我累了。佛菩薩為什麼不累?他沒有“我”,他做再多的工作,他沒有我,誰累?道理在此地。所以《金剛經》一開端,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只要有四相,他一定會累;念佛也會累,讀經也會累,干什麼都會累。如果四相沒有了,他絕對不會累。他要是累了,問他:“誰累了?”由此可知,這是一個心理的問題;不是生理的問題。

 

  佛跟我們講:“境隨心轉。”我們的心不健康,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身就會累。心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身工作不會累,日夜工作都不會累。但是,你需不需要休息?需要。為什麼需要?別人都睡覺,你一個人在干,干是沒錯,但是別人發現:“哎呀!你是神,你不是人。你這個法門我不能跟你學。”所以,諸佛菩薩示現,要跟人完全一樣。他不累,不累他也休息,也做休息的樣子,是這麼個意思。所以示現,要跟眾生完全相同、完全一樣,這才能教化眾生。“我跟你一樣,我能修得成功,你也能”,他才會相信。你要是表現得很特異的話,別人看到了,“你行我不行!我沒有辦法學到你。”人家信心就沒有了。幫助一切眾生建立信心,必須要跟眾生一樣,這也顯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我們是凡夫,當然一下這個境界轉不過來。我們覺得念佛累的時候,或者拜佛用功累的時候,要求三寶加持。這是屬於業障,這個業障突破,就不會累了。你們在念佛堂裡面有這個經驗。你初到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晚上到了兩、三點鐘的時候,很難過!可是你把這個熬過去之後,精神愈來愈有了,這很多同修都有。一天能熬過去,到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精神就愈來愈好,會很正常,不會感覺得疲厭。所以七天七夜念佛的時候,念下來之後,還想念個七天七夜。我們現在人講“瓶頸”,那個瓶頸要突破。不突破,就被它障礙,我們的精神提不起來。突破之後,往後才一帆風順,才能夠排除一切障礙。但是突破瓶頸是很艱難的,這個艱難必須克服,我們才會有成就。這個要祈求三寶加持。(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43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四十九集) 2001/7/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13-4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十五頁,經文倒數第二行看起:

【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不可輕嫉。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劍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我們看這一大段。在科題裡面「善戒感天,慎勿嫉妒」,前面我們講什麼叫道,什麼叫德,什麼叫善,已經說得很詳細,佛接著又舉比喻,以萬石弩弓自射身,都不可以用惡意向道德善師。為什麼?果報在三途,比萬石弩自射身不知道要痛苦多少倍。實在講刀劍割身,一直到我們生命死亡,時間短暫,再痛苦時間還是短暫的,可是一墮三途,這事情麻煩了。

還有一樁事情,在此地必須要跟同學們報告的,就是人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委屈,千萬要記住不能自殺,自殺的痛苦絕對不是一時,我們要相信佛所講的話。自殺他一定要找替身,他找不到替身他就不能投胎,在找不到替身的時候,每七天他要重復表演一次。如果上吊的,每七天他要吊一次,你說這多痛苦;服毒的話每七天他又要服毒一次,所以這事情很麻煩,萬萬不可以!受什麼樣的委屈,自己總得要曉得,這是業因果報,我們自己受別人的傷害,要想到過去生中傷害別人,因果通三世,冤冤相報,要是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搞清楚,你自自然然就能夠逆來順受。問題要化解,不能夠結,跟眾生結冤仇,這事情麻煩,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愚癡人幹的事情,絕對不是聰明人做的,聰明人,尤其是學佛的人,遇到冤家對頭,要懂得怎樣把它化解,什麼樣的苦難都可以接受,別人加給我們的侮辱我們接受、毀謗我們接受、陷害我們接受,不可以有絲毫怨恨心對人,這業障就解除了。如果有一絲毫怨恨心對人,那好了,你們這個結沒完沒了,來生後世還要互相報償。

我們今天看現在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族與族之間,國與國之間,為什麼會有許許多多沖突?為什麼會有許許多多的戰爭動亂,死傷無數,這都是小怨、小過節累積成大的怨恨、大的冤仇所造成的,不是不能化解,懂得佛法的就化解了。我們受,沒有報復的念頭,沒有瞋恚的念頭,歡喜接受,為什麼?消過去的業障,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佛在此地說得好,「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這話說得多好!這句話在其它宗教裡面就是「神愛世人」,做人的道理是歡喜別人的善心善行,決定沒有嫉妒,決定沒有障礙。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成人之善、成人之美,他做的這個事情,只要對社會大眾有利益,我們有能力應當幫助,修隨喜功德,隨喜功德不可思議。

今天這一段文,一開頭佛教導我們,『為人弟子』,我們做學生的人,『不可輕慢其師』。在戒律裡頭、戒經裡面佛跟我們講一個故事,小沙彌年輕無知,看到老比丘在那裡念經,年歲老了,牙齒掉了,發音沒有那麼樣清晰,非常真誠的在那裡誦經,沙彌在旁邊笑,笑話這老比丘念經像狗叫。老比丘就警惕他,告訴他這是有果報的。果然不錯,來生墮狗身,這無知。憍梵波提,我們淨土的學人很熟悉,《彌陀經》上有他,這是佛的大弟子,佛跟我們說他前世的因緣,也是嘲笑一個老比丘,說他誦經的時候像牛吃草一樣,嘴不斷不斷在動,沒有聲音。老比丘就告訴他:「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你對我的嘲笑罪過非常重,要墮地獄的」。他還算不錯,趕緊懺罪,地獄果報是免了,墮畜生道作牛,他笑話別人誦經像牛吃草,他墮牛身,五百世作牛。這一世雖然得人身,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他牛的習氣沒改,所以釋迦牟尼佛叫他到天上應供,他是受天人供養,為什麼?在人間又怕別人看到他,一天到晚都看他的嘴在那裡動,怕人家譏笑他遭受果報。戒律裡頭的,不可以輕慢,果報不可思議。

『惡意向道德人』,什麼是道德人,標准前面說過了,他的起心動念,他的言語造作足可以為世間人做榜樣、做模範的,念念是利益眾生的,決不求自私自利。世間人爭的是名聞利養,這人,他捨名聞利養,不但不爭,給他他都不要。世間人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他把五欲六塵享受統統放下了,一心為社會,一心為眾生,一心為正法久住,這是道德之人。惡意向他,前面佛說,跟惡意向佛沒有兩樣,「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惡意對佛,果報在阿鼻地獄,什麼原因?結罪不是對一個人結的,你害一個人結的罪不大,極重的罪還是小罪。儒跟佛都說到了,這人的道德教化,他的影響面多大,影響時間多長,從這兒結罪,這罪就可怕了。如果這人在世間能夠教幾百人、能夠教幾千人,你害了他,把這幾千人、幾百人聞法的機緣、法身慧命給障礙住了,罪是從這兒結的,不是從一個人結的。

中國古時候儒家教學,念儒書的人都懂,這人跟我有殺父之仇,那非報不可的,但是現在這人做官,做的是清官,是不錯,為社會大眾造福,他所做的事情,我不但不能報仇,還要幫助他,幫助他行善。到什麼時候報仇?到他離開他的職務,到他退休了,他不再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時候,這時候報仇,有道理!不報當然是更好,佛法是講不報。儒家是講倫理,還是要講報仇,報仇有時節因緣,他有公務在身,他替社會大眾造福,如果我們這時候報復他,誰為社會大眾服務?儒家講道理,真是情理法面面都顧到。佛法更是清楚,為我們指出來,虛空法界國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這了不起!看到別人的惡,實際上是自己惡心所變現的境界,不是外頭的;看到別人的善,是自己善心所變現出來的境界。真正會修行的人,見到人的善,我們學習,是我們的善知識;見到人的惡,我們反省,我有沒有這過惡,我要是有,趕緊把它改過來,這惡人還是我的善知識。

儒家也說「三人行,必有吾師」,「必」是肯定,「三人」,自己是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兩個人必定是我的老師。那就是看到善的我們向他學習,看到作惡的我們反省,他提醒我們,兩邊都是老師,一個從正面教,一個從負面教,我們自己才能成就。決不是說看到這善人歡喜,看到惡人我們就痛惡,這是永遠不能成就。佛菩薩在世間,對於善人勸勉他,對於惡人感化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是說你不好我把你開除掉,我不要你,這事情佛法裡面講不通,為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怎麼開除法?是我們自身的,不是外面的。我們今天心不好,心不好我們把心割下來,不要了,丟掉了,行不行?死路一條。你要知道他有病,想方法幫他治病,幫他治好,這是對的。所以,對於作惡的人要懂得感化他、愛護他,絕對不怨恨他,要懂這個道理。

佛在此地又說,這麼短的經文,一而再,再而三,「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真正學佛,在一生成就的人,像善財一樣,善財給我們做榜樣,善財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所以他一生成就,這是對的。佛眼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同成佛道。我們要曉得自己修行到底什麼樣的程度,不必問別人,自己很清楚,我看一切眾生是用什麼心看。我看一切眾生,畜生、餓鬼、地獄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成佛了。這話是真的還是假的?跟諸位說,是真的。我用真心看的都是真的,我用妄心看的全是假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說老實話,沒有什麼叫真、什麼叫假,你用真心一切皆真,你用妄心一切皆妄,就這麼個道理。理如是,事也如是,理跟事決定相應。

我們學佛這五十年當中,總結佛陀的教誨,也是我們自己修學的目標:「真誠」,處事待人接物一味真誠心,真、不假,誠、不虛偽,我用這心待人,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我。前面跟諸位說,擺在我們面前這個道,道就是路,十條路,我走的是成佛之道。他走哪一條道那是他的事情,各人走各人的道,他不尊重我,我尊重他,他用虛偽心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我不會受境界的影響。不能說他害我我就恨他,不可以!那我們真的被他害了,被他拖下水了。他害我我不恨他,一絲毫怨恨心都沒有,我還格外敬重他,他的陷害把我的境界推上去了,我怎麼不感激他?

諸位在《金剛經》上念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多麼嚴重的傷害,這一段故事詳細在《大涅盤經》裡面,《金剛經》只是幾句帶過,詳細情節在《大涅盤經》。忍辱仙人,是修忍辱波羅蜜的菩薩,對歌利王一絲毫怨恨的心都沒有,歌利王的舉動成就菩薩的圓滿忍辱波羅蜜行,所以菩薩感謝他,怎麼會怨恨他?菩薩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佛說話算話,成佛的時候,確實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這才是解決問題,最高明解決問題的方式,哪有絲毫怨恨?這人對不起我,我一輩子不跟他往來,錯了,這觀念是凡夫觀念,這心是輪回心,不是佛心,佛心一味真誠,真誠是總說。真誠落實在相上,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清淨心絕對不受污染,順境、善緣決定沒有貪戀,如果有貪戀你被污染了,你不清淨了;逆境、惡緣沒有瞋恚,有一絲毫瞋恚你也被污染了。所以你的清淨心在哪裡修?清淨心無非是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在這裡頭修,換句話說,順逆善惡都是自己的善知識,都是自己的增上緣,沒有這些善知識,你怎麼能夠修到清淨心?你怎麼知道你的心清淨?

《華嚴》在末後五十三參,清涼大師科判裡判得好,「歷事煉心」,我們修行不能離開現實的社會,現實社會裡頭有順有逆、有善有惡,統統是增上緣,統統是諸佛菩薩化現,統統是善知識,我們成就了。你們如果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你才真正能看得懂,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你才會懂得。清淨心在境界裡頭磨煉出來,平等心也不例外,稍稍有一點高下心,我不錯,你們不如我,這就不平了。說實在的話,不平當然你就不會清淨,真正清淨,心平了。不但是對善人、惡人,對畜生、對餓鬼、對地獄都平等。平等要從什麼地方著眼?要從法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如果從佛性上著眼,平等心就不難了,性是平等的。佛說:「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從哪裡看?從佛性上看的。佛看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也都是佛,他從哪裡看?從法性上看。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他看花草樹木都是佛的化身,都是佛的示現。世出世間無有一法不是諸佛如來為我作斯示現,幫助我成佛,幫助我成佛就是幫助我證得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是證得這十個字你就圓滿成佛了。所以我們要用平等心看一切眾生,決定沒有高下心。

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句話重要,我們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這一句,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譬如我們在境緣當中,起一念貪愛,馬上就曉得這一念錯了,趕緊要覺悟,覺悟什麼?把貪愛的心斷掉。逆境惡緣起一念不高興的心,馬上要打掉。我們念佛的人用的方法是一句佛號,知道錯了,「阿彌陀佛」,把它轉過來,用這句佛號把它轉過來。高下心也是如此,一念自以為是,阿彌陀佛。錯了要轉得快,要覺得快,覺得快就少造業,覺得慢就多造業。覺悟得快、回頭得快,讓自己的心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永遠保持,一分一秒都不離開,這是成佛之道。不但對於老師、對於道德之人不敢輕視、不敢嫉妒,對普通的人也不敢,對世間最愚癡的人、造惡的人都不敢,這是真話。

一生、一輩子造惡,我們在佛經上看到的,阿闍世王,跟提婆達多兩個勾結,造五逆十惡罪,惡人,不是善人,在世間法來說,他殺他的父親,囚禁他的母親,殺父害母,當然沒有把佛、沒有把老師看在眼裡,輕慢老師,跟提婆達多兩個合起來害佛,想謀殺釋迦牟尼佛,破壞僧團,五逆十惡做盡了。提婆達多墮阿鼻地獄,阿闍世王臨終時候懺悔,真正懺悔,知道自己一生做錯了,念佛求生淨土,他真往生了,《大藏經》裡面《阿闍世王經》,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還挺高的,上品中生。我讀了這一段經文感到很詫異,因為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下輩往生就是下三品往生,都是造極重罪業,臨終懺悔往生的,哪裡能夠到上品中生?從這地方我們才能體會到,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於是我們真正明白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平常積功累德修行往生的,一條路是臨終懺悔,他懺悔的心真,懺悔的力量勇猛,一下把自己提升到那麼高。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對於造作五逆十惡罪的人不敢輕慢,為什麼?可能他將來臨終一懺悔,到極樂世界位子比我高,我還不如他,怎麼可以輕慢惡人?怎麼可以嫉妒好人?我們在這裡要學習。

對於任何人,不但對人,對一切畜生,我們現在真的學會了,對於蚊蟲螞蟻、小飛蟲我們都十分尊敬,不但不會殺害牠,不會騷擾牠,連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們看到牠歡喜。不像從前,從前看到會討厭,現在我們看到歡喜,牠到我這兒來玩,到我這兒來參觀,看看有好吃的東西牠就要吃,那我們歡喜供養,我們招待牠,歡喜供養牠,跟從前心態完全不一樣。這些小動物是小菩薩,牠成就了我們,成就我們的慈悲心流露出來、愛心流露出來,怨恨心完全化解了,溶化掉了,從這些境界裡面知道自己契入什麼樣的境界。

下麵經文『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惡的心、惡的行為,絕對不要放在心上,我在講席裡頭講過很多很多次,我們眾生的毛病,為什麼修行修不成功?你所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別人的不善裝在自己心裡頭。你的心本來是善的,結果裝滿了別人的不善,你的心就變成不善,這虧吃大了。新加坡許哲居士她就懂得,她一生心裡頭決定不放別人的不善,她完全放別人的善行,所以她的心變成純善。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看到別人不善的時候你怎麼辦?」你總會看到,總會遇到,總會聽到,她說得很好,她說:「我看別人的不善,就像我每天上街,在馬路上看到許許多多人,聽到他們講話,我也沒有留意,沒有放在心上,你問我,我一個也不認識,我聽到我一句也記不得」。這就對,不放在心上,雖然也看到、也聽到,沒有放在心上,這樣能夠保持自己的善心。

我把佛法修行的綱領歸納成二十個字,十句,前面十個字是存心,我們修什麼樣的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後面十個字是我們的行為。前面十個字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一生所修的就是這二十個字,我教導別人的也是這二十個字,我展開經卷、講一切經還是這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再歸納成四個字:「純淨純善」,淨是清淨,善是善良,我們一定要做到純淨純善,這就是如來果地。我們目標在此地,方向在此地,時時刻刻、剎那之間我都不會走偏,我在我這道上走,我不會受其它道幹擾,我這一條道路有力量。「力」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五根五力,我有根、我有力,不受外界的幹擾,不受外界的影響,這一條道路暢通無阻。你要是會被外面境界幹擾,那你就很苦了,幹擾是什麼?見到不善把不善放在心上,自己就不善,見到別人善就輕慢嫉妒,把別人的善變成自己的不善,把別人的不善也增長了自己的不善,這樣修行哪一輩子才能成就?這種心行學佛,就是古人講的「袈裟之下失人身」,這是很可悲的一樁事情,我們要知道。經不能一天不讀,經不能一天不講,讀重要,講跟讀同樣重要,為什麼?在講的時候往往有許多發揮。讀經是自利,講經是自他兩利,天天要講。沒有機會講的時候怎麼辦?你自己要有智慧,你要有方便。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四十四集)  2001/7/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13-4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十四面,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死入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為人屠截。三途八難。巨億萬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令身困苦。噉草飲泉。】

這一段的大意,我們昨天介紹過了,需要補充的就是這些名相。『三途八難』,「三途」指畜生、餓鬼、地獄。「八難」,「難」是講遭受災難、遭遇到困難,這是專指沒有機緣接觸到佛法。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說,一切眾生最嚴重的災難、最大的災難是沒有機會聞佛法;換句話說,三途地獄災難都小,都不是真正嚴重的災難,真正嚴重災難是沒有機緣聞佛法。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只有聞佛法才有解脫的可能,也就是才有永脫輪回、超越十法界的可能。如果不聞佛法,肯定不能脫離輪回,所以佛稱這是大災大難,不是一般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世界末日在佛法看起來是小事一樁,不是大災難。

由此可知,障礙人學佛、把別人學佛的機緣破壞,罪過多重!我們從這個地方能想到。反過來,我們要是幫助一個人學佛,成就一個人學佛,功德不可思議,這樣的功德,佛在經上也常說,十方諸佛如來共同贊歎都贊歎不盡。這樁事情只有佛知道,所以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普通人沒有智慧、沒有見識,往往有意無意都做一些障礙人修學的事,不知道後果的嚴重。障礙一個人學佛,把一個人學佛的機緣破壞,果報是什麼?果報是多少劫愚癡,不聞佛法。所以損人實實在在是害自己,利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道理一定要懂。

沒有聞佛法的機緣,這種災難,佛說有八大類,八大類第一個就是「三途」,這就占三樁。地獄不可能有佛法,餓鬼道裡面,諸佛菩薩也有應化在其中,畜生道也有,難!因為惡道眾生根性暗鈍,不容易覺悟。我們在經論上看到,佛菩薩幫助惡道眾生超生到人天兩道,到人天兩道再幫助他向上逐漸提升。所以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之可貴,就是聞法容易覺悟,六道裡頭人道最容易覺悟。

八難第四個是「北俱盧洲」,這是我們這一個單位世界裡面四大部洲的北俱盧洲,北俱盧洲人的福報大,壽命長,衣食自然,那個地方物產太豐富,不需要經營工作,物質生活都能隨心所欲,沒有缺乏,所以人享樂。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面,他不想修行,他認為他自己很快樂,壽命千歲,很少有短命的。所以這地方的人不相信佛法,佛菩薩不會出現在這個地區。我們看到寺院裡面供奉的護法神韋陀菩薩,韋陀菩薩佛龕上面的匾額,「三洲感應」,四大部洲為什麼只有三洲?北俱盧洲沒有佛法,他不到那裡去。所以人修福報,要是生到北俱盧洲,那也是遭了難,你一生沒有機緣聞到佛法。

第五處是四空天,就是無色界天,佛經裡面也稱為「長壽天」。無色界天裡面沒有佛法,佛菩薩不會應化到那裡面。色界天、摩醯首羅天都有佛法,有佛菩薩應化在其中,四空天就沒有了。四空天的壽命長,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諸位要記住,一個大劫,我們世界經歷一次成住壞空。世界經歷八萬次成住壞空,這麼長的時間他沒有機緣聞法,這可憐!八萬大劫壽命到了,他必定往下墮落,他再上不去了,所以爬得高,摔得重。由此可知,不聞佛法不知道解脫的道理與方法,出不了六道輪回,這是遭難。

第六種,佛在經上講的「盲聾瘖啞」。佛說盲,見不到佛像,看不到佛經,這是他的障礙;聾,沒有機緣聞法,他聽不見;啞是心裡頭有問題、有疑問問不出來,比一般人修學困難多了,這也是一難。

第七種是「世智辯聰」,世間有一些很聰明、很伶俐的人,辯才無礙,他不相信佛法,自以為是,自以為能。這在佛法裡面講,所知障非常嚴重,盲聾瘖啞是煩惱障重,兩種障雖然不同,但是產生的苦難,沒有緣分聞到佛法是相同的。

第八種,最後一種是「佛前佛後」,你得人身,生在佛沒有出世之前,這世間沒有佛法,或者是生在佛滅度之後。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你要是生在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之後,這世間沒有佛法,沒有機會聞法。這八種叫八難。

『巨億萬劫』,這一句是形容時間,時間太長太長了。『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令身困苦,噉草飲泉。』這是講從地獄、餓鬼出來之後,變畜生身來還債,真的是「未有竟時」,你欠眾生的命欠得太多,遭這個大難。「令身困苦,噉草飲泉」,這是形容畜生的生活,畜生生活太苦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今世現有是輩畜獸。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不信致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這是教我們仔細去觀察,現在畜生道裡面的業因,特別是家裡面養的這些畜生,包括我們在國外看到的農場、牧場所飼養的這些畜生。佛知道,羅漢、菩薩們清楚,羅漢有能力看一個眾生過去五百世。「畜」是家裡養的,「獸」是野生的。『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道」是通達的意思,無道就是不通達,我們平常講的不通達事實真相,所以他才造作種種惡業。『陰害傷生』,這一句包含的境界非常非常的廣大。「陰」,我們通常講「陰險」,常常存著有謀害眾生的念頭。我們有沒有?仔細去觀察有,不是沒有,蚊子來咬的時候,一巴掌打死了,「陰害傷生」!自己肯定自己有,我們才有救,我們才知道警惕,才知道反省懺悔,改過自新。如果說我沒有,我心地很善良,好了,你心地善良,這些過惡永遠改不掉,你沒發現。罪業的根源非常微細,不容易覺察,不要以為自己不錯了、很好了,到什麼時候才可以說這個話?成佛。等覺菩薩都不敢講,他要講這個話、有這個意念,他的功夫到這裡終止了,不能再進一步。有意無意還在欺負人,無意的自己並不知道,造業不曉得。

「傷生」,傷害眾生。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了凡四訓》、《感應篇匯編》,大有道理在,如果不熟讀深思,怎麼會知道自己的過惡?都不知道!「暴逆無道,陰害傷生」,我們讀這部經往往也滑口念過,好像都懂得了,沒有問題了,細細計較問題嚴重。

這八個字我們要時時拿來警惕自己,為什麼我們會犯這些過?佛在這裡把原因說出來:『不信致此』。所以,我們有沒有信佛?難!我學佛七年,出家講經、教佛學院,又過兩年才受戒,受了戒到台中看李老師,李老師一見面,指著我「你要信佛!」說了三遍,「你要信佛!」我也感到很詫異,學佛九年,教佛學院教了兩年,受了戒回來,怎麼不信佛?他再跟我解釋,多少出家人出家一輩子,到老死都不信佛。「信為道元功德母」,什麼叫信?依教奉行叫信。佛教導我們,我們沒有做到就是不信。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好難好難,哪裡相信?所以不知不覺當中,還是「暴逆無道,陰害傷生」。

在這部經上,我們前面說過,安世高的同學,出家人,明經好施,死了以後墮畜生道,作龍王去了。什麼原因?「不信致此」。我們今天在傳記上讀的共亭廟神,我們覺得這是好法師,太難得了,講經說法講得好又歡喜佈施。托缽接受人家供養,供養的飯菜不太好,心裡不太滿意,就這一點點過失,我們想起來這算什麼?墮畜生道。這就是「暴逆無道,陰害傷生」,沒有害別的眾生,害自己的眾生,自己這個身心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相,他沒害別的,他害自己,一點都沒錯,「不信致此」。

『世世為怨』,「怨」是講冤家對頭,生生世世結下的怨。『還相報償』,彼此互相酬償,沒完沒了。冤家不能結,極小的怨都不可以結,結了都會產生障礙。『神同形異』,「神」,你的靈性是一個,你的神識是一個,形狀不一樣,前生是人,這一生是畜生;前一生是畜生,這一生是人,形狀變了,精神是一個。『罪深如是』。理、事我們都要懂得,都要提高警覺,想方法要避免。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

「深表法藏大士,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一一皆稱真如法界,是故願無虛發,功不唐捐。」這是什麼?這是講弘法的人,法藏­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要求我們學他。以無量心,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發無量願,只為一樁事情,一切皆成佛,就為這樁事情,誠­心誠意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行嗎?行,真行,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持名念佛。自己要做給眾生看,要發這個願,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閑是忙,念念不離彌陀,那就是起無量心。念佛確實不可思議,這是一個無障礙的法門。大眾歡喜,我高聲念;這裡頭有人­不歡喜,我就默念,心裡念不出聲音,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還有人看到,嫌棄你口動,不喜歡看你那個樣子,默念,心裡頭念,外面­痕跡都看不到。順眾生,修隨喜功德,將自己的念佛功德迴向給這些眾生,願三寶加持他們,讓他們早一天覺悟,早一天回頭。能信、能­解、能願、能行,得真有這個心,才起真的感應作用。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O六集)2011/2/27 檔名:02-039-0306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佈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這一段是略說修法,也就是怎樣修福。這一段文不長只有兩行,裏面有幾個關鍵的字,我們必須要留意到,第一個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最低的標準好善好德,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樣的人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供養菩薩形像決定不是迷信,為什麼供養形像?見到形像就提醒我們菩薩的教誨,是這個意思。如果不聞名、不見像,菩薩的教誨很容易忘掉,所以名跟像最重要的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懂得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你的福報就大了。下麵「香華飲食,衣服珍寶,佈施供養」,這個意思前面都詳細說過,表自己的敬意,總表自己發心發願依教奉行。所以供養不在這些形式,形式是表法,供養必須要曉得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裏面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的供養總比不上法供養,無量無邊的佈施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裏面給我們說了七條,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依照經典教誨去做,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所以事上供養是表法,『香』表信、表戒定,『華』表因,『飲食』表續佛慧命,『衣服』表忍辱,『珍寶』表福利,它用來表法,這裏頭決定不是迷信。「讚歎」,這是把這個法門經典為人演說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讚歎;言教,用言語來宣傳,這是讚歎;「禮瞻」是身教,做出來給別人看。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叫修福,下麵才得「二十八種利益」,因果決定是相應。可是有很多人讀了這個經,去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家裏,天天燒香供花,早晚供飲食,得不到果報,後面二十八種利益一種都沒得到;然後再罵佛這個經不靈,這個經不可靠。他為什麼不能感得果報?意思完全錯會了,只著重這些形式,意裏面依舊是貪嗔癡慢,這怎麼能感得果報?這段文字,字字句句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因才感果。這是世尊親口所說,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過分,你真正能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你得的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應,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湣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經文裏面末後這一段是關鍵,「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這八個字,這八個字重要,他沒有說是『是人能讀經典』,他說『轉讀經典』,轉是什麼意思?你每一天讀誦經典,一天讀一百遍也沒有用處,堅牢地神會不會保佑你?不會。如果你轉讀經典那跟他的願就相應,你們想一想這個轉是什麼意思?古德常講『隨文入觀』,那就是轉,讀到經文教訓心的念頭就轉,所以轉是依教奉行,你天天讀、天天想、天天照做。轉是把我們的念頭轉過來,把我們的行為轉過來,依照經典的理論教訓,所以轉讀經典就是供養裏面的依教、如教修行供養,這叫轉。以此功德供養菩薩,所以供養菩薩不在形式,每一天給他燒香、供水、供果不在乎這些,是要以修行認真,修行的虔誠心來供養,這一點重要。你有這分誠心,在形式上當然也會做到,沒有誠意,形式上做到,那也沒有用處,最重要是要你有誠意。關鍵在『轉』字,轉就是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迷成悟,轉染成淨,都在轉字,這個字是關鍵的字眼。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

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衰?修學的人,為什麼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這種修學,就是李炳南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沒事幹啊!消遣消遣,拿佛法來消遣。《地藏經》對我們修學,對我們做人,對我們生活關係太大。這一部經裏面全部的教義歸納起來兩個字:孝敬——孝親尊師。所以古德說這一部經是佛門的孝經,這個說法沒錯。《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基礎,是根本。離開這個基礎,任何法門決定修不成功。

佛不在世的時候,地藏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沒有委託給別的菩薩,把這個事情委託給地藏菩薩。由此可知,世尊滅度之後,彌勒未出世之前,對於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法是一門高深的科學,絕不輸在現在尖端科學之下,比他們高明多了。他們的科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佛法的科技就能解決。希望同修們要認真努力。這裏頭決定沒有迷信。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我們今天能夠理解佛的教導,真正能夠發心,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修學,也發大心『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自己也就入了地藏菩薩的俱樂部,也是地藏菩薩一流人物。地獄是表什麼?苦難。世間所有苦難眾生,他們還沒有脫苦,還沒有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菩薩願意留在世間永遠教化眾生,不成佛道。其實不成佛道是形式,不是真的;真的,地藏菩薩久遠劫早就成佛,他的學生成佛的都那麼多,老師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居佛位。佛好像是校長,他不當校長,永遠當教員;學生已經作校長,老師還在這個學校當教員,就是這麼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

地藏菩薩對佛這是表演給我們看,雖然是佛的老師,佛是他的學生,但是今天老師是菩薩地位,學生是佛的地位,一定要表示尊師重道,這一點我們要學習。任何場合當中,我們常常記住,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現在社會大眾,幾個人知道孝順父母?幾個人知道尊重師長?師是老師,長是長輩。我們要提倡,我們不做,等誰去做?我們在這個地方,有一些老法師到這邊來訪問,或者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拜訪其他的老法師。我們要明瞭,他的年齡比我們大,他出家的時間比我們久,戒臘比我們高,在座席上一定要請他坐上座。我們雖然是客人,是他的上賓,我們也要把上位讓給他。為什麼這麼做?尊師重道。千萬不要人家一讓你,你就端端正正坐在這上面;是可以,不是不可以,為什麼?你今天是客人,你今天是主客,是應當的。但是我們請他上座的時候,對於教化眾生更為有利,要明白這個道理。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想,這個就對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從哪里學起?從地藏學起。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設,如果不是一個好心,不是一個善心,那就無從修學。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們真心裏面含藏著有無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你要能體會得,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孝敬,所以這個經是佛門的孝經。孝敬如何落實?我們在最近講經常常提起,要把一切有情眾生,看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把孝敬落實到這個地步。所有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來的諸佛;自己父母你懂得盡孝,未來諸佛你就能尊師,這是孝敬的落實。我曾經說過,說過很多遍,把它當作還是隔一層,真的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不能把它當作;當作遠了,真是。

所以我勉勵念佛堂這些護法,念佛堂所有這些護法的人,把每一個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看作諸佛如來。你用這種心情,來服務彌陀村,來照顧念佛堂,你才感動得一切諸佛護念,經上所講的諸天的天王、天神都來擁護。什麼道理?真誠心感應。這跟一般退休、養老院不一樣。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你兒女未必能孝順你,未必能尊敬,你參加新加坡居士林的彌陀村、念佛堂,每一個人把你看作父母,把你看作如來。這個道場為什麼會這麼興旺?你們在這邊念幾天佛,你會感受到這個地方氣氛跟其他所有道場不一樣,人心不一樣,他們看待你們心情不相同,這是其他道場沒有的。這個道場人為什麼能做到?天天聽經,天天聞法,我們天天講解,天天勸告,漸漸他們覺悟明白,念頭轉過來了。我們以孝順心、以恭敬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不僅僅是念佛堂,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以孝順心、恭敬心來對待。心轉變了,思想轉變、見解轉變,這就是轉凡成聖。

普賢的十願,後後深於前前,像我們蓋房子,第一願是第一層樓,第二願是第二層樓,你第一層沒有蓋好,你怎麼能蓋第二層?二層蓋好才能蓋第三層,一個道理,所以後面都是從前面基礎上建立。然後才知道地藏法門是菩薩修行的根基,觀音是慈悲,慈悲是從地藏裏頭髮出來,你沒有孝敬,慈悲從哪里來?沒有孝敬的慈悲是假慈悲,必定他有企圖、有目的。說是一個人不孝順父母而去孝順別人,哪有這種道理?這是不合理。

世尊滅度之後,把教化眾生的重責囑咐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此地。誰是地藏菩薩?誰懂得孝道,誰能夠修孝道,誰能夠發揚孝道,那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多了,經上我們讀『大士無邊身』,無量無邊皆是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地藏孝行的發揚光大,我們講孝親尊師這個心,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這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孝敬』要依理性,不能夠依感情,這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所以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情是迷、情是妄想分別執著,情造罪業。情識變現六道三途,智慧變現四聖法界,一真法界,這差別就是情與智,我們世間人也常講要有理性,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文殊菩薩教我們這些。普賢菩薩是把這三種落實,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智慧落實在生活上,這就是普賢菩薩。這是中國佛法的特色,以四大菩薩為大乘佛法教學的四根柱子,這樣造成一個富麗輝煌的宮殿,這四根柱子一個都不能少,所以我們要懂得佛法從哪里學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益。】

小科題裏面『釋現世福利』,釋是解釋,你現前得到的福、得到的利益。我們看此地跟前面有一字之差,前面講『讀是經』,這個地方講『轉一遍』,前面用『讀』,這裏用『轉』。這地方沒有用讀,不是說能於十齋日每讀一遍。什麼叫轉?轉跟讀的差別在哪里?讀是從因上講,修因上講;轉是從果上講。你讀了之後你的念頭轉變,你的思想轉變,你的行為轉變,這一轉變災就轉變成福。如果你學佛轉不過來,那災難你還是轉不過來,你還是要受災難,這個字在此地是關鍵的字眼。轉要從心上轉、從行上轉,這意思就很深了。

所以讀誦一定要解義,為什麼經要講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要講清楚、講明白,讓聽的人覺悟明白。明白之後,他思想觀念行為就轉過來,轉惡為善,轉染為淨,因上一轉果上當然就轉,這就是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境從哪里轉?境從心上轉;現在就講是我們思想波,從思想波上去轉。從前我們思想都是自私自利,都是貪嗔癡慢,都是損人利己,都這種波。現在我們這個波換了,我們起心動念利益眾生,捨己為人,波放出去都是大慈大悲,清淨無染,他怎麼會不轉環境?境界本來沒有善惡的,本來是清淨的,說實在的話原本是個淨土。為什麼淨土變成五濁惡世?是我們惡的念頭把環境改變,這是佛給我們說出的道理。我們愈想佛的話真的是愈有理,我們自己試驗試驗果然有效,所以一定要奉行才能夠得利益。清涼給我們講解《華嚴經》,他老人家是用信、解、行、證這四個綱領,來給我們介紹。這四個字要同時去做,不要有先後,有先後效果就很緩慢。現在災難臨頭,這種緩慢的方式來不及了,所以同時來做。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

在這個世界修行,這是佛說的,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什麼意思?這個世界障礙多,大起大落,會修的人提升得好快,不會修的人墮落得很慘,大起大落。西方極樂世界只有起沒有落,它起得很緩慢;這個世界只要你禁得起折磨,你起得就快。所以種種折磨、種種災難,好,不是壞處,善的境界、惡的境界都是叫你大起大落的。五欲六塵在那裏誘惑你,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人誘惑,所以你提升就很慢,這邊有人誘惑,誘惑的時候你不接受誘惑,一下就起來了。

所以順境裏頭成就什麼?成就斷貪癡,逆境裏頭斷瞋恚、愚癡。貪瞋癡三毒煩惱在這個世間,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對修行人來講好事,你到哪里去找這個環境?在過去,你做好事都有人讚歎你,現在做好事人罵你;罵你還不生氣,好事還照幹,你這個境界提升多少!所以,找麻煩的人、罵你的人、侮辱的人、譭謗的人、陷害的人都要感恩,他們都來考你的,看你功夫怎麼樣,你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真功夫。

怎麼能忍受?佛在經上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計較它幹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人家嫉妒、障礙、譭謗、陷害,目的在哪里?還不都是名聞利養嗎?你把名聞利養舍得幹乾淨淨,不就沒事了嗎?能障礙你的其實是名利,名利丟掉了,他就沒法子障礙你,那是他自己障礙他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把它參透,你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常生歡喜心,你不會被境界轉。

《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被境界轉,你就能轉境界。能轉境界的是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我們雖然沒證得法身,已經有法身的味道在,有那麼一點樣子在;換句話說,要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折磨。忍辱仙人能夠禁得起歌利王的折磨,提前成佛了,你說歌利王是好人是壞人?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提前成道。我們一般人說歌利王是壞人,釋迦牟尼佛說他是好人;我們說他割截忍辱仙人是壞事,釋迦牟尼佛說它是好事。你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成佛了。報恩了,他成佛第一個度的就是度這個人。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在鹿野苑說法,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是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前世就是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前世是忍辱仙人,報恩。所以,你要真正參透了,這個世間沒有絕對的是非,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罪福。

中國古人也懂得這個道理,所謂禍福相倚,福中有禍,禍中有福。禍福兩個字在中國文字上很相像,到底是福是禍完全在你自己。你自己用清淨心,禍變成福;你自己用妄想分別執著,福就變成禍,會變的。中國文字的妙就妙在這個地方。這兩個字時時刻刻在提醒你,「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福是禍由你自己,你用什麼心態去對它。用善心,全是福,禍就沒有了;用惡念,全是禍,福沒有了,這不就是相隨心轉嗎?境隨心轉,相由心生,把這個道理講透了。

我們想遠離災禍,那你就遠離煩惱習氣,遠離貪瞋癡慢疑,遠離七情五欲,禍就轉變成福。這就是在大災難裏面你不會感受到災難,為什麼?你把境界轉過來了。你要不能轉,還是用貪瞋癡慢的這種心態來待人處世,福也變成禍。福是什麼?過去生中修的福。因為現在享福,享福你的心態是貪瞋癡慢,你在享福裏面就造很多罪業;福享盡了,罪報就現前,福變成禍,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是非常契合邏輯思惟,沒有錯誤,我們不能不懂。

古人講的話,吃虧是福,難得胡塗,那個胡塗是什麼?最聰明的人。胡塗正是聰明,聰明到極處了,用胡塗來掩蓋自己,深藏不露,遠離災禍。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在示現的時候,都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這是慈悲到極處,真實智慧、真實利益。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15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是教學,是教育,佛大慈大悲,教給我們離苦得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我們修淨土的人,稱阿彌陀佛為本師,稱自己為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

因此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教育,唯有教育,才能夠真正幫助我們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智慧,我們才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佛法是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經權互用。「經」就是我們講正面的,「權」是講反面的,正面、反面它可以互相配合著用,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教你開悟。

譬如說,佛法有三大綱領,這個三大綱領就是戒、定、慧,稱之為三學。戒律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你過分執著在戒律裏面,死在戒律裏面,那又錯了。

諸位同修知道,在宋朝出現了一位出家人,濟公長老。濟公長老用的什麼?用權,他不用經。道宣律師用的是經,規規矩矩、正正當當的,非常嚴肅地表現出家人的威儀。濟公長老是隨隨便便的,瘋瘋癲癲的,不像個出家人。他們二人都是高僧!

有許多學佛人,見到戒律很嚴的人,他很尊敬,願意跟他學;另有一些人,看到戒律嚴肅的人,他就敬而遠之,不肯跟他學了。於是乎菩薩就示現各式各樣的形相態度,表現在世間。菩薩他示現某種身份、某個形相,是為了度某一類的眾生,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你看看「濟公傳」,濟公長老有他一套的做法。為什麼?他度的是另一種人。當時的達官貴人,一腦袋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叫他們把那個東西都丟掉來學佛,他們不可能做到,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學佛,於是乎他怎麼辦?他條條戒都開了。

開戒不是破戒,開戒的目的是利益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給眾生有聞法的機緣,給眾生有入佛門的機會,讓眾生能夠禮敬三寶,親近佛法。「學佛不難,我也可以學」,這樣,他就度了許許多多眾生,這就是所謂「經權互用,大慈大悲」!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不要太較真,不要太計較,不要太認真。最好傻傻的,癡癡的,讓別人去耍小聰明,我們做一個笨人就好了。

被別人欺負了,怎麼辦?若無其事就好,若無其事,你得大自在。不要對這個世界那麼認真,你要知道一切都是假的,虛幻的。《金剛經》裏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要時時把這句話記在心裏,你就沒有那麼多煩惱。

假的,虛幻的,假不是沒有,是短暫而不永恆,轉瞬即逝,逝去了怎麼辦?不可挽回,不可捉摸。所以現在就沒必要執著。不認真,不是說做事情不認真做,做是認真做,心裏不執著,不當一回事,就沒有掛礙。佛告訴我們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別人看不起我怎麼辦?看不起就看不起,看得起又怎樣?看不起又怎樣?人的一生太短了,你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有時候是突如其來的,你沒有預料的。生死一到來,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你不要被假像給欺騙了,否則只會在無始無終的輪回中,越迷越深。

那麼我們修淨土法門,是死了心這一生一定出輪回,去西方,西方是真的,這個世界是假的。從根本上來說,西方也是假的,但那個假的世界沒有苦,比我們這裏好太多,所以就不要留戀這裏。你想去西方的願望不夠切,是因為你沒有見到西方世界的好處,到底那裏好在哪里呢?你不瞭解。所以你還在迷戀這個世界,認為這個世界裏還有些好東西。這就是顛倒了。多看看《初機淨業指南》。你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好。

我們不要和別人爭,讓別人贏,讓別人去出頭。這個世上聰明的人太多了,可是聰明和智慧不一樣。聰明出不了六道輪回,智慧可以出,你不明白,你去處處占別人便宜,頂多可以占幾十年,上百年,好了,占夠了,該去輪回了,該下三途了。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到時候誰能幫你,到時候該怎麼辦。佛菩薩要救你,神通不敵業力,完了。

這一輩子傻一點,癡一點,所謂傻也不是真傻,癡也不是真癡。這個世界完全顛倒了。世人認為我們傻,我們癡,不要管那麼多,越傻越好,越癡越好,後面你的福報就來了。最大的福報,世出世間,不但是這個世間,出世間也有了,我們說,宇宙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愚癡的人,他喜歡佔便宜。有智慧的人,他喜歡吃虧。吃虧了後面就有福報。你佔便宜占多了,後面災禍在那裏跟著你。所以太聰明瞭,聰明反被聰明誤。

你不要計較太多,吃了點虧,一句阿彌陀佛,消業障了,後面有福報,福不唐捐。福不會少的,積在那裏。我們要知道,吃再多的虧,也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而已,一晃就過,我們在六道裏輪回了不知道有多少億劫,現在吃虧幾十年,就了生死,超出六道輪回去做佛去。你說這是吃虧呢還是佔便宜呢。占了大便宜了。

所以你心在道上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別人說你傻,對,我很傻,你很聰明。你繼續你的聰明,我繼續我的阿彌陀佛。這就好了,沒事了,天下太平。你太認真了不行,太認真了容易造業。這個世上的人有個特點,非要贏了別人,如果不贏,要爭到贏為止。既然這樣,我一開始就讓你贏,這就沒事了。是不是?我還是我的阿彌陀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人生在世,大家都知道,光陰失掉之後,是沒辦法再得到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重視名聞利養,他重視光陰。

2 世間任何快樂,都不是究竟的。那都是什麼?那都是將來的苦本。世間人迷惑顛倒,心裏想的全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把苦當作樂、把短暫看作永恆,這叫大錯特錯!

3 一定要知道,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什麼最可貴?時間最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太寶貴!佛法講「時節因緣」,這是走向成功之道的秘訣。

4 這個世間,名聞利養、榮華富貴,這些東西拉拉雜雜的,要曉得都是假的,不要把大好光陰去搞這些事情,這些事情搞了總是生死輪回——總是搞三惡道。

5 看看現在這個世界,幾個人沒有貪心?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什麼都貪,轉眼就到惡鬼道去了;見到人嫉妒、嗔恨,地獄道去了;邪正是非都搞不清楚,糊裏糊塗的,愚癡,畜生道去了。

6 人生光陰很短很短,搞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實實在在講這不值得,墮落在三惡道,那個時間可長,虧就吃大了!

7 我們要遵守佛的教誨,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自己想想,從早到晚,我們究竟念阿彌陀佛念了幾個小時?你不念阿彌陀佛,成天打妄想,把大好的光陰浪費了,你說那多可惜!

8 世間人生活為什麼那麼苦?他分秒必爭,天天在搞貪嗔癡,天天在搞輪回業;我們念佛人爭取時間,則是為了了生死、出三界,目的不相同,果報自然不一樣。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重視光陰——他把大好光陰統統用在念佛上,為來生著想!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餐開示談種種心量1999/4/7香港檔名:20-14-0407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晚上在此地講經,講到《四十華嚴》的本會,本會的經文比較長,我們把它分成兩個單元跟大家介紹。因為這一次我們是從經疏裏面選講,由於時間的關係不能夠講解全文,所選擇的都是最重要的,特別是適合於我們現代人,在生活當中應當要學習的。昨天晚天講到一段,是世尊為我們說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種種心量」,這是很複雜的一個現象。種種不同的心量,從什麼地方產生的?總而言之,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產生不同的心量。可是諸位要曉得,心量原本是相同的,佛法裏面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諸佛如是,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無一不如是。這麼大的一個心量,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這麼小?這麼單純的一個心量,為什麼會變成這麼複雜?這是要我們深深去省思的,去反省、去思量,你說原本這個多自在!

原本的心量顯示出來的境界,就是大經裏面所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作用在本經叫「佛華嚴」,在淨土叫「極樂世界」,我們想想這些名詞,這是我們本有的,正如馬鳴菩薩所說的「本覺本有」。一真本有,極樂本有,包太虛、周沙界本有,諸佛、世尊對一切眾生的教學沒有別的,無非是教人恢復你自性本有的而已。所以佛說佛不度眾生,佛沒有能力幫助你多添一點,沒有,完全是恢復自性而已。我們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不肯好好的修學?要知道恢復本性,那才是大圓滿、大自在。他的圓滿、他的自在、他的快樂,是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得到,而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自性本來具足的。

「阿彌陀」這個名號,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量」。心量是無量的,智慧是無量的,德能是無量的,才藝是無量的,壽命是無量的,享樂是無量的,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而且這些無量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向外求的,所以佛法叫內學,向自己真心裏面去求。你能夠恢復自性的無量,佛家的名稱就稱你作佛,稱你作菩薩,稱你作法身大士。你迷失了自性的無量,叫你做凡夫,叫你做眾生。由此可知,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只不過是迷悟這個問題而已。

佛法的教學目的有三個,第一個目的是教給我們斷惡修善,這是最初方便,學佛入門的手段,你一定要做個善人,希望你做個純善之人。善心善行能夠助長你開悟,能幫助你覺悟,這個善叫清淨善,純善。噁心惡行決定是迷惑,決定不可能開悟。清淨的善心善行,幫助我們開悟。破迷成悟,這是佛教第二個目的,你對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逐漸逐漸明白過來了。明白過來,這也就是俗話講,你有救了。有救的意思,就是你有可能脫離六道輪回,你也可能脫離十法界。我們現在就在這個邊緣上,有時候醒過來,但是醒過來的時間不長,保持不久,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境界一現前,立刻又迷了、又回去了,這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現象。這個現象,雖然不是什麼成就,但是也相當可貴,我們冷眼觀察這個世間,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覺悟個一次、兩次?像黑暗當中放出閃電的光明,雖然極其短暫,畢竟是光明,畢竟是非常可貴。我們希望這種閃光能多閃幾次,閃光的密度愈來愈多,光度愈來愈強,這是好現象、好徵兆。有這樣,才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

唯有真正覺悟、真正明白,才想學佛菩薩,真想學他;真想學,你就能真成就。諸佛菩薩是人做的,而且佛在經典裏面跟我們講事實真相,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問題就是你肯不肯認真,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裏面所講的「真幹」!只要你肯真幹,一生當中能成就。《華嚴經》中,世尊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善財童子一生成就;《法華經》上也有個例子,龍女八歲成佛;世尊舉出這個例子就是說明,我們這個世間人行。他為什麼舉的是童男、童女,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舉童男、童女就是表示,用什麼心才能成就?赤子之心。小孩的心還沒有受過污染,不受污染的心就能成就,所以不舉成年人,道理在此地。可是現在跟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不一樣,現在的小孩還不會說話,已經被污染了。坐在電視機面前,兩個眼睛看著電視螢幕,就被污染了。

可是我們要曉得,釋迦牟尼佛教學真正的義趣,什麼是不受污染?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污染。於一切法裏面還有好惡,還有喜歡的、還有討厭的,你這個心被污染,你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是清淨平等的。你在這個境界裏面,起好惡的念頭、起愛憎的念頭、起控制的念頭、起佔有的念頭,這是嚴重的污染,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諸佛菩薩那個境界,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華藏世界,在往生經裏面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美不勝收。那些人享不享受?享受,這是告訴我們可以享受,不可以有妄念。也就是說他們種種享受,他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意念,決定沒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念頭都沒有,何況是行為?那個叫大樂,那是真樂。我們這裏面,無論是樂也好、是苦也好,都有控制這個意念,都有佔有的念頭跟行為,那叫造業;他們不造業。由此可知,起心動念想佔有,起心動念想控制,這就造業了。

造業決定是惡業多,善業少。什麼叫善業?偶爾短暫的,把控制、佔有放鬆一點,就是善業了,那個時間很短暫;抓緊一點,要造業,又惡業了,善惡無非如是而已。所以佛才講,三惡道是六道凡夫的老家,三善道是六道眾生出來觀光旅遊,時間很短促。我們細想想有道理,冷靜仔細去觀察,佛所講的確實是事實真相。我希望同修們要覺悟,覺悟一定要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佳的榜樣。我們學佛,一定要以釋迦牟尼佛做一個基礎,這是我們根本的一個模式,然後你有了定力。什麼叫定力?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逆緣、逆境不生煩惱,善緣、善境不起貪愛,這叫定力。有定力,自然就有智慧,智慧就是一切通達明瞭,這樣就可以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菩薩道裏面,所謂道,實在講就是存心,大菩提心。這個心是大慈大悲,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無條件的。你有這個心,還要有行為,如果沒有行為,你這個心是空的,心跟願都是空的,必須以行為去落實,行為是菩薩行。菩薩行,在一般大乘經裏面講了六條: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華嚴經》講十條,《華嚴》說得詳細、說得圓滿。其實,六跟十內容是一樣的,十條歸納起來就是六條,六條展開就是十條。十條是把般若展開,前面五條相同,般若這一展開,般若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叫後得智,所以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這後得智。後得智是智慧的作用,用在哪里?還是用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說六條,般若裏面是統統都具足了,十條只不過是把般若智慧詳細說明而已;由此可知,六跟十是沒有區別的。

我們要真做!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做什麼?就是做的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圓滿,六種圓滿。佈施做得圓滿,怎麼圓滿?無條件的,不著相的,就是圓滿。如果我們在那裏做,還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這個不圓滿。做了之後,決定不執著,《般若經》上講三輪體空,不要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要去執著別人得了多少好處。譬如佈施,你財佈施,我佈施多少錢,那個人接受了多少,這個不圓滿,這不叫波羅蜜;只能叫佈施,不叫圓滿。圓滿一定叫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還到無壽者相。佈施離四相,持戒也離四相,忍辱也離四相,精進也離四相,禪定也離四相,般若就是離相,這叫波羅蜜,這叫圓滿。希望我們同修們要細心去體會,要放下自私自利,念念為社會、為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服務,盡心盡力幫助法界一切眾生,我們這一生的修學,向諸佛菩薩學習,決定得到一個殊勝的結果。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老法師講述2006/10/12英國倫敦大學BruneiGallery

我到倫敦之前,我參加巴黎教科文組織的一個活動。這次的活動是慶祝釋迦牟尼佛二五五0年的衛塞節,討論的的主題是「佛教徒對社會的貢獻」。佛教在東方是很盛行,西方比東方要差一些,所以瞭解的人比較上少一些人。我們知道倫敦大學對於漢學的研究是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榮譽,所以我今天很榮幸的能夠到學校來跟大家請教。

在當前的社會,諸位都知道,可以說是有史以來非常混亂的一個時代,我們在過去歷史當中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局面。在今天,在全世界無論是哪個行業,幾乎都有共同的一個願望:如何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跟世界和平。九一一事件之後,澳洲昆士蘭大學舉行一次座談會,就是和平學院的這些教授們就討論這個問題。在中國,今年四月間舉辦了一次「佛教世界論壇」,也是提出來「和諧世界,從心做起」,主要的討論,「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如何能夠真正落實心安、心淨、心平?九一一事件之後,我們學校的這些教授們在一起討論,冷戰、熱戰不能夠解決問題。

接著在這些年來,我參加了五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會議,我們才知道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已經開了三十多年,社會的動亂頻率年年都在上升,災害是一次比一次嚴重,所以許多這些志士仁人們參與這個會議之後,幾乎對和平的落實都失去了信心。在當前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可以說是今天社會第一等的大事。我們從這個地方作為深層的反思。我想今天在我們這個學院來討論這個問題就有很親切的感情。

我們就想到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這樣大的國家,這麼複雜的族群,在五千年當中,它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助合作,這是一樁非常難得的事情,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歷史上的奇蹟。我們再往深遠一點去觀察,它是有原因的,這就是中國這些祖先們在五千年前就懂得教育。在中國古聖先賢傳下來的理念,這個理念就是告訴我們「人性本善」。所以中國教小朋友的童蒙的教材《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大乘佛法裏面,佛常常講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兩句話雖然說的不同,但是意思可以說完全相同。

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為什麼變成不善?人與人之間為什麼如此難以相處?這個原因到底是發生在什麼地方?這是《三字經》後頭接著講的「性相近,習相遠」,這就是說一切眾生,包括我們大家在座的每個人,確確實實,千真萬確本來是佛、本來成佛,叫本性本善,他本來就是善。所以中國的教育,我們也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也就是這個因素而興起來的。

中國有一句成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跟善人在一起,你就會善的變善,跟惡人在一起就染上惡的習氣。所以中國古代的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它是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這是我們在中國古籍裏面所看到的,周朝周文王的母親懷他的時候記載的就很清楚。周這個朝代距離我們現在有三千多年了,所以中國有文字記載這教育的興起是從堯舜,堯舜的年代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四千五百年。由此可知,中國對於教育重視這個年代很久很久了。所以中國人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能夠培養一個人,讓他的本性本善不至於迷失掉。我們看到文王的母親,她的名字叫太任,她在懷孕的時候,典籍上記載的,「目不視惡色」,眼睛不看不正當的東西;「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這就跟佛法裏面講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的道理完全相同。

中國的道家(就是後來演變成為道教)他們的理念就是隨順大自然。所以道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能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這就叫德。中國教育的興起是從倫理,五倫是道、是自然的,夫妻的結合,父子、兄弟、領導與被領導、朋友,這五樁事情決不是哪個人創造的,哪個人發明的,哪個人製作的,不是,這是天然的。天然的,這就是道。中國教育的理念就是依據這個原點,這個原點的中心就是《論語》裏面的一句話,「父子有親」,就是父子的親愛,這是教育的原點。所以我們很細心去觀察,嬰兒在三、四個月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從他的表態、動作能看得出來,你看他們對父母的愛跟父母對他的愛,這時候沒有任何條件。這時候,你就能夠觀察到人性本善,你從這裏細心觀察,你就能肯定它。

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這個善在一生當中永遠保持而不失掉。所以第二個演變成隨順自然的規則,父慈子孝。父慈子孝,這是德,父子是道,慈孝就是德。教育第二個目標就是父子的親愛要把它從父子再擴大,你能夠愛家庭、愛兄弟、愛家族,然後愛你的鄰居、愛你的族群、愛國家,到最後推展到愛一切人類,《弟子規》有講「凡是人,皆須愛」。由此可知,中國五千年教育的根就是愛的教育。所以人知道愛人就不會害人。演變成以後儒釋道三家的教學,它的內容可以說統統不離開這三個原則:第一個就是要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大道,第二個是如何懂得人跟人的和睦相處;第三個是懂得人如何跟大自然和睦相處。第三個要懂得提升自己的靈性,使自己在宇宙當中不斷的向上提升。這就是中國古聖先賢自己修學跟教化眾生的內容。

所以教育是從小孩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就是家庭教育。中國的教育確實演變到最後,還是離不開家庭教育。譬如演變成為學校教育之後,我們中國從前的人稱老師,他不是講我們現在稱老師、教授,他稱「師父」,自己稱「弟子」,你看這就是父子的關係已經到學校師生的關係了;同學不是同學,稱師兄弟。你從這些稱呼上來看,就是中國倫理教育已經普遍到社會各個階層。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告訴我們一個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常常想到我自己不願意別人對待我的事情,我決定不可以對待別人。解決問題最高的指導的原理,不是在對方,而是在自己,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困難,問題解決,一定從自己的內心去解決,而不是在外面。這些指導的原則在中國用了五千年,有豐富的經驗,有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們就談到我們現前遇到的問題,這是衝突的問題、社會動亂的問題,我參加許多和平會議裏面,我就提到中國解決問題的這些原理原則。化解衝突從什麼地方化解起?一定從家庭,從自己本身。

我們現在看到世界各個地方離婚率這麼高,這就是一切衝突的因,你就看出來,夫妻不和,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他到社會怎麼能和別人不衝突?我們的世界就好比一個人身,家庭就好比人身裏面的一個細胞,細胞要是統統都壞了,人就得重病。所以古代中國孟子的母親,她懂得選擇好的鄰居,可以培養她的下一代。我們也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今天選擇什麼樣的環境,對我們底下一代、對我們的學生能夠有幫助?我的選擇,第一個,這個地區離婚率很低;第二個,這個地區青少年犯罪率很少。如果說離婚率沒有,青少年犯罪率沒有,幾乎在這個世界已經找不到了,所以只能夠找一個低一點的。

更深一層的因,那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在佛法裏面講,本性跟習性的衝突。所以我們要很認真努力把我們內心對人的對立、對事的對立、對一切物的對立,把對立要化解掉。沒有對立,然後就沒有疑慮、就沒有矛盾,當然就沒有衝突,這樣才真正能做到自己心地清淨。自己心與一切萬物平等,然後你才真正達到心安,我們中國人常講「心安理得」,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所以我們自己本身身心做到和諧,就是我們身心和諧,然後才能幫助外面的社會,和諧社會,才能幫助世界的和諧。

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仁者無敵」,仁者在佛法裏面是稱菩薩,就是一個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內心裏面沒有與人家對立的;如果有跟人家對立,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那你就不是菩薩。菩薩的心清淨,菩薩的心對人一定是平等的。這真正是修養的功夫,佛門裏頭講功夫是講這個,不是講其他的,你一定要把你不善的這些煩惱、念頭、習氣要把它放下。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個時代,跟過去比,這個時代沒有聖人出來。這原因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頭腦沒有古人好,沒有古人那麼聰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還是古人從小有良好的教育,他能夠遠離這所有一切的不善。

你看古代的教育,從嬰兒開始,所有一切不善的、負面的,父母都會照顧得非常周到,不要讓嬰兒接觸到。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完全是正面,完全與道德相應,與道德相違背的,他聽不到、看不到,也接觸不到。所以母親是非常的偉大。聖人是誰鑄造成功的?母親鑄造成功的。在中國人,家庭裏面稱妻子為「太太」,太太是什麼意思?太太是聖人的母親。這個起源就是周朝,周朝文王的祖母,祖母叫太薑,他的母親是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叫太姒,他們家的三個,聖人的母親都用太字。所以太太就從這裏起,太太就是聖人的母親。

在五倫裏面,我們都讀到的,現在讀古人的書就不多了,五倫裏面,諸位曉得「父子有親」,親愛;「君臣有義」,義就是要合理,如理如法,這叫義,做領導人的要如理如法對待下屬,下屬也要如理如法對領導人效忠。「夫婦有別」,別是差別,因為夫婦組成一個家庭,這是社會基本的組織。這個家庭裏面一定是兩樁事情,第一樁是家庭的經濟,生活是頭一樁大事情。所以先生在中國古時候,先生是出外謀生,負責家庭經濟的生活,太太在家裏面是教育下一代。他們的任務是不同的,所謂相夫教子,幫助先生把底下的小孩教好。這兩樁事情,諸位想想,哪一樁事情大?想來想去還是教下一代的大。所以太太了不起!

由此可知,中國倫理的教育一直綿延到五千年,這是中國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針、教育的目標。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養成一個愛,常常講到捨己為人,不會對社會是損人利己,他不會做這種事情,他是從小就養成這個習慣,他懂得讓,沒有競爭。所以競爭在中國裏頭沒有,是非常忌諱的,從小就要學讓,學有禮、學讓。禮讓在今天問題就解決了,現在到處這些動亂、這些衝突,如果有一面懂得這個道理,我能夠讓一步,衝突就不會發生;互不相讓,這衝突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所以古人的教學就好比種樹一樣,它有根,家庭教育,倫理、道德、因果它紮下根,它有根,它是活的,所以它會成長,它會茁壯,會開花結果。

現代的教育可以說是完全違背了倫理、道德、因果,現在認為這個東西是迷信,或者是專猘帝王時代的東西,那些應該要淘汰落伍,不講求這些了。現在的教育是從學術上做研究,好像是花瓶裏面的插花,看上去很美,它是死的,它不是活的。尤其是現在的教育,我們看到非常可怕,你看小孩從嬰兒時代他已經就開始學了,他跟誰學的?他父母沒有教他,他跟電視學。小孩眼睛一張開,他就看電視,稍微懂一點點事,他就搞電動玩具,所接受的都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受這樣的教育,所以存在競爭、鬥爭,到最後戰爭,他學的是這個,你說要想社會沒有衝突,怎麼能達得到?

我過去參加國際和平會議八次,每次都提出中國古代這些產生效果的一些方法,提出來之後,大家聽了都很讚歎: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不過想想他們的話也是有道理,我也不能反駁他。我們幾乎對和平喪失了信心,這是很恐怖的一樁事情。

我記得我一九九九年住在新加坡,我們在新加坡團結,當時新加坡九個宗教,我們把九個宗教變成一家人,告訴世界上宗教可以團結。我們從二00五年(去年)十一月,我們就開始在中國湯池一個小鎮(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就在那裏做實驗,把中國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在那裏去做,但是做是非常困難,為什麼?中國這種教學至少已經斷掉八十年了。我們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到今年五、六月的時候,我們的教學成果已經看到了,證明人性本善,證明瞭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為什麼?那個地方衝突化解了,夫妻衝突沒有了,婆媳衝突沒有了,鄰居當中的競爭沒有了,社會上的竊盜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相見懂得互相尊重,懂得互相禮敬,知道互助合作。我們看到這種情形,我說我應當把它介紹給聯合國。

所以這次教科文組織總部通知我,希望我參加這次活動,而且邀請我做主辦單位,我非常歡喜,我就答應了。有些人問我:法師,你辦這麼大的活動,你的目的在哪里?你的用意在哪里?我說:有,我有目的,我也有用意。我說兩樁事情:第一個,新加坡現在是十個宗教,上了聯合國的大會堂,互相在一起為世界和平祈禱,告訴大家世界宗教團結了;第二個,湯池還不到一年,我們教學的成果,就是真正化解衝突,落實社會的安定和平,也是中國領導人最近提出來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我們可以把它落實,這不是空洞的口號。這個我在聯合國告訴全世界的人,這個事情可以做得到。所以我辦這次的活動主要的目的在此地。

中國的學術到中世紀之後可以歸納為儒釋道三家,現在成為宗教,那是誤會。佛不是宗教,道也不是宗教,它是學派,但是現在在形式上已經變成宗教了,這非常不幸。這三家的教學它都有根,儒家的根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弟子規》,道家的根是《感應篇》,佛家的根是十善業,這三個根紮住之後,無論你從事哪一門學術的研究都能成為專家,都能成為聖賢。

今天我們有緣在此地簡單的把中國這三個教學的根本介紹給大家做參考,特別期望年輕人,我們能在倫理道德上紮根,然後再提升到因果、智慧跟科學,才能成就自己,才能夠幫助國家、幫助社會、幫助全世界走向永久和平的大道。我們非常感謝學校,也感謝校長、感謝老師,給我這樣的一個機會,謝謝大家。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