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菁華(31)淨空法師1993/8講於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三四、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父子兄弟,夫婦親屬」。「親屬」是家族。人與人之相聚是緣分,一生偶爾見一次面也是緣分,何況能在同一家庭,成為一家人,緣分就更深了。

父子有四種緣。第一,「報恩」,過去生中有善緣、歡喜緣,這屬於孝子賢孫,是來報恩的。第二,「報怨」,這是過去的冤家債主,我們常講的敗家子,小孩長大後,搞得家破人亡。第三,「討債」,這要視父母欠的有多少,欠得少的,他幾年就走了;欠得多的,父母要花許多錢財,供他念書,生活樣樣照顧周到,但小孩長大後突然就走了。第四,「還債」,這是兒女欠父母的,欠得多的,對父母生活會供養得很周到;欠得少的,照顧父母的生活不缺乏,但是沒有孝敬心,對父母不尊重,只是在物質生活上照顧周到。有這四種緣,才會變成一家人。緣疏一點的就是親戚、朋友,緣較接近的變成一家人。

如果是惡緣,所謂「欠命償命,欠錢還錢」,總得要報。但是透過後天的教育也能補償,教育能教導他明白道理,縱然過去世有怨,怨能化解。所以,教育是幫助我們化惡緣成善緣,化世間恩愛之緣成法緣,這是最殊勝的。

「當相敬愛」是做人的道理。儒家講五倫、十義,義是義務,每一個人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分,你要盡到你的義務,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在家庭,對父親是兒子的身分,你要盡孝道;對兒子是父親的身分,你對他要慈愛。所以,懂得倫理,明白道義,就是教育。

教育是教導我們如何與人相處,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所以教育的功效就是維持家庭和睦興旺、社會安定、國家強盛、世界和平。但現今已經沒有這種功效了,今天的教育目標與古代恰好相反。

「無相憎嫉」。「憎」是有怨恨心、嫉妒心。從家族再擴大,就是社會人群,對於一切眾生都要敬愛,社會才和諧,世界才和平,我們才真正能夠安居樂業。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存在,所以事事都要考量到整個社會的安全,決定不能憎恨嫉妒。我們遇到逆緣,不順心的事情,要多想想,追究其根源,心自然就平了,煩惱就不會發作了。

「有無相通」,在物質生活上,有多餘的要主動幫助需要的人,在生活上互相照顧。世間每個人一生所修的不相同,因此福報不一樣。福報大的人要照顧福報少的,大家就能相安。如果有福報的人為富不仁,只圖自己的享受,不顧別人的疾苦,社會一定會有動亂。小的動亂是盜賊,大的則是整個社會的動亂。如果富有的人能照顧貧民,貧民生活能過得去,知道富人對他有恩惠,社會就會安定,人人都能過太平日子,所以「有無相通」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安定,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幸福;如果社會動亂,無論你有多大的福報、財富,都會過得很痛苦。

我們從幫助自己的家親眷屬,慢慢推廣到對一切大眾。現在有許多年輕、真正有德行好學的人,我們要真正幫助他,替社會、國家、世界培養優秀的人才,為一切大眾造福,功德無比殊勝。而自己的兒女、親屬將來長大了,自然有福報,所以眼光要看得深,看得遠。

「無得貪惜」。「惜」是吝惜,自己有的捨不得幫助別人。

「言色常和」,「言」是言語,「色」是面色,說話溫和,笑面迎人。佛陀教育對於這一點非常重視,所以佛門道場供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代表「言色常和」。

「莫相違戾」。「違戾」是意見不同,意見不同必然有紛爭。我們觀察許多國家、民族、政黨,為什麼分裂?大家意見不相同,無法建立共識,誰都不肯服誰。我們再看看古時候的政治領袖,他們用什麼方法來領導大眾建立共識?中國從漢武帝開始,用孔孟學說建立共識,這個作法確實使大家心服口服,於是一直到滿清都遵守孔孟學說。此方法確實高明!今天大家都依自己的理論、主張,聽從的人是少數,不聽從的人是多數,所以很容易分裂。

這一段開示教導我們,家族、宗親應該如何相處,家庭如何能幸福和睦,這是我們一生幸福快樂的基礎。人人遵守佛的教訓,縱然有意見、有不平,都有分寸,不會越界限、常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