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淨空法師主講

(五)十願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全部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才叫學佛,才是學菩薩,才有一點像菩薩。菩薩修行,單單修六度還不能成佛,要念佛求生淨土。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我們是達不到。換句話說,在六波羅蜜的基礎上,再往上提升一層,那是什麼法門呢?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成佛的法門,是理一心不亂的法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這是最後修學的,是不能躐(越)等的。假使六波羅蜜沒有修成功的話,這十大願王實在講連邊都沾不上。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廣大如虛空法界一樣,所以他的十願,願願都是究竟圓滿。第一、「禮敬諸佛」。諸佛指的是什麼呢?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諸佛。「情」是一切有情眾生;就是一切動物。「無情」是植物、礦物。所以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把我們對佛的那種恭敬心,轉而對一切眾生,這就是普賢心,跟一般菩薩的心不一樣。學佛的人對佛很恭敬、很虔誠,其實這個恭敬、虔誠,還不是真的。為什麼呢?諸位想想,你在聽經時,如果遇到一個更重要的人,一件更重要的事,聽經就變成次要的,佛也不要了。可見得,這種虔誠、恭敬還是不真純,要是真正至誠恭敬,聽經聞法便是人生第一大事。但就事實而言,假如有一個人在你聽聞佛法的時候告訴你:「現在有一筆生意,馬上可以賺一百萬美金。」保險你掉頭就走,再也不回來聽經了。可見得,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虔誠,是禁不起考驗的。一面對考驗,才曉得這個恭敬心、虔誠心,一文不值!一點都不真實。普賢行的恭敬是真實的,對一切眾生跟對佛完全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得罪一個眾生就是得罪佛啊,就是對佛不敬啊。對人要敬,那對桌椅板凳呢?它也是眾生哪!這個「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那對它怎麼恭敬呢?是不是每天對它頂禮三拜呢?這樣學法就變成佛呆子了。對物,你把它擺得整齊,把它保養得乾乾淨淨的,這是對它的禮敬。書本,擺在書架上,擺得整整齊齊,是對書本的恭敬。所以,做事情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圓滿,這是對事的恭敬。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的恭敬,就是普賢菩薩的大行。所以六度菩薩行擴大、圓滿了,就叫做普賢行。因此,普賢行是最圓滿、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第二、「稱讚如來」。第一禮敬諸佛,為什麼第二句講「稱讚如來」,他不叫「稱讚諸佛」呢?這裏用意很深!「禮敬諸佛」是從形像上說的。從相上來講,一律要「恭敬」。見到善人恭敬,見到惡人也要恭敬;不分善惡、不分邪正;正法恭敬、邪法也恭敬,沒有不恭敬的。「稱讚如來」是從性上講的。這裏就有差別了,善的,我們稱讚他;不是善的,我們不稱讚他——恭敬而不稱讚——差別就在這裏。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裏,就有這樣的典範: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是禮敬、讚歎,唯獨三個人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第一、是勝熱婆羅門。這個人是個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財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讚歎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此人脾氣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馬上就治罪——下油鍋、上刀山,就這樣整人。善財去了,有禮敬沒有讚歎。第三位是筏蘇蜜多。是個婬女,善財也只恭敬而不讚歎。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癡(三毒煩惱),他恭敬而不讚歎。所以讚歎是以性德為標準,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讚歎;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讚歎,仍然是要恭敬。因為恭敬是清淨心、平等心,即使對於其他一般宗教我們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們也要讚歎。像天主教是正教,他幫助人生天,當然那不是究竟,但是,能生天總比在三惡道強得多吧!所以我們也讚歎他。如果是叫人造罪業墮三途的邪教,我們絕對不讚歎。所以這十願的第二願跟第一願,就有這麼大的差別,但是二者的心地絕對是清淨圓滿。

第三、「廣修供養」。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是無比的廣大。在大乘佛法裏,就是圓滿的性德起用。一般菩薩,雖然是見性(明心見性),但並不圓滿,所以性德的作用是部份的。唯獨普賢菩薩性德的起用是圓滿的,所以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跟六度菩薩不同的地方。因此,他的供養,一供一切供,供一尊佛就是供一切諸佛——不是單指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沒有成佛的所有眾生,乃至於無情眾生,全部都是。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菩薩的修學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境界。這個心量才真正是圓滿的脫開了局限與分別。普賢菩薩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為唯有佛法能夠教人破迷開悟,教人恢復、證得圓滿的自性,這是其他一切供養布施,都不能達到的。法供養中,是「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所以在此特別提醒諸位同學,佛法是師道,一定要尊師重道,依照老師的教導去修學,我們才能夠獲得究竟圓滿不思議的功德利益。

談到佛法,那一部經是第一呢?隋唐時代,中國、日本、韓國的高僧大德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作個比較。他們幾乎一致公認華嚴經是第一經。可見華嚴經是究竟圓滿的教學,這是舉世公認的。這些大德們,再將「無量壽經」跟「華嚴經」作一個比較,他們說無量壽經是第一經,把華嚴經比下去了。為什麼呢?古德曾經說過:華嚴、法華是最重要的兩部大經,在中國佛法稱為「一乘圓教」。一乘圓教只有這兩部經,而這兩部經都是「無量壽經」的導引,都是引導我們入無量壽經的。所以無量壽經才是真正第一中的第一。讀到古人這個說法,我是無比的歡喜,因為我自己有深刻的體驗,我之所以入淨宗就是華嚴經的引導。在過去,我講華嚴十七年,現在依然沒有中斷,目前只講普賢行願品。在十七年當中,我是從華嚴經入淨土的。因為我深入體會普賢菩薩在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意味。極樂就是無量壽經的勝境。從這裏真正體驗到:無量壽經是整個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精華。才曉得古人所講的話,是絕對的正確。

由此,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最好的、最殊勝的,已經找到,提拈出來了。但是,如果不是夏蓮居老居士將五種原譯本會集成善本,我們也得不到圓滿、殊勝的法益。從會集工作的偉大程度來看,確知夏老居士也是佛菩薩再來,絕不是普通人。實在是菩薩憐愍這一代眾生,也是這一代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感得大菩薩降臨世間,為我們做好整理的工作,使這個法門,能在末法九千年當中大弘其道,廣度無量眾生。我到北京,夏老居士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送我一張照片。我帶回臺灣之後,把它放大,印出來了,供給大家供養。這張照片雖然翻印多次,不是很清楚,但是仍然可以從這照片上看到不可思議的感應:夏老居士的後面是屏風,他頭頂上有佛像,而佛放光,他的鞋子也放光。雖然是屢次的翻印,還是能看得很清楚——頭頂上有一尊佛坐著,底下還有蓮花座。我們供養他,表示我們不忘這位大菩薩的恩德,感念他替我們會集了這樣完善的經本,作為我們專修專弘的依據。

無量壽經共有四十八品,那一品是第一呢?我們要追根究柢,把第一的第一找出來。

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現在我們曉得無量壽經是一切經中第一,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弘揚這個法門。換句話說,這部經是諸佛度眾生最主要的一部經典,其他各經都是輔助這部經的。在本經四十八品中,第六品最為重要。第六品就是阿彌陀佛所說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釋迦牟尼佛轉述的,所謂佛佛道同,世尊轉說,就等於阿彌陀佛自己宣說。我們展開無量壽經全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沒有一句是違背四十八願的;句句、字字與四十八願相應。這四十八願,那一願是第一呢?古來所有高僧大德們共同認定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願呢?是十念往生——十念、一念決定往生。這才顯示出佛法,真正圓滿、殊勝、不可思議的境界。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心裏有一個疑問:假如有人造極重的罪業,立刻要墮阿鼻地獄,佛有沒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如果佛沒有這種能力,那佛的智慧、能力還是有限的;我們讚歎佛「萬德萬能」,那只是讚美而已,不是事實!反之,假如造極重罪業,馬上就要墮地獄的人,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神通才真的是圓滿了,我們不能不五體投地的佩服。等我念到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心中的疑惑才掃除,這才曉得佛的智慧、德能,真的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佛確實有能力叫極重罪人立刻成佛,問題在人相不相信?接不接受?要是不相信、不接受,過失是在受罪這個人,不是佛菩薩沒有能力。所以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才知道佛「萬德萬能」是事實,不是誇張,也不是虛讚。從這裏,我們的確把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的妙法,真正找出來了,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前面舉諦閑老法師那位徒弟,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就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那往生是上品上生,不是普通的。他站著走,而且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要知他一句佛號就是第十八願,所以他的成就,就是第十八願的證明;這個法門誰能相信,此人必定是大善根、大福德。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能信受奉行;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勸他也不相信。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含有無量義,也就是虛空法界的一個名號,所以它無所不包。我們要能夠明白這個名號的含義,那整部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個名號的註解。如果要想瞭解無量壽經,那麼大方廣佛華嚴經,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再要了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整部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你這樣慢慢去體會,便能知道這個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全部的佛教;這一個名號,也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無法不包。所以念這一句名號,一切都念到了。在清朝乾隆皇帝時,有一位中國佛教史上非常有名氣的法師——慈雲灌頂法師——他的著作很多。他在「觀無量壽經直指」裏面告訴我們:世間人,求消災、求免難,用經、用咒,或者是用種種懺法,都有效。假如是極重罪障,所有的懺法、經法,都沒效,都不起作用時,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能除。我們才曉得,消災滅罪,這一句佛號是第一功德啦!很多人不知道,而捨此他求!所以生病了,要去念藥師經;有災難了,去念普門品,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遠遠超過所有一切經咒。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呢?何必還要說許許多多經咒、懺法呢?實在是因為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這才把最好的、第一等的貨作壓軸。這就像我們在臺灣逛故宮一樣。故宮裏面最寶貴的是什麼東西?是商周的銅器。但一般人看來,是破銅爛鐵,沒什麼興趣。再看看明、清的玉器。哎喲!那寶貴得不得了!其實那些玉器怎能跟破銅爛鐵(商周銅器)比,那破銅爛鐵是真的無價之寶啊!相同的,世人不識貨,不認識「阿彌陀佛」的功德,佛不得已講一切經,以便引導眾生歸向極樂。所以善導大師講的那句話沒錯。我們真正認識了,也能專修、專弘淨宗,實在講,這是三寶加持,也是這個時代眾生的機緣成熟。在最近這五、六年當中,各種不同本子的無量壽經,大概總共印了幾百萬冊,流通到全世界。我在世界各地極力的介紹、推薦,歡喜、接受的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我看到大家這麼用功、認真的去修學,實在是感到非常的安慰,也充滿了法喜。所有一切的辛勞統統都忘掉了。所以說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推廣這個法門,「廣修供養」,我們就圓圓滿滿的做到了。

諸佛菩薩接引眾生的方便(方法手段)是無量無邊的,這是大慈悲的展現,最後統統都是引導歸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以密教而言,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了金剛薩埵上師(始祖),金剛薩埵將密法傳給龍樹,由龍樹傳到人間。金剛薩埵也叫金剛手菩薩,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就是普賢菩薩。另一位準提菩薩是密宗了不起的大德,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就是觀音菩薩。在我們凡夫分別心裏有顯、有密,在佛菩薩則是完全圓滿、自在、平等、無有分別,懂得這一層才知道八萬四千法真的是殊途同歸啊!佛為接引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恒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想學什麼就教什麼,最後回到本家,大家都見到阿彌陀佛,才曉得原來統統是一樣的。明白了這個事實,對任何宗派、任何法門,我們都要真誠恭敬——因為我們修學的方法雖然不一樣,我們要到達之目的地卻完全相同!

第四、「懺悔業障」。業障是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動念就造業;一定就產生障礙。障什麼呢?障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真心本性裏面,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現在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起作用。什麼原因呢?就是有障礙。障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另一類是所知障。這二種障礙,我們沒把它消除,反而天天都在造。諸位想想,你什麼時候不執著?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這就好像醫生一下子就把病人生病的根源診斷出來一樣。「妄想」就是所知障的根;「執著」是煩惱障的根。因此,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無量的法門、方法、手段,無非是要把我們妄想、執著打掉,一旦破二障就見佛性。因此「懺悔業障」在佛法修學裏,是關鍵、是樞紐,所有一切修學法,都是懺悔業障的。但是業障真的不容易斷啊!有業障,修行是決定不能成就啊!在無量無邊的法門裏,只有淨土法門最殊特,即使我們帶了極重罪業的業障,乃至造五逆罪業,要墮阿鼻地獄,業障還沒有懺除,只要真正發願改過自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求生淨土,業障就消除掉了,馬上就能夠成佛,就能夠做主。所以慈雲大師說: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這話不是隨便說,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以在大經上得到證明!

在過去幾年,有人提出來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這話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無論是臺灣或是美國念佛的人心都慌了。一九八四年我到達洛杉磯,周宣德老居士在飛機場接我,一見面第一句話就問:「法師啊,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我們這一生念佛,不就白念了!不能往生,這不就完了!這怎麼辦啦?」

我聽了笑一笑,然後告訴他:「老居士啊!帶業不能往生,不去也罷!」

他聽了很迷惑:「那!那!那是怎麼啦!」

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

他說:「為什麼呢?」

我說:「你老人家想一想,西方世界有沒有說四土、三輩、九品。」

他說:「這個有,這個經上有的。」

我說:「假如不帶業,這四土、三輩、九品從那裏來的。」

他這一聽,就明白了。四土、三輩、九品就是帶業多少而分的嘛!帶得多,品位就低一點;帶得少,品位就高一點。我說:「你再想想,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是等覺菩薩,經上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有破,那是不是業?」他聽了就笑起來了。那是業啊!等覺菩薩也是帶業去的。要不帶業,就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不帶業,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不帶業的。我說:「誰說帶業不能往生呀?」他這才恍然大悟,這才笑了起來——極樂世界統統是帶業往生的。

佛法講的是圓滿,不與人結怨。所以我後頭補充說一句話:「說消業也沒有錯。為什麼呢?希望現前多消一點,少帶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一點,這也是好事情。」我到紐約一下飛機,沈家楨老居士來接我,也問我這個問題。可見確實是有很多人不瞭解事實的真相,而受了影響,在瞭解之後,就知道:「帶業」一點沒錯,「消業」也是一句好話,這是懺悔業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正懺悔啊。但是,念的時候: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願,要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解行,也要跟阿彌陀佛的解行相應。如何做到相應呢?我們念無量壽經,要能圓圓滿滿地把無量壽經的道理、教訓,認真努力的做到,這就相應了。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念佛人絕對不是有口無心——口裏念佛,心裏打妄想,那一點用處都沒有!一定要做到念這一句佛號時,我心跟佛心一樣;願,跟佛願一樣;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這才是真正念佛,才能消除一切罪障。

第五、「隨喜功德」。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嫉妒。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你看嬰兒幾個月大,或是一歲大的,給他吃糖的時候,別人多拿一點,他心中的嫉妒就自然表現出來!嫉妒心對於修學是很大的障礙,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教我們要修「隨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進一步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隨喜,不單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還要盡心盡力促成他、幫助他,這就是儒家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無法幫忙,我們有個歡喜心讚歎,那也是隨喜功德。隨喜的時候,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並且盡心盡力幫人,才是真正隨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盡力幫忙,或是單單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歡喜容忍別人超過自己,那隨喜的功德就殊勝了。

中國自古的教學,都是希望下一代的成就超過自己,如果不能超越,那教育就完全失敗了。不像現在人,有嫉妒、障礙心,唯恐別人超過自己。教別人,自己也要留一手,不肯盡心教授,這叫吝法。吝法,得愚疑的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這種人,不曉得果報之可怕!從前中國,做官的人戴的帽子叫進賢冠。這個官帽是表法的,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它兩層像樓梯一樣,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低的是代表自己,高的是代表後人;做大臣的念念當中都希望後人能夠高過自己。無論在德行、學問、能力,乃至於生活水平上,都要不斷求進步,不斷提升,這才是教學成功——社會全體都在進步,不是在倒退啊!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表示心要平等。皇帝和大臣穿戴的冠服,是代表他們應有的義務與責任,時時警示他們要認真去做。

下一個時代,是我們教學的時代;如果我們的德行、學問、能力,不能夠有相當的成就,那麼下一代的眾生,我們就度不了。為什麼呢?你看看現在的小孩,他們所受的教育愈來愈偏重科技,而他們所處的社會愈來愈複雜。所以要度化他們的人,心要愈來愈清淨、智慧要愈來愈高、德行要愈來愈厚,才能夠應付下一代的時代和時機。因此,「隨喜功德」顯得非常重要。總之,嫉妒、瞋恨是嚴重傷害自性的,必須連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隨喜功德」。

第六、「請轉法輪」。我們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實的利益,要用什麼方法回報老師————。我們供奉佛菩薩的形像,每天給他上供,這能報答嗎?不能報答。供養佛像,在佛前大供,這種儀式是提醒我們念念不忘報恩。真正能夠報答的,就是我們要怎樣把佛的願望實現。佛的心願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學、早日圓成佛道。滿他的心願,以佛心為己心,才是真正報佛恩啊!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請轉法輪。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禮請法師大德來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這也是最大的福德。為什麼呢?這是對一個地區法供養。雖然說法的是法師,但是沒有禮請的助緣,他不會自己來啊!所以禮請的人福報是很大的。一般講修福,不管是為自己修福、為大眾修福、為亡人(祖先或親人)修福,念經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講經,那功德就更大了。念經,有許多人只種一點善根,實際的教理並不明瞭。但是請法師講解,對經典就完全理解了,便能歡喜讀誦、依教奉行。如此,講經的福德不知道比誦經增加多少倍啊!

現在能講經的法師少了,想請也請不到了。我在許許多多的地方,聽眾都反應:「現在要請法師來弘法很困難!」我笑著說:「請法師來弘法,講經給你們聽,這是果報啊!有果必有因,你們不修因,就想現成的果報,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呢?」什麼是修因呢?「修因」,是要栽培法師啊!老法師或有名氣的法師來講經,歡喜得不得了,大家都爭著要供養。初學的人,講得不好,就不去聽、也不理他。那初學的人氣都洩了:「唉!講經太難了!算了,我不學了,我還是趕緊念經吧。」怎麼栽培法師呢?愈是年輕、愈是講不好的,我們愈要去捧場啊!捧場,讓他覺得還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可以,能學得成。給他鼓勵!給他獎勵啊!再者,不要輕慢初學的法師,對初學的法師要特別小心謹慎,聽經,要堂堂都去——我來聽你的經,但我不讚歎你。諸位要曉得讚歎害人比誹謗還大!人受到誹謗,雖然很生氣;但真有志氣的人,愈是受辱愈要爭一口氣,愈能努力、精進,以高超的成就,令人另眼相待。誹謗,對他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要是歌頌、讚歎!他會想:這麼多人讚歎,我大概不錯了。那他的境界就到此為止,不會再往上提升了。為什麼呢?自滿了。所以讚歎害人不淺!因此,對年輕人、初學的人,絕對不要讚歎。還有,不要供養——財多了、知名度高了,馬上就墮落了。年輕法師發菩薩心出家,被信眾讚歎、供養而墮落。誰叫他墮落的,是信徒把他推墮的。他墮落,將來受果報,你們一個個都逃不了,都有連帶關係。所以對什麼人我們才大力的供養呢?對八風吹不動的人。這種人讚歎他,他不生歡喜心;誹謗他,他沒有懊惱心,他的心永遠保持平靜,這樣的人才真正值得讚歎。為什麼呢?讚歎,不會害他。所以要幫他宣揚,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他、能夠相信他,他就能度更多的眾生。供養!接受供養,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佛門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供養怎麼能接受呢?怎麼能拿去享受呢?人,有多大的福報?實在講,連諸佛菩薩都不享受這個供養。如果供養者是來種福報的,應當要接受,接受之後一定要轉供養。

近代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印祖的歸依徒弟多到沒有法子計算!他老人家接受的錢財供養全部印經。蘇州弘化社就是他自己辦的印經機構(流通經書)。我學佛之後,就完全學印光法師,將弟子所有一切供養統統印書,分送給大家。我心裏想:如此,我要是不了道,我不會披毛戴角還。為什麼呢?每一個拿到經書的人都要替我還債。這就是把布施的福,輾轉布施、輾轉供養,如此,大家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接受信眾供養,這樣做才如法,如果自己拿去享受,是絕對不如法的。縱然蓋廟建道場,廟裏要真正弘法利生,這樣布施、供養者才真正有功德。假如廟裏沒有弘法、也沒有修行,這個廟就會變成鬥爭道場,所以建道場要特別小心!從前李炳南老師說:「在建立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盡心盡力把這個道場建成——,建好了之後,都變成羅剎!」為什麼呢?爭權奪利!變質啦!建道場的初心拋到九霄雲外啦!

供養法師也要特別小心,佛教我們供養法師要四事供養。那四事呢?飲食,他是人,生在世間不能不吃飯,所以供養法師飲食以維持生命。衣服,法師也需要穿衣服,如果他衣服破了(他還有就不必了),供養他一件衣服。生病的時候,供養他醫藥。睡覺的時候,供養他臥具。現在有信徒供養房屋,又有什麼好的都拿去供養法師,供養得法師生活太舒服了,西方極樂世界都不想去了——這裏不錯嘛!為什麼還去西方?成佛道、了生死的道心都沒有了。這對於栽培法師、成就法師,實在是大損害啊!法師出家,就沒有家了,再送他一棟房子,又叫他入家了,這就把他害死了。他有所有權,又有財產,完了!退回去了。誰害了他呢?信徒害死法師!這種人不知道自己天天在破壞佛法、損害三寶,還認為自己做了好多功德、許多好事啊。命終後,墮地獄見閻王,辯都辯不清——事實俱在,你辯什麼?

在佛門裏面修福,要有真正的智慧,這是應該要說明的。很多法師不願意說明,因為說明白了信徒便不供養了,跑掉了。那我呢?我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不想在這裏受罪,所以我跟大家講真話,我不怕你不供養,你們不供養最好,我省事啊。為此,我辦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專門印經,贈送經書。我告訴負責的簡居士一個原則:「供養多,多印;供養少,少印;沒有供養,不印,最好!」大家供養多了,還得要費心選擇那幾種書先印,怎麼個印法。沒有供養,多清淨!多省事啊!所以大家一定要曉得:不求供養、不求道場、什麼都不求,心就清淨,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淨心,幫助別人修清淨心,絕對遠離名聞利養,這才是真正的佛法。要成就年輕的法師,要照顧他們,就要讓他們吃點苦頭,不要說看到他們吃苦就不忍心,那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那麼清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都把他們拉回來,他們怎麼能成道呢?佛在經上教我們「以苦為師」。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他才有真正的道心,才有堅定的念頭要超越這個世間。所以苦是好的!自己不願意吃苦,看到別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障礙他把他拉回來。能夠真誠、踏實的栽培法師、成就法師,才能請得到法,才有真正好法師來弘法利生。

第七、「請佛住世」。「請轉法輪」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佛教——把佛教普遍、廣泛的介紹給大眾。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學想要得到真正的成就,請轉法輪還是不夠的。諸位想想:那一個人一生之中聽一次經、二次經就開悟、證果了呢?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滅以後就沒有了,所以必須要「請佛住世」。就是要請好老師常住,以便天天教導我們,使我們接受長期的薰陶,才能夠得到成就。

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炳南老師有一天問我們:「各言爾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樣:「你們每一個人的志向、願望,都說來我聽聽。」他問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希望將來能夠到處去弘法利生。」他聽了之後點點頭:「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說:「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別人。」我說:「為什麼呢?」「你只能做到宣傳的效果。」他再進一步告訴我,他老人家住在台中,三十多年,因此,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了。他說:「如果在台中,一年來講個一天、二天,就沒有一個能夠成就——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我聽了,明白這道理,確實是如此。但是,佛家講緣分——「佛不度無緣之人」。到處去宣揚,這個緣淺;容易。住在一個地方教化眾生,那個緣要很深。所以我這麼多年來,統統都在外面遊化!對自己真的有很多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對「家」(一般人有家的觀念)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館,那個地方有家?沒有!確實沒有!雖然自己有個道場,一年也不過住十幾天又要走了,統統像住旅館。「家」的觀念打破了,對自己是一種解脫!這是很不容易的,如今我真正體驗到了。

大眾想要成就,一定要請佛住世。佛滅了,佛的弟子,無論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學、有德行,能夠給我們作榜樣,能夠指導我們修學,都應該請他在此地常住。使這一個地方得他長期的薰陶,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所以要想成就,「請轉法輪」之外,一定要真正發心「請佛住世」。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個虔誠的佛弟子,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們自己要帶頭,禮請法師大德常住在這個地方,並且盡心盡力供養。真正的大德,生活都非常簡單,很容易照顧,這是一定的道理。再者,道場的莊嚴是為了接引大眾。道場要是不莊嚴,人家一看:這個道場大概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道場富麗堂皇,他們就會想:這地方大概是不錯,歡喜心、恭敬心油然而生。因為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內涵。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個樣子,才能夠接引廣大的眾生。雖然說:真正識貨的人,是不講求外表的;但是接引一般大眾,莊嚴的道場是有必要的。道場雖然莊嚴,但在道場裏面,出家人住的很簡陋。這情形到大陸去看就曉得了——大陸的寺廟,宮殿式的、飛簷重閣,非常莊嚴,但是出家人的寮房就很簡陋。方丈和尚住的房子,也很簡單、很樸素,由此可見莊嚴的場面其目的是為了接引大眾。這些我們都要細心的觀察,然後才知道以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儀式,來請佛住世,使佛法真正在一個地方生根、茁壯、開花、結果。

普賢十願,前面七願是菩薩的願行,後面三願是菩薩的回向行。所以第八願「常隨佛學」,是給我們說出以佛為修學榜樣、學習的典範。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經典還留在世間,依照經典修行,就是常隨佛學。這是修學佛法所要取的最高標準。

第九、「恒順眾生」。這是指面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一定要順。「順」是非常難做到的,所以中國人講「孝」,底下接著講「順」;不順就不孝了。學佛是盡大孝、順眾生;在恒順當中觀察機緣,誘導眾生斷惡修善,助他破迷開悟。這一定要知道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我該怎麼做,才能恰到好處,收到圓滿的效果。所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夠恒順。

最後第十、「普皆回向」。是把我們自己所修、所學的功德,毫髮都不保留的,全部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圓滿。

總之,我們修學淨宗所依據的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修行的方法,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非常的簡單,非常的明瞭,一點都不複雜。我們一生遵守這個原則來修學,決定成就,真是古德所說:「萬修萬人去。」我們有了理論的依據,有了修行的方法。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態度,對人、對事、對物?遵守這五個科目就絕對不會錯;然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蓮心悲願 的頭像
    蓮心悲願

    §蓮心悲願§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