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典故事 (7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便前往王舍城宣說佛法,以度化憍陳如等人。

當時,釋提桓因、頻婆娑羅王也各帶領了八萬四千大眾,一同來到王舍城聽佛陀說法,也都因此因緣而成道證果。比丘們看到這個情形,個個莫不感到疑惑,他們恭敬地請示佛陀:「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能夠拔離三惡道的輪迴之苦呢?」

佛陀說:「事實上,這些人不是只有今天才被救拔,在過去生中,他們也曾經獲得救拔。」

比丘們又問:「那麼,過去生他們又是怎麼樣被救拔的呢?」

佛陀便向比丘們開示過去生的因緣:

久遠劫以前,有一群商人到海上採集寶藏,在回程途中,來到一個空曠的平原,遇到了一條約十二里長的大蟒蛇。大蟒蛇看到了這群商人,便團團地將他們圍住,使得這些商人完全無路可逃。商人們無不感到驚惶失措、恐怖害怕,每個人都高聲、至誠地求著、念著:「天神、地神,還是哪位大慈大悲者?請快來救我們!」

就在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有一頭白象和一隻獅子,一起出現在眾人的面前,只見獅子往蟒蛇身上一跳,咬傷了蟒蛇的頭,才使得這群商人躲過了這場死亡災難。

蟒蛇受到攻擊後,便以口中的毐氣,加害於白象和獅子。在牠們還有氣息、尚未斷命的時候,眾商人問牠們:「您們解救我們脫離險境,我們該如何報答?您們有什麼心願嗎?」白象和獅子回答:「只願能夠成佛,度盡所有的人。」眾商人聽了大受感動,也發願:「如果您們能成佛,願我等人在初會的時候,就能夠聽聞您所證得的妙法,並且開悟得道。」聽完這席話,獅子和白象便命終了。商人們將白象和獅子火化,並為牠們建了一座塔。

佛說:「當時的獅子,就是我的前身,白象就是舍利弗,當時的商主就是如今的憍陳如,而當時的帝釋就是現在的頻婆娑羅王,至於其他的商人也就是你們眼前所見這些得道的天人。」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六──度阿若憍陳如等說往日緣》

省思


在這個公案當中,我們看到了佛陀的慈悲,不但無所求的布施性命,來感化憍陳如等人,更發「唯求作佛度一切人」的大悲願心,啟發憍陳如等人的菩提心。由於佛陀的慈悲示現,使得憍陳如等人對於佛前身所言說者,生起堅定不疑的「信心」,並從信心當中長養善根,種下久遠劫後,於佛陀初轉法輪時,聽聞佛法、開悟證果的殊勝因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佛陀時代,某日,舍衛國國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聽見自己的左右兩位侍衛官爭論不休。其中一位說:「我是依靠國王才得以活著」;另一位則說:「我沒有依靠什麼,完全是隨著自己業力所牽引而活著」,國王聽了這番對話後便沾沾自喜,驕傲地以為是自己的威德服人,準備賞賜那位依靠國王而活著的人。於是派人告訴夫人說:「國王現在請一個人到夫人您那裡,請您賜與他錢財、衣服及珠寶飾品。」接著就請那位依靠國王而活著的人,拿著喝剩下的酒送給夫人。但是當他一腳才剛跨出門檻,準備前往時,突然不停地流鼻血而無法前往。這個時候正巧遇見那位隨著自己業力所牽引而活著的人,於是就請他代為送酒給夫人。

夫人一見到這個人,就想起國王曾經交代的話,於是將錢財、衣服及珠寶飾品全部賞賜給他。之後,國王看到這位隨著自己業力所牽引而活著的人得到賞賜而心生疑惑,於是叫那位依靠國王而活著的人來,就問他:「我派你去送酒,為什麼沒去呢?」他回答說:「我一腳才剛跨出門檻,準備前往時,突然不停地流鼻血而無法完成國王您交代的事,就請人代為送酒給夫人了。」

國王聽了就感嘆的說:「我現在才知道佛陀所說的話皆是真實不虛的。自己造業,自己承受果報,沒有人可以代替。從這個因果的道理來看,或善或惡的報應都是從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來,不是上天也不是國王所能賜與的。」

省思


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過去所種的因牽繫著眾生受苦樂等報,即使父子至親也無法代受業果,能夠了達因果,更要努力殷勤修行,在因中努力,莫讓時光空過,待業果現前,才空自悔恨嘆息。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對夫婦,
先生名叫阿莫,太太叫做阿木。
有一天,
他們的鄰居送給他們三塊大餅,
夫婦倆各吃了一塊,還剩一塊,
而兩人都很想自個兒獨享這一塊大餅。

這時,先生阿莫就說:
「阿木啊!既然我們都想吃這一塊大餅,那麼就來做個約定好了。」
阿木說:「什麼約定啊!?」
阿莫說:「從現在起我們都不能說話,誰先說話就不能得到那塊大餅。」
阿木說:「好,為了那塊大餅,我絕對不說話,咱們走著瞧!」
約定好之後,阿莫和阿木就真的不再說話了。

過沒多久,
正當兩人為了大餅不說話的時候,
忽然有一個小偷,闖進他們的家,想要竊取他們的財物。
但是夫婦倆為了大餅,誰也不吭聲,
連喊一聲「有賊啊!」都不願意,
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小偷將手飾、金銀財寶搜括一空。
而小偷見到兩人都沒任何反應,
心生僥倖,又見美色當前,
於是,就在阿莫面前戲弄起阿木,
阿莫看了無動於衷,繼續堅持下去,並不打算救阿木。
阿木急了,叫著:
「救命啊!救命啊!阿莫!你竟然為了一塊大餅連老婆都不要了。」
小偷嚇跑了,阿莫卻視若無睹,
還坐在那兒高興地喊著:
「哈!妳先開口說話,大餅就是我的了!大餅是我的了!」

改寫自《百喻經》卷第四(六七)

 

省思

我們是否也常常為了追求財色名利,
而置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不顧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鄰近舍衛城的村莊中,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有位婦人抱著孩子、拿著水瓶,準備到井邊汲水。當時離井不遠處,正坐著一位容貌端正的男子在彈琴自娛。婦人聽到美妙的琴音,又看到男子瀟灑的身影,不禁為其所吸引,而這名男子也情不自禁地注視著婦人。

一時意亂情迷、失去理智的婦人,不知不覺中竟錯將孩子當成水桶,懸綁於井中,等到婦人回過神時,才發現孩子已經死在井裡。婦人一時悲憤,懊悔不已,搥胸痛哭地說:「都是因為自己的一念染污心,才犯下這不可挽回的過錯!

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後,便集合大眾至講堂,將這段因緣宣說一遍。世尊開示大眾:「淫欲熾盛能壞人善根,所以淫欲心重的人,不但無法辨別善惡,不重視道德操守的清白,亦不知尋求解脫之法。這一類的人不知慚愧,寧可受人輕賤侮辱,也不願意斷除淫心。一念淫心起,亦可能會犯下殺害父母等五逆重罪,甚至違背佛法、輕慢佛法。」接著,世尊即為大眾開示一個因淫心而犯下大錯的故事:

曾經有一對夫妻,育有一子,疼愛有加。然而這個孩子不學好,常常犯下姦淫女色之事。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男子淫心又犯,拿著刀準備到鎮上找人尋歡作樂。這時男子的母親正好發現,擔心孩子夜晚出門會發生事情,苦苦哀求,希望能打消他的念頭。但男子色膽包天,鐵了心就是要走,因此大聲斥責威脅,如果不讓他出門,就不顧母子之情。母親愛子心切,寧可不要性命,也不願意見到孩子出事。於是在幾番爭執後,男子執刀殺了母親,頭也不回地前往鎮上。

男子來到一女子家,敲門請求讓他進去,並且誦了一首偈子跟她表明:
  「婬恚諸根羸,為想所謬誤,
   不慮眾事業,為愚闇覆蓋。
   念汝取母害,折伏猶汝奴,
   翹立在門外,如客附使役。」

女子知道後,非常憤怒地說: 「像你這種忘恩背義之人,連養育自己、對自己有大恩的母親都能殺害,還會有什麼人性可言!快點離開我家!」男子不肯離去,幾番哀求,女子更加嚴厲訶斥:「我寧可投身入火、自跳山谷、為禽獸所食,也不願與你這種人為伴!」男子聽了這一番話後,只好黯然離開,結果在回家途中,被一群埋伏在路旁的賊寇所圍堵。寡不敵眾的男子在打鬥中為賊所殺,死後墮阿鼻地獄,受苦無量。

世尊說完後,再次提醒比丘,淫欲之害,為禍甚大,不但自己造業,更會危及他人,猶如自己飲毒,又教他人共飲,不可不慎。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四》

省思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可知淫欲是一切罪惡的淵藪,一切的惡行都由最初的一念偏差而來。《四十二章經》亦云 :「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立身處世,當端正心念,守道清白,遠離愛欲的垢染。人品方能高潔,行道也才能有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遠以前,波羅奈國有一個很喜愛黃金的人。每天天色微亮,他就勤奮地到各處去工作賺錢,不敢稍有歇息,所有辛苦賺來的錢,都用來買他最喜愛的黃金。錢賺得愈來愈多,黃金也日益增多,一塊塊小黃金並不能滿足愛金人,因此他將所有的黃金製成一個金瓶,每天賞玩造型又美又大的金瓶,愛不釋手!

因為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賞玩金瓶上,愛金人對金瓶的貪愛愈來愈深。對金瓶的愛執,慢慢讓他的心從欣賞歡喜轉為擔心害怕──金瓶可能會被偷走!於是,他悄悄地在家中挖了一個秘密地窖,將金瓶藏在地窖中,不讓任何人知道。愛金人有了一個金瓶後,還想要有更多的金瓶,於是更加賣力地投入工作,不敢稍有停歇,於是省吃儉用、慳吝不拔,把賺到的錢都拿去換黃金,再製成金瓶。這樣廢寢忘食地工作,金瓶逐漸增加到七個,但他的身體也因為日夜操勞而變得愈來愈糟;日漸衰弱的身體因為不堪這樣的勞動,最後終於在一場大病中死去。

由於對金瓶的掛念與貪愛,愛金人死後不久,便投胎轉生為一條毒蛇,徘徊在藏金瓶的秘密地窖中,每天以蛇身纏繫著七個金瓶。因為對金瓶的貪執甚深,讓毒蛇命終之後,又再度轉生為毒蛇,如此一世又一世地輪迴受生為毒蛇,守護著地窖中的金瓶,而不得超生善道。

數萬年過去了,愛金人依舊因貪著金瓶而受生為毒蛇;日復一日,只是守著藏金瓶的地窖。一日,牠終於對這一成不變的日子和蛇身感到極度地厭倦,不禁思惟著:「難道我要這樣生生世世,守著金瓶過日子嗎?」終於牠下定決心:「不,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都是因為貪愛這七個金瓶,才會生生世世投生為毒蛇。我不想再過這樣的日子了!我必須改變這樣的生活!」

於是,毒蛇離開牠守了數萬年的地窖,來到一條道路旁,躲在一旁的草叢中,牠發現有人走近草叢,便發出聲音吸引路人的注意。路人聽到聲音,立即停下腳步尋找聲音的來源,但因看不到任何蹤影,便舉步要離開。毒蛇見狀,急著從草叢中爬了出來,對著路人說:「請你靠近我一點,我有事要請你幫忙!」路人看到說話的毒蛇,嚇了一大跳說:「你要我靠近你,是要傷害我嗎?」毒蛇說:「如果我真的想傷害你,還需要你靠近,才能傷到你嗎?麻煩你過來一下。」聽完毒蛇這麼一說,路人只好恐懼地走向毒蛇。毒蛇向他說出自己的計畫──牠想要將自己的一個金瓶,用來供養僧眾,希望路人協助牠成就這件功德。聽了毒蛇的心願,路人很讚歎牠的發心,便歡喜地允諾。

路人依約來到毒蛇的住處,並擔著毒蛇和金瓶前往寺院。途中,有人對於路人擔蛇的畫面感到好奇,頻問路人擔蛇欲往何處?但路人卻傲慢的不予理會。毒蛇看到路人傲慢的表現,非常不高興,不由起了瞋心。被瞋火所燒的毒蛇,本想一口咬死傲慢的路人,繼而又想:「他雖有慢心,但有恩於我,自己不可因瞋心而恩將仇報。」於是就暫時忍住瞋火,等走到無人之處,毒蛇即嚴厲地告誡路人剛才的慢心有違慈悲之道。路人聽了以後,非常懺悔,立即發願捨離慢心,慈悲謙遜待人。

到達寺院後,路人將蛇的願心告知寺內的法師,慈悲的僧眾非常讚歎牠的發心,不但接受供養,還為毒蛇開示佛法。毒蛇看到清淨的僧眾,又得聞佛法甘露,心開意解,心中非常清涼歡喜,立即起了精進布施的心,決定完全捨下所有的金瓶,於是請一僧人跟牠到地窖中取出其餘的六個金瓶,供養僧眾。因為供養僧眾的殊勝清淨功德,讓毒蛇往生後,得生忉利天。當時的路人即是佛陀的前生,他因毒蛇的提醒,斷除慢心,世世以慈悲心愍念眾生;毒蛇則是舍利弗的前生,因供養的功德,不但脫離蛇身超生忉利天,後世又得生人間,值遇佛世,聞佛說法,證到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15——釋計請篇》

省思


《過去現在因果經》言:「於諸福田中,佛福田為最;若欲求大果,當供佛福田。」毒蛇因一念發心,起清淨心、懺悔心,布施其愛執不捨的金瓶,供養僧眾,以此善根福德,而滅罪消愆,超生忉利天。而供僧的殊勝功德,更讓牠種下生值佛世,聽聞正法,悟道證果的因。布施最大的意義,便是放下內心的慳貪與執著。能捨,便能得大安樂、大自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斯匿王是個賢明的國王,心地仁慈,愛護百姓,同時也是佛陀忠實的在家弟子。不僅篤信佛教、恭敬三寶、廣修布施供養,還經常親近佛陀,聽經聞法,是當時佛教的大護法。波斯匿王有個可愛的女兒,名叫善光。善光不僅長得十分莊嚴,身上還自然散發出柔和的光明,而且聰明柔順、智慧過人,因此皇宮上下沒有不喜歡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婦更是對善光疼愛有加,將她視為掌上明珠。

有一天,波斯匿王處理完國事,正與善光公主話家常。他看著美麗的善光,心想:「善光生為我的女兒,擁有最優渥的環境,王后和我又對她這麼疼愛,哪裏是一般人比得上的呢?」於是,波斯匿王不由得說道:「善光啊!你今天這麼大的福報,能得到大家的敬愛,全是因為我是你父王的緣故。」波斯匿王心想善光公主一定會很感恩他,想不到善光卻回答:「不是這樣的!父王。這全是因為我的業力所感召而來,並不是因為您的緣故。」善光向來很少反對父親的說法,現在竟說她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與波斯匿王無關,讓波斯匿王有些不高興。於是,波斯匿王又鄭重地告訴她:「善光啊!你今天這麼大的福報,能得到大家的敬愛,全都是因為我是你父王的緣故。」結果善光還是回答:「不是這樣的!父王。這全是因為我的業力所感召,並不是因為您的緣故。」波斯匿王聽到善光仍然堅持己見,毫無感恩之心,實在有點生氣,不知向來乖巧的女兒到底怎麼了?於是抑住快要爆發的脾氣,告訴她第三次:「善光啊!你今天這麼大的福報,能得到大家的敬愛,全是因為我是你父王的緣故。」想不到,善光的回答仍舊沒有改變。

這下子,波斯匿王真的生氣了,告訴善光:「今天我倒要看看你自己是否真是憑恃自己的業力,才有這樣的福報?」於是命令左右侍從:「到城中找一個最下賤貧窮的年輕乞丐,帶回王宮見我。」過沒多久,侍從在城中找到了一個又髒又臭的窮乞丐,向國王覆命。波斯匿王便將善光公主許配給這個窮乞丐,並說道:「如果你是憑藉業力享福,與我無關,從今以後,便可證明。」善光還是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兒業力。」說完,兩人便離開了王宮。

乞丐青年不知那來天大的福報,娶到美麗賢慧的公主為妻,心中十分歡喜卻又有些茫然,全然沒想到生活的問題,但善光公主卻一點也不擔心。善光先問他:「你的父母是否還健在?」乞丐青年回答:「我的父親曾是舍衛城第一長者,可惜父母及親人早都已經往生了,所以我才會失去依靠,流浪街頭當乞丐。」善光又問:「那你還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裏嗎?」他說:「知道是知道,但是那裏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善光告訴他:「我想去看看,請你帶路好不好?」於是乞丐便帶著善光回到了舊宅。善光沿著宅第走了一圈,所到之處,地面竟神奇地開始下陷,地下埋藏的寶藏自然浮現出來。乞丐青年從不知道原來父母親埋了這麼多寶藏在地下,驚訝地說不出話來。於是兩人便用這些珍寶來蓋房子,不到一個月,房子便蓋好了,屋裏的奴婢佣人更是多得數不清。

話說波斯匿王把善光嫁給了窮乞丐以後,氣也漸漸消了,有一天突然想到善光現在不知道過得怎麼樣了?於是便問屬下善光的情況。屬下回答:「她現在住的地方和財富,與王宮不相上下。」波斯匿王感嘆地說:「佛曾經說過:『自作善惡,自受其報,』果真一點也不錯。」當天,善光公主請丈夫到皇宮邀請父王至家中。波斯匿王一到善光的新家,發現屋子裏的陳設裝潢,竟比皇宮還要氣派莊嚴,是他從來沒見過的,十分讚歎。善光知道自己說過的話的確是真的,於是告訴父王:「因為過去修行善業的關係,今生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波斯匿王離開了女兒的家,便到精舍請問佛陀,「善光過去是修了什麼福報,使得她今生得生王家,而且身有光明呢?」佛陀告訴波斯匿王:「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叫毗婆尸佛。毗婆尸佛入涅槃後,當時的國王槃頭王造了一座七寶塔供養佛舍利,而國王的第一夫人則供養一頂珍貴的天冠,放在毗婆尸佛的造像上。另將天冠中的如意寶珠,鑲在佛龕上方的棖門中央。如意珠光明熠熠,普照十方,夫人見此勝相而發願言:『願我將來身有紫磨金光,尊榮豪貴,不墮三惡八難之處。』」

「當時這位第一夫人即是善光。後來,善光在迦葉佛出世的時候,又準備了種種天廚妙味、上好飲食,欲供養迦葉佛及四大聲聞弟子。她的丈夫看見了,便想要阻止她。但善光勸丈夫說:『請你不要阻止我,讓我有這個機會供養迦葉佛,使如來受此供養,身心安樂。』丈夫聽到善光這樣說,便不再阻撓。當時的丈夫亦即今日善光的丈夫,由於前世阻止他人供養三寶,因此今生遭遇貧窮的果報。又由於他後來不再阻止善光供養,所以今生必須借由善光的福力因緣,才能得到大富貴,假使沒有了善光,他又會回復貧賤的生活。善惡業報,因果歷然,絲毫不爽。」

波斯匿王聽完了佛的開示,豁然開朗,對因緣果報之理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於是向佛頂禮後,便歡喜地離開。

省思


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佛法是最積極的人生觀。現在的幸福是過去自己的努力所得,但是如果只想享受現在的果報,卻不知積極行善開創,再大的富貴也會耗盡。善光公主知道因果業報的道理,所以累生累世以來不斷積極行善,生生世世都是光明富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現在惡業現前,也是過去自種的因,不要怨天尤人,只要心地保持光明,積極行善,惡業過去,一樣能有光明的未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天,王宮裏飄來了一塊手巾,它的細緻和美麗,
連宮裏的人都是第一次見到。
國王召來了大臣們,一起「研究研究」。

華麗的手巾一個傳過一個,每個大臣都大嘆稀有難得,
吱吱喳喳地討論著,手巾傳著傳著,
大臣們終於有了結論:這一定是天賜華巾,
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
每一個大臣都肯定地這麼以為。

只有一個人,
接過了這條所謂「上天賞賜」的華麗手巾後,
看也不看就傳給了旁邊的人,沒有一句囋嘆。
坐在寶座上的國王看見了這一幕問道:
「樹提伽,大家都很高興,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
樹提伽露出靦腆的表情回答:
「臣不敢欺騙國王,這不是天賜的寶物,這是臣子晒在後院被風吹走的洗澡布啊!」

過了幾天,
一朵車輪大的金色花,被風吹落在宮殿前,
國王和大臣們又是占卜、又是三五成群地議論紛紛,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總是要有個結論吧!
於是群臣們異口同聲的說:「天女散花!」
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
大臣們再一次肯定地認為。

而樹提伽又一次默然不語。
國王問:
「樹提伽,大家都很高興,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
樹提伽面有難色的說:
「臣不敢欺騙國王,這不是天女散花,這是臣子家裏凋落的花。」

文武百官開始議論紛紛,
明明是天上的華巾,樹提伽硬說是自己的,
明明是天上的花,樹提伽居然說是他家枯萎的花,
真是太污辱人了。

國王:「是你家的花?那我要去看看。」
國王帶了大批的群臣,來到樹提伽家門。
門口有一個小孩,長的端正可愛。
國王讚歎地問:「樹提伽,這一定是你的孫子嘍?」
樹提伽搖搖頭:「國王,他不是我的孫子,他是看門的僕人。」
走進樹提伽的大宅,看見一個女孩,長得非常端莊秀麗。
國王問:「樹提伽,是你家的女兒嗎?」
樹提伽搖搖頭:「不是女兒,是打掃房子的婢女。」
一行人走到大廳前,戶內白銀為牆,水晶舖地。
國王從來沒有見過舖滿水晶的地,懷疑地上都是水,猶豫著不敢進門。
樹提伽看出國王的疑慮,走在前面引導。
國王見到樹提伽的夫人,更是相貌端嚴舉世無雙。
樹提伽有一棟十二層的高樓,國王登上頂樓,
看見東邊的景色,就忘了西邊;
看了南邊的就忘了北邊。
樹提伽帶國王去後院遊玩,在泉水浴池裏沐浴,
樹上的果子勝過國王以前吃過的千百倍,
晚上的被窩更是說不出的輕柔舒適。

國王在樹提伽的家,一住就是二個月,
最後還是在大臣們催促下,
才依依不捨地,帶著樹提伽所贈的稀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回宮。
回到宮裏,國王和大臣們商議著:
「大臣們,樹提伽是我的臣子,房子妻子僕人再再都勝過我,我要是將他的妻子舍宅收歸於己,可行嗎?」
群臣們附和著說,國王是一國之尊,當然可以。

於是,國王派了大批的士兵準備徵收樹提伽的大宅。
大軍行進到門前,
大宅門口出現一個大力士,手上拿著金色的手杖。
金杖只是向前比了一比,
大軍就像是喝醉般,全部倒在地上。
士兵們根本連門都進不去,只好又回到宮裏。

連強大的軍隊都要不來樹提伽的產業,
國王只好派使者喚樹提伽入宮,
兩人同坐一車,來到佛陀的精舍。
國王問佛陀:「世尊,樹提伽是我的臣子,他有什麼功德,妻子房舍都勝過我?」
佛說:
「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住在人煙罕至的山林,曾經有五百個商人帶著貴重的寶物行經山中,惡劣的氣候把商人們困在險惡的山路上,幸運地遇見熟悉山路的夫婦,得以免難。
夫婦兩人又曾在荒山中救過一個生病的修行人。不問貧富,夫婦倆總是替這些遭逢窘境的人們安排遮避風雨的地方,準備溫暖的被褥、飲水、米糧、和燈燭。
兩人畢生的願望就是,
希望將來能過天上的生活。
那個時候在山中貧病交加的行者,就是我。
五百個商人,在後世出家證得了阿羅漢果。
當初在荒山中布施的人,就是樹提伽夫婦。
現在,因為布施的功德使過去生的願望得以實現。」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綿亙數里的高山峻谷間罕有人煙,除了入山採寶的商人外,就剩些亡命之徒藏匿其中。

這天,一列滿載珍寶的商隊取道經此。當中有一商人正得意地做著發財的美夢,但是所乘坐的車輛卻因寶物過重,車輪不時發出抗議的聲音,於是他漸行漸慢,與同伴間的距離愈拉愈遠。

商人眼看著前行的同伴早已不見蹤跡,後方又無來者,心中不禁一陣悚然。擔心被劫的商人在慌忙之際,突然瞧見路邊一條小徑,顧不得許多的他,便轉向前行;然而徑窄崎嶇,未行數里,一不小心便連人帶車摔落山澗。

商人身雖無傷,但看著軸毀輪散,曠野無人相助,忍不住搥胸頓足,倒臥地上嚎哭了起來。萬念俱灰的他,不但不想方設法尋找出路,也不肯修治朽車,只是任己涕泗橫流,哀訴不絕。

此時,在祇洹精舍說法的世尊,以天眼觀察到這位失伴落難的商人度化因緣已經成熟,便化現一人,端坐於曠野虛空當中。商人一見即大呼救助,於是化人運用神通,將他及車上的財寶送至祇洹精舍前。

奉佛命而出的比丘,領著在精舍門口的商人入內進覲世尊。商人一見佛面,心生歡喜,善根現前,即懇請佛陀為其剃度出家,世尊隨即為他說法。新進比丘聞法清涼,離諸熱惱,決定將所有財寶供養三寶,並且歡喜讚歎地說:「今日我逢大難無有損傷,皆因過去修善積福,才能有三寶的護祐。」世尊知其心已調柔,便又開示:「修行當依正法,遠離欲愛不淨垢穢之處,如御車時當行坦大寬正之途,若捨大道而行邪徑,則將有翻覆折毀的危險。」比丘一聽,驚覺:「世尊神力真是難以思議,竟知我今所遭遇之難。」於是信心倍增,一心諦聞法理,從聞,而思,而修,豁然開解,次第證得初果二果三果聖位,最終證阿羅漢果,不受輪迴後有。

現場共同聽法的比丘中,恰有些心志不堅者,欲破犯戒法。佛陀以他心通知其所想,於是藉此因緣方便開化:「離開正法、忘失正念的人,因愚昧蔽心,如同行岔道之車,有折毀的危險。今日眾中異心之人貪欲心熾盛,且於如來面前欺瞞覆藏,以為無人所知,真正是最愚癡的行為。殊不知老死若至,無法可救,對天號哭也是徒然!縱然淚如雨下,氾溢於四海,也不能免墮惡趣。我今出現於世,說究竟滅苦的方法,令眾生不受貪火燒身的痛苦。你們若在我法中執意犯戒不悔,饒是恆沙諸佛也救你不得!」

比丘們聽完身毛皆豎,心中驚怖並深自懺悔。佛陀知道這些比丘已捨棄惡法,便再進一步開示微妙法義。世尊開示畢,多人證阿羅漢果,得六神通自在,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六》

省思


《金剛經》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者,指的是清淨、無染、解脫的道理,如同堅牢穩固的大船,能運載行人至安穩地;非法者,貪瞋癡等造作不淨,將牽人墮入惡道。修行須先以善法捨棄惡法,最後善法也要放下,心中沒有一絲的執著才是真功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在遙遠的小村莊裡,住著一位主人、他的女僕,以及一頭公羊。寧謐如田園詩般的鄉間生活,卻被一個小事件給破壞了。

事件的起因十分稀鬆平常:「麥豆」。

勤儉認真的女僕,時常聽從主人的吩咐,熬煮一鍋麥豆,但那隻率性機靈的公羊,卻常趁著四下無人時偷吃。不明究裡的主人,發現麥豆消耗速度太快,所以常對女僕大動肝火。幾次惡性循環下來,一肚子委屈的女僕,對公羊的厭惡與懷疑與日俱增。

從此以後,女僕只要一見到公羊的身影,就揮舞木棒,不由分說地直追猛打,公羊為了防衛自己,也使勁揮動頭上的羊角反守為攻。主人家中日日上演人羊大戰,火藥味一天比一天濃厚。

這天,女僕忙著生火熬麥豆,雙手只拿著略帶火星的火種。公羊眼見女僕手上沒拿木棒,機不可失,低頭以角對準女僕飛奔突襲。一路碰撞後退、驚慌失措的女僕,情急之下將火上的火種全撒在羊背上。

星星之火,觸著乾燥易燃的羊毛,沿著纖維緩緩蔓延,發出細微的聲響,燃起細小的焦煙,終於爆發出火苗。燥熱與痛楚,驅使心煩意亂的公羊,拔腿向屋外狂奔。牠足跡所至,不論村莊、山間、田野……盡成熊熊火海,鄰山居住的五百隻獼猴,亦來不及避難而葬身火海中。

天神們看見原本清淨秀麗的鄉村,一夕間焦骸遍野、面目全非,不禁感慨萬千:「瞋恨鬥爭,不應該執取、固守不放,否則就會像女僕和公羊一樣,怨恨衝突不休,怒火所及,讓村人、獼猴都一起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十(121)

省思


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瞋火之可畏,不只消損福報、招引災禍、廣結惡緣,瞋心的力量更足以令人輪轉三塗,累劫受無量劇苦果報。

如何化瞋火為法水?時時刻刻,待人接物當中,以「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中台四箴行來觀照起心動念,改進言語行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必能化解矛盾、衝突、爭執、誤解,招感和合、團結、互助、共榮共存的清淨法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怙羅尊者在年幼時,即追隨佛陀出家修行。初初修行,未滿十歲的他,仍有著童稚愛玩的天性,並且經常說謊戲弄他人。每當有居士向他詢問佛陀在何處,他便故弄玄虛,混淆視聽。若佛陀是在竹林精舍,便告訴對方佛陀在鷲峰山;若在畢缽羅窟,便告知在西尼迦窟,使得這些信眾奔波疲累,無法如願的禮見佛陀。當羅怙羅見到這些居士像傻瓜一樣地東奔西跑時,心中卻覺得十分有趣。

佛陀知道羅怙羅的行為後,心想:只有讓羅怙羅深刻體會說謊的過失,才能真正端正他的行為,否則再嚴厲的嚇阻都只有短暫的效果。

一天,羅怙羅見到佛陀剛從城中托缽回來,立即滿心歡喜地為佛陀準備洗腳水,佛陀便決定藉此因緣教育羅怙羅。當佛陀洗完雙足後,將水倒掉只留下少許在盆中,問羅怙羅:「你看到了嗎?」接著把水全部潑在地上,又問:「你看到了嗎?」然後又把水盆傾斜一邊,再問道:「你看到了嗎?」最後將整個盆子倒蓋在地上,還是一樣問羅怙羅:「你看到了嗎?」

羅怙羅雖然對佛陀的舉動大惑不解,但仍然不斷地點頭稱是,佛陀說道:「羅怙羅,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剛剛盆子裡的水,只有那麼一些些而已;現在因為說謊的習慣,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潑撒出去的水,絲毫不剩半點!你玩笑的戲弄人,就像傾斜的水盆,人們將不再信任你,並且也會輕視你。最後你會像倒蓋的盆子,連自己的善根也泯沒,再也裝不進任何一滴的法水!」

羅怙羅頓時感到萬分羞愧,立即向佛陀懺悔:「慈悲的佛陀啊!沒有您這樣用心的比喻教導,羅怙羅不知道妄語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量的苦惱,從今以後我一定不再犯!」此時,佛陀微笑、點頭,讚許羅怙羅真誠懺悔的勇氣和不貳過的決心。

人們往往因為無知,才會做錯事情。由於佛陀以巧妙的譬喻,慈悲且有耐心地引導,不僅讓羅怙羅體認到說謊的嚴重性,更進一步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從此之後,他精進力行佛的教誨,絲毫不放逸懈怠,因而證得阿羅漢的聖位,贏得佛陀弟子當中「密行第一」的美名。

省思


教育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重要是人格的啟發與陶冶。人人佛性本具,遇到好的外緣,有智慧的教導,便能使良善的心性顯發。對於教育者而言,肯定每個人的佛性及禪定的涵養,才能具有啟發他人的智慧;對於學習者而言,懂得慚愧懺悔、知過改過的心,是修行前進趨向圓滿的要因。

佛法的根本建立在心性的肯定,及禪定智慧的涵養;透過佛法的教育,將使人格獲得最大的啟發,也使得教育者能掌握最具體的方向,落實教育。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白雲守端,千里迢迢地去找楊歧方會禪師參學。
當他見到師父時……
師問:「你以前的師父是誰?」
守端答:「茶陵郁和尚 。」
師又問:「我聽說他當初在橋上摔了一跤,就開悟了,並且當場作了一首詩,十分奇特,你還記得嗎?」
守端立即背誦道: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師聽畢,便哈哈大笑,隨即起身就走了。
守端愣住!
百思不解師所笑何因,以致於整夜難眠。

翌日晨,
守端迫不及待地向師請教。
師乃問:「昨天你有沒有看到演滑稽戲的小丑?」
守端答:「看到了。」
師又說:「你還比他們差一點!」
守端大吃一驚,連忙問:「這是為什麼?請師父指示。」
師便說:「他們愛人笑,你卻怕人笑 。」
守端一聽,立即大悟。

改寫自《五燈會元》卷十九


省思

怕人笑的是誰?
是「我」?
還是「我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涅槃百年後的印度,崛起了強盛的孔雀王朝。其國君主阿育王不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修建了一座富麗雄偉的宮殿,還從各國找來許多畫師,為宮殿的牆壁作畫。

幾個月後,來自各國的畫師都已作畫完畢,只剩位在罽賓國北方的一個小國的畫家還沒有到。這位畫家由於路途最遠,所以當他千里跋涉抵達皇宮時,整座宮牆早已畫滿各式各樣的畫,只剩大門邊還有五尺寬的壁面留白。

畫師一邊看著這些作品,一邊思索著作畫的題材。忽然想到,來皇宮的途中,經過一座小城,城中蓮花池邊有一位相貌莊嚴的女子,氣質出眾,堪為皇后!畫師左思右想,決定在牆上畫下這名美麗女子的倩影。

一天,阿育王在進殿前,一眼就看到牆上的那幅美女圖。國王問身旁的大臣說:「這幅畫是誰畫的?趕快去把他找來。」於是大臣找到那位畫師,將他帶到阿育王面前。阿育王問畫師:「你畫中的這名女子是真有其人,還是虛構的呢?」畫師便將途中見到那名美女的經過向大王報告,阿育王聽了非常高興,馬上派使者去請那名女子入宮當皇后。

使者來到這名女子的家後,將阿育王的旨意轉達給她的父母。父母聽了,不但沒有歡喜,反而顯出為難的表情。原來,兩國距離遙遠,使者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抵達該國,而女子已在這段時間嫁為人婦。不知如何是好的二老,來到女兒的夫家,將這件事情告訴女婿。女婿是一位三寶弟子,他心想:「人生最危險的事,莫過於財寶和美色,若不從命,必定招來殺身之禍。」便同意讓使者將妻子帶回皇宮。

女子成為皇后後,有一天,阿育王送給她一束花。皇后捧著花,聞著花香,突然哭了起來。阿育王感到困惑,問她為何如此傷心?皇后為難地回答:「您先赦免我的罪,我才敢說。」阿育王答應後,皇后接著說:「這花的味道和我前夫身上的味道很像,使我忍不住想起他……」阿育王聽了很生氣,責罵她:「妳現在已是尊貴的皇后,怎麼還在懷念過去的事?」心懷怒氣的阿育王,即刻派人去找她的前夫,想知道他是否真如皇后所說,身上會散發出香氣。

沒想到,皇后的前夫在送走妻子後,了悟欲望的過患,就告別父母,出家修行,而且還證得阿羅漢果。於是,使者來到精舍,表達阿育王的旨意。修行人問使者:「我一無所有,為何國王想要見我呢?」使者回答:「國王想要供養您,所以請您到皇宮去。」修行人只好跟著使者去覆命。

阿育王見到修行人後,發現他的身上果然散發香氣,而且比蓮花還要清香。但阿育王還是不相信,認為他一定是身塗香油才會如此,所以不但請修行人洗浴身體,還派人以厚布捆繞其身。沒想到這樣做,反而使修行人身上的香氣更盛,這時阿育王才相信皇后說的都是真的。

阿育王問修行人:「為何您有這樣殊勝的果報?」修行人因為已證得阿羅漢果,了知過去宿命,說道:「我前世為婆羅門。一天,在路上遠遠地看見有人在開示佛經,便心生歡喜,合掌讚歎,並且燒了少許的香以作供養。因為這樣的功德,所以不僅身有香氣,今生也因此福德,得證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眾經撰雜譬喻經˙卷二》

省思


讚歎他人,亦是在莊嚴自心佛土,因為在讚歎過程中,恭敬是身業、尊重是意業、讚歎是口業,身、口、意三業清淨,便具足無量的善法!而三寶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為眾寶所生之處,故讚歎三寶,不僅能使佛法流佈、久住,亦能使世人親近三寶、聽經聞法,功德不可思議。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過去,有一群畫家,每個人在繪畫創作方面各有所長,深受世人的讚賞。他們有的擅長色彩表現,但不擅長構圖;有的擅長畫身體,但不擅長畫手腳;有的把手腳畫得很逼真,但卻無法描繪出臉部的表情與神韻。

一天,國王想找人幫他畫一幅人相畫,便叫侍者去找了這群畫家來到皇宮。國王拿出一塊布,對著他們說:「本王把你們找來,是想請你們集體畫一張我的肖像。你們就在這塊布上作畫。畫好了以後,本王重重有賞。」

於是,他們開始各自發揮所長,看著坐在王座上的國王,有的人畫臉,有的畫身體,有的畫手腳,有的負責上色,一起創作國王的人相畫。可是,當他們快完成時,卻發現擅長畫身體的畫家沒有來到現場,因為他到外地辦事,臨時趕不回來,所以無法參與集體創作。於是,大家只好共同努力地將身體的部份畫上,但是怎麼看都不太協調。

終於,大家共同完成國王的肖像。當侍者將肖像呈給國王時,國王問:「這是你們所有畫家共同創作的作品嗎?是你們最滿意的作品嗎?」

大家相互望了望,有點失望地回答道:「其實,這並不算是所有人的集體創作。因為有一位畫家,今天趕不回來,並未參與集體畫像。他擅長畫身體,少了他的參與,這張畫也就未臻完美!」

典故摘自:《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五》

省思


這一則公案,告訴我們在一個團體中,每個人的角色都是重要的,都要善盡職責。一個團體,只要有一人疏失,都會使這個團體無法達到圓滿。所以不可看輕自己和他人,每個人都能做到對別人的尊重,也尊重自己,這個團體才能團結、和諧,發揮最大的力量與效率。

對一位修行人而言,亦是如此。萬行當中只要有一行不成就,都是不圓滿,都無法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要在每一起心動念處、每一舉手投足間去觀照,才能達到萬行具足的究竟佛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遠劫前,太平盛世的一位聖王,名叫虔闍尼婆梨,統領著八萬四千個城邦的大國,國家康樂富足,百姓皆視他如再生慈父。國王心想自己雖擁有那麼多權勢和財富,心中卻總是無法真正的平靜快樂,如果能聽聞佛法,就算付出傾國的代價也值得。於是宣召天下,尋覓能講經說法的善知識。

此時有一位婆羅門進宮求見,自稱能說法滿國王心願,國王聽說後立刻親自迎接,向婆羅門作禮,請他上座。婆羅門說:「我的法是費盡一生,走遍天下才得到,不是隨意能得」。而國王誠懇的說:「我這一生,從未曾聽聞佛法,常引以為憾,即使只有一偈半句,我都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於是,婆羅門答道:「既然如此,那麼希望國王能於身上剜千洞注油燃燈,以燈供養,我就為您宣說。」國王求法心切,歡喜踴躍,但他的臣民,卻哀傷苦惱,請求國王:「全天下都仰仗您的慈悲,有如孩兒仰賴父母,您若是燃身千燈,我們就要失去依怙。」然而國王上求佛道的願心已定,勸慰大眾勿憂惱,將來成佛時,必當以智慧光明照悟眾生,遠離煩惱黑暗。

於是國王請來旃陀羅剜身置油燭。婆羅門此時高聲宣說佛法:「常者皆盡,高者必墮,和會有離,生者皆死」,國王聽聞佛法心中歡喜,即點燃身中油燈,供養法寶。剎那間大地震動,人天悲歎。此時婆羅門現回帝釋天身份,向國王問道:「大王現在極端痛苦,是否心生悔恨?」國王回道:「我心中聞法歡喜無有悔恨,如果所說是真實,身即平復。」說完,國王的身體即恢復如初,在旁哀傷啼哭的人天皆轉憂為喜,禮拜讚歎國王這般為法忘軀,精進求道的菩薩行!

省思


一般人可能會為了美食、好衣、好名、財富用盡心力,認為追求這些,能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然而財色名食睡終究是過眼雲煙,真正恆久的快樂,來自真理的慧觀及對自心的觀照,能讓我們擺脫欲望的煩惱,安定身心,不再陷於隨境遷流中受苦輪迴。智慧的人,了達此理,所以對於能轉化煩惱的真理信受恭敬, 猶如燃燈求法的國王,對真理的慕求,表現了最大的恭敬,更讓許多有緣無緣的人能因聽聞佛法離苦得樂。

恭敬佛法、弘揚佛法的發心,全在於對真理的肯定、信心以慈悲心普惠一切有情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
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有一天,皇帝送他一個紫金缽。
他心裡非常高興歡喜,於是對缽起了貪愛。

由於他禪定功夫已經到達無念的境界,
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一日,
他陽壽將盡了,閰羅王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找他,
可是任他們東尋西找,就是找不到!

二個小鬼不知道該怎麼辦。
於是,去找土地公幫忙,
土地公對小鬼說:
「金碧峰已經入定了,你們是沒辦法找到他的。」
二個小鬼央求土地公為他們想個法子,
否則不知如何向閰王交差?
土地公想一想說:
「金碧峰他什麼都不愛,就愛他的紫金缽,如果你們想辦法找到他的紫金缽,輕輕地彈三下,他自然就會出定。」

於是,二個小鬼東找西找,找到了紫金缽,輕輕地彈了三下。
當紫金缽一響,
果然!金碧峰出定了!
說:「是誰呀!在碰我的紫金缽。」
小鬼就說:
「你的陽壽盡了,現在請你到閰王爺那裡報到。」
金碧峰心想:
「糟了!自己修行這麼久,結果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這個缽害的!」
於是,就跟小鬼商量:
「我想請幾分鐘的假,去處理一點事情,處理完後,我馬上就跟你們走。」
小鬼說:
「好吧!就給你幾分鐘。 」
於是, 金碧峰將紫金缽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
然後,雙腿一盤,又入定去了。
這一回,任二個小鬼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他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遠以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及四眾弟子宣說無上大法。當時,在舍衛國南方的深山中,經常有身具白、青、黑三色的野象出沒。國王心裡盤算著,若派人前往捕捉大象,再交由馴獸師調伏三年,不僅可為坐騎,亦可用來戰鬥,顯赫威勢。

當時在象群中,有一隻為龍所生的神象,不僅身白如雪,尾巴赤紅,象牙亦如黃金般耀眼。獵人看到這隻曠世稀有的神象後,火速回宮向國王稟報:此象形體奇特,可為國王的坐騎。國王聽了非常心動,立即派遣捕象師三十餘人前往捕捉。

捕象師一行來到深山象群出沒的地區,設下獵網準備圍捕神象,這隻神象知道眾人的來意,便故意落入陷阱之中。這時,獵人們蜂擁而上,將神象團團圍住;神象怒由心生,奮力向前衝撞踢跳,使得在旁的獵人非死即傷。

當時,山中有一位學道多年、未得禪定的年輕比丘,從遠處看到神象追逐傷人,心生憐憫,於是倚仗著自己身強體健,決定以一己之力去救人。當時佛陀觀察因緣,知道這位比丘可能會被神象所殺,於是立刻前往深山,抵達後全身大放光明。神象見到佛光,立即息滅怒火,不再追逐殺人。一旁的比丘恭敬地頂禮佛陀,佛陀也為比丘開示一首偈子:

「勿妄嬈神象,以招苦痛患,惡意為自殺,終不至善方。

比丘聽到這首偈子後,為自己魯莽救人的行為感到懊悔,誠心懺悔謝罪;由於專注一心,即於佛前證得阿羅漢果。而那些捕象師也都因此得到解救,聞法後亦了悟佛理。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四》

省思


佛法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若慈悲沒有智慧為前導,容易流於愛見大悲;只有智慧,沒有慈悲,則易淪於世智辯聰,甚至危害世間。學佛之人應當悲智雙運,將心安住於定慧當中,才能自利利他,廣度有情。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度眾時,許多敬仰佛陀慈悲、威德和想尋求人生意義的人,都紛紛來到祇桓林。當時,有一位長者,希望能就近供養佛陀、親近佛陀,於是想在祇桓林中,買一塊地建造房子。但是,祇桓林中的地,都已被須達長者給買走了,沒有任何剩餘的空地。

於是,這位長者就想了一個方法,準備甘甜可口的茶水,在祇桓林的入口處供養一切過路的行人,因為佛陀每天都會出來扥缽化緣,如果能因此而供養到佛陀,即是無上的大福報。

因此,長者很用心地取來純淨的水,並且用種種上好的蜜及麵粉來作各式各樣的米漿,供養所有來往於祇桓林的人們。時間輾轉,經過三個月後,佛陀終於經過此地,並且接受長者至誠的供養蜜漿。由此因緣,長者在壽終正寢之後,便往生天道,住七寶宮殿,具大威德力,享有種種珍寶及眾多家眷,但其仍然不忘記要供養佛陀,要聽聞佛陀的教法,於是乘著天寶宮殿,來到人間供養佛陀。佛陀為天人宣說法要,天人因而證得須陀洹果。

佛陀的弟子們,看到天人來供養佛陀,又因此能夠得度,於是請示佛陀:「此天人是以何因緣,有如此廣大的福報,能夠生於天上,又能具足如此的威德莊嚴呢?」佛陀說:「此天人,當他在人世時,身為一位長者,於祇桓林的入口處,準備種種上好的蜜漿,供養一切來往的行人,佛也接受了他的供養,就是因為這樣的福德因緣,而能得生天上。如今,又能不耽著享樂,不忘來到佛所聽聞法要,所以得以成道證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七——長者以好蜜漿供養行人得生天緣》

省思


三寶住世,佛法才得以流布,眾生才有因緣能夠聽聞佛法,解脫一切煩惱,甚而轉凡成聖、成道證果,所以佛、法、僧三寶,是世間眾生的無上福田。因此,能以至誠心、恭敬心來供養三寶,就能獲福無量,並種下日後得度的因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遠劫前一位善根深厚的太子,名叫曇摩鉗,他好樂善法,派人四處尋覓懂得佛法的善知識,卻苦無所獲。忉利天王知道他的願心,想試驗他的發心是否堅固,於是化作凡人優塞來到王宮,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頂禮接足奉為上座。

「我這法世間希有難得,恐怕太子您不願意付出代價!」優塞為難地說。太子立即表示不惜傾所有一切,只願聽聞佛法,解除煩惱痛苦。優塞要求說:「那麼請太子挖一大火坑,投身供養法寶,便能傳授。」曇摩鉗毫不猶豫地命令侍衛,挖掘深坑,並燃火於坑中。國王臣民們,見太子為了聽聞佛法犧牲身軀,便向他哀求:「請看在國家前途上不要犧牲自己,我們願意做奴僕供優塞差遣。」而太子卻堅定的說道:「我累劫以來歷經無數生死投轉,以這色身在人道造貪瞋癡惡業,在畜生道受人鞭打負重、為人所食,在地獄一日間喪身無數,痛徹心髓,苦無間斷。從未發心為法布施,今日此造業之身能供養法,實在是因緣殊勝,希望大眾成就我上求佛道的願心!」

優塞於是升座說法道:「常行於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愍眾生,矜傷為雨淚;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救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太子聞後便奮身躍入火坑,但熾熱的火坑卻剎那間化成清涼的蓮池,太子端坐於清淨芬芳的蓮台上。曇摩鉗了達禍福無常、流轉為苦的道理,為求真理為法忘軀,真是精進無畏的大菩薩!

省思


人生的痛苦與煩惱有許多來自於觀念與認知所造成的執著,而佛法是一種真理,使我們具有認清萬法實相的慧觀,讓我們在種種境界中,不會隨境生惱不得自在。所以今生能聽聞佛法,是最大的富貴,能夠了解佛法的可貴,就能恭敬佛法、落實佛法,更進一步從煩惱中解脫,離苦得樂。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座山,山中有一間客棧。
一天傍晚,
遠方來了一位甲客官,打算在客棧借住一宿,
主人告訴他:
「所有的房間都已滿,只剩一間房間,但這間經常鬧鬼。」
甲客官一聽,便說:
「那裡真的有鬼!多半是膽小的人生事。我不怕鬼!」說完,便休息了。
天將亮時,
又來了一位乙客官,也想在此客棧借住一宿,
主人也告訴他相同的話。
乙客官也說:「我不怕鬼!」

一整夜,
甲客官都在等待鬼的出現。
就在乙客官正要開門進房休息時,
甲心裡想:鬼來了!
乙心裡也想:鬼在裏面!
於是,乙客官拼命地推門,想一探究竟,
甲客官害怕死命地抵住門……
最後,
乙客官破門而入,
甲客官便猛力地打乙客官,而乙客官也極力地反擊。
彼此糾纏扭打成一團。

直到天亮,
兩人相視,才知道原來是舊友,
一晚上的鬥諍及傷害,都是一場誤會。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九十一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位比丘於波羅梨國的雞頭園昇座說法,數千萬人圍繞左右,聆聽開示,無不法喜充滿。

當時法律規定:入寺聽法及禮佛者,皆須脫帽,以表示恭敬。結果,國王因頭髮稀少,又長了膿瘡,所以仗著自己的權勢,裹著頭巾、穿著鞋子,就想要進去聽法。國王粗聲地告訴比丘:「趕快為我說法!」比丘回答;「佛陀教敕,開示時若有人不肯脫鞋,不可為其說法。」國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忍下瞋心來把鞋脫了。懷著怒氣的國王接著說:「快點說法,讓我歡喜,否則我就把你的頭砍了。」比丘回答:「佛陀也有規定,不可為不脫帽者說法。」國王聽了火冒三丈:「你竟然敢侮辱我!好,我今天就脫帽聽你說法,如果你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就將你斬成三段。」這時比丘為國王說了一個偈子:

「不以不淨意,亦及瞋怒人,

欲得知法者,三耶三佛說。

諸有餘貢高,心意極清淨,

能捨傷害懷,乃得聞正法。」

國王聽了之後,感到非常慚愧,於是五體投地禮拜懺悔,請求比丘滅除自己的身口意過失。國王長跪合掌:「尊者,您的修行真是高深,竟能洞悉我的心念而說出這首偈子。」比丘回答:「這首偈子其實是如來很久以前說過的,不是現在才說的。」國王心想:「佛陀真的是太有智慧了,那麼久遠之前就知道未來有像我這樣的人,心懷瞋恚,以不敬心聽法。從今以後,我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於是,比丘為國王開示佛法大要,國王因此心垢滅除,通達法理,證得初果,從此對佛法信受不已。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二十八》

省思


佛法從恭敬當中求,「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報。」倘若心中驕傲自滿,就如同一杯盛滿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任何東西。相反地,如果我們能帶著一顆恭敬虔誠之心,虛懷若谷地求法,必能入寶山滿載而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