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九九二年淨空法師講於新加坡

今天為大家傳授三歸依,首先要把三歸依的意義認識清楚。由於近代佛法的承傳發生了許多誤會,我們必需要辨別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佛法究竟是什麼?它是不是宗教?嚴格地來說,佛法是佛陀對於九法界有情眾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發表過一次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次講演曾經震撼了當時的佛教界,歐陽先生所分析的非常有道理。這一篇講詞經過王恩洋居士的記錄流傳於世,最近我們在臺灣也翻印流通,提供給諸位作研學的參考。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目的、方法、宗旨又何在呢?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佛教教育的宗旨,如果用佛學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典裏面常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講,諸法就是一切法;換句話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佛教教育的內容,就是教我們認清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想想,這個重要不重要?世間教育,只說到人生宇宙的一部分,還未見得真實,多半在摸索、在探討,不敢驟然下結論。宗教也不能包含我們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局部。由此可知,佛教教學內容範圍之廣大精深,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

我們生活的空間,不僅限於現前的一個都市、一個地區,乃至於這個地球;地球之外還有太空,太空之中有無量的星球,許許多多的星球有生物,有比我們更聰明、更高等的生物,這一切全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除空間之外,還有過去,還有未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今天我們教育的範圍沒有討論這樣廣泛,即使儒家所講的教育,始從懷胎終至老死,直到慎終追遠。儒家是一世的教育。它的教育範圍,講到人道,充其量講到天道。孔夫子說天,說鬼神很少,人道說得很詳細。而釋迦牟尼佛把六道的情況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佛,總稱為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我們活動的範圍,我們都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認清楚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自然就跟從前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從前認不清楚,迷惑顛倒。所以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造業。造業當然有果報,所謂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報,果報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必需要承受,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代替的。由此可知,佛弟子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明瞭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可多了,說不盡啊。第一個好處就是從今而後不再造業了。不造業就沒有三途六道的果報。沒有果沒有報,那到哪兒去了?這就是佛在經典上常說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是果,是報。如佛所說:四聖法界是果,都是修行證果的人;六道是報。六道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如水災之因是貪欲,火災之因是鎮恚,風災之因是愚疑,地震之因是心地三毒不平所生的。就六道來說,三善道是果,三惡道是報。這是把標準降低,所以這個標準是可高可低的。明瞭之後不再造業,至少不再造惡業。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一生,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呢?從理論上講,應該是統統可以得到。同學們,唯獨佛陀教育會給我們百分之百圓滿的結果。假如我們把這一樁事看清楚了,才知道佛教教育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佛教育的範圍是盡虛空扤法界,當然超過了國界,超過了種族,超過了黨派,也超過了宗教。換一句話說,九法界有情眾生,人人都應當修學,都應當接受。

宗教徒學佛,從釋迦牟尼佛當時,我們在經典裏面就看到很多。「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我們就看到許多不同的宗教徒,都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來求學。像五十三參的勝熱婆羅門—婆羅門是印度的宗教—是宗教徒。他是婆羅門宗教裏的學者,也是他們教徒的老師。就像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一樣的身份。又如扤行外道等。地藏經裏講的婆羅門女,是婆羅門教的一位女子,也都在佛門裏修學,他們同樣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證得菩薩的果位。從這些地方來看,就曉得佛教確實超越宗教,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學佛。在佛陀教育裏,阿羅漢是第一個學位,就像我們現在一般大學的學士學位,他可以得到這個學位。菩薩是高一級的學位,像是碩士學位,他也可以得到。佛是最高的學位,像是博士學位,他還是可以得到,也就是說他能成佛。他無需改變他所信奉的宗教。就像我們進學校去念書一樣,我們到國外留學,我不需要改變我的國籍,我不需要改變我的種族,我也不需要改變我的宗教信仰,我是來求學的。佛教是教育,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菩薩、佛,都是佛陀教育裏的學位名稱。九法界一切眾生,只要發心向佛陀學習,都可以平等獲得。當我們認識清楚,真正理解了。我們就應當發心求學,願作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中國人俗話常說的,既然要來求學,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師。老師就把你修學的方向、修學的綱領、修學的目標傳授給你,這就是「傳授三歸依」,所以三歸依就是正式拜老師。

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一直傳到今天,代代承傳。我們始終不忘本,不忘記這位根本的老師。實在講,所有佛門弟子只有一個老師。過去老師的學生,在我們之前,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今天也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我們跟他們的關係是同學的關係。像諸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他們都是佛的學生,是我們的學長。當然他有能力教導我們,我們也可以把他看作老師來看待,來尊重。但真正的身份,他是我們的校友,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他們的學弟。這些關係也要辨別清楚。不能把佛、菩薩、阿羅漢當作神明來看待、來祈禱,那就錯了。

佛法的修學目的何在呢?佛在經論裏面常常教我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的音譯,在當時五不翻的體例裏屬尊重不翻。這句話很重要,我們非常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用音譯,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意思。這是學佛人希望得到的目標。學佛首先應知我們想學的是什麼?學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學的是要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你本來有的。「華嚴經出現品」裏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真正平等,一切眾生,不但指人天,所有一切動物、蚊蟲、螞蟻也是眾生,餓鬼、地獄也是眾生,統統都有跟佛一樣圓滿的智慧。那麼現在為什麼沒有呢?這智慧跑那裏去了?佛跟我們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破了。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執著,才把自己的本能失掉了。這不是真正失掉,如果真正失掉,那就不叫本能了。那到底是怎麼失掉?它確實存在,是迷失了。因此,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告訴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本覺」就是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我們本來有的。本來有,當然可以證得。這使我們建立了信心,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恢復本能圓智,能夠達到這個願望。

「不覺」就是佛講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本來無啊!本來沒有,一定可以斷得了。本來有的,一定可以證得。這使我們對成佛道、斷妄想、破執著的信心就具足了。所以說,事實的真相要不能明瞭,我們總是懷疑。佛道,我們這些罪業深重的凡夫能證得嗎?我們的煩惱、習氣、無明這麼重,能斷得掉嗎?今天佛菩薩真誠慈悲為我們宣說,本有的,一定可以獲得;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理是沒錯,可是事實上又該怎麼辦呢?事實上就是要講究修行了。

理是講的性德,本性裏面的德能確實是具足的,可是今天我們畢竟是有障礙。好像天上有太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有雲層遮蓋,我們看不到太陽,這也是事實啊!雖然看不見,太陽確實有,不是沒有。只要把雲層去掉,陽光就現前了。我們的性德就像太陽。只要把妄想執著的雲層去掉,這一層功夫叫修德;你有修德,你的性德才能夠現前。性德雖有,沒有修德,就是六道凡夫,權教二乘。性德雖然本具,還是要輪迴,還是有生死,還是要受種種的苦痛,可見修德是非常重要的。

修什麼?怎麼個修法?初進佛門來求授三歸,就是請求善知識將佛教的修行綱領傳授給我們。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三歸依」:歸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佛家常說:「回頭是岸」。中國古人講:「回首如意」!你看中國作的「如意」,那個如意頭是回過來的。從前做大官、大富長者們手上常拿個如意,拿個如意是為什麼?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回頭,知道回頭啊!所以如意拿在手上,是叫你看到它,就知道回頭,「回頭是岸」。從那裏回頭呢?三歸依第一是歸依佛,這是講的三寶、修行的三寶。第一是佛寶。佛是什麼意思呢?佛是覺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是教我們從不覺,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要依覺悟。同學們仔細想想,我們今天發心學佛,我要來求受三歸依,你想想你有沒有覺悟?你要沒覺悟,你就不肯回頭,你就不肯來學佛。所以學佛,來求受三歸依,就是覺悟!你看街上那麼多人,你叫他,他為什麼不肯學佛?他為什麼不肯受三歸依?他還沒覺,他還迷惑顛倒。所以發心學佛,發心求受三歸依,就是覺悟的開始。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給我們講三歸依,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不講這個三寶。我們推測他老人家的用意,大概是佛法傳到中國,年代太久了,怕一般人提到佛、法、僧,會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講到佛,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說到僧,馬上想到出家人,這不是真正的歸依處。三歸依講的佛,是自性佛,就是你自性的覺悟,也就是本覺。馬鳴講的「本覺本有」,你要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就對了。你不能依你的錯覺,不能依你的不覺。你從你的錯覺,從你的不覺,回過頭來,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叫歸依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歸依佛,並不說你歸依我釋迦牟尼佛,佛沒有這個說法。這非常重要的,歸依自性佛,就是回頭依靠自性覺,千萬不能搞錯了。搞錯了,你要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要依靠它,那俗話常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大錯。歸依自性佛,實在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裏說的「捨識用根」。

第二是歸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都沒有錯誤,這叫法寶。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真實智慧。佛經常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自性的法寶。我們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對物,如果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佛教我們必需從一切錯誤回過頭來,依靠自性本有的智慧,這叫歸依法寶。三寶裏面,佛滅度之後,是以法寶為中心,以法寶為主。換一句話說,是以智慧的經典為主。

智慧畢竟不是短時期能夠恢復的,當我們智慧沒有開,這個時候怎麼辦?佛告訴我們,佛為我們所說的一切經論,就是佛對於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見。暫時給我們做一個標準。所以我們自己智慧沒有開,我們就依照佛的經論,凡是我們所想的,把經典展開來對照對照,佛是這個想法,我也是這個想法,證明我的想法沒錯,我的見解是正確的,是正知正見。譬如說,佛教我們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而我也是這個想法,這就證明我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假如我的想法跟佛所說的不一樣,那你千萬要記住,我們想法一定錯誤,絕對不是佛在經上的想法、看法錯誤。千萬不要以為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他的思想那有我們現代進步!你這樣想,那就錯了。我們這些想法,實在是胡思亂想。不要認為科技這麼發達,而我們還要用這麼多的機械工具,才能把音聲記錄下來,把影像記錄下來。佛菩薩不用這個,過去世、未來世,他統統都知道,他不要用錄影機。他有能力把十方世界顯現在你面前,就像電視一樣,而且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他不需這些機械工具。那是什麼能力?是正知正見。性德功能能生萬法,可以做得到。我們今天發明這麼多機器,都是妄想發現的,比起佛菩薩無量的神通實在差得太遠了。所以我們要肯定、要承認,佛在經典上所講的是真的,是正確的。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捨棄,要依照佛所說的來修行。

不過說到這一點,我們又要注意到一樁事情,什麼事情呢?「經」有假的。假如我們遇到假的經典,被人騙了,這個上當就大了。尤其是近代,提倡民主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誰都可以寫書。不像從前。從前經典傳到中國來,是經過當時的專家學者監定,由國家統一頒佈,證明這一本經書是真實的。歷代祖師對於經論的注解,也要經過當代高僧大德證明,他講的沒錯,確實符合佛的意思。這樣呈報給皇帝,皇帝批准,他這部書才可以流通、才可以印行。不像現在,現在沒人管制了。所以我們要查明看經、讀經,一定要讀真正的經典。

真正的經典跟假經如何辨別呢?辨別不難,可查大藏經。大藏經裏面所收的,決定是真的。在此時此地,我要勸同學們,要看中國古代的大藏經。為什麼呢?現在人編的大藏經,有些作品,沒有經過權威的審查,就收到大藏經裏面去。所以現代編的大藏經不及古代編的大藏經。所以你要讀大藏經,至少要讀清朝以前的版本,比較嚴謹可靠。清朝大藏經就是乾隆時代所編的,叫「龍藏」。現在臺灣把它縮印成一百六十二冊,稱為「乾隆大藏經」,這是我們中國歷代編大藏經最後的一部。民國年間當然也編了很多,但是我剛才跟同學說了,沒有經過權威的審查,怕有人摻假在裏頭。在乾隆以前絕對沒有摻假的,因為經典的流通,是要經過皇帝批准的。皇帝根據當時的高僧大德的審議,所以非常嚴格。這樣我們才能夠辨別那個經是真的,那個是假的;那個注解值得看,那個注解可以不必看。這是一個選擇的標準,一定要虛心,對佛要相信,深信不疑,要能夠捨棄自己的成見,接受佛菩薩的教誨。

第三是歸依僧。僧不全是指出家人。僧是什麼意思呢?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現代人很可憐,不如古人。你看看心理的染汙、精神的染汙、思想的染汙、見解的染汙,甚至於到生理的染汙。我昨天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不但我們今天身心受到嚴重的染汙,我們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平衡了,這是大地的染汙。聽說天上臭氧層也破了幾塊,天也有染汙,不得了呀!天、地、人統統都有嚴重的染汙。佛教給我們從這一切染汙回過頭來,依靠清淨心。今天環境污染是大家都已經意識到的,所以許多國家政府都提倡環保,保護一個清淨的環境。這個環保工作能夠有效嗎?很有問題。問題在那裏呢?還是佛跟我們講的,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假如我們的心理染汙,不能夠淨化,我們環境的染汙就沒有辦法達到清淨的標準。所以要想把環境的染汙改善,必需先從淨化人心改起。這是三歸的第三個歸依處,是從染汙回歸到清淨心。

僧寶不但含有清淨的意思,還有和合的意思。我們觀察世界今天國家與國家不和,宗教與宗教不和抔抔,眾生生活就非常痛苦。所以佛教給我們「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弟子必需要修學的課目。所以「僧」的意思是有「清淨和敬」之意。我們從不和不淨回過頭來,依六和敬,依清淨心。這就是初入佛門傳授給你學佛修行的綱領。這個綱領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改變,都不能離開的,所以它是學佛絕對的綱領,真實的綱領。

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淨而不染。所以三歸依是覺、正、淨。以後人家要問你:「你學佛了,你修行,你修什麼?」我們能說得出來,我修「覺、正、淨」。你們學佛,學的什麼?我學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修的是覺、正、淨;覺正淨達到圓滿的程度,無上正等正覺就得到了,這就是成佛。究竟圓滿的智慧要怎麼樣才能得到?要修覺正淨才能得到。這是我們學的、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人家要問:「你用什麼方法修?」方法就是佛家講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門徑不是一定的,是可以活活潑潑,時常變換來使用。可是要記住,目標不能變換,就是覺、正、淨的目標不可以變換,方法手段可以常常變換。我們今天主要採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提倡的,「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所提倡的,我們採取這個方法作為主修。除主修之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採取很多法門來配合,這叫助修。在助修方面,我們提倡五德,用五德來幫助我們修養身心。

五德是孔老夫子所修的。論語說,孔子的學生聚會在一起,大家來說說老師有那幾樣德行?同學們共同承認的有五德:「溫、良、恭、儉、讓」。這是我們中國聖人,我們以他作榜樣,以他作標準,我們要學五德。五德是基礎的基礎,從五德上再奠定三福。

「三福」是觀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給我們說的。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他們是怎麼成佛的?都是從這個基礎上修成。因此我們學佛,將來想成佛,當然不能離開這個基礎,這是非常重要課程。

由三福再進修六和,六和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三福做不到,六和是不可能的。六和敬,第一是「見和同解」;見和同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假如我們全世界的人,我們的思想、見解都很接近,世界就和平了,就不會有爭執了。所以佛教育是對於盡虛空扤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建立共識,這個共識實在是太高明了,是自性的共識,我們不是跟著釋迦牟尼佛走。所以釋迦牟尼佛高明、叫我們佩服。他不牽著我們鼻子走,他叫我們每一個人頂天立地,發揮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是學他的,是開發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這個教學的理念,真正叫人心服口服。

第二是「戒和同修」。戒和就是說守法,人人培養成一個守法的觀念。大家見解很接近,大家都能守法,社會安定繁榮,天下太平自然實現。六和敬裏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利和同均」。今天這個社會上,許多人知道,就是財富差距,不要太大,愈接近愈好,這就是財富的平均分配,人心就平了,就不會有爭執了。當然這個財富平均分配,是很高的智慧,是真正的修福。因為人的財富絕對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呢?每個人修的福報不一樣,每個人修的因不一樣。有人種樹,他就收果實;有人不種樹,他就沒有果實收。有收成的要分一點給你,就要人家肯慈悲布施給你才行呀!所以這一種事實真相,唯獨佛法裏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一面勸有福報的人要照顧沒有福報的人,同時勸沒有福報的人要多多修福。你到來生來世,你的福報跟他一樣,甚至還超過他,所以這是本末統統兼顧到了。唯獨佛法確實殊勝,能夠治天下太平。

有了三福六和的基礎,從這上面才能建立真正的佛法,「戒定慧」三學,這是三乘共學。由此基礎再建立大乘佛法,就是「六度」,菩薩六波羅密。由六波羅密再建立一乘佛法。像「法華經」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所以我們修學淨宗的同學應知,我們是以孔夫子的五德作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從這個根本上再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很容易記憶,課目也不甚多,五個科目作為我們的助學。正助雙修,我們這一生所希求的幸福快樂、美滿的家庭、成功的事業、祥和的社會,是一定可以得到的。由此可知,既然認清楚了,又發心拜了老師,就要認真的修學,希望能達到我們教育理想的目標。這是給諸位授受真實的三歸依,是歸依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之外,還有住持三寶。什麼叫住持三寶呢?就是形式上的三寶,形式上佛像是佛寶。佛不在世了,佛像不論是塑造的,或是彩畫的,或者是現在照像影印的都好。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我們見到佛像,常常想到老師的教誨,紀念老師的恩德。像我們中國人不忘祖先,祖先去我們再遠,面貌也不知道,我們還供一個牌位,「歷代祖宗神位」,常常想到祖先,這是不忘本,這是培育厚道,心地厚道。第二個意思是提醒我們見賢思齊,老師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提醒我們歸依佛。一看到佛像,我要歸依覺,我要覺而不迷。它有這個作用,否則的話什麼人會時時提醒你?沒有人提醒你。人家提醒你,你還嫌他囉嗦。所以用這一尊佛像提醒我們歸依覺。

「經書」,不但看到書本,就想到歸依法,我的見解思想要正確。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六根清淨,要一塵不染,要和睦待人,所以住持三寶很有好處。出家人穿著僧服,你受過三歸依,看到出家人自然就想到要六根清淨。你看到一般人是想不起來的,你看到我這個樣子會想起來呀。住持三寶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學佛的同學,在家裏設個小佛堂,供養三寶:佛像是佛寶;菩薩像就是僧寶。如我們供養西方三聖,觀音、勢至是僧寶,他是佛的學生,他是我們的學長;經書是法寶。家裏供養三寶具足,時時刻刻使我們不忘自性三寶。

「無量壽經」,是我們近幾年來特別提倡的。這一本經書的內容非常圓滿,經文不長,很適合現代人修學。經題上就把整個佛法的宗旨、目標、修行方法,全都顯示出來了。這是一部經的不可思議,我們學佛的人求什麼?我們求無量,自性功德是無量的。經上講的「無量壽」,無量壽是無量的一個代表;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財富,一切一切的無量,我統統要求,自性本具無量性德。六祖大師開悟時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皆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我今天求的是明心見性。「莊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有名無實。什麼地方有真實呢?自性裏面是真實的,顯示在西方淨土是真實的。所以如果你向自性、向內求,真善美慧具足,就是美好、一切美好,是性德的形象。

修學的方法就是經題中「清淨」。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你看修行的三大綱領就在經題上給我們顯示出來了。不但這五個字是三寶,也是三學,三學就是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清淨」是「戒學」,就是律藏,「平等」是「定學」,就是經藏;「覺」是智慧,是「慧學」,就是論藏。所以這五個字是三藏,又是三學,又是三寶。你看看這部經典雖然薄薄一冊,它把整個佛法都濃縮在其中。如果我們工作很忙,沒有很多的時間來研究佛教的經典,你從這一本經下手就可以了。這一本經果然貫通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那一部大藏經,你也整個貫穿了。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宣說的無量無邊法門,也不能超過其外,因為皆不出一心故。所以這一本「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可以說是一切經的濃縮,是一切經的精華,這是在此地特別介紹給諸位。如果我們想歸依,三歸依落實來說,你依照這一本經典的教訓去修學,你受的三歸依就達到究竟圓滿了。今天我把三歸依的大意傳授給諸位,你們要真誠的接受。在佛菩薩面前恭恭敬敬地將歸依的誓詞讀三遍,這個誓詞是要從內心發出來。我真誠心發的誓願,我願意作佛的學生,我願意跟佛學。淨空為你們作證明,我是你的證明老師,是傳授你三歸依的老師。本師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定要記清楚的。不能把我看作本師,說是歸依淨空法師,那就錯了,那就大錯了。我們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是三寶弟子。三歸依的大意就說到此地。

下面就是三歸的儀式,儀式簡單而隆重。此處有一個「歸依證」,歸依證上的誓詞是弘一大師依照戒律裏面摘錄出來的。大師告訴我們,他說這個儀式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給弟子們傳授三歸依所用的誓詞,所以我們也就採取這一個誓詞,既不忘本而且它非常的簡單,容易受持。大家一定要以至誠心、清淨心、慈悲心、恭敬心,在佛菩薩聖像前,隨我語音,慎重宣誓,誓作三寶弟子,自今以後,依佛教誨修行,求生淨土,廣度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蓮心悲願 的頭像
    蓮心悲願

    §蓮心悲願§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