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一般人的想法,大多以為學佛和人生沒有什麼關系,甚至認為學佛有礙於前途和事業。他們既不會認認真地去了解佛教的內容,也不肯學習佛門的典籍,只是憑著自己的狹隘意識,根據一些道聽途說的傳聞,把牛鬼蛇神的愚妄行為,統統納入佛教,於是自己鑄成一種牢不可破的成見。有些知識分子,雖也偶然閱讀佛門論著,又是淺嘗即止,仍然打不破自己狹隘意識的牢籠,一樣為自己錯廖的成見所束縛。所以有些人,指佛法列入世俗的哲學領域,當作一般學術研究,完全以已意而曲解佛法。其次有些,視學佛為老年人的消閒活動,借念經拜佛,打發寂寞無聊的餘年,或作為逃避現實的精神寄託所。至於視學佛為消極悲觀的迷信行為,就更是大有人在了。實在說以上種種觀念只能表露各自的低劣認識,與佛法了不相干,佛教根本不是他們想像中那麼回事。

佛陀說法的目的,意旨在使眾生轉迷為悟,同登覺岸,共證菩提大道,貴在依教奉行。一個佛教徒研究佛學,是為了使自己的修持如法如理,並非為滿足求知欲。佛陀的教法,絕不是世俗的所謂什麼思想,而是親證親見後的如實而說。世俗的所謂思想,在佛經上說,乃是第六意識的產物,是妄非真,所以在佛教的經典上,從未見思想一詞。佛陀每次說法,都一再反覆聲明,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因為是如實而說,故任何人不得隨意增減一字,也決不可以私意加以推測,否則必會差之毫釐,廖以千裡。人,雖可以不信佛,但誰也逃不出佛法的範疇,照著佛陀所說的去實踐篤行,就可以離苦得樂,反其道而行必永劫沉淪苦海,無有了期。比較深的道理,且置不談,本文謹就佛陀所示的十善業道。來談談佛教與人生的關系。

一個人生到這世間來,必須具備作一個人的條件,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人格。至於人格的標準,雖然東西不同,各家有異,大體上說,不過是高低之差,詳略之別。如儒家有儒家的標準,這可以孟子的一段話來代表。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善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缺此四端,其行為心性,則似禽獸。所以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這些可以說就是儒家的人格標準(四維八德,就在這一標準內泥沙之列),若能完全依之實踐,無欠無缺,以儒家的標準來衡量,就是完人。孔夫子因為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後世尊為聖人,奉為萬世師表。佛教的人格標準是什麼呢?我們就以十善行來代表,這就是佛教的德行,做人的道德標準,依之實踐,就可完成人格。從因果上說,可得升天的果報,最低限度,不會失卻人身,在現世講,可視為完人。這十善業道,具體而簡明,人人能知能解,可證可行,沒有高深莫測的玄談,也扯不上迷信不迷信的譏評,平平實實,只在想不想做個堂堂正正的人,肯不肯行而已。

佛法固然有高深的部分,但也有通俗的部分,所謂高深,也不是故意要說得神秘,使人不易了解,而是宇宙人生太複雜,太神秘了,一來就使人不易理解;以至聽了佛談宇宙人生種種學問時,就認為玄少、離奇,其實也是很通俗的。比如我們對一個從未接觸現代文明的山野愚夫,跟他說現在坐在客廳裡,可以看到十萬裡外的人物活動,即不是太玄了麼?如果和研究電子的人談此事,那就不希奇了。有人認為佛法太玄妙了,也是這個道理。現在不談電視機的事,就來談平凡的十善行吧!雖然很平凡,但與我們一生處世做人,立功創業,卻有著密切的關系。假使人人都能奉行十善,不但人人都可安樂一生,而鑄成完美的人格,且可以使人類趨於和諧,真正進入世界大同境地。

什麼是佛教呢?四句偈就可括盡無遺,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照一般的解釋,第一句是教人自修自身,使不犯過惡,第二句是教人不但不犯過惡,還要積極的奉行行眾善,第三句可說是目的。人為什麼不肯止惡行善,牽涉的問題就多了,才勞我佛嘮嘮叨叨說了四十九年。若人一聞“眾善”,就能“奉行”,則不須如許囉唆,能眾善奉行,自可達到“凈意”的目的。此偈所稱的“眾善”歸納起來,就是本文說的十善。

《海龍王經》上說:“諸善法者,是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薩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各為根本依處,謂十善也”。什麼是十善業?就是永不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邪見等十種惡行。即使依字面上的意義來說,都是人人應該永離。離此十惡,可以說是做為一個人的基本條件,豈止佛教徒為然。近代高僧太虛大師說:“學佛先從做人起”。又偈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可知學佛,就是學習如何做一個完美的人,做人做到究竟圓滿處,就是佛了。

世間其他學說或宗教,雖各有他的人格標準,但或多或少,仍有欠缺,或嫌籠統而難以遵循,或嫌簡略而不究竟,欲求圓滿究竟,明確具體而又可遵循,則惟有佛教的十善。這不僅是佛弟子力求實踐的至道,凡有的向上,欲求得完美人品者,皆當奉人生指南。現在僅就世間常情,依次略加論述如下,看看它和人生的關系是如何的密切。

永離殺生:斷眾生命,名曰殺生,不一定指用刀槍等兇器而說,就是墮胎、自殺等等,都是殺生的罪行。如果說不可殺人,這是世人都能首肯的,若要人不殺害任何動物,就有很多人不肯接受了。實在依是非的標準來說,佛陀的教示,絕對正確,而人類所持的反對理由,則純是從自身的利害觀點上立論,而不知與一切動物,同是血氣之屬,皆有好生惡死之情,況殺害一物與殺害一人的心,是相同的。心性慈祥的人,不但不肯殺人,也決不肯任意傷殘物命,平時素好肆意傷害物命的人,必是心地殘忍,性情戾之輩。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可證不殺生,是順著人的本性立戒,人之所以亡失本性,乃因貪嗔癡三毒所致。若人人能斷殺生,則社會上不但不會發生兇殺案件,世間也不會再有刀兵劫了。從因果上看,殺生害命,更是殘忍已極,慘絕人,因為你所殺害的,也許是過去父母,多生眷屬,況眾生皆有佛性,將來皆當成佛,我佛弟子,深知因果,故不肯輕動殺機。

永離偷盜:依佛法的定義,凡不與而取他物,總皆名盜,如偷、劫、騙、迫脅、論詐,以至賭博、逃稅、貪污等等,無不在偷盜含義之內。如上說種種,無論就世法佛法的觀點來看,都是一種罪行,凡犯偷盜罪行者,不但為世人所不齒,國法也是所不容的。因其能使社會不安,人心不寧,甚或使人因失財而喪命,或導致他人家庭破敗,眷屬失和。偷盜的罪惡,僅次於殺生,所以有些國家,對盜竊犯,治罪特重,例如在沙烏地阿拉伯,凡犯盜竊罪的,不訟取財多少,都要砍頭斷足,決不寬貸。足證偷盜行為,是人皆厭惡的,一個人無論在任何貧困的境遇中,都不應起偷盜的念頭,存心去偷取他人的財物。若人人能以此自持,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安寧社會,不是就可實現了麼?

永離邪淫:所謂邪淫,就是夫妻以外的淫行,夫妻之間的正常關系,為世人所公認,當不致造成造成罪惡。男女居室,乃人之大集體化,古賢人家也在所不免。《中庸》上說:“君了之道,造端乎夫婦”。夫義自然婦順,家庭一定和樂,家政也必井井有條,兒女自然恭敬孝順。我們看現代社會上許多不良少年,絕大多數是出自問題家庭。家庭所以發生糾紛,又多起於夫婦的失和。夫妻失和的原因,大多不外丈夫在外拈花惹草,或是妻子別有所歡,以至社會上許多兇殺鬥毆案件,直接間接,或多或少,都與男女間的不正當關系有牽連。俗語也有“十場人命九場姦”的說法,我們知道,夫妻雙方,任何一方,若有不忠於對方的邪淫行為,這個家必難美滿,小則吵吵鬧鬧,大則夫妻離異,慘則造成人命悲劇,甚至有將稚子幼女,同歸於盡者,真是慘絕人,夫妻雙方,都會痙不堪。所以自來聖賢,對於夫妻之道,都很重視,我佛是一切智者,看得更清楚,故特別教人除卻正常夫妻關系,切不可有邪淫的念頭,將永斷邪淫,列為十善之一,可見佛陀對夫妻關系的重視。

永離妄語:人生在世,除了啞巴,不能不說話,但應該說真實話,不可以慌言欺人。所謂妄語,就是言不符實,比如見說未見,不知說知,甚至指鹿為馬,顛倒是非,或發誑言,都是妄語,皆是應當戒絕的。須知一句話說出了口,就入聽者之耳,是應該先考慮後果的,切不可胡說亂道,徒逞口舌之能。我們知道,世間有多少是非恩怨,都是由妄語所造成,對自己來說,謊話說多了,也會喪失信用,於人於己,兩皆不利而有害,所以佛陀特別告誡眾生,要永離妄語。

永離兩舌:人只有一條舌,為何要永離兩舌呢?佛法上所謂兩舌,意思是指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一類的兩面話,這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猜疑不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有人從中挑撥、搬弄,以致好友成分,夫妻反目,父子不和,所在多有。大則可以掀起國際風波,導致戰爭,由是使得人情冷落,社會不安,人若處在一個互相猜疑彼此不能信任的社會裡,那該有多麼苦惱?我佛深知這是種很大的罪惡,所以教人永離。

永離惡口:這是指口出惡言之意,凡用粗鄙惡毒的污穢語罵人,佛法上都叫做惡口,俗語說:“相罵沒有好言”。誰都知道,兩人相罵,目的都是在使對方聽到後很難受,使對方感到很痛苦,所以必盡可能選擇刻毒的詞句,企圖刺傷對方的心。以致由言語的相罵,造成大禍的,不知多少。小則個人喪身失命,大則引發國際戰爭的,古今也不乏例證,所誤傷人一語,勝如刀割。以前諸葛亮罵死王朗,氣死周瑜,都是語言之力。一個人出語傷人,難道可以不謹慎嗎?粗言惡語罵,大多是兩敗俱傷之局,實在是一種辱身敗德的惡行,所以佛陀教誡眾生,千萬不要惡語傷人。

永離綺語:綺語就是一些沒有意義的閒話,諸如嬉笑戲謔的俏皮話之類,以及引人想入非非的淫詞艷語等等,都在綺語含義之內,一般人的想法,認為這是無傷大雅的,其實不然。世間多少糾紛起因閒話,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聊,使鄰裡之間,生出多少是非恩怨;淫詞艷語,使多少人走入罪惡之途,戲言結怨、笑謔致禍耽誤尤甚。況閒談戲謔,浪費時光與精神,耽誤正業,孔夫子也曾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以哉!”可知綺語,也是一種罪過,人人都該當戒絕,所以不茍言笑,也是受人讚揚的一種美德。

永離貪慾:前面所說七善,是屬身口方面的,有形可見,有事象中說,只要堅守,是比較容易做得到的。從永離貪慾起三業,是屬於心意方面的,這就全仗自我省察。因貪念起時,別人無從覺察,唯我自知,及至形之一外,可能大錯已經鑄成,早已收鞭不及了。貪慾是萬惡之源,佛陀將它列為三毒貪癡之首,可以說含欲若除,一切過患自絕。前面所說的殺生、偷盜等過惡,都是由貪念而起,貪心強烈的人,終生必定痛苦不堪,很少樂趣。俗話說:“欲壑難填”。一個人若永遠得不到滿足,不是永遠痛苦麼?經上說:“所欲若不遂,惱懷如中箭”。如佛陀告訴世人說:“汝等若欲脫諸苦惱,常觀知足之法。知足之人,雖貧猶富,不知足者,雖富猶貧”。古德說,“知足常樂”。依世是常情來說,多少喪身敗德的行為,傷天害理的勾當,以及國際間的紛爭,無不是由貪慾而來。所以佛陀告訴世人,應該遠離貪慾,若人人能淡泊知足,自然社會和樂,國家安寧,天下太平。

永離嗔:就是一般民說的發脾氣。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好不發脾氣,最低限度,也要盡可能少發脾氣。如果非發脾氣不可,也要力求發得恰當,千萬不可喜怒無常,如武王一息怒而安樂天下之民,當然是可以的。須知一個明智而有涵養工夫的人,是很難見到他脾氣的。俗話說:“蠢人多怒”。可見動輒發脾氣的人,大多比較愚昧粗鄙,事實上即使原本是個聰明人,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也會變得很愚蠢,經上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科:“嗔火能燒功德林”。我們看,當一個人在盛怒的時候,不該做的他做了,不該說的他說了,理智全失,那兇狠粗野的形狀,簡直像頭兇猛的野獸,人見人畏。如若不信,當自己發脾氣的時候,不妨對鏡一照,恐怕自己都不認得自己,看了那副醜惡的爭相,也許可使自己慚愧無地,怒氣全消。我們可以仔細去體察,大凡人發脾氣的時候,全身血管都會膨脹,所以面紅脖子粗,心中好象火燒,渾身神經緊張,四肢顫抖,有的人甚至因氣往上衝,急得連話都說不出來,所致訴諸暴力者,比比皆是。發脾氣,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益的。這嗔心,實在是人生德行上的矛,人人都應該遠離的。

永離邪見:邪見是指思想的錯誤,觀念的乖廖,經上說:“寧可破戒,不可破見”。一個人如果思想錯誤,觀念廖,他的行為一定偏激乖張,小則影響個人的生命前途,禍及親族社會;大則危害世界人類,難以收拾。邪見最大的禍患,莫如抹開煞因果法則,因為這是宇宙間的真理,事實具在,人若不信因果,則社會秩序難以維持,人類也不會再有向上的心志。現在貪污、劫奪、欺詐、盜竊、兇殺案件的日益增多,就是否定因果的緣故,人再也不須顧及什麼人格道德,竟以投機取巧等不正當的手段,只求滿足個人的私欲,以致弄得心人惶惶,社會不安。但到底有沒有因果呢?請看佛經上處處談及因果報應的故事,這就是最好的答案,邪見之為禍,不但誤人,實也害己,凡是人,都該遠離。

以上所談的十種善業,不過是依照世法略加分析解說,若能依之奮勉力行,必可成為一個人人敬愛的賢人君子,若想建立功業,將無往而不利,到處受人歡迎。最低限度,也可使自己快樂一生,成為一個俯仰無愧的完人。如依佛法來說,就更不止此了。

現在是物質文明發達的的時代,人的享受慾望,越提越高,貪慾越演越強烈,大多只知在物質上去尋求滿足,追求快樂,而不知物質享受之外,還有更高尚的東西存在。人人為物質所奴役,結果誰也沒有真正的快樂,誰也不會得到滿足,反使社會充滿乖戾的氣氛,世界瀰漫著火藥的味道,大多苦在心頭,人心惶惶不安。若想人類社會真正和諧和安樂,唯有弘揚我佛十善業行,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昔廬山慧遠大師說:“十善業行,若以能從一家一鄉推行到一國,立可成為凡淳俗美,刑息政清的清靜國家”。若能弘揚於世界,當可成為美滿和諧的大同世界。因為凡本著十善立身處世的人,心地一定光明聖潔,性情必定柔和溫良,決不會去與人相爭相奪更不會作姦犯科。果能人人如此,社會自然安寧,國家自然祥和。現在世界上所以相爭相殺,巧取毫奪,病因就在大多數人都是十惡發展,才使世界亂到今日這個樣子,人心墮落到如此境地。我們可以說,十善業行,不但是佛弟應該努力的標準,實是人類應該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若能人人依教奉行,這個世界當下就可變為清凈的樂土。這種境地,想來大家都是可以明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