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座山,山中有一間客棧。
一天傍晚,
遠方來了一位甲客官,打算在客棧借住一宿,
主人告訴他:
「所有的房間都已滿,只剩一間房間,但這間經常鬧鬼。」
甲客官一聽,便說:
「那裡真的有鬼!多半是膽小的人生事。我不怕鬼!」說完,便休息了。
天將亮時,
又來了一位乙客官,也想在此客棧借住一宿,
主人也告訴他相同的話。
乙客官也說:「我不怕鬼!」

一整夜,
甲客官都在等待鬼的出現。
就在乙客官正要開門進房休息時,
甲心裡想:鬼來了!
乙心裡也想:鬼在裏面!
於是,乙客官拼命地推門,想一探究竟,
甲客官害怕死命地抵住門……
最後,
乙客官破門而入,
甲客官便猛力地打乙客官,而乙客官也極力地反擊。
彼此糾纏扭打成一團。

直到天亮,
兩人相視,才知道原來是舊友,
一晚上的鬥諍及傷害,都是一場誤會。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九十一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位比丘於波羅梨國的雞頭園昇座說法,數千萬人圍繞左右,聆聽開示,無不法喜充滿。

當時法律規定:入寺聽法及禮佛者,皆須脫帽,以表示恭敬。結果,國王因頭髮稀少,又長了膿瘡,所以仗著自己的權勢,裹著頭巾、穿著鞋子,就想要進去聽法。國王粗聲地告訴比丘:「趕快為我說法!」比丘回答;「佛陀教敕,開示時若有人不肯脫鞋,不可為其說法。」國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忍下瞋心來把鞋脫了。懷著怒氣的國王接著說:「快點說法,讓我歡喜,否則我就把你的頭砍了。」比丘回答:「佛陀也有規定,不可為不脫帽者說法。」國王聽了火冒三丈:「你竟然敢侮辱我!好,我今天就脫帽聽你說法,如果你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就將你斬成三段。」這時比丘為國王說了一個偈子:

「不以不淨意,亦及瞋怒人,

欲得知法者,三耶三佛說。

諸有餘貢高,心意極清淨,

能捨傷害懷,乃得聞正法。」

國王聽了之後,感到非常慚愧,於是五體投地禮拜懺悔,請求比丘滅除自己的身口意過失。國王長跪合掌:「尊者,您的修行真是高深,竟能洞悉我的心念而說出這首偈子。」比丘回答:「這首偈子其實是如來很久以前說過的,不是現在才說的。」國王心想:「佛陀真的是太有智慧了,那麼久遠之前就知道未來有像我這樣的人,心懷瞋恚,以不敬心聽法。從今以後,我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於是,比丘為國王開示佛法大要,國王因此心垢滅除,通達法理,證得初果,從此對佛法信受不已。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二十八》

省思


佛法從恭敬當中求,「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報。」倘若心中驕傲自滿,就如同一杯盛滿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任何東西。相反地,如果我們能帶著一顆恭敬虔誠之心,虛懷若谷地求法,必能入寶山滿載而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輸迦王。雖然,國王並沒有真正契悟佛法的真理,但是對佛法不但具有相當的信心,而且發心非常廣大。所以在一天當中,建造了八萬座佛塔。國王不僅僅是建塔,每天還虔誠供養許多位法師,並恭請法師開示說法,如此日復一日,從未停止過。

有一天,國王和往常一樣地供養法師們,其中有一位年輕聰穎、相貌莊嚴、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神情自若地坐在國王的身邊,準備陞座說法。突然間,國王發現,從這位年少法師的口中,散發出一陣陣沁心的清香,心中深感疑惑,心想:「這位法師口中一定含了什麼特別的東西?是不是想利用這香氣來蠱惑我的人民?」於是請法師開口,仔細瞧了好一會兒,法師口裡真的是什麼都沒有。國王仍不相信地再請法師漱口,但是他口中的香氣依然不減。

國王忍不住就對法師說:「請示法師,您的口中為什麼會散發出如此微妙的香氣,而且我從來沒有聞過那麼特別的香味呢?」法師回答國王說:「大王!這要追溯到過去久遠以前,在迦葉佛的時代,我是一位善於說法的比丘,常向大眾讚歎宣說迦葉佛無量的清淨功德,並且使人們明瞭種種深妙佛法的真理和無邊的修習方法。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我生生世世口中都有妙香散發出來,而且這香氣遠超過一般世間花草的香味,人們只要聞到了這個香氣,都會心生喜悅。」

國王聽了以後,歡喜有加地說:「原來讚佛及說法的功德果報是那麼地殊勝無比啊!」年少法師接著又說:「這還只是現前看得到『花』報,讚佛及說法的十種功德『果』報,更是不可思,不可議,請大王仔細聆聽……

一、讚歎佛的功德,使一切眾生都能聽聞(因心及願力),就可以得到廣大好名聲的果報。

二、讚歎佛的功德,使一切眾生心生歡喜,就可以得到世世相貌端正的果報。

三、為眾生講說滅罪生福的方法,使眾生能有安樂的心靈棲所,就可以得到心中時時感到快樂歡喜的果報。

四、讚歎佛的功德,來調伏一切眾生的煩惱,就可以感得時時受人恭敬的果報。

五、顯揚說法時有如明燈一般,照亮眾生的心燈,使眾生契悟佛法,就可以得到威德如日光一般明耀人心的果報。

六、用種種方法讚歎佛的功德,使一切眾生心生歡悅,就可以得到受人敬愛的果報。

七、運用種種巧妙的言語,來讚歎佛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可以得到無盡無礙辯才的果報。

八、讚歎佛不可思議的妙法,使一切眾生不再有任何過咎,就可以得到深妙清淨大智慧的果報。

九、讚歎佛的功德,使人們煩惱越來越淡薄,就可以得到斷除無明,垢穢滅盡的果報。

十、因為使自已及他人的煩惱盡消,而證得涅槃的境界。譬如天降大雨,不僅可以熄滅大火,連灰燼也不再有餘熱。」

國王聽了法師如此詳細地闡述讚歎佛的殊勝功德後,心開意解,歡欣踴躍地對年少法師說:「有大福德的人們,都善能讚歎佛的功德。」
省思


讚佛有殊勝莊嚴的果報,藉由口的讚揚、身的禮敬,乃至心中歡喜讚歎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心離於染垢,離於妄執,一心稱念,一心讚歎,皆得圓獲十大殊勝利益。

在真心地讚揚一切善法功德時,自心當下剎時遠離了我執、自私與仇恨。

從此,執著煩惱自輕,本具福德朗現。

如此,讚歎便是一件真正值得讚歎的事。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在沙漠中有一座美麗的城堡……
當太陽剛出來時,
可以見到城門、瞭望台、宮殿,以及來來往往的行人;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見。
往往有些人,會以為它是一個快樂的天堂,
卻不知道這座美麗的城堡,
只是沙漠中空氣形成的一個幻象,
根本了不可得。

有一群從遠方來的商人,
無意間看到這座沙漠中的城堡,
心想如果能夠到那裏做生意,一定能夠賺錢致富。
於是,他們飛快地趕去。
然而,當他們越接近城堡,
就越是找不到,
這時,他們沮喪地喊著:
「我好累!我好熱!我好渴!」
當陽光照在熱氣上時猶如奔馳中的野馬群,
他們卻以為是水。
於是,又急忙向前奔去,
但是同樣地,他們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
漸漸地,他們疲乏到了極點,
最後來到窮山狹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

就在這個時候,
他們聽到自己的回音,誤以為是有人在附近。
於是,燃起了一線希望,
決定再打起精神繼續向前走,
走著,走著,
全身灰頭土臉,愈走愈灰心。

最後,他們終於猛然發現:
他們追逐的只是一個幻象。
一剎那間,
渴求的心也就停止了!
當下恍然大悟。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卷六

省思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榮華富貴與沙漠幻城何異?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尊滅度了!」所有的佛弟子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地悲傷,甚至有許多阿羅漢都決定要跟隨佛陀入涅槃。

迦葉尊者知道後,便集合五百位阿羅漢,向他們宣佈:「佛陀已經入滅,如果要弘演佛的聖教,讓眾生了達人人本具真如法性的道理,就必須集結佛的教法。所以,你們現在趕緊以神通力前往十方恆河沙剎土,召集八億四千位阿羅漢來此結集經藏!」

佛弟子當中,阿難是唯一記持佛陀所有教法,並且能夠背誦出來的人,但因還未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未能入此行列。為了讓阿難在道業上有所提升,迦葉尊者施以激將法,使他痛下決心,不分晝夜精進用功,七日後終於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大家知道後都非常歡喜,諸天聖眾亦來歌詠讚歎。

結集會上,阿難尊者昇座,準備宣讀佛陀教法,迦葉尊者特別叮嚀阿難尊者應依經藏的類別,如: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等各自集著一處,一言一句都要謹慎小心,千萬不能有所缺漏。當阿難尊者誦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葉尊者及眾阿羅漢皆忍不住淚流悲泣,感嘆地說:「人生無常,如夢如幻,昨日見佛,今日聽法已是如是我聞。」

經藏集結後,迦葉尊者繼續領導僧團二十餘年,最後將法傳給阿難尊者,並且交代:「我要入涅槃了,今將大法交付予你,你要好好守護,永續傳承。」臨行前,迦葉尊者去向阿闍世王告別,但因大王正在休息,只好請守衛轉達。

迦葉尊者來到雞足山中,以草席地而坐,並且說道:「我今身著糞掃衣,手持佛陀的金縷衣,將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直至彌勒佛降生,再將佛佛相傳的金縷衣給他。」語畢,大地即產生六種震動。迦葉尊者又說:「阿難尊者、阿闍世王前來見我時,山峰當為他們而開;他們離去後,山峰將再復合!」帝釋天主釋提桓因以香花散滿天際供養尊者,至誠禮拜後,雞足山峰隨即合起,覆蓋了尊者之身。

此時,雞足山的畢缽羅山神見到迦葉尊者入滅,哀道:「今日尊者入滅,如法山崩壞,法船沉沒,法樹摧折,法海枯竭。眾魔王得大歡喜,諸天人皆哀戀悲泣。」當日,阿闍世王夢到天樑折壞而驚醒,守衛於是向大王報告迦葉尊者曾來向他告別入滅之事。大王知道後悲傷無比,馬上請阿難尊者與他前去雞足山一看。果然,當阿難尊者和阿闍世王來到雞足山時,山峰自然裂開,他們看到迦葉尊者已端然入於定中,身上還覆蓋了美麗的天花。兩人供養禮拜後,即難過地離開。

典故摘自:《釋迦如來應化錄˙卷二》

省思


善知識如燈塔,為眾生指引方向;善知識如甘霖,滋潤眾生的心靈。

從古以來,善知識們為眾生種下了甚深的善法種子,使佛法得以傳承,正法得以聽聞。現在,許多善知識也提攜護念著我們,當以感恩之心,珍惜每個因緣,莫待失去後才知懊悔。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斗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著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一會兒,一頭滿身臭穢的大豬,身體滴著屎尿,搖搖擺擺的晃過市集,眾人此時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見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憐憫地微笑。

阿難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覺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請示:「慈悲的世尊!剛剛您看到老人哀嘆而憐憫一笑,現在看到搖擺行走的大豬,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難道其中有何特別的原因嗎?請世尊慈悲開示,以解答大眾共同的疑惑。」佛陀於是告訴大眾,之所以會笑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無奈於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邊捕魚時,讓無可計數的生命,在他的漁網下慘遭殺害,也讓這些魚蝦,家庭破碎、骨肉相離。但是,他不曾因為魚蝦的苦,而生起絲毫的惻隱之心。如今自己的兒子因禍而死,卻怨天咒地,感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因為這樣的因緣而笑!

第二,過去曾經風光不可一世,能呼風喚雨,來去自如,志得意滿的飛行皇帝,今日卻只能在魚販的斗中無助地苟延殘喘,連性命都自顧不暇。這個前世的天人,因為專修空想觀,修成了空定,卻執著這個想出來的空,無法歸於本心。雖然得壽八十億四千萬劫之久,然而,卻不能讓自己的罪業消弭,在福壽用盡時,定力也跟著消失,仍要受輪迴果報之苦!

阿難不解的問道:「像帝釋天一樣尊貴的飛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廣,為何仍不能免於業報呢?」一旁的魚此時張著空洞的雙眼,似有所感。佛陀答道:「禍福其實只是暫時的假相,並不能長久!如果因為今生的富貴而志得意滿,不知繼續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報享盡,就會為自己招來無數的災難和罪報。這因緣果報,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不會因貴賤而有所區別!」

第三個原因,是憶起過去在行菩薩道時,曾有一世生為一位三寶弟子。每逢六齋日,便會到佛寺聽經聞法,精進行道從來不敢懈怠。因為崇信三寶,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說法而出家修行,從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漸增廣,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為世所尊。

那時,隔壁的鄰人,從不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理,因此不學無術,四處為惡。還供奉鬼神,施放蠱魅來殘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閒,就是吃喝嫖賭、飲酒作樂。

自此之後的輪迴中,我所生之處,都是清淨的處所,能夠聽聞佛法而精進修行,圓滿佛果。而過去的這位鄰人,則因為留戀女色,荒淫無度,又不知孝順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舊在三惡道中輪迴,未能出離,而墮為這隻糞穢的大豬!

典故摘自:《六度集經.卷六——佛以三事笑經》

省思


愚痴的人,猶如典故中的賣魚老人,昧於因果而又自嘆於命運多舛;無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則如長壽天人,走錯路頭,福報享盡仍要墮畜生道受苦;世上剛愎自用,生活靡爛,貪好酒色而不知節制的人,終招糞穢豬身!此三者,都將生生世世輪迴三惡道中,沒於生死苦海而不得出離!

佛法難聞今已聞!佛陀是無上大醫王,開示八萬四千醫治眾生病的法門,若能依佛的教導精進行持,定能了脫生死,不再受輪迴之苦,終究必能成就無上的菩提佛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季,佛陀在舍衛國與出家弟子們依例安居辦道,有一天佛陀舉止安詳的走向法座,此時弟子們無不以恭敬期盼的心,準備聆聽佛陀的慈悲教誨。佛陀低垂著慈眼,對弟子們說:「我今天將要到忉利天,利用結夏安居的因緣,為往生忉利天的母親開示佛法,大眾亦可跟隨至忉利天聞法。」佛陀一說完,便運用神通力至忉利天。

忉利天上,佛陀在枝葉茂盛的大樹下,為他的母親及忉利天無量的天人,演說妙法,在座的天人們,聆聽著佛陀清淨的法音,每個人的心中真實領會佛陀所演說的諦理。佛陀見眾人通達法理,於是又重回娑婆世界。

佛陀的弟子們,見到所敬愛的師父回到了自己的國度,以無比恭敬的心讚歎著佛陀說:「大慈大智希少有,崇尊的導師!您能為往生忉利天的母親及天人們,在結夏的九十天中,演說真實妙法,成就他們了達真實諦理的因緣,真是慈悲無限,智慧無邊!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摩耶夫人能生聖人,聽聞佛陀親為開示佛法,解脫三界的煩惱。」佛陀說道:「我並不是只有此生感念母親報答恩德,在累生累世中便不斷如此回報親恩,解除母親的苦難。」

「很久以前,在大雪山的樹林裡,有一隻獼猴王帶領著五百隻獼猴,在樹林裡找尋食物。當時有獵人架設獵捕猴群的陷阱,利用繩網來獵捕牠們。這時,獼猴王臨危不亂的告訴陷入網中的猴群:『你們不要擔心害怕!我會破壞這繩網,大家不要憂慮,我會解救大家到安全的地方。』於是猴群們,隨著猴王的引導一一脫離危險。而這時候有一隻年紀較大的老獼猴,因背著一隻年幼的小猴,不小心掉進了路邊的深坑裏,猴王因為眾猴解危,未注意到掉入深坑中的老獼猴,等大眾回巢穴的路途中才發現自己的母親不見了!於是獼猴王又帶領猴群們返回找尋,終於發現坑洞中的母親,這時猴王又運用牠的智慧,要猴群們互相捉住尾巴,同心協力的往深坑中延伸,而自己更是親入坑中,將母親拉救出來,解除了母親落坑之難。」

「這隻獼猴王就是過去生的我,過去我使母親出離深坑的苦難,而今天我至忉利天為母說法,更是解脫了母親輪迴三惡道的苦難。」

佛陀更慈悲的藉此因緣,告訴在座的每位弟子:「救助父母出離種種苦難,有無比的大功德,我由於從過去到現在,為母親除去苦難,所以生生世世感得無苦難的果報,所以大眾應當孝順父母。」

省思


世間上的苦總不離開身苦和心苦,給父母溫飽不受風寒,僅是色身的照顧;而父母生離死別的心苦,誰能為他們免除?人們也許會說,只要親恭踐行隨侍在側即可,但誰知那天無常的到來,死亡是沒有老少的差別,那白髮人送黑髮人豈不是最大的不孝。所以讓父母親近佛法僧三寶,聽聞佛法,親近善知識,瞭解到世間的一切得失,離不開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能遠離一切苦難,得清淨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北方有一位技藝巧妙的木師,
用木頭雕塑了一個相貌端正、衣飾逼真的女子。
木女能夠來回走動,還可以斟酒敬客,
只是不能開口說話而已。

當時,南方有一位善於繪畫的畫師,
木師早已耳聞畫師的大名。
於是,準備了上好的酒食,要宴請畫師。
席間,木師便讓木女為畫師斟酒夾菜,
畫師不知道這女子是木頭做的,
以為是真的女子,心生愛戀。

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木師便留畫師住下。
並讓木女侍候畫師。
畫師欣然答應。
畫師進屋後,見木女站在燈火邊。
即叫喚這位木女,可是木女卻原地不動。
畫師以為是女子害羞,所以就上前用手牽她。
一牽,才知原來她是木頭作的!
畫師不禁滿臉羞愧,自言自語的說:
「這主人居然騙我,我也得戲弄他一下。」
於是,畫師就想了一個主意,
在牆上畫了一幅自己的像,衣著和自己相同,
頸子上套著一根繩子,好像吊死了的模樣。
還畫上蒼蠅和鳥,正在啄畫上的嘴巴。
畫完後,畫師關上門,便躲在床下。

第二天天亮,木師從房裡出來,
看畫師的房門未開,往裡一看,
見畫師吊死牆上,
木師嚇壞了,以為畫師真的死了,
立刻破門而入,正想用刀砍斷繩子時,
畫師從床下鑽了出來。
木師一臉的尷尬,畫師拍拍身上灰塵說:
「如何?你能騙我,我也能騙你。咱們倆算是扯平,互不相欠。」
木師遂感愧疚地說:
「其實錯在我。如果我不嫉妒你的才華,設計捉弄你,也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畫師也坦白地說:
「如果不是因為我心術不正,不甘心被騙,也不致於作畫戲弄你,害你為我擔心,真是對不起。」
最後,兩人握手言和,異口同聲的說:
「唉!都是這念心在做作祟。

改寫自《雜譬喻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滅度後百年,印度出現一位轉輪聖王,名為「阿育王」。阿育王統一全印度,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王朝——孔雀王朝。

深奉佛教的阿育王,為令佛法廣傳流布,在南閻浮提建造了八萬四千座佛塔,以紀念佛陀出世的勝緣;並於塔中供養佛陀舍利,令眾生禮拜廣植善根。當時師子國(今錫蘭)國王聽聞阿育王興隆佛法,便遣使獻上五顆如意寶珠,不僅光彩奪目,亦世間罕見。阿育王接受後,將四顆寶珠依序供養在佛陀誕生塔、成道塔、轉法輪塔,以及入涅槃塔中,剩下的最後一顆寶珠,則想賞賜給後宮夫人。國王心想:若只賞賜給其中一人,其他人必生嫉恨。為了試探夫人們的智慧和性情,阿育王派人至後宮宣告:「請諸夫人各著上妙的衣服與瓔珞,最勝莊嚴者,國王當賜寶珠。」王令一下,婇女們紛紛翻箱倒櫃,忙著為自己的夫人挑選最美麗的衣裳,並為其佩戴價值連城的瓔珞珠寶,抹上五顏六色的胭脂水粉;夫人們滿心期待自己能獲得國王的青睞,成為萬中選一的幸運兒。在這人人忙亂的當頭,惟獨國王的最小夫人須闍哆平靜地看待一切,不僅不隨之起舞,更於心中憶念著世尊的法語——「戒,如瓔珞妙服,受持八關齋戒者如身著最清淨潔白的衣服,儀容端正,令人自然心生恭敬。」須闍哆與世不爭的態度和其他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阿育王來到後宮,只見夫人們個個濃妝豔抹、珠光寶氣,令人目不暇給;唯有最小的夫人素服淡妝,別於眾人。國王感到奇怪,於是問道:「諸大夫人皆穿著上服,為何只有你不遵從我的命令?」須闍哆回答:「佛陀曾說『慚愧是世上最上等的衣服,持戒則是最莊嚴的瓔珞,法音是最美妙的音樂。』我今受持八關齋戒以為瓔珞,著慚愧之服,並讀誦經典以為音樂,以此等恭迎大王。」

阿育王聽了這些話,心生歡喜,深深讚歎須闍哆的智慧和德性,便向所有人宣佈:「我先前有承諾,誰能著最好的衣飾,當賞賜其寶珠。須闍哆所著者為眾人之冠,此如意珠非她莫屬!」

其他夫人見須闍哆因持戒而得寶珠,皆競相求受八關齋戒。

典故摘自:《釋迦如來應化錄˙卷二》

省思


防非止惡、積極行善,是戒的功德;心有此德便現好相,清淨莊嚴,人見歡喜,災禍自然遠離,福報現前,為現世之報。而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更是由世間通往出世間的關口,能令持者斷生死煩惱而得自在解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時代,在舍衛國的東南方,有一條大江,這條江水又深又廣,在江河的岸邊,住了五百戶人家,他們從未聽聞過道德的精神及佛法的真諦,人民個性剛強,難調難伏,橫行無忌,以貪污欺詐為事業,違法犯紀,並以此為樂。

一日,世尊了知此五百戶人家,因宿世累積的福報,如今得度因緣已到,於是世尊來到江邊,坐在一棵大樹下準備度化他們。村民經過此處,看到佛陀莊嚴的三十二相,無不為之攝受、歡喜讚歎,並前往佛陀身前禮拜問訊,殷勤問佛陀是否用過齋飯,希望能藉此殊勝因緣供養佛陀。佛陀慈悲地引導大家席地而坐,並且為大眾宣說佛法真理,但是這五百戶村人,由於欺詐習氣深重,對佛陀的教誨無法生起正信。於是佛陀便化作一位修行人,從江的另一岸踏著水面來到此岸。此人到岸邊後,便走到佛陀面前,用虔誠恭敬的心向佛陀頂禮,並長跪合掌,希望能聽聞佛陀說法。

大家看了,無不感到驚歎。其中有一個人向前問道:「行者,我們家族住在這江邊,已經有好幾代了,從未見過有人能夠行在水面上的,您是什麼人?竟然有如此神通,能在水面上行走,請您告訴我們好嗎?」行者答:「我住在此岸對面的村落,因為深信佛法,一直殷切期望能求無上智慧,當一聽到佛陀在此岸說法時,馬上想搭船來見佛陀。但是,當時並沒有渡船,便急著問那岸邊的一戶人家:『這條河水有多深?』他答:『這水只不過到您的腳踝,您可以直接涉水而過。』聽完他的話,自己並沒有懷疑的念頭,就從那邊走了過來,我根本沒有什麼神通啊!」

佛陀便讚歎道:「善哉!善哉!人若能夠堅持信受佛法,便可以渡過生死苦海。能踏水面渡過這條數里寬的江面,又有什麼好驚奇的呢?」於是世尊,即說偈道:「信能渡苦海,攝持為船師,精進除苦惱,智慧到彼岸;士有誠信行,為聖所稱譽,愛樂無為者,一切縛皆解;信乃得道行,奉法致滅度,從聞得智慧,所到皆光明;誠信與戒律,慧能行世道,健夫度因慧,從此脫苦海。」

村裡的人聽完佛陀的偈子,並親眼看到對佛法信心的證明,便一同在佛陀的座下,受持三皈五戒,從此對佛法更加深信不疑,不再退轉,並依佛陀的教誨,歡喜奉行。因此佛法在此村落普遍傳揚,人們也改惡向善,勤修善法,整個村莊到處呈現富樂歡喜的景象。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篤信品》

省思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只要對佛法的真理堅信不疑,自然智慧開顯,得到心中的清涼、自在,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與解脫。因此修行人,不論遇到順境、逆境,乃至任何惡劣的境界,都能信心不退,並依著正信,精進不懈怠,最後一定能成就道業,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二位菩薩行者,非常仰慕諸佛難行能行的行誼。他們經常一起修行,或是誦經、反省檢討、觀行及禪定。只要聽說有不知道佛、法、僧三寶的國家,就發心去開導,並教化他們行六波羅蜜。

當時有一位國王很喜歡修行,卻誤入旁門左道。全國百姓也都承習了這個風氣,無不事奉外道宗師。而國境之內常有妖怪出沒,風雨乖違,人民生活皆不得安寧。

二位菩薩相互商討:「我們的國家由於三寶的教化,人人心存善念,力行十善;君仁臣忠、父義子孝、夫信婦貞,賢能的人很多。而這個國家卻信仰外道,毒龍又時時侵擾,百姓求助無門。我們志願上求佛道,為的就是要度化苦難眾生,所以應當要想個辦法來解救這個國家的人民。」
弟弟說:「佛法戒律中,殺生為極大的罪惡,而慈悲是以救生為首。我們要怎麼做才是呢?」

哥哥說:「可憐的毒龍,只是為了貪著些許口腹之欲,卻不知道即將墮入地獄受苦。如果殺害一人就要在地獄受罪百劫;更何況毒龍將要吞滅全國人民!我擔心牠在恒沙劫受罪完後,餘報還都無法斷除。如果除去毒龍使牠不再繼續造罪,又可以救濟國家,再行佛法六度來化導百姓,使人人尊崇正法,便能換取無量眾生的福祉!所以,弟弟你化成一隻大象,我化為一隻獅子。我們二人不惜犧牲生命,都要設法拯救全國。」

於是兄弟二人頂禮十方諸佛而發誓言:「眾生不能過安定的生活,是我們的罪過。我們發願一定要圓成佛道,以度化一切的眾生。」

獅子和大象一起來到毒龍的住所。毒龍顯威靈、獅子現赫勢、象具忍奮力,雙方展開激烈的奮戰,震動了大地,最後三者全部命絕,卻也保全了一國人民的生命。

「這一定是活菩薩!才會如此的慈悲,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救全國人民。」有人抱著獅子及象的屍體大哭著說。

菩薩的弟子們,親見師父捨身濟眾的慈悲,哀慟地稱揚師父的德行,也宣揚師父的化導,國王和臣子百姓才知道原來有佛法的存在。全國百姓不斷地讚揚,菩薩的大慈悲行,並隆重的舉行殯葬典禮,國王隨即下詔:以佛法為國教,鼓勵全國居民行六波羅蜜。自此以後,上千人出家修行成為比丘;而國內的在家居士也都能修清淨梵行,國家漸漸趨於太平。

省思


世間法無法達到絕對圓滿,從某些方面來看,總有不盡完美的地方。對於發願上求下化,行菩薩道的人而言,必需有智慧與勇氣去承擔、去努力,對於大多數人都有所助益的事。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有一個修行人,
雙手捧著一束鮮花,以最虔誠的心供養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來意,便問:
「你今天來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講:
「世尊,我只是個修道人,我什麼都不求,我只是求道。」

佛陀就告訴他:
「好!你既然是來求道,那就放下吧!」
於是,
修行人就把花放下,雙手合十。

佛陀又告訴他:「再放下!」
修行人覺得奇怪,
於是,把兩手也放下,

佛陀又說:「還要放下!」
此時修行人不解地說:
「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還有什麼要放下的呢?」
佛陀說:
「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

修行人,當下大徹大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法師著

人生常會遭遇到不知如何抉擇而處於「兩難之間」的時候,比如父母吵架時,兒女到底應該幫誰?當婆媳之間不合的時候,為人子、為人夫者又應該站在誰的立場說話?

一次,有位男士的母親與太太同時掉落水裡,不知所措的他,應該先救誰呢?歷史上,許多皇朝為了保全國家安危而實行和親政策,身負使命的公主,也常在「忠孝不能兩全」的兩難之間掙扎。

如唐朝的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贊干布,她歷經千辛萬苦才將唐朝的文化傳入西藏,為後人所景仰。然而當初在她隻身遠赴異地,不久又傳來母親病危的訊息,更加勾 起她的思鄉之情,此時她面對的是父母的親情呼喚,一方面卻又身負國家交托的責任,她到底是該回?還是該留?真是兩難之間,難以取捨!

又如清朝的和碩公主,她為了緩和清室與平西王吳三桂的關係而下嫁漢族。臨別前,稚幼的她對著孝莊太后說道:「假以時日,當父皇與夫君干戈相向時,我該幫誰呢?」面對如此兩難的問題,孝莊太后也不知如何回答,只有淡淡的說:「一切看你自己。」

在佛教的歷史上,佛陀為了普應群倫、利益眾生,對於王位的繼承、家庭的責任與出家的修道相牴觸時,同樣深感處於「兩難之間」。然而,當他成就佛道後,再度看到出家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的時候,毅然的對她說道:「我雖然對不起妳一個人,但我對得起所有的眾生。」

歷代高僧中,更有才華出眾的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當時為了拯救全國的民眾,受到呂光將軍的要脅,必須娶公主為妻;他抉擇於小乘的持戒與大乘的菩薩行,同樣處於兩難之間。

基督教裏,也有不惜犧牲性命而忠於信仰的聖者,如耶穌基督、哥伯尼等。在現實生活裏,也有一些年輕人面對自我的理想與期許,為了堅定的信仰而決定選擇出家,常常因父母反對,或因家庭經濟的困窘而處於「兩難之間」。

現在的新加坡有幾十萬馬來西亞人,新加坡的人問:如果有一天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發生戰爭,你們是要站在新加坡這邊呢?還是心向馬來西亞呢?

其實,人生的「兩難之間」何其之多!聰明的人兒,當你面對人生的「兩難之間」,我們不必急著去解決它,可以讓時間來舒解一切,能夠「化危機為轉機」,最好能達到「雙贏」的結果。當「兩難之間」變成「皆大歡喜」,這才是最圓滿的結局。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老法師開示:台灣有很多發心放生的,放生是屬於無畏布施。

可是你自己放生,不如勸大家放生,那個功德更大

所以我常勸放生的同修們印《護生畫集》,多印這些圖畫文字勸大家放生。

甚至好的這些圖畫文字,可以從電影院的廣告片打出來,看久了他也許會感動。

所以,勸人吃素,勸大眾愛護生物,這是更廣義的放生,這個功德更大!

淨空老法師開示:咱們今天講放生,每天起心動念,「我到市場買個東西放生」,有沒有福報? 有一點點小福報,大的福報捨掉,沒有了,為什麼?念佛中斷

放生應該用什麼態度放生?偶爾遇到,不是特別去找

特別去找,這個錯了,你到底是修放生法門、還是修念佛法門?

還有修慈善布施,到處去找哪裡有可憐的人我們去幫助他,

到處去打聽、到處去找,這都錯了,這是你一心去攀緣

應注意以下六點:

(一)放生是救命的行為,要细心周到,處處為眾生著想,做到問心無愧才可以。

(二)不能貪圖一時方便或便宜,先去預定,造成商家趁機捕抓兜售。

(三)不能固定時間地點採買及放生,以避免有心人士伺機歛財捕獵,害及物命。

(四)隨缘買物放生,不拘多少,十元不嫌少,千万不嫌多,物命一條不算少,物命萬千不算多,只要慈悲喜捨,心誠為要。甚至没錢也可以出力,隨喜放生,讚嘆放生,也是功德無量。

(五)放生地點宜選擇人烟稀少,地廣水深,適合物類生存之環境為原则。

(六)放生儀式宜簡單隆重,放生過程宜迅速確實,千萬不可因人為因素拖延擱置,害籠内眾生多受不必要之苦。

果能遵守以上幾點,放生方有大功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 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講

甚麼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大。佛法用三條,,通通包括了。身體的一切造作身的行為。口裏面的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裏面的念頭,思想、見解、念頭是你心裏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人家一聽到修行,以為一定是吃長素,是每天敲木魚念經,這個叫修行?這誤會了,都搞錯了。真正修行在那裏呢?起心動念我念頭起來了,曉得我念頭錯了,馬上把它改正過來。這個念頭,我是利己損人?我這念頭起來是貪、瞋、痴、慢?這錯了,馬上改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在那裏修?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開口說話,想想這話該不該說?不該說, 說錯了,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身體的一些動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我們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 淨空法師巴黎開示 淨空法師講

弟子規、十善業道經:一切世出世間法的地基

我的老師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很感謝老師,我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圓滿,得力於老師的教誨;那為什麼你們學的時候學的都不快樂,學得愁眉苦臉,這原因在哪裡?不是佛法有過失,是我們學得不得法。佛在戒經上告訴我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有沒有照做?沒照做,我們沒有從小乘學起,就學了大乘,像蓋房子一樣,我這第一層沒有蓋,我就要蓋第二層,蓋一輩子也蓋不成功,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

中國古代小乘經典的翻譯,不下於南傳巴利文的經典。小乘是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非常豐富。現在南傳小乘經比我們《四阿含》聽說只多了五十幾部,由此可知,《阿含》的翻譯相當完整。那為什麼不學?什麼原因?那是由儒跟道代替了。

現在可麻煩了,小乘我們也不學了,孔孟老莊也不學,就直接入大乘,這就是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為什麼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大乘教裡面,就是佛法經教裡面,基礎是什麼?《十善業道》。淨宗學會的成立,我們修學的依據,就是世尊在《觀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是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受持三皈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前面第一條,你看講了多清楚,「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十善業道經》,那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從《十善業道經》學起?《十善業道》你做不到!那後頭就不必說了,念佛也不能往生佛法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大乘建立在小乘基礎上,建立在儒、道的基礎上,所以我們才提出《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儒、道的基礎,我們用這個代替小乘,你才能把《十善業道》修好,《十善業道》有了基礎,你才能逐漸向上提升,這太重要了。

所以諸位無論是你做人,你成家立業,你對社會一切的貢獻,都要以《弟子規》為基礎。你要想學佛,無論是學小乘、學大乘,學任何的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也要以《弟子規》、《十善業》為基礎,離開這個基礎決定不能成就,像蓋大樓一樣,這是打地基,不能不重視

要多聽,要反覆的聽,要非常認真的學習,世出世法基礎都奠立在這個地方。我們自己果然真的能落實,百分之百的做到,佛法就興旺起來了,那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每個人都是天人師,都是世間最好的榜樣。


以下是末學按照 淨空法師講經內容中所整理的修學順序,若有訛誤,望請 十方大德不吝指正:

進程

經典

說明

備註

基礎概論

認識佛教 佛陀教育概論

三皈傳授 了解皈依的真實意涵

了凡四訓
讀誦300遍。

因果教育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太上感應篇
加到晚課後面

弟子規 沒有弟子規,十善業你做不到! 加到早課後面。聽蔡老師講解30遍。

十善業道經 佛門《弟子規》 聽講解30遍。

二年

沙彌律儀要略

淨業三福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門《孝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上面四經為正修,此經為助修。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三年

觀無量壽佛經

五經一論

普賢行願品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往生論

四年
一門深入


專攻一經,一門深入

前二年以淨業三福為主。要做到能背誦、講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二年內做不到就淘汰;

再三年以五經一論為主。也要能背誦、能講解、自己能做到;

最後四年,選擇一部經論專攻,一門深入。總共九年。


即便並非修學淨土法門者,前半部的基礎概論因果教育淨業三福 也是共同科目,這是各種法門的基礎(包括世間學問)。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才是 佛在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才夠資格稱作佛弟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講

問:家庭主婦天天燒飯、洗衣,請問如何才能不起煩惱心?

答: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普度眾生,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裡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妳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

  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悟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即從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妳將家事做好了,即是做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若明白這一點,以此類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修學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沒有第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念到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
<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
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但若常用高聲,恐傷元氣,致喉痛音啞,不宜久行。

 

(二)低聲念:

若精神散失,或勞極疲倦時,即收斂神明,低聲細念。
或隨周遭環境而斟酌,當沉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隱聞。
若長用低聲,恐易昏沉,反起思慮。
待氣息完固,精神勃興,環境無礙時,便可高聲念佛,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其功彌深。

 

(三)金剛念:

若心氣不適,或環境有礙,高聲低聲均覺不便時,但動口唇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名為金剛持也。不拘多少,須字字從心裡過,句句從耳裡入,自易心定。

 

(四)默念:

若高聲低聲均不相宜,金剛念仍嫌不便;
或穢處及大小便時,不宜出聲念,則繫心一緣,無聲默念。
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惟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無苦痛難產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生產時閉氣受病也。

 

(五)記數念:

若防懈怠,須一串數珠不離手,一聲佛號不離口,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念得分明記得分明。

(亦可用計數器取代念珠)
單念四字(例如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勿雜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以四字易成片也(綿密不斷)。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乃借珠束心之法。初定少數,如兩百三百,隨後漸增;課程既定,自我警惕,不得缺少。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可,不記數亦可。若靜坐養神,不宜掐珠計數,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六)攝心念:

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先至誠懇切,攝耳諦聽,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妄念自息。如仍未息,即用十念記數法,從一句至十句止,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若難十句直記,或分兩氣,從一至五、六至十。若仍費力,當從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作三氣念。惟憑心記,不可掐珠,則全心力,施於一聲佛號,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更大。

 

(七)靜坐念:


若靜坐時,先以左足押右股,後以右足押左股,令兩足掌仰於二股之上,名跏趺坐。手亦右押左,兩掌向上,大指相接,安於臍下跏趺上,名彌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只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合眼閉口,舌向上顎,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專心呼吸,每一呼吸默念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隨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間斷,此寶王隨息法門也,攝心既久,息念兩忘,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八)睡眠念:

若睡眠時,宜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臥。觀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床頭如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縱令昏昧,繫念而寢,覺即續之。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

 

(九)追頂念:

若要一心不亂時,即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不可高聲傷氣,或逼氣動火。亦不可默念傷血,或輕鬆養識,沉靜墮昏。亦非窮年累月寬念得來,或念到老死才著緊成功。只在健時猛念一日,極力追頂,無少憩息,猛之又猛,情識一斷,便無心可亂,即名為一心不亂也。若一日不成,休息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休息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耳。

 

(十)臨終念:

一句佛號,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終日終年念念不休者,無非為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因此一念,關係甚重,牽魂引魄,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非平時常念多念,熏習熟利,否則及臨終時,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隨多生習熟之善惡等念而去矣!

輪迴六道!危哉危哉!佛說:「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隨西。」故平時念佛,要作臨終時想,當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財產。前路茫茫,歸宿何方?惟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處。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能放下,念佛之念自然提起,何患淨業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無常,一心念佛,期生淨土。於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務,慎勿思念貪戀,偶一念及,但急念佛,只此一念,更無異念,決定往生。

命未盡時,自得喜樂安寧;命終往生,切勿疑慮。
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更勿猶豫!

須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諸惡業,應墮惡道,如五逆:一、出佛身血。二、破和合僧。三、殺阿羅漢。四、殺父。五、殺母。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恨、邪見。

臨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滿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化佛接引,往生極樂,況無逆惡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係宿種今熟,否則,恐為業障所牽,善友難值,病苦所逼,正念難成,十念雖易,實難倖致。當趁身強體健,勇猛精進,早備淨土資糧,以免臨時自誤。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取自太上感應篇 - 第一七一集]

淨空法師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諸位同學,大家好!最近有一些同學提出疑問,來問造像的意義,我想這個問題是許許多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尤其是在近一個世紀以來,佛教的弘傳衰微了,社會廣大群眾對於佛教產生疑惑,誤以為佛教是個多神教、泛神教,凡是屬於這一類的,都是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崇敬一個真神,好像佛教裡面什麼都拜,牛鬼蛇神,數量繁多,造成許許多多人的誤會。其實佛教裡面沒有神,也沒有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這個我們要懂得,佛教在很久之前,教學的手段就走上藝術化。現在世間許許多多的學術都講求藝術,生活的藝術,教育的藝術,學習的藝術,甚至商業的藝術,工業的藝術,乃至於打仗,用兵的藝術。實在說最早走向藝術化教學是佛陀教育,造像是藝術裡面的一種,在整個佛法裡面,不僅是造像,美術、音樂、繪畫、雕塑,乃至於建築,都展現出高度藝術教育,可惜晚近沒有人講解,沒有人懂得了。如果你要是了解,你對於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方式、手法,沒有不佩服得五體投地,造像是屬於裡面的一種,也是重要的一種。

平常我們在許多公共場合裡面,常常看到名人的格言,他們的教誨提示大家,寫幾個字懸掛在那個地方。我也曾經寫過,人家來找我,我給他寫「清淨、平等、慈悲」,或者佛經裡面的幾句話,或者是世間聖人的幾句格言,我們寫在那裡,懸掛在那個地方,讓人家一看提醒自己,我們要向古聖先賢學習。我們寫慈悲博愛這四個字,大家看了很歡喜。可是佛家更進一步,把慈悲博愛塑成一個形像,讓你更有具體的感覺,比那幾個字的用意要深。所以佛家用地藏菩薩,造地藏菩薩這個形像,代表的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地藏代表孝親尊師,讓你看到這個像,你就曉得我要學地藏孝行,學地藏的好學,尊師重道,這個像是表這個意思。這個意思詳細的說明,這是一個課程,他代表這個課程,課程有《地藏菩薩本願經》,有《地藏十輪經》,有《占察善惡業報經》,專門講這樁事情。經典的課程要學習,至少要半年的時間,讓你一看到這個形像,你對這全部課程的內容、教誨,在自己內心油然而生,比我們寫幾個字給人感觸更為深刻,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他不是神,他是表法,代表這個法門。

以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仁慈博愛,把我們的真誠愛心推廣到虛空法界,愛一切眾生就像愛自己一樣,自他不二。說明這一個事理的也有三部經,觀音菩薩代表的這三部經,都不是獨立的,附屬在大經之中。第一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對善財童子的教誨,這一大段的經文在善財五十三參,這是一個單元。第二個單元在《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卷,《楞嚴經》有十卷,第六卷觀音菩薩向世尊報告,也是向大眾說明他自己怎樣修行證果的,如何修慈悲心,如何將慈悲心擴大,到愛護一切眾生。第三部經在《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個單元完全敘說仁慈博愛,落實在各個不同的社會,落實在各個不同的族群,教導我們怎樣去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現千手千眼,我們經驗當中知道,我們兩隻手很方便,如果手一大堆,你說多不方便!所以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是表法的,不要認為觀音菩薩真的有一千隻手,那你就完全錯了。千手是表雙手萬能,千眼是表觀察入微,眾生苦難,極其微細的地方,他都看得很清楚,眼到手到,看到之後,沒有不幫助,沒有不伸手援助的,表這個意思。我們看到這個像就要想到,見到一切眾生苦難,我們要勇於協助,這個造像的功德就殊勝,不可思議。

再如文殊菩薩表智慧,表理智,也就是說孝敬、仁慈、博愛,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就有許多流弊產生;他是理智,不是感情的。世間凡人感情做主宰,變化太大了。現在社會的婚姻跟古時候就不一樣,古時候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結合,父母考慮的深遠,不是感情用事,是考慮到你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幸福,想得很周到,所以離婚率很低,在古時候很少聽說有離婚的。為什麼?理性的結合,不是感情的。現代人是感情的結合,沒有理性,早晨結婚,晚上就離婚,這成什麼話!你就曉得感情跟理智差別太大了。所以過去不是感情,是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共同的努力方向,這樣結合叫志同道合,不是感情,感情變化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個愛要基於理性,不是感情衝動,文殊菩薩代表這個意思。普賢菩薩代表落實、實踐。所以整個佛法不外乎孝親、尊師、仁慈、博愛、理智,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你的工作裡面,在你日常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之間,大乘佛法用這四大菩薩來做代表。

這幾天還有從大陸來到此地參學的同學,來問我他家裡供養的佛像還沒有開光,要不要請法師來開光?開光是什麼意思?開光真正的意思,就是這一尊造像造好了,我們啟用,啟用一定要把造像的意義,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開光。然後你見到這尊像,你自己自性的光明就顯露了,是佛像替我們開光,不是人給佛像開光。這法師給佛像開光,佛像就靈了;不給他開光,佛像就不靈了。那我問你,你拜那個佛像什麼?你拜法師就好了,法師叫他靈他就靈,叫他不靈就不靈,法師的本事超過那個神像了。怎麼會這麼愚痴!所以你供養這個佛像,佛像是時時刻刻開啟你自性的光明。你家裡供地藏菩薩,你見到地藏菩薩,就想到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敬師長,這個念頭一生就是光明。見到觀音菩薩,我就曉得我要以慈悲、以愛心對一切眾生,見到像心裡就生起來,這叫做開光。

所以佛菩薩形像有那麼多,就是我們自性的性德無量無邊,每一個造像代表性德裡面的一種,所以它不是多神教,不是泛神教,它是教學的工具。縱然不懂這個意思,見到佛像有沒有好處?也有好處,在他內心深處,種下了佛菩薩形像的種子,這個種子是好種子,不是壞種子,以後遇到緣,聽到別人一說明,他就會覺悟了,知道造像有這麼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所以不是把它當神明看待,那就錯了!現在一般人不了解這些道理,所以佛教變成宗教了,佛教它原本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你說變成宗教多麼可悲!把佛菩薩形像當作神明去膜拜,這叫迷信。

在佛門裡面有禮拜,有儀式,那些儀式全是教育的意義,都是表法的。佛菩薩形像面前這個供養具,陳設的這些器具,我們一定有香,香表什麼?香表信香,表戒定慧,戒香、定香、慧香,香能夠悅人身心。佛菩薩教導我們,什麼能叫我們身心最快樂?戒定慧,所以這一炷香是代表戒定慧的。我們看到了、聞到了,就要想到我要修戒、修定、修慧,是這麼個意思。不是佛菩薩要聞,都搞錯了。供一杯水,也不是他要喝。水表什麼?水表我們的心,看到水,要像水一樣清淨沒有污染,像水一樣平等不起波浪,讓我們看到在這裡頭學習。我們心一天到晚妄念很多,妄念是波浪,心裡面貪瞋痴慢,那是染污,所以供養不能供茶,要供水。茶有顏色,被污染了,供茶那就等於供貪瞋痴,所以不能供茶,要供清水。它是表法的,都是讓我們自己看的,看到之後立刻覺悟,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怎麼用心?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供花,花代表因,開花之後就結果,花好果就好,花好是種善因,你將來就得善果。沒有一樣不是提醒你。供燈燭,燈燭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今天一般人講的犧牲奉獻,表這個意思。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有一部經叫《造像功德經》,造這個佛像有什麼功德?功德無量無邊,你幫助多少人開智慧,你提醒多少人孝親、尊師、慈悲、智慧、落實。落實就是真,普賢菩薩代表真。所以它是教學的工具,功德之殊勝,沒有其他東西能夠比。人常存此心,連世間算命看相的人都懂得,相隨心轉。你常常看佛像,常常看菩薩像,佛像是智慧的相,慈悲的相,所以人說喜歡造佛像的人,將來他得的果報,自己身相莊嚴,這個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常常看佛像,常常存好心,孝心、敬心、慈悲心、智慧心是好心,他的相怎麼會不好!相貌會轉,身體體質也會轉,這是說造像功德不可思議,造像無比的殊勝,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

今年我們的溫馨晚會,為世界和平祈禱。我們大概有一千人,三十一號晚上八點鐘開始,到元旦早晨八點鐘,十二個小時。我們和平祈禱就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九個宗教都在一起,所以觀音菩薩這個像,我們不方便懸掛,不方便在那裡供養,九大宗教在一起祈禱。我們想了一個什麼方法?我們印觀世音菩薩小佛卡,卡片,每個人手上可以拿一張,這個方法好。佛像的背後,就印今年九大宗教聯合祈禱的那個圖案,非常好的紀念。同修們要我選觀音菩薩的像,他們拿了兩本畫冊來給我,我看了一看都不適合,決定採取我們居士林四樓千手觀音。所以昨天我們去照了幾張,我們把它洗出來之後,印成小佛卡。今天趕快把它洗出來,馬上就去印,我們印個一萬張放在那個地方,什麼人喜歡自己拿,不可以送給人結緣,因為有很多其他教徒,不可以拉人家信徒,我們和睦相處,我們只有建樹,決定沒有破壞。所以一定要懂得造像的意義,造像的功德,造像無比的殊勝,這裡面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佛法無論哪一種的形像,都是啟發人真實智慧,幫助人覺悟,幫助人轉迷為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一段。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並不是正信的佛教,卻被誤認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爐裏面殘餘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結果弄成髒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其實,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個香爐,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須清理收拾,經常保持像第一次燒過香的香爐一樣清潔。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為鬼神怕見血污,所以,容易見血發瞋。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至於佛教的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婆夷,都是生活於寺院,每天與經像、法物為伴的女性修行人,從未由於生理期間,發生所謂沖剋的問題而帶來災難的。

  在家供佛,設立佛壇,通常都先請人為佛菩薩聖像開光,同時要選擇日期,勘定方位,這也是屬於民間信仰或民間風俗的一種。以入鄉隨俗的觀點而言,這無可厚非;開光表示慎重,擇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處不應,一切方位有十方諸佛、十方三寶、護法龍天,當然沒有民間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問題,只要自己認為是最尊貴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適當的時間來為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認為某些經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時辰不可以念某些經咒。其實,凡是經咒都要以恭敬心,於清淨處來持誦,最好先洗手、漱口,並在佛前焚香、禮拜;但沒有一定說在家人不可以念什麼經或持什麼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門之外。

  家裏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將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這應該沒有問題,佛在中間,菩薩供在兩邊,諸神供於菩薩的外側,做為三寶的外護,也讓諸神親近三寶,修學佛法,種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後,可對原有的神像焚香、供養、禱告,然後收藏起來,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雜亂。

  香灰及損壞的經像、法物,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於送到寺院。其實,只要選擇清淨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後,理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屬製品,則收藏起來,過了若干時日,就可做為古董或破舊物處理。

  佛前鮮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屬於消耗品,必須每日更換;如果尚是可用可食,應該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拋棄;如果腐爛、敗壞,則做垃圾處理。至於供品的單數或雙數,沒有限制,以對稱的美觀而言是雙數,如限於物力、財力、位置及場地的關係,單數也沒什麼不可。至於品類,質料是以各人的財力可能負擔的範圍為原則,不敷衍也不舖張。

  在家修行的時間,以早上、晚上為宜,身心清淨輕鬆,才能專注、虔誠;如果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當然也可以選定不同的時間。最好臥室不設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誦經;如果只有一間房子,最好平常將佛像用布遮蓋,禮拜之時,要把床舖整理整齊、清潔,再揭開佛像;如果除了床鋪沒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為修行場所。總之,是以恭敬、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的程度為原則。

  皈依三寶之後,對於其他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道場,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進入教堂、寺廟、神壇,當以鞠躬合掌問訊為禮。不得作為信仰的對象,但還是可以作為友誼的聯繫;在對於佛法未有確實的認識之前,不可以閱讀外道的書刊,否則會造成方向的誤導。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