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寶乘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宣化法師

“佛言”:佛又說了,“人有二十難”: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種難。怎麼叫難呢?難,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難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難,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謂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認識的;這個容易就是順,順就是人覺得好受一點。那麼這二十種難,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貧窮佈施難”:你若有錢,想做佈施,那是很容易來做佈施的,因為你有。有,用一點也不算個什麼;你若沒有,而能佈施,那才是真正的佈施。因為你能做到所謂做不到的事情,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沒有什麼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這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超出一切的人了。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就是和一般人不同了。

講到貧窮佈施難,我們可以說一個公案。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最貧窮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他還有個太太,就夫婦倆。可是夫婦倆的生活非常困難,只有那麼一個小破房子住,可是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窮得這個樣子,只好天天去乞討,到街上去和人要飯吃。要飯吃,這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只有一條褲子。兩個人穿一條褲子,你說這一條褲子怎麼穿呢?就只能輪流著穿。怎麼穿呢?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討飯吃,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飯,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在家裡的這個人就沒有褲子穿,出去討飯的這個人就有褲子穿,要回來的飯,還是兩個人分著吃。這樣子馬馬虎虎的,也就天天這麼維持生活,你看!窮得這樣子,可以說是最窮的人了。

在這時候,有一位辟支佛,前面講過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觀察:這兩個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佈施,所以今生就這麼窮,窮得要兩個人穿一條褲子。“啊!這回我要度他們去!”這辟支佛就發願要度這兩個人,讓他們有機會種福,於是到這夫婦的門前來化緣。這辟支佛是一個比丘的樣子,站在那個地方,托著缽在化緣,這對夫婦一看,有個法師來化緣,自己家裡什麼也沒有,啊!飲食也沒有,衣服也沒有,只有一條褲子,這丈夫就對太太說:“唉!我們都要發一點佈施心來求求福。為什麼我們這麼窮呢?就是以前我們不肯佈施,所以現在窮得這個樣子,我們應該做個佈施。”

太太說:“做佈施?我們有什麼可以佈施?”

丈夫就說:“我們還有一條褲子啊!可以佈施給這出家人。”

太太就發了脾氣,說:“你真是混帳、糊塗!我們就一條褲子,如果佈施給比丘,我們連這出去要飯的本錢都沒有了,我們用什麼可以再向人乞食呢?只有這一條褲子輪流著穿,還可以出去討飯;要是把褲子也佈施了,我們怎麼出去呢?”

丈夫就勸他太太:“不錯,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不管自己的生活,佈施褲子給這比丘,我們兩個不出去,就在這兒餓死算了,還管那麼多干什麼?你看,那比丘在這兒也不走。”

太太一聽,嘆了一口氣說:“唉!好吧,你歡喜佈施,就佈施好了!”這夫嫦倆就把這一條褲子,從窗戶遞給這比丘了,這比丘是個證果的辟支佛,他接受這條褲子後,就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去,輾轉供養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方才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可是他都佈施給我了。”

釋迦牟尼佛就接受這條褲子。接受之後,就對人說:“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裡就這麼一條褲子,都能佈施出來供養這比丘,尤其供養的是個辟支佛,所以能得福無量,將來是有很大的福。”

當時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裡,這國家的國王也在這兒,國王一聽,就想:“自己國家有這麼一個窮得連飯也沒得吃,連衣服也沒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宮裡吃得那麼好,穿得也那麼好,這怎麼能對得住老百姓呢?”於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到這窮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佈施一條褲子,現在什麼都有了。他們以後也去見佛,佛就為他們說法,一說法,這兩人即刻就證到初果。

所以說貧窮佈施難。你在難的時候,若再能佈施,這才是真正有佈施心;越難你越能做,這才有價值。好像我們人不能捱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認識:“啊!這是善知識,他能令我消業障,能令我出苦海,這是最難得的善知識。”無論那一位,境界來了,你們要認識,說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識。不要聽人家讚嘆你一聲,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興得不得了;人家譭謗一聲,就比吃黃蓮還苦,不要這樣子。

佛說二十難,人生豈止二十難,這難可就多了,難的事情來了,你能把它處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豪貴學道難”:豪,富豪,很有錢的;貴,就是尊貴,很有地位,很有勢力的。既有錢又有勢力,當然生活很安定,不像方才說的那對夫婦,只有一條褲子,那麼樣地苦惱。豪貴的人穿的衣服很多,錢也很多可以用,並且有很多高尚的親戚,又有很多有名望的朋友。在這時候,你教他修行用功,出家學道,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什麼呢?他一切一切都滿足,一切一切都覺得很快樂,什麼都很自由。住的房子像皇宮一樣,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著的最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你要他修道,這是不容易的。

“棄命必死難”:棄命就是不要命了,但是即使你不要命,也不一定就可以死的。好像有時候人想要自殺,吃安眠藥,吃得少了,他又活過來了,這就是想不要命,卻不一定會死的。如果你想不要命,就一定會死,那就不難啰!

又有一個說法,你這命不要了,當然會死;就算你想要命,用種種方法來保護著,教它一定不死,這也是辦不到的。人人都會死,沒有一個人是永遠長生不老,長生不死的。沒有這種事,所以說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難”:你們各位不要以為現在能聽講經,又能看經,覺得很容易,這是不容易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開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想一想!這佛經是不容易遇著的,況且我們這人身也是不容易得的。今生得著人身,又遇到了佛經,還能聽人講佛經,這是不容易的,這都是無量劫以前你們就種了大善根。

“生值佛世難”:你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這也不容易。雖然現在佛滅度了,但還有佛法,還可以學佛,還可以修行,這都是很幸運的。

“忍色忍欲難”:這色、欲——男女之情這種愛欲,是不容易忍的。因為一般人平常的情形,都是這種生理,男女要結婚,這都忍不住的。你若能忍得住,能忍色、忍欲,對境界無心,能有忍力,這也是不容易的。你忍來忍去忍不住了,就顛倒了;忍來忍去忍不住,又顛倒了,所以這忍色、忍欲也是不容易的。

“見好不求難”:見到什麼好事,你不去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人人都是見著好就貪了,所以見好不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

“被辱不嗔難”:好像無緣無故就被人打一頓,無緣無故就被人罵一頓,也不因為有什麼理由,他就來侮辱你一番。侮辱就是對你不客氣,對你很不好,這時候你不嗔恨,心裡能像沒有那回事似的,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你若能做,那就是過來人了,就是過來了。

“有勢不臨難”:有勢,就是有勢力。好像那作官的,他要殺人就殺人,這叫倚勢淩人。人家沒有犯法,他用他的勢力去把人殺了,這叫有勢。臨,就是臨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這種權力,就隨便殺人,這叫有勢臨了。不臨,就是不仗著權力去欺壓人。雖有權力,還是尊重人,不隨便殺人,隨便欺負人,這叫有勢不臨,這也不容易的。雖不容易,但是你若能那樣做,這是最好的。

“觸事無心難”:觸事,你無論遇著什麼事,你要能以無心處之,以無心應付。事情來了,也不要緊,隨緣處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緊。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叫無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

“廣學博究難”:廣學,就是廣泛地去學習;博究,是多多地研究,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除滅我慢難”:人人都有一個我慢,你若想要把我慢除滅了它,沒有我慢,這也不容易的。

“不輕未學難”:你們各位先出家的,都要知道這一點,對沒有學佛法的,你不能輕慢他。你若輕慢他,那就叫輕慢未學了。對不懂佛法的人,你應該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他,不應該輕慢他,不可輕忽他,不可對他很不客氣的。在佛教裡有這四種的不可忽,佛也常常這麼說。什麼是四種不可忽呢?

()火雖小不可忽。就是對於小小的火,你不可以馬虎,不可以隨便,雖然是很小的火,你也要很注意它,因為你一不注意,它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燒光了。

()龍雖小不可忽。龍雖然很小,你也不可以忽略它,因為龍可小可大,它有神通變化的。

()王子雖小不可忽。王子是國王的太子,雖然他很小,但你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是做皇帝的。

()沙門雖小不可忽。沙門雖然小,你也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可以成佛。

因此不輕未學,就是對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輕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所以不輕未學是很難的。

“心行平等難”:你這個心要行慈悲平等是不容易的,但是也要去做。

“不說是非難”:人人多數都歡喜講是講非的,若能不說是非,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我有個弟子說,他沒出家以前,就不會講是非。那麼出家以後,在這兒反而學會說了。但是他還覺悟得很快,所以現在相信他又不會講是非了。

“會善知識難”:會,就是遇。你能遇到善知識,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人人學道啊!遇到的多數都是糊裡八涂的。善知識他不糊塗,不會教你走到錯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聽善知識的話;不聽善知識的話,在你還沒有證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終究會墮落,終究會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善知識的教化,這是說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學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見性,學道要能明心見性,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隨化度人難”:隨緣隨份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睹境不動難”:你遇到什麼境界,能不被這境界所轉動,而能轉動境界,這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

“善解方便難”:你能明白什麼是方便法,用它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資訊來源:摘自《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念到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
<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
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但若常用高聲,恐傷元氣,致喉痛音啞,不宜久行。

 

(二)低聲念:

若精神散失,或勞極疲倦時,即收斂神明,低聲細念。
或隨周遭環境而斟酌,當沉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隱聞。
若長用低聲,恐易昏沉,反起思慮。
待氣息完固,精神勃興,環境無礙時,便可高聲念佛,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其功彌深。

 

(三)金剛念:

若心氣不適,或環境有礙,高聲低聲均覺不便時,但動口唇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名為金剛持也。不拘多少,須字字從心裡過,句句從耳裡入,自易心定。

 

(四)默念:

若高聲低聲均不相宜,金剛念仍嫌不便;
或穢處及大小便時,不宜出聲念,則繫心一緣,無聲默念。
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惟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無苦痛難產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生產時閉氣受病也。

 

(五)記數念:

若防懈怠,須一串數珠不離手,一聲佛號不離口,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念得分明記得分明。

(亦可用計數器取代念珠)
單念四字(例如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勿雜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以四字易成片也(綿密不斷)。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乃借珠束心之法。初定少數,如兩百三百,隨後漸增;課程既定,自我警惕,不得缺少。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可,不記數亦可。若靜坐養神,不宜掐珠計數,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六)攝心念:

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先至誠懇切,攝耳諦聽,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妄念自息。如仍未息,即用十念記數法,從一句至十句止,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若難十句直記,或分兩氣,從一至五、六至十。若仍費力,當從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作三氣念。惟憑心記,不可掐珠,則全心力,施於一聲佛號,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更大。

 

(七)靜坐念:


若靜坐時,先以左足押右股,後以右足押左股,令兩足掌仰於二股之上,名跏趺坐。手亦右押左,兩掌向上,大指相接,安於臍下跏趺上,名彌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只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合眼閉口,舌向上顎,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專心呼吸,每一呼吸默念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隨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間斷,此寶王隨息法門也,攝心既久,息念兩忘,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八)睡眠念:

若睡眠時,宜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臥。觀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床頭如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縱令昏昧,繫念而寢,覺即續之。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

 

(九)追頂念:

若要一心不亂時,即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不可高聲傷氣,或逼氣動火。亦不可默念傷血,或輕鬆養識,沉靜墮昏。亦非窮年累月寬念得來,或念到老死才著緊成功。只在健時猛念一日,極力追頂,無少憩息,猛之又猛,情識一斷,便無心可亂,即名為一心不亂也。若一日不成,休息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休息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耳。

 

(十)臨終念:

一句佛號,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終日終年念念不休者,無非為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因此一念,關係甚重,牽魂引魄,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非平時常念多念,熏習熟利,否則及臨終時,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隨多生習熟之善惡等念而去矣!

輪迴六道!危哉危哉!佛說:「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隨西。」故平時念佛,要作臨終時想,當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財產。前路茫茫,歸宿何方?惟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處。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能放下,念佛之念自然提起,何患淨業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無常,一心念佛,期生淨土。於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務,慎勿思念貪戀,偶一念及,但急念佛,只此一念,更無異念,決定往生。

命未盡時,自得喜樂安寧;命終往生,切勿疑慮。
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更勿猶豫!

須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諸惡業,應墮惡道,如五逆:一、出佛身血。二、破和合僧。三、殺阿羅漢。四、殺父。五、殺母。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恨、邪見。

臨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滿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化佛接引,往生極樂,況無逆惡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係宿種今熟,否則,恐為業障所牽,善友難值,病苦所逼,正念難成,十念雖易,實難倖致。當趁身強體健,勇猛精進,早備淨土資糧,以免臨時自誤。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月】

初一:春節.元始天尊萬壽.彌勒佛佛辰。

初二:回娘家.符家神.寶聖佛誕辰.漢照烈帝聖誕。

初三:祭祖.北斗翼聖真君下降.太古真君聖誕.華山聖母聖誕.孫天醫真人千秋。

初四:立春.迎神。

初五:大慈佛聖誕.清靜散人聖誕.鄧伯玉真人昇.王仲甫真人飛昇。

初六:清水祖師誕辰.定光佛聖誕。

初七:真武上帝下降。

初八:五殿閰羅聖誕.江東神聖誕。

初九:玉皇大帝誕辰(天公生).南堂君聖誕.五通仙聖誕。

十三:關聖帝君飛昇.劉猛將君聖誕。

十四:七夕情人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天官聖誕.門神戶尉千秋.臨水夫人陳靜姑千秋.佑聖司命真君聖誕.張天師聖誕.張靈源張元精真人飛昇。

十六:伏魔鍾馗聖誕.古公三王千秋.五妃娘娘千秋。

十九:雨水.北陰聖母降.長春祖師聖誕.金道人飛昇。

二十:水德星君聖誕。

廿二:武德尊侯沈祖公聖誕.韓文公聖誕。

廿三:善財童子佛誕.嗣天師張衡飛昇。

廿四:雷都光耀大帝聖誕.趙子良公千秋。

廿五:木德星君聖誕。
廿八:感天大帝聖誕。

【二月】

初一:一殿秦廣王聖誕.劉真人千秋.羽聖將軍降.祭芒神。

初二:頭牙.土地公生.濟公活佛聖誕.土縠尊神聖誕.福德正神千秋.亞聖孟。夫子聖誕.蒙恬祖師聖誕.陸修靜天師昇仙.祭泗水神。

初三:文昌帝君誕辰.龍神朝帝。

初四:驚蟄

初六:東華帝君聖誕.長生真人聖誕。

初七:十二面觀世音菩薩示現.宜春仙翁昇仙.三斗下降。

初八:三殿宋帝王千秋.張大帝聖誕.昌福真君聖誕。

十一:祠山張大帝聖誕。

十二:虎爺千秋。

十三:葛真君聖誕。

十四:閭邱仙昇仙。
十五:太上老君萬壽.九天玄女娘娘聖誕.三山國王千秋.精英岳王千秋.金真人昇仙.薛洞元女真人昇仙.孫思邈真人昇仙。

十六:開漳聖王千秋.洞真先生解脫.九天使者降。

十八:至聖先師諱辰.四殿閰羅五官王千秋.永靖義民爺千秋.正陽開悟傳道真君昇仙。

十九:春分.觀世音菩薩佛誕。

廿一:普賢菩薩佛誕.顧真人昇仙。

廿三:保德真君聖誕。

廿五:玄天聖文明真帝聖誕.虛靜沖和真人聖誕。

廿六:南宮輔佐真君趙恩師聖誕.開漳聖王聖誕.趙子龍千秋。

廿九:天妃昇仙.聖母元君降。

【三月】

初一:玄天上帝萬壽.長真祖師聖誕.玉峰神降。

初二:祭馬謖.陸修靜真人聖誕。

初三:西來現.祭吳鳳。

初四:清明節。

初五:夏禹王聖誕。

初六:濟公活佛成道。

初七:三天主考聖誕。

初八:六殿閻君汴城王.輔信王公誕辰.楊公祖師聖誕.李八百真人昇仙。

初九:蓬萊仙昇仙.尹真人飛昇.張玉蘭女真人飛昇.祭靈山洞。

十二:華陽真人飛昇。

十五:無極老申娘聖誕.保生大帝千秋.中路財神趙元帥聖誕.雷霆驅魔大將軍聖誕.先知祖師誕辰。

十六:準堤菩薩佛誕.山神誕辰.陰林山祖師典.玉陽真人聖誕。

十八:南天廖將軍聖誕.后土皇神聖誕.三茅真君聖誕.盧茂真人昇仙.梨園祖師爺聖誕.中嶽大帝聖誕.祭黃石公.祭夏禹王。

十九:鷇雨.太陽星君聖誕。

二十:註生娘娘千秋。

廿三:天上聖母聖誕(媽祖生)

廿五:五公菩薩佛誕.祭五星。

廿六:鬼谷先師千秋.度昺真人昇仙。

廿七:七殿泰山王千秋。

廿八:倉頡先師聖誕.東嶽大帝聖誕。

【四月】

初一:八殿閰羅千秋.南方七宿下降。

初四:文殊菩薩佛辰。

初六:立夏

初七:施真人昇天。

初八:浴佛節.九殿閰羅千秋.釋伽佛祖萬壽.尹虛鑾真人昇仙。

初十:祀郝聖姑。

十二:李勇將軍聖誕.蛇王生日.元中大法師昇仙。

十三:三皇帝君降。

十四:呂純陽祖師聖誕.南宮孚佑帝君聖誕。

十五:釋伽文佛成道.李鐵拐仙翁昇仙.鍾離帝君聖誕.張法樂子昇仙。

十七:十殿閰羅千秋。

十八:北極紫微帝君千秋.華陀神醫先師千秋.碧霞元君聖誕.金山忠烈王聖誕。
十九:張重華鄭景世仙翁聖誕。

廿一:小滿.李托塔天王聖誕.先天朱將軍聖誕。

廿三:觀世音菩薩示現。

廿四:金光祖師聖誕。

廿五:武安尊王千秋。

廿六:五鷇先帝千秋.南鯤鯓李王爺千秋。

廿七:南鯤鯓范王爺千秋。

廿八:藥王聖誕.天休日。

【五月】

初一:南極長生帝君千秋.東方朔仙翁聖誕.陶宏景仙翁聖誕.平仲節仙翁昇仙。

初二:文天祥夫子聖誕.保生大帝飛昇。

初三:定遠帝君聖誕.天竺觀音示現。

初五:端午節.孟嘗君聖誕.南天駱恩師聖誕.巧聖先師聖誕。

初七:芒種,巧聖先師千秋。

十一:霞海城堭爺千秋。

十二:鳳邑城堭尊神聖誕.楊敬貞女真昇仙。

十三:關平太子千秋。

十五:南天使者龔恩師聖誕。

十六:劉安中真人昇仙。

十七:蕭府王爺千秋.漢高祖聖誕。

十八:張府天師聖誕.靈寶天師聖誕.楊文廣昇仙.太極左宮真人昇仙。

十九:九天馬恩師聖誕。

二十:馬府千歲聖誕.長玄真人聖誕。

廿三:夏至

廿五:張瞿陽公聖誕.太平真人昇仙。

廿九:許威顯王誕辰。

三十:四皓降現。

【六月】

初一:清靈真人降。

初三:韋馱尊佛佛辰.彭祖昇。

初六:九天李恩師聖誕.北相府君聖誕.楊四將軍誕辰.崇寧真人誕生.崔府君聖誕.祀縠神.祀湘妃。

初七:瑤華帝君聖誕。

初八:小暑

初十:海蟾祖師聖誕.金粟如來佛誕。

十一:田都元帥千秋。

十二:薛府千歲聖誕。

十三:太乙真人朝九。

十四:于真人昇仙。

十五:佛囉神誕辰.飛衣銅神生.東華帝君聖誕.無極老申娘壽誕.靈官王天君聖誕.劉誠意伯誕辰.海蟾子成道日.太虛現。

十六:王靈天君聖誕.潘仙昇仙.寶陀示現。

十八:麻豆池王爺千秋.梨園祖師降.趙真人聖誕。

十九:觀世音得道日.白衣觀音示現.周大將軍聖誕。
二十:立祠律閭神。

廿三:南無清涼寶海慶音觀世音示現.南極王夫人降.火神誕辰.虞真人昇仙。

廿四:大暑.南極大帝聖誕.關聖帝君聖誕.雷祖大帝聖誕.西秦王爺千秋.玄靈高上帝萬壽.二郎神誕辰.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聖誕.謝灶神。

廿六:辛天君誕辰。

【七月】

初一:開鬼門.丁府八千歲誕辰.許遠真人受真。

初七:七夕情人節.七星娘娘千秋(七娘媽生).大成魁星聖誕.衛皇聖母聖誕.王方平仙翁降.陶安公昇仙.王子喬昇仙.祭百蟲將軍.祭機神。

初八:徐府七王聖誕。

十一:立秋.雷府聖誕。
十二:驪山老母誕辰.救難真君誕辰。

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閰羅天子包青天聖誕.延平郡王誕辰.南無廣慶觀音示現.王靈輿真人昇仙。

十五:中元地官聖誕.迎灘頭。

十八:瑤池金母誕辰.韋處元成仙。

十九:天然古佛聖誕.值年太歲星君千秋.賢劫千佛誕!

廿一:普庵菩薩佛辰。

廿二:希夷真人成仙。

廿三:南宮柳星君千秋.諸葛武侯千秋.法主公聖君千秋。

廿四:鄭延郡主千秋.南天使者方恩師誕辰.龍樹王菩薩誕辰。

廿五:武德侯沈祖公千秋。

廿六:處暑

三十:鄭成功誕辰.地藏王菩薩佛辰.關鬼門。

【八月】

初一:慈濟真君飛昇.尹太和真人昇仙。

初二:范閰王仲誕辰。

初三:北斗星君誕辰.九天司命灶君千秋.九天朱恩師聖誕.姜相子牙千秋。

初五:雷聲普化天尊聖誕.朱孺子昇仙。

初八:瑤池大會.八字娘娘聖誕。

初十:北嶽大帝聖誕.玄符女昇仙。

十二:白露

十五:中秋節.天然古佛成道.太陰星君聖誕.南宮孔恩師聖誕.臨水夫人林姑千秋.南鯤鯓宋王爺千秋.太虛真人昇仙。

十六:南無清靜寶楊德觀世音菩薩示現。

十七:太白長庚降。

十八:九天玄女娘娘千秋.開台鄭國姓聖誕.酒仙誕辰.裴元靜女真昇.四海龍四神會。

二十:封西嶽。

廿二:燃燈古佛萬壽.廣澤尊王千秋。

廿三:恆侯張大帝聖誕.刑府王爺千秋.照靈李真人降。

廿四:麻豆萬善爺千秋。

廿五:祭防風。

廿六:南極老人降。

廿七:秋分,至聖先師孔子聖誕。

廿九:中華聖母聖誕。

【九月】

初一:南斗星君聖誕。

初三:孔子誕辰.昭靈夫人降。

初六:孟盛子昇仙。

初九:重陽節.斗姆星君聖誕.九皇大帝聖誕.中壇元帥千秋.臨水夫人李姑千秋.天上聖母飛昇.北極真武玄天上帝成道.酆都大帝聖誕.琉璃光佛聖誕.張道陵昇天.茵陶潚明。

十一:復聖顏天子聖誕。

十三:孟婆尊者千秋。

十四:寒露
十五:無極老母娘聖誕.女媧娘娘聖誕.朱聖夫子聖誕.南鯤鯓吳王爺千秋.吳三王聖誕。

十六:盤古氏聖誕.劉助真人尸解。

十七:.洪恩先師誕辰.金四大天王誕辰.增福神誕辰。

十八:倉頡先師千秋。

十九:觀音菩薩出家紀念。

廿三:南無華嚴海眾觀音降。

廿七:清原真人誕辰。

廿八:五顯大帝聖誕。

廿九:霜降

【十月】

初一:藥師佛聖誕.王陽明夫子誕辰.東黃大帝誕辰.下元定志周真君誕。

初二:紫橘真人誕辰。

初三:助順將軍誕辰.宋聖真人誕辰.三毛應化真君誕辰.龍聚日。

初五:達摩祖師佛辰。

初八:火德真君誕辰。

初十:水仙尊王千秋.西天衍聖王降.朱王爺誕辰。

十一:謝自然女真昇仙。

十二:齊天大聖聖誕。

十三:溫元帥誕辰。

十四:馬練師昇仙。

十五:立冬.下元水官大帝聖誕。

十六:寒婆誕辰。

十八:地母至尊千秋。

十九:五百羅漢會經日。

二十:虛靖天師聖誕。

廿一:多寶佛誕辰。

廿二:青山靈安尊王千秋。

廿三:南天周將軍聖誕。

廿四:保生大帝降。

廿五:感天大帝許真人千秋。

廿七:紫徽星君聖誕.北極趙大元帥千秋。

三十:小雪

【十一月】
初一:西嶽大帝聖誕.王洪範昇仙。

初三:楊正見女飛昇。

初四:安南尊王千秋.述聖子思夫子聖誕。

初六:神霄玉清王誕日。

十一:太乙救苦天尊聖誕。

十二:祭河濱。

十三:海空智藏天尊降。

十四:大雪

十五:無極老母娘聖誕。

十七:阿彌陀佛怫誕誕。

十九:九蓮菩薩佛辰.蘇東坡夫子誕辰。

二十:謝自然女真上昇。

廿三:張仙大帝聖誕。

廿六:朱橘真人聖誕.妙果天尊降。

廿八:勇悟真人昇仙。

廿九:冬至

【十二月】

初一:八仙蓬萊會。

初四:小寒

初六:普庵祖師聖誕。

初八:臘八節.浴佛節.百福日.釋伽文佛成道.張英濟王聖誕。

十六:尾牙.福德正神千秋.南嶽大帝誕辰.酬后土。

十九:大寒

二十:魯班先師千秋。

廿二:開化真君誕.太平護國天尊降。

廿三:華陀仙翁聖誕.五嶽神君下降。

廿四:送神.送灶.祀九宮貴神。

廿五:接玉皇.天神下降.三清會。

廿九:華嚴菩薩佛誕.南北斗星君下降。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發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願一切眾生皆得樂及樂因,這是一種予樂之心。

悲無量心:願一切眾生皆離苦及苦因,這是一種拔苦之心。

喜無量心:願一切眾生皆得無苦之妙樂,這是一種隨喜之心。

捨無量心:願於一切眾生,無論怨、親皆捨二元對待,住大平等性;這是一種平等之心。

2.四無量心,若依經典的說法,是依慈、悲、喜、捨的順序來修的。若依口訣的教授,則是先觀修捨心,在捨心生起之後,才觀修慈、悲、喜心。

3.捨無量心——憎、愛平等,於一切眾生平等無分別之心。

4.對仇敵,我們總是斥罵、反擊。然而,真正的仇敵卻是從自心所生——從自心的我慢、嫉妒、瞋心而生,從自心的希、懼諸念而生。我們平日要能如是觀修、思惟。

5.試想,現在我執著為仇敵的人,過去也曾是我最愛、利益我最多的人;而現在我執著為最愛、最親的人,過去也可能是傷害我的仇人。如是交互思惟,便能逐漸將那對仇人的瞋恨以及對親人的貪著平衡起來,但這還不是捨無量心。

6.若能繼續如是思惟、修持,慢慢地就會對輪迴苦海的一切眾生,無論親、疏、憎、愛皆能生起平等大悲心,那才是真正發起了捨無量心。

7.我們要時時憶念盡虛空、遍法界的如父如母眾生,如何使他們斷除輪迴的苦因、苦果,而能成就菩提,得到究竟的安樂,平日就要如是觀修、思惟。

8.慈悲具有種種功德,例如:

一、能減弱對自我的執著、對人事物的貪執。

二、能減弱瞋恨心、嫉妒心、慳吝心等。吝嗇是因我執太強,不願處於匱乏或不安的狀態。

三、慈悲是最有力的護法、護身符。

1.悲無量心觀修方法有二:

一、依緣受苦、無助的眾生而為觀想。

二、依緣母親而為觀想。

2.對他人得到的喜樂、成就或所為的善行、功德,我們皆能生起隨喜之心。我們若不能心生歡喜,表示我們已為嫉妒所障,因而總是在和別人比較。

3.當我們生起嫉妒等種種不善的心念時,其實只會減損自己的功德。

4.我們應如是思惟:既然我已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成就佛道而修持,眾生的快樂也就是我的快樂。但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無苦之妙樂,我亦隨喜其喜樂、功德,是謂喜無量心。

5.慈悲心能使我們超越恐懼、建立自信,同時也是喜悅的源頭。

6.有實驗顯示:當僧人觀修慈悲時,腦中顯示的喜悅,遠高過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喜悅。

7.修止、觀修世俗諦之慈悲,屬方便道;觀修空性之見地、觀修自心本性,屬智慧道。在修行道上,方便、智慧應並存。

8.修止能使我們的心變得調柔、合用,漸漸地便能進入觀或勝觀(觀修自心本性)。修止是方法,心性是智慧,方便和智慧就如飛鳥之雙翼,得以飛向覺悟之目標。
9.
愚癡的根源在於深重的我執。當利他之心使煩惱逐漸減輕時,我們的心就會變得非常開闊、清明,內在的智慧也會自然顯露出來。

10.我執使我們的心變得狹劣,失去了清明辨別的能力,並使貪、瞋、癡、慢、疑、嫉妒、悔恨、希懼等煩惱不斷生起。

11.我們要培養利他之心,能時時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做「自他交換」的練習——將自己和對方交換,去感受、思惟:他想要的是什麼、不想要的又是什麼;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不喜歡的又是什麼。

12.經由自他交換的觀照,我們自然能體會到自、他所欲皆為樂,所厭皆為苦;同時也能看到自己的過失和問題。

菩提心與慈悲心

1.基本上,慈悲心、菩提心皆是利益他人的心態。

2.培養利他之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想遠離輪迴、成就涅槃,都必須以利他之心為基礎。

3.我們若能將利他之心逐漸擴大,外境也會自然變得更為善順。

4.多數的人對慈悲有錯誤的見解,覺得慈悲心是替別人感到難過。慈悲並不是為別人感到難過,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這種心境是沒有任何的分別,沒有任何偏頗的意見,所以叫作「慈悲觀」。

5.由此可知,慈悲也是修靜觀的方法,因為我們愈修慈悲感覺到外面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心中平等的見解就會愈強。

6.慈悲是開展和諧的最佳途徑,因為所有的人類,不論種族、文化背景,都有共同的基本願求——欲求快樂、厭離痛苦,也因此慈悲能成為普世公認的美德。
7.
心懷慈悲的人總是安詳自在、平易可親得多。無論在什麼環境下,他們都能較好過,覺得整個世界充滿了愛。

8.慈是願求自、他快樂,悲是願求自、他離苦,慈、悲之功德可以漸進的方式培養。

9.我們可以從那些容易使我們生起慈悲心的對象開始練習,到後來甚至對敵人也能生起慈悲心——他也和我一樣欲求樂、厭離苦,不幸的是,他用錯了方法。他只是被煩惱迷惑暫時遮蔽了心目,那並不是他的真實本性。
10.
我們可以如是漸進地培具基礎慈悲心。之後,進而擴大到對一切具有心識的生命,我們都能體認彼此共有的願求,生起了「願他們能得樂」、「願他們能離苦」的心願。

11.當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懷擁抱每一個生命時,便是所謂的無量慈、無量悲。以此為基礎,我們便能修養所謂的菩提心——覺醒的菩薩心懷。

12.我們必須培養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以出離輪迴、證得佛果。

1.發菩提心有二要件:

一、對一切眾生生起悲心,希望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二、志令一切眾生成就佛道,證入佛果。

2.雖然平日我們也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行種種善,但這還不能稱為發菩提心。為了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佛道、離苦得樂而力求覺證,是謂發菩提心。

3.對於仇敵,我們要生起悲心,思惟如何利益他們、幫助他們不去傷害別人。若非得要示現忿怒相,也要看情況來示現,而且一定要建立在純淨的悲心之上。

4.其實,煩惱妄念的恩德很大,若沒有煩惱妄念,也就無法生起智慧。比如:沒有瞋心就沒有安忍,沒有仇敵就沒有我們修習安忍的對象。安忍是因不斷去轉化瞋心才修成的。

5.發心最為重要。真懷善心時,惡法也會成為善法;若懷惡心,善法也會變成惡法。

6.若發心是為利益他人,而且是建立在慈悲之上,那麼打、罵人也可能成為功德;若以嫉妒心、憍慢心、比較心而禮拜、念佛、行善,終究無法成為功德。

7.許多看似沒意義的行為,由於發心殊勝,也能成就善法功德。

8.每一個人都有深重的煩惱習氣,能生起微小的悲心,就已是極大的福報。

9.通常悲心生起時,顯現的會是寂靜慈悲之相。至於那些智慧護法或忿怒本尊,他們乃是佛事業的化現——對於無法以寂靜、慈柔方式度化的頑強眾生示現忿怒相,使其立即停止造業,不去傷害別人。

10.幫助他人,宜以「寂靜相」善巧從事。忿怒相必須建立在悲心而非瞋心之上。

11.發菩提心旨在動機——強有力的動機會引發強有力的動力、勇氣,得到強有力的結果。

1.噶舉派中的噶舉教法:「四加行」(即轉心四思惟),行者要深入思考人身難得、諸行無常、業報因果、輪迴過患,認清這世間是充滿苦的,如生老病死苦、無常聚散苦等等。因此產生出離心,願從充滿痛苦的輪迴脫離出來,這便是小乘之發心。

2.有了這種離苦得樂的出離心後,再進一步便不應只顧自己解脫,而應該發心救度一切眾生,因為所有眾生也一樣受著無量無邊的苦難,由此發心為救度眾生而修行,這便是大乘的菩提心。

3.有了出離心及發出了菩提心後,就是修持金剛乘法門的時候了。

4.四加行,能幫助我們斷除粗的我執,無造作的安住能幫助我們斷除更多的我執,菩提心的修持能幫助我們斷除細的我執,空性的觀修能幫助我們斷除微細的我執。

5.大悲心和菩提心的差別——二者皆是利他之心。菩提心是以慈悲心為基礎而發起的覺醒之心。

6.菩提心是大乘所講的發心,大悲心則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功德。
7.
發菩提心的重點,是在於儘量發起強有力的意向:我獨自一人要讓每一眾生成就佛道,究竟離苦得樂!

8.菩提心是我們入達證悟的主因。培養菩提心能使我們的心變得廣闊、開敞,並建立起勇猛的自信。

9.所以我們要在菩提道的起點,發起最積極的意向:我將令一切眾生證得佛果。10.我們身陷輪迴而受苦的主因,是在於我們只關心自身的福祉。

11.如果能每晚觀修四無量心而至淚流滿面,那是最好的了。即使只生起一彈指的慈悲,也能消除多劫的障礙。

12.慈無量心和喜無量心的差別:

慈無量心:令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

喜無量心:令一切眾生具無苦之妙樂,亦即絕對的快樂。

13.「無量」,是指我們所觀想的對象遍及一切的眾生。經由四無量心,特別是悲無量心的修持,漸漸地我們就能發起菩提心。

1.修習四無量心的意義在於利他。一般人做事情都是先從自己的利益開始著眼,但是因為太過於注重自己的利益,最後反而對於他人與自己兩方面都造成傷害。
2.
聲聞、緣覺由於沒有生起利他的心念,所以並沒有辦法成就佛果。也就是說只有單單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情的話,就會有這樣的過患。

3.慈悲是淨除業惑、煩惱、垢障,積聚福德、智慧、資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淨業、集資法門中極為殊勝的修持。

4.十九世紀的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說:「有菩提心是最殊勝的,沒有菩提心的話,就失去了方便。」

5.沒有一尊佛是不具備菩提心而能成佛的。過去的諸佛依止菩提心而成佛,未來的諸佛依止菩提心而成佛,現在諸佛同樣也是依止菩提心而成佛。

6.如果你不具有菩提心的話,無論聽了多麼深奧的佛法,都仍然是不完全的。不具足菩提心的人,對空性的了解也不可能圓滿,就像阿羅漢沒辦法成就佛果一樣。
7.
有些人只注重心的某一部分的小小禪定,而不修養菩提心,這就像是沒有看到大海,卻只注意牛走過的腳印一樣。

8.菩提心是入大乘教法的主幹、根本,是佛所說一切教法最精髓的地方,修行道路一開始的關鍵就是菩提心。

9.要生起菩提心的開始依止是悲心。就好像是母親愛自己的獨生子女,所生起的種種照顧之心一樣,是不由自主就生起的悲心。我們也要以這種方式對一切眾生生起無量悲心,因為悲心是利他而沒想到自己利益的。

10.菩提心的體性,就是以自利利他作為處世的態度。希望一切眾生皆從輪迴中解脫、遠離痛苦、並且得到究竟的佛果,這個心願就是菩提心。

11.昆努仁波切在《菩提心讚頌寶炬》裡說過,如果要在世間上講人人都會歡喜的談話,那一定就是具有菩提心內容的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