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寶乘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假如,我們了解萬法唯心造的道理,明白「心念—影相」之間的電波關係,就能以心念來創造自己的世界。當我們能調好自己的心,發射出慈悲、光明的電波,就會顯現相應美好的影相。

像上例,我們本來討厭某人,發射著憎惡的電波,如果,我們能降伏自己不好的心念,調柔自心,絕對不再打出憎惡、不滿的電波,而代之以真正為他好,慈悲、善解、感恩、體諒的電波,則根據「電波—影相」的原理,下次見到他時,他所現的必然不會再是那麼可憎的影相。

如果我們的心念電波,打得夠純、夠強,可能,他會顯現前所未見的慈善影相。假如我們心頭的「電腦按鍵」控制不好,常常亂按、錯按,也就是對他的觀感、心念,搖擺不定又有時善解、有時不滿、憎惡,那麼發出的電波也波動不定,時有干擾波,當然所現「他的影相」,也就時好時壞、時善時惡。所謂修行,也就是在學習打這宇宙人生的大電腦,學習打好心頭的按鍵,控制念頭的電波發射。

因為電波一旦發射出去,就會顯相,產生作用(有因果報應),除非我們懂得按對「抵消、消除」的按鍵(相當於懺悔),否則發射出去的電波,是很難收回的,以後「顯相」,也是自己要領受(果報還自受)好壞影片都得自己看。

修行就是下心地功夫,也就是在心念發射的當下,能有覺照,控制得了。假如一覺察發射有誤,能夠馬上消除、懺悔(抵消)清淨。我們的心念電波,發射得越真誠、慈悲、純淨、強大,影相世界就越美好、清淨、持久。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真堪布

不要認為自己微不足道,不要認為自己無足輕重。無論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佛法、大圓滿法、上師的代言人。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佛法、代表著大圓滿法、代表著上師。很多人都是通過我們的行為去看佛法、看大圓滿法、看上師的。我們都是一顆能將佛法,能將大圓滿法傳播開來,能將大圓滿法之火燃遍大地的火種。

儘管我們還是凡夫,我們還不能像諸佛菩薩一樣具足圓滿的慈悲與智慧來救度眾生,但是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在自己的位置上如理如法地修行。打鐵還須自身硬。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翻天覆地的改變,通過自己溫和善巧的言行,通過自己高尚的品德,讓他人去瞭解佛法,認識佛法,走近佛法,接受佛法,最後修持佛法。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這也是救度眾生。

有些人錯誤地理解了救度眾生的含義。他們對佛法的瞭解及自己本身的修持都有偏差,言行也不如法,但卻以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去進行所謂的「救度眾生」,結果是到處造業,到處傷害眾生。有的將他人引向歧途;有的沒等救度他人,卻先被他人影響,偏離了修行的正道。

在末法時期修行,會有無數的違緣與障礙,我們周圍的環境,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正知正見,這種強大的力量足以將我們好不容易對佛法、對修行生起的一點點信心摧毀或淹沒。所以修行的初期,不要妄想去救度眾生,只要把自己修持好,就是救度眾生了。

我無數次地說過,修行是修正自己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與行為。要將佛法當鏡子,但只能照自己,不能照別人。業不重不生娑婆,無始劫以來,在輾轉輪回的過程中,我們造下了無數的惡業,積累了無數的惡習,其中的一個習氣就是讓我們習慣於將目光向外,習慣於去看他人的缺點與過失。

其實,無論我們自認為修行有多麼好,我們依然有惡劣的習氣與習慣,在這一點上,我們同其他人沒有區別。我們自己所謂的修行者尚且煩惱習氣深重,很多事情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我們連戰勝自己都很難,為什麼還要用種種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呢?我們甚至都不能要求自己還能要求那些不修行的凡夫怎麼樣呢?

所以無論我們自認為修行有多好,我們畢竟還是凡夫,我們無法像諸佛菩薩那樣洞察、測量與瞭解他人的心。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所看到的在他人身上所顯現的善與惡、對與錯是實質性的,還是表面上的;是因緣果報還是業障煩惱;是上師三寶、諸佛菩薩的化現、還是上師三寶對他人的加持而成為我們修行的對境。如果我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標準與喜好,去妄加觀察評論、修正甚至指責他人的過失,是極容易造業的。觀察、評論他人的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眼睛沒有錯,外境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心。當我們能夠看到他人的所謂的缺點與過失的時候,說明我們的心與行為已經不純正了。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與過失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就像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髒臉。如果對此不加以警覺和修正,我們的修行就會與正法背道而馳。這一切不僅讓我們的修行沒有任何功德,相反還會造下無邊的罪業。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良好的品質,善於去觀察、發現、欣賞生活與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面,然後將之變為一種習慣。這樣我們在思想與行為上才能逐漸變得高尚與純粹,這樣才能真正與佛法相應。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我們想要有佛的莊嚴相好,也要像佛一樣多生多世不斷的修,如何修?

第一要:時刻為眾生著想凡夫眾生大都為自己在著想,為自己的親人才肯犧牲奉獻。而佛陀長時間以來、都為眾生著想、犧牲、奉獻。所以,我們要學習佛陀,肯犧牲自己為眾生服務,才可以修得像佛一樣、相好莊嚴。

第二要:不退轉佛陀從修行到成佛都很認真地渡化眾生、從不厭倦,沒有二心。我們追隨佛陀修行,要更加努力精進的一直做去,不可有厭倦感,才不會退轉。有一天,佛陀在巡寮房時,聽到一位瞎眼比丘在喊:「誰來幫我穿針啊?」「我!我來幫你穿針。」比丘聽出佛陀的聲音,說:「佛陀的福報已經如此大了,為什麼還要做這麼小的功德呢?」

我雖然多生多世修得今生福報,然而再大的福報也要從最小的功德開始累積,才能渡眾生沒有半點遺憾。修行需不停的做,不能因見到已經有好的果報了就自滿。

然而眾生總是修一會,停一會,再造些罪業。因此,我們常見娑婆眾生,大都禍福參半,有些福報卻無法享用一生,或先甘後苦,或先苦後甘,難得一生皆在平順福緣中渡過,這都是因眾生容易在自滿中退轉而難以享盡自己修得的福報的緣故。

第三要:察覺人身難得今生能得人身,也是多生多世修行得來的,故當思得人身艱難,眾生當知其難而要更珍惜,抱著此生難得的機會、更努力修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千萬萬的人都在修道,究竟在修什麼?就是修「日常生活中,因外境而產生不平衡的心,讓他平靜。」一切環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很清楚看到當下的你究竟修的如何。是成長?或是退步?是扮演什麼角色?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為何時暗時明?人心私慾、煩惱罣礙為什麼這麼多?習性稟性為什麼這麼難改?就是修在表面沒有俢入根,沒有反觀自省自己德行有多少。

一但壓力考驗來臨時,心隨境轉又回到原點。弘忍大師云:「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意指:二六時中,每個念頭都能清澈明白,不落生滅相,即能自見本性,因此一切因緣、業障就無阻礙了。修正佛道首先要止息妄念,才能使人清醒、使心中之火「清涼、平靜」,否則都是白修一場。念來時,心中的佛在何處?被妄念擋住再也看不見。無妄念時,無念即是佛,即是清涼法身顯現。妄念紛飛,就像一陣風,吹皺一池春湖。心平氣和,就像月光穿潭水無痕。頓悟自性,無須向外苦學苦修,只要保持覺醒的心,讓心平靜即可。

1.用迷心看世界,世界就像一張網,自心就愈陷愈深,愈難跳出生死苦海。

2.用慧心觀世界,世界就變清淨單純,人間即淨土。止息妄念就是修這顆千變萬化的心,使其平靜,磨掉裬裬角角的脾氣毛病磨成圓。就是「不刻意去止息妄念,而是不去想,讓一切過了就算了」,這即是簡單的心。

修行要注意的事:

1.當你發現活在別人的看法時,產生心神不寧患得患失,要趕快跳出這個漩渦,自心才能平靜。

2.當你頂著愛面子的帽子時,「永遠聽不到真話」,要快撕掉它,才能顯內在真心。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不是沒有觀念,而是要是透善惡的本質,「善如平靜的海水可以載舟,惡如大浪之水可以覆舟」。善用它都可以成為修行增上緣。一個還未契入不思善不思惡的真意時,要先擇善固執,當心超越善惡時,才能現平常心,此即為佛性顯現。

壇經無相頌理教導「無住」,即不住一切,住善住惡都不對,最後連不住也不住,才是真無住。不思善不思惡,在中庸裡面也講「不偏不倚」,不偏善不倚惡,兩邊都不落入,才不會陷入法的執著。只要徹悟本心、識透無常的假相,即能跳出「執著與束縛」,那來常與無常?

如何修清淨心?

1)見色聞聲:不思量當我們看到一切現象、聽到任何雜音,不起心不動念,任其來去。楞嚴經云:「聚緣內搖」。就是指世間緣攀的越多,煩惱罣礙會讓心境亂紛紛。要知道一切善惡業都會障礙本心,唯也契入「萬法諸相皆不思量」,即入清淨。

2)無諍:不與人爭吵、辯論、計較,自心才會清淨。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不見不是沒有看見,而是被「廣大心量給包容了」。故「無爭於他人,也要無爭於自己」。

修行就要做到:

1.不跟自己過不去。

2.不鑽牛角尖自尋煩惱。

3.不爭名、不爭權與利、不爭面子。

4.不記住一切恨、一切不平之事。

3)用心如鏡,聖人用心如鏡,照見萬物,來無所黏去無痕跡。聖人用心如鏡:「本心清澈,對一切鏡均能無所攀緣」,才能「念念無住、處處虛空」心自在。念念無住、處處虛空每個念頭都能清淨不執著,才能暢行一切虛空界而無所阻礙。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好的事物,得到了,心生歡喜而有所得,便是「增」;失去了,心生後悔,悵然若失,是「減」。

這念心隨得失而增減,就難以平靜,無法與真心相應。

念心不增不減,不會被讚嘆或毀謗的聲音所動搖,心無動搖,冥然順隨於於真性、清淨法身,即是「冥順於道」。我們都知道,起了瞋心必須要忍下來;然而遇到歡喜、美好的事情也要不動心。因為心一動,就失去本心、失去理智,也因此而產生驕慢心。

所以,遇喜風而不動,才能保持這念心的清淨。有的人錯認「不動」,是一片死寂的境界,只要一做事就會起心動念,所以修行時不能做事,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隨順世間的因緣來做事、修行,怎麼可能不動心呢?

動心,是動了善念之後,自己能作主,遇到歡喜的事情,也不執著,就是喜風吹不動,真正的得到解脫、得到正念。

就是「隨緣行」的道理。隨著善緣、福報的現前,要能不生我慢心、歡喜心,因為一產生我慢與歡喜,就與道不相應了。如果能夠了達透徹世間法,就能契入佛法。「報冤行」是忍,「隨緣行」也是忍,能夠做到「忍心不動」,就與報冤行、隨緣行的道理相應,就能成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捨如火燭在前」:大捨即是生命、財產皆能施捨,心裡的貪、瞋、癡完全淨化,我執、法執亦完都捨除,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物,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這就好比火燭在前,能將路途照得清清楚楚、無有障蔽,引導行人於菩提大道上安穩前進。

「中捨如火燭在旁」:中捨就是施恩布德、廣結善緣,目的是為了普度眾生、增長福德智慧。雖是廣修善法中,然而仍是有所求、有所得,未能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未與無為法相應。

此即如火燭在旁,雖能照亮前方,卻不如大捨之火燭在前般洞澈十方、通達無礙。「小捨如火燭在後」:有些人因為時運不濟,或是健康狀況欠佳,為了改善種種的不如意而行布施,希望藉此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

這種布施就如同與佛菩薩做生意,故稱為小捨。小捨還是可以增長一些福德,但因為不是清淨的供養,缺少慈悲、智慧,所以屬於有缺漏的福德。

這就好像火燭在後,只有些許光亮,前方仍是黑暗不明的,行進中躓礙難行,不易達到目的地。故知「大捨」是最清淨、殊勝的布施,能、所俱空,與無為法相應,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諦,皆得圓滿。若能行此大布施,定可速成菩提、究竟安樂。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佛頂首楞嚴經》經文當中有契悟、有修證,例如憍陳如尊者所說的道理實在很好,把這些道理了解,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助益。

大慈世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隨順眾生而安立的,不論大乘、小乘,最後皆無一法可得,如此才是真實的道理。

「無一法可得」,並不是像虛空、頑空一般,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一般人不了解,只要聽到般若上所講的的「空」,就一概認定什麼都沒有,所以認為造惡業、生是非、起邪見也沒有關係。其實「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作主,就是要實實在在、了了分明、寂照一如,動也作得了主,靜也作得了主,乃至於作主亦不著作主想,這些道理去要靠自己去落實、去契悟。

憍陳如尊者把他悟道的因緣講出來,是大慈悲心的顯現。大眾若能隨順根性、因緣來修行,一定可以體會《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法門、契入圓通。這些法門理中有事,事中顯理,只要事相上做到了,其中的理必定會現前;理上了解,必能成就事上的發心。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有所契悟,能夠作主,照見諸法畢竟空寂,佛性就契入了法性;所謂法性空寂,若能不住空寂始終就是圓融無礙,如此才是最真實的心境。每個人都做得到,對於佛性要有信心,人人都能成就無上菩提。

菩提就是了了分明,涅槃就是畢竟空寂,這當中的意理有深、有淺,在這上面用功、修行、契悟,必能有所成就。還沒成就之前,也不能離開文字,假文字為方便契入無為,了解客塵的道理後,更能對這一念心產生信心,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心,什麼法門都修不成功,反之,如果信心達到了百分之百,就能成就無上菩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法性空呢?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如果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析到最後都是沒有自體的,因為它的體性就是空性。

譬如以桌子和水為例,桌子是由木材做成,木材取自於樹木,樹木不論是插枝、栽種它都必須有陽光、空氣、水、泥土等種種因緣和合才能長成,而桌子也是因緣和合而成;這當中隨因緣而有種種相狀,所以並不是定相;再將桌子的材質分析到最後還是元素,再將元素分析到最後便歸於空性。

以水為例,水加熱就成為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就成為冰、雪、雹……,水也是沒有定相,將水分析到最後是由氫和氧兩個元素所構成;這些元素再經過科學方法分析,到最後都是歸於「空」。所以,桌子、水是一個名相,是一個假有隨因緣而變化,它的體性畢竟是空性。

《金剛經》上講:「世界者,非世界,是名世界」。不僅桌子、水是空性,宇宙世界的任何東西都是「空」性,這是指法性空而言。一切有相的境界,都屬於有為法,有為法是畢竟空;無為法也是空。但是,如果存著「有為法是空,無為法也是空」,這念心在「空」上起了執著,那就是「著空」了。如果認為佛性也是空,法性也是空,以為空就是佛,這個知見就錯誤了。

我們的佛性、覺性、靈知靈覺的這念心是空性,但是空中還有不空,空中能生妙有,如果悟到了覺性,那真正是坐在如來家中了。

所謂如來,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一如;這念覺性知善知惡,能夠處處作主。佛法上講,「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說這念心知善知惡,但不住在善惡境界當中,不執著善、惡,雖不執著善、惡,可是善惡的觀念是知道的,如果連善惡的觀念都不知道,那就是糊塗、就是不知不覺。

知善知惡的心是覺性,因為我們有覺性,只要這念心不執著任何境界,始終保持能知的這念心,清淨心就會現前,覺性就提升了。

提升覺性有一個很好的方便次第,《華嚴經》裡面講:「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想要契悟菩提心,必須要有大慈悲心,因為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修行學佛沒有發慈悲心,佛道是不容易成就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佛經裡,忍有幾個層次。一個是伏忍,伏就是降伏,例如好動的人,坐也坐不住,一坐下來就想東想西,靜不下來,就想出去走一走,乃至於想開車出去兜兜風,有這些習慣,就要忍下來。

心想看好的東西、想聽音樂,都克制不去做;就是要降伏自己這念心,養成好的習慣,而且還要無倦、不懈怠才能有所成就。心當中有了煩惱,如貪吃、貪睡、貪色,自己時時刻刻要檢討反省,降伏這念心,就稱為伏忍位,這是第一步功夫。

平常要檢討反省有沒有伏忍的功夫?

有了伏忍,就是把修行這條路找到了,如果連伏忍都做不到,修行就不容易成就。在日常生活上,人與人之間可能有一些怨氣,人與物之間、人與事之間,可能有一些煩惱,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慢慢忍,一開始要勉強自己忍,這就是伏,降伏粗暴的心、好動的心,降伏貪財、色、名、食、睡的心,降伏也就是一個忍字。修行學佛很簡單,就是一個忍字。

伏忍之後,慢慢產生了信心,覺得「忍」很不錯,起初很勉強,慢慢產生信心了,就稱之為信忍位。由於繼續不斷的修忍辱,慢慢成習慣了,逆來順受,甘之如飴,不毀謗,也不怨嘆了,這是第三個「順忍位」成就了。繼續用功,到達第四個層次,就證到果位上的聖者了,稱為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一個是生忍,一個是法忍。何謂生忍?

就是眾生給自己的境界,都能夠忍得下來。

另外,法忍是外界給自己的煩惱,例如天災地變,地震、颳風、下雨、火災和水災,都能夠忍得下來。遇到這些災難,由於忍的關係,所以成就了無生法忍,心當中就像金剛一樣,動都不動一下,一個念頭都不起,這時定就現前了。

例如去爬山,如果迷了路,在那起煩惱,亂了分寸,真正就會遭山難;假使明白忍的道理,平時有這些功夫,保持智慧、平靜的心想辦法,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最後是寂滅忍,寂滅忍就是涅槃。所以,一個忍字,就能由凡夫位到賢位,由賢位到聖位,由聖位到大聖之位,這就是菩提涅槃、解脫的境界。所以,忍字對修行很重要,忍就是明明白白的一條路。像釋迦牟尼佛已經是達到了寂滅忍,精進忍辱不退,什麼都能夠做得到。

「一心方便正慧力」,現前這一念心,是最重要的,要想達到這念心,了了分明、一心不亂、定慧等持,必須要有方便,這個方便就是般若智慧。佛經上說:「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一心就是大乘心。

慧為什麼還加一個「正」?

因為慧,還有邪慧。

有人很聰明,但不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就是邪慧。正慧,能夠反照自心,能夠破除黑暗、化除無明煩惱,這就是一種力量。

有正慧就有力量,就像一把寶劍一樣,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個力量能夠破除我執、法執,破除無始無明。這都要靠正知正見,反觀自照的這念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念佛的,煩惱一來,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一下就把這煩惱化掉了,就稱為化念,所謂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因為話說多了,還不如念佛好。

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從開始成道,一直到度眾生,通通都達到圓滿;不但是圓滿,還把正法流布到現在,所以,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為三覺圓滿。這就是真正如來住世,如來佛的境界。

「故號調御天人師」,能夠有這種功德果報,是因地當中能夠調伏自己,三惑漏盡,三德圓滿;又能夠說法四十九年調伏一切眾生,所以,真正是調御丈夫。

如來有十種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調御丈夫是十種稱號當中之一。

調御什麼呢?

就是調身、調心和調息,這是對自己的好處。

調身,身體要能夠善調,第一、要調飲食,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不吃,要恰到好處,吃八分飽;不要貪著口味,吃東西只是為資養色身。第二、要調和身儀,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第三、不懈怠,也不過分的精進。太懈怠,如同燒開水一樣,加熱到水快開時,休息一下,水又變冷了;再繼續燒,快要開了,又休息一下,這樣永遠也燒不開。太精進,會逼迫身心,使生理受不了,使心中起無明、生煩惱,所以,用功要知道調適。

例如,每天不斷的修一切善,從早上忙到深夜,當中身體倦了,就要靜坐,或者是睡眠,要適得其中,這就稱之為調。調飲食、調睡眠、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這屬於調身。

調心,使心不散亂、不顛倒。

還未證到寂靜無為、一念不生的境界時,心要時時刻刻靠到善法上。靠,就是想到,從現在開始起,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就是念頭始終想到這些善法。心要用善法來滋養、滋潤,心當中有善法,心就暫時有了依靠,有了依靠,心就慢慢靜下來了,這就是調身、調心。

修行,雖然要善調身心,但是也不能太過,如有一點點小毛病,就藉故要請假,這也不對,為什麼?

小毛病自己要能克服,自己不知道克服,認為自己有病,不病也會生病,因為萬法唯心造。調御,調這個口,口喜歡多管閒事,自己時時刻刻都要調,少講話,乃至於不講話,所謂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因為話說多了,還不如念佛好,不念佛,口就說東說西,沒個依靠。

如果自己能作主,要講就講,不講就不講;要講只講好話、只講佛法,絕對不講人家是非,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歸於正念,這樣口業就清淨了。要想達到三業清淨,就是要調,如果不調,很難達到三業清淨。心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任心自在,堅住正念;誦經、持咒、早晚課誦,乃至修一切善法,這都是調身、調心的方法。

調息,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口,出入息不要有聲音。調身、調息、調心,都調好了,要安禪靜慮,把心靜下來,檢討反省,自己哪個煩惱重,就專門把這個煩惱拿來分析,把它化掉。化掉,就是化念;修行要知道,提念、化念、轉念和無念。

何謂化念?

化就是化掉,煩惱來了,把這念煩惱心化掉。用什麼方法化呢?反照自心,發一個慚愧懺悔心,馬上就把起無明這念心化掉了。會參禪的,念頭一起來,「誰」一問,這念頭就不存在了,就化掉了。會念佛的,煩惱一來,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一下就把這煩惱化掉了,就稱為化念。化念的方法很多,以上舉幾個例子來講,這都是調。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當中的煩惱轉過來,平時我們可多記憶古人研究佛法悟的心得提念,就是提起念頭,例如坐在這裡昏沉,昏沉的原因很多,一個是所有念頭通通沉下,落入五陰境界去了。

這就要提,把念頭提起來,參也可以,阿──誰?或者是念佛、或者是誦心經也可以。

提,把念頭提起來,或者是想一件事情,這就是把念頭提起來。乃至於想遠一點,想到公園裡面有一尊最大的佛像,這佛像下面寫什麼字?

就是把心靠到一件事,提起一個念頭,或者是想到前面的香爐,就是提。把念頭提起來,不提就昏沉了。轉念,如果不知道化念、提念,就用轉念。

何謂轉念?

例如妄想不停,自己都覺得很難過,不應該想的,偏偏要想,想這些欲愛色愛的事情,怎麼辦呢?就要轉念,趕快轉一個念頭,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就轉了,就是讓自己不想這件事情,另外想一件好的事情。

例如想如何去布施?如何持戒?

就這樣慢慢想;或者回憶,平時對哪一部經、哪一部論,當中有幾句文特別有感受,趕快把心靠到這些文上,把心當中的煩惱轉過來,平時我們可多記憶古人研究佛法悟的心得。平時不知道背誦,以為背誦是件苦事,就無法轉念。好的句、偈,一定要把它背下來,在背的時候,哪裡有妄想、昏沈?這就是專注,專注就是在修行,這就是善調。如來過去修行,就是用這些方法,能夠先調伏自己。我們的心像一匹野馬,這馬起了無明,就會亂跳,乃至於脫韁跑掉。這匹野馬跑掉了,要喊牠歸槽,這就是調御。能夠調身、調心,調伏三毒惡業,最後心歸於寂靜無為的心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佛教徒一遇佛像即又跪又拜,但試問又有幾人真正認識所禮拜的對象是神?是天人?是上帝?是造物主?是大梵?是一般世間沙門、婆羅門?還是偶像?

或許有些大乘佛教徒會理直氣壯的告訴你都不是,但請他進一步解釋,卻又答不出所以然來,了不起只是從歷史的角度告訴你他是一位古印度的太子,放棄榮華富貴,入深山歷經六年苦行而成佛;又或者告訴你他歷劫捨身修菩薩道功德圓滿而成佛等語。但諸君對於這樣的答案真能滿意?

我們欲跟隨佛陀修行,就必須先清楚地認識我們所跟隨的對象究竟是何許人也?否則豈非盲從迷信?

佛有十種稱號,分別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

佛的第一個稱號為「如來」,但什麼是如來?神怪小說裡總將其擬神化為一個具有不可思議法力的大神,甚至在大乘世界裡有祖師大德將其虛擬成一個抽象的「佛性」、「自性」或「本體」,美其名為「如來藏」,但天主或基督教徒一聞即知其葫蘆裡賣的竟是他們自家的藥,於是有人提出殊途同歸論,弄成一團和稀泥,貶低如來的尊貴。現代有學者或因搜尋資料不得其法,苦思不解故而主觀地做出結論,認為應該是佛的第一人稱。然而,答案早就藏在阿含經典這座寶山裡,卻無人肯用心去發掘,實在冤枉。

在阿含經裡有很多詮釋佛陀十種稱號的經文,在此將一一節錄譯介於後。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第十四卷第二十一篇第三分梵動經第二

譯於西元2005/11/13

佛陀說:「這世間所有的沙門、婆羅門以宿命通觀察到本劫或末劫(註:劫是時間單位,長久到無法計量)中種種無數的奧秘,就其所知所見宣說出他們的信仰,然而不論其所知所見為何,都不出世間外道六十二種、或十八種邪見(註:錯誤的觀念或信仰)的範圍。

譬如有沙門、婆羅門以神通觀察本劫所得的見聞,便生起『常見』,認為:『我』及『世間』常存不滅,類似這種看法不出以下四種類型:他們或有可能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二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的現象,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其他的教義都是錯的,這第一種見解;有的沙門或婆羅門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更久四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排斥其他的教義,這是第二種見解;又或者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更久的八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否定其他的教義,這是第三種見解;也有沙門、婆羅門天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觀察,以他們聰敏的觀察力發現或推論出以上的結論,以彼等所見,加上流利的辯才,主張『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這是第四種見解;這些沙門、婆羅門以神通觀察本劫所得的見聞,都不出以上四種見解。然而唯有如來能知悉他們所見所聞背後的真相,清楚知悉眾生的業行、愛染,也知悉其相應的報應。

如來雖清楚知悉世間生滅的真相,卻不因此生起貪愛執著,因已不執著,便得寂滅涅盤,如理知悉受集(生)、滅、味(註:愛染、執著)、過(因貪愛所生的後患)、出要(厭離生死),以平等觀獲證無餘解脫,這就是『如來』這個稱號的意義。」

原文: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不能出過六十二見中。彼沙門.婆羅門以何等緣。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此六十二見中。齊是不過。諸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十八見中。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不能過十八見中。彼沙門.婆羅門以何等緣。於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十八見中。齊此不過。諸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起常論。言。我及世間常存。此盡入四見中。於本劫本見言。我及世間常存。盡入四見。齊是不過。彼沙門.婆羅門以何等緣。於本劫本見。起常論。言。我及世間常存。此盡入四見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二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H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二十成劫敗劫。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初見。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四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四十成劫敗劫。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二見。諸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三見。諸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相智。善能觀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觀察。謂為審諦。以己所見。以己辯才作是說。言。我及世間是常。此是四見。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此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如此一切盡入四見中。我及世間是常。於此四見中。齊是不過。唯有如來知此見處。如是持.如是執。亦知報應。如來所知又復過是。雖知不著。已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往往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

由於自我的觀照不夠,因此產生煩惱;如果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並且待人以寬,律己以嚴,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把自己和別人的立場對調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個時候,平等心、無分別的心就會生起,也就不會過於計較人我之間的是非、善惡與過患了。

尤其,學佛修行的人,和別人相處,「要觀德莫觀失,要隨順莫違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計較過失。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何況即使沒有過,我們本身有時也會製造一些誤會,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做不當的要求,導致珍貴的友誼、親情因而破壞,殊為可惜!

所以,我們能夠觀德莫觀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觀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計較過失,自然就看不到別人的是非、過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

最要緊的,是要淨化自己的心,淨化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種心:

1.平等心:

就是無分別心,例如佛陀視每一個眾生都如佛子羅睺羅;如果我們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這就是平等無差別的心,就不會見到人家的過患、善惡。又如別人的身體上害了一個瘡,「好髒喔!好難看喔!」你會討厭。

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個瘡,你不但不嫌棄它,還會好好照顧它,替它敷藥,替它包紮,因為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間,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2.慈悲心:

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我願意幫助你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你幸福、安樂。

你用這種慈悲心來待人,別人縱有不是,也會以一種同情心、憐憫心去包容他。中國四大菩薩中的大悲觀世音菩薩,為甚麼信徒都歡喜把他供在家裡的客廳,或者特地設立佛堂?

為甚麼每個人都把家裡最好的地方讓出來供奉觀世音菩薩?這是因為我們需要慈悲,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無處不可以到達。所以,我們有了慈悲心,做人處事真是無往不利。

3.廣大心:

就是包容心,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個國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虛空,所以,他是佛陀。彌勒菩薩大肚能容,能容納好與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寬體胖。

4.空無心:

虛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虛空裡森羅萬象,無所不包;我們的心也要像虛空一樣,對於是非、善惡,以虛空的心來看待,用虛「無」的心,空去一切。無,並不是叫我們糊塗,無心是大智若愚,無心裡面自有更大的智慧包容一切。

5.般若心:

般若就是最高的智慧,學佛最主要的,就是要開發自己的般若智慧,用般若的智慧來看世間,處理世間。例如,有了般若,就會明白佛和眾生是「二而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經悟道的眾生,眾生是還沒有悟道的佛。雖然悟道有先後,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沒有先後分別的。

所謂「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間的差別現象統一起來,從差別裡認識人我一如,就能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6.感恩心: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時時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來待人,則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來處事,則處處都是淨土。例如感謝別人過去說過我一句好話,給過我一個笑容,跟我點過頭,和我握過手。別人對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值得我們感謝的。果能如此,還有甚麼可以嫌棄別人,還有什麼值得計較的呢?

7.助道心:

別人對我好,固然要感恩;縱有不好,將之視為學佛的逆增上緣,自然不會心生不滿。如果能進一步發心布施佛法真理給人,幫助別人學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見別人的過患。

8.惜福心:

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報,平時要能節儉,不奢侈浪費。因為自己對物質的慾望太多,不能滿足,看到別人有錢,則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會淡泊物慾,自能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總之,六祖惠能大師提倡參禪,禪不一定要坐著參,重要的是把禪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觀念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裡。

禪,能溝通人際、物我的關係,禪能把我們帶入到一種滿足、安樂、平等的世界裡,禪是幫助我們證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們有了禪,自然就不會見到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浴佛的由來

二千六百多年前,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生下了悉達多太子,也就是後來出家成道的佛陀。太子誕生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說:「我乃是宇宙最尊貴的覺者,我將廣度一切沉淪生死的眾生。」,隨即有兩股水從天瀉下,沐浴在王子的身上。後來,佛教徒每年為慶祝佛陀誕辰就沿用此例舉行浴佛儀式。

浴佛的意義

淨化個人的身口意,我們手持淨水向悉達多太子像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唱頌“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願袪除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讓自行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藉著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我們的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浴佛的好處:

1.可得無為法。

2.可得精進力。

3.可得大智慧。

4.可生轉輪王。

5.可得人天富貴。

6.可得子孫延綿。

7.可得無病長壽。

8.可得善神擁護。

9.可得無上佛道。

另外,在《浴佛功德經》中,所提及的利益有:

1.現受富樂,無病延年。

2.於所願求,無不遂意。

3.親友眷屬,悉皆安穩。

4.長辭八難,永出苦緣。

5.不受女身,速成證覺。

浴佛偈: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

浴佛功德經(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薩眾天龍八部悉皆雲集。爾時清淨慧菩薩在眾中坐。為欲愍念諸有情故。作是思惟。

諸佛如來以何因緣。得清淨身相好具足。復作是念。諸眾生類得值如來親近供養。所獲福報無量無邊。未知如來般涅槃後。所有眾生作何供養修何功德。令彼善根速能究竟無上菩提。

作是念已。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欲請問願垂聽許。佛言。善男子。隨汝所問我當為說。爾時清淨慧菩薩白佛言。諸佛如來應正等覺。以何因緣得清淨身相好具足。又諸眾生得值如來親近供養。所獲福報無量無邊。未審如來般涅槃後。所有眾生作何供養修何功德。令彼善根速能究竟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汝能為彼未來眾生發如是問。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如說修行。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清淨慧菩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清淨慧菩薩言。善男子。應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慈悲喜捨。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一切佛法一切種智善清淨故。如來清淨。若於如是諸佛如來。以清淨心種種供養。香花瓔珞幡蓋敷具。布在佛前種種嚴飾。上妙香水澡浴尊儀。燒香普熏運心法界。復以飲食鼓樂弦歌。讚詠如來不共功德。發殊勝願迴向無上一切智海。所生功德無量無邊。乃至菩提常令相續。所以者何。如來福智不可思議無數無等。

善男子。諸佛世尊具有三身。謂法身受用身化身。我涅槃後。若欲供養此三身者。當供養舍利。然有二種。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頌舍利。即說頌曰。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

若男子女人苾芻五眾應造佛像。若無力者下至大如麥。造窣睹波形如棗許。剎竿如針。蓋如麩片。舍利如芥子。或寫法頌安置其中。如上珍奇而為供養。隨己力能至誠殷重。如我現身等無有異。

善男子。若有眾生。能作如是勝供養者。成就十五殊勝功德而自莊嚴。一者常有慚愧。二者發淨信心。三者其心質直。四者親近善友。五者入無漏慧。六者常見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說行。九者隨意當生淨佛國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歡喜心。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我般涅槃後  能供養舍利

或造窣睹波  及以如來像

於彼像塔處  塗拭曼荼羅

以種種香華  散布於其上

以淨妙香水  灌沐於像身

味諸飲食  盡持以供養

讚歎如來德  無量難思議

方便智神通  速至於彼岸

獲得金剛身  具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濟度諸群生

爾時清淨慧菩薩聞是頌已。白佛言。未來眾生云何浴像。佛告清淨慧菩薩言。汝等當於如來起正念心。勿著二邊迷於空有。於諸善品渴仰無厭。三解脫門善修智慧。常求出離勿住生死。於諸眾生起大慈悲。願得速成三種身故。

善男子。我已為汝說四真諦十二緣生六波羅蜜。今更為汝及諸國王王子大臣後宮妃后天龍人鬼說浴像法。諸供養中最為第一。勝以恒河沙等七寶布施。

若浴像時。應以牛頭栴檀。白檀紫檀沈水。熏陸鬱金香。龍腦香。零陵藿香等。於淨石上磨作香泥。用為香水置淨器中。於清淨處以好土作壇。或方或圓隨時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湯淨潔洗沐。重澆清水。所用之水皆須淨瀘勿使損虫。其浴像水兩指瀝取安自頂上。名吉祥水。瀉於淨地莫令足踏。以細軟巾拭像令淨。燒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處。

善男子。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眾。現受富樂無病延年。於所願求無不遂意。親友眷屬悉皆安隱。長辭八難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覺。既安置已。更燒諸香親對像前。虔誠合掌。而說讚曰。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功德莊嚴聚

願彼五濁眾生類  速證如來淨法身

戒定慧解知見香  遍十方剎常芬馥

願此香煙亦如是  無量無邊作佛事

亦願三塗苦輪息  悉令除熱得清涼

皆發無上菩提心  永出愛河登彼岸

佛說此經已。是時眾中有無量無邊菩薩。得無垢三昧。無量諸天得不退智。諸聲聞眾願求佛果。八萬四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清淨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幸蒙大師哀愍。我等教浴像法。我今勸化國王大臣一切信心樂功德者。於日日中澡沐尊儀獲大利益。常當頂受歡喜奉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與禮俗規範

婚喪喜慶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每一個民族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婚喪喜慶儀式。佛教信仰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已深入民間,融入生活;然而一般人誤以為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只有等到人往生時,才需要請法師來誦經超度。其實,佛教與人民生活關係非常密切,一個人從出生、週歲、入學、成年、立業、高昇、婚嫁、生子及年節喜慶、喬遷,乃至老死祭祀等整個生命的過程,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與辦法,能使人心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有所依歸,而不致迷失徬徨,並從而建立起一種勤奮進取、惜福感恩的人生觀,不但使一己受益,也形成社會安定進步的原動力。

今日,民間婚喪喜慶受到民俗信仰的影響極大,有些錯誤的觀念,由來已久。隨著科技的發達,知識水準的提升,許多迷信已不攻自破;但是,對於依然存在的陋習與傳說,我們應該予以釐清,並指出正確的行為方向。

佛教對婚嫁的規範

對於婚嫁,佛教並不排斥合理正當的感情生活。

出家人為了續佛慧命,住持三寶,誓願終身不婚,而在家的佛教徒是可以擁有配偶的。佛教指導人們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勸教夫妻要互相尊重與包容,因此,如果夫婦共同建設佛化家庭,不僅生活能夠獲得平安、幸福、美滿,由於不幸婚姻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將隨之減少。

過去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媒妁之言,相信算命、八字之說,往往造成亂點鴛鴦譜、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悲劇。而注重男方聘金及女方嫁妝的婚姻,彷彿商業買賣,為了結婚,必須準備一大筆資財,有人因此鋌而走險,鋃鐺入獄;也有人在聘金、嫁妝上計較,因而影響未來雙方在婚姻生活上的幸福。此外,中國民間尚存在有一些怪誕的婚嫁風俗,譬如冥婚,女兒死了,牌位卻可以嫁人,堂堂正正的一個青年,本來可以明媒正娶,卻討個牌位回來供養;又如,依算命先生之言娶兩個老婆;家中男孩生病,以「沖喜」為名,先把未婚妻娶進門等等。這樣的婚約,都是無稽之談。結婚是終身大事,不可不慎。

佛教注重善擇婚嫁,《長阿含經》中提到父母應以五事愛護其子女,其中一事為「為子求善婚娶」。年輕子女對於感情、婚姻缺乏正確、透徹的瞭解,父母應站在尊重、客觀的立場上,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教育,但不可過於執著。我們應該知道,婚姻並非夫妻二人的關係而已,而是男女雙方家族的聯姻,也是後代之社會基本單位的建立。因此,選擇終身伴侶必須考量情投意合、志趣相近及共同的宗教信仰等因素,才能具備彼此意願溝通、協調、適應,而邁向美滿家庭的基本條件。

結婚,是喜事,應當皆大歡喜,但是一般人往往在結婚當天大肆宰殺牲畜來慶祝,使豬羊雞鴨們的伴侶離散死亡。蓮池大師說:「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人生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有逆矣。又婚禮,吉禮也。吉禮而用凶事,不亦慘乎?」因此,佛教呼籲世人結婚宴席,要避免殺生,不用葷腥宴客,以素齋宴請賓友,這對當事人有無比的利益,更是人間吉祥歡喜之事。

佛教主張善男信女到寺院舉行佛化婚禮,在佛光祝福下彼此更能遵守承諾,攜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在婚姻路上,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範情、以德導情,相信必定能夠美滿幸福。

佛教對喜慶的規範

一、生子

在過去「重男輕女」的舊社會裡,婦女往往因一子難求,而連生數胎,飽受生產之苦;有的因為無法盡傳宗接代之責,在家族中地位低落,備受歧視。佛教向來主張眾生平等,眷屬皆是有緣來相聚,不應執著性別,徒增悲劇。培育後代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如何克盡職責,才是生兒育女的最終意義。父母於平素禮佛誦經、聽經聞法、樂善好施,長養慈悲善根,具足清淨福慧的身心,自然能讓小孩有良好的胎教,增長智慧。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只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集聚眷屬,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六道眾生形軀雖有差別,但皆同一種性,彼此都是生命,應給予尊重,不可逞口腹之慾,恣意宰殺,令彼子母離散死亡,自己也無法獲得安樂。

佛教徒應將信仰融入生活之中。孩子出生取名,可以參考具有佛教意義的用字,例如法、淨、慧、光、德、因、果、善、智、明、圓、廣、願、如、慈、蓮、道等。彌月應至寺院禮佛,可舉行寄名禮,過寄給佛祖,並以素齋供眾。子女成年,可以安排參加寺院舉行的成年禮,亦可自行誦經禮佛,回向四恩。佛化家庭最好能從小就確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儘早皈依。

二、壽誕

一般人喜歡過生日,吃蛋糕、送禮物、唱歌跳舞,熱鬧非凡。佛教並不主張過生日,因為這一天正是母親生產受難的日子,應該念親恩,思圖報。如果要祝壽,應在六十歲以上,以後每逢十年再過壽,如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等。過生日最好能團體舉行,集合同一年齡的壽星,定期供佛齋僧。又過壽,自己求生,而大殺雞鴨,以動物的死亡來慶賀自己的壽辰,求其長命富貴,如何可能?因此,宴請親友時,最好是以素齋,不收賀禮,並以莊嚴節約為原則。

佛教徒應於母難日誦經禮懺,或參加寺院舉行的報恩法會、大悲懺法會,乃至打齋供眾、助印佛書、佈施供養等,也是紀念母難日的良好方式。

三、喜慶

一般喜慶如喬遷、新居落成、開工破土、開張、開市、佛像安座開光,乃至新車啟用等,可請法師舉行灑淨儀式,至誠誦念大悲咒,以楊枝淨水蕩滌壇場,以期消災增福。就職、頒獎、開會可依佛教儀式,於會場安設佛像,唱三寶頌,禮請法師開示,也可以選擇寺院講堂為會場,更為方便。

佛教對喪葬的規範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歷程,「生」固然可喜,「老、病、死」也未嘗可悲;如同一年當中季節的變換,寒暑的更替,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又開始,生命的延續也是如此。因此,不必害怕死亡,死亡是生死流轉的自然現象,死亡猶如睡覺養息,如薪盡火滅、油盡燈枯、舊衣換新,只要平時行為端正,積極從善,就能具備往生善道的資糧;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透過佛教臨終關懷的安排,依然可以幫助亡者善逝。

對於臨命終者,家屬應當保持冷靜,不宜哀號大哭,令其不捨;可禮請法師、蓮友勸說往生淨土,並安置佛像引導唸佛,家屬及親友可輪班唸佛,二六時中佛號不斷。親人往生後,依佛教儀式入殮、火化、安位,靈骨可奉安於寺院,一切以簡單隆重為要。

今日的民俗喪葬仍有些不合理之處有待改善,例如:死後八小時之內不能入殮之說,這是過去農業時代,一般兒女在外求學、工作,聞訊後不能即時趕回,因此,定八小時是以等候親人,使能見亡者最後一面。現今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執著一定要八小時後才入殮。

有些人堅持土葬,看風水選擇墓地,希望藉此改運、發達,存有這種心理者,反而容易上當受騙,或產生土地糾紛,乃至兄弟鬩牆的下場。佛教主張火葬,一則不要讓死者和活人爭地——生前追求豪廈美屋,死後複汲汲營求富麗堂皇的墓園,生命豈能安息?有的人捨不得火葬親屬,然而讓父母屍骸深埋土裡腐爛發臭,任由蟲蟻啃囓,難道就忍心嗎?火化後的靈骨,清潔不佔空間,更省去撿骨、移墳的不便,利人利己。

擇日看時辰入殮、出殯也是不必要的迷信,佛教認為應以眷屬親朋好友方便參與的時日為要,不必忌諱犯沖,何況亡者需要的是眾人的誠心祝禱,而不是增添生者的紛擾、疲累。

有些人認為喪禮辦得熱鬧、有派頭,就是孝順、有面子,因此有殺豬宰羊大宴賓客者,有請電子花車沿途敲唱者,有遊街、哭墓者,還有許多人以為人死為鬼,要燒些紙錢、房產給他在陰間好過日子。凡此皆因為民間依然存在一些迷信、子須烏有的禁忌與傳說,所以,一遇到鄰人往生時,就有許多好事者七嘴八舌,建議許多民間習俗的喪葬方法;甚至家屬也有冥頑固執,堅持迷信者。我們應當秉持正知正見,考量亡者真實利益,儘量勸導家族宗親接受佛教的喪葬方式。

佛教的喪葬儀式簡單隆重,不求奢華,以鮮花素果祭祀;入殮不一定用豪華棺木,特置新衣、壽衣;佛事法會應莊嚴而不繁瑣,最好是配合親朋好友的時間,共聚一堂,為亡者致意。誠心的助念,是最佳的結緣。

若是依照古禮,往生佛事必須經過頭七、二七乃至七七等重重祭拜儀禮,繁複又費時。現代工商社會,生活步調緊湊忙碌,實在難以配合古禮形式守孝。佛教認為喪葬禮儀貴在真心誠意的悼念,最好是參加寺院的隨堂超薦,隆重又莊嚴。我們應當重視的是臨終關懷,讓亡者平靜安心的往生,讓家屬儘快平復哀傷的情緒,正常生活。

真正對亡者有意義的展現是讓他遺愛在人間,為他佈施,幫助苦難貧困者;為他出書,發揚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會、獎助學金,乃至器官捐贈,成全他人;這些作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資糧。

婚喪喜慶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佛教所謂修行,並非要人離群索居或如同槁木死灰不參與世事;相對的,佛教希望世人藉著婚喪喜慶的機緣,聯繫家族情感,為繁忙的工商社會生活,注入親情的融和劑。因此,修行菩薩道的僧侶當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事業,服務廣大的眾生;在家的信眾則應將佛教的戒定慧用之於家庭、社會中,改善週遭,美化世界。

人間佛教鼓勵佛化家庭,將佛教生活化,各種生活禮儀都可依佛教的儀式來舉行,像總統就職、工廠開工、商店營業、生日祝壽、臨終往生等,皆可採用佛教的儀禮,甚至最好在嬰兒出生後就能皈依佛教,成年後成家,則可舉行佛化婚禮,組織佛化家庭,以佛法來指導家庭的生活,使我們的社會、國家更安樂,更進步。

因此,婚喪喜慶切忌暴食豪飲,鋪張浪費;也不要濫發紅白帖,勞民傷財。總而言之,佛教主張婚喪喜慶的原則是:不要虛榮。不要執著。不要鋪張。不要迷信。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對國人生活之影響,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自是無法細細解答。不妨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一些詞彙入手。比如說餓鬼。很普通的一個詞,追究根源,應源於佛教。我們現如今一些常用詞彙,大家都在用著,聽起來沒有明顯的宗教意味,但至少在漢以前佛教未入華夏時,這些詞彙是並不存在的。

由於佛教對華夏文化的影響,許多佛教詞彙已深深根值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似不亞於國家宗教(宗法性傳統宗教)、國家哲學(儒學)、本土宗教(道教)。勉強湊了個十大詞彙,拋磚引玉罷。

1.餓鬼

我們常說:瞧你這吃相,像個餓鬼似的。的確,餓鬼是非常悲慘的下場。佛教將眾生分成六種輪迴,天、人、阿修羅為善,地獄、餓鬼、畜生為惡。那種極惡之徒,自然會下地獄或變成餓鬼或淪為畜生。

餓鬼各有慘狀。有的肚大如鼓,有的喉細如針,他們無論如何,註定要忍受饑餓之苦了。

自古至今,國人都有寧可撐死不做餓死鬼之習慣。比如,蹲班房的人哪天大魚大肉了,那是牢頭格外開恩,取你項上人頭後,好心不讓你做個餓死鬼罷了。

2.大千世界

記得央視以前有個節目,叫什麼「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其實大千世界也是佛教用語。是古印度傳說中一個範圍極大的地方。後泛指佛祖所教化的範圍。

3.解脫

漢以前可能沒有解脫這一詞(未經考證)。我們現在沿用的意思,便是佛教所指擺脫世俗煩惱和束縛而自由自在。

4.剎那

這個詞我們用的多了。小時候寫作文,剛會用這個詞時,大抵還會得到語文教師的表揚。佛教裡指剎那是最小的時間單位。小到什麼程度?一彈指就有六十剎那。換句流行得有點俗氣的話說,大概是: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吧。

5.真諦

在佛教中,真諦與俗諦相對應。指就是真實無謬的道理。大家一直沿用其意。

6.方便

佛教用語。權宜之意。原意指採取不同的傳教方式使人信仰佛教。大有孔子因材施教之意。

7.心心相印

有個常用的紙巾就取名為心心相印。那些自以為是的白痴先生,會寫成心心相映,就好比大家都喜歡把失物啟事寫成失事啟示,並不以為恥一樣。禪宗有「以心印心」之說,指就便是情投意合,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8.不可思議

真是不可思議,這個詞居然都是來自佛教。指思維和語言都不能及的境界。「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9.冷暖自知

禪宗認為自己證悟的境界,猶如飲水,惟飲者知水之冷暖。名句「春江不暖鴨先知」,是否受此啟發?

10.百尺竿頭

中學的時候,給同學寫贈言時,就常寫「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一般人不知怎麼這個詞也是佛教常用語。指的是道行修行到極高的境界。《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偈: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放下一切眾生,這叫智慧;不放棄一個眾生,這叫慈悲。──達真堪布

認真、堅持這兩點特別重要,現在很多人學佛修行都是偶爾性的,斷斷續續的,有時間了、沒有什麼事幹了才學一學、修一修,參加參加,平時就把學佛修行的事忘了。不能這樣,如果這樣的話,解脫成佛很難,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認真。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認真,無論修什麼法都要認真。認真不是執著,這兩者在實際行動中、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分清楚。要認真,但是不能執著;要放下,但是不能放棄。現在很多人把這些混在一起,一說不能執著,就不認真了,無論做什麼事、修什麼法都不認真了。不認真是罪過,不執著是解脫,這兩個不一樣。一說放下,就都放棄了,家也扔了、孩子也不管了,工作也扔了,認為自己是學佛的,跑進佛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這叫念佛嗎?這叫修行嗎?這不叫念佛,也不叫修行。

你真正能放下一切了,這才叫念佛;你真正能隨緣了,這才叫念佛。念阿彌陀佛四個字,不一定是念佛;嘴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想的卻是別的,這不叫念佛。放下是解脫,放棄是罪過,這些一定要分清楚,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實際行動上分清楚。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戲,但是演戲的時候你要認真,不能放棄。在演戲的過程中不能糊塗,不能把這些當真,不能執著。要認真,不能放棄;要放下,不能執著。

什麼事都是修行,日常的工作生活也是修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放下、解脫,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可放下的,沒有什麼可解脫的。把這些都搞清楚就行了。性空妙有、真空妙有那些很多深奧的道理,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真空離不開妙有,妙有離不開真空;相離不開空,空離不開相。要認真,這是妙有;不執著,這是真空。要放下,這是真空;不能放棄,這是妙有。

密宗裡還講方便和智慧,這也是這個意思。我說過,能放下一切眾生,這叫智慧;不放棄一個眾生,這叫慈悲。剛開始有的人不理解。要你一切一切都放下,放不下肯定有障礙和煩惱,放下了就解脫了;放下一切眾生,就有大智慧了。不放棄一個眾生,包括自己的仇人、敵人、鬼魔。很多修行人都害怕鬼魔,我的家裡有鬼魔,把他們都送走吧!就找這個人、找那個人。這叫放棄眾生、失去眾生!

不放棄一個眾生、不失去一個眾生,這叫慈悲心。佛法裡講的慈悲心是一種平等心,對每個眾生都一樣,不管貧富貴賤、不管老少、不管佛魔。在佛的面前、在上師三寶面前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放下了一切眾生,不放棄一個眾生,這才是大慈大悲、大徹大悟。有大慈大悲、大徹大悟的人才能悟到這個道理,才能做到這個事情。一般的人能悟到、能做到嗎?難就難在這裡。

如果你現在還不太理解、不太明白,那很正常。你好好學、好好修,有一天你一定會明白、會理解的,那個時候你就有大智慧了。你真正明白了,這叫開悟;你真正做到了,這叫解脫。別的沒有什麼了,把這些都分清楚,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衣服破了,要修補一下,傢俱壞了,要修理一下;頭髮亂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長了,要修剪一下。

不管日用、儀容,都需要修理、修補、修飾、修正。乃至鍋碗壞了,也要修鍋補碗;鞋襪壞了,也要修鞋補襪;人的行為有了偏差過失的時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裏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觀鼻、鼻觀心的自我獨居;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誦經、持咒、念佛、參禪。

如果天天誦經拜佛,卻是滿心的貪瞋愚癡、自私執著;不得法的修補,其奈行為何?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修行,也能修心,內外一如,誠於中,形於外,則必能凡事皆辦,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應該從生活裏切實來修。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之間,乃至做人處事、交友往來、舉心動念、晨昏時空,都可以修行。

例如:穿著衣服,莊嚴整齊固然需要,但是破舊敗壞,只要清潔淡雅,也無不好,這就是穿衣的修行。

飲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謂粗茶淡飯,也覺得別有滋味,這就是飲食的修行。

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簡陋小屋,也如天堂,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門有汽車代步,快速敏捷;無車無船,也能安步當車,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勞負責,求全求成;做人誠實正直,求真求圓,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誠懇切,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其他諸如經商的人,將本求利,貨真價實,老少無欺;當官的人,為民服務,守信守法,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過去禪門大德們,搬材運水、典座行堂、種植山林、牧牛墾荒,甚至米坊篩米、修鞋補衣等,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謂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苛薄、無信無義、無道無德、慳貪吝嗇、陰謀算計;心性品德上的缺點不去除,正如碗盤未洗,骯髒垢穢,如此怎麼能用來盛裝美味的佳餚供人受食呢?

所謂「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做人無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如此修行,才是真修行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念處

佛子入道初行,修觀想法以其智慧調伏妄心。

1.身念處---觀身不淨。

2.受念處---觀受是苦。

3.心念處---觀心無常。

4.法念處---觀法無我。

.四正勤

以勤精進心修四正勤,抑止斷除懈怠,又稱之:四正斷、四意斷、四正勝。
行者以四種精勤斷除諸惡,修一切善法。

1.對已身之惡,令斷除,而勤精進,徹底斷除。

2.對未生之惡,令不生,而勤精進,永遠不生。

3.對未生之善,使之生,而勤精進,令其速生。

4.對已生之善,使增長,而勤精進,永遠為善。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乃是四種禪定也。行者以其四種禪定攝其心,即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為之均等,行者所願皆得。

1.欲神足---於加行位起此定,依定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2.勤神足---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定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3.心神足---於加行位一心專注,依心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4.觀神足---於加行位觀察真理,依觀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五根

五根乃為一切善法之根本。

修行善法如種樹,若不先生其根,樹幹與枝葉無由生長,透過修行之法而令其枝葉繁茂進而開花結果。

1.信根---信佛、法、僧三寶,信四諦聖道等法。

2.精進根---精進勇猛修行一切善法。

3.念根---心安正道,思惟一切正法與善法。

4.定根---心與道合,攝心不散亂。

5.慧根---思惟四諦闡述的真理。

.五力

藉由五根修行堅固之法,產生五種增長修行聖道向法之力。

1.信力---以其信根所增長之力,破一切邪信。

2.精進力---以其精進根所增長之力,破一切身心的懈怠。

3.念力---以其念根所增長之力,破一切邪念。

4.定力---以其定根所增長之力,破一切亂想心。

5.慧力---以其慧根所增長之力,破一切無明顛倒心。

.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即七覺支或七覺分,「覺」乃為覺察之義。

1.擇法覺支---以其智慧擇其法的真偽。

2.精進覺支---以其勇猛精進心,奉行一切正法。

3.喜覺支---奉行正法心得法喜充滿。

4.輕安覺支---止息妄念,去除身心粗重煩惱,而得安適自在。

5.念覺支---念念分明於正法,令其定慧均等,圓明常照。

6.定覺支---攝心於一處,令其不散亂。

7.行捨覺支---捨諸妄想,於平等心中捨離一切法。

.八正道(八聖道)

「正」有圓或全面的之意,一般將八正道作為三十七道品之總結,並歸結為「戒」、「定」、「慧」三學。

1.正見---以其四諦的真實知見,奉行正法,遠離一切邪見。

2.正思惟---住清淨思惟於四諦、十二因緣法、戒定慧三無漏學。

3.正語---遠離虛妄不實之語、遠離一切邪言妄語。

4.正業---以正當之行為,攝護身業,遠離一切惡業邪行。

5.正命---指正當的營利謀生,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

6.正精進---謂正當的努力,於正法的修學中止惡修善。

7.正念---以其清淨之念住於正覺,遠離一切惡法邪念。

8.正定---端正身心,住於正定之聚,專心一志,精進修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果報應與六道輪迴,是宇宙間的本然現象,並非有個主宰者在分發或管理。若說有東西在管理,那這個東西就是「法則」,就是「真理」在管理。有人以為報應是「閻羅王」在宣判,其實,會遇見閻羅王宣判,這代表此人已經投胎地獄了,而投胎地獄是當事者自己去的。說來也奇怪,為何有人願意投胎痛苦的地獄,然後還要 被閻羅王再審判一次呢?

當你心善,自然投生善處。當你心惡,自然投生惡處。簡言之,什麼樣的心,就投胎什麼樣的世界,宇宙間的輪迴就是這樣。

心地瞋怒嚴重的人,死後自然投胎地獄,該人心地有多惡劣,地獄就有多恐怖。

當你的心地有多善良,你的世界就有多美麗。這也可以說,每個人都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這是不分宗教的,不管你信或不信,通通都一樣的,通通都活在「因果律」之下。有的人做了壞事,就不信因果,這是掩耳盜鈴。有的人做了壞 事,以為躲在某個教主腳下就可以免罪,這也是掩耳盜鈴,這仍然不能免去惡報之苦的。還有斂財團體告訴信徒說,買他的蓮座(納骨塔)就可以升天,這也是在欺 騙無知的眾生。

升不升天?下不下地獄?只和一個人的心地善惡有關,而無關你的身分地位,無關你的財富啊!

有的人想知道這樣做會有什麼果報?其實,因果法則也非常簡單,你所做的,最後都回到你的身上,這就是因果現象了。而這些果報不管是善報或惡報,有時會加成,有時會打折就是了。而會加成或打折,則看一個人受報當時的境界而定。

 當善報來時,你腐朽沉淪,那善報就打折了。當善報來時,你修行又行善,德性又好,那善報就加成了。

當惡報來時,你持戒,有道德,那惡報也打折了。當惡報來時,你又繼續造惡,那惡報就加成了。

換言之,過去若有造惡者,只要本世多多修行與持戒,那果報也許暫時不來,或果報來了也會減輕。

果報的現形,只要機緣成熟了,必然發生。會何果報會如此準確呢?

因為,當你造做完一件事情的「因」時,「果」也完成了。只是果報事件應驗在每個人身上時,有時間落差而已(世俗諦)。也因為造因完成,果報也完成了(聖義諦),所以因果才會這麼準啊,此點正是宇宙的奧妙之處啊。

 總之,因果報應或六道輪迴,都是人心造做而來的,都是「自作自受」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