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寶乘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各位師兄師姐阿彌陀佛,若沒時間不夠頌一部經,傳授簡易健康密法,

每日經絡循行至某各部位,看個人哪各部位較不舒服,就唸哪一尊藥叉大將的法號四十九次,

對您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讓您受益良多喔! (信不信由您,可以試試看喔! )

精絡循行的時間如下:(國語或台語都可以)

            3:00--5:00        迷企羅大將    (皮膚過敏,搔癢,咳嗽)

大腸        5:00--7:00        安底羅大將

            7:00--9:00        頌迷羅大將    (胃痛)

            9:00--11:00      珊底羅大將    (便秘,糖尿病)

            11:00--13:00    因達羅大將

小腸        13:00--15:00    波夷羅大將

膀胱        15:00--17:00    摩虎羅 大將

            17:00--19:00    真達羅大將

心包         19:00--21:00   招杜羅大將    (心臟病,高血壓)

三焦         21:00-- 23:00  毘羯羅大將

             23:00--1:0       宮毘羅大將

            1:00--3:00        伐折羅大將    (失眠,內分泌,更年期,經病,肝病)

             23:00--1:00     宮毘羅大將

            1:00--3:00        伐折羅大將    (失眠,內分泌,更年期,經病,肝病)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花就是的象徵。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 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洒蓮花(如天女)。寺廟牆 壁、藻井、欄杆、神賬、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製或縫繡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係何等的密切。

蓮花與佛教的密切關系,還表現在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 眼睛。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 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蓮花座蓮台;結跏趺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淨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為梵語,即西方淨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托,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淨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于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立的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教淨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淨土,故又稱蓮宗。總之,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佛教為什么如此推崇蓮花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佛教產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于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于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艷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 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蓮花王的故事》說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飢 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 災荒。《鹿母蓮 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 夫人每走一步,腳后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 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製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

二、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淨土)。即從塵世到淨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 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于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 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污,要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潔淨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理念 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

蓮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蓮性比佛性。《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戶羅波羅蜜下》說︰比如蓮花,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從四十二章經》說︰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淨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塵濁而不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開發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強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擾,還 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脫生、老、病、死之苦。這聽起來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濃,其實只是較高的一種思想境界層次。一切事理通達了,參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 開,不再貪婪、恐嚇、焦慮、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擺脫了苦境,變得輕鬆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蓮花,代表一種智慧的境界,即所謂開悟。《無量壽軌》說︰是菩薩(觀音菩薩)作是思惟,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淨世界不染煩惱。

《大藏經圖像》第六卷載《白寶口抄》雲︰論凡夫心如合蓮花,聖人心似開蓮花……問︰何故眾生心性譬蓮花乎?答︰《秘藏記》雲︰蓮花部吾自身中,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此理雖經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轉,而不染不垢,乃名蓮花部。《疏十二》雲︰觀蓮花不觀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蓮花處污泥之中,生處雖說惡,而蓮花體性清淨,妙色無比,不為諸垢所染。凡夫變複如是,雖種種不盡三毒過患無量無邊,亦此蓮花三昧甚深,果實皆生其中,即是如來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裡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了佛性。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教徒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們拜嗎?還是我們需要拜佛?

佛就是覺者。是對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萬萬種事物,各種相似與不相似,相同與不相同的生命形態。因為佛對於他們的生活、身體和心靈的習氣全部了解,所以能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只要眾生肯學習,肯依照他的話去做。

其次,佛還完全了解宇宙間一切生命形態的來龍去脈。也知道生死之間到底是怎麼轉換?如何轉接?因此他能幫助一切眾生從各個生命形態轉換成另一種他們所企盼的生命形態,讓他們能在一種理想的情況下生活。

 復次,佛還能印證一切,包括花草樹木乃至山河大地,甚至星球、宇宙,一切沒有感情、無痛覺、無思考能力、我們稱之為無情眾生的東西。它們的成住壞空是如何形成的?佛無一不知,無一不曉。

 至於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之間的關係,無論微細或巨大的、直接的或間接的,何者在先何者居後,以及彼此的依存、互動,他都了然於胸。

 佛本是眾生之一,經過累劫修行然後成佛。佛的 基本條件有三;第一,他能確實了解眾生平等,所以他對自己很有信心,卻絲毫沒有優越感。其次,有很偉大的成就,所以能了解一切宇宙的真相。他要經過三大阿 僧祇劫的學習、修行、印證。「劫」是佛陀時代當地人計算時間的一個單位;一個阿僧祇劫,大概是十的後面再排五十個零,用這樣長的時間來學習、修行及印證, 所以他能從眾生轉為佛。

 佛有很大的成就,但決不執著於已有的成就。當 因緣具足時,他還可以放棄他的成就,所以正法明如來,放棄了佛位,退歸菩薩位,以尋聲救苦的觀世音大士身分,來護持法藏比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第三,該 他做的,他會當仁不讓,但沒有絲毫的支配欲。他並不期待別人服從,只是一切盡其在我,盡其所能去成就別人。

 既然佛沒有絲毫的優越感,所以一定不需要我們 拜他。那麼,我們佛教徒為什麼還要拜佛呢?拜佛是一種運動嗎?如果是的話,我們看一看,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運動,到底有什麼目的?大概不外乎是為了身心的健 康吧!那要怎麼來運動呢?所謂運動就是運用各種方式來活動我們的身體、四肢,以及內臟,乃至身體的任何部分,讓它幫助我們去除疾病,達到身心安寧,這是運 動的最終目的。

可是,我們如果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有很多運動 並不能使我們獲得極大的利益,因為這些運動的本身沒有具備圓滿、方便、安全的條件。譬如游泳,雖然是一種很好的運動,但是皮膚功能不好,對空氣中的濕氣、 細菌、病毒、花粉等抵抗力不足的人,當他游泳時,很容易得到風濕關節炎、結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中耳炎、喉嚨痛等疾病。如果是婦女,正值生理期間, 一下水,身體下半部的熱能較低的話,還容易得到婦科的感染,所以游泳有這些方面的缺失,我們必須要注意。

 慢跑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因為它很方便。穿運動鞋也好,穿普通的球鞋也好,甚至穿拖鞋也可以,只要跑得動就行;但不適宜於曾經摔過跤、出過車禍、扭傷、產後失調或脊椎骨先天性構造較弱的人。

慢跑,通常可以讓我們的心臟比較健康,如果跑 的方法和呼吸的方法正確,心肺都會得到好處。我們的脊椎骨節間天生便夾了一片軟墊,好讓脊椎避震,如果這些結構不好,慢跑就容易形成脊椎骨剌;關節曾經扭 傷過的人,容易得到關節炎;婦女生產多又缺乏調養、身體虛弱,身體下半部的能源不夠者,如果慢跑,容易形成子宮下垂;有疝氣的人就容易脫腸,有的人甚至肛 門會下垂脫落,有氧舞蹈更是如此。

現在推行各式各樣的運動,希望大家得到身心的 安康,所以就有奧林匹克世運會。它的宗旨本來是很好,但參賽者為了好勝,慢慢就變了質,成了商業化,更糟糕的是,有些選手在有意無意或無奈之下,服用藥物 來促進興奮,終於傷害了自已。所以我們推廣運動這麼多年,正式醫療系統中就增多了一個科目運動傷害科。

大家都知道運動必須要有肌肉,沒有肌肉就不能運動。身體那些部位有肌肉呢?臉部、頸部、四肢、腹部、背後都有肌肉。內臟當中,如心臟就有很強壯的肌肉;胃腸、子宮、膀胱都有肌肉,可是它不聽我們支配,所以稱作「不隨意肌」。肺臟、腎臟和肝臟都沒有肌肉。

 剛才我們談到,運動就是要運用各種方式來活動 我們的身體,讓心臟也動,腸胃也動;可是有些內臟,因為沒有肌肉,所以不能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大腦,它也沒有肌肉,到底我們那些運動可以運動 到這些地方呢?游泳、有氧舞蹈、慢跑,這些都是間接的運動。欲達到運動的最佳效果,就要運動到那些不動的地方。因此,前面略為介紹的那些間接的運動都不是 很好的方法。

那麼拜佛有什麼好處呢?剛才談到內臟中有不隨 意肌,即不隨著你的意志來控制,所以叫不隨意肌。幸好我們還有兩組肌肉是隨意肌,是那兩組呢?橫隔膜和腰大肌。橫隔膜上面是肺和心臟,下面是胃腸、胰臟、 肝臟、腎臟、膀胱、子宮、卵巢、小腸等。還有兩條很粗很壯的肌肉,叫做腰大肌,它約在脊椎骨中間,橫隔膜後面的地方,它黏在脊椎骨,斜斜的往前下方走,走 到骨盤的中間附近。

從側面看橫隔膜就像把我們的身體切成上下兩 半,腰大肌它是從下半部斜斜的橫切我們的身體。如果這兩組肌肉可以運動,那就相當理想,因為當橫隔膜上下運動的時候,它就可以按摩我們的肺臟。為什麼橫隔 膜上下運動對我們的肺臟有這麼重要呢?因為從氣管下來,直到心窩的地方,這裡有一個穴道,中醫叫做檀中。氣會檀中,因為它從這裡分成兩條支氣管跑到肺臟裡 去。我們呼吸時,氣體的進進出出,都要經過總支氣管。

婦女講話,細聲細氣,呼吸也很溫柔。一般來講,她們換氣,只在肺臟的中間部分,所以肺臟中,上面有廢氣,下面也有廢氣,可是換來換去,大部分都是在這裡換;所以有人開玩笑說,這就是女眾比較「小器」的原因。的確如此,因為這種方式只換了三分之一的氣。

 橫隔膜如果得到很恰當的運動,就可以幫助肺臟 下面的三分之一廢氣、髒氣排出來。氧氣可以下到肺臟的下面三分之一。橫隔膜的上下運動,活動量夠的話,連肺部上面的三分之一都可以換氣。所以橫隔膜對肺臟 很重要。它恰當的上下升降,就叫做腹式呼吸。橫隔膜的上下運動還可以按摩心臟、肝臟(因為肝臟就在它的下面)胃、胰臟和脾臟。

再下面一點的的子宮、卵巢、膀胱、小腸、大腸 等怎麼辦呢?那就要靠腰大肌了。腰大肌與脊椎骨相連,剛好靠近腎臟動脈的後方。當我們手握緊,肌肉就會鼓起來,顯出它的彈性和硬度,這叫肌肉收縮。例如用 力捏住橡皮水管,讓它的出口變小,此時,水流便噴射而出。因此,腰大肌運動就是腰大肌在收縮,因為它的前面還有內臟,這時一運動,它就繃緊,所以腎臟的動 脈和靜脈就好像給夾住了。一鬆一緊形成了運動,一夾一放,因此血就會衝進衝出,腎臟好像被沖洗一番。沿此而下,此肌旁邊有很多血管,分別延伸到內臟、腸子 裡去。

因為腰大肌是斜伸進到骨盤的前方附近,它很長,所以通常分開兩段來運動。上半段與下半段運動是不一樣的,當下半部運動時,就可以按摩,使得血液沖洗下面的子宮、卵巢、膀胱、大腸、攝護腺等。因此橫隔膜與腰大肌的運動是多麼重要啊!

 那麼,我們如何讓橫隔膜與腰大肌來運動呢?就 是拜佛。拜佛的時候,第一個動作,上身前屈,這時上半身與下半身形成九十度,頭也是水平的,既不垂也不仰。身體形成這個姿勢時,腰大肌下半部便收縮,這時 它就把橫隔膜拉下來,再配合身體前面的腹直肌,後面的背肌放鬆,人就是九十度鞠躬,此時橫隔膜運動與腰大肌下半截運動,跪下去五體投地後再起來時,主要就 是要運動腰大肌的上半截。

如何能讓腰大肌的上半截收縮放鬆呢?這時必須要用腳大趾,用它踮起來使臀部提高,如此腰大肌上半截收縮,就能把下半身提起來。

拜佛含有很深奧的道理,拜佛務必注意細節,需要有人好好指導。當五體投地拜下去時,腳掌與地面若是呈九十度的話,這種姿勢就無法達到前面所講的效果,正確的姿勢應該是腳背貼著地面:站起來時,則用大腳趾尖一踮,臀部提高(身體不可往後退),然後站起來。

我們拜佛如果身體往後退,用腳跟站起來的話,就無法達到運動的目的。為避免犯這個毛病,所以拜佛最好能穿海青。為什麼要穿海青呢?因為海青很長,拜下去後,當要站起來時,身體若往後退,則腳跟會踩到海青的後擺,這時便知道自已的方法有誤。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如何運用腳趾,及腰大肌上半部的力量把臀部提高起來,使我們的內臟得到運動,這是直接的運動而不是間接的運動。

單靠體表肌肉的活動來間接運動內臟是「事倍功半」;而用直接運動內臟的方法是「事半功倍」,兩者都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

再談到如何運動大腦?因為大腦沒有肌肉,它既 鬆又軟,像嫩豆腐一樣,我們能不能使它運動?它關係到我們的生命和智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有頭骨特別保護它,整個緊密的把它包起來。打電動玩具,填 字遊戲,你以為這是運動大腦嗎?這是運用大腦,而不是運動大腦。所謂運動,就是讓大腦能夠動,才叫運動。你怎麼運動它呢?如果有一桶水,不能直接碰到水, 你要如何才能讓水動呢?晃動桶子或旋轉它,可以使桶內的水動盪;如果想使桶裡的水動得很均勻的話,司用一枝木棍在桶邊一敲,就會形成一個共振的同心圓,既 然是同心圓,就表示裡面的運動量很均勻。但是這些辦法不能用來運動大腦,因為容易造成頭昏腦脹。

大腦裡邊有一個很小的器官——內分泌腺,其中 對人類特別重要的,叫做腦下垂體。它關係到我們的免疫系統。年輕時,它還影響到個人的身高和身材。它是內分泌的總司令,包括甲狀腺、腎上腺等許多種,都由 它統領。最奇妙的一點,腦下垂體是我們壽命的鬧鐘,它把我們叫醒,因為它既然掌管免疫系統和內分泌,也就如同一個國家的國防和經濟首長,因此,甲狀腺和腎 上腺的機能,全受它的調度。

 最奇妙的一點,腦下垂體是我們生命的鬧鐘,它 會給我們一些提醒。科學家研究過,為什麼人的身體常常在生命終結前的最後兩年迅速衰敗,百病叢生?原因是腦下垂體在此時機能錯亂。所以,這時候的腦下垂 體,簡直成了催命符。腦下垂體的血液循環得不好的話,我們就會提早一點往生。所以如何運動腦下垂體是非常重要的。但總不能叫我們去做撞牆運動啊!所以佛教 就教我們要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與用頭去撞牆壁,或用頭去磕地板有什 麼不同呢?當然不同,記得小時候玩風箏,小孩子在下面拉著線,放得很高很遠,只要在地面輕輕地扯動一下,上面的風箏就會兜圓圈了,活動量便很大。人體的經 絡就好比風箏的線,而我們的每根手指和腳趾各有不同的經絡,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解釋,經絡就是人類不同頻率的能量場。

古代為什麼說十指連心?因為每一根手指都有經絡,經過四肢直接通到腦袋去,所以稱十指連心。我們運動手指時,就可運動到大腦裡不同的中樞。透過各別的經絡,對大腦裡不同的範圍、深度,產生不同功能的運動效果。

 經過人類幾千年來的試驗考證,我們知道大拇指 和大腳趾的腹面,就是我們腦下垂體的反應區,所以拜佛時腳趾尖踮高,把身體撐起來,就可以刺激到腦下垂體。如果去過南美洲巴拿馬運河的人,就知道在巴拿馬 運河上航行,不能從這一端直接通到另一端。必須分成三段,經過第一段,閘門關起來,把水位提高,然後閘門打開,通行到第二站,第二站通過後,閘門又關起 來,水位升高,才可通過全程。

我們這個腦下垂體,很難直接碰觸得到,外面有 很厚的頭蓋骨保護著,只好經過經絡去刺激它。就好比小孩子,透過手中的線來操縱風箏一樣。所以拜佛時,五體投地。首先是大腳趾收到訊息:皮膚底下的神經接 受到壓力,傳達到腦下垂體。然後,彎腰、頭著地、翻掌。起身的時候,用手指尖的力量把上半身撐起,這三段式的動作完成之後,好比通過了巴拿馬運河的三道閘 門。

為何有如此體會呢?有人頭痛多年,吃藥罔效, 問他那裡痛?他說有時這邊痛,有時那邊痛,有時那邊痛,有時頭頂痛,有時前面,有時後面,有時全部痛,有時又不如那裡痛,說不痛又像痛。這種情形,可能是 腦下垂體附近的一個血管周圍出了問題。那個地方如果充血,血液循環不好,這種痛就很難治。如果是腦出血、腦中風、爆血管時,那就麻煩大了,因為它在大腦的 深層,像在地底裡的水溝,碰不到也摸不著,非常麻煩。如果因緣具足,碰到一位高明的針灸醫生,他很可能就會在大腳趾的腦下垂體穴道反應區上放血或扎針,這 樣很快就治好頭痛。幾滴血被放出來,頭就不痛,所以「一針見血」,被形容為馬上見效。只是現在的人治病,要求快好、又要不痛,藥又要像巧克力糖,真是難為 醫生。

腳趾放了血、扎了針,如果效果還不夠明顯,可能要用到手的大拇指,更嚴重一點,就要在眉心(印堂)下針,(這裡是腦下垂體幾何圖形的投射區,這樣三針齊下,頭痛大概就不成問題了。)

 正確的拜佛

拜佛為何要五體投地呢?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長壽,使我們大腦得到運動,有助於開智慧的話,自然都會願意去拜佛。所以拜佛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開智慧,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安詳,是福慧雙修的好方法。

 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後,才易於起信,知識分子尤其如是,否則便會誤會拜佛是迷信,以為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終日祈求。其實,拜佛若有所求,也只是求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便無論他的學問多大,社會地位多高,也會在佛前心甘情願五體投地了。

小孩子不了解這當中的道理,所以,當你帶他到 了道場的時候,不要勉強他跪,不要勉強他拜,除非事先跟他溝通過。有時,我們發現東方人,身為長輩者,有強烈的支配欲,非要別人聽從他的命令不可。所以老 人家帶著小孩到了道場,他自己拜下去了,若發現小孩子仍傻楞楞地站著,就急切地催促他「跪下!跪下!」他跪是跪了,拜也拜了,但嘴巴同時念念有詞,不知在 罵人,還是罵菩薩?

 佛菩薩當然不會計較,因為他們心中已無我相。 如果用這個樣子頂禮法師呢?有時卻會使法師起了煩惱,因為看到那個小孩一臉的不高興,嘴裡又念念有詞,法師的心裡就難過了。所以,不要勉強別人,佛菩薩和 法師都不會在乎有沒有人拜他。法師是佛的弟子,佛怎麼做,他就怎麼學。修行人並不希求人家向他拜,只是傳統已經形成,只好讓人家運動、運動,開開智慧罷 了。

一般喜歡爬山的人,不只爬小山,還要爬大山、 高山,甚至很危險的懸崖峭壁都要去爬,爬過了,他就很有成就感,站在山頂上,志得意滿,顧盼自豪。但是,有一座山很難爬,天下沒有幾個人能超越它,那就是 我們心裡的「我慢山」,甚至於大修行人,也往往在此敗落,留下「千年道行一朝喪」的遺憾。名利永遠是人心的腐蝕劑。所以,信徒的禮拜,可以算是對修行人的 考驗;別人拜他的時候,自己心裡有沒有飄飄然的感覺?有的話,那就糟了。因此,修行就是在「修心」。

很多人常到寺院拜三昧水懺,其中有多少人了解 三昧水懺的典故呢?悟達法師當年做了國師,連皇帝都要向他頂禮,並特別用檀香木做了一張高高大大的座椅供養他。當皇帝率領文武百官禮拜國師的時候,不免使 他洋洋得意起來;心想「哈哈!皇帝都拜我,我師父都沒得過這種殊榮呢!我比師父還了不起!」國師平常小考、中考都考得很好,偏偏這個大考出了問題。他平常 爬山是逢山過山,什麼懸崖峭壁都經歷過了,就是跨不過這座「我慢山」。護法神看到,搖頭三嘆,離他而去。護法神一走,那個在他身邊跟了十輩子的冤鬼,終於 等到機會了,立即鑽進他的膝蓋,變成人面瘡。這個故事還記得吧?

在佛教裡,拜的學問是很大的!拜的人要有學 問,受拜者更要有學問,希望從今以後,人家拜佛要心無罣礙。有的人皈依了佛教,但他拜不下去,為什麼?不願意拜木頭呀!佛是不需要我們拜的,佛要是需要我 們拜的話,就不能稱佛。為什麼拜佛的功德很大?因為拜佛能使身體健康,開智慧,那是千金難買的,這不是功德無量是什麼?

 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起因於太執著。現在學佛 了,以後要放下執著、放棄不好的習氣。但是突然間要改也很不容易,要有技巧,必須婉轉。尤其勸說別人時,更要如此。因為一執著,心裡就沒有光明,現在學佛 皈依了,拜佛就要面向光明。可是要有技巧,要婉轉,所以拜佛時,五體投地之後,接著手要提起來轉一個彎,再張開,這是象徵得到光明。在雙掌著地時,手掌向 裡邊不是黑暗的嗎?當很婉轉地張開就得到光明了,這表示接受到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摩訶薩的慈悲智慧。然後握拳,這時不叫執著,叫做把握。你「把握」了就不要 只放在自己的口袋,你還要很婉轉有技巧的還諸大地,因為大地培育了眾生及一切生命形態。

 在頂禮拜佛時,要將我們的無明煩惱等執著,很婉轉,很善巧地放下,同時把握慈悲智慧;除自己受用外,還要迴向在大地生長的一切眾生。然後就用手指尖撐起上半身。

為什麼要向內轉?因為從心裡面向內心求,向內 心去反省。你有了智慧光明、慈悲喜捨,你便要向外宏揚。除了這表法,它還有另外一種意思:我們手的內側有三條經絡,第一條是肺臟跟淋巴系統,中間的一條是 血管跟神經系統,第三條是心臟系統跟小腸消化吸收系統。惟有這樣提起來轉一個圈,才能完全發揮兩面肌肉的運動。

為什麼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課時,或參加法會誦經 持咒拜懺時,會喘氣?因為不懂技巧。無論念佛、誦經、唱讚都有一定的技巧與方法,這是讓我們訓練呼吸。人的一生過程與呼吸有極密切的關係。譬如持名念佛, 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執持佛的名號。持名念佛法門也有很多種方法;有一口氣念十句佛號的,因為他的橫膈膜運動量很充足,即丹田之力很充足,而且很有經驗,可 以一口氣念十聲,甚至二十聲、至三十聲以上,不急不緩、不喘。所以持名念佛法門有一口氣多念,有多口氣(換氣)多念,有用上氣念,也有用下氣念;不懂的人 就上氣不接下氣地念,因此就會喘。為何容易喘呢?原因就是沒有拜佛,就算有拜佛,也不懂要領。如果能用正確的姿勢來拜佛,能量場就會擴大,呼吸就會順暢, 氣血就容易流通。

有一位老太太覺得佛教很好,所以希望她的女兒 也能接觸佛法,親近法師。但是因為她女兒和婆家的眷屬都是很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成為障礙。她女兒十七年來鼻子一直過敏,屢醫不癒,現在已屆中年了,所以 她很希望我能幫她的女兒結個善緣。但因女兒心有疑慮,自認並非佛教徒,所以不太願意來親近法師;她也擔心法師不喜歡她,因此總不肯聽從母親的勸導。後來, 我對她說:「妳不要叫她來寺院親近法師,不要跟她講結什麼緣,做什麼功德;只要告訴她來看醫生,這樣就好了。」

提供學習的場所是學校,用來治病的場所就是醫院,所以道場不一定叫它道場。《金剛經》上說的:「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以此類推,「所謂寺院,即非寺院,是名寺院。」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不要執著這些名稱,回去只要告訴女兒,叫她來醫院給醫生看一看就可以了。

果然她照法師的話告訴她女兒,第二天,她女兒就來了,但她保持她的原則,一進門就說:「醫生你好!」那倒無妨,反正「所謂醫生,即非醫生,是名醫生。」

 她四肢發達,肌肉很有彈性,為她診斷之後就告訴她:「妳雖然很喜歡運動,尤其是游泳,但是,因為妳皮膚不好,很乾燥,又有香港腳。現在又有身孕,平常容易喉嚨痛,中耳炎等,所以游泳對妳不太適合。」

既然游泳不能解決鼻子過敏的問題,可見這種間 接運動不適合。所以又告訴她:「妳不如直接地運動內臟吧!」尤其她已有孕在身,有些運動容易導致流產,於是教她拜佛。但一聽到拜佛,她就心有顧忌,說: 「我們天主教沒有這樣拜呢!」我說:「妳不要想那是拜佛,只是運動。不過妳的運動有別於妳媽媽的運動,妳拜的時候,就面向著妳的聖母瑪莉亞五體投地好 了。」

「還有當妳五體投地拜下以後,手要做翻掌、握 拳後再翻掌的動作,並且要連續做三十六次才可以起身。」她說:「坐著做不可以嗎?」我說:「不可以,因為這個時候,妳足趾的閘門沒有打開,手臂的閘門也沒 有打開,所以不行。聖母瑪莉亞是慈悲的,何況妳是在拜她。為了妳的健康,免得妳媽媽擔心,還有妳婆婆等著抱孫子,為了這些人,妳就應該做這個運動。」

她又問:「那麼,一天要拜多少呢?」我說:「既然妳一天可以游泳一兩個小時,那就拜一百零八拜吧!」於是她就照著這個方法去拜,結果拜了一個月以後,十七年的鼻子過敏就治好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拜佛不是迷信,如果佛菩 薩要我們拜的話,那對她應該沒有效才對。為什麼還這麼有效?就這一點可證明佛教的教主,不是要人向他禮拜的。可是,你單是去念佛號、誦經、持咒或打坐,缺 少了拜佛,效果就不好。因為動靜本來是相輔相成的,因此一定要先拜佛,然後才開始誦經,持咒,這是有次第的。

 記得,不可一到道場,看到人家在打坐,你也跟 著打坐;人家在誦經,你也跟著誦經,但人家誦到那裡,你卻不知道。為什麼?因為念得太快了,跟不上怕不好意思,只好嘴巴跟念念有詞。勉強地跟,到後來就容 易喘氣,有的人就生煩惱。有些太太很虔誠,惹得先生不高興,就說:「妳呀!不拜佛都沒事,妳拜佛參加法會回來臉青嘴唇白,還喘氣。不拜佛、不信佛就沒有這 些煩惱,看妳,一信佛就這樣。」

因此我們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如同進一所學校,本來就要按部就班。依照著一定的課程、教法和修法來學習,怎能盲修瞎練呢?因此,誦經持咒不要跟別人比,他快是他的事,你跟不來就是跟不來,因為每個人的肺活量、橫膈膜一上一下的活動範圍有所不同。

學佛皈依後,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拜佛,能夠一 天拜一百零八拜,不氣喘,不臉紅,然後才開始打坐、誦經、持咒、念佛等等,這樣效果就不一樣了。有的人不明白,以為師父捉弄他;叫他拜佛,他就小聲地跟人 家說:「你看他天天都這麼忙,他自己都不曉得有沒有天天拜呢!」你要瞭解,你還沒飽,你只好繼續吃,別人吃飽了,只是招待你,不一定要陪你吃。同一桌吃 飯,各人吃飯各人飽,他不吃他餓肚皮,你吃你飽。別人有沒有拜,是他的事,你為了身體健康,為了讓大腦運動,開智慧,你便得老老實實地拜。

另外,還發現一個問題,有一位老太太,因為膝 蓋痛,來看病,問她痛多久了?「一個月。」「以前有沒有痛過?」「沒有。」「有沒有摔過?」「沒有。」「有沒有出過車禍?」「沒有。」什麼都沒有。「那麼 妳一個月前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特別的一些活動或事情?好好想想!」「啊!有啦,拜佛呀!」問她怎麼拜,拜給我看看!她就在磁磚地板上「喀」的一聲跪下去,頭 也「喀」的碰地,這麼虔誠會有好報嗎?

再問她:「除了膝蓋會痛,妳還容易頭昏,對 嗎?」她說:「是啊!你怎麼知道?好厲害喔!難怪人家說你有神通。」唉!有時想解釋都很麻煩。拜佛,明明是為了健康,開智慧,怎麼會拜到這般糊塗呢?不要 說老人家,就是年輕人這樣「喀」地跪下去,膝蓋也會受不了,頭也如此用力碰撞地板,不但開不了智慧,還會長個包。所以剛學拜佛的人,要用一個軟拜墊,尤其 是身材肥胖的人,他拜下去就起不來,所以要用軟拜墊,讓肌肉、橫膈膜、腰大肌強壯了,然後才拿開軟墊。一俟功夫純熟,連拜墊也不用了。

一般人常愛比快,所以拜佛也求快。拜佛不要比 賽快慢,平常我們的心就難得靜下來,最難修的,就是動中修。凡是一舉一動都是修行,所以身體雖然在拜佛,但仍應練習保持心如止水。拜佛拜到肌肉骨骼都很放 鬆以後,這時就可以更進一步專注的來修心。雖然要拜得非常慢,但不能像機器人一樣,喀!喀!喀!要像打太極拳的樣子,慢慢的,很柔和很連貫得拜。佛教的 「太極拳」僅有三招:九十度鞠躬、五體投地、腳趾用力提起臀部站起來,就這三招,全身統統都運動到了。

這時不必用軟墊,因為跪得很慢,膝蓋也不會受傷,一點都不痛。而且手指的力量也夠,可用指尖把身體撐起來。功夫再好一點的人,就用三隻手指,更好一點,就用兩隻,最好的只用一隻。

在地毯上拜好不好?地毯有長毛,容易藏灰塵, 有的人貪快,又給自己訂了目標,十分鐘要拜一百零八拜,所以拜得像風一樣,一拜下去就起來,幾次以後,地毯中的灰塵也跟著起來了,呼吸又很急促,所以拜下 去就「哈咻!哈咻!」,本來是很健康的,拜了一百零八拜後,就鼻子過敏。所以家裡或道場要是舖地毯的話,要準備毛巾或墊布使用,以防灰塵。

天上的電與地下的電,正負常常不一樣,所以高 樓屋頂上有避雷針,把上面的電導下來。電的產生,一定要形成一個循環才能導電,在我的《醫緣說法》一書中,就談到我們人類的電磁場,在印堂處的電磁場就與 我們腳板腳背的電磁場不一樣。因此,五體投地時,才能形成一個循環,如果不是五體投地,那個磁場就不能形成一個圓圈,因此就沒有電磁場的變化,就不能與大 地、大自然的電磁場打成一片,這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智慧的開發。

現代人常常穿皮鞋,與大地的電磁場都絕緣了。 古代人常打赤腳,對身體多少都有好的影響。瞭解這一點,以後如果前後院花園有草地,大家看清楚沒有蛇或昆蟲螞蟻的話,早上起來最好打赤腳在草地上走一走, 對身體很有助益;尤其是患高血壓的老人家,把你的注意力和感覺放在腳板底,常常如此,就能幫助血壓下降,不用完全依靠藥物了。

因此,佛教的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如果 小孩子問妳:「媽媽,為什麼佛菩薩都光腳丫?」妳就知道怎麼回答了。有時候小孩子問一些問題很有趣,也很實際。有一位媽媽居然回答小孩說:「因為那個時候 印度很窮,沒有鞋子穿,所以佛菩薩都打赤腳。」所以有很多年輕人、知識分子不能接受佛教,我們身為佛教徒,要好好反省、檢點與懺悔。

有居士問到,拜佛的時候,到底往東拜好?還是 往西拜好?或往南還是往北?又有居士說,反正拜佛就應該向著佛菩薩聖像拜才對。這讓我想起一件事,記得大概在五年前,美國某個很有名、很大很莊嚴的道場, 舉行三壇大戒。因為是新成立的道場,剛拿到使用執照,正是百事待舉的時候,因此很多事情都未準備妥當。可是三壇大戒時間已迫在眉睫,工作人員只好全力以 赴。因為準備工作未盡理想,報名參加受戒的人又很多,所以在大雄寶殿舉行法會,當大家一起拜佛懺悔時,發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位戒子站在第二排的外線道,倒數第一位。 大眾拜佛時,為求動作整齊畫一,就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如同軍隊一般,只是用引磬代替口令而已。所以,「叮!」的一聲,大家就拜下去,地方本來很大,但受戒 的人多,這時場地便顯得小了,感覺很擁擠。因此當他拜下去時,發現前面已無餘地,想往後退,又發現後有成排的腦袋,大家拜時,他總不能站著不拜,因此,拜 下去時,很直覺的反應就是往空的地方拜。因此,前面三尊大佛他沒拜,卻朝向走道那邊拜,但拜得很自在,沒有起煩惱,他沒想到什麼虔誠不虔誠,或恭敬不恭敬 等問題。

後來他一拜下去時,就聽到後面的人在講:「胖 又不知自己胖,還往後退!」另外一個人拜下去就回過頭來說:「誰叫你頭這麼大?」他聽了也覺得好笑。再拜下去時,他又向空拜,這時身旁的一位同修心地很 好,看他再拜下去時,就伸手一把抓住他說:「這邊才是佛,你是不是太感動、太虔誠,拜昏了頭,佛在這邊!」

 他不想解釋,也不適合在那種場合解釋。在莊嚴的大雄寶殿中,除了維那的聲音,及大眾誦經、持咒、念佛聲之外,不應該有其他聲音,所以他就不講話,繼續往空拜下去。但旁邊的人又抓住他:「過來這邊,你是不是沒戴眼鏡?」

拜佛到底要向那裡拜?一定要向著佛像拜嗎?像這種情況,知果向著佛像拜,勢必推到前面的人;往後退,就會擠到後面的人,應該怎麼辦呢?

正在雜念紛紜時,他抬頭看到了三團光。他是一 位受過科學訓練的知識分子,平常就不相信神通、奇蹟等事情,當時雖已近傍晚,但不致於有如此鮮亮的光團出現。難道是拜時頭叩得太重,眼花了?他揉揉眼睛, 再仔細看,光團仍在,而且自遠而近,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整整看了兩分鐘左右。這時候,他拜下也看,站起也看,顯然不能專心。後來他生起了貪念,想一直看 下去,當再抬頭時,光團已消失無蹤了。

 事後他在想,大概是佛菩薩要告訴他,心裡有光才是重要,否則只是在裝模作樣。本來法會是讓大眾懺悔的,怎麼會有人說;「胖不知胖?」「頭這麼大?」等等。所以我們拜佛時,要是沒有懺悔心,不知道「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話,那拜佛懺悔有何意義?

 六祖惠能大師說過,「禮本折慢幢」。本來一種禮貌,一種形式,是用來折服我們驕慢的「幢」,如同禮拜、鞠躬、五體投地等,只是一種幫助你表達謙虛的儀式,以折服自己驕傲的心,如此而已。所以我們拜佛時,驕傲的心不能夠折服、不能夠減少,那我們拜什麼佛呢!

 有一個國家,在一般人的印象裡,他的國民好像 很有禮貌,他們一見到人就鞠躬,你鞠四十度,他就回六十度;你鞠六十度,他就回九十度。鞠躬本來是在提醒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諒,因此鞠躬的時候總是互 相低頭。但是這個民族,鞠躬了這麼多年,他們的驕傲心、我慢心如果不改,這種儀式就變成一種沒有效果的形式;可能越鞠躬就越驕傲、越狂妄。

 因此,我們拜佛千萬要小心,不可犯了這些毛 病。要是越拜越驕傲的話,無論一天一百零八拜或兩個一百零八拜,甚至更多,都變成毫無意義。不要以為拜佛拜久了,就有功夫;就算有功夫,那也只是做做體 操,運動、運動而已。如果不了解拜佛的精神,那就不容易開智慧,頂多是稍為聰明一點而已,也不會具備慈悲喜捨。所以我們仍要感激這個民族,他給我們修行人 一個很好的警惕與啟示。

 佛遍十方

 至於拜佛要朝那個方向?其實,方向是出於我們人類的錯覺。為什麼有東方與西方?因為古代的人,眼見日出日沒,便訂立太陽昇起的地方為東方,太陽下去的地方為西方。他們一直以為太陽是環繞著地球轉,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也是我們人類的傲慢心使然。

 在《醫緣說法》這本書中,談到何處是西方?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區,東南西北,就有不同的電磁場與能量場。譬如大氣層裡,上面的氣層與下面的氣層,壓力不一樣,因為壓力不一樣,就形成交換。上面的氣壓高就往下,下面的氣壓高就往上。

 我們念過物理,有關電學,大家應該還記得,一 個左旋定律,當電流通過,就會產生一個磁場,稱為左旋定律。其實這個定律,在某一種情況下,不單可用在電磁場,連重力場都可適用。回家試試看,把浴缸放滿 水,然後把塞子拔起,水便往下漏,形成一個旋轉的方向,也就是形成一個漩渦。

 如果上面的氣壓與下面的氣壓,相差得太多,一 上一下,它就形成了龍捲風。氣流如此,液體、河流、大海也是如此;甚至地殼、地層都一樣。地層並沒有標準的厚度,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有些地方壓力較 大,就形成火山,再大一些,火山就爆炸。地殼也是在移動,只是它移動得很慢,我們不太覺得。它的移動,有上下高低的變化,移動得太激烈,就造成地震。當它 移動時,就會有不同的力量,尤其是上下移動時,就會有壓力的變遷。

 當下面的地層往上移時,所產生的力量,會形成 往上旋轉的變動,如果地層要下陷時,有股力量從上而下,就形成另一個方向的旋轉。這就是古人所謂的「風水龍穴所在」。本來這是一門符合科學的自然環境學, 只因它太深奧,不容易抓到重點,它時而有形,時而無形,讓人們只知其然,而不如其所以然。經過長遠的年代,人心不古,居心不良的人,便藉此學問來恐嚇斂 財,因此就形成風水的大迷信,誤解了「風水」,它原是很科學的。

 成佛、成菩薩,必須要證悟《心經》中的四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假使套上代數的一個方程式,以色就是物質,空就是能量來代替,則變成——「物質即是能量,能量即是物質,物質不異能量,能量不異物質。」而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愛因斯坦發明了一個公式,E=MC2E 是能量,M是質量,C2是光的速度平方。如果他拿到諾貝爾獎金,應該分一點給釋迦牟尼佛。所有成佛的人應該都知道E=MC2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愛因斯坦只 是在想像,他是一位理論家,而非實驗家,只是藉著計算導出公式,並沒有做實驗!是後來的人經過實驗,證明他的理論是對的。

 所以佛菩薩都必須經歷《心經》這四句經文的修 證,然後才可以憑著自己的願力,成就佛淨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拜佛應該朝那個方向,真要考據的話,是有方向的。我們人體也是個電磁場,地球也 有電磁場,人類彼此間有關係,但不會絕對的互相影響。同理,大氣裡邊有電磁場、能量場的交換,它與我們雖有關係,但不是絕對的影響到我們。液體、河流、大 海也是如此。如佛經中便記載著人類是有電磁場的。

 《觀無量壽佛經》和《無量壽佛經》中談到,只 要證悟到聲聞乘,身體就會放光,放光的範圍有八尺。證悟到菩薩的境界,他的電磁場就有幾千里。所以,佛教儀軌中的一舉一動,乃至任何法器佛像,都含藏大量 訊息,包括知識、經驗、智慧及宇宙的奧祕都在其中。我們拜佛時,常常看到佛像後面有圓光的表徵,那是佛光,表法,也是電磁場。

 因此,在不同地方拜佛,只要心很虔誠,便會有 感應,所謂感應,就是和佛菩薩的電磁場重疊。兩個電磁場、能量場碰在一起,通常只有兩種情形出現,第一種是頻率一樣,互相重疊,互相增強;第二種是兩者頻 率互相抵消。世間所謂好風水,其實就是能量很高的地方,有福報的人住在這個地方,身體會健康,心情愉快,想出來的主意非常高明,所以得人信賴,事事順遂, 就叫做「福地福人居」。換個沒有福報的人住進去,因為福報不夠,自己的能量場很低,與它的頻率不相應,於是非死即得病,因為自己的能量場被抵消掉了。因 此,為什麼有的人住這個房子,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家庭和樂;換別人搬進去,便可能迥然不同,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風水」、「方向」對我們是有關係的,但不是絕對的影響。我們不能否定古人的一切經驗,完全否定別人的經驗,就是我執。你說佛是這樣子,那是「佛執」。你又說法是這樣子,那又是「法執」。

 真正的大修行人能捨,所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他知道風水這回事,但不迷信。只要自己有浩然正氣,光明正大,到那裡都是福地。菩薩所在的地方,連附近的電磁場都會改變。所以,一位阿羅漢住在那個村莊,那個村莊便太平無事。

 廣欽老和尚是當代的高僧,他在山洞中修行,老虎都來護法。本來只是公老虎來,後來還帶著母老虎、小老虎一起來,何以致此?因為他能改變老虎的電磁場,使他們生起慈悲心,猴子也來獻果,鳥也來獻花。

 我們不能否定大自然的環境科學,但是,千萬不 可迷信。已經拜佛的人,還一直找人來看風水,這不是笑話嗎?自已是佛教徒,還要請外行人來幫你擺佛桌。看風水的說佛桌應該朝西,你便朝西,結果讓佛像面向 牆壁,這樣如法嗎?所以拜阿彌陀佛一定要向西拜嗎?要知道佛的法性遍十方,無所不在。我們學佛修行,如果修到連常識都沒有了,豈不太遺憾了嗎?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天都有人在討論各種疾病如何治療,只是很遺憾的,現代醫學對於疾病的研究深度大大不足,而人們就繞著這些淺層的知識,討論如何治病,再怎麼討論仍是在「枝末治療」上打轉,而不能進入「根本治療」的範疇。

絕大部分的慢性病,其實都是「無明病」,也可以說是心理疾病,也可以說是情緒問題而引起疾病。所謂「相由心生」,「疾病也是由心而生」,若要治療這些慢性病而不從心理層面下手,是無法根本治療的。

什麼是「無明病」?在佛法中,「無明」是個很重要的辭彙,若人能自我發現無明,那此無明就消失了,而每發現一分無明,就可以少一分苦惱。什麼是「無明」那就是不該有的意念、想法、觀念等等都是,而這些無明會衍生心情不好或身心靈上的病苦。無明的替代名詞就是「愚痴」,人性由於先天帶著愚痴的性質,所以常常庸人自擾,不僅自找苦惱,也創造苦惱,最後弄得自己身心都是病苦,而且也讓週邊人「傳染」。而修行人進入實修狀態後,第一關要面對的就是要發現自己的無明,若能發現就是「悟」,若能悟個千百次,就有機會開悟,若能開悟那人生的苦惱已經不藥而癒的減損一大半了。

眾生最大的無明則是「我執」,意即,人人都有個「我」的意念,也同時有個「執著」的性質,若人能淡化「我」或「執著」一分,則苦惱也減少一分,若能如此則身心疾病也減少了。

無明病也可以說是心理病,意即心理不健康矣。這可以說,人人只要沒有修證到「初果」,那心理肯定不健康,而每個人當前心理的病情也不相同。而只要能修證到初果,你就不會有無明病,或者說你不會有慢性病,因為大部分的慢性病都和心理(或稱無明)有關。這也可以說,修行就可以預防或治療這些無數的無明病。

無明病有哪些?幾乎所有的慢性病都是。譬如高低血壓、躁鬱症、心臟病、大部分的腫瘤等等。

這可以說,修行可以治百病,因為「無明就是百病之根」。

但是很多人都懼怕修行,因為以為修行是吃苦而不敢涉入。其實正好相反,修行是為離苦,越修越安祥無病。

而入門修行的人,由於沒有老師指導,也常抓不住重點,而修了幾十年後也是渾渾噩噩沒什改變。

修行的重點在哪?就是發覺無明!拔除無明而已。這是修行的第一關。

而智慧是拔除無明的工具,也是解脫的重要資糧。多多充實智慧,不知不覺的對於疾病也有幾分療效。

當現代醫學不能治好你的慢性病時,回到修行層面是你最佳的門徑,也是你未來生生世世遲早都要面對的一件事,再逃避只是更苦而已。

親愛的您,就勇敢的面對自己,為自己拔除苦惱,創造幸福吧!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家常以無言的手勢、動作,代表極深奧的道理,故雖是極常見的姿態,也不宜輕忽而過,「合掌」亦然。自古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淨之手」,故日常生活中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比如:持食物專以右手,而拭汙穢以左手。

 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就代表「神聖面」與「不淨面」合一,(代表種種「對立」雙方的融合為一,恢復本來一體的真實面目)也代表宇宙的真相道理(實相無二,亦無不二)。般若心經中的「不垢不淨」,亦如此意。故藉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的本來面目。

 禮佛,或平時見面合掌,即代表「以真誠面目相見」——消除內心種種「隔閡」、「對立」,彼此之心融通、一如;也啟示我們應返本還原,悟入真理,恢復本來面目,契入宇宙實相。

 亦有以左、右手,分別代表「理」與「智」,「定」與「慧」,故合掌代表理智一如,定慧等持;並將十指,配於五大(地、水、火、風、空)或配「十波羅蜜」。

 另有一說:以手十指,代表十法界。手指散亂,代表心往十法界亂跑,合掌象徵收攝亂心,而專注一心向佛(向一真法界)。一心向佛,心光就一時遍照十方。亦即提醒修行應「事」與「理」相應、契合。(當下,迴「事」向「理」)。

 合掌所表的敬意,不是一般「有差別性」的尊敬,而是由「佛性本源」流露的恭敬。「恭」共心,共一佛心是體會「彼此本來佛性平等」,由衷的平等恭敬。是體會「對立觀念未建立之前,本來一體」的自然恭敬。

 二、方式:

 大日經疏,舉出十二種合掌方式,乃是諸「印契」之基礎。與六種「拳印」,同稱為「印母」。此十二種合掌,各有深奧佛法含義。(下圖敘述中,由「小指大指」),分別以「地、水、火、風、空」代表。)

 

 

 

 

 

 

 

1、堅實心合掌:

即堅合二掌,兩掌間無空虛。

 

2、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

即如堅實心合掌,惟兩掌間存少許空虛。

 

3、未敷蓮(華)合掌,又稱未開蓮合掌、如來開蓮合掌:

其形似虛心合掌,而內空稍呈穹隆,似蓮花未開形。

 

4、初割蓮(華)合掌:

即二地、二空相著,水、火、風三指稍離,如蓮花初開狀。

 

 

 

 

 

 

 

5、顯露合掌:

即兩手並排,二地相著,掌心向上。

 

6、持水合掌:

即兩掌並仰,指頭稍屈相著,僅二空各柱於二風側,如掬水狀。

 

7、歸命合掌又稱金剛合掌:

即十指頭相交叉,右手之五指置於左手五指之上。

 

8、反叉合掌:

即兩手背相合,十指相叉。

 

 

 

 

 

 

 

9、反脊(背)互相著合掌:

即仰右手,俯左手,兩手背相著。

 

10、橫拄指合掌:

即二手仰掌,僅二火相著仰之,餘之指頭稍開散。

 

11、覆手向下合掌:

即覆兩掌,並二空,僅兩火相著。

 

12、覆手合掌:

即覆兩掌,二空並接,十指頭皆向外。

 *一般在道場中,比較常用是1、堅實心合掌和2、歸命合掌(亦稱金剛合掌)兩種。以下簡單介紹:

1、堅實心合掌要領:

1)雙肩要放鬆,而端正,端正中又柔軟輕鬆,不僵硬。

2)雙手相貼密合,猶如左貼右休息,右貼左休息。(氣流不受阻)。

 3)合掌當胸,腋下空鬆(勿夾腋緊張),血流才通暢。大拇指指根,對膻中穴(兩乳尖中點),但勿壓胸。

 1

 

                                                  

 

                                                  眼神未收攝,手太高


4[1]眼睛觀照「兩手合縫」,檢查自己是否合得端正輕鬆,平日散漫之人,合掌很不容易作好,五指在散心時就散亂,尤其小指很不易密合,一不專注,小指就散開。(圖23)必須用心觀照,提起高度覺性,五指才會併攏合好。

2

3

 

                        

小指很不容易合好,心稍不專注,小指就散開。

                                  不觀照、不專心,小指必大開。

2、金剛合掌(歸命合掌)

經典中亦有稱為「合掌叉手」(如無量壽經),恩師懺公上人(上懺下雲法師)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教導拜佛提倡用金剛合掌,好拜好合,輕鬆不易上火。

 方法:右手在上,各手指以第一指節相叉合。

 表法:以左手表「眾生界」,右手表「佛界」。意即:眾生歸命於諸佛。二手合之:代表「能所不二」,「生佛一如」。密教行者,以此代表對本尊恭敬供養,信心堅固之印。

*(註)懺公上人慈囑,到各道場共修,應遵守團體規則,合掌方式,亦應隨順領導者教示,隨順大眾,方是禮敬諸佛之表現。

合掌應觀照,高低平胸得所,整齊端正。

符合無量壽經所言第一善當自端心,當自端身。

*不恰當之合掌。

 

合掌太高,肩聳緊張。

合掌鬆散,眼無收攝觀照。

-


 

 

肩背太緊張。

東張西望,五指散開。

-


 

 

合掌手指參差,又壓迨胸。

小指散開,合掌傾斜,無精打采。

-


 

 

仰頭,手臂撐得太辛苦。

(自然下垂即可)

仰頭抬下巴,手太高。

為什麼合掌不宜壓在胸口?

這並不只是因為手壓胸部,呈現懶散懈怠之相,而且會有生理上之障礙。

或許不知道我們胸口內有一「胸腺」之構造,是重要的免疫「淋巴器官」,(部位約如下圖示,有時可大至伸入頸之基部)。我們的身體,有警衛般 的系統,體內「T淋巴球」就是重要的警官,它們會打退入侵的外物,也會吞掉(或感化)體內的「太保流氓」(分裂錯誤的細胞如癌細胞等)。「T淋巴球」就 是在「胸腺」製造。胸腺,可以分泌出「胸腺素」,使T淋巴球分化好、發育好(武功高強)。若精神壓力大,胸腺會萎縮,功能差,手若壓在胸口,也會使胸部受 壓大,氣血不通。

(註:有關「淋巴」的來龍去脈和功能,請參考後面章節說明)



「胸線」淋巴器官(是警衛系統製造「T淋巴球」警官) 

把「右肺」橫切,顯示出「橫斷面」(約在支氣管高度),綠色如細樹枝之線條,表示密密麻麻「小淋巴管」,收集淋巴液,(參考後面章節)進入較大的淋 巴管(圍繞氣管小分枝),再匯入「淋巴結」(綠色球),注意淋巴結在中央氣管二旁,且「胸骨」二旁亦有之,(「胸骨」見後面章節)若壓迫胸部,易阻淋巴 回流,淋巴最後送回靜脈(鎖骨下方)。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欲念有善惡兩種,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開世間的一切;若起惡念,則人生方向就會偏差,因此產生了煩惱。

有一次,佛陀來到一個小鎮說法,有位富翁也和鎮上的許多人一樣,虔誠地聆聽佛陀宣說人生的真理。

聽完之後,他便向佛陀請示:

「聽了您的教誨,知道心要時時保持平靜,最近我正為了家產而煩惱,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寧。我知道心不平靜的根源是因為有煩惱,但是要如何去除煩惱呢?」

佛陀問:「為什麼家產會讓你如此煩惱?」

富翁說:「因為我年老了,卻不知要如何放下財產和事業?」

佛陀問:「你有兒子嗎?」

富翁說:「有啊!都已經成家了。」

佛陀說:「既然兒子長大了,為什麼不讓兒子繼承產業呢?」

富翁說:

「我的兒子從來也沒有料理過家務,更沒有幫我經營過事業,他什麼都不會呀!」

佛陀說:

「每一種技藝、學問都是學習而得的,你的兒子既然長大了,應該可以好好將你的人生經歷教授給他。」

富翁又說:「我要教他,但是他卻沒有意願要學。」

佛陀說:

「你能『放下』,自然就有人接,人生無常,生命只在呼吸間,當最後的一天來臨時,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但是又真正能帶走什麼?」

富翁聽了,仍然猶豫不決。

佛陀又舉了一則譬喻:

「人生的欲念有如一把乾草,點火之後,你拿著這支火把逆風而行,火愈燒愈大,很快就會燒到手掌心,若不放手就會燒到手腕,再不放就會燒到身上。」

富翁此時才真正體會了佛陀的教誨,放下了心中的煩惱。我們也要淡泊知足,不要有不捨之心,因為生命在呼吸間,如不及時反省、看開,放下欲念,這對我們的心念會有很大的殺傷力。

人的言行舉止總是在一念心,我們要時時抱持一分平靜、淡泊的心,不貪名利、不求權勢,自然內心就會很平靜,且能守在本分事上,盡己所能貢獻於社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心地觀經.厭舍品》將財富四分法為:

一、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

二、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

三、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

四、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2.在《大寶積經.善順菩薩會》以波斯匿王為例,說明財富的處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一、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眾。

二、一分施與舍衛城中貧窮苦惱,無依怙者。

三、一分財物留資國用。

3.在《般泥洹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說,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有四分法:

一、為供養父母妻子。

二、為瞻視人客奴婢。

三、為給施親屬知友。

四、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

若能依上述方法處理財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

◎求財心態

1.正命有二: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怠心於人。是為世間正命。《阿那律念經》

2.菩薩摩訶薩無有不正求財而行布施。《大寶積經》

3.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

一者求財,所願不遂;

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

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

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

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4.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

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

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

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

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

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遊行經》

佛教的財富觀

◎如何避免損失財物——《善生經》

1.佛言:「居士子!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云何為六?

一、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

二、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

三、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

四、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

五、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

六、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

2.居士子!人博戲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若人種種戲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

一者、負則生怨;

二者、失則生恥;

三者、負則眠不安;

四者、令怨家懷喜;

五者、使宗親懷憂;

六者、在眾所說人不信用。

3.居士子!人非時行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人非時行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

一者、不自護;

二者、不護財物;

三者、不護妻子;

四者、為人所疑;

五者、多生苦患;

六者、為人所謗。

4.居士子!人飲酒放逸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

一者、現財物失;

二者、多有疾患;

三者、增諸鬥諍;

四者、隱藏發露;

五者、不稱不護;

六者、滅慧生癡。

5.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不經營作事,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

一者、親近賊;

二者、親近欺誑;

三者、親近狂醉;

四者、親近放恣;

五者、逐會嬉戲;

六者、以此為親友,以此為伴侶。

佛教的財富觀

6.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若人喜伎樂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
一者、喜聞歌;

二者、喜見舞;

三者、喜往作樂;

四者、喜見弄鈴;

五者、喜拍兩手;

六者、喜大聚會。

7.居士子!若人懶惰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若有懶惰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

一者、大早不作業,

二者、大晚不作業,

三者、大寒不作業;

四者、大熱不作業,

五者、大飽不作業,

六者、大飢不作業。

◎云何迅速累積功德?《增壹阿含經》

1.世尊告曰:「云何得增益功德?增益有七事。其福不可稱量,亦復無人能算計此者。云何為七?

一、善男子、善女人起僧伽藍處,於中興立者,此福不可計。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持床座施彼僧伽藍者及與比丘僧。

三、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食施彼比丘僧。

四、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遮雨衣給施比丘僧者。

五、若族姓子、女若以藥施比丘僧者。

六、若善男子、善女人曠野作好井者。

七、若善男子、善女人近道作舍,使當來過去得止宿者。是謂七功德之法其福不可量。

2.若行、若坐,正使命終,其福隨後,如影隨形,其德不可稱計,言當有爾許之福,亦如大海水不可升斗量之,言當有爾許之水。此七功德亦復如是,其福不可稱限。是故善男子、善女人當求方便,成辦七功德。如是當作是學!」

◎法語選粹

1.如是善修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雜阿含經》

佛教的財富觀

2.佛言:「正使是善男子過去曾作無量諸罪種種惡業,是諸罪報頭痛則除,或被輕易,或形狀醜陋,衣服不足,飲食麁踈,求財不利,生貧賤家及邪見家,或遭王難及餘種種人間苦報,現世輕受。斯由護法功德力故。」《大般泥洹經》

3.菩薩不以邪命求財而行布施;不逼眾生,強求他物,轉以施人。

4.賊劫他人財,所獲非己有,念當不惜命,失財更遭厄。《修行道地經》

5.云何菩薩離非法財?不以輕稱小斗欺誑於人,不以詐親及諸欺罔而求財物。

6.云何菩薩離不淨財?菩薩若於塔物相關法物、相關僧物,非隨喜者悉不受用。

7.云何菩薩不戀財利?

一、菩薩摩訶薩若得財物不作我所,不謂是財,不作積聚,於時節中迴施之者,供養父母及諸親識、諸眷屬等。

二、得此財時不生染著,不得財時亦不周慞亦不渴仰。

三、於施主邊不起惡心,不取過失。

四、於如法財,與眾共得。佛所稱歎,菩薩大士所不譏嫌,天神光揚,同學歡喜。以此財物知足而住。《寶雲經》

◎不用金錢的布施《雜寶藏經》

1.佛說:「施捨金錢、物質,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種。即使不用錢,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一、和顏施:和顏悅色地對待眾生,這是布施。

二、言施:對有情說鼓勵、勸戒、有意義的話,這是布施。

三、心施:體貼眾生的心,出於慈悲的發心,這是布施。

四、眼施:用慈愛、溫暖的眼神看一切眾生,這是布施。

五、身施:身體力行幫助一切有情,這是布施。

六、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這是布施。

七、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所需。」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言語雖然簡要,內容卻是深廣無窮。這兩句話不但教我們做人,且把九法界眾生美滿的生活全包括在其中。

布施的意義就是捨。

譬如家庭主婦,從早到晚忙著家務,若懂的佛法,即是修「布施波羅蜜」。

這種布施的境界非常廣大不要以為自己為家裡的幾個人服務,這樣的心量太小,眼光也太小,只看到這麼一點點而不知道其影響有多大。

做這些家務需要體力。想著應該怎麼做,是用智慧,身心都在行布施。

照顧一家人生活過的很舒適,這就是行菩薩道。這樣的家庭就是道場,家人就是度化的對象。

『華嚴經』說:

布施有外財、內財。

勞力與智慧_內財。

身外之物_外財。

內財、外財皆須捨。因此,每天上班將自己本份得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對公司是布施。公司服務大眾,對社會是布施。

這才曉得就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個小石頭投在水裡,波紋愈遠愈廣大。

同樣是家庭,一個幸福的家庭會影響鄰居、社會、國家、世界。

佛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做一切人的好樣子。

我們的家庭是一切家庭的好樣子。

公司是全世界公司最好的榜樣。

這就是佛法,所以佛法是智慧、平等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智慧;放下誦讀得滾瓜爛熟的經文,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的修行境界;放下自以為是的修行經驗之談,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數目一樣多,誰說別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

走同樣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不要急於去否定別人。

放下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的心中妄念,一個不能接受客觀現實的人,不能正視別人的反對見解,就是作繭自縛的人,永遠跨越不了的屏障!

放下指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為人師者,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儘量每天都懷慈悲善良心,懺悔每個今天做的錯事,錯念頭。

放下,才有廣闊的胸懷去容納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腦保持平靜的心態;放下,才沒有我慢心的生起。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裡說得好:“修道的人好像一頭牛,背部載著很重的東西,走在泥沼當中,雖然身體已經很疲倦了,但是仍然不敢左顧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 繼續努力,等到走出了淤泥以後,才可以安心休息。修道的人應該觀察世間一切自私的情欲比淤泥還可怖,專心用功修道,才可以出離苦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觀世音菩薩,不但口念得清清楚楚,而心裡也記得清清楚楚。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都在念觀世音菩薩。眼睛念,耳朵念,鼻子念,舌頭念,身體念,意識也念。總而言之,都在念觀世音菩薩。這叫都攝六根,一門深入的境界。

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意是這樣的解釋:都攝六根,就是教我們把六根攝住,不散亂、聽使喚、依教奉行,將 六賊(六根)變成六個護法。都攝就是令六賊守規矩,不許它作怪。把它們訓練柔順,非常聽話。人為什麼不能專心念觀世音菩薩?就因為沒有都攝六根,沒有駕卸 眼耳鼻舌身意六賊。所以它們興風作浪,引起妄想紛飛,不能安分守己,而到處找麻煩。

若能都攝六根,那麼,就能淨念相繼。清淨的念,如同水波一樣,一個跟著一個,繼續不斷。清淨其心念觀世音菩薩,亦復如是。不間斷的念,不停止的念,念到相應時,就得到三摩地。三摩地譯為正定正受,這是第一圓通的法門。到了這種境界,便能六根互用來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有入三摩地的境界,才能得到念觀音三昧,才算是打觀音七的人。沒有得到念觀音三昧,不算是打觀音七的人。入三摩地的境界,從清晨開始,一直到晚間休息。在這 中間,口裡只知念觀世音菩薩,不知時間的過去,也不知時間的現在,更不知時間的未來。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都空了,這是入三摩地的境界。

在這裡念觀世音菩薩,精神集中的念,忘掉一切煩惱。我有沒有吃飯?不記得啦!為什麼?因為我一心念觀音嘛。我有沒有穿衣服?不記得啦!為什麼?因為我專心念 觀音嘛。我有沒有睡覺?不記得啦!為什麼?因為我專心念觀音嘛。如果把吃飯、穿衣、睡覺這三件事情都忘了,這就是三昧現前。心中沒有無明,沒有煩惱,沒有 妄想。念觀世音菩薩,念得清清楚楚、歡歡喜喜,念得比什麼都自在,比什麼都愉快。有病,病好了。有痛,痛忘了。沒有吃飯也不餓了,沒有睡覺也不困了,這就 是入念觀音三昧的境界。

念觀音聖號,救受難人

今天傳授你們一個要訣,什麼要訣呢?就是在緊急關頭的時候,保持鎮靜,不可緊張 。將生死置於度外,一心念觀世音菩薩,   一定會化險為夷,度過難關。  在最危險的時候,心中這樣觀想:「反正我現在快要死了,可是在我未死之前,我要拚命念觀世音菩薩,也許有一線的希望。」要有這種思想,就可以遇難呈祥。  好像所乘的飛機,在空中忽然發生故障,即將墜地,這時要念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菩薩,是有求必應的菩薩。我若不念觀世音菩薩,我的生命遭 受極端的危險,沒有希望了。這時,你必定以最虔誠的心來念,感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拯救全機人的生命。打七時要作這樣的觀想,來念觀世音菩薩。

再想,我所乘的火車,現在出軌道,在千鈞一髮之際,我如果不念觀世音菩薩,全列車的旅客都會死亡。念觀世音菩薩就是求救聲,菩薩聞之,無論千山萬水之遙,即刻來到你的面前,救你出離苦難,非常靈驗。

再想,我所乘的輪船,在大海中發生不幸,即將沉沒,葬身魚腹。在這最危險關頭,我要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在最後一分鐘、一秒鐘,我也念觀世音菩薩。如果這樣,定會逢凶化吉。

再想,我所坐的汽車,在路上急行,忽然機件失靈,車身飛起來,下邊是萬丈懸崖,若掉下去,必定粉身碎骨,一切都完了。這時,若拚命念觀世音菩薩,車子會平安落到懸崖下,有驚無險。這是念觀世音菩薩的感應。

在緊急危險之情形下,你能念一句觀世音菩薩,勝過平常百千萬聲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因為在不危險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的心,不夠懇切至誠的緣故。所以念觀世音菩薩,要虔誠地念,要真心地念,才有不可思議的感應。

剛才我對果謙說:「你現在在萬佛聖城念觀世音菩薩,能像在船上那樣誠心地念,就會有感應的。那時妳所坐的船,在大風大浪中,危險到萬分,時刻有翻船的可能,如果不念觀世音菩薩,一點希望也沒有;念觀世音菩薩,才有萬分之一獲救的希望。所以拚命地念,最後度過難關,風平浪靜,到達海岸。妳現在念觀世音菩薩,還 要休息,就因為沒有那樣的危險。」其實「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念觀世音菩薩,要隨時隨地的念。換言之,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口念心念有同樣的功德,不要起分別心,一切隨緣。當知,等到要死的時候,想念觀世音菩薩,也沒有機會了,所以說:「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因必有果,這是絕對不會有錯的道理。

就像你罵人一句,就會在他心理造成一種不好的印象,當下他也許會回敬你;或將來,逮到機會他也會罵你一句;甚至更陰險的人會找機會陷害你。

所以,若我們自己做了什麼樣的因,以後若是因緣條件具足時,就一定會呈現出那樣的果。

 不相信因果的人可以自己立刻實驗,罵別人一句話或打他一拳;或者稱讚別人一句或和善的握手,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這就是因果的道理,昭然若揭!

不必覺得這是迷信或神秘,因為這就是一種宇宙運行的常態。

 只是有人覺得神秘或迷信,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原因,有些因果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過去世所做,而延續到現在。

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去反省與改過,若是當初被傷害的眾生無法馬上報復,其怨念便凝結成一股負面力量,隨時都在找機會反撲。

 很多現在受到病痛、障礙,及種種不如意的事困擾的人,並沒有深切的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

只是看到眼前自己或親友所受到的苦,卻不能去設身處地體會,不管是此生或過去世,那些曾經被我們直接或間接傷害過的眾生,他們因為自己的身口意所做罄竹難書的惡行而承受過多大的痛苦呀!

或許過去世自己曾經親手執刀劍砍殺眾生,剁其肉放其血!

種種惡行剝奪眾生的生命與安樂,讓他們受到極大的痛苦。

現在若是自己稍微皮肉受到一些傷害,就已經非常的痛苦與不能忍受,更何況當初親自的殺害他的身體,讓其受到極大的恐懼與痛苦。

我們自己稍微被人講兩句,心裡就非常的難受,更何況自己最珍愛的生命被剝奪。

凡夫是非常愚痴的!傷害別人的時候都不會想到他的痛苦,而若是自己被傷害或自己所珍愛的親眷被傷害就痛苦不堪!

那麼何不想想別人若同樣的遭受那樣傷害,他們的家親眷屬又會是如何的痛苦呢?

因為我們凡夫往往是自私與執著的,只要能夠自己得到快樂,就不會去顧慮別人的死活。

正因為這樣的自私與我執,而親自做出殺生、偷盜、邪淫、說謊、離間、惡語、貪婪、生氣、愚痴的行為。

因此類而去傷害剝奪到眾生的安樂,就是極大的惡行。

種種傷害他人的行為,讓別人痛苦不堪,因而累積了非常多的惡業!

當時在造罪時,因為愚痴的關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若是承受同樣的遭遇,那是會有多大的痛苦?

倘若當親朋好友享受歡聚時光時,突然有一輛酒後開車肇事的汽車衝撞;或者,有歹徒闖進自家行兇,從那一刻起,自身的歡樂都瞬間被剝奪了,變成非常悽慘痛苦的情形,這樣其家親眷屬會有多大的痛苦?

由此來推想若我們過去無量世以來,因為完全不考慮別人的立場,而藉由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親自去直接或間接由身口意做出傷害眾生的事,讓他們承受過多少的痛苦,那樣是多大的罪惡呢?

難道只因為我們今生學佛,但沒有深切反省,就可以一筆勾消過去在眾生身上所造成的痛苦?

換做是自己也會覺得非常不甘心與痛苦。

所以自己現在若是遇到任何業障,必須要真正發自內心去反省思維,我們過去傷害過多少眾生,才會造成今日這樣的惡果現前?

因為或許我們過去曾經很深的傷害過他人,所以自己現在必須去感受當時自己帶給別人的痛苦。

所以遇到冤親債主不必覺得可怕,而是應該反省自己過去給他們帶來的痛苦,生起慈悲心、菩提心。

若能真誠的反省自己過去帶給眾生身上所有的痛苦,求佛菩薩幫忙解冤釋結,並好好的修正自己的心性與行為,發願以後斷惡行善幫助一切眾生,

帶給他們快樂,那麼才有可能轉變自己現在所受到的痛苦。

而不是把佛菩薩當作自己的保鏢,對於自己所遭受的無名業障,用排斥或壓制的心理去對待,或者想修什麼很有威力的法來對付。

只是想把過去我們傷害過的眾生,又再一次的壓制,這只是一種人我的對立心態,這樣是完全無法改變自己的惡業的。

若能真誠的反省自己對別人造成的痛苦,這樣對方才會被我們的善意感動而和解,若是深仇大恨,就必須做更多的功德與誠心懺悔來回向,感動被我們傷害過的眾生,以得到他們的諒解。

因為佛說過: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唯有慈愛方能止恨,這是永恆的真理。

 所以真誠的反省與懺悔很重要,必須好好的去思維。

努力學習思維普賢行願的懺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業障重者,應修懺悔之法,為治病改命最易之法門

拜懺的意義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每個人都有一些業障,所謂業障,是以前所作的一些惡因,而成為現在的障礙,這些業障能障礙我們的學業、事業、道業、家庭、及身體的健康。

懺悔為止惡之本,禮佛懺悔是一般入佛門後重要的消障方法,眾生長久劫來輪迴生死,因為無明迷惑造業、傷害冤親,是故應該精進懺悔業障、解冤釋結、尤其是平日障礙多(多病、貧苦、生活之不如意等諸多問題)之人,俱因宿業牽引所致。應迴向冤親債主解冤釋結,以及精進懺悔。

懺悔一如法水,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懺悔就像船筏,可以運載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譬如藥草,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好比明燈,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

"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因此,有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見懺悔有無比殊勝的功德!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所說,如果有人聽聞、讚歎、稱念,恭敬禮拜五十三佛洪名,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常值十方諸佛,除滅四重五逆諸罪。又《大寶積經優波 離會》載,佛說若有眾生成就五無間罪,應當於三十五佛前殷重懺悔。綜合以上二經所說,並輔以普賢行願品,遂有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流通於世。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念一遍約十分鐘,相當簡潔又具有強大的諸佛加持及滅罪的功效,願與眾師兄姊們一同受持珍重!(如有閒暇亦可一稱一拜,至心懺悔,功德不可思議!)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楨居士著 

各位請記住:悲心的反面,即是瞋心。輕的瞋心叫生氣、發脾氣;大的瞋心,即是仇恨。瞋心一起,悲心即消失;悲心愈強,瞋心愈不容易生起。這是我們在做人及修行中一個極重要的原則。

 悲心的培養並不容易,也不是旦夕可以造成的。各位只要留心觀察,小孩子的悲心往往比大人大,就可以體會出為什麼悲心不易培養。

 今天所想講的兩點,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卻是我個人幾十年來累積的經驗,拋磚引玉,供各位參考。

 第一點是我們自己日常可以訓練的:不要馬上下批評人的結論。

 這話怎麼講呢?就是說不論是在家庭中,朋友之間,機關中的上司下屬,學校中的先生、學生、同學之間,如果您忽然覺得對某個人所做的事或者所說的話,心中不滿,不要馬上下結論,說這個人錯了,就開口批評他;更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他,當然更不要罵他。

要隔一段時候再下結論。怎麼隔一段時候呢?譬如默唸阿彌 陀佛二十聲或者默念觀世音菩薩二十聲,或者默數一至二十,然後再下結論,再決定他是否錯了。

 各位不妨試試這個簡單的辦法,看能否減輕您生氣的機會,使瞋心少起。這也是「悲己」的一個法門。

第二點是如果有人侮辱您,毀罵您,冤枉您,或者甚至在肉體上傷害您,希望您馬上記起《金剛經》中的下面一段經文: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讚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各位,我們得生而為人,而且能夠有機會得聞佛法,能受持讀誦《金剛經》,能有緣和諸上善人在莊嚴寺的夏令營中聚會一起,各位過去世一定種過許多善根。

可是也難免有過惡業,甚至於應墮三惡道的罪業。各位平時燒香拜佛、捐錢造廟、誦經唸咒,就是希望消去過去的罪業,種未來的善因。今天有人來悔辱您、輕賤您,使您重罪輕報,極大的罪業可以消滅,您說您該怎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

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淔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也說︰「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不忿怒,不抱怨,不懷惡。」另《大智度論》卷六亦云︰「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是為眾生中忍。」

同書卷十五也有︰「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

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欲法,是為法忍。」

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飢、渴、寒、熱、苦、樂;第二是出世間忍,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淔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能忍難忍,能施難施。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

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

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

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

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

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

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

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涻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

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

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

對於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溝通最重要的表達方法。

兒童出生之後,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學習說話。

語言十分重要,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看起來,嘴邊的兩塊皮,

可能引動兩人之間一世的感情,也能影響族群、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往來,

甚至事業成否、選舉勝敗、公關得失,都是要靠語言。

佛教非常重視語言,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法的弘傳,要靠語言傳播。但是有一些不正當的語言,

被稱為「妄語」,也是非常可怕的說話,所以列為「五戒」之一。

茲將不當的語言,略述如下:

一、說謊欺騙:語言首重誠實,不誠實的語言,就是說謊,就是欺騙。語言固然可以成就世間的好事,但是騙財騙色,也都是靠語言。甚至「是言不是,不是言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這都是說謊、欺騙的行為,會製造人際的糾紛、仇恨,不能不慎。

二、 惡口罵人:語言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惡口罵人。惡口罵人不但讓對方難堪,甚至語帶諷刺,言帶譏誚,讓人聽了如同針刺。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尊嚴,就算是長官 罵部下、父母罵兒女,罵人是傷害別人尊嚴最不好的行為。有時朋友之間一言不合,不但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惡口罵人,傷人尊嚴,都會有嚴重的後果。

三、 搬弄是非:人類最醜陋的語言,就是搬弄是非。本來天下無事,可是經過語言挑撥,說是論非,搞得別人感情破裂,好事破壞。現代中國移民風氣很盛,我在歐美各 國旅行,常問一些移民人士為何要移民?多數人都回答:在中國是非很多,到了這裡,各自行事,彼此尊重,不會談論是非,無比自在!不說是非,不但社會和諧, 也能建立國家美好的形象。

四、言語曖昧:在佛教的妄語中,有一種「綺語」,也是不正當的語言。所謂綺語,就是語言曖昧,充滿挑逗。例如,盡說些風花雪月、男女私情、八卦新聞,乃至他人的私事密聞,信口說來,不負責任,都是不當的語言。

五、 閒話批評:在語言的毛病中,一般人最容易犯的,就是任意說些閒話,無端批評別人。每個人說到自己,好像並不太能認識自己,但是一說到別人,個個都像是專 家,此人不當,那人不是,任意評斷,胡言亂語。因為說話批評並不犯罪,尤其現在的電視台,每日有談話性節目,論人是非短長,被批評的人即使吃了悶虧,為了 息事寧人,也不給予回應,以致助長了閒話批評的不良風氣,對社會的發展,實在有不良影響。

六、善意妄語:在佛教裡,有「方便妄語」的 說法,也就是善意的謊言。凡是對人無害,甚至對人有幫助的謊話,不會造成不良後果,就定名為善意的妄語。在人事相處上,有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擾,或是不 願造成別人的不便,偶爾難免需要打個小妄語。但是使用方便妄語的時候,也要明白是非,要能成為有智慧的語言,才是真正的善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剛皈依佛門不久,內心經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於對心靈的規律還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對因果報應存在種種疑慮。

我曾經向我的一位德行極其高尚的師父請教:

「因果報應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經常會感到痛苦, 而那些惡人卻活的很好?」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我說:

「因果報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真理,是千真萬確的,不會有絲毫差錯的!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痛苦,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心靈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既然你還經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認為是'惡人 '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

我不服氣地說:「我怎麼會是一個惡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師父說:

「內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心有痛苦,說明你的內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我來告訴你,你內心存在哪些惡!」

我說:「我的痛苦很多!

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夠寬敞,經常有"生存危機感" 因此心裏常常感到不痛快,並希望儘快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知識份 子,每月就這麼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就這樣,我向師父述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師父點點頭,不停地 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並和顏悅色地對我說:

「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全家也有房屋住, 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惡心,如果你已經將內心的這種貪求惡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

「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惡心;你認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惡心;認為有文化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佈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種惡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惡心!"

師父繼續微笑著說:

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癡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惡心。因為,你的內心存在著這些惡,所以,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痛苦存在。

如果你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雲散。"要用快樂和滿足的心態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應當想想你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餓死和凍死。

你應當看到,人是否快樂,不取決於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度,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快樂起來。

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發了財,你應當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才對。

別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

而你現在的心是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自己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要堅決去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常言說'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會對自己的不足熟視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內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

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步之門。此外,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會有自卑感。

一個人只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培養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永遠將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內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

而凡夫不識因果,將'種瓜 '認為是'得豆'的因,將'種豆'認作是'得瓜'的因,這是愚昧的表現。

一個人只有勤學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內心明亮,知道如何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唯其如此,才能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

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虛融自在;大地能夠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隨隨便便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要生起強求心,要隨緣自在!

永遠用善良的心幫助別人,卻不要貪圖或強求什麼。

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麼會有痛苦呢?」

師父說完這些話,繼續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著我。我久久無言,兩行熱淚從我的眼中流出。

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惡人!

因為我內心有種種惡,所以我才有種種苦。如果我的內心無惡,我怎麼會有苦呢?

感謝師父,感謝佛!

要不是師父的教導和佛陀的恩德,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惡!

願我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不離殊勝妙法,迅速斷除內心的惡!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多半認為心中的想法並不等於行為,要確實做出不當的行為才會造成壞的結果,因此會有人說:「我不做什麼,想一想總沒有關係吧?」這樣的想法,對嗎?當然不對!雖然沒有真的付諸行動,但是不好的念頭、壞的想法一樣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通常人的行為包括三個部分:(一)心理的行為,(二)語言的行為,(三)身體的行為,佛教稱為「身」、「口」、「意」三業。這三種行為產生了結果,進而形成一種力量,就叫作「業力」。 

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的作用。如果心裡沒有動念,只是嘴上說說,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並不算是犯罪,因為他是無心、無意,不是故意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 做了什麼事。就好像精神異常的人犯了罪,法院經過專業的鑑定,證實他在犯罪當時心神異常,就不會按照一般罪犯來量刑。 

但是如果他是在精神正常、心理清楚的狀態下犯罪,即使沒有實際的結果產生,卻有可能構成預謀,還是會視同有罪的;而如果精神狀態很清楚,雖然沒有預謀,只因無心誤觸了法網,則必須為自己的粗心大意負起法律責任。 

人的一切行為是「心」在做主,如果沒有心的指揮,行為是不會發生的。所以「心念」是非常重要的。就算不從佛法角度來講,從犯罪心理學或法律觀點來看,也是如此。 

果心裡時常興起犯罪的念頭,久而久之就會犯罪。就像一個人老是有說謊的念頭,慢慢的就會覺得說謊沒有什麼。又例如:如果心裡有個想殺人的念頭,只要這念頭 持續下去,即使沒有殺人的機會,結果因為時常想,逐漸就會把殺人視為平常的事,不再覺得它是一種可怕的、犯罪的行為;想到最後,可能就真的殺人了。 

心是人的主宰,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也能夠改變我們這個世界。明白自己的心念有這麼大的力量,就該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否則便是不負責任的。 

那麼,該如何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呢?首先是要懂得如何判斷什麼是好念頭,什麼是壞念頭。 

通常,對自己的身心有妨礙、會產生副作用的,或是對他人、對環境會造成損害的,就是壞的念頭。反之,對於自己的身心平衡、和諧有好處的,對他人、對環境有正面意義的,就是好的念頭、好的事。 

自己的身體是屬於個人的,由自己的身體向外擴展,就是外在的環境,和個人關係密不可分,也可以說是自己的一部份,所以對於自己有好處的、健全的,對整體的環境而言,應該也是有好處的。 

了判斷善與惡、好與壞的基本的常識之後,接著要練習:當好念頭出現的時候要多多培養它,多多發展它;壞念頭出現的時候則要避免它,不要再想它,最好就是不 要管它,不要繼續朝同一個壞念頭想,要用一個好念頭來代替它。譬如說當想殺人的壞念頭出現時,就應該立刻放下來,反過來想著要救人,救世界的人,並且不斷 強化這種善的、好的念頭。 

但是也不要變成癡心妄想、狂想。譬如說:想著要救世界、救人,可是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力和智慧?相關的問題和條件,都需要經過評估、分析,否則就是不切實際的妄念。否則救人救世的念頭雖然是對的,但是不切實際的狂妄,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光陰,所以也是壞念頭。 

總而言之,我們要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條件來思考,對他人有利的,我們要多想、多做。對自己、對他人沒有益處的,不要想、不要做。如果能夠這樣,我們做的事情一定是好事情書的話也一定是好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修的好就不生病嗎?

有人說就不會生病!也有人說照常會生病!

到底是怎麼樣?

要談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將疾病分為三大類,此三大類疾病包含所有的疾病,這是以疾病的起因之疾病分類:

  一、 由生活起居、飲食不當所引起的疾病: 簡稱「起居病」。譬如吃到腐敗的東西,那肚子會鬧腸胃炎。譬如身體著涼了就感冒,天氣太熱了照常工作結果可能中暑。在佛門中,菩薩不眠不休的為了度眾生事 業而辛苦忙碌,所以照常會得到肝病。諸如此類的疾病,不管是凡夫、聖人或佛陀,都會得到這類疾病。但是聖人之流由於會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起居是否妥當,所以 比較不會犯這類的疾病就是了。但是只要犯了,還是一樣會生此類的疾病。此類的疾病很容易治療,只要休息或調整飲食或做某些運動或功夫,這些小病就會康復。

二、由心理狀態不健康所引起的疾病:簡 稱「心理病」。此類的疾病大都是慢性病,譬如各種腫瘤、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中風等等的疾病都是,而這類的疾病當今的西醫也無力治療,此類疾病也是當 今疾病的主流疾病,佔用醫療資源最多的就是這類難治之病。若人修行到了「初果」以上者,就不會犯這類疾病了。所以,修行修的好就不會生病,是指不生慢性病 (心理病)而言。這也可以說,若要修到「無疾而終」的境界,也是需要「初果」以上的程度。一個修行人修的好不好,只要看他是怎麼死的,那就知道了。而修行 能治百病或免疫,也是指此類的疾病而言。

三、 由業障所引起的疾病:簡稱「業障病」

1)因果病:因為過去世造作惡業而引發之疾病,此類疾病幾乎無法醫治,而只有折磨,此病只能藉由懺悔而減輕。而此類疾病由於有不同的業力大小,所以,修行人生不 生這類疾病,還是要看果報的輕重而定。若只是小病、小果報,修行人當然也可以不生此類疾病或將此類疾病的傷害降到最低。若是嚴重些的業障病,連佛陀都無法 避免,更何況凡夫俗子了。因果病(也是業障病)有時以慢性病呈現,有時則以怪病呈現。因果病譬如人妖、雙子宮雙陰道疾病(邪淫的果報身)。殘障,這是過去 世傷害他人肢體的疾病。兔唇,這是過去世職業釣魚人的疾病。佛陀在世時,曾經頭痛三天,因為過去世時,他曾經敲打一條魚的頭三下。另外還有悟達國師腳上長 了「人面瘡」,這也是他的業障病。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陷在充滿各種污染源的現代人有著設備多樣與華美潔淨的醫院卻包裝著一項可悲的事實現代人百病叢生、病苦不斷當華麗的現代醫學科技不再令人眩惑之際不妨讓我們重拾古老智慧的教導例如佛陀開示的素食原則以及西方“醫師之父”希波克拉提斯的素食訓誨等等二千多年前東西方不約而同的健康智慧透露著素食與修行的奧秘是每個追求身心健康者不能忽略的重大課題。

素食是修行順利成就的秘方之一。因為許多修行的奧秘與素食相契。人與生存環境,與浩瀚的宇宙之間,彼此有密切的關系。宇宙至高的境界就像一片無止境的喜樂與寧靜之洋,是一種最精細微妙的力量,也是愛、和平、純潔和喜悅的呈現。當這種力量充滿大自然時,周遭的環境是歡愉、寧靜、清爽而有精神的。而審選所吃的食物,將會意想不到的滋養身心,幫助我們身體健康和心靈純淨、平和。我們所吃的食物,由於性質的不同,對人體也有不同的影響,許多專事修習解脫道或靈修的修行者,莫不提倡素食。因為所有的類、水果、蔬菜(蔥、蒜、薤除外)、豆類、乳類等植物性食品,能創造一個純淨的身體及神經系統,使我們獲得深沈的醒覺與喜悅,身體變得很健康、純潔、輕松和精力充沛,而且心靈很平靜、受控制而感到快樂。所以素食是符合宇宙生息自然法則下的生存方式,若想要與宇宙偉大的力量相融合,了解生命的意義與方向,素食是很好的善巧方便。

a.吃素能清淨八識田

清淨的身與心,才能感受到宇宙的奧秘,承受宇宙能量的融合。清淨的身是飲食要求非常重要,素食能讓身體變得輕松、舒暢,當身體在比較純淨的狀態時,心念較易調適。“萬法唯心造”,心才是器物世間創造的源頭,所以當心念如是想時,其實在法界已經千真萬確”存在”,只是器物世間一時還無法顯現而已。只有心念被導正了,器物世間才有可能被導正,慈悲的心念,正是最強的能量,最大的正念。許多業力的種子,都含藏在八識田中。尤其最重的業是殺業,有許多的怨氣、嗔恨之氣都結集在當中。吃素可以中止再與眾生結殺業的機會(不論是親手殺或間接殺)。如此不再向八識田中丟擲惡業的種子,自然能夠遂漸滋長純淨、祥和的善業種子。所以許多修行的觀想內容,多半是法界實相,如淨土、佛、菩薩、光等,這些都是證量顯現後自然而然會現前的境界。如此觀想,可以清淨八識田,讓修行人有所提升。所以不吃肉食,不論身或心方面,對於八識田的清淨都很有幫助。

b.吃素能讓氣脈暢通

氣脈與我們的健康有莫大的關聯,只要氣脈暢通,此人必定非常健康,同時此人也是修行有成就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氣脈的暢通與否,與業力有莫大的互動因素。中脈是業力的儲藏所,惡因就是氣脈不暢通的原因。當氣脈的業障全部淨除時,便可離開大幻化網,離開三界。白業越多,氣脈越暢通;相反的,黑業越多,氣脈越不暢通。而修行正是要不斷的增加白業,減少黑業,所以當氣脈越來越暢通時,健康與修行都得到了進步。吃素,正是減少這些黑業累積在氣脈的機會。因為當動物將被宰殺時,由於恐慌、害怕、憤怒之氣充塞在肉身中,若吃下了這些肉,等於是吃了許多的黑氣進入體內,對於身體的健康或是心靈的純淨、穩定沒有絲毫的幫助。行善越多,善因儲藏進中脈,氣脈就越暢通,所以行善可以淨除氣脈。吃素是慈悲自己及別人的善行。一切的行善,都能帶來中脈的暢通。金剛經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中脈全部暢通,也就是出三界,也就是究竟成就。“心氣不二”,慈悲的心、愉快的心情是幫助氣脈暢通的重要法則。只要心清淨了,氣脈也就跟著暢通無阻。

c.吃素能讓磁場祥和

一個人所散發出來的氣,能夠感召不同的磁場狀況。氣有多種,最起碼可以分為黑白二種,也可以說是清、濁二種。黑業就感召黑氣,即濁氣,亦即業劫氣白業就感召白氣,即清氣,亦即智慧氣。心氣不二,智慧開展,一樣能夠感召白氣,慈悲開展,一樣可以感召白氣。

一個人周遭磁場就是業力的顯現。《大乘入楞伽經》中“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食肉者,身體臭穢,賢聖善人,不用親狎……;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所以吃素可以感召吉祥平順,因為散發出的是善的磁場,自然彙聚善的氣氛。

d.吃素容易入定

入定的狀態是身心呈現一種安穩、放松的狀況。氣脈暢通,身自然放松;業力干擾少,妄念少,心自然容易安定。吃素,可使身心避免受到混濁之氣的干擾,而趨向穩定、純淨、寧靜,和宇宙祥和、喜悅的脈動相符,自然容易入此定境當中。

定境是平和、安穩的,和殺生的暴戾之氣、痛苦哀嚎不同。

定境是充滿喜悅的,和殺生的驚恐、不安不同。

定境是充滿光明的,和殺業的黑暗、下墮不同。

吃素,正是帶我們的身心走向平和、喜悅、光明,因為我們的生存不是藉著它人的生命換取來的。血液中流著的是心安理得的安然,而不是暴躁不安的焦躁,自然容易進入與大自然同步的醒覺當中。

e.吃素長養大悲三昧

慈悲,是一個修行人最重要的美德。可以說越高的法門就越需要慈悲的人才能成就。怎麼說呢?當一個人慈悲時,整個的身體都呈現出非常柔軟的狀態,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柔軟與慈悲合在一起,因為事實上身息心是互相影響的,當心慈悲了,身自然就柔軟,故柔軟慈悲,不只描述了心,也描述了身的狀態。吃素,正是慈悲的另一種呈現。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沒有不曾作過父母、兄弟、眷屬乃至親朋好友的,甚至輪回成鳥身、畜牲等的。因為愍念一切眾生與自己都曾互為眷屬過,每一位眾生的生命和自己一樣珍貴,都會怕痛、怕死,而肉都是從生命體來的。由此不忍之心而吃素,加上素食本身對於身體就有潔淨的滋養作用,藉由身心兩方面的配合,素食將可成就一位修行者遍滿大悲無量心行的三昧禪定力,深深沐浴在慈悲的喜悅中。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敬諸佛,是對治「我慢障」令得尊貴身的。

因為眾生執若有「我」,故於他人生起高慢之心。

「慢」因「我」起,故名「我慢」。

我慢能障佛道,故名「我慢障」。

唯識論說:「雲何為慢?恃已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這是總釋「慢」字的意義。若詳解「慢」的種類,則有七種:

 一、「單慢」:以自己與他人相比較,他人劣於自己者,則謂自己勝於他人。他人於自己相等者,則謂自己等於他人。

這雖然比較的沒有錯,但因內懷「高舉」之心,所以叫「單慢」。

 二、「過慢」:他人於自己相等者,硬說自己勝。他人本來勝過自己,而偏說與自己相等。這種過分的慢心,所以叫「過慢」。

 三、「慢過慢」:他人本來勝過自己,而翻過來說自己勝過他人!這比「過慢」更加過分,所以叫「慢過慢」。

 四、「我慢」:這是七種慢的根本慢。內執有「我」,則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有「我所」,則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所有的高上。這就叫「我慢」。

 五、「增上慢」:增上者強盛之義、。因「我慢」未除,於精進修行之時,得一種「相似境界」,便謂已證聖果。這叫著「增上慢」。

 六、「卑劣慢」:這 有兩種人:一種人,對於他人多分勝者,亦承認自己卑劣,但是還要「慢」一下,說是自己不過少分卑劣而已。另一種人,已完全承認他人之高勝,自己實在是卑 劣,但是決不肯虛心下氣向人學習。竟會說出這樣話來:「你高你的,我卑我的,你成你的佛,我墮我的地獄,我不希望你來度我」!唉!這種「卑劣」而仍要 「慢」的人,真是可笑亦複可憐了!

 七、「邪見慢」:社會上有一種惡人,仗恃著他所作的惡事,生起「高舉」之心,這就是「邪見慢」。

 例如:惡人作惡,犯法坐牢。他不但不以為不名譽,反而以為坐監牢的次數越多,越有資格!又如惡人殺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為殺人越多,越是英雄!

噫!這種人在世之日,為害社會!為害國家!

死了之後,一定墮入阿鼻地獄!真是害人亦複害己了!

一切凡夫,皆有「我執」:凡有「我執」者,皆有「我慢」。

不過有輕重之分而已。

有些人,見了諸佛之像,即肯禮敬;這是「我慢」輕的人。

有些人,見了諸佛之像,不但不肯禮敬,反而故意的挺起胸脯,背抄兩手,

舉目高視,好像要與諸佛較較身量似的。這就是「我慢」重的人。

我們見到禮敬諸佛的人,固然歡迎他。

但是見到不肯禮佛的人,也不要捨棄他。

應當循循善誘,方便勸導,令知禮敬諸佛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初入佛門的人,教他禮佛,當然有點勉強。

可是時間久了,也就自然了。將來不但見了佛不起我慢。

就是見到一般人,乃至見到一般畜生,皆不會生起我慢之念。

結果把「我慢障」消除淨盡!

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尊貴身,這就是得到禮敬諸佛的利益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專誦一經     2.一日幾遍     3.經文熟練     4.字當唸對

5.速度宜穩     6.氣要順暢     7.口中甘露     8.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   10.不起妄念   11.自然背誦   12.心開悟解

誦經十二步驟都要懂,就能誦到開悟。

1.專誦一經: 有的人選誦好幾本經,有的人選誦一本經,我建議你專誦一本,除非已經誦得很習慣的不勉強,為什麼要專誦一本?它的利益在哪裡?因為一經通,則竅竅通,所以 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誦那麼多經的意義是什麼呢!事實上還是要大徹大悟啊!所以誦一經能開悟,誦那麼多經也能開悟,但是誦一經比較容易契入,誦多經很難契 入,除非這一經已經通達了。

我曾經遇過一位老和尚,此人誦金剛經差不多十七、八 年。當我再遇到他的時候,已沒有誦金剛經,而是誦妙法蓮華經,我就問他老人家為什麼不再誦金剛經,他告訴我說:「金剛經我已經懂了!〈諸位,人家是真懂 哦!〉所以我要選一本妙法蓮華經來誦。」諸位,如果你有這樣的氣魄也可以試試?自己懂不懂,應當很清楚。所以最好專誦一本經,如心經或金剛經…等,自己決定。當你要誦經的時候,妳先確定要誦哪一部經,如果連哪一部經都不能確定,就代表你內在不安穩,你的慾望很多。你一直在貪佛法、貪所有的功德,聽說唸哪部經、哪個咒、哪尊佛菩薩,有很大的功德力,你就通通都誦。

諸位,禮敬一佛就是禮敬諸佛,專誦一本經就是三藏十 二部經都讓你誦完了,所以不要落入那種不正確的知見裡,心要專才能定。簡單比喻給你聽,現在一個靶心,你是射箭的選手,你只能夠專心射那個靶心,直到你百 發百中,妳才有資格講:我可不可以射遠一點。再射,我可不可以再遠一點。要到這樣的程度,妳才有資格講,不要十公尺都射不到,就說我可不可以射五十公尺, 不能講這句話。連一本經你都不了解,那你要誦了三、四本經,不要這樣,甚至有的人清早誦一種,下午誦一種,晚上再誦另一種;或初一誦一種,十五又誦另一 種,然後誦到很忙很累,所以各位要專誦一本經。

2.一日幾遍:你一天讀幾遍,這個很重要,以金剛經感應錄的例子,沒有人一天只誦一次的,最少每天10遍的,最多的一天60遍。一天60遍要多久時間呢?如果已背誦起來的人,一遍誦十分鐘,至少每天就要5小時以上啊!哪一個人心可以穩定5小時以上的,那這個人不簡單。但我的意思不是叫你要讀誦很多次,而是你自己要為自己做一個定課;定課是我每天一定要做的,我有多餘的時間再學別的或誦別的,就像心有餘力,則於學文。定課跟散課不一樣的,先規劃針對個人需要設計表格,就是○○人的定課,按照個人想要怎樣的修,來做這樣的功課,然後自己做這樣的演練,所以一日誦幾遍,以金剛經來說,奉勸各位一天最少誦3遍約1小時。其他內容較多的,如地藏經、六祖壇經,則一遍就可以。

3.經文熟練: 如果唸很久,經文還不熟練,事實上是你唸起來沒有味道,舉個例子,假如請你們唱一首歌,如〈何日君再來〉,這首歌歌詞還記得嗎?若不記得,就拿歌詞給你 看,請你唱。若你照著唱,事實上感情還是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表現出來,因為不熟,就無法將感情百分之百的表露無遺。同樣的,若你誦經誦到如行雲流水,自然 就會有法喜;誦經誦到突然之間不見經,不見身,也不見人,那是個什麼情形,自己去體會。也就是說這經文你要相當的熟練,讀起經來身心才會投入。

4.字當唸對: 是不是每個字都唸對,是不是每個字都沒有漏掉,還是多唸一個字,為什麼念經文最後都要再唸補闕真言,為什麼要再唸補闕真言,諸位你有把握每次唸都唸對,都 沒有唸漏掉嗎?我們察覺到,幾乎每次唸都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所以要選誦經這法門的人,你的誦經就要每個字都要唸對。先看到字,一字一字的唸,自然不會唸 錯。

5.速度宜穩: 我們常常會唸順,但速度不穩,我們比較熟的地方常會快速的唸過,這樣不對,要穩每個字都要穩,都要跟第一個字一樣的穩,往往我們熟悉的文章或句子,一下子 就唸過去了,這是習氣,不能這樣習氣作祟,要有定力,所以在唸的當中全部要穩,但穩的時候又常常有個地方會斷掉,段與段之間會斷掉,會停頓一下。誦經要段 與段之間速度要一樣,字與字之間速度要一樣,不能斷,尤其唸到斷句很明顯的時候常常會斷掉。

6.氣要順暢: 最困難的,氣要順暢相當不簡單,所謂氣要順暢就是唸這本經從頭至尾,都不斷掉。舉個例子:你聽鄧麗君唱歌,她在換氣你聽得出來嗎?聽不出來嘛!不過我們一 般唱歌換氣時,是聽的出來,如果大家一起誦經時,我們在換氣我們就不誦,對不對!會停一兩句沒誦。我的意思是,換氣要換到自然而不斷掉任何一句。所以稍有 不順,就會斷句。每次唸一直斷氣,那這本經唸起來就會不順暢,如果唸起來很順利的話,那會身心都很舒服,就像打坐要數息,數息當中要本身要去調息,息調的 好,坐起來很舒服,息調不好,坐起來相當的累。因此誦經要有訣竅:注意力擺在丹田不要出力(不是小聲)用丹田的力量,不要唸的很僵硬,要唸的柔軟,會愈念 愈穩定。

7.口中甘露:在打坐時舌頂上顎,為什麼要舌頂上顎,好處為:(1)不會口乾舌噪,(2 不會上火。同理,不會誦經的人,很用力唸的人,誦一部經下來沒聲音了,尤其是大部經一次誦下來好幾個鐘頭的,一唸下來都失聲,而且邊唸邊喝水。如同爬山的 人,真正會爬山的人很少喝水,同樣的道理,會誦經的人、會打坐的人,也是如此。舉個例子:現在要打坐四小時,心想沒好好的喝一下水,等下渴死了,真正會打 坐的人,一坐下去,就會產生唾液,那唾液一直出來,就一直吞下去,一出來就吞下去,這樣就好了,所以懂這個方法口中甘露唾液自然會生起。

8.心生恭敬:做任何事態度是最重要的,這個態度會決定你剛才誦經有沒有意義。我們誦經完,一定會回向唸:「願以此功徳,莊嚴佛淨土。」是用你清淨的心,去莊嚴佛淨土;如果你沒有恭敬的心,你根本就不清淨,不但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三寶,所以誦經要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 你有沒有誦經誦到法喜充滿?還是偶爾有,偶爾沒有呢?舉個例子:現在有一個神槍手,他應該百發百中,如果百發中,一發沒中,則不能稱他為神槍手。如果你能 每次誦經,都法喜充滿,就如同那位神槍手般。但我們有時心情好,誦起來就法喜充滿;心情不好時,誦起來就不法喜。所以你誦經時,要常常法喜充滿,如果你每 次誦經都法喜充滿,這表示你已進入狀況。

10.不起妄念: 誦經不起妄念,誰能不起妄念?除非是個開悟的人,所以幾乎誦經都會起妄念,但你不用害怕妄念起,繼續誦你的經,甚至你還會邊誦時,邊想到誦完要做什麼事 情!我們的心實在太不可思議,所以不起妄念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但是我們現在還會起妄念是很自然的現象,不要讓它困擾你,不要讓它產生挫折感。因為這是正常 的過程!

產生一個念頭讓自己產生挫折感,這是最糟糕的念頭,不論是做事業,不論是做人,不論是學習,只要內心升起說:學那麼久沒效,那這個概念足以打敗你。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他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燈泡,換上我們老早沒耐性,所以知道起妄念就好,只要心存恭敬,繼續誦經,自然會降伏其心的。

11.自然背誦: 我們常常看到不懂字的阿婆,跟著師父唸經,到最後整部經都背起來。常聽人說老人痴呆症,反而年輕人犯癡呆症,背都背不起來,阿婆為什麼可以背起來呢?研究 的結果:當一個人懂文字,隨時要看都可以,但是對完全不懂文字的阿婆來說,當她在與別人讀經時,她會特別的專心,反而我們懂字的不專心。所以一個懂字及一 個不懂字的人一起背大悲咒,大部分反而認識字的比較慢背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12.心開悟解:我們說修行,要修戒、定、慧,誦經時戒、定、慧三個同時俱足,三個全部都有,所以會開悟。為什麼?因為誦經時不會去犯戒,所以是能持戒;專心誦經,就是有定;經誦久了,其義自現,自然就有慧。

我聽一個老和尚說:「他金剛經不是看註解而懂的,是 誦金剛經十幾年,有一天中午誦完金剛經後,自然就懂了。」諸位,這對知識份子來說最不能接受,為什麼?知識分子就是用意識心,要去理解佛法,舉個例子來 說:過去學生時代,有的書或句子看不懂,直到出社會後,再看過去看不懂的書或句子,居然意思都懂了。一樣的道理,既然會懂,誦經文誦過好幾百遍,好幾千 遍,有一天那個部分你突然會懂的。

諸位,會懂的意思,是你不能放棄,才有機會懂;如果你放棄,是沒有機會懂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