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淨空法師 (1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淨空法師講述

今天我們要想化解衝突,促進和平,只有教育,除了教育之外,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教育在中國,確實是有很長的歷史,累積著有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它的教育的內涵、教育的效果,一直都影響著中國人。

中國的教育有這麼長的歷史,它的教育中心就是倫理道德,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愛與和諧。中國教育的特色,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在家庭。古老的中國前輩,他們觀察得非常清晰,看出一個小孩從生下來,他睜開眼睛他就會看,他就會聽,他就在模仿,他就在接受教育。

中國人承認人性本善,你看在童蒙教學課本《三字經》,一開頭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為什麼會變成不善?那就是接受不良的教育,他慢慢的學壞了,不是他的本性壞;本性都是善的,都是好的。特別是我們從事於教育工作的人一定要肯定,要以這個為基礎,人性本善。

所以中國在倫理教育裏面,除了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是原點,另外一個重要的就是「夫婦有別」,就是夫妻結合組成一個家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的單位。家庭分工,所以「別」就是夫婦有不同的任務。家庭最重要的就兩樁事情,一個是生活問題,所以男子出去謀生,照顧家庭的經濟生活。太太在家裏,她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教小孩,就是負責教育,所以說無後為大!「後」不是說你有兒女,是後面有沒有繼承人?有沒有道德的繼承人,倫理的繼承的人,跟事業的繼承人?如果兒女再多,不能繼承,這是錯誤的。所以太太的任務非常重大,她要教育底下一代,你家裏面有人才出來,這是她的功勞,這個責任比男子在外面謀生還要重要。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在家庭,小孩從出生,大概到三歲就很懂事了。他沒有看到不善的,沒有聽到不善的,他都能變成一個善人,變成一個好人。所以家裏有好人,社會有好人,國家有好人,世界有好人,好人是教出來的!

所以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知識、能力的擴充,宗教教育才達到究竟圓滿,讓你徹底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教育是一貫的。

衝突需要化解,不能夠對立。對立永遠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化解;和平要用愛的教育,愛人就不會害人。所以一定要提倡倫理道德,愛的教育,我們才能把整個社會重新帶向和諧。

在這個地球上,每個國家都第一,每個族群都第一,每個文化都第一,每個宗教都第一,沒有第二的,這個地球健康。如果發生有第一、第二的時候,這個問題,衝突、矛盾必然產生。今天由於科技的發達,交通便捷,地球真的變成地球村,住在地球上都是一家人。一家人應當和睦相處,應當要包容,應當彼此要尊重,要敬愛,要互助合作。我們要推動這樣的教育。

(推動倫理道德教育促進世界和平28-18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我一生肯定中國傳統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是儒家教育,是因果教育,我肯定這三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之奠定永遠不會有衰敗,因素在此地。所以祠堂、孔廟、城隍廟,我對這個很重視。雖然現在人不相信,我覺得那是中國文化的根,如果把這三個毀掉了,中國人以後非常可憐,你的根被消滅掉。

所以現在你們如果真正想有成就,要在根上紮根,紮根要在德行。德行在一般來講是《弟子規》,很多人他不重視,《弟子規》要句句做到,我們的道德根就紮穩了,你的毛病習氣慢慢會淘汰掉。在佛法裏面就是《十善業道》,淨業三福、十善業道是我們的根;在出家,這個根就是《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出家人的根。出家人的根是建立在三福、十善業道,這是根,三福、十善業道那個根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是根本的根本。因為沒有《弟子規》的學習,所以你《十善業道》學不好,淨業三福學不好,那《沙彌律儀》更不必說了,所以這是根本的根本。你們要是真正想學,想做一個好人,走聖賢的道路,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往生作佛作祖,那你要認真幹。

要認真學,決定不能有嫉妒心,嫉妒心是最大的罪過,看到人有好處、有善處,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希望他更好;如果有嫉妒、有障礙必墮地獄,為什麼?你不是害他一個人,你是害了千千億億萬萬的眾生,讓大家學不到東西,那你自己又拿不到東西來彌補,你這個罪過重不重?

斷人慧命,果報是世世代代愚癡。愚癡你們所看到蜎飛蠕動,像螞蟻這些,這都愚癡。什麼業因?絕大多數都是過去障礙別人求智慧,斷人法身慧命,墮這個果報,很可憐,你知道牠到哪一輩子才能夠得人身?這個罪很容易造,要脫離果報非常非常困難,自己一定要曉得。所以修隨喜功德,隨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一樣大,不可以輕視。

聖人都教我們隱惡揚善,要學著禮敬,要學著讚歎,現在整個世界的動亂,根本原因就是道德的根沒有了,現在在這裏紮根,這個紮根的功德無量無邊,十方諸佛讚歎不盡。所以你們如果要認真做,就從這裏紮根。

我們學院的目標是希望在兩年當中,諸位能把根紮好,這個根你們要記住,根之根是《弟子規》,有《弟子規》之後,淨業三福跟《十善業道》就好學了;有淨業三福、有《十善業道》,《沙彌律儀》就不成問題了,很容易你們都會做到。能把《沙彌律儀》做到,佛法的根就恢復了。你們一定要曉得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佛法,誰能夠從這上做,誰就把釋迦牟尼佛的法從自己身上興旺起來,你說這個功德有多大!跟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沒有兩樣。佛法已經滅了,在你手上興起來了,誰做到了,誰就興起來。這不是講,講沒有用處,自己要做到,要真正做到,決定沒有懷疑,依教奉行。

(仁愛和平講堂德行的根本之根是弟子規28-17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佛在《般若經》中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一部《金剛經》,雖然說明了菩薩的六波羅蜜,可是特別著重布施與忍辱。布施是能捨、能放下、能成就一切功德的因緣,若無忍辱,功德不能持久,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堅忍,功德才能保持,才能有成就。所以,世尊在《般若經》中,特別強調布施與忍辱,道理在此。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自己一生的行持,再看看周邊一些同修,乃至社會賢達人士,每個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愈是大的成就,愈與布施、忍辱有密切的關聯。人肯布施,心量拓開了,能夠堅忍不拔,不為外面環境所動搖,不會被自己內在的煩惱所擾亂,他決定能夠成功。成就的大小,與布施、忍辱恰好成正比例。相當聰明人,世智辯聰,這樣的人往往容易失敗,而且是多數失敗。執著自己成見的人,不能夠反省,不能夠回頭,一味隨著自己的嗜欲,這樣的人沒有不失敗的;即使有一些成就,到最後依舊不免失敗。我們在歷史上,在我們周邊環境,也能看得很清楚。

於是我們就更深一層的體會,世尊教菩薩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有兩個意思:對別人是施與,對自己是放下。財布施,我們以財物幫助別人、贈與別人、供養別人;對自己,是把貪吝財物的意念捨棄,這是布施。更深一層,是要把自己的嗜好,把自己的欲望捨棄掉,將自己所修積的功德、智慧供養別人,供養廣大的眾生。尤其是佛教導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捨,你能夠放下執著,就放下六道輪迴了;放下分別,就放下十法界了;放下一切妄想,則能契入一真法界,四十一個階級統統都超越了,這才是布施波羅蜜的真諦。所以布施是對治慳貪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是一切眾生嚴重的貪執,能夠放下、能夠捨,一切殊勝功德就現前;不肯放下、不肯捨,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就隨之而來。這個道理很深,事相很廣、很複雜,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要能夠觀察得到,然後才能走出黑暗,走出十法界,走向光明的佛道。

可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是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累積而來,說到放下談何容易!世間人一般都是這種觀念,這個觀念不能說他錯,也不能說他完全正確。在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搞清楚、沒搞明白的時候,放下的確是困難,是不容易;可是將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徹底放下,實在是「一念之間」。所以佛法確實是知之惟艱,而不是行之惟艱,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這一念不能回頭,轉不過來,是你的知不夠。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示現給我們看,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不中斷。聽佛教誨的大眾,經典上記載,有聽佛幾句就覺悟了,一部經還沒聽完,他證果了。覺悟是明白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明瞭是覺悟。這一明瞭,他的觀念就糾正過來,往昔錯誤的想法看法消失,正知正見現前了,這就叫證果。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覺悟,自己要認真反省,到底錯在什麼地方?你要是追根究柢,去尋找過失的根源,那個根源就是自私自利。他不知道自私自利是嚴重的病毒,自私自利是無間地獄的一條根。有自私自利的意念,必定有強烈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決定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行為,他怎麼不造業?雖然能言善道,而事實上與佛所說的完全相違,一百八十度的違背。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內是三心不可得,外是諸法因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給我們歸納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句真實語,「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你想控制它,你想佔有它,豈不是錯了?

這種錯誤思想行為,就是「造業」,你造了嚴重的罪業。這個罪業,招致不如意的後果,所以我們要覺悟。覺悟的人,回頭的人,再也不做這種傻事。覺悟之後,才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最大的福德是什麼?沒有起一個惡念,無論在言語行為上,沒有做一樁傷害眾生的事情,這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可是這樣的人太少了,這樣的人縱然是不學佛,不求往生,來生必定享天福,不信上帝也升天,為什麼?福報太大了。何況再加上能夠捨己為人,做一些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業,無論這個事業大小,這是真實的福報,這是真正的善根福德。

(節錄早餐開示 20-14-0113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願力與欲望差別在哪裡?佛法講「四弘誓願」,如《金剛經》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四相、四見而發願,這是願;如沒有離四相、四見,這就是欲望。一切隨緣,是發願,攀緣是欲望;為自己是欲望,為一切眾生是發願,這是一個揀別的方法。《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是菩薩,就是凡夫。凡夫有欲,故有欲界;凡夫有執著,所以有色界、無色界,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才能超越三界。念念有一個我,念念都想到我,發的一切願都變成自己的貪欲,學佛必須懂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與諸大弟子,誰去蓋廟、誰去建大道場?在經上沒見到。我們冷靜觀察,仔細思惟。道場在哪裡?道場在自己心裡,心清淨就是道場,心慈悲就是道場。這些形式道場從哪裡來的?是帝王大臣信徒們貢獻的。西方人常講吸血鬼,哪些是吸血鬼?到處化緣,把信徒的錢拿出來是吸血鬼,吸人家口袋的錢。

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事?令一切眾生覺悟的事,叫佛事。我們有沒有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蓮池大師那個道場怎麼形成的?隨緣成就的,沒有一絲毫攀緣心。他老人家在雲棲山,自己搭個茅篷修行,大眾看到,這是有道德的人,於是去親近他,在他旁邊再蓋個茅篷。被這些有地位、有財富的大德居士發現,替他建道場。他沒有化緣,沒有伸手向人化一分錢,道場自然成就,這可以。如果自己去募化,那是欲望,不是願力。所以欲望度不了眾生,將來自己還是往三途去,《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得清楚明瞭。一生不建道場的人,他往生作佛、作菩薩去了,你們看看果報不一樣。

佛法究竟真實的宗旨一定要清楚,「自覺覺他」,千萬不能做自迷迷他,那樣沒有不墮地獄的。出家人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隨緣。出家眾對出家眾也是供養,也是布施供養。我們沒有下廚房,他下廚房做飲食給我們,他也是布施供養;我們用托缽的心理來接受,他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我們到這兒來托缽,他供養的,是他的福報。我們用這種心態過日子,這叫修行。心要清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保持清淨心。「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一定要認真努力,放下萬緣,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真實智慧,我們在這一生中,真正能夠做到自度度他。自度的緣我們具足了,度他隨緣不攀緣。現在社會上也有所謂「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佛菩薩會不會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也會。創造條件也必須在條件具足之下,才能創造,沒有這個條件,怎麼創造?創造機緣,也是機緣湊巧;沒有機緣、沒有條件,不可能創造。在佛法稱之為「善巧方便」,比世間人說得好,說得真實,說得圓滿,沒有過失。真正佛弟子要學佛陀,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向佛學決定沒有過失。佛給我們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向佛學什麼?每天吃飽穿暖,有一個小地方可以遮蔽風雨足矣!佛沒有建道場的念頭,佛也沒有建道場的事情。佛一生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要去深深體會。

我們對於願心與欲望要辨別清楚,若落在欲望裡,你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輪迴心修學佛法也是輪迴業,輪迴心念阿彌陀佛還是要搞輪迴。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後面講,念佛人有一百種果報,第一,墮阿鼻地獄。我們要仔細想想,天天念阿彌陀佛,為什麼還墮阿鼻地獄?輪迴心,迷惑顛倒,他不是發願,他是要滿足自己的欲望,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別人造,我們也不必說,說了跟人家結冤仇。要緊的是我們自己要明白,決定不可以造,死心塌地,安分守己,好好的修行,念念與戒定慧相應就好。我們把水平降到最低,念念與五戒十善相應就不錯了,五戒十善真的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你的持戒就圓滿。心地清淨,真誠、清淨、平等,老實念佛,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以自己成就的法門,介紹給有緣眾生,就是自行化他;除此之外,一切放下,不要再打妄想,不要想我要修個廟,修個大道場,要接引多少眾生,危險,非常非常危險!是接引了,不曉得接引到哪裡去?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你才了解事實真相。

(節錄早餐開示-願力與欲望  1999/4/10  檔名:20-14-0410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5 Sat 2009 17:00
  • 調心

淨空法師講述

身體的健康最重要是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用什麼樣的飲食、藥物補品來調養,都無濟於事。

心要清淨,必須將自己的欲望捨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捨得乾乾淨淨,心就清淨,就自在了。心地清淨自在,身體還會有什麼毛病?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是正報。算命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相就是身體、身相,身相好不好、健康不健康,隨心轉,所以心理健康,你的身體一定健康。

心的毛病是什麼?迷惑是心的毛病,妄想是心的毛病,煩惱是心的毛病。你能把這些毛病統統放下,身體無需要任何刻意的保養,自然健康,順乎自然就是健康。違背自然,就不健康。什麼叫違背?刻意保養,這是違背自然。諸位讀歷史,你看歷代的帝王將相、大富長者,哪一個不是用盡心思來保養這個色身?能不能保得住?依舊是一身的毛病,很少長壽的。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心理不健康,種種保養都無濟於事,我們要多多的省思。

我們要想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聽佛的話,斷煩惱,把觀念轉過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這真修行。佛法常講修觀,研究教理是修觀,參禪還是修觀,念佛也不例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正我們錯誤思想觀念的方法門徑而已。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就包含念佛、研教,研教是解門,念佛是行門,解行相應。我們看到有一些人有行無解,也能成就,那是什麼人?老實人。真正老實人,只有兩種:一個上智,上根利智;一個是下愚,愚不可及。他那個愚,我們比不上,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頭腦空空什麼都不想,那行!能成功。我們這一句佛號念下去,胡思亂想,那怎麼能比得上人家?所以下愚之人,古聖先賢無不讚歎。他要遇到好的因緣,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

我們學佛,如何調心?讓自己身心輕安自在,才能得到法喜充滿。世出世間一切法,展現在面前,你確確實實感覺這些東西都不需要了,完全放下了,有這個身體在,一天三餐飯吃得飽,穿的衣服能保暖,還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還有什麼要求?沒有了,有多餘的都是累贅。飲食方面,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飽,晚上要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為什麼叫你晚上少吃?晚上睡眠的時候,整個器官運動都緩慢下來,消化系統吸收的能力也緩慢,所以晚上少吃,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為什麼佛家日中一食,晚上不吃?有道理。

我們看到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體並不好,原因何在?他晚上沒吃,但他妄想沒斷。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能量的消耗每一個人不一樣,有人消耗能量多,有的人消耗能量少。能量消耗到哪裡去?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你的雜念太多;如果你妄念少了,你消耗就少了。古時候的修行人,他妄念少,沒有欲望,心地清淨,所以他每天一點點飲食,他體力的需要就夠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他如果補充的不夠,體力就支持不了,就要生病。諸位想想,這個事情還是心理上的事情,心雜心亂,你身體就需要大量的能量補充;心清淨,妄念少,身體需要補充能量也就少,一天一餐足夠了。

養生是大學問,養生講的最圓滿的是佛法。歸根結柢還是一個清淨心,消除一切欲念。不但對世法的欲望放棄了,對佛法的希求也放棄,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淨土」。這個世間,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時時刻刻提起來,你在順境就不會起貪愛之心,逆境也不會生煩惱,一切境緣之中,能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不要懷疑,要深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能夠深信不疑,自然就會放下,敢放下了。為什麼有些人不敢放下?我放下都捨棄掉了,明天我吃什麼,誰送給我吃?害怕!總是想前想後,不能徹底放下。這也難怪,他對於事理沒有搞清楚,沒有生起信心。可是如果諸位細心觀察,你愈放下,所獲得的愈多。佛不是用這種言語來鼓勵我們、誘惑我們,不是的,這是事實真相。你命裡頭一生的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布施得來的果報。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愈施愈多。

我們要真修、真幹,否則的話,怎麼對得起人?怎麼對得起佛菩薩?首先要把我們的心調好,身調好,這是個樣板、招牌,人家一看到,信心就生起來了,飲食起居要如法,最重要的還是修清淨心,心安住在彌陀聖號之中,念念為一切眾生服務,把無上的法門介紹給大家。希望同修們,都能夠認真努力。

(節錄九九年早餐開示調心  1999/4/2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14-0424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

【不昧因果】

《太上感應篇》和《了凡四訓》,都是說明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真相。這些道理很深,事相非常複雜,因果牽連就像羅網一樣非常微細,不但是六道眾生墮落在其中,四聖法界也無法擺脫。

譬如,禪宗有一則「野狐禪」的公案,有人向一位講經說法的大德請教:「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大修行人是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他回答說:「不落因果。」因一句話說錯,所以墮在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狐狸。五百世的狐狸有修行,也能變成一個人身。當時百丈大師講經說法時,牠變成一位老人在底下聽經。百丈大師知道牠不是人,但是一般人不曉得。牠向百丈大師請教,百丈大師說:「明天講經時,你再把問題提出來。」到第二天上堂,這位老人向百丈大師提出:「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改了一個字:「不昧因果。」牠到第二天就往生了,脫離狐狸身。所以,錯下一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

這就說明,諸佛如來有沒有因果?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說有、說沒有都是錯誤的。「不昧因果」,不昧是對於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能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與十法界眾生和光同塵。十法界眾生是在演戲,諸佛菩薩是來看戲,所以他能清楚、明瞭。

這麼深的道理,我們想在一生當中參透不容易。為何不容易?煩惱、習氣沒有斷。百丈大師能做到,是因為他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的境界,是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會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才能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我們最困難的,就是分別、執著放不下。說不分別,還分別「不分別」,又落在分別之中;說不執著,又執著「不執著」,總無法擺脫,這是凡夫的難處。

【談佈施】

《六祖壇經》裡有預記,六祖是禪宗第六代祖師,馬祖道一和尚是第七代祖師,六祖預記馬祖道一和尚將有兩個徒弟是菩薩化身再來的,一是出家的,一是在家的,在家的菩薩就是龐蘊居士。龐居士表演了一招,「好事不如無事」。無事不是不做事,無事是心裡無事,心地乾淨,無論做什麼事,一塵不染,也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裡無事,才能為一切眾生服務,才能做真正的好事,做再小的善都是大功德。而心裡有事,造多少善都是福報,不是功德。所以,要緊的是心裡無事,不是身無事,身無事你就不會去修福,縱然有慧也沒有福報。

為一切眾生服務,第一是佈施,佈施金錢,佈施體力。體力是內財佈施,功德比金錢佈施大;金錢是外財,是身外之物,億萬外財也比不上自己親身以勞力來佈施。譬如,道場裡有很多義工,他們用自己的勞力來服務、來佈施,功德超過外財。有錢的人到寺廟裡去佈施幾百萬,還不如在道場裡天天做義工的人。用身外財力來佈施的功德小,再多都小,而內財佈施的功德大。在《華嚴經》上,對此有很大篇幅的說明。

到了法身大士,就不是講佈施,而是講供養,普賢菩薩是「廣修供養」。供養與佈施,實在講是一件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樣。供養是以孝順心,佈施不是孝順心,所以大乘菩薩用佈施,普賢菩薩用供養。普賢菩薩代表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普賢菩薩,都是修普賢行,普賢菩薩就是用孝順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孝順心,就是修普賢行,普賢行的功德是圓滿的。做的事情再小,就算佈施一塊錢,功德都是稱性的,與虛空法界一樣大,因為心是圓滿的。就算對常住做一點小事,掃地、抹桌子,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修的雖是小福、小事,果報則是無量無邊。若心地不清淨,佈施供養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小道場,即使佈施億萬財富,所得的福報也很小。這當中的道理,凡夫如何會明瞭?凡夫只看外表,連外表都看不清楚,如何能觀察到事實真相。

出家人要遠離一切名聞利養,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接受大眾的供養,只是一缽飯而已,決定不接受錢財供養。所以,社會福利的事業應該由在家同修們去做。出家人接受財供養,是末法時期才產生的現象,因此佛法衰微了。有錢就會起貪心,就會有妄想,就會患得患失,所以錢財決定不是好東西。

我們明瞭有些在家同修有多餘財富想修福,不知如何修法,所以我們接受供養是代他修福。我在台灣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是本著這個宗旨。而修福怎麼做?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就做印經佈施一件事情。他的德望很高,信徒很多,所以供養的數量也多,但他自己一分錢都不用。他辦了一所「弘化社」,就是現在講的佛經流通處,將所有的錢全部用在印經佈施上。「佛陀教育基金會」的性質,與之完全相同。

至於救災救難,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看到,都是從印經款項中,抽出一部分做救災救急的工作,這是菩薩示現。印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在末法時期為我們做個榜樣,接受供養要以這種方式、作法。但時代、環境不同,方法要有變通,能通權達變,事情才能成功,功德才會圓滿。我們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基金會成立之後,做事的人很多,我們將目的、宗旨及因果之理向他們說明白,以後就是個人因果。

新加坡的談禪法師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他穿著簡單,吃飯就是一個菜,喝水喝自來水,過最低生活的水平。他每天的工作,是在城隍廟擺攤子賣香、賣蠟燭。燒香的人很多,所以他的收入也很可觀。他幫助大陸的佛法,捐款都是美金幾十萬、幾百萬。我第一次知道他,是我在舊金山大覺蓮社講經。大覺蓮社的道場,當時買下來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捐了四十萬。到新加坡之後,我才見到他原來是一位窮苦和尚,苦行僧。

我們去看他,他將我們當作貴賓看待,買礦泉水請我們,而他自己是打開水龍頭喝自來水,那是一位活菩薩。他捐出去的錢絕不過問,他說我給你是我的因果,你怎麼用是你的因果,與我毫不相關;你做得好是你的功德,你做得不好將來會墮落。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這是菩薩示現,教導出家人為佛法、為眾生,應當如何作法。

這些都是深明因果之人,瞭解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在末法時期做種種示現。一般粗心大意之人看不出來,所以我在講經中時時提起,就是為了讓大家注意,這些都是真善知識。佛教我們親近明師,明是光明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知名度高不見得有用,不見得是真的。

做一點好事,捐一點錢,還要讓報紙宣揚,讓大家鼓掌,福報立刻就報掉了。中國人常講「積陰德」,陰是沒有人知道的,這個好事是真的,後面有真實的果報。惡要讓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罵你一聲,你的罪就消掉了,果報就報掉了。若惡事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惡就愈積愈厚;好事馬上讓人表揚,就統統報光了。最後所受的果報,只有惡沒有善。

古聖先賢的教誨很有道理,我們要細心去思惟、體會,才知道如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自求多福。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豈有不成就之理!所以,要做真實的功德,要做真正的好事。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950102早餐)

「修福與修慧」,福、慧是修學佛法所要求的兩大目標。我們在傳授三皈時,所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與慧,「足」就是滿足、圓滿。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與慧的修學圓滿,所以得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敬。

世間人,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求福慧,其實福慧是眾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圓滿具足。現在眾生福慧為什麼沒有了?佛告訴我們,是有兩種障礙把它障住,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煩惱障的人,福德就沒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沒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現前。

二障要怎樣除?這就要靠修德。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沒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現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麼修法呢?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教人要先修學三福。我們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這個道理,肯發心去修學,這個知見就是真實的智慧;肯認真去做,此人就有福。

「三福」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認識不夠,認識不夠就是沒有智慧。我們有一分的認識,就認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認識,自然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沒有福慧。由此可知,在修德上來說,修福跟修慧是相輔相成的。

佛在經典裡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別是「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是教我們要做出來給別人看;「說」是為人講解、勸人學佛,所以「演」是身教,「說」是言教。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謹提議以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為「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號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亦共成焉。

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份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佈貫穿於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眾同倫敬勸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

亦勝持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

勝持往生咒者:

持咒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

持名則一日一夜,即佛現前。

咒云: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

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勝持其他諸咒:

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

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

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

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念佛勝餘功德者:

六度萬行,法門無量;

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

願淨業弟子,專其信願,不二其心。

古德多有原修餘門者,尚當改修念佛。

況原修念佛人,豈敢變其所守,而復他尚乎!

南無阿彌陀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何謂佛】

學佛人首先要明確的認識「佛」。「佛」是梵文音譯,意思是圓滿的智慧、究竟的覺悟。智慧、覺悟達到究竟圓滿的人,就稱之為「佛」,所以佛不是神仙。

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是「希聖希賢」,希望作聖人、作賢人,而聖賢與富貴、功名、權勢是毫無關係的。孔老夫子是個平民,晚年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在中國歷史上尊稱他為「至聖先師」。就如同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被尊稱為「佛」,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也就是說他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因果變化的道理,這在中國稱之為「聖人」,所以聖人與佛的意思是相通的。

【智慧】

佛的教學樞紐,就是「破迷開悟」。覺悟之後,在大宇宙中,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所以,佛家是以智慧作主,因為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聖賢的教育,可說都是智慧的教育。因為智慧開了,自然就離苦得樂。此樂不是富貴之樂,不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之樂。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是真樂!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在物質生活上貧困不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竹簍盛飯,以葫蘆瓢當茶杯,這樣的生活,一般人認為是苦不堪言,顏回卻能過得很快樂。所以,離苦得樂不是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而是完全在心境上做一個大轉變。明白這些道理,所謂是「心安理得」;安是得定,清淨心現前就快樂了。

其實,養這個身很容易,身的需要不多,所以有智慧、聰明之人,決不為這個身去造罪業。反而是愈簡單的生活,愈健康。何以會健康?快樂,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只要遇到自己歡喜的事情,就特別有精神。什麼事情是最歡喜的?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這是最歡喜的。這種歡喜、快樂稱為「法喜充滿」,是從內心裡發出來的,而不是外來的,還能永遠保持。何以故?自性覺是無有窮盡的,天天覺悟,年年覺悟,時時覺悟,處處覺悟,當然快樂!外面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是刺激,那種樂是無常的,不能常久保持,所以稱為「壞苦」。

「佛」不但對現前清楚、明瞭,對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也都清楚、明瞭。他生於富貴是富貴佛,生於貧賤是貧賤佛,富貴、貧賤與他毫不相干。所以,不論是貧賤還是富貴,作佛的快樂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決不是說富貴人快樂多一點,貧窮人快樂少一點。功名、富貴、權勢有也好,沒有也好,他都能自在隨緣的度日。由此可知,唯有佛法,能帶給一切眾生,真實究竟圓滿的幸福。諸佛菩薩證得了,證得就是他真的得到了。

諸佛菩薩在哪裡?各行各業都有。《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都覺悟、明白了,所以他們都是佛菩薩。學佛一定要對「佛」的概念清楚、明白,這非常重要。若不清楚、不明白,那就是迷信,迷信決定與智慧相違背,為世人所厭棄。

雖然世間人厭棄迷信,可是實際上迷信的人很多。世間人喜歡覺悟、智慧,可是真正覺悟、有智慧的人並不多。這個趨向不只現前如是,過去如此,未來還如是。正因為事實如是,我們才肯定聖賢教育,必定能夠恢弘廣大,普利一切眾生,佛法講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這是眾生所希求的。佛法何以不能推廣?「大智度論」云:「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因為說的人太少了,沒有人推行。

什麼樣的人才能說、才能推行?智慧開了才行。所以,要想開智慧,希望自己像佛菩薩一樣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必須將障礙智慧的東西捨棄;用最淺顯的話來講,障礙智慧的是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行為。智慧不開,永遠迷在事實真相之中,這是迷惑。人迷惑,必定隨順錯誤的知見、思想,於是就造業,造業就是錯誤的行為。由於錯誤的思想與行為,產生錯誤的果報,這個果報稱為「六道輪迴」。我們今天的處境就在其中,生生世世都淪落在六道裡面。

開智慧的方法很多,我們採取的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就是「禪定」,不僅佛用「禪定」的方法,婆羅門教、瑜伽、數論也是用這個方法。念佛真能開智慧嗎?能,但是要懂得方法,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了,才有堅定的信心,「華嚴」云:「信為道元功德母」。若修學淨土法門,半信半疑,一定不會有成就。因此,堅定的信心,決定不可動搖的信心,就是成就的第一因素、條件。

禪定就是意志專注,集中意志專念一樁事、專想一樁事,將其他的妄念漸漸擺脫,就能得定。專想一樁事,這樁事就會現前,譬如專想和平,你從和平當中就得定了,就會產生效果,和平的社會就能現前。

婆羅門教用禪定的方法,境界能達到大梵天,他們就是用禪定與大梵天溝通,所以他們稱大梵天是造物主。很可惜他們的禪定功夫達到這一層次之後,就不能再向上提升。而佛家講的禪定,層次更高,能成就究竟圓滿的禪定。《楞嚴經》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的「師子奮迅三昧」,往生經的「念佛三昧」,這都是究竟圓滿的禪定。所以,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圓滿究竟的明瞭,就稱作「佛」、「菩薩」,這是我們學佛希望達到的目標。

這樣高深的禪定,我們一生當中做不到,因為我們的壽命太短了,所以壽命短也是魔障。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用現代話說,就是移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好,壽命長,有足夠的時間修學,我們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大定。

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能照了世出世間一切事理。所以,學佛對佛的本質要認識清楚。與這些原理原則相應的,就是佛法;違背這些道理與修學方法的,就不是佛法。佛法所求的是明心見性,所使用的方法是斷煩惱、開智慧;而假的佛法、魔法,與此正好相反。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辨別是非、邪正、真假、高下,一接觸就曉得它是正法、還是邪法,也知道他修行的層次到某種程度。

我們要想得到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一定要認真努力,萬緣放下,要著重心地清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絲毫都不沾染,這是禪定功夫。從定境生智慧,這才能自利利他,才能將佛法介紹給別人,幫助一切眾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彌陀經要解(第五十七集)淨空法師

「瞋心,於違情境上」,就是自己種種不如意,不適合自己的心理,不是自己的願望,在這些境界裡面起了瞋恚,忍不住了,「不能含忍,不了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瞋心可怕!瞋恚一起來之後,誰受害?自己受害。別人有沒有受害?別人決定不受害。你要覺悟,你發脾氣受害的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干。你就是發個狠心把對方殺掉,他受害沒有?他沒有受害。他明明死了,怎麼沒受害?他死了馬上去投胎,還到善道,不到惡道,為什麼?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殺人的人有罪,被人殺的有什麼罪?他沒有罪。被人殺,消了業障,當然往上升。只有殺人,這個生氣的人,才墮落到地獄,要曉得這個道理。

所以在逆境裡千萬不能生氣,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生氣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反而成全了別人。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才是愚痴,所以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做。佛門裡常說,「火燒功德林」,功德不容易修。積功累德,一發脾氣就燒光了。所以你要問問,你有多少功德?你要想一想,我什麼時候發了脾氣?發脾氣之後到現在沒發,所修的就那麼一點功德,因為前面所修的都燒光了。只有忍辱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功德。所以魔厲害,魔看到你積功累德就不高興,就嫉妒了。因為他不能破壞你的功德,只有希望你自己去燒,他在旁邊勸你發脾氣,用種種方法來誘惑你,使你發脾氣,就是勸你把功德趕快燒掉。你也很聽話,一看到這個境界馬上發脾氣,就把自己的功德燒掉了。魔就哈哈大笑,這個人很聽話,叫他燒,他就燒掉了,所以不能上當。逆境現前的時候,自己要覺悟,是魔境現前要把我的功德破壞,你要是一下發覺了,偏不上當,你功德保全了。

  那個逆境是什麼?是逆增上緣,那是佛菩薩。所以佛與魔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破壞你功德的就叫魔,成就你功德的就叫佛。他故意惹你生氣,你不生氣,那是佛,為什麼?你的功德更增上。魔、佛就是一念覺迷變現的境界,你一念覺,外面統統是佛;一念迷,外頭統統是魔。說穿了,真正外境無佛亦無魔,佛與魔就是你自己一心在那裡轉變。所以不管在什麼情形之下,別動肝火,決不生氣。也有人說,如果不生氣,人家來欺負我,得寸進尺呢?這個情形有的,可以裝著生氣,假生氣別真生氣。一生氣,事情辦成了,那叫善巧方便,那是智慧的運用,不是真生氣,真生氣就是火燒功德林。演演戲,表演一下沒關係。我們一定要善於運用,善於運用是智慧。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08

《華嚴經》中,世尊引用光嚴童子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裡,維摩居士教導我們什麼是道場,如何將心安住在道場。心的安住,在大乘修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要求心安,先要求得身安,身心安穩,道業才能成就,正如同佛家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要弘法利生,首先要令大家生活能安定,這樣才有心學佛;生活沒有著落,每一天的憂慮放不下,就沒有心思學佛。印尼暴動的時候,有幾位印尼同修來看我,對我說:「佛號都念不下去!」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家何時會被燒掉,生活在疑慮恐懼之中,沒有一刻能安穩。所以,身心的安穩非常重要。

契入佛法,對佛法的利益逐漸明白了,身心才真正得到大安。法身大士無論在任何環境裡,身心總是安穩,縱然是劫火滿三千大千世界,身心也是如如不動,安穩如須彌山。諸佛如來與法身大士是以法空為座,也就是說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通達,沒有絲毫的疑惑,這時心才得到真實的安住,安住在一切法空。以法空為座(這個座是師子座),座表示安穩、安住的意思,安住在法空之中,這就是真正安住在實相(事實真相)。所有一切憂慮、煩惱、牽掛、業障都圓滿的消除,因為這些都不是真實的。

佛經比喻罪障就好比霜、露水一樣,太陽出來不久就消失了,太陽就是比喻智慧。自性智慧現前,業障才從根本拔除;智慧不現前,決定有業障、罪報。雖然全是假的,如夢幻泡影一樣,卻不能說夢中沒有境界,夢裡確實有境界,但是夢中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在假相裡受苦;明瞭事實真相,知道這種假相了不可得。《般若經》上,佛說了幾百遍「無所有」、「不可得」,確實是無所有,確實是不可得。你認為有、認為有得,是迷惑,不是智慧。

佛說「有」,佛不著有;佛說「空」,佛也不著空,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無有法可說」。說與無說同時存在,同一個意思,說即無說,無說即說。我們把說與無說看作兩件事情,這是迷,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用比喻(實在講,比喻是無法達到事實真相,一切的比喻只能比個彷彿),你要從比喻當中去體會,體會淺深各人不同。佛用鐘來作比喻說法,「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我們撞鐘,鐘響了,鐘本身並沒有意思去想響(你來撞擊,我趕快就響),它無心,無心就無聲,所以聲即無聲,無論音聲大小都是無聲。在洪鐘響亮的時候,你能聽到無聲,你就聽到法性。

《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撞鐘時聽到鐘的聲音是外聞,聽不到鐘的聲音是聞自性。見色而不著色,聞聲而不著聲,才能做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入佛的法界(一真法界),與心性體、相、作用圓滿的相應,即《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契入「大方廣」,你過的生活就是佛華嚴的生活,學佛入這樣的境界才能真正得受用,才是真正學會了。宗門的大德常常問學人:「會麼?」真的會。不會的人心被境轉,這是佛常講的「可憐憫者」。境是假的、是夢幻泡影,凡是隨夢幻泡影而轉,就永遠墮落在輪迴之中,隨業流轉永無出頭之日。

大乘法裡,要超越生死輪迴、超越十法界,才算是成就。小果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不是真的成就,那個成就是相似位。而真實的成就,凡夫也能做到。凡是凡夫做不到的,佛決定不說。賢首大師判教,五教裡面有頓教,頓教是頓超,從凡夫地立刻就契入如來果地。

隋唐以前有些大德們,講往生淨土的前面四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而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凡夫可以達到上上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親自宣說的,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哪些是緣?遇到正法是緣,遇到淨土是緣,遇到善知識是緣,遇到好的同參道友是緣,遇到修學道場是緣,種種緣統統具足就上上品往生;緣不具足,品位就次一些。我們細細想想,歡喜接受,肯定自己有分,殊勝的法緣不能捨棄。新加坡這個道場,可以說是一切勝緣圓滿具足,我們將心安住在這個地方,一心一意專修專弘。弘就是自修,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利他是一件事情。

要想得到最殊勝的成就,一定要深入經藏,深解義趣,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過去我講《金剛經》的時候,提示同修們,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當中要想到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用現代話講是看法,你應該有這樣的看法,然後你才能離一切相。「離」是不著,不著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一切法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法法圓融,即一切法。換言之,你要是不能作如是觀,心還隨境轉,就不是一切法,連《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佛法、世法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念迷,佛法也是世法,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何時學會不被境界轉,功夫就得力,這個功夫並不是很高,但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逐漸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我們坐在這個座位上,一坐下來,法空為座,佛以法空為座,這就對了。

住在一個房子裡,不管什麼樣的房子,搭個帳篷也好,在帳篷裡慈悲心現前,身就得安穩。房舍是保護我們的身體,慈悲心就像房舍一樣,保護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走進一個房舍,就要生起這個心:我要像房子一樣,庇佑一切眾生,使他們避免日曬雨淋。你喜歡樹木,看到樹木,就想到「高樹法幢,普度眾生」。所以,佛在經上講,《華嚴經》是一切諸佛常說、遍法界說、無間斷說,這個話是真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無處不是佛在說《華嚴經》,無處不是佛在轉究竟圓滿的法輪,是眾生自己不覺,迷惑顛倒,得不到法義。我們在佛法上要想有成就,外緣重要,借重外緣開發自性;外緣再好,不知道回頭,不知道開發自性,就空過了。

維摩居士講:「布施是道場。」佛在大乘經上常講,毫髮的布施(毫是毫毛,髮是頭髮,布施這麼少的東西),功德福報遍虛空法界,這是真的。因為稱性,所以遍虛空法界。所謂稱性,就是與真心相應,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心量是遍虛空法界,毫髮之善也遍虛空法界,得福報無有窮盡。世間人布施一萬塊、十萬塊,乃至布施千億、萬億,得的福報有限。得多大福報?就在他限量之內,這個限量是他自己劃的,不是別人劃的。他的心量小,如果念念為自己,無論布施多少,所得的福報是一個人受用。心量想到一家,就一家人受用,只有這個範圍,無法突破障礙。心量想到自己的國家、民族,將來他的福報就作這個國家的國王,作這個民族的領導,他的福報只到此地。如果懂得大乘佛法,心量拓開了,心量到大千世界,但一個大千世界還是很有限,不能突破到第二個大千世界。所以,有界限,得福始終是有限。

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唯有《華嚴經》講得透徹。這樣圓滿的法輪能在一生當中遇到的有幾個人?如果不是善根、福德、因緣在此時成熟,就遇不到,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如同彭際清居士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話說得一點也不過分。真正是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有福的人,寧願捨棄生命,也不願意捨棄這個希有難逢的機緣,如此才能有成就。

聞法修學真正是希有難逢,要有覺悟的心、願心,掌握機會,不要失去這個機緣,我們才能成就。這些道理與作法,也能啟發一些有心人。善根、福德成熟的人,看到我們這個作法,會有所感悟,會來學習。他知道應當如何學佛,如何將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得到真實圓滿的成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15

我們生活在世間,一切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如果為自己,就不必住在這個亂世,可以早一天去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對於西方淨土全程肯定,絲毫疑惑都沒有,往生的道理與方法也明瞭,決定去得了。《地藏經》、《華嚴經》上說,世間眾生愈是有苦難,愈是需要幫助,所以在我們的身體還沒有壞之前,能使用一天就幫一天忙。年輕人發菩提心尚且如此,何況像我這個年齡?七十歲是退休的年齡,這一生的事情已經結束,要辦自己來生的事情,希望來生比這一生過得更好。由此可知,退休之後是反省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真正能這樣覺悟,來生才能比這一生更好。

世間人沒有接觸佛法,不知道法界的真相,但是普遍都相信有天堂、地獄,有餓鬼、畜生,總希望來生能夠生到天上、人間享福,不至於變餓鬼、變畜生。有許多人年輕的時候氣旺,剛強之氣造作一些罪業,晚年的時候多半都會懺悔,知道自己做錯的事太多,對不起眾生,對不起社會。

我過去曾聽李炳南老師說,慈禧太后晚年也懺悔,在臨死之前很感慨的囑咐後人:女子不要干政,這是她的懺悔話。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提到,清朝早年宮廷裡念《無量壽經》,從《無量壽經》裡建立共識,所以清朝每一代的帝王確實非常英明有智慧,沒有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大家統統依照佛的意思來做,人人心服口服,沒有話說。慈禧是咸豐的妃子,干政後廢除了宮廷讀經制度,一切要依她的意思去做,所以大家尊稱她作老佛爺,要依照老佛爺的意思,不依《無量壽經》,結果是亡國。她只知道鞏固自己的權位,不知道鞏固國家及人民的利益,作威作福,造作深重的罪業。所以,人在晚年的時候,在臨終的時候,只要有良心,沒有不悔過的。這些人一生造作罪業,臨終知道後悔,做出一個好樣子,這也是表演給我們看。

佛家教我們每天反省、懺悔、改過,才能避免造作罪業。所以,佛門的早晚二課,早課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要依教修行,不違背佛的教誨;晚課是反省,細細的省察,這一天有沒有造作罪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叫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希望自己的善業與日俱增,自己的惡業天天減少,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能得力,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在十法界、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想到哪裡都能辦到。

功夫不得力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正如《地藏經》上所講,必然是「隨業流轉」。業力做主宰,必然是惡業多,善業少,作主的是惡業。這種情形非常明顯,我們自己稍稍反省一下就會發現,是業力在主宰我們。譬如我們很想學好,偏偏做壞事,這就是業力在主宰。業力是妄想、習氣、貪瞋痴慢,順心意的境界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假若死的時候還是業力作主,業力會牽引你入六道輪迴,如果是惡業必然牽引你往三惡道;善業做主宰,就是人、天二道受生;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生三善道。淨業能做得了主,才能生佛國。淨業就是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自己的心都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都能與四弘誓願相應,都能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相應,就是菩薩,已經超凡入聖,必定生在佛國。

儒家教學的目的,希望大家做聖人、做賢人、做君子,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原則,要從「格物致知」下手。格物裡特別講求「克己」,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習氣;不能克服,格物就沒有功夫。格物是克制欲望,人都有欲望,欲望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享受的欲望克服、降低。

佛法講,欲望愈降低,你在欲界天愈往上升。欲界六層天愈往上,欲望愈少,來生享天福;欲望愈濃、愈執著,果報是往下墮落。佛法教人要作佛,要超越三界、十法界,所以教人一定要斷欲望。心理上不能有絲毫的欲望,要捨得乾乾淨淨,要知道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你能夠捨棄欲望就是捨棄六道輪迴,捨棄了六道輪迴,再到六道輪迴來,就是菩薩度眾生,是乘願再來,不是輪迴來受報。示現的種種形象,都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是來唱戲、表演的,來教化眾生、啟發眾生,我們要能體會佛所說的甚深義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念 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急難的時候愈簡單愈好。咒比名號多,名號好念,「阿彌陀佛」四個字,緊急關頭,「南無」兩個字都不要念了。你們看蓮 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裡面有記載,有人向蓮池大師請教:「您老人家怎麼樣教別人念佛?」他說:「我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您老人家自己怎麼念 佛?」他說:「我念『阿彌陀佛』四字。」他說:「為什麼教人家念六字,自己念四字?別人未必這一生當中求生極樂世界,加『南無』,南無是皈依、是禮敬,這 是客氣話,要客氣一點。

是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客氣話統統免了,就是一句佛號。」《彌陀經》講「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你說多簡單!愈簡單愈有力量,六個字就不如四個字, 四個字比六個字更有力量!咒更長,愈長,你的心力就愈散,不能集中;愈簡單,你心的力量愈集中,集中才產生力量,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念咒不如念 佛」。

什麼說「念經不如念咒」?經長,經比咒長。小經,念一部《阿彌陀經》,哪裡能比得上念一遍《往生咒》簡單?《往生咒》比《阿彌陀經》簡單多了,佛號又比 《往生咒》簡單。記住!愈簡單的愈有力量,這個不能有疑惑,不能有誤會。從前黃念祖老居士拿照相機做比喻,還滿有道理。他說:「阿彌陀佛就像傻瓜照像機, 每一個人拿了一按,張張都好,沒有一張照壞的。

高級照相機一台十幾萬元,三十六張底片,你拿去照,一張都照不好,要是專家照,一捲也許能夠照個五、六張好的。這不如簡單的好,愈簡單愈好」。

古德提供我們一個參考,「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我初學佛的時候,李炳南老師也常講給我們聽。為什麼?古人講「世出世間法,誠則靈」,經太長,誠很難做到。「誠」是什麼?誠是清淨心,沒有一個雜念。

一部經那麼長,從頭念到尾不起雜念,太難了!咒比較短一點,時間短,短時間不起雜念比較容易。可是大悲咒也相當長,比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一樣,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裡面可以不雜一個妄念,念大悲咒就不保險,這就說明為什麼念咒不如念佛;真正要

產生效果,一定是清淨心。經懺儀規裡面,我們看到「一心稱念」,有沒有感應就在「一心」,二心就沒有感應。諸位想想,「一心」,這決定是佛號比較容易。

蓮池大師講:「六字不如四字」,四字更少,四字是「阿彌陀佛」,「南無」都不要了。蓮池大師自己一生持名念佛,他念四字。《竹窗隨筆》裡面,他說明自己一生念四字,他教別人念佛念六字,念「南無阿彌陀佛」。

人問他:「你自己念四字,為什麼教別人念六字?」他說:「我自己求的是這一生決定往生,所以完全依照佛在經典教導的方法去做,佛在《彌陀經》上教導人執持 名號,名號只有四字,我依教奉行。」「為什麼教別人念六字?」他答:「別人未必下定決心求生淨土,加『南無』二字是尊敬。」我們念「阿彌陀佛」,這是直接 念名號,加上「南無」,就是現在中國人講「尊敬的阿彌陀佛」,南無是尊敬的意思,這是客氣話。

所以不想生西方極樂世界,稱一句「尊敬的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如果真想去,客氣話就不要加,加客氣話幹什麼!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的,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真正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客氣都用不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

那個會勸人的人,自己沒有成就,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這個決定不會錯。為什麼?佛是這樣勸人,我們也學會了,這個不會錯,絕對不會誤人。縱然沒講清楚,對他是沒有害處的。他縱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會墮惡道;他要是墮惡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墮惡道的,絕對不是念佛墮入惡道的,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勸人念佛,勸人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不會錯誤。勸人念其他的經論,有一點問題。什麼問題?怕那個法門不契機。就好像人家害病,害病的時候,你介紹藥給他吃,這要負責任的。你對病情不了解,對藥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個人生病吃這個藥好了,你看到這個人生病了,也趕快拿這個藥給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樣,這一吃,吃死了,你要不要負責任?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在此地勸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最好勸他去看醫生,不要輕易介紹成藥拿給人吃。

很多法師都被信徒害死了,我親眼看到道安法師就是被信徒毒死了。信徒對師父太愛護了,這個送這個藥,那個送那個藥,都是好藥,結果把師父吃死了。所以我比較聰明,什麼人送給我的藥,我接受過來,第二天丟到字紙簍去了。我也不能送給別人;送給別人,把別人害死,怎麼辦?所以都當作垃圾處理掉了。我告訴你們,下一次就不要送藥了。買的好藥,真的很名貴,我統統當作垃圾處理掉了。為什麼?萬一吃病了,怎麼辦?誰負責任?所以藥不能隨便吃,佛法法門不能隨便亂介紹人。

「阿彌陀佛」可以介紹,那就是他適應的能力很廣泛,什麼病都可以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像萬金油、八卦丹一樣,這個可以。什麼病,你吃了沒有壞處,只有好處;縱然不能把病治好,也不會加重病況。這是萬應丹!介紹這個不害人,介紹其他的方法,如果不契機,就要害人。

『勸進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勸人學佛,勸人修行,幫助他進步,幫助他精進,這個要有智慧。所以我們看到外面有很多勸人參禪、勸人學密、勸人念咒,勸人這樣那樣,都很危險。那個人也很好心,不能說他是有心害人,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確實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對於法門不了解,眾生根性也不了解,這一種盲目的勸進,非常危險!縱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過失就很重,決定是有過失的。

勸人學佛尚且這樣的難,勸人出家更不容易,負的責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將來是一個好的法師,修行證果,弘法利生,你的功德太大了,無量無邊!如果將來他出家了,羞辱佛門,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間一般人造的罪業是要加倍的重。試問問,你要不要負責任?

你要負責任。怎麼可以輕易勸人出家?

李老師一生在台中講經四十多年,從來不勸人出家。他有三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受戒,第三個不勸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發心。你勸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學佛,就是因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來學了。你勸他一定要吃素,他下次不敢來了,所以不勸人吃素。受戒容易,持戒難!所以老師一生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這是絕對正確的。

那是真正要有慧眼,對於這個人真正了解,覺得他出家之後,確實是一個人才,將來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揚佛法。你要看準了,你就勸他,可以。勸他出家之後,出家以後的機緣也相當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能夠修學的道場?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是決定他成敗的因素。難!太難太難!你要把這些問題統統都看到了,決定不敢勸人出家。

「三福」到這裡跟諸位介紹完了。我跟大家這一次講得比較詳細,有沒有盡其義?差太遠了。這十一句深廣猶如大海,我能講的是大海之一滴。諸位細細去讀誦,細細思惟體會,這個確確實實是學佛的基礎。不管你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並不完全是對修淨土而說的。因為後面佛說的很清楚,此三種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我們就曉得,它的範圍非常廣,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離不開這個原則,它是一切諸佛淨業的正因;換句話說,是一切諸佛必修的基本科目,我們怎麼能夠輕視它?這一段是解釋《疏鈔》裡面提到的「淨業三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老法師開示:台灣有很多發心放生的,放生是屬於無畏布施。

可是你自己放生,不如勸大家放生,那個功德更大

所以我常勸放生的同修們印《護生畫集》,多印這些圖畫文字勸大家放生。

甚至好的這些圖畫文字,可以從電影院的廣告片打出來,看久了他也許會感動。

所以,勸人吃素,勸大眾愛護生物,這是更廣義的放生,這個功德更大!

淨空老法師開示:咱們今天講放生,每天起心動念,「我到市場買個東西放生」,有沒有福報? 有一點點小福報,大的福報捨掉,沒有了,為什麼?念佛中斷

放生應該用什麼態度放生?偶爾遇到,不是特別去找

特別去找,這個錯了,你到底是修放生法門、還是修念佛法門?

還有修慈善布施,到處去找哪裡有可憐的人我們去幫助他,

到處去打聽、到處去找,這都錯了,這是你一心去攀緣

應注意以下六點:

(一)放生是救命的行為,要细心周到,處處為眾生著想,做到問心無愧才可以。

(二)不能貪圖一時方便或便宜,先去預定,造成商家趁機捕抓兜售。

(三)不能固定時間地點採買及放生,以避免有心人士伺機歛財捕獵,害及物命。

(四)隨缘買物放生,不拘多少,十元不嫌少,千万不嫌多,物命一條不算少,物命萬千不算多,只要慈悲喜捨,心誠為要。甚至没錢也可以出力,隨喜放生,讚嘆放生,也是功德無量。

(五)放生地點宜選擇人烟稀少,地廣水深,適合物類生存之環境為原则。

(六)放生儀式宜簡單隆重,放生過程宜迅速確實,千萬不可因人為因素拖延擱置,害籠内眾生多受不必要之苦。

果能遵守以上幾點,放生方有大功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 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講

甚麼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大。佛法用三條,,通通包括了。身體的一切造作身的行為。口裏面的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裏面的念頭,思想、見解、念頭是你心裏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人家一聽到修行,以為一定是吃長素,是每天敲木魚念經,這個叫修行?這誤會了,都搞錯了。真正修行在那裏呢?起心動念我念頭起來了,曉得我念頭錯了,馬上把它改正過來。這個念頭,我是利己損人?我這念頭起來是貪、瞋、痴、慢?這錯了,馬上改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在那裏修?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開口說話,想想這話該不該說?不該說, 說錯了,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身體的一些動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我們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 淨空法師巴黎開示 淨空法師講

弟子規、十善業道經:一切世出世間法的地基

我的老師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很感謝老師,我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圓滿,得力於老師的教誨;那為什麼你們學的時候學的都不快樂,學得愁眉苦臉,這原因在哪裡?不是佛法有過失,是我們學得不得法。佛在戒經上告訴我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有沒有照做?沒照做,我們沒有從小乘學起,就學了大乘,像蓋房子一樣,我這第一層沒有蓋,我就要蓋第二層,蓋一輩子也蓋不成功,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

中國古代小乘經典的翻譯,不下於南傳巴利文的經典。小乘是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非常豐富。現在南傳小乘經比我們《四阿含》聽說只多了五十幾部,由此可知,《阿含》的翻譯相當完整。那為什麼不學?什麼原因?那是由儒跟道代替了。

現在可麻煩了,小乘我們也不學了,孔孟老莊也不學,就直接入大乘,這就是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為什麼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大乘教裡面,就是佛法經教裡面,基礎是什麼?《十善業道》。淨宗學會的成立,我們修學的依據,就是世尊在《觀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是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受持三皈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前面第一條,你看講了多清楚,「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十善業道經》,那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從《十善業道經》學起?《十善業道》你做不到!那後頭就不必說了,念佛也不能往生佛法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大乘建立在小乘基礎上,建立在儒、道的基礎上,所以我們才提出《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儒、道的基礎,我們用這個代替小乘,你才能把《十善業道》修好,《十善業道》有了基礎,你才能逐漸向上提升,這太重要了。

所以諸位無論是你做人,你成家立業,你對社會一切的貢獻,都要以《弟子規》為基礎。你要想學佛,無論是學小乘、學大乘,學任何的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也要以《弟子規》、《十善業》為基礎,離開這個基礎決定不能成就,像蓋大樓一樣,這是打地基,不能不重視

要多聽,要反覆的聽,要非常認真的學習,世出世法基礎都奠立在這個地方。我們自己果然真的能落實,百分之百的做到,佛法就興旺起來了,那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每個人都是天人師,都是世間最好的榜樣。


以下是末學按照 淨空法師講經內容中所整理的修學順序,若有訛誤,望請 十方大德不吝指正:

進程

經典

說明

備註

基礎概論

認識佛教 佛陀教育概論

三皈傳授 了解皈依的真實意涵

了凡四訓
讀誦300遍。

因果教育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太上感應篇
加到晚課後面

弟子規 沒有弟子規,十善業你做不到! 加到早課後面。聽蔡老師講解30遍。

十善業道經 佛門《弟子規》 聽講解30遍。

二年

沙彌律儀要略

淨業三福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門《孝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上面四經為正修,此經為助修。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三年

觀無量壽佛經

五經一論

普賢行願品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往生論

四年
一門深入


專攻一經,一門深入

前二年以淨業三福為主。要做到能背誦、講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二年內做不到就淘汰;

再三年以五經一論為主。也要能背誦、能講解、自己能做到;

最後四年,選擇一部經論專攻,一門深入。總共九年。


即便並非修學淨土法門者,前半部的基礎概論因果教育淨業三福 也是共同科目,這是各種法門的基礎(包括世間學問)。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才是 佛在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才夠資格稱作佛弟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取自太上感應篇 - 第一七一集]

淨空法師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諸位同學,大家好!最近有一些同學提出疑問,來問造像的意義,我想這個問題是許許多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尤其是在近一個世紀以來,佛教的弘傳衰微了,社會廣大群眾對於佛教產生疑惑,誤以為佛教是個多神教、泛神教,凡是屬於這一類的,都是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崇敬一個真神,好像佛教裡面什麼都拜,牛鬼蛇神,數量繁多,造成許許多多人的誤會。其實佛教裡面沒有神,也沒有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這個我們要懂得,佛教在很久之前,教學的手段就走上藝術化。現在世間許許多多的學術都講求藝術,生活的藝術,教育的藝術,學習的藝術,甚至商業的藝術,工業的藝術,乃至於打仗,用兵的藝術。實在說最早走向藝術化教學是佛陀教育,造像是藝術裡面的一種,在整個佛法裡面,不僅是造像,美術、音樂、繪畫、雕塑,乃至於建築,都展現出高度藝術教育,可惜晚近沒有人講解,沒有人懂得了。如果你要是了解,你對於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方式、手法,沒有不佩服得五體投地,造像是屬於裡面的一種,也是重要的一種。

平常我們在許多公共場合裡面,常常看到名人的格言,他們的教誨提示大家,寫幾個字懸掛在那個地方。我也曾經寫過,人家來找我,我給他寫「清淨、平等、慈悲」,或者佛經裡面的幾句話,或者是世間聖人的幾句格言,我們寫在那裡,懸掛在那個地方,讓人家一看提醒自己,我們要向古聖先賢學習。我們寫慈悲博愛這四個字,大家看了很歡喜。可是佛家更進一步,把慈悲博愛塑成一個形像,讓你更有具體的感覺,比那幾個字的用意要深。所以佛家用地藏菩薩,造地藏菩薩這個形像,代表的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地藏代表孝親尊師,讓你看到這個像,你就曉得我要學地藏孝行,學地藏的好學,尊師重道,這個像是表這個意思。這個意思詳細的說明,這是一個課程,他代表這個課程,課程有《地藏菩薩本願經》,有《地藏十輪經》,有《占察善惡業報經》,專門講這樁事情。經典的課程要學習,至少要半年的時間,讓你一看到這個形像,你對這全部課程的內容、教誨,在自己內心油然而生,比我們寫幾個字給人感觸更為深刻,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他不是神,他是表法,代表這個法門。

以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仁慈博愛,把我們的真誠愛心推廣到虛空法界,愛一切眾生就像愛自己一樣,自他不二。說明這一個事理的也有三部經,觀音菩薩代表的這三部經,都不是獨立的,附屬在大經之中。第一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對善財童子的教誨,這一大段的經文在善財五十三參,這是一個單元。第二個單元在《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卷,《楞嚴經》有十卷,第六卷觀音菩薩向世尊報告,也是向大眾說明他自己怎樣修行證果的,如何修慈悲心,如何將慈悲心擴大,到愛護一切眾生。第三部經在《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個單元完全敘說仁慈博愛,落實在各個不同的社會,落實在各個不同的族群,教導我們怎樣去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現千手千眼,我們經驗當中知道,我們兩隻手很方便,如果手一大堆,你說多不方便!所以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是表法的,不要認為觀音菩薩真的有一千隻手,那你就完全錯了。千手是表雙手萬能,千眼是表觀察入微,眾生苦難,極其微細的地方,他都看得很清楚,眼到手到,看到之後,沒有不幫助,沒有不伸手援助的,表這個意思。我們看到這個像就要想到,見到一切眾生苦難,我們要勇於協助,這個造像的功德就殊勝,不可思議。

再如文殊菩薩表智慧,表理智,也就是說孝敬、仁慈、博愛,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就有許多流弊產生;他是理智,不是感情的。世間凡人感情做主宰,變化太大了。現在社會的婚姻跟古時候就不一樣,古時候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結合,父母考慮的深遠,不是感情用事,是考慮到你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幸福,想得很周到,所以離婚率很低,在古時候很少聽說有離婚的。為什麼?理性的結合,不是感情的。現代人是感情的結合,沒有理性,早晨結婚,晚上就離婚,這成什麼話!你就曉得感情跟理智差別太大了。所以過去不是感情,是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共同的努力方向,這樣結合叫志同道合,不是感情,感情變化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個愛要基於理性,不是感情衝動,文殊菩薩代表這個意思。普賢菩薩代表落實、實踐。所以整個佛法不外乎孝親、尊師、仁慈、博愛、理智,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你的工作裡面,在你日常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之間,大乘佛法用這四大菩薩來做代表。

這幾天還有從大陸來到此地參學的同學,來問我他家裡供養的佛像還沒有開光,要不要請法師來開光?開光是什麼意思?開光真正的意思,就是這一尊造像造好了,我們啟用,啟用一定要把造像的意義,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開光。然後你見到這尊像,你自己自性的光明就顯露了,是佛像替我們開光,不是人給佛像開光。這法師給佛像開光,佛像就靈了;不給他開光,佛像就不靈了。那我問你,你拜那個佛像什麼?你拜法師就好了,法師叫他靈他就靈,叫他不靈就不靈,法師的本事超過那個神像了。怎麼會這麼愚痴!所以你供養這個佛像,佛像是時時刻刻開啟你自性的光明。你家裡供地藏菩薩,你見到地藏菩薩,就想到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敬師長,這個念頭一生就是光明。見到觀音菩薩,我就曉得我要以慈悲、以愛心對一切眾生,見到像心裡就生起來,這叫做開光。

所以佛菩薩形像有那麼多,就是我們自性的性德無量無邊,每一個造像代表性德裡面的一種,所以它不是多神教,不是泛神教,它是教學的工具。縱然不懂這個意思,見到佛像有沒有好處?也有好處,在他內心深處,種下了佛菩薩形像的種子,這個種子是好種子,不是壞種子,以後遇到緣,聽到別人一說明,他就會覺悟了,知道造像有這麼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所以不是把它當神明看待,那就錯了!現在一般人不了解這些道理,所以佛教變成宗教了,佛教它原本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你說變成宗教多麼可悲!把佛菩薩形像當作神明去膜拜,這叫迷信。

在佛門裡面有禮拜,有儀式,那些儀式全是教育的意義,都是表法的。佛菩薩形像面前這個供養具,陳設的這些器具,我們一定有香,香表什麼?香表信香,表戒定慧,戒香、定香、慧香,香能夠悅人身心。佛菩薩教導我們,什麼能叫我們身心最快樂?戒定慧,所以這一炷香是代表戒定慧的。我們看到了、聞到了,就要想到我要修戒、修定、修慧,是這麼個意思。不是佛菩薩要聞,都搞錯了。供一杯水,也不是他要喝。水表什麼?水表我們的心,看到水,要像水一樣清淨沒有污染,像水一樣平等不起波浪,讓我們看到在這裡頭學習。我們心一天到晚妄念很多,妄念是波浪,心裡面貪瞋痴慢,那是染污,所以供養不能供茶,要供水。茶有顏色,被污染了,供茶那就等於供貪瞋痴,所以不能供茶,要供清水。它是表法的,都是讓我們自己看的,看到之後立刻覺悟,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怎麼用心?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供花,花代表因,開花之後就結果,花好果就好,花好是種善因,你將來就得善果。沒有一樣不是提醒你。供燈燭,燈燭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今天一般人講的犧牲奉獻,表這個意思。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有一部經叫《造像功德經》,造這個佛像有什麼功德?功德無量無邊,你幫助多少人開智慧,你提醒多少人孝親、尊師、慈悲、智慧、落實。落實就是真,普賢菩薩代表真。所以它是教學的工具,功德之殊勝,沒有其他東西能夠比。人常存此心,連世間算命看相的人都懂得,相隨心轉。你常常看佛像,常常看菩薩像,佛像是智慧的相,慈悲的相,所以人說喜歡造佛像的人,將來他得的果報,自己身相莊嚴,這個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常常看佛像,常常存好心,孝心、敬心、慈悲心、智慧心是好心,他的相怎麼會不好!相貌會轉,身體體質也會轉,這是說造像功德不可思議,造像無比的殊勝,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

今年我們的溫馨晚會,為世界和平祈禱。我們大概有一千人,三十一號晚上八點鐘開始,到元旦早晨八點鐘,十二個小時。我們和平祈禱就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九個宗教都在一起,所以觀音菩薩這個像,我們不方便懸掛,不方便在那裡供養,九大宗教在一起祈禱。我們想了一個什麼方法?我們印觀世音菩薩小佛卡,卡片,每個人手上可以拿一張,這個方法好。佛像的背後,就印今年九大宗教聯合祈禱的那個圖案,非常好的紀念。同修們要我選觀音菩薩的像,他們拿了兩本畫冊來給我,我看了一看都不適合,決定採取我們居士林四樓千手觀音。所以昨天我們去照了幾張,我們把它洗出來之後,印成小佛卡。今天趕快把它洗出來,馬上就去印,我們印個一萬張放在那個地方,什麼人喜歡自己拿,不可以送給人結緣,因為有很多其他教徒,不可以拉人家信徒,我們和睦相處,我們只有建樹,決定沒有破壞。所以一定要懂得造像的意義,造像的功德,造像無比的殊勝,這裡面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佛法無論哪一種的形像,都是啟發人真實智慧,幫助人覺悟,幫助人轉迷為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一段。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現在已經變成佛家的口頭禪,誰都會說。

不但現在人會說,古人也會講。

在唐朝時代,白居易遇見鳥窠和尚。

這位法師何以叫做鳥窠?

他在樹上搭個小蓬,住在樹上像鳥窩一樣,生活多簡單,是個老修行人,萬緣放下。

白居易那時是杭州太守,太守如同現在的市長,他遇到鳥窠和尚,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教大意?

鳥窠和尚就說這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白居易聽了笑笑,這個話三歲小孩都會說。

鳥窠和尚回答一句話,「三歲小孩雖然能說,八十歲老翁還做不到」。

白居易聽了之後,想想很有道理。

做到非常重要,這關係我們的前途,我們的來生,來生是果報,今生是花報。

換言之,不但關係來生,也關係現前,現前可以趨吉避凶。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05 Fri 2009 00:03
  • 睡眠

(節錄自淨空法師《華嚴經》12-17-35【雷音幢相道場神】)

睡眠是障礙、是昏沉,必須要克服。我們生在末法時期,精神體力不好是業障深重,要求三寶加持。我們有真心、切願,認真努力,佛菩薩就會加持,有信心就能做到。世尊當年在世,僧團的出家人每天睡四個小時。什麼時候睡眠?中夜,就是現在晚上十點到兩點,這是佛規定的。所以,我們一天睡眠超過四個小時,就已經很慚愧了。

而精神體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如果你沒有妄想,心地清淨,一天吃一餐就夠了,一天睡四個小時也夠了。心地清淨,身心健康,才是一個正常人。每一天吃三頓,睡眠八小時,不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

所以,我們的毛病在於妄想、煩惱、雜念太多了,要把這些統統放下。內把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放下;外緣也要放下,外緣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從前出家人什麼都沒有,只有三衣一缽,過最簡單的生活,有最健康的身體、最端莊的容貌。心清淨,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所以,財色名食睡統統放下,一餐飲食就足夠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