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一念嗔心就製造92種業障所以不成就

根據華嚴經開示:我們一個嗔恨的念頭,就能製造至少92種業障,所以有人修了半天沒成就。為什麼?答案就在這裏。

一天到晚生氣、不高興、看別人不順眼。普賢菩薩說:你一個念頭就能製造這麼多業障,你一天到晚多少念頭,那還得了!

所以我們現在還在輪回中!

所以,各位同修,大家看過後,要求自己:善護念、千萬不能生氣!

歡迎把此文轉貼各論壇。讓正法佛子大家都能和氣相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於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詔譯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複告諸菩薩大眾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隨眾生根器所宜,略說如來少分境界。何以故?諸佛世尊,為諸眾生,無智作惡,計我、我所,執著於身,顛倒疑惑,邪見分別,與諸結縛恒共相應,隨生死流遠如來道故,出興於世。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余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何等為百萬障?所謂:

1.不見菩提障;

2.不聞正法障;

3.生不淨世界障;

4.生諸惡趣障;

5.生諸難處障;

6.多諸疾病障;

7.多被謗毀障;

8.生頑鈍諸趣障;

9.壞失正念障;

10.闕少智慧障;

11.眼障;

12.耳障;

13.鼻障;

14.舌障;

15.身障;

16.意障;

17.惡知識障;

18.惡伴黨障;

19.樂習小乘障;

20.樂近凡庸障;

21.不信樂大威德人障;

22.樂與離正見人同住障;

23.生外道家障;

24.住魔境界障;

25.離佛正教障;

26.不見善友障;

27.善根留難障;

28.增不善法障;

29.得下劣處障;

30.生邊地障;

31.生惡人家障;

32.生惡神中障;

33.生惡龍、惡夜叉、惡乾闥婆、惡阿修羅、惡迦樓羅、惡緊那羅、惡摩?羅伽、惡羅?中障;

34.不樂佛法障;

35.習童蒙法障;

36.樂著小乘障;

37.不樂大乘障;

38.性多驚怖障;

39.心常憂惱障;

40.愛著生死障;

41.不專佛法障;

42.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

43.不得菩薩諸根障;

44.不行菩薩淨行障;

45.退怯菩薩深心障;

46.不生菩薩大願障;

47.不發一切智心障;

48.於菩薩行懈怠障;

49.不能淨治諸業障;

50.不能攝取大福障;

51.智力不能明利障;

52.斷於廣大智慧障;

53.不護持菩薩諸行障;

54.樂誹謗一切智語障;

55.遠離諸佛菩提障;

56.樂住眾魔境界障;

57.不專修佛境界障;

58.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

59.不樂與菩薩同住障;

60.不求菩薩善根障;

61.性多見疑障;

62.心常愚闇障;

63.不能行菩薩平等施故,起不舍障;

64.不能持如來戒故,起破戒障;

65.不能入堪忍門故,起愚癡、惱害、瞋恚障;

66.不能行菩薩大精進故,起懈怠垢障;

67.不能得諸三昧故,起散亂障;

68.不修治般若波羅蜜故,起惡慧障;

69.於處、非處中無善巧障;

70.於度眾生中無方便障;

71.於菩薩智慧中不能觀察障;

72.於菩薩出離法中不能了知障;

73.不成就菩薩十種廣大眼故,眼如生盲障;

74.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

75.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

76.不能辨了眾生語言故,成就舌根障;

77.輕賤眾生故,成就身根障;

78.心多狂亂故,成就意根障;

79.不持三種律儀故,成就身業障;

80.恒起四種過失故,成就語業障;

81.多生貪、瞋、邪見故,成就意業障;

82.賊心求法障;

83.斷絕菩薩境界障;

84.於菩薩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

85.於菩薩出離道中心生嬾惰障;

86.於菩薩智慧光明門中心生止息障;

87.於菩薩念力中心生劣弱障;

88.於如來教法中不能住持障;

89.於菩薩離生道不能親近障;

90.於菩薩無失壞道不能修習障;

91.隨順二乘正位障;

92.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於余菩薩起瞋心者。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

心不棄舍一切眾生,

於諸菩薩生如來想,

永不誹謗一切佛法,

知諸國土無有窮盡,

於菩薩行深生信樂,

不舍平等虛空法界菩提之心,

觀察菩提入如來力,

精勤修習無礙辯才,

教化眾生無有疲厭,

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是為十。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佛告王舍城內之妙德長者,勇猛長者,善法長者等言,長者!我今說妙義,欲利益未知未來世之恩德者,世間出世間之恩有四種:一者父母恩,二者眾生恩,三者國王恩,四者三寶恩,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負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02、依慈父悲母長養之恩,一切男女皆安樂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03、母之悲恩,我一劫之間住世而說,亦說難盡。……悲母之念子,無物可比也。自入胎十個月間,行住坐臥,受諸苦惱,口不能宣之。所欲飲食衣服,雖得亦不喜之,憂心無時休息,但思惟將生產好兒。若產難時,如百千刀,競來割之;若安產時,與諸眷屬共喜樂,如貧人得如意珠,十月苦痛,以生兒一聲忘之矣。如聽音樂之樂,子寢於母之胸臆,以左右膝,為遊履處,由母之胸臆,出甘露泉而長養,其恩德,聳天山嶽亦不及,大海亦猶淺。若隨順慈母之教而無違者,諸天護念之,福德無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欲報母恩,一劫之間,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亦未能報一日之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04、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毋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05、有福人,請百人淨婆羅門,百人仙人,百人朋友,於七寶堂內,供養百千種上妙珍膳,垂瓔珞,以百寶莊嚴床臥具,以百藥治療病,滿百千劫,亦莫若一念孝順心,以微少物,供養悲母,隨從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06、父母視子有五事:一令去惡就善,二教以書疏,三令持經戒,四使娶婦,五家中所有給與。《六方禮經》
07
、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當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於時作飯時,三不增父母憂,四當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當恐懼求醫治之。《六方禮經》

08、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最勝佛頂尊勝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09、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末羅王經》

10、佛問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三歲,母之懷抱,為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中陰經》

11、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時,亦更為人償債,奴婢男子父母,不可稱數,皆有一時之緣,難可脫免,至今得道。現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緣,不由償債,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學道,累功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亦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一墮失人種,累劫不複。《分別經》

12、知恩者,雖在生死,善根不壞;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讚知恩報德者。《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13、普賢菩薩告德藏菩薩言:佛子若欲證得此三昧者,先應修福,集諸善根,謂常供養佛法僧眾,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貧窮苦惱,無救無歸,可悲湣者,攝取不舍。乃至身肉,無可吝惜。何以故?供養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諸眾生皆獲安樂。供養法者增長智慧,證法自在,能正了知諸法實性。供養僧者,增長無量福智資糧,致成佛道。供養父母和尚尊師,及世間中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供養。何以故?以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報斷滅,作諸惡業。故諸如來稱讚知恩,毀背恩者。《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14、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梵網經》

15、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不孝也。《佛說未生冤經》

16、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經》

17、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經》

18、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上之神也。《四十二章經》

19、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事壽量而不暫舍,供給衣食醫藥,種種所需,猶未能報父母之深恩。《本事經》

20、奇哉!我母受大苦惱:滿足十月,懷抱我身;既生之後,推幹去濕,除去不淨,大小便利,乳哺長養,將護我身。以是義故,我當報恩,色養侍衛,隨順供養。《南大般涅槃經》

21、子視父母有五事:一念家事,二修負債,三解誡,四為供養,五令父母歡。《善生子經》

22、飲食及寶,未足能報父母恩,引導令向正法,便為報二親。《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23、若父母無信,令起信心;若無戒,令住禁戒;若性慳,使行惠施;若無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報恩。《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24、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中阿含經》

25、夫為人子者,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父母所為,正業不斷。《長阿含經》

26、烏答摩納至佛問訊,而作是言:曇雲,若眾生如法乞財,供養父母,又以正理使得樂處,正理供給,當得福不?佛言:如是供養,實得大福。佛言:摩納,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財,又以正理供養父母,正理使樂,正理供給,獲無量福。《雜阿含經》

27、佛告比丘:堅持七行,必得帝釋。何以故?昔者帝釋為人之時,發初履行,孝順父母;供養尊長;所言柔軟;斷於兩舌;好施無慳;恒修實語,終不欺誑;不起嗔恚;設生嫌恨,尋思滅之。《雜阿含經》

28、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為二,所謂父母也。若複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飲食,床座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屎尿,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增壹阿含經》

29、若有眾生知返複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況大恩。設離此間百千由旬,猶近我不異,我恒歎譽。若有眾生不知返複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黎,在吾左右,此人猶遠。是故比丘當念返複,莫學無返複。《增壹阿含經》

30、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為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度父母;三者無信之人,立於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為此五事。《增壹阿含經》

31、佛告阿難、難陀、羅雲: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是時釋提桓因及諸天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弗告諸天:止止,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增壹阿含經》

32、受優婆塞戒,先學世書。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余一分,藏積俟用。《優婆塞戒經》

33、若優婆塞受持戒訖,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優婆塞戒經》

34、修菩提道,佈施持戒多聞智慧,修學世法,供養父母師長有德,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讀誦書寫十二部經,複能遠離貪恚癡等,名為菩提勤行精進。如是悉名為正精進。《優婆塞戒經》

35、善男子,我於往昔為四事故,舍離生命。一者,為破眾生諸煩惱故。二者,為令眾生受安樂故。三者,為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為報父母生養恩故。《優婆塞戒經》

36、佛言:非但今日讚歎慈孝,於無量劫,亦常讚歎。《雜寶藏經》

37、佛言:若人於父母所,作少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罪亦無量。《雜寶藏經》

38、佛告諸比丘言:有八種人,應決定施,不複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遠來之人、六遠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雜寶藏經》

39、菩薩為供養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財物。為起寺舍造像,為佈施,若有此因緣,得受金銀財物,無有罪過。《文殊師利問經》

40、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何等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正法念處經》

41、眾生知恩欲報德者,爾時菩薩令修善,不須世間財利酬報。報之大者,當供養父母,乃至持戒。求報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薩報恩巧方便。菩薩為主於父母尊重,種種方便勤修善法,隨時供養,知恩報恩。《菩薩地持經》

42、飯諸賢聖,不如孝事其親。孝者,盡直心,無外私。佛告諸比丘:吾世世奉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六度集經》

43、文殊師利白佛言:雲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報生邀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於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舍利弗問經》

44、天聞地神雲乎:我負大地,一切所有,及須彌山之重亦不厭。然我於三種人恒有厭心:一者懷叛逆心,欲謀害人王者,二者棄親恩,不孝父母者,三者撥無因果,破法輪僧,障修善者也。如是人,一念間亦不欲任持之。《華嚴經》

45、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揮霍之間,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落阿鼻大地獄中。化閻羅王大聲告敕:癡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地獄。作是語已,即滅不現。爾時,獄卒複驅罪人,從於下鬲,乃至上鬲,經歷八萬四千鬲中,捸身而過,至鐵網際,一日一夜,爾乃周遍。阿鼻地獄一日一夜,此閻浮提日月歲數,六十小劫。如是壽命,盡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滿五劫。《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46、佛告阿難: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於道場者,此人應向父母等前,燒種種香,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場,哀湣聽許。亦應種種諫曉,隨宜說法。亦應三請,若不聽者,此人應於舍宅,默自思惟,誦持經典。《大方等陀羅尼經》

47、世間父母極親愛,眾生慢心不尊重;欲今摧伏我慢幢,是故出家為救護。《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48、菩薩世世喜然燈於佛寺,及師父母前。菩薩世世隨時熟果及好香華,持上佛比丘僧師父母。菩薩世世事師父母,若見臥睡,不數驚覺,若欲使覺,當持音樂。若持好語,誦經往覺之。菩薩世世有奇異美飯食,終不獨食。若師父母有飯食,不滅損而食之。菩薩世世持善意視佛,見怨家,見父母,心正等無異。《佛說菩薩行五十緣經》

49、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50、爾時,信相菩薩為諸眾生而作發起,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眾生,為諸獄卒判磪斬身,從頭至足,乃至其頂。斬之已訖,巧風吹活,而複斬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兒魁膾,斬截眾生,而獲斯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51、複有眾生身體頑痹,眉須墮落,舉身洪爛,鳥棲鹿宿,人跡永絕,點汙親族,人不喜見,名之癩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壞塔寺,剝脫道人,斫射賢聖,傷害師長,常無返複,背恩忘義,常巧苟且,淫匿尊卑,無所忌諱,故獲斯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52、複有眾生身體長大,聾騃無足,宛轉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為諸小蟲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處。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語,不孝父母,反戾時君。若為帝王大臣,四鎮方伯,州郡令長,官禁督護,恃其威勢,侵奪民物,無有道理,使民苦悴,呼嗟而行,故獲斯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53、複有眾生,其形甚醜,身黑如漆,面目複青,頭頰俱堆,皰面平鼻,兩眼黃赤,牙齒疏缺,口氣腥臭,矬短臃腫凸髖,腳複繚戾,僂脊眶肪,費衣健食,惡瘡膿血,水腫幹痟,疥癩癰疽,種種諸惡,集在其身。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他作罪,橫罹其殃。永不見佛永不聞法,永不識僧。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人子不孝父母,為臣不忠其君,為君不敬其下,朋友不賞其信,鄉黨不以其齒,朝廷不以其爵。妄為趨作,心意顛倒,無有其度。不信三尊,殺君害師,伐國掠民,攻城破塢,偷寨過盜,惡業非一,美己惡人,侵淩孤老,誣謗賢聖,輕慢尊長,欺誑下賤。一切罪惡,悉具犯之,眾惡集報,故獲斯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54、佛告辯意:複有五事行,死入地嶽億劫乃出。何謂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眾而行誹謗,輕毀聖道。二者:破壞佛寺尊廟。三者:四輩轉相譭謗,不信殃罪,無敬順意。四者:反逆,無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順從。五者:當來有欲為道者,已得為道,便不受師教而自貢高,輕慢誹師。《佛說辯意長者子所問經》

55、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貪生,有人樂死。何人貪生?其人生世,愚癡幽冥,不知死已,後世更生。違佛遠法,不遭明師,殺盜淫欺,唯惡是從。如是之人,貪生畏死。何人樂死?遭遇明師,奉事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和順妻子,奴婢眷屬,謙敬於人,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應生天,受五欲樂。惡人死者,應入地獄,受無量苦。善人樂死,如囚出獄。惡人畏死,如囚入獄。《未曾有因緣經》

56、世尊又告王曰:眾惡之罪,最重有五。不孝不忠,殺親殺君,家滅國亂,重罪一也。羅漢之行,得空不願,無相之定,與佛齊意,拯濟眾生;而愚向之,重罪二也。佛者,眾罪已畢,景福會成,相好十力,法導眾生,慈悲喜護,心過慈母;而愚惡謗,重罪三也。清淨沙門,志清行高,懷抱經法,助佛化愚,諸佛相紹繼,眾生得度,皆由眾僧。佞讒交構,以致不調,僧不調,正法毀民狂走;正法毀,民狂走者,三道興,惱比丘僧,重罪四也。佛之尊廟,寶物水土,眾生赤心以貢三尊,愚人或毀盜之,重罪五者也。犯斯五者,其罪最重。《佛說自愛經》

57、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舍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醫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侍,於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啖。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語,信用無舍。或為妻子呵罵父母,或共親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於淫欲,無慚愧心。如是眾生,攝在何等眾生數中?』(大薩遮尼幹子)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舍、違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劫賊。』《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

58、是諸眾生所作十惡之無間業,誹謗三寶,不孝父母,及沙門婆羅門,輕慢尊長,應墮地獄餓鬼畜生。《會部金光明經》

59、佛語寶積:未來眾生具五因緣,得聞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具佛禁戒,威儀不缺。二者:孝養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繫念不亂。四者:聞方等經,心不驚疑,不沒不退。五者:信佛不滅,於第一義心如流水,念念不絕。《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60、佛告不離先尼王:人命欲終,身體不寧,血脈為消,面色為變,命日欲促。溫去身冷,魂神去矣。所有珍寶父母、兄弟、妻子、內外知識、奴婢皆當棄捐。隨行獨去,不知所到。世間雖樂,不得久留。王當是時,當何恃怙?唯有孝順慈養二親,供事高行清潔沙門。見凡老人,當尊敬之;所有財寶,與民同歡;當以慈心施惠於民;無以讒言殘害民命。為王之法,當宣聖道,教民為善;唯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諸聖咨嗟;天龍鬼神擁護其國;生有榮譽,死得上天。身死神去,當何所恃,唯恃善耳。火盛煒燁,恃水滅之;饑渴之人,唯恃水穀;老恃機杖;盲恃有目;冥恃燈火;疾病困篤,恃良醫藥;船行巨海,風浪盛猛,恃被榜櫓;道有盜賊,恃藏匿處。身死神去,唯恃修喜;猶波難逢,各恃其事以自拔濟。《佛說諫王經》

61、夫欲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62、若自造作衣服缽器,先奉上佛,並令父母師長和尚先一受用,然後自服。

63、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尚耆舊。

64、如來以正遍知,宣說真實之言,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舍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寶輩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勸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方便佛報恩經》

65、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衣服飲食,房舍臥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緣,自致成佛。
父母眾僧,宜應讚歎軟語,常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幹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眾生。佛告阿難:父母眾僧,是一切眾生二種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

66、佛告阿難:均提沙彌,非適今也。過去世時,供養父母眾僧,修好功德,遇善知識,今得道果。《大方便佛報恩經》

67、菩薩摩訶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諸師上座長老。於無量劫常為眾生而行佈施,堅持禁戒,修習忍辱,勤行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大般涅槃經》

68、施三種人,果報無盡:一病人、二父母、三如來。《大般涅槃經》

69、佛告首迦:眾生惱亂父母,令心憂惱,得多病報。供養自己父母及諸病人,得少病報。於父母所無愛敬心,得醜陋報;愛敬父母尊長,得端正報。於己父母及賢聖所,無心奉侍,得少威勢報;於己父母及賢聖所,恭敬奉迎,得大威勢報。不知敬父,不知敬母,得下族姓報;善知敬父,善知敬母,得上族姓報。於父母所,滅撤生業,得少資生報;於父母所,供養生業,得多資生報。《業報差別經》

70、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雲何為二法?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若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是謂比丘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是故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71、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賢愚因緣經》

72、普賢菩薩告言:佛子於十方處,一切清淨圓滿佛?,諸眾生類,其中示現無量佛事。諸菩薩等積種種福德善根,應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孝養父母,常不斷絕。一切貧窮困苦孤獨亡,菩薩皆應悲哀攝受,乃至自身血肉,隨應施與,勿生慳恪。《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73、爾時,世尊在靈鷲山,以天眼遙見父王,病臥著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終。告難陀曰:父王淨飯是我曹父,今得重病,宜當往見。難陀受教唯然。今宜往詣,報育養恩。阿難白言:淨飯王是我伯父,聽我出家為佛弟子,得佛為師,會欲共往。羅雲白言:世尊雖是我父,棄國求道,我蒙祖王育養成就而得出家。欲往奉覲祖王。佛言:善哉!王見佛到,痛既即除。佛言:唯願大王莫複悲憂,即以手著父王額上。無常對至,命盡氣絕,忽就後世。而以棺斂著於師子座上。佛共難陀在喪頭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住在喪足。難陀長跪白佛言:父王養我,願聽難陀擔父王棺。阿難合掌白佛言:惟願聽我擔伯父棺。羅雲複前而白佛言:惟願聽我擔祖王棺。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民兇暴,不報父母養育之恩,為不孝之者,為是當來眾生之等,設禮法故,如來躬自擔於父王之棺。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諸山嶇峨湧沒,如水上船。《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74、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白佛,佛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彌沙塞部五分律》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懷瑾說:以佛法來講,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來,所謂心不正,心不淨,人身就多病。什麼叫淨心呢?平常無妄想、無雜念,絕對清淨,才是淨心。

《大藏治病經》中的人生百病全部節錄如下,沒事時讀一讀,或許對你日後的人生大有好處:

喜怒偏執是一病。亡義取利是一病。好色壞德是一病。

專心系愛是一病。縱欲無理是一病。縱貪蔽過是一病。

毀人自譽是一病。擅變自可是一病。輕口喜言是一病。

快意逐非是一病。以智輕人是一病。乘權縱橫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寡是一病。以力勝人是一病。

威勢自脅是一病。語欲勝人是一病。貨不念償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傷人是一病。與惡人交是一病。

喜怒自伐是一病。愚人自賢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

非議名賢是一病。以勞自怨是一病。以虛為實是一病。

喜說人過是一病。以富驕人是一病。以賤訕貴是一病。

讒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顯是一病。以貴輕人是一病。

以貧妒富是一病。敗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亂公是一病。

好自掩飾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陰陽嫉妒是一病。

激厲旁悖是一病。多憎少愛是一病。堅執爭鬥是一病。

推負著人是一病。文拒鉤剔是一病。持人長短是一病。

假人自信是一病。施人望報是一病。無施責人是一病。

與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憎是一病。好殺蟲畜是一病。

蠱道厭人是一病。毀訾高才是一病。憎人勝己是一病。

毒藥耽飲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以賢貢犒是一病。

追念舊惡是一病。不受諫諭是一病。內疏外親是一病。

投書敗人是一病。笑愚癡人是一病。煩苛輕躁是一病。

撾捶無理是一病。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顛狂人是一病。蹲踞無禮是一病。醜言惡語是一病。

輕慢老少是一病。惡態醜對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當權任性是一病。詭譎諛諂是一病。

嗜得懷詐是一病。兩舌無信是一病。乘酒兇橫是一病。

罵詈風雨是一病。惡言好殺是一病。殺人墮胎是一病。

幹預人事是一病。鑽穴窺人是一病。不借懷怨是一病。

負債逃走是一病。背向異詞是一病。喜抵捍戾是一病。

調戲必固是一病。故迷誤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驚胎損形是一病。水火敗傷是一病。笑盲聾啞是一病。

亂人嫁娶是一病。放人捶撾是一病。教人作惡是一病。

含禍離愛是一病。唱禍道非是一病。見貨欲得是一病。

強奪人物是一病。

在百病中,以下十種病是人們最易犯又最易忽視的,所以專列出來談一談。

一是語欲勝人。既不肯認輸,也不肯認錯。

二是輕口喜言。俗話說:「會叫的麻雀不長肉。」

三是非人自是。跟人打交道,老是挑別人的毛病,炫耀自己的長處。

四是以智輕人。老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老是做些自作聰明的事。

五是以直傷人。說話全不顧別人的自尊心,考驗別人的度量。

六是喜說人過。在背後說人的壞話,每個人都可能有過那麼一兩次,但喜說人過,就是一種惡習了,千萬戒之。

七是不受諫諭。有的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對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毫無興趣,甚至很反感。但還須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道理啊!

八是多疑少信。有智慧的人從問題中找答案,愚蠢的人從答案中找問題。

九是兩舌無信。說話輕易許諾,辦不到就找理由辯解,對失信毫無歉疚,是小人物一種普遍的習慣。

十是亡義取利。在有些人眼裏,朋友是用來出賣的。因為「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當你在你家的範圍內,你可能會覺得是家中的主人,但是如果有一群人也住在那兒,那種屬於你所擁有的空間感會漸漸消失。而當你到鄉間時,在廣大的天空及土地所形成的天地中,你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同時,在這個廣大開放的空間裡,你會覺得大自然是你的,即使有很多人在那裡,你仍會覺得很廣闊。

因此,當在室內停留一陣子後,大家都應該到戶外,一方面體驗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去感受自我的巨大。實際上,小或大是全然相對的感受,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環境。

寒山,一位唐朝著名的詩人,寫道:白雲是他的被單,石頭是他的枕頭,大地是他的床褥。(編按:《寒山詩》第七首:細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快活枕石頭,天地任變改!)因為他的心胸廣大,雖然他無一物,但無一物不是屬於他的,這樣的人可以活得很自在逍遙而沒有煩惱。

將心胸打開

人們獨自走到大自然中時,會覺得些許孤單,因此,多數是群體出遊。但他們往往將自己的狹小世界移植到這個大世界中,依然感到隔離,「我是跟這一群人的,不是那一群。」我們不該像個蝸牛,把房子揹在背上走,當另一個動物來到時就縮回去。不論我們認不認識這些人,最好不要以社交關係將他們分類。對身邊的動物,鳥、蝴蝶……等,要友善親近。就像煙囪裡的煙消失在空中一樣,我們應該要消融「群體」或「家庭」的意識,真正融入我們所處的生活當中。

我們來這裡,如果還是談論平時一直談的事情,那不如待在家裡。當我們來到大自然中,應該放下每天的瑣事雜話,放下主觀的心理活動、判斷和分別心,將心胸打開,觀察大自然。

自佛陀時代,出家人到山中靜修蔚為風氣。他們住的小茅屋,通常是易於搭建又能很快拆除的,便於他們移往下一個地方。這樣的生活,是不會養成群居的心態,而會孕育出與宇宙萬物同為一體又相依相存的感受和態度。釋迦牟尼佛原本無意形成特定的團體,或待在某一個地方,因為那會助長特定的思惟,區別內與外、大與小、你的與我的。

無一處不是淨土

所以,在此次郊遊中,我們要去體驗大自然的廣大。如果我們能真正地放開心胸迎向大自然,而大自然也接納我們,我們就會如同詩人寒山般,感受到自己就像大自然般的廣闊。

在我們剛抵達這裡時,有個小男孩很怕滿地爬的吉普賽毛毛蟲。牠們看起來真的很奇怪、可怕,滿身是毛,吃掉樹上的葉子。不過你再想想,人類也不過是隻更大的蟲。我們也有毛髮,也吃綠葉,只是綠葉是夾在三明治裡吃。人們總認為自己是特殊的,有別於他人和自然界,好像是宇宙萬物中的頂上皇冠,這種態度是源自於我們的思辨能力和獲得知識的能力。但實際上,大自然卻未曾在愚智間做分別。

《阿彌陀經》中說,在淨土中,青草綠樹都非常的清淨莊嚴,微風和鳥鳴都在宣說佛法。如果人們能去除自我中心,把自己視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那當微風吹動,百鳥齊鳴時,他們就會聽到佛法。只要心清淨、平等無分別,無一處不是淨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顯什麼;

才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占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蔔什麼;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它們的差別在哪裡?「剎那」、「瞬間」、「彈指」、「須臾」

看書、看報紙、寫文章時,一定常常會看見或用到「剎那」、「瞬間」、「彈指」、「須臾」等等字詞,這些詞都是用來表示非常短暫的時間。但是,它們到底代表多長的時間呢?它們之間有沒有分別?

其實這些詞都是從佛教來的,在佛教的梵典中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

《僧只律》這本書中記載著:

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

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

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就可以推算出具體的時間來:

一晝夜=30須臾=600羅預=12000彈指=240000瞬間=4800000剎那

因為一晝夜=86400秒,因此把每個單位換算成秒數,可以得到:

一「須臾」=2880秒(48分鐘)

一「彈指」=7.2

一「瞬間」=0.36

一「剎那」=0.018

經過簡單的計算之後,才發現:原本以為可以通用的字詞,

其實所代表的時間概念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明白了這些,

以後寫文章用詞時,就可以依據要描述的狀況,選擇最適切的詞來用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家禪語: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佛家禪語:記住家和萬事興,無須終日口不停;愛護家庭如愛己,不妨坦白與忠誠;一點笑容最可愛,家裏立時見光明;忍耐任由風雨過守得雲開見月明

佛家禪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禪語:禪師講經:小魚被熊捕到,求其放生,並稱幾年後自動送上門,熊說它不會為大而無望的機會拋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過著現在才是擁有人生

佛家禪語:眾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荊棘,手被劃破。禪師: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佛家禪語: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會覺得痛苦,何不把苦當磨練?

佛家禪語:一僧得意的對獨園和尚說:心、佛、眾生皆空,無悟、無施、無受。獨園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獨園:一切皆空,哪來如此大火?

佛家禪語:《傳心頌》: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佛家禪語: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經》釋義:貪婪淫亂使人衰老,憤怒使人患病,癡迷會奪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諦

佛家禪語:禪師講經:大鳥怕小鳥從窩裏掉下來,每天都把窩移低一點,災難也因此發生,人們把小鳥都捉走了。過度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佛家禪語:慧者須臾頃,親近於智人,能速解達摩,如第三者嘗湯味。愚人不覺知,與自仇敵行;造作諸惡業,受定眾苦果。

佛家禪語:恐懼不會產生智慧,只有恬靜的心境才會盛開智慧的蓮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佛家禪語:蓮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飄四海,一生若能服務於大眾,那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種罪過。

佛家禪語: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佛家禪語:一佛名為「大無畏」,其渡人也,曰「施無畏」。無畏有五,曰:無死畏,無惡名畏,無不活畏,無惡道畏,乃至無大眾威德畏。

佛家禪語:修行不僅要有誠心,更要有恆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時刻如是,平時不要講那麼多話,舌尖頂上顎,有口水時咽下,那是甘露水。

佛家禪語: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佛家禪語:鄰裏團結,家庭美滿,職業安定,環境優美,這是眾生應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捨,能誠心地服務,無怨無悔,這是最大的幸福。

佛家禪語::心是什麼?答:心是無形無相的我,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可以周遍宇宙。

佛家禪語:《頌投子答月圓未圓》:圓缺曾伸問老翁,石龜銜子引清風。咋朝木馬潭中過,踏出金烏半夜紅。--投子義青。

佛家禪語:禪有四行: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打破執著,是「無所求行」,讓自己從苦海解脫出來,用法淨之理作指導,是「稱法行」。

佛家禪語: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阿彌陀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想修行,但是不知道具體的細節該怎麼做,與大家分享一篇對大人和孩子都有幫助的行為規範:

諸惡莫做,勿因惡小而為之。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可欺,天不可欺。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乃是時刻未到也。善惡報應是毫釐不會差錯的,上天有眼,不會看錯人的。行善乃是一念之差,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閻羅懲之以禍。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片德不積必有餘殃。如果你心存善良,多做善事,那麼不但你自己會得到好的報應,就連你存心不良,盡做傷天害理的事,不但你自己會得到惡報,連你的妻子兒女也同樣要受到連累而遭惡報。所以勸一切人要速速行善立德,正己化人,光前裕後。記住,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遲與來早。善哉善哉!阿彌陀佛!

善惡功過格之善報篇

善報篇:行善之美報,身口意三業皆善

善有五級:

一:得;二:功(十得);三:善(十功);四:德(百功);五:道(千功)

得:

1:思敬神聖、佛菩薩。11

2:整潔衣服11

3:正直不巴結權貴11

4:不說別人短處11

5:廳堂房間乾淨12

6:自己開口說話謙虛12

7:思利益人12

8:真貨賤買13

9:思建寺廟14

10:清掃道路14

11:修補道路14

12:讚揚人念佛頌經15

13:清潔廚房衛生大掃除15

14:朝夕省父母親15

15:施捨窮人飯食15

16:初一十五進寺廟焚香15

17;對人恭敬有禮15

18:寬容別人的過失15

19;祭祀祖先15

20:守禮、知恥16

21:夜間潔收灶上16

22:思造佛像16

23:遵守國家法律法規17

24:助人物資錢財107

25:賞罰公正17

26:勸人為善,勸論善語18

功:(十得為一功)

27:受辱不怨11

28:不起淫念11

29:講經訓蒙11

30:善言利人11功   

31:看別人都是菩薩,自謙是劣才凡夫11

32:口言心由,言行一致11功 

33:尊敬老人,愛護幼兒11

34:鬥量施人,給人方便11

35:放生活物11功 

36:禮誦經文11

37:敬惜字紙,集燒化送海11

38:掩埋禽獸屍體11

39:清理排水溝11

40:夫妻相敬11

41:拾物奉還十元一功

42:男女守利謹慎避免嫌疑11

43:不履妓院賭場等邪地11

44:勤奮為公勞動11

45:修橋造路11

46:女人教子、敬夫、孝敬公婆13

47:印送經文13

48:施捨藥材給病人13

49:求上天保佑雙親百年無病13

50:尊敬奉伺師長13

51:成人之美13

52:誠敬神佑,敬神如神在13

53:遵守奉行上級命令14

54:完納國稅15

55:放生15

56:勸悔息賭15

57:勸人節欲,清心寡欲15

58:揚名顯父母16

59:褒聖贊賢18

60:判事公正18

61:為官廉潔,拒受賄賂18

62:撲滅火燒18

63:修建排水溝19

64:祭祀天地,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9

善(十功為一善,一善為十功)

65:救人11

66:施財重義11

67:造作善書11

68:揚人之善11

69:隱人之惡11

70:演正義戲11

71:戒節淫欲11

72:解決平息爭端11

73:勸賭徒立願永不再賭11

74:一生信仰善惡報應13

75:一生信奉經文,遵信聖訓15

德(十善為一德,一德為百功)

76:救人一命11

77:救胎命11

78:持齋戒殺11

79:塑造佛像,神像11

80:兄友弟恭11

81:女守和順11

82:埋人荒屍11

83:寄送土地建寺廟11

84:一生重任、義、禮、智、信11

85:拒淫有夫之婦11

86:學道不厭12

87:盡忠報國13

88:破除淫窟、賭場13

89:造戒淫書,因果報應善書11

道(十德為一道,一道為千功)

90:平生不二色11

91:孀婦守節11

92:建一到場教化民眾11

93:精忠報國、受國家表彰110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71日高雄淨宗學會輯錄

一、孝養父母

佛教以孝為本,孝養父母是佛門的最大根本,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件,試想連烏鴉尚知反哺報恩,如果我們不能孝養父母,豈不是連禽獸也不如嗎?

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福田,孝養父母與孝養佛的功德無二無別,不能孝養父母是人生最大的過錯,不孝之人是一點也談不上學佛的資格。

此外,勸父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永脫輪回生死之苦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孝道。

二、恪盡本分

人生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本分與職責,學佛人應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精進努力,做家庭、社會、國家的模範榜樣,能孝順父母,教育子女,愛護家庭,利益社會,報效國家,方是真學佛人,逃避了自己應盡的職責,不能恪盡本分,侈言學佛,都是自欺欺人,學佛不可能有所成就。

三、深信因果

整個佛法的核心就是『因果』二字,種了善因必得善果,種了惡因必得惡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學佛人當深信因果,以戒為師,日日反省,隨時改過。

此外,念佛人深信種了念佛的善因,必得成佛的善果,這是最最深奧的因果。

四、戒殺吃素

學佛人當諸惡莫作,將一切的罪惡行為努力斷除。而所有的罪惡中,以殺生吃肉的罪惡最重,因為眾生最寶貴的,無非自己的生命,殺它吃它,它最惱恨,怨仇結得最深,將來殺債殺報,血債血還,惡果最為慘烈,因此,諸惡莫作中以戒殺吃素為急!

五、放生救命

學佛人當眾善奉行,任何的善事,只要有機會當努力實踐。而所有的善行中,放生第一,因為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為,功德最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擬。而眾生最寶貴的,無非自己的生命,放它救它,它最感激,善緣結得最深,未來福德善報最不可思議,所以,眾善奉行中以放生救命為先!

六、竭誠盡敬

誠心敬意是成就天下任何事業的基礎,印光大師更教導我們要竭心盡力地把誠敬二字做到了極點,有一分誠敬,就有一分功德,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功德,這是學佛成功與否的絕妙秘訣,大家絕對要謹記在心!

七、發菩提心

學佛的功德大小與自己的心量成正比,心量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因此學佛人的心量一定要大!做任何事絕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一定要從內心發真誠心,真實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上求佛道,發心成佛後有能力要普渡眾生;我們下化眾生,發心有機緣一定要把佛法最精要的重點傳播大眾。

此外,真正願意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八、拜佛懺悔

我們累世以來所造作的罪業,若是有體有相,是盡虛空也裝不下,我們其實只不過是個業障深重的濁惡凡夫罷了。因此,學佛人當發慚愧心及懺悔心,勤行禮佛,因為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佛懺悔是表達我們誠心敬意,慚愧自省最好的方法。

九、信願念佛

淨土法門是依靠佛力救拔,信則信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願則願意速生極樂世界,厭離此苦世界,行則老老實實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只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就可當生倚仗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救拔,超生脫死,永斷輪回,是佛教一切法門中最深奧最奇妙最特別最方便的法門!

照理說,一句『阿彌陀佛』是靠佛力救拔,是絕對絕對保證往生西方的,但為什麼當令念佛的人多,而真正往生西方的人卻很少呢?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關鍵的問題,當今念佛人無法往生的關鍵在於—『缺乏信願,怕死,根本不願往生。』當令念佛人念佛只是求長壽求健康求平安求富貴求順遂,求世間一切利益,但絕不求往生西方!

『死』之一字即可勘驗念佛人是否具足信願。捫心自問,你怕不怕死?如果現在馬上得死,馬上阿彌陀佛就接你往生西方,你願不願意?一個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真念佛人,一定是視死如歸,隨時願意早點跟隨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是絕對不怕死,馬上願意死,馬上願意隨時往生的。至於表裏不一,假信虛願的假念佛人,則是貪生怕死,不願意死,不願往生,求多活幾年,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牽絆敷衍。要知道,只此一怕死,不願死,不願求往生之心,即與阿彌陀佛的心相違逆,信願行三資糧不具足,如何成功地往生西方呢?

當今念佛人千有九百九十九多為假念佛人,『死』之一字,當時時刻在心頭,時時檢驗自己,只要念佛人不怕死,喜歡死,隨時願意死,隨時願意早一點往生極樂,就是真正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真念佛人,這種人千念千生,萬念萬生,絕無不生西方之人!

十、實踐力行

佛法最重要的是實踐,一個一字不識,完全不懂經教,只會吃素拜佛,老老實實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的老太婆,學佛的成就往往遠勝於辯才無礙,精通三藏的大通家,關鍵即在於是否能夠實踐力行,能知不能行,猶如紙上談兵,說食數寶,只是惘然!

總而言之,學佛但求專精,最忌夾雜,只要掌握住要點努力實踐,就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實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981128早餐開示)

《華嚴經》中,世尊詳細的敘說了世主護持正法。何謂正法?如來所說的「教、理、行、果」,稱之為正法。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佛所說的音聲,整理成文字,稱為經典。這些音聲和文字,就是「教法」。教法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理,此理就是如來說教之依憑,即《般若經》所說的「諸法實相」,所以教裏有正確、圓滿的理論,這就是「理法」。一切眾生的生活,若與此理論、事實真相相應,就稱為正行,也就是佛菩薩的生活。反之,與事實真相相違背,就是錯誤的思想、行為。將錯誤的思想行為修正過來,與諸法實相相應,就稱為修行,這是「行法」。我們的思想、言行與諸法實相相應,生活就能得到真實究竟圓滿的快樂,就是「證果」。

這是如來出現在世間,為眾生所做的貢獻。這是一切眾生所迫切需要的,無論是正行眾生(即菩薩、緣覺、聲聞),還是邪行眾生(即六道眾生),都迫切需要。諸佛如來將自己修學的經驗、方法,修證後所得到的好處、利益,毫無保留的教導一切眾生,這就是佛陀教育,就是佛的教學,故稱之為「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而佛陀的示現與教學,對一切眾生毫無所取。但現今有些講經說法還賣門票,這是「裨販如來」,破壞佛教的形象。《華嚴經》中說,這是末法時期的怪現象。佛是一位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義務」是只有付出,絕無希求,這是佛菩薩令人敬愛之處。佛陀住世,過最低水平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為眾生做榜樣、做示範,我們應當要效法、學習。

發心出家做為佛弟子,要肩負起佛陀教化眾生的願望。首先要明瞭,這個身體形相是假的,不是定相,若執著這個相是一定的,這個相就是我,就永遠不能脫離輪回。而且這個執著,也決定不能如你的願望;死了之後,若墮畜生道就現畜生身,墮餓鬼道就現餓鬼身,跟現在這個身體不一樣;縱然投生到人道現人身,也是改頭換面,這是事實。所以決定不能執著,一定要把分別、執著捨棄。諸佛如來沒有身相,所以才能隨類現身,眾生有感,佛就示現應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千變萬化,相有用沒有體,所以決定不能執著。

相是假的,佛說法也是假的,佛無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說法全是根據眾生的毛病,對症下藥;而眾生的毛病千差萬別,所以,佛是應機說法。我們學說法,以為法是定法,一定要用哪種講法,這就錯了。法有一定的原理原則,但是沒有一定的方法,故佛說經是循著一定的原理原則。結集經藏之人,雖說是佛的學生,其實是諸佛如來應化而來,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因此經藏的結集能掌握其原理原則。所以,真正領悟的人展開經卷,字字句句都是活活潑潑,橫說、豎說都不違背原理原則,這就是正法。

正法就是「教、理、行、果」,正教、正理、正行、正果,只要不違背,無論怎麼說法,都稱作正法。但經中教導我們,「正法」一定要建立在「正行」的基礎上,沒有正行,就沒有正解。所以要做到「信解行證」,將正法的「教理行果」完全落實,就是「信解行證」。

在這當中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所以與一切眾生相處,要念念利益眾生。凡夫修學之所以不能契入,就是念念利益自己,沒有想到別人。諸佛菩薩念念為眾生,沒有為自己,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上從諸佛如來,下至阿鼻地獄眾生,就是自己。譬如,我們的身體是無數細胞所組成的,好的細胞、健康的細胞比作佛菩薩;壞的細胞、有毛病的細胞比作三惡道,都在自己一身,並沒有離開自體。所以,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而捨棄眾生,那是大錯特錯。

於是我們才恍然大悟,佛為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為自己;佛家講三身,這是法身。報身是智慧,徹底覺悟明白,這是報身。然後,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就好比幫助自己的身體,哪里有病痛就趕緊治療。能認知虛空法界是一體,我們對一切人事物的觀念就完全不同了。

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整體的幸福,就是真正為自己。對人、對事、對物,才逐漸與「清淨平等覺」相應;相應就是菩薩,圓滿的相應就是成佛。這一念相應,就像這個細胞健全了,永遠不會生病了。所以,我們應當愛護團體、愛護世界、愛護一切眾生,這樣心量自然就拓開。心量拓開,真心本性就顯露,無量的智慧德自然現前。所以借重佛陀的教誨,認真努力修學,就能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誦經十二步驟都要懂,就能誦到開悟。

1.專誦一經2.一日幾遍3.經文熟練4.字當念對

5.速度宜穩6.氣要順暢7.口中甘露8.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10.不起妄念11.自然背誦12.心開悟解

1.專誦一經:有的人選誦好幾本經,有的人選誦一本經,我建議你專誦一本,除非已經誦得很習慣的不勉強,為什麼要專誦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為一經通,則竅竅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誦那麼多經的意義是什麼呢!事實上還是要大徹大悟啊!所以誦一經能開悟,誦那麼多經也能開悟,但是誦一經比較容易契入,誦多經很難契入,除非這一經已經通達了。

我曾經遇過一位老和尚,此人誦金剛經差不多十七、八年。當我再遇到他的時候,已沒有誦金剛經,而是誦妙法蓮華經,我就問他老人家為什麼不再誦金剛經,他告訴我說:「金剛經我已經懂了!〈諸位,人家是真懂哦!〉所以我要選一本妙法蓮華經來誦。」諸位,如果你有這樣的氣魄也可以試試?自己懂不懂,應當很清楚。所以最好專誦一本經,如心經或金剛經等,自己決定。當你要誦經的時候,你先確定要誦哪一部經,如果連哪一部經都不能確定,就代表你內在不安穩,你的欲望很多。你一直在貪佛法、貪所有的功德,聽說念哪部經、哪個咒、哪尊佛菩薩,有很大的功德力,你就通通都誦。

諸位,禮敬一佛就是禮敬諸佛,專誦一本經就是三藏十二部經都讓你誦完了,所以不要落入那種不正確的知見裏,心要專才能定。簡單比喻給你聽,現在一個靶心,你是射箭的選手,你只能夠專心射那個靶心,直到你百發百中,你才有資格講:我可不可以射遠一點。再射,我可不可以再遠一點。要到這樣的程度,你才有資格講,不要十公尺都射不到,就說我可不可以射五十公尺,不能講這句話。連一本經你都不瞭解,那你要誦了三、四本經,不要這樣,甚至有的人清早誦一種,下午誦一種,晚上再誦另一種;或初一誦一種,十五又誦另一種,然後誦到很忙很累,所以各位要專誦一本經。

2.一日幾遍:你一天讀幾遍,這個很重要,以金剛經感應錄的例子,沒有人一天只誦一次的,最少每天10遍的,最多的一天60遍。一天60遍要多久時間呢?如果已背誦起來的人,一遍誦十分鐘,至少每天就要5小時以上啊!哪一個人心可以穩定5小時以上的,那這個人不簡單。但我的意思不是叫你要讀誦很多次,而是你自己要為自己做一個定課;定課是我每天一定要做的,我有多餘的時間再學別的或誦別的,就像心有餘力,則於學文。定課跟散課不一樣的,先規劃針對個人需要設計表格,就是○○人的定課,按照個人想要怎樣的修,來做這樣的功課,然後自己做這樣的演練,所以一日誦幾遍,以金剛經來說,奉勸各位一天最少誦3遍約1小時。其他內容較多的,如地藏經、六祖壇經,則一遍就可以。

3.經文熟練:如果念很久,經文還不熟練,事實上是你念起來沒有味道,舉個例子,假如請你們唱一首歌,如〈何日君再來〉,這首歌歌詞還記得嗎?若不記得,就拿歌詞給你看,請你唱。若你照著唱,事實上感情還是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表現出來,因為不熟,就無法將感情百分之百的表露無遺。同樣的,若你誦經誦到如行雲流水,自然就會有法喜;誦經誦到突然之間不見經,不見身,也不見人,那是個什麼情形,自己去體會。也就是說這經文你要相當的熟練,讀起經來身心才會投入。

4.字當念對:是不是每個字都念對,是不是每個字都沒有漏掉,還是多念一個字,為什麼念經文最後都要再念補闕真言,為什麼要再念補闕真言,諸位你有把握每次念都念對,都沒有念漏掉嗎?我們察覺到,幾乎每次念都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所以要選誦經這法門的人,你的誦經就要每個字都要念對。先看到字,一字一字的念,自然不會念錯。

5.速度宜穩:我們常常會念順,但速度不穩,我們比較熟的地方常會快速的念過,這樣不對,要穩每個字都要穩,都要跟第一個字一樣的穩,往往我們熟悉的文章或句子,一下子就念過去了,這是習氣,不能這樣習氣作祟,要有定力,所以在念的當中全部要穩,但穩的時候又常常有個地方會斷掉,段與段之間會斷掉,會停頓一下。誦經要段與段之間速度要一樣,字與字之間速度要一樣,不能斷,尤其念到斷句很明顯的時候常常會斷掉。

6.氣要順暢:最困難的,氣要順暢相當不簡單,所謂氣要順暢就是念這本經從頭至尾,都不斷掉。舉個例子:你聽鄧麗君唱歌,她在換氣你聽得出來嗎?聽不出來嘛!不過我們一般唱歌換氣時,是聽的出來,如果大家一起誦經時,我們在換氣我們就不誦,對不對!會停一兩句沒誦。我的意思是,換氣要換到自然而不斷掉任何一句。所以稍有不順,就會斷句。每次念一直斷氣,那這本經念起來就會不順暢,如果念起來很順利的話,那會身心都很舒服,就像打坐要數息,數息當中要本身要去調息,息調的好,坐起來很舒服,息調不好,坐起來相當的累。因此誦經要有訣竅:注意力擺在丹田不要出力(不是小聲)用丹田的力量,不要念的很僵硬,要念的柔軟,會愈念愈穩定。

7.口中甘露:在打坐時舌頂上顎,為什麼要舌頂上顎,好處為:(1)不會口幹舌噪,(2)不會上火。同理,不會誦經的人,很用力念的人,誦一部經下來沒聲音了,尤其是大部經一次誦下來好幾個鐘頭的,一念下來都失聲,而且邊念邊喝水。如同爬山的人,真正會爬山的人很少喝水,同樣的道理,會誦經的人、會打坐的人,也是如此。舉個例子:現在要打坐四小時,心想沒好好的喝一下水,等下渴死了,真正會打坐的人,一坐下去,就會產生唾液,那唾液一直出來,就一直吞下去,一出來就吞下去,這樣就好了,所以懂這個方法口中甘露唾液自然會生起。

8.心生恭敬:做任何事態度是最重要的,這個態度會決定你剛才誦經有沒有意義。我們誦經完,一定會回向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是用你清淨的心,去莊嚴佛淨土;如果你沒有恭敬的心,你根本就不清淨,不但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三寶,所以誦經要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你有沒有誦經誦到法喜充滿?還是偶爾有,偶爾沒有呢?舉個例子:現在有一個神槍手,他應該百發百中,如果百發中,一發沒中,則不能稱他為神槍手。如果你能每次誦經,都法喜充滿,就如同那位神槍手般。但我們有時心情好,誦起來就法喜充滿;心情不好時,誦起來就不法喜。所以你誦經時,要常常法喜充滿,如果你每次誦經都法喜充滿,這表示你已進入狀況。

10.不起妄念:誦經不起妄念,誰能不起妄念?除非是個開悟的人,所以幾乎誦經都會起妄念,但你不用害怕妄念起,繼續誦你的經,甚至你還會邊誦時,邊想到誦完要做什麼事情!我們的心實在太不可思議,所以不起妄念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但是我們現在還會起妄念是很自然的現象,不要讓它困擾你,不要讓它產生挫折感。因為這是正常的過程!

產生一個念頭讓自己產生挫折感,這是最糟糕的念頭,不論是做事業,不論是做人,不論是學習,只要內心升起說:學那麼久沒效,那這個概念足以打敗你。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他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燈泡,換上我們老早沒耐性,所以知道起妄念就好,只要心存恭敬,繼續誦經,自然會降伏其心的。

11.自然背誦:我們常常看到不懂字的阿婆,跟著師父念經,到最後整部經都背起來。常聽人說老人癡呆症,反而年輕人犯癡呆症,背都背不起來,阿婆為什麼可以背起來呢?研究的結果:當一個人懂文字,隨時要看都可以,但是對完全不懂文字的阿婆來說,當她在與別人讀經時,她會特別的專心,反而我們懂字的不專心。所以一個懂字及一個不懂字的人一起背大悲咒,大部分反而認識字的比較慢背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12.心開悟解:我們說修行,要修戒、定、慧,誦經時戒、定、慧三個同時俱足,三個全部都有,所以會開悟。為什麼?因為誦經時不會去犯戒,所以是能持戒;專心誦經,就是有定;經誦久了,其義自現,自然就有慧。

我聽一個老和尚說:「他金剛經不是看注解而懂的,是誦金剛經十幾年,有一天中午誦完金剛經後,自然就懂了。」諸位,這對知識份子來說最不能接受,為什麼?知識份子就是用意識心,要去理解佛法,舉個例子來說:過去學生時代,有的書或句子看不懂,直到出社會後,再看過去看不懂的書或句子,居然意思都懂了。一樣的道理,既然會懂,誦經文誦過好幾百遍,好幾千遍,有一天那個部分你突然會懂的。

諸位,會懂的意思,是你不能放棄,才有機會懂;如果你放棄,是沒有機會懂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禮舉要》

李炳南老居士編述

(一)居(二)在(三)處世

(四)聚(五)出(六)訪人

(七)會(八)旅(九)對眾

(十)饋(十一)慶(十二)稱呼

(一)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

(二)在校

一、升降國旗及唱國歌、校歌時,肅立示敬。

二、師長上下課時,起立致敬。

三、向師長質疑問難,必起立。

四、路遇師長,肅立道旁致敬。

五、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

六、考試時,不交頭接耳,或左顧右盼。

七、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三)處世

一、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

四、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六、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

七、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

九、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十、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

(四)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

二、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

三、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

四、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

五、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

六、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

七、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

十、匙有餘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於他人。

十三、食勿響舌,咽勿鳴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為原則,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轉身向後。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於狗。

十七、碗中不留飯粒。

十八、不對人剔牙齒。

十九、客食未畢,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遜言慢待,客稱謝。

二一、宴畢,主人進巾進茶。

(五)出門

一、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

二、見長者,必趨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煙,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

六、夜必歸家,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

七、車馬繁雜沖區,不招呼敬禮。

八、不立在路上久談。

九、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

十、行走時,步履宜穩重,並宜張胸閉口,目向前視。

十一、遇婦女老弱,應盡先讓路讓座。

十二、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

十三、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

十五、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並不得隨便涕痰。

(六)訪人

一、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

二、入內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

三、入內見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

四、坐談時見有他客來,即辭出。

五、坐立必正,不傾聽,不嘩笑。

六、不攜一切動物上堂。

七、主人室內之信件文書,概不取看。

八、談話應答必顧望。

九、將上堂,聲必揚。

十、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鐘錶,即須辭出。

十二、飯及眠時不訪客。

十三、晉謁長官尊長,應先鞠躬敬禮,然後就座;及退,亦然。

十四、與長官尊長,及婦女行握手禮時,應俟其先行伸手,然後敬謹與握。

十五、訪公教人員,必先問明其上班鐘點,不可久坐閒談。

十六、訪客不遇,或留片,或寫字登留言牌。

(七)會客

一、見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請姓字住址。

二、及門先趨,為客啟闔。

三、每門必讓客先行。

四、入門必為客安座。

五、室內有他客,應與介紹,先介幼於長,介卑於尊,介近於遠,同倫則介前於後。

六、敬茶果先長後幼,先生後熟。

七、主人必下座,舉杯讓茶。

八、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九、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

十、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

(八)旅行

一、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

二、遠到目的地,必先拜訪有關人士。

三、歸來必謁親友,或略送土物。

四、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

五、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

六、旅人歸來拜,須詣回拜,或設宴洗塵。

七、受人之送行及餞別,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

八、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

九、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十、入國不馳,入村裏必下車馬。

(九)對眾

一、他人正談話,不在中間插言。

二、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

三、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

四、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

五、不隔席談話。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後方。

七、衣帽不加於他人之衣帽上。

八、不向人噴水吐痰。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噴。

(十)饋贈

一、禮尚往來,來而不往,往而不來,皆非禮也。

二、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

三、贈人物品,必謙必敬。

四、贈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喪慶壽例外。

五、平素贈物,座有他客,須避觀聽,遠來及初晤,可不避。

六、受贈先略謙辭後受,稱謝,逾日須往拜。

七、長者賜,不敢辭。

(十一)慶吊

一、參加吉禮,不談衰喪話,不戚容,不啼泣。

二、居喪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

三、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

四、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

五、臨喪不笑。

六、裏有殯,不巷歌。

七、飯於喪家,酒不赭顏。

八、佩會葬徽章者,禮終即卸去,不佩帶他往。

(十二)稱呼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嶽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嶽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僕,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僕,曰小價。

(附說)

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 宗 法 偈

祖 師

偈 言

釋迦牟尼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初祖

摩訶迦葉尊者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二祖

阿難尊者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

商那和修尊者

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

優波瞿多尊者

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

提多迦尊者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

彌遮迦尊者

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了心心法。

七祖

婆須蜜尊者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

佛陀難提尊者

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

伏馱蜜多尊者

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

脅尊者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

富那夜奢尊者

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

馬鳴大士

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

迦毘摩羅尊者

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
悟此顯隱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

龍樹尊者

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十五祖

迦那提婆尊者

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

羅多尊者

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十七祖

僧伽難提尊者

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十八祖

伽耶舍多尊者

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

鳩摩羅多尊者

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

闍夜多尊者

言下同無生,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二十一祖

婆修盤頭尊者

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

摩瞿羅尊者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二十三祖

鶴勒那尊者

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

二十四祖

師子尊者

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
當心即知見,知見即于今。

二十五祖

尊者婆舍斯多

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真性,毋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

不如密多尊者

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尊者

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二十八祖
(中國初祖)

菩提達摩大師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十九祖
(中國二祖)

慧可大師

本來緣有地,從地種花生,
當本元無地,花從何處生。

三十祖
(中國三祖)

僧燦大師

花種雖因地,地上種花生,
花種無生性,於地亦無生。

三十一祖
(中國四祖)

道信大師

花種有生性,因地種花生,
先緣不和合,一切盡無生。

三十二祖
(中國五祖)

弘忍大師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三十三祖
(中國六祖)

惠能大師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宣化上人

學佛法的人,要認識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臥都在佛法中。認識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為前提,絕對不為自己利益作打算。總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執」打破。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了這種程度,才算是認識佛法。修持佛法的人,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也不動其心。為什麼?因為修持的功夫到家,而有定力,所以能認識什麼境界是真實的,什麼境界是虛妄的。不管境界真實也好,虛妄也好,統統不動心。所以在禪堂中,有這樣的法語:「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意思就是一切不要執著。不執著就解脫。解脫就自在。學佛就是求解脫,求自在,不被五欲繩索所困,才能出離三界,到常寂光淨土中,親近諸佛,承事菩薩。什麼是真境界?在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所遇到的境界,多數是真實的。一旦癡心妄動,想要見到什麼?那麼所遇到的境界,多數是虛妄的。但是在大圓鏡智所現是真,在分別識心所現是假。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學佛法的人,切記!切記!所有一切境界來時,要有擇法眼。認識境界,不著境界。無論是真是假,都不執著。如果執著境界,真的也會變成假的。若是不執著,假的也會變成真的。這是什麼道理?好像冰本來是水,水可不是冰。這種物理人人皆曉得,所謂「煩惱即菩提,菩提不是煩惱」。煩惱是冰、菩提是水,無明是冷度。有無明,水結冰;無無明,冰化水。冰時在三界內有生死,水時出三界外無生死。各位注意,要在這個地方來用功夫。六祖大師曾經說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就是這個道理,若能不思善不思惡,那就是無念。無念無住,一切皆空。一切都沒有了,到那個時候,便會見到自己的本來的面目,也就是自己的本份。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宣化上人

今天談談在佛教裏懺悔的道理。

諸佛菩薩不見眾生過,眾生有過當沒有過,佛是不管的。可是自己所造的罪業,當時間成熟了,你自己便要受果報。眾生覺悟的少,迷眛的多;明白的少,愚癡的多。所以規矩的、明白的眾生,他不會做顛倒事。真正覺悟的眾生,他也不會有邪知邪見。

在這茫茫苦海裏頭,也找不到一個邊際,就在這兒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總在輪回裏轉,這一轉就墮到六道裏去輪回。也就等於我們現在講的化學工廠一樣:由大的靈性可以化成小的,小的靈性又可以變成大的。

所以一個人投生去做畜生,不是一個人做一種畜生。他會分開:一個人做馬、牛、羊、雞、犬、豕,這是身體比較大的,有靈性聰明一點的畜生。這一個人又可以變成七種的畜生,因為經過分開了,這叫「分靈」,便性化靈殘。

他的靈性既然分開了,又往更小的再分。譬如馬變雞鴨,又變成很多了。一只馬,又可以變成七只鴨、七只雞等等。既然又分開了,那點靈性又少一點,又愚癡一點。

因為這種關係,所以佛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若把人身失掉了,百千萬劫再也不能恢復。為什麼呢?因為他已被分開了,經過化學工廠的化驗,分開一部份一部份的。假如人會變成蚊蟲這就是因為人的心很毒,專門貪而無厭,總想吸食人的血。這種思想長久了,就會變成蚊蟲,而遂心滿願的到處去吸人的血。牠雖然是性化了,可是牠還是有個靈性,還有點知覺性,於是牠也只知道吸人的血,旁的什麼也不知道了。牠之有生命,也就是以貪心來為牠的工作,這是蚊蟲的因緣。

螞蟻呢?牠們都很好吃的。一個人要變螞蟻,可以變成八萬四千那麼多。所以你看蚊子,一班一班總有好多在一起。螞蟻一窩一窩,也是很多很多聚再一起。牠們因為性化靈殘,所以其力量也小了,沒有那麼大的力量。

還有蜜蜂,牠好偷東西,盜戒犯了很多,乃是往昔不持盜戒。蚊子也不持盜戒,螞蟻也不持盜戒。蜜蜂更厲害,所以蜜蜂很會偷蜜。旁人有蜜,如果不看著,沒有那工蜂,和站崗的蜜蜂在看守著,便有一班又一班的蜜蜂,把蜜都偷去了。牠喜歡吃甜的,所以偷回去做土墟,放在牠們的銀行裏頭。牠們的蜂窩那裏,就是牠們的銀行。

牠們因為只知道是蜜蜂吃蜜糖,所以造蜜蜂的窩,就好像人存錢一樣。但是存來存去存得很多了,最後被人拿走了。為什麼被人拿走了?這是因為性犯盜戒,來之不善,去之亦矣。得來的時候,不是光明磊落,所以最後弄丟了。

以這個小的蚊蟲、蜜蜂、螞蟻──這三種小動物來研究,便應該明白我們人不可以犯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也不可以犯飲酒戒。因為飲酒就會做胡塗的事,做什麼胡塗事呢?

以前有位受五戒的人,他的五戒本來守的很好,可是有一天忽然想起喝酒來。他就自恃:「受五戒殺、盜、淫、妄,這都很重要的。但是酒戒是很平常的,守它做什麼?這是多餘的,現在開始不守酒戒了。我要去喝點酒。」於是就去買一瓶酒回來,自斟自飲。複覺得無味,沒菜下酒,很想找些什麼來下酒。正在這時候,鄰居的一只雞跑過來,他一看就想:「這大概是菩薩給我送菜肴來了!」

你看他是多麼邪知邪見,於是就把雞捉來殺了,因此就犯了盜戒和殺戒。後來鄰居過來找雞,他已喝醉酒了,就胡說八道答:「沒有看見!」因此又打了妄語。他又見這女人生得好漂亮,索性把她強姦了。

各位要注意!只因喝了這一點酒,就把五戒統統都犯了。所以只要看那些白癡兒童,他們都是剛從畜生道裏來投生的,所以他們沒有智慧。雖然是從小的靈性又變成大的,又恢復人的本體,可是他們做畜生的時間太久了,故把真正的智慧都蒙蔽了。所以今生不但不會講話,也不會聽話了,更不要說會守規矩。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五戒是很要緊的。若人能受五戒,每一戒就有五個護法善神來保護他。你若不守戒,那五位護法神就跑了,接著就來了五個惡魔。好像人招魔,就因為犯了戒;如果不犯戒,就不會招魔的。為什麼不會招魔呢?是因為有護法善神來保護著他。因此我們要特別小心守戒律。

不守戒就是不修行,能守戒律就是能依教奉行,就會令我們生出真正的智慧,什麼時候也不會顛倒,不會做出開齋破戒的事情。所以修道人要時時刻刻能克己複禮,好好控制自己,不在六根門頭用功夫。就是眼見色被色塵轉,耳聽聲被聲塵轉,舌嘗味被味塵轉,鼻嗅香被香塵所轉,身體被觸塵所轉,意緣法被法塵所轉──這就被六賊在門頭牽動,把內裏的靈氣都偷去了。你若不被所轉,靈性就不會丟,這就是所謂智慧。

有偈雲:「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三障:即是業障、報障、煩惱障。

業障是我們前生所造善惡的業,而今生所遭遇的種種障礙。譬如所作所為皆不如意,這就是業障的緣故。

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你造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這業你擺脫不開的,所以又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前生作錯因果,今生要受這果報,故雲報障。

煩惱障:就是貪欲、瞋恚、愚癡等惑。每個人都有他的煩惱,有大的有小的。你不能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沒有貪瞋癡,那可稱為聖人了。

若沒有斷無明,煩惱根仍然存在,隨時隨地煩惱一來,什麼都忘了,就能做出傷天害理違背良心的事來。煩惱不除就會障菩提根,所謂:「星星之火,能燒菩提之林。」無論你怎麼修行,煩惱不斷,一切都是假的。

所以在六根門頭,要不被境界轉,而先要轉境界。必須把煩惱化為菩提,生死變成涅盤。要認清這臭皮囊,我們這肉體好像和靈魂結婚一樣,永遠無法離開,但到最後也是靠不住的,它會和你離婚,最後拋棄你而去。

你也不知道自己要往什麼地方去?修道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要準備與肉體分離時,我怎麼來的能知道,怎麼去的也能知道。要不被這臭皮囊所控制,來去自由——是為著這個而修行。

假如想要成功成道,就要常常收攝身心,循規蹈矩,不被六根的門頭境界所轉。那時你就有定力了。有定則能發揮智慧。但須知,定是由戒力生。戒是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所培養而成的,這就是真正的佛法,也是我的宗旨。

各位不妨試試跟我學習。印光大師教導: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

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印光大師要我們一心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往生。

我們不能想著修行得道,一定要往生。就算修破了三十一品無明,進入聖境,還是不如往生。得道高僧墮落成罪惡凡夫的例子太多了,我們只修往生。

我們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是呼喚阿彌陀佛來接我們,要聲聲念,就像子喚母。

印光大師說:臨終只要能念十聲,乃至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往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阿彌陀佛無處不在。經就是佛,佛沒有離開經。依經典的理論、方法做,就是皈依、親近、學習阿彌陀佛。

讀經也是念佛,讀經是念自性佛,一切諸佛的本體就是自性佛。

讀經念佛就是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清淨平等覺是本有,不是外來的,是真心本性。

修淨土的方法、綱領。怎樣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經上,安在一個佛名號上。淨土五經你喜歡哪一部,專持這一部。五經都好,我都持,是好啊,心散亂了,力量不能集中。五經偶爾讀一讀可以。心安住在一部經、一個名號,永遠不變了,永遠不動了,心當然就定了。

有善根,才真的有福德。我們善根福德都不足,要培植,天天親近佛菩薩,唯一的親近方法是讀經,明理,依教奉行。

菩薩讀經絕對沒想經裏的意思。讀經時一個念頭不起,無知。起作用時,展現你無比的智慧,這叫無所不知。

讀經是修定。讀經有兩種讀法,兩種目的。

第一種,求根本智,那種讀法,恭恭敬敬,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錯,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懷疑,這種讀法就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我們修無知。讀經想想這句什麼意思,那一段怎麼解釋,就壞了,讀經的目的破壞掉了。讀經是修定,讀一小時,修一小時定,修定的方法很多,淨宗是用讀經、念佛,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是修定。

第二種方法,隨文入觀,已經得到根本智、得到定,才有這種能力,把經裏佛所講的理論、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體。那是高境界,心跟經融成一片,是真功夫。

信心不具足,還有懷疑,遇到境界還會動心,就要聽經、讀經。

讀經的目的是在學道,應該怎樣學?一部經,從一部經下手。如果沒有得定,沒開悟,絕對不看第二部經。自古以來祖祖相傳,歷代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用這個方法。凡是失敗的人都是自作聰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舊規矩。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門深入是修定,長時熏修是從定裏開慧。

他喜歡的東西太多了,一樣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間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成就戒定慧、成就清淨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再求解,那個解是正解,不會曲解、錯解。沒有根本智,心不清淨,看經不理解,聽講意思也錯會了。關鍵是在用心。要如法的修學,要修真實的清淨心,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

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讀多少部經,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經上講的完全不相應,一天讀兩百遍也枉然。

讀經真正的作用,是用它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決定不是念這個經佛菩薩喜歡,念給他聽。今天造惡業,回去念幾遍經,佛菩薩就原諒你、消你的罪業了,那是自欺欺人。

把你平常心裏思想憶念的,統統換成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具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經,讀經就是思想憶念依正莊嚴,讀就是憶念,憶念就是讀誦。不要一面念著經一面去想。我們用讀誦持名的方法,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打掉。初學的人,特別是知識份子,一定要從讀誦下手,讀誦不但能修定,同時能開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了,不能打妄想,就一直讀。你想,這個念頭很粗,不易成就三昧,我讀,讀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去想它,這個覺觀慢慢就細,容易成就念佛三昧。容易達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亂。

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逐漸逐漸感覺這個境界就在眼前。這時你對往生充滿了信心,你的生活非常自在、快樂、法喜充滿。能預知時至,不生病的往生。往生還有病苦,是你的妄想沒斷乾淨。

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是戒學,依規矩去念,規矩就是持戒;以真誠心、恭敬心讀,一個妄念沒有。跟念佛一樣,不能夾雜妄想,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顛倒,就是修慧。念經最忌諱的是夾雜,念了,想這一句什麼意思,就完了,戒、定、慧三學全部破壞掉了,最怕的是打妄想,有念經文,意思自己出來了,不要理會,不管它,繼續念下去。千萬不要怕忘掉,趕快記下來。為什麼?這一次有一點悟處,念第二、第三遍,遍遍有悟處,不用記它。念經聲音大小、速度快慢,隨自己歡喜就好,一定要念到心平氣和、全身舒暢,就得受用。默念、出聲都可以,最好出聲,出聲的功德比不出聲大很多,念給別人、無形眾生聽。出聲,要讀得字字分明,音聲悅耳。讓人聽了生歡喜心,聽後會覺悟。默念,自己、鬼神得受用。我們身心微細的震動,一般人不能發現,鬼神行,默念他都能聽見。讀誦不能圖快、圖遍數多。有的同修讀得很快,一部《無量壽經》半小時念完,讀的模糊不清,這樣讀,只利己,不利他。讀誦時要有利益眾生的心。讀時不能草率,一定要誠心誠意、恭恭敬敬、一心專注。

讀經一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部經要一次讀完,分幾段讀效果就低,就差很多很多。讀經時絕對不能有任何事情幹擾。在家讀經最好把電話拔掉,用清淨心讀才能收到效果。讀經如果常常有幹擾,常常間斷,這種讀經是幫助你熟悉,是練習階段,沒什麼大作用。讀經要求不夾雜、不間斷,等於是跟打仗一樣,這不是練習,一定要求得到真實的功德效果。

馬鳴菩薩教我們讀經、聞法要離言說、文字、名字、心緣相。

法界就是一念心性,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都是一個意思。佛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唯有離名字、言說、心緣相,才能體會大道。一落在名、言裏,心裏有念頭在思惟分別執著,事實真相永遠跟你隔絕。

讀經,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徹大悟。心浮氣躁,要趕時間趕功課,那沒用處,心要恭敬,會有悟處。

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佛要說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沒有思想。所以佛經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你用思想去研究,變成你的胡思亂想。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離開思想,沒有思想,你就能夠體會到佛的意思。這是真實、圓滿的智慧。讀經絕對不能思惟經中的意趣。用思考來學佛,永遠不會成就。

研究用心意識,佛法講參究,參究不用心意識,用的是真心,會開悟。用心意識叫研究,用的是妄心,不會開悟。把佛法當做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經典變成世法了,不是修道,修道是講悟入境界。

每天讀誦,聽阿彌陀佛教誨,如同在阿彌陀佛身邊,現前的一切時、一切處,決定得阿彌陀佛護念。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真彌陀弟子,天天要受阿彌陀佛灌頂,每天讀經,念一遍,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念兩遍受兩次灌頂,一天念三遍,就得諸佛如來三次灌頂,你的福報還有誰能比得了?《無量壽經》太長,沒關係,念《阿彌陀經》也一樣,念一遍,諸佛如來給你灌一次頂,念十遍,每天佛給你灌十次頂,你還能不開悟嗎?

為什麼教先念經,不教先念佛?念經,收心。心裏妄想太多,一句佛號不得力,讀經目的在收心、斷惑。經典讀多了,慢慢開悟了,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你信願才會懇切,信願才有力量,讀經就是把妄念讀掉,疑惑讀掉,一切分別執著讀掉,然後就緊緊抓住一句佛號,那就成功了。

用讀經的方法先把染汙洗掉。讀經比念佛有效,因為念佛只有一句佛號,佛號念久了,念到滑口了,有口無心了,口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照打妄想,感到佛號沒有力量,壓不住妄想。讀經,一打妄想經就念錯了,不是漏了字,就是看錯了行,所以你一定把精神集中在經本上,用這種方法離開妄想、分別,容易攝心。我勸大家一天至少將《無量壽經》念三遍,念滿三年,古人入佛門不是從聽講解入門,從讀誦,時間限制五年,五年讀誦,縱然不能背誦,都很熟了,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現在人沒耐心,所以我把五年減成三年。再減少一點不行了。念三年,滿三千遍,念熟了,可以背誦。常背經文,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間,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在經上是不是這樣教的,起念、說話、做事,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誨,三千遍念下來,妄念少了,煩惱少了,功夫得力了。再用持名的方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要再念經了,專念名號,他心定了,那個名號會有很大的作用。

重要的是要專要精,其他一切經論法門統統放下,這三年功力完全用在《無量壽經》上,不僅是口念,一定要把經裏的教訓時時刻刻記住,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才叫讀誦。每天念,愈念得多,體會愈深、愈廣,你才發現經的義理無有窮盡,用這個經來啟蒙,來奠定三資糧的真實基礎。

為什麼要提倡《無量壽經》?過去提倡《阿彌陀經》,民國以前,人很老實,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念佛,《彌陀經》足夠了。現在人不老實,天天胡思亂想,《彌陀經》經意很深,他要不瞭解一點道理,怎麼能接受?《無量壽經》講的圓滿,事理、因果面面都說到了,分量不多,現代人容易接受,最契合現在眾生的根機。

這部經不看注解,也能懂,依經典教訓,你真做,能信、能願、能行,你解得深淺都得利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無量壽經》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一切經典的精華,念這部經就是念一切大乘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這部經的。念這部經,就是把一切諸佛所講的經統統都念到了。

依《無量壽經》修學,「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自己幾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就轉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經」所在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

念一部《無量壽經》,沒一個妄想,必定跟三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讀經一定要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應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

每天一定要念一部《無量壽經》。

佛光在哪里?《無量壽經》經本就是。這個經是星星之火,字字句句充滿了無量無邊的智慧。

《無量壽經》是經中之王,要死心塌地、一門深入。「一經通,一切經通」,學到通,通到自性。任何一部經都是釋迦佛從自性般若裏流出來的,所以每部經都通自性。堅持在一部經上成就戒定慧,才通一切法。

好比鑿井,在一個地方一直打下去,打得愈深,水源就愈豐富。

每天念一部經,三、五個月心得到清淨,若同時看很多,三、五年得不到清淨心,沒用處。秘訣就是「專精」。

學的經太多,縱然很如法,沒有定力,定得不到,慧就不能現前。

《無量壽經》每天讀誦,不定什麼時候無量壽三昧現前,在這裏成就戒定慧三學。得三昧後,肯定開智慧,經裏的意思,正確的理解,不用研究。

大乘經滅罪功德非常之大,只念經題就能滅千劫極重惡業。何況讀全部經文《無量壽經》上經題有阿彌陀佛名號在,這裏頭無量壽是阿彌陀佛,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這個經題念一遍,就念了兩聲阿彌陀佛。這個經,經首的題目,滅罪功德不可思議。現代人,現代社會,受持這部經的效果,非常快速,非常有效。

念這三年中,你聽不聽經沒關係。這三年修學的目的是修清淨心,把我們的身心污染,洗刷一番,恢復清淨心。第二階段,就認真聽經,探討經裏的義理。對極樂世界瞭解不透徹,唯一的辦法多讀經,多聽講,聽一遍不行,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可以不聽了,專心念佛了。聽經是幫助你瞭解事實真相,明白後對佛法世法再也不懷疑了。你心如止水,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一念不生,這時可以不聽經了,完全回歸到自性。

聽經能提升善根福德。

聽經開智慧,聽經是禮贊諸佛如來,是廣度眾生,是真實供養三寶。

天天聽經,增長信心,增長願心。

每天聽《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就是跟阿彌陀佛直接溝通,直接接觸。

聽經可不能想,不想用清淨心聽,一想就把悟門堵塞了。佛法修學要用直覺,決定不能落在思惟想像裏頭。一想就變成死東西了。聽經如是,聽懂了你就悟,悟就覺悟了,聽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糟糕,愈想意思全都想錯了。不斷重複聽可以,不斷的接觸,希望在長時間熏習。聽經不寫筆記,寫筆記分心,又在搞妄想執著了。

心清淨容易開悟,心不清淨,聽一輩子都不能開悟。一分清淨有一分悟處,十分清淨有十分悟處。所以學佛第一個階段,一定要修清淨心。第二階段,求悟處。第三階段,就是證果,得道了。那要真功夫,這功夫就是一句佛號,專持這一句佛號。前面讀經、聽經,都是做基礎功夫,然後這句佛號才得力。我們今天念佛不得力,原因是基礎沒有奠定。

單靠念佛,靠修定,就好比需要十年才能明心見性。如果能聽經、研教,可能三、五年就開悟了。因為念佛,貪嗔癡慢用佛號壓了,壓到飽和點壓不住就爆發了。聽經聞法這個智慧是什麼?是你一面用定壓,一面用智慧化解,把它化掉了,就沒有了。

《了凡四訓》好,我們也曉得好,為什麼不得受用,不能像了凡先生那樣把整個命運改過來,真正能一生中有求必應,他求財得財,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他命裏沒兒子,求兒子得兒子,他壽命只有五十幾歲,壽命也長了,他活到七十多歲,有求必應。為什麼你念《了凡四訓》還這樣子這麼辛苦,你念的遍數不夠,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繼續不斷的念上三百遍,你就曉得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修。修隨心所欲、有求必應。你如理如法的求,沒一樣求不到的。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前燒幾支香、磕幾個頭、供幾個香蕉水果,一求就什麼都求到了,這是騙人。你懂理論、懂方法,有求必應。

《了凡四訓》一年中一天念一遍,災消了,業障消了,福報現前,智慧增長。這是「功」。起心動念就知道吉凶禍福,那就是「德」。

有這一年的功夫,保證在你一生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落在善念上,一天念兩遍更好,「無師自通」。熟透了跟心性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妙祥法師

睡眠為四個小時。這個規定不是咱們僧團創造出來,佛在世的時候就規定了僧人四個小時的睡眠,我們能得到這個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這種修行方式是很殊勝的。這種睡眠四個小時是來源於《阿含經》。《阿含經》講述佛當時領導的僧團是怎樣修行的,其中睡眠就是四個小時。到十點鍾,晚上都在講法,晚上都是講法的時間。

睡眠對我們來講是五蓋之一,財、色、名、食、睡,最後就是個睡。我們有時候很容易墮落睡眠裏去,因為我們認為這個睡眠必須保證,醫生也是這麼講:你身體需要,要保證睡眠,不要得官能症,最起碼的不能睡八個小時,你得睡七個小時。甚至告訴你睡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就讓你使勁睡。睡覺,我們在世間上不知道它的壞處,但知道睡過多了,你不起來去幹活,沒人幹,你不去掙錢沒有吃的,所以他就起來去做,但是睡眠也是多。

為什麼睡眠不能過多?因為這個睡眠,當我們需要睡眠的時候,也就是休息狀態,也就是你從睡到醒這一段時間是你的需要量,這是個需要量。當我們醒來的時候,你這個需要量已經滿足了,它已經休息過了。再睡,那就是做夢,胡思亂想,天南海北,又飛又跑的,再醒了的時間,它就特別地疲勞,因為這個腦子的運動已經開始活躍了,不再休息,甚至有時候比白天還累。所以說,在修禪人,特別體清老和尚就告訴大家:你睡一覺就起來,睡醒就起來。他每天都是半夜起來,有時候就誦咒,就這麼精進。他睡一覺就起來了,就不再睡了。

實際上我們睡四個小時就足夠用了,為什麼還困?是我們的習性在困,並不是我們身體需要。多睡,一個是多夢、疲勞,更主要的,欲漏都在醒了以後再睡覺的這一過程,因為有了夢境,它就產生各種的色相,它就會導致欲漏了。我們修行知道:欲要不除,三界不可出。所以我們想除欲,必須從睡眠這塊要下手,要少睡。睡眠能毀掉我們的清淨心,也會破壞我們的禪定力,也會使我們沒有智慧。睡眠多了,這害處很大。

過去佛在世不是講過嘛,有一個尊者,因為一講法他就困,一講法就困,佛就呵斥他:一睡一千年,是蛤蚌類。就是說,這一睡就會睡到一千年去,這樣的果報。這樣的果報是什麼樣呢?也就是蛤蚌類。蛤蚌我們知道,生在海底的那些動物,一種一開一合的,中間有肉的就是蛤蚌。一睡一千年,這一千年都在昏沈之中。所以多睡會墮落畜生道,不是沒有因果。說我睡覺無所謂的,還有人說我是睡仙,還有「睡禪定」,睡覺做禪定等等的,這都是自己在給自己講一個很吸引人的童話來欺騙自己、來欺騙別人,這是不合適的。

我們知道睡眠的害處,睡眠會墮落;另外睡眠多了,可以耽誤我們的修行,使我們正念提不起來。我們如果稍稍一貪睡的時候,那幾個小時一會就過去了。睡四個小時也不大得勁,兩點起來睡到六點,他也能睡。這四個小時,你知道要做多少事情?我們可以兩點鍾起來,跑香、坐禪、上殿、誦咒,四個小時完成很多的事情。要是這四個小時的時間你抓住了,這個成佛的機會就越來越大;如果你失去了,反而失去了成佛的機會。

那少睡,我們困不困呢?

從習慣來講是困的,但是你真正少睡,它反而不困。你看今天兩點鍾起來,它很精神;你要三點鐘起來,它就不精神;六點鐘起來,它也不精神。說六點鐘我挺精神。眼睛是瞪得挺大,但腦袋就象漿似的,它沒法運轉,糊塗,什麼事也想不起來,另外分析問題,它也軟弱。所以睡眠過多了沒有智慧。睡眠多一個破壞了我們的修行,另外沒有智慧,這也是一個大原因。我們早起來,四個小時一覺起來以後,反而不困,主要是個習慣性。現在大家可能基本上也好多了,因為大家到時候起來,兩點鐘起來打坐,很好的去做,也很清淨、很清涼。但是,大家還有一個後備軍,等到下了殿回到屋裏,還可以躺下來一覺,發現有這樣的人。這個不好。因為要多打坐、多誦咒,兩點鐘起來,起來以後就不要再貪睡了。有時候困怎麼辦?你打坐,慢慢地就把它調過來了。所以少睡並不困,多睡困。多睡沒有智慧,腦袋昏沈。

到中午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吃完飯,這困勁就來了,特別年齡大的,這個困勁就特別強。這一段有的甚至你不眯上個三分五分、十分八分、或半個小時,它緩不過這個勁。因為食物進入胃腸以後,有時候腦袋缺血,會造成這個狀態,一缺血它就要昏沈。我們怎麼辦來克服?就是我們中午要找事情做,吃完飯不要進屋,不要找床,在外面。

剛來大悲寺的時候,一到中午的時候,我就拿個小鐵絲做條鉤子,去撿東西。那時候有溝,上溝裏撿塑料布、撿個破東西,拿個口袋往裏裝,天天中午就幹這些事。這裏還有一個笑話。就是有一回我正在撿,來了幾個拜佛的,就問我:「你們那個住持師父在哪呢?我們找師父,上哪去找?」我說那你上客堂。告訴他上客堂,他挺謝謝我。上客堂,客堂又給領回來了,告訴他在那頭呢,說那個撿破爛的就是師父。這他還挺驚訝,驚訝以後,我在溝底下,他在溝上面就磕頭了,挺感動,也沒想到這個師父是個撿破爛的。

所以我們為了減少睡眠、不困,中午你可以去做戶外活動,一個吸收空氣,另外克服這個睡魔,另外呢,受人尊重。你看多受人尊重,你看你要去做了,沒准他也能給你頂禮,這個是很好的事情。

少睡對我們的修行是一個抓緊時間、了脫生死的好因緣,別人修八個小時,你要修十個小時,那你就超越別人不止一倍兩倍的問題了,因為你這裏有一個努力的問題。因為這個努力可不是那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所以這個努力太珍貴了,了脫生死往往就在後面你是否再進一步努力的時候。你看你四個小時都克服了,但是你到中午又給它睡一覺,或是我找時間我再睡一覺,那就不行了。如果我們少睡,就給我們了脫生死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和因素,給我們創造了這麼大一個因緣,那是我們修行所想達到的。有時候我們根本費了很大勁都找不著,但是由於我們少睡,這個因緣它就來了,這麼殊勝。

有的人可能擔心:我睡少了,腦子糊塗,有時候記不住東西。是,這面記不住東西,但你少睡和努力以後,它有智慧,智慧慢慢從心裏就生出來了。本來你想把一個事情做好,你睡得挺多,你不見得把事情做得很好;如果你能夠減少睡眠,有時候你想達到的目標,沒有費勁,你也沒有去做過多的努力,它就會因緣成熟。因為精勤也就叫勇猛。文殊菩薩講,勇猛就是智慧。我們減少睡眠就是勇猛,就是智慧。有時候我們從文字上、從經書上,甚至參學去,做了種種的努力,你不知道睡眠少了就是智慧。我們有時候撿到了西瓜,反而給扔了,認為它不是西瓜,我們再去找西瓜,再去找。所以我們有時候很可惜的。現在我們要是把這個寶貝抓住了,我們何必再去找呢,是不是?你想抓住這個西瓜,少睡就能抓住,多睡就抓不住了。

有的人認為:行,早晨兩點鐘起來,我也能起,晚睡我也能睡,只要你看不著,我就多睡一點。為什麼?認為這些修行,是給師父修的,他不是給他自己修。他認為睡覺是自己應該得的,少睡是給師父少睡,所以叫師父知道:你知道我少睡就行了,剩下就是我的事,我就可以滿足我的需要去多睡。完全是這麼的想法。所以有時候找不到人了,一看哪去了?呆屋裏睡覺呢。一招,不好意思,為什麼不好意思?還說不出來,他心裏可能埋怨:你看師父今天把我發現了,沒躲好,應該躲好好才行,找個師父發現不了的地方就對了。通過這個我知道,他是給我修的,不是給他自己修的。我們應該有個主動性,要對睡眠生起厭煩心,因為它耽誤事。雖然都是你的東西,也是你的自由,咱們雖然看不著你,你在看不著下你打開一個自由,這種自由也是害人。我們平時本來就不清醒,再多睡那就更糊塗了,我們減少睡眠是為了培養善根福德因緣,也同樣為了早開悟。因為一個睡魔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定力就沒法產生;你把睡魔要控制住了,我們定力必然要上一層樓。

比如上殿,有時候我也注意觀察,有時候咱們看咱自己的人,上殿也老迷糊,晃蕩晃蕩,有時候也瞅著愁:你怎麼上殿還困呢?但是和外來的一比,一看他這個勁頭,他就不一樣,他有個內在的定力在那塊,那臉就透著那種定力。有一種什麼呢?就是風暴來了,我能頂得住,有一股定力,一看這就不一樣。你等到那睡眠挺多的,一天兩天跟你倆靠靠,三天四天就靠不過你了,有時候靠不過就走了,就不行了。這是平時沒有鍛煉的關係,如果有了鍛煉,我們面對困難就能頂得過去。想少睡不困,就是早起。比如說,書勇,有時候晚上十二點鐘就起來、一點鍾起來,他說他這一天不困,這就是早起的好處。你要晚起,他就不會這樣的,你越晚起他困覺越大,你看他睡到那八點十點的,他照樣的困,浪費時間。你看剛才講的書勇,他早起反而不困,很精神。而且越是少睡,他心情越好。為什麼心情好?他有定力,他有什麼問題,他一下靠定力就把問題解決了,他沒那麼大煩惱。你看越多睡的人,胡思亂想,起來想來想去,他就煩惱了,煩惱多了,道修不下去了,道修不下去怎麼辦?就得往回轉了,會退道的。多睡會退道。

所以這個睡覺也不是小事,是五蓋之一,財、色、名、食、睡,你看看,它是地獄根。你想不下地獄,你就少睡;你要想下地獄,那你就多睡。睡得越多你下地獄越深,這根據是這麼量的。我們平時看看自己是否能下地獄,你先量量你睡幾個小時覺。有的人老睡,擱屋裏老睡,有的借理由:我有病。所以有時候看大門這活我就不願意叫誰幹,就願意叫女居士她們看,出家的不願讓他們去,去了睡多了以後就是麻煩事,以後剃度了到僧團裏,他很難改過來。

大家以後要少睡,最好是不要在屋裏,不要上床,在戒律來講有那麼一條。特別是高大廣床那更不允許,實際上,床上都不允許你隨便坐著。平時你想修行就遠離床,這個不是不能克服,很好克服的,只要是有長期心,不怕累、困,慢慢就好了,這定力就增加出來了。佛在世講一個羅漢,因為他老困老困的、老睡覺,佛呵斥他以後,最後他一精進一努力,眼睛瞎了,但是換來了天眼,是不是?這也是因為他不斷地克服睡眠,少睡有定力,少睡有智慧。我們知道這個,我們就應該少睡。

少睡的好處基本說出來了,具體辦法,我們說吃完飯做事情,得要活動一下,把它躲開,躲開了就不困了。另外多睡還有個害處,對身體不好,壓迫腎臟,對五臟六腑都有個壓迫現象,會導致身體各方面鬆弛和僵化,肌肉鬆弛,關節僵化,這都是害處。你要不信,你就試一下,你要躺個五個月、六個月的不怎麼動彈,最後,原先你沒躺之前,你走個十里二十里、幾十里地都沒問題,等你躺半年以後,你連三裏五裏都走不了。因為什麼呢?就是肌肉鬆弛,沒有力量,關節僵化,不能運動,邁不開了,另外呼氣也軟弱,心情更不好。種種的害處,都不能多睡。

如何調伏?我們應該向這個尊者學習,要勇猛。但是這勇猛也不好勇猛,現在有的人就不勇猛了,剛才已經聽出不勇猛的信息,這就不好。我在這講了,他還不勇猛,看來就是平時多睡的原因,平時要是少睡,這時候他就不能發出這樣的信息了。你這個多理解,慢慢克服。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修道就是要「倒過來」——什麼意思呢?即是「好事給他人,壞事予自己」。捨棄小我,完成大我。

[2]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

[3]修行就是要「養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麼也不知,一點妄想也無。

[4]我們修行,群居防口,獨坐防心。

[5]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6]真正修道人,「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不要做鏡子,專照人家,不照自己。

[7]有所執著,就是人心。無所執著就是道心。

[8]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現在把自己當作死了一樣,也就是不貪、不瞋、不癡。

[9]切記!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開悟,那是修道的絆腳石。

[10]我們在修道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爭」,不爭是不和任何人爭長論短,爭是爭非。

[11]修道人就是不為自己講道理,不狡辯,不談是非。

[12]修行更不要爭權奪利,爭做領袖,支配別人,在師父前求表現。

[13]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講話……修行人的秘訣,就是要少吃,為什麼?因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

[14]凡有所求,即是污染。

[15]「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睹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可是我們一到考驗的時候,往往就考不上,就落選了。

[16]修行人,主要能忍罵、忍打、忍冷、忍熱、忍風、忍雨、忍饑、忍渴。

[17]修道人無論用什麼功,念佛,念咒……都不要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種貪心,有了貪心,就障礙智慧、靈感與自性光明。

[18]舌有說法的功德,也有說是說非的罪過,若是不說法,而說是非,或說邪言邪語,那就是一萬二千的罪過。

[19]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20]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21]我們無論什麼也不能貪,要知足,要能忍,但這個無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爭、不貪就能福壽無邊,你要是爭、貪、攪、擾,就罪孽不少,要想出離三界,也是無有是處的。

[22]就算活到幾百歲,碰見的人都是掉牙的,沒有掉舌頭的,舌頭就因為它軟,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

[23]我們人不能挨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

[24]佈施於人,就等於佈施自己,功德是不落空的。

[25]眾生為什麼沒有福報?因為不種福田的緣故,那麼到什麼地方去種福呢?就在佛、法、僧三寶面前種。

[26]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給阿彌陀佛打一個無線電報,這叫感應道交,這才是老實念佛。

[27]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28]持名念佛就像拿著東西似的,總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29]我們這兒一念佛,阿彌陀佛那個地方的電話就響了。

[30]大家拿出真心來念佛,念一句佛,虛空裏便有一道光明,若能懇切至誠地念佛,這光明便遍照三千世界,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氣化為吉祥,把污染、暴戾、災難的空氣改變過來。

[31]每一個出家、在家學佛的,不要以貪心來學佛,不要以爭心來學佛,不要以向外馳求的心來學佛,不要自私自利的心來學佛,也不要打妄語,不要說我有世智辯聰,可以說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這是沒有用的,所以必須要躬行實踐。

[32]這個「肉」字,就是一個被吃的人與吃肉的人,吃肉的人在外邊還是個人,被吃的人已經變成了畜牲了。吃肉的人與被吃的人就有一種關係,解不開冤結,互相罩著。

[33]古人說:「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運,超出命數之外。為何不吉祥,就是心裏不吉祥,種下惡因,當然有惡報。若能改過從善,便可趨吉避凶。

[34]吃齋是活著吃虧,因為未能滿足美食之欲,不能享口福,可是若不吃齋,吃了很多肉,死後便要到地府算賬。我是憑良心向你講真話,大家不要貪口欲,貪享受,死後就不會上大當。

[35]為什麼人那麼暴躁脾氣大?就因為吃肉,因吃肉會增加欲念,使人瞋恨,沒有慈悲。

[36]貪求名,就被火燒死,貪求利,就被水淹死,這是水火二災。再貪求榮華富貴,就會死在風裏。

[37]若好色,腎就會有病,貪財多了就會有心病,脾氣大,肝就會有病,生惱怒,肺就會有病,盡怨人,脾就會有病。

[38]我們學佛就是不惱害別人,故佛教徒要吃素,因為吃肉會傷害其他眾生的生命。

[39]愛吃好東西,這裏頭都有一股冤業牽著。令你歡喜犧牲其他生命而來補助自己的生命。

[40]所謂「見吾過者是吾師」。能說出我們毛病的這個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應該感謝他,不可仇視。

[41]你有過,若不能改,那過是永遠存在的,你若能改過自新,罪就消滅,沒有了。

[42]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惡人。

[43]絕對不發脾氣,這是最主要的關鍵,不發脾氣,就有智慧,只愛發脾氣的人,多數是愚癡,無明很重,沒有涵養的功夫。

[44]學習佛法,目的為求智慧,是一天比一天有智慧,不可一天比一天糊塗,有的人越學越貢高,越學越我慢。

[45]不應該占方便,硬要去占方便,這是虧本,若本應占方便,而不去占方便,這就是存款。 

[46]世間的聰明是世智辯聰,這種人也很聰明,可是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聰明,就幫助自己做了很多糊塗事。

[47]佛教的宗旨,是人人可成佛。現在眾生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是未來的諸佛,如果對眾生髮瞋恨的心,等於瞋恨父母和諸佛,成為大逆不孝之人。

[48]大公無私的便是正法,若是自私自利的便是邪法。

[49]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旅遊,不是自己的家鄉,應該趕快回到自己的本來的故鄉,與諸佛菩薩為伴侶,所有十方諸佛菩薩及一切歷代祖師,都在等著我們,就像父母盼望子女歸來一樣。

[50]舍不了死,換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

[51]無私無我,大慈大悲,願將法界眾生所有一切苦難皆與我一人代受。

[52]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說法,都在講經,我們把每一個人自己那一部經念好了,背熟了,不要錯因果,那是真經、真典。

[53]你盡看人家不對,就是自己有苦,你若沒有苦了,見到誰都是佛。見到人人都像佛似的,很簡單,很淺顯,就是你做不到。

[54]真正的快樂是無求的,到無求處便無憂。你無所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自性的穩定、平安。

[55]在萬佛聖城,誰也不可給人戴高帽,說此諂媚流俗拍馬屁的話。

[56]修道的敵人是誰?非魔王,而是自私心,若用自私心,萬事無成,就算有成,也屬虛妄。 

[57]佛教徒要注意因果,凡事要小心謹慎,不能隨便譭謗他人。

[58]誰能不發脾氣,誰能對佛教的道理相應,誰就能很順利地成佛。

[59]我們人都是捨本逐末,把修行放在第二位,把賺錢放在第一位,把根本的道理忘了,在末梢上用功夫,你賺錢,只能維持你的生活,學習佛法是養你的法身慧命,增長你的智慧。你應選擇一部經,對機,你就研究下去,不要天天只掛著去賺錢!

[60]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想,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61]財欲令人顛倒,財、色、名、食、睡,這是地獄五條根,可是我們人人都把這個根紮得深深的。這個善根他不往深的紮。財色名食睡這五條根,他往地裏頭紮啊!紮了覺得還不夠深,還往地裏頭紮。

[62]誰對自己不慈悲,或不講道理,都是自己的善知識,能逆來順受,對橫逆能處之泰然,才見出你忍辱的功夫。不要因為別人一句話就動了,你要修得不動,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才是真功夫,否則還須從頭練起。

[63]修行要天天保持像個秤似的,平衡下來,怎麼叫平衡下來呢?平衡就時時都平平靜靜的,自性一點波浪也沒有,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64]我們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去脾氣,你脾氣若不去,學多少佛法,都是種修羅因,將來結修羅果。

[65]修道人,要行所無事,積功累德,不可執著。

[66]學佛的人,先要學吃虧,不佔便宜,任何事物都要舍離,因為能舍方能得。

[67]人人皆知忍辱能到彼岸。但境界來了,就忍不住,無名火高三丈,將多年所積聚的功德,****一乾二淨。

[68]念不生氣的經,念不罵人的經,念不發脾氣的經。有這三種經,很快就成佛了。

[69]發脾氣是惡,不發脾氣是善。

[70]肝中若無火,何病都能躲。即此妙伽陀,亦被置高閣,娑婆訶!

[71]你要知道「名利」兩個字,把世界上所有人都害死了。

[72]有脾氣的人就是苦,沒有脾氣的人,就是快樂。有脾氣的人,就有煩惱,沒有脾氣的人,常常歡喜,這個脾氣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好像人生種種病,為什麼生呢?因為有脾氣,一切事情不順利,為什麼?也因為有脾氣。所以人若能沒有脾氣,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快樂的,都是平安的。

[73]魔是四面八方來考驗,在人我是非,喜怒哀樂上用功夫,魔便乘虛而入。

[74]我所懂的知識是什麼?就是多吃虧,不佔便宜,你若真明白了,便知道吃虧即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吃虧。

[75]各位注意!凡是從外來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是理會它,聽其自然,不隨它轉。

[76]愁一愁,地獄遊一遊。笑一笑,就老返少。哭一哭,地獄有個小黑屋。

[77]要學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學好,則冤孽不會來找,愈想學好,冤孽愈來找,欲把債務算清。

[78]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以受盡,受盡就沒有苦了。

[79]你們誰也不要終日悶悶不樂,愁眉不展。凡事要看得淡泊,如夢如幻,應該輕輕鬆松地處之泰然。世上一切皆是虛妄,只要盡自己本份就好了。

[80]不要儘管他人閒事,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不要只看他人的錯處,應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

[81]房要小小的,錢要少少的,人要好好的,業要了了的。

[82]人能孝順父母,就是天地正氣存在,不孝順父母,天地間便充滿邪氣。孝順父母要誠心誠意的,念茲在茲的,畢恭畢敬的。對於父母要恭恭敬敬。父母就是堂上****,所以人能供養父母是最幸運的一件事情。

[83]電視擺在每個家庭裏,等於是一個無形的妖怪,把小孩子教壞了,把他們的精神也吸去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多,受這個毒素卻比什麼都深。

[84]你們一天不發脾氣,就是一天的修行,十天不發脾氣,就是十天的修行。你們要發脾氣,就是沒有修行。

[85]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家人,宇宙是我的身體,虛空是我的大學,我的名字了無形相,慈悲喜舍是我的功用。

[86]事情來了,應付一下,不要存攀緣的心,事情去了,不留痕跡,心淨如洗。要曉得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明白之後,依法實行,才是真正懂佛法。

[87]切記!切記!無論做什麼事,要有始有終,不要為外境所動搖,而退失自己的志願。發願立志如金石,不要為逆境和不如意所動,而忘失菩提心。

[88]修道人絕對不可動肝火,一切忍於心,所謂「無明火燒功德林」。大家千萬記住這一點。 

[89]要是有人罵我,你要向他叩頭。無論誰譭謗我,不要為我辯護。

[90]若遇到是非人,專造你的謠言,無論如何冤枉你,說些無中生有的話,要忍!這是往昔的業債,今生來討債,不可抗債不還。債還清之後,自然海闊天空,無煩無惱,無憂無慮。

[91]自大就是臭。臭氣熏天,誰敢接近你,大家都掩鼻而過,不敢接近。

[92]我們要養氣,不要生氣。

[93]相會是有緣人,何必爭爭吵吵,多沒有意思。

[94]脾氣大的人,一天到晚好像頭頂上冒煙,氣衝衝的,這是缺德之表現。

[95]今天傳授你們一個要訣,什麼要訣呢?就是在緊急關頭的時候,保持鎮靜,不可緊張,將生死置於度外,一心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會化險為夷,度過難關。

[96]所謂「不生煩惱莫疑心,總要管己少客人,多認不是少爭理,安然清淨智慧生。明心沒有礙難事,見性哪有憂愁心。佛光不是不普照,憂思恨怨心攪昏」。能按照這幾句話去做,一定得到特別的感應。

[97]誦持《大悲咒》的功德,不但能退盜賊,更能消除百病,平諸魔難,所以我們應該誠心誦持。

[98]做父母是還債,做子女是討債,眾生都不明白,還以為這很好玩的。

[99]無論什麼人有何病痛,都有冤業債主來找你,為什麼人生病?它也是給人說法,叫你能知這身體是苦的,生老病死苦,隨時都會來找你,給你打一個電報,打一電話,或給你一封信,告訴你,不單病,將來還會死。

[100]我們修道人,要用電波把空氣消毒,什麼是電波,就是靜坐。從靜坐中放出的智慧光,這個智慧光就是電,這種電波放到空氣中,有殺菌的作用,把混濁的空氣變成清潔的空氣,這叫電療世界之病。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戒修善珍惜因緣快修行

娑婆世界雖然有許多的苦難、障礙,我們要把它當成修行的資糧,鍛鍊我們、訓練我們,讓我們一方面能消舊業,一方面能修淨業、培福慧。

平日我們雖然沒有造五逆,但是多多少少都造了一些十惡罪。十惡是從五戒來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惡沒有飲酒,但將妄語分成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再加上意業的貪、瞋、癡,合起來就是十惡業。十惡雖然沒有飲酒,但酒能使人亂性而犯了十惡,最好不喝。

以慚愧心念佛先修難行道

十惡業有輕也有重,一般人大概不會犯重的,但輕的幾乎每一樣都犯過。我們雖然不可能殺人,但是卻常常殺蒼蠅、螞蟻、蟑螂、蚊子;雖然不可能做強盜土匪和小偷,但是偶爾還是會占一點小便宜,譬如隨手用辦公室裡的紙、筆、信封、郵票、電話來處理私事,或是看到路旁的花很漂亮,就跑去聞一聞;不過若是花香自己隨風飄過來的,那就不算竊盜。

邪淫是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譬如婚外情、做第三者,但是若有勾引人的念頭,讓人不舒服,也是犯了邪淫。妄語的話,我們犯的機會就更多了,偶爾不高興就大聲吼別人,背後說人壞話、道人家長短,或是唱靡靡之音;總之,只要因言語讓人家受傷害、受損失,就是犯了妄語,是不慈悲的行為。會造惡業都不離意業的貪、瞋、癡,此三毒需要用戒、定、慧來息滅。其實若能時時刻刻覺察,不讓貪、瞋、癡表現出來,並常常以慚愧心念佛,這樣就是正行和助行兩種往生資糧皆修了。

此外,如果我們在人間先修難行道,再將一切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兼修易行道,這樣就等於是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掛了號、投了保,絕對萬無一失。而且往生的時候,不管是否已經得解脫,至少可以生中品,絕不會下品下生。

在人世間修行功德易增強

有的人沒有信心,依賴心很強,自己不想修行,只希望死後,阿彌陀佛來接引,或是臨終時,請人家來助念,這種只求下品下生的想法實在很可憐。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因緣成不成熟、善根福德夠不夠?能不能去得成?因此,我們應該在健康時,不管年齡大或小,要趕快修難行道,不要依賴易行道,否則臨終往生西方的可能性實在就很小了。

《無量壽經》勸我們在娑婆世界時就要趕快修行,因為在人間修行一天要比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百年功德還大。人間困難、障礙很多,在此惡世之中修行,功力、功德才會增強得快,就像順水游泳,很容易游得好,但若是逆水游泳,則必須不斷鍛鍊,技術才會愈來愈好,所以說逆水行舟才是真功夫。

在人間才能發菩提心、持戒、修十善,還有孝順父母、敬順師長。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父母可以孝順,因為都是蓮花化生,即使看到蓮花說要孝順,也使不上力。此外,在西方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隨時隨地都是法音宣流,沒有什麼善好修,也沒有什麼戒好破,唯有在人間,才需要約束自己不犯戒、訓練自己修十善,這就是在積功累德。

把障礙當資糧消業培福慧

有人聽我這樣說,就認為我不鼓勵生淨土。其實我是鼓勵大家要及時努力修行,及時努力成辦淨土資糧。不要覺得無所謂,反正到了西方樣樣都是現成的,這樣會存著僥倖的心理,就會懈怠。既然佛已經告訴我們,人間修行一日一夜要超過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百年,這樣為什麼不珍惜在人間的時間,在人間趕快修行呢?

娑婆世界雖然有許多的苦難、障礙,我們要把它當成修行的資糧,鍛鍊我們、訓練我們,讓我們一方面能消舊業,一方面能修淨業、培福慧。如果再配合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就算臨終不能以自力得解脫,也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念佛法門的好處。(待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編按:平生致力推廣禪修的聖嚴師父,對於淨土法門的修行,一樣相當推崇。淨土法門是不是只求往生淨土呢?一心念佛,就是在修淨土法門嗎?本期起,將刊載師父於一九九年至二○○四年期間,在農禪寺佛七、念佛禪七中,針對修行淨土法門的開示,讓我們隨著師父引導,一起深入淨土法門的修行堂奧。

抱持正確心態修行淨土法門

很多人修行淨土法門,往往只知道要念佛,希望臨命終時能夠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然後一心稱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願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諸大聖眾手執金臺來接引。

這雖然不能說全錯,但是並不足夠。因為念佛只是往生條件之一,而且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如果只是一味要求別人成就自己念佛,一味求生淨土,沒有想要度眾生,沒有想要廣結善緣,那與小乘有什麼差別,甚至連小乘也不如。小乘人在證到阿羅漢果之後,至少還會在人間行化,一直到色身死亡為止,從此才不再到人間來,即「不受後有」。

因此修行淨土法門應該要有正確的心態,否則即使念到一心不亂,最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人間究竟有什麼好處?最多說這是一位大修行人,並沒有為人間帶來什麼希望。

正行、助行兩種資糧皆要修

修淨土法門應該要有兩種行,一種是正行,一種是助行;正行即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助行則是修一切善法;正、助二行加起來,就可以往生。

但是為什麼《無量壽經》說,只要臨終十念就可以往生呢?這不是要我們等到最後再來念十句彌陀名號,或是等人家來幫我們念十句阿彌陀佛,而是因為聽聞佛法比較晚,已經沒有時間再作功德,沒有機會再修其他的福德行,是不得已的辦法。要不然淨土行者就成了懶人,而淨土法門就成了不知慚愧的法門,與佛法的精神相違背。應該是一聽聞佛法,不管還剩多少時間,立刻要修一切善行、修一切功德,立刻要發無上菩提心,然後時時念彌陀的名號,這才是大乘的菩薩行。

有的人說:「我實在沒福報,這一生除念佛外,什麼也不想了,而我現在自己都已經是泥菩薩過河,自顧不暇了,也別說發菩提心,還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由阿彌陀佛幫我發起大菩提心吧!阿彌陀佛,請您趕快來救我。」如果是抱持這種心態,絕對去不了,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佛國的淨土,一定要發菩提心,修一切的功德。

信願行兼具念佛修行才得力

再說臨終要十念也不容易,念佛要兼具信、願、行,信心不夠、願心不足,臨終不一定念得出,更別說去西方。我曾問很多人為什麼來學佛?有人說因為父母來,所以跟著來。我問他自己信不信呢?他說因為父母信,所以也跟著信。這個信好像有,但並不是很踏實。

「信」絕對不是盲目的信仰,因別人信而跟著信,那是姑且相信,不是真正發自內心。堅固的信心一定是要從實際的修行中建立,有了體驗之後,才能真正把信心建立起來,才能把願心堅固起來。《無量壽經》上也說得很清楚,假如有信,但是信得有些勉強或是不清楚,茫茫然地,人家問他信什麼?他說不清楚;再問他為什麼要信?則說因為大家都說好。如果是這樣的人,即使是乘佛願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不能見到阿彌陀佛。

助行作為輔助的修行,必須要持戒清淨;對眾生要有慈悲心,對於父母、師長、親屬,要有感恩心、報恩心、尊敬心;這樣才能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待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