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法師

談到人生,應該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是人的“生活”,一個是人的“生命”。人有了正智、凈智,生活一定非常的踏實與豐富,生命也是無窮盡的。

我們要如何把“禪”的道理落實在生活裡?首先,必須保持著“知足常樂”的態度。“知足常樂”聽起來有點消極,功利社會講求的是效率與競爭,會不會阻滯社會的進步?其實不然,“知足常樂”非但不消極,反而是活潑、積極的,用現代人的形容詞叫“敬業樂群”。

人之所以有煩惱,原因就在“不知足”,例如當你找到一個工作以後,你所想的是要怎樣往上爬,要怎樣才能出人頭地,所謂“這山望到那山高”,當你所想的就是這些的時候,你的煩惱就產生了。如果你能用另一個想法:“這份工作確實得來不易,它是社會上種種的因緣與助力,才讓我得到這個工作的機會。”自然你就會珍惜與尊重這份工作,而且對社會與人群會存著一種“感恩”的心,用這種心態對待工作與工作的夥伴,隨時都會感到愉快與滿足。

佛法上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就是要我們知恩報恩。報誰的恩?報父母、師長、社會和國家的恩。為什麼?我們從出生到學業成就階段都是仰賴父母的生育、養育與照顧;求學階段師長給予我們指導與教誨,使我們有謀生的技能與知識;社會與國家給了我們工作和安定,如果沒有這些人,我們的生活就會產生困難,事業就不能成就,這些人對我們都有直接與間接的幫助,我們能不感恩和報恩嗎?

再者就是我們還要有“好事給他人”、“壞事給自己”的認識,什麼是“好事給他人”?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沒有員工及消費者等人,就不能成就“董事長”這個職務;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人民與文武百官,就不能成就“總統”這個職務。個人的成就其實是大眾所成就的,所以成就的果實應該與大眾分享。什麼是“壞事給自己”?當你碰到挫折或失敗的時候,應該仔細地自我檢討失敗的原因,並找出缺點加以改進,不要責怪或歸罪給大眾。這些道理弄懂了,我們的心就會定下來,對社會與人生的看法就不一樣了。

摘自《見性成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講眾生得度有六種方法,稱為六度。

從一朵花,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布施:花開時流露清香,展現美麗的姿容,令人一見心生愉悅,帶給人歡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持戒:花守時守分,總在一定的時節、范圍綻放,不像葛藤會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雖美麗,但不會侵犯別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忍辱:花開之前須經種子深埋土里,曆經一段時日的孕育,其間必須忍受黑暗、潮濕、寂寞,而后抽芽;乃至開花后,還要耐得住風霜雨雪,以及蜂蝶采蜜時的傷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精進:一朵花,無論花期長短、久暫,總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香味,展現它最美的一刻;即使謝了,仍舊“化作春泥更護花”,甚至留下種子,為繼起的生命而努力不懈,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進的精神。

禪定:花靜靜的開放,表現出寧靜、祥和、安忍的氣質,這就是禪定的境界。

般若:花有各種顏色、大小、香味,千變萬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蘊含無限的智慧,值得探討。

因此,一個人若能懂得欣賞花的美,必能升華精神生活。甚至修行也不一定是誦經、拜佛才是修行;能夠從賞花、看花中獲得啟示,這也是一種修行。古代有許多祖師大德就是在觀看花開花謝的無常變化中,明心見性,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諦”,正是這個道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惟覺老和尚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學佛的身就是學佛的行為,行住坐臥怎樣達到最高的標准?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講話怎麼講?該有什麼標准?學佛的心,我們起心動念,也應該有一個標准,達到最高、最圓滿、真善美的標准了,這樣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於佛的神通妙用都現前了。

要達到這個境界,有種種的方便,所謂方便就是一個橋梁,就是一個管道。做一件事情也有方便,如果沒有方便,做事就不容易辦好,修行也要有方便,沒有方便,我們修行也不容易成功。什麼是方便?修行第一個要吃素,吃素就是一個方便。為什麼吃素是一個方便呢?我們佛法的精神就是慈悲,就是平等,要想達到慈悲、平等的心,第一不殺生,第二要救生,第三就要吃素。我們把這些都做到了,慈悲心就會現前,慈悲心就是佛心,所以吃素看起來很普通,它的意義非常深遠。

有很多人學佛很久了,但沒發心吃素,他們認為修行學佛就好了,為什麼要吃素呢?前幾年有位學者發表了一篇文章,大家都認為他是大善知識,寫了很多書出來。他在文章中講吃素不是佛教講的,吃素與我們修行也沒關系,所以他發表這篇文章以後,很多原來吃素的人也不吃素了。他說吃素的人不能成道,吃素不能消業,吃素不能解脫,吃素不是佛教講的,他舉了很多很多的例子:第一、過去佛在世的時候,婆羅門教也是吃素的,現在有很多道教也是吃素的,甚至不信宗教的人也是吃素,這就証明吃素不是屬於宗教的活動。第二吃素不能離開痛苦,牛、馬、大象,它們也是吃草,從來沒吃過肉,還是被宰殺,還是在三塗惡道中受苦,所以吃素是沒有用的,因此很多原來吃素的人,聽了他的話就不吃素了。

我們想想這是什麼知見?實在是邪知邪見!雖然是修行學佛,假使知見錯誤,南轅北轍,花了很多的時間,也達不到什麼效果,這就是因為知見、觀念錯誤的原因。尤其我們修行就是在這念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個是南,一個是北,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就愈來愈遠了,假如前面是懸崖絕壁,碰到絕壁,掉入懸崖,自己就要出毛病。所以那位學者講,吃素不屬於佛教,吃素不能解脫痛苦,吃素不能消除業障,吃素沒有增長福報,牛馬都是吃素,怎麼還是變畜生呢?

我們來研究研究,牛、羊、馬吃素,並不是發心吃素,我們學佛要發心,吃素的目的在那裡?有很多人是貪求功德,認為吃素有功德;有的人吃早齋,早上吃一餐說是在吃素,這是不是吃素呢?雖然不是吃素,但還是有吃素的觀念,還是有功德。為什麼不算是吃素呢?因為早上這一餐,很多人根本就不吃,當然沒有功德。牛羊吃素,並沒有發心,我們現在吃素是發心的。發什麼心呢?就是基於慈悲心、平等心。剛才說,很多人不信宗教也吃素,那是為了身體健康,認為吃肉血管會阻塞而吃素,佛教裡也有貪求功德才吃素的,這些都是吃素的動機,所以有很多學者提倡素食,不但提倡素食,還提倡吃生菜,這些吃素的觀念,有沒有功德?沒有功德。這完全只是保護自己身體的健康,雖然也是一種發心,但就和修行學佛不相應了。

什麼叫相應?所謂相應,是與慈悲心相應,與平等心相應,這就是菩薩,這就是佛。平等心、慈悲心就是佛,所以佛經裡講眾生歡喜,諸佛歡喜。菩薩以慈悲心為根本,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所以。什麼是大慈悲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每個人都貪生怕死,所有一切動物都有貪生怕死的心,這就是覺性、就是靈心,人人都有,動物也有,基於這個道理,我們不忍心吃它們。孟子也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我們看到一隻動物臨死時嚎啕哀叫,心裡覺得很悲慘,基於這個慈悲心,不能吃眾生的肉,這是第一個原因,完全是基於慈悲心,基於佛性的關系。

第二是基於因果的關系。什麼叫因果?一個人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現在我們吃它們的肉,將來它們也會殺掉我們、吃掉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吃四兩就要還半斤,這就是因果的關系,基於這個道理,我們不能吃肉。第三個原因是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今生在一起,父母也好,兄弟、師長、同參道友也好,這就是緣,一個是善緣,一個是惡緣,過去結了善緣,今生就合得來,大家互相幫助;如果處得不好,偷盜、詐騙,今生一碰了面就是冤家、就是仇人,這就是因果。基於這個原因,絕對不能再違背因果的道理,說不定我們現在吃的肉,就是我們過去的親戚、朋友,吃了肉就是吃了親眷一樣,所以知恩、報恩、就是要有慈悲心。這些道理,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一定相信,人有三世因果,慢慢觀察,因果就在日常生活中。

以前有個寒山、拾得,大家都知道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化身,一日寒山大士出來遊化人間,看到村落裡討媳婦,大擺酒席辦了幾百桌,鑼鼓吹吹打打的,大家都很高興,寒山大士一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起來了,旁邊的人一看就說,你這個瘋子,今天是喜事,你為什麼在這裡哭哭啼啼的,親戚朋友們說著就要趕他走,寒山大士講,我不是瘋子,你們才是瘋子。在場的人說,我們很正常,你才是瘋瘋顛顛的,怎麼反過來說我們是瘋子呢?寒山大士馬上說了一首詩:

六道輪回苦,孫子娶祖母;

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

在六道輪回中是很苦的,一個人如果生生世世不知道用功、不知道修行,就是在六道中輪回。六道第一個是天道,行十善就升到天上,修四禪八定,也可以升到天上去。第二個是修羅道,修羅有天之福,而沒有天之德,長得很醜惡。第三個是人道,我們現在就屬於人道,世界上有種種人,每個人都不一樣。第四個是畜生道,再其次是餓鬼道,再其次是地獄道,地獄道是罪大惡極的人,這六道輪回,天上天福享盡了,到人道來,說不定天福享盡了,馬上又變成畜生,墮入惡道,始終是天上、人間、地獄、餓鬼、畜生輪流不停,像車輪一樣,若不知用功、不知修行,生生世世始終在六道輪回中,受盡生老病死苦,其他的苦太多了,所以人生就是一個苦海。

六道輪回苦,孫子娶祖母我們看到是新郎、新娘,事實上是孫子娶祖母做太太,現在一般人看不見,沒有這個慧眼,沒有這個法眼,沒有天眼,所以每個人都在顛倒當中,六道輪回苦,孫子娶祖母你看這瘋瘋顛顛的,是不是顛倒?牛羊為上座,現在來的親戚朋友高朋滿座,這是什麼呢?這些都是過去殺的牛羊,今生轉世為人為上座,六親鍋內煮現在煮的雞肉、鴨肉、牛肉是什麼呢?都是過去的六親眷屬,我們想看看,佛、菩薩,有了天眼通,這些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地,不要吃眾生肉,完全是基於慈悲心、基於平等心,所以我們絕對不要吃眾生肉。

剛才講的這位學者,他講吃素不是我們佛教說的,而無論大乘經典,小乘經典,都講不吃眾生肉,可見他連佛經都沒看過。大乘經講得很清楚,例如菩薩戒當中說,不吃眾生肉,同時還要持六齋日;在小乘經典裡面,佛也告訴我們,要吃三凈肉,要吃五凈肉,我們初初修行學佛,嘴巴起了貪心,貪著口腹,由於吃肉已經吃成習慣了,不吃肉心當中就很難過,就吃不下去,一餐沒有魚肉,就吃不下飯,認為吃魚肉是種快樂,是種享受,其實是在造業,同樣的道理,所以佛就開方便,告訴我們吃三凈肉。

什麼是三凈肉?我們吃肉時有三個條件,有了這三個條件,吃這個肉就是清凈的,就沒有什麼罪過。第一個條件:不見殺;第二個:不教他殺;第三個:不為己殺,不是專門為自己殺的。什麼叫做不見殺?到市場上去買東西,有很多家庭主婦,到市場上去買東西,看到雞剛剛宰掉的,很新鮮,就把它買回去,這就是見殺,見殺,見死不救,沒有慈悲心,吃了就要遭罪過,所以我們不要見殺,要買就買死的。第二個自己不殺,也不叫他殺。有很多人自己怕殺生,而叫人家來殺,還不是一樣有罪過。叫人家殺生,這個心很惡毒,自己卻在那兒坐享其成,使人家遭罪過。這樣雖然是沒有殺,可是教唆他殺,教唆犯是幫凶,也是一樣地有罪過。第三個不專門為自己殺。什麼叫做不專門為自己殺?譬如你到親戚朋友家裡去,因為很久沒有看到你,覺得特別親切,特地為你斬個雞,這個雞就不能吃啊!為什麼呢?這一吃了以後,就造了惡業,如果你不去,這只雞就不死,所以這個雞你就不能吃。

我們要想保全自己的生命,為了自己的健康,雖然不能完全吃素,最低限度也要吃三凈肉,第一個是不見殺;第二個是不自殺,不教他殺;第三個是不為己殺。三凈肉吃習慣了,慢慢善根發現,慈悲心養成了,知道這個三凈肉,還不是最高境界,再進一步要吃五凈肉,什麼叫做五凈肉?五凈肉,具足五個條件,我們吃了這個肉,就絕對不遭罪過了。除了剛才所講的三個條件以外,另外再加兩個,一個是是自死,自己死掉了或者是病死,或者是老死,或者是被人家碰死掉了,這就可以吃。但是現在一般人認為,病死的不能吃,老死的也不能吃,所以這種機會就比較少了。另一個是鳥殘,什麼叫鳥殘?就是山上野獸、鳥類吃剩的腿子,就可以撿回來吃,這種機會又更少了,所以乾脆都不要吃,就完全清凈了。

我們現在吃素也開方便。要知道吃素吃成了習慣就沒有問題,但是在沒有養成習慣以前,心裡面就會有煩惱,好像少了什麼東西,吃了覺得肚子裡沒有味道,嘴巴裡也沒有味道,飯也不想吃了,為了避免這些影響,所以乾脆一個月吃六天素,就稱之為六齋日。有很多人是初一吃素,吃一天素這也是不錯;有的吃早上也可以,都是一個慈悲心。但真正要達到好處,就要吃六天,根據佛經裡面的記載,並沒有吃早齋,也沒有初一、十五吃素的,這是為了世間上的方便。若真正要依據佛法,那就是六天,一個月當中吃素六天,就稱為六齋日。上半月,初八、十四、十五;下半個月,二十三和月底最後兩天,一共加起來是六天。這六天當中絕對不要吃眾生肉,不但不吃眾生肉,而且這六天當中,盡量保持身口意三業清凈。眼睛不看壞的,耳朵不聽壞的,鼻子不聞臭的,嘴巴不說人家是非,心裡也不打妄想,身體多做些善事,這在我們佛法當中,就稱之為六齋日。

有的人在這六天,或其他的時間受八關齋戒,這些都是給我們增長福報,消除業障的。為什麼要持六齋日?我們這個世間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初八這一天是四大天王的部下,來巡視人間的善惡。天龍八部都歸四大天王來管理,這一天天龍八部來巡視人間的善惡,你剛好做了很多善事,天龍八部馬上把你記下來,送到四大天王那裡去,這一生就能增福壽。假使做了壞事,說不定這一生大災大禍很快就要臨頭了,也不用到來世才受報。為什麼?罪大惡極,四大天王不給你來世報,所以這一生很快就要受報。十四這一天,是四大天王的太子,來巡視人間善惡。十五當天,是四大天王親自出馬,來巡視人間善惡,下半個月也是一樣。我們在這六天當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六天當中不管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都精進不懈,不去做惡事,就能真正增福壽。

有很多人講,師父你這種說法,好像因為有四大天王來了,我們才做善事。其實這是個方便,等到六天統統養成習慣了,那這一個月,等於就是六齋日一樣。我們人,好的習慣不容易養成,壞的習慣,卻很容易養成。譬如:抽煙、吃酒、嚼檳榔,乃至於過夜生活,這些習慣我們本來沒有,是後來慢慢養成的。壞習慣養成很快,抽煙不到幾次就學會了,但想把煙戒掉是不簡單的。吃酒也是如此,慢慢吃,吃上癮了,要想把酒戒掉,也是不容易,佛法就告訴我們,先把最重要的壞習慣慢慢戒掉,好的習慣、好的念頭養成了,心當中就是一片光明。所以吃素有幾種好處:第一個是長養我們慈悲心。怎麼能完全達到吃素的目的與利益?就是要發心正確。發什麼心?我們也不是貪著功德,功德不能說是沒有,功德是從什麼地方產生出來的?就是從慈悲心長出來的,從平等心長出來的。我們知道,念佛有功德,誦經也有功德,吃素也有功德,究竟功德在那個地方呢?這些都靠我們發心。假使我們沒有發這個心,沒有平等心,也沒有慈悲心,吃素只是為自己著想,為自己就是我相,為我就是貪。貪著自己的身體來吃素,雖然可以達到健康,但是心中天天增長愚癡和無明,並沒有什麼功德,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是要發心正,發心正而吃素,就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福報。

發心不正,雖然是同樣一件事情,就不一定有很大的福德。剛才講的這位學者只看到表面,說這個牛馬羊吃素不能得到解脫,牛馬羊為什麼不能得到解脫?因為它們沒有發心,沒有發慈悲心,沒有發平等心,完全是業報非吃不可,若不吃草就會死掉,一旦吃草就等於受罪一樣,這是過去的一種惡報,而不是發心,所以那位學者完全是一種偏見。為什麼產生這種見解?嘩眾取寵!我們修行學佛,無論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要親近善知識,能親近一個真修實証的大善知識,這是最重要的。

發心吃素,對修行人而言,是很重要的。我們再來講講現在的歪風。什麼歪風?有很多人本來學佛很精進,也吃素、也受五戒了,最後說密宗可以吃肉、可以吃酒,於是就學密去了。問他為什麼去學密,他說學密很好,可以吃肉,可以吃酒,既可以享受世間的五欲之樂,又可得到解脫,可以即身成佛!我們想想,那有這種事情?這些就是知見不正!密宗為什麼不吃素?以前在西藏是畜牧生活,那個地方沒有蔬菜,所以吃牛羊。現在密法到了台灣,環境改變了,所以有很多人還是吃素。現在很多投機取巧的人,藉著修密法,來行自己的方便,放縱五欲,走錯了路,這就糟糕了。

我們要知道,為什麼修行學佛要吃素?就是一個慈悲心、平等心。有很多人講,吃素沒有營養。前幾年,有一位居士,很晚很晚到萬裡山上來敲師父的門,他講,師父很抱歉,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所以晚上來請師父給我開示。我問他什麼事情,怎麼這麼晚上山來?他說,師父,實在是不得了,我已經一個月都睡不著了。我問他為什麼會睡不著覺?心當中一定有些問題。他說,在十年以前,曾經向觀世音菩薩許了個願,祈求觀世音菩薩慈悲,若能買了一棟房子,就開始吃素,現在不但買了一棟房子,而且還買了兩棟。照理說應該吃素了,可是又覺得蔬菜沒有味道;另一方面我太太也不給我吃素,說蔬菜裡沒有營養。到底是吃素或是不吃素好呢?如果不吃素,觀音菩薩又滿了我的願,就對不起觀音菩薩;如果是吃素,既不好吃,又沒有口味,又沒有營養。究竟是吃或不吃?不吃,對不起觀音菩薩;吃,又有這些問題出來了,為了這個問題,始終在心中不停地打妄想,想久了,問題就來了。師父!你是拜觀音菩薩的,請師父慈悲跟觀音菩薩講一講,等我在迪化街買了一棟房子,我再來吃素,好不好?我說,就算你在迪化街買一棟房子,你還是不可能吃素。因為你現在認為迪化街的房子很貴,現在這個市政府已遷到吳興街、三張犁那裡去了,將來三張犁那裡的房子漲起來了,你可能又要求觀音菩薩,給你在三張犁買棟房子,再來吃素,就算你在三張犁買到房子了,也是一樣不可能吃素!

現在台灣有很多富貴人家,不要說是一棟、二棟、三棟房子,十棟、二十棟房子都有。他現在不能吃素,即使有二十棟房子,還是不會知足,還要在加拿大、紐西蘭、在香港、在大陸置產,這樣子沒完沒了,始終不會吃素的。我們吃素,好吃不好吃?那一個好吃?那一個不好吃啊?這不是絕對的事情。舉例來說,一般台灣人都喜歡吃清淡的;廣東人又不一樣了,喜歡吃甜甜的、酸酸的、加一點鹽巴,說這個味道是廣東味,這個味道很好。那麼,湖南人又不一樣了,湖南和四川、湖北,這一帶的人喜歡吃什麼?喜歡吃辣的、喜歡吃堿的,你這一桌子菜再好,假使不辣,也不堿,他就認為不好吃。另外還有江浙一帶的人,喜歡吃臭的,愈臭覺得愈香,你看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吃臭豆腐,但有很多人聞到臭豆腐,頭都發昏了,你說這個臭的是好吃,還是不好吃呀?還有南方人喜歡吃米,北方人喜歡吃面,你看那個北方人,他只要一個饅頭,裡面放一個大蒜,再加一瓢辣椒醬,包在這個饅頭裡面,就吃得津津有味,覺得這個東西比過年的食物還好吃,這個就是北方人的口味。這巴西一帶的人又不一樣了,他們喜歡吃酸的,這一桌子的菜,假使沒有酸的,就認為不好吃。另外有人喜歡吃苦瓜,有位先生喜歡吃苦瓜,如果你要請他,先要准備苦瓜,假使這桌子沒有苦瓜,他馬上拍拍屁股就跑掉了。我們想想,酸甜苦辣,哪一個好吃?哪一個不好吃?我們明白了這個問題以後,就知道味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我們心當中的一種分別、一種執著。

在我們佛法來講,諸法緣起、緣起性空,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所生。因緣沒有了,什麼都是虛妄,什麼都是空的。味道也是如此的,一方面是我們過去養成的習慣,一方面認為這個味道很好吃,很符合自己的口味,這完全是個人的分別、執著。你說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再舉個例子來說,有很多做苦力的人,吃的並不好,可是身體卻很健康;反而有很多富貴人家,天天吃好的,甚至還吃補品,身體不一定健康。為什麼?就是因為心當中有煩惱。心當中有了煩惱,吃東西下去就不能消化,沒辦法吸收,吃下去就排掉了。所以,營養不營養,好吃不好吃,並不一定在蔬菜上面。

不管我們是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在還沒有吃素以前,總認為大魚大肉很好吃,粗茶淡飯不好吃,這是我們過去的習慣、執著。現在吃素吃習慣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反而還覺得吃素又香又甜。過去認為好吃的大魚大肉,現在覺得是臭的,一聞到頭都要發昏。我們想想看,這是什麼道理?過去認為好吃,現在卻認為不好吃了;過去認為不好吃的,現在又認為好吃了;過去認為粗茶淡飯不好吃,現在吃到嘴巴裡又香又甜;過去認為大魚大肉好吃,現在卻認為又腥又臭。這是什麼道理?由此証明吃素、吃葷,那一個好吃完全在於我們這念心。有很多人跑三點半的人,三點半沒有解決。他的朋友說,我實在沒有辦法幫你的忙,只能請你吃一餐,三點半的問題沒有解決,這一餐給他吃再好的,吃完了你問他,這菜好不好吃?他一定不知道,為什麼?他心當中有問題存在,吃完了也沒有味道。所以我們瞭解了以後,吃素也好,吃葷也好,完全是我們心的問題。

一般人說蔬菜是沒有營養,這根本沒有道理。現在有很多吃素的,不一定是信宗教才來吃素。其他不信仰宗教的人也來吃素,就是為了健康,蔬菜裡面很有營養。我們現在吃素,吃了幾十年了,從來也不吃葷的東西,身體很健康,這就証明蔬菜裡面的營養也很高。現在荷爾蒙、蛋白質,這一類的東西,有很多都是從植物裡面提煉出來的,很少是從動物裡面提煉出來的,怎麼說蔬菜裡沒有營養?再看看大象、牛、馬不也是吃草嗎?它們都力大無窮,這就証明植物是很有營養的。

我們現在人的壽命很短,根據曆史記載,以前的人壽命是很長的,幾百歲,幾千歲,甚至還到幾萬歲。我們現在想想,醫葯發達了,科學進步了,應該身體很健康,壽命很長遠,但為什麼不如過去的人呢?這當中很顯而易見的,第一,過去那些人吃的是果子,是天然的東西,穿的是樹葉子,不像現在穿的很奢侈、很豪華。住的是什麼?住的是木頭架子、木頭房子。所以現在一般人研究,喜歡住木頭房子,吃要吃生的,這完全是復古了。我們現在瞭解,過去的人身體很健康、很長壽,一個是住木頭房子,一個是吃天然的水果,就知道素食是很營養、很健康的。過去的老祖宗就是吃素、就是住木房子,你看燧人氏鉆木取火,有巢氏架木為巢,就是用木頭來做房子。我們現在一般人為了健康也住木頭房子,由這些証明,我們現在吃素,一定是很健康,一定是很營養。

佛法講吃素的理由,不是為了要活幾百歲,而是一種慈悲心、平等心。我們不吃眾生肉,因為眾生是未來的佛、未來的菩薩,這是第一個道理。第二個道理,人人都有生命,愛護我們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人家的生命。第三是基於三世因果的道理。基於這些道理,我們清楚了為什麼要吃素,這樣子就是個因,是什麼因?是菩提因、是正因,基於這個因來做事情,果報就是無量的。假使沒有這個正因來吃素,固然善法還是有善報,不過就減少了很多。

不僅佛法如此,世間法也是如此。不管是做官的也好,做生意的也好,行醫的也好,讀書的也好,乃至於從事軍事的也好,要把我們這個心檢討檢討,為什麼要當醫生?為什麼要從事政治?為什麼要經營建築?為什麼要經營商業?為什麼要研究學問?把這念心檢討出來,假使這念心正了,那麼現在所做所為都是無量功德,現在就是行菩薩行。假使這念心不正,那麼我們所做所為,不但沒有功德,而且自己還打妄想、造惡業。不但是社會上如此,對我們修行人也是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修行?這觀念要正確。假使這個觀念不正,雖然是出家修行,也沒有功德,怎麼說呢?我現在是受了刺激來出家的,是為了逃避債務來出家的,這些觀念就是不正,因地不真,果遭紆曲,也就得不到出家的大利益。 

誦經也是如此的。為什麼要誦經?為什麼要打坐?我們要把這個觀念弄清楚。社會上也有很多人誦經,很多人打坐,他有沒有功德?不一定有功德。不但沒有功德,還給自己帶來些煩惱。為什麼?譬如誦經,社會上有所謂誦經團,人家死了,請他誦經,誦了經以後,還要講價錢,跟買賣一樣,就是把佛經,當成做買賣、做生意了,在我們佛法來講,這就稱之為販賣如來,不但沒有功德,而且還遭罪過。同樣是佛法,誦經是好事,為什麼會變成罪過?就是因為這念心不正!我們打坐也是一樣的。打坐可以明心見性,可以修定修慧,可以得到禪定,社會上有很多人來打坐,他不是基於這個觀點,而是想:我來打坐,可能得到神通,我來打坐,菩薩會來跟我講話,可能可以悟個明牌出來,這樣子來打坐,可能會得到神經病,實實在在是如此的。打坐有所求,希望菩薩告訴你,某某人的三世因果,這樣子保証你會出毛病,所以這念心,非常地微妙,心正了,時時刻刻都是善法,時時刻刻都是光明;這念心不正,做了事情也不一定能得到福報。

例如從事政治的人,參加選舉,端看他是發什麼心?假使是發慈悲心來選舉,為了國家、社會,為了我們台灣能夠安定,使每個人得到安定,事業和家庭得到保障,來從事慈悲、平等、愛民的政治,這種當官的人,官當的愈大愈好,現在就是菩薩!因為有了社會地位了,可以做更多事情,這不是菩薩行是什麼呢?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為了膨脹自己來選舉,當中不外乎是名利財色,就糟糕了,不但身敗名裂,將來還要墮入惡道,所以這一念心的差別,是非常非常微細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我們佛法來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修行沒有別的,就看怎樣調心?怎樣運用我們這念心?怎樣定心?怎樣凈心?哪個是光明的?哪個是黑暗的?哪些該做?哪些不應該做?佛法上就告訴我們這些道理。

我們這念心,像一片鏡子,不落一點塵垢,像一潭止水一樣,不生一念妄想,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又有定力、又有智慧,這就是佛法。真正到達了這個程度,這個心有定力、有智慧,就像一般所說,心想事成心靈福至,學業一定會成就,事業一定會成就。這時,心通法界,心當中定了,心當中有智慧,這念心一動,就產生感應出來,假使沒有到達這個程度,我們這個心,怎樣也沒有辦法產生感應出來。因為心散亂、心顛倒、心昏沉、心糊塗,晚上睡覺都會做惡夢,白天昏昏沉沈地,什麼事都判斷不清,哪裡還有什麼感應?

所以吃素和修行學佛有什麼關系?關系是很深的!不論是大乘經、小乘經,都講要吃素。有很多人沒弄清楚佛法,為了膨脹自己而亂講話,害了很多真正想要修行學佛的人,使得發心的人走錯了路,所以我們很簡單、很扼要地把這些道理提示出來,使每個想要修行學佛的人能走對路頭,首先要有慈悲心。慈悲心的養成,第一個是不殺生,第二個是救生,第三個就是要吃素。就是這樣子在日常生活上來磨煉自己、來訓練自己,最後到達真正慈悲、平等,這個心就清凈了、就解脫了。

佛法是最實在的真理,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所以吃素和我們修行學佛,實在有很密切的關系。佛法第一個就要有福德,福德的產生,就要有戒行。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吃素是件好事情,對我們身體健康也很好。從醫學上來講,吃素會減少高血壓,減少很多癌症,身體也會減少很多疾病。而我們佛法不是從這個觀點來吃素,完全是基於慈悲心,所以希望每個人,不管是要想提升自己,或是要使自己身體健康,或想增長智慧、增長福德、增長慈悲心也好,都應該要修行學佛。要想修行學佛,第一個根本要件,就是要慢慢地養成我們的正知正見,第一步慢慢習慣吃三凈肉,吃了三凈肉,然後再吃五凈肉,從不殺生、救生、進而吃素,這樣子學佛就很有進步。

所以吃素和學佛是很有密切關系的,同時與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與我們的福德,與我們的智慧,與我們的定力都有很大的關連,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要有這樣的認識。相信有智慧的人,對於自己一定會觀照、愛護,從什麼地方去愛護?就要從因上去愛護,不要從果上去求,種因一定得果,種什麼因,將來一定得什麼果,我們修行學佛,要想更上一層樓,就要從這方向去努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雲和尚談用功辦道方法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復思量蔔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蔔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哪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這時清清凈凈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二)這時清清凈凈,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植物不是生命嗎?世人認為佛教說不殺生,吃植物難道不是殺生嗎?經常有人這樣質疑。

有類似疑惑的肯定大有人在,而且有這樣的問題也並不奇怪,因為對於佛教的教育體系不瞭解的人,可以說對佛教充滿了問題,又豈止吃素這麼一個問題呢?

現代科學把生命的形式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種,因此受現代科學教育和薰陶的人們自然而然就認為植物既然是生命,那麼佛教徒的不殺生就是解釋不通的,甚至還有人以“佛教徒不是沒有區分心嗎?為什麼對動物一個態度,對植物是另外一個態度?”以此來說明佛教徒的虛偽。

這真是大大冤枉了佛教徒。在佛教的教育體系裡面,沒有把生命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種,因為佛教認為,生命不僅僅是以這兩種形態存在的,還存在其它生命形式。佛教對眾生的劃分是以有情和無情來區分的。我們所認知的植物在佛教裡是被劃分在無情眾生中的,我們吃的五穀、蔬菜、瓜果都在無情眾生行列。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就會問了:如何區分或者定義“有情”和“無情”呢?在佛教中,“有情”是指有情識(也有一種近似的說法:心識)的眾生,這類眾生能感受八苦,有喜怒哀樂等種種覺受,人類和動物都屬於這類眾生,因為都有這樣的覺性。

什麼是八苦呢?八苦是悉達多太子總結的有情眾生所能覺受的痛苦,它們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蘊熾盛苦。以人類來說,略述這八苦:

1、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胎兒出世時,有如兩座山壓頂,母親受苦,嬰兒也受苦,這是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曉得的,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嬰兒的皮膚很細嫩,一出世接觸到冷熱空氣,身體好像針紮那麼痛苦。此外,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覺得比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無依無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種苦。

2、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而我們的心逐漸沒力,想東西也越來越遲鈍,樣樣不如人,因而覺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皺紋滿面,腰彎背婁,老態龍鐘,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無所事事,又擔心被子女遺棄、孤寂與疏離難以掙脫,尋取溫暖與親情難得;年輕力壯時,高朋滿座,意氣風發,神采飛揚,誰也沒料到晚年的境遇卻是如此的孤單,寂寞與淒涼。

3、病苦:身體的四大不調,百病叢生,所以苦。病有種種,有些病很輕微,有些病很嚴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結果暴病而終。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讓你三分,真正來講,“吃”是病,貪東西也是病,但這些是屬於心病,這兒講的是身病。我們的身體有如機器,終歸會變壞,變壞就是病苦。

4、死苦:我們的壽命享盡,病逝,或是天災人禍,眾緣逼迫而終。臨命終時,死的境象令人難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時,嚇的面色變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時,不願死去,雙手抓的緊緊。如果有一天我們發覺雙手不能動彈,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時候,身體各部分慢慢的動彈不得,內心一定很恐慌,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經麻木了,無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說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麼?但是沒人講反正要病嘛,理它幹嘛?當你病了,會呱呱叫,病苦來時,就受不了。當死還沒來臨時,你嘴巴大,愛講大話,當它來時,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你會嚇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還沒動到你,就嚇到如此這般,等死期到來時,更不用講了。

5、怨憎會苦:我們和冤家、仇人沒辦法避開,每每要見面,這就叫做怨憎會苦。比如一對夫妻,婚姻生活美滿,恩愛,過後吵架鬧翻了,但是為了兒女,夫妻之緣難斷,必須常常以不情願的心態見面;或是打工仔,雖與老闆不和,但為了家計,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歡的老闆見面;還有某些同事,跟你吵過一次架後,兩人見面就不說話,因為某種業因緣,你不能離開他,天天要會面,這就是怨憎會苦。

6、愛別離苦:與至親,相愛的人乖離分散,所以苦。因為某一些因緣,所心愛的人兒離你遠去,你捨不得,所以感覺到苦。比如做父母親的,女兒出嫁或是兒子出國留學,思念總在分手後開始,常掛心頭。有的傷心流淚,哭哭啼啼;有的睡不著,吃不下。這些還不太嚴重,嚴重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愛,相愛的人卻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侶就因此跳樓殉情。在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東方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些纏綿偉大的愛情故事,常使同情他們的人淚流滿襟。

7、求不得苦:我們用種種辦法與手段,希望獲得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結果還是得不到,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為人的欲望太多了,這樣多的欲望我們沒法實現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蘊熾盛苦:我們對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身心產生執著,復被受、想、行、識種種妄念所困擾,這稱為五蘊熾盛。五蘊熾盛剎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困擾心識,所以是苦。

眾生因為可以感受上面所說的八苦,因此悉達多太子把這類眾生成為有情眾生。所以我們常看到佛教裡有“覺有情”、“有情眾生”、“一切有情”等字詞,指的都是這類能感受八苦的眾生。

而植物則屬於“無情”眾生,植物雖然有生機,但無情識(沒有心識的投入)。植物雖有生長的現象,有神經的反應,卻無知覺的心性,不能感知八苦,沒有快樂悲傷等感受。因此植物雖然是生命,但是它們不在六道輪回中感受生死。

有情眾生所造作的任何行為,都離不開“覺知”,倘若像草木一般無知無覺,如何能分辨善、惡價值?又怎會受善、惡業的牽引而輪回呢?

佛教所說的不殺生,是指不傷害有情眾生,因為佛教認為:有情眾生從無始以來都做過我們的父母,殺害他們並且吃他們的肉如同吃自己父母的肉,是顛倒覺性的表現,也是起惑造業,在六道中流離生死輪回的主要原因,因此佛教戒殺,提倡素食。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的人瞭解一些佛教知識,無論相信不相信佛教的觀點,素食還是對您的身心有莫大的好處的,素食的確可以使人變得更健康。祝願所有有情身體健康,遠離煩惱,吉祥如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一、修行是生活的昇華,從煩惱痛苦的人生,修改為喜悅安樂的人生。

二、人生是“過客”旅遊一段路程,到達終點各分散,應放鬆心情欣賞沿途風景,珍惜短暫的光陰(身體也是假、世上什麼是屬於你的?)

三、求內心清凈,不覓外境舒適,隨緣了業,但求盡心,超越得失,灑脫自在。

四、少欲知足、惜福培福、感恩圖報,由乞求改為施捨的人生。

五、多管自己、少管他人閒事;逆來順受,忍為福之基(你欺我、罵我,正是成就我)。

六、誠實待人、隨喜讚歎、勸修口德,多看他人優點。

七、善盡本分、遵守法令、處事有分寸、用心如鏡、物來則應、事去不留。

八、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同事和諧、對屬下晚輩慈悲。

九、深明因果,一切自作自受!常加反省,廣種善因得樂果!

十、去諸惡、除習氣、放下執著、絕不結怨、處處學謙讓。

十一、寬恕包容拓寬心胸,絕不發脾氣,自己傷害自己、火燒功德林。

十二、心地光明、放下偽裝、表裡一致,尋回純真無邪的本來面目。

十三、對一切境一切時,心內清凈、平等,絕不起分別妄想及憎愛執著。

十四、內心清凈無染為修行之真正目的,前列各項正如建屋之地基,必須努力作到才能“內調自心、外敬他人”改變氣質速成佛道、煩惱痛苦立刻轉為自在解脫。

十五、每日心不離佛,多念佛禮佛,學佛心、修佛行,現生吉祥,臨終往西方,華開見佛悟無生。

現世患憂鬱症及諸病纏身者多,心理如健康,生理也隨之健康,欲治身病先醫心病。

又人生無常如上臺演戲,無論演皇帝或乞丐,幕終必須鞠躬下臺,時光不再。我們來此人間亦如是,當有結局離別的一天。談及永別每一個人都懼怕而不甘願,卻得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上蒼唯一給世人最公平的待遇,即使家財億萬,子孫孝賢,名揚天下,倘一息不來隻換得一張“訃聞”,所有音容笑貌還給大地。“太平間”真正名副其實,躺在此處,最為守法,不可能再起無明貪嗔,每人分配到一小位置,一個號碼,所有世間的是非、得失、不平,到此成為夢幻一場。

我們既生為人,必先認清生命的無常,把握有限的短暫光陰,放下一切執著,勤積善德,“不爭一時風光,但求萬世流芳”,心中常保光明清凈,喜悅自在的每天即在眼前,何苦辛勞向身外尋覓?總之,安樂不吉祥的善美人生端在我人一念間,只要稍加留意觀照,“喜悅幸福”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勸我們不要殺生,其意義有四種。

(一)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之道。

大智度論雲:“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慈悲心。

(三)眾生(梵語bahujana)皆為過去生中父母,親戚朋友,因此帶來因果循環故。

(四)悉具佛性(梵語buddhadhatu):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殺,依佛的境界觀看一切眾生,將來都可成佛。

菩薩戒雲:“當知汝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基於這四點,佛教是主張不殺生的,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無不皆然。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它半斤,還它八兩,這是說明瞭因果不爽的事實。但是我們不必把不殺生的著眼點擺在害怕受報的觀點上,果報是有的,但也並非絕對不可以改變的;養成慈悲心,才是不殺生的重點,也是佛菩薩化世的精神。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信因果是佛教的認識論,也是對六道輪回真相準確的揭示,佛家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下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果的規律簡說有三:一是現世現報,二是三世因果,三是多生多世後報。

現世現報是說,當生做了大善或大惡,雖然下生後世定要受報,但當生就能得到果報。我們僅舉佛門大德智者大師講的一件事為例。

當年有一個十二歲的男孩被父母送到寺廟出家。這個男孩長到十六歲時,師父給他十五天假,要他回家看父母。為什麼呢。師父是修行証果之人,看出他陽壽只有十六年,故要他回家。然而十五天后,小和尚笑哈哈地回來了。師父就人定看出,小和尚下山時,在一棵樹下坐著休息,正巧看見一股流水向樹根湧來,一個螞蟻窩馬上要被淹了。小和尚就趕緊用碎石和土打了個小墻,流水就不能淹這螞蟻窩了。他正是無意間做了這件好事,小和尚增了陽壽四十年。師父把這件事告訴了小和尚,小和尚從此用功修行,最後也証得了果位。

三世因果是說,上世所做的主要善惡之事,決定你今生的果報,而今生所做善惡之事,決定你下生的果報。如甦東坡的前身,也就是上世的五祖戒禪師,由於一生持戒修善,下世才得大福報。再如當今眾多的凈土修行人,今生持戒修善,信願念佛,下生一定會蒙佛接引往生凈土。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看到某居士沒有病苦,告訴同修佛來接引了,念著佛往生了。往生凈土是果報,持戒修善,信願念佛是因,有因必有果報。

多生多世後報是說,有的業因當生和下生沒有馬上得到果報,但下下世以至多生多世後,會一定受到果報。因此《華嚴經》有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和合時,果報還自受。”例如佛在世時,波斯匿王發動了圍攻釋迦族一域的戰爭。佛講到這場戰爭的因時說,那是多劫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群人住在一條河邊,每天靠打魚為生,有一天這群人圍起來,將河水淘凈,把一條最大的魚捉住了。這條大魚臨死時發願將來一定要報復。今日的波斯匿王即是當日的大魚……

我們若能明白了因果報應的真實狀況,心自然就能得定,心得定了,自然不會煩惱發怒,也就自然不會做有違天理之事,並且會隨緣做些善事,這樣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福德。見到人家走一步順一步,也沒見他做什麼好事,什麼原因呢?上輩子修的,這輩子只是由業因來得果報的。這有什麼可煩惱的,我們要想也走一步順一步,也很容易,我們只要多做善事不做惡事,下世我們也會走一步順一步。如果我們善事做得多,當生就會一順百順。不明理的人,不願斷惡做善,只想得福享福,那樣真是由劫到劫,永不可能滿願。

最後用陳毅元帥引用過的話結尾: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一切全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究竟是什麼?

我,從何而來、往何而去?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我從何而來,往何而去?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參不透答案就這麼放棄不再尋找,日復一日,度過一生,到頭還自懊嗎?

唯有“覺性”,掌握自己,心才能安住,念頭不再妄想紛飛。

人生這條路實在是出人意料之外,每個人在這生當中都會遇到不可思義的因緣。因緣有前因後果,但人往往在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該何去何從,在這一生當中做了什麼?心在哪裡?找不到心,人生也白白走了一遭。

“人生,從哪裡來?要做什麼?”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

“真的沒有答案嗎?絕對是有的!”不知心是什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就是迷!佛法即是要解決人生的無明,要人覺悟,破除人生迷惘,藉禪修、親近佛法,就能慢慢找到答案。

有一個公案:從前有位羅狀元,當官十幾年,育有一子,他親自教導孩子,希望將來兒子同父般有成就。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兒子仍然十分愚癡,羅狀元非常難過,“自己如此有成就,竟生了個愚癡兒子,人生所為何來?意義何在?”於是他出家修行,留予後世此偈:“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是的,萬千大眾不都是這樣過了一生,念大學、成家立業,求成就、做大官,辛辛苦苦往上爬,無非在追求目的,但這個目的達到後接下來怎麼辦呢?只好再找另一個目的,否則,真不知自己要做什麼。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指出何為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一天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說法,卻不發一語,只是用手拈起一朵花,千萬弟子中唯有摩訶迦葉微笑點頭,他悟到當下這念心,而成為禪宗初祖,代代以心傳心。

頓悟的經驗其實每個人都有,例如坐下來念書,一開始不懂;解不出答案,但突然間就明白了,這就是悟。然悟有大悟、小悟,有悟世間道理等,而佛法講悟是“悟自己本來的心”。昔日德山祖師還是周金剛時,懷疑禪宗如何“見性成佛”,千里迢迢到南方要找龍潭祖師辯論,途中卻被賣點心的老婆婆問倒:“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師父點那個心?”

“心念剎那剎那生滅,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剎那過去也不可得,真正自己的心是什麼?”且天天以眼耳鼻舌身意觀相,看不到真相,殊不知“見諸法空相,即見實相”。德山祖師也曾從蠟燭的明滅中悟到“光明、黑暗是無常、是生滅;但能知光明與黑暗之覺性,超越光明與黑暗,不生不滅”。

什麼是覺性?釋迦牟尼佛曾以“客塵”道理來闡釋,“旅客總在流浪,不斷尋找目的地,來來去去不停留,而安住在旅舍、不來不去的才是主人;又如灰塵在虛空中飄浮,虛空有無隨灰塵在動?一客一塵,一主一空,要體悟主人在哪裡,勿錯把客人當主人”。

明白客塵道理,再來觀照自己,變幻無常的身體、心念是客塵,灰塵在陽光中看得一清二楚,陽光即代表覺性,能觀照自己心念。覺性的第一步就是反照心念,先覺悟什麼不是自己的心,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心念從早到晚生滅不已,但人通常把心念當成自己,“將客人當成主人”,問題就在此,若心念改變,那自己又到哪裡去?

生火變異不停的是心念,覺性則不生不滅、不搖不動,眾人以為覺性很難,其實覺性始終沒有離開,能起心動念、創造身口意都是覺性。所以覺性,就是要覺“心”在哪裡,找到不生不滅的心,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可以掌握的覺性,不須靠外在因緣和合而生;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成就,因緣散了就沒有了,唯有覺性與自己最親,身體還給父母,覺性要還給誰?必須還,因它是本具的,是自己真正可以作主的地方。

“找到自己的心後,要更進一步瞭解心的作用,心能作主,人生就能自在,讓心作主,讓覺性功用發揮出來”,“相信因果,相信所有問題皆是自己所創造,必須學習轉念,心念一轉,因緣就轉,人生逆境、煩惱痛苦,全看自己能否化為成就資糧,行智慧者能在任何機會下轉而成就自己,這就是真實的人生智慧,讓心發揮無限的力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戒疑

疑心病者,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經常失眠。

二、戒妒

妒忌別人的成就,不考慮怎樣奮起猛追,卻希望別人栽跟頭。

三、戒卑

覺得自己處處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歡和人共事,愈來愈孤僻,越來越古怪。

四、戒傲

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圍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他卻自鳴得意。生活空虛,無所寄託,缺少樂趣。

五、戒躁

容易發脾氣,臉紅脖子粗或吵或鬧,甚至罵人、打人、毀壞物件,然後心理上得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滿足。

六、戒愁

整天生活在憂慮之中,愁容滿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

時時提心吊膽,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怕得罪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尚的人格者,無虛言。

修行人一定要直心,心口一如、言行一致。沒有這樣想,就別這樣說,若這樣說,一定是你有這樣的感觸才行。不敢在人家面前談的話,絕對不要在背後說,敢在背後說的話,一定可以光明磊落地在他人面前談。

修行人是很惜福的,滴水、一張紙都不會隨便浪費,講話也一樣惜口如金。有用的話才講,而且言出必中、實實在在的,如刻在銅墻鐵壁一般。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無數的心思,用佛經的話來說就是“自心眾生無邊”,要瞭解自己並不容易,可是如果養成了坦白、誠懇的言談習慣,則會增進對自己的認識。

一個學禪的人,他致力整理內心的思緒,希望能達到充分瞭解自己的境地,他會發現原來“謊話說久了,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假話說久了,不單欺騙了別人,也會讓自己迷失。”這是我常常告誡同修的一句話。如實而言使人心無掛礙。說謊的人常常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圓謊,以免東窗事發。不坦白的人,時常得記住,過去我對甲如何說?對乙又如何說?今天要如何跟甲說?又如何跟乙說?於是他無法“無事掛心頭”,打坐也就難以入定。

喜歡說是非的,自然和是非心重的人結為同修眷屬。不喜歡是非的人,自然耳根清靜,他的同修道友都是安于禪悅的人。口德清凈的人,能遠離非人畏怖,即使黑夜深山獨行也不會驚慌。無論社會風氣也罷,宗教團體或個人的修持也罷,之所以亂糟糟,之所以不清凈、不得力,概以“不誠實”——言過其實為主因之一。言辭是心聲,那是做為表達情意的工具,然而,人們為了使表達的言辭更為婉麗、飄亮,每每犧牲情意,刪補情意——原本是情意主導語言,轉而變成遷就語言,甚或被語言所牽引,這是現代社會隨處可見“華而不實”的現象和事物之原因。一個嚮往“如實”、弘揚“如實”之修行者,應戒慎之。

謹守口德,不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戲言)。真能做得到這一點,必成偉大的修行人。

說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修行領眾務必離是非。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

「深表法藏大士,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一一皆稱真如法界,是故願無虛發,功不唐捐。」這是什麼?這是講弘法的人,法藏­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要求我們學他。以無量心,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發無量願,只為一樁事情,一切皆成佛,就為這樁事情,誠­心誠意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行嗎?行,真行,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持名念佛。自己要做給眾生看,要發這個願,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閑是忙,念念不離彌陀,那就是起無量心。念佛確實不可思議,這是一個無障礙的法門。大眾歡喜,我高聲念;這裡頭有人­不歡喜,我就默念,心裡念不出聲音,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還有人看到,嫌棄你口動,不喜歡看你那個樣子,默念,心裡頭念,外面­痕跡都看不到。順眾生,修隨喜功德,將自己的念佛功德迴向給這些眾生,願三寶加持他們,讓他們早一天覺悟,早一天回頭。能信、能­解、能願、能行,得真有這個心,才起真的感應作用。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O六集)2011/2/27 檔名:02-039-0306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有的人覺得:「我現在修得差不多了,快圓滿了,不用持戒,不用再修行了。」不懂佛理的人就是這樣,以盲引盲。一小部分沒有智慧的人,還跟著跑,「他現在的境界肯定很高了,成就肯定很大了,什麼都可以做了,可以喝酒吃肉了。」這樣想,就有問題了。

如果修行真正到了一定的層次,真正成就了,他不僅要修行,而且會更精進;不僅要持戒,而且會更嚴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樣做:第一,是為了給眾生表法;第二,對他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開心快樂,做起來沒有難度。

我們現在要精進修行有難度,是因為還克服不了煩惱,煩惱一上來就身不由己了。若是要我們嚴格持戒,日日夜夜求解脫,行住坐臥都修行,有難度。但是對那些佛菩薩再來、成就者而言,精進修行,嚴格持戒是一種極大的享受,沒有什麼難度。

有的人一聽說濟公喝酒、吃肉,自己也跟著學。我們不是要學濟公的行為,而是要學濟公的精神。在他的境界中,沒有分別,沒有取捨,沒有得失,一切都放下了。這也是在給我們表法。我們在內心當中也應該這樣,但行為上不能沒有分別、取捨。很多大德高僧,包括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都是那麼精進,持戒非常嚴格。

很多大德高僧嚴格地守持戒律是對的,濟公活佛那樣做也是對的,這兩種表法都是我們的榜樣。一切隨緣而做,見解上不能墮入兩邊。針對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眾生,應該有不同的表法。

佛在世的時候,曾經讓舍利子、目犍連去度化王宮裏的人,但是都沒有成功。後來又派文殊菩薩去,文殊菩薩在王宮裏,跟他們一起吃喝玩樂,最後把他們都度化了。只用一種方法,只說一個道理是行不通的。用各種方法,講各種道理,才能度化不同的眾生。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裏,有一個是「恒順眾生」。必要的時候,恒順眾生才能度化眾生。若是跟他硬碰硬,他強你也強,很難感化、度化他們。現在很多家庭矛盾重重,就是這樣來的。

十種善業裏,其中的一個就是化解怨恨。我們作為修行人,與任何人之間的怨恨都要儘量化解,這就是善業。我們不是要跟眾生生煩惱、造惡業,而是要用善巧的方法,把他接引、度化進來。度化眾生的時候要是能把他直接接引進來最好;若是不能,就跟他走幾步,然後再把他接引進來。只要你自己不糊塗,不能忘掉自己的發心,不跟他走遠了就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濟內湖環保站廚房外的洗手台竟是中式炒鍋鍋蓋製成的!志工利用回收中型的不鏽鋼中式炒鍋鍋蓋,拿掉中間的鍋紐,倒過來成了自然成型的洗手台,這樣有趣的創意來自松山區環保志工侯陳淑敏的生活經驗與洞悉人性的觀察力。目前內湖環保站有十個這樣的洗手台,一字排開,不僅美觀,也饒富趣味。

來來往往在內湖環保站的人都使用過這些炒鍋洗手台,但不說沒人知道它們竟是中式炒鍋的鍋蓋。四年前,在慈濟四十周年慶時,內湖環保站志工陳銘烜想重做洗手台,侯陳淑敏得知後,要陳銘烜不用花錢,並從自家工廠拿來回收的不鏽鋼中式炒鍋鍋蓋給他。

今年六十四歲的侯陳淑敏,經營廢五金生意三十多年,因為曾在南部看到有人在中式炒菜鐵鍋的鍋底底部鑽孔充作流理枱的洗手槽而觸發創意。但她認為鐵鍋易生繡不美觀,而且由於鍋底深,水嘩啦嘩啦的流,不節水,於是腦筋動到自家經營的廢五金生意。

侯陳淑敏解釋,「不鏽鋼材質才能保持洗手台乾淨美觀」,她將這個創意告訴陳銘烜,陳銘烜如獲至寶,於是再請做電錶箱和做鐵工的志工加工,合力將鍋蓋洗手台固定在牆面上,裝上水管、水龍頭流量控制閥就大功告成。

「這樣不但有創意又環保」,陳銘烜表示技術都是來自自家的志工,所費僅是些微的材料錢,他並希望把這樣的創意與做法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而為什麼是用鍋蓋,不是鍋子?侯陳淑敏還另外有想法,她說:「鍋蓋因為淺,人們在洗手時不敢把水龍頭開得太大,以免水花濺濕身體,自然會把水龍頭轉小一些,這樣就能省水。」利用人類心理自然達成節水目的,讓人不禁讚嘆她細膩的心思。

這是老阿嬤的智慧,早年物資缺乏時,必需想方設法利用身邊有限的物質充作他途,以便利自己的生活。侯陳淑敏是白手起家的生意人,當年邊做邊學,對很多回收資源的特性與功能瞭若指掌,也成了她廢物利用的最佳來源。不同於現在的年輕人,凡事「商業考量」、「用買的就好」,生意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同時扼殺了我們的創意,並為文明的社會帶來更多不文明的垃圾。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惡口」是用惡劣的、惡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語侮辱人、傷害人,這種話最好不要說,因為說出來一定會傷人。

一般說來,當父母、老師在管教孩子時,適時說一些重話,的確能對孩子有所助益。說重話時用比較嚴厲的語調,或者是措詞重一些、音量大一點,不一定就是惡口。可是如果重話變成惡口,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例如,有些父母在罵孩子的時候,一急就口不擇言,常常會說:「你去死好了!」這麼說就很不恰當了。

曾經有一位居士的孩子很貪玩、不想讀書,他來問我該怎麼辦,是要打還是要罵呢?我說:「打不得,也罵不得,不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適度說些重語。」我也建議他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沒辦法保護你一輩子,總有一天會先你而死,如果我們今天就死了,留下你一個人要怎麼辦呢?你的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如此一來,孩子或許就會有所警惕,知道要奮發圖強。這就是用重語來點醒他。

另外,我認識一個人,他無論如何都不想皈依三寶,但是他既拜佛、學佛,也經常來找我談話,後來我告訴他:「師父年紀大了,將來你要往生時,我可能不在你身邊,如果你現在不皈依,等到我先走一步就來不及了。」於是他開始認真考慮皈依的事,不再猶豫不決。我當時所說的就是重話,但不是惡口。

此外,罵人的話也不一定就是惡口,只是在罵人時,人們通常都會把音量提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衝突。以我個人來說,因為大聲說話很費神,所以我不太願意用這種方法,但是必要時也會這麼做,那多半都是在緊急情況下,希望對方提高警覺,認真接受我的勸告。否則有些人迷糊、散漫,對事情毫不在乎、漠不關心,我和他輕鬆、柔軟地談話,他根本不把我的話當一回事,這時候就要予以當頭棒喝,不但要用重語,甚且要大聲講話。

雖然這種重語、大聲話在必要時可以使用,但還是得看時機,必須恰到好處地用,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彼此反目成仇,朋友、同事、師生、師徒之間,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決裂,因為這是「非常道」的手段,就像特效藥一樣,不能隨便亂用,而且「物以稀為貴」,常用就會失去效果。

平常說話還是要謹慎,要以謙虛、客氣、柔和的態度,多用愛語、柔軟語,多說尊敬、鼓勵、關懷的話,這才是「平常道」。

而不論用的是「平常道」或「非常道」,都可以是智慧語,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能不能活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中國人常說的「人緣」,日本話稱為「人氣」。例如,有的明星在戲裏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種特質,無形中會吸引許多影迷,很受大家歡迎;有的明星則沒有這種特質,但他的戲演得好、歌唱得好,所以還是會有許多戲迷、歌迷支持他,這是因為他透過美妙的歌聲、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與大家結緣,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像我透過寫作、演講,也和很多人結了緣,因此我走在路上時,很多人見到我就會說:「你是聖嚴法師嗎?我看過你的書。」我雖然不是直接與讀者面對面,而是間接透過書本作媒介,也算是與大家結緣。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緣」。如果結的緣是好緣,別人自然會主動親近你,喜歡和你做朋友;如果結的緣是惡緣,別人就會討厭你,不願意和你合作。所以,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你,或許就表示你平時不願與人結善緣。

彼此有緣的人相處在一起,必然感到親切、歡喜;遇到和自己無緣的人,光看對方的模樣就覺得討厭,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你不順眼、不喜歡,甚至連髮型和動作都可以嫌棄。

其實問題並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因為喜歡或討厭是主觀的感受,有些可能是你自己從小養成的觀念,有些則可能是過去的經驗在腦海裏留下的印象。例如,看到三角臉的人,就聯想到毒蛇的頭是三角形的,覺得很可怕;看到瘦長的臉又聯想到馬臉,覺得很難看;看到圓形臉,又認為是燒餅臉,不雅觀,無論看到哪一種臉型,都一樣有意見。又或者,某類型的人曾經在某個機緣下,帶給你很不舒服的感覺,從此以後,看到這類型的人你就覺得反感。

由此可見,喜歡或不喜歡,可能起因於自己在過往的經驗中,在某一時刻停駐過心頭的記憶,也可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好惡,以至於見到某類型的人、聞到某種味道、聽到某種聲音,都會產生自然的心理反射作用。

所以,如果某個人讓你覺得很討厭,可能是你過去世沒有和他結善緣,或根本結的就是惡緣;也可能是你在這一生中,沒有意願要與這類型的人結緣。但是,你討厭的人未必會真的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那只是你主觀意識在作祟,導致你排斥、不願接觸對方;如果對方也有同樣的回應,就會造成互相敵對的局面,漸漸地,自己就變得沒有人緣了。

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不妨這麼想,就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和對方結善緣,所以這一生他老是來煩你、整你、讓你難過,但這些困擾可以讓你有更多磨練的機會、成長的空間,你反而應該感謝他。即使你善待對方,對方還是對你不好,你仍舊要繼續與他結善緣,因為既然過去未曾與他結好緣,此生更應該與他結善緣。如果能有這種觀念,即使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會覺得對方是來成就自己的菩薩。

所以,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仍然要善待他;如果別人傷害你,你仍然要一本初衷地照顧他;如果別人欺負你,你應該要原諒他,這就是「廣結善緣」。如此堅持下去,別人便會逐漸被你的態度所轉變。

也許此生你一直付出,都得不到對方正面的回應,但還是要繼續和他結善緣,這種緣叫「來生緣」。畢竟連草木、動物都有感情,更何況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不斷地付出,對方一定會轉變,即使今生不轉變,來生也會轉變。所以,只要抱持著與他人結「來生緣」的信念,便不會覺得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是件苦差事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有些人說話的習慣很不好,脫口而出的不是粗話,就是謊話,而且不論和誰說話,都是如此。

習性是一個人的性格,想要改變,就像是要酗酒的人戒酒一樣困難。但是,有心要戒掉,還是做得到的。

佛教將說話的習性歸類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種,佛教徒口德不好,對人、對己都有害處。想要改善這些壞習慣,不妨在講完話後想一想:剛才和別人談話的時候,有沒有說錯話?有沒有說謊?有沒有罵人?

經常如此反省,就不會動不動與人唇槍舌劍,或是口快傷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有位先生在事業上、家庭上都遭遇了很多挫折,他問我怎麼辦,我告訴他念完「准提咒」二十萬遍後,問題一定會解決。

結果幾天后他問我:「師父!我已經念了「准提咒」四十萬遍,問題還沒有解決,怎麼辦?」

我問:「你是怎麼念的?」

他說:「我念的時候,心理希望我的問題解決。」

我說:「這樣不對!要『無相』念、『無住』念、『無求』念,你的問題才能解決。你一邊念「准提咒」,一邊想:『我的問題解決吧!』這根本不是在持咒,而是在持你的問題,你把咒語和煩惱合在一起,結果咒語也變成你的煩惱;而且你一邊念,一邊又想著:怎麼咒語還不靈?這樣的話,持咒還有用嗎?」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無求而念,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年六十七歲的鍾太太不慎滑了一跤,傷到腰椎,起先以為是扭傷,到國術館去推拿敷草藥,看了三個月沒效,之後到長庚醫院照X光,醫師告訴她,腰椎受到壓迫性骨折了,摔跤固然是直接因素,間接兇手則是骨質疏鬆嚴重,根本禁不起任何碰撞。

正值荳蔻年華的小雲,終年都穿著鬆鬆垮垮的長褲和平底鞋,對時下少女「粉炫」的打扮──緊身褲或短裙、高蹻式厚底鞋,根本無福消受,因為她的膝蓋無力,不論寒暑都得套著厚厚的護膝,醫師說她的骨骼很「LKK」,大約等於六十歲的人。

根據美國醫學單位統計,美國六十五歲以上的婦女,每四人中有一人已喪失百分之五十的骨骼密度。台灣雖然迄今未有精確統計資料,但骨頭退化的年齡層已明顯愈來愈降低,二十歲三十歲常見腰酸背痛;四十歲五十歲就出現五十肩、下背痛;六十歲以上則彎腰駝背,舉步維艱。

不錯,骨質疏鬆症已成為現代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骨骼中礦物質的流失速度更為驚人,若不能及時防治,隨之而來的就是長期背痛、動輒骨折、個子愈來愈矮、背愈來愈駝,這時脆弱的脊椎已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內部器官因受擠壓而失去正常運作功能,以致百病叢生。

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是鈣質流失,而喝汽水、可樂〈含「磷」很高〉、吃垃圾食物、過量的鹽也是致病因素。醫師通常會告訴病人,預防骨質疏鬆,須從補充鈣質、適度運動、多曬太陽、控制飲食著手。對於鈣質的補充,很多報章雜誌都大力鼓吹──每天喝三大杯牛奶,更誇張的,有些還建議小孩把牛奶當開水喝。

牛奶的含鈣量有多少?從附表來看,一百公克的牛奶含鈣一百一十毫克,而同重量的黑芝麻,含鈣量達牛奶的十八倍,海帶芽是十二倍,苜蓿芽三倍,黑豆、芥蘭、莧菜、紫菜、豆皮等,鈣含量也比牛奶多得多。

牛奶不是「鈣」高尚的食品,更諷刺的是,乳品消耗量愈高的國家,骨質疏鬆症的罹患率愈高。美國出版的「新世紀飲食」一書中,作者約翰羅彬斯廣泛蒐集資料,發現美國、芬蘭、瑞典及英國人骨質疏鬆最普遍,而落後貧窮的非洲班圖人婦女,每天只攝取三百五十毫克的鈣,她們平均生九個孩子,每個小孩餵母奶二年,卻從來沒有缺鈣的現象,骨骼密度遠高過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人民。這是什麼原因?

現在的醫學界已漸漸證明,過多的蛋白質會把鈣帶出體外,也就是說,攝取的蛋白質愈多,流失的鈣也愈多。牛奶、酸乳酪、奶酪等製品,蛋白質含量很高,所以,當您猛吃這類食品,一心想補充鈣質時,殊不知一場驅逐戰正在體內悄悄展開,這些食物所含的高量蛋白質正毫不留情地把鈣驅逐出境。

新世紀飲食一書也舉一個極特殊的實例──愛斯基摩人的飲食中,蛋白質含量居全世界冠軍,一天約二百五十公克到四百公克,取自魚、海象及鯨魚等,可是很不幸地,他們患骨質疏鬆症的比率也排名世界第一

一九八四年八月的美國「醫學論壇」刊登一篇美國人骨骼密度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的骨骼比一般人強壯很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也做過類似研究,發現美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男性素食者平均骨質損失百分之三。肉食者損失百分之七。女性素食者平均骨質損失百分之十八,肉食者損失百分之三十五。

為什麼這樣?因為肉食者平均攝取的蛋白質比素食者高很多。

這些實證,可見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第一要務,不是多吃高鈣食物,而是少吃高蛋白質食物。

因此,當您下次要喝牛奶補鈣時,可得要仔細想一想,此舉是否真的「鈣」得住?

常見食物中鈣的含量  /100  毫克

黑芝麻 2000  小魚乾 1700  蝦米  1438 羊西菜1400

海帶芽 1300  昆布  1100  黑海帶 1170 苔類  885

紫菜  850  髮菜  699   紅藻  567  洋菜  567

豆枝  543  白芝麻 440   吻仔魚 349  金針  340

苜蓿芽 333  九層塔 320   海菜  311  莧菜  300

豆皮  280  木耳  270   黑豆  260  杏仁  234

芥蘭菜 230  黃豆  216   榛果  209  米糠  200

大豆粉 199  無花果 196   胡桃  186  蕪菁  184

蛤   156  番薯菜 153   埃及豆 150  五香豆干143

燕麥片 142  斑豆()135    枸杞  134  麥糠  123

葵瓜子 120  原味優酪乳120 乾蓮子 114 牛奶  110

包心菜 106  花椰菜 103   菠菜  93   豆腐  91

紅糖  85   小麥草 85    花生  72  雞蛋  60

牡蠣  58   甜菜  50   黃豆干 40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謹言為修行之要。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開口譏誚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

人說一句謊言,每視為無關輕重。殊不知尚須另造二十句謊言,以維持其先發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

好說、好張羅、好結交、好遊,實為修行人一大障礙,應沉默杜潛,則其益無量。

不可乘興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人家是說了再做,我卻是做了再說;人家是說了也不一定做,我卻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口是傷人斧,舌是割心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刀瘡易好,惡語難消。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寬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

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真正勇敢的人,應當能夠智慧地忍受最難堪的侮辱。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忍辱,不同於奴顏婢膝的諂媚、屈辱和喪失人格,而是高尚難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寬容的涵養,仁者的心量,故「仁者無敵」。為什麼無敵?何以無敵?乃是仁者不與小人計較,他們為千秋萬代而爭,不為一時之氣而爭,他們為救苦救難而做,不是為個人私利而做。

沒有忍辱的功夫,無論是修持,無論是作事都達不到理想。一句閒話就要計較,一點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這種沒有力量應付環境的人,是不能擔當任務和成就什麼的。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將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

人有拂鬱,先用一忍字,後用一忘字,便是調神和氣湯。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於窮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頹喪卑賤之念不生;於富貴順利的佳境中,忍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隨俗浮沉之念不生。

有退步時須退步,得饒人處且饒人。

學道曆千魔而不退,遇辱堅百忍以自持。

忍得淡薄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恨。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雲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生氣:是拿對方的錯誤來打擊自己;懷恨:是拿對方的錯誤來折磨自己。

「恨」就像牢獄,被囚禁在裏面的是我們自己,而非我們所恨的人。

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贊謗由人,不必計較。謗可消業,何須煩惱。

設有人謗我、毀我、自慚無道,概不計較。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者便是;我不知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原諒別人已經認識到的過失,是一種美德。

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有餘地。須知每個人都會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

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起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舉足動步無益於人,戒之莫行。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湛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態度鮮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為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宜遠。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之有德於我,不可忘也;我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

惡事向自己,好事讓別人。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氣度寬宏的人無論遭遇到的命運為善為惡,皆能適度以應之。成功不以為喜,失敗不以為悲,外界的毀譽褒貶,一不介懷,只是為所當為,為所可為而已。

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能純熟。

當可怨、可怒、可辯、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的涵養。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省一分經營,多一分道義;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養心。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快心事來,治之以淡。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戒豪飲,豪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戒妄動,妄動亂神;戒多言,多言損神;戒多憂,多憂鬱神;戒多思,多思擾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枯神。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動心。

志存忍辱,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深戒綺語,處事必忠,視人如己。

「無是無非又一天」心靈的平靜與身體的健康劃等號。

情憂不在多,一夕能白頭。

事到無心皆可樂,人非有品不能閑。

心慈者壽必長,心刻者壽必促。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不說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短不可護,護短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

不要說可以誘發他人引起不良思想行為的話。

自己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有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過於嚴厲,要顧及對方是否能承受;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對方能否做得到。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限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

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一件;終生行善事,須防錯一樁。

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貧賤是苦事,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他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想來總不如;回頭看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無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貧。豈能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要用淡泊的眼光看世情,則富貴好比過眼煙雲;用知足的心來取捨萬物,則清淨心不為物所染。

我們能對物欲減少一份,我們的人格就升高一分。

從世間的誘惑當中,我們要有力量約束自己,克制自己。一個人偉大與否,倒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和地位高下,而是看他有沒有自製的力量。能夠自製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的人。

做官難免冒祿貪功,即做好事,也難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惡,罪福影響不漏絲毫,貪有限之榮名,受累生之惡果,殃及於子孫,可不畏哉!

酒亂性,又輕狂,耗散精神壞靈光。養身宜戒損己藥,修身須除敗事湯。

父母子女是債,欠債還債,無債不來;男女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勸父母,莫系懷,兒孫八字自帶來。貧賤今生受孽報,富貴前生修積來。任你

一切安排好,難逆因果一絲毫。

時間是無頭無尾無影無蹤的,無論你擁有多大的權力與財富,擁有多高的學問與地位,都不可能挽回一分一秒的生命。

茫茫生死事難知,碌碌終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他人忙。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作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

福莫大於心善。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禍延子孫。

凡是有益於人的是善,有利於己的是惡。有益於人,就是打人罵人都是善,有利於己,就是禮人敬人都是惡。所以人們行善,利人的都是公,公就是真,利己就是私,私就是假。

直心直受直福,巧計巧來禍因。

天助還靠自助。

聰明不能抵業,富貴豈免輪回。

做事不是為別人做,而是為自己消業障,培福德而做。大夥同在做事,若有人不會做我們來教他做;若他們做得不好,我們幫忙做,不要分得太清楚。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修行進德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常有小不快事,是好消息,若事事稱心,則必有大不快事在後,知之此理可以免憂患。

各種煩惱,皆為我煉心之助。重重危險,皆為我煉膽之處。

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少偉男。

安逸的暖流,能腐蝕意志的長城;勤奮的飛瀑,能沖開智慧的閘門。

災難,是人的試金石。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面,都標誌著你前進的一步。

痛苦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你生命的新水源。

一個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

世界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人,都不是庸俗之輩。

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不要傷害他人。

人在環境順利時能保持平靜的心而行善,還不能稱為好人。當我們聽到厭惡的話語,或別人明顯地向我們表示敵意,或逼迫我們時,還能繼續保持平靜心及善良的行為,那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善人。

與人相處之道,首要謙下誠實。同幹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道,同睡寢則勿占床席。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之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我之氣;人有恩於我,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我,則即時丟過。見人之善,則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妒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傲慢之意。

越能為人就越能為自己,那邊為人一分,這邊自己的煩惱就斷一分;全體為人,那麼自己的煩惱就全斷。一個人若是真正為人,同時也是為自己,當你全體為人的那個時候,就是你的性光全體透露之時。

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有執著顧戀之心。人一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瞋怒、不甘心……。

不論在人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將心念停留於過去的成就,不論施人多少,亦莫討人情,求報酬。過去的留不住,未來的難預測,守住現在,當下即是。

天堂和地獄都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與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時時是好心,就是時時是好日;時時保持心中的正念,任何時間、任何方向與地理都是吉祥的。

悲即是同情心。能相互寬諒、容忍,表現一份寬心、愛心,即是悲心;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薩。

做好事並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份」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愛得不會太過分,也不會產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斷除佔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的人或不投緣的人,能儘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人。

什麼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就是愛。把犧牲當作享受,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得有意義。

不要封閉自己。你要先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你要先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在人生道路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倘能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則不惹禍傷身;所以做人應該吃點虧,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把氣憤的心境轉換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能轉換為愛,如此,這個世間將愈益完美。

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一份虔誠的愛心。

愛絕不能夾雜著煩惱,因為有煩惱就會有污染。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會有煩惱。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無所求的愛。

父母過分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濃則苦得喝不下。世間的情愛也是如此。

一切有宗教思想的婦女,應把身心培養得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寬大自己的心

胸,燃起智慧之光,使一家人,甚至整個社會,每個人與你相處,都像是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中,這樣才能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這才達到愛的真諦,邁入人格昇華的境界。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有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你、接受你。

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的關係。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以自我為大,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的人群跟著爭執痛苦。忘我,才能於修身養性中,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觀。

愛是人間的一份力量;但是只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修行者的本份是忍耐和付出,因為修養原是個人的行為。

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那個人不苦呢?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人人都能以「慈」、「忍」施行於家庭,於一切眾生,人間便會常久敬發著「

透徹的愛」的光芒。

一般人常言:要爭這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養來的才是真的。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磨刀石來磨,劍才會利,一塊璞玉要有粗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修行一定要經得起磨煉,磨煉自己的動心成為靜心,使自己在動的境界中不動心。

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人的人;不能做一個輕易就被別人傷害的人。

對人有疑心,就無法愛人;對人有疑念,就無法原諒人;對人有疑惑,就無法相信人。

純正的心不怕別人來譭謗,只要做得正,做得誠,任人怎麼去譭謗,反而更能昇華我們的人格。

非來變為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無是非。聽到任何是非,皆視為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上長無明草。

心如要保持常常快樂,就必須不把人與人之間的事當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煩惱,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的接受。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人生的幸福,沒有準則。有人關心、有人愛護,能關心別人、愛護別人者,即是福中之人。

多一次原諒人,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錢財是身外之物,即然是身外之物,當然也就有聚散的時候,有錢財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

人生想得透徹一點,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永遠與我們為伴。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物,也有離別聚散的時候,所以又有什麼東西捨不得呢?

不被貧賤擊敗挫傷的人,不因富貴驕奢憐吝的人,都是成功的人。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話要講的恰到好處。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聽話、說話要完整,不要只揀前一句、後一句,合起來剛好尖尖的刺進人心,創傷也就不可彌補。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應時時警惕。

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自我教育的時候,他也就不再能接受別人的教育了;他的成長實已停止。

每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張白紙,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動的文章。

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須先得理;理得心安,即合家平安。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人際關係是最難寫的一篇文章,事事要無我,無執,才可好好作下去。

大喜,就是時時刻刻都起歡喜心。喜是沒有嫉妒、驕慢、瞋恚的心。

不要把陰影覆在心裏,要散發光和熱,生命才有意義。

轉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來待人事,人事無不輕安。

平時沒有什麼事,對別人都很好,這不是功夫;發生事情還能對別人好,才是功夫。

縱然是遊戲人間,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謹謹慎慎——不要唏哩嘩啦。

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立起來。

盡人事,聽天命,不要把「難」放在心裏,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了。

凡是有事就有煩惱,若要做事,就要下決心,絕對不怕煩惱。若不怕煩惱,則任何困難都可解決。

人生無常,社會上需要你時,就必須趕快去做,今天能走得動,就要趕快去走。

天下的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個人做不盡;同樣的,一個人也無法建立天下的功。

凡事要站好自己的原則,不要太牽強去應酬;常去應付應付,往往渡不到他,反而被拖下水啊!

現代的人,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

事——他們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

有願放在心裏,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子,皆是空過因緣。

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動輒求神向蔔,心若迷時會很苦,苦在自己無法作主。

正信的佛教,不說感應,不說神通,唯心是佛。

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我們就會痛苦。

真正的生命快樂是建立在不要滿足自己的貪、瞋、癡心,要沒有要求,沒有占有欲,只有奉獻。

要用感激的心來面對能接受你付出的人。

給你最大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因為他是最能成就你的人。

一個能消除自己人生道路上障礙的人,他一定具足了懺悔心,找對了修心方法;對待自己的心,就像知道那有垃圾,就主動把它清除掉一樣,慢慢就會把障礙去除。

哪些心態,會讓我們的生命很痛苦,那就是貪、瞋、癡、欲望、憤恨、嫉妒、壓力、懷疑、沒有安全感,這些反面的心態要把它去掉;我們要必須不斷去開發正面的心態:奉獻、慈悲、忍辱、關懷、原諒,那我們的生命就能變為安祥和諧的快樂。

當一個人瞋恨另一個人時,他的心態就象在地獄道一樣;當一個人用投機取巧、偷盜、不擇手段去索取一切的東西、財物時,他的心態就象在餓鬼道一樣;當一個人拿著少少的東西去幫助別人,以不求任何回報的心去佈施的時候,這個人當下就得到快樂。

快樂源自於付出乃至於對方接受了你的關懷,但如何能讓這種快樂永遠不變,就是不要有佔有欲,不要有想要改變對方的觀念,只是不斷的沒有任何條件的付出,就像母親對兒女的愛一樣。

追求別人給於的愛是痛苦的。

沒有能力愛人,比沒有人愛更可憐,慈悲就是一種愛。

慈悲的心態就是隨時考慮別人的需要。沒有任何要求代價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愛是學習付出,是學習接受。付出是沒有條件的貢獻,接受是能接受對方優點,還要能接受對方的缺點。

佈施要會佈施,那就是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如果仇恨是一種疾病,愛就是唯一的解毒劑,要學會用愛來消滅恨。

你越喜歡的人,就越能給你帶來痛苦,因為你有執著,所以不帶有執著的愛,是唯一不夾雜恐懼的愛,不會變成愛的奴隸,不帶執著的愛是清淨的愛,帶有執著的愛,蘊藏著情緒的狂浪,會吵架、會痛苦。

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沒有錢更解脫,因為貧窮會讓你更真實、少欲望、少貪心。

處事待人接物,要本著你前我後、你大我小的原則,把最好的利益讓給別人,事實上你會得到的更多,因為你真正得到的是——征服了你自己。

當一個人的心能夠超越所受的樂與苦時,才會尋找到真正的平靜,也就是安祥。

我們每件事都要做得心安無愧,可以對人、對天、對地,可以做子女的榜樣,可以無愧於天地之間。

能做到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就掌握了幸福。

你我小小的煩惱不必介意,因為人生沒有完全合乎於主觀願望的一切,主觀的本身就是一種病態,一種罪惡,我們要知足,要學會感謝。

心靈的寧靜來自於放下,養心莫善於寡欲。

幸福是不能求得的,只有高高興興地過日子,以招來福氣;災禍是無法避免的,只有以不害人的心來遠離災禍。

學著不要去干涉別人,你將會更解脫自在。

讓給別人贏,自己並沒有輸。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好的依靠也是自己,沒有人可以幫你背負痛苦、煩惱,也沒有人能奪取你智慧的光芒,唯有你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全世界就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發現真理而不受持之人,如同一只蝙蝠,雖然它的眼睛能分辨陽光,但卻不喜歡待在陽光中。

待人要寬心,說話要小心,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存的空間,應該互相尊重。

當你要開口講話時,你所說的話,必須要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

沒有比欺騙自己更容易的事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所想的,我們全部都相信。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賭博就是什麼時間停,什麼時間就贏。

我們要斷然的捨棄所有一切矯飾性的虛言、妄語,因為這就是使生命落入虛假及不自在的原因。

只是等待著要做各種善事的人,連一件也不會去做。

人如果掩蓋著良心說話,那就見不到真正的光明。

我們往往用在誹謗、批評別人的時間,比用在檢討及反省自己的時間還要多。

樂不可取、傲不可長、志不可滿、欲不可縱。

虛心接受錯誤便是勝利,往往錯誤最多的人,是那些犯了錯,卻不承認錯誤的人。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某些人,你也可以在某些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你卻不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

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痛苦。

經常保持謙虛,那麼在你被稱讚或被貶低的時候,就不會亂了方寸。

看不起人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擺平自己這顆傲慢的心,卻很困難。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為它點盞燈。

真正的榮耀屬於那些願意成為他人墊腳石的人。

不曾輝煌,不識平淡滋味;不經煩惱,不知解脫自在。

大地若無雨露滋潤,便會成為荒漠;財富若無智慧駕馭,便是禍胎。

事莫做絕,為自己留條後路;福莫享盡,給子孫留口飯吃。

幸福是一種感覺,與物質和地位並無直接因果關係。

勝者增怨仇,敗者吃苦頭,不爭勝與敗,和平成好友。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讓可以息人之爭。

勸人息爭是君子,挑拔是非是小人,背後謗人損福德。

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如果那是壞的,別粘著它;好與壞都會咬住人,所以放下。

與別人關係的轉捩點,在於你開始轉變自己時。

心靈的成長是來自於怎麼真正懂得去關心別人。

只有懂得奉獻的人,他才有真正生命的快樂。

做人不要只知道要求他人的關心,但卻不知道去關心他人。

要想教育別人,須先教育自己。

時間就是現在,事情就在身旁,該做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失去的時光永遠不會再回來。

做事絕不能因為缺乏自信而猶豫不決,只有放手去做才超然不俗。

明白人都有一個死,卻不知已之將死;討厭被別人欺騙,但慶倖自己能騙別人,挑剔別人不規矩,但自己卻不懂規矩。

不要以怨報怨,要做一個懂得寬容、體諒別人的人。

處友三點:一有過要勸告他,二有好事為他高興,三有苦難不舍棄他。

不說粗暴話,只說道理和真實。不用言語激別人發怒者,稱之為聖者。

念自己有幾個不是,即我之氣平;肯說自己一個不對,即人之氣平。

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實以長己之惡。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亦是無形的佈施。

凡事心存誠善,而不虛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猛獸不可畏,惡友不可不畏,猛獸只破身,惡友則破心。

愈能自覺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認識到別人的偉大。

只要盡自己所能,即是完成了責任。

力可折人於一時,德可服人於一世。

與其事後懊悔,不如事先謹慎。

凡夫希冀平安無事,聖者勇於解決問題。

靠無理、僥倖而成功,必以悲劇來結束。

不留戀則心無掛礙。

創造機會是勇者,等待機會是愚者。

能逼出你內在無限潛能的人,叫做明師益友。

順境不一定好,逆境不一定壞。

用慈悲心及祥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謙虛是聖人的本來面目,虛榮是心靈的腫瘤。

驕傲與偏見,好象雙刃劍,面面都傷人。

嫉妒是心中的戈矛,可以害己亦可傷人,這是一種危險的心理病。

不要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也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

不驚、不喜、不怒,乃涵養真處。

自以為與眾不同的人,其實就是一個毫不起眼的人。

不要使你的謙虛缺少智慧,也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傲慢。

實踐一句名言,比說千句更有用。

心中裝滿自己的看法,就聽不到他人的心聲。

上天送你的禮物,總是用困難加以包裝。

如果我們不被自己的感覺愚弄,便不會被世間愚弄。

每個人的好噁心不同,價值觀也不同,如果太注意別人,會發現人人不合己意,有的這件事合意,那件事就不如意,有的暫時合意,過幾天又不如意了,如此這樣,生活對你就形成了一種懲罰,處處不如意,生活就會很悲慘。

人如果心裏不清淨,則到處都不清淨,因你不能適應環境。

長時間接受讚歎的人,是不堪一擊的。

放開心胸看事,立定腳根做人。

處順境中必須謹慎,處逆境中必須忍耐。

純潔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動也偉大起來,不純潔的思想,可使最偉大的行動也變的渺小。

造成人與人的差別,並不是生活方式,而是我們的心。

不要老是猜想別人會怎麼評價你,錯誤的知見是永恆的牢獄。

聖人並不是因被大多數人讚歎而偉大,而是因徹底了悟了自己的這顆心。

惡,就象滾石一般,在山頂時,小孩子都可以推動;當它向下滾動時,即使是巨人也阻擋不了。

智者每日皆會反省自己的言行;愚者每日皆困擾於他人的言行。

越鑽牛角尖的人,越使自己的智慧閉塞,他將陷於煩惱之網,並且把自己整個心靈世界都搞亂。

講話厚道者,乃多福之人;講話尖酸而鋒利者,乃薄福之人。

當你對世間無求時,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只要你知足,就沒有什麼境界可以難倒你。

真正的生命,是來自於清淨、喜悅的心。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談人之過,便傷天地之合。

痛苦不是災害,而是心靈耕種的田,因為它會讓你得到很多收穫。

障礙是為了使人超越而設置的。

如果想要別人瞭解你,你就必須先和他人站在同一位置上。

最甜蜜的聲音是仁慈的話,用柔軟的語言去關懷每一個人,它永遠給人帶來陽光。

最難轉讓的東西就是仁慈,因為當你付出的時候,就無法避免得到,當你付出愛的時候,它總是又被送回來。

愛人者,人恒愛之。

無私的愛是最美的,沒有私心,沒有壓力的愛,就是給對方最好的禮物。

凡事要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見生活,讓智慧引導你,而不要任由你的情緒作主。

造福人間,普渡眾生的實際行動,不在於顯示自己,而在於實際給人以好處,救人於危難。

一個天賦深厚的人,必定是熱情洋溢、活力旺盛的。喜悅是生命的陽光,生活在這天地間,要常存感恩想,要忘我,自然會喜悅,自然會成全強者的風采,成就仁者的魅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