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於淨空老法師著《認識佛教》

每一個人都有業障,如果沒有業障,那就成佛了,成菩薩了。你現在還是凡夫,一定要知道自己業障很重。怎樣消除業障呢?給諸位說,你求佛、求菩薩保佑,那是靠不住的。如果佛菩薩能夠幫助我們,保佑我們消除業障,還要等到我們求他,他才能消除我們業障,這個菩薩已經不慈悲了。對不對?大慈大悲,不要我們求他,他就把我們業障消除。這才是真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磕頭做揖求他,求得那個樣子,他才來幫忙,那個慈悲意義已經失掉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業障是要自己消除,不是菩薩有甚麼神力幫你消除。譬如你拜懺,拜到至誠恭敬的時候,懇求菩薩來保保佑你,是甚麼把你業障消除?是你至誠恭敬消了業障,不是菩薩幫忙你消除業障。是因為你面對著菩薩,很恭敬至誠,是真誠心發露,真正後悔,這個使業障消除了。所以說穿了,還是你自己消除自己業障。佛菩薩不過給你做一個增上緣,不是他消除的,是自己消除,就是真誠恭敬。為甚麼呢?真誠恭敬是我們的性德,這就是覺、是正、是淨,覺正淨可以消除迷、邪、染。迷、邪、染就是業障。所以跟諸位說,佛教一絲毫迷信都沒有。你們看看地藏經,念地藏經的人很多。地藏經光目女、婆羅門女超度他的母親,將他母親從地獄裏面超度到忉利天。誰的力量?是不是佛的力量?不是的。佛叫他,你回去念佛號,他自己至誠恭敬念這句佛號。你看這兩個人,一個念到一心不亂,一個念到功夫成片,這是成就。念到功夫成片,換句話說,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到一心不亂,等於證阿羅漢果。所以他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成就呢?因為他母親墮落了,他為了要救度他母親,他自己就拼命修,修成羅漢、修成菩薩。那個地獄的鬼王一看,你的兒女現在成了菩薩,你不應該在這個地方,我把你送到天上去享福去吧!就是這麼個意思。就好比說,你這個家庭,你的兒女今天做了總統。你走到哪里,啊呀!這是某某總統的爸爸、媽媽,特別看待你,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諸位要明瞭超度不是佛的力量去超度,是你自己修行功夫成就了。所以佛門常講:『一子成佛,九祖升天』。家裏沾光出了這麼一個菩薩,出了這樣一個大聖人,龍天鬼神都恭敬,對他父、母、祖先都恭敬,都特別看待,特別照顧。雖然你有罪惡的時候,現在不處罰。現在你家裏,你子孫太好了,你罪過以後慢慢再說吧,先出來,好像大赦一樣,先把他赦免出來。所以你念這些經,你仔細看,經不騙人。如果佛菩薩有神力,何必叫你修行,你不必修了,你一求他超度,他點點頭,好!我超度你,你可以了,何必還要你那麼苦修呢?所以佛門裏頭的確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絕對不是宗教。宗教裏頭有迷信,所以宗教是靠他,佛法是靠自己。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教給我們怎麼修法,所以這是佛法跟宗教不一樣的地方。

諸位要想消災免難,一定要自己認真的修學,這個才能夠消除得了。求甚麼佛菩薩保佑?常言說得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怎麼能夠保佑你呢?但是佛菩薩形像供在那裏,常常提醒我們自己,使我們的敬,誠敬有一個目標。就因為這個像,把我們的誠敬心引發起來,所以他有這個功德。所以供養佛菩薩形像功德很大,大在這個地方。你說不出來供養佛菩薩形像功德很大,大在哪里?怎麼個大法?說不出來,這不行。說不出來,這迷信了嘛!你要能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供養佛菩薩的意義,供養佛菩薩的好處,要說得出來,就不迷信。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一心繫念」,就是一般講的「一心牽掛」。一心牽掛,掛什麼?阿彌陀佛,把掛念錢財、掛念兒孫的心換成阿彌陀佛,不繫念其他事情,其他的萬緣放下。我們只要做到一心繫念,臨終佛來接引,一定是先見到佛光,佛光一照就把功夫提升了。你本來是一心繫念,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因此,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是講「一心繫念」,而羅什大師翻的是「一心不亂」,兩者翻的都很好。所以,凡是往生的人,在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受佛光加持,功夫境界立刻提升。我們念佛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佛光一照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原本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一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亂。平常一定要用功,用功一定要掌握原則。會修行的人在境界上修,《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給我們做出曆事煉心的榜樣,經歷萬事萬象,而不著相、不動心。

(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17-24【入法界藏,智無差別。】)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知道佛菩薩放光明,天人放光明。我們這些芸芸眾生有沒有光明?有,不是沒有。練氣功的人,他能見到每一個人周邊這個氣的顏色、大小,這光明!外國人稱為磁場,中國人常講的氣氛。植物也有氣氛,礦物也有氣氛,我們講磁場。凡是物質,沒有不放光的。我們見不到,是因為煩惱習氣障礙了我們六根的本能,真的叫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接觸不到。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能力恢復了,我們看這個世界跟現前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無非是教導我們恢復本能而已。這一樁事情從理論上來講不難,為什麼?是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有什麼難處?難在哪里?現在我們自性透不出來是因為有障礙,把這個障礙除掉好像是很困難。障礙自己造成的,障礙怎麼形成的?妄想形成的。佛在經上常講堅固妄想,不容易放下。什麼時候你才會真正放下?開悟了,知道這是虛妄的。什麼時候真正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放下了,不再執著。我們現在不知道所有一切現像是虛妄的,把虛妄當作真實,所以在虛妄相上生起堅固執著,這是我們不能恢復性德的真正因素。

這一樁事情只有佛說得出來。佛為什麼說得出來?佛是過來人,他放下了,他恢復了。回頭再看看我們這些芸芸眾生,依然堅固執著,不肯放下。只要你不肯放下,你對於事實真相當然就不明瞭,這個不明瞭就是你看不破;看破就是明瞭,徹底究竟明瞭叫看破。所以看不破不明瞭,那你自自然然會隨順你的煩惱習氣執著,自以為是,這是你思想錯了。

思想錯了,接著你的做法就會錯,你會做錯,你會說錯。你會用錯誤影響你周邊的人物,這是佛經裏面常講的造業。業,一定招來果報,這個果報不好,惡業感惡果,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在六道裏頭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斷惡修善;六道裏面又造成嚴重的錯誤。像我們現在,出現在濁惡的世界,濁是染汙,惡是惡業,佛常講的十惡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冷靜想想看,是不是跟十惡業相應?念頭才起,你要是迴光返照一下,你這個念頭跟這十條,哪些條相應?這樣的業果就是災難,自己的災難,不是別人的災難。

凡夫修行之所以感到非常困難,他不會修。怎麼說不會修?會修的人是修自己,凡夫修行都是修別人,都是看到別人錯,要修理別人。修理別人,造業!那些佛菩薩們,他們為什麼能夠成佛菩薩?他不知道修理別人,他知道修理自己。所以佛家常說『回頭是岸』。回頭修理自己,不能修理別人,別人沒有過失!別人做種種示現,是幫助我修理自己的,這叫修行。

我們許多同修也曾經聽古人用比喻講人生如戲、人生如夢。如戲,一切眾生在演戲!看戲的,我一個人,我一個人看,大眾都在演。他們表演給我看,叫我學習。他表演正面的,表演善的,我要認真努力跟他學,要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善心善行?有,很好,保持,不要失掉;沒有,趕緊學,希望自己也跟他一樣。

他表演是負面的,表演是個惡相惡行,我們看到了,反省,我有沒有?如果有,趕快改!這一種心行,我看了不舒服,我看了不滿意,那我有這個心行,別人看到會滿意嗎?會歡喜嗎?趕緊改過,改惡。如果看到人家的噁心惡行,回頭想想我自己沒有?沒有,好,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你要能這樣用心,祖師大德就是說:你會了!會,不會,關鍵就在此地。你會了沒有?我們要在這裏學習,要會修,要會學,六根,眼會看,耳會聽,這六根逐漸聰明、伶俐、管用,逐漸逐漸恢復到本能。

一切善惡是非邪正都要以經論做標準。具體的標準,我們淨宗同學天天遵守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是我們在經教裏面選出來的標準;適合我們現前的生活,我們學習不困難。果然認真學習,你肯定會得到法喜充滿,佛在經上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你修學的成績。煩惱輕智慧長,不知不覺的你就在轉變;最明顯的轉變,你的相貌轉變了,自己看得到。你天天早晚洗臉照鏡子,你看到相貌轉變,體質轉變。為什麼?三毒煩惱逐漸逐漸減輕。裏面的病毒減輕,外面的感染你就有抵抗力。現在醫學裏面講,你有很好的免疫系統,無需要藉助外面藥物的幫助,不需要,自己本身具足。

我們一般世間人講學佛有什麼好處?這現前的好處,健康長壽!我們不能講青春永駐,那是什麼?那是明心見性,大菩薩,法身菩薩,行,真的,青春永駐,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六道凡夫做不到,但是可以做到一點,你的老化緩慢。那個煩惱憂慮多的人,老化得很快,五十、六十就是老人了,六根的能力都退化。眼根退化,看東西模糊;耳根退化,重聽,要戴助聽器。身體的機能衰退。

真正學佛的人當然也衰退,衰退得很緩慢,八十、九十、一百多歲,身體還很靈活,耳目聰明。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很多照片,很多照片裏面都是一百歲以後照的。他一百二十歲的照片,我們沒有看到他戴眼鏡。這些地方我們要留意。說明什麼?說明他眼根很利,不要戴眼鏡;是老了,沒退化。這些都是現身說法,做出學佛殊勝的形象來給我們看,讓我們看了啟發信心。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中年之後,健康長壽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如果中年以後很快的退化,你有再大的權勢財富又有什麼用?真正的享受是健康,是快樂,是身心沒有壓力,過真正的人生。

為一切眾生服務,快樂,助人為快樂之本!

幫助一切眾生,義務的,絕對沒有一念希求眾生報答,那就真快樂;做很多好事,希求報答,不快樂。會不會得福報?會得,福報肯定有,不快樂。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很多大富大貴的人,但是他並不快樂。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喜歡幫助人,但是有求別人回報的意念,就得這樣的果報,他不快樂。

不希求任何果報,幫助別人種種善行善事,心裏頭痕跡都不著,那個果報殊勝,果報是佛菩薩,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五蘊皆空」的智慧,就會執著五蘊所構成的自我,持續不斷地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妄念,為自己帶來很多煩惱與痛苦。

自我中心的妄念,是對自己的身體、想法、價值觀所產生的執著,這種執著有時會與客觀事實,以及環境裏的人、事、物產生對立,既然有對立,就容易發生磨擦、矛盾,並造成痛苦。在我們主觀的感覺上,好像事事都不能夠稱心如意,總覺得現實環境與自己的心意相違背,於是下雨時埋怨、天熱時也埋怨。其實,並不是外在環境有問題,而是我們總是執著自己的身體,因此無法和外在環境協調,而感到不舒服。

人們為了要消除不舒服的感覺、滿足自己身體的喜好,於是不斷地追求舒適的感受:嘴巴要吃好吃的食物,耳朵要聽好聽的聲音,眼睛要看好看的景色。本來口渴時只需要喝水就可以了,但是為了享受,講究一點的人就要喝好茶、喝各種飲料。人類的各種貪求沒有止境,都是為了保護身體的存在而產生無邊的欲望,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花費了太多力氣,反而製造了種種業因,有了業因就必須受報,為自己帶來許多麻煩。所以,身體就是製造痛苦的根源。

我們都喜歡涼快、柔軟、細膩、溫暖、輕巧的感覺,但是不可能總是處在這麼舒服的環境中。俗話說:「眼不見為淨」,只要耳不聞、眼不見,就不會受到環境影響,可見我們的身體所感受到的不和諧,其實並不一定是外在環境的問題,而是和內心的妄念有關。如果我們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雖然有身體,也不會與外境產生矛盾,就算發生任何問題,也不會覺得很嚴重。當身心與外境發生衝突時,轉變內心的「受」才是根本的解決方式。俗話說:「心靜自然涼」,當我們覺得太熱的時候,除了少穿一點衣服,更重要的是要讓心安靜下來,不要急躁,因為內心急躁會覺得更熱。如果心不能靜,可以試著誦念佛號,念佛能夠幫助我們靜心,就不會覺得熱得很痛苦,這就是心的力量。

如果不能夠調整內心的「受」,就會經常處於受苦、貪求的情境之中。貪求表面上好像是追求快樂,其實是建築在貪念之上的追求,這樣,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不會快樂,反而會製造種種困擾與痛苦。

雖然五蘊中的任何一蘊,都會製造很多煩惱,讓我們痛苦不已,但我們不能為了避免五蘊熾盛之苦,就否定身體的存在。因為身體存在的本意是好的,也是讓我們求福、求慧的工具。只要能夠觀照「五蘊皆空」,就可以化解五蘊熾盛之苦,也能讓我們好好運用這個身體,為自己種福、培福,更進一步造福人群。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真正的快樂」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這一句的開示非常重要。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為什麼遇到急難的時候,不念阿彌陀佛,要念觀音菩薩呢?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就在《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也正因為如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學佛是以念佛為主,大師勸導我們每一天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音菩薩名號,不是為自己念的,是為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這一千名號祈求世界和平,勸我們這樣做。

實在說,今天學佛的人把老人家這個話忘掉了。如果每一個學佛人真的能夠為全世界一切眾生祈求和平,這一千聲名號會產生很大的效果,有真正不思議的功德。這個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苦難眾生。

資料敬摘於: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無量壽經》編號02-12-40

附:淨空法師呼籲每晚八點半恭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千聲,回向世界各地消災免難,風調雨順。(2008年)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震驚世界!活了256歲世界最長壽的素食者——李清雲

誰說吃素不健康的?

[紐約時報]報導世界最長壽的素食者——李清雲(1677-1933年),在世256年歲,是清末民國初年的中醫中藥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我們經常看到電視上經常有說有人活了120多、160多歲,其實並沒什麼,李清雲先生活了256歲,而他是一位素食主義者。在他100歲時(1777年)曾因在中醫中藥方面的傑出成就,而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的時候,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編者心得]:我記得,從小學開始,我們的健康教育課上面就教我們每日的食物應該要有蔬菜、蛋、奶和含蛋白質豐富的肉類。其實我覺得,這是中國教育界和醫學營養界犯的一個嚴重錯誤!乃至是世界的一個天大錯誤!人類並不適合食用肉食!想必有很多人會說,單單吃蔬菜營養跟得上嗎?我現在想要問問!請問你身邊的人,有多少個因為吃素而不吃肉住進醫院了的?!死亡了的?!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你要真的想營養跟得上,你吃完世界上的每一種食物,營養都不可能跟得上!而且,單單吃素食,只要搭配合理,營養絕對跟得上葷食!而且比葷食的營養更加豐富!也許你會說,蔬菜也會有很多農藥,但是我認為,要真的認真計較起來,現在的肉食毒素含量遠遠大於蔬菜!我們知道,一個孕婦,如果在吵架、生氣、發怒過後,給小孩餵奶,小孩因吸食其母奶水後,會身亡。原因是奶水中有毒。所以,動物在極度恐懼、憤怒的過程中,身體會分泌出大量的毒素,你想想看,被殺的一頭豬,它會有多痛苦?會有多麼恨我們人類,它身上的肉難道就沒有毒素嗎?

世界糧農組織報告:肉食是全球暖化的主因!畜牧業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元兇之一,18%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畜牧業,超過全球所有的運輸工具,如:汽車、輪船、飛機與火車的總排放量。

生產1公斤牛肉==產生36.4公斤的二氧化碳!1人吃素1==多種200棵樹!1公斤牛肉消耗2-4萬升水==1180次洗澡用水!

全球36%的穀物和74%的大豆被餵養牲畜==養活20億饑民!!2008年全世界有8.62億饑民!吃肉等於向饑民搶糧!!

地球本來可以養活所有的人類,為了吃肉,熱帶雨林消失、耕地耗竭、河川與海洋死區、海洋浩劫、魚種消失、饑荒、旱象、洪水、暴雨、大量野生動植物滅絕。

吃一口肉,或許方便,但代價太高了,可以說:吃肉所要付的代價將是整個地球!若想結束世界上的殘忍行為、締造和平、維護健康、發展愛心,並拯救我們的地球家園!唯有吃素、行善!!

總之,吃葷的害處實在太多了!可以說,百害無一益

外媒報導世界最長壽的人--李清雲

紐約時報報導世界最長壽的人--李清雲

紐約時報報導世界最長壽256歲的素食者--李清雲

勸一人吃素,等於救了1700條生命!

勸一人吃素,等於救了1700條生命!  一個人吃素,可以讓多少動物免於屠宰﹖

2003年﹐美國人一年吃掉91.5億隻動物(不含水產)﹐美國約有27千萬人﹐因此每人每年吃掉34隻動物﹐加上魚蝦類則更多。請注意﹐這是2003年的數字﹐美國每年被屠殺作為盤中餐的動物數字每年都在增加中。

因此在美國只要一個人棄肉茹素﹐一年就可救34隻動物。

一個一生吃50年素的人終其一生可以救1700隻動物死於非命(被屠宰)並不需在環境惡劣的養殖場渡過悲慘的一生。

臺灣的肉食消耗量稍小一些﹕根據農委會發佈的資料﹐臺灣在2003年吃掉的近60萬噸的雞肉﹐以一隻雞2公斤計算﹐臺灣人每年吃掉約3億隻雞。因此臺灣每人每年吃掉14隻雞,一個一生吃50年素的臺灣人終其一生可以救700隻雞免於被屠宰及在養殖場被虐待。再加上豬牛羊魚蝦海鮮等其他動物﹐這個數目相當可觀。

臺灣人的海鮮消費量更不容忽視﹐往往一盤中就有數十隻蝦子或數隻魚(我沒有找到臺灣或大陸每人每年吃下的海產的數字﹐如果有人知道請不吝賜教)

作啥其他善事,可以讓一個人一輩子救至少700條命的﹖﹖而且這很簡單﹐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筷子。更進一步﹐如果你能再勸服一個人棄肉茹素﹐那麼你就又救了至少700條命。

我想,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愛心提示:請您選擇純淨素食、請勿使用含有動物成分的產品、愛護動物、拯救生命、保護環境、拯救地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觀音法門一共涵納七個法門,至深的是《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以及《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那麼,初入門時,行者是否應該由淺入深的漸次修行呢?

一、根性決定法門

不一定。須看根性,依個人不同的善根因緣。

有人一開始即是「頓起」的,一入門,即直接參修耳根圓通法門;也有人則從《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入手。

一般從「信心」開始的,〈普門品〉則為最親切容易,因為只需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觀世音菩薩」四個字。方法非常簡單;任何時間,不用頭腦、毋須思考的時候,都可以念觀世音菩薩;默念也可以,出聲念也可以;七個字可以,四個字也可以。

二、持誦的方式

若默念,最好用數珠。可以隨身都帶著數珠,短的十顆、十二顆、十八顆,長的則是一百零八顆。念一圈,即是圓滿一個數字。當然,不一定要記數。觸著念珠,即是提醒自己要念,一念觀世音菩薩,心便安靜下來,變得比較平和、穩定、安全……焦慮與煩躁便漸漸淡化了。

因此,念觀音,當下便有用,當下便能寧靜、能安心。不一定需要有所求、有所感應—有所求念觀音,很好;無所求念觀音,那是平常修行、念自家珍寶,那更好!它是練心之道,練習「無著」、「無執」、「無求」。

日常工作時可念,睡覺前能可念。吃飯、工作、如廁都可以-只是於廁所裡,默念即可,不要大聲念。不是怕菩薩生氣,而是怕他人起了煩惱,以為是對菩薩的不敬。行、住、坐、臥,將觀音聖號持得綿綿密密,一心不亂,自然能與菩薩悲願相通、智慧相通。

記不記數,並非絕對。初學時,為令自己發心堅定、發心長遠,設立一個數字、一個目標,是極好的;或萬遍、數萬遍,乃至數百萬遍的菩薩聖號…令自己每日警策著,長遠恆持的誦念。此時,不妨手邊一邊拿著一串一百零八顆的長數珠,一邊則拈著十顆的小數珠。每轉念完一遍長數珠,則撥一顆小數珠。小數珠十顆數完轉過一圈,便知已誦了一千零八十遍。小數珠數過十圈,即知到了一萬零八百遍了。

忘了記數?也沒關係。若已養成習慣,日常已不斷、不住的念著,就毋須刻意再數。重點只是在於,恆常安住於觀世音菩薩聖號中,讓菩薩聖號流灌一己的身、口、意,洗滌一己的身、口、意。

三、佛法無住相

「嗡嘛呢叭彌吽」(六字大明咒)與觀世音菩薩聖號完全相同,它是西藏系統,以藏文發音的「觀音咒」,大概是元朝時傳入中土,於漢地廣為流傳,也是藏傳系統至為風行的咒語。只是,有別於中土的是,西藏更常以法輪,取代數珠。高山蒼遠、草原遼闊,西藏的在家居士,手上便持著小小的法輪,不住轉著、轉著……「嗡嘛呢叭彌吽,嗡嘛呢叭彌吽,嗡嘛呢叭彌吽!」……,從黎明到黃昏,轉於朝山朝聖的時刻,也轉於顛沛流亡的時候。

無情說法,之於西藏人而言,怕是極自然的罷-他們不僅以自身有情的身、口而念;也將神咒與聖號書寫於繽紛的風幡上。風來時,幡旗飄盪著……「沙沙沙」……每一絲顫動,都是一句聖號;每一次拂擺,也都是一句「嗡嘛呢叭彌吽」。

那風與旗便永永遠遠、日日夜夜誦念著聖號。觀音的慈悲便福佑著大地,如慈母般,撫慰著每一個苦難的生靈。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有則寓言故事說,有位窮困的老僧,自知無福,希望透過培福讓來生得到好果報。

可是他沒有物品可以布施,於是就把衣服脫了,坐在草叢裡餵蚊子,藉此來培植福報。

老僧死後,由於他修苦行的福報,轉生做了國王。這位國王嗜吃鴨舌,每餐必來一碗。

有天,一位僧人求見國王,問他想不想看一件祕密?國王當然想看,僧人便運用神通讓國王看到他的前生,他這才知道自己前生是位出家人,以及自己餵蚊子的情形,而那些蚊子大部份都變成他碗裡的鴨子。

這位僧人對國王說:『大王啊,報恩的鴨子所剩不多了,等吃完時,你的福報享盡,也當準備後事了!』

國王一聽十分害怕,從此再也不敢吃鴨舌了。

這位國王起先是培福的,到最後他把福報通通都享受掉了!因此我們在培福之要知惜福,惜福才有福,培福便能夠增福。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人生,福氣啦!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在一些職場,工作人員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員離職。流動率似乎很高。

有時有人到一個新的單位沒多久,就感覺不適應,原因不外乎工作量多、不適應新辦公室的風氣文化;但是也有人一做就好幾年,覺得工作非常穩定,勝任愉快。

我們的工作狀態最好保持穩定、安定,一方面自己能安安心心地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循序漸進地接公司的專業培養。工作穩定了,自己的身心也能跟著穩定,如果一個人的工作經常變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老是在適應新環境無論到哪裡,都會被當作新進人員看待。所以,如果能夠抱持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才能好好學習成長。

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歡工作換來換去。經常換來換去。或許可以多見世面,然而卻不能深入累積專業能力,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也無法打下深厚的基礎,如此消耗時光非常可惜。

人通常有兩種習性,一種喜新厭舊,一種是忌新念舊。喜新厭舊,是喜歡新鮮人、事、物,討厭舊的東西;忌新念舊,則是指當的事物發生時,會擔心生活發生變化,所以懷念舊的狀態。這是人之常情,就像家中養小鳥看到外來陌生的鳥飛過來時,也會緊張、戒備一様。

我初到美國參與美國佛教會的時候,佛教會的許多元老對我既是歡迎,卻又擔心。歡迎,是希望我給他們一些新的奉獻;擔心,是怕我會玩什麼花樣,所以似乎有一點不安。於是我跟他們說:「你們不要期待我太多,也不必那麼害怕我。我來就是要參與團體、適應團體,但是我有我的成長背景、優缺點與做人做事原則,因此可能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好處,但也可能造成不便。無論好壞,都請你們包涵、接受我的整體,我會盡量配合大家,讓大家滿意。」

進入新的團體,要能夠入境隨俗,學習、了解與適應這個文化。等到能適應與融入團體時它就會變成你的團體,而你就代表這個團體。

人都有習氣,習氣指的是自我的主觀、自我中心、自我的價值觀、自我的自尊心;這些自我最容易傷害人,也最容易被傷害。凡是自我中心非常強、主觀意識非常重的人,煩惱一定多,不但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如果能全心全意投入團體服務奉獻,雖然工作可能很忙,卻會忙得很快樂,累得很歡喜,因為這是自己願意做的事。能以這種心態工作,不但身心都愉快,工作品質也會很好。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貪念會帶給我們許多的煩惱,該如何幫自己除貪、解毒呢?

用布施來對治貪,是最好的辦法。所謂布施,就是捐出自己擁有的財力、物力,來幫助別人度過難關,甚至還可以布施自己的時間、智慧,或利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資源協助他人。當我們能多為別人設想、為他人謀求福利,往往自己的收穫更多。

以我個人為例,我本是個一無所有的出家人,可是當我看到有許多人生活得很痛苦,為了幫助他們改善環境,我就開始想辦法募款,結果有愈來愈多和我有同樣心願的人出來支持我,在眾人的成就下,建設了法鼓山。法鼓山並不是我個人的,而是屬於社會大眾的。

由於我的付出,共襄盛舉的人也愈來愈多,聚集的力量也愈大,能做的事情也就愈來愈多了。這就如同老子所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愈能夠奉獻,自己擁有的就愈多,而且不用刻意,它自然而然就會來了。

這就好比井裡的水,取用的人愈多,水源就會源源不絕;如果捨不得供人取用的話,井裡的水永遠都不可能再生。同樣地,如果不捨得把自己擁有的財產給人,不僅財產不會增加,還會被罵是守財奴,而且也會為了錢該怎麼處理、運用,死了以後又該給誰而擔心,反而徒增痛苦。

所以,如果真的想布施,即使沒有任何東西都沒關係,因為只要發了願心,並且努力去爭取、去製造,加強自己的能力,結果一定會有東西可以布施。真正的布施是奉獻給眾生,心中完全沒有回收的期待,也沒有貪心,這樣才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的境地,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放下的幸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同樣信仰觀世音菩薩,正信的佛教與民間的一般信仰,究竟有何差別?

〈普門品〉出自於《法華經》,又與《法華經》的思想內涵,有何關聯呢?

《法華經》是於王舍城的耆闍崛山(即靈鷲山)由釋迦牟尼佛所親口宣說的,於一切經典中別具崇高的地位。它指涉三乘歸一,更指涉一切有情皆能成佛。也期許一切眾生皆能回歸佛的地位,到佛境界。

一部分的經典認為,有情修行的至高境界僅能是阿羅漢,而另一部分的經典則認為,眾生永遠沒有機會接觸佛法,永遠無法成佛,也無法悟入佛法真髓。而由世尊所金口宣說的《法華經》,卻清晰指出,一切眾生皆有機會成佛,即使是出佛身血,陷害佛陀的提婆達多也不例外。這是個極高的層次與境界。

〈普門品〉強調,人只要有信心,一心持誦觀世音菩薩,即使是五逆十惡,至大至重的罪業,也能夠迴轉,仍能於未來成佛。僅要淨念觀世音聖號,一切困難災厄,應有的業報苦受,即應時消散、應時解除-這樣看來,觀世音菩薩宛如變成了一個全能的神祇,將眾生的所有問題皆包攬、解除了;相對地,則可能使人產生某種依賴心,而失去自我努力修持的「自願」與「本願」。

事實上,〈普門品〉與《法華經》的中心思想並不衝突。

以「起信」而言,〈普門品〉正是為了接引一些信心不足,生命、行為、心靈偏差,而處於非常困擾、煩惱和痛苦中的人。置身於這樣泥濘般的狀態下的人,直接告訴他們:「你可以成佛!」-由於一己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因之,無論如何,也決計不肯相信自己能夠成佛。但是,一旦「起信」,相信菩薩的救拔力量,之於菩薩具足足夠的信心信念,自然,自己也會轉變,向內凝聚起自我的信心,也能學習菩薩、模倣菩薩,放射出慈悲光芒,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般廣濟有情;如此,也就與《法華經》所說的「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觀念銜接、相應了。

表面上,觀音信仰宛如與民間信仰十分接近,也很能結合-因為,民間信仰的特質即是,不管自己是好人或壞人,能不能修行,只要信神、求神,便能獲得幫助、救濟,也便能逢凶化吉。觀音信仰恰恰在這點上與之交疊-意思是,只要持念觀音,即可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拔,解決諸般問題。以致,即若是一般的民間信仰者,也願意接受觀世音菩薩。只要信,即能得救,這與西方的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宗教皆是相通的。因為容易,也因而廣泛信仰,人人皆能接受,也皆能進入。

由於,這個層次的人於我們的世界中占絕對多數,為「起信」故,也開啟了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廣攝眾生的特殊方便法門。唯願有情於蒙受接引後,當真正解厄、平安、獲益了,便能一點一點,慢慢接觸正信的佛法,深入佛法的精義,而能更進一步自民間信仰的層次提昇,開發一己的智慧,發揮一己的慈悲精神,圓成一己的菩提種性。終極點,所指涉的仍是《法華經》的「一切眾生皆將成佛」。

觀世音菩薩,看起來人人皆能接受;慈悲,也是。它並不是超過人,而是根植於人性人心中,之於所有人類皆彌足重要的生命準則與品質。所謂「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救苦救難」-人類永遠於苦難中渴望著一種無限的慈悲、涵容與撫慰。理解觀音,學習觀音的本懷,人人也自然可以具足如斯的心性品質,成為觀音的諸多化身一樣,協助、慈愍於所有同體的有情。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我們在工作時,無論與誰互動,都要以尊重的態度,將對方視為菩薩。像在法鼓山團體中,大家會互稱對方為「菩薩」,就是將對方當成菩薩來對待。即使遇到的是不友善、不配合或是能力不佳的人都是一樣,千萬不要因此懷疑對方的工作態度或是工作能力。既然已經和他一起共事,就要將他當成菩薩看待,尊重他的人格。

因此,彼此間不可以使用粗話、刻薄話或者是指責的語言,一定要用尊敬、善意的語言,譬如:請教、請問、是的、對的、好的、很好等。同樣的,面對不同意見時,也不可以用命令或反抗的方式,而要用商量的方式來溝通處理。

身為主管者,要尊重專業工作人員以多數人意見,執行者則要尊重主管的指導。如果部屬不接受主管所分配的工作,應提出不執行理由及意見,而不是一味的抗拒、對立,要以商量的方式尋求解決。譬如,主管下達一個命令,如果身為部屬有自己想法要表達,就可以建議說:「是的,這件事情您考慮得很好,但是從執行的角度來看,另一種作法可能會比較節省時間和金錢。」

在交辦工作時,不要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執行者,而是先詢問在期限內是否能夠完成,以及彼此溝通執行時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溝通之後,如果能充分信任,執行者通常都能盡力去完成。由此可見,部屬與主管的良性溝通是讓工作順利的必要條件。

但是,在工作場合中,各種人都有,有的人自私、推諉責任,老是跟你作對,但即使這樣,我們對他還要抱持希望,因為從修行的立場而言,每個人都還是有轉變、改善的機會。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認定對方不好,留下刻板印象,那麼,對方就毫無翻身的機會,彼此間的間鬩亦不可能改善。所以我們在工作中,以及與人互動時,要有菩薩精神,對任何人都不要失望、對立,而要消融自己,包容人、體諒人。

這個觀念很有用,因為只要能消融自己,就能包容所有的人,心中就沒有對人的恨意了。否則,你光聽到他的名字就一肚子火,如果再見他的人,那就是仇人狹路相逢、怨家路窄。所謂怨家路窄,其實不是路窄,而是你心量小,如果你包容他,怨家本身就不存在了。雖然他可能還是你的怨家,可能還是會整你,但只要你心中不要以怨家來看待他,那他就不是個怨家了。

有一位參加過禪修營的學員告訴我說:「師父,自從我學過打坐以後,就也不會生氣了。雖然我經常受人欺負,但我不生氣也不會跟人吵架,只是我還是覺得不服氣!」我一聽就覺得奇怪了,既然不生氣,怎會不服氣呢?這樣他的氣到底消了沒有?當然沒有消!我說:「你這怎麼叫作不生氣,只是沒有發作而已。你心裡面的火氣很多、很危險,不知道什麼時就爆炸了」!他雖然把氣暫時壓下來、把氣和忍下去,累積久了,將來一旦爆發,必會發生危險。

所以,只要我們懂得消融自己,心中的怒氣就不存在。有時候嘴巴上說幾句氣話,那沒有關係,講完了,你的氣就消了。但是最好是在消融自己的時候,連這種抱怨的話都不講,因為抱怨的話只要一講,不但傷了人也可能因此傳出去,衍生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抱怨是損人不利己的,仍應消融自己,沉著守口,才是利人利己的智慧行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這是常常被人問起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家學佛需要設置佛堂嗎?如果需要,又應如何設置?

這要看個人的情況而定。如果住處很小,或者住於公家宿舍,與同事、同學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棟房子,當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時課誦之際,暫以佛經代表佛像,置於相當的位置,不必設置香爐、燭臺,也不必供水、供花、燒香,僅於課誦前後,問訊、禮拜,以表示虔誠、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當然可以設置共同的佛壇或佛堂;如果僅是自己一人虔誠學佛,則不可由於表現特殊,強設佛壇,而招惹大眾的怨憤。

如果全家之中,僅自己一人學佛,也當比照住於公家宿舍的辦法,否則會引起家庭的口角。不要由於學佛,而使家人對佛教產生惡感、瞋嫌。如果全家信佛、學佛,或者你是家長,或夫婦共同學佛,而家中尚有裕餘的空間或裕餘的房間,最好能夠設置佛壇或佛堂。

如果設置佛壇,應該選擇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後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瞭然。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於地理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在設立佛堂時,應選擇一間靜室,不是小孩、貓狗嬉戲出入之處;也不是會客、談笑、宴飲之處,而只是用於禮誦、禪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關公、媽祖、土地公、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時,不可由於信佛、學佛而把他們立即廢除,應該逐步進行。先將佛菩薩聖像安於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於兩旁,不必另設香案、燭臺。因為一切善神、祖先都會護持三寶且親近三寶,供設佛菩薩聖像之後,他們也能成為三寶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遷移佛壇和佛堂之時,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視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於祖牌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並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為小的祖壇,單獨供奉。例如寺院規模較大者,都會另設有往生堂,專供往生牌;寺院規模較小者,即以大殿佛壇的兩側供置長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對祖先表示慎終追遠的孝思,也能顯出對佛菩薩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別於慎終追遠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任擇其一即可。如果已經有了佛與菩薩的聖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薩像在兩側或在前下方,務必要使佛突出,以顯其尊貴。聖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佛壇、佛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聖像很小,且是以七寶所成,則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龕來襯托出佛像的偉大。

請購了佛菩薩的聖像之後,一般人大多崇尚舉行開光儀式。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並不一定是必須之舉。因為佛菩薩像只是用來當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薩的感應遍在,而以聖像作為致敬的對象,若無聖像,便無可作為禮拜、供養和恭敬的對象。通過類此的修行後,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薩的感應;但最重要的是在於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發,不在於聖像本身。所以,聖像是否開光並不重要。

在釋迦世尊住世的時候,因為佛去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人間的弟子們思念佛陀,所以,為其塑了像來供養,其中也沒有見到有關開光的記載。至後世,乃以經、像、法物、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不過隆重的儀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後來漸漸地有了各種各樣的供養儀式,而開光就是其中的儀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集合信眾舉行開光儀式。這猶如學校開學、公司行號開幕、建築物落成時所舉行的開幕剪綵等儀式一般,是為了慎重地向大眾宣告,所以舉行儀式。

至於個人在家庭供養佛菩薩的聖像時,並不需要昭告社會大眾,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舉行開光儀式,只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將聖像安置供奉,然後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養,日日不輟,使其保持新鮮、整齊、清潔,就能顯出聖像所在的神聖氣氛,藉此以引發修行者的道心。

為了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所燃的香,以精細、清香為原則,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為宜,不要大把地燃燒香燭,以免造成室內空氣的混濁。香類以自然的檀香、沈香為佳品,不宜用化學香料或動物香料調製的線香、棒香。現代家庭的佛堂,可以電燈代替蠟燭,且應常常清理供桌、香爐、燭臺,換新供品,至少該保持沒有灰塵或枯萎腐爛的花果食物。每天最好應該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時,也當先在佛前禮拜,以表示感謝、恭敬、繫念之心。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學佛群疑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問:如何在生命的逆境中,將受傷、瞋恨的心轉為感恩心,並感恩傷害我們的人?

答:感恩的意思是說,我從對方身上學到了經驗,使得自己更成長、更提昇。受到傷害,是很痛苦的一樁事,被折磨也是很痛苦的,但是往往也是鍛鍊自己意志的時候。在這樣的狀況下,還能一步一步走的穩,跌倒了再站起來,這種人是最堅強的。

我年輕的時候,批評我、打擊我的人很多,當時我覺得不舒服,也真的有一點埋怨。但是他們看不起我的時候,我就想到這是我的業障,如何消業則是我的功課。

譬如當年我要去日本留學的時候,原本已經有一位馬來西亞華僑準備提供我全額的補助,讓我在日本能好好讀書。結果有一位法師跟他說了一些話,說資助我等於害了我,因為到日本留學的出家人幾乎都還俗了,這位華僑因此就不資助我了。那時,我真的感到非常痛苦,後來想一想,為什麼一定需要他的支持?如果他不支持,我就去不成了嗎?

最終我還是去了,我去日本的時候身上沒有什麼錢,只有一張飛機票和三個月的生活費,學費都還沒有著落就去了,心想到了日本以後自然會想出一些辦法的,因此鼓勵自己要堅持下去,後來我還是把書讀完回來了。

我回來以後,第一個想感恩的人,就是當時阻撓我的那位法師。

問:面對社會快速的變遷,強烈的物質誘惑,我們要如何在複雜、變動的環境中,建立有意義的生命價值呢?

答:我提倡的「心靈環保」目標,就是讓自己過得健康、平安、幸褔、快樂,同時盡力而為,讓周遭的人也能夠過得健康、平安、幸褔、快樂。所謂的健康,就是身體沒有病痛,作息正常;心理健康則是不貪得無饜,也不失魂落魄,而是安於本分、盡分盡職,也就是安分守己。

什麼叫作快樂?快樂即是知足常樂,對於得不到的事不打妄想。雖然我曾以「有也好,沒有也好」這句話來勉勵大眾知足常樂,但這並不等於說最好是沒有,什麼都不要;而是說,基於因緣和自己的褔報,當機會來的時候不放棄,成名也不放棄,有權也不放棄,可以用此名和權利來奉獻、服務社會。但是,如果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得到這些,這將會是痛苦的,又會因為不滿足而變得貪得無饜,己經得到的很可能就會失去。

譬如錢財就像流水一樣,很可能今天還掌握在手上,明天就流掉了,地位、名譽也是一樣。古訓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也就是說,自己的機緣很好,不僅是因為個人的條件,還包括了這個時代的環境因素。有機會能夠站出來就兼善天下,使國家因為自己而得到利益;如果自己的條件不夠,或者因緣還沒成熟,沒有輪到自己的機會,至少要保持健康、快樂而不失望,這就是幸褔的人生。

「心靈環保」其實就是講這四個心靈指標,如果能夠朝著這些目標來過生活,人生的價值就非常正確。人生價值並不等於說賺多少錢,或是地位有多高。權、利、名、位、勢這五項不能代表人的價值,只能說是暫時擁有。如果我們失去了健康、平安、幸褔、快樂,甚至使其他人因為自己也失去了這些,人生價值就是負面的,而不是正面的了。

即使自認一生很有成就,有很多的財富和崇高的地位,但是如果身心失去了健康,經常感到不平安,還有什麼幸褔和快樂可言?這是得不償失的,相較之下,知足常樂就佷重要了。

問:如果我們把做義工當作人生志業,是不是可以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呢?

答:做義工可以讓自己幸褔、快樂、它是沒有條件的付出,也沒有想到要為自己得到什麼回饋或報酬,更沒有要爭名奪利、爭權奪位。因為做義工而使他人感到快樂、獲得利益,社會得到平安、得到救濟,自己也就會很滿足。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權、利、名、位、勢,而是在於健康、平安、幸褔、快樂。社會的褔利事業、非營利事業或是公益事業,常常都需要義工幫忙,因為政府做不到的事,則由非營利事業機構帶動來做。公益團體在即使沒有預算的情況下,也要做事來造褔社會,雖然過程辛苦,但能號召義工的支持與投入,共同成就許多善事。

義工精神就是奉獻精神,並且不存分別心,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將所有大眾當成未來的諸佛、現在的菩薩,為他們做服務、奉獻,在奉獻中自我成長,如此,收穫更多、進步更快,這就是「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透過奉獻,也是在提昇個人的生命價值。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蛋不可食。邪見人雲、無雄之蛋可食、此切勿聽信。又蛋有毒、以雞常食毒蟲故。(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問:有人念佛求生西方,已戒殺吃素,只是常吃雞蛋。如根據『借問刀兵災,何術方能免,提防三餐時,莫托冤孽碗』之偈中孽字,是無血、淚、哀聲者,雞蛋似乎可以吃(雞卵亦無血淚哀聲),但眾生有胎卵濕化四類,此雞卵是四類眾生之一,其說未知誰是誰非?(胡遠志)

答:無乘雄雞所產之卵,內無生命,可方便食之。(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問:在家菩薩或居士因幻驅孱弱,不食肉類,僅食無雄雞之雞蛋,牛奶,或鴨蛋,能否稱為長素?(羅德彰)

答:持戒精嚴之人,卵亦不食,為其不潔也。若病人必需,果系無雄乘者,可暫方便,梁武帝困台城時,曾食之。牛奶無殺性,向非所禁,釋尊亦食之。若是食者,可雲長素。(出處同上)

問:受菩薩戒優婆塞,吃蛋類或補酒(少許養身用)有無犯戒?(陳慈蓉)

答:有營養之植物甚多,蛋類並非最勝,何必迷信此物,酒亦如之。若身染病,配劑中必須此品,自可通融,倘偕其當長補之品,則大可不必,食蛋等於墮胎,日日為之,安得無過也。(出處同上)

問:這一位是單東有一個居士代問的,第一個,吃三淨肉的罪大?還是吃雞蛋的罪大?

答:都一樣。可是在中國這個雞蛋就不太保險,在外國你在市場上買的雞蛋,它是不會孵出雞的,沒有生命的,所以現在外國的雞蛋有的人吃是可以的。在中國,可能就沒有這種設施。外國的種蛋,你要能夠買孵小雞的種蛋,我還不知道到哪里去買,聽說這種蛋比普通蛋的價錢要高出很多倍,普通你買的蛋是不能夠孵出小雞的,所以那個蛋是沒有生命的,這個我們要加以區別。像在中國農村裏面,雞都養在外面,都有交配,那個蛋都有生命的,所以這個不應該吃。三淨肉是不得已,不是佛教你吃肉、准許你吃肉,是不得已的,這個道理要懂得。(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03

問:「據說在家居士可以吃白皮雞蛋,請問師父是不是可以?」

答:我不懂得什麼白皮雞蛋,雞蛋還有很多種顏色?這個問題過去有同學問過,只要不是種蛋,吃雞蛋就跟牛奶一樣,不殺生,不傷害牠的生命。如果這個蛋可以孵小雞,這個蛋就有生命,那就是殺生;如果是不能孵小雞的,這個不是種蛋,一般講是可以吃的。想想大都市裏面,市場裏面賣的大概都不是種蛋;我聽說種蛋很不好買,一般市場都買不到,而且價錢也會比較高一些。不過現在吃這些東西很麻煩,聽說這些畜生,飼養畜生的人喂牠的飼料裏面摻雜著有些基因的東西,恐怕吃的時候會帶來很多疾病,這一類東西還是少吃為妙。(出處同上21-90-21

問:道場裏有放生雞,請問雞下的蛋可否賣掉,買香油,讓雞也種福田;或者用其他方法處理?

答:可以,你想得很周到。道場裏面有放生的雞,要注意一樁事情,公雞跟母雞要分開,不要養在一起。這樣母雞下的蛋沒有生命,不能孵小雞,蛋可以賣。否則,這個蛋有生命,你賣這個蛋也是殺生,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出處同上21-90-10

問:「聽一些老修學人講,吃農場生產的雞蛋不算是殺生,因農場只養母雞,生下來的蛋不是受精卵,不能孵化成小雞,所以家裏一直都買農場的雞蛋,主要是不給兒子吃肉的緩衝計,一個素食的過度階段。」

答:這個對的,確實是如此。(出處同上21-90-85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是佛說法,菩薩說法,諸上善人說法,乃至於六塵都說法。你眼所見的,耳聽的,鼻嗅的,舌嘗的,身體接觸的,無一不是佛法。所以我們要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不退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十方世界修行人,為什麼成佛的時間要那麼長?就是你進的少、退的多,你會退轉。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一生成就,成就那麼快?道理就是它不退轉。為什麼不退轉呢?退轉要有緣,西方世界沒有退轉的緣。你六根所接觸的,都幫助你,成就你的道業,沒有妨害你的,沒有障礙你的,你就容易了。

我們這個世界,退緣太多了。昨天晚上,我講完經之後,有兩個同修來找我,有問題來問我。我說,什麼問題啊?他說:有一個法師跟他們講,勸他們不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說:為什麼呢?他說:法師講,你們這些人統統都往生極樂世界了,那這個世界上這麼多、這麼苦的人,誰來度他呢?他說我們應當發願,來生還做法師,還做居士,要度這些苦難眾生。這個聽了很有道理呀,沒錯啊。其實,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都勸我們往生淨土。假如我們頭腦冷靜一點,我們是聽佛的話呢,還是聽這個法師的話呢?我們跟佛學,還是跟人學呢?這都叫退緣。明明你這一生能成就了,他一把把你拉回來。拉回來什麼呢?搞六道輪回呀。話說的是沒錯,事實不如是。你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保證你來生還得人身嗎?你能夠保證你得人身,還能夠聞到佛法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啊。所以你自己冷靜去想一想,得人身的條件是五戒十善,你自己很冷靜地、很客觀地給你五戒十善打個分數,至少要打八十分,來生才可以得人身。如果打六十分,不太可靠。假如你那個分數打得不標準的話,一樣墮落。很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地藏經》上說的,無不是罪。換一句話說,不得往生,墮三途的機會很大。……

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不能不去。不能聽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就把我們自己的信願打掉了,那才真的叫大錯特錯。有些人諷刺我們,修西方淨土的心量都很小,自私自利,都不發大慈悲心去普度眾生。我們聽到這些話,也覺得很有道理,其實似是而非。為什麼呢?他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里能度眾生呢?講經說法,談何容易!沒有那麼簡單。古人講,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講錯一個字。你要講錯一句,要講錯一部經,那還得了!這個罪過可大了。那我們要問,到底有沒有講錯呢?十個人當中,講錯的不少。如果我們很客觀地來觀察,這個比例相當之大。尤其在末法,十之六七、十之七八,應該是有的。真的是難。古時候修學認真,弘傳嚴格,過錯要少得多了。古時候,以著作來說,著作,一個是注解經文,一個是發揮經典裏面的道理、理論、方法,所有著作不外乎這兩大類。這些著作,必然是經過當代第一流的高手他們看過,他們來鑒定,鑒定認為沒有錯誤,可以流通了,這才把這個著作報告皇帝;皇帝以命令,就是聖旨,准許它流通,這才可以流通到外面去給大家看。要經過這一道手續,國家在那裏管制。

現在民主自由了,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沒有人管,沒有限制。換一句話說,這個是非邪正標準失掉了。我們學習,不幸誤入歧途,傷害的是自己,吃虧的是自己呀。自己吃了虧還罷了,再要輾轉傳給別人,那你這個過失就更重了,你要負擔因果的責任。我說話有的時候會得罪很多人,但是又不能不說。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回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如一九七四年越南淪陷於共產政權之後,向外流亡的難民一波接著一波,其遭遇有幸與不幸。有的未及逃出越南境內,又被抓了回去;有的在海上漂流,葬身魚腹;有的雖然逃出越南,但無收容之所,甚至被遣送回去。不過,根據逃亡成功的難民所述的經驗,如果達不成逃出越南的目的,可以請國外親戚或難民自己買鳥或魚類放生,只要一次或兩次就會見效,順利成行。

在《雜寶藏經》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七天之後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處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邊的蟻巢,眾蟻慌張奪路逃生。但是螞蟻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缺堤那麼快速?眼看無數螞蟻即將淹死,沙彌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螞蟻。過了七天,沙彌在俗家玩得無聊,又回到他師父跟前。師父一見,覺得驚奇,問他這幾天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沙彌以為師父說他犯了戒做了壞事,非常恐懼,答說什麼也沒做。師父是羅漢,即用天眼觀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螞蟻。後來這位沙彌轉夭為壽,得以長命終老。

放生的根據,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一是《梵網菩薩戒經》,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牲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另一部《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一段記載:當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為了捕魚,把上游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大小魚類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游決堤引水,於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時國王請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足,並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這些魚群。

《梵網戒經》是放生的理論依據,《金光明經》則是開設放生池的依據,其他大乘經如《六度集經》卷三,有贖虌的放生記載,而另外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九,也講到雁塔的故事。如傳說在中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個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們本來不禁三種淨肉;所謂三種淨肉,是指不見為己殺、不聞為己殺、不疑為己殺的肉類。有一天,一位比丘沒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從天空飛過,他就向雁群禱告說:「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薩你應該知道時間了。」雁群應聲自動墜地而死。比丘本來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薩,所以用戲言來調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薩顯現而來感化他們的。小乘比丘慚愧不已,互相傳告:「這是菩薩,何人敢吃?從今以後,應依大乘,不再食三種淨肉。」並且建塔營葬雁體。

可見,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國,從北齊蕭梁以來,便提倡斷肉食、不殺生;且放生的風氣也從此漸漸展開,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而歷代政府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數日也定期禁屠;而從中央以至地方,或者為了祈雨禳災,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如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屠殺生命以祭祀宗廟;梁代慧集比丘,自燃兩臂遊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隨天台智顗大師發起開築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和《法華經》,又購買各類糧食飼予魚牻;陳宣帝時,□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這是中國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此後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生。如唐肅宗時,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並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禮兩位大師,也極力提倡放生。

明末蓮池大師雲棲袾宏是歷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積極的一位。他在《竹窗隨筆》中有〈如來不救殺業〉、〈食肉〉、〈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筆》中,寫有〈衣帛食肉〉、〈戒殺延壽〉、〈放生池〉、〈醫戒殺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筆》中,也有〈殺生人世大惡〉、〈殺生非人所為〉、〈人不宜食眾生肉〉等文,鼓勵戒殺放生。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也寫了〈放生儀〉及〈戒殺放生文〉,以備大眾於放生時,對所用儀式有所依准。在現代人中,有弘一大師書、豐子愷畫的《護生畫集》計六冊;另有一位蔡念生運辰居士,一生提倡戒殺放生,他編集了歷代有關動物也有靈性和感應的故事,成為一書,名為《物猶如是》。

不過,現代社會科技進步,人口密度膨脹,生活空間縮小,要想求得一個絕對安全可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區域,是相當困難的。其難處除了漁、獵的網捕射殺與打撈之外,也有自然環境的限制。如今日的臺灣與美國,只有野生動物保護區。此外,有人基於愛心或保護自然環境的立場,勸導社會大眾不要亂捕濫殺,以免破壞生物互相生克的自然協調,也是為了挽救稀珍動物瀕於滅種的危機,這些跟佛教放生的本意雖相應但不相同。如果我們僅把要放生的生物無限制地流放在自然景觀動物保護區,到了飽和程度,也會有人以控制繁殖和適量的捕殺等方式來調節其生活空間的。

因此,我們到那兒放生?如果是魚,有人用鉤釣、網撈;如果是鳥,有人用槍射、網捕。而且今日的魚市場和鳥店,所售的商品很少是野生的,多半是來自人工繁殖的魚池和鳥園。那些動些,根本沒有適應自然環境而自求生存的能力,放生,也等於殺生。放小的,被大的吃掉;放大的,就進入餐館的廚灶。而且,鳥類,尤其是魚類,都有它們生存的習性。一定的魚類必須生存於一定的水質、水深和水流的環境中;買淡水魚放於大海,買海魚放於淡水,都是大問題。如果是鳥園繁殖的鳥類,它們不曾在自然界覓食,便可能甚至不知草叢樹林間的草種樹果等也可以作為食物;如果放之於原野,不是饑餓而死就是被其他動物或鳥類捕食而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還需要放生?是否還應該放生?

實是非常不幸的事實,自然環境的限制使得放生運動越來越困難。不過,放生的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如希望被放的生物能夠延長壽命;至於能夠延長多久?我們必須盡到研究、考慮和照顧的責任。比如說,要放鳥類,就先得考慮放什麼鳥、在那兒放、什麼時候放,才比較安全有效;放生魚?水族,也當首先研究觀察它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然後選擇最適當的時機,放到我們覺得最安全適合的地方。如果不能求得百分之百的可靠,有百分之五十也不錯,即使今天去放生,明天它們又被抓,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我們的目的是為啟發增長放生者的慈悲心和對眾生的救濟心,至於被放的眾生,也有它們自己的禍福因果和因緣。若在放生時,沒有存心讓它們重遭羅網而受刀俎之苦,且開示被放的眾生,為其說三皈、講佛法;發願回向,它們也能從此脫離異類身,轉生為人,上升天界,往生淨土,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早成佛道。我們但求能盡心而為,盡力去做就好。(聖嚴法師著《學佛群疑》)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img171.imageshack.us/img171/7296/20100129021442056.jpg

聖嚴法師

一般人所認為的溝通協調,就是讓別人接受自己,往往忘了體察別人真正的需求。例如,我有一個弟子,他在與人溝通協調時,常常會說:「我是為你設想,所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議,你非這麼做不可。」然後才問對方:「你會不會覺得很難接受?」如果對方表示很困難,他便回答:「這不困難,只要你接受我的想法,困難自然就會解決。」

像這樣的溝通,是單向、填鴨式的,並不是真正的溝通。真正的溝通一定要先問對方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求?然後再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不要一廂情願地要對方接受自己的做法。

我在日本留學期間,不論到任何商店,店員一定會先問一句話:「請問我能幫你什麼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應該如此。幫助別人時,不要預先設想好自己的計畫,然後不管別人是否需要,硬是把自己的方法套在對方身上;例,如,中國人宴客時,都不會先問客人的口味如何,菜一上桌就不停地把菜挾給客人,使得客人吃也不行,不吃也不行,非常尷尬。但是在西方則不然,例如有一次我熱心地挾菜給一位西方客人,他不甚愉悅地直接對我說:「你知道我喜歡吃這個嗎?。從此以後,幫別人挾菜前,我都會先問對方:「菜合不合口味?」「還想吃些什麼嗎?」因此,溝通協調的原則應該是:先讓對方提出他真正的想法與需要,然後再讓他瞭解我們所能提供的幫助,這樣的溝通協調才算成功。溝通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如果只是單向的溝通,那其實不是真正的溝通。

佛法中也有所謂的「四攝法」,指的是用四種方法來引導眾生接受佛法,分別為:「同事」、「佈施」、「利行。與「愛語」,這四種方法都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想要度化眾生,就不能強制眾生接受佛法,要讓他們能夠真心地接受。所以,想要度化眾生,首先就要接納眾生。

佛教認為一個佛教徒,或是正在學習菩薩道的人,是不能離開群眾的,因為行菩薩道要能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然要度化眾生,就不能夠離開人群而自求安樂、獨善其身,必須把自己奉獻給眾生,並且先放寬胸襟接納眾生的種種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然後才能讓他們放寬胸襟,接受佛法。

有些人在度化別人時,往往會高姿態地說:「佛法太好了,你必須相信、必須接受。」這種說法是在展現權威,而不是感化別人。最好是用佛法來感化人、感動人,而不是教訓人。菩薩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態融人眾生之中,不僅和每一位眾生地位平等,甚至還要讓眾生覺得自己的地位比較高,有種被尊重的感覺,才能讓眾生對佛法產生好感。同樣地,當你要和別人溝通時,也是要先放低身段,先接納對方,對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溝通。

(選自聖嚴法師《從心溝通(心靈修行課堂)》)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佛教的立場說,一個在家的居士所活動的範圍,可比一個出家的僧侶深廣得多,他所隸屬的社會,也比出家的僧侶繁複得多。所以,就居士而談社會生活乃是必需的。一個居士在家庭中有著很多的身份:對父母而言是兒女,對兒女而言是父母;對弟妹而言是兄姊,對兄姊而言是弟妹;對配偶而言是夫妻;對父母的父母,對兒女的兒女,乃至對親屬的親屬等等,皆會成為各各不同的身份。由一個家庭擴大而成為一個家族,再擴大至家族以外的社會:對老師而言是弟子,對弟子而言是老師,對領導而言是下屬,對下屬而言是領導;對政府而言是人民,對團體而言是團員、黨員、社員、會員;尚有朋友的朋友,關係人的關係人等等,都是形成社會形態的因素。一個居士就是生活在如此繁複的社會關係之中。一個理想的菩薩道的實行者便很樂意生活在如此繁複的社會關係之中。因為有了關係,才有接觸的機會,有了接觸的機會,才能引導他們歸向解脫之道的唯一處所——佛法僧三寶。

但是,要度眾生,單憑一股宗教狂熱的情緒是不中用的,宗教的狂熱固然能使人們生出赴湯蹈火的勇氣,去宣傳、去辨論、去衝鋒、去陷陣、去戰鬥、去犧牲,但那絕對不能持久,也絕對不能產生深遠的良好影響!

佛教是以服務社會為菩薩道的表徵,佛在往昔的無數生中,以種種身份、種種形態、種種方式,深入種種的族類群中,每每能居王的地位。所謂王就是領袖,那些領袖的地位不是仗武力打來的,全是以服務大眾的道德價值所感召而致的,因為,唯有真正能為大眾謀幸福的人才是最夠資格做大眾領袖的人,才是能贏得眾望所歸併心悅誠服的人。否則,他不是王。因此,一個理想的居士,雖然不必在任何場合都要以領袖的姿態出現,至少,他是在任何場合受歡迎的人。一個佛教徒的本色應當多盡義務,少享權利,才能獲得他人的愛戴。因此,佛為統攝一切團體——社會的要求,說了四種德目,稱為四攝法。攝是攝受、化導。四攝法也是居士所不可缺少的四種處世方法,切實地做好了四攝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眾,也能領導群眾了。

四攝法就是:

第一佈施:佈施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佛教凡是涉及社會人群的德目無不注重佈施,凡是有關居士的德目無不鼓勵佈施,所以在《優婆塞戒經》中,雖列六度,但卻特別著重佈施一度的反復闡揚。因為唯有佈施,才能使得社會的貧富得到適當的調節,也唯有佈施能表達佛教的慈悲精神。一般人誤會了佈施的原義,以為施主的名稱是居士對於寺廟所專用的。事實上,為三寶出錢,最好稱為恭敬供養,為貧病孤苦的賑濟才是名副其實的佈施。居士以財物佈施可以稱為施主,僧尼以佛法佈施,何嘗又不是施主?說也難怪,末世的僧尼多數只知勸請居士給寺院出錢,而積極舉辦佛教公益事業的卻又很少做到,這是今後中國佛教的一大課題!

當然,佈施是一種福業,佛將福業的對象分為八類,稱為八福田,就是:佛、聖人(是大小乘未登佛位的聖者,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和尚(親教師,是出家人受戒時的主持人,)阿闍梨(軌範師——是教讀師、依止師、戒師、歸依師等)、僧寶、父、母、病人。在這八種福田之中,居士在家應當尊重父母,其次是佛、是聖人等,不供養父母而來供養三寶,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但是《梵網經》中又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這就是鼓勵大家多做慈濟事業。供養三寶當然要緊,救濟貧病於死生的邊緣者,尤其要緊。平時,除了父母,當以供養三寶為第一;遇到特殊情況,若有餘力,當以濟困扶厄為第一。這是居士們必須明白的事。

第二愛語:所謂愛語不是談戀愛,也不是阿諛諂媚,而是用和悅的態度來與他人共同談論,這是悲心的自然流露。因為,菩薩看眾生,沒有一個不是自己的至親骨肉,沒有一個不是大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未來的佛。所以,只有敬之愛之而唯恐不及。佛所說的愛語,不僅是談話的技巧而已,而是一種和藹融洽、感人肺腑的談話。這就是得到了佛化實益之後的一種受用,一種智慧,一種修養。比如,對於苦難者的慰問,對於失敗者的鼓勵,對於成功者的讚美,對於頑劣者的勸勉等等。和悅而懇切的談話總是受人歡迎的,這種談話便能促成社會的和樂、進步、安寧。我們知道,最善於調解糾紛的人,也必是最適宜做領袖的人,至少也是受人歡迎的人。萬一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也只好由著他去,不必勉強。

第三利行:所謂利行,是指對團體公益的謀求和促進,也就是為社會服務。現代民選的官員,競選時也都是說為了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鄉裏等等。實際上也的確應該如此,我們在任何一個團體均可體驗到,凡是最能為團體利益著想,並且最能幫助大家解決困難的人,必然也是眾望所歸的人,一個偉大的領袖必然有他對於社會所付出的貢獻——服務。

第四同事:所謂同事是將自己融入於他所處的社會,將自己變為社會所公有的人,隨著社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變成社會所需要的一個人。釋迦世尊在菩薩階段的隨類應化,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都是同事的最佳典型。但是,將自己融入社會,並不等於隨著社會的感染而消失了自己。融入社會的目的是為領導社會,感化社會。所以日本的道元禪師把同事的定義這樣解釋:「初使自己同於他,後則使他同於自己。」(正法眼藏西攝法卷)

總之,四攝法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德目,小至一家,大至全人類,能有多大程度的實踐,必有多大的效果。一個居士應當隨分隨力地去做,才不致被教外的人誤以為佛教徒是消極的逃世者,才能進一步地化導社會而淨化我們的社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上的人,長相千差萬別,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長相一樣的,這是為什麼?人的相貌是人的善惡業的綜合表現。正所謂相由心生。

某人經常愛貪小便宜,每動一次此念,就收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小氣相。

某人經常愛小拿小摸,每動一次此念,就賊目鼠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鬼祟相。

某人經常愛貪大便宜,每動一次此念,就心黑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黑大亨惡相。

某人經常愛鋪張浪費,每動一次此念,就鬆懈趔歪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趔歪相。

某人經常愛騙人錢財,每動一次此念,就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薄皮相。

某人經常愛賭,每動一次此念,就失理智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意志薄弱相。

某人經常愛嘎,每動一次此念,就緊巴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吝嗇相。

某人經常愛混,每動一次此念,就鬆懈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懈怠相。

某人經常愛玩樂,每動一次此念,就漂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漂浮相。

某人經常愛貪吃,每動一次此念,就嘴大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大嘴相。

某人經常愛貪酒,每動一次此念,就產生毒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酒鬼相。

某人經常愛發脾氣,每動一次此念,就立眉瞪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醜陋相。

某人經常愛說廢話,每動一次此念,嘴就鬆弛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趔嘴相。

某人經常愛說歪理,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歪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歪嘴相。

某人經常愛說是非話,每動一次此念,舌就愛爛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爛舌相。

某人經常愛說髒話,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愛噴唾液,嘴唇醜陋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醜唇相。

某人經常愛生氣,每動一次此念,嘴就向前噘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噘嘴相。

某人經常愛發狠,每動一次此念,嘴唇就向上包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地包天唇相。

某人經常愛笑話人,每動一次此念,嘴唇就向外翻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翻唇相。

某人經常愛罵人,每動一次此念,嘴角就愛壞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嘴角生瘡相。

某人經常愛邪淫,每動一次此念,腎與膀胱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腎面灰、耳障相。

某人經常愛嚇唬人,每動一次此念,膽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膽面褐相。

某人經常愛算計人,每動一次此念,肝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肝面黃、眼障相。

某人經常愛壞人,每動一次此念,心與小腸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心面黑紫、印堂發暗相。

某人經常愛取人不義財,每動一次此念,肺與大腸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肺面盛赤、鼻陋相。

某人經常愛惡語傷人,每動一次此念,脾與胃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脾面蒼白、口醜相。

某人經常愛尊重人,每動一次此念,就莊嚴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莊嚴相。

某人經常愛精進,每動一次此念,就向上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端莊相。

某人經常愛節儉,每動一次此念,就謹慎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樸素相。

某人經常愛佈施,每動一次此念,就寬厚大方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寬厚相。

某人經常愛以慈悲心助人,每動一次此念,就積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慈悲善良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