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

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淔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也說︰「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不忿怒,不抱怨,不懷惡。」另《大智度論》卷六亦云︰「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是為眾生中忍。」

同書卷十五也有︰「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

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欲法,是為法忍。」

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飢、渴、寒、熱、苦、樂;第二是出世間忍,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淔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能忍難忍,能施難施。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

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

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

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

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

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

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

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涻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

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

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

對於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溝通最重要的表達方法。

兒童出生之後,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學習說話。

語言十分重要,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看起來,嘴邊的兩塊皮,

可能引動兩人之間一世的感情,也能影響族群、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往來,

甚至事業成否、選舉勝敗、公關得失,都是要靠語言。

佛教非常重視語言,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法的弘傳,要靠語言傳播。但是有一些不正當的語言,

被稱為「妄語」,也是非常可怕的說話,所以列為「五戒」之一。

茲將不當的語言,略述如下:

一、說謊欺騙:語言首重誠實,不誠實的語言,就是說謊,就是欺騙。語言固然可以成就世間的好事,但是騙財騙色,也都是靠語言。甚至「是言不是,不是言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這都是說謊、欺騙的行為,會製造人際的糾紛、仇恨,不能不慎。

二、 惡口罵人:語言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惡口罵人。惡口罵人不但讓對方難堪,甚至語帶諷刺,言帶譏誚,讓人聽了如同針刺。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尊嚴,就算是長官 罵部下、父母罵兒女,罵人是傷害別人尊嚴最不好的行為。有時朋友之間一言不合,不但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惡口罵人,傷人尊嚴,都會有嚴重的後果。

三、 搬弄是非:人類最醜陋的語言,就是搬弄是非。本來天下無事,可是經過語言挑撥,說是論非,搞得別人感情破裂,好事破壞。現代中國移民風氣很盛,我在歐美各 國旅行,常問一些移民人士為何要移民?多數人都回答:在中國是非很多,到了這裡,各自行事,彼此尊重,不會談論是非,無比自在!不說是非,不但社會和諧, 也能建立國家美好的形象。

四、言語曖昧:在佛教的妄語中,有一種「綺語」,也是不正當的語言。所謂綺語,就是語言曖昧,充滿挑逗。例如,盡說些風花雪月、男女私情、八卦新聞,乃至他人的私事密聞,信口說來,不負責任,都是不當的語言。

五、 閒話批評:在語言的毛病中,一般人最容易犯的,就是任意說些閒話,無端批評別人。每個人說到自己,好像並不太能認識自己,但是一說到別人,個個都像是專 家,此人不當,那人不是,任意評斷,胡言亂語。因為說話批評並不犯罪,尤其現在的電視台,每日有談話性節目,論人是非短長,被批評的人即使吃了悶虧,為了 息事寧人,也不給予回應,以致助長了閒話批評的不良風氣,對社會的發展,實在有不良影響。

六、善意妄語:在佛教裡,有「方便妄語」的 說法,也就是善意的謊言。凡是對人無害,甚至對人有幫助的謊話,不會造成不良後果,就定名為善意的妄語。在人事相處上,有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擾,或是不 願造成別人的不便,偶爾難免需要打個小妄語。但是使用方便妄語的時候,也要明白是非,要能成為有智慧的語言,才是真正的善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剛皈依佛門不久,內心經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於對心靈的規律還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對因果報應存在種種疑慮。

我曾經向我的一位德行極其高尚的師父請教:

「因果報應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經常會感到痛苦, 而那些惡人卻活的很好?」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我說:

「因果報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真理,是千真萬確的,不會有絲毫差錯的!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痛苦,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心靈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既然你還經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認為是'惡人 '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

我不服氣地說:「我怎麼會是一個惡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師父說:

「內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心有痛苦,說明你的內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我來告訴你,你內心存在哪些惡!」

我說:「我的痛苦很多!

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夠寬敞,經常有"生存危機感" 因此心裏常常感到不痛快,並希望儘快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知識份 子,每月就這麼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就這樣,我向師父述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師父點點頭,不停地 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並和顏悅色地對我說:

「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全家也有房屋住, 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惡心,如果你已經將內心的這種貪求惡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

「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惡心;你認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惡心;認為有文化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佈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種惡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惡心!"

師父繼續微笑著說:

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癡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惡心。因為,你的內心存在著這些惡,所以,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痛苦存在。

如果你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雲散。"要用快樂和滿足的心態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應當想想你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餓死和凍死。

你應當看到,人是否快樂,不取決於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度,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快樂起來。

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發了財,你應當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才對。

別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

而你現在的心是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自己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要堅決去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常言說'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會對自己的不足熟視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內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

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步之門。此外,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會有自卑感。

一個人只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培養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永遠將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內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

而凡夫不識因果,將'種瓜 '認為是'得豆'的因,將'種豆'認作是'得瓜'的因,這是愚昧的表現。

一個人只有勤學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內心明亮,知道如何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唯其如此,才能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

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虛融自在;大地能夠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隨隨便便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要生起強求心,要隨緣自在!

永遠用善良的心幫助別人,卻不要貪圖或強求什麼。

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麼會有痛苦呢?」

師父說完這些話,繼續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著我。我久久無言,兩行熱淚從我的眼中流出。

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惡人!

因為我內心有種種惡,所以我才有種種苦。如果我的內心無惡,我怎麼會有苦呢?

感謝師父,感謝佛!

要不是師父的教導和佛陀的恩德,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惡!

願我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不離殊勝妙法,迅速斷除內心的惡!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多半認為心中的想法並不等於行為,要確實做出不當的行為才會造成壞的結果,因此會有人說:「我不做什麼,想一想總沒有關係吧?」這樣的想法,對嗎?當然不對!雖然沒有真的付諸行動,但是不好的念頭、壞的想法一樣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通常人的行為包括三個部分:(一)心理的行為,(二)語言的行為,(三)身體的行為,佛教稱為「身」、「口」、「意」三業。這三種行為產生了結果,進而形成一種力量,就叫作「業力」。 

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的作用。如果心裡沒有動念,只是嘴上說說,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並不算是犯罪,因為他是無心、無意,不是故意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 做了什麼事。就好像精神異常的人犯了罪,法院經過專業的鑑定,證實他在犯罪當時心神異常,就不會按照一般罪犯來量刑。 

但是如果他是在精神正常、心理清楚的狀態下犯罪,即使沒有實際的結果產生,卻有可能構成預謀,還是會視同有罪的;而如果精神狀態很清楚,雖然沒有預謀,只因無心誤觸了法網,則必須為自己的粗心大意負起法律責任。 

人的一切行為是「心」在做主,如果沒有心的指揮,行為是不會發生的。所以「心念」是非常重要的。就算不從佛法角度來講,從犯罪心理學或法律觀點來看,也是如此。 

果心裡時常興起犯罪的念頭,久而久之就會犯罪。就像一個人老是有說謊的念頭,慢慢的就會覺得說謊沒有什麼。又例如:如果心裡有個想殺人的念頭,只要這念頭 持續下去,即使沒有殺人的機會,結果因為時常想,逐漸就會把殺人視為平常的事,不再覺得它是一種可怕的、犯罪的行為;想到最後,可能就真的殺人了。 

心是人的主宰,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也能夠改變我們這個世界。明白自己的心念有這麼大的力量,就該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否則便是不負責任的。 

那麼,該如何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呢?首先是要懂得如何判斷什麼是好念頭,什麼是壞念頭。 

通常,對自己的身心有妨礙、會產生副作用的,或是對他人、對環境會造成損害的,就是壞的念頭。反之,對於自己的身心平衡、和諧有好處的,對他人、對環境有正面意義的,就是好的念頭、好的事。 

自己的身體是屬於個人的,由自己的身體向外擴展,就是外在的環境,和個人關係密不可分,也可以說是自己的一部份,所以對於自己有好處的、健全的,對整體的環境而言,應該也是有好處的。 

了判斷善與惡、好與壞的基本的常識之後,接著要練習:當好念頭出現的時候要多多培養它,多多發展它;壞念頭出現的時候則要避免它,不要再想它,最好就是不 要管它,不要繼續朝同一個壞念頭想,要用一個好念頭來代替它。譬如說當想殺人的壞念頭出現時,就應該立刻放下來,反過來想著要救人,救世界的人,並且不斷 強化這種善的、好的念頭。 

但是也不要變成癡心妄想、狂想。譬如說:想著要救世界、救人,可是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力和智慧?相關的問題和條件,都需要經過評估、分析,否則就是不切實際的妄念。否則救人救世的念頭雖然是對的,但是不切實際的狂妄,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光陰,所以也是壞念頭。 

總而言之,我們要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條件來思考,對他人有利的,我們要多想、多做。對自己、對他人沒有益處的,不要想、不要做。如果能夠這樣,我們做的事情一定是好事情書的話也一定是好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修的好就不生病嗎?

有人說就不會生病!也有人說照常會生病!

到底是怎麼樣?

要談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將疾病分為三大類,此三大類疾病包含所有的疾病,這是以疾病的起因之疾病分類:

  一、 由生活起居、飲食不當所引起的疾病: 簡稱「起居病」。譬如吃到腐敗的東西,那肚子會鬧腸胃炎。譬如身體著涼了就感冒,天氣太熱了照常工作結果可能中暑。在佛門中,菩薩不眠不休的為了度眾生事 業而辛苦忙碌,所以照常會得到肝病。諸如此類的疾病,不管是凡夫、聖人或佛陀,都會得到這類疾病。但是聖人之流由於會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起居是否妥當,所以 比較不會犯這類的疾病就是了。但是只要犯了,還是一樣會生此類的疾病。此類的疾病很容易治療,只要休息或調整飲食或做某些運動或功夫,這些小病就會康復。

二、由心理狀態不健康所引起的疾病:簡 稱「心理病」。此類的疾病大都是慢性病,譬如各種腫瘤、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中風等等的疾病都是,而這類的疾病當今的西醫也無力治療,此類疾病也是當 今疾病的主流疾病,佔用醫療資源最多的就是這類難治之病。若人修行到了「初果」以上者,就不會犯這類疾病了。所以,修行修的好就不會生病,是指不生慢性病 (心理病)而言。這也可以說,若要修到「無疾而終」的境界,也是需要「初果」以上的程度。一個修行人修的好不好,只要看他是怎麼死的,那就知道了。而修行 能治百病或免疫,也是指此類的疾病而言。

三、 由業障所引起的疾病:簡稱「業障病」

1)因果病:因為過去世造作惡業而引發之疾病,此類疾病幾乎無法醫治,而只有折磨,此病只能藉由懺悔而減輕。而此類疾病由於有不同的業力大小,所以,修行人生不 生這類疾病,還是要看果報的輕重而定。若只是小病、小果報,修行人當然也可以不生此類疾病或將此類疾病的傷害降到最低。若是嚴重些的業障病,連佛陀都無法 避免,更何況凡夫俗子了。因果病(也是業障病)有時以慢性病呈現,有時則以怪病呈現。因果病譬如人妖、雙子宮雙陰道疾病(邪淫的果報身)。殘障,這是過去 世傷害他人肢體的疾病。兔唇,這是過去世職業釣魚人的疾病。佛陀在世時,曾經頭痛三天,因為過去世時,他曾經敲打一條魚的頭三下。另外還有悟達國師腳上長 了「人面瘡」,這也是他的業障病。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陷在充滿各種污染源的現代人有著設備多樣與華美潔淨的醫院卻包裝著一項可悲的事實現代人百病叢生、病苦不斷當華麗的現代醫學科技不再令人眩惑之際不妨讓我們重拾古老智慧的教導例如佛陀開示的素食原則以及西方“醫師之父”希波克拉提斯的素食訓誨等等二千多年前東西方不約而同的健康智慧透露著素食與修行的奧秘是每個追求身心健康者不能忽略的重大課題。

素食是修行順利成就的秘方之一。因為許多修行的奧秘與素食相契。人與生存環境,與浩瀚的宇宙之間,彼此有密切的關系。宇宙至高的境界就像一片無止境的喜樂與寧靜之洋,是一種最精細微妙的力量,也是愛、和平、純潔和喜悅的呈現。當這種力量充滿大自然時,周遭的環境是歡愉、寧靜、清爽而有精神的。而審選所吃的食物,將會意想不到的滋養身心,幫助我們身體健康和心靈純淨、平和。我們所吃的食物,由於性質的不同,對人體也有不同的影響,許多專事修習解脫道或靈修的修行者,莫不提倡素食。因為所有的類、水果、蔬菜(蔥、蒜、薤除外)、豆類、乳類等植物性食品,能創造一個純淨的身體及神經系統,使我們獲得深沈的醒覺與喜悅,身體變得很健康、純潔、輕松和精力充沛,而且心靈很平靜、受控制而感到快樂。所以素食是符合宇宙生息自然法則下的生存方式,若想要與宇宙偉大的力量相融合,了解生命的意義與方向,素食是很好的善巧方便。

a.吃素能清淨八識田

清淨的身與心,才能感受到宇宙的奧秘,承受宇宙能量的融合。清淨的身是飲食要求非常重要,素食能讓身體變得輕松、舒暢,當身體在比較純淨的狀態時,心念較易調適。“萬法唯心造”,心才是器物世間創造的源頭,所以當心念如是想時,其實在法界已經千真萬確”存在”,只是器物世間一時還無法顯現而已。只有心念被導正了,器物世間才有可能被導正,慈悲的心念,正是最強的能量,最大的正念。許多業力的種子,都含藏在八識田中。尤其最重的業是殺業,有許多的怨氣、嗔恨之氣都結集在當中。吃素可以中止再與眾生結殺業的機會(不論是親手殺或間接殺)。如此不再向八識田中丟擲惡業的種子,自然能夠遂漸滋長純淨、祥和的善業種子。所以許多修行的觀想內容,多半是法界實相,如淨土、佛、菩薩、光等,這些都是證量顯現後自然而然會現前的境界。如此觀想,可以清淨八識田,讓修行人有所提升。所以不吃肉食,不論身或心方面,對於八識田的清淨都很有幫助。

b.吃素能讓氣脈暢通

氣脈與我們的健康有莫大的關聯,只要氣脈暢通,此人必定非常健康,同時此人也是修行有成就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氣脈的暢通與否,與業力有莫大的互動因素。中脈是業力的儲藏所,惡因就是氣脈不暢通的原因。當氣脈的業障全部淨除時,便可離開大幻化網,離開三界。白業越多,氣脈越暢通;相反的,黑業越多,氣脈越不暢通。而修行正是要不斷的增加白業,減少黑業,所以當氣脈越來越暢通時,健康與修行都得到了進步。吃素,正是減少這些黑業累積在氣脈的機會。因為當動物將被宰殺時,由於恐慌、害怕、憤怒之氣充塞在肉身中,若吃下了這些肉,等於是吃了許多的黑氣進入體內,對於身體的健康或是心靈的純淨、穩定沒有絲毫的幫助。行善越多,善因儲藏進中脈,氣脈就越暢通,所以行善可以淨除氣脈。吃素是慈悲自己及別人的善行。一切的行善,都能帶來中脈的暢通。金剛經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中脈全部暢通,也就是出三界,也就是究竟成就。“心氣不二”,慈悲的心、愉快的心情是幫助氣脈暢通的重要法則。只要心清淨了,氣脈也就跟著暢通無阻。

c.吃素能讓磁場祥和

一個人所散發出來的氣,能夠感召不同的磁場狀況。氣有多種,最起碼可以分為黑白二種,也可以說是清、濁二種。黑業就感召黑氣,即濁氣,亦即業劫氣白業就感召白氣,即清氣,亦即智慧氣。心氣不二,智慧開展,一樣能夠感召白氣,慈悲開展,一樣可以感召白氣。

一個人周遭磁場就是業力的顯現。《大乘入楞伽經》中“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食肉者,身體臭穢,賢聖善人,不用親狎……;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所以吃素可以感召吉祥平順,因為散發出的是善的磁場,自然彙聚善的氣氛。

d.吃素容易入定

入定的狀態是身心呈現一種安穩、放松的狀況。氣脈暢通,身自然放松;業力干擾少,妄念少,心自然容易安定。吃素,可使身心避免受到混濁之氣的干擾,而趨向穩定、純淨、寧靜,和宇宙祥和、喜悅的脈動相符,自然容易入此定境當中。

定境是平和、安穩的,和殺生的暴戾之氣、痛苦哀嚎不同。

定境是充滿喜悅的,和殺生的驚恐、不安不同。

定境是充滿光明的,和殺業的黑暗、下墮不同。

吃素,正是帶我們的身心走向平和、喜悅、光明,因為我們的生存不是藉著它人的生命換取來的。血液中流著的是心安理得的安然,而不是暴躁不安的焦躁,自然容易進入與大自然同步的醒覺當中。

e.吃素長養大悲三昧

慈悲,是一個修行人最重要的美德。可以說越高的法門就越需要慈悲的人才能成就。怎麼說呢?當一個人慈悲時,整個的身體都呈現出非常柔軟的狀態,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柔軟與慈悲合在一起,因為事實上身息心是互相影響的,當心慈悲了,身自然就柔軟,故柔軟慈悲,不只描述了心,也描述了身的狀態。吃素,正是慈悲的另一種呈現。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沒有不曾作過父母、兄弟、眷屬乃至親朋好友的,甚至輪回成鳥身、畜牲等的。因為愍念一切眾生與自己都曾互為眷屬過,每一位眾生的生命和自己一樣珍貴,都會怕痛、怕死,而肉都是從生命體來的。由此不忍之心而吃素,加上素食本身對於身體就有潔淨的滋養作用,藉由身心兩方面的配合,素食將可成就一位修行者遍滿大悲無量心行的三昧禪定力,深深沐浴在慈悲的喜悅中。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敬諸佛,是對治「我慢障」令得尊貴身的。

因為眾生執若有「我」,故於他人生起高慢之心。

「慢」因「我」起,故名「我慢」。

我慢能障佛道,故名「我慢障」。

唯識論說:「雲何為慢?恃已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這是總釋「慢」字的意義。若詳解「慢」的種類,則有七種:

 一、「單慢」:以自己與他人相比較,他人劣於自己者,則謂自己勝於他人。他人於自己相等者,則謂自己等於他人。

這雖然比較的沒有錯,但因內懷「高舉」之心,所以叫「單慢」。

 二、「過慢」:他人於自己相等者,硬說自己勝。他人本來勝過自己,而偏說與自己相等。這種過分的慢心,所以叫「過慢」。

 三、「慢過慢」:他人本來勝過自己,而翻過來說自己勝過他人!這比「過慢」更加過分,所以叫「慢過慢」。

 四、「我慢」:這是七種慢的根本慢。內執有「我」,則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有「我所」,則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所有的高上。這就叫「我慢」。

 五、「增上慢」:增上者強盛之義、。因「我慢」未除,於精進修行之時,得一種「相似境界」,便謂已證聖果。這叫著「增上慢」。

 六、「卑劣慢」:這 有兩種人:一種人,對於他人多分勝者,亦承認自己卑劣,但是還要「慢」一下,說是自己不過少分卑劣而已。另一種人,已完全承認他人之高勝,自己實在是卑 劣,但是決不肯虛心下氣向人學習。竟會說出這樣話來:「你高你的,我卑我的,你成你的佛,我墮我的地獄,我不希望你來度我」!唉!這種「卑劣」而仍要 「慢」的人,真是可笑亦複可憐了!

 七、「邪見慢」:社會上有一種惡人,仗恃著他所作的惡事,生起「高舉」之心,這就是「邪見慢」。

 例如:惡人作惡,犯法坐牢。他不但不以為不名譽,反而以為坐監牢的次數越多,越有資格!又如惡人殺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為殺人越多,越是英雄!

噫!這種人在世之日,為害社會!為害國家!

死了之後,一定墮入阿鼻地獄!真是害人亦複害己了!

一切凡夫,皆有「我執」:凡有「我執」者,皆有「我慢」。

不過有輕重之分而已。

有些人,見了諸佛之像,即肯禮敬;這是「我慢」輕的人。

有些人,見了諸佛之像,不但不肯禮敬,反而故意的挺起胸脯,背抄兩手,

舉目高視,好像要與諸佛較較身量似的。這就是「我慢」重的人。

我們見到禮敬諸佛的人,固然歡迎他。

但是見到不肯禮佛的人,也不要捨棄他。

應當循循善誘,方便勸導,令知禮敬諸佛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初入佛門的人,教他禮佛,當然有點勉強。

可是時間久了,也就自然了。將來不但見了佛不起我慢。

就是見到一般人,乃至見到一般畜生,皆不會生起我慢之念。

結果把「我慢障」消除淨盡!

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尊貴身,這就是得到禮敬諸佛的利益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專誦一經     2.一日幾遍     3.經文熟練     4.字當唸對

5.速度宜穩     6.氣要順暢     7.口中甘露     8.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   10.不起妄念   11.自然背誦   12.心開悟解

誦經十二步驟都要懂,就能誦到開悟。

1.專誦一經: 有的人選誦好幾本經,有的人選誦一本經,我建議你專誦一本,除非已經誦得很習慣的不勉強,為什麼要專誦一本?它的利益在哪裡?因為一經通,則竅竅通,所以 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誦那麼多經的意義是什麼呢!事實上還是要大徹大悟啊!所以誦一經能開悟,誦那麼多經也能開悟,但是誦一經比較容易契入,誦多經很難契 入,除非這一經已經通達了。

我曾經遇過一位老和尚,此人誦金剛經差不多十七、八 年。當我再遇到他的時候,已沒有誦金剛經,而是誦妙法蓮華經,我就問他老人家為什麼不再誦金剛經,他告訴我說:「金剛經我已經懂了!〈諸位,人家是真懂 哦!〉所以我要選一本妙法蓮華經來誦。」諸位,如果你有這樣的氣魄也可以試試?自己懂不懂,應當很清楚。所以最好專誦一本經,如心經或金剛經…等,自己決定。當你要誦經的時候,妳先確定要誦哪一部經,如果連哪一部經都不能確定,就代表你內在不安穩,你的慾望很多。你一直在貪佛法、貪所有的功德,聽說唸哪部經、哪個咒、哪尊佛菩薩,有很大的功德力,你就通通都誦。

諸位,禮敬一佛就是禮敬諸佛,專誦一本經就是三藏十 二部經都讓你誦完了,所以不要落入那種不正確的知見裡,心要專才能定。簡單比喻給你聽,現在一個靶心,你是射箭的選手,你只能夠專心射那個靶心,直到你百 發百中,妳才有資格講:我可不可以射遠一點。再射,我可不可以再遠一點。要到這樣的程度,妳才有資格講,不要十公尺都射不到,就說我可不可以射五十公尺, 不能講這句話。連一本經你都不了解,那你要誦了三、四本經,不要這樣,甚至有的人清早誦一種,下午誦一種,晚上再誦另一種;或初一誦一種,十五又誦另一 種,然後誦到很忙很累,所以各位要專誦一本經。

2.一日幾遍:你一天讀幾遍,這個很重要,以金剛經感應錄的例子,沒有人一天只誦一次的,最少每天10遍的,最多的一天60遍。一天60遍要多久時間呢?如果已背誦起來的人,一遍誦十分鐘,至少每天就要5小時以上啊!哪一個人心可以穩定5小時以上的,那這個人不簡單。但我的意思不是叫你要讀誦很多次,而是你自己要為自己做一個定課;定課是我每天一定要做的,我有多餘的時間再學別的或誦別的,就像心有餘力,則於學文。定課跟散課不一樣的,先規劃針對個人需要設計表格,就是○○人的定課,按照個人想要怎樣的修,來做這樣的功課,然後自己做這樣的演練,所以一日誦幾遍,以金剛經來說,奉勸各位一天最少誦3遍約1小時。其他內容較多的,如地藏經、六祖壇經,則一遍就可以。

3.經文熟練: 如果唸很久,經文還不熟練,事實上是你唸起來沒有味道,舉個例子,假如請你們唱一首歌,如〈何日君再來〉,這首歌歌詞還記得嗎?若不記得,就拿歌詞給你 看,請你唱。若你照著唱,事實上感情還是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表現出來,因為不熟,就無法將感情百分之百的表露無遺。同樣的,若你誦經誦到如行雲流水,自然 就會有法喜;誦經誦到突然之間不見經,不見身,也不見人,那是個什麼情形,自己去體會。也就是說這經文你要相當的熟練,讀起經來身心才會投入。

4.字當唸對: 是不是每個字都唸對,是不是每個字都沒有漏掉,還是多唸一個字,為什麼念經文最後都要再唸補闕真言,為什麼要再唸補闕真言,諸位你有把握每次唸都唸對,都 沒有唸漏掉嗎?我們察覺到,幾乎每次唸都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所以要選誦經這法門的人,你的誦經就要每個字都要唸對。先看到字,一字一字的唸,自然不會唸 錯。

5.速度宜穩: 我們常常會唸順,但速度不穩,我們比較熟的地方常會快速的唸過,這樣不對,要穩每個字都要穩,都要跟第一個字一樣的穩,往往我們熟悉的文章或句子,一下子 就唸過去了,這是習氣,不能這樣習氣作祟,要有定力,所以在唸的當中全部要穩,但穩的時候又常常有個地方會斷掉,段與段之間會斷掉,會停頓一下。誦經要段 與段之間速度要一樣,字與字之間速度要一樣,不能斷,尤其唸到斷句很明顯的時候常常會斷掉。

6.氣要順暢: 最困難的,氣要順暢相當不簡單,所謂氣要順暢就是唸這本經從頭至尾,都不斷掉。舉個例子:你聽鄧麗君唱歌,她在換氣你聽得出來嗎?聽不出來嘛!不過我們一 般唱歌換氣時,是聽的出來,如果大家一起誦經時,我們在換氣我們就不誦,對不對!會停一兩句沒誦。我的意思是,換氣要換到自然而不斷掉任何一句。所以稍有 不順,就會斷句。每次唸一直斷氣,那這本經唸起來就會不順暢,如果唸起來很順利的話,那會身心都很舒服,就像打坐要數息,數息當中要本身要去調息,息調的 好,坐起來很舒服,息調不好,坐起來相當的累。因此誦經要有訣竅:注意力擺在丹田不要出力(不是小聲)用丹田的力量,不要唸的很僵硬,要唸的柔軟,會愈念 愈穩定。

7.口中甘露:在打坐時舌頂上顎,為什麼要舌頂上顎,好處為:(1)不會口乾舌噪,(2 不會上火。同理,不會誦經的人,很用力唸的人,誦一部經下來沒聲音了,尤其是大部經一次誦下來好幾個鐘頭的,一唸下來都失聲,而且邊唸邊喝水。如同爬山的 人,真正會爬山的人很少喝水,同樣的道理,會誦經的人、會打坐的人,也是如此。舉個例子:現在要打坐四小時,心想沒好好的喝一下水,等下渴死了,真正會打 坐的人,一坐下去,就會產生唾液,那唾液一直出來,就一直吞下去,一出來就吞下去,這樣就好了,所以懂這個方法口中甘露唾液自然會生起。

8.心生恭敬:做任何事態度是最重要的,這個態度會決定你剛才誦經有沒有意義。我們誦經完,一定會回向唸:「願以此功徳,莊嚴佛淨土。」是用你清淨的心,去莊嚴佛淨土;如果你沒有恭敬的心,你根本就不清淨,不但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三寶,所以誦經要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 你有沒有誦經誦到法喜充滿?還是偶爾有,偶爾沒有呢?舉個例子:現在有一個神槍手,他應該百發百中,如果百發中,一發沒中,則不能稱他為神槍手。如果你能 每次誦經,都法喜充滿,就如同那位神槍手般。但我們有時心情好,誦起來就法喜充滿;心情不好時,誦起來就不法喜。所以你誦經時,要常常法喜充滿,如果你每 次誦經都法喜充滿,這表示你已進入狀況。

10.不起妄念: 誦經不起妄念,誰能不起妄念?除非是個開悟的人,所以幾乎誦經都會起妄念,但你不用害怕妄念起,繼續誦你的經,甚至你還會邊誦時,邊想到誦完要做什麼事 情!我們的心實在太不可思議,所以不起妄念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但是我們現在還會起妄念是很自然的現象,不要讓它困擾你,不要讓它產生挫折感。因為這是正常 的過程!

產生一個念頭讓自己產生挫折感,這是最糟糕的念頭,不論是做事業,不論是做人,不論是學習,只要內心升起說:學那麼久沒效,那這個概念足以打敗你。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他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燈泡,換上我們老早沒耐性,所以知道起妄念就好,只要心存恭敬,繼續誦經,自然會降伏其心的。

11.自然背誦: 我們常常看到不懂字的阿婆,跟著師父唸經,到最後整部經都背起來。常聽人說老人痴呆症,反而年輕人犯癡呆症,背都背不起來,阿婆為什麼可以背起來呢?研究 的結果:當一個人懂文字,隨時要看都可以,但是對完全不懂文字的阿婆來說,當她在與別人讀經時,她會特別的專心,反而我們懂字的不專心。所以一個懂字及一 個不懂字的人一起背大悲咒,大部分反而認識字的比較慢背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12.心開悟解:我們說修行,要修戒、定、慧,誦經時戒、定、慧三個同時俱足,三個全部都有,所以會開悟。為什麼?因為誦經時不會去犯戒,所以是能持戒;專心誦經,就是有定;經誦久了,其義自現,自然就有慧。

我聽一個老和尚說:「他金剛經不是看註解而懂的,是 誦金剛經十幾年,有一天中午誦完金剛經後,自然就懂了。」諸位,這對知識份子來說最不能接受,為什麼?知識分子就是用意識心,要去理解佛法,舉個例子來 說:過去學生時代,有的書或句子看不懂,直到出社會後,再看過去看不懂的書或句子,居然意思都懂了。一樣的道理,既然會懂,誦經文誦過好幾百遍,好幾千 遍,有一天那個部分你突然會懂的。

諸位,會懂的意思,是你不能放棄,才有機會懂;如果你放棄,是沒有機會懂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化法師

“佛言”:佛又說了,“人有二十難”: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種難。怎麼叫難呢?難,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難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難,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謂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認識的;這個容易就是順,順就是人覺得好受一點。那麼這二十種難,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貧窮佈施難”:你若有錢,想做佈施,那是很容易來做佈施的,因為你有。有,用一點也不算個什麼;你若沒有,而能佈施,那才是真正的佈施。因為你能做到所謂做不到的事情,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沒有什麼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這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超出一切的人了。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就是和一般人不同了。

講到貧窮佈施難,我們可以說一個公案。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最貧窮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他還有個太太,就夫婦倆。可是夫婦倆的生活非常困難,只有那麼一個小破房子住,可是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窮得這個樣子,只好天天去乞討,到街上去和人要飯吃。要飯吃,這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只有一條褲子。兩個人穿一條褲子,你說這一條褲子怎麼穿呢?就只能輪流著穿。怎麼穿呢?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討飯吃,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飯,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在家裡的這個人就沒有褲子穿,出去討飯的這個人就有褲子穿,要回來的飯,還是兩個人分著吃。這樣子馬馬虎虎的,也就天天這麼維持生活,你看!窮得這樣子,可以說是最窮的人了。

在這時候,有一位辟支佛,前面講過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觀察:這兩個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佈施,所以今生就這麼窮,窮得要兩個人穿一條褲子。“啊!這回我要度他們去!”這辟支佛就發願要度這兩個人,讓他們有機會種福,於是到這夫婦的門前來化緣。這辟支佛是一個比丘的樣子,站在那個地方,托著缽在化緣,這對夫婦一看,有個法師來化緣,自己家裡什麼也沒有,啊!飲食也沒有,衣服也沒有,只有一條褲子,這丈夫就對太太說:“唉!我們都要發一點佈施心來求求福。為什麼我們這麼窮呢?就是以前我們不肯佈施,所以現在窮得這個樣子,我們應該做個佈施。”

太太說:“做佈施?我們有什麼可以佈施?”

丈夫就說:“我們還有一條褲子啊!可以佈施給這出家人。”

太太就發了脾氣,說:“你真是混帳、糊塗!我們就一條褲子,如果佈施給比丘,我們連這出去要飯的本錢都沒有了,我們用什麼可以再向人乞食呢?只有這一條褲子輪流著穿,還可以出去討飯;要是把褲子也佈施了,我們怎麼出去呢?”

丈夫就勸他太太:“不錯,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不管自己的生活,佈施褲子給這比丘,我們兩個不出去,就在這兒餓死算了,還管那麼多干什麼?你看,那比丘在這兒也不走。”

太太一聽,嘆了一口氣說:“唉!好吧,你歡喜佈施,就佈施好了!”這夫嫦倆就把這一條褲子,從窗戶遞給這比丘了,這比丘是個證果的辟支佛,他接受這條褲子後,就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去,輾轉供養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方才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可是他都佈施給我了。”

釋迦牟尼佛就接受這條褲子。接受之後,就對人說:“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裡就這麼一條褲子,都能佈施出來供養這比丘,尤其供養的是個辟支佛,所以能得福無量,將來是有很大的福。”

當時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裡,這國家的國王也在這兒,國王一聽,就想:“自己國家有這麼一個窮得連飯也沒得吃,連衣服也沒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宮裡吃得那麼好,穿得也那麼好,這怎麼能對得住老百姓呢?”於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到這窮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佈施一條褲子,現在什麼都有了。他們以後也去見佛,佛就為他們說法,一說法,這兩人即刻就證到初果。

所以說貧窮佈施難。你在難的時候,若再能佈施,這才是真正有佈施心;越難你越能做,這才有價值。好像我們人不能捱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認識:“啊!這是善知識,他能令我消業障,能令我出苦海,這是最難得的善知識。”無論那一位,境界來了,你們要認識,說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識。不要聽人家讚嘆你一聲,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興得不得了;人家譭謗一聲,就比吃黃蓮還苦,不要這樣子。

佛說二十難,人生豈止二十難,這難可就多了,難的事情來了,你能把它處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豪貴學道難”:豪,富豪,很有錢的;貴,就是尊貴,很有地位,很有勢力的。既有錢又有勢力,當然生活很安定,不像方才說的那對夫婦,只有一條褲子,那麼樣地苦惱。豪貴的人穿的衣服很多,錢也很多可以用,並且有很多高尚的親戚,又有很多有名望的朋友。在這時候,你教他修行用功,出家學道,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什麼呢?他一切一切都滿足,一切一切都覺得很快樂,什麼都很自由。住的房子像皇宮一樣,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著的最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你要他修道,這是不容易的。

“棄命必死難”:棄命就是不要命了,但是即使你不要命,也不一定就可以死的。好像有時候人想要自殺,吃安眠藥,吃得少了,他又活過來了,這就是想不要命,卻不一定會死的。如果你想不要命,就一定會死,那就不難啰!

又有一個說法,你這命不要了,當然會死;就算你想要命,用種種方法來保護著,教它一定不死,這也是辦不到的。人人都會死,沒有一個人是永遠長生不老,長生不死的。沒有這種事,所以說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難”:你們各位不要以為現在能聽講經,又能看經,覺得很容易,這是不容易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開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想一想!這佛經是不容易遇著的,況且我們這人身也是不容易得的。今生得著人身,又遇到了佛經,還能聽人講佛經,這是不容易的,這都是無量劫以前你們就種了大善根。

“生值佛世難”:你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這也不容易。雖然現在佛滅度了,但還有佛法,還可以學佛,還可以修行,這都是很幸運的。

“忍色忍欲難”:這色、欲——男女之情這種愛欲,是不容易忍的。因為一般人平常的情形,都是這種生理,男女要結婚,這都忍不住的。你若能忍得住,能忍色、忍欲,對境界無心,能有忍力,這也是不容易的。你忍來忍去忍不住了,就顛倒了;忍來忍去忍不住,又顛倒了,所以這忍色、忍欲也是不容易的。

“見好不求難”:見到什麼好事,你不去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人人都是見著好就貪了,所以見好不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

“被辱不嗔難”:好像無緣無故就被人打一頓,無緣無故就被人罵一頓,也不因為有什麼理由,他就來侮辱你一番。侮辱就是對你不客氣,對你很不好,這時候你不嗔恨,心裡能像沒有那回事似的,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你若能做,那就是過來人了,就是過來了。

“有勢不臨難”:有勢,就是有勢力。好像那作官的,他要殺人就殺人,這叫倚勢淩人。人家沒有犯法,他用他的勢力去把人殺了,這叫有勢。臨,就是臨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這種權力,就隨便殺人,這叫有勢臨了。不臨,就是不仗著權力去欺壓人。雖有權力,還是尊重人,不隨便殺人,隨便欺負人,這叫有勢不臨,這也不容易的。雖不容易,但是你若能那樣做,這是最好的。

“觸事無心難”:觸事,你無論遇著什麼事,你要能以無心處之,以無心應付。事情來了,也不要緊,隨緣處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緊。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叫無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

“廣學博究難”:廣學,就是廣泛地去學習;博究,是多多地研究,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除滅我慢難”:人人都有一個我慢,你若想要把我慢除滅了它,沒有我慢,這也不容易的。

“不輕未學難”:你們各位先出家的,都要知道這一點,對沒有學佛法的,你不能輕慢他。你若輕慢他,那就叫輕慢未學了。對不懂佛法的人,你應該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他,不應該輕慢他,不可輕忽他,不可對他很不客氣的。在佛教裡有這四種的不可忽,佛也常常這麼說。什麼是四種不可忽呢?

()火雖小不可忽。就是對於小小的火,你不可以馬虎,不可以隨便,雖然是很小的火,你也要很注意它,因為你一不注意,它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燒光了。

()龍雖小不可忽。龍雖然很小,你也不可以忽略它,因為龍可小可大,它有神通變化的。

()王子雖小不可忽。王子是國王的太子,雖然他很小,但你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是做皇帝的。

()沙門雖小不可忽。沙門雖然小,你也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可以成佛。

因此不輕未學,就是對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輕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所以不輕未學是很難的。

“心行平等難”:你這個心要行慈悲平等是不容易的,但是也要去做。

“不說是非難”:人人多數都歡喜講是講非的,若能不說是非,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我有個弟子說,他沒出家以前,就不會講是非。那麼出家以後,在這兒反而學會說了。但是他還覺悟得很快,所以現在相信他又不會講是非了。

“會善知識難”:會,就是遇。你能遇到善知識,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人人學道啊!遇到的多數都是糊裡八涂的。善知識他不糊塗,不會教你走到錯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聽善知識的話;不聽善知識的話,在你還沒有證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終究會墮落,終究會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善知識的教化,這是說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學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見性,學道要能明心見性,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隨化度人難”:隨緣隨份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睹境不動難”:你遇到什麼境界,能不被這境界所轉動,而能轉動境界,這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

“善解方便難”:你能明白什麼是方便法,用它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資訊來源:摘自《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斯匿王在未聽聞佛法前,虔奉天神,晝夜六時皆以香花供養祈福。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後,知道波斯匿王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便搭衣持缽來到皇宮。當時,波斯匿王見到佛陀迎面而來,全身光明照耀天地,威儀安詳自在,十分歡喜、感動,便準備了豐盛的佳餚供養佛陀。齋畢,佛陀為國王宣說法要,國王聽聞後,對佛法生起無比的信心和崇敬,當下便捨棄對天神的信仰,轉而信奉佛法。

之後,波斯匿王每日皆獻上香花,供養如來。一天,幫忙送花到皇宮的園僕,將花交給國王後,又摘了一束花準備拿到市場去賣。在前往市場的途中,一位外道見到他手中的花,便上前詢問:「您要賣花嗎?」園僕聽了高興地回答:「是的。」此時,須達長者經過這裡,也想買花,兩人為了買園僕手上的花,不惜爭相比價,價錢提高到百千兩黃金還僵持不下。

賣花的園僕覺得非常疑惑,便詢問外道買花的目的,外道回答:「我想要供養那羅延天,以祈求天神庇佑與降福。」園僕又問須達長者為何要買花?長者則說是為了要供養佛陀。園僕不知佛陀是何等人物,便再進一步請示長者,長者歡喜地回答:「佛陀能夠了知無窮的過去,能夠睹見無盡的未來,是三界中最尊貴的聖者,受到一切天人的景仰。」

當時,園僕聽了暗自歡喜,心想:「須達長者平日安詳穩重、行事謹慎,是不容易急躁的人,今日卻為了買一束花而與人爭相較價,乃至不惜重金,想必他口中的佛陀必定是為人尊敬的聖者。」園僕心裡這麼一想,決定不賣花給外道及長者,而要自己拿去供養佛陀。

須達長者知道園僕的心意後,馬上帶他去參見佛陀。園僕一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同百千個太陽的光芒,普照十方大地,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即散花供佛。沒想到花朵立刻飛騰於空中,猶如傘蓋,佛陀走到哪兒,便移動到哪兒。園僕見此殊勝景象,立刻頂禮佛陀,並且至誠地發願:「願以此散花功德,令我未來世作盲冥眾生之眼目;無歸依者,為作歸依;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解脫者,為作解脫;未涅槃者,使令涅槃。」園僕發完誓願後,佛陀便微微一笑,從其口中散出五色光芒,繞佛三匝後,還從頂入。

阿難見到佛陀破顏微笑,便上前請示:「世尊,今日是什麼因緣讓您微笑呢?祈請世尊慈悲開示。」佛陀告訴阿難:「這位園僕以虔誠恭敬心及大願心散花供佛,所以他將在三大阿僧祇劫後成就佛道,名為『花盛』,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在場大眾聽聞佛陀的開示後歡喜無比,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一》

省思


供養布施不在於財物的多少,而在於心念的虔誠與恭敬,即使是一束花,只要以最恭敬的心供養,都有無量的功德及福報,甚至能種下未來成佛的善因。今日我們能值遇三寶、逢大善知識,更應把握因緣,修福修慧、廣植福田,直到成佛,永不退轉。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有一座名山 「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居修道,所以諸方國土都爭相前來供養植福。

一日,諸方耆德長者浩浩蕩蕩攜供詣山,綿延的隊伍讓路旁以乞食為生的貧女驚歎、稱羨不已。她心想:長老們設會供養僧眾,我正可以順路乞食!於是一路隨行,也來到晝闇山中。當長者們施設素餚美饌,供養僧眾時,在一旁靜靜觀察的貧女不禁感傷落淚:

「這 群富貴豪勢的長老耆德,前世修福,今生復作功德,福報轉增殊勝。而我,卑下窮困,前世未修,今生又無法修福,來世恐怕更加貧窮下賤……對了!上次我在糞坑 裡,不是意外拾獲兩枚錢幣嗎?為避免乞不到食物時挨餓受凍,所以我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這兩枚錢幣。不如,拿來布施供養僧吧!就算一兩天挨餓也不致於餓死 啊!」

貧女心意已決,在眾僧應供結束時,把握因緣恭敬地供養自己僅有的兩枚錢幣。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錢,卻是孤苦貧女所擁有的全部。

晝闇山中,當信眾布施後,通常由維那僧於信眾前祝願,然而貧女獻上兩枚破舊錢幣時,上座高僧示意維那僧,自己將親自為這名施主祝願。其餘未得道的下座僧,不 禁東猜西疑:平常富貴人家布施重金稀珍,也由維那僧祝願,而這位貧女才供養區區兩枚錢幣,為什麼上座親自為她祝願?真是太奇怪了!

祝願事畢,上座高僧特地留下一半缽飯,分給瑟縮襤褸的貧女。大眾見上座禮遇這位貧女,也競相倣效,將自己的飲食分給她。貧女一下子獲得許多上等飲食,歡喜不已, 認為方才的布施功德立刻感召如此福報,就心懷感恩與無比信心,擔著飲食離開晝闇山,走到都城大道旁的樹蔭下,心滿意足地進入了夢鄉。

此時,遠方傳來陣陣馬蹄聲,王室專屬占相師及使者一行人,奉命為國王尋訪合適的皇后人選,正風塵僕僕地行經此地。遙見此處黃雲遮蓋,占相師認為必有賢人,遂 帶領眾人來此樹下。樹蔭謐靜、光影分寸不移,正守護樹下一名容貌潤澤,福德相好的女子。占相師立即對眾使者宣布:「這名女子福德具足,堪為皇后!」一覺醒 來的貧女,在眾侍女簇擁下,香湯沐浴、華服披身,在千乘萬騎前導下,來到了王宮。

入宮後,深受國王喜愛、敬重的新皇后,反覆思惟:今日榮 華富貴、尊豪恩愛,來自於發心布施眾僧兩枚錢幣。晝闇山中的眾僧,實在是我的大恩人!於是稟白國王:「妾原本身分微賤,是國王您提拔厚愛,才能有今天尊榮 的地位,可否應允我報答晝闇山賢聖僧眾的恩德呢?」國王欣然答應。

於是,皇后帶領大眾、車隊,滿載飲食珍寶,供養眾僧。然而,這次維那僧依例祝願時,上座高僧僅默然而聽,沒有任何表示。其餘下座僧眾又紛紛驚怪:太奇怪了!先前布施兩枚錢幣的貧女,受上座親自祝願;這次皇后親載稀世珍寶供養,竟似不見不聞!

之後,皇后不解地問:「往昔我貧窮的時候,布施區區兩錢,大德親自為我祝願,為何今日前來供養奇珍異寶,反而不賜片言?」

「佛 法注重的不是珍寶,而是一念真誠的善心。皇后您以往雖只布施兩錢,心念純善殊勝,今日雖大施珍寶,卻存我慢心,因此我不親自為您祝願。」上座高僧正色地為 皇后如此開示後,又繼續轉對年少僧眾說:「大眾當深解自己出家的這念心才是!」在場僧眾,個個聽聞,發大慚愧,至誠懺悔,全部證得初果。而皇后聽了上座高 僧開示,一方面感到慚愧,一方面也因明瞭布施的真義而法喜充滿,亦證初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布施,貴在真誠恭敬,不在於事上的質量多寡。所謂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業障,增長十分 福德和智慧。藉由事上的布施,捨去心中的慳貪,增長為他、利他的清淨心,便能獲福無量。而人天福報終有窮盡的時候,所以,進一步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布 施後,觀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沒有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對象及所施的財物,三輪體空,一切銷歸自性。如此自性清淨無染,本具的智慧功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這才是布施波羅蜜的真實意義。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波斯匿王帶領士兵們,浩浩蕩蕩的前進,怒氣騰騰的準備逮捕殺人魔王鴦掘魔羅。就在路經佛陀的祇洹精舍,空中忽然傳來天籟般的音聲,裊裊迴蕩著整個山谷,所有的人、馬剎那間都停止了動作,大家屏息聆聽著這聖潔高雅的音聲,再也無法移動半步。

「精舍有一位比丘的梵唄音聲,讓前面的士兵及象馬都駐足聆聽,忘記要前進了!」侍衛趕緊向波斯匿王稟告。

「是誰能唱出如此動人的音聲,高遠悠揚,連牲畜都能被感動,我一定要親自供養這位比丘!」波斯匿王馬上做了決定,一方面也想一睹這位比丘的容貌。於是立即驅車前往精舍拜見佛陀,希望能親自供養這位比丘十萬錢。但是,當這位比丘出來時,波斯匿王簡直無法忍受再看他一眼,「天啊!天下竟有這般醜陋的人!」心中甚至後悔剛才供養的承諾。

奇怪!是什麼樣的果報令這位比丘能以有如此聖潔的音聲,但是又是什麼惡業,導至如此醜陋的容顏?波斯匿王疑惑的長跪合掌,請佛陀解答他的疑問,於是佛陀說起了鈴聲比丘過去生的因緣……

久遠劫前,有位虔誠的機里毘國王,得到剛入涅的迦葉佛舍利,準備起塔供奉。這時,四方的龍王一同化作人形,前來拜見國王:「我們是四方的龍王,聽說您要起塔供養佛舍利,特地前來共襄盛舉。造塔所需的珍寶,可以在四邊城門外的四口井汲水和泥,即可造出青琉璃、黃金、銀、白玉四種材質的磚頭。」喜不自勝的國王,立刻派遣四個監工來負責營造。

不料當中有位監工牢騷怠慢,不願意配合。「再不用心做,我就加重刑責處罰你!」國王氣沖沖地要脅。「這塔這麼大怎麼做得完!」監工心懷埋怨地說。迫於受處分的要脅,他只好帶著工人們日夜不停的趕工。但是當整座塔建好時,見到佛塔寶光晃耀,高聳宏偉,這位監工有說不出的歡喜,更為自己在造塔時心生不敬深感懊悔,於是恭敬的將一只金鈴懸掛供養佛塔,並發願道:「願我來世音聲清妙,令眾生歡喜聽聞,並生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見佛得度,出離生死。」這位監工因為先前嫌恨佛塔過大,感召五百世的膚瘡面陋,令人嫌惡。但是也因為這樣虔敬的發願,至誠的供養,不但獲得五百世清淨動人的妙音聲,更感得今世隨佛出家成道的果報。

省思


佛經云:人以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處處彰顯著生值佛世,值遇佛法的殊勝可貴。今生能得遇佛法,護法、護教盡此報身廣做佛事是多麼大的福報!種種事行中都是出世善業,利人的發心,不僅能將此福德分享給大眾,也成就了自己的道業。

鈴聲比丘供鈴時那份虔敬歡喜的發心,感得美妙音聲的果報令人印象深刻,相較於之前造塔時煩惱的心念;一念之間,果報迥然不同。《楞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說盡每一位佛子在廣做佛事時,生生世世無盡的發心;願發歡喜心、無畏的心,以此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逼禪師,本來是個專門趕經懺的和尚,
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著月光歸去。

某一晚,他剛趕完一堂經懺,
回程中路過一戶人家,院子裏的狗不斷地向他咆哮著,
他聽到屋子裏傳來女人的聲音:
「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賊?」
接著聽到屋子裏的男人說:
「就是那個趕經懺鬼嘛!」
他聽了羞赧地想著:
「怎麼給我這麼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呢?我為亡者念經祈福,他們卻把我叫做鬼!」
這時候,正巧下著雨,他便跑到橋下避雨,
順道也打打坐養養神,就雙盤而坐。

這時真正來了二個鬼,
一個鬼說:
「這裡怎會有一座金塔?」
另一鬼說:
「金塔內有佛舍利,我們快頂禮膜拜,以求超生善道!」
於是二鬼便不停地頂禮。

這個出家人坐了一會兒,覺得腿痛,
於是放下一條腿來,改成單盤。
一個鬼就說:「怎麼金塔忽然變成銀塔呢?」
另一鬼說:「不管是金塔、銀塔,皆有佛舍利在內,禮拜功德一樣是不可思議!」於是繼續膜拜。

過了一段時間,
這位和尚,感到腿痛難忍,於是把另一條腿也放下來,隨便散盤而坐。
這時二個鬼齊聲大叫:
「怎麼銀塔變成土堆呢?竟敢戲弄我們,真是可惡!」

和尚聽到二鬼生氣了,
立刻又把雙腿收起來,雙盤而坐。
二個鬼又叫:
「土堆,又變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驗我們的誠心,趕緊繼續叩頭啊!」

這時雨停了,這位和尚自忖:
我結雙盤,就是金塔;
結單盤,就是銀塔;
隨便散盤坐,就變成了泥巴,
這結跏趺禪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從此之後,他再也不趕經懺了,
只管專心、精進修行,不久便智慧大開,
獲得神通,自號「鬼逼」,因為是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

省思
古德修行,常把「死」字貼在房門以生警惕,
我們修行若能生死心切,
又何以在紅塵中輪迴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此時,大地突然出現不同尋常的六種震動,萬山木落,鳥獸哀鳴,草木含悲;拘尸那城四方的娑羅樹群在一夜之間,轉瞬成白。有一名叫須拔陀的行者,率領五百力士一同修行,覺察天地間透露出異常的訊息,忽聽路人奔走相告:「徹悟世間真理的覺者就要入涅槃了,人天法眼將滅啊!」須拔陀當下毫不思索,立刻帶著五百力士奔向釋迦牟尼佛示現入滅的地方。

須拔陀等五百人眾頂禮佛陀後,即向佛陀請法,希望獲得解脫生死的法藥,於是佛陀即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五百人立刻轉為出世清淨的儀表,聽完佛的說法,各各心開意解,證得道果。

在旁的比丘們見此殊勝的法筵,不禁上前請示:「此眾等以何奇特因緣,能於佛垂般涅槃危急時刻,蒙佛濟度,且能速證果位?」佛陀回答:「凡事有果必有因,隨緣現起,我早於過去世為度化眾生,寧捨身命,令他們種下今日得度的因緣。」

「很久以前,有一王國名『波羅奈』。一日,梵摩達多國王帶領他的大臣出城狩獵,見到一片大好山林中,有五百頭鹿於河岸邊恣意遊戲。國王大樂,號令屬下各持弓箭刀矛,圍狩鹿群。此時鹿王瞥見四周人影幢幢,心中大驚,發出警訊,但是群鹿見河水深不見底,倉皇失措不敢渡河。鹿王為了幫助鹿群脫困,於是張開牠的四足橫跨在河的兩岸,充作橋樑,大聲疾呼:『快呀,踩在我的背上過河!』於是大鹿、小鹿一個接著一個,都從鹿王的背上踩踏而過。鹿王的皮破了、骨折了,痛不可言,但卻咬緊牙關都無怨恨;鹿群幾近全數渡河時,只剩一母鹿帶著小鹿慞惶驚恐地落在最後,鹿王以不可思議的堅忍力等待兩鹿渡河,方才嚥氣命終,轉生忉利天中。」

說到這裡,世尊停了下來,問大眾:「你們可知道那時的鹿王與鹿群各是何人?」大眾一片默然,佛說:「鹿王即是我的前身,而五百頭鹿則是今日須拔陀等五百比丘。我在畜生道中猶能不惜勞苦度脫眾生,何況今日超出三界,獲大自在無礙,更是不以度眾為勞。」

「再者,須拔陀等人能在我的教法下證果,也是有其前因:此賢劫中在我之前,曾有一佛出世化導,名號『迦葉』。在其化緣將盡,欲入涅槃時,有五百比丘遊方在外還未得道,正於山林中坐禪行道,不覺不知;忽然聽到林間樹神嚎啕哭泣的聲音,比丘們奇怪而問,樹神說:『迦葉世尊將入涅槃,我等心生懊惱悲傷而哭泣。』五百比丘一聽身毛皆豎,心神遽失,喃喃自語:『世尊入滅,我等不知不覺!何忍見世尊滅度,我等應先自取滅。』樹神知比丘心,便使其閉目,運大神通將他們送至佛前。

五百比丘涕淚頂禮迦葉佛後,懺悔過愆,隨即端坐兩旁各取涅槃。此五百比丘即是此世須拔陀等五百力士,因為他們能出家持守淨戒,今天才能在我法中獲果證道。」眾比丘聽聞開示後,皆依循佛陀教誨,精進修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四》

省思


諸佛不忍三界眾生常淪生死苦海,化現十方,慈悲濟度而不憚勞苦;佛佛授手,為諸眾生廣作得度因緣。吾等於佛法中若有幸能聞知信解,亦當仿效世尊菩薩因地之行,發宏大願,於一切六道等處,廣結善法因緣,自利利他,無有疲厭,莊嚴自他未來的佛國淨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舍衛國城裡有一位富翁,擁有無數的財產和一個獨生子——難陀。難陀非常怠惰不振,喜歡賴在床上睡覺,別說下床走走,就算起身坐一會兒也不肯。難陀雖然懶惰成性,卻有聰穎絕倫的智慧,躺在床上聽人講解經書,就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富翁看著兒子這麼善解經論的道理,便邀請外道六師如富蘭那這些人來家裡教導難陀。在一頓豐盛美味的宴席之後,富翁便對富蘭那等人說明自己唯一的兒子的情形, 希望他們能調教這位生性怠惰的兒子;於是,幾位外道師就隨著富翁一起來到難陀的房間,沒想到難陀躺在床上理都不理。富翁看著兒子這麼不受教,苦惱地以手托 住雙頰,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候是釋迦牟尼佛化導眾生的時代,佛陀經常不分晝夜觀察眾生,只要發現有苦難的眾生,便慈悲前往為其宣說佛法, 使能心開意解,遠離煩惱與痛苦。此時佛陀遙見富翁正為孩子憂愁不已,便和比丘們一起來到富翁的家裡。說也奇怪,難陀一見到佛陀,便立刻起身為佛陀鋪設坐 具,並至誠恭敬地頂禮佛陀。於是,佛陀為難陀開示種種法要,並且呵責他賴床、貪睡,又怠惰不振的種種過失。因為難陀非常尊敬、相信佛陀,因此對自己過去的 惡習深深自責,並生起慚愧懺悔的心。

最後,佛陀贈予難陀一根檀杖,並且告訴他:「你今後如果能夠勤奮,那麼你只要稍稍用心扣打這檀杖,它 便會發出美妙的樂聲,樂聲結束後便能看見地底下所埋藏的一切寶物。」難陀聽了佛陀的話,立刻試著扣擊這根檀杖,果然聽見了美妙的樂聲,也看到了地底下所埋 藏的寶物,歡喜得不得了,便在心裡想著:「我現在不過是稍微努力一下,竟然能獲得這麼多好處,如果以後更勤勞,一定會獲得無上的大利益。」

從這刻起,難陀一改賴床好睡的個性,他甚至邀約眾人一起去大海採集寶物,每次都平平安安地滿載而歸。更以種種飲食供養佛陀及諸比丘。佛陀因而再度為難陀宣說 種種佛法的道理,難陀聽得法喜充滿、心開意解,立即五體投地禮拜佛陀,並且發大誓願:「願以此供養善根功德,作未來世迷愚痴暗眾生之眼目;無歸依者,為作 歸依;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解脫者,令得解脫;無安隱者,令得安隱;未涅槃者,令證涅槃。」難陀發完弘願後,佛陀聽了微微一笑,口中並放出五色祥光。

這時隨侍在側的阿難尊者看見佛陀微笑,恭敬請問:「如來尊貴莊重,一向不隨意笑,現在是什麼因緣讓佛陀微笑呢?」佛陀問阿難:「你可有看見懶惰的難陀入海採 集寶物、滿載而歸,還以飲食供養佛及眾僧?」阿難回答:「是的,看見了。」佛陀繼續說:「難陀再經過三阿僧祇劫的未來世中,就能成佛,佛號『精進力』,將 會度化無量的眾生,我因此微笑啊!」在座的僧眾聽聞佛陀此番開示,都明瞭精進的重要性,個個歡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一》

省思


難陀從原本的懶惰,到未來能成就精進力佛的果德,當中是很大的改變。而這改變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善根的顯發,便可袪除累劫的惡習,種下成佛之因。

所以不論是看到自己或是別人的粗惡習氣,都要相信「佛性本具」的真理,相信自己能夠改過向上,別人同樣也能夠改過向上;而不自認卑微,也不看輕任何人,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貧女施燈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難行能行的布施,深深感動了許多人。

一無所有的貧女難陀,生活總是在衣衫襤褸、飢寒交迫中度過,貧乏困頓的命運,使她必須藉著乞討過生活,生命對她而言,只有卑微與貧賤,以及毫無希望的明天。然而,一個因緣改變了她……

那天,在蕭颯的寒風中,難陀用抖擻的雙手乞討了整日,終於得到了一文錢,這是她用來裹腹支撐生命的唯一。

但是,燃燈供佛的消息,震憾了她的心!目睹舍衛城的王臣百姓,虔誠的用種種名貴香油、精製華燈點燃光明供養佛陀,貧女不禁心生讚歎:「佛陀住世多麼希有難得啊!」此時,點燈供佛的心願,就像一株幼苗快速的在她心中生長起來。「多麼令人慚愧啊!因為過去少植善因,所以今生如此貧窮困苦,即使想要供佛,都是那麼的窘迫匱乏。」她握緊手中僅有的一文錢;並不是不知道,如果沒有這文錢,今夜註定又要在飢餓中度過寒夜,但是她想點燈供佛的願心卻是如此堅定、義無反顧。

這微薄的一文錢,只能買最粗糙、最少量的油,但是難陀至誠恭敬的心卻比燈還光明。賣油的老販見她食不得飽,卻願意為了點燈供佛而忍耐飢寒,心中深受感動,不禁多加了幾倍的油,助成了她的心願。

黑夜來臨了!上至王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至誠的心點燃供佛的燈;如同一條光明的河流,照亮著舍衛城。貧女難陀也在人群中,恭敬的點起油燈。

當微弱的燈火點燃在黑夜中,卑微的生命彷彿也隨著燈光而改變,難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富足與安樂。在長跪供養佛陀時,難陀想到自己的貧窮苦難,更想到所有在闇夜流轉的眾生,心中許下心願:「願此光明照徹十方,令一切有情皆得出離生死苦海,得無上大樂!」

隨著黎明到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發生了!不論再珍貴的油燈,都耐不住長夜而油盡燈枯,所有的燈火都已燃盡,或被目蓮尊者吹熄。唯有貧女的燈,縱使傾最大的神通也無法熄滅,目蓮尊者簡直驚訝極了!是誰點燃的燈火?即使傾聲聞聖者的智慧神通亦不能熄滅!

「目蓮,供養這盞燈的主人,發了救度眾生的大願。即使引取四大海水來灌注,也無法將之熄滅。這是一盞用至誠大願點燃的燈,由於至誠懇切,所以燈明無盡。」佛陀指著貧女的燈,微笑著解開目連尊者的疑惑。

此時,難陀再度來到精舍,虔誠恭敬地頂禮佛陀。佛陀知貧女發了無上道心,便為之說法,並授記說:「二十劫後,你將得作佛,廣度眾生,名號燈光,具足十號。」感動的淚水自貧女的眼角緩緩滑落,想到佛陀住世的難遭難遇,貧女即刻長跪合掌,祈求佛陀准許她剃度出家。之後,她精進修持,成為德行高潔、受人景仰的比丘尼。

省思


安定富足的生活,或許難以想像貧女施燈的無畏與堅定;但我們卻願意發願在生活中日日施燈,即使是最貧乏困頓的時候,都要難行能行,布施、供養、禮敬一切眾生,如同燃燈供養諸佛的心,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6 Sun 2009 19:05
  • 放下

一天,坦山和尚與隨侍的沙彌要到某地去說法,
路過一條小溪,
因下過雨,河水雖不大,卻泥濘不堪,
師徒二人正準備渡河時,
來了一位穿著入時又年輕貌美的小姐,
行色匆匆,似有急事要辦,卻又在岸邊躊躇不前。

此時,坦山和尚趨前向那位小姐說:
「姑娘,來吧!我背妳過去。」
緊跟在後面的沙彌,一直悶聲不響,心裡卻大惑不解:
「平時師父教導我們,不能接近女色,為什麼今天師父自己卻犯清規呢?」
沙彌雖有疑惑,但受平時師父嚴格教導的影響,
一時間,不敢在師父面前立即表態,但心中確實悶悶不樂。

事隔多日,沙彌愈想愈憋不住,於是來到師父面前:
「師父!我們出家人是不可以親近女色的,為什麼前些日子,師父在小溪邊,卻自己背起漂亮的姑娘過河呢?」
坦山和尚聽了,很訝異地說:
「我背那個姑娘過河,早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那位姑娘緊緊背著,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給孤獨園宣說佛法時,城中住著一位名叫樓陀的搶匪。樓陀經常在腰際間配帶著一把利劍,並且手持弓箭,不時地在街上搶奪別人的財物,以求自活。一天,他覺得饑渴難忍,遠遠地看見一位比丘手捧著缽,前往一棵大樹下歇息。樓陀心想:「這位比丘的缽中必有食物,我現在就去搶來飽餐一頓;若他已經吃完,我就將他剖腹,把食物從肚子裡取出來食用。」

樓陀起了這個念頭後,就往比丘的方向走過去,並在相近不遠的地方停了下來。當時,比丘知道樓陀的來意,心想:「我今天若不叫住他,他一定會來殺我,種下殺害僧寶的罪過,將來必墮惡道,不如我先招呼他過來用齋。」於是,比丘遠遠地招喚樓陀:「你快過來,我這邊有食物可以讓你享用。」

樓陀聽到比丘的呼喚,心想:「這位比丘竟然知道我很飢餓,還讓我食用他的午餐。」於是樓陀來到比丘身邊,吃完缽中的齋飯後,精神煥發,氣力充足,心中非常歡喜。這時比丘即為他宣說種種佛法大意,樓陀當下心開意解,即證須陀洹果。後來樓陀出家修行,精進用功,滅除煩惱,出離生死,最後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種神通。天人、國中臣民見到這位聖者,無不敬仰讚歎。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四》

省思


眾生因為不覺,常為五欲所苦惱,故公案中的比丘,面對惡性匪徒,「先以欲勾牽」,再予法施,因此方便善巧開啟樓陀日後漏盡煩惱,得證聖果因緣。

一念慈悲心,能接引有情向上提升,轉迷成悟。生活中,我們亦宜珍惜恭敬人人本具佛性,以慈悲心、喜捨心成就大眾,不僅自己善緣日增,一切有情亦能因此得大利益,共成佛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住世時,有一位擅長鑑賞寶珠的婆羅門,偶然獲得一顆如意珠。這顆如意珠為世所罕見,別說一般人不曾見識,連他這樣的專家,也都無法識別。

於是婆羅門攜帶這顆稀世奇珍,從南天竺到東天竺,遍歷各國請教高明,卻始終無法如願。行腳天下多年,這一天,他來到了舍衛國,親謁波斯匿王。

王宮中,眾臣雲集,諸賢海會,皆為一睹這顆天下無雙的至寶。婆羅門環顧四周,朗聲發問:「請問有誰能夠鑑別這顆如意珠?」眾人莫不搖頭默然。見狀,波斯匿王當下決定帶領這名來自異城的客人拜見佛陀,解答疑惑。

佛陀端詳風塵僕僕前來的婆羅門:「你知道這顆寶珠的名字、來處、功用嗎?」

「不知道。」婆羅門據實以告。

佛觀此人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慈祥地開示:「它的名字叫做『金剛堅』,是從一尾磨竭巨魚的腦中取出的。它有三種難得可貴的功能:第一,中毒的人,不論見珠或觸及珠光,毒消身癒。第二,患熱病的人,見珠觸光,立刻康復。第三,結無量怨家債主的人,一旦獲此寶珠,惡緣頓轉善緣,處處受人歡迎、親近。」

多少年的奔波、磨鍊、尋訪,心中的疑團,剎時煙消雲散。婆羅門滿腔歡喜難以言喻,決心將此珍寶供養給至尊至貴的佛陀,懇請世尊慈允自己出家為僧。

佛陀金口一宣:「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更應機為現清淨僧相的婆羅門說法,法音入耳映心,婆羅門比丘當下即證阿羅漢聖果,超越三界生死的輪迴。

佛陀身旁諸常隨眾比丘弟子,見此羅漢入道證果因緣殊特迅捷,紛紛隨喜讚歎:「如來智慧無上!不但能善分別此稀世寶珠,還能方便說法,令這名比丘立刻證果成道!」

佛陀緩緩道來過去生的因緣:「久遠劫前,迦尸國仙人山中,有一名五通仙人。當時,一位婆羅門路經此山,手持一片稀有的樹葉,問仙人是否識得。仙人為他一一說明,這乃是金頂樹所產的樹葉。中毒臨死的人,坐在樹下立即痊癒;患熱病者,以樹葉碰觸身體馬上獲得清涼。這種樹葉一接觸人體,百病消除。聽完仙人的說明,婆羅門歡喜依止仙人修法,也同樣獲得五種神通。當時的五通仙人,就是我的前世;拿樹葉求教的婆羅門,就是這位婆羅門比丘的前世。過去生中我教他身證五通,今生我更進一步教他漏盡煩惱,六通具足,成阿羅漢。」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七》

省思


財法兩施,等無差別;檀波羅蜜,具足圓滿。多生累劫,我們以有形財物布施、以無形真理法寶布施、以慈心無畏布施觸除眾生憂惱……點點滴滴圓滿福德資糧,功不唐捐。布施一門廣開世出世間眾善之門;普願大眾捨有形有相如意珍寶,洞見自性,離言說名相而建立無量言說名相,功德圓具離一切無明病惱,渾然天成不假他求之如意心珠!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護法護教的須達長者,不但布施祇園精舍,平日也虔誠供養僧團飲食、醫藥等一切所需。但是掌管倉庫的老奴婢毘低羅,卻慳貪不捨,不信佛法,對經常來化緣的病比丘,感到十分厭惡。「我們老爺被出家人的法術所迷惑,實在很愚癡!他們常來要東要西的,那裏有修行!我來世絕對不要再聽到佛陀和比丘的名字。」毘低羅到處向人抱怨,而且還發了惡願。

不久,消息傳遍整個舍衛城,連王后末利夫人都知道這件事,便把須達的夫人阿那邠坻馳喚進宮廷,詢問她為何不把惡口謗佛的老婢驅走。阿那邠坻馳跪著回答說:「王后,佛陀就像光明燦爛的太陽,遍照每一個人,連那十惡不赦的鴦掘摩羅,以及首陀羅階級的賤民尼提都能得度,何況是個老奴婢呢!」聽完這席話,王后很感動:「這樣吧,我明天想供養佛陀,你就派毘低羅拿供品過來。」

第二天,毘低羅歡喜地帶著主人托付的滿瓶金銀珠寶,到難得一見的皇宮去。這時,剛巧瞥見佛陀正要進門,心生煩惱,馬上準備從旁邊的狗洞鑽出去,不料狗洞卻自動關閉,連周圍的門、巷口都關了起來。一驚之下,便用手中的扇子趕緊遮著臉,不想見佛,此時扇子突然變為透明。她又把臉轉了方向,上下四邊還是有佛,於是只好直接用手摀住臉;怎知十根指頭頓時也化成佛像。老婢最後乾脆閉起雙眼:「這下他總該沒辦法吧!」但眼前卻遍滿了無量無邊的化佛。

不得已見到佛的老婢,回去後逢人便說:「我今天遇到那個邪惡的瞿曇道人,在王宮前大施妖術,他的身上像七寶閃耀的金山,眼睛比青蓮花還莊嚴,而且放出數不清的萬丈光芒。你們最好不要看著他,以免受到幻術蠱惑。」說完便回到家裏,急忙以上百張的皮覆蓋住竹籠,頭裹著白毯,整個人關進竹籠子,躲在暗處,恐怕佛陀會再找到她。

佛陀知道羅怙羅尊者有度化毘低羅的因緣,所以派他到須達長者家去。羅怙羅化身為金轉輪聖王,乘著七寶馬車,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弟子,則化現成寶藏臣、典藏臣及千位王子,從天而降來到長者家。此時天神在空中大聲傳報:「聖王出世,驅除惡人,宣揚善法。」老婢聽到以後,覺得自己終於得救,歡喜地從竹籠跑出來,並脫掉頭上的白毯,來到聖王前頂禮跪拜。

阿難化現的寶藏臣對老婢說:「你的相貌巍巍莊重,聖王希望你作他的玉女寶。」「奴婢出身低賤,聖駕的眷顧已經令我慶喜,那裡配當王后!若王願意幫我脫離奴隸身,放我自由,就感激不盡了!」於是須達在旁便點頭答應。老婢高興得眼淚直流,同時看到聖王如意寶珠上的自己,宛若天仙,感動地說:「聖王出世真的有大利益,連我這老朽都能變成貌美的玉女!」說完又是五體投地頂禮。

這時難陀化現的典藏臣,奉聖王命令,為老婢講述十善殊勝的內容,隨後與僧眾們回復出家的形相。聽聞了佛法,見到僧眾後的老婢,恍然覺悟:「佛陀真是大慈悲不捨一眾生啊!像我這樣卑惡的人,還用心良苦地來度化。」因此自責自己先前的惡行惡狀。於是,羅怙羅為她授三皈五戒,受戒完還沒抬頭的剎那,老婢就證得初果;並跟著羅怙羅回到僧團,向佛懺悔求出家。佛陀慈悲的說:「羅怙羅,請帶著毘低羅到大愛道比丘尼那裏剃度吧!」前往比丘尼僧團途中,羅怙羅又說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毘低羅聽完,頭髮頓時落地成為比丘尼,進一步又證得阿羅漢果,躍入空中現十八種神通變化。看到這一幕的波斯匿王、末利夫人都非常歡喜,心生讚歎:「佛陀的大威德,真是如同天上的太陽!照破世間所有的無明黑暗,讓原先邪見不捨的老婢,都能證得阿羅漢道呀!」

省思


毘低羅老母,生在佛世,甚至可以親睹佛面,卻拒絕受佛的教化,即使佛在眼前,也如同遠在天邊。但是佛陀慈悲,請羅怙羅現神通變化,以方便法度化老婢,所以一念迴光,即可證得道果,可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有佛性,皆可證悟。亦可知事在人為,心中充滿無明障礙、疑惑邪見,則事事難成;心中對佛法有信心,則事事皆易成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