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空法師講述

佛在《般若經》中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一部《金剛經》,雖然說明了菩薩的六波羅蜜,可是特別著重布施與忍辱。布施是能捨、能放下、能成就一切功德的因緣,若無忍辱,功德不能持久,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堅忍,功德才能保持,才能有成就。所以,世尊在《般若經》中,特別強調布施與忍辱,道理在此。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自己一生的行持,再看看周邊一些同修,乃至社會賢達人士,每個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愈是大的成就,愈與布施、忍辱有密切的關聯。人肯布施,心量拓開了,能夠堅忍不拔,不為外面環境所動搖,不會被自己內在的煩惱所擾亂,他決定能夠成功。成就的大小,與布施、忍辱恰好成正比例。相當聰明人,世智辯聰,這樣的人往往容易失敗,而且是多數失敗。執著自己成見的人,不能夠反省,不能夠回頭,一味隨著自己的嗜欲,這樣的人沒有不失敗的;即使有一些成就,到最後依舊不免失敗。我們在歷史上,在我們周邊環境,也能看得很清楚。

於是我們就更深一層的體會,世尊教菩薩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有兩個意思:對別人是施與,對自己是放下。財布施,我們以財物幫助別人、贈與別人、供養別人;對自己,是把貪吝財物的意念捨棄,這是布施。更深一層,是要把自己的嗜好,把自己的欲望捨棄掉,將自己所修積的功德、智慧供養別人,供養廣大的眾生。尤其是佛教導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捨,你能夠放下執著,就放下六道輪迴了;放下分別,就放下十法界了;放下一切妄想,則能契入一真法界,四十一個階級統統都超越了,這才是布施波羅蜜的真諦。所以布施是對治慳貪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是一切眾生嚴重的貪執,能夠放下、能夠捨,一切殊勝功德就現前;不肯放下、不肯捨,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就隨之而來。這個道理很深,事相很廣、很複雜,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要能夠觀察得到,然後才能走出黑暗,走出十法界,走向光明的佛道。

可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是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累積而來,說到放下談何容易!世間人一般都是這種觀念,這個觀念不能說他錯,也不能說他完全正確。在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搞清楚、沒搞明白的時候,放下的確是困難,是不容易;可是將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徹底放下,實在是「一念之間」。所以佛法確實是知之惟艱,而不是行之惟艱,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這一念不能回頭,轉不過來,是你的知不夠。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示現給我們看,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不中斷。聽佛教誨的大眾,經典上記載,有聽佛幾句就覺悟了,一部經還沒聽完,他證果了。覺悟是明白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明瞭是覺悟。這一明瞭,他的觀念就糾正過來,往昔錯誤的想法看法消失,正知正見現前了,這就叫證果。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覺悟,自己要認真反省,到底錯在什麼地方?你要是追根究柢,去尋找過失的根源,那個根源就是自私自利。他不知道自私自利是嚴重的病毒,自私自利是無間地獄的一條根。有自私自利的意念,必定有強烈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決定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行為,他怎麼不造業?雖然能言善道,而事實上與佛所說的完全相違,一百八十度的違背。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內是三心不可得,外是諸法因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給我們歸納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句真實語,「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你想控制它,你想佔有它,豈不是錯了?

這種錯誤思想行為,就是「造業」,你造了嚴重的罪業。這個罪業,招致不如意的後果,所以我們要覺悟。覺悟的人,回頭的人,再也不做這種傻事。覺悟之後,才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最大的福德是什麼?沒有起一個惡念,無論在言語行為上,沒有做一樁傷害眾生的事情,這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可是這樣的人太少了,這樣的人縱然是不學佛,不求往生,來生必定享天福,不信上帝也升天,為什麼?福報太大了。何況再加上能夠捨己為人,做一些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業,無論這個事業大小,這是真實的福報,這是真正的善根福德。

(節錄早餐開示 20-14-01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蓮心悲願 的頭像
    蓮心悲願

    §蓮心悲願§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