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今天災難為什麼這麼多?不善念頭起來的。貪心重帶來什麼?水災,連海水都要上升,這是貪心感應的災難。火災,包括現在氣候溫度不斷上升,是瞋恚、發脾氣造成的。諸位要記住,你一發脾氣,地球溫度上升,是真的不是假的。脾氣不能發,害自己也害別人,破壞大自然的規律,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愚痴是風災。不平、瞋恨、嫉妒帶來是什麼?地震。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台灣居民這二千三百多萬人,各個都把瞋恚心、嫉妒心放下,平等了,台灣這個地區永遠不會有地震。我們各個覺悟了,不愚痴,這個地區永遠沒有颱風。你相不相信佛說的話?境隨心轉。我講經的時候講過很多次,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差別?理上講,一點差別都沒有;事上講,差別大了。為什麼極樂世界那麼美好?世尊為我們介紹,說極樂世界的居民皆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你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地球上的居民,現在適得其反,我們是上惡之人俱會一處。他們是上善,人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所以世界那麼美好。如果我們這裡居民也學他們那樣,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無二無別。念佛求生淨土,憑什麼求生的?心淨則佛土淨。要記住,就是《無量壽經》前面五個字「清淨平等覺」,就生淨土,自自然然就感應道交,你跟極樂世界就起感應道交。明白這個道理,一點迷信都沒有。

我們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換句話說,就是修不發脾氣,就是修不把別人不善的事情放在自己心上。不但不善不能放在心上,善的也不放在心上,為什麼?真心裡面本來沒有東西,放就錯了。惠能大師說得很好,真心是什麼樣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連善惡都沒有。真心裡沒有染淨,連染淨都沒有,哪來的善惡?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裡頭沒有染淨,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頭有染淨,所以染淨分為四層。六道凡夫裡有染污,染污裡面才有善惡,善惡都是染污,都不是清淨。善惡統統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真得清淨了。所以佛慈悲、佛偉大,在《金剛經》裡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你不要被佛法染污了。佛法好,佛法殊勝,把它記在心上,被佛法染污了,清淨心裡頭沒有佛法。宗門有句話說,清淨心是無佛無眾生,眾生是染,佛是清淨,那才真正還源。我們現在還不了源,所以我們留一個佛,佛之外統統放下,統統捨掉。只留阿彌陀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阿彌陀佛放下,那就圓滿,真的還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二○○○年一月五日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報恩堂

大家好,悟道師送了一張條子,是南京理工大學同修請問:「最近有人傳『本願念佛』,不依淨土三經所說,只要信了就能往生,不用發願,也不用念佛。未深入淨宗之同學,聽了疑問重重。」恭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確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是曲解了,會誤導許多同修,把這一生念佛往生的機會錯過,傳這些話的人要負因果責任。佛經裏面講的,必墮阿鼻地獄!「本願念佛」沒錯,他把意思完全錯解了。佛在入滅之前,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非常清楚,非常明瞭。《楞嚴經》清淨明誨章佛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經上所講的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法弱魔強,眾生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

我們淨宗同學一定要向佛學習,佛對這些人有耐心等待。我感覺到我們同學當中,有很多人熱心超過佛太多了,恨不得把這些眾生,通通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回過頭來認真反省反省,自己能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大家常常聽說,聽得都耳熟了。「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要懂得,他跟佛沒有緣,沒有緣就是不信。不相信淨土三經所說,不能依教奉行,要去聽別人說這些話,這就是與佛沒有緣,他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1、        本願是什麼?

本願是什麼呢?

本願就是四十八願。我們淨宗成立之後,就是依本願念佛。你看我們淨宗的課誦,早課是念四十八願,晚課是懺除業障。業障要不懺除,決定不能往生。這個法門雖說「帶業往生」,古來祖師大德說得太多了,「只帶宿業,不帶現行」。你現在正在造的這個業不能帶,帶是帶過去的;過去錯了,沒有關係,今天改正過來了。所謂是「不論過去,只論現行」,這是帶業往生的原理原則。現在還要造業,那就不能往生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本願,有人說本願就是第十八願,可是一般人沒有「深解義趣」!第十八願裏面,圓圓滿滿含攝其他四十七願,其他四十七願少一個,第十八願就不圓滿。傳本願念佛的這位大德,懂不懂這個道理?

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此。《華嚴經》我們雖然還沒有講完,大家也聽了不算少。《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嗎?本願念佛是一即一切,所以它的功德殊勝;絕對不是說只依第十八願,其他四十七願不要了;四十七願落空,第十八願也落空了。第十八願是什麼呢?十八願是其他四十七願的總綱。所以這是魔說法,不是佛說法。

世尊在滅度之前教我們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呢?淨宗第一經是《無量壽經》。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第一個念佛道場——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修有一百二十三人。那時候淨宗經典只有一部,其他的都還沒有翻出來。廬山遠公的道場那麼多人,就依《無量壽經》,這一百二十三人穩穩當當都往生了。這個道場無比的殊勝莊嚴,所以我們要走古人的路,繼承古人。

今人,清末民初印光老法師,許多同修都知道的。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老法師我們沒見到,他的《文鈔》流傳在世間,要好好去讀誦,依教奉行。我們今天走的路子,是繼承印光大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一生奉行老師的教誨;我親近他老人家十年,他不敢以師擔當,他給我介紹了一個老師。老師是誰呢?就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由此可知,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謙虛啊!老師教我要認真發心,讀誦《文鈔》依教奉行,這樣就是印光大師的弟子。

我在各個地方勸導同修們,依《無量壽經》直截穩當作彌陀弟子。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這一部經決定不能會集到這樣的完美。我們知道宋朝王龍舒作第一次的會集,魏默深在清朝作第二次的會集,都不圓滿!末法時期確實有會集的必要,所以感動佛菩薩來示現。你們不相信,我相信;相信的就得利益。依照這個本子的教訓,修行往生,瑞相稀有的人,這十幾年來我們看到的很多很多,聽到的就更多了。你不相信,要聽別人的話,那有什麼法子呢?

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誰都不能干涉誰,就看我們與阿彌陀佛緣分的深淺了。我們讀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不必去問夏老居士這個人怎麼樣,用不著。看他會集的本子如法不如法?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不是迷信,不是盲目。我將《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印成一冊,我提了一個書名《淨土五經讀本》;先後大概印了二、三萬冊。諸位同修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較,讓你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定的信心。然後你再仔細去觀察,依照本願念佛往生的有幾個人?有什麼樣的瑞相?

2、        不發願,念佛不能往生。

《無量壽經》上講得多清楚,三輩往生基本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哪有不發願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不發願,念佛!」古人說過:「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發願,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呢?你不願意往生嘛!求願往生,萬緣放下,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跟我們說:如果往生要想增高品位,一定要心如佛心,願如佛願,行同佛行。心不像阿彌陀佛,願也不像阿彌陀佛,行為也不像阿彌陀佛,你縱然往生,品位很低;何況你根本就不能往生!我們要牢牢記往啊!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應當怎樣修學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沒有給他講解修學方法之前,先給他說明「淨業三福」,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無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怎樣用功修行,都不會成就。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這個基礎的頭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孝親尊師」。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大孝子,都是老師最好的學生,《無量壽經》上直稱『如來第一弟子』!哪有(不發願)這種說法呢?這完全錯誤啊!稍稍頭腦清楚一點的人,都能夠辨別。如果連這個都不能辨別,我們的佛是白學了,這麼多年你聽經也白聽了!「淨業三福」就是佛行——諸佛如來的行為落實在生活裏面。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佛的行持。我們做到沒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常勸勉同修,要跟這五個科目去對一對,如果相應,你的行是正行;不相應,你的行是邪行,邪行不能往生啊!

所以淨宗同修這五個科目,我們都寫在修行守則上訂定成一個小冊子,作為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決定不能夠違背。違背了;念佛、發願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呢?你那個願是假的、空的、不切實際的。我們發願回向,你拿什麼回向?空口說白話的回向不算數,你要有實際的東西拿出來回向。實際是什麼?實際是修行證果,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我自己修行的真實功德,我用這個回向。你今天不發願,也不念佛,你怎麼能往生?

3、        末法邪師多如恒河沙

「淨宗同修聽了疑問重重」,這些人無知、愚昧,可憐憫者啊!正如同往年美國陳健民居士,在世界上宣佈說「帶業不能往生」,搞得全世界念佛人,人心惶惶;那是魔,不是佛啊!連周宣德那樣的老居士,信心都動搖了。我到洛杉磯他在機場接我,一見面就問我:「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這怎麼辦啊?」

我當時就跟他說:「不去算了!」

他聽到我這話非常茫然;我看他,呆在那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就告訴他:「如果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

他還是聽不懂,我再告訴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已經是等覺菩薩了,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不是叫帶業?」他才醒悟過來——觀音、勢至全都帶業,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

『經上沒有說帶業往生』

我說:「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有!」「如果不帶業,大家都是平等的,哪有什麼三輩、九品?」

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依義不依語」,佛雖然沒有說「帶業往生」這句話,給你講三輩、四土、九品,這個帶業的意思就圓滿了。你帶得多,你的品位低;你帶得少,你的品位高。哪有不帶業的道理?

學佛人要開智慧,怎麼可以聽人家三言兩語就信心動搖、迷惑顛倒呢?你說這個人可憐不可憐?念佛念了一輩子,七老八十了,聽人家的謠言還會信心動搖,真是可憐啊!所以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法是經典;淨宗的經典是五經一論,要明白他的意思。

「本願念佛」有沒有錯?

沒錯!

什麼是本願?

五經一論是本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在當中抽一句,那個不行啊!當中任拈一句,你要是懂得「一即是多」——一句就是五經一論的全部,這個行。你有這種功夫,可以。沒有這個功夫,乖乖的老老實實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學習,你還會有成就。凡是不如法的,曲解本願念佛意義的都是魔,魔怕你這一生成就,趕快拉你回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他歡喜啊!好,這個問題,我就給大家說到此地。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九八年早餐開示  1998/11/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最近有一些同學告訴我,進入念佛堂的時候,有時候感到非常歡喜、非常舒適,可是也有一些時候感到好像渾身都不自在,這個原因是什麼?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像風雲莫測、變化萬端,所以《金剛經》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定義就是多變,它要不變那就是真的。到什麼時候你才看到外面境界不變?一真法界。契入一真你才看到不變,如果沒有證得一真法界,我們生活在變化多端的境界裏。什麼力量主宰變化?念頭。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你進入念佛堂的時候,心地真誠恭敬,你就感覺到這個磁場好,中國人講氣氛,氣氛好;如果你心地不清淨,你感受的氣氛就不好。而且同樣一個環境,我們講同樣一個磁場,每一個人感受不相同,這個道理就說明,每一個人的念頭不相同。

諺語也有說「疑心生暗鬼」,佛在經中也說,「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學佛,佛為什麼為我們苦口婆心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嗎?如果你有疑惑,進入佛的道場,這個道場的磁場就被你擾亂了。你擾亂這個磁場,會不會干涉到別人?對於沒有信心的人、沒有定力的人,會受到一些幹擾;如果信願堅定,他不受幹擾。這個事實,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去體驗。為什麼我們會受到別人磁場的幹擾,甚至於受到很強烈的幹擾,這就是很長的時間,多少天都不能平靜下來,那幹擾力量很大。這種幹擾,實際上說是波動的現象,現在科學家所講的思想波,這是講到根本的原理,用這個言語來表達沒有錯。

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思想波是平靜的,為什麼?他們沒有思、也沒有想,入寂滅定。《仁王經》上講的五忍菩薩,寂滅忍是佛與法身大士,比無生法忍還要高一層。無生法忍很接近寂滅忍,寂滅忍是他的心像水一樣平、一樣淨,他不染,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所以清淨心、平等心是佛心,是法身大士的心,也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佛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真心是清淨平等覺的,從平等心裏面起了念頭,佛經裏面講「一念不覺,而起無明」。所以要曉得,無明是什麼?無明動,你的心動了。你不覺心動,覺心不動,這要記住。覺心是真心,真心不動;不覺是妄心,妄心是動的。

無明是個動相,這個時候動,振動的幅度小,小波小浪,所以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三細相是什麼?從這個波動就產生現象。最初的現象,唯識家所講的見分、相分、自證分,起了這三種現象,這是三細相。也說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相分,無明業相,這是最初一念不覺。這個振動不斷的在發展,這個波動愈來愈大,那就變成六麤,六麤就是十法界出現了。六道是十法界裏面更粗的現象,三惡道就是兇猛的波濤,所以平靜、寂靜相完全見不到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一切的現象就是這麼來的,今天我們講磁場、講氣氛也是這麼來的。你如果徹底明瞭事實真相,在一切境界相裏面,保持著你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什麼樣不好的氣氛,你都不會受幹擾。

尤其是佛教給我們念佛,如果感覺得氣氛不太好的時候,你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幾秒鐘的時間,你就恢復正常,根利的;根鈍的,幾分鐘時間,也必定可以恢復正常。由此可知,我們如果說要不受外面境界的幹擾,說得明白一點,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你要看破,看破就是你瞭解事實真相。你在眾生法界裏面,六道輪回裏面,可以與這裏面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可以和他們共同生活,外面表現跟他們沒有兩樣,裏面確實一塵不染。為什麼不染?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幻化相,沒有一個是真實的,你何必當真?一當真就沾染了。當真就是你在這個地方真的起了分別、起了執著,妄想起來了,你是業障的凡夫。

為什麼諸佛菩薩,甚至於阿羅漢,應化在這個世間都能夠不沾染?這個道理,我們念《金剛經》就明白了。《金剛經》上,小乘須陀洹都不著相。我們過去初學佛法的時候,總認為小乘著相,大乘菩薩才不著相,到念《金剛經》才恍然大悟,原來須陀洹也不做須陀洹想。他要認為「我證得須陀洹」,佛就不說他證須陀洹;可見他證得須陀洹果,自己並沒有覺得,「我證須陀洹果」,沒有。如果說我證須陀洹果,你們想想看,我相,著了我相,著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了。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又說是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我們這才明瞭,小乘須陀洹就離四相了。但是離相功夫有淺深不相同,當然二果就比初果功夫要深,四果比二果更深,大乘比小乘更深。這是佛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修行契入境界的秘訣。而我們學佛,怎麼樣?念念著相。所以你怎麼用功、怎麼苦修,功夫不得力,不知道毛病究竟發生在哪里?起心動念都被外面境界困擾,你怎麼不煩惱?你怎麼不受苦?要真正脫離煩惱、脫離苦難,用什麼方法?誰能幫助你?要靠自己。

今天早晨我到這裏來,看到悟千師留個條子在此,她問:為什麼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不夠,還要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她這個疑問從哪里來的?看《印光法師文鈔》,《文鈔》上有一段。這是印祖說的,若病苦加劇,就是你病苦非常嚴重的時候,那個痛苦不能忍受,印光大師教人:你在早晚功課回向之外,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印祖講的。不但是印祖講,《無量壽經》上世尊也告訴我們,當我們在緊急危難的時候,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個災難就能化解。這樣說起來,觀音菩薩好像比阿彌陀佛力量還要大?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都稱念阿彌陀佛,不念觀音菩薩?這裏頭要懂這個道理。菩薩對我們這一邊,對娑婆世界眾生緣特別深,我們這個世界人都喜歡觀音菩薩,喜歡觀音菩薩那個心,比喜歡阿彌陀佛那個心要來得重,道理在此地,所以教你加念觀世音菩薩。在我們中國大陸,在世界各地,知道觀音菩薩的人很多,知道阿彌陀佛的人不多。可見得觀音菩薩深得民心,知名度很高,大家都喜歡他,是這麼個原因。絕對不是說,你念阿彌陀佛沒有效果。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專念阿彌陀佛。如果對於阿彌陀佛信心不圓滿、不具足,你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印祖教人專持南無觀世音菩薩,道理也在此地。我們在《文鈔》裏面看到,他勸很多人早晚功課之後,念佛之後,加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名號,回向給全世界的眾生,祈求世界和平;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名號,是專替一切眾生求世界和平的。都是說明菩薩跟娑婆世界緣之深,深受眾生的愛戴,是這麼個道理。你念觀世音菩薩,諸佛也生歡喜心,諸佛也稱讚,亦加持。我們專修念佛法門的人,我們要加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那是回向眾生,祈求世界和平,決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即使是遇到極大的災難,遭受極大的痛苦,還是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這是正確的。

所以我們深深理解到,佛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真理;心想佛,佛現前。諸位要曉得,不但佛菩薩沒有形相,一切眾生也沒有形相。今天有這個現相,你為什麼說有這個現相?你執著這個現相,你執著它,它就有,現前;你不執著它,它就沒有,它不現前。是因為你有情執,舍掉情執也是隨時現相,隨處現相。所以一切現相是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昨天晚上,我說了一句話很難懂,我說妄想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只有我有,外面境界相有沒有?沒有。這個話難懂,你們不會承認;各個人,哪個人都有妄想,都有分別、執著,為什麼只有我?你看錯了。這芸芸眾生從哪里來的?是我自己心想生變現出來的;我的念頭息了,這個境界馬上就沒有。永嘉大師講:「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迷的時候,這個境界現前;覺了之後,這個境界沒有了。如果他們真有妄想的話,這個境界怎麼會沒有?別人真沒有,只有自己有。所以自己成佛,你看到大地一切眾生都成佛道,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很清楚的。

我們修行成不了佛,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知道一切眾生都有妄想,一切眾生都在作惡,這是我們修行證果最大的障礙。我這底下放一個小卡片,這是從前印的,蕅益大師的一個開示,「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有情眾生、一切無情眾生;無好醜就是沒有善惡,沒有善惡就是沒有是非、沒有邪正、沒有真假,所有這些妄念都是起於自己的心。所以會修行的人修自己的心,不在境緣上干涉,你才能得定,你才能開慧,你才能成就。處處幹擾別人,處處擾亂環境,你自己在造業,造業怎麼能成就?消業才能成就,造業不能成就。起心動念是造業,不起心、不動念是消業。我們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就不造業了,不起心、不動念了,好方法!所以不管這個氣氛如何、磁場如何,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或者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這個磁場立刻就平靜、就柔和,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虛空法界與自己一體

佛法的修學,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很大的啟示。華嚴這一會,是世尊在菩提場定中所說,參與法會的大眾皆是法身大士。他們有許多的族群,不同的社團,遍佈在虛空法界,數目無量無邊。由此可知,華嚴法會實際上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一會。華嚴如是,哪一會不如是?從此地深思,這暗示著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到成佛時,才意識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徹底明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總體來說,虛空法界是自己一體,這才生起真正的慈悲。

佛家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諸佛如來覺悟了,悟的就是這樁事;凡夫迷了,迷的也是這樁事。而事實真相裏沒有迷悟,迷悟在人。覺悟的人,稱作佛菩薩;迷惑的人,稱作凡夫。但覺與迷受用不同,迷人不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不知道芸芸眾生是自己,所以在當中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謂罪業,就是所作所為與事實真相相違背。所造的業,它會現相。相是怎麼現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我們千萬不能疏忽。宇宙之間千變萬化,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佛歸納後為我們解說,實際上法界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從心想生——心裏想什麼就現什麼。所以想佛就現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想佛成佛。

想佛就現佛,想菩薩就現菩薩,想什麼就現什麼,這確實是真的。譬如我們想一樁稱心如意的事,就生起歡喜心,歡喜就表現在臉上;想一樁不如意的事,就愁眉苦臉,悲哀的情緒也就表現在臉上,心境立刻就產生變化。從這些很小的事實來觀察,就能體會到佛講的是千真萬確。

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想佛、憶佛、念佛,把其他的思想妄念全部放下。淨宗「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就建立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古往今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證果的人很多,這些人都為我們做了榜樣。若用一般宗教人士的說法,這些人是為我們做見證。在佛法的三轉法輪裏,所謂是作「證轉」,他們現身說法為我們做證明,說明這是事實。

自在往生度家眷

往年,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往生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也為香港佛教奠定了真實的基礎。何東爵士一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只有老太太信佛念佛,但這家人非常開明,確實是信仰自由,彼此和睦相處,互相尊重,這很難得。所以不妨礙別人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妨礙別人、侵犯別人,這是不懂自由;這是感情,不是智慧。

同理,我們現今生活在地球上,有許多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宗教信仰,彼此不能相容,互相攻擊譭謗,甚至引發宗教戰爭,這些都是不懂自由的真義。不懂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教育問題,尤其是倫理道德教育。

而何東爵士的家庭是我們的好榜樣,從家庭展開就是世界的好榜樣。我們無論信仰哪一種宗教,對於不同的宗教一定要尊重。佛門裏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對於不同的宗派也必須要尊重,這是真正懂得自由,真正有智慧。

何東老太太往生時,對兒子、媳婦說:「我一生當中對你們沒有任何要求,我往生時,請你們念幾聲佛號送我往生。」她的往生實在是開往生大會,親朋好友全到了,老太太交代清楚後,在念佛聲中安詳走了。何東爵士一家人,親眼看到老太太念佛往生,以後全家都念佛了。所以老太太度眾生真有一手,用講的講不通,就表演給你們看,最後一招把全家都度了。

老太太往生的過程,是高度的智慧,最佳的示範。世間什麼事都可以作弊、作假,唯有這件事不能作假。我在台中求學時,李炳南老居士常常以這樁事勉勵我們,教導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真有,念佛人真能往生。

依教奉行能自在往生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們雖沒能親見往生的事實,但是聽到的卻不少。人家何以能自在往生?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尤其生活在多災多難的時代,自在往生對我們非常重要,真正是一生中第一樁大事。其實只要依照經論如法修學,就可以得到。特別是《無量壽經》,古德講《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因為《無量壽經》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介紹得最完整,修學的方法說得最詳細,往生之後的果報也講得最圓滿。若我們真正希望自在往生,修學三個月到六個月就能成功,所以這個法門殊勝,為一切諸佛讚歎頌揚。

善導大師說,佛教導我們做的要完全做到,佛教我們不可做的,決定不能做;果然能將《無量壽經》上的教誨,徹底依教奉行,天天做,一天都不違犯,三個月這種功德的累積,你就是諸上善人,就取得往生的自在。若能做六個月,那就更踏實。一直做下去,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站著走,坐著走,自在隨意。這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有些人往生不自在,臨終時還有病苦,原因就是佛教他做的,沒能完全做到;佛教他不可做的,還違犯了不少,這是業障。但畢竟過去今生還有一些善根,臨終遇到善友的提醒、助念,還能往生。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光陰,空手而來,還是空手而去。古德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帶得走,帶走的只是在這裏所造的一些業,這多可怕!我讀起來都寒毛直豎,有些人念起來無所謂,這是麻木不仁。真正有知覺的,念到真害怕,豈敢又造業?

諸佛菩薩慈悲,有真誠的愛心,我們不懂得親近,還捨棄他,去結交世間惡友,這是大錯特錯!惡友就是造作五逆十惡,不接受聖教,不依教奉行。這對我們生活修學是一大損失,必定要認識清楚。

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把握這一生短暫寶貴的生命,完成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念佛成佛」。這是一樁大事,這樣的人才算是真正有志氣,真正是佛家講的大英雄、大丈夫。希望我們共同勉勵,在這一生中把這樁大事辦圓滿,真正不辜負此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證嚴法師

【靜思小語】無染、無著、無所求,回歸清淨本性,真理大道就在眼前。

行菩薩道,悟真實法

「煩惱,來自著相;因執著事物之相而起無明、事事有所求,產生無量煩惱。心無著相,即現清淨本性。」

晨語時分,上人引《無量義經》「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指出,若能「放下」,做到無染、無著、無所求,回歸清淨本性,真理大道就在眼前。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前四十二年廣開方便門,應機說法;直到四十二年後,開始正直舍方便,暢演真實法,宣講《法華經》,引領大眾行菩薩道。

「真實法即教菩薩法。欲達佛境,須先走入人群,救度眾生;易言之,菩薩道即成佛之過程。」上人示眾,明瞭世間生老病死、苦集滅道等真理後,還要深入人群度眾;全球慈濟人身處不同地區,卻能同樣懷抱無量的大慈大悲心無相佈施,正是力行菩薩道。

一時暢快,引來憾事

中台卡玫基警報雖已於昨日深夜解除,然西南氣流夾帶豪雨緊接而至,臺灣多處發生淹水災情;尤其中南部還出現路基塌毀、橋樑斷裂、土石流奔瀉等險象。
慈濟人冒雨搭橡皮艇送熱食與生活包、協助老弱清掃泥濘家園,也前往醫院關懷亡者家屬……民眾滿是感恩之情。

新聞報導颱風天仍有人外出旅遊,受困大水中,救難人員冒險救援,驚險萬分。上人呼籲:「要自愛,莫暢一己之快;顧好自己的安全,就不會造成憾事。」

人類向來以「人定勝天」而自豪,殊不知長年以來不斷開山辟路的破壞,引致多少災變。上人感歎人的足跡到哪里,破壞就到哪里。

「大地之母已淚下!災變正是天地無聲說法,提醒人們地球已不堪負荷。莫再圖享受、便利而輕易破壞地質、山貌,罔顧自然生態。大地需要普天下人共同關心、愛護與膚慰;要居安思危,更要敬天愛地、戒慎虔誠,為後代子孫保留一個美麗健康的大地!」

徹底放下,無私無求

一位修行者仰慕佛陀的智慧,帶著香花來到佛前,求佛指引其一條立即解脫之道。
佛陀教其「放下」。修行者聞言放下花,複虔誠合掌。佛陀再示其放下,修行者於是放掌;聞佛陀又說放下,修行者不解而曰:「佛啊,我全都放下了。不知還有何能放下?」佛陀言:「放下你心中『有所求』的念頭。」

二十日晨語時分,上人引述這則佛世時的故事表示:「佛陀要修行者不只是放下一束香花、一個合掌,最重要的是放下有求的心。意即求道者懷抱善良、清淨的心仍不夠,還要『放下』。」

接著上人再說另一則佛典故事。

一個壞事做盡的惡人,往生後墮落地獄受苦。由於其生前曾對一只蜘蛛起不殺之念,遂得蜘蛛吐絲相救;卻因一念私心,擔心太多人拉著往上爬,線會斷,於是一腳踢開其他人;沒想到線應聲斷裂……「一念好心,能救人亦能救己。就如惡人因一念悲心起,收腳移步未踩踏蜘蛛,遂有得救因緣。然又因自私自利,只想自己得救而不願兼利他人,故得惡果。」

上人勉示,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要斷除習氣、發善念勇猛精進,凡夫亦能證悟成佛。

敬天愛地,別說「我不怕」

中台卡玫基釀成重災,許多民眾責怪氣象局預報失准。上人表示,近幾年氣候嚴重變遷,氣象預報實難百分之百準確;再者,若不提高警覺、確實做好防台準備,即使預報再準確,亦難保平安。

「人能平安最重要,要以感恩心,戒慎虔誠地面對大自然。」上人感歎人類不斷鑿山開路,且施以器械、炸藥,使整個地殼與山脈都受傷;加上大量砍伐林木,致水土無法保持,大雨一來即山崩、土石流。

「天災也是人為。人若繼續沈迷在逞一時之快的享受中,驚世的災難將不斷發生。」上人呼籲人人自愛、保護好自己;颱風來襲時,莫抱「我不怕」的心態硬要外出;或是不願配合遷移到安全地區,這些都是不對的。

「日常生活中要戒慎虔誠、居安思危,才能減低災難造成的損失。」上人以此叮囑。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一九九八年早餐開示  1998/8/1  新加坡淨宗學會

諸位同學,大家好!新加坡居士林的念佛堂,昨天換了新的地毯,我去看過非常的莊嚴,一切都很如法。今天是星期六,正好遇到二十四小時的念佛,悟全法師告訴我,現在念佛的人數,每天都有增加。我們沒有做宣傳的工作,自然增加的現像是最好的。將來我們新造的佛像運過來之後,供奉在佛堂的當中,接近佛像的區域是拜佛的處所。佛像供在佛堂當中,四面都可以拜佛。為了培養長時間念佛的願望、毅力、還有體力,所以我們的作法要很靈活,不可以給同修任何的壓力。因為有壓力他就會有妄想,就起分別執著,這樣念佛功夫就不得力了。所以還是要用自由的方式,佛堂裏面依舊要劃三個區域,拜佛的區域、繞佛的區域跟止靜的區域。止靜最好是面壁,他看不到人拜佛,也看不到繞佛,他心比較能定下來。

昨天我看到場所很好,兩邊都懸掛著阿彌陀佛的佛像,靠兩邊可以做止靜的區域排蒲團。念佛一定是以繞佛為主,實在繞累了,你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以繞佛為主。睡眠時間儘量減少,因為睡眠是昏沈,不是一個好事情。睡眠的時間長,就表示這個人昏沈的時間長,昏沈是落在無明裏面。不論是念佛,只要是做功夫,都會有兩種障礙,在佛家叫掉舉、昏沈這兩類。掉舉是心裏不定,妄念非常多,所以叫妄念紛飛。平常沒有覺得有妄念,想靜下來的時候,就發現妄念很多很多。有些人說這是不是念佛念出來的?不是的,絕對不是念佛念出來的,是你平常就有這麼多的妄念,你沒有發現。到念佛的時候,要想把心收一下,這才發現有這麼多妄念。妄念是心神不定,這是個障礙。

這兩種障礙,佛在經上都教給我們對治的方法。如果是妄念多,用止靜的方法,可以坐在那個地方的時間多。坐在那個地方,或者是專注佛號,心裏默念也可以。不念,聽大家念佛也可以,專心聽,只要用心專一,妄念自然就沒有了。千萬不可照顧妄念,勉強的想把妄念消除,那是妄念上再加妄念。妄念起來怎麼辦?不理它,根本就不要理會,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或者集中在觀想上。觀想想什麼?想佛,你們看著佛像,閉著眼睛想佛像。總而言之,要精神意志集中,才能夠把妄想消除。所有一切用功的總綱領,就是消除妄想、雜念、昏沈,恢復自己的本覺。這是佛家無論用什麼樣的功夫,都是希望達到這三個目的。

如果是昏沈,最好起來拜佛,拜佛對治昏沈很有效果。拜佛跟經行、繞佛,都是對治昏沈的方法。拜佛特別著重在懺悔,知道自己業障習氣很重。所以在念佛堂裏,初學的人多拜佛是決定有好處的。每天在念佛堂,如果能夠不少過三百拜,這是一個標準,每天能拜三百拜。現在我跟悟全說過了,拜佛的時候,由大家自由去拜佛,不必集體。自由,誰想去拜佛,誰就去拜佛,拜佛的速度,你想快拜,你就快拜,你想慢拜,你就慢拜。念佛堂裏面法師領眾,只領眾繞佛。只有止靜跟拜佛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覺得繞佛繞的時間太久累了,你想休息一下,可以,兩旁邊有蒲團給你去打坐。你想去拜佛,靠佛像中心的這個地區,你自己去拜。這樣子,這個道場始終保持著莊嚴肅穆,念佛的人一點壓力都沒有。

繞佛要注意隊伍整齊,這是莊嚴,不能夠淩亂,步伐也要整齊,這要平時訓練,將來這個道場真正是個莊嚴的道場。雖然是個念佛堂,身心都是清淨的,真正做到一塵不染。道場裏面聽說通風設備欠佳,我們正在改良當中,雖然很多人在這兒念佛,也要保持空氣的清新流暢。將來再研究,念佛堂的人數是不是需要控制,因為場所有限,人數也應該有限制。人太多,我們不妨再開第二個念佛堂。李居士曾經跟我講過,人太多了,三樓也可以念佛,白天五樓也可以念佛,晚上人比較少一點,四樓念佛堂應該是夠了。人再多,這個舊大殿也可以念佛。所以念佛的場所,現在有四個,這四個場所如果合起來的話,應該可以容納八百人的樣子,這個念佛堂就相當的殊勝。如果四個地方都念佛,出家法師比較辛苦一點,因為每一個堂口都需要有出家人領眾。

在末法時期修行,念佛是最殊勝的。我們在大乘經典裏面常常讀到,所有一切的行門是以念佛為第一,念佛為最殊勝。由此可知,世尊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不是他的本意,那是應機說法。如果照佛的意思來開法門,我想他只有一個念佛法門,不可能再開第二個法門。你要問為什麼佛會開念佛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法門是平等法門,它的結果是可以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諸位想想,還有哪一個法門能夠達到這個目標?能夠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只有這個法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都能夠平等成佛,真正不可思議!而且這個法門修學容易,簡單容易穩當,保證你一生成就。佛不說這個法門,說別的法門,那就沒有意義了。由此可知,開其他法門是應機。這個法門正如經上講的,度哪一種人?根熟眾生。什麼叫根熟?他這一生成佛的緣具足了,要用現在的話說,他這一生作佛的條件夠了,遇到這個法門,他就去作佛去了。

這個條件並不是每個人都具足的,作佛的條件不具足,遇到佛了,佛看看你什麼緣成熟,你菩薩的條件夠了,就教你修菩薩法門;你聲聞的條件夠了,就教你修聲聞法;你人天福報條件夠了,就教你修人天法,佛是絲毫勉強都沒有,真正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佛也這麼做。楞嚴會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決定沒有加一點點意思在裏頭。所以才說佛不說法,你的願望是什麼,佛就幫助你滿足你的願望。在這裏面只有一個原則,佛幫助你善的,不幫助你造惡。你是善願,佛一定幫助你;你是惡願,佛不幫助你,就這麼一個原則,這才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不害人,不幫助你造業,不幫助你受苦;魔才幹這個事情,魔幫助你造業,幫助你受苦,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

所以選擇念佛法門,信心堅定,信心清淨,絕無改變,這個人就是他這一生成佛條件具足,作佛的緣具足,《彌陀經》上所講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這個條件具足非常不容易。三類的善根,善根是一類,福德是一類,因緣是一類,三個條件統統具足太難太難了。我們見到許多有善根,沒有福德,這是哪一類?有善根的人,聞到佛法他相信,他也理解,他往生極樂世界的願發不出來,對於這個世界難分難舍,這是福不夠。善根有了,福不夠。緣不足,遇不到善知識,遇不到好的同參道友,遇不到好的修學環境,這是緣不足。另外一類,在這世間有福德,沒有善根。什麼叫有福德?有福德是真正肯修,真正肯幹,勇猛精進,有福!沒有善根是遇到這個法門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修其他的法門。這個法門真的一生成就,他那種勇猛精進,如果用在念佛上決定往生。如果用在其他法門上,實在講到最後只能夠修成世間有漏的福報而已。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不了,不能斷見思煩惱,就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換句話說,還在輪回裏面生死。縱然你修的功夫不錯,你生到色界天,生到無色界天,依舊沒有出離輪回。換句話說,不離輪回,你決定會墮三惡道。

佛在經典裏面說得太多太多了,我們要覺悟、要醒悟過來,這個利害得失差別太大了。所以對於這世間,人間天上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捨棄,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用現在的比喻說,這是吸毒。你得樂的時間極其短暫,你受苦正如經上講的是無數劫,何必貪圖現在極短暫的享受,將來受長劫的苦報,這是愚癡。聰明人怎麼肯幹這種傻事情!所以一時的快意,招來生生世世的不如意,決定不能幹這個事情。這是有福德,沒有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能願能行,因緣是你這一生當中成功失敗的關鍵。你有善根有福德,如果你遇不到這個緣,一生沒有遇到佛法,那也是枉然!遇到佛法,佛法在末法時期,有真的佛法,有假的佛法,正如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這說明一樁什麼事情?正法少,邪法多。如果把邪法當作正法,錯了!

所以正法道場的建立,實在講是刻不容緩。可是這裏面,如果這個地區四眾同修要沒有福報,這個道場建不起來。四眾同修善根福德因緣都成熟了,那個福報就現前,道場就成就。所以這不是少數人,少數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你能成就,不能形成一個道場。要能形成一個道場,是這一個地區的四眾同修多數人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我們知道這個事實,這才曉得新加坡的緣殊勝,不可思議!這個地方能形成道場。我想「彌陀村」想了十六年,念佛道場也想了四十年,四十年走了許許多多地方,道場都沒法子形成,都沒辦法建立,可見得這個事情不是一個人的願力。如果是一個人的願力,那佛菩薩願力是圓滿的,應當處處道場成就;否則的話,佛怎麼叫慈悲?不是一個人的願力,是這一個地區四眾同修共同的願力,再得佛菩薩加持,這道場成就了。所以希望有善根有福德的同修,都到這個道場來進修,那你就因緣具足,三個條件圓滿具足了。把這一份福德因緣擴散到其他的地區,希望每一個地區同修們,善根福德因緣統統成就,將來這個道場在這世界上愈建愈多,這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凡事第一個難,第一個成就,將來就會有第二第三,普度苦難的眾生。希望今天同修參加二十四小時的共修,要認真努力,把精神振奮起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培法師講述

一、緒說

諸位居士!在夏曆五六兩月初一日的金剛法會中,我曾一再向諸位說:『七月快要到了』。當時還是個未來的展望,諸位或有以為還早得很,可是到了今天,七月初一已正式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是則時輪向前推進的迅速,多麼令人感到極大的可畏!一年以十二個月計,今天為夏曆七月初一,是則一年的一半已經過去,現在回想起來,真如轉眼間事,未來半年時間,必然過得更快。當知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我們應怎樣的把握時間,來修學佛法!

俗語說的『歲月催人老』,我們能不憬悟時間飛逝,而更努力從事於佛化工作?如不善用從我們面前溜過的時間,不但辜負了佛教,亦太辜負了自己,未免太過可惜!佛化事業所要做的,雖說是很多的,但最極重要的,莫過於是怎樣的利益眾生,因為任何一個佛化事業,看起來好像是個別的,實際都是圍著這大前提而轉的,所以佛法的每個行者,都應時刻的想到怎樣以佛法化世?因我們從佛法得到法益,都是大悲佛陀所賜給我們的,我們要想報答佛陀的深恩大德,唯有以佛法化導世間,令諸人群走上佛法大道。經說:『若不說法度眾生、畢道無能報恩者』。

每年夏曆的七月,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忙月,不是為了別的什麼事忙,而是為了超度救濟忙,從這點看,不難看出佛教的慈悲,是怎樣的遍於一切含識之類。不但現實人間的救濟,是佛法所從不忽視的,就是離開人間的幽冥眾生,亦為佛法慈悲所要救濟的對象。因而,未墮惡趣的,使之生命更為光輝,已墮惡趣的,使之得以超拔出來,不致在諸惡趣中,受諸痛苦的襲擊,是則七月佛教所舉行的各種超度救濟法會,從它救濟幽冥眾生這一面看,就不是沒有什麼意義,更不可視為迷信行為,因為目的在於救拔惡趣眾生的痛苦,純粹是從慈悲救度之心出發的!

夏曆七月間,佛教寺廟舉行超度救濟法會,擴大來說,固是超度救濟一切眾生,切近點說,實是超度自己的親生父母。父母在這世間結束生命後,繼續而來的新生命,究在五趣中的那一趣,未得道眼的我們,誰也不會知道,為了濟拔超度自己的父母,沒有其他適當的辦法,只好仰仗佛力法力的超薦。如此說來,舉行法會,實還含有倡行孝道的意義,而地藏大士就是奉行孝道的一位大菩薩。印順論師說:『地藏菩薩是提倡孝道的,重視超度救濟父母。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相合,故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特殊的尊敬』。

二、地藏菩薩的勝德

地藏不是初發心的低級菩薩,而是久修大行的高級菩薩,所成就的不可思議功德,不特不是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就是聲聞緣覺亦不能測度而知。地藏十輪經說:『是地藏菩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又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惑或不信受』。試想想看,這那裏是初發心的菩薩所能成就的?但這麼多的殊勝功德,既不是短時間內所修成的,亦不是普通功德所可比擬,而是在菩提道上所培植起來的。

現對地藏大士的功德略說一二:修學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怎樣的於諸佛法而得自在,唯有於諸佛法得到自在的,才能無畏的向著佛道前進,不致中途退墮下來。地藏大士於諸佛法,已經得到無礙自在,絕對不會有所滯礙的停止不前。其次為大乘行者所重視的,是怎樣登上最高的一切智山。當知所謂一切智山,不是容易登上去,因為其間有著很多阻礙,要想登上它的最高峰,不但要有一股堅定不移的毅力,更要有克服種種阻礙的大精進力,否則,鮮有不從智山滾下來,跌得頭破血流,甚至粉身碎骨。但是地藏大士,已無礙自在的善登一切智山!

尤其為大士最大特色的,就是為了成熟一切有情,不論是個怎樣的國土,都能隨其悲願止住其中,運用各式各樣的不同方便。發起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成熟無量無邊的所化有情,使諸佛土所化的一切有情,或是發現諸欲境界的無量過患,因而對之深深的遠離,不致陷入諸欲的重重包圍中;或是具足最極增上的慚愧,對於任何一個惡法,心無忘失的予以遠離,不致使自己陷在罪惡的深淵中;或是善巧的具足天眼智通等,深深的了達三世罪福因果,一切都受因果律的支配,不敢為非作歹的造諸惡因,免得將來感受極重的痛苦,對於因果有著高度的敬畏!

各個國土的各個眾生,其根性和好樂是都不同的,菩薩在諸國土中的教化方法,自然不是一陳不變的,所以菩薩有時在某國土中,特別入於諸佛燈炬明定,令該國土的一切有情,看到菩薩入於這樣的定,自然而然的捨棄一切邪道,歸投到三寶的正道中來,依照三寶的正確指示,向著人生的正道邁進,做個有為有守具有人格的人,從此以往,始終在三寶的正道中來往,再也不會受魔外的誘惑,誤入邪道去亂闖亂撞!當知沒有高度正見,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魔外的惡見力量極大,如不曾在佛法中得到不退轉,都有受魔外所轉的可能』。

佛法行者的修學佛法,要想一直的勇往前進,客觀環境的清淨美妙,同樣也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很多在因地行菩薩道的菩薩,為了攝化更多不同種類的眾生,特別以大行願莊嚴淨土,讓諸眾生到淨土來修學佛法。地藏大士是位廣修大行的高級菩薩,對此當然深切的瞭解,所以有時到某國土度生,為了適應這國土中的眾生要求,特將這國土中的所有一切塵垢不淨臭穢悉皆消滅,使該國土地平如掌,種種良好的現象自然湧現,得到清淨殊勝的眾相莊嚴,讓諸眾生在這美妙的環境中,如法的安心的修學佛法,以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一切殊勝功德!

總之,如地藏十輪經卷一說:『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競伽沙等所化有等,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地藏大士這樣度化眾生,不是短時間的事,而是長遠的事。如地藏十輪經卷一又說:『此善男子,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於過無數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從這兩段經文的敘述中,可知地藏菩薩的心願,自從發心以來,只知心心念念的怎樣度化眾生,從不為自己的前途如何而打算。

修學菩薩大行的高級菩薩,所得功德都是不可思議,供養恭敬都會得大利益,但佛在各大乘經中,每因當機讚歎而有所不同:如在普門品中,就特別的讚美觀音菩薩,在普賢行願品中,就特別的讚美普賢菩薩,在彌勒上生經中,就特別的讚美彌勒菩薩,在許多大乘經中,則特別的讚美文殊菩薩,而今在地藏十輪經中,則又特別的讚美地藏菩薩。如該經卷一說:『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滿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從這比較中,可以看出地藏大士的功德,是怎樣的殊勝圓滿,是怎樣的值得大乘佛法行者的效法!因為地藏菩薩一切功德的完成,都是為了利樂有情的,而且本著堅固悲願,精進勇猛的去做的,豈是一般初發心的菩薩所能望其項背?難怪地藏菩薩的聖號,不特傳遍了娑婆世界,更傳遍了無量無數的諸國土中。

三、地藏願惡世度生

莊嚴淨佛國土。攝化一切眾生,固然是菩薩的悲願所在,但若能在穢惡世界說法度生,其精神更為偉大,而為專在淨土行化者之所不及。因為穢惡世界的眾生,多陷在悲慘惡運中,其所受的痛苦,真是無法形容,如果沒有大心之士,予以強有力的救濟,終不能跳出濁惡世界,只有長期的被諸痛苦之所包圍,忍受難以形容的眾苦逼迫!我佛釋迦牟尼,在這五濁惡世,度化各類機宜,不特成為眾生慈父,而且博得六方諸佛的一致稱許,誠如彌陀經中說的:『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可見在穢惡世界的成佛度生,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肯在穢惡世界說法度生的,又是多麼少之又少?但是地藏菩薩在經中以偈贊佛到最後說:『我今學世尊,發如是誓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釋迦牟尼佛是出現於穢惡世界,並於穢土成佛的。地藏菩薩要學習釋迦佛,發願於此穢土成佛,於此穢土度生,可說是釋迦佛精神的繼承者』。這一悲願的精神,是多麼的為今日之所必需?因而願在穢惡世界度罪苦眾生的地藏菩薩,更是多麼的值得稱揚讚歎!

四、地藏願惡趣度生

菩薩所以發願度生,原因在於眾生有苦,而眾生苦有輕有重,菩薩既然誓願度生,是就不能避重就輕,而應越是苦惱多的地方越要去。越是苦惱重的越要救度。依佛法說,最苦的地方莫過地獄,最苦的眾生莫過地獄有情。一般知道地獄苦的,聽說將要墮入地獄,必然就怕得不得了,無論怎樣不願入地獄,因地獄確是最苦處,而且地獄,亦複是很多的,不管地獄是怎樣的眾多,不論地獄是怎樣的苦痛,當知皆是南閻浮提眾生,造諸惡業之所招感的,因而自造還得自受,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不說一般人如此,就是最極至親的父子,到那時候亦是各走各路。

地獄罪苦究是怎樣的?地藏經地獄名號品中,有極清楚的說明,在此我不想詳為論說。總而言之,各各地獄之中,有百千種的業道之器,不是銅的,就是鐵的,不是堅石,就是烈火,而這四樣東西,並不是真的屬於外在的東西,來向生命體壓迫的,實在是眾生自己各種業行之所招感的。一一獄中已有這麼多的苦處,何況還有很多的地獄?其苦當然不可言宣!是以如將地獄百千萬億的苦楚,用現代語靈活的把它描寫出來,令人看了,沒有不毛骨悚然的。因而生存在這人間,對於個己的身心行為活動,不得不予嚴密的注意,千萬不能造下墮地獄業!

一般地獄已經是苦不堪言,何況還有無間地獄?其苦自更無法形容。如地藏經觀眾生業緣品說:『無間獄者,其獄城周匝八萬余裏;其城純鐵,高一萬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其獄城中,諸獄相連,名號各別;獨有一獄,名曰無間。其獄周匝萬八千里,獄牆高一千里,悉是鐵為。上火徹下,下火徹上;鐵蛇鐵狗,吐火馳逐,獄牆之上,東西而走。獄中有床,遍滿萬里,一人受罪,自見其身遍臥滿床。千萬人受罪,亦各自見身滿床上。眾業所感,獲報如是』!如是像這樣的苦報,亦完全是由眾生業力所感,不是真的有什麼鐵蛇鐵狗等來折磨眾生!

像這樣業感罪苦的眾生,在無間獄中受諸罪苦,動輒經過百千億劫,要想出離沒有出離的時候,其受痛苦的慘狀,不是人間所能描繪得出來的,亦不是短時間所能說盡的。但是眾生怎麼會到這樣苦處去的?是不是有個什麼大力者將眾生推進去的?不,佛法不承認有個懲罰眾生的大力者,一切是自我之所創造的。你造了這樣的罪業,不想進去也得進去,逃是逃不了的,必須將你罪報受了才能出離,是以當你受這罪苦時,既不能責怪什麼夜叉惡鬼,亦不能怨恨什麼鐵鷹鐵蛇,而應反省自己為什麼會造下這麼重的彌天大罪?是以責任應該由自己負的!

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說:『生死業緣,果報自受』。這是光目女的母親造惡墮在惡趣而又轉生為婢女之子時,對光目女的坦然自白。這是光目女的母親親生所受的經驗之談,一般不信因果業報的,從這應該醒醒自己的頭腦,對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的道理不可不信。如做時代的新人物,不肯承認業果報應,佛菩薩雖很慈悲,一時也救不了你,必要到你從所受的極大痛苦中清醒過來,確認業果是絲毫不爽的,重視自己的行為活動,不敢再做損人而不利己的非法勾當,方能仰仗佛菩薩的威德之力,從極大痛苦的惡趣中,特別從地獄中超拔出來!

地藏菩薩悲心特重,不特願在惡濁世界度生,而且願入地獄度化罪苦眾生,希望在地獄中受極大苦的眾生,皆能出離地獄不再受地獄之苦。可是罪業深重的眾生,不知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味任性的要怎樣就怎樣做,剛剛在人間透過一口氣來,就又忘了在地獄中所受的痛苦,於是故態復萌的,於不知不覺間又造成罪業,到了人間的生命結束,就又墮入惡趣中受極大苦,致勞菩薩憂慮勤苦的無有已時,誠如經中說的:『久遠劫來,迄至於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我們要學菩薩發心修行,就得要學地藏菩薩發大誓願,然後方能真正與菩薩行相應。

五、地藏的宏願無盡

地藏大士所以到今天還未完畢度生的大願,問題不在菩薩的不努力,而在眾生的罪業太重,所以佛在阿含經中常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生者如爪上塵』。是以眾生在生死中輪回,真正安處在人間時少,即或偶得菩薩的教化,生到這人世間來,也只不過是暫時的,大多數的時間是在惡趣,於惡趣中又以在地獄時間最長。原因眾生在沒有得解脫前,性識總是沒有一定的,忽而做了很多的善事,忽而造了很多的惡業,不論為善為惡,都是逐境而生,好像車輪那樣在五趣中旋轉,沒有一刻停息,動不動的在惡趣中要經過微塵數的那麼多的劫數。

這一不尋常的現象,不特我們不瞭解菩薩為什麼這樣不憚煩的常在地獄度化眾生,就是身為四天王天的天人,亦不明白地藏在地獄中度生的大願,是這樣的無有盡期,於是向佛這樣問道:『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來,發了這麼大的大願,照理老早就應度盡所有眾生,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把眾生度完,而今又在佛前重發誓願?究竟是由於願力的不堅?還是由於眾生的難度?我們對這確實有點想不通,請佛慈悲再為我們解說』!四天王天的這一請問,不特是為自己想不通而請問,實亦代表我人而請問,因為這是很多人在內心中都存有的疑問。

佛陀回答四天王天說:『不錯,自從久遠劫來一直到現在,地藏菩薩都在不斷的度脫眾生,可是不論菩薩盡了怎樣最大的努力,而他的內心卻還未完結,正因眾生未曾度盡,而眾生在這世界中,又受種種痛苦的逼迫,不但現在如此,就是向未來無量數劫去看,眾生所造的各種罪業,亦如蔓草一樣的牽延不斷。菩薩有鑒於此,於是慈悲憐湣之心又複生起,更發重大誓願,無論如何要度這些眾生,當這些眾生一日未度,菩薩之心一日不安。由此可以想像菩薩的悲願是多麼的深重?而菩薩的一再發大誓願,目的完全在於眾生,總望每個眾生,獲得究竟解脫』。

六、結說

地藏大士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不論是為長者子時,不論是為婆羅門女時,不論是為小國王時,不論是為光目女時,其所發的誓願,都是為的度脫罪苦六道眾生,特別是為度脫地獄罪苦眾生,而且還要廣設方便盡令解脫,然後自己方成佛道。像這樣的發願,當然會要常在地獄中度生。所以中國佛教形容地藏的大願有四句話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當今世亂如麻,現實人間就是活地獄,為佛嫡骨兒孫的我們,應『拿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來』,效法地藏大士那樣的莊嚴地獄,度盡地獄等的眾生,才是真正的菩薩道的實踐者!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讀誦沒有用的話語一千句,倒不如只聽到一句有益的話。

2、聰明的人說:鐵、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並不是堅固的束縛,迷戀珠寶、耳環、妻子等才是(超越輪回)最堅固的束縛。

3、愚笨無知的人恣情放逸;但聰明的人卻保持努力不懈,視勤奮修行成佛為無上珍寶。

4、勝利者招來怨恨,失敗者生活在苦惱中。寧靜的人捨棄勝敗,所以平安幸福。

5、聰明的人不奢望未來,也不追悔過去,內心就會平靜。

6、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嫉妒別人、羡慕別人,就得不到寧靜的心靈。

7、不嫉妒、不貪婪、清心寡欲,在所有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8、當一個人品嘗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為。

9、痛苦的根源是貪欲,無論企求快樂、報復、或只企求長壽的欲望,都會導致痛苦。

10、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卻隱藏著相當多的苦惱。

11、欲望會導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遠無法完全滿足。

12、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13、一個人應該捨棄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縛。不執著物欲的人,內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寧,而不受外在的影響。

14、沉溺在愛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籠裏那般驚恐,為束縛和執著所纏綁,長期受苦痛的折磨。

15、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愛欲強烈貪圖感官享樂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堅牢。

16、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用仇恨來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愛來止息,這是一個永恆的真理。

17、永遠不可欺騙別人,不可輕視任何人。在充滿憤怒和惡意的地方,讓我們用慈愛對待他人。

18、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19、所有的眾生都渴求安樂。為了求得自己的安樂而以刑杖殺害眾生的人,以後不得安寧。每一項罪惡,對犯罪者本身的損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20、所有的動物都害怕刑罰,所有的動物都畏懼死亡(所有的動物都愛惜生命)。一個仁慈的人不應該殺害動物或教唆別人殺害動物。

21、尋找別人過失,而且容易發怒的人,苦惱越來越多,離開沒有煩惱的境界也越來越遠。

22、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我不會受報應。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滿的。愚笨的人不斷做出微小的壞事,日子久了,整個人就可能充滿邪惡。

23、缺少宗教信仰、不忠厚、愛撒謊、不考慮到來世的人,將可能做出種種邪惡的行為。

24、在惡行未成熟以前,行惡的人視罪惡的行為如同甜蜜;但等到惡行成熟時,行惡的人便會得到苦果。

25、殺生、偷盜、妄語和邪淫,聰明的人永遠不會讚賞這四種邪惡之事。

26、撒謊是罪惡的一個根源,它使一個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裏出現「臭味」,他所說的話語不為人喜歡,而且受別人輕視。

27、不貞潔是婦人的污垢,吝嗇是施捨的污垢。所有壞的言行和意念都成為今生和後世的污垢。

28、貪愛、憎恨和愚癡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殺生、偷盜、邪淫是身體的三大污垢。挑撥離間(搬弄是非)講粗話、撒謊、花言巧語是語言的四大污垢。

29、貪愛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個苦惱,貪愛九十件,十件,五件,兩件事物,就有九十個,十個,五個,兩個煩惱。

30、生、老、病、死、憂傷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這些都是苦!

31、衰老和死亡驅逐眾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裏拿著棍子趕著牛群到牧場。

32、能真正洞悉苦惱的真相,也就能夠知道苦惱的來源和消除苦惱的途徑。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徵,無常就是一種苦,「一切有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的。」當一個人用智慧來觀察這真理時,他便開始厭離種種的苦惱,從而走上覺悟成佛的路子。

33、情感是由過去的緣份和今世的憐愛所產生的,宛如蓮花是從水和泥土這兩樣東西孕育出來的。

34、為了追求快樂,而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便會受到怨恨的困擾,而無法擺脫怨恨。

35、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而不論其貧富或貴賤。應使用懇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話語,探視病人應使患者充滿希望和快樂。

36、人們愛戴忠於真理,態度良好,言而有信,對職位負責的人。

37、丈夫應以下麵五種方式來對待他的妻子:第一、稱讚對方的優點。第二、永遠不輕視對方。第三、對她忠貞不二。第四、授與處埋家務的職權。第五、常送給她精緻的服飾。

38、妻子應以下麵五種方式來對待丈夫:第一、把家務處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幫助丈夫的親屬。第三、對丈夫忠貞不二。第四、聰明地管理和節省丈夫的薪餉所得。第五、勤勞而不怠惰。

39、服務社會有四項原則:慷慨施捨;體貼的言談;互相合作;行為合乎時節而且彬杉有禮。這四項原則宛如車子的軸,能使車輪轉動。

40、服務社會的人容易跟別人相處,樂於助人而且瞭解對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導他人。這種大善人將來一定得到好報。

41、你們必須要有耐心、充滿慈愛,而且具有服務的熱誠。當一個人的言談和舉止懷著善良動機時,快樂便像影子般地跟隨著他。

42、假如手上沒有傷口,你就可以用手來拿有毒的東西,毒素不會侵入沒有傷口的手。同樣的道理,不做壞事的人,不受惡報。

43、接觸世俗的事物,內心不被誘惑,沒有憂愁,沒有瑕疵,心靈安定,這是多麼幸福啊!

44、聰明的人時常清除內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銀礦中的雜質。

45、防止心意的憤怒,調禦心猿意馬,捨棄邪惡的念頭,誠心履行修行的正道。

46、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裏再起壞念頭。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內心不易與惡事絕緣。

47、人生難免一死,應趁有生之年多做一點善事,宛如從一堆花朵做成許多花圈。

48、莫輕視小善,以為我不會受報應。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後能灌滿整個瓶子,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致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

49、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兇暴的人群中要溫和,在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50、常思索苦惱的來源,善於約束、節制自己不正當的欲望,就不會被邪魔所擊敗,宛如大山岩石不會被風所動搖。

51、色彩鮮豔美麗而沒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給你帶來多大的快樂;聽到嘉言而不去身體力行,也是沒有多大益處。

52、不應挑剔別人的過失,應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考慮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智者應每天檢討他自己的言行。

53、在戰場上征服百萬雄師,遠不如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是最偉大的征服者。別人的過失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不易察覺。克服自己缺點比戰勝別人要來得高尚!

54、懺悔包括改過!假如一個人痛改前非而開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烏雲的籠罩,能照亮大地。。

55、講話有分寸,談吐婉轉,言之有理,那麼一個人言談時,你講的話就會美妙動聽。應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話去批評別人或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56、要常親近賢明的人,智者,博學的人,聖者,常跟這些智德兼備的人往來。

57、貪睡眠,愛閒聊,對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做事情懶懶散散,急躁而沒有耐心......是導致墮落的重大因素。

58、教師在講解以前,應該先研究學生的心理傾向。教育應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適當的時機!

59、在所有的禮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貴。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樂中,真理的喜悅最大。

60、不沈緬於放逸,不貪戀感官的享受,具有熱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獲得大安樂。

61、有兩種極端是修行人所不應做的。這兩種極端是什麼呢?「貪圖感官」的享樂是低級的、粗鄙的、俗氣的、下流的,而且導致身心的損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樣會給身心帶來傷害。然而完美的聖者所發現的「中道」,避免以上兩種極端,而帶給你敏銳的洞察力和知識,引導你走向平安、睿智、覺悟和永恆的樂境。

62、信賴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做你的依靠。人是他自己命運的主人。

63、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滿足是最好的財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親戚;沒有煩惱是最大的幸福。

64、一個人的心念極為微細而且不易察覺,可是聰明的人卻善於護守即將蠢動的心念,經過護守的心能導致幸福。

65、孝敬父母,愛護妻子,職業安定,是大幸福。

66、瞭解神聖永恆的事物,可適當地稱為「智慧」,對俗事的瞭解只不過是「知識」罷了。

67、讓你的老年過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讓你的童年過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穩重,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謙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68、不可只依據邏輯、推論、或事物的外表來決斷事理。般若智慧主要是從禪定(禪悟)中產生的,不經禪定(禪悟)就很難生出大覺悟的般若智。

69、假使有人說你的壞話,你不需要心懷惡意、憤恨、輕視或者對他們不滿。假如你心存怨恨,那麼它不但會阻礙你心智的發展,而且使你無法判斷那言論到底是對還是錯。

70、蓮花生在被人遺棄的廢物和汙泥中,仍然放出悅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愛欲強烈的人群中,而能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71、健康是最佳的禮物,知足是最大的財富,善良心是最好的品德。

72、田地因為雜草而荒蕪,人們因為貪欲而受害。

73、佈施有三種:第一種是財物上的施捨,第二種是真理的佈施(法施),第三種是消除眾生的恐懼。

74、肉體不是真正的我,因為假如肉體是我的話,身體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75、旅行時,假如沒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侶,那倒不如自個兒單獨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76、寬容和忍耐的人,將可得到朋友、財產、名譽和長久的安樂。

77、擁有很多財產,大量的黃金和食物,而卻只貪圖自己奢侈的享受,是導致墮落的一大因素。

78、一個人用錢應該合理,並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費也不可吝嗇。不可處心積慮貪圖財富,也不可揮霍奢侈。

79、覺悟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夠產生、良好的德行。

80、聰明的人不為讚譽和譭謗所動搖,如同堅硬的岩石不被風所動搖。

81、這就是達到自由和解脫的途徑幫助別人而不貪求名利和果報,不存傷害別人的意念,而且本著理智去做事。

82、只有當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確不完善和錯誤時,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當你自己確實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確時,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體力行。

83、急躁地裁斷事理是不妥的,智者應該同時明察正確與錯誤兩方面。

84、願所有的眾生幸福安寧、內心快樂!一個人就應該保持著這種慈悲的胸懷。

85、願我身心清淨,做人正直,品性良好,不起惡念,信守自己對別人許下的諾言;願我能謙卑、平和、寧靜、沉著、安詳;願我能寬容、容忍、寬恕別人的過失;願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慷慨施捨,樂於助人,能夠把真埋和知識施捨給別人。

86、愚笨無知的人恣情放逸;但聰明的人卻保持努力不懈,視勤奮修行成佛為無上珍寶。

87、你自己應當好好努力為善,因為完美的聖者只能告訴你該走的道路。自己是自己的保護者,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者。所以你們要好好調禦自己,宛如馬商調禦良馬。

88、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為引導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個人本著邪惡汙穢的心去言談舉止,那麼苦惱便立刻會跟隨他,宛如車輪緊隨著挽牛的足蹄。

89、就如同棕櫚樹被連根拔起一樣,永遠不會再生長,當一個人去掉貪愛、憎恨和癡迷不悟,他將來成佛時也就不會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了。

90、不做任何壞事(諸惡莫作),培養所有的善行(眾善奉行),清淨自己的心念(自淨其意),這是佛陀的教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彌陀是何等佛

在此我要就阿彌陀佛的救度以四點來說明:

一、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

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

三、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

四、阿彌陀佛是無礙光佛。

一、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

首先,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慈與悲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根本,若去除慈悲,就沒有大乘佛教。何謂慈?何謂悲?慈就是與樂,悲就是拔苦。與樂就是給人安樂,拔苦就是拔除苦難;與樂是給眾生安樂喜樂,拔苦是拔除眾生的苦惱災難。

學佛就該瞭解佛可以使我們離開種種苦,得到無比之樂;學佛的人要體會佛心就是如此,佛教就是這樣的教理內容。

剛剛說離開慈悲就沒有大乘佛教,再進一步說,若無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就沒有大乘佛教的特色。因為顯現佛教最極致的慈悲,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大慈就是無條件的愛心,大悲就是同體的愛心。無條件的愛心就是任何人都平等看待,無分男女、善惡、親疏;同體的愛心就是進一步把別人當成自己。

我們常在醫院看到「視病如親」這句話,也就是要把病人看成自已的父母兒女來治療照顧。其他宗教也都強調愛心,佛教是慈悲的宗教,當然更著重這樣的內涵。佛教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義,最具體的顯現,就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中。

阿彌陀佛救度的是怎樣的眾生?是絕對需要被救的苦惱眾生。

眾生為什麼會苦惱?因為都有貪瞋癡,將來必定墮入三惡道。眾生在現世都有欲求不得的心,對外境不滿的瞋恨,對許多人事物不平、嫉妒、氣憤的愚癡,身體有老邁之苦,還有肉體精神的種種苦痛。尤其生生世世以來殺生吃肉、偷盜欠債、邪淫、妄語、誹謗,造了數不盡的罪業。這些煩惱我們無力斷除,這些債務我們無力償還,因此必將長淪六道苦海,必須靠強有力的救度者,救我們離開三界六道的輪回,還要救我們到究竟安樂的境界。

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

其次,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無量壽就是超越時間性,永遠存在;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也存在;過去存在是已經救度過去存在之眾生,現在存在是為救度現在存在之眾生,未來存在是為救度未來存在之眾生;盡時間性救度一切眾生。

所以阿彌陀佛稱為無量壽,救度盡時間性一切眾生,使眾生跟阿彌陀佛一樣得到無量壽。

眾生的壽命,都是輪回的壽命、分段的壽命、無常的壽命。在這世間,壽命長者不過百歲,短者幾十歲,也有出生就死亡,也有胎死腹中,壽命短暫,死後又再投胎轉世。若被阿彌陀佛救度,他就離開分段、輪回、無常的生命,永遠存在,沒有生老病死,不再輪回。這種無量的壽命、自在的壽命,才是真正的壽命,有意義、有價值的壽命。

我們的壽命、身體,都是向著老邁前進,壽命日減,而器官逐漸退化。所以大家都想存錢或買保險,預防年老生病時,可以請人看護照顧。當然我們要勤念佛,希望最後無有病苦,身心愉悅,蒙佛接引。

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盡時間性救度一切眾生。

三、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

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光佛。光明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救度眾生的力量,佛救度眾生的力量就是佛身體功能的作用,佛的作用就是佛體能力的顯現,兩者是二而一,一而二。佛的光明就是佛的身體,佛光明無量就是身體無量;無量光明就是佛無所不在,無處不在。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從沒有離開過我們,此時此地,正與我們同在一起。

因此,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此時存在;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此地存在;阿彌陀佛此時此地現在要救度我們。

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處不存在,在我們眼前、在我們四周。就如同太陽照耀大地,沒有分別對待,照著高山也照著深谷,照著大樹也照著小草,照著男眾也照著女眾,照著好人也照著壞人,沒任何差別。我們舉頭就可見日,一體存在;如果閉著眼睛,就暫時見不到太陽。

四、阿彌陀佛是無礙光佛

阿彌陀佛此時此地要救此時此地的任何人。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無量壽佛、無量光佛,阿彌陀佛也是無礙光佛。

阿彌陀佛的光明,救度眾生的功能作用,是無阻礙的,故名無礙光佛。

阻礙有兩種:一種有形、一種無形。有形指器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國土、山河大地、我們的身體等都是有形;無形就是心理、業障、煩惱等。有形無形都沒辦法阻礙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論眾生,煩惱多深,罪業多重,阿彌陀佛都能夠順利無礙地予以救度,所以阿彌陀佛是光明無礙的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證嚴法師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雙手、雙腳,此中道理:是要人多聽、多看、少說話、多做事。修行貴在身體力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多增一分真我

一切的修行法門,如坐禪、念佛等,都是為了收攝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從自我做起

想擁有一個清淨的社會並不難,但需先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做起。想要求整體的美,也必須從個體開始;有無數個美的個體,才會有大整體的真善美。同樣的,響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自己就必須先學習做菩薩。

修德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累積而成,並抱持恒久心,於平常的言行舉止中不離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修德。

知羞恥

一個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自然不敢做喪理敗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學佛一定要有慚愧心,知羞恥。

誠於內,形於外

一個人的修養如何衡量?應是存誠於內,而形之於外。等人接物、言談舉止……,一切行動都充分表現內在的修養。

救世先救心

要救世必須先救心,心成則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開始做起,然後再以一個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響其他的家庭,則家家和睦,社會安祥和樂。

深思熟慮每句話

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說的話,每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眾生,開導人心,使人開解煩惱?

問心無愧

修行要抱持一個原則與信念——為佛教、為眾生,行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與打擊也要忍受,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步。

入群磨練

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須走入人群,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適應,並圓融共處、和睦相待。

最堅強的人

行忍辱的人,是一個最堅強的人,任何人與事都擊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不譭謗同道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人;時時刻刻培養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絕對不侵犯、譭謗他人,尤其不侵犯、譭謗同道者。

不傷害別人

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去傷害別人。

彼此感恩、行善

社會是群體的,只有一個人好或只有一個人向善還不夠;希望擁有一個好家庭、好社會,就必須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個人是社會的起源

社會形態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於個人的修養。若能先培養好個人修養,進而料理好家庭,社會秩序自然能漸上軌道。

何謂修行?

所謂修行,即「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常存慚愧心勤勉精進。如修學而不精進,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沒有慚愧心;心無慚愧者,行為必然不端,遑論修心養性?

福至心靈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靈,是謂「福至心靈」。

不要小心眼

為人處事要小心、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步入解脫門

平常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若能降伏「憂煩」的魔軍,看淡世間的利欲,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這才是步入解脫門。

時時尊重他人

若想在世間成就事業,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須先從「隨時隨地尊重他人」的基礎做起。

練心

人生在世,常會接觸複雜的人事;所謂「修行」,就是要藉複雜的「人與事」來練心。

不散播是非

無意間的散播是非,雖然沒有傷害別人的身體,但是卻毀壞別人的名譽形象,這種罪過比傷害別人的身體還嚴重。

啟發自我覺性

修行,得靠自己精進地啟發自我靈明的覺性,不能期待不勞而獲的成果。

以眾人為重

學佛要注重道與理,關心人及事。能以眾人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練,以毅力、勇氣突破障礙,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苦修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練吃苦的心志。

放棄憂愁惶恐

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與逃避的深淵。

不談神通怪力

除了對人與事必段信實外,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從動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準,引導眾生走向善道。

修學三要

修學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場。二、要有駱駝的耐力——工作時,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三、要有獅子的勇猛——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

同參

同參,是同修間彼此相互切磋、去除習氣,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

同道

同道,是指同修間若有錯誤的行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厲之意。

聖人無夢

古人說:「聖人無夢」,是形容聖人並不把夢當一回事,精神不執著於夢境,不理會夢中事,每天睡醒之後就面對現實的生活。

修行修心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烏過白雲,魚躍水面」般——空中無跡,水面無痕;不為消逝事物而煩惱,心境安然而自在。

戒、定、慧三學

戒是不起心動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聞利養的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節、臨危不亂;「慧」是能運心轉境,於平靜中突破重重困難。

四重德行

修行者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離「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理」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鼓勵人心向上,並解開眾生的心結;所以「言重」則「有法」。

「行重」即行儀莊重,舉止有節;是故「行重」則「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剛柔並濟,令人歡喜親近又不致輕浮,亦即孔子所說:「溫而厲,威而不猛。」涵有「溫、良、恭、儉、讓」之威德;故言「貌重」則「溫威並重」。

「厚重」即心寬意厚,善解人意,常懷歡喜心,樂於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則「人人皆歡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法門的修行都是以信心為根本,站在淨土法門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種信心:一、彌陀大願力:佛力不可思義,你要對彌陀本願的攝受完全要有信心,你要相信祂有足夠的力量來救拔我們;二、自性功德力:你在念佛時候,能念的那個心也是不可思義;三、你所念的佛號,法力不可思義。

修淨土的人第一個要對彌陀的本願力要有信心,我們平常也發很多願,我希望我怎樣怎樣,但是我們發的願平常很難實踐!因為我們沒有資糧,沒有福德智慧來加持這個願,所以我們平常發的願叫做空願!在整個佛法中,一個咒願力要產生力量,要兩個力量加持,一個是三昧力,一個是法身力。

經論上的公案說明一個成就四禪的人,他的咒願力能夠讓一個國家十二年不下雨,但是這種三昧力是生滅的,有它的時間性與空間性,而佛的法身所產生的咒願能夠遍十方眾生!

我們聽聽阿彌陀佛發的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彌陀大願當中最重要的第十八願。

身為一個佛陀在祂清淨法身當中,對十方的眾生宣佈,哪一個眾生臨終憶念我的聖號十念,我一定現前來救拔你!當祂宣佈的時候,這股力量就開始存在法界當中,隨時跟我們感應道交。

所以我們經常說「深信諸佛皆充滿」,也就是說彌陀的加持是隨時存在的,這個我們要有信心,我們相信在宇宙當中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就是彌陀的本願力,這是能應的!

第二、我們要建立名號的功德力:法身的加持必須要有因緣的引導,彌陀的法身是遍一切處,但是我們凡夫有所得的心怎麼跟法身接觸?這當中要有個橋樑!我們眾生的心是個苦惱的心,彌陀的願力是清淨莊嚴的大業力,中間必須要有個橋樑來作引導,這個橋樑就是阿彌陀佛聖號,所以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沒有這個名號,你說我不念南無阿彌陀佛,法界的加持力根本進不去嘛!

我們要相信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印光大師說佛號有什麼功能呢?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可以引導眾生的心投到阿彌陀佛廣大功德海,當中所以我們要相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第三、我們要相信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我們現前能念的這一念心性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是一種清淨的心。我們的心有兩種,一種是妄想心,我們的心很多很多的生滅、得失,我們以我空觀、法空觀把得失心撥開來以後顯出那一念清淨明瞭的心性,這就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

這三種力量,我們實際修行的時候只有兩種力量,彌陀大願力與名號功德力是在一起的,名號功德就代表本願功德。所以剛開始念佛的時候等於建立兩種信心,心性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淨土傳承當中有兩派的說法,善導大師印光大師這一系的,他們在修皈依的時候比較偏重在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念佛號不可思議;可是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們偏重的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議。

這兩者之間怎麼會通?如果你是一個信行人,或者以後你要去弘傳淨土法門的時候,你所看到的都是對教理不瞭解的人,你要先強調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對這句佛號通身靠倒。如果你是遇到法行人,你要強調自性功德不可思議,因為心是根本,彌陀的加被是增上緣,所以這兩者是根基的不同。

但是從大乘究竟義來說,應該以自性功德力為根本,以名號功德的加被當增上緣。幽溪大師講一句話值得我們去思維,他說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究竟是什麼關係?托彼名號顯我自心!

他的心是站在現前一念心性的,現前一念心性雖然具足無量功德,但是要托彼名號當作增上緣,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這一念心本身也是不可思議,有成就彌陀功德的可能性,但是要假借名號的加持來當增上緣。

這就是我們在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念念之間成就無量光、無量壽!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信願是來自於智慧的觀照,所以蕅益大師說「真正的信願,來自於聞經達理,斷疑生信!」

是要你對經典透徹的瞭解以後,斷除你心中的疑根,也就是說你這個人對淨土法門完全都不瞭解,你就直接去念佛,就能夠信願具足,我實在不相信!你對於所皈依的境完全不瞭解,你能夠信願具足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修淨土它不是一個盲目的衝動,它是一個很真實的把整個生命真相掏開來,淨土法門所扮演的特色是什麼?很清楚的!你開始發起信心願力,所以信願是一種智慧的觀照力!

「持名為行行」,持名就是一種禪定力、專注力,對佛號專注的力量。一個是觀照力,一個是專注力,這兩股力量在整個淨土法門的功能是不同的。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我們要判斷這個人有沒有資格往生?

主要看他的信願,對佛號、淨土法門的強烈皈依心是不是具足。對於彌陀功德的皈依是決定你往生的因素!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今天,我要講的經典是《佛說十善業道經》。這是一部大家比較陌生的經典。有人可能會問:佛教的經典很多,就我們平常比較熟悉的如《普賢行願品》、《金剛經》、《地藏經》、《彌陀經》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誦的。為什麼要選擇講《十善業道經》呢?因為這部經典是所有經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經典。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經的核心內容「十善業道」作為基礎。而十善業道呢?通常又是被我們所不重視的,總覺得它很簡單。然而,恰恰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它又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宣講《十善業道經》。學習這部經典的意義,有五個方面:

.明瞭人生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規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個佛法的理論體系,都以因果為基礎。世界上的宗教、哲學、科學也都談到因果,但由於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對因果的問題總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說到因果,首先比較容易讓我們想到宿命論的因果。宿命論的因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是錯誤的。因為宿命論的因果是機械的因果,它認為人的命運是冥冥之中註定的。假如說,人的命運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那人們現生的努力就沒有用了。它否定了人們現生行為的價值。而佛法既講因果又講因緣,就象在田裏播下一粒種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陽光、水分,這粒種子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同樣的,人雖然在前生種下了因,但從因到招感果報,還要取決於因緣的和合。我們的命運雖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過現生的努力,還是可以改變的。而宿命論者則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了。這個結論,仔細推敲起來確實很有問題。比如說,有一個人他本來可以活到80歲,由於遭到意外的打擊,氣不過,思想怎麼都想不通,於是在30歲或40歲就去跳樓了。他的跳樓,是不是前生註定的呢?一個小孩子本來可以很健康地活著,由於父母不懂得照顧,一天到晚給他吃一些不好的東西,弄得小孩三天兩頭不是發高燒,就是拉肚子,面黃肌瘦。這是不是前生註定的呢?又比如說:一個人幹壞事是不是前生註定的呢?假如是的話,他應不應該負道德或法律的責任?佛法講因果,它更強調因緣,而宿命論講的因果,是一種機械的因果觀,在佛教看來是錯誤的。

儒家也講因果,主要從現實社會去說明。儒家不講死後的問題,如《論語》中有位弟子問孔子,死後的事情怎麼樣,孔老夫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說我們現在連生的問題都搞不清楚,死的問題就更不要談了。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對鬼神問題、死後問題,孔子是不談的。所以儒家講到因果問題的時候,如《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顯示了儒家因果與佛教因果的分歧。佛法的因果講三世,以過去生種的因,導致現在生的結果;現在生種的因,招感未來生的結果。這就說明,因果貫穿著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即前生、今生、來生。而儒家僅僅講人的一生一世,對於因果的問題,自然無法從一個人的生命現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釋到子孫後代的身上。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說一個家庭,祖宗積善行德,就會感得賢善的子孫;而「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父母多行不義,就會出現不肖子孫。這個說法似乎有理,但卻不是必然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現實社會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會出現孝子賢孫;父母道德敗壞,子女也並非個個都是品德不良。比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堯、舜,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賢明的君主,可是他的兒子丹朱,卻是非常的不肖;舜的父親,名叫瞽叟,據說是一位品行不怎麼樣的人,可他卻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所以儒家從子孫關係上來解釋因果現象,顯然很難說得通了。這是因為不瞭解因果自身的規律,才會出現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

現代科學也講因果。現代科學是比較唯物的,科學對物質世界有很深刻地認識,但是對人類的精神領域卻相對無知。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來考察大自然的物質現象,而對於人類的心靈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正如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發明儀器,來測量人的體溫,但卻沒有辦法發明一種儀器來測量人們心中的煩惱,看看你的煩惱已經達到多少度了,是80度還是90度?再繼續煩惱下去是否會就達到100度了?科學沒有能力製造出一種能切除人類煩惱的儀器。所以,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心靈上存在的困惑及煩惱,卻不見絲毫的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唯物論者是一世論者,他們看不到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因而只能從社會現象談因果:一個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壞事,就會讓他人遭殃。就像當你殺人、偷盜、搶劫、強暴、詐騙時,必然會有人受到傷害。這是從社會現象來解釋因果關係。事實上的確是這樣,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應。但是,這不是從因果規律自身來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流。我們經常聽很多人說,我幹好事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行善積德,但卻事事不順遂,窮困潦倒;而那些幹壞事的人,卻飛黃騰達,官運亨通。這樣一來,有些人難免抱怨老天不長眼,或乾脆失去幹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價值觀。從人死如燈滅的角度來說,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對社會的影響固然不一樣,但對他自身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難怪中國古代楊朱說:「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那麼,佛法如何闡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業道經》便是一部介紹善惡因果與人生命運關係的經典。在沒有進入正文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因果方面的四個內容:

1)相信有善有惡。人的行為有善的,有惡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有人說: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就如警察與小偷,誰善誰不善?在警察眼裏小偷是惡,而自己在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的財產不受侵犯,自己的行為是善。但在強盜眼裏,警察是惡,因為警察沒收了他盜竊的錢,讓他進大牢,甚至被槍斃。在不同人的眼裏,站在不同的立場,善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因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對於沒有學過佛法的人,是很難正確認識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有善有惡。關於善惡的定義,在《十善業道經》裏講得非常清楚。

2)相信有業有報。業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都會有結果的。由於一般人「近視眼」的關係(這種近視不是眼睛的近視,而是認識的近視、智慧的近視),往往認為:幹好事,幹完就結束了;幹壞事,只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幹完也就完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是佛法認為:一個人做了善的行為,或者不善的行為,將來都會有結果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至於結果什麼時候產生呢?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是現生受報,有可能是來生,乃至要經過更多次的受生。什麼時候條件成熟了,什麼時候就會產生結果。

當一個人幹了好事,或幹了壞事之後,心裏就會留下一種影像。幹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寧,幹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這種行為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自身的思維裏,佛法把它叫做種子。當我們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為還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復,一旦因緣成熟,內心的種子跟客觀條件產生感應,果報就成熟了。

3)相信有前生,有後世。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斷。生命象鐵鏈一樣,一環套著一環,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跟一個人的前生有關係,它不能離開前生;這個環節,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暫的,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止盡地在延續。人的生命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生命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念和行為。假如一個人觀念正確,注重止惡行善的修養,生命就會得到昇華。反之,觀念錯誤,貪婪無恥,無惡不作,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4)相信有聖賢、有凡夫。有人說:人與人都是一樣的,差不了多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質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質很低。因為,人畢竟還是存在天賦的問題。生命素質高的人,生下來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質低的人,一時也很難提高。比如說,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薩,內心充滿著慈悲、智慧、道德。相反,有的人愚蠢如豬狗,殘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蠍。當然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從無始以來的延續中逐漸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為十個層次,叫十法界。十法界的內容,包括六凡四聖。六凡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四聖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個層次,假如我們不斷地學習佛法、修行,不斷地揚棄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層次就會得到不斷提升,乃至成為佛、菩薩。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對人生缺乏正確的觀念,一天到晚培養自己的貪嗔癡,生命層次就會越來越低,將來下地獄、當畜生,或成為螞蟻、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生命層次有高低,但生命並非一成不變。佛法認為,生命是無常的,是緣起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成就人天果報

佛法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而發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偶然的。有的人說,我摸彩票,一下子就中獎了,這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偶然的,因為你的命中有這份福報,你才會中獎;假如你的命中沒有這份福報,那是不可能中獎的。所以,看似偶然,其實並不偶然。也就是說,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從十法界眾生來說,成佛有成佛的因果,升天有升天的因果,做人有做人的因果,當畜生有當畜生的因果。六道或四聖,都有它的因果,不是沒有因果的。佛經上說:「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這就告訴我們,彌勒菩薩並非天生就是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天生的佛陀,他經過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下一任的佛陀,現居兜率內院,經過長時間的修行,功德圓滿,才能成佛。另外,大家熟悉的阿彌陀佛,也是經過長時間的修行才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

再如做人,做人有做人的因果。你看世界上的人差別很大: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貧富美醜,各各不同。假如不瞭解佛法的因果原理,就會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哎呀!人家怎麼那麼走運,什麼好處都讓他碰上了,我怎麼就那麼倒楣呢?我的能力也不比他差呀?是的!在現實社會上,當官的不見得就比他部下能力強,不是有許多當秘書的比他的頂頭上司更有才華,學曆更高嗎?我們再看看古往今來的那些皇帝,蠢才很多,倒是皇帝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們,有的本事要比皇帝大得多了!這是因為命運不同,各人的因果也不一樣。

不相信因果的人,就會怨天尤人。相反,明白了因果道理,就會知道「各有因緣莫羨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果,不必去羡慕他人。命運可以由自己來改造,因為人生是無常的。我們要記住:人生是無常的。今天的皇帝,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今天的富翁,明天可能成為乞丐。而世間的許多榮耀,都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反之,一個貧窮的人,只要勤奮努力,終有飛黃騰達的時候。我們明白了因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就會懂得了如何設計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人生。

我們如果來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內容大體上是相似的。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把五戒比喻為「通往人天的護照」。護照是出國用的小本子,有了護照,才能夠簽證出國。同樣,我們為了成就人天果報,就要持五戒,修十善。只有這樣,來生才能繼續做人,或者升天。

人道在修學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六道裏面,天道比人道有情福報大。像欲界天,物質環境非常優越,沒有任何災難,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天災人禍特別多;色界天的眾生能夠享受禪定之樂,也比我們快樂。但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是以天堂為歸宿,認為天堂是最理想的去處,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天堂。惟獨佛法不以為然,佛法從通達真理、成就解脫自由的角度,認為天堂不好,人間才是最好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升到天上的人太快樂,不懂得修行,一旦天福享盡,就會墮落。人間則有苦有樂,人由於能夠感受許多的痛苦,才想盡辦法改造自己,認識世界,改善生存環境,使自己的人生過得幸福、過得快樂。人類文化和文明,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改善世界整個過程的結晶。人類因為不斷地探索宇宙人生,才會發現真理,發現解脫的途徑;而沈溺在快樂中的天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天上的人不懂得修行,也就不會成佛。釋迦牟尼佛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人道是六道中的樞紐,一個人升天、下地獄,或當畜生,都是以人為中轉站的。所以,把握好人身,如何利用得到的人身,好好的修行,為改善未來的生命服務,這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修五戒十善,可以成就人天果報。十善,是作為人所應有的道德。就是說,作為人,應該有人的道德。儒家講到人的倫理,有五倫。儒家認為,一個人要做得像個人樣,就要遵守五倫,五倫是孟子所說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佛法認為,一個人要做得像個人樣,符合人的道德標準,就要遵守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戒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關於十善的內容,下文要做具體的介紹。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為,我們只有現在好好地做人,來生才有資格繼續做人。如果這一生你已經得到了人生,而不好好地做人了,就會失去做人的資格,來生就不能再做人了。就像一個人考上大學,在大學裏不好好地讀書,考試分數不及格,就會被學校勒令退學。

.安定社會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總是處於不安定中,對社會安定破壞最大的,莫過於戰爭。打開人類歷史,可以說是戰爭的歷史。就中國歷史而言:春秋戰國時期,打來打去總是不停,今天這個諸侯國打那個諸候國,明天那個諸候國又打這個諸候國。春秋戰國之後,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不久又是楚漢相爭。劉邦建立漢朝後戰爭結束,但到了漢朝未年,爆發了農民起義,又是戰爭。尤其是進入三國時代,戰爭更厲害了。然後是晉的統一。晉統一之後,又是五胡十六國的戰爭。接著是隋唐的統一。唐朝末年農民起義,又是戰爭。總而言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

人類社會總有許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便是太平盛世,也沒有絕對的太平,你能說在太平盛世就沒有一次謀殺案嗎?不可能。太平盛世就真正是路不拾遺嗎?這也不可能的。假如把人類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歸納一下,不外乎四種內容,就是殺、盜、淫、妄。殺,指殺生,戰爭是殺生,暴力、殺人放火是殺生,殺豬宰羊也是殺生。偷盜,是不與取的行為,指沒有取得物主的允許,把他人的財富占為已有。偷盜的內容,不只是偷的行為,因為不但明偷是偷盜,像坑蒙拐騙都是偷盜的內容。邪淫,現代社會,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貞節觀念淡薄,兩性關係開放,因而邪淫的現象很普遍。邪淫一般是指,為社會法律和道德不承認的男女關係。妄語,指說假話,用一種不真實的語言,去傷害他人,以達到個人的目的。當今社會,做生意的人很多,有些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爾虞我詐,欺騙他人。

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不外乎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為什麼會產生這四種現象呢?會不會跟社會制度有關係呢?當然與社會制度有關係,但這不是根本;還有最根本的,就是人心。也就是說,社會上有殺、盜、淫、妄的存在,是由於人心有貪、嗔、癡煩惱。人類內心的貪、嗔、癡煩惱假如沒有解決,既使擁有良好的社會制度,人類社會依然不可能會太平。貪、嗔、癡使社會充滿著不安定。

人類因為貪心而殺生,古代社會為什麼有戰爭呢?無非是發動戰爭的人想佔有別人的國土。近代的兩次世界大戰,是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想佔領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也是為了佔領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稱霸全世界。在安定的社會時期,貪心會引起謀財害命,有時兄弟姐妹之間為了繼承父母的遺產,也會相互殘殺,置骨肉之情於不顧。貪心也引起攔路搶劫,拐賣婦女兒童,販毒走私,製造假鈔。貪心也引起邪淫,人因為貪著美色,看上了對方,喜歡她(他),貪著她(他),又沒有合法的因緣走在一起,就會產生邪淫的現象。由於你希望跟她(他)永遠在一起,這樣就導致了第三者插足,使好端端的一個家庭妻離子散。

嗔恨心也會引起殺、盜、淫、妄。古今中外的戰爭,也有因為嗔心引起的。像古代一些部落或國家之間的戰爭,往往是由於世代結下的怨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兩個人平常為什麼會打架呢?也是由於嗔恨心生起,失去理智的惡果,甚至達到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程度。有時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就鬧出了人命。嗔恨心引起偷盜。人有一種很不正常的心態,叫做嫉妒心,有些人看到別人事業成功,就覺得滿不是滋味,如果這個人跟他關係好還沒事,假若沒有關係,或冤家對頭,這個人看到他(她)飛黃騰達了,心裏就會難受,想盡辦法給他(她)放放血。

嗔恨心也能引起邪淫。如社會的強暴現象,有的犯罪分子作案時,先淫後殺。有些男的貪美色,見某個女的長得漂亮,去追求人家,遭到女方拒絕,於是就去強姦。一旦遭到反抗,就把對方打暈,先奸後殺。又像日本鬼子在三四十年代,帶著嗔恨心姦淫中國、朝鮮婦女,然後開槍殺害她們。嗔恨心會引起打妄語、說假話。因為看你不順眼,不喜歡你,於是就說假話去傷害。

貪、嗔、癡是人類社會一切不安定的根源,只要人類存在著貪、嗔、癡,人類社會就不得安寧。假如貪、嗔、癡少一點,社會的安定因素就會多一點。所以,要想改善社會,首先要改善人心,不能光從社會制度下手。光從社會制度上下手,這是枝末,而不是根本;只有從人心上來改善,這才是根本的。儒家在這一點上說得好,認為改造世界,要從修身上著手。修身,是注重自身的修養。儒家對修身又提出四個內容:就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是改造思想,改造自己的貪嗔癡。一個人只有經過對自我生命的改造,對貪嗔癡的改造之後,才能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反之,假若我們沒有修身的基礎,既使家庭事業有成,但最終的結果都是很糟糕的。

人類想要建立安定的社會,就得奉行十善。佛經裏講,轉輪王出世(轉輪王是印度理想的君主,就如中國歷史上的黃帝、堯、舜一樣),以十善治理國家,他們的法律就是十善,教化人民按照十善去做。如果整個社會都能奉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我們想一想,這樣的社會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因此,只要有一個人信佛,一個人修五戒十善,社會就會有一份安定因素;有兩個人,就會有兩份安定因素;有三個人乃至更多的人,就會有許多安定因素……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奉行五戒十善,那麼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人間淨土,就是太平盛世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祖師雲:「念佛最勝最易,極善最上。」

念佛法門最殊勝、最容易,是善中極善、上中最上。

我們一般的人,對念佛法門的認識有所偏差,要麼認為很殊勝、但不容易,要麼認為雖然容易、但不殊勝。大多數人覺得「念佛當然很容易了,三歲小孩都會念,但是就這樣子念念佛,也能往生嗎?如果不再加上其他的修行也可以嗎?」他認為念佛雖然容易,但不殊勝,認為誦經很殊勝,超過念佛的功德,觀想也超勝念佛,修別的法超過念佛,「我沒有辦法修別的,如果有辦法,我就修別的了,沒辦法,只好修念佛」;也有的人認為念佛雖然殊勝,但是不容易,「念佛當然殊勝了,可是要達到清淨心才殊勝,要達到禪定一心不亂、工夫成片才殊勝,不然的話,散心稱名不殊勝」。要麼許殊勝、不許容易,要麼許容易、不許殊勝,這都是有偏差的。

念佛法門不僅最殊勝,而且最容易,兩者是不能分開的,光殊勝,不容易,就不叫殊勝了,因為容易,才叫殊勝。雖然殊勝,但是我們做不來,沒有利益,就沒有推廣的價值,就不殊勝了。

比如說農民選種優良品種,有兩個品種:一個品種呢,只要撒到地裏,不需要悉心照料,自然就會收穫很大;另一個品種,收穫也很大,但是必須要專門護理,白天晚上都要照料它,專家才能做得到,一般的人做不到。那麼,這兩個品種,哪一個更是優良品種呢?大家沒做過農民也知道,第一種才是真正的優良品種,種子好,撒下去就可以豐收。

念佛就是這個道理,不但殊勝,而且容易,殊勝和容易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殊勝。單是殊勝,不容易,就不能稱為殊勝──好是很好,但是與我們無關;如果單是容易,而不能了脫我們的生死,這個容易有什麼意義呢?

又容易、又殊勝的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人人可念,人人可證,人人可離生死,善中之善無過此善。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這整個一部書可以說就從「勝」和「易」兩方面開展念佛。如果我們懂得了念佛有「勝」和「易」這兩個功能,自然就一向專念了。

為什麼有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修別的雜行雜修呢?就是認為念佛不殊勝,不如誦經,不如坐禪,不如拜懺,甚至把念佛作為輔助,把別的作為主要的,或者說「念佛是主要的,但是還不夠,要別的來補助」,不能體會到念佛的殊勝。如果真正知道念佛是「極善最上」,沒有超過念佛的善,沒有比念佛更上的功德,那你所有的時間,都會拿來念佛了。你正要拜懺,一想「念佛極善最上,來念佛吧!」這個不是觀念,是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種意志。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見到佛光,不能體會到佛對於一切眾生的真實功德,都是因為業障深重,所以見不到,體會不到。消除業障的方法很多,大乘經裏面所說的種種法門、種種修持,無非都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但是很少人相信。為什麼不相信?業障太重了。清朝乾隆年間的慈雲灌頂法師,這在清朝一代也是很有名氣的一位法師,他的著作很多,他在《觀經直指》裏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世間人業障、罪障很重,所有一切經法、懺法都消除不掉的,最後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把罪障消除得掉。這句話是很不容易說出來的,他對於這些法門要是認識不清楚,不能夠透徹瞭解,他怎麼曉得這句佛號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我們今天想求消業障、斷煩惱、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的經咒,這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一切經咒力量達不到的,沒有辦法的,最後還得求阿彌陀佛,我們為什麼不用這句「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去相信這句阿彌陀佛?

所以,只要一心稱念,念念無間。阿彌陀佛這執持名號修學的方法,實實在在講大勢至菩薩講絕了,也就是教給我們這個佛號要怎麼樣念才有效果,才能收到效果。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只要照他這個方法就收到效果了。「都攝六根」,這句不要去研究它,你只要真正做到「淨念相繼」,給諸位說,那個六根自然就收攝,就都攝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四個字「淨念相繼」。淨要注重,淨是清淨心。我們對它有懷疑,疑在裏面,心不清淨了,真的沒有疑惑。假如裏面還有夾雜,這心不清淨了。譬如有個念佛的人,這個老修行,現在聽到這個法門好,現在念佛了。過去是又念《金剛經》,又念《地藏經》,又念《藥師經》,現在統統不念了,這個心裏頭恐懼!不念《藥師經》,生病的時候藥師如來不保佑;不念《普門品》就沒辦法消災,好像把這些諸佛菩薩都分配了,哪個菩薩管什麼,哪個菩薩管什麼,樣樣都要念到,不念到不行,不能得罪一個,這就夾雜了。懷疑、夾雜,這個心態去念阿彌陀佛,不靈!為什麼?他不淨。「淨念」,是完全沒有懷疑,完全沒有夾雜,一心念。一心不是二心,念佛還想到別的,那就是三心二意,那不行!「相繼」,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不斷,這就行了。念念無間,那個效果,大勢至菩薩講得很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的光明遍照,你怎麼接觸不到?一定接觸得到的。所以要緊的是淨念相繼,這是我們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要這樣子去念佛才有感應,經上講的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各位善根具足,有福德,所以能修道,將來必有大成就。這是各位過去世所種的善根,不然就不能修道。我的師父王驤陸居士說:『能遇到這個法,是無上的善根,不然就不能修這個法,即便是修了,也修不下去。』各位虔心修法,說明各位善根和福德具足,只要堅持修下去,必定有大成就。

本來一切眾生,都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無漏智性。只是我們迷住了外相,追逐外相而忘失了本來,只要我們回頭就行了。所以我常說,學佛成道沒有難處。因為本來一切具足,都有佛,不是我們沒有佛性,佛性不是修出來的。學道要成,根本在悟。大道在悟不在修。悟,就是明悟、醒悟。『我們本來就是佛,不要追逐外相,不要把自己的本性光明遮蓋起來。』所以道是悟,不是修。只要返本還源,返璞歸真、歸於本來就行了。所以學佛成道,沒有難處。

我們只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要著相,認知所有的『境』和『相』都是妄想境,是我們們真心顯現的影子。反過來,一切『境』和『相』,就是我們的性。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裏說:『心是根,法是性,兩者猶如鏡上痕。』根和性是相對的,有如鏡上的灰塵。其實,所現的一切色相、音聲、香臭等種種東西,都是自己的法身,也就是自性的顯現。識得真,一切都真,一真一切真。反過來說,不認識真,不識得本性,一假,一切都假了。如果跟著假去轉,你的根本佛性也被它包起來,跑到假的堆子裏去了,雖然有真跡也不顯,如同一顆大珍珠滾到爛泥裏,被爛泥包住,珍珠也不見了。所以,如果我們識得本性,一真一切都真,都是自已,一切色相,都是自已的化身佛。因此,學佛成道沒有難處。

我再三講『一念斷處』,也就是前念已斷,後念不起,那個了了分明的靈知自性,它是先天地而生、後天地而不滅,那就是自己的本體。你要再去找,沒有了,那裏有啊!認識這個本來,不再疑惑,時時保護它,不要忘記,那就決定成道。六祖大師問他的徒弟南嶽懷讓:『我們的本性,染汙不染汙啊?』南嶽答:『修證不無,染汙即不得。』本性光明,不染汙,它不因我們有無明就失掉光明,猶如珍珠,雖被汙泥包裹,只要把爛泥洗掉,珍珠還是珍珠。雖然不染汙,但『習氣』卻很壞。習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它是多生累劫積成的,是積垢。我們常說『積重難返』,就是指人的脾氣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很厚也重,一下子推不倒它,所以要漸漸去除,也就是在事上要漸漸去修。當然,有頓修、頓悟、頓證,可是,那是大根器,大根器才能頓修頓悟頓證,那是過去世漸修漸悟漸證所積累的,沒有過去世的漸修漸悟漸證,就沒有後來的頓修頓悟頓證。所以都是漸修漸證,是曆劫多生的積累,修、修、修,積累到一定程度,『呵!一下子頓修頓悟頓證了。』

所以,積累起來的『頓』,就是現在的『漸』,都是這樣子的。不要怕,更無須疑慮,只要時時刻刻做工夫,不忘記『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就行了。人壞就壞在惰性上,一下子推三阻四的不去修了,例如修法時有人就以『今天有事忙啊』、『明天身體不好啊』,這就是惰性,惰性害人不淺,若能把惰性除掉,警惕的保護自已本的佛性。『再不保護它,等待何時啊!』。所謂『朝於斯、夕於斯』,要好好地保護。

學法三大難之一,肯定本性不疑難

學法有三大難,第一是肯定本性不疑難。要真的體認到當下一念斷處,那了了覺知的本性,『這就是』要承擔,要肯定,要不疑,蠻難的!難就難在疑。疑在什麼地方呢?疑在不發神通。人們往往都有『先見』──先人之見,以為發神通才叫見性,不發神通,就不是見性,見性就是要發大神通,沒有發神通,就沒有見性。這樣就自誤誤人,太可惜了。實際上歷代大祖師,都是先證悟,然後再通,即先悟後通。先通後悟有沒有?也有,但那是極少數,是宿世帶來的,叫『報通』。通是通,但不是開悟。

神通和開悟是兩碼事。我常以破山祖師為例,四川成都『雙桂堂』的開山祖師名叫破山祖師,他在寧波天童寺時,跟密雲圓悟禪師修法,那是明代,正是鬧張獻忠的時候。他在寧波天童專修法沒開悟,雖未開悟,但能出『意生身』,自以為了不起,『哦!我有神通了!』他年輕到外面去玩耍,看見一群鴨子,就抓只鴨子偷偷玩。

今天偷一只,明天偷一只,偷了四五只之後,鄉人發現鴨子少了,知道一定是被人偷去了。那好,我今天把鴨子放到河溏,躲在一邊,看看誰來偷,就把他抓住。果然,破山又來偷了。『抓賊啊!趕快抓賊啊!』破山拿起鴨子就跑,他『意生身』跑得多快呀!鄉人怎麼能追得上他。鄉人看見破山跑到廟裏去了,就在天童寺門口破口大罵,這才真叫『罵山門』!

『你們這些禿驢,說得好聽都是修道的,不吃葷;守戒的,哪里知道,非但吃葷,還偷,還做賊!』鄉人就在山門這麼罵,把知客師罵出來了!『你這個鄉人怎麼在這裏罵人,我們寺裏的清規很嚴,沒有犯戒的人,你這樣污辱我們,是要下地獄的呀!』『哦喲!還下地獄呢,是你們先下地獄去!你們的和尚偷了我的鴨子,我看著他逃進廟裏去的。』『哦,真有這種事情嗎?』『當然了,難道我還會冤枉你們嗎?』知客師聽鄉人這麼說,就說:『真要是這樣,那我得查出來,是誰破壞了戒律。來吧,我帶你去查。』

天童寺的房間說有九百間之多,知客就帶鄉人一間一間地查,連廁所都查。沒有。『沒有吧!你這個鄉下人真是罪過喲。我們這裏都是修道人,不會有這種的事。』鄉人說:『你們這麼多房間,轉來轉去,都轉糊塗了,一定還有哪一間,我沒有走到……』『都走到了,那裏還有沒走到的呀?只剩下一間禪堂是反鎖的,人家正在打七,不好去!打七的人也不好出來,都在用功……。』鄉人又吵著說:『好,你不讓我進去看!』『哎呀,不是不讓你看,打七用功,破壞人家的慧命,那你的罪更大了!』『你不讓我去,你理虧了吧。你心裏有鬼!』

吵著吵著,把圓悟方丈給吵出來了。『你們吵什麼?』知客師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稟報,方丈說:『好,你把鑰匙拿來,我頜你進去看。』禪堂裏光線很暗,打七的人沿著四壁坐著,禪堂當中空著可以『經行、跑香』。鄉人一個一個都看了,沒有,他呆住了。『我說沒有吧!』知客師小聲地說。方丈說:『你找不到,還是我幫你找吧!』方丈走到破山的面前:『你拿出來吧,你衲子裏的鴨子!』嘎,嘎,鴨子叫著從跛山的袖子裏跑出來。圓悟禪師指著破山說:『神通是有啊,佛法未夢見在,趕出山門!』破山原以為自已已經成道了,原來佛法還未夢見在,就祈求方丈:『請和尚慈悲,為弟開示。』圓悟說:『你破壞清規,廟不能住了,出去參,父母未生之前是什麼樣子?到外面去參,像你現在這個樣子,還出陽陽!不相干,不相干!』破山有神通嗎?有!開悟了嗎?哦,不相干!

開悟是悟到本體本性。本體本性是沒有東西,但又能顯現一切東西。要知道,本體是本空的,是『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跛山搞的是邪泫神通,是著相,所以,著相的人有神通也不算開悟。現在,人們都把『悟』和『通』擺在一塊,混為一道。你說你開悟,見性了,你要發神通;你若沒發神通,就是沒開悟。其實這是兩碼事。『悟』是醒悟,不再著相,一切都找自已,根就是境,就是塵,都是我們的法身。所謂『神通』,就是一切時,一切處能起用。本性起用叫『神』,即神用無邊。『通』是通達無阻,沒有妨礙,你住境,就是有妨礙,有阻。所以吃飯睡覺、運水搬柴,都是神通,那樣不是神通啊?人就是執著,大家都能的,不算是神通,我能人家不能的,才算神通。眾生就眾生,不從根本上著力,愚昧貪執,討便宜。禪宗祖師罵這種追求神通的人是『偷(賊),一不死。』真是一針見血。你修道是為了追求所謂的神通,這就障礙了自已,不承認當下一念斷處就是自性,不肯承當,不敢承當,所以第一難,就難在肯承當而不疑。

第二難,就難在保護它

第二難,就難在保護它,不忘記,時時刻刻,行、住、坐、臥都不要忘記保護自己。保護的方法,八個字,即: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我們的念頭,都是從內心裏,咕嚕咕嚕的翻出來,所以說『家賊難防』,是家賊不是外來的,是防不勝防的。有一首偈子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自太平。』『六賊』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中軍主帥』指我們的『主人翁』,念頭一起,不隨它轉。外不為境遷,如八風不動,無論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違,如如不動。像蘇東坡,他自認為已經八風不動了,於是寫了一首詩給佛印禪師,佛印在他的詩上批了兩個大字-『放屁!』蘇東坡不服,過江找佛印理論。佛印見蘇東坡怒氣衝衝來了,『呵!好一個八風不動!一屁卻把你打過江』。所以,保護,不忘記,蠻難的。

第三難,保護不死難

第三難,難在綿密保護之後,保護不死難。要保護,但不能死掉。人們往往保護保護,不要動、不要動,就死掉了。學佛就是要活潑潑地,要活潑起妙用,不能死掉不動,若死掉不動,就成了死水不藏龍了。

透過這三難,就成大道了。也就是說,一,認識本性不疑惑;二,綿密保護不忘記;三,在不忘記保護中,不死,要活潑潑地。三難能透過,一定成就大道。人人都能成道,之所以不能成道是:第一,不認識本性,執著外相。迷住不放,就完了。我們壞就壞在一天到晚,妄心顛倒,那怎麼成道呢?第二,不知道訣竅,修法怎麼修祛,不得訣竅。修道不難,要有訣竅。第三,曉得訣竅不去做。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是為不知。』知道了不去行,不去做,等於不知道。苦行而不知,還可以致知。現在我把訣竅公開,就是大家不肯去做。我們要在行住坐臥、時時刻刻保護它、看住它,經常要提醒自已:『主人翁,惺惺著』,不是打坐一個時光,別的時間都忘記,放野馬了,那怎麼能成道啊。歷代祖師都是綿密保護的。

六祖大師悟道後,隱匿在獵隊中保護自己,就是做工夫,六祖之以後,都是保護,後來的『牧牛行』也是保護。『牧牛』就是放牛,鞭子高高舉起,牛鼻繩抓得緊緊的,只要犯人家禾稼,就把鞭子抽去。『禾稼』就是動念。念頭一動,就把它扭轉過來。所以祖師們常問弟子:『你怎麼樣了?』有的說:『我三年之後,一切都做得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利用這一次短短的幾天時間,到這裏來看看這邊的環境,現在整理得也有點規模了;非常難得,因緣很殊勝!我們相信,淨宗將來在澳洲跟紐西蘭這兩個地區,非常有前途。這個無量功德,都是你們每一位同修所修的,也是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加持給大家的。希望大家有信心,一門深入,老實念佛,解行並重。行門,我們要老實念;解門,經要聽,不能不聽經。不聽經的是什麼人?完全沒有疑惑了,虔誠肯定,這種人可以不用聽經。如果還有懷疑,對西方極樂世界,還不是真的很清楚,你聽經就有必要。聽經是增長你的信心,增長你的願力,道理在此地。

經熟了之後,你懂得怎樣修學。特別是我們還沒有往生之前,我們的身體還在世間,還不能離開人群、社會;我們如何應付這個社會?怎麼過生活?這些都在經教裏頭。所以那個老實念佛不要聽經的,那是什麼人?那是什麼工作都不做了,什麼人都不要往來的人,專門在念佛堂念佛的,真的叫做『萬緣放下』,那種人可以。如果你還跟社會接觸,你就必須要懂經教,你才知道怎麼應付這個社會,怎樣誘導社會大眾來學佛,自行化他功德才是圓滿的;所以聽經跟念佛一樣的重要。

我們的道場提倡的是『解行並重』,所以將來在外面再建一個講堂,講堂專門講經,屬於解門——勸信、勸願。這個地方作念佛堂就夠了,因為真正念佛的人並不多。將來打佛七,我希望每個月能打一次,參加的人以四十八個人為最好。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剛好四十八個人,如果還有多的人,排到下個月;人再多,再排到再下個月;使我們這個佛七,大家都覺得非常珍貴,非常難得——好不容易才爭取到一個名額。這就很有意思,很可貴了。

因為人太多,就雜心閒話得不到利益,而且我們準備都很困難。如果每一個月都是四十八個人,我們住的、吃的都準備這麼多,接待就很方便。所以我希望每一個月都打佛七,不管是此地、是外面,四十八位都是已經預先報名。如果每一屆都來參加,那就特別歡迎;屆屆都參加一定很有成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當然他們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與佛法都有很深的因緣,都有不可思議的使命,正如夏蓮居老居士當年在世的時候所說的。我有一年在北京,是他的孫子夏法聖居士告訴我的,夏法聖是黃念祖的學生,黃念祖是他祖父的學生,夏老有一次來看我,告訴我說:祖父(夏蓮居老居士)臨走往生的時候,告訴當時在旁邊的那些人說:『會集的這個經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而且這個經本,將來會傳遍全世界。』那時候他們聽了,都感覺莫名其妙,認為好像他快要走了,大概神智不太正常,怎麼會說出這種話來,那根本不可能的。現在想想果然沒錯,《無量壽經》確實是從臺灣、美國傳到中國大陸,現在的確是傳遍全世界了。所以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都不是普通人。

夏蓮居老居士他還有一段事蹟,是我在美國邁阿密講經的時候發生的,就是講『認識佛教』。原本那一次我在美國東海岸,從紐約、華盛頓DC到亞特蘭大,當中還有一站,最後一站到邁阿密。我在那時都是講《地藏經》大意。因為邁阿密有很多外國人來聽講,當時曾憲煒居士給我作翻譯,他翻譯的能力很強。我一看到有很多外國人,就把《地藏經》大意換成認識佛教。我說我講這個專題,你來翻譯,將來留錄音帶,一套中文的,一套英文的,可以幫助外國人認識佛教,瞭解佛教,這是一樁好事情。

曾居士學佛學得很雜,學禪、學密,很喜歡神通感應;而邁阿密這個地方,奇奇怪怪的人非常多,他常跟他們接近。我在沒去之前,先把《無量壽經》寄了幾本過去,是黃念祖老居士的批註,批註前面有一張夏蓮居老居士的照片;他就曾經拿這個照片,給那些外國有『通』的人看,讓他們看看這個人怎麼樣?結果那些人說得很准。他第一句話就告訴曾居士說:『這個人的身體是透明的,他不是普通人,這是菩薩再來的。』不是從人看,而是從照片上看出來的。什麼叫作透明的?實在講,沒有煩惱身體就透明瞭。我們這個身體,人家一看烏漆抹黑,裏面貪、瞋、癡、慢一大堆嘛!

這就是說明,夏老居士沒有煩惱,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的身體是透明的。而且他說:『這個人現在已經不在了,他在世的時候並不很出名,他決定是再來人。』肯定這句話。這是我到邁阿密的時候,曾居士告訴我的。而且這些有『通』的人,曾經告訴曾居士:『法師講經的這個道場,你們一般人看到的,好像只有這些人坐在這裏,實際上有天龍八部鬼神。』為什麼大家坐在這個地方,好像感覺到很歡喜?有佛光的加持啊!你不要以為這是法師口才講得好;不是的,是佛光加持。

這些外國人天天都來,曾居士說:『你們很有心。』外國人說:『不見得,我們也聽不懂。』他的翻譯雖然是翻得不錯了,究竟還是詞不達意;為什麼天天來呢?沐浴在佛光當中。他說:『感受非常舒服。』他說的佛光,現在科學家講『磁場』,確實不一樣!所以我們對於經典裏面所說的,將來佛的法運,一萬兩千年之後,一切經都滅了,《無量壽經》還留一百年。我們現在很清楚能夠看得出來,將來最後留傳這一百年的《無量壽經》,就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可以肯定。這個本子會集得的確是好,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所以我希望有能力讀誦、講解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發心出來學這部經,講解這部經。功德是無量無邊啊!令一初大眾認識這個法門,瞭解這一個法門,這一生就能得度。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怎樣叫老實呢?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做到這八個字,就是標準的老實人。

什麼叫「都攝六根」呢?實在說觀世音菩薩他就用這個方法成就的。《楞嚴經》觀音菩薩圓通章所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觀音菩薩修行的總綱領。「反聞」就是都攝六根;我們凡夫眼見色、耳聞聲,心都往外跑,都去分別、執著外面的境界,這個錯了。錯在哪里呢?《金剛經》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心是什麼?心是念頭、思想。

佛說「過去心不可得」,就是前面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說現在,現在成過去了;「未來心不可得」,那是後面不可得。這說明,你能得的那個心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就是你能執著、分別的那個念頭,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你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這不叫冤枉嗎!你所思惟的外面境界,佛說這是『因緣所生法』。不但世間法是因緣所生的,出世間佛法也是因緣所生的。凡是『因緣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換句話說,你所執的不可得。能執、所執統統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啊!

一切眾生迷惑顛倒,以為我有『能執著』的,外面境界是我所『執著』的,那叫打妄想。這個妄想打的時候,就變成六道輪回,變成三惡道,他就造種種業去了。所以佛在經上稱這種人叫做「可憐憫者」,真可憐。真是一場空,真的是——夢幻泡影,在夢幻泡影裏頭做活計,在夢幻泡影裏頭,造孽、受罪;你說這不是冤枉嗎?

佛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舍」,就是不要執著。佛法都不要執著,何況世間法?這個講得非常透徹,你一切都不執著,你心就清淨、自在了。那真是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自性般若現前,那就入如來地了。我們為什麼要打妄想?為什麼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一點希望諸位同修要特別注意,要時常提醒自己:『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你有沒有妨礙別人呢?跟諸位說決定沒有。你如果有能力妨礙別人,諸佛都拜你作老師。什麼原因?一切諸佛沒有這個能力?你哪里會有這個能力?你說會妨礙別人,那是巧合、因緣,哪里是你有能力?這是打妄想。『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因果定律。你怎麼有能力去改變因果?沒有這個道理的。佛菩薩都不能改變因果,經論上說得太多了,舉的例子也很多。佛如果有能力改變因果,我們還要修什麼行?佛如果不度我們成佛,他哪里叫慈悲呢?實在講佛沒有能力改變因果,一定是『自作自受』;你自己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還要你自己去把執著、分別、妄想除掉。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這是任何人都幫不上忙的,這才叫作真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雖然是過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沒有因緣依舊不能成就。因緣是什麼?因緣就是講解這一部經,使他聽到了,啟發他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這三個一結合,這一生當中就成就了,所以我們特別強調這部經。這部經的內容就是全部的《華嚴》,可以說《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批註。我們沒有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的精力講解、讀誦《華嚴》,受持《無量壽經》就很好了。

可是這一部經要能講得好,講得透徹,一定要熟讀《華嚴》,因為他裏面幾乎字字句句都是大方廣的境界,所以不深入《華嚴》,這部經要講得好很困難,這也是我們這一次,館長啟請講《華嚴經》的原因。我也想到如果有學生,我也願意開個小班來教《華嚴經》,使後繼有人。但是這要有很大的耐心,因為不是短時期能成就的。而且要能把一切都放下,全心全力來修學,這是佛法的圓滿法輪。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介紹我認識佛法的是方東美先生,這是民國四十二年的事。沒有多久我認識了章嘉大師,他老人家非常的慈悲、熱心的教導,我學佛的基礎是在他老人家那裏奠定的。三年之後章嘉大師圓寂了。隔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往後親近老人十年,到民國五十六年才離開台中,所以實際上我修學大乘佛法的時間是十三年。

到台中之後,李老師將淨土法門介紹給我,那時候我還年輕,也像一般人一樣,好高騖遠,總認為念佛法門是老太婆教,佛法裏面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典籍與派別,我們年輕人非常的嚮往,尤其是《華嚴》、《法華》。可是李老師以他的智慧、善巧、方便,誘導我們這些年輕人。我們雖然不能完全接受,但是受他薰陶的時間久了,對這個法門漸漸有了認識,生起信心,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實際上真正的瞭解、肯定這個法門的殊勝,是在往後講解《華嚴》十七年。我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華嚴經》,這十七年當中,八十卷華嚴講了一半,四十卷華嚴也講一半,都沒有講圓滿;以後常常到國外弘法,時間斷斷續續,沒有把這一部經講完。但是在《華嚴》裏面,我們肯定念佛這個法門,是無比的第一法門!

當年我忽然想到華嚴會上的兩大菩薩文殊、普賢。文殊菩薩曾經是七尊佛的老師,也就是他的學生裏面,有七個人已經成佛了。而他本人可以說是古佛再來應化的,久遠劫以前他就成佛了,現在示現在娑婆世界,作為毘盧遮那佛的助手,以等覺菩薩的身分示現。我特別留意這兩大菩薩,他們修學什麼法門?結果在《華嚴經》裏看到了,他們兩位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這使我感到很大的震撼!

然後再仔細觀察善財童子,這個華嚴會上所示現的得意門生,文殊菩薩的入室弟子,他學的是什麼法門?原來他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所以五十三參告訴我們:一個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應當怎樣修學。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真正的彌陀弟子,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他應該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與一切大眾應酬?這些都是我們非常迫切的問題,而且是不能不知道的問題,答案全在《華嚴經》上;這也說明《華嚴》是學佛人不可不讀的一部大經。

只是《華嚴經》的分量太大了,以我過去講經的經驗,如果將這一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大概需要三千小時;現代社會什麼人有這麼大的耐性,肯用三千個小時學一部經呢?也可以說是現代人業障比古人重,古人有能力,有這個機緣學這部大經,現在進入工業社會,下個世紀(廿一世紀)比這個世紀一定是更緊張;無論是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一定超過現在,換句話說時間是越來越少了。於是乎不能不求其次,還好我們發現了跟《華嚴經》同樣殊勝圓滿的經典,而分量卻少很多,非常適合現代人修學,這就是《無量壽經》。

古大德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文有長短不同,《八十華嚴》很長,《阿彌陀經》很短,可是裏面的義理、境界完全沒有差別;這話是清朝初年乾隆年代,彭際清居士所說。彭居士有一個很了不起的著作,就是《華嚴念佛三昧論》,這部著作分量雖然不多,內容卻非常豐富。近代黃念祖居士將這本小冊子在北京講過一遍,留有錄音帶,又從錄音帶整理成文字(講記),現在都出版了,諸位很容易得到,它是說明《華嚴經》是很重要的念佛法門。

我們再看看文殊菩薩對善財的教誡、叮嚀、囑咐,完全是教他親近善知識的心理與態度。這些教訓非常寶貴,非常的重要。善財第一位參訪的是吉祥雲比丘,這一位善知識代表的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會上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為什麼稱他作比丘?這個比丘的意思跟一般經上的意思不同;比丘是出家人,他出什麼家?不是我們這個田宅之家,妻子兒女之家,他出的是十法界之家;超越十法界是真的出了家。超越十法界之後到那裏去了?到一真法界去。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那個比丘代表這個意思。

十法界是家,六道是家,這個東西很麻煩!佛法法門很多,經論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在理論上說,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幫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就是成佛。理論沒錯,而事實上我們眾生根性不相同,經論裏頭常常大分為上、中、下三種根性。上根利智,那沒有話說,沒有問題;可是中、下根性的人就不容易,許許多多法門我們沒法子學,你依照他的理論方法去修,就是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從那裏說呢?不能斷煩惱,不能斷習氣。佛法修學成就與否就在此地,並不是說你每天讀多少經卷、打坐幾個鐘點、念幾萬聲佛號。不在乎這些,在乎你煩惱斷了,妄念少了,這叫作功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