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兄弟從小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哥哥是個有智慧、善良、厚道的人,雖然從小受父母疼愛,卻沒有一點驕傲和貪念。

父母過世後,他體悟到人生的無常和短暫,常到寺廟追求佛法,親近善知識,過著感恩、滿足、無所求的生活。

弟弟就不同了,他很認真地賺錢,謹守父母留下來的產業,他對哥哥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很不諒解,心想:父母留下這麼多財產,為什麼哥哥不一起努力,將財產再增加呢?

有一天,他看到哥哥又是一身簡單的裝束準備出門,就以輕視的眼光及不敬的語氣對哥哥說:

「你吃飽沒事,只會去寺廟,為什麼不把父母留給我們的財產好好守住?

你這麼不負責任,對得起我們的父母嗎?如果他們還健在,不知會多心痛!」

哥哥聽到弟弟的冷言冷語,還是很自在地說:

「人各有志,難道努力賺錢,才叫孝順父母?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是要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去做利益他人的事。

我時常去寺廟向師父請教佛法,就是發願生生世世用健康的身體和智慧來為人群付出,這種功德是父母給我的,也才能真正回報父母恩。」

弟弟聽了很不高興,覺得哥哥不可理喻,就不再理他。

哥哥還是逍遙自在地出門了。

過了二十年,哥哥看透人世間的道理,出家了。

弟弟則仍在塵世間勞碌地做生意,擁有比父母在世時更多的財產。

然而人生無常,過了幾年,弟弟生病往生,哥哥則是一位精神敏睿、智慧飽滿的法師。

有一天,法師出門遊化,看到一群商隊,趕著載滿貨物的牛車要到市集販售。

其中有一頭老牛,雖然身軀肥壯,皮毛也還不錯,偏偏無力拖動車子。

牠的主人很心急,不斷地抽打牠。

這頭牛被打得蹲了下去,牠的主人看到其他牛車已經遙遙領先,擔心自己搶不到生意,就把氣都出在這頭牛身上,更加用力鞭打牠。

法師遠遠看到這個畫面,心中不忍,就快步向前想阻止。

走近之後,這頭牛竟淚漣漣地發出悲鳴,並抬起頭來,好像要對法師說話。

法師入定看出這是弟弟投胎轉世,於是對牠開示:

「過去你只貪著財產、利益,不知道要好好運用身體布施,今天才會落得這麼苦啊!」

這頭牛聽完,淚水不斷,趴在地上發出悲鳴聲。

法師對牛主人說:「這頭牛的過去生和我有很深的血緣,他在世時在名利紅塵中競爭,只知守住財產,不修行布施,如今淪為牛身。你能不能把牠讓給我,讓我盡一分心,免去牠這一生的折磨?」

牛主人看到這種情景,心生警惕,體悟到人不能貪慳,並答應把這頭牛送給他。

法師將牛帶回寺廟,每天對牛說法;每次出家人齊聚論法聽經時,這頭牛也都會主動靠近,乖乖地趴著認真聽法;最後,終於在寺廟裏安養天年。

生無常,卻有很多人以為是「常」,沈迷在欲的享受,沈迷在爭取名利、地位。

當生命的無常一來,平時努力爭取的世間財產,又能帶走什麼?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布施修行,才是對自己生生世世人生的最佳保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色暗了,雲谷禪師掩上庵門開始打坐,自從來到鎮江棲霞山,這是他每天固定的功課。江南禪法傳到了明朝已經沉寂多時,就連這風光一時的棲霞山道場也荒廢不堪。偶然路過此地的雲谷,卻喜歡上這裡不被打擾的清幽,便著手蓋了一所庵房修行。

在這樣寂靜的夜晚,誰會跑來這荒郊野外呢?

但就是有一個笨賊闖入了庵內,只是空蕩蕩的殿堂除了一尊佛像、一對香燭和一只破舊的蒲團外,什麼也沒有。他溜進廚房翻找老半天,也只發現鍋內幾顆冷掉的饅頭,心裡開始對這次行動毫無斬獲感到失望。

於是,他躡手躡腳地爬進禪師房間。雖被禪師背對著的打坐身影嚇一跳,卻眼尖看見近門小桌上有一袋香火錢,正當他快速伸手一摸時,禪師突然咳嗽一聲,嚇得他趕緊逃跑,但奇怪得很,始終找不到殿堂的門。他在殿內連跑十幾圈,最後只得找個角落坐了下來休息,不知不覺竟然睡著了。

隔天,一早來打掃的老信徒發現了,抓他到雲谷面前認罪。

雲谷語氣平和地說:「我還以為昨晚殿內有一隻大老鼠跑來跑去,原來是你啊!」

賊兒叩頭裝可憐地求饒說:「我的老婆生重病,需要錢看醫生,偏偏我又失業了,不得已才來偷竊。」

抓他的老信徒反駁說:「師父,別信他,把他送去衙門關起來!」

賊兒跪在地上哭天喊地:「我才剛從牢裡出來,這一回去一定會被打死,請師父原諒我,我下次再也不敢偷東西了!」

聽完賊兒的說詞後,雲谷問他:「你真的知錯了嗎?」賊兒點頭。

雲谷又問:「你真的能改嗎?」賊兒又點頭。

雲谷把賊兒所偷的錢遞給他,和藹地說:「這是你要的錢財,拿去吧!當作是我送你的禮物,現在你可以走了!記住,以後不要再當小偷了。」

賊兒連連道謝:「師父!謝謝您的慈悲。」不敢拿錢,掉頭就要離開。

雲谷叫住他,把錢塞到他手裡,又請老信徒把廚房的幾顆饅頭也拿給他:「把這當做你的資糧,你餓著肚子又身無分文,走投無路時一定又會去偷了。」

賊兒抱著東西,感動得落淚說:「師父,我一定會報答您的恩情!」

一旁老信徒也讚歎說:「師父您真慈悲,連對待一個賊都這麼慈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個小鬼為了一件事起爭執,過路人問:「你們為什麼爭得面紅耳赤?」小鬼回答:「正好你來仲裁一下,幫我們分一分這只箱子、一根枴杖和一雙鞋子。」路人問:「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價值,值得你們這樣爭吵?」小鬼回答:「箱子裡有食物、衣藥等等;這支枴杖可以驅走壞人,不怕被人欺負;穿上這雙鞋子,就可以健步如飛。」

路人聽了,心裡覺得很可笑,臉上卻故作正經地說:「好!讓我好好地幫你們分配,但是你們要迴避一下,退遠一點,不要打擾我思考。」這兩個小鬼就乖乖地退得遠遠的。路人趁機拿起枴杖,抱起箱子占為己有,再把鞋子穿上,果真健步如飛,離開前還回頭對那兩個小鬼說:「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做,箱子要自己抱、枴杖要拿起來、鞋子穿上,那就真正能健步如飛!」

這是則寓言故事,箱子比喻為布施,枴杖如持戒,那雙鞋子則代表精進。學佛和行善事都一樣,去做就對了。行善是本分事,做了也不用爭功德;如果還沒做就計較功德,那實在是了不可得。修行要守持規戒,規矩若守持得好,煩惱自然不會擾亂內心,便可以降伏煩惱,及時精進。持戒是本分,守於內心、淨化自心,下功夫所顯現出來的便是德相。

大家都知道行善就是功德,但若只是執著於「知」,而不投入去做,即使有再多寶藏、功德,也是得不到的,一心只想爭取,又怎會有所得?最終也只爭得滿心煩惱,這也不幸福!唯有身體力行,則不必爭,就有別人奪不去的收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位讀書人,去拜訪老和尚,老和尚隨緣轉述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並希望他能發願往生。

可是這位讀書人卻回答說:「我三餐最喜歡喝杯小酒,配點花生米,想請教大師,極樂世界有沒有小酒和花生米?」

老和尚實在很難正面的回答,只好說個故事給他聽。

老和尚說:「西方極樂世界我尚未去過,有沒有酒、花生米,我也不知道;但我先說一個故事給你聽。」

從前,有一隻黑狗跟一隻白狗,在狗的世界裡,傳說白狗下輩子可以轉世投胎做人。

因此,黑狗便對白狗說:「恭喜你下輩子可以當人了,可以穿著漂亮的衣服,還可以用兩條腿走路,真令我羨慕。」

白狗聽了卻黯然答道:「下輩子能做人當然高興,不過我擔心一件事,我最喜歡吃那些菜渣肉屑,一旦投胎做人以後,不知道還能不能吃到那些美味的東西?」

這個故事讓我連想到,曾經有人問我說:「如果到了極樂世界,還會不會記得爸媽和身旁的朋友?所以我們往往被眼前的現象所迷惑而不能自知;就如太陽何曾有起落過?唯有地球自轉而產生的妄相罷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幫助我們破除執著、抗拒誘惑。但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上,雖然自己對別人處處慈悲,別人未必會以慈悲回饋自己。因此,面對名利、財色的爭奪時,難免擔心自己會吃虧。

對別人慈悲,從眼前來看好像吃虧了,但如果把範圍放大來看,就會發現非但不吃虧,而且最終對自己或他人都是有益的。例如過獨木橋時,如果兩個人在橋上互不相讓,最後的結局就是兩敗俱傷。就像俗話所說:「兩虎相鬥,非死即傷」,到了這個地步,沒有一個人能占便宜。如果我們能夠對別人慈悲,讓一條路給別人先走,自己一時之間好像吃虧了,但是至少彼此的性命還在,毫髮未傷。

因此,當我們遇到非常強硬的對手,雙方僵持不下時,知道再爭下去一定是兩敗俱傷,還是盡早把成敗得失放下吧!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慈悲不但能利益別人,還能保護自己。當別人因為自己的退讓而成功了,此時自己看起來似乎懦弱、無能,是個失敗者,但這其實保護了自己生命的安全,也是為了保全實力,使自己不受重大的傷害。

現代人最割捨不下的不外乎感情問題,自己不斷地付出,卻又收不回來時,就會感到十分不甘心、不情願。其實,寶貴的人生經驗都是從吃虧、挫折、失敗之中得來的,如果已經為對方付出很多還是失戀了,卻仍一心想再把對方追回來,這等於是緣木求魚。就像賭輸的人心中不服氣,老是想翻本,錢輸光了就想辦法再借,借了再賭、賭了又輸、輸了再借,就這樣愈陷愈深而無法自拔,這種行為實在很愚蠢。

人生其他方面也都是如此,如果自己不是別人的對手,已經全盤皆輸,不可能挽回局面時,就不要再陷下去了。此時應該趕快撤退,就算輸掉了也無所謂,只要能以此為戒、學到經驗就夠了,這就是對自己慈悲。

面對別人的慈悲,雖然有些人會感謝,但大部分的人會認為這是他比你強的緣故,所以你得不到是你活該,而他搶得到是他應得的,並不需要感謝他人。遇到這種情形時,不需要把它當成奇恥大辱,也不用覺得自卑,因為慈悲主要還是從自我保護的角度來考量。

不過,中國人說「當仁不讓」,當你不斷地慈悲別人以後,對方反而得寸進尺地去傷害他人,那就不能繼續再讓了。當然,在爭取權益之前,必須先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如果有所把握,就要勇往直前、力爭到底,否則對方會傷害更多人。

對人慈悲,就是讓別人有路走,而整個世界是個生命共同體,讓別人過得快樂、自由、有希望,最終一定也會利益自己。所以,慈悲不僅能利益別人,事實上,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我們能常常生起慈悲心,對所有人都會有幫助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對夫妻,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佈施,參加法會,聽聽弘法,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有大福報,可以往生淨土。

這一對夫妻也認為這一生就算沒開悟,也應可以往生淨土。而且而且,他們認為絕對不會下地獄,就算要下地獄,也是那些沒學佛而造殺業的眾生先下去才對,實在輪不到他們(的確,他們很少造殺業)。

所以,在生時堅信如此,於是心想這樣就很好了,一生蠻平順,也沒什麼煩惱,也沒有不順,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裡更放心,有這麼好的福報,學佛真的很好。

萬萬沒想到先生晚年生了痛苦不堪的大病,半身不遂,一切行動都要太太幫忙,生活大小事都要太太打理,剛開始夫妻都信相偉大慈悲的佛菩薩,一定會保佑他們,病一定會好轉,先生會康復才對。

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先生的病也沒有起色,有一天太太終於心生懷疑,心想我這樣信佛,尤其自從先生生病以後,拜佛更虔誠,這一輩子也這麼相信佛菩薩,也常做佈施,難道佛菩薩不知道我的祈求嗎?怎麼沒讓我的先生好起來?

不久夫妻雙雙過世,但是並沒有如他們預期的,往生淨土,相反的,被「抓」到戒備森嚴的閻羅殿。

夫妻見到閻羅王,一時轉不過來,心中還納悶,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到這裡來了?

所以見到閻羅王,也不等閻羅王開口,便說:「我們是學佛人,平時唸佛,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會到這裡來?是不是抓錯人了?」

閻羅王也相當尊重修行人,世間修行有成的修行人,閻羅王都知道。

平常帶到這裡的人,很少提自己會唸佛,所以今天有人一來便開口自己唸佛,為了慎重起見,再查了一次。

等查完之後,閻羅王氣定神閒的回答:「他們沒有抓錯人,你們的確要帶到這裡。」

先生不解的問:「我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佈施,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難道沒有功德嗎?為什麼會被抓到這裡?」

閻羅王回說:「你雖然學佛,但是心態是求福報,所以功德很少。」

先生問:「我也常佈施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佈施,但是佈施的福報在你活的時候也用完了。」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某大師了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皈依,但是因為你不精進修行,所以因果和業障和沒皈依以前差不多,可能不知不覺中還多造了一些。」

先生再問:「我吃素不殺生!」

閻羅王:「雖然你吃素不殺生,但是因為你不明而亂批評,罵人,造了許多口業,這些口業,比一般人還多了很多。」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道場了!」

閻羅王:「雖然你常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並沒有改進多少,也不是真正在修行,那個道場其他修行者,大部分都有成就,有的開悟,有的證果,有的往生淨土,很受我們敬重,我可以告訴你們,這個道場其他修行人的成就。」

閻羅王就把這個道場的修行人的成就,一一說給他們聽。

這些人他們都認識,有成就菩薩,有成就阿羅漢,有往生淨土,也有的升天為天人。

念了半天,就是沒有他們的名字。倒是有幾個平常看起來修得不怎麼樣,也往生了淨土。

有幾個自認為修得很好的人,卻沒聽到。

閻羅王接著說:「雖然你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已從這個道場除名。

所以你並不算皈依這個道場。你們護持這個道場的福報,就是你們生前生活平順,心想事成,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健康得健康,不過你們在生前就用完了,所以晚年你生了大病,就是你自已該受的因果成熟所致。」

先生再問:「這個道場不是還有一些人修得很好,怎麼也沒聽到呢?」

閻羅王看了看,想了一下才說:「雖然這個道場有些人修得不錯,但是這些人開始心生驕傲,開始批評其他修行人,被魔所攝走入魔道而不自知。

言行違背佛法之後,名字就被這個道場除名了。將來也是要到我這裡來報到。」

先生再問:「我太太為什麼也被除名?為什麼也被帶到這裡?」

閻羅王說:「各人因果各人了,你太太的問題,雖然生前也佈施造福,但不是真心修行。

她還有個錯誤觀念,認為先生代表修行就可以了,只要先生修行有成,她也可以連帶『得道升天』,所以知道修行,但未認真修行,她個人的因果還是她自己要了才行!她倒沒有被除名,但是這個錯誤觀念,讓她這一生算是白走一趟了。」

閻羅王接著說:「你太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前曾起念懷疑佛菩薩。

在你生病的時侯,因為求菩薩保佑你康復,但你生病沒有起色,她便懷疑佛菩薩不知道她的祈求,怎麼沒讓你好起來。

後來便懈怠禮佛,信心不堅。你死後,她也只是偶而禮佛,大部分精神還是放在家庭。」

先生最後嘆氣道:「我們會有什麼下場呢?」

閻羅王說:「你下輩子轉為一個窮人,一生皆窮困,但是也容易剌激你精進修行,不要像這輩子不精進。你太太下輩子轉為富人所養的貓,因為她的痴業使然,但是她還有一些福報可享,享完後再入輪迴,但是會去那裡,還得看她的造化。」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近傍晚,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聲隆隆,天下起了大雨。

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止,「怎麼辦呢?」和尚著急四望,所幸不遠處有一座庄園,只好拔起腳步去求宿一宵,避避風雨。

庄園很大,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冷冷地說:「我家老爺向來和僧道無緣,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雨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的小店人家,還是請您給個方便。」和尚懇求著。

「我不能擅自作主,等我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出來,仍然不肯答應,和尚只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結果,僕人依舊搖頭拒絕。和尚無奈,便向僕人問明了庄園主人名號,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回了寺廟。

三年後,庄園老爺納了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想到廟裡燒香祈福,老爺便陪著一起出門。

到了廟裡瞥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找到一個正在打掃的小和尚,向他打聽這是怎麼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淋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了一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向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至於詳情,我們也都不是很清楚……」

庄園老爺聽了這番話,當下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成了這座寺廟虔誠供養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是一位老和尚最喜歡講的,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

世界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人生何處不相逢。胸襟寬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與大怨,人我原無兩」的道理,環境與他人施與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勵啟發自己,恩與怨都是成就道業的助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後生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裡的老禪師。

來到禪院, 他與禪師一邊品茗, 一邊閒扯Q, 冷不防他問了一Q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禪師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禪師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老師父,我驚訝的是,您怎麼知道?」

後生接著說:「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子,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牠轉來轉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您既沒看到,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隨口便答對了。」

老禪師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里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頑烈,只要被馬鞍套上,就任由鞭抽,也因為被繩牽住。

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

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

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

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缺,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團團轉;

為了慾,我們百轉千迴奔竄;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

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

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塵世的誘惑或牽掛都是繩。

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

禪師說:「眾生就像那頭被繩束縛的牛,被許多煩惱與慾念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不但能消業障、增福慧,還能轉墮為升。譬如當一個人死了幾個小時,本來表情一直很難看,後來有人幫他助念,念阿彌陀佛,念了幾個小時,第二天那死者的肢體柔軟、表情變得好看,甚至還面帶微笑的樣子。死了幾個小時才幫他念佛,都有上述的效果了,何況臨終時,自己能念佛。

從前有一個出家修行,證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並且斷除了煩惱。他成道以後,凡是對他有恩的眾生,他都運用智慧神通去救渡他們;只有他的母親在地獄中,尚未得到救濟。因此他就想盡辦法,要來救母親出離苦海。

當他入定觀察時,他發現一位殺害父王篡位自立的國王,再過七天就要死了,而且死後受罪的地點恰好跟母親相同。

那天晚上,這位修行證果的羅漢運用神通入王宮,在牆壁上出現了半個身體;國王見到這樣子很恐怖,拔刀砍去,刀子卻脫落在地上,而那羅漢仍然動也不動。國王知道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急忙叩頭謝罪。

羅漢就問國王:「你是殺害父親篡位的人嗎?」

國王回答:「是的!」

羅漢又說:「我知道你的命只剩七天,你死後會墮入地獄;所以我特地來告訴你!」

國王苦苦哀求羅漢救他。

羅漢說:「只剩七天,假如要作大功德,恐怕來不及了:假如你這七天能專心念佛不間斷,就可免掉這場災難了。」

國王聽了羅漢的話,果然一心拼命念佛,七天當中都沒有懈怠。死後,他的神識仍很清楚,知自己到了地獄門於是他趕緊繼續念佛。說也奇怪,讒念出一聲「南無佛」,炎熱的地獄突然變得清涼了;所有的刑具頓時化為烏有,所有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都脫離了地獄。那羅漢便向他們說法,羅漢的母親、國王以及地獄的眾生都一齊脫離苦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座寺中有一個小和尚,他從小就在這裡出家了,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掃地,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來後,還要幹一些雜活,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就這樣,晨鐘暮鼓中,十年過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閒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發現別人過得都很清閒,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分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買的東西也大多是些比較輕便的。

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自然還要多了很重的物品。於是,小和尚帶著諸多不解去找方丈,問:「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幹個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聲佛號,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走來時,發現方丈正站在寺的後門旁等著他。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坐在那裡閉目不語,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當他們看到方丈時,一下愣住了。方丈睜開眼睛,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早讓你們去買鹽,路這麼近,又這麼平坦,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呢?」

幾個小和尚面面相覷,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翻山越嶺,山路崎嶇,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得還要早些呢?」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一個人的心志啊!」

幾個月後,寺裡忽然嚴格考核眾僧,從體力到毅力,從經書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尚由於有了十年的磨煉,所以在眾僧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出來去完成一項特殊的使命。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在西去的途中,雖水阻山隔,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求法的堅毅之光。

道路曲折坎坷並不是通向目標最大的障礙,一個人的心志才是成敗的關鍵。只要心中的燈火不曾熄滅,即使道路再崎嶇難行,那片光明也會孜孜引路,如願而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西藏老人阿姆丹在哲蚌寺裡,推著轉經輪,口裡唸著佛號,儼然已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他決定帶著愛犬再到草原散一次步。

走著走著竟在他熟悉的草原上迷了路,走了一段路後,看見天光射下處有座大理石砌成的城堡,門前道路由金磚鋪就。

「請問,這是那裡?」阿姆丹問道。

「天堂。」看門人回答。

「那一定有水喝吧?我們走了很遠的路。」

「進來吧,我馬上給你水。」看門人緩慢地推開大門。

「我的朋友可以一起進來嗎?」阿姆丹指著狗問。

「對不起,我們這裡不允許寵物進入。」

阿姆丹沉默了一會兒,想到狗多年來的忠誠,不能就這樣扔下牠。

他謝過看門人,帶著狗繼續前進。

不久,阿姆丹看見一間破屋,裡頭還有個婆婆。

「請問,妳這有水喝嗎?」

「那邊有水龍頭,你可以喝個痛快。」婆婆說。

「我的朋友可以進去嗎?」阿姆丹指著狗問。

「歡迎你們喝!這裡簡陋卻是天堂。」婆婆說。

「不對呀?我們剛剛路過天堂。」阿姆丹說。

「告訴你吧,那是地獄!」

「他們先把關,替我們把那些為了利益而捨棄良心和原則的人都挑走了。」

人生,是一個存在的過程。

是一個不以生為始,不以死為終的過程。

考驗我們的不是生死,是那個漫長的過程。

過程中,你如何待人處事,卻深深影響終點。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神化的人,放棄了死執的信條教義,及主從觀念,基於物質與精神的經驗而渾為一體,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這些條件。——愛因斯坦


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証者。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用的。——章太炎


吾常見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輒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儕所能及也,是何異專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與民共見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恒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梁啟超


佛學之博大精微,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遠。——康有為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孫中山


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陳獨秀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魯迅


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於對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証。——李石岑


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和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如佛陀的人所說的話,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沈家禎


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振寧


哲學家對這個(佛家的真如,即宇宙萬有的本體,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佛教卻是親証。所以佛教哲學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學仿佛,而精密過西洋哲學好幾倍。——王季同


佛比所有的學說和教條顯得更加偉大。千百年來,他的啟示一直震撼著人類。——著名政治家尼赫魯


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恩格斯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實地以係統理性的分析來考察生活中的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世界著名學者巴格爾


假使沒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世界幾何學之父威勒博士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為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科學造詣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心的真義。——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


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歷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對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級的形式,含有最少壓迫性
的因素。

我覺得不論是智慧還是人格,…..佛陀都超過耶穌。——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


佛教為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學者漸多,實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雖科學、哲學長足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要亦和佛法可通。況佛法有最甚深處、最廣大處、最真實合用處,決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鮑羅登博士(英)


佛教的生活準則,能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淨化與安樂,並使生活充實、美滿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導致和平,使人類確知非正義戰爭是野蠻行為。佛教不強人盲從,而是引導人們深思,接受其教義。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學的道理深思諦觀,盡皆會達到心智開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義,不僅為東方人設,並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議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時機已至,東方人應速將大乘佛教詔示西方,西方人應速起研求之。東方對世界文明之大貢獻,蓋即大乘佛教是也。——曼特森夫人(德)


宗教與科學是相互排斥的,兩者不能通融。這大半是由於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啟示,它們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則。唯獨東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緣起法,能從事研究佛教和人生,並經得起科學的推理和驗證。所以佛教是啟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與科學相提並論。

佛教所開示者,乃是一種使心和意共同滿足的思想法則,其所含內容之高深,乃無與倫比者也!——克裡柔夫人(英)


佛教本身蘊藏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有著獨到和深刻的發現。——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


只要日月繼續存在,只要人類還繼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佛教就會一直延續下去。——斯裏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於入世的事業。——著名美學家朱光潛


釋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類心靈的第一人。——印度總統拉克斯坦


在面對原子方面,科學不能給人以確切的保證,而佛教完全可以應付原子的挑戰,這是因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於科學所不能應對和解決的地方。這對從事佛學研究的人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通過佛教的禪定,原子的成分構成物質的過程,便可如實看到或覺察到。而物質的生與滅所引起的憂傷與痛苦均源於所謂的「靈魂」或「梵我」等法執之妄見,這便是佛經裡所闡述的。——艾基爾頓·巴普鐵斯特《超然的佛教科學》


佛教所開示的法,包含內容的廣大深奧,確實無與倫比。——英國著名學者克裡


佛不僅向印度而且向全人類展示了不朽的真理和崇高的倫理道德,佛是世界上一位空前絕後的、最偉大的道德守護人。——艾伯特·施瓦茲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大多是『菜籃裝水』--邊走邊漏。人生一大煩惱就是『漏』,好的東西留不住,總是任它流走;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漏盡』,煩惱無明要令其流走,好的妙法則要留住。

人與人相互關懷、彼此幫助,是人類未來的希望。基督教話語:「世間沒有窮到無法布施的人。」

以前有位迦葉尊者,出外托缽時遇到一位貧婆,尊者向她托缽,但她悲嘆說自己也很想供養,但卻貧到一無所有,能拿出什麼來供養呢?

「只要你想供養,你身上穿的衣服,可以撕下一塊來布施,這也是供養。」尊者說。

貧婆疑慮著:只是破衣罷了,一塊破布能有何用途?尊者誠懇地表示:「若能拿出最虔誠的心,這就是真正的供養。」貧婆聽後很歡喜,就供養尊者一塊破布。此事為佛陀知悉,他讚歎貧婆在一無所有的情形下,能捨布塊,真乃功德無量。「以後我的弟子們所穿的衣服,必須有老婆婆的一番心意。」從此,出家人不論穿何種衣物,都會在衣領後縫上一塊布,這塊布就叫做「印」,用以表示感念貧婆的布施。


敬啟

大家要以農夫自許,勤於撒種;而種子既已種下,就要除草、灌溉、施肥,才能成長茁壯。田裡的雜草要除去,就如同心地上的無明煩惱要消弭一樣。所以,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應勇於投入人與事中去經歷。針對日常之人事,可以省思自己在待人時,是以何種心態?若能出以真誠的愛與人相互關懷,如此就會感動很多人。

在世紀交替之時,天災人禍頻仍,想要有好的新世紀展現眼前,則現在的腳步就要站穩,才能『準備在現在,發揮在未來』。我們不能放鬆今日的時間,也不能放鬆現在的機會。慈濟慈善工作目前正推動到國際間,希望建設『慈濟地球村』,就要大家發心立願做一位用心耕種的農夫。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心經的宗旨

〈一〉描述我們自己

〈二〉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三〉般若

二、般若心經的重點解說

〈一〉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四諦(苦集滅道)

〈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三〉色不異空

〈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心經神咒的讀音和意思

〈七〉「摩訶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三、佛教的分類

〈一〉佛法

〈二〉佛學

〈三〉佛道

四、「摩訶般若」就是最真實的佛法

〈一〉「摩訶般若」是「眾生平等,自他不二」

〈二〉「摩訶般若」是「沒有分別」與「照」

〈三〉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須有人「以心傳心」

〈四〉安祥就是「摩訶般若」

〈五〉學佛的目的與態度
〈六〉「摩訶般若」的味道

五、「觀心」的方法

〈一〉修行不可落入「無記空」及胡思亂想

〈二〉「看心看淨」與「觀心」的差異

〈三〉「觀心」的方法

六、擴張心量,才能「大同小異」

七、沒有分別心和想念,不影響工作

八、要擴張自己生命的磁場,要調和自己的心

一、般若心經的宗旨

〈一〉描述我們自己

般若心經有一個重點,就是描述我們自己。我們不管讀任何經典,首先要有個概念,它並不是說道理,也不是說別人,而是說你自己。你若從你自身來解釋經典的話,就會覺得非常親切。假如你認為它是學問、理論的話,就會感到非常晦澀。

〈二〉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為什麼叫般若心經?「般若」是佛教的一個核心,而「心」就是核心、精華,換句話說,般若心經就是大般若經〈佛說般若的法〉的核心、精華。屬於般若類的法很多,像金剛經、大般若經都是屬於般若係的,般若係的經很多。那麼這部經以二百六十個字作為大般若經的精華,所以叫「般若心經」。

〈三〉般若

般若心經講的是什麼?當然講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什麼東西呢?「般若」就是一切生命的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共相。假如我們從形式上看,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從本質上看,每個人的生命彼此都沒有差距,所以說「眾生平等」,一切的生命同一素材。

很多人把「麻哈巴尼亞」〈摩訶般若的梵音〉埋葬了,把真實的自己埋葬了,所以他是迷。因為迷,他就不能夠從現象上了解實質,因為現象跟實質是有差距的。

譬如我們看這個杯子,我們說它是不動的、沒有生命的、靜止的,但是從科學的觀點看,任何物質都是原子的堆積,那麼原子當中有電子,而電子一刻不停地在旋轉,它怎麼會是靜止的呢?你不能因為你的眼睛看到它不動,就認為它是靜止的,那是絕對的錯誤。假如我們由更高級的眼〈像佛眼、法眼、智眼……,這些比我們的肉眼更高級〉來覺察,那麼更能清楚地了知它的實相,而不只是光憑常識來判斷說「它不是靜止的」。

佛法常常講到「實相」,什麼叫「實相」?是說我們生命原來的面貌、最後的面貌以及它的本質。我們的人生為什麼苦呢?因為我們被五官所欺騙,認為這些東西是靜止的、不動的;其實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它本來是虛假的,我們卻認為它是真實的。大家都知道:「一切的東西只是一個創造的能,只是一個趨勢」,並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東西,在大宇宙當中沒有任何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看見水裏起了一個泡,瞬間就破滅。就拿我們這個星球來說,以大宇宙的眼光來看,它也只是一個過程,並不永恆;因為它不永恆,只是一個過程,它過去沒有,將來也沒有,所以它是「空」的,並不是「有」的。你若認為它「有」,你就執著它,那你的煩惱就來了。

二、般若心經的重點解說

〈一〉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四諦(苦集滅道)

一切的煩惱產生在什麼地方呢?產生在五蘊。五蘊是什麼東西呢?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代表物質,是有形的,可以觸覺的。那麼我們父母給了我們這個肉體,就是「色」;大宇宙因為因緣條件組合的物質,也是「色」。

「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感受當中,最低級的思維就是感受、印象,由印象再產生經驗。小孩喝水,告訴他燙,他不相信,燙到了,第二次告訴他燙,他要吹一吹,他會試一試,他不會很莽撞地就喝下去,這個就叫什麼?這就是「受」。有了感受以後,他才相信。譬如我們吃東西,有味道很香的感受;我們聽音樂,有美的感受;看到一個畫面,感覺到它很美。

爾後,我們把這些感受、印象和經驗,加以比較、分析和選擇,然後我們就有了「思想」。由低級的印象、經驗,產生高級的思維作用。高級的思維作用也只是藉由印象、經驗來分析、比較、歸納、演繹,產生了思維的作用。這就是「想」。

低級的動物沒有思維的作用,牠的行為是低級的,只有本能。什麼叫本能?我們有個器官,就有它的功能;有了功能,它就有反射。假如我們的腸胃空了,肚子餓,就想吃。就一般的動物而言,食、色是牠的本能,自衛是牠的本能,牠沒有高級的「行為」。那麼人因為有了「思想」,所以能夠用認識來指導行為,這是人的特殊的行為。這些都屬於「行」的範疇。

因為我們的「行為」是用認識去指導,這個「行為」就是「分別」的反應,由於內心的「分別」產生了種種不同的行動,而再加上你自己的「意識」。「意識」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你片刻不停的想念。有時候你雖然沒有想念,但是你還是有寡頭意識,也就是說你不覺得在想念,實際上它在想念,這個叫「意識」。

因此,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時時了解「你在想什麼」。假如你自己腦筋目前在想什麼,你都不知道,那麼將來煩惱來了,「為什麼煩惱」你也不知道;而自己有煩惱而自己又不知道,這個叫「無明」,並不是別的叫「無明」。

人煩惱的來源就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產生的,為什麼叫五蘊?蘊是蘊藏、堆積,愈來愈多,愈來愈聚集起來,這五種因素聚集起來,就是我們苦的根本。

心經講:「無苦集滅道」,所謂的「苦」,我們人生的本質都是苦。不但你我苦,希特勒苦;不但希特勒苦,秦始皇苦,漢武帝苦,沒有人不苦的。秦始皇的權利可以支配一切,但是他不能使自己不死。他想逃避死亡,受了徐福的欺騙〈到海外找尋長生不死藥,結果一去不回頭〉,到他臨死的時候還大大地發脾氣,說這個人騙了我,他難過得不得了,所以他苦。苦,就是一種煩惱的別名。「苦」是怎麼來的?就是由於「集」,就是聚集五蘊〈色受想行識〉形成的。什麼叫做「道」?你要把那些聚集的東西「滅」掉,然後就是「道」。「苦集滅道」就是佛教講的「四諦」,「四諦」就是四種真實。

〈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開頭就講「觀自在菩薩」,什麼叫「觀自在」?就是「觀察自在」,對於宇宙人生完全觀察,不再有什麼格格不入的地方。

如果他不是學木工的,你要他做個桌子,他自在嗎?他也不自在。他不是助產士,別人生小孩,請他幫忙,他是手忙腳亂,是沒辦法幫忙的,沒有下手的地方,他能自在嗎?你若這樣解釋「自在」,當然是不通的。

所謂的「觀察自在」,是因為行深般若波羅蜜;不但行般若波羅蜜,而且很深。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剛剛來的時候是一種安祥感,那就是般若波羅蜜了;然後這個安祥感打成一片,過去招之不來,最後揮之不去,這個就比較深了;你再深一點,忘掉般若波羅蜜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忘呢?因為我就是般若波羅蜜,另外沒有般若波羅蜜了,所以那就很深了。如果照這個很深的程度去「觀察自在」,什麼事情來到了眼前,不再懷疑,不再為表相所欺騙,他一看就知道它的實質,為什麼呢?因為他的修證已經到達一切事物沒有發生的源頭。

我們爸媽剛剛生下了我們的時候,我們連大便都會抓來吃,我們有什麼意識啊?我們有什麼「分別」啊?沒有。這個「分別」是後來由記錄慣性慢慢地形成的,就法相宗而言,這個叫「我執」、「第七末那識」。你有了「我」,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我喜歡跟他玩,我討厭跟他在一起;這些都是「分別取相」。有了「分別取相」,就有了煩惱。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多」是什麼意思?「多」就是到達、成就。到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很深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人為什麼傷腦筋〈用腦筋就傷腦筋〉?因為不用「照」而用「分別」。如果你不用「分別」而用「照」,那五蘊根本就沒有了。「照」,莊子說得很好:「至人用心若鏡」,說一個修行到家的人用自己的心像鏡子一樣--事情來了,我清清楚楚;事情走了,我不留痕跡。你是男生,我也知道,我不會把你誤會成女生;你是女生,我也不會把你誤會成男生;我都很清楚,但是什麼事情過去了,就沒有了,只有光明,只有精神,而沒有印象。

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喜歡把自己的腦筋當做錄影機,就記錄下來了。記錄下來了以後,就好像一塊畫布,你畫上一幅畫以後,你不能同時再畫第二幅畫。你若再畫第二幅畫,那就亂七八糟了。所以它就變成有限,就固定,就不活潑,就沒有天機。

什麼叫做「照」啊?「摩訶般若波羅蜜」本來就是「照」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本來就是沒有分別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個什麼東西?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沒有汙染以前的生命,也就是我們生命的基因,也就是眾生平等之所以然,也就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基礎,以上講的都是說「你真正的自己」。不只是佛法這麼說,哲學也是這麼講:「凡是真實的,一定是原來如此的,又是普遍如此的。」因為是原來如此的,所以你可以去找一找:你的思想是原來如此的嗎?不是。地球是原來如此的嗎?原來沒有。依照星雲說,它是由一個星雲的氣體變成液體,液體變成固體,然後形成地球;等它具備了生存的條件,然後有生物發生。那麼事實上它是不是原來有這個地球呢?原來沒有。你這個身體原來也沒有,原來沒有的身體,若沒有生命的基因,就不可能產生生命,雖然它沒有形態,但並非沒有知覺。

這個不用「分別」,就知道好壞、就知道男女、就知道是什麼東西,這個就叫「照見」。如果你用「分別」,你第一眼看到一個人,說他是那裡人,這個人的個性如何,這樣你的「分別」就太多了,那就不叫「照」了,那叫「分別」。一「分別」,就有了執著;執著多了,就忘掉真實;忘掉真實,愈陷愈深,就迷失了自己。所以必須能夠用「照」,然後這個五蘊就皆空了,色受想行識就不用了。因為真我出來了,假的東西他就不要了、擺脫了。能夠擺脫假的東西的圍困,這個就叫「解脫」。

〈三〉色不異空

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那麼這五種聚集的東西〈構成我們生理的條件跟生理功能的這些東西〉,就擺脫掉了,才能夠說「色不異空」。

為什麼「色不異空」呢?今天一切有形象的東西,在它的本質上並沒有這些東西,原來也沒有,以後也沒有,只是一個短暫的現象,因此說「色」跟「空」並沒有區別。就宇宙來講,就是空間無限大、時間無限長;你用這個眼光來看,這個地球是有一定的壽命。所以他「照見」,他能夠用智慧的眼去看,不被現象所迷惑,他看到這些現象的本質、真相都是「空」。所以你要用智慧的眼去看一切,一切的東西都不要執著。

〈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般若心經為什麼告訴我們這些呢?因為我們必須生活、存在在現象界,但是我們在心靈上又必須超越一切的形態、形式,然後我們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一切佛教經典的目的是要使一般的人能夠擺脫生老病死苦,能夠不執著自我,能夠不埋沒了自己真實的生命,在最低的限度要使人活得自在逍遙。一個人到了沒有執著的時候,他就自在、逍遙。

如何能夠沒有執著呢?你可以說「直心」,你也可以說「用心若鏡」,但是沒有比使你的「麻哈巴尼亞〈摩訶般若的梵音〉」發露來得更直截了當的了。「麻哈巴尼亞」可以使菩薩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就是把錯的當作對的,非的當作是的,這個叫做「顛倒」;遠離顛倒夢想以後,他就沒有幻想,他就不胡思亂想,而到達究竟涅槃。涅槃是什麼?就是「尼爾巴拿〈梵音〉」。「尼爾巴拿」是什麼?就是「定慧圓明」;「定」就是不動搖,「慧」就是智慧飽滿,「圓」就是生命達到圓滿的境界,「明」就是放光、光明。

〈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說至高無上,沒有比它更高的了。「正等」等於什麼?等於你原來原本如此的生命的感受。「正覺」是什麼?正確的覺受、正確的覺醒、正確的覺悟。「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他能得到呢?因為他依靠「麻哈巴尼亞」,依靠「真我」才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以知道,佛菩薩都是靠著「麻哈巴尼亞」而得到解脫,成為聖者。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我們眾生的生命素材,也是成佛的一個足夠的條件。佛經上說:「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說得多明白!因為你把你自己埋沒了,並不是說「你不是佛」。你只要把你原來的佛性恢復、開發出來,那你就成佛了,古人叫做「舊佛新成」。你本來就是佛,你忽然埋沒了自己,你現在又覺醒自己是佛,就成功了。

〈六〉心經神咒的讀音和意思

般若心經後面的咒語,它的讀音和意思如下:

揭諦揭諦〈ㄍㄟ ㄉㄚ‧ ㄍㄟ ㄉㄚ‧〉--去呀!去呀!

波羅揭諦〈ㄅㄚ ㄌㄚ ㄍㄟ ㄉㄚ‧〉--彼岸去呀!

波羅僧揭諦〈ㄅㄚ ㄌㄚ ㄙㄤ ㄍㄟ ㄉㄚ‧〉--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薩婆訶〈ㄅㄨ ㄉㄚ‧ ㄙㄨㄛ ㄏㄚ‧〉--疾速完成覺道。菩提就是佛,就是覺醒了。般若心經這個咒的意思,就是:「去呀!去呀!彼岸去呀!大家一起到彼岸去呀!到達內心偉大智慧的解脫彼岸。」為什麼這個句子要用這麼長呢?因為離開你的心就沒有解脫,因為整個大宇宙都是你的心,所以你不管到哪裡去,也都是在你心裡,大概就是如此。

〈七〉「摩訶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佛法」講來講去,講了什麼呢?講到「你」,也是講到「我」,講到我們每個人的心,講到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作用、形態、功能與弊病,然後又點出「什麼是我們真實的生命」。所以我們說佈大〈佛陀的梵音〉是三界的慈父,大慈大悲,使我們能夠脫離苦海,過著自在灑脫的生活。那麼我們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要過著「真我」的生活,也就是過著「麻哈巴尼亞」的生活。如何才能夠過著「麻哈巴尼亞」的生活呢?就是說要按照「佛法」去修行。

三、佛教的分類佛法籠統的講,就叫佛法。實際上,今天我們觀察整個佛教界的表現,可以把它分成幾類:

〈一〉佛法

第一個就是佛法。什麼叫「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截了當,不談理論,因為原來也沒有理論,究竟沒有理論,「麻哈巴尼亞」根本與理論絕緣。理論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分別心。你若沒有分別心,也沒有理論;所以當我們離開分別的時候,也就沒有理論了。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接了當。大致說明如下:

1.密宗

密宗就是「破窪大法」〈開靈〉、「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禪宗是叫你參個話頭,抱著這個話頭去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不疑的話,你就不悟了,這是禪宗的方法。如果把禪宗的方法用到密宗的話,完全不相應,完全背道而馳,那是犯了天大的錯誤。而密宗是叫你一點都不要懷疑,相信就是如此,你就唸這個咒,就觀想,手就結這個印,這樣就會成佛。你只要有耐心,花上時間,那麼你必定成就。而且你的師父還鄭重地告訴你:「你若不成就,我下十八層地獄」,師父發了那麼重的誓,而又有這麼大的信心,那徒弟就這麼去修。

2.禪宗

但是禪宗不是那樣,它說你依靠佛,佛不能救你,你自己自作自受;你自己修行,你自己成佛;別人幫你修行,他成佛,你不成佛;所以你一定要疑,要發掘你的問題,而突破你的問題。所以參禪要形成一個疑團,一旦把這個疑團打破,你就立刻頓悟,立刻見性成佛。

佛是什麼?佛就是覺,就是對你生命的覺醒,發掘「什麼是你真實的生命」,而覺醒到「那個虛假的自己不是我的永恆的生命」。「凡是真實的,一定是原本的」,哲學家說的這句話,在佛法用得上。怎麼用得上呢?你把你構成生命的條件與內容,一個一個地加以分析:「我原來有肉體嗎?我原來沒有;原本有思想嗎?原來沒有;原來有眼耳鼻舌身意嗎?沒有」,所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你原來的真實生命沒有這些的話,你把這些先擺到旁邊,你看看剩下來的還會不會有生命?那個最後丟不掉的、剩下的就是你的生命,那就是「麻哈巴尼亞」。到那個時候,「麻哈巴尼亞」就發露了。這時候你照樣吃飯、睡覺、看電視、聽音樂……,但是你絕對沒有分別心。你看電視,眼睛不再是錄影機;你聽音樂,耳朵也不是錄音機,聽過去就算了。我也曾經跟各位說過笑話,叫各位做個實驗,我說:「當你們幾位聽我擺龍門陣聊天,我說的每一句話,你們都聽得懂,我不是咬文嚼字,很通俗嘛,但是我保證你回家去,通通忘掉。你不相信,你就實驗。」為什麼?當「麻哈巴尼亞」的光出來以後,就會使人消失了分別心,你能帶走的,就是一顆安祥的心。當「麻哈巴尼亞」出來以後,如果一個人心的汙垢比較少〈也是我借用的名詞「心的電阻少」〉的話,那你就會很清楚地感覺到--你的確是沒有在想什麼了,的確已經沒有想念了,你也沒有睡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參瞌睡了,這個就是「麻哈巴尼亞」。你要抓住它,要保持它,這個就是禪宗講的「保任」。

3.淨土宗

淨土宗就是唸阿彌陀佛。有沒有淨土?有,所謂的「心淨則土淨」,無往而不自得;因為無往而不自得,所以到處都是淨土。唸阿彌陀佛也是一種方法,你唸到「唸而不唸,不唸而唸」,除了一句佛號,再沒有想念,放下這句佛號以後,看看「它是個什麼?它不是個什麼?」那麼真心就出來了。若有個明眼人一點,他就知道了;若沒有明眼人點醒,就會當面錯過。

「麻哈巴尼亞」出來了,固然很可貴,但是最可貴的,要你自己知道了才行,否則就會當面錯過。你若不知道,這叫「無明」。你要知道「喔!原來這就是我自己!」區別就在這一點--「知不知道?」。

4.修學禪宗的幾個走向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找道理。分別心重的人不能夠修這種方法〈佛法〉。修這種方法,也不相應;他若修密宗,就會走火入魔;若修禪宗,就會形成下面的幾種禪:

第一、口頭禪:嘴巴光會說,他沒有那個境界;理,他可以說是透徹,說透徹是很難的,但是「行」他沒有,所以這個東西叫口頭禪。

第二、文字禪:文章寫得很好,禪呢?自己無份--沒有自己的份,所以這個叫文字禪。

第三、葛藤禪:抓住古人的公案,一條一條地看,看又不懂,不懂又不肯放,鑽到裏頭不出來;看懂了一條,認為這是真理、這就是開悟,那叫葛藤禪。

第四、野狐禪:用分別心全力去追求它,忽然一旦找到了「是這個道理,不錯」,但是他沒有「行」,沒有境界,麻哈巴尼亞沒有出來,只是分別心的累積加強,就是說相似,並不全等,這種叫「野狐禪」。所以古人批評這些口頭禪、文字禪、葛藤禪、野狐禪,不是沒道理的。

第五、還有一些人,他修行,道理懂了,他再沒有疑惑,可以斷惑了,但是「行」沒有,境界沒有,沒有就不能成聖,他不能發光。聖人是有光輝的--生命的光輝,他的生命沒有光輝,他知道那麼多,那叫「半截禪」,只有一半。

第六、還有一些人,他的生命有了光輝了,他也去做了,也做得到,有了境界了,但是一問他,他一句也說不出來,他也無法幫助別人解脫,這個也是叫「半截禪」,這個叫死水裏面的龍,他不能興風作浪,也不能顯神通,他的生命就蜷伏、萎縮在一個池塘裏。

說到佛法,大概的情況就是如此。

〈二〉佛學

說到佛學,就是華嚴宗、天台宗、唯識法相宗,都是鑽研理論的。尤其華嚴宗學的人很多,專門研究華嚴經,探討理的世界、事的世界,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還有一些研究佛學的人,用圖解方程式、代數座標的方法去解釋心經的,什麼叫四智、八識、五蘊、六根、六塵……?用圖表畫得很清楚。他們把它變成一門學問、一種知識,不太講究修行,也不求「麻哈巴尼亞」發露,只管一輩子研究經典。這個叫佛學。

真正鑽研佛學的像唐三藏(玄奘)他們,拼命的思維,拼命的鑽,鑽鑽鑽,鑽到山窮水盡,鑽到沒有道理的時候,喔!柳暗花明,真實的境界就出現了。所以鑽研佛學的人也可能解脫,就看你的根器夠不夠,有沒有明眼的師父來指導你。若沒有的話,鑽研了一輩子,也摸不到門,生命就很容易蹉跎。

〈三〉佛道

什麼叫「佛道」呢?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就是學習佛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譬如說佈大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所以你也得托缽。

佛道的典型就是「南山宗」,又叫「律宗」,說你吃飯該怎麼吃,說話該怎麼說,走路該怎麼走,坐有坐相,臥有臥相,每天規定日中一食,到了中午才吃一餐,早上不能吃,晚上也不能吃。如果你忽然有病,怎麼辦?不吃會死啊,那就煮稀飯當藥來吃,那不能當飯,說那是藥。這是佛道,事實上,佛並不那麼苦行。

今天的佛教大致上有這三大區分,那麼各位學什麼好呢?學佛法,講究成佛的方法。

四、「摩訶般若」就是最真實的佛法

〈一〉「摩訶般若」是「眾生平等,自他不二」

佛法講:「眾生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就是說我跟你不是兩個人,這是說什麼?是說生命的本質上不是兩個人。「眾生平等」,不管你是貴人、有錢人或是窮人、做大官的人或者是小市民,儘管他在社會階層的劃分是不平等的,但是在生命的基因、本質來講是一個;不但是眾生都平等,而且眾生〈我們凡人〉跟佈大也是平等的。為什麼平等?因為生命的本質相同。

我曾經問一位禪友說:「你怕不怕鬼?」,他說:「我怕」。我以前也怕啊!那我現在怕不怕鬼?不怕。我現在為什麼不怕呢?第一個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見到了生命的永恆,而且清清楚楚地見到了--只要你跟鬼不同類的話,鬼對你是敬而遠之,他認為你不是朋友,他不理你。而且當你的「麻哈巴尼亞」發露了以後,就像各位昨天下午的那個味道〈心靈的覺受〉,你們是不知道什麼叫做怕。以各位現在的心境,不要說鬼,十殿閻王來了也不在乎。為什麼?因為「麻哈巴尼亞」的關係。如果「麻哈巴尼亞」出來了以後,你們當然就沒有恐怖,什麼都不怕,你們也遠離顛倒夢想,你們只是一個「直心」。什麼叫「直心」?就是沒有分別的心。

〈二〉「摩訶般若」是「沒有分別」與「照」

說到「沒有分別」,大家很容易誤解:「如果我沒有分別,那麼我走路會踩到溝裏去;我剛才嗑瓜子,會抓到香煙頭往嘴裡放」,那你就完全誤解了。一個安祥很深的人,他沒有分別,也沒有想念,你找他聊天,他照樣跟你聊,他一如往常照樣吃飯、喝茶,但是他的確是沒有分別、沒有想念。大家不要以為「沒有分別」就會變成一個木頭人,「沒有想念」就表示麻木不仁,絕對不是如此。其實,「沒有分別」就是用「照」,鏡子出來的影像比你眼睛所看到的要清楚多了。比方說我自己吧,我若不戴眼鏡的話,那個相片裏是男人、女人?我都不知道。假如我不戴眼鏡,我的確看不清楚遠處的男女。像在座的兩位把眼鏡拿掉,看東西大概也不頂理想。所以你的眼睛不如鏡子可靠,你的心若跟鏡子一樣的話,看東西絕對客觀。

大家不要誤會,「沒有分別」並不是說這個人失掉了作用了,不會走路,也不會講話,也不會拿東西,不會如此。你看章太炎有一次在讀書,讀得忘了吃飯,他姊姊就炸了一盤年糕,放一盤白糖,說:「這是年糕,這是白糖,你先吃完了再看書。」他看得正帶勁啊,他就沒有看,抓年糕只用手摸,抓了年糕就蘸著吃,抓了蘸著就吃,等一會兒吃完了,姊姊來收盤子嚇了一跳,以為食物中毒,為什麼?因為嘴巴黑了,他蘸的不是白糖,而是墨汁,他蘸著墨汁吃光了,那盤白糖原封不動。像他這樣子,好像是無分別,但是他不是無分別,而是分別擺到書上去了,他集中了。我不是經常跟你們講集中嗎?集中的時候,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他的心靈集中了,沒有分心,做學問就是靠這個。不過,像他那樣子,就是脫離中道。

什麼叫做「中道」?你本來吃三碗飯的,人家給你吃一碗,你一定餓得難過;如果硬要你把這五碗吃完,你的肚子一定脹得難受。你吃三碗飯,就給你吃三碗,這樣子才合乎中道。中道就是「中」,打靶打到紅心就叫「中」,不是稜模兩可、無是無非、什麼都好,不是這樣。

〈三〉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須有人「以心傳心」

修行人要真正上路,必須靠「緣」。「緣」就是條件,什麼叫條件?就是導線。你要叫電燈、檯燈亮,要有條件,你要把插頭插到電源上。如果只有電源,而沒有這根線,就缺乏這個條件了,這根線就是使檯燈亮的條件。而你想要開悟的話,開悟就是「麻哈巴尼亞」的發露,首先你必須知道「麻哈巴尼亞」的味道是什麼,然後你才能夠想辦法保持它。那麼誰能給你這個味道呢?你要認識有這個味道的人,然後他會傳染給你。講得不好聽的話,就是傳染給你,使你的心產生共鳴;講得高貴一點,就是他的光使你產生光合作用,用禪宗的術語叫做「以心傳心,心心不異」。因為他好像蓋印一樣,這個私章蓋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蓋出來的印跟私章一樣,完全不走樣,也就是同質--質完全相同。

〈四〉安祥就是「摩訶般若」

不管怎麼樣,人活在這個現象界,你若不了解你自己為什麼煩惱,你若不了解你為什麼今天這麼輕鬆、愉快,那都叫「無明」。你忽然煩惱,卻找不到原因,就是「無明」;你忽然高興,也不曉得為什麼,這還是叫做「無明」。

所謂「相對非真」,什麼叫做「相對非真」?煩惱與快樂是相對的,這個不真實。我們不應該有興奮,興奮過去以後,會有更大的空虛,我們應該保持什麼?保持內心的安祥。內心的安祥就是「麻哈巴尼亞」。佈大講:「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你我大家本來就是佈大,跟佈大一樣,而只是祂恢復了、覺醒了,而我們沒有覺醒,我們認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五〉學佛的目的與態度

我們學佛的目的不在於學知識、理論,不在於會講,而在於成佛。你說:「成佛!我不敢當」,那就叫自卑了,那就叫自暴自棄,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我們學佛正確的態度就是「既存在又超越」--我們生活在現象界,但是我們的心用的是「麻哈巴尼亞」、實在界的心。我們用實在界的心生活在現象界,那麼一切的煩惱自然就不會沾染我們。當我們用無分別的心、用「麻哈巴尼亞」出來以後的心,那你的朋友一定更喜歡你,為什麼?因為你很自在,也不做作,也不故意把嗓門拉大表示我很大方。

〈六〉「摩訶般若」的味道

「麻哈巴尼亞」就是這樣子,很通俗的,我想各位都已經感受到--也沒有參瞌睡,也沒有想念,這個就對了。那麼事情來了,你也很清楚的,古人說:「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你腦筋清清楚楚的,走起路來,不會走到水溝裏去,也不會走到稻田裡去,你放心,生活跟以前沒有什麼兩樣。古德說:「還是過去的人,不是過去行履處」,是說你還是你這個人,你的生活還是跟過去一樣,只是你的生活感受不同了。這種感受,佛法就叫做「正受」。正受就是六祖壇經裏智隍禪師所說的「得到正受」。

人的心要開朗、輕鬆,永遠保持輕鬆。煩惱是自己找的,也就是自己製造煩惱。人不應該活在煩惱裏,煩惱會使你的心光變得很黯淡。因為很輕鬆、很愉快,使你的心光開朗了,光就射出來了。當你的心光出來以後,就無往而不自得,到處大吉大利。

一個耍聰明的人,絕對不聰明、不精明,分別心重的人不精明。

只有「麻哈巴尼亞」發露了,才是真正的定。

五、「觀心」的方法

〈一〉修行不可落入「無記空」及胡思亂想

說到「坐著不動」,六祖講:「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坐著不動」是不對的。人總有靜的時候、動的時候,現在我們都坐著,有什麼不對呀?但是你不要故意地坐,不該坐的時候,你要去坐,說這是功課、這是修行,這個不一定正確。

你們修行的時候,第一個、不要犯無記空的毛病--什麼都不知道,不要犯這個毛病。有了這個毛病,死了以後就變成木石,到了器世間了。第二個、不要胡思亂想,要集中想念於一件事情。假如我們做學術,像一般的讀書人在研究功課,會不會汙染你?不會,這叫正念,八正道有正念,這叫正念。

〈二〉「看心看淨」與「觀心」的差異

我們坐著而且姿勢擺得很正,幹什麼呢?在觀心。六祖常常批評別人:「看心看淨」,但是六祖壇經裏面可以找到很多地方是談「觀心」的。「看心看淨」跟「觀心」有什麼不同呢?「看心看淨」就是說看自己的心,而且要讓它靜,也就是說「妄念起,念起即止」,那個六祖不贊成。六祖是教你:「看你的心是個什麼樣子?」也就是說當你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你的心是個什麼樣子?六祖教惠明就是這麼教的。

〈三〉「觀心」的方法

我教各位「觀心」的方法,當你在「觀心」的時候,你看你自己在起什麼念頭,你也不要去幹涉它,你就看,用你的「真我」來看你的分別心以及種種的想念的活動;你看多了以後,你再盯著它,它難為情,它就不動了;等到它不動的時候,那時候就只有「你」存在,你就會清清楚楚地認識到「什麼是麻哈巴尼亞」。

那麼你觀久了以後,當你做事的時候,你是否還要觀心?不需要,因為你的想念跟你的動作是一致的,自然就沒有雜念了;當你沒有事、要想的時候,你必須知道「我在想什麼」,你若不知道而想,那就會隨它轉,被你內部虛偽的念頭所轉,轉得你頭昏腦脹。修行只要這樣做就夠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行方法。

六、擴張心量,才能「大同小異」

有些人煩惱重,因為度量小,度量小就是沒有容量。人,基本上要止惡行善,我們知道這個事情不好,我們就不做了,這是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真正的要求上,要善惡並容,不要看到好人說:「喔!你很好」,看到壞人就不要理他,不是這樣的。壞人都不要理他的話,那誰救他呢?那壞人豈不是永遠壞?大同世界永遠不能實現了。

孔子講的大同世界,就是佈大講的淨土。我為什麼講這個話呢?因為六祖講:「佛法在世間」。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是到了菩薩的境界了,那麼就可以「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我們只煩惱自己沒有一個貢獻自己的機會,並不是為了自己有所獲得而貢獻自己;「外戶而不閉」--房子的大門都不要關了。但是今天的社會就不行,水準這麼差,你把門鎖了幾道,窗戶還有鐵欄杆,小偷都給你鋸開,那就無法「大同」了,那是迥然不同嘛。你是好人,他是小偷,那不同,大有不同。

「大同」就是「小異」,「大同」就是大的原則上大家愛別人、大家幫助別人,人人不自私,人人貢獻自己,而不佔有別人的,這個是大的原則相同。至於說今天開飯,我吃稀飯,你不能吃麵條,這叫「大同」,那樣就錯了。「大同」裏面包括「小異」,你喜歡看電視的看電視,他喜歡聽音樂的聽音樂,他喜歡散步的散步,他喜歡打羽毛球的打羽毛球,這個就是「大同」、「小異」。「大同」並不是全同,「大同」就是說包容性很大,彼此尊重個人的興趣,彼此同意別人跟自己的差別。那這樣的話,不就調和了嗎?一調和的話,「大同世界」就出現了,沒有罪惡,沒有仇恨,只有道德,只有愛,那就是佛講的「淨土」。我曾經講過一句話,就是「莊嚴佛土,成熟眾生」,「莊嚴佛土」就是說把世界莊嚴起來,一切不莊嚴的、邪惡的都去掉;「成熟眾生」,眾生沒有成熟啊,比方說開了花沒有結果,這不「成熟」;開了花有結果,果實又長得紅紅的,熟透了,可以吃了,甜了,成熟了。

有些人很聰明、很有頭腦,但是想得太多。你沒有事,用「照」不要用「分別」,你用「大同」嘛;你不承認「小異」、不接受「小異」,就表示你反對「大同」;你若贊成「大同」,你要接受「小異」,因為彼此當中有差別。拿夫妻為例,比方說先生喜歡吃甜的,太太喜歡吃辣的,那各人吃各人的。若說今天不許吃辣的,那不叫「大同」,那叫做「矛盾」。「大同」就是「小異」,常常調和別人,常常接受別人跟自己不同的意見,這樣才能「大同」。如果說我現在正在看電視,你為什麼聽音樂呢?這樣會打起架來,那就「同」不了,那叫「大打」--大打出手,不叫「大同」。所以要講調和,調和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心調和,然後自己的家庭調和,然後自己的環境也會調和。你到了這個境界,你所工作的環境自然就會調和。你不到這個境界,分別心重、我執重,就會不調和。

有些人很聰明,天分很高,但是他的毛病--想念很多。若沒有那個必要,你腦子也不要再去想,讓腦筋休息一下。你想多了,慢慢地就想入非非,產生若幹不必要的誤會。你用分別心,是自尋煩惱;你若不想,很快樂。

七、沒有分別心和想念,不影響工作

當然,或許有些人會說:「你沒有分別心、沒有想念,像你這樣子不好,你會把天下的事情都耽誤了。」我今天不是給自己吹牛,我到的單位都是很壞的單位。我到了甲單位,甲單位是問題最多的;我到乙單位,是因為乙單位出了紕漏才調我去接任的……。有些當主管的要求部屬說:「你的衣服釦子沒有扣,你講話不是這樣講的;你吃飯時嘴巴不要發出聲音來,否則像豬一樣」,這樣子的要求,不好。只要一打架,你跟他講多少道理都沒效。那個喜歡打架的單位,我去了以後,我也不講話,我根本不跟誰講道理,我跟任何人不講這些道理,我講這些幹什麼?有些人,他不是那種人,我對他講道理,對他是一種虐待,他坐不住了,他拜託你不要講了,說:「你叫我請客,我都幹,但是請你不要講了。」有沒有這樣的人?有。他說:「我寧願請你看電影」,免得在這裏聽你「黑白講」〈胡扯〉,真的有這種人喔!所以我到任何單位,我都不講道理。我會跟他們聊天,講一些「今天天氣不錯啦,今天的菜不錯,……」,只講這些,不講正經話,也不講做人的大道理,他們自然就不打架了。

八、要擴張自己生命的磁場,要調和自己的心

我們為什麼有毛病?為什麼跟別人處不來?因為我們主觀,度量狹小。我們有一點點不滿意就擺在心裡,三天都消化不了;剛剛忘記了,第二天看到他,又想起來了,又煩惱了。身心是有連帶關係的,那些精神消化力不強的人都容易得胃病,你去注意這件事,這樣的人腸胃都不太好。如果你昨天生氣,今天就忘記了,還把他當成老朋友拍肩膀,這樣的人吃飽了就睡,不會得胃病。

人是物以類聚的,假如你想改善你的環境,你必須先從自己調和起。我常常講:「要擴張自己生命的磁場」,當你心力強的時候,你生命的磁場就大。磁場是有作用的,它有影響力,在這個磁場之內,它會發出一定的作用。你沒有磁場的話,你影響不了別人。你說:「我要說服他」,你不說,他可能「服」;你愈說,他愈不服,那裡能說服別人呢?那是個笑話。人都有個性,都有自尊,如果你勸別人:「你要這樣才好,你不這樣就不好」,他說不定會頂撞你:「我好不好,都沒有關係,不要你管」,真的有這種人喔。所以說服別人不是個辦法,你只要修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什麼是「行有不得」?這個事情搞不通了,你不要怪這個、怪那個,你說:「我自己修行不夠好,不夠安祥,不夠調和」,能夠這樣子,你就進步了。

你們還要把「歹勢」(閩南語,不好意思)去掉,那麼「我」就沒有了,不要有「我執」。你會「歹勢」,就是有「我執」。要把心打開,當你把心打開以後,也沒有什麼叫「難為情」,也沒有什麼叫「不好意思」。

當你自己調和的時候,你就無往而不利;當你不調和的時候,常常會出紕漏。你不調和,畫圖的時候鉛筆就容易斷,切菜的時候容易傷到手,它就是這樣子。你心裡不調和〈心亂〉的時候,處處都會出問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爾時。阿難陀尊者。在靈山會上。一千二百五人俱。阿難頂禮合掌。遶佛三匝。

胡跪合掌。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南閻浮提。一切眾生。末法時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寶。

不重父母。無有三綱。五倫雜亂。貧窮下賤。六根不足。終日殺生害命。富貴貧窮。亦不平等。

是何果報。望世尊慈悲。願為弟子一一解說。佛告阿難。與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

吾當為汝等分明說之。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

以何所作故。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唸佛佈施。能種後世福田。

佛說因果偈。雲。

富貴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祿深。

善男信女聽言因。聽念三世因果經。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莫非輕。

今生做官是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前世修來今世受。紫袍金帶佛前求。

黃金裝佛裝自己。衣蓋如來蓋自身。莫說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鋪路人。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舍半分文。高樓大廈為何因。前世施米上庵門。

福祿具足為何因。前世造寺建涼亭。相貌端莊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誦經唸佛人。嬌妻妾美為何因。前世佛門結善緣。

夫妻長守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父母雙全為何因。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前世多是打鳥人。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大為何因。前世皆是恨他人。今生無子為何因。前世厭恨人兒孫。

今生長壽為何因。前世買物多放生。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無妻為何因。前世偷奸人女妻。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前世忘恩負義人。今生眼明為何因。前世施油點佛燈。

今生眼瞎為何因。前世多看淫書人。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多說是非人。

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譏笑拜佛人。

今生曲手為何因。前世打過父母人。今生曲腳為何因。前世破壞路橋人。

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今生豬狗為何因。前世存心哄騙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幸災樂禍人。今生健康為何因。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坐牢為何因。前世見危不救人。今生餓死為何因。前世笑罵乞丐人。

被人毒死為何因。前世攔河毒魚人。零丁孤苦為何因。前世噁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為何因。前世鄙視各用人。今生吐血為何因。前世挑撥離間人。

今生耳聾為何因。前世聞法不信真。今生瘡癲為何因。前世虐待畜生身。

身生臭氣為何因。前世妒忌他人榮。今生吊死為何因。前世損人利己人。

鰥寡孤獨為何因。前世不愛妻兒人。雷打火燒為何因。前世譭謗修行人。

虎咬蛇傷為何因。前世多結冤仇人。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不信三寶多施捨。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來今生受。今生積德後蔭人。若人譭謗因果經。後世墮落失人身。

有人信行因果經。福祿壽星照臨門。有人推介因果經。代代吉慶家道興。

有人常帶因果經。兇災橫禍不臨身。有人講說因果經。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讀誦因果經。來生到處人恭敬。有人印送因果經。來世便得帝王身。

若問前世因果事。迦葉佈施獲金光。若問後世因和果。善星謗法地獄因。

若是因果無報應。目蓮救母是何因。若人深信因果經。同生西方極樂人。

三世因果說不盡。龍天不虧善心人。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

解說三世因果經:

一、因果報應的形式:

佛教《三世因果經》主要講: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迴圈報應規律。

因果迴圈報應規律有三種形式:《涅木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我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僅知道幹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積德,不幹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結果。

()現報:就是今世作業今世得報應。今世報有福報也有禍報。這種報應有的報在早年,有的報在中年,有的報在晚年。首先講福報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並沒有得什麼好處,這是因他上一輩幹了壞事,這一輩子因他行善積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報和晚年得福報。早年得福報,一個是前世行善積德,或前世罪孽不多,這輩子行善積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報。

禍報也有早年報、中年報、晚年報三個階段。如有的人本來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積德,繼續幹壞事,如偷盜、搶劫、坑害別人,詐騙錢、嫉賢妒能忘恩負義……,結果在青年時期就受法律的懲罰或者生大病受傷致殘……等禍報。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銀行存的款一樣,還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壞事與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還不停止作惡,所以中年就得惡報。

有的人青年,中年都很好,結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災就是光留著自己孤老病重,無吃無穿,無人照管;或者老來傷殘,或者老來坐牢判刑等禍報,其道理和中年得禍報一樣。

()生報:就是前生作孽今生報,今生作孽下世報。這種因果報應,同樣分福報和禍報。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積了德,尤如在銀行存的款還未用完,故轉到今生來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雖然享福仍行善積德,象銀行存款越來越多,利息也越來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為福報。

有的人上世作的惡太多,或者老來作惡,當世清算不完,這一世就苦。如某人對前世的惡,後世的苦認識不到,繼續作惡,那他下一世還要繼續受苦難。

()速報:就是報應來得快,如昨天做壞事今日遭惡報,上午做壞事,下午遭惡報,或者九點作壞事,十點就遭惡報。因果報應不僅只是惡報,福報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樣得速報。

速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此人上世作的惡,這一世還未了結,而他更加變本加厲,幹了更加傷天害理慘無人道之事,如有的殺人放火,有的行竊搶劫,有的暗害別人,有的販毒吸毒,有的賣假酒假藥毒害群眾,有的行賄貪汙,有的詐騙錢財……,所以被押上歷史審判臺,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槍決,有的或者遭禍而傷殘,或死亡之速報。忘恩負義,知恩不報,反而相害,這種人得惡報也特別迅速。如有一個人,她在特別困難時,本人無飯吃,無房住,孩子無錢上學,丈夫的飯碗也丟了,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老人出來幫助她安排工作,並且借房給她家住,有了飯吃,有房住,孩子上了學,她不但不感謝老人的救命之恩,反而黑了良心,貪汙老人的錢,結果蒼天有眼,讓她跌斷手,看你還貪不貪。

又有一人,多年來,他有困難,其朋友總是無私幫助他,但他總覺得一年給一萬兩萬元太少,心有貪念,就起黑心,有一天他一手拿著其朋友給的錢,一手就要害其朋友,相害未成,又對朋友進行敲詐錢財,當朋友看出他良心壞,就警告說:"你這樣做,定遭惡報",結果不僅家中兇災未平,第二天本人突然腿斷痛得要命,後又突生奇病。

還有一人,他找到一個如花似玉的對象,對象遺憾地說:"你什麼都好,就是多了一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他聽後,回家就磨了一把鋒利的刀,並寫了一張紙條:"母親,不是兒子不孝,你老人家八十多歲了,該上天享福了"。然後把刀和紙條藏起來。奇怪的是那是四月天氣,這一天萬裏無雲,下午5點左右,突然烏雲蓋頂下起傾盆大雨,接著就是雷嗚閃電,一個炸雷把這個企圖殺害老母的不孝之子打得七竅流血而喪命。其老母痛失其子後,收其遺物,發現枕下面有利刀和紙條,才知其子遭雷打是報應。因此,忘恩負義之人,極易遭兇速報。

上面講的做了壞事,遭兇速報的事例。現在講做了好事得福速報的事例。某市有一個叫張秀花的老太太,早年喪夫,後兒女相繼都去世了,孤身一人,怕今後生活無著落,就想自殺了事,免得活著受罪。後經左右鄰居勸說才未輕生。

她為自己在老年不痛苦,就燒香拜佛,天天口念《三世因果經》,經常做好事,做善事。一九七五年春,她在外面散步,看到路上昏倒一個不省人事的中年婦女,就叫了一個架子車將人送到醫院搶救。病人脫險後,醫生告知病人:"你的命是老大娘救的,這兩天她一直守護在你的跟前"。病人聽後感動得抱著張大娘大哭,感謝她的救命之恩。後來病人出院時,張大娘把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為病人付了醫藥費,不留名也不留姓就走了。

張大娘的錢為病人付了醫藥費,生活上自然就緊張了。她為了生存,就出外挖野菜度日。一天中午她在地裏挖野菜時,挖出一個象鐵球樣的東西,她不知銅還是鐵,就賣給上門收廢品的人。收廢品的人付幾元錢後,又把這個"鐵球"賣給廢品站。當時收購人員經檢查,就問收廢品的人這個""是在那裏收來的?"那人一五一十的把當時收購時情況講得清清楚楚。

當時收購站的領導同志就派兩個人和收廢品的人一起去請老太太來,收廢品的不知發生了什麼問題,多次解釋說:"我確實是收購來的,絕沒有幹違法的事""你不要急,把老太太請來再說"

張老太太看到收廢品的人和另外兩個人來請她去,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好跟著他到收購站。站領導詳細問了張大娘挖""的地點後,表揚老太太說,"你老人家為國家挖出一個很貴重的寶,是漢朝王室的''''純金花球'''',現付給您老人家人民幣八萬元。

關於行善積德得福速報的事例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張大娘行善救人而得福速報的事實,有力地證明瞭,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真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某個城市郊區有一片果園,種了許多枇杷樹,不但果實很甜,葉子還能煉藥治病,所以每年到了果實成熟的季節,很多人就從城裏來採果摘葉。

有隻小鳥總是在這片果園上方盤旋,好像在看守果園。只要有人接近枇杷樹,那隻鳥就開始大叫;若伸手摘枇杷,牠就會叫得更淒厲。仔細聽牠的叫聲,好像是:「我所有!我所有!」年復一年,總是如此。

有一年,來果園摘枇杷的人比往年更多,那隻鳥在人們四周厲聲啼叫,非常著急的樣子,不過大家都已見怪不怪,沒有人理牠,仍舊繼續摘枇杷。那隻鳥不斷地啼叫,最後終於吐血而亡。

有一群比丘在街坊聽到這件事,回去請教佛陀,這隻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佛陀慨嘆地說,這是慳貪習氣使然。

以前城裏有位年輕人,在父母往生後繼承許多財產。他天天計算自己有多少財產,一心希望財產愈多愈好,連將來果園與田地可以收成多少農作物都算入財產中。

年輕人認為家中多一個人就消耗更多食物,所以不願娶妻生子,原本家中請的傭人也都辭掉了。他年老往生之後,財產由於無人繼承,都被沒入國庫。

那隻鳥的前世,就是這位吝嗇的人。由於還留存著慳貪的習氣,認為果園仍然是牠的,捨不得人們來採收果實,所以不斷叫著:「我所有!我所有!」一直到吐血死亡為止。


慳貪不捨的惡因,招來貧乏不安的苦果。人想要提升品格、成就道業,首先必須發揮愛心幫助眾生。

付出一分愛心,就能獲得一分福業;捨掉一分執著,就能增長一分智慧!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

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裏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金代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而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罣礙。

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同樣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牽掛得太多,我們太在意得失,所以我們的情緒起伏,我們不快樂。在生氣之際,

我們如能多想想︰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教書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交朋友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作夫妻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兒育女的。」

那麼我們會為我們煩惱的心情闢出另一番安詳。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供養,為供給資養之意。「廣修供養」即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用飲食、衣服、醫藥、資財、讚歎語、柔軟語,乃至受持修行妙法等,奉養三寶、父母、師長等長輩,或布施予平輩及一切眾生。

佛世時,有一比丘,一日拈線穿針,欲縫補破損衣物,但因年邁視力衰弱,始終無法將線穿過針孔,不禁黯然神傷,言:「不知有誰可來為我穿針?」佛陀以神力得知老比丘的窘境,即來到其住處,以慈祥的音聲安慰他,說:「比丘!就讓我為你穿線縫補衣物吧!」世尊已圓滿福德、智慧,為三界所尊,猶不捨穿針之善,在在處處仍以身口意行布施供養,利樂一切眾生,此亦是「廣修供養」之慈悲身教。

任何事相上的供養,皆有其微妙之義涵。以供香為例,香煙裊裊上升,代表行者無間無雜的精進心;香火不斷燃燒,彰顯行者焚盡無明煩惱的智慧;香氣普熏,猶如行者心香周遍法界……如此,藉由事相的燃香供養,就能啟發行者自性中戒定慧之真實心香。同理,燃燈供養,即顯殊勝之智慧心燈;供花,則是莊嚴自性之因花。若能了知一切事相供養之意義,則皆能啟發吾人理上之究竟供養。

修行學佛,欲解脫煩惱,乃至成就無上佛果,須具足福慧資糧。供養,即是積集福慧資糧之首要行持。藉由廣修一切供養,以捨去自心『慳貪的煩惱』;由於能布施,自然就長養了恭敬心、慈悲心與平等心,能去除慢心、瞋心;視一切眾生為自己累世的親眷,對於有緣、無緣、緣深、緣淺的眾生,皆能恭敬供養,即是了達因果之理,能除去癡心。如此去除貪瞋癡慢等煩惱,就能啟發智慧,進而不執著自己所修之一切供養,回歸這念清淨的自性,則是供養自性如來,為供養之極致。

經云:「一切諸佛皆修供養。」可知修行學佛,欲效法如來因地行持,成就如來的果德,當在日用中依循諸佛之行持,廣修供養;進而發廣大願心,化導一切眾生,也能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廣修供養、修善積福,以去除內心的貪瞋癡等煩惱,而遠離一切災厄,令家庭安樂、社會祥和,乃至圓成佛道。如此而行,無有疲厭,則與普賢菩薩「廣修供養」的行願相應,當下即入菩薩位。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語錄※

當遇到困難、打擊之時,

或許會因為找不到原因而覺得不平,

但要知道,這是過去世自己所造的因,

為今世帶來的結果。

所以,應該平心靜氣地面對一切事實,

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者就勇敢接受,

安樂即是來自面對及接受。

■聖嚴法師

只要談到佛教教理,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說「眾生皆苦」,釋迦牟尼佛也是因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夠藉由修行得到解脫。佛陀開悟之後,首度闡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苦是其中一個重點,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發現到的。

苦從何而來?苦的原因並不是食物、衣服等物質上的缺乏,而是內心的掙扎、矛盾和無法排解的心結,也可說是「內心的苦悶」。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其實都是我們自作自受、自己製造出來的。在生活當中,由於我們的愚癡,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才會造成心理、語言、身體等方面種種不當的行為,這些不當的行為進一步又為自己製造受苦的原因,並且不斷地造成因果循環,就像撿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樣。這些痛苦形成的現象,就叫做「集」,「集」有集合、集攏、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對於苦,菩薩以不製造苦的原因為根本解決方法。然而,凡夫卻只會一味躲避苦的結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趕快逃離,在逃的過程中還拚命製造另一個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實苦的結果有點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謂「如影隨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樣,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卻還是跟隨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體消失,影子才會不見。

所以,如果我們不停製造苦的原因,苦的結果勢必永遠追隨著我們,就像吃完飯後,桌上的殘羹剩菜、湯湯水水總要自己收拾,即使花錢請別人幫忙收拾,所花的錢也要靠自己去賺。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循環的結果,逃避痛苦是沒有用的!只有面對它、接受它,才不會繼續受苦。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繼續製造苦的原因。

因此,想要離苦得樂,就要減少苦因,而修「道」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在修道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智慧會逐漸增長,而能夠運用智慧調整自己的內心,明瞭現在所受的種種苦難,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並產生面對苦果的勇氣。如此一來,就不會痛苦了,也不再怨天尤人、逃避現實,而能夠勇敢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不會繼續替自己與他人製造困擾,同時也會把引發困擾、苦難的原因,減至最低。苦的原因減少了,苦的結果也會減輕,這就是修道。

所以,行於正道的佛教徒,不但能努力減少苦因、接受苦果,還會多替他人設想而廣結善緣,相對的,他人也會對你有所回饋。如果沒有得到他人的回饋,也不用在意,也許是因為時機未到,也許是我們過去曾經虧欠過對方,現在的付出等於是在還債,只要這麼一想,心裡就會豁然開朗了。

果我們真能不再製造苦因、不逃避苦果,到最後,當苦的原因完全沒有了,苦的果報也接受完了,就是「滅」的時候。「滅」了之後,就能夠使我們解脫、自在,成為一個有智慧的聖人。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內心的掙扎和苦悶,也都想從中超脫,「四聖諦」說明了從「苦」到「滅」的修道歷程,不但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也是我們在生活、修行過程中減少苦、面對苦的指引。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經說,菩薩向五明處學習,第一是內明,就是明白自己的心在哪裡,怎麼樣使我們的心淨化、安定。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格物,要檢討反省,要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要漏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漏盡,就是用對治的方法,把心當中的煩惱去掉、化掉。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人生就是很枯燥、很虛偽、很虛假的物質生活,每天都在煩惱中過日子。

社會上有許多人的思想顛倒了,積非成是,用學術自由來掩護自己的邪知邪見。假使我們沒有正知見,就會隨聲附和。佛法就是端正知見、淨化心靈,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內聖外王」。我們的這念心要定、淨、明,要平等、廣大、慈悲,有這樣的心,做什麼事都會成就。無論時間、空間如何變換,科學如何進步,都離不開當下這一念清淨心、智慧心、慚愧心、檢討心,離開了這些,就失去了人格,佛法就是清淨知見,撥亂返正,使每個人走上光明的大路。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值得每個人去學習、實踐。佛法的真理,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過去雪山童子得到的佛法,阿難尊者也是這樣把佛法傳給大眾──「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假使不了解人生的真理,活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沒有用,為什麼?不但死了之後與草木同朽,還要墮入六道、落入惡道。

每一個宗教都講修善斷惡,但善惡的標準不一樣,例如,我們認為建道場、供養三寶、流通佛法是大善事,但其他的宗教不一定認同,每個宗教都認為自己的教義才是善法。佛經裡講,善有三種:第一是假觀善,第二是真空善,第三是中道實相善。

什麼是假觀?世間一切萬法,不管是善、是惡,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就是假觀。舉例來說,有的民族把兩顆門牙敲掉,露出洞來,他們覺得很美麗,有人看了卻不認同。所以,哪個是醜?哪個是美?沒有一定的標準,這些都是假相,不要執著。

佛經裡講三假觀,第一是因成假,因緣和合,緣起性空;第二,相續假,從過去相續到現在就是相續假;第三,對待假,有明就有暗,有男就有女,有美就有醜,一切都是相對的,稱為對待假。世間的森羅萬象,不外乎是這三種虛妄的存在。什麼是真空呢?聲聞、緣覺悟到真空,一坐就入到空定。古德云:「有形皆歸壞,不滅為真空,但見曹溪水,門前坐春風。」這就是中道實相善。「門前坐春風」,悟到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很安定、很平靜、很喜悅,就是中道實相。以上三種善當中,最高的就是中道實相善。打坐時,這念心是絕對的真,這念心當中不能有一點點東西。這一念菩提心、清淨心、真空心、妙有心、無為心、寂滅心現前了,用金山、銀山都買不到,這就是無上道。

因此,希望大眾在這念心上來用功,怎麼用功?經云:「無功用行我恆摧」,通身放下就是用功,不假方便。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