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無論是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都要明白心性的道理。這念心就是靈知靈覺的佛性。要修行首先必須有警覺性,知道自己身、口、意三業的一切活動,稱之為覺察。覺察就是檢討反省,知道檢討反省,進而才能知過、改過。不但要覺察,還要覺照,照破煩惱,煩惱照破以後就歸於覺悟。

煩惱照破以後,進一步心要安住在實相上。實相是指師父在說法,我們在聽法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處處作主,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悟了這個道理就是悟了道,體悟到心性的道理,始終在心上用功,修行才不會走遠路,甚至於走錯路;所以,古德說:「悟後起修方是真修」。 

佛法所講的因緣,因,就是每個人的這念心。雖然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本具、平等的,但是需要靠外面的因緣來啟發、來契悟;如果沒有因緣,沒有修行,沒有薰修,佛性始終也不會現前。因緣和合,悟到這個道理,出家也可以修行,在家也可以修行。因為,悟了道以後,這個心沒有男相、女相,也沒有出家相、在家相。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的差別,就像大學裡的教授,有專職教授與客座教授。出家眾將全部的精神、精力、時間都投入在修行裡,投入於自利、利他,所以出家屬於專業修行。在家居士要為事業、家庭、兒女…忙碌,為滿足自己的希望而努力,沒有辦法投入全部精神在修證上。

佛法講,要有大悲心、大願心,心量才會廣大。釋迦牟尼佛開了八萬四千個法門,這些法都是公開的,不是屬於佛陀一個人的,也不只是屬於出家眾的,所以,在家、出家都可以修。但是,要想達到菩薩的境界,心量廣大,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種種的執著,破除我執、法執。如果心量不廣大,※不修正執著與習氣,不論是出家或在家,修行都很難有成就。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道理非常好;佛法更進一步在《菩薩戒經》裡講,要把心量放大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出家,便是將心量放大,放下小家庭的親情、愛情,投入到一個更大的家庭,觀一切眾生都是親眷;也就是將親情、愛情,提升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提升到冤親平等。這不只是一個口號,更要真正去做到,真正要看透徹悟。如果是很勉強的話,即使出了家,也不容易成就。

心量廣大,無論出家、在家修行,這個道理都要知道;但是,我們常常知道卻又做不到。以佛法來講,必須要在平時薰修,所謂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沒有一點點僥倖,這是實實在在的。佛法中提到,人有上根、中根、下根。中根與下根的人都著眼在事相上,不是在理上;上根的人,有事有理;上上根則是事理一如。如果覺得自己是下根之人,就要像讀書一樣,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這樣循序漸進。

譬如:先受三皈依,三皈依做到了,然後再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依照戒律來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羅蜜,漸漸地提升自己,使我們的智慧圓滿、慈悲心圓滿、福德圓滿,然後,再破除執著,自然可以使我們的心量廣大,心性平等。

無論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必須遵循這個道理來用功、來實踐,才能得到好處。如果,執著表面上的出家相或在家相,那麼,這樣與道就不相當了。

道是什麼呢?在佛法來講,最高的境界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儒家也講道,中庸裡面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個中就是講中道。「喜怒哀樂之未發」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不生,這念心就是不動;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這念心就是在動。這是儒家所講的中道,佛法更進一步,這念心不但是不動,還要時時刻刻清楚、明白、處處作主。

佛經中提到,兩眼內視,兩耳內聽,要返聞聞自性,心性才是絕對的道。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這念心保持寧靜、清明,行為、身相就會端端正正,沒有妄想、邪見,離開妄想、顛倒,這念心就清淨了,也就是說這念心時時要安住在正念上。

這念心,有體有用,裡面是無窮盡的寶藏,一般人不明白,也不知道善用。佛法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心,也就是明心;認識自己的心之後,再去運用這念心,運用這念心之後,還要把這念心收回來;要自在,這念心時時都要存在、清楚、作主。儒家、道家、佛法都講這個道,在原則上是相同,但是佛法更究竟。所以說,這個道是屬於大道,這個大道是沒有形相的。

道就是這念心,修行也是以這念心為根本,只要是有心向道,無論是出家、在家都要認識這念心,都要明心,不但是明心,還要保護這念心不向外攀緣,在口業、身業上要格除習氣。現了出家相,就是出家眾的身份,行、住、坐、臥四威儀是屬於外面的相,除了外面的相,心當中還要有正念,這是代表正法住世,代表如來:讓對佛法有緣的人,產生恭敬心、尊敬心。否則,「道」由誰來做代表呢?佛法是從印度傳來中國,傳到世界各地。

由於各國的風俗習慣不同,文化、道德也不一樣,所以,佛法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也不一樣。什麼樣的標準才是真正的如法呢?雖然佛法隨著時間、空間、道德的變化,產生種種差異,但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絕對不能變。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五戒,這是不能改變的。出家眾要身心清淨、三業清淨,要大捨、大布施,要起大慈、大悲、大願、大行,這樣內外清淨,才能真正代表出家眾。

在家居士也一樣以五戒為根本,要恭敬三寶,護持佛法,要四眾和合,佛法才能真正的興盛。出家修行有無量的功德,在家修行也有無量的功德,然後本著佛法慈悲、平等的精神,在社會上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

雖然如此,還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上來落實修行。本著十善的原則: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是不起貪、瞋、癡。

所謂不貪,並不是不要,是本分內應該要的就要,不應該要的絕對不要;譬如,名與利並不是不好,要緊的是不貪名、不貪利,運用名與利來行一切善法,真正的利益社會大眾。本著佛法所說的平等心、恭敬心、謙卑心,和知恩、感恩、報恩的心,來從事一切的活動,就是真正的菩薩行。

出家的責任,是弘揚佛法、傳承如來的家業。在家居士雖然也可以弘揚佛法,但以護持佛法、護持三寶為主;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如此,兩者的責任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有出家與在家四眾弟子,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他們都示現在家菩薩相。但是,當世尊圓寂時,為什麼衣缽不是交給諸大菩薩,而是交給了出家的比丘呢?因為,比丘代表的是一種專業、專修,這種專修能夠看破世間、看破親情、看破愛情,能夠放下一切,把他們的生命、智慧、心願、時間,全部都布施給眾生。所以,唯有出家修行,才能全部投入薰修。在家居士,因為在家,所以有家庭、親戚、朋友之間的感情,這些情是很不容易割捨的,又因為有事業、人際、名利的牽掛,所以,想要專心投入佛法的薰修,實在很不容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質豐富。」

有兩個商隊準備出門經商,但因人數眾多,為了避免秩序混亂,兩隊的領隊就商議分梯出發。其中一位很有智慧的領隊說:「既然要分梯出發,我讓你先選擇。」另 一位領隊心想:如果先出發,運送貨物的牛隻便可以先吃到一路上的青草。而且到達目的地後,就可以先做生意,便決定選擇先走。

第二隊的人感到很不滿,覺得好處都被第一隊的人佔盡了。那位有智慧的領隊卻對同伴們說:「沒錯!先出發的隊伍,可以讓牛隻先吃到青草。不過,草被吃過之 後,還會長出鮮嫩的新草;我們慢一點再出發,牛隻正好可以吃到鮮嫩的新草。其次,市場有了他們的投石問路,我們再去會比較安全。」

傳說在沙漠地區,有很多專門吃人肉、喝人血的夜叉惡鬼。當第一批商隊來到時,夜叉的首領立即叫夜叉眾各拿一朵青翠的蓮花,然後將身體淋溼,化身人形前去引誘商隊走入缺水缺糧的地方。

當那些夜叉出現時,第一批商隊的領隊看他們手上拿著蓮花,身上又溼溼的,就問他們從何處來?夜叉回說是由南邊而來。領隊再問:「請問南邊是不是有水?」夜叉回答:「那兒不只有清澈的泉水,還時常下雨呢!」

那位領隊聽了很高興,就告訴隊員們說:「距離此地不遠處,時常下雨又有流泉,我們何必如此辛苦地載水同行呢?各位可以把水倒掉,這樣行走比較輕鬆。」大家聽了他的話後,紛紛將水倒掉,然後輕鬆地往南走去。

可是當他們到了那裏之後,發現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空曠沙漠。由於當時天色已暗、大家又疲憊不堪,只好決定在此過夜。幾天之後,他們因為缺水缺糧而體力不支,無法再繼續前行。那些夜叉便趁機 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留下一片白骨。

過了幾天,第二批商隊也來到這個地方。在尚未來到夜叉的地盤之前,這位有智慧的領隊就告訴隊員: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心念都不可以動搖。即使前面有流泉或雨水,所帶的水都要守好、不可以浪費。到了晚上,為了讓隊員能夠好好地休息,他還親自在周圍巡邏。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質豐富。」

在古遠時代,摩伽陀國有一位國王飼養了一些象。象群中,有一頭象長得很特殊,全身白皙,毛又柔細光滑。後來,國王將這頭象交給一位馴象師照顧。

這位馴象師不只照顧牠的生活起居,也很用心教牠。這頭白象十分聰明、善解人意,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已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有一年,這個國家舉行了一個大慶典。國王打算騎白象去觀禮,於是馴象師將白象清洗、裝扮了一番,在牠的背上披上一條白毯子後,才交給國王。

國王就在一些官員的陪同下,騎著白象進城看慶典。由於這頭白象實在太漂亮了,民眾都圍攏過來,一邊讚歎、一邊高喊著:「象王!象王!」這時,騎在象背上的國王,覺得所有的光彩都被這頭白象搶走了,心裡十分生氣、嫉妒。他很快地繞了一圈後,就不悅地返回王宮。

一入王宮,他問馴象師:「這頭白象,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藝?」馴象師問國王:「不知道國王您指的是哪方面?」國王說:「牠能不能在懸崖邊展現牠的技藝呢?」馴象師說:「應該可以。」國王就說:「好。那明天就讓牠在波羅奈國和摩伽陀國相對的懸崖上表演。」隔天,馴象師依約把白象帶到那處懸崖。國王就說:「這頭白象能以三隻腳站立在懸崖邊嗎?」馴象師說:「這簡單。」他騎上象背,對白象說:「來,用三隻腳站立。」果然,白象立刻就縮起一隻腳。

國王又說:「牠能兩腳懸空,只用兩腳站立嗎?」「可以。」馴象師就叫牠縮起兩腳,白象很聽話地照做。國王接著又說:「牠能不能三腳懸空,只用一腳站立?」

馴象師一聽,明白國王存心要置白象於死地,就對白象說:「你這次要小心一點,縮起三隻腳,用一腳站立。」白象也很謹慎地照做。圍觀的民眾看了,熱烈地為白象鼓掌、喝釆!國王愈看,心裡愈不平衡,就對馴象師說:「牠能把後腳也縮起,全身懸空嗎?」

這時,馴象師悄悄地對白象說:「國王存心要你的命。既然他無道、無德,我們在這裡會很危險。你能騰空飛到對面的懸崖吧?」不可思議地,這頭白象竟然真的把後腳懸空飛起來,載著馴象師飛越懸崖,進入波羅奈國。

波羅奈國的人民看到白象飛來,全城都歡呼了起來。國王很高興地問馴象師:「你從哪兒來?為何會騎著白象來到我的國家?」馴象師便將經過一一告訴國王。國王聽完之後,嘆道:「人為何要與一頭象計較、嫉妒呢?」

從這段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修行,最重要的是要調好自己的心。平時待人處事,要抱著一顆圓融、和睦的心。俗話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別人有所成就,我們不要心存嫉妒,應該要起讚歎、歡喜心,這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祕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質豐富。」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心念要清淨,不論身處何種境界,都要抱持著善解、寬大的心

有位很虔誠的居士,在屋後開闢了一片花園,種植各種美麗花草,每天都去剪取一些送到寺院供佛。有一天,他遇見寺院裡的住持禪師,就把花交給禪師,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送花來供佛,真是功德無量!佛經裡說:以虔誠清淨的心來獻花供佛,能生生世世身相莊嚴。」

居士說:「我並不求什麼,只是每天整理花草送到寺院供佛,內心覺得很寧靜、清涼,這是我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禪師說:「是啊!心無所求,當下就是清淨!」

居士又說:「我每次來到寺院都會很歡喜,心也很清淨,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不得安寧。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心長保清淨呢?」

禪師問他,知不知道如何使花瓶裡的花保持新鮮?居士回答,每天換水,並且剪掉腐爛的枝葉,就能使花保持新鮮。「不錯,心靈的淨化也是一樣的道理。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將種種污染心靈的煩惱去除,才能使心恆常清淨安寧。」

居士又說:「我若能放下一切,時常待在寺院中學習梵音唱誦,不知有多好!這樣就可以不起煩惱,使心恆常安寧。」

禪師說:「其實,呼吸就是梵音聲,脈搏跳動就似暮鼓晨鐘。只要時時用心調整混亂的思緒,大地一切境界無不是美景,一切音聲皆是清淨梵音!」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質豐富。」

於是他想進一步了解:國內有多少富人?而這些富人又有多少財產?有天,他到一位號稱全國最富有的長者家,請問長者有多少財產?長者回道:「內外的財產總共有四千億。」

國王說:「我擁有整個國家,財產也只有四千億;為什麼您能夠擁有四千億呢?內外又是什麼呢?」

長者回道:「國王,我外在的財產有一千億。我能擁有這些財產首先要感恩您,因為在您的國土上,我能自由地從事貿易;再來要感恩人民,因為他們提供我有形的財產;我也要感恩我的奴僕眷屬,因為他們為我努力付出。所以,我有形的財產是來自貿易、人民、國家,合起來大約有一千億。」

國王問:那另外的三千億呢?長者說:「另外的三千億是內在無形的。因為我『心中有佛』,佛陀的莊嚴以及慈悲、智慧豐富了我的心,這值一千億;此外,我『口中有法』,口說好話,所以又有一千億的價值;還有,我天天『身行好事』,也值一千億。所以內在價值總共三千億,加上外在的財物一千億,我的人生內外財產共有四千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中有佛、口中有法、身行好事,就是我們內在的豐富資產啊!而且是用不完的財富。

「心中有佛」就是我常說的「以佛心為己心」;佛心是大慈悲心,這分慈悲表現出來就是大愛──常發出柔和善順的語言,常說好話就是「口中有法」,口說好話就是莊嚴自己。不過單是「心中有佛」「口中有法」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啊!自耕福田,才能自得福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有一個古老的小故事:

某個安適的午後,人們正在樹下乘涼、聊天時,突然聽到一隻小鳥奮力鼓動翅膀的聲音,以及哀淒無奈的叫聲。仔細一看,原來有隻小鳥飛得低低的,一下子就掉落下來;再一次掙扎著飛起來,卻又掉了下來,看來非常痛苦的樣子。可是有一群小孩卻很興奮地追逐牠,大人們看到了,也當成好玩的事,哈哈大笑。

這時,一位身穿樸素白衣的人走過來,擋住那群小孩,並且彎下身,雙手小心地捧起小鳥。噢!原來小鳥的脖子綁著一條繩子,繩子尾端綁著一粒石頭,難怪牠飛不起來啊!

白衣人心生憐憫,想救這隻小鳥,那群孩子卻說:「小鳥是我們的,還給我們!」「那我把小鳥買下來,要多少錢呢?」孩子們聽到有錢可拿,都很高興,就把小鳥賣給他。

白衣人輕輕地鬆開繩子,小鳥非常歡喜地展翅飛翔,在白衣人頭上繞了好幾圈,叫聲變得很快樂、很好聽,令人心曠神怡。

白衣人摸摸孩子們的頭,說:「你們看,小鳥自由飛翔、快樂唱歌,這樣是不是很美呢?每個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價值和權利,這就是天地間的生命之美!」小孩們低下頭來,旁邊的大人們也覺得很慚愧。白衣人再次摸摸每個孩子的頭,然後向前走了。

大家望著他的背影,都覺得他氣度不凡,說的話也很有道理,不像個普通人。一個孩子突然大叫:「我想起來了!他是我們的國王!」小孩所說的國王,就是「阿育王」。

當時正是阿育王的時代,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愛民如子,經常穿著白衣走入人群,了解民情,在鄉村陋巷親手救濟貧民。

仁德之人才知道生命之美,也才知道要及時付出愛心、護惜生命。希望大家好好地體會天地間生命之美,培養對一切生靈的疼惜之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

某天早晨,佛陀在蓮花池邊散步,池中開滿各種顏色的蓮花,十分美麗。佛陀望向池底,發現美麗的花葉下原來是一片濁黑的污泥;再透視污泥深處,裏面竟是一座地獄!

地獄裏有個大血池,池中是一座座的刀山,上千萬支銳利刀鋒閃耀著淒冷寒光。血池裏有許多犯人痛苦地哀嚎,一直掙扎著想要逃離,卻無法如願。

佛陀看到這樣淒慘的景況,心生憐憫!他思考著要用什麼方法去解救這些罪苦眾生?可是這些人生前造作種種罪惡,沒有絲毫善念,缺乏得救的因緣。

後來,佛陀終於發現有一個人雖然在世時無惡不做,但是有一次他走在路上,本想踩死腳下一隻蜘蛛,忽然起了善念,讓蜘蛛通過之後才開步向前走。這件善行使他有得救的因緣。剛好花葉間有隻蜘蛛在吐絲,佛陀輕輕地將蜘蛛絲自葉間細縫放下去,透過污泥一直通到地獄。這位受罪的人看到那條蜘蛛絲,非常高興,趕緊抓住它,小心地往上爬。

從地獄到蓮花池的路途,彷彿十分遙遠,他爬了很久,體力漸感不支,便在中途稍作休息。當他往下看時,發現很多人也跟著往上爬,他非常著急,心想:「我好不容易可以逃走,萬一蜘蛛絲承受不了這麼多人的重量而斷掉,我豈不是又要回到恐怖的地獄!」

於是他往下喊叫:「這條蜘蛛絲是我的,你們不能上來!」但是下面的人不斷地往上爬,他心中一急,就用腳將爬上來的人踢下去。他一做出這個動作,蜘蛛絲忽然自他上方斷掉了,所有人又回到血池中。

佛陀滿懷愛心,希望將那些受苦的人救上來,沒想到因為一個人的一念瞋心,所有人又墮回地獄。佛陀很無奈地說:「為何凡夫的愛如此薄弱──只知愛自己,不知愛別人!這就是眾生沈淪六道、苦不堪言的原因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

一個人會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夠不夠。聽說在監牢裡一關十幾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帶著滿腔恨意出獄的;所以,出獄以後往往變本加厲,犯下更大的罪案。

佛經裡,「忍辱」的意涵是很豐富的;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與歡樂也要忍;逆來受,順來也要受。但是,所謂「受」,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認可,而是以積極主 動的態度,把境遇轉化超越,讓自己從中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一般人受到冤屈挫折,心理上總是忿忿不平;然而,正因為憤恨難消,痛苦煎熬也如影隨形、揮之不 去。如果藉著面對打擊來鍛鍊自己的心性品格,甚至把打擊你的人看成來度化你的菩薩,謝謝他給你試煉自己、提昇自己的機會,心裡沒有怨恨,自然不會感到痛 苦。

有幾位智障兒的家長告訴我,經過漫長的歲月,他們已經能在照顧孩子的艱苦和磨難當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心量都被打開來了。他們能用接受考驗的心情歡喜承受,所以,即使外人看來,他們的處境是苦不堪言,他們卻甘之如飴。

逆境中忍辱負重、蹣跚前行,這個道理大家能接受;在事事順利、飛黃騰達的時候也要修「忍辱」行,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 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了,得意忘形, 言行舉止失了分寸,災難禍害很快就隨之而至。所以要居安思危,成功要忍,歡樂也要忍。

常說,參禪打坐應該在十字街口,在那種車來人往、紛亂嘈雜的環境裡,能不能控制自己,絲毫不受干擾?如果外在環境有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你的思想行 為,難保煩惱不會跟著來。況且,外在境遇是順是逆,一切唯心造,那是凡夫俗子主觀認定,客觀事實未必如此。因此,讓自己保持客觀化,以免心被外境攪得團團 轉,才能斷煩惱、生智慧。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著

(一)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時代的印度境內。那是大名鼎鼎的給孤獨長者的姻親,浮圖長者的兒子;他的姊姊,就是給孤獨長者的兒媳婦。給孤獨長者的財富,幾乎富甲憍薩羅國的全國,浮圖長者能有這樣一門親家,他的財富之多,當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浮圖長者,自從生了一個女兒,一直盼望能有個兒子的時候,兒子真的來了;他的太太,為他生下了一個儀容可愛的男孩子,給他們全家乃至所有親戚朋友,帶來了歡欣和希望。因為這個孩子的誕生,來得恰到好處,所以給他命名為善來。

可是,善來的出生,雖在富貴的人家,他的命運,卻是一個標準的乞兒。由於他在往昔生中的不修褔業,不肯布施,所以他是註定了要做乞兒的命。

於是,當他漸漸長成人的時候,他家的財富,竟像水銀瀉地一樣的消失掉了。等他的父母一死,連他家僅有的房子也換成了新來的主人。

於,他是到了「上無片瓦覆頂,下無立錐之地」的境地了!等著他去走的,祇有一條路了,那就是向外流浪。人間是現實的,過去恭維他的人,那些曾經叫他善來的 人,這時已經對他另眼相看,大家以為他是浮圖長者的「敗家精」,由於他的到來,便抹去了浮圖長者的盛名與財富。因此,大家把他看做瘟神,視同疫癘!

家拒絕他、唾棄他,再也不歡迎他,並且給他取了一個意義相反的名字,管他叫做「惡來」。然而,人間不是沒有同情的,也不是沒有溫暖的。他在偶然之間,遇到 了一位浮圖長者生前的好友,給了他一枚金錢,要他買些衣食過活;但他把錢藏進了破衣的衣角,竟然忘記了金錢的用處。乞討與貧困,使他流離失所,使他到處流 浪,使他像一隻喪家之犬,使他像個飄忽的遊魂。

有一天,他在漫無目的地流浪生活中,流浪到了室羅伐城,那是憍薩羅國的名城,也正是他姊姊家的所在地。善來沒有想到要向他的姊姊求助,但他卻被他姊姊的婢女在街頭撞見了;這個婢女,從小跟隨他的姊姊,從小就在浮圖長者的家裏長大,當然是認識善來的了。

這件事,就這樣給孤獨長者的兒媳婦知道了;同胞骨肉,手足情深,怎不感到心疼!怎麼辦呢?接他的弟弟到自己的家裏住罷?不行,他的命太惡,他會連累上她的夫家的。善來的姊姊,顯得非常的躊躇。

後,她是決定了,決定派人送給善來一大筆金錢,要他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那曉得,善來的褔報之薄,比紙還薄;轉手之間,那筆數目可觀的金錢,就被小偷偷走 了!他的姊姊聽到這樣的消息之時,也覺得無可奈何了︰「像這樣褔薄的人,叫我又有什麼辦法繼續幫助他呢?」因此,他的姊姊再不管他了。

(一)善來的惡報壞運,已在漸漸地消失,一步一步地正走向佛法大門。但是,尚有一些苦報,等著他去償清。有一天,那是給孤獨長者定期供佛齋僧的好日子。

佛世的居士,把供佛齋僧當作無上的佛事來做,也當作最大的喜事來辦。供佛齋僧的日子,張燈結彩,灑掃粉刷,香末塗地,那簡直是最最隆重而莊嚴的吉慶典禮。

趕齋場,吃喜筵,乃是乞兒們最感興趣的事了,何況須達長者是一位聞名於印度的大慈善家,所以大家稱譽他為給孤獨長者,所以他也是最受乞兒們敬仰與親近的人了,有這樣的好機會,乞兒們那有不去趕的?供佛齋僧下來,少不得總有許多的剩飯剩菜羹湯要布施乞丐的。

不到,由於善來的緣故,給孤獨長者的情緒,竟然變了。佛陀以及佛陀的比丘弟子們尚未光臨之先,就有一批的乞丐湧到了給孤獨長者的宅前,長者看那衣衫襤褸、 蓬頭垢面,並且散發著一種垢穢惡臭的乞丐們,便覺得對於迎請佛陀應供的儀節來說,那是不太理想的情調,所以派人把他們驅散了、趕走了。

羅伐城的乞丐們,遭受了這樣意外的驅逐之後,心裏非常惱怒,再看看,原來在他們之中多了一個新來的乞丐善來。「噢!準是由於他的原故,害了我們大家。」 「是的,他叫惡來,有了惡來,我們還會好嗎?」「把他扔在糞裏,給大家出一口氣!」大夥的乞丐們,七嘴八舌地揮動著拳頭,氣勢洶洶地包圍著善來。終於,他 們把善來扔進了路旁的大糞堆裏!使他躺在糞堆裏面,動彈不得,祇能哀痛地哭泣。

間漸漸地快近日中了,佛陀以及數以千計的比丘,緩緩地、莊嚴地走向給孤獨長者的宅第。不用說,這是善來的救星到了,他被拉出了糞堆。佛陀看看善來,就向大 眾比丘們開示︰「你們應當厭離生死流轉的無邊苦海,並且要厭離繫縛生死的資深之具,如不厭離貪著而及時施捨,那就要像這位居士一樣;你們知道嗎?他已是生 死苦海之中最後一生的人,但他竟然落得如此的地步,受苦而不能自供生活的所需。」

陀接著又對站在身邊的阿難尊者說︰「你今天要為這位善來居士留下一半飯食。」「是的,世尊。」阿難尊者恭順地答應了。無奈,由於善來的無褔,縱然是多聞而 記憶第一的阿難尊者,也把為他留下一半飯食的事給忘了。等到齋罷,阿難尊者才又想起,但已來不及了,這是他初次違背了佛陀的教命,同時也擾惱了一個有情, 使他萬分的懊悔。佛陀是不會不知道的,也是不會忘記的,所以自己留下了一半飯食。

時,佛陀己經懂得阿難的心裏正在懊悔,便安慰他說︰「阿難,你是多聞第一,但是,假如南瞻部洲乃至四周的大海,其中充滿了諸佛,如此諸佛,各說甚深妙法, 你都能夠受持不忘;但由於善來的褔薄,你也不能記憶為他留下飯食的。」佛陀又說︰「好了,阿難,你現在去把善來請過來吧!」「善來!善來!善來!善來!」 阿難尊者走到善來的面前,一連喊了好幾聲,善來卻是呆若木雞似地充耳不聞。

最後他被阿難尊者喊得緊了,竟然六神無主地向他自己的左右及背後搜尋,他以為他的附近,一定另有個叫做善來的人,因為他自從離家以後,早已成了惡來,他也幾乎忘記了自己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善來的名字。「佛陀要我請你去裏面吃飯。」

阿難尊者提高了嗓子,把如癡如聾的善來從茫茫然的狀態中喊醒︰「我喊的是浮圖長者的兒子善來,你不就是他嗎?還找什麼人呢?」這麼一來,善來是完全清醒了,但他覺得「善來」這個名字,再也不配讓他來用的了,像他那樣沒有褔報的人,叫做惡來是相稱的,怎麼可以再叫善來呢?

他想,大概是自己的苦報快要結束了,大師佛陀是大覺智的人,所以仍然叫他善來;或者是由於慈悲的佛陀,以平等的善心愛語待他,所以仍舊叫他善來。

但他還是想不通,佛陀究竟是為了什麼,要叫他原來的名字?善來走近佛陀,恭敬地行了一個接足禮,便從阿難尊者的手裏接過了佛陀留下的半缽飲食;他是餓透了的人,縱然給他留下一缽的全部,也不夠他吃一個半飽,何況僅有半缽的飲食呢?他是既欣喜,也覺得失望。

陀知道他在想什麼,所以用慈祥的態度及柔和的語調安慰他說︰「你覺得太少了一些,是嗎?你不用擔心,你吃吧,即使你的肚子寬廣如大海,你的一口能吞須彌 山,隨你怎麼吃法,任你吃到幾時,你也不會吃完我給你的半缽飲食。」佛陀是真實語者,佛陀的神力,能以腳趾輕按大地而使大地立時變成清淨莊嚴的佛國淨土, 如今要讓善來飽餐一頓,當然是輕而易為的事了。

在的善來,已經走到了佛法寶藏的大門之外,現在的佛陀,也要給他一把鎖鑰來開啟這一座寶藏的大門了。「善來,你能買些香花來供養我們嗎?」「但是我沒有買 花的錢呀!大德世尊。」「那麼你那衣角裏面裹的是什麼呢?」「唔!我倒完全忘記了,那是我父親的一位朋友送給我的一枚金錢。」「就用那一枚金錢去買青色的 蓮花,你說好嗎?」「當然好的,世尊。」善來,高高興興地走進了一家花圃,嚷著要買上等的青蓮花。「去去去!給我快點滾出去!」花圃的老闆看他那副窮酸的 落魄相,打心窩裏起,就是一肚子不歡迎︰「你也買得起上等的青蓮花?

嚕囌,快給我滾!不要由於你的緣故,給我的花圃帶來了晦氣。」「求你不要這樣嘛!」善來哀求地說︰「我這裏有錢,那是大德世尊教我來買的呀!」花圃的老 闆,一聽說起大德世尊,便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原來你是佛陀的使者,為什麼不早點說呢?對於偉大的佛陀,天上、人間,誰不爭著去供養呢?你是佛陀的使 者,你要什麼花,你要多少花,請你任意地盡量挑選罷,至於錢,你且留著,這就算是我對佛陀聊表一點敬意罷!」能讓善來買到了青蓮花,他已感到滿足,不要 錢,怎麼行!不管花圃的老闆收不收,還是付出了他那唯一的一枚金錢。善來取了青蓮花,回到佛陀的座前,恭敬地把花獻上,又依次給所有的比丘獻上。這時在他 手上的青蓮花,越開越大了,也越分越多了,芬芳馥郁的花香,也瀰漫了整個的空間。正在這個時候,奇異的景象在善來的面前出現了︰他見到了他的前身,見到他 在前身的無數生中,曾經在許多的佛陀座下,修過「青處觀」,現在,由青色蓮花的開引,使他恢復了青處觀的禪定。

「善 來,你見到了嗎?」佛陀問話了。「是的,世尊,我見到了。」就在問話之際,善來已經見道,已經證入了小乘初果的聖位。他是多麼的高興,他是多麼的感激;現 在,他毫不猶豫地跪倒在佛陀的座前,請求佛陀,度他出家。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佛陀僅對他說了一句︰「善來比丘,汝修梵行。」即在言 下,善來的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已經具足圓成了比丘的身分。不久之後,經過勇猛的修持,在一天的夜裏,突然一念頓斷,斷除了三界的類惱,便證了阿羅漢果, 這是聲聞聖者最高的果位。從此超出三界,不再輪迴生死。

(二)現 在的善來,已是佛陀座下羅漢比丘,已是善來尊者;凡夫的習性,總喜歡用凡夫的眼光來衡量一切的事物。所以,善來的出家,竟為佛陀的教團,招致了許多的毀 謗,善來的證阿羅漢果,也根本不受外界的認可;許多的在家人,都在批評佛教,他們的理由是佛陀不該收受善來那樣的人出家,否則,佛教豈不成了愚癡貧賤的收 容所?善來也能出家,佛教還有什麼值得信仰的呢?在階級觀念根深蒂固的印度社會裏,像佛陀這樣的平等普化,怎能不引起守舊者的疑慮與批評?

但是偉大的佛陀,仍然有方法來開化他們。終於,機會來了,在一處叫做失收摩羅山(此山因毒龍之名而得名「失收摩羅Sumsumara者常欲入海」?《雜含》43.1171)的地方,出現了一條毒龍,風風雨雨地作威作褔,危害著當地農作物的收成,也擾亂著附近居民的安寧,所以特別迎請佛陀去應供,希望能借佛陀的神力,鎮壓住那條毒龍的破壞。

慈悲的佛陀答應了,但他竟把這任務,交給了善來尊者。證了阿羅漢果的人,多數都有神通,善來尊者就是這樣一位理想的人選。毒龍也有神通,但牠那能比得上羅漢的神通?風暴、雷雨、冰雹,一陣一陣地漫天下降,到了半空裏,竟然變成了和風、香水與香末;刀、劍、輪、※,飛向善來尊者的時候,竟然變成了天上才有的百瓣蓮花;再用毒火攻擊善來尊者,火勢越燒越大,越炎越猛,不燒善來尊者,反而燒了毒龍自己,四方上下都是猛火,把毒龍緊緊地圍住,毒龍想逃,竟然走頭無路,唯有善來尊者的附近,是一片清涼境界。

不得已,毒龍只好化成了人形,伏倒在善來尊者腳下。「你這不知罪惡的有情,前生造了惡業,今身墮在龍中,現在再造惡業,來生必墮地獄!」善來尊者訓斥牠了。「大德慈悲,恕我愚昧,請賜開示,我當奉行。」這是毒龍的請求。

「當 皈依佛、法、僧的三寶,盡形壽不違志;願當受持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盡形壽不得違犯。」「是的大德,我已受了三皈,我已秉持了五戒。」這一場 降龍的佛事,到此圓滿結束。失收摩羅山的居民,大家都來感謝佛陀,所有聽到了這個消息的人,遠遠近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也都趕來膜拜佛陀。這個時候, 佛陀說了︰「你們不要謝我,你們不要如此來供養我,應該供養浮圖長者的兒子善來比丘,因為,這次降伏毒龍,完全是靠他的神力。」於是,「偉大的善來尊 者」、「善來降龍第一」的呼聲,就這樣流傳開來,也流傳了下來。從此,再也沒有人批評佛教是個愚癡、貧賤的收容所了。

(本文取材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42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證嚴法師說故事

從前有戶人家,除了耕種維生,還養了一群羊。這家人認真工作、克勤克儉,畜養的羊隻都是送到市集出售,從來捨不得宰殺來吃。

有一天,男主人突然生起想吃羊肉的念頭,不過他平時教育孩子們要節儉,所以三餐都很清淡,如果破例殺羊來吃,孩子們會不會變得奢侈浪費?

他內心實在很矛盾。這家人的房子旁邊有一棵很大的樹,男主人靈機一動,對太太和孩子們說:「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樹神告訴我,我們的農作物年年豐收、牲畜順利生長,都是因為樹神保佑,祂希望我們每個月殺一隻羊來祭拜祂。」

從此以後,這家人每個月殺一隻羊來祭拜樹神,祭拜完全家人就一起吃羊肉,年年如此。過了許多年,男主人年邁多病,長臥在床。

每次他眼睛一閉上,就覺得好像有一群羊在腦海裏亂竄;而且因為欺騙了家人,心裏有著很深的罪惡感。當他病得很難受的時候,哀叫的聲音就像羊的叫聲,終於在痛苦掙扎中往生了。

兒子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有天晚上夢見父親很悲悽地對他說:「我欺騙了你們,現在墮落畜生道了……」兒子驚醒,把頭搖晃了一下,心想:不可能,這只是夢,不是真的吧!家人每個月仍然照例殺羊祭祀樹神,某日兒子去羊圈牽羊時,羊哀哀啼叫不肯出來,兒子用力拉,牠拼命抵抗。

一位出家師父經過,看到這隻羊痛苦掙扎的模樣,開口說道:「年輕人,不要強拉了。人畜之間是相互輪迴的,說不定這隻羊是你以前的親人啊!」兒子聽了心頭一震,仔細看這隻羊的臉,看到羊在流淚,那神情就像夢中父親的模樣!

他忍不住摟著羊哭了起來。

那位男主人為了貪圖口腹之欲,犯了欺騙與殺生之過,臨終時滿心懊悔而痛苦不堪。貪欲之害,小則影響個人、家庭,大則危害整個社會!

我們平常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讓心時刻坦然、清淨,不要讓私欲污染了心而損人害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在森林裡修行的人,非常的純淨,也非常的虔誠,每天只是在大樹下思維,冥想,打坐。

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沈,就起身在林間散步,偶然走到一個蓮花池畔,看到蓮花正在盛開,十分的美麗。

修行人心裡昇起了一個念頭:這麼美的蓮花,我如果摘一朵放在身邊,聞著蓮花的芬芳,精神一定會好得多呀!

於是,他彎下身來,在池邊摘了一朵,正要離開的時候,聽到一個低沈而巨大的聲音說:是誰?竟敢偷採我的蓮花!

修行人環顧四周,什麼也看不到,只好對著虛空問說:你是誰?怎麼說蓮花是你的呢?

我是蓮花池神,這森林裡的蓮花都是我的,枉費你是個修行人,偷採了我的蓮花,心裡起了貪念,不知道反省,檢吋,慚愧,還敢問這蓮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聲音說。

修行人的內心昇起了深深的慚愧,就對著空中頂禮懺悔:蓮花池神!

我知道自己錯了,從今以後痛改前非,絕對不會貪取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修行人正在慚愧懺悔的時候,有一個人走到池邊,自言自語:看!這蓮花開得多肥,我該採去山下販賣,賣點錢,看能不能把昨天賭博輸的錢贏回來!

那人說著就跳進蓮花池,踩過來踩過去,把整池的蓮花摘個精光,蓮葉全被踐踏得不成樣子,池底的污泥也翻了起來。然後,他捧著一大束蓮花,大笑揚長而去了。

修行人期待著蓮花池神會現身制止,斥責或處罰那摘蓮花的人,但是池畔一片靜默。

他充滿疑感的對著虛空問道:蓮花池神呀!我只不過謙卑虔誠的採了一朵蓮花,你就嚴厲的斥責我,剛剛個人採了所有的蓮花,毀了整個蓮花池,你為何一句話也不說呢?

空中蓮花池神說:你本來是修行人,就像一匹白布,一點點的污點就很明顯,所以我才提醒你,趕快去除污濁的地方,回復純淨。

那個人本來是個惡棍,就像一塊抹布,再髒再黑他也無所謂,我也幫不上他的忙,只能任他自已去承受惡業,所以才保持沈默。你不要埋怨,應該歡喜,你有缺點還能被人看見,看見了還願意糾正教導你,表示你的布還很白,值得清洗,這是值得慶幸的事呀! 

什麼是天空最美的時刻呢?

就是有幾朵純白的雲橫過天際的時刻。

雲的純白,反襯出天空的湛藍。雲不能太多,天會顯得零亂;雲不能太大,天會顯得狹窄。

因此,天空最美的時刻,也正是雲最美的時刻。而人最美的時刻,是保持覺察的時刻。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聲哭泣 鬼使神差 押魂迴獄

二聲哭泣 奈何之橋 無能為力

三聲哭泣 閻羅王殿 審判魂魄

四聲哭泣 受苦寒凍 十八地獄

五聲哭泣 怨聲載道 勸陽世人

六聲哭泣 前世情緣

七聲哭泣 來世因果

八聲哭泣 何時投胎

九聲哭泣 父母恩惠

十聲哭泣 回頭事岸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從一心慢慢學習佛法感受滿深的,不管別人怎麼說我是傻還是再逃避,我想這是我自己選擇得路,當然有些人我對很感慨何必走上這條路呢?

從寺院掛單後開始讀真言或佛書讓我學習不少人間的學不得東西,再來各位跟我相處的師父和師兄或師姊們讓我覺得每個人出家修道意義不同,但只有一視相同就是供佛讓心無靜界安祥修法。

雖然我還未真正出家可是讓我覺得那只是一個行式上解脫方式,不過還是在於心有沒有一心向佛學道修養,看了那麽多真言或經書裡面多少都有現實生活真實報,但或許沒發生在我身上可是有得都以發生在我朋友或親友裡。

不管是道教,佛教,密宗,還是基督等等,的教於法寺院廟都好,都是要讓人行善而不是作作,但真正能體會去幫助多少人可以了解脫一種無助心靈的方法,往往都走頭無路或臨時抱佛腳時也不一定想得到可以依靠支撐心靈好方法,也許吧!人總是一唸間忘了處理事情的方法,都尤旁觀者添油加醋來後悔一輩子。

如果自己無法懂那是自口業孽因果,就不會有事可以煩身,事是自己找出來而不是無聲生有聲冒出來得,就向七嬸婆說八嬸婆不好,六叔公說九舅公多事非,為何都不是當事所言而出呢?那都是口業孽因果,萬一因果巡迴換個角色八嬸婆說七嬸婆不好,九舅公說六叔公多事非那麼當事人所言之前是否以之口業因果呢?

兩者來說都不要無聲生有聲的話或許就不會讓子孫或兒女看笑也不會說老人家為何事非多呢?事都是從口業所出必定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來說這樣何必說出口傷害別人又造自己口業孽因果,多說一句沒完沒了還告到法庭何必讓費那多時間,所以說古人說得好言多事多,言少事也少吵架時少說一句就不用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煩腦。

祝福各位看完著篇心得一切順心

南無阿彌陀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說 ­­遇到事情的時候,特別是比較嚴重問題的時候,我們通常可用四個層次來處理。­­

第一個就是面對它;

­第二個接受它;­

第三個處理它;­

第四個放下它。­­

任何問題發生的時候,逃避是沒有用的,所以面對它是最好的。­­

然後你面對它的時候,你要接受它。

你不接受它,這個問題還是在那裡。­­

接受它以後,如果你用方法來處理,能夠處理的當然是非常好。­­

但如果是不能處理的,你面對它的時候,這就是處理了。­­

你接受它的時候也就等於是處理。­­

然後可能你覺得非常懊惱,心裏面忿忿不平,老是心裡邊掛著那件事,很痛苦。

這時候你走不下去了,但另外一條路來了,那就應該放下。­­

所以任何事情發生以後,你處理了就把它給放下。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埋怨 要感恩    不記恨 要寬恕

不忌妒 要欣賞    不自私 要捨得

不貪心 要知足    不批評 要讚美

不發怒 要微笑    不自誇 要謙虛

不煩惱 要樂觀    不恐懼 要心安

不計較 要寬宏    不氣餒 要振作

不爭功 要分享    不衝動 要忍耐

不拖延 要積極    不欺騙 要誠信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3)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只因你執著放不下。

(4)不寬恕別人,是苦了你自己。

(5)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6)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7)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8)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人,因為他成就你。

(9)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人是例外的。

(10)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11)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13)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14)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5)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16)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7)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眼。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眼。

(18)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19)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癡。

(20)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21)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22)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23)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24)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2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26)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27)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28)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29)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30)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1)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32)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33)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35)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36)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37)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瞭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38)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39)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40)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41)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42)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43)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佈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佈施。

(44)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45)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46)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47)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48)要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9)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50)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51)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52)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53)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54)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55)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56)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57)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58)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59)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60)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必呢?

(61)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譭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歎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62)誇獎我們,讚歎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63)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佈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64)沈默是譭謗最好的答覆。

(65)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66)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67)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68)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69)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麼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70)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更多。

(71)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瞭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瞭解自己。

(72)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73)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74)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75)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76)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77)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78)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79)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80)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81)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82)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83)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84)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85)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86)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87)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88)真正的佈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89)如果你真的愛他,那麼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90)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91)瞭解永恆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92)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93)我的財富並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94)如果你準備結婚的話,告訴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學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

(95)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96)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後的結果,才能評定。

(97)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他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98)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99)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屬。

(100)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週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朝陽升起之前,廟前山門外凝滿露珠的春草裡,跪著一個人:師父,請原諒我。

他是某城風流的浪子,20年前曾是廟裡的小沙彌,極得方丈喜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數教授,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佛門弟子。

他卻在一夜間動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目,從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夜夜都是春,卻夜夜不是春。

20年後的一個深夜,他陡然驚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自懺悔,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裡。

師父,你肯饒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嗎?”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只是搖頭。不,你罪過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連桌子也會開花。

浪子失望地離開了。第二天早上,方丈踏進佛堂的時候,驚呆了:一夜間,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紅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裡一絲風也沒有,那些盛開的花朵卻簌簌急搖,仿佛是焦灼的召喚。

方丈在瞬間明白了。他連忙下山尋找浪子,卻已經來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開出的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讓奇蹟隕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寬容、不肯相信的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率領僧團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註)時,有位年輕人時常來聽佛陀講經說法。有一天,年輕人愁容滿面,見到佛陀就淚漣漣。

佛陀問他發生什麼事?

年輕人說:「我父親生病過世了,我很難過!他是個很好的人,為什麼無法活得長久呢?」

佛陀慈祥地說:「你不是時常來聽經嗎?」

年輕人說:「是啊!只要您在這裏講經,我都會來聽。」「既然如此,你應該聽我說過生老病死、人生無常的道理。人來世間,歲數總是有限啊!」「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並不覺得父親已經年老了啊!」

佛陀解釋:「生命的長短,不是以歲數而定,而是他在人間的緣有多長,生命就有多長。」

年輕人又問:「父親捨此身後,是上天堂或下地獄?請您一定要為父親加持,讓他能夠往生天堂,否則為人子的我會很不安!」

佛陀覺得此時說再多道理也沒用,因為煩惱已佔滿年輕人的心:「難得你這麼孝順又有心,我答應為你父親加持,但是你必須依照我說的方法去做。」

年輕人很高興地答應了。

佛陀請他去拿兩個壺過來,其中一個壺灌滿油,另一個壺則放一些石頭:「來!現在我們去河邊,你趕快去叫你的親人及鄰居一起過去。」

年輕人很高興地召集親友一起來到河邊,依佛陀指示,將兩個壺輕輕地放進河裏,然後將壺打破。放石頭的壺被打破後,石頭隨著壺的碎片沈下去;而放油的壺,雖然碎片下沈,油卻浮上水面。

佛陀請年輕人和周圍的人用虔誠的心來祈禱──讓油下沈,石頭上升。

所有人面面相覷,覺得豈有此理?

因為不論如何虔誠祈禱,也無法讓石頭浮上水面或讓油沈下去。

見大家議論紛紛,佛陀微笑地說:「行善就像把油放在壺裏,造惡就像在壺裏放石頭;當生命終了,善業會往上浮升,惡業則向下沈淪,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是靠人加持就可以往生好的境界,就如同石頭無法靠著祈禱而浮上水面。」「所以,人往生後何去何從,完全決定於自己生前的所作所為。

我們要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世間萬物,起心動念以及言行舉止都要從善去惡。」註:祇樹給孤獨園位於古印度的舍衛國,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給孤獨長者布施園地,佛陀常在此講經說法。


心靈咖啡館:

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作為,點點滴滴都離不開因果循環,即使只是任意踐踏路邊的花草,這小小的行為也會種下一分業因,何況是因一己私欲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人生的幸或不幸,決定於心念的方向;世間的天災人禍,根源也在於人們的一念心。我們既然與大地萬物共生世間,應該要有一分愛護的心態,發揮慈悲與智慧來增進世間的和諧幸福。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整個世間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時刻都要多用心,才不會糊裏糊塗地在自己生命之壺中裝了許多石頭。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佛開示: 即使是窮人也能給予的七種佈施。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佛陀善巧說了七種不需要金錢、物質就可以布施的方法,歸納這七法可以得知:我們應捨棄、杜絕任何出於自我愛惜、慳吝的心態和行為:相反的,我們所有的動機、發心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因此我們只要以善心、善語、善行對待一切有情,就是布施。

例如:我們可以給人好臉色,說人好話,體貼別人,和氣慈愛待人,幫助人,體察別人的需要,原諒別人,給人機會。我們可以照顧流浪的小貓、小狗,打掃街坊、清潔環境,做義工,以功德回向等等,而這些都是布施。

要記住:施捨金錢、物質,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種。即使已經有了財物,我們也不要忘記「佛的七施」---------還有許許多多需要我們去做的布施!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一個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絕對不能作利他之事業的,因此也就無法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則生生世世可以永斷惡鬼趣,永離諸貧窮,能斷諸煩惱,享用不盡,受諸快樂。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七項佈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聰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煩惱。

但只有深入他人內心世界,關懷對方,才能得到真智慧。

通常,人有三種生命:一種是肉體的生命,它是由母親懷胎十月所生;第二種是歷史的生命;第三種是智慧的生命。

短短幾十年的肉體生命之後,還有歷史的生命,但是僅有少數的人能夠留名青史。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場,我們除了有肉體和歷史的生命,還有永恆的、無限的、超越於時空的智慧的生命,我們稱它為法身慧命。

當母親生下我們這個身體,就像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礦石,要不斷地琢磨,才能成為一塊晶瑩剔透的寶石。

因此,父母生下我們之後,必須經過一再地學習及鍛鍊,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產生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為自己及他人解決困難,否則,這個人一定生活得沒有意義,既為自己帶來痛苦,也為他人製造麻煩。

有些人一生下來就特別聰明,這並不意謂有智慧。事實上,聰明的人也可能是煩惱心很重的人;如果聰明而煩惱很少,乃至沒有煩惱,那才是清淨的智慧。

智慧是可以培養的,而佛的智慧便是從慈悲心產生的,慈悲心越重,智慧越高,煩惱也就越少。

所謂「慈悲」,就是多為他人設想,常替他人處理問題,相對地,困擾自己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少,也就越有「智慧」了。

如何以慈悲心來幫助他人?一定要通過觀念和方法的,如果僅僅用財物,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必須要從心理的、觀念的、方法的,來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樣才是根本而能持久。

所以,慈悲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是分不開的,只是它的功能和表現不同而已。有智慧的人,他的內心世界經常能保持平靜、清楚、明白,不受任何環境的情況所困擾,同時能關懷他人,做他人的知音、知心,讓自己深入眾生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

曾有一對醫生夫婦來看我,這位醫生太太總是在我面前讚歎她先生、體諒她先生,而她的先生也非常疼愛她、照顧她。他們彼此諒解、相互讚歎,真是一對知音、知心、知己的伴侶,他們互相進入彼此的內心世界。

一般人所謂的愛,是佔有、是征服,希望對方諒解自己,要求對方屬於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的人都是這樣子的。

不想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而是強迫別人來接受自己的想法,這不是智慧、不是慈悲。

不同的立場或身分,會有不同的體驗表現,能夠使自己不產生矛盾、衝突、不愉快,這叫作智慧。

當人人在恭維你時,你是否驕傲自滿、覺得很了不起?倒楣的時候,大家都離開你、不睬你,把你當瘟神來看,你是否覺得很寂寞、很窩囊,並且懷恨這些人?

大丈夫能屈能伸,得意時不會發狂,倒楣時更無需自卑。有智慧的人,不論在任何時間、任何立場、任何情況下,心裡都是坦蕩蕩的,都是自在的,無牽、無掛、無礙的。

有智慧就一定有慈悲。譬如說,做父母的如果能進入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懂得孝順、感恩;否則,只是要他來體諒你、接受你,或強迫他進入你的內心世界,兩代間的代溝將會越來越寬、越來越深。

為人子女的也並不是只要買些衣物食品給父母,就叫孝順,而是要進入老人家的內心世界,隨時體驗、體諒、體察他們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