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寶乘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同時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今天,很多喜歡時尚或顯示個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們卻未必知道長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義: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餘有42粒、21粒、14粒及凈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佛珠的粒數各有其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說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

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

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說,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凈,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學佛,在家修行,這是居士的一個最顯著,也最重要的特點。也正因為這個特點,作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要立足於自己仍要居家過日子的實際,不去做超出或有違家庭生活的那些想當然的「修行」!

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至今還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還是被眾多的後進居士讚歎、傾羨、模仿的所謂「精進」居士當中——存在著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師父靠攏;有沒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學出家師父學得全,學得像!譬如說,出家師父要晨鐘暮鼓早晚做功課,那麼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從楞嚴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藍讚,滴水不露——根本不顧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許,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藍讚了!出家師父要修廟建寺,莊嚴佛像,那麼他也要不滿足於一面牆、一張桌、一個像,而是要一間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這對個人修行有無必要,對家庭是否加重負擔!出家師父要每天參禪打坐,精進念佛,那麼他也要屏卻萬緣,每天動不動雙腿一盤,夢想如此就能往生極樂——忘記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顧,小孫子是不是還在哭鬧,自己的責任是不是已經盡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風,似乎這樣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學佛!

而事實上呢?

一個老人的來電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師父啊,你一定要勸勸我老伴,現在她學佛學得這日子也不好過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做功課,弄得全家人覺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孫子鬧也沒用。我和孩子說她,也不聽,反說我們根性太淺,不明白事理,還說要和我分居,專心修行——真是,年輕時我沒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學佛學到這個份上,我們還能隨喜讚歎是真精進嗎?修行修到這般田地,她能夠不入魔道,我們就由衷地替她念一聲:阿彌陀佛,萬幸,萬幸啊!

這事明擺著,在家居士學佛修行,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樂。由家庭和樂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會,由佛化社會到普度眾生同登覺路,這才是學佛修行的要義和真諦!而那些因學佛造成家庭關係緊張,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學佛走上岔路,學成外道;雖名為學佛修行,實為壞佛敗法——因為旁人也許會因他一人的所作所為,而誤以為所有學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麼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

這樣做的居士,原因即在於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居士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麼,作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就不能學了?這倒未必,有能力、有條件的居士能學好五堂功課還是值得我們讚歎的。然而,需要講明的是,並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學五堂功課,能學則學,不能學,或學不全,也不必沮喪,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緣,能學會一經一咒,或別的什麼經咒、佛號,也是很令人歡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課,更不是非五堂功課莫屬。會五堂功課,而且有條件的——比如說獨門獨戶,離群索居,不致影響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礙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那就絕不要去做。做功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進修行,慎勿放逸,至於做功課的內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則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來制定,誦一部經,持一個咒,或者是念一定時間的佛號,都可以是做功課的內容。在做功課的時間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裏的規定,非要和出家師父一個點兒,居家過日子,關鍵是要步調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課的時間,同樣要服從這個前提,儘量和家庭裏其他成員的作息統一,或在取得認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異。

註: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閒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在今天,一個工作人員貽誤工作而課誦、坐禪,便犯了盜戒,修定豈能成就。一個學生不顧學習去課誦、坐禪,功課學不好,便有負於家長、國家,也就是有負於佛法,是違背佛陀教誡之舉。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不僅在家青年必須有知識技術,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須廣博知識。工作,是為民眾服務,報眾生恩、國土恩的實際行動。不少人只為自己著想,只把工作看作一類掙錢吃飯的手段,則工作對他便成了一種外來的負擔,就算盡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者為民眾和社會著想,把工作看做奉獻的機會,當作菩薩道來修,則何往而不是道場,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間、出世間的功德。至於人事交往,正是作法佈施的機會。只要自己學習、工作好,道德高尚,學識豐富,生活愉快,熱心助人,人們自然會尊重你,你講佛法,他們也樂於接受,是為以身弘法。若能將自己鍛煉成才,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有名望地位、錢財知識,則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面,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只花那麼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圖速速進道,只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只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志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在這裏有一點還需要說明,有居士說,某某經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某某咒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這種說法在經中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無論哪個經咒,都是諸佛普度我們凡夫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微妙法寶,無論何時唱誦,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擁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如果我們在實際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時就誦,時時都誦,刻刻在誦,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地不辜負佛以一大事因緣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於做功課的地方,也並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沒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課時需要留意的是房間要靜。靜室有助於調節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自己凝神提念,專心辦道修行。對於佛堂、佛像而言,實則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若是我們念念是真善美聖,時時是仁義誠信待人,佛就是恒處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偉的佛堂、多莊嚴的佛像都具有實際的受用,我記得有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啊,我請一尊佛像到底放啊裏好呢?家裏地方小,放廳裏吧,太擠,又亂;放臥室裏吧,總覺得對佛不敬;放走道裏吧,又覺得我們人住得好好的,卻讓佛靠邊站,啊……我趕快打斷他說,不用講了,你哪兒也別放了,就放在心裏吧,這樣不就沒那麼多事啦。當然,把佛放心裏,這是從理上說,因為我們畢竟是末法眾生,業深障重,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所以說,對絕大多數有條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設一個佛龕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來提醒自己,啟發自己,見賢思齊,勇猛精進,實證無上正等正覺,也還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說到設佛龕、佛堂,我們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較普遍的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佛龕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偉越妙——有些居士甚至還在家中佛堂張掛起長幡寶蓋,擺放上鐘磬鐃鈸,有事沒事地就叮叮鐺鐺起來!而且以此為美,以此自傲,覺得很了不起。這實在是走上旁門邪道的「典範」!家庭不是寺院一樣的宗教活動場所,居士在家中設佛龕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樣,寺院是以神道設教,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普度群機,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堅信,最終導引眾生同歸解脫彼岸;家中的佛堂僅僅是自修、自用。眾所周知,我們佛教修行貴修心,貴在修去我們的貪、嗔、癡等種種雜心亂心,自證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龕佛堂上以繁複為美,以豪華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們的居士中有沒有這種情況?),那豈不是與學佛修行的本意南轅北轍?這不是走上邪路又會是什麼呢?

家中的佛龕佛堂,應以簡約為美,以樸實為上。掛一軸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圖畫,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別歡喜的佛菩薩聖像,前面敬奉幾盤新鮮潔淨的果品,再焚上一爐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辦,那就簡直是幾近於勞民傷財,徒增家庭負擔——有錢不如多花在做社會公益事業上,行善積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燒香問題

我們在寺院裏常常見到眾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爐裏燒香,他們認為多燒多福,多燒香說明我心誠。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偏見誤解。這種偏見誤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惡果,比如說,在行為上破壞衛生,污染環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種迷信現象,使我們佛教倍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批評,成為落後不開化的代名詞……所以說,多燒多燃的風氣決不可長,更不可帶到家裏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麼三支九支的。敬佛關鍵在於心誠,學佛也關鍵在於學佛一樣的誠心。俗話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們學佛修行當然更是這個道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佛菩薩雖然是慈悲喜舍,廣開方便,但卻是無私的、平等的,如果說你多燒香佛菩薩就給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薩豈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貪官汙吏?那還是佛菩薩嗎?!

其實,類似於多燒香多得福的錯誤認識,在居士中還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認為,是居士,家裏就該有佛像;還有居士認為,是居士,手裏就該常拿有念珠;更有眾多的居士堅決認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過!……於是因這種種的認識,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一句「阿彌陀佛」,搞得全單位人都怪怪的,覺得他彆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麼埋怨,小孩怎麼哭鬧,手頭上怎麼忙亂,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動地雙腿往那兒一盤……我這樣講,絕不是說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認念佛打坐的實際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要切記念佛打坐只是眾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說法不在於嘴,禪修不在於腿」,這是在佛教叢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養性的基礎方法之一,它並不是開悟的絕對方法,只有心的清淨無雜、了了分明,才是證悟的關鍵。

古人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個修行人,如果行住坐臥四威儀都能夠恒處定中,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況且,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碼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修整規範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讓家人歡喜,越修越讓社會接納,越修越讓大眾欽敬。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從何而來呢?

居士都讀過《修福積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陰騭文》,還有《了凡四訓》等等一類的書籍,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輕車熟路,一句話,福德從行善而來。行善積德,善行得福,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和社會賢達在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麼,作為三寶弟子,佛教信徒,我們就更要依法從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學習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無處不現身的奉獻精神。當然,我們所做的這個「善」和觀音菩薩所做的比起來,那真是沒法提,但也用不著比,因為我們雖然都是在學菩薩道,但畢竟還未成菩薩,像觀音菩薩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沒幾個人能做到,不過,沒關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可以先從和自己有緣的小善做起,從致力於建設和樂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設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會說,一說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麼修橋鋪路、賑災濟貧、捐資助學,還有植樹造林之類的,提建設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們的修行標準降低了?我們學佛的居士如果總想著建設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當然不是!為什麼呢?我們要知道:

第一,善行無遠近。不能認為捐款救災希望工程什麼的才叫善,在家中恪盡家庭職責,孝敬老人、愛護子女什麼的就不叫善。如果一個人在家中惡言劣行,在外卻慈悲慷慨,我們只能說,像這樣的人絕對是沽名釣譽的偽善。

第二,善行貴在日常堅持。一個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動中捐出大筆的捐款這並不稀奇,而一個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善行善意卻是最難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說嘛,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啊。我們學佛不就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嗎?堅持最難行、最難忍!

第三,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家庭是國家的基石。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是由千千萬萬的小家庭所組成,如果我們居士們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設得幸福美滿,那麼,由眾多的小家庭所組成的大社會自然也就穩定發展,社會穩定發展了,帶來的當然是國家的繁榮富強,世界的和平興旺。因而,對一個居士而言,建設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絕不是什麼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成為受歡迎、受愛戴的家庭成員都不能做到,或者說,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愛,那麼,這樣的人走到社會上,我們還能期望他能愛別人,愛眾生?期望他做到時時處處地讓人挑大拇指,受人欽敬?由此可見,建設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對國家和社會作出實實在在的大貢獻了!

說到建設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這裏我講一個我親眼所見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在寺院裏和人吵架了,旁邊的一個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邊,苦口婆心地給她講學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頭火,能燒功德林」啊。年輕居士聽得不住得點頭。我就想,看來,這個老居士還挺會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那邊老居士心滿意足地剛走,這邊年輕居士就脖子一扭,說,呸,還說我呢!你還不是剛和家裏老頭子吵完?看看,這就是沒有建設好家庭生活的後果!難怪古人講「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還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別人?人家又怎麼會聽你的呢!

這裏還要捎帶著說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我們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現簡直是天上人間,相差太遠。不少人在寺院裏是又和氣,又勤快,還整天和個彌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歡喜,可要是一讓家裏人說說她在家的樣子,哎呀呀,那簡直是慘不忍睹!聽反映,有些人為了不洗盤子不洗碗竟也能來個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說,個別人為了家裏人吃葷不吃葷的摔摔打打,雞飛狗跳!在這種時候,我很難想像,像這樣動不動在家裏大鬧天宮的人,也算是學佛修行?我這樣說,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們也許會說,這是天大的冤枉,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護法——比方說是為了能在寺院裏做得更好,要保證休息啦,或者說,這也是為了度人——他們吃葷不是造業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下面要講的,大家更要認真的聽。

什麼是真正的護法?

真正的護法可不僅僅是不顧家,不要家,長年泡在寺院裏為寺院幹活(這樣最多稱得上是小護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個居士的身份,深入民眾,深入社會,弘揚妙法,普度眾生!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觀音菩薩也是現的在家像,如果她總想著到寺院裏幹活,認為這才是護法,那她還有時間去「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嗎?還能是觀音菩薩嗎?當然,居士們也不要誤會,我這樣講並不是反對居士到寺院裏幹活,我只是強調,我們做居士的不能把「護法」理解得太狹?

不飲酒和家庭應酬

每次講課的時候,總有居士問,師父,我們在家居士總免不了應酬接待的,有時候不喝酒真過不去,可一想到是個居士,我們又不敢,這可怎麼辦啊?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就不講了……有,那我告訴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那麼麻煩幹嗎?你就喝。

這下好嘍,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經在高興了,為什麼?反正法師講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麼,對這種人,我必要再說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業,喝了就受報應。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有聽我仔細地講明,為什麼能喝,怎樣才喝。第一,不飲酒是什麼戒。是遮戒,前面四個是性戒。不一樣的。所謂性戒,也就無論受不受戒,誰做了都是造業,都要受報;而遮戒,是說本性上並不是惡,不過是因為它容易遮蔽我們的本性,讓我們造惡,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對那些雖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沒有酒的意義的,你但喝無妨,如酒釀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對確實是酒,而且,我也沒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麼辦?有時候逃不過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時的喝不是因為你很想喝,也是就說不是因為心饞,而是因為現實情況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會喝糊裏糊塗,忘了東西南北,能時刻保持清醒才行。絕不能死抱著戒條不知變通,結果搞得自己麻煩,別人也難過。當然了,如果人家對方本來很支持你學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這時候如果你再打著靈活變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話,那你實在是多此一舉,只能是屬於哼哼一類了。哼哼是什麼?大家想吧。

在這裏,我要強調一下,學佛是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輕鬆的,如果一個人越學佛越感到麻煩和不便,越學佛越感到受到約束和壓抑,那麼,毫無疑問地,你肯定是學錯了,如果再學到人見人煩,人見人以為你這個人有問題,有毛病,那麼我更要告訴大家,在這時你就千萬不要去學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沒事去逛逛馬路,到公園裏「?嚓嚓」吧,否則,再學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學佛關鍵在會活學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養智慧的大腦,實現智慧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學來學去只學成一腦門的條條框框,無論做什麼事,都得看看條條再說,就像過去有人看黃曆出門似的,什麼都要看書上寫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寧肯耽誤事也不出門,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這樣,啊呀,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學佛的好,因為太累,別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醒法師

走進寺院,會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樣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有特定的規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於世而保持法統傳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寫成“主持”,這不僅是文字錯誤,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見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頭。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后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四大班首是指導禪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執事則是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教糾察)、維那(禪堂負責人)、典座(廚房、齋堂負責人)、寮元(云水堂負責人)、衣缽(方丈室負責人)、書記。其中,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在做法事時,是領眾的帶頭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

有一些稱謂,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士的道德、學問表示尊敬。也是出於禮節性的自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法師“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三藏法師”由稱為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小說《西遊記》中,稱玄奘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這雖然沒有什麼大錯,但“三藏”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並非專有名詞。

“禪師”是一心坐禪,通曉禪定的比丘。在中國由於禪宗非常盛行,禪師的稱呼並不限于禪宗一派,凡習禪的僧人都可稱為禪師,如《續高僧傳·習禪篇》所收,便有達摩禪師、道綽禪師、信行禪師等等,有些人並不屬於禪宗。后來,朝廷也曾用“禪師”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獲得“大通禪師”為最早,其后,禪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獲得“大鑒禪師”稱號。至於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賜“大慧禪師”最為著名。

“律師”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讀誦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嫺熟《四分律》見稱。后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於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於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系。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又有相通之處。

“長老”又稱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長宿等等,指年齡長、發蠟高(出家時間長)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集異門足論》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齡較長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達戒法者,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大護法為長老,也是一種尊稱。

此外,還有“大師”、“大德”等等稱呼。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中省地師範,稱為大師或者大德。《本事經》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阿羅漢和有學的聖者三種;中國佛教則不用“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的敬稱。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大師”或“大德。

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

“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慧普”,那麼就是“上慧下普”。一般來說,千萬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佛家規定,出家后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即出家人皆以“釋”為姓,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受戒師、傳法師可以稱呼的,其他人不可稱呼。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其外號,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這些規矩是我們與出家人接觸時要注意的,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

除了這些稱呼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說法也應該注意。比如“靈魂”一詞,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稱做“神識”,而不使用“靈魂”這個概念。

作為時間概念的“禮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德教堂祈禱。對佛家要稱“星期日”而不要叫“禮拜日”。佛教信眾每日都做功課,也可說時時做課,不規定在週日,所以也沒有“禮拜日”之說。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講“愛”,因為在佛家看來,有“愛”就有佔有欲,有佔有欲就有我執,“愛”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講的慈悲,悲指拔苦,慈指與樂,由此可見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真太廣大、精微了,因此使得一般站在佛門以外的人看來,不免都有望法興歎之感。所以常常聽到人說:「佛法無邊」、「佛法不可思議」的一類話。是的,佛法是廣大的,是精微的,但若能夠把握住整個佛法的中心要義,然後再從某一角度去探討、去挖掘,也不難洞悉到整個佛法的全貌。所以佛法並不如常人心目中所想像的那樣神秘而不可測度!

平常說的佛教、佛法、佛學,這三個名詞,以往看來,似乎沒有多大差別,但真正研究起它們的內容來,實際是有很大的差異。佛教就是佛陀的言教,但佛陀教化世同,不僅有言教,還有身教,就是從佛陀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的種種威儀中來感化人群。若再擴大一點說,就是佛教中所有的文物都可以代表佛教的一部分,譬如寺院中的佛像,乃至聲磬法器等等,都包括在佛教之中。又如世界所流行的宗教中,因為具有教主、教義、教徒和教規等條件,而佛教亦具有這些條件。因為是佛所創立的,也就稱之為佛教,而且是一種理智的德行的宗教。佛法又較佛教來得廣泛些,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法都包括在佛法的裏面。佛法的法,含攝了一切的因果事理。所以常人所說的佛法無邊,並不是意味著佛法的神秘而不可測度,而是佛法實在包含得太廣了。至於佛學這名詞,似乎到了近代才有。因為有一班不解佛法的人士,以為佛教只是一種禮拜懺悔式的宗教,並沒有什麼學理可言,因而對於佛教時常帶有一種輕蔑、譭謗的心理,甚而還要破壞,或是去設法摧殘!其實,佛學是有條理、有系統、最精微、最明確而闡說宇宙人生的一種學問。近代佛教學者把它加以學術化,所以才稱它做「佛學」。既是這樣,那麼,偉大的佛教如何發揚?無邊的佛教如何去探討?精深的佛學如何去開發?該是今日我們學佛的人所應當努力的方向。

現在姑且就佛法二字加以說明:佛法是一個複合名詞。佛是佛陀的簡稱,是佛法的創覺者,因他能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世人尊稱他是覺者。法是梵語「達磨」的意譯,其精確的定義為軌持,明白點說,就是「軌生物解,執持自性」的意思。宇宙間的一切現象,所以能有條不紊、列列分明不而不相混雜,根本的原因就在它們各個能保持自己的本體而不失掉,並且能引發吾人對它先起明確的瞭解。雖或有人認識不夠,事解有限,指鹿為馬,魚目混珠,在主觀上生起種種的錯覺,但客觀外界的本身,決不因我們認識的錯誤而失掉它本有的特性。所以能執持自體不失,使令他人瞭解的就成為「法」的精確的定義。

佛是佛陀,指人而言。法是教法,就是指佛陀所說的教法。佛和法的合語,可解釋為佛的法。其實,法並不是佛自作的,也不是他人作的。因為無論諸佛是出世也好,或是沒有出世也好,請法是本來如此,所謂「法爾如是」的;諸法的實相實在是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譬如我們說:「諸行無常」這一句話,它是真理的法則,不但在中國如此,在這世界也是如此,再推到他方國土亦複如是,因為真理是無所不偏、無所不在的,這諸法的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在佛法中稱為「法定」、「法住」、「法位」。諸法既然是本來如此的,為什麼要稱為佛法呢?這因諸法的真理,是由釋尊之所創見而後再能流布人間的,所以《大毗婆沙論》說:「佛為法本,法由佛出。」本然之法叫做佛法,而不稱為其他的法,其理由就在此。

根據佛陀所創覺的法,再去擴展說明它,又可引申為兩種解說:第一,「諸佛的常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證得的諸法真實相,與釋尊所親證的諸法實相,是平等沒有兩樣的,所謂是「佛佛道同」。因為法是本來如此的,哪一個能夠證得這緣起正法,哪一個就是佛,過去諸佛所證得是這緣起正法,現在釋尊所證得的以及未來諸佛所證得的,也是緣起法;必須體悟到這緣起法,然後才能完成正覺。所以釋尊所創見的法與諸佛的法,是平等無二無別的。就諸佛常法上講,佛的法是普偏的軌律。

第二,「入佛法相的佛法」。佛陀創見了諸法真理後,就把它從大悲心中流露出來,去教誡學佛的弟子們;佛弟子們依據佛陀所覺悟的佛法去實行,同樣地也能證得諸佛所已證悟的。進而佛弟子們運用聽聞佛法所得的智慧,對於佛的法加以分別解說和抉擇,為了適應時空和每一眾生的根性,而去抉擇時代的新知,摭拾過去的舊聞,使甚深廣大的佛法,更充分地表達出來。

此外,「一切世間的微妙善語皆是佛法」。俗話說:「世間好話佛說盡。」的確,世間所有的各種善法,諸凡對於人生身心有益的、社會國家有利的、世界人類有貢獻的種種善法,都可稱為佛法。為何一切善法都是佛法呢?因為世間一切的善法,究竟是真實的、正確的,而佛法所表現的也適合於一切善法的真實性和正確性;與一切正確真實的事理絕不相矛盾,而是圓融的。所以說「世間的一切善法,都為根本佛法所含攝」;或者說,是從根本佛法中所流出來的。佛弟子弘揚佛法,要能融合於釋尊的根本教法,而不相礙世間一切的善法,無論是對於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如有一毫的幫助,都應該有闡明和發揚的必要。如此,才能使佛法一天一天地豐富起來,而適合於不同的時空。因為宏揚佛法,不應為舊有的方便所拘束,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出來!這是宏揚佛法者應有的認識,也是佛法應有的真精神。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對夫妻,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佈施,參加法會,聽聽弘法,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有大福報,可以往生淨土。

這一對夫妻也認為這一生就算沒開悟,也應可以往生淨土。而且而且,他們認為絕對不會下地獄,就算要下地獄,也是那些沒學佛而造殺業的眾生先下去才對,實在輪不到他們(的確,他們很少造殺業)。

所以,在生時堅信如此,於是心想這樣就很好了,一生蠻平順,也沒什麼煩惱,也沒有不順,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裡更放心,有這麼好的福報,學佛真的很好。

萬萬沒想到先生晚年生了痛苦不堪的大病,半身不遂,一切行動都要太太幫忙,生活大小事都要太太打理,剛開始夫妻都信相偉大慈悲的佛菩薩,一定會保佑他們,病一定會好轉,先生會康復才對。

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先生的病也沒有起色,有一天太太終於心生懷疑,心想我這樣信佛,尤其自從先生生病以後,拜佛更虔誠,這一輩子也這麼相信佛菩薩,也常做佈施,難道佛菩薩不知道我的祈求嗎?怎麼沒讓我的先生好起來?

不久夫妻雙雙過世,但是並沒有如他們預期的,往生淨土,相反的,被「抓」到戒備森嚴的閻羅殿。

夫妻見到閻羅王,一時轉不過來,心中還納悶,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到這裡來了?

所以見到閻羅王,也不等閻羅王開口,便說:「我們是學佛人,平時唸佛,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會到這裡來?是不是抓錯人了?」

閻羅王也相當尊重修行人,世間修行有成的修行人,閻羅王都知道。

平常帶到這裡的人,很少提自己會唸佛,所以今天有人一來便開口自己唸佛,為了慎重起見,再查了一次。

等查完之後,閻羅王氣定神閒的回答:「他們沒有抓錯人,你們的確要帶到這裡。」

先生不解的問:「我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佈施,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難道沒有功德嗎?為什麼會被抓到這裡?」

閻羅王回說:「你雖然學佛,但是心態是求福報,所以功德很少。」

先生問:「我也常佈施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佈施,但是佈施的福報在你活的時候也用完了。」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某大師了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皈依,但是因為你不精進修行,所以因果和業障和沒皈依以前差不多,可能不知不覺中還多造了一些。」

先生再問:「我吃素不殺生!」

閻羅王:「雖然你吃素不殺生,但是因為你不明而亂批評,罵人,造了許多口業,這些口業,比一般人還多了很多。」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道場了!」

閻羅王:「雖然你常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並沒有改進多少,也不是真正在修行,那個道場其他修行者,大部分都有成就,有的開悟,有的證果,有的往生淨土,很受我們敬重,我可以告訴你們,這個道場其他修行人的成就。」

閻羅王就把這個道場的修行人的成就,一一說給他們聽。

這些人他們都認識,有成就菩薩,有成就阿羅漢,有往生淨土,也有的升天為天人。

念了半天,就是沒有他們的名字。倒是有幾個平常看起來修得不怎麼樣,也往生了淨土。

有幾個自認為修得很好的人,卻沒聽到。

閻羅王接著說:「雖然你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已從這個道場除名。

所以你並不算皈依這個道場。你們護持這個道場的福報,就是你們生前生活平順,心想事成,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健康得健康,不過你們在生前就用完了,所以晚年你生了大病,就是你自已該受的因果成熟所致。」

先生再問:「這個道場不是還有一些人修得很好,怎麼也沒聽到呢?」

閻羅王看了看,想了一下才說:「雖然這個道場有些人修得不錯,但是這些人開始心生驕傲,開始批評其他修行人,被魔所攝走入魔道而不自知。

言行違背佛法之後,名字就被這個道場除名了。將來也是要到我這裡來報到。」

先生再問:「我太太為什麼也被除名?為什麼也被帶到這裡?」

閻羅王說:「各人因果各人了,你太太的問題,雖然生前也佈施造福,但不是真心修行。

她還有個錯誤觀念,認為先生代表修行就可以了,只要先生修行有成,她也可以連帶『得道升天』,所以知道修行,但未認真修行,她個人的因果還是她自己要了才行!她倒沒有被除名,但是這個錯誤觀念,讓她這一生算是白走一趟了。」

閻羅王接著說:「你太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前曾起念懷疑佛菩薩。

在你生病的時侯,因為求菩薩保佑你康復,但你生病沒有起色,她便懷疑佛菩薩不知道她的祈求,怎麼沒讓你好起來。

後來便懈怠禮佛,信心不堅。你死後,她也只是偶而禮佛,大部分精神還是放在家庭。」

先生最後嘆氣道:「我們會有什麼下場呢?」

閻羅王說:「你下輩子轉為一個窮人,一生皆窮困,但是也容易剌激你精進修行,不要像這輩子不精進。你太太下輩子轉為富人所養的貓,因為她的痴業使然,但是她還有一些福報可享,享完後再入輪迴,但是會去那裡,還得看她的造化。」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不但能消業障、增福慧,還能轉墮為升。譬如當一個人死了幾個小時,本來表情一直很難看,後來有人幫他助念,念阿彌陀佛,念了幾個小時,第二天那死者的肢體柔軟、表情變得好看,甚至還面帶微笑的樣子。死了幾個小時才幫他念佛,都有上述的效果了,何況臨終時,自己能念佛。

從前有一個出家修行,證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並且斷除了煩惱。他成道以後,凡是對他有恩的眾生,他都運用智慧神通去救渡他們;只有他的母親在地獄中,尚未得到救濟。因此他就想盡辦法,要來救母親出離苦海。

當他入定觀察時,他發現一位殺害父王篡位自立的國王,再過七天就要死了,而且死後受罪的地點恰好跟母親相同。

那天晚上,這位修行證果的羅漢運用神通入王宮,在牆壁上出現了半個身體;國王見到這樣子很恐怖,拔刀砍去,刀子卻脫落在地上,而那羅漢仍然動也不動。國王知道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急忙叩頭謝罪。

羅漢就問國王:「你是殺害父親篡位的人嗎?」

國王回答:「是的!」

羅漢又說:「我知道你的命只剩七天,你死後會墮入地獄;所以我特地來告訴你!」

國王苦苦哀求羅漢救他。

羅漢說:「只剩七天,假如要作大功德,恐怕來不及了:假如你這七天能專心念佛不間斷,就可免掉這場災難了。」

國王聽了羅漢的話,果然一心拼命念佛,七天當中都沒有懈怠。死後,他的神識仍很清楚,知自己到了地獄門於是他趕緊繼續念佛。說也奇怪,讒念出一聲「南無佛」,炎熱的地獄突然變得清涼了;所有的刑具頓時化為烏有,所有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都脫離了地獄。那羅漢便向他們說法,羅漢的母親、國王以及地獄的眾生都一齊脫離苦海。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心經的宗旨

〈一〉描述我們自己

〈二〉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三〉般若

二、般若心經的重點解說

〈一〉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四諦(苦集滅道)

〈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三〉色不異空

〈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心經神咒的讀音和意思

〈七〉「摩訶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三、佛教的分類

〈一〉佛法

〈二〉佛學

〈三〉佛道

四、「摩訶般若」就是最真實的佛法

〈一〉「摩訶般若」是「眾生平等,自他不二」

〈二〉「摩訶般若」是「沒有分別」與「照」

〈三〉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須有人「以心傳心」

〈四〉安祥就是「摩訶般若」

〈五〉學佛的目的與態度
〈六〉「摩訶般若」的味道

五、「觀心」的方法

〈一〉修行不可落入「無記空」及胡思亂想

〈二〉「看心看淨」與「觀心」的差異

〈三〉「觀心」的方法

六、擴張心量,才能「大同小異」

七、沒有分別心和想念,不影響工作

八、要擴張自己生命的磁場,要調和自己的心

一、般若心經的宗旨

〈一〉描述我們自己

般若心經有一個重點,就是描述我們自己。我們不管讀任何經典,首先要有個概念,它並不是說道理,也不是說別人,而是說你自己。你若從你自身來解釋經典的話,就會覺得非常親切。假如你認為它是學問、理論的話,就會感到非常晦澀。

〈二〉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為什麼叫般若心經?「般若」是佛教的一個核心,而「心」就是核心、精華,換句話說,般若心經就是大般若經〈佛說般若的法〉的核心、精華。屬於般若類的法很多,像金剛經、大般若經都是屬於般若係的,般若係的經很多。那麼這部經以二百六十個字作為大般若經的精華,所以叫「般若心經」。

〈三〉般若

般若心經講的是什麼?當然講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什麼東西呢?「般若」就是一切生命的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共相。假如我們從形式上看,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從本質上看,每個人的生命彼此都沒有差距,所以說「眾生平等」,一切的生命同一素材。

很多人把「麻哈巴尼亞」〈摩訶般若的梵音〉埋葬了,把真實的自己埋葬了,所以他是迷。因為迷,他就不能夠從現象上了解實質,因為現象跟實質是有差距的。

譬如我們看這個杯子,我們說它是不動的、沒有生命的、靜止的,但是從科學的觀點看,任何物質都是原子的堆積,那麼原子當中有電子,而電子一刻不停地在旋轉,它怎麼會是靜止的呢?你不能因為你的眼睛看到它不動,就認為它是靜止的,那是絕對的錯誤。假如我們由更高級的眼〈像佛眼、法眼、智眼……,這些比我們的肉眼更高級〉來覺察,那麼更能清楚地了知它的實相,而不只是光憑常識來判斷說「它不是靜止的」。

佛法常常講到「實相」,什麼叫「實相」?是說我們生命原來的面貌、最後的面貌以及它的本質。我們的人生為什麼苦呢?因為我們被五官所欺騙,認為這些東西是靜止的、不動的;其實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它本來是虛假的,我們卻認為它是真實的。大家都知道:「一切的東西只是一個創造的能,只是一個趨勢」,並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東西,在大宇宙當中沒有任何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看見水裏起了一個泡,瞬間就破滅。就拿我們這個星球來說,以大宇宙的眼光來看,它也只是一個過程,並不永恆;因為它不永恆,只是一個過程,它過去沒有,將來也沒有,所以它是「空」的,並不是「有」的。你若認為它「有」,你就執著它,那你的煩惱就來了。

二、般若心經的重點解說

〈一〉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四諦(苦集滅道)

一切的煩惱產生在什麼地方呢?產生在五蘊。五蘊是什麼東西呢?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代表物質,是有形的,可以觸覺的。那麼我們父母給了我們這個肉體,就是「色」;大宇宙因為因緣條件組合的物質,也是「色」。

「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感受當中,最低級的思維就是感受、印象,由印象再產生經驗。小孩喝水,告訴他燙,他不相信,燙到了,第二次告訴他燙,他要吹一吹,他會試一試,他不會很莽撞地就喝下去,這個就叫什麼?這就是「受」。有了感受以後,他才相信。譬如我們吃東西,有味道很香的感受;我們聽音樂,有美的感受;看到一個畫面,感覺到它很美。

爾後,我們把這些感受、印象和經驗,加以比較、分析和選擇,然後我們就有了「思想」。由低級的印象、經驗,產生高級的思維作用。高級的思維作用也只是藉由印象、經驗來分析、比較、歸納、演繹,產生了思維的作用。這就是「想」。

低級的動物沒有思維的作用,牠的行為是低級的,只有本能。什麼叫本能?我們有個器官,就有它的功能;有了功能,它就有反射。假如我們的腸胃空了,肚子餓,就想吃。就一般的動物而言,食、色是牠的本能,自衛是牠的本能,牠沒有高級的「行為」。那麼人因為有了「思想」,所以能夠用認識來指導行為,這是人的特殊的行為。這些都屬於「行」的範疇。

因為我們的「行為」是用認識去指導,這個「行為」就是「分別」的反應,由於內心的「分別」產生了種種不同的行動,而再加上你自己的「意識」。「意識」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你片刻不停的想念。有時候你雖然沒有想念,但是你還是有寡頭意識,也就是說你不覺得在想念,實際上它在想念,這個叫「意識」。

因此,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時時了解「你在想什麼」。假如你自己腦筋目前在想什麼,你都不知道,那麼將來煩惱來了,「為什麼煩惱」你也不知道;而自己有煩惱而自己又不知道,這個叫「無明」,並不是別的叫「無明」。

人煩惱的來源就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產生的,為什麼叫五蘊?蘊是蘊藏、堆積,愈來愈多,愈來愈聚集起來,這五種因素聚集起來,就是我們苦的根本。

心經講:「無苦集滅道」,所謂的「苦」,我們人生的本質都是苦。不但你我苦,希特勒苦;不但希特勒苦,秦始皇苦,漢武帝苦,沒有人不苦的。秦始皇的權利可以支配一切,但是他不能使自己不死。他想逃避死亡,受了徐福的欺騙〈到海外找尋長生不死藥,結果一去不回頭〉,到他臨死的時候還大大地發脾氣,說這個人騙了我,他難過得不得了,所以他苦。苦,就是一種煩惱的別名。「苦」是怎麼來的?就是由於「集」,就是聚集五蘊〈色受想行識〉形成的。什麼叫做「道」?你要把那些聚集的東西「滅」掉,然後就是「道」。「苦集滅道」就是佛教講的「四諦」,「四諦」就是四種真實。

〈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開頭就講「觀自在菩薩」,什麼叫「觀自在」?就是「觀察自在」,對於宇宙人生完全觀察,不再有什麼格格不入的地方。

如果他不是學木工的,你要他做個桌子,他自在嗎?他也不自在。他不是助產士,別人生小孩,請他幫忙,他是手忙腳亂,是沒辦法幫忙的,沒有下手的地方,他能自在嗎?你若這樣解釋「自在」,當然是不通的。

所謂的「觀察自在」,是因為行深般若波羅蜜;不但行般若波羅蜜,而且很深。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剛剛來的時候是一種安祥感,那就是般若波羅蜜了;然後這個安祥感打成一片,過去招之不來,最後揮之不去,這個就比較深了;你再深一點,忘掉般若波羅蜜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忘呢?因為我就是般若波羅蜜,另外沒有般若波羅蜜了,所以那就很深了。如果照這個很深的程度去「觀察自在」,什麼事情來到了眼前,不再懷疑,不再為表相所欺騙,他一看就知道它的實質,為什麼呢?因為他的修證已經到達一切事物沒有發生的源頭。

我們爸媽剛剛生下了我們的時候,我們連大便都會抓來吃,我們有什麼意識啊?我們有什麼「分別」啊?沒有。這個「分別」是後來由記錄慣性慢慢地形成的,就法相宗而言,這個叫「我執」、「第七末那識」。你有了「我」,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我喜歡跟他玩,我討厭跟他在一起;這些都是「分別取相」。有了「分別取相」,就有了煩惱。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多」是什麼意思?「多」就是到達、成就。到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很深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人為什麼傷腦筋〈用腦筋就傷腦筋〉?因為不用「照」而用「分別」。如果你不用「分別」而用「照」,那五蘊根本就沒有了。「照」,莊子說得很好:「至人用心若鏡」,說一個修行到家的人用自己的心像鏡子一樣--事情來了,我清清楚楚;事情走了,我不留痕跡。你是男生,我也知道,我不會把你誤會成女生;你是女生,我也不會把你誤會成男生;我都很清楚,但是什麼事情過去了,就沒有了,只有光明,只有精神,而沒有印象。

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喜歡把自己的腦筋當做錄影機,就記錄下來了。記錄下來了以後,就好像一塊畫布,你畫上一幅畫以後,你不能同時再畫第二幅畫。你若再畫第二幅畫,那就亂七八糟了。所以它就變成有限,就固定,就不活潑,就沒有天機。

什麼叫做「照」啊?「摩訶般若波羅蜜」本來就是「照」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本來就是沒有分別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個什麼東西?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沒有汙染以前的生命,也就是我們生命的基因,也就是眾生平等之所以然,也就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基礎,以上講的都是說「你真正的自己」。不只是佛法這麼說,哲學也是這麼講:「凡是真實的,一定是原來如此的,又是普遍如此的。」因為是原來如此的,所以你可以去找一找:你的思想是原來如此的嗎?不是。地球是原來如此的嗎?原來沒有。依照星雲說,它是由一個星雲的氣體變成液體,液體變成固體,然後形成地球;等它具備了生存的條件,然後有生物發生。那麼事實上它是不是原來有這個地球呢?原來沒有。你這個身體原來也沒有,原來沒有的身體,若沒有生命的基因,就不可能產生生命,雖然它沒有形態,但並非沒有知覺。

這個不用「分別」,就知道好壞、就知道男女、就知道是什麼東西,這個就叫「照見」。如果你用「分別」,你第一眼看到一個人,說他是那裡人,這個人的個性如何,這樣你的「分別」就太多了,那就不叫「照」了,那叫「分別」。一「分別」,就有了執著;執著多了,就忘掉真實;忘掉真實,愈陷愈深,就迷失了自己。所以必須能夠用「照」,然後這個五蘊就皆空了,色受想行識就不用了。因為真我出來了,假的東西他就不要了、擺脫了。能夠擺脫假的東西的圍困,這個就叫「解脫」。

〈三〉色不異空

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那麼這五種聚集的東西〈構成我們生理的條件跟生理功能的這些東西〉,就擺脫掉了,才能夠說「色不異空」。

為什麼「色不異空」呢?今天一切有形象的東西,在它的本質上並沒有這些東西,原來也沒有,以後也沒有,只是一個短暫的現象,因此說「色」跟「空」並沒有區別。就宇宙來講,就是空間無限大、時間無限長;你用這個眼光來看,這個地球是有一定的壽命。所以他「照見」,他能夠用智慧的眼去看,不被現象所迷惑,他看到這些現象的本質、真相都是「空」。所以你要用智慧的眼去看一切,一切的東西都不要執著。

〈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般若心經為什麼告訴我們這些呢?因為我們必須生活、存在在現象界,但是我們在心靈上又必須超越一切的形態、形式,然後我們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一切佛教經典的目的是要使一般的人能夠擺脫生老病死苦,能夠不執著自我,能夠不埋沒了自己真實的生命,在最低的限度要使人活得自在逍遙。一個人到了沒有執著的時候,他就自在、逍遙。

如何能夠沒有執著呢?你可以說「直心」,你也可以說「用心若鏡」,但是沒有比使你的「麻哈巴尼亞〈摩訶般若的梵音〉」發露來得更直截了當的了。「麻哈巴尼亞」可以使菩薩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就是把錯的當作對的,非的當作是的,這個叫做「顛倒」;遠離顛倒夢想以後,他就沒有幻想,他就不胡思亂想,而到達究竟涅槃。涅槃是什麼?就是「尼爾巴拿〈梵音〉」。「尼爾巴拿」是什麼?就是「定慧圓明」;「定」就是不動搖,「慧」就是智慧飽滿,「圓」就是生命達到圓滿的境界,「明」就是放光、光明。

〈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說至高無上,沒有比它更高的了。「正等」等於什麼?等於你原來原本如此的生命的感受。「正覺」是什麼?正確的覺受、正確的覺醒、正確的覺悟。「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他能得到呢?因為他依靠「麻哈巴尼亞」,依靠「真我」才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以知道,佛菩薩都是靠著「麻哈巴尼亞」而得到解脫,成為聖者。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我們眾生的生命素材,也是成佛的一個足夠的條件。佛經上說:「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說得多明白!因為你把你自己埋沒了,並不是說「你不是佛」。你只要把你原來的佛性恢復、開發出來,那你就成佛了,古人叫做「舊佛新成」。你本來就是佛,你忽然埋沒了自己,你現在又覺醒自己是佛,就成功了。

〈六〉心經神咒的讀音和意思

般若心經後面的咒語,它的讀音和意思如下:

揭諦揭諦〈ㄍㄟ ㄉㄚ‧ ㄍㄟ ㄉㄚ‧〉--去呀!去呀!

波羅揭諦〈ㄅㄚ ㄌㄚ ㄍㄟ ㄉㄚ‧〉--彼岸去呀!

波羅僧揭諦〈ㄅㄚ ㄌㄚ ㄙㄤ ㄍㄟ ㄉㄚ‧〉--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薩婆訶〈ㄅㄨ ㄉㄚ‧ ㄙㄨㄛ ㄏㄚ‧〉--疾速完成覺道。菩提就是佛,就是覺醒了。般若心經這個咒的意思,就是:「去呀!去呀!彼岸去呀!大家一起到彼岸去呀!到達內心偉大智慧的解脫彼岸。」為什麼這個句子要用這麼長呢?因為離開你的心就沒有解脫,因為整個大宇宙都是你的心,所以你不管到哪裡去,也都是在你心裡,大概就是如此。

〈七〉「摩訶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佛法」講來講去,講了什麼呢?講到「你」,也是講到「我」,講到我們每個人的心,講到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作用、形態、功能與弊病,然後又點出「什麼是我們真實的生命」。所以我們說佈大〈佛陀的梵音〉是三界的慈父,大慈大悲,使我們能夠脫離苦海,過著自在灑脫的生活。那麼我們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要過著「真我」的生活,也就是過著「麻哈巴尼亞」的生活。如何才能夠過著「麻哈巴尼亞」的生活呢?就是說要按照「佛法」去修行。

三、佛教的分類佛法籠統的講,就叫佛法。實際上,今天我們觀察整個佛教界的表現,可以把它分成幾類:

〈一〉佛法

第一個就是佛法。什麼叫「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截了當,不談理論,因為原來也沒有理論,究竟沒有理論,「麻哈巴尼亞」根本與理論絕緣。理論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分別心。你若沒有分別心,也沒有理論;所以當我們離開分別的時候,也就沒有理論了。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接了當。大致說明如下:

1.密宗

密宗就是「破窪大法」〈開靈〉、「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禪宗是叫你參個話頭,抱著這個話頭去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不疑的話,你就不悟了,這是禪宗的方法。如果把禪宗的方法用到密宗的話,完全不相應,完全背道而馳,那是犯了天大的錯誤。而密宗是叫你一點都不要懷疑,相信就是如此,你就唸這個咒,就觀想,手就結這個印,這樣就會成佛。你只要有耐心,花上時間,那麼你必定成就。而且你的師父還鄭重地告訴你:「你若不成就,我下十八層地獄」,師父發了那麼重的誓,而又有這麼大的信心,那徒弟就這麼去修。

2.禪宗

但是禪宗不是那樣,它說你依靠佛,佛不能救你,你自己自作自受;你自己修行,你自己成佛;別人幫你修行,他成佛,你不成佛;所以你一定要疑,要發掘你的問題,而突破你的問題。所以參禪要形成一個疑團,一旦把這個疑團打破,你就立刻頓悟,立刻見性成佛。

佛是什麼?佛就是覺,就是對你生命的覺醒,發掘「什麼是你真實的生命」,而覺醒到「那個虛假的自己不是我的永恆的生命」。「凡是真實的,一定是原本的」,哲學家說的這句話,在佛法用得上。怎麼用得上呢?你把你構成生命的條件與內容,一個一個地加以分析:「我原來有肉體嗎?我原來沒有;原本有思想嗎?原來沒有;原來有眼耳鼻舌身意嗎?沒有」,所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你原來的真實生命沒有這些的話,你把這些先擺到旁邊,你看看剩下來的還會不會有生命?那個最後丟不掉的、剩下的就是你的生命,那就是「麻哈巴尼亞」。到那個時候,「麻哈巴尼亞」就發露了。這時候你照樣吃飯、睡覺、看電視、聽音樂……,但是你絕對沒有分別心。你看電視,眼睛不再是錄影機;你聽音樂,耳朵也不是錄音機,聽過去就算了。我也曾經跟各位說過笑話,叫各位做個實驗,我說:「當你們幾位聽我擺龍門陣聊天,我說的每一句話,你們都聽得懂,我不是咬文嚼字,很通俗嘛,但是我保證你回家去,通通忘掉。你不相信,你就實驗。」為什麼?當「麻哈巴尼亞」的光出來以後,就會使人消失了分別心,你能帶走的,就是一顆安祥的心。當「麻哈巴尼亞」出來以後,如果一個人心的汙垢比較少〈也是我借用的名詞「心的電阻少」〉的話,那你就會很清楚地感覺到--你的確是沒有在想什麼了,的確已經沒有想念了,你也沒有睡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參瞌睡了,這個就是「麻哈巴尼亞」。你要抓住它,要保持它,這個就是禪宗講的「保任」。

3.淨土宗

淨土宗就是唸阿彌陀佛。有沒有淨土?有,所謂的「心淨則土淨」,無往而不自得;因為無往而不自得,所以到處都是淨土。唸阿彌陀佛也是一種方法,你唸到「唸而不唸,不唸而唸」,除了一句佛號,再沒有想念,放下這句佛號以後,看看「它是個什麼?它不是個什麼?」那麼真心就出來了。若有個明眼人一點,他就知道了;若沒有明眼人點醒,就會當面錯過。

「麻哈巴尼亞」出來了,固然很可貴,但是最可貴的,要你自己知道了才行,否則就會當面錯過。你若不知道,這叫「無明」。你要知道「喔!原來這就是我自己!」區別就在這一點--「知不知道?」。

4.修學禪宗的幾個走向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找道理。分別心重的人不能夠修這種方法〈佛法〉。修這種方法,也不相應;他若修密宗,就會走火入魔;若修禪宗,就會形成下面的幾種禪:

第一、口頭禪:嘴巴光會說,他沒有那個境界;理,他可以說是透徹,說透徹是很難的,但是「行」他沒有,所以這個東西叫口頭禪。

第二、文字禪:文章寫得很好,禪呢?自己無份--沒有自己的份,所以這個叫文字禪。

第三、葛藤禪:抓住古人的公案,一條一條地看,看又不懂,不懂又不肯放,鑽到裏頭不出來;看懂了一條,認為這是真理、這就是開悟,那叫葛藤禪。

第四、野狐禪:用分別心全力去追求它,忽然一旦找到了「是這個道理,不錯」,但是他沒有「行」,沒有境界,麻哈巴尼亞沒有出來,只是分別心的累積加強,就是說相似,並不全等,這種叫「野狐禪」。所以古人批評這些口頭禪、文字禪、葛藤禪、野狐禪,不是沒道理的。

第五、還有一些人,他修行,道理懂了,他再沒有疑惑,可以斷惑了,但是「行」沒有,境界沒有,沒有就不能成聖,他不能發光。聖人是有光輝的--生命的光輝,他的生命沒有光輝,他知道那麼多,那叫「半截禪」,只有一半。

第六、還有一些人,他的生命有了光輝了,他也去做了,也做得到,有了境界了,但是一問他,他一句也說不出來,他也無法幫助別人解脫,這個也是叫「半截禪」,這個叫死水裏面的龍,他不能興風作浪,也不能顯神通,他的生命就蜷伏、萎縮在一個池塘裏。

說到佛法,大概的情況就是如此。

〈二〉佛學

說到佛學,就是華嚴宗、天台宗、唯識法相宗,都是鑽研理論的。尤其華嚴宗學的人很多,專門研究華嚴經,探討理的世界、事的世界,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還有一些研究佛學的人,用圖解方程式、代數座標的方法去解釋心經的,什麼叫四智、八識、五蘊、六根、六塵……?用圖表畫得很清楚。他們把它變成一門學問、一種知識,不太講究修行,也不求「麻哈巴尼亞」發露,只管一輩子研究經典。這個叫佛學。

真正鑽研佛學的像唐三藏(玄奘)他們,拼命的思維,拼命的鑽,鑽鑽鑽,鑽到山窮水盡,鑽到沒有道理的時候,喔!柳暗花明,真實的境界就出現了。所以鑽研佛學的人也可能解脫,就看你的根器夠不夠,有沒有明眼的師父來指導你。若沒有的話,鑽研了一輩子,也摸不到門,生命就很容易蹉跎。

〈三〉佛道

什麼叫「佛道」呢?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就是學習佛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譬如說佈大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所以你也得托缽。

佛道的典型就是「南山宗」,又叫「律宗」,說你吃飯該怎麼吃,說話該怎麼說,走路該怎麼走,坐有坐相,臥有臥相,每天規定日中一食,到了中午才吃一餐,早上不能吃,晚上也不能吃。如果你忽然有病,怎麼辦?不吃會死啊,那就煮稀飯當藥來吃,那不能當飯,說那是藥。這是佛道,事實上,佛並不那麼苦行。

今天的佛教大致上有這三大區分,那麼各位學什麼好呢?學佛法,講究成佛的方法。

四、「摩訶般若」就是最真實的佛法

〈一〉「摩訶般若」是「眾生平等,自他不二」

佛法講:「眾生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就是說我跟你不是兩個人,這是說什麼?是說生命的本質上不是兩個人。「眾生平等」,不管你是貴人、有錢人或是窮人、做大官的人或者是小市民,儘管他在社會階層的劃分是不平等的,但是在生命的基因、本質來講是一個;不但是眾生都平等,而且眾生〈我們凡人〉跟佈大也是平等的。為什麼平等?因為生命的本質相同。

我曾經問一位禪友說:「你怕不怕鬼?」,他說:「我怕」。我以前也怕啊!那我現在怕不怕鬼?不怕。我現在為什麼不怕呢?第一個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見到了生命的永恆,而且清清楚楚地見到了--只要你跟鬼不同類的話,鬼對你是敬而遠之,他認為你不是朋友,他不理你。而且當你的「麻哈巴尼亞」發露了以後,就像各位昨天下午的那個味道〈心靈的覺受〉,你們是不知道什麼叫做怕。以各位現在的心境,不要說鬼,十殿閻王來了也不在乎。為什麼?因為「麻哈巴尼亞」的關係。如果「麻哈巴尼亞」出來了以後,你們當然就沒有恐怖,什麼都不怕,你們也遠離顛倒夢想,你們只是一個「直心」。什麼叫「直心」?就是沒有分別的心。

〈二〉「摩訶般若」是「沒有分別」與「照」

說到「沒有分別」,大家很容易誤解:「如果我沒有分別,那麼我走路會踩到溝裏去;我剛才嗑瓜子,會抓到香煙頭往嘴裡放」,那你就完全誤解了。一個安祥很深的人,他沒有分別,也沒有想念,你找他聊天,他照樣跟你聊,他一如往常照樣吃飯、喝茶,但是他的確是沒有分別、沒有想念。大家不要以為「沒有分別」就會變成一個木頭人,「沒有想念」就表示麻木不仁,絕對不是如此。其實,「沒有分別」就是用「照」,鏡子出來的影像比你眼睛所看到的要清楚多了。比方說我自己吧,我若不戴眼鏡的話,那個相片裏是男人、女人?我都不知道。假如我不戴眼鏡,我的確看不清楚遠處的男女。像在座的兩位把眼鏡拿掉,看東西大概也不頂理想。所以你的眼睛不如鏡子可靠,你的心若跟鏡子一樣的話,看東西絕對客觀。

大家不要誤會,「沒有分別」並不是說這個人失掉了作用了,不會走路,也不會講話,也不會拿東西,不會如此。你看章太炎有一次在讀書,讀得忘了吃飯,他姊姊就炸了一盤年糕,放一盤白糖,說:「這是年糕,這是白糖,你先吃完了再看書。」他看得正帶勁啊,他就沒有看,抓年糕只用手摸,抓了年糕就蘸著吃,抓了蘸著就吃,等一會兒吃完了,姊姊來收盤子嚇了一跳,以為食物中毒,為什麼?因為嘴巴黑了,他蘸的不是白糖,而是墨汁,他蘸著墨汁吃光了,那盤白糖原封不動。像他這樣子,好像是無分別,但是他不是無分別,而是分別擺到書上去了,他集中了。我不是經常跟你們講集中嗎?集中的時候,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他的心靈集中了,沒有分心,做學問就是靠這個。不過,像他那樣子,就是脫離中道。

什麼叫做「中道」?你本來吃三碗飯的,人家給你吃一碗,你一定餓得難過;如果硬要你把這五碗吃完,你的肚子一定脹得難受。你吃三碗飯,就給你吃三碗,這樣子才合乎中道。中道就是「中」,打靶打到紅心就叫「中」,不是稜模兩可、無是無非、什麼都好,不是這樣。

〈三〉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須有人「以心傳心」

修行人要真正上路,必須靠「緣」。「緣」就是條件,什麼叫條件?就是導線。你要叫電燈、檯燈亮,要有條件,你要把插頭插到電源上。如果只有電源,而沒有這根線,就缺乏這個條件了,這根線就是使檯燈亮的條件。而你想要開悟的話,開悟就是「麻哈巴尼亞」的發露,首先你必須知道「麻哈巴尼亞」的味道是什麼,然後你才能夠想辦法保持它。那麼誰能給你這個味道呢?你要認識有這個味道的人,然後他會傳染給你。講得不好聽的話,就是傳染給你,使你的心產生共鳴;講得高貴一點,就是他的光使你產生光合作用,用禪宗的術語叫做「以心傳心,心心不異」。因為他好像蓋印一樣,這個私章蓋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蓋出來的印跟私章一樣,完全不走樣,也就是同質--質完全相同。

〈四〉安祥就是「摩訶般若」

不管怎麼樣,人活在這個現象界,你若不了解你自己為什麼煩惱,你若不了解你為什麼今天這麼輕鬆、愉快,那都叫「無明」。你忽然煩惱,卻找不到原因,就是「無明」;你忽然高興,也不曉得為什麼,這還是叫做「無明」。

所謂「相對非真」,什麼叫做「相對非真」?煩惱與快樂是相對的,這個不真實。我們不應該有興奮,興奮過去以後,會有更大的空虛,我們應該保持什麼?保持內心的安祥。內心的安祥就是「麻哈巴尼亞」。佈大講:「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你我大家本來就是佈大,跟佈大一樣,而只是祂恢復了、覺醒了,而我們沒有覺醒,我們認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五〉學佛的目的與態度

我們學佛的目的不在於學知識、理論,不在於會講,而在於成佛。你說:「成佛!我不敢當」,那就叫自卑了,那就叫自暴自棄,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我們學佛正確的態度就是「既存在又超越」--我們生活在現象界,但是我們的心用的是「麻哈巴尼亞」、實在界的心。我們用實在界的心生活在現象界,那麼一切的煩惱自然就不會沾染我們。當我們用無分別的心、用「麻哈巴尼亞」出來以後的心,那你的朋友一定更喜歡你,為什麼?因為你很自在,也不做作,也不故意把嗓門拉大表示我很大方。

〈六〉「摩訶般若」的味道

「麻哈巴尼亞」就是這樣子,很通俗的,我想各位都已經感受到--也沒有參瞌睡,也沒有想念,這個就對了。那麼事情來了,你也很清楚的,古人說:「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你腦筋清清楚楚的,走起路來,不會走到水溝裏去,也不會走到稻田裡去,你放心,生活跟以前沒有什麼兩樣。古德說:「還是過去的人,不是過去行履處」,是說你還是你這個人,你的生活還是跟過去一樣,只是你的生活感受不同了。這種感受,佛法就叫做「正受」。正受就是六祖壇經裏智隍禪師所說的「得到正受」。

人的心要開朗、輕鬆,永遠保持輕鬆。煩惱是自己找的,也就是自己製造煩惱。人不應該活在煩惱裏,煩惱會使你的心光變得很黯淡。因為很輕鬆、很愉快,使你的心光開朗了,光就射出來了。當你的心光出來以後,就無往而不自得,到處大吉大利。

一個耍聰明的人,絕對不聰明、不精明,分別心重的人不精明。

只有「麻哈巴尼亞」發露了,才是真正的定。

五、「觀心」的方法

〈一〉修行不可落入「無記空」及胡思亂想

說到「坐著不動」,六祖講:「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坐著不動」是不對的。人總有靜的時候、動的時候,現在我們都坐著,有什麼不對呀?但是你不要故意地坐,不該坐的時候,你要去坐,說這是功課、這是修行,這個不一定正確。

你們修行的時候,第一個、不要犯無記空的毛病--什麼都不知道,不要犯這個毛病。有了這個毛病,死了以後就變成木石,到了器世間了。第二個、不要胡思亂想,要集中想念於一件事情。假如我們做學術,像一般的讀書人在研究功課,會不會汙染你?不會,這叫正念,八正道有正念,這叫正念。

〈二〉「看心看淨」與「觀心」的差異

我們坐著而且姿勢擺得很正,幹什麼呢?在觀心。六祖常常批評別人:「看心看淨」,但是六祖壇經裏面可以找到很多地方是談「觀心」的。「看心看淨」跟「觀心」有什麼不同呢?「看心看淨」就是說看自己的心,而且要讓它靜,也就是說「妄念起,念起即止」,那個六祖不贊成。六祖是教你:「看你的心是個什麼樣子?」也就是說當你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你的心是個什麼樣子?六祖教惠明就是這麼教的。

〈三〉「觀心」的方法

我教各位「觀心」的方法,當你在「觀心」的時候,你看你自己在起什麼念頭,你也不要去幹涉它,你就看,用你的「真我」來看你的分別心以及種種的想念的活動;你看多了以後,你再盯著它,它難為情,它就不動了;等到它不動的時候,那時候就只有「你」存在,你就會清清楚楚地認識到「什麼是麻哈巴尼亞」。

那麼你觀久了以後,當你做事的時候,你是否還要觀心?不需要,因為你的想念跟你的動作是一致的,自然就沒有雜念了;當你沒有事、要想的時候,你必須知道「我在想什麼」,你若不知道而想,那就會隨它轉,被你內部虛偽的念頭所轉,轉得你頭昏腦脹。修行只要這樣做就夠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行方法。

六、擴張心量,才能「大同小異」

有些人煩惱重,因為度量小,度量小就是沒有容量。人,基本上要止惡行善,我們知道這個事情不好,我們就不做了,這是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真正的要求上,要善惡並容,不要看到好人說:「喔!你很好」,看到壞人就不要理他,不是這樣的。壞人都不要理他的話,那誰救他呢?那壞人豈不是永遠壞?大同世界永遠不能實現了。

孔子講的大同世界,就是佈大講的淨土。我為什麼講這個話呢?因為六祖講:「佛法在世間」。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是到了菩薩的境界了,那麼就可以「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我們只煩惱自己沒有一個貢獻自己的機會,並不是為了自己有所獲得而貢獻自己;「外戶而不閉」--房子的大門都不要關了。但是今天的社會就不行,水準這麼差,你把門鎖了幾道,窗戶還有鐵欄杆,小偷都給你鋸開,那就無法「大同」了,那是迥然不同嘛。你是好人,他是小偷,那不同,大有不同。

「大同」就是「小異」,「大同」就是大的原則上大家愛別人、大家幫助別人,人人不自私,人人貢獻自己,而不佔有別人的,這個是大的原則相同。至於說今天開飯,我吃稀飯,你不能吃麵條,這叫「大同」,那樣就錯了。「大同」裏面包括「小異」,你喜歡看電視的看電視,他喜歡聽音樂的聽音樂,他喜歡散步的散步,他喜歡打羽毛球的打羽毛球,這個就是「大同」、「小異」。「大同」並不是全同,「大同」就是說包容性很大,彼此尊重個人的興趣,彼此同意別人跟自己的差別。那這樣的話,不就調和了嗎?一調和的話,「大同世界」就出現了,沒有罪惡,沒有仇恨,只有道德,只有愛,那就是佛講的「淨土」。我曾經講過一句話,就是「莊嚴佛土,成熟眾生」,「莊嚴佛土」就是說把世界莊嚴起來,一切不莊嚴的、邪惡的都去掉;「成熟眾生」,眾生沒有成熟啊,比方說開了花沒有結果,這不「成熟」;開了花有結果,果實又長得紅紅的,熟透了,可以吃了,甜了,成熟了。

有些人很聰明、很有頭腦,但是想得太多。你沒有事,用「照」不要用「分別」,你用「大同」嘛;你不承認「小異」、不接受「小異」,就表示你反對「大同」;你若贊成「大同」,你要接受「小異」,因為彼此當中有差別。拿夫妻為例,比方說先生喜歡吃甜的,太太喜歡吃辣的,那各人吃各人的。若說今天不許吃辣的,那不叫「大同」,那叫做「矛盾」。「大同」就是「小異」,常常調和別人,常常接受別人跟自己不同的意見,這樣才能「大同」。如果說我現在正在看電視,你為什麼聽音樂呢?這樣會打起架來,那就「同」不了,那叫「大打」--大打出手,不叫「大同」。所以要講調和,調和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心調和,然後自己的家庭調和,然後自己的環境也會調和。你到了這個境界,你所工作的環境自然就會調和。你不到這個境界,分別心重、我執重,就會不調和。

有些人很聰明,天分很高,但是他的毛病--想念很多。若沒有那個必要,你腦子也不要再去想,讓腦筋休息一下。你想多了,慢慢地就想入非非,產生若幹不必要的誤會。你用分別心,是自尋煩惱;你若不想,很快樂。

七、沒有分別心和想念,不影響工作

當然,或許有些人會說:「你沒有分別心、沒有想念,像你這樣子不好,你會把天下的事情都耽誤了。」我今天不是給自己吹牛,我到的單位都是很壞的單位。我到了甲單位,甲單位是問題最多的;我到乙單位,是因為乙單位出了紕漏才調我去接任的……。有些當主管的要求部屬說:「你的衣服釦子沒有扣,你講話不是這樣講的;你吃飯時嘴巴不要發出聲音來,否則像豬一樣」,這樣子的要求,不好。只要一打架,你跟他講多少道理都沒效。那個喜歡打架的單位,我去了以後,我也不講話,我根本不跟誰講道理,我跟任何人不講這些道理,我講這些幹什麼?有些人,他不是那種人,我對他講道理,對他是一種虐待,他坐不住了,他拜託你不要講了,說:「你叫我請客,我都幹,但是請你不要講了。」有沒有這樣的人?有。他說:「我寧願請你看電影」,免得在這裏聽你「黑白講」〈胡扯〉,真的有這種人喔!所以我到任何單位,我都不講道理。我會跟他們聊天,講一些「今天天氣不錯啦,今天的菜不錯,……」,只講這些,不講正經話,也不講做人的大道理,他們自然就不打架了。

八、要擴張自己生命的磁場,要調和自己的心

我們為什麼有毛病?為什麼跟別人處不來?因為我們主觀,度量狹小。我們有一點點不滿意就擺在心裡,三天都消化不了;剛剛忘記了,第二天看到他,又想起來了,又煩惱了。身心是有連帶關係的,那些精神消化力不強的人都容易得胃病,你去注意這件事,這樣的人腸胃都不太好。如果你昨天生氣,今天就忘記了,還把他當成老朋友拍肩膀,這樣的人吃飽了就睡,不會得胃病。

人是物以類聚的,假如你想改善你的環境,你必須先從自己調和起。我常常講:「要擴張自己生命的磁場」,當你心力強的時候,你生命的磁場就大。磁場是有作用的,它有影響力,在這個磁場之內,它會發出一定的作用。你沒有磁場的話,你影響不了別人。你說:「我要說服他」,你不說,他可能「服」;你愈說,他愈不服,那裡能說服別人呢?那是個笑話。人都有個性,都有自尊,如果你勸別人:「你要這樣才好,你不這樣就不好」,他說不定會頂撞你:「我好不好,都沒有關係,不要你管」,真的有這種人喔。所以說服別人不是個辦法,你只要修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什麼是「行有不得」?這個事情搞不通了,你不要怪這個、怪那個,你說:「我自己修行不夠好,不夠安祥,不夠調和」,能夠這樣子,你就進步了。

你們還要把「歹勢」(閩南語,不好意思)去掉,那麼「我」就沒有了,不要有「我執」。你會「歹勢」,就是有「我執」。要把心打開,當你把心打開以後,也沒有什麼叫「難為情」,也沒有什麼叫「不好意思」。

當你自己調和的時候,你就無往而不利;當你不調和的時候,常常會出紕漏。你不調和,畫圖的時候鉛筆就容易斷,切菜的時候容易傷到手,它就是這樣子。你心裡不調和〈心亂〉的時候,處處都會出問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爾時。阿難陀尊者。在靈山會上。一千二百五人俱。阿難頂禮合掌。遶佛三匝。

胡跪合掌。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南閻浮提。一切眾生。末法時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寶。

不重父母。無有三綱。五倫雜亂。貧窮下賤。六根不足。終日殺生害命。富貴貧窮。亦不平等。

是何果報。望世尊慈悲。願為弟子一一解說。佛告阿難。與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

吾當為汝等分明說之。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

以何所作故。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唸佛佈施。能種後世福田。

佛說因果偈。雲。

富貴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祿深。

善男信女聽言因。聽念三世因果經。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莫非輕。

今生做官是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前世修來今世受。紫袍金帶佛前求。

黃金裝佛裝自己。衣蓋如來蓋自身。莫說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鋪路人。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舍半分文。高樓大廈為何因。前世施米上庵門。

福祿具足為何因。前世造寺建涼亭。相貌端莊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誦經唸佛人。嬌妻妾美為何因。前世佛門結善緣。

夫妻長守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父母雙全為何因。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前世多是打鳥人。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大為何因。前世皆是恨他人。今生無子為何因。前世厭恨人兒孫。

今生長壽為何因。前世買物多放生。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無妻為何因。前世偷奸人女妻。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前世忘恩負義人。今生眼明為何因。前世施油點佛燈。

今生眼瞎為何因。前世多看淫書人。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多說是非人。

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譏笑拜佛人。

今生曲手為何因。前世打過父母人。今生曲腳為何因。前世破壞路橋人。

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今生豬狗為何因。前世存心哄騙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幸災樂禍人。今生健康為何因。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坐牢為何因。前世見危不救人。今生餓死為何因。前世笑罵乞丐人。

被人毒死為何因。前世攔河毒魚人。零丁孤苦為何因。前世噁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為何因。前世鄙視各用人。今生吐血為何因。前世挑撥離間人。

今生耳聾為何因。前世聞法不信真。今生瘡癲為何因。前世虐待畜生身。

身生臭氣為何因。前世妒忌他人榮。今生吊死為何因。前世損人利己人。

鰥寡孤獨為何因。前世不愛妻兒人。雷打火燒為何因。前世譭謗修行人。

虎咬蛇傷為何因。前世多結冤仇人。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不信三寶多施捨。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來今生受。今生積德後蔭人。若人譭謗因果經。後世墮落失人身。

有人信行因果經。福祿壽星照臨門。有人推介因果經。代代吉慶家道興。

有人常帶因果經。兇災橫禍不臨身。有人講說因果經。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讀誦因果經。來生到處人恭敬。有人印送因果經。來世便得帝王身。

若問前世因果事。迦葉佈施獲金光。若問後世因和果。善星謗法地獄因。

若是因果無報應。目蓮救母是何因。若人深信因果經。同生西方極樂人。

三世因果說不盡。龍天不虧善心人。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

解說三世因果經:

一、因果報應的形式:

佛教《三世因果經》主要講: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迴圈報應規律。

因果迴圈報應規律有三種形式:《涅木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我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僅知道幹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積德,不幹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結果。

()現報:就是今世作業今世得報應。今世報有福報也有禍報。這種報應有的報在早年,有的報在中年,有的報在晚年。首先講福報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並沒有得什麼好處,這是因他上一輩幹了壞事,這一輩子因他行善積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報和晚年得福報。早年得福報,一個是前世行善積德,或前世罪孽不多,這輩子行善積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報。

禍報也有早年報、中年報、晚年報三個階段。如有的人本來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積德,繼續幹壞事,如偷盜、搶劫、坑害別人,詐騙錢、嫉賢妒能忘恩負義……,結果在青年時期就受法律的懲罰或者生大病受傷致殘……等禍報。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銀行存的款一樣,還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壞事與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還不停止作惡,所以中年就得惡報。

有的人青年,中年都很好,結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災就是光留著自己孤老病重,無吃無穿,無人照管;或者老來傷殘,或者老來坐牢判刑等禍報,其道理和中年得禍報一樣。

()生報:就是前生作孽今生報,今生作孽下世報。這種因果報應,同樣分福報和禍報。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積了德,尤如在銀行存的款還未用完,故轉到今生來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雖然享福仍行善積德,象銀行存款越來越多,利息也越來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為福報。

有的人上世作的惡太多,或者老來作惡,當世清算不完,這一世就苦。如某人對前世的惡,後世的苦認識不到,繼續作惡,那他下一世還要繼續受苦難。

()速報:就是報應來得快,如昨天做壞事今日遭惡報,上午做壞事,下午遭惡報,或者九點作壞事,十點就遭惡報。因果報應不僅只是惡報,福報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樣得速報。

速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此人上世作的惡,這一世還未了結,而他更加變本加厲,幹了更加傷天害理慘無人道之事,如有的殺人放火,有的行竊搶劫,有的暗害別人,有的販毒吸毒,有的賣假酒假藥毒害群眾,有的行賄貪汙,有的詐騙錢財……,所以被押上歷史審判臺,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槍決,有的或者遭禍而傷殘,或死亡之速報。忘恩負義,知恩不報,反而相害,這種人得惡報也特別迅速。如有一個人,她在特別困難時,本人無飯吃,無房住,孩子無錢上學,丈夫的飯碗也丟了,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老人出來幫助她安排工作,並且借房給她家住,有了飯吃,有房住,孩子上了學,她不但不感謝老人的救命之恩,反而黑了良心,貪汙老人的錢,結果蒼天有眼,讓她跌斷手,看你還貪不貪。

又有一人,多年來,他有困難,其朋友總是無私幫助他,但他總覺得一年給一萬兩萬元太少,心有貪念,就起黑心,有一天他一手拿著其朋友給的錢,一手就要害其朋友,相害未成,又對朋友進行敲詐錢財,當朋友看出他良心壞,就警告說:"你這樣做,定遭惡報",結果不僅家中兇災未平,第二天本人突然腿斷痛得要命,後又突生奇病。

還有一人,他找到一個如花似玉的對象,對象遺憾地說:"你什麼都好,就是多了一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他聽後,回家就磨了一把鋒利的刀,並寫了一張紙條:"母親,不是兒子不孝,你老人家八十多歲了,該上天享福了"。然後把刀和紙條藏起來。奇怪的是那是四月天氣,這一天萬裏無雲,下午5點左右,突然烏雲蓋頂下起傾盆大雨,接著就是雷嗚閃電,一個炸雷把這個企圖殺害老母的不孝之子打得七竅流血而喪命。其老母痛失其子後,收其遺物,發現枕下面有利刀和紙條,才知其子遭雷打是報應。因此,忘恩負義之人,極易遭兇速報。

上面講的做了壞事,遭兇速報的事例。現在講做了好事得福速報的事例。某市有一個叫張秀花的老太太,早年喪夫,後兒女相繼都去世了,孤身一人,怕今後生活無著落,就想自殺了事,免得活著受罪。後經左右鄰居勸說才未輕生。

她為自己在老年不痛苦,就燒香拜佛,天天口念《三世因果經》,經常做好事,做善事。一九七五年春,她在外面散步,看到路上昏倒一個不省人事的中年婦女,就叫了一個架子車將人送到醫院搶救。病人脫險後,醫生告知病人:"你的命是老大娘救的,這兩天她一直守護在你的跟前"。病人聽後感動得抱著張大娘大哭,感謝她的救命之恩。後來病人出院時,張大娘把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為病人付了醫藥費,不留名也不留姓就走了。

張大娘的錢為病人付了醫藥費,生活上自然就緊張了。她為了生存,就出外挖野菜度日。一天中午她在地裏挖野菜時,挖出一個象鐵球樣的東西,她不知銅還是鐵,就賣給上門收廢品的人。收廢品的人付幾元錢後,又把這個"鐵球"賣給廢品站。當時收購人員經檢查,就問收廢品的人這個""是在那裏收來的?"那人一五一十的把當時收購時情況講得清清楚楚。

當時收購站的領導同志就派兩個人和收廢品的人一起去請老太太來,收廢品的不知發生了什麼問題,多次解釋說:"我確實是收購來的,絕沒有幹違法的事""你不要急,把老太太請來再說"

張老太太看到收廢品的人和另外兩個人來請她去,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好跟著他到收購站。站領導詳細問了張大娘挖""的地點後,表揚老太太說,"你老人家為國家挖出一個很貴重的寶,是漢朝王室的''''純金花球'''',現付給您老人家人民幣八萬元。

關於行善積德得福速報的事例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張大娘行善救人而得福速報的事實,有力地證明瞭,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真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供養,為供給資養之意。「廣修供養」即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用飲食、衣服、醫藥、資財、讚歎語、柔軟語,乃至受持修行妙法等,奉養三寶、父母、師長等長輩,或布施予平輩及一切眾生。

佛世時,有一比丘,一日拈線穿針,欲縫補破損衣物,但因年邁視力衰弱,始終無法將線穿過針孔,不禁黯然神傷,言:「不知有誰可來為我穿針?」佛陀以神力得知老比丘的窘境,即來到其住處,以慈祥的音聲安慰他,說:「比丘!就讓我為你穿線縫補衣物吧!」世尊已圓滿福德、智慧,為三界所尊,猶不捨穿針之善,在在處處仍以身口意行布施供養,利樂一切眾生,此亦是「廣修供養」之慈悲身教。

任何事相上的供養,皆有其微妙之義涵。以供香為例,香煙裊裊上升,代表行者無間無雜的精進心;香火不斷燃燒,彰顯行者焚盡無明煩惱的智慧;香氣普熏,猶如行者心香周遍法界……如此,藉由事相的燃香供養,就能啟發行者自性中戒定慧之真實心香。同理,燃燈供養,即顯殊勝之智慧心燈;供花,則是莊嚴自性之因花。若能了知一切事相供養之意義,則皆能啟發吾人理上之究竟供養。

修行學佛,欲解脫煩惱,乃至成就無上佛果,須具足福慧資糧。供養,即是積集福慧資糧之首要行持。藉由廣修一切供養,以捨去自心『慳貪的煩惱』;由於能布施,自然就長養了恭敬心、慈悲心與平等心,能去除慢心、瞋心;視一切眾生為自己累世的親眷,對於有緣、無緣、緣深、緣淺的眾生,皆能恭敬供養,即是了達因果之理,能除去癡心。如此去除貪瞋癡慢等煩惱,就能啟發智慧,進而不執著自己所修之一切供養,回歸這念清淨的自性,則是供養自性如來,為供養之極致。

經云:「一切諸佛皆修供養。」可知修行學佛,欲效法如來因地行持,成就如來的果德,當在日用中依循諸佛之行持,廣修供養;進而發廣大願心,化導一切眾生,也能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廣修供養、修善積福,以去除內心的貪瞋癡等煩惱,而遠離一切災厄,令家庭安樂、社會祥和,乃至圓成佛道。如此而行,無有疲厭,則與普賢菩薩「廣修供養」的行願相應,當下即入菩薩位。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經說,菩薩向五明處學習,第一是內明,就是明白自己的心在哪裡,怎麼樣使我們的心淨化、安定。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格物,要檢討反省,要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要漏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漏盡,就是用對治的方法,把心當中的煩惱去掉、化掉。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人生就是很枯燥、很虛偽、很虛假的物質生活,每天都在煩惱中過日子。

社會上有許多人的思想顛倒了,積非成是,用學術自由來掩護自己的邪知邪見。假使我們沒有正知見,就會隨聲附和。佛法就是端正知見、淨化心靈,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內聖外王」。我們的這念心要定、淨、明,要平等、廣大、慈悲,有這樣的心,做什麼事都會成就。無論時間、空間如何變換,科學如何進步,都離不開當下這一念清淨心、智慧心、慚愧心、檢討心,離開了這些,就失去了人格,佛法就是清淨知見,撥亂返正,使每個人走上光明的大路。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值得每個人去學習、實踐。佛法的真理,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過去雪山童子得到的佛法,阿難尊者也是這樣把佛法傳給大眾──「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假使不了解人生的真理,活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沒有用,為什麼?不但死了之後與草木同朽,還要墮入六道、落入惡道。

每一個宗教都講修善斷惡,但善惡的標準不一樣,例如,我們認為建道場、供養三寶、流通佛法是大善事,但其他的宗教不一定認同,每個宗教都認為自己的教義才是善法。佛經裡講,善有三種:第一是假觀善,第二是真空善,第三是中道實相善。

什麼是假觀?世間一切萬法,不管是善、是惡,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就是假觀。舉例來說,有的民族把兩顆門牙敲掉,露出洞來,他們覺得很美麗,有人看了卻不認同。所以,哪個是醜?哪個是美?沒有一定的標準,這些都是假相,不要執著。

佛經裡講三假觀,第一是因成假,因緣和合,緣起性空;第二,相續假,從過去相續到現在就是相續假;第三,對待假,有明就有暗,有男就有女,有美就有醜,一切都是相對的,稱為對待假。世間的森羅萬象,不外乎是這三種虛妄的存在。什麼是真空呢?聲聞、緣覺悟到真空,一坐就入到空定。古德云:「有形皆歸壞,不滅為真空,但見曹溪水,門前坐春風。」這就是中道實相善。「門前坐春風」,悟到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很安定、很平靜、很喜悅,就是中道實相。以上三種善當中,最高的就是中道實相善。打坐時,這念心是絕對的真,這念心當中不能有一點點東西。這一念菩提心、清淨心、真空心、妙有心、無為心、寂滅心現前了,用金山、銀山都買不到,這就是無上道。

因此,希望大眾在這念心上來用功,怎麼用功?經云:「無功用行我恆摧」,通身放下就是用功,不假方便。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無論是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都要明白心性的道理。這念心就是靈知靈覺的佛性。要修行首先必須有警覺性,知道自己身、口、意三業的一切活動,稱之為覺察。覺察就是檢討反省,知道檢討反省,進而才能知過、改過。不但要覺察,還要覺照,照破煩惱,煩惱照破以後就歸於覺悟。

煩惱照破以後,進一步心要安住在實相上。實相是指師父在說法,我們在聽法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處處作主,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悟了這個道理就是悟了道,體悟到心性的道理,始終在心上用功,修行才不會走遠路,甚至於走錯路;所以,古德說:「悟後起修方是真修」。 

佛法所講的因緣,因,就是每個人的這念心。雖然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本具、平等的,但是需要靠外面的因緣來啟發、來契悟;如果沒有因緣,沒有修行,沒有薰修,佛性始終也不會現前。因緣和合,悟到這個道理,出家也可以修行,在家也可以修行。因為,悟了道以後,這個心沒有男相、女相,也沒有出家相、在家相。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的差別,就像大學裡的教授,有專職教授與客座教授。出家眾將全部的精神、精力、時間都投入在修行裡,投入於自利、利他,所以出家屬於專業修行。在家居士要為事業、家庭、兒女…忙碌,為滿足自己的希望而努力,沒有辦法投入全部精神在修證上。

佛法講,要有大悲心、大願心,心量才會廣大。釋迦牟尼佛開了八萬四千個法門,這些法都是公開的,不是屬於佛陀一個人的,也不只是屬於出家眾的,所以,在家、出家都可以修。但是,要想達到菩薩的境界,心量廣大,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種種的執著,破除我執、法執。如果心量不廣大,※不修正執著與習氣,不論是出家或在家,修行都很難有成就。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道理非常好;佛法更進一步在《菩薩戒經》裡講,要把心量放大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出家,便是將心量放大,放下小家庭的親情、愛情,投入到一個更大的家庭,觀一切眾生都是親眷;也就是將親情、愛情,提升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提升到冤親平等。這不只是一個口號,更要真正去做到,真正要看透徹悟。如果是很勉強的話,即使出了家,也不容易成就。

心量廣大,無論出家、在家修行,這個道理都要知道;但是,我們常常知道卻又做不到。以佛法來講,必須要在平時薰修,所謂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沒有一點點僥倖,這是實實在在的。佛法中提到,人有上根、中根、下根。中根與下根的人都著眼在事相上,不是在理上;上根的人,有事有理;上上根則是事理一如。如果覺得自己是下根之人,就要像讀書一樣,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這樣循序漸進。

譬如:先受三皈依,三皈依做到了,然後再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依照戒律來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羅蜜,漸漸地提升自己,使我們的智慧圓滿、慈悲心圓滿、福德圓滿,然後,再破除執著,自然可以使我們的心量廣大,心性平等。

無論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必須遵循這個道理來用功、來實踐,才能得到好處。如果,執著表面上的出家相或在家相,那麼,這樣與道就不相當了。

道是什麼呢?在佛法來講,最高的境界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儒家也講道,中庸裡面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個中就是講中道。「喜怒哀樂之未發」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不生,這念心就是不動;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這念心就是在動。這是儒家所講的中道,佛法更進一步,這念心不但是不動,還要時時刻刻清楚、明白、處處作主。

佛經中提到,兩眼內視,兩耳內聽,要返聞聞自性,心性才是絕對的道。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這念心保持寧靜、清明,行為、身相就會端端正正,沒有妄想、邪見,離開妄想、顛倒,這念心就清淨了,也就是說這念心時時要安住在正念上。

這念心,有體有用,裡面是無窮盡的寶藏,一般人不明白,也不知道善用。佛法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心,也就是明心;認識自己的心之後,再去運用這念心,運用這念心之後,還要把這念心收回來;要自在,這念心時時都要存在、清楚、作主。儒家、道家、佛法都講這個道,在原則上是相同,但是佛法更究竟。所以說,這個道是屬於大道,這個大道是沒有形相的。

道就是這念心,修行也是以這念心為根本,只要是有心向道,無論是出家、在家都要認識這念心,都要明心,不但是明心,還要保護這念心不向外攀緣,在口業、身業上要格除習氣。現了出家相,就是出家眾的身份,行、住、坐、臥四威儀是屬於外面的相,除了外面的相,心當中還要有正念,這是代表正法住世,代表如來:讓對佛法有緣的人,產生恭敬心、尊敬心。否則,「道」由誰來做代表呢?佛法是從印度傳來中國,傳到世界各地。

由於各國的風俗習慣不同,文化、道德也不一樣,所以,佛法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也不一樣。什麼樣的標準才是真正的如法呢?雖然佛法隨著時間、空間、道德的變化,產生種種差異,但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絕對不能變。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五戒,這是不能改變的。出家眾要身心清淨、三業清淨,要大捨、大布施,要起大慈、大悲、大願、大行,這樣內外清淨,才能真正代表出家眾。

在家居士也一樣以五戒為根本,要恭敬三寶,護持佛法,要四眾和合,佛法才能真正的興盛。出家修行有無量的功德,在家修行也有無量的功德,然後本著佛法慈悲、平等的精神,在社會上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

雖然如此,還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上來落實修行。本著十善的原則: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是不起貪、瞋、癡。

所謂不貪,並不是不要,是本分內應該要的就要,不應該要的絕對不要;譬如,名與利並不是不好,要緊的是不貪名、不貪利,運用名與利來行一切善法,真正的利益社會大眾。本著佛法所說的平等心、恭敬心、謙卑心,和知恩、感恩、報恩的心,來從事一切的活動,就是真正的菩薩行。

出家的責任,是弘揚佛法、傳承如來的家業。在家居士雖然也可以弘揚佛法,但以護持佛法、護持三寶為主;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如此,兩者的責任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有出家與在家四眾弟子,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他們都示現在家菩薩相。但是,當世尊圓寂時,為什麼衣缽不是交給諸大菩薩,而是交給了出家的比丘呢?因為,比丘代表的是一種專業、專修,這種專修能夠看破世間、看破親情、看破愛情,能夠放下一切,把他們的生命、智慧、心願、時間,全部都布施給眾生。所以,唯有出家修行,才能全部投入薰修。在家居士,因為在家,所以有家庭、親戚、朋友之間的感情,這些情是很不容易割捨的,又因為有事業、人際、名利的牽掛,所以,想要專心投入佛法的薰修,實在很不容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

一個人會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夠不夠。聽說在監牢裡一關十幾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帶著滿腔恨意出獄的;所以,出獄以後往往變本加厲,犯下更大的罪案。

佛經裡,「忍辱」的意涵是很豐富的;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與歡樂也要忍;逆來受,順來也要受。但是,所謂「受」,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認可,而是以積極主 動的態度,把境遇轉化超越,讓自己從中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一般人受到冤屈挫折,心理上總是忿忿不平;然而,正因為憤恨難消,痛苦煎熬也如影隨形、揮之不 去。如果藉著面對打擊來鍛鍊自己的心性品格,甚至把打擊你的人看成來度化你的菩薩,謝謝他給你試煉自己、提昇自己的機會,心裡沒有怨恨,自然不會感到痛 苦。

有幾位智障兒的家長告訴我,經過漫長的歲月,他們已經能在照顧孩子的艱苦和磨難當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心量都被打開來了。他們能用接受考驗的心情歡喜承受,所以,即使外人看來,他們的處境是苦不堪言,他們卻甘之如飴。

逆境中忍辱負重、蹣跚前行,這個道理大家能接受;在事事順利、飛黃騰達的時候也要修「忍辱」行,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 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了,得意忘形, 言行舉止失了分寸,災難禍害很快就隨之而至。所以要居安思危,成功要忍,歡樂也要忍。

常說,參禪打坐應該在十字街口,在那種車來人往、紛亂嘈雜的環境裡,能不能控制自己,絲毫不受干擾?如果外在環境有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你的思想行 為,難保煩惱不會跟著來。況且,外在境遇是順是逆,一切唯心造,那是凡夫俗子主觀認定,客觀事實未必如此。因此,讓自己保持客觀化,以免心被外境攪得團團 轉,才能斷煩惱、生智慧。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佛開示: 即使是窮人也能給予的七種佈施。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佛陀善巧說了七種不需要金錢、物質就可以布施的方法,歸納這七法可以得知:我們應捨棄、杜絕任何出於自我愛惜、慳吝的心態和行為:相反的,我們所有的動機、發心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因此我們只要以善心、善語、善行對待一切有情,就是布施。

例如:我們可以給人好臉色,說人好話,體貼別人,和氣慈愛待人,幫助人,體察別人的需要,原諒別人,給人機會。我們可以照顧流浪的小貓、小狗,打掃街坊、清潔環境,做義工,以功德回向等等,而這些都是布施。

要記住:施捨金錢、物質,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種。即使已經有了財物,我們也不要忘記「佛的七施」---------還有許許多多需要我們去做的布施!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一個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絕對不能作利他之事業的,因此也就無法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則生生世世可以永斷惡鬼趣,永離諸貧窮,能斷諸煩惱,享用不盡,受諸快樂。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七項佈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習佛法、解脫煩惱應從「戒」著手開始。戒是正道的莊嚴起點;定的深沈平靜是美好的中段;慧是完美的句點。

雖然戒、定、慧可以分成三項各別的訓練特質,但愈深入觀察越會發現三者其實是合為一體的。

佛是不是真的有圓滿的智慧與能力?假設有一眾生造五逆十惡之罪,命終決定墮阿鼻地獄,如此罪惡之人,佛確定能幫助他離開三惡道,而生三善道。

但是,佛能不能教他立即成究竟圓滿佛?『金剛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中,皆有清晰明確的答案,佛確實有此能力。

既然如此,造作一切罪業的眾生,何以不能得度?這不能怪佛,要怪眾生不聽話、不肯接受。

<楞嚴經>上講得很徹底『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狂心』是妄想、分別、執著;狂心放下了,就是究竟圓滿佛。

佛教導眾生,眾生卻不肯相信、不肯放下,所以責任不在佛,而在眾生自己。佛確實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能力。<金剛經>上教我們信佛,這不是普通的信。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從理上說的。『信心不逆』,是從事相上說的,理事是一不是二。『不逆』就是非依照佛所說的去做不可。

信心不逆的人決定成就。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方一切眾生,臨終一念十念,皆能往生。不能往生的人,總免不了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就是臨終最後一念作主宰,臨終一念善,往生三善道;臨終一念惡,就墮三惡道。

臨終最後一念是關鍵。我們平常念佛用功是訓練,真正用力就在臨終一念,希望保持正念分明,信願求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習佛法、解脫煩惱應從「戒」著手開始。戒是正道的莊嚴起點;定的深沈平靜是美好的中段;慧是完美的句點。雖然戒、定、慧可以分成三項各別的訓練特質,但愈深入觀察越會發現三者其實是合為一體的。

守戒律,須有智慧方法理解。我們通常都建議以尊守戒來提昇道德水平,鞏固個人的品德。話說回來,戒德要圓滿可是需要偌大智慧的。我們必須顧及到言語、行為 及其後果,這都是智慧要下的功夫。因此若要增長戒德,我們必須仰賴智慧才行。根據理論的說法,先以持戒,後得禪定,終獲般若智慧。

可是就觀察的結果,智慧才是三學的磐石、如果要全面覺察我們的言語動靜的一切後果(尤其是惡果),就少不了智慧的指引和監督,以詳細探究因果的運作方式,從而淨化我們的身行、言語。

旦我們對道德不道德的行為熟悉清楚了、便會看見修行的下手處了。我們棄惡揚善、止惡行善就是戒德。屆時心會變得更加堅定穩固。一顆穩實如如不動的心已解脫 了與身、口相關的種種焦慮、懊悔和困惑,這才是禪定。這顆穩實專注的心會在佛法修習中引發更加強有力的輔助能源,使我們對所經驗的視覺、聽覺等有更深刻的 觀想。

旦心穩固在正念上和安定上時,我们便能著手往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的實相裡持續探究。當它們一一現起時,要繼續以決意審視它,以妨 止正念有所閃失。這麼一來我們便能了知它們的本然;其實都是隨自然法則而形成的。就在我們穩定成長之際、智慧於是生起。

旦對事物的真實本然有了清楚楚的了解,我們的舊有思想就會連根拔除,概念是知識將轉化為智慧。戒、定、慧就會如此融會貫通而成為一體。當智慧強韌有力地增 長時,定也會逐漸地穩固成長。禪定愈是不可動搖,戒德便會愈穩固、愈無所不在。一旦戒德更圓滿時、禪定便得以更加滋養,從這更穩固的禪定中則會導致圓熟的 智慧。戒、定、慧、在揉捻交織後,一同建構佛陀所教的「八正道」-成佛之道。

三學一旦達到巔峰,這條修行的正道便會有力量來斬除染著清淨心的一切煩惱,當貪、瞋、癡露臉時、此「正道」就會有能力循跡腰斬它們。八正道將會遍照一切生 起的色、香、味、觸、法。八正道如果脆弱、無能,種種煩惱就會佔據我們的心;反之,倘若八正道強韌有力,便能對治、消滅所有煩惱。如果換作是煩惱強而有 力,「道」勢微,搖搖擺擺,煩惱便會擊敗「道」。色、受、想、行產生時,如果覺知不夠迅速而敏捷,它們就會佔據摧毀我們。

「道」和「煩惱」是並駕齊驅的,所以隨著內心的佛法修習對增長之際,這兩股勢力勢必會步步為營在道上相較對峙。好似兩人在心裡爭論不休,其實是佛法之道和煩惱在爭奪心的主導權。「道」會引導、助長我們思惟的能力。只要我们能精確無誤地觀想、煩惱便無立足之地。

反之如果我們搖搖欲墜,等到煩惱重新整備,-再獲力量,道心就會在煩惱現起時反受其支配。這兩勢力將對峙下去,直到一方勝利,控制一切。如果我們一心精進增長佛法之道,煩惱必定會逐漸地、持續地遭到蠲除。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我慢禮。有人雖然是拜佛,但我相不除,卻是拜得不自然,總覺得:「我拜佛做什麼呢?我何必拜他呢?」叩頭叩得很勉強,或者看見他人拜,而我不拜,覺得不好意思,所以也跟著拜,心裡卻想:「這是迷信,叩頭有什麼用?」這都是因我相未空,還有我慢存在。

二、求名禮。聽到很多人讚歎說某某人拜佛,又誦經,又拜懺,真是用功修行了。聽到人家讚歎那個修行人,於是乎他也想得到修行的名,而拜佛拜懺。他雖然也隨喜,但他不是真的為拜佛,而是為拜名求名的。既不是為信,也不是為不信而拜,而是看見人拜佛受到供養、恭敬和讚歎,他也想受人供養、恭敬,和讚歎。

三、身心唱和禮。看見人拜,我也拜,人叩頭,我也叩頭,身心隨人而轉,人怎樣,我也怎樣,不管拜佛有好處,或是沒有好處,也不管是正信,或是迷信,他又沒有求名心,只是隨著人做,這樣禮拜佛也沒有什麼功,也沒有什麼過,平平常常而已。

四、智淨禮。什麼叫智淨禮?智是智慧,淨是清淨;以真正的智慧清淨自己的身心。這是有智慧的人,拜佛的方法,清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你拜佛時,身不會去犯殺盜淫,所以身業清淨。你拜佛時,也沒有貪心、癡心,和瞋心,只有一個恭恭敬敬的拜佛心,所以意業也清淨。你拜佛時,念佛名號,或是持誦經咒,也不犯綺語、惡口、兩舌和妄語四惡,故口業也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這便是智者以真正智慧來拜佛,謂之智淨禮。

五、遍入法界禮。拜佛時,要觀想我身雖未成佛,然而心性卻是充滿法界。現在於一位佛前拜佛,同時亦遍禮法界一切諸佛。不是單單拜一位佛,而是在每一尊佛前,皆有我的化身頂禮叩頭,同時在供養諸佛菩薩。所謂「一切唯心造」,你這個心是周遍法界,這種禮也是周遍法界的,你這種修行也周遍法界。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包括在法界之內,身盡虛空遍法界,你所行的恭敬禮,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所得的功德,也是盡虛空遍法界。

六、正觀修行至誠禮。正觀是專一其心,來觀想拜佛。拜一佛就是拜法界佛,拜法界佛也就是拜一佛。因十方三世佛,是同共一法身,所謂「佛佛道同」,我們要專一其心來觀想拜佛。修行不要打妄想,不要身在拜佛,而心卻跑到電影院去,或跑到馬場去,又或跑到跳舞場、酒吧等。

總而言之,不用買票便各處跑,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有時跑到紐約去了,不知怎樣又跑回三藩市,他自己以為有了神通,其實連鬼通都沒有,這只是妄想。拜佛時打妄想,謂之邪觀。正觀修行,就不會打妾想,拜佛就是一心拜佛,心不二用。拜佛時,不打其他妄想,謂之「正觀修行至誠禮」。這種修行,你拜一佛勝過你拜百千萬佛,也勝過其他打妾想拜佛的人拜百千萬拜這麼多。所以修行是要得其門而入,你要知道法門。

你若不知其法門,雖是一樣拜佛,人家是拜佛,而你拜佛卻是打著妄想:「等一下拜完佛,便去飲咖啡,飲酒。」你這樣便不是正觀修行至誠禮,這不會有功德的。

七、實相平等禮。實相禮是禮而不禮,不禮而禮。有人說:「既然禮而不禮,不禮而禮,那我不拜佛便是拜佛啦!」不是這麼說。你雖然拜佛,而不著拜佛之相。並不是你不拜佛就是拜佛,這樣就變成狂妄了。這類人是不可救藥,無法可救。為什麼?因為他那種執著相,太愚癡了。實相平等禮,是平等禮拜三實,恭敬佛法僧,沒有分別的拜,一念不生,一念不減,這就是不生不滅的實相平等法。

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你真能拜佛,拜到一念不生,拜到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你便和法界合成一體。那時十方世界現全身。你這個身體雖然在這裡,卻是與法界那麼大,也就是實相,實相無相。你那個身也就是法界,法界也就是你的身,這就是實相無相。你看這妙不妙?以前你的身只有須彌山那麼點大,須彌山在法界裡,好像法界裡一點微塵那麼大而已,不要以為須彌山有多大。但現在須彌山,卻在你的法身裡,你把須彌山包含著,你看這妙不妙?所有宇宙一切萬物,沒有不在你自性內包著,這是一種實相平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若能拜佛拜到這種境界上,你說這個妙處還有說得完嗎?是說不完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所求,心染著;無所求,心清淨。心靜無波,就不會受惡緣引誘。「一燈能破千年暗」,即使是千年暗室,只要點燃一盞燈,室內就會光亮起來。

心:猶如相續的河流.假如你無法運用你的修持,來察覺它每個當下,時時刻刻的起心動念,並進行修正;你做的持咒,觀想,念誦,禪修,乃至談吐高超的見地,顯現高超的行為,這些都是在浪費時間。

修行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實質就是反復的察覺,深入我們的心,相續念頭,並且改變它,直至行為的修正!否則,這個寶貴的人身會被浪費!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它所創造的輪迴,實際上,就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每天從細微的小處著手,不要奢望神奇輝煌的神通,看穿這些虛榮的把戲,仔細觀察,修改自己的心吧。

即使在今生,你無法徹底轉化你的心,你無法在證悟上取得多大的進展,只要你很小心的守護自己身語意三業,照顧好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改變行為.雖然,你無法達到,甚至是在睡眠中清醒,或是在重病還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的修改自己每個念頭,努力而虔誠的改變自己徹底的內在,而不是做外表的樣子,那麼:即使此生不成就,也內心安詳真愉快。

為什麼呢?從內在的層次,你已經轉化了你的心,從而轉化了你的生命,安詳、慈悲、放下,已經展示出最大的成就。若僅是在做外表層面,表面的修行,也似乎在心智上有所成就,不過,你雖然掌握了偉大的知識,瞭解了高深的見地;但是,很不幸,它們就好像是在衣服上的補丁,終究會要脫落。

例如:我們在健康的時候會感到很自在,而且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這一切,以一種良好的自我感來暗示:似乎我們是不凡的聖哲.但是,當你遇到重病的時候,你渾身火燒而陷入昏迷,細看你的心吧,它根本不受到你的控制,種種接近死亡的業相在夢中顯示,即使你厭惡他們而不敢墮入昏睡,但昏迷會迅速將你擊垮,那個時候,你的任何才智,學問,都幫助不了你.於是,修行人應該知道,在重病中,出現世俗乃至恐怖的持續夢境所產生的恐懼不安,這是修行的恥辱(五蘊不空),甚至,這是聞思的恥辱,這是沒有投入真正內心修行,或是只有表面的修行,這是鏡子上的霧氣,維持不了多久。

安然的任運於當下修改自己身語意的行為;經由心靈的修持改變,直至轉化成外在的行為改變時,這才是真正在修行!我們經歷各個不同的階段,最終,我們的心所成的空與有,任何恐懼或是希望,都無法佔據我們的心靈,這就是佛陀之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所求,心染著;無所求,心清淨。心靜無波,就不會受惡緣引誘。「一燈能破千年暗」,即使是千年暗室,只要點燃一盞燈,室內就會光亮起來。

凡夫心就像封閉許久的暗室,即使身邊有善法也充耳不聞,任由無明煩惱覆心。其實光一直存在,只是因為門窗緊閉,所以看不見。

煩惱蓋由惡念起,不論殺盜淫妄酒,皆是損人不利己;傷害人我生命、財產、心靈、誠信、智慧等。但是人類的惡念為何不斷?

因為心中有貪、瞋、癡。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想要不斷的滿足自己,但又害怕別人來搶奪。得到的,害怕失去;還未得,想盡辦法追求。得到人,又想得到心;得到財,又要錢更多;得到物,還要它更好;得一件,還想有一件。

我們到底得了什麼?答案是「得到煩惱」!若是不能擁有,若是不能長久,若是不能永恆,這一切盡是鏡中花,水中月,如夢幻泡影,虛妄不實,無常生滅。若能明白此理既無得,亦無失;只不過是無知的我,在自尋煩惱吧!

當惡念止息,善念生起時,自己就不會自暴自棄,而能奮發向上;對別人自然生起憐憫之心,容易體諒人、關心人、幫助人,而不再與人為敵、相爭、抗衡。此時善念不斷增長,內心裡愈趨於平靜、穩定、祥和,其清淨之心自生。

若無妄念,何須降服其心;若無過錯,何來忐忑不安。

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原來諸佛所教,是要人們止惡行善,只要問心無愧,心安理得,那內心便可清淨無憂。

正如六祖大師所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因此,我們當立即斷除惡念,使惡不再生,讓善繼續增長,將惡念轉成善念;為善時,卻不執著行善。善惡不染,念念清淨,如此則能,淨念相續,心開悟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所求,心染著;無所求,心清淨。心靜無波,就不會受惡緣引誘。「一燈能破千年暗」,即使是千年暗室,只要點燃一盞燈,室內就會光亮起來。凡夫心就像封閉許久的暗室,即使身邊有善法也充耳不聞,任由無明煩惱覆心。其實光一直存在,只是因為門窗緊閉,所以看不見。

門一開,光線就照進來;打開心門讓陽光照進來,眼前道路就能明朗。佛陀是見道者、說道者、行道者,來人間為眾生「開、示、悟、入」「開」啟眾生無明、暗沌的心門,讓人心恆持光明、清淨;指「示」一條正確的道路,讓人覺悟過往迷茫,走向正道。至於能不能「悟」?

法能不能真正「入」心?端看眾生自己。要不要打開心門接受?也在於自己。法在空中,「法」度。佛陀說人生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苦,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後面四種苦,實來自於心。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覺性,只是凡夫本性受污染,所以由「覺」轉迷。無所求,心清淨;有所求,心就會染著了。凡夫求什麼呢?

為另一半、為孩子、為事業、為健康………所求無盡。然而,是不是求就能得?心有煩惱,不是誦經拜懺煩惱就能消失;有災、有難,也不是誦經拜懺就能消災解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誦經拜懺不能消災,但是要戒慎虔誠,謹慎身、口、意不造惡業。「業」要如何消?

唯有「覺醒」無論好緣、壞緣,都是過去自造因;因緣成熟就會來到面前,要用自在心面對。保持平靜的心,不畏懼、不逃避,就不會被惡緣引誘。心寬念純,不傷人、不傷己;常懷感恩心、無所求付出大愛,則時時都在「消業障」。一直想要「求」,求不得就會苦。「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要懷抱「靜寂清澄」的心,回歸清靜本性,也就是「無所求」。

若心不能「靜寂清澄」,境界來時就會迷茫,心亂而六神無主,急於尋找依靠。愈迷、心愈狂,將稻草當作麻繩緊緊拉住,實在很危險。身外無法,不需要向身外再去求法;要智信,不要迷信。

心「迷」,稍有不慎就會造作惡業。瞋火、欲水、無明風,都起自人的偏差心念;心念正確一念善心、一句好話、一個善行,也能予樂拔苦。做好事,需要「千手千眼」多一雙手、多一雙眼,觸角會更寬、更廣,愛的力量也會更強、更大。期待人人耕耘心地良田,讓善法吸收得深、善緣結得廣。希望大家伸出手來,一手牽一手,往正確的方向前行,擁抱天下苦難蒼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出離六道須改習氣

1.在世間的日常生活當中,最會擾亂身心與生活品質的,就是習氣。修行最大的困擾亦是習氣。修行沒成功而會往六道輪迴的原因,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捨不得」丟掉習氣。

2.只靠念佛,沒有一方面改習氣,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間要很長。

3.若沒有信願行念佛,只靠自己一樣一樣去修改習氣,是很困難的,且永遠都改不乾淨改不完。

4.一般人皆在脾氣發作後,才發現自己的不對,若是這樣亦不要懊惱,因凡夫心的習氣是生生世世累積而來的習慣,不是一時就可戒除的。

5.一般人想要修改脾氣或其他習氣時,皆會刻意用壓抑或忍耐等「入留」的方法來應對,不但會因累積怨恨等習氣而傷害身心,且又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若能用「入流」的方法來應對,自然就會和諧多了。(「忍」是世間的辦法,「心不住六塵一切相」才是出世的辦法。)

6.「改習氣」是指:在道德之下過日常生活,「心不要再像以前那樣」,一再的去貪執六根所緣的六塵之相,要漸漸的看淡,以至全部捨掉。「心」能把妄想執著捨掉幾分,跟修行的時間長短無關,全是取決於自己的根性及實修的程度。

7.把世間喜歡、不喜歡的人事物等等六塵一切妄相│色、聲、香、味、觸、法(心裡的意思)都看淡、心不住相,加上信願行念佛,「雙管齊下」,力量就更大了,因為此方法不但可以使新業不入八識(倉庫),且又能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去掉八識裡舊的雜念與習氣(消業)。只要心愈來愈乾淨了,自然會慢慢有出世的智慧出來運用。

8.有真正做到心不住相,且沿路信願行念佛的人,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根性高的人可上品上生,而根性低的人亦可帶業往生西方。

9.「心不住相」是指:不管是眼睛看到的任何人事物、耳朵聽見的聲音、鼻子聞到的氣味、舌頭嚐到的味覺、肉體觸到的觸覺、心裡跑出來的念頭一切合我意、不合我意的六塵妄相(色、聲、香、味、觸、法),都不要往心裡放。走路時就走路、吃飯時就吃飯、看電視時就看電視、睡覺時就睡覺、念佛時就念佛、工作時就工作,應酬、穿衣、吃飯、走站坐躺、所有閒忙動靜之間,都能在道德之下事事照做,但心裡不再去執著六塵一切妄()相,全都不要入心。

10.「心不住相」,並不是要使人成為木頭人、或變得忘恩無情、逃避消極、或濫慈悲,而是指當心不須專事時,心只管「住著佛號」,這樣「心」才不會與內、外相打交道,才能擺脫六塵相的束縛。

11.要往生西方、要成佛,並不是「學」表相之事就可以成就的,而是要把往六道走的習氣放掉,把習氣改為念佛(是「修改」出來的)。

12.知見、想法、方法要用對,才不會盲修瞎練,而糊里糊塗加重往六道走的業力。(若今生再加重妄想執著的習氣,就更難回到正路了)

13.修行的苦是在於要「捨掉習氣」,不要害怕苦,只要今生把心的習氣捨掉,雖身在六塵中,但心不染六塵相,即可脫離六道的「束縛」,得到永恆的快樂。今生若不捨,就會繼續在六道裡輪迴,且來生更可能變得更苦更難捨,也不知道是否有機會能再遇到正法而知修行?

14.有真心念佛,且又有加上心不住相來改習氣的人,即使今生沒能將習氣全都清乾淨,但要往生善道、往生西方的機會,還是比雖有念佛,但沒有改習氣的人大多了。

15.不要因為滿足自己一時的貪欲,得到眼前不正當的便宜,而感到高興。因為後續必定有吃大虧的苦果報,隨時等著你去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惡皆逃不過因果報,要時時保護自己的身、口、意)。

16.若在心裡咒罵別人死,是心殺之罪。懂得感恩、知足,心存善念,心乾淨,心念佛的人,才是最漂亮的人。

17.當你的心很煩亂,克制不了習氣,又找不到方法調整時(找不到出口),最好的錦囊妙計,就是「什麼都不要想,只堅信念佛號」,有佛力的相助,心才不會一直往煩惱、情緒、感覺等等六塵相去沉淪。

18.一切相皆要「入流」,一般人皆是「入留」,才會引來一切痛苦。

19.必須自己先「落實」心甘情願念佛、加真願意改掉習氣,靠佛力的幫助之下,才能讓我們有智慧與力量捨得放下習氣,達到清淨心(心無相)的層次。並非像一般人所認為的是要先刻意去找到(得到)一個清淨心,才能開始一心不亂念佛。(一般人完全把順序弄顛倒了)

20.「凡夫心」是往妄想執著,亦離不開六塵相之路走,變幻無窮無盡。「念佛心」是往戒除習氣,可離六塵一切相之路走,自在無窮無盡。

21.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時,須以智慧為前導,才能輕鬆自在。只要真信願行念佛,自然可去除掉習氣,習氣去掉一分,即是破除一分無明,智慧即會出來一分。

22.「心」執黏六塵相,嚐習氣之苦,何不改為:「心」執黏佛號之樂?

23.若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卻又不願改掉惡習,那念佛修行是為了什麼?

24.能接受自己愛自己,才會懂得愛他人,用善念善行去待人接物,否則即使有再大的委屈、功勞、苦勞,也抵不過尖酸、怨恨、心胸狹窄所造成的過錯。能降伏自己的習氣,使自己身口意用柔善的、乾淨的言行去待人處事,且今生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25.要往生西方或六道,皆是「唯心所造」:心若用到惡念,身口意就會造惡業;心若用到善念,就會造善業;心若不染相,而用來念佛,就是造正業(走正路)

26.把心裡的習氣放下,心甘情願念佛(信願行念佛)即是修行。

27.心放下無常的假緣相、改掉一切習氣、心不住相、萬緣放下,名相雖不同,但皆是「不住六塵一切妄相」的代名詞。

◎小結語:把心的習氣真正捨掉,才是真正走向佈施之路。心有污染到習氣,即是有相(有我);心已無習氣,心乾淨,才是真無相(無我)。真正相信佛,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人,自然會願意遵照佛所說的話,放下往六道走的習氣,「真心甘情願念佛」。別小看輪來做人的福報,因為六道裡只有在人道時,才最有機會「換跑道」,可幫自己造來生的好去處,且亦是利他之事。往生西方就如同要移民到國外,平時心裡就不要再貪執本國之事,應真心念佛,才是真正要往西方行的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