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寶乘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對許多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當無法以體諒包容的心去看待時,便容易產生磨擦、互相批評,種種是非於焉產生。報紙經常報導父子、夫妻、朋友因為口角衝突而互相傷害,甚至殺害;言語傷人的力量可見一斑。古人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佛法也強調身、口、意三業清淨,方得建立圓滿的人格--可見慎守口業之重要。

所謂口業清淨,便是去除四種不好的語言習慣:一、惡口--粗惡、誹謗、令人煩惱的話;例如髒話或尖酸刻薄的言語。二、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等破壞他人和合的話;例如用不當言語,挑起雙方的仇恨、猜忌。三、妄語--虛妄、欺騙、不實在的話;例如不肖商人將劣貨謊稱為上等商品賣出。四、綺語--華而不實,令人心生邪想的話;例如黃色笑話或言不及義、賣弄口才的話。

說上述四種不清淨的語言,未來必定招感惡報:惡口者常聞惡聲,並多諍訟。兩舌者易眷屬乖離、親族弊惡。妄語者多招誹謗、口氣臭、常為他人所騙,縱說實語人不信受。綺語者語無人信、表達無法清晰、令人明瞭。

明白這些道理後,應當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斷除口業的根源。一句話、一個行為,其實都是心念的呈現。當念頭充滿貪、嗔、癡時,所說的語言便不清淨。所以生活中,要時時刻刻保持覺性,經常思索、檢討自己的言語是否恰當。避免說明事情時,妄加感受或情緒,而引起不必要的傷害,甚或破壞了和諧的關係。

當我們面臨各種口舌是非時,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念?讓心不隨境起舞,從而造作惡業,讓自己也落入口舌是非中,是生活中重要的課題。我們可以從四個不同的方向來思惟;當觀行成就,面對種種境界自能忍心不動,從而感化他人。

一、對境不起心

煩惱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心念作不了主,心隨境轉,讓外境控制了我們的喜怒哀樂。只要常常訓練這念心,保持清淨,不隨便起心動念,提升覺察、覺照力,定力日久功深,面對是非、順逆境界自然能忍心不動。即使起心動念,也能很快返照,不至於唸唸相續。

二、對一切惡口的眾生發起慈悲心

眾生出於無知而造口業,日後自受惡報。今日我們得聞正法,明白因果的道理,更該起一份慈悲心看待,學習諸佛菩薩不忍眾生苦,一次又一次教化眾生,身語意業永無疲厭的精神。

三、深念世間無常幻化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本是生滅法,沒有一件事永恆存在;有形有相、無形無相的事物皆不免無常。惡念、惡口也終究是無常。回想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的順、逆境界,當時那念快樂、哀傷、氣憤的心如今早已了不可得;反觀現在所處的是非逆境,本質亦虛妄不實,也終將煙消雲散。

四、反省檢討,虛心接受

他人所言是真實的,便要真心改過;如果是不實的,心也要放下,莫要耿耿於懷,一味地責怪或排斥。唯有平心靜氣看待自己,虛心接受,人格才能真正提升、進步。世間萬事皆有其因緣,苦樂順逆境界都是業力的呈現。《達磨二入四行觀》中的報冤行提到:「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若能如此思惟,便能甘心承受,當下自在;即使受到冤枉,也不會怨天尤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慧律法師開示

經常有信徒告訴我,他們在唸佛的時候,會產生兩種現象:

第一、一直唸佛到後來,會感到昏沉、想睡覺,提不起佛號;

第二、一唸佛號,反而妄想紛飛,煩惱不斷。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唸佛的要領,純粹是用意識心在唸佛。

修學唸佛法門,除了在事相上用功外,還要用般若的智慧,瞭解自性就是我,佛就是我們的本性,然後用迴光返照的功夫,不著一切境界。用不執著心,當佛號現前時,統統是全體心性的展現,大用時時現前。

但如果用的是意識心,設定一個佛號,然後執持佛號,在事相上唸佛。就初學者而言,這是對的,但工夫要純熟,就很困難。煩惱一起來,就無法唸下去,所以這不是真正的工夫。

用意識心唸佛,強迫自己去接受佛號的觀念,會造成意識的對立。若是用心性唸佛,念而無念,佛號自然流露。

有這些現象,這表示悟得還不夠,唸佛的工夫還不到家,用的不是真心。

不用真心唸佛,刻意地去尋求佛號,好像佛號在外面,追逐佛號,而並非由本性散發出來的自性唸佛,精神緊繃就會覺得很疲倦。

要突破這種狀況,必須體悟到事相的本身就是無常,無常當下就是空,然後,煩惱就減少。

建立空的思想以後,就沒有得失、取捨的觀念。自然對於世間的名利、男女、幻化的一切大地萬物,都可以放得下。

放久了,佛號現前,一用起功來,就是本性唸佛的工夫,這個是需要時間的。

我自己是二十四小時都在唸佛,從早到晚佛號不斷,心裡面就只有一個念頭:我要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在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

何以故?

因為唸唸都能觀照無常,知道這個世界是幻化的東西,知道一切法苦空無常。

因此,我時時都能放下,對這個世間沒有一點貪戀。

求生淨土的信念,就一直從心裡面生起,自然而然信念真切,自然就有力量。

因為對我而言,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結合為一體,也就不會患得患失,不會只是憑著盲目和衝動,也不會在生活中失去觀照,而陷入無力感當中。!!!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當中有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假觀善,世間上的一切都是假有,不離相對、無常、生滅、敗壞之相,佛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世間上的善、惡都在相對中,很難有絕對的標準。例如在中國子女奉養父母乃是應有的孝道,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沒有那麼強的觀念。由於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對於善與惡的認定也不一樣,所以社會上對善、惡的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緣起性空,隨著因緣的改變而有不同。

一般人對於「舊惡」──過去曾與自己結惡的人,始終是放不下,牢記在心中,一有機會就想藉機報仇。對於「惡人」──罪大惡極的人,更是嫉惡如仇,有善必賞,有惡必罰,認為做到如此,才是有正義感。然而,世間上所謂的好人、惡人,有時是不容易分辨的?譬如有的人表面上看是個好人,心裡卻充滿了貪瞋癡、嫉妒;有的人外表看去舉止、言辭粗率,不修邊幅,可是心地光明、坦蕩。如此看來,那一個是好人?那一個又是惡人?所以真正修菩薩行,這種嫉惡如仇的觀念就要轉過來。因為菩薩的心境,看到好人,即希望他能早日成佛;遇到惡人,就想辦法教導他,使他變成好人、賢人,乃至聖人。如地藏王菩薩的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菩薩的大慈悲心量。

菩薩心量廣大,知道一切善、惡都是無常,所以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世界沒有一惡人可憎,因為菩薩視眾生如子,世界上的人都像自己的小孩一般,小孩做了壞事嗎?其實也不是,只是由於他這念心迷惑了,不了解善惡、是非。人人佛性本具,惡人一旦覺悟了,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透過精進修行,也能成就佛道。所以對於惡人的迷惑無知,要予以同情;雖然如此,但也不能是非、善惡不分,只是知而不著。了解這些道理,是為了幫助我們放下瞋恨,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心量廣大,這念心定下來就有智慧處理種種境界考驗;能怨親平等,自然就能達到諸佛菩薩的平等法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昌臻法師

淨空法師說了一個念佛的秘訣,他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悟遲。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我們不管是起的善念、惡念,只要念頭一起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這要換得快。念頭一起,很快,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不要讓第二個念頭仍然是妄想雜念。這是念佛的秘訣,能這樣念法,這樣用功,你用上一個月,自己就曉得,你的心清淨了,你煩惱少了。用上三個月就上軌道了,功夫得力了;用上兩三年,縱然不能得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決定能夠得到,這時,雖然煩惱的根還在,還沒有拔掉,煩惱決定不起作用,不起現行。有了這樣的功夫,決定往生。」淨空法師講的這個秘訣很好,我們大家都應該照著這樣做,這對於減少妄念,伏住煩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益。

圓瑛法師說:「一句佛號能治一切煩惱心病。」他談他自己的體會,他說,遇到逆境來了,心理生起,馬上就經行念佛,走四步念一聲六字洪名,這樣轉上幾圈,慢慢心境就清涼了,煩惱就消除了,這是一種方法。第二種,他說,有些時候事情很緊,心頭焦躁,甚至於深夜都睡不著,也是採取一心稱念佛號,經過一段時間,身心就安定了,這樣就容易入睡,而且沒有夢魂顛倒的現象。還有在寫經的時候,寫一筆,一句佛號,使我們的精神始終凝聚起的,妄念起不來了,寫得很長的時間也不覺得辛苦。他說了這三種情況,用念佛的方法都能夠伏住煩惱,使我們念佛得到受用。這些方法也值得我們學習。

淨空法師還提倡念佛要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我覺得很有受用。他說,我們念佛,就是要用阿彌陀佛佛號把我們無量覺心念出來。我們的本性就是無量覺嘛,無量覺就是真心,我們用一心來辦事待人接物,就是念佛嘛。這樣做,我們念佛在生活上就排上用場了,這就是活念活用,不要死念。如果你死念,這樣就得不到受用。能夠活念活用,我們就生活在覺而不迷的境界裏,那當然就能往生嘛。我們終日念佛,終日在念心,念佛就是念這個覺而不迷的心,念正而不邪的心,念淨而不染的心,把我們內心本來的覺、正、淨都念出來了,然後又把這個覺、正、淨用在生活當中,這就得到了念佛的受用了,就把這一句佛號念活了。我們的心就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覺、正、淨心心相印了。這樣,你念佛往生就是活著往生的。往生是我們的心,這個軀殼是去不了的,所以說,身在娑婆,神歸極樂,這就是活著往生嘛,並不要等斷氣以後。他這一段話,使我們心開朗樂,很有受用。懂得這個道理,就對於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才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二六時就是二十四小時,佛號不間斷。如果理解錯了,把它理解為不休息不睡覺,一切事情不做,這樣把身體搞壞了,這是我們理解上的錯誤。現在有工作的,一天到晚拼命念佛,又要想到做工作;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念佛,結果是佛沒有念好,工作也沒有做好,這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淨空法師說:「當你工作來的時候,就把佛號放下,專心去辦事;事情做完了,佛號提起來,這樣叫不間斷。」

對於什麼叫一心不亂,淨空法師有一個很明確具體的開示,可以幫助我們認清這個問題,他說:「所謂一心不亂,不能錯解了。一心不亂,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作什麼事情都是一心。我們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亂了,要把它應用在社會上,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才管用呀!做什麼事情專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亂。吃飯、穿衣、接待客人,你都一心不亂去做,世出世間法樣樣圓滿,這個是念佛,對於整個社會才有貢獻!念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那個念,是什麼念?覺念、正念、清淨念,樣樣都覺而不迷,就是阿彌陀佛呀!我不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念佛,我覺而不迷嘛。我處事、待人、接物統統不迷、不邪、不染,一句佛號不念,這叫真念佛。你把佛號放下,去辦事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辦事還是念佛。我在辦事,沒念佛呀。你一心不亂地辦事,一心不亂,就是佛嘛!所以你二六時中,真的沒有間斷。念佛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專心,都是一心,自己能成就,也能感到別人。有些人很執著,念經時有人來了,理都不理,不打招呼,不接待,這是小乘人。大乘則不同,有人來了,馬上把經卷起來,接待客人,等客人走了,繼續再念。李炳南老師說:『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第一。』不要使人覺得學佛人架子很大,給人反感。」他這番話教導我們念佛要應用道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達到一心不亂。大家也不要理解錯了,這不是叫我們不念佛。修行當然不能滿足於每天念了多少聲佛號,必須看我們對治煩惱習氣收到什麼效果。如果我們一邊念佛,一邊脾氣一點也不改,這個沒有用處呀!念佛就是要改煩惱習氣、改毛病,把清淨心念出來,才能了生死脫死呀。如果做不到這點,就說明我們沒有放下,就是障礙。什麼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放下,首先就是放下煩惱習氣。這從哪裡下手呢?從知過改過下手,這就是修行。

大家讀過《了凡四訓》,第一部就談知過改過,這就是下手處。淨空法師說,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天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了才能夠改,改過就是修行啦。如果你一天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你這一天就沒有修行。所以古人提出記「功過格」,自己的言行、心念都把它記錄下來。我們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的事,能夠及時地修正過來,這就是功夫。修行是一人與萬人作戰,當然是很艱巨。王陽明有句話,他說:「治山中之賊易,治心中之賊難。」心中之賊就是貪嗔癡,殺盜淫妄酒,財色名食睡,這些煩惱的習氣,正是我們心中的強盜,要治心中的強盜的確很難。雖然三毒五欲人人都有,但各人的重點不同,每個人的主要敵人是什麼,要靠自己把它找准,「擒賊先擒王。」這是要我們抓住主攻對象,找准主要敵人,集中火力,痛下功夫,消滅主要敵人。這樣我們這一生了生死出輪回的願力就會大大增強,願力就會大大增強,願力就會超過業力,煩惱習氣自然就伏住了。這樣念佛功夫就會得力,功夫當然也就容易成片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昌臻法師

一切法門,都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有成就,淨土法門當然也不例外。要想有成就,必須專修,不能雜修。但是,不少同修對於這個問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錯誤理解,總覺得一句佛號太簡單了。怕不保險,所以想方設法多增加一些。念這樣經那樣經,這樣咒那樣咒,甚至於兼修其他的法門,認為這樣才「保險」。有些同修,學佛很用功,但他的功課非常複雜,有的人每天早晚按寺廟的「早晚課誦」全部做完,要做一個多鐘頭。你修淨土法門,用不著這樣做。不是說各種經越唸得多,咒越唸得多,什麼法門都修,寺廟裡僧人的功課也全部做完就對。這完全錯了,這叫雜修。這個問題相當重要,我們特別提出來,希望同修們認真思考,並聯繫自己的實際,認真解決。

蓮池大師是菩薩再來、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明代的四大高僧之一。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唸佛不專一》,他指出,他從前到處參學時,接觸過一些高僧大德。當時,他看見做盂蘭盆會,以為盂蘭盆會一定要設供。要做很多佛事,要念很多的經、咒。結果,就是集合大家念了三天佛,這就把盂蘭盆會做了。這是高僧的做法,說明了這些大德懂得唸佛的作用,結果效果非常之好。他還舉了一件事,有一個廟子的當家師被逮捕,寺廟的首座和尚就集合全體僧眾生來做佛事,祈求保佑當家師能夠得到釋放。這個事一般人就要做「陽普佛」。念消災延壽藥師佛。但他們並未這樣做,也是集合大家唸佛就解決問題。這都是高僧大德的做法。他們深深懂得,唸佛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說求消災免難一定要念藥師經;消業障要拜粱皇懺,只要你懂得至心唸佛一聲,可以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什麼災難不能消除?你要說求延壽,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唸佛還不能延壽嗎?要說開智慧,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無量光就是智慧之光。我們念阿彌佛的名號,還不能開智慧嗎?要說去病,一句佛號叫「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什麼病都能解決。可是,有些同修以為要消災延壽非念藥師經不行,唸佛號恐怕頂不住。解災難,要念觀音菩薩名號,怕念阿彌陀佛解決不了,這實際上是我們的分別意識在作怪,知見不正,這就造成了雜修,所以不專一。說的是修淨土法門,結果災難來了就趕快去念藥師經、拜梁皇懺,把平時念的佛號放下。認為這個不頂用,這個看法完全是錯誤的,這個雜修問題不解決,你唸佛只能說種一點人天福報,要想今生了生死。出輪迴,生淨土,我看很難很難。所以我們要專門提出這個問題來給大家談清楚。

「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這三句話是蓮池大師的開示,這不是隨便講的。蓮池大師他不但這樣教導我們,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是大成就的人,也可以說是一個大忙人,找他的人多得很,他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但是,他每天保證念十萬聲佛號,而且著作不少,都收集在《雲棲法匯》中。《阿彌陀佛經疏鈔》就是他的著作。蓮池大師,一生成就,當然是上品往生。他修淨土法門真正是專到了極點,正因為專到了極點,所以他的成就也就不是一般的了,成就才有這麼遠大。

有人懷疑:提倡「一號佛號,一部經」,是否不需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能這樣理解。前者側重說行門,後者側重說解門。解行須不可分,在不同階段各有側重。再者,「深入經藏」,不能理解為「博覽群書」;而是「善解如來真實義」,方能「智慧如海」。還有,學修佛法,不同於研究世間學問,而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這裡不要誤解祖師大德的開示。

淨宗大德淨空法師在講《普賢行願品》時,他也有一段開示,他說,我們這一生,真正要想往生,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一個「專」字,沒得別的訣竅,就是專。你要專信,來建立信心;專願,一定要發願求往生淨土,而且要發大願,發菩提願;專念就是念一句佛號,這就成功了。你真正做到了,三個月就可見效果。這個效果你自己就有感受。這絕不是虛無飄渺的,自己就能夠驗證。這段開示說得很好,說明你專到了極點,你就通了,跟阿彌陀佛掛上鉤了,電源接通了,你就得到了阿彌陀佛的加持,自然就容易感應道交,那還愁不能往生嗎?所以唸佛法門沒有別的訣竅,訣竅就是專。雜是錯誤的,認為法門要多修些才保險,那是凡夫的看法。希望同修們結合平時自己的看法,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我們學一陣佛,花了那麼大的精力,只種一點人天福報的因,太不划算了。古人有個比喻,好像把一個價值連城的寶珠,拿去換一個糖來吃了,這太不值得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專。因此,可以說修淨土法門究竟是專修或是雜修,這不只是一個方法問題,而是一個方向性問題。淨空法師在講《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時,他說,佛陀在《大集經》裡講過,正法時候的眾生戒律成就。成就就是證果位;像法時期,根性差一些了,禪定成就,修禪要有定力才能成就;末法時候,淨土成就。我們現在處在末法時期,所以只有修淨土法門才能成就。這並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也不是說修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就。而是從時節因緣來說,末法時期的眾生一般來講,只有修淨土法門才最切合根機,才有把握。我們今天處在末法時期,我們能夠相信淨土法門,這就算是應機了。如果我們修淨土法門又來一個大雜燴,那就成就不了。這不是淨土法門不好,而是我們修的方法錯了。你以為這一句佛號不保險,還要多念一些經咒,這是自己弄錯了,沒有認清專修的重要,沒有領會到佛陀所開示的「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修淨土法門要聽祖師的開示,就是一句佛號、一部經,你才能夠一生成就。你不相信這個開示那是自己誤事,不能怪法門不對。

要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輪迴、生淨土、這是一個方向的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專修,必須對蓮池大師個開示深信不疑,而且按照這一開示修行,才能夠解決問題。如果你不相信這個,而按自己訂的去雜修,到處去打聽什麼法門是捷徑,什麼經咒更好,那是自己誤自己的往生大事。你既然選定了淨土法門,你又不相信淨土祖師的的開示「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你還要去學這樣那樣的法門,總想多學一些,你怎麼能成就!舉個比喻,條條道路通北京,你選定了這一條路就按這一條走。如果你寶成路走了一段,聽說走成渝高速公路去更好,你又倒轉來走成渝高速公路。從成渝高速公路走到重慶了,又聽人說坐船過三峽去更好。這樣,東一下、西一下的結果就到不了北京。佛告訴我們的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可以使我們到達涅槃彼岸。但不能樣樣都修,你沒得那個精力,沒得那個時間,樣樣都修就不能深入,道理就在這裡,所以必須專一。修任何一個法門都得如此,修淨土法門也不例外。

這個道理可以舉一個事例來說明。

這個例子是倓虛大師《唸佛論》上講的,是近代的人,是諦閒大師的一個徒弟,是個補鍋匠,浙江人,一輩子補鍋,挑起擔子在街上轉。補到四十歲還不敢成家,因為沒有積攢,得有錢啦,他就感到人生的苦,懂得了人生是苦就想了出離。他找到諦閒法師,他和諦閒法師是同鄉。諦閒法師是修天台宗的。天台宗要講教理,沒有文化的人學不進去。諦閒法師說,你年齡都四十歲了,又沒得文化,就去唸佛,修修唸佛法門吧。我給你找個小廟子,找一個居士供養你兩頓飯,你就一心唸佛。他一聽就信進去了。他就到那個廟子裡去,他也沒有念別的經,也沒有再打聽還有什麼更好的經呀咒呀、別的法門呀,去多學幾樣保險點。他就是一句佛號,坐著也在念,站著也在念,走路也在念。這樣念了三年,就對了。一天他給那個居士說,明天不要來做飯,他也沒說什麼原因,那個居士以為有人請他吃飯。過了中午了,居士去廟上看一下,看到他站在寮房裡,走攏一看,他已經往生了,手裡提著佛珠,站在床面前,居士看到,大吃一驚,把這個情況通知諦閒法師。諦閒法師在寧波,趕來都兩天了,他還仍然站在那裡。這就是很好的證明。他就是一句佛號唸到底,便一生成就。他往生的品位不低呀,他已唸到一心不亂了,他預知時至,舍報安詳,能夠站著往生了,他靠的什麼?就是一句佛號。所以有的同修以為一句佛號不保險,值得我們很好思考,你那個看法對不對?

再談一下一句佛號唸到底。一句佛號唸到底就能解決問題,我們先前已經舉了例子。現在,好多同修並沒有把唸佛放到重要地位,有些人做功課,先念了很多的經,很多的咒,最後剩下一點時間來唸佛。你那個位置擺錯了。那個補鍋匠,什麼經都沒有念,什麼咒都沒有念,他就是念一句佛號,真正作到了一句佛號唸到底,念了三年,他們就預知時至了,就往生了。我們對照一下,有的同修什麼經都念,什麼咒都念,還把出家人的功課都拿來來早晚照著修,這完全是自己誤自己的事。你不相信祖師大德的開示,你要自己私心自用,認為你那個辦法對,那就沒法了。就是《淨土宗朝暮課誦》那些內容你也用不著全部把他做完,沒有那個必要。淨空法師他提了一個安排意見,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考採用。他說,早課就可以唸佛號,至少念半小時,有時間的應該多念,半小時還少了。把《阿彌陀經》念一遍到三遍,這個花不了多少時間。念《無量壽經》念第六章,就是四十八願,這也花不了多少時間。早課就這麼多就夠了。晚課唸佛號半小時到一小時,念《阿彌陀經》一到三遍,念《無量壽經》的三十二章到三十七章。如果你的時間不夠,唸經可以減少,但是唸佛不要減少。當然我們行住坐臥都要唸佛,但是專念是很重要的。要保證每天有一定時間專念,把唸佛擺到修淨土法門的首要地位。.如果你安排了很多內容,念十幾種經咒,念了那麼多年了。比如天天念《地藏經》一下把這它放下,擔心地藏菩薩會怪罪你。實際上,這是凡夫的想法,你能專一唸佛,地藏菩薩高興得很,怎麼會怪罪你呢?當然,一心唸佛,專念一句佛號,一般人做不到,原因很多,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不明白這一句佛號起什麼作用,有好大的力量。歸根到底也就是理論上不瞭解,不明白,因而,產生了種種的懷疑。總認為這一句佛號太簡單了,太少了,小娃娃都會念,太不保險了,這完全是凡夫知見。

現在,我們從經論上提出幾點說明,就可以看得出這一句佛號有好大的威懾力。這可以幫助同修們認識這一句佛號的力量作用,念一句佛號可以成佛的道理,下面想從七個方面來談談:

第一、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總概括。就是濃縮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這是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藕益大師說的。他說,一句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通通在裡面了,一千七百樁公案通通在裡面了,你真正把這一句佛號念懂了,三藏十二部你都通了,禪門的種種公案你都明白,一通百通,佛經說的就是一個問題,都是講的心地法門,這與世間的學問不同,世間的學問,你學理科,不懂文科。我們要信得過這點,曉得一句佛號概括了三藏十二部,把這點緊緊記住你就曉得這一句佛號的威力有好大,功用有好大。

第二、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為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佛的法身無相,遍虛空,遍法界,凡夫看不到,我們看到的是佛的應化身,是千百億化身。我們看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釋迦牟佛是釋加牟尼佛,地藏王菩薩是地藏王菩薩,實際上從法身來說都是一回事,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念了一切佛,同樣的,我們念一句釋迦牟尼佛,也念了一切佛,法身是共同的。但是因為阿彌陀佛與眾生緣份最深,他發的四十八大願要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讓一切眾生成佛,這跟我們的關係最密切。所以說阿彌陀佛稱為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唸佛就是念心,我們的心就是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十方三切一切諸佛都念了,這還能說不保險嗎?要還加別的什麼經什麼咒,完全沒有那個必要。

第三、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無上就是沒有比他更高的。醫王就是醫中之王,一句阿彌陀佛就叫「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一切病都可以醫治,只看你信不信得過,只看你念不唸得專一,念不唸得至誠懇切。我們病來了,不念阿彌陀佛了,念藥師經,念消災延壽藥師佛,或者有些人得了癌症了,連阿彌陀佛都不敢唸了念觀音菩薩,認為觀音菩薩可以消除災難,讓自己可以多活幾年。這些都凡夫的知見。實際上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消災延壽,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還不能延壽嗎?至心唸佛一聲,可以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還不能消災嗎?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凡夫的知見來推測這些。弘一大師一生專門弘揚律宗,以戒為師,但是他修行完全是以唸佛為主,有一次他病得很厲害。大家都勸他要請醫生看病,吃藥。他就寫了兩首語來教育大家,他自己也正是按這兩首偈語做的。偈語很好,希望大家都要按照這個做,疾病來了,到時候就手忙腳亂,念阿彌陀佛不行了,去做「陽普佛」、拜懺等等,這是對唸佛法門不瞭解,信心不夠,認識不夠造成的。弘一大師兩首偈語就是回答當時勸他治病的人。

偈曰:「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痴狂。」阿彌陀佛是至高無上的醫王,舍此不求,就是捨棄不求阿彌陀佛,便叫痴狂。痴是愚痴,愚痴不是沒知識文化,而是沒有真智慧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狂是顛狂。顛是顛倒。看到一切事情都顛倒的。

第二首偈是:「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一句阿彌陀佛是萬病總持,這個藥你都不吃,就是大錯特錯了,是自己誤自己。

這兩首偈語很好,既是我們學佛人建立專念彌陀名號,就可以一生成就,可以幫助我們堅定信心,也是我們遇到疾病來了,應該按照這個對待疾病,處理問題。佛法就是拿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的。你平常唸佛,一旦事情來了,你按世間的辦法來處理,找大醫院找名醫,完全錯誤。我們大家都是學佛的,要堅信弘一大師的開示。並以此互相鼓勵提醒,病來了唸佛求生淨土的信願決不能動搖,不能一心寄託在藥物上。那樣就會手忙腳亂,貽誤大事。弘一大師說,小病服藥,大病不服藥。意思是說,能治的病,可以用藥物施治;如果是不治之症,可不必用藥。這個開示值得我們去體會。人人都要遇到疾病,人人都要過生死關。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第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梵文譯音。為什麼用音譯,就是讓我們容易受持。實際上這就是咒語,咒是諸佛密語。所以,六字洪名就是無上密咒。如果還覺得這個還不夠,還要加這樣咒,那樣咒,這又是凡夫知見。加多了,結果到頭來沒有用。我們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一個炸彈掉下來了,馬上要爆炸,在這個緊急關頭念什麼?念楞嚴咒嗎?念大悲咒呢?你還沒想定,炸彈都爆炸了。我們在緊急關頭,生死關頭,愈簡單愈得力。我們看那個補鍋匠,他什麼咒都不曉得,他只曉得這一個咒,就是一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唸到底,便成就了。假如學雜了,恐怕達不到這個成就。實際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無上秘密的神咒,不可思議的,絕不能說只念一句佛號少了,不保險。如果真正唸好了,就跟修密法是一樣的嘛,三密相應嘛。怎麼說不解決問題呢?

第五、這一句佛號就能夠增長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想消業障、培福德智慧,一句佛號就解決問題了。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在「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後面,比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就多了這麼幾句:「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由於稱唸佛名的緣故,一切罪障消滅了,善根福德因緣就具足了。多這幾句很關鍵。告訴我們至心稱念這一句名號,就能消除我們多生累動的罪障,就能增長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因緣是往生的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從哪裡來?就從念這一句佛號來,並不是要另外去念很多的經、很多的咒才能得到,這是《阿彌陀經》上面佛陀的開示。我們的信要建立在這上面。你如果這個都不信,你還去聽別人給你講要念哪一個咒才好,念什麼經才好。佛陀的開示你都不信,你信那些,這是我們自己誤自己。前面舉的補鍋匠,就是相信佛陀的開示而成就的。

第六、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業障,還是只有念阿彌陀佛。這在佛經上說得很清楚。「至心唸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至誠懇切地唸佛一聲,可以消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八十億劫,說明時間之長,生死重罪,說明罪惡之大,不是一般的罪。但是關鍵就是至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清清淨淨的心,你不專一怎麼能達得到這一點。你這樣也想抓到,那樣也想學,一天早晚的功課列了十幾種,你說怎麼能達得到專心致志。你心都搞亂了。一心稱名就能夠達到開悟,這是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上的開示:「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用不著其他的方便,就是一句佛號唸到底,就自然「心開」,就開悟了。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去理解,但是我們必須相信佛陀的開示,千萬不要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妄想來推測。我們之所以產生不放心,怕不保險,這就是凡夫知見,你用這個來推測,就要誤事呀。關鍵在於我們信不信得過,信得過必然一生成就。補鍋匠,他之所以一生成就,訣竅就在這裡,沒有別的訣竅,就是深信不疑。你給他說唸佛號,他就只念這一句佛號,他再也沒有到處去東打聽西打聽,還要增加什麼東西。他就是專,專到極點,三年都念這一句佛號,他就成就了嘛。

第七、蓮池大師說,我們念一句佛號,就是六度萬行都包括在裡頭了。因為你一心唸佛,自然惡念不起了,你還能去作惡嗎?這就是持戒波羅密,戒行當然就清淨了。你一心唸佛,自然內心就柔和了,當然什麼辱都可以忍受了,就修了忍辱波羅密了。一心唸佛,自然不會退墮,你唸佛真正唸到功夫成片或者一心不亂,當然就是精進波羅密。一心唸佛,一切妄想逐漸都消除了,就是禪定波羅密,就得到定力了。一心唸佛,正念分明,時時都提起正念,這就是般若波羅密了。所以說,不要看一句佛號這麼簡單,它是六度萬行都包括在裡頭,所以古德說:「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是真實語。為什麼,補鍋匠念一句佛號就有那種成就,就是他六度萬行都修了,功德都具足了,他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不然臨終怎麼會那麼安詳?

上面談的一句佛號唸到底,下面想談一下專修一部經——《阿彌陀經》。

佛教的經典很多,三藏十二部我們沒有辦法修,就拿淨土宗來說,淨土五經,也不可能一齊都修,經典中,根據祖師大德的開示。當然就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無量壽經》叫大本《阿彌陀經》,它是《阿彌陀經》的註解,要詳細一些。我們看了《無量壽經》,當然就對《阿彌陀經》更能理解。淨土五經以這兩部經為主,其中又以《阿彌陀經》為主,因為〈阿彌陀經〉就把淨土法門的原理、方法,什麼都說得一清二楚了。我們經常念這部經,專修這部經,你自然信心就加強了,你對淨土法門的認識就會提高。我們按照祖師大德的開示,淨土的經論中就是以專修〈阿彌陀經〉為主。當然,能先理解它就最好了,有〈阿彌陀經白話解〉寫得很好的,很詳細,文化程度低一點的同修也可以看得懂。還有淨空法師的磁帶,也好懂。希望我們的同修們能夠安排時間把〈阿彌陀經〉好好學習一下,下功夫鑽研一下。這對淨土法門的理解就會提高,信心就會增強,認識就會改變,我們就不會動搖。我們有的同修這樣也想抓到,那樣也想抓到,甚至還想兼修其他的法門,說來說去就是對淨土法門不瞭解,或者說是錯誤的瞭解,所以認為還不保險。我們應該在經典上下一點功夫,有文化的人更好辦,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藕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淨空法師的講解,這些都不是很難讀的,希望大家抽時間好好學一學,這樣對我們修淨土法門,對我們一生成就,有很大的好處。

總起來說,蓮池大師開示的「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就是我們修淨土法門的方針,我們必須依教奉行,你能夠深信不疑的依教奉行,保證一生成就。如果文化程度實在太低,就是一句佛號。有一些文化的能把阿彌陀經再認真地學一學,當然更好。學〈阿彌陀經〉,就包括學〈無量壽經〉。除此以外。還去加東西,就是對祖師的開示不相信,你要用你的見解或者照別人的看法去做,沒得好處。今天講的就是專修和雜修的問題,這關係著每一位同修今生能不能往生淨土的大事!修行的方法對不對頭,與每個人都有密切的關係。大家給自己訂了很多功課,各有各的看法,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你到底聽哪個的?聽淨土宗祖師的開示,還是聽別的開示?並不是說其他宗的大德不好,不是這個意思,但不能聽。印光大師早就說了:你修淨土就不能去請禪宗的大德開示,為什麼?法門不同,方法就不同。舉個比喻,條條道路通北京嘛,你要問過來人,假若你要走寶成路去北京,你去問一個走過成渝高速公路過三峽去北京的人,他也是過來人,但他的經驗恐怕好多你就用不上,道理就在這兒。法門不同,就不能用其他宗派的大師的開示,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既然選定了淨土法門,就必須遵照淨土宗的祖師的開示。我再三提醒各位,究竟你們應該怎麼修,就看你是不是相信蓮池大師的話:「一句佛號,一部經,」就保證你「一生成就」。你信得過,你就必然一生成就,你信不過,當然不可能成就。希望各位同修,很好結合自己思想實際,修行的實際情況,很好地認真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解決了,對於你今後唸佛有很大的好處,能夠保證你這一生決定成就!

P.S:同理可證,條條大路通淨土,專修任合法門都是如此!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初轉法輪的時候,悉達多教導了我們四諦:苦諦(什麼是苦),集諦(是哪些原因導致了苦),滅諦(無苦的狀態),以及道諦(去除苦的各種方法)。

在這裡,悉達多把苦諦放在第一位,這樣做不是沒有深意。如果你不瞭解苦或不知道自己正在受苦,你就不會有出離的慾望。不過通常我們對道諦較感興趣,我們認為苦諦是很容易理解的東西。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如果你缺乏精進,那麼你有必要重新瞭解苦諦。因為缺乏精進表示你並不完全瞭解苦。

如果你走進一個沒有燈的房間,你看不到屋裡潛藏的危險-地板上的一條蛇,那麼你就不會有逃走的想法。苦諦就是打開燈,讓我們看到地板上的那條蛇,這樣我們才會產生逃走的想法。如果你想逃走,那你就有了出離心。

如果你不知道地板上有條蛇的話,你可能會直接倒在床上,然後進入夢鄉。這樣你早晚會被蛇咬到,可能在夜裡,也可能在第二天起床的時候踩到蛇而被攻擊。
我們總是試圖過和蛇和平共處的生活,既不走出房間,又能安穩睡覺。更離譜的是,多數時候我們都不認為那是條蛇,我們認為那只是根繩子。對我們毫無殺傷力

佛陀講述苦諦,目的是要告訴我們,那不是條繩子,那是條蛇,一條劇毒的眼鏡蛇。不要存任何僥倖心理。除非你是技術高明的馴蛇人,否則不要嘗試著和它共處。那會要了你的命。

在佛教裡,燈象徵著智慧之光,如果你打開燈,你就會知道,那確實是條致命的毒蛇。但是在沒打開燈之前,由於光線幽暗的緣故,你可能會誤判,你會錯誤的認為那是條繩子。你不會害怕繩子。

我們總是缺乏精進,那是因為我們並未認識到自己的身邊是條蛇。想一下,如果你在看電視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沙發邊有條眼鏡蛇,它正在深情的凝視著你。你會怎麼樣?繼續欣賞電視還是和它深情對視直到它羞赧的低下頭?你一定會立即從沙發上彈起來跑出去,邊跑邊叫。這種立即跑出去的迫切心情,就是精進。

如果你缺乏精進,那說明你並未發現那是條眼鏡蛇,你錯誤的認為那是根繩子,所以你無動於衷。

你每天只拿出非常少的時間去修行,你要把你愛看的電視看完,把你愛逛的論壇看一圈,當你覺得沒有什麼可看的東西了,你才會把剩餘時間賜給修行。這就如同一個屁股著火的人還在盯著電視機。一般來說,我們只願意承認那些明顯的苦,和心愛的人或物分離,喝湯的時候被燙了嘴,被人歧視,得了食道癌之類。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認可這種苦,因為這類苦明顯到你無法否認的程度。但對於另外一些苦則不是每個人都認可,包括那些宣稱自己是佛弟子的人們。雖然他們並未反對佛陀所說的這種苦,但是你也很難從他們的行為中看出他們認可這種苦。

如果他們真的認識到這種苦,那他們就會像發現蛇的人一樣,以最快的速度跑出去。目前這樣的事情並未發生,這足以說明至少在內心深處你並不認為一切皆苦。這類苦如同慢性毒藥,被放在你每天的咖啡裡,被你喝下。你認為有些事情並不是苦(至少不全是苦),愛情,陞遷,光線充足的好房子,好吃的食物,設計精美的書,眾人的崇拜。這說明你尚未意識到自己的腳邊是條可以致命的毒蛇,而不是根繩子。

那些被視為快樂的痛苦,事實上,只是一個美麗的陷阱,如果你吃了一個好吃的東西,你就會想吃第二個。但你能否吃到第二個,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苦很容易由此產生。如果你習慣了一件事,你會視它為快樂,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無法繼續做這件事,你會非常痛苦。據說有些人退休之後就急劇衰老,百病纏身。

對苦的瞭解程度決定了你是否精進,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身邊有條眼鏡蛇,他沒有理由不想逃出去。如果他不想逃出去,那只有一個原因,他不知道那是條毒蛇。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常養一切諸善根」,「佛法浩瀚如海,唯能以信為入」,此信非迷信,並非不了義信,而是智信之了義的信。此信可謂之信心、恆心、乃至成佛的決心……,現今信佛者也不減當年,口說末法時期但佛教至理無上妙法仍廣泛弘揚,佛教文化至今長久不衰,這無疑是樂觀的。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這只是表面看來,如細分析實則不然,現代信佛居多而學佛賢人甚少,依教奉行更是稀有之寶。

現今社會繁榮發展,現代化科技日新月異,人際交往更是頻繁複雜。這與古代封建社會的風氣天壤之別。故我們生活在這琳琅滿目的環境下,促使現代人的唯物觀念增強,追求客觀慾望增長。所謂信佛,大多數看來就是拜拜佛祖有所之求、唸唸佛號有所依著、做些善事好讓自己落個善報。這當然都是對自己良心的發現,也是佛法的一部分。但佛法真實義,如「緣起」「性空」「無為」「因果」等等的形而上學卻是讓人難以置信的。甚至連信佛學佛之人仍是將信將疑或是當做知識來學習、傳播。

今天的大德高僧則依現在人的根器弘揚淨土念佛法門且頗見功效。簡單一句佛號唸唸相繼入心,則與西方阿彌陀佛相契往生極樂世界也真實不虛。看似方便易懂,簡單易行,卻不容易深信,多數半途而廢,往生西方更是廖廖無幾,並非眾生根器頓劣,原因念佛者不明真心,找不到明確的方法,不知佛法真實義理,無法去正確對待念佛法門,並且有依止彌陀之嫌。心外取法,求枝尋末,不觀自心,便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如欲學佛理,又是古文難懂,或是深奧難悟,更加懈怠誤事。復次,學習佛法之人多半落入知解陷阱而不能自拔,有點成就的常以我慢自居,不能把學到知識轉為入佛智慧,依文解義而做為一種學術研究或是炫耀工具,更是可憐。

孰不知佛法是一門需身體力行的教義體系,是需要親證方能得到的真理。佛學教義儘管浩瀚無盡,圓融的處理天上地下有形無形的各種問題,但是歸根結底佛法就是要人學佛,佛也是人,只是在覺悟的程度不同罷了。在當信仰上已接受佛陀的教理為最高殊勝之至理真言之後(這是第一步的「信」),接下來既是要身體力行一番,然而從實踐之時,卻也又是一次再一次的重新建構與修正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從而完善一個佛化的人格。太虛大師便說此言:「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即名真現實」。

佛教與世界其它宗教不同,它的立意超越人間的道德、是非。因此,它從根本上不承認任何外在的道理。它提倡的旨在了悟生命內在真實的修證實踐,在對自性的澄明中,去體悟宇宙生命的本源。因此,即使是佛陀的話語如不經修悟實踐證明,也是無效的。佛祖不是教主更不是能主宰一切的神,而是覺悟了人生的榜樣。他也不是一個物體不是一個有形象的東西,而是我們的靈知覺性,一種悟境,這種悟境是一種「直覺」。直覺的特點就在於沒有任何思維活動的中介。猶如一個高超的工匠在熟練地操作時,他的心中是沒有套路概念的,準確的說,他已經與套路融合為一。固經云:真心是道場;直心是菩薩淨土……

所以說佛法並不深奧,人人都可接受,它不贊成崇神論,而是你用自己的智慧借助一種特殊的方法來與你所觀察事物相契時所得境界的一種表達。此智慧稱之為佛性、如來智慧——佛陀開悟後第一句話就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說智慧是「能用」而不是「所證」的。就如我們本是一個100度的燈泡,只因年久被灰塵蒙蔽了本來,並不是我們已經不是100度了,而是發揮不出100度的光而已,通過這種特殊的方法來把灰塵擦掉,才能發揮出100度的燈泡作用。所以說最關鍵的就在於這種方法,為什麼說是特殊的呢?只因方法不是固定的,是無常的,是根據每個人的習氣與根基而成立的。《金剛經》云:「法不孤起,因境方生」;「因緣所生法,緣滅法還滅」。法也就對機而用,隨緣度化了。

佛陀講的法不是讓我們去深信不疑地去咬文嚼字。如果我們不自己親證佛所說的話,那麼也是無用的。佛陀講法是讓我們見法從而去證法——可以比做「渡海之舟」「見月之指」,然後到岸、得月之後都要捨掉。如果執著於工具的話就不會永遠見到實相了。當我們見到事情的實相、事物的本然後,就會明白我們所接觸的感覺、慾望皆由實相延法出來的。也就自然的不計較了,生活便會快樂起來,隨緣也就可以真正的做到。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可以讓我們見到實相。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覺悟也是從煩惱中來,比如有一個人當街辱罵你,你當然會覺得很不自在,當你知道那個人是個瘋子的時候你的心就馬上會舒服許多,也不會去與他計較的(因為你不會與一個不正常的人論是非),煩惱也隨之煙消雲散。快樂就是這麼簡單,一切都是在你瞭解實相之後開始。

當然,佛法不僅是讓我們找到快樂,它是讓我們瞭解宇宙萬物的實相。佛教也便是教我們去瞭解這種實相的教育。這種教育是以「戒、定、慧」這三大綱領為基礎的。就是用堅定不移的信心通過持戒等等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慾望,來讓自己進入一種禪定,一種定的延續。用如止水的心去印證所做行動的道理,從而生出一種「無定難懂」的智慧。這就是所謂的實相,如果恆久安住在實相中的人,即稱做佛。這種所謂的禪定簡單的概括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猶如一面鏡子雖能照破萬物卻不留絲毫痕跡在鏡子上,不被萬物所改變自己的狀態。

顯然「以戒生定,以定生慧」其中的「定」是很重要的。佛陀自身即是天上地下古往今來最高的覺悟者,覺知宇宙真相而找到有情眾生的最真實歸宿的人。但現今受著各種慾望干擾的我們對佛陀所開示的世界觀是難以建立起理解的真實度的,尤其是大乘經典中的佛化世界與形而上的哲學。所以想對佛說產生這種信賴,不是用一般方式求得,而必須摒除一切人事外緣及自己的知見障礙,在殫思竭慮的以至「言語道斷,心行路滅」之後才領悟。而透過這種禪定的修持與智慧的觀解下才能直接悟入佛所言白的境界中。就像佛陀說某一種經典教義之前,都會先進入相應該種教義義理世界的精神狀態裡頭(禪定),才能把真正無染著的實相告訴給眾生,例如:講法華經前進入法華三昧;講楞嚴經入楞嚴大定;講華嚴經進入華嚴毗盧性海……其實「大定無出入」,佛陀只是隨不同根器的眾生來表達不同的境界,只要你與佛的某一種境界相契,就真正能明白其經中的要髓了,這就是古德說的「一經通,經經通」的涵義所在。再經過對自己知見的不斷修證,方能構建起勇猛精進不懈的信心,成佛之日就在目前了。

所以禪定的修持成為追求佛法的根本路線,也是三大綱領的核心所在。就連念佛法門也是在唸唸不斷,相繼攝心後抵達「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的境界中;禪法的「不立文字,直指見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是依照這種禪定而實現的。因此佛法是讓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的方法。在這眾多法門中,歸結一路則是「以戒生定,以定生慧,入佛知見,證佛知見,與佛不二」之路!而所謂的悟道也就是經過禪定的實踐如實的感受佛法境界以便更從容理智的面對宇宙間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德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意思是說,恆以慈心愛護他人者,他人必敬以慈愛之心;恆以恭敬之心敬重他人者,他人亦必敬之。

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慈悲心、恭敬心是因,他人亦以慈悲心、恭敬心回應是果,可謂即因即果,事理一如。佛陀開示大眾,人生在世有二十難,其中「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歸納起來就是「恭敬難」。

為什麼呢?因為在我慢的驅使下,人們總是將自己擺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說「我慢山高」、「人心比天高」,這樣一來,業障也就緊隨而至。

缺乏恭敬心,其實就是我慢的展現,一般來說即是「夜郎自大」。夜郎為漢代西南邊境的一個小國,其國王不知漢境的廣大,竟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人便以「夜郎自大」比喻我慢之人。妄自尊大,經常不自覺就會輕視別人,自然無法心行平等。

「我慢」是每一個人的通病,會障礙我們的人際關係;對修行人而言,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不但自己無法解脫,也容易帶給別人困擾。例如,在團體當中,若每個人都心懷我慢,這個團體就不會和諧,因為大家不懂得謙恭辭讓,就不能互相尊重,自然是非、嫌隙就會產生。所以說,要用恭敬心來消除我慢心。「恭敬」就是能夠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別人。一個真正尊重自己的人,就懂得尊重別人;能尊重別人,就能消除我慢所帶來的障礙。所以恭敬之人,自然能得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大解脫。

佛法中將慢心分為以下幾種:

一、慢:與劣於自己的人相較,認為自己較殊勝;而對於與自己同等的人,因為彼此差不多而心起高慢。

二、過慢:對待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硬說自己勝過對方;對勝過自己之人,偏說對方與自己實力相當。

三、慢過慢:對勝過自己的人,起相反的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

四、我慢:乃七慢中的根本慢,依我執而起,於五蘊假合身中計我、我所,內執有我,則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我所,則我所有皆高人一等。需照見五蘊皆空以為對治。

五、增上慢:對於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卻起高傲自大之心,自認已證、已得。

六、卑劣慢:對於極優越之人,認為自己僅稍差於他,或雖已完全承認他人的高勝,卻不肯虛心向他人學習。

七、邪慢:無德而自認有德,依邪知邪見而起。

以上七種慢,其實不外乎我執堅深而起,對治之法,就是培養恭敬心、謙卑心來轉識成智,若無法除慢,則始終愚癡,與煩惱為伍。《楞嚴經》記載:「慢習交凌,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可見慢心不只是一種習慣,而是一種愚癡之心,是帶領我們奔向三途惡道的業因,若真修行人,豈可輕忽而不對治?

有一次,六祖惠能大師接見一位來自洪洲的僧人——法達,法達頂禮大師時,頭怎樣也不肯碰到地面上。大師知道他心中尚有一絲掛礙,便問他:「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法達回答:「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原來法達自認為誦讀法華經已多達三千遍,自視非凡,因此心中起了慢心,所以頂禮時頭不至地。於是六祖大師為他開示:「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的道理,又為其開示佛法第一義諦:「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法達於是心契玄津,言下大悟。佛法云:「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

對世間人來說,大多倚仗權貴或才幹而增長慢心,容易與他人格格不入;對修行人而言,則多半因修諸功德善法而心生執著,反而無法契悟真理。由此可見,想要消業、轉業,唯有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佛性開始,從事相上的謙卑禮讓,增長內心的恭敬心、清淨心,如此不但可以消除業障,更能與理相應,增長福德、智慧,圓滿菩提。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的時侯,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從而發下大願,要追求了脫生死的真誨,終於在普提樹下完成了無上正覺。

佛陀探尋人生的究競是從「苦」字開始的,所以佛陀說法先說「四諦」,「四諦」第一諦就是「苦諦」也就是關於苦的真理。人因為有身,便有痛苫,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雖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頗不易,需要多種善因的。可謂:人身難得!

人生是那樣的苦,又何以要修得人身,還要感嘆人身難得呢?

釋迦牟尼是在人道成佛的,只有修得人身才能成佛。餓鬼、畜生太苫,沒有條件修行,天道太舒服,也無心修行。只有人道有苦也能離苦,有條件修成正果。

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二字意謂「堪忍」,或稱。有缺陷」。「娑婆世界」就是一片「忍土」,是一個「有缺陷的世界。」不像「極樂世界」那樣是一片「淨土」。

人們說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正是娑婆世界的特點,不過這個世界的苦與不如意是「堪忍」的。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反映了一般人對娑婆世界的看法。人生是苦,但只要這苦尚堪忍,苦中還有樂的希望,人們便貪戀這並不如意的人生。

苦與樂都是人的感受。西方有一種說法: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面對的現實是一樣的,其區別只在於前者看見喝去了一半的酒瓶,高興地說:「哈!還有半瓶哪!」而後者看著酒瓶,愁悶地說:「唉!只剩下半瓶了!」

以佛陀的教義來說:任何人都會遇到苦與樂。一般人遇到痛苦的事,往往為苫所壓倒,越想越苦。事情過去了,陰影仍在心上,總也擺脫不掉。遇到快樂的事,便欣喜若狂,樂而忘返。結果往往是樂極生悲,或者樂盡之後,想到快樂已是一去不復回,心中又產生無限悲苦!

覺悟的人遇有痛苦之事,明白這是業力所致,泰然受之,痛苦自然緩解。逢有喜樂之事,也不極盡其樂,明白世事無常,不會因歡樂逝去而痛苦,反而常有歡樂的回憶。

這就說明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人,確實是苦。但只要明白「四諦」之含意,認真修行是可以離苦得樂的。

弘一法師常常書寫《華嚴經》中「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句。這是他行菩薩道的心願。

眾生之苦是「婆婆世界」的客觀事實,菩薩見眾生苦便生大悲願,慈悲是根本,悲心出智慧。悲心堅定,能消業障,增福慧。這是因苦而生的,而悲願是聚台了諸苦的人身才能得到的。

只有充滿苦的人生,才能使行菩薩道的人修行得道。我有位朋友畢生坎坷,因人生途中留下了種種印記,盡管頗有能力,終無法挑大梁!一日,人們感嘆地對他說:「假若你沒有這些坎坷經歷,便可以為社會挑起你該挑的擔子了。」他笑道:「如果我無此坎坷,此生不過碌碌,挑擔恐也無力。」這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認識。人身之所以難得,正因為人生是苦,人身能聚苦,受苦,為此,才能離苦。

不少學佛的朋友,都因不滿而學佛,因痛苦而學佛。因尋求解脫而學佛。等到這些朋友真能受苦而知其苦,不為受苦而苦惱,不以行樂來消苦時,他們將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那是「悲欣交集」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的苦是「樂苦」。

認清人生苦這個現實,明白苦的原因在有人身,用這知苦的人身去修善,去除惡。我們會更加珍惜這難得的人身。

說錢財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總有一些事物與你同行。有些事物令人喜歡,有些則令人害怕,但這常常無法選擇。過去有俗話說:「甚麼都可以有,病不能有;甚麼都可以沒有,錢不能沒有。」現在又有高人說出了「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足見錢財在人心目中佔有的地位。

盡管如此,人們對錢財自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追求它,有人痛恨它,有人看重它,有人鄙薄它,也有人嘴裡說它髒,心中常思量。不過在有貨幣交換的社會裡不論哪一種看法,都還是離不開它。

佛教如何看待錢財呢?對於正信的佛教徒來說,錢財與一切事物一樣無常,只有用掉了的錢才是堅固財。因為用掉了的錢發揮了作用,種了因,會結果。放在那裡的錢是不保險的,會受到貪官污吏,水、火、風、震等災害,或遇到盜賊、刀兵,戰亂及不肖子孫的揮霍浪費。這真是智慧的看法!

會用錢財的是財產的主人,守著錢財的是財產的奴隸。人都願意當財主,誰想當財奴呢?有了錢財要善用,也要明白今日之福報必有過去造福人群的福業,今日如不播種福田,廣結善緣未來是不會有福果的。明白這種道理的人有錢有得可愛,只知貪財的人往往面目可憎,令人生嫌。結不了善緣,有錢又有何用?佛教講究布施。捨得、捨得、不捨不得。捨一得萬報。但這不是「一本萬利」買賣的概念,而是從在世間財的施捨中得到智慧法財。

當今時代許多人為錢財所困擾,究其根本就是沒有認清世間財的無常,被錢財所支配,做了錢財的奴隸。

人一輩子最終總要有一次大布施,這時不論有多少錢財都得捨去。平時,經常施捨的人,這時比較輕鬆,而一生積攢錢財的就會有難以割捨之情。可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想拿也拿不走啊!

我絕不是在這裡唱高調,說不近情理否定錢財的話。我只是想說人身難得,應該身心健康地生活。要做到問心無愧,心安理得,追求人生的真諦。財物只為真正需要而取,絕不為貪欲所誘惑去追求。「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同樣君子用財也該用之有道,為供養父母,為培育子女,為家庭生活,為社會福利而取財、用財,那自然是有道的。

對於佛教來說人生最關鍵的是行善、制惡、淨化意念,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服務於此的。在一九九二年第十期《佛教文化》漫畫真諦欄目裡小和尚所講的一個故事,對我很有啟發。古印度的濕婆大神讓一位為求福報而布施的婆羅門去向苦行者薩坦那要福報。薩坦那一無所有,把自己拾到的點金石給了他。婆羅門用點金石點了鐵鎖,鐵鎖立時成為金鎖,婆羅門大驚,眼望西方昏黃的落日,他忽有所悟,他拜倒在薩坦那腳下,求他傳授有點金石卻輕視黃金的秘密。

我想如果需要黃金我們可以用它來辦事,但那只是為了辦事,並不是為了擁有黃金。

有取用錢財的本領,又不重視錢財的秘密在於破除貪心,慈悲喜捨。

求不得苦與勇猛精進

我有個朋友,是位嚴謹認真的自然科學家。因為嚴謹而又認真、與他在一起閑談也常顯得很嚴肅。我們難得見面,但每次談話都給我留下一些問題去思考,這實在是得益匪淺的事。

前些日子,他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佛教是不是認為人生所以有痛苦與煩惱,就是因為有所追求?」

我對他講了一大通「人生是苦」的道理,說明在「八苦」中「求不得苦」是個關鍵。人求青春永葆,不可得:求無病無災,不可得:求長生不死,不可得:求永不與怨憎者相會,不可得:求永不與所愛者別離,不可得!求不得!求不得苦!有求皆苦!過去人們為物質生活缺乏、精神生活單調而苦。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精神生活多樣化了,有錢的也有所求不得苦,真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求不得是苦,即使得到了那快樂終究也要消逝,得到時固然是樂,逝去時仍然是苦。明白了求不得苦,對於得失就無所謂,也就無所求了。

我個人的經歷、遭遇,使我對「苦」字深有體會,說起來比較生動,自以為很有說服力。他似乎也被感動了,沒有對我提出不同的意見,只用憂郁的眼神望著我。我忽然從這眼神裡看到了一個疑問:「無所追求就能解脫苦惱嗎?」我又補充說了「知足常樂,心平過海」的道理,舉《漁夫與金魚的故事》來說明人的要求永無止境,真正甚麼都沒有了反到好了。說著、說著,舌頭漸漸不靈了,我不很自信地草草收住話頭,這個疑問卻留在我心頭。

好幾天我都在想他那並沒有說出口的疑問。

如果因為「有求皆苦」便無所求,結果會怎麼樣呢?是從此擺脫了煩惱嗎?未必!很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消極厭世:二是及時行樂:三是得過且過。這都不符合佛的教導。

我覺得就問題說問題是很不準確的。「人生是苦」,「求不得苦」,「有求皆苦」只是一面,而佛法無邊,絕不能只從一個點上去說。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不是很高的追求嗎?

佛說:「勇猛精進不退轉」,這不但是要求人們必須追求,而且要勇猛地追求,堅持不懈地追求。

如何看待求不得苦與勇猛精進呢?

經過一番思索,我似乎有了一點領悟。

悟透求不得苦是「破」,堅持勇猛精進是「立」。

明白「有求皆苦」可以破除我們的妄念。眾生的煩惱由「貪欲」而生,這「貪欲」二字由和合而成,並無實性,偏偏為了這個「空我」去追求一切,那就永無滿足之日,永遠在痛苦的追求中。這種妄念一日不破,一日不得離苦。理解「有求皆苦」是破「我執」的重要因素。

眾生的煩惱也因「貪戀」而生,得到的東西總希望永遠屬於自己,戀而不捨。在「無常」的世界上貪戀永世長存自然是要絕望的。「無常」的人生中不僅「我」之所有不能永存,就連「我」本身也是無常,終究要離世而去。

破「我執」、識「無常」,對於我之所求可以看得很淡很空。隨緣而得,隨緣放下,這才能從求不得苦中解脫出來。

要想真正看破必須勇猛精進,否則只是無可奈何的自我慰藉,一待時機有變,貪戀之心又會卷土重來。

勇猛精進的方向是求得智慧,懂得緣起性空的因緣,明白人生一世的意義。

人生就「我」來說固然是空,但就因果來說卻是實實在在有的。人是因緣合成的「果」,這「果」又會成「因」只要起心動念便是業,是業就有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了行善,種善因,必須立勇猛精進的大願。

《孛經》說:「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可見,求精進是實有的,這「有」在無常、無我之中,與「空」相對。

今天,生活中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人與事。那是昨日種下的因。如果我們只是「看破」今日這些果,而不勇猛精進,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那麼明日將收取更多的惡果!這是因果不爽的。且不言來世,就拿現世來說,我們怎麼對得起自己、兒孫和未來的人呢?一個正直的人想到這一點我以為是不會快樂的。

明白「求不得苦」,「破「我執」,得失隨緣,不貪求。

堅持「勇猛精進」,立大願,求了脫生死的真諦,行利樂有情之大業,這樣可以離苦得樂。那樂是自然而然的。

通過對這一疑問的思考,我對自己心中之苦,似乎有所減弱,也對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份信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知過改過,即是修行人。學佛不須外求,唯除心中障礙,自得「心清淨、智慧開、悲心起。」從今,一一改過,好好修正,用心體會,以下事理:

1、不自讚毀他             2、不道人長短
3
、不揭人穩私             4、不逢人抱怨
5
、不道聽塗說             6、不輕慢於人
7
、不與人計較             8、不比較高低
9
、不諍是與非           10、不爭寵嫉妒
11
、不爭功諉過         12、不好逸惡勞
13
、不包庇自己         14、不自欺欺人
15
、不排斥於人         16、不自卑自傲
17
、不自私自利         18、不為己辯解
19
、不須人知己         20、不求人肯定
21
、不求人給益         22、不求名與利
23
、不求富與貴         24、不求夭與壽
25
、不求神問卦         26、不求皆順遂
27
、但求心無愧         28、不分冤與親
29
、不分順與逆         30、不分凡與聖
31
、不起分別心         32、一切盡平等
33
、不追憶過去         34、不妄想未來
35
、不執著現在         36、不住所有境
37
、隨緣不攀緣         38、緣生自緣生
39
、緣滅自緣滅         40、緣本不生滅
41
、緣聚有生滅         42、空有本一如
43
、性相本一體         44、理事本一件
45
、生佛本一心         46、真我即佛性
47
、佛性是真常         48、真常故我樂
49
、我樂因常淨         50、眾生悉佛性

以上所言,有事有理,事當行,理當悟,方能理事圓融,一切無礙!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學佛,卻不懂佛;談修行,卻不會修;論心性,卻不識己。只會終日將這些名相掛在嘴邊,自欺欺人,不知「誤」了什麼?

許多人未學佛之前,觀念就不太正確,以致帶著錯誤的知見來學習,又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或雖遇到,因自己貢高我慢、習氣難改,始終不能調伏,因此學習不得力,甚至越學越偏差,與社會的看法產生對立,和人群的關係越趨疏遠,故常被世人所批判及不認同。

像這種人,如同瞎子摸象,以自我的偏見、主觀和好惡,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修行,因此總是執著一邊;不是著有,整日做功課;不就落空,只會光說不練。這樣一直下去,不但不會見性,反而徒增邪見與無明,唯有中道,才是真實的智慧。

或者常看別人怎麼修,自己就跟著做,或者乾脆依賴師父或老師,不然就直接依靠佛菩薩;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及鴕鳥心態,根本就是迷信、盲目,和外道沒有兩樣。還有一種自我放棄的人,佛學唯求保平安,下輩子不要墮三惡道就好。

為何想學佛,又始終不願去明白如來真實義呢?可嘆!可悲!可憐!可惜!

佛說一切法的用意,就是要讓我們自己去解決煩惱、摒除障礙、降伏妄心、破掉執著,將無明徹底去除,而恢復本來「清淨」的心;以「平等」的心來觀察一切,以「平常」心來面對周遭的事物,以「智慧」來處理問題,以「慈悲」來幫助世人,這才是佛陀的本懷。

學佛切莫被文字、名相所綁,經文分明說得很清楚,是我們誤解而作繭自縛。應以現代人的觀點,語言模式來認識佛法、學習佛法、解說佛法,實踐佛法,方可自度度人。有了清楚的概念之後,便可好好的學佛,其次第分為:信、解、行、證。

一、「信」即是深信佛、法、僧三寶及心。信「佛」是一位已成就,人格圓滿的大覺者;其所說得「法」,皆集結於經典裡,故應深入經藏,只要依法修行,任何人皆可解脫自在;「僧」即是具有清淨、慈悲、智慧之義,如果對方具足其中的一項,則可跟這樣的善知識學習。「心」就是自心,依深信三寶之心,您定可成佛;且心生萬法,用此法來利益眾生,卻不著諸相,其心自然清淨。

二、「解」即是理解真相、明白自己。平常在家可以藉由閱讀、讀誦、抄經,上課時專心聽經聞法;不論自修或學習,看過、聽完後,應當思惟經中的法義,直到明白為止。切勿思惟不出所以然,以後就懶得思惟,因而放棄思惟,如涅槃經所言:「一切善法無不因於思惟而得,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專心聽法,若不思惟,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行」即是依教奉行,落實於生活。學佛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以行動來改變自己的身、口、意,以實際來利益大眾,不論親疏遠近,皆要怨親平等,如同父母對待子女般,那樣的無私。

四、「證」即是達到圓滿的人格。當您願意摒棄內在的貪婪、瞋怨、愚痴、傲慢、邪見及私心,自然展現出慈悲、祥和、清淨、智慧,以及不可思議的能力,那時人們便稱:「您是佛、菩薩」。

奉勸諸君!您來世上不要空走一回,要相「信」真理的存在,接著去瞭「解」人生的意義及目的,當明白之後應該力「行」於生活,真心去幫助別人,漸漸昇華自己的生命,讓您高貴的情操,如陽光般普照每一處黑暗的角落,這才是學佛的目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圖表

二、解說

此圖,外面的大圓,代表佛性;裡面的黑點,表示心中的妄念亦稱煩惱。壇經云:「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修行修心,心若無妄念,即能明心見性,故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但眾生有佛性,為何不能成佛呢?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雖然煩惱的心念有無數,歸納來說莫過於貪、瞋、癡三種,以圖中三大黑點來表示。因三毒而障礙我們成佛,故行者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然一切的煩惱皆由貪、瞋、癡所起,而此三毒又從何來?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故此三毒,是由妄想、執著所產生的。

而自性妄執皆因無明所起,何謂無明?大乘起信論說,無明為不覺;不覺即是愚癡。以十二因緣中敘述,眾生的生死輪迴,全因無明所致,故當轉「無明」為「明」。又當如何轉?涅槃經云:「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故行者當依諸佛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圖,裡面的-表示心中的惡念、瞋念;+表示心中的善念、貪念。善念、惡念皆是妄念,此念皆依自性妄執而起分別、對待。

分別善惡、正邪、順逆、好壞、吉凶、禍福、夭壽、美醜、貧富、貴賤、智愚、勝敗、強弱、大小、多寡等。因此,面對境界,心有取捨,喜歡即生起貪心,想要執取擁有;討厭即生起瞋心,想要捨棄遠離;時時生起貪瞋之心,即是愚癡的表現。所以於生活中心常不平、不滿,故不能以平常心來處世。

因為有分別心,故產生人我的對待,甚至對立及抗衡,如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由此衍生人與人之爭鬥,家與家之爭好,國與國之爭勝,故人類的爭端,永不止息。

眾生因不明白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的真相,故以自己無知的想法、看法、作法,來面對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人生。那該如何修正此觀念呢?壇經有云:「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能了悟諸法空相,自然不起妄想,心無取捨,念無貪瞋,則生平等空慧,而以平常心來過生活,平等心來待人,時時心中保持平靜的狀態。

此圖,裡面的表示念頭。有情的眾生必然有心念,念頭只是念頭,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了不可得,故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因各種妄念,而產生困擾;應要於此,生起覺性。

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不但念頭如此,世間一切事物,皆不離此法則。我們舉五蘊來觀察:

從身體來說,不舒服時,觀察苦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苦的感覺便會消失;當苦的感覺消失時,舒服的感覺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樂的感覺便會消失;當樂的感覺消失時,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生起,再觀照它,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消失;當不苦不樂的感覺消失時,苦樂的感覺又會再度生起。這就是五蘊中的色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感受來說,不快樂時,觀察苦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苦的感覺便會消失;當苦的感覺消失時,快樂的感覺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樂的感覺便會消失;當樂的感覺消失時,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生起,再觀照它,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消失;當不苦不樂的感覺消失時,苦樂的感覺又會再度生起。這就是五蘊中的受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想法來說,有想法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舊的想法消失時,新的想法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想法便會消失。當此想法消失時,其他的想法又會生起,再觀照它,此想法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想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心念來說,有念頭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前念消失時,後念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念便會消失。當此念消失時,後念又會生起,再觀照它,此念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行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意識來說,有概念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舊的概念消失時,新的概念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概念便會消失。當新概念消失時,其他的概念又會生起,再觀照它,其他的概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識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除了靜中觀察五蘊,於日常生活行動中亦當如是:苦事有生有滅,樂事有生有滅;好事有生有滅,不好之事有生有滅;順境有生有滅,逆境有生有滅。一切現象,皆有生有滅,無有一法,不是生滅;當深觀至此,行者的心,自然漸漸不再對任何事物產生執著。

此圖裡面的,表示執空的念頭。原本眾生執有「我」及「我所」有的一切,經行深觀照五蘊的空相,終於發覺身、心、世界,皆是因緣所生之法,實無不變的主體。「我」只不過是五蘊的和合及展現,且世間的所有事物也隨著各種因緣而形成;既然「無我」,那麼「我所」執著的一切就會脫落。

現在的我是緣生,總有一天會緣滅;緣滅之後,必然隨著過去的因緣和現在的條件再度重新緣生;未來亦是如此。若是具有強烈的貪瞋癡的條件,則緣生為三惡道;若貪瞋癡較弱,而有持戒、修善、禪定等夾雜的條件,則緣生到三善道;若已具足戒定慧,則緣生為三聖道;若福慧圓滿,心地清淨,則緣生為佛道。

從「妄執」的分別,到諸行「無常」,進而認識「我」的本質是「無我」,此時唯有寂靜的感覺,心念好似靜止的狀態,但不可沈守空寂而執空;應再思惟「無我」的真實義,才能了悟生命的意義,及萬物生生不息的由來。

無我即是空,空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故壇經云:「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但空並非沒有作用,而是遇緣則生,妙用無窮無盡,故壇經又云:「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此圖裡面的+,不是善念,而是正念。眾生雖有善念,但此善念常帶有動機及目的,稱之有相布施;菩薩明白實相,故有正念,利益一切眾生心不執著,稱之無相布施。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相」有生滅來去,「性」無生滅來去。著相不能見自性如來,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自性無來去,故又云:「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而離相方能見性,故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但凡夫執事迷理,因為不明實相,而著此現象,隨著生滅而生起諸多的煩惱,以致流轉生死,苦不堪言。那麼何謂實相?實體(空)無有生滅之相,簡稱無生,故維摩經云:「諸法畢竟,不生不滅。」無生則無滅,離一切生滅現象,方能解脫自在。

但無生卻能生一切萬法,無我卻能千百億化身,故諸佛、菩薩各有其願力,隨著緣生度一切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故法華經云:「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此圖,無明已明,轉迷為覺,迷時眾生,覺時為佛;心佛眾生,本無差別,只緣迷悟,故有不同。圓中的空白並非頑空,而是清淨無染的自性,無念已無妄念,故念念清淨,但清淨的自性卻能生一切萬法,故壇經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但為何又有三乘之別?什麼又是涅槃呢?所謂涅槃即是佛性,見性才是徹底的解脫。依涅槃經說:二乘人不見佛性,故聲聞乘稱為小涅槃,緣覺乘稱為中涅槃;菩薩少見佛性,故菩薩乘稱為大涅槃;佛徹見佛性,故一佛乘稱為大般涅槃。

那如何才能達到大般涅槃的境界?當轉識成智。前圖皆有八個符號,代表八識;此圖已轉八識成四智。然智與識其體本同,只是轉名不轉體。迷時用識,悟了生智;迷時名阿賴耶識,悟時則名如來藏。故壇經云:「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六七識為因,五八識為果,故因轉果則轉。第六識的特性,即是妄想、分別,第七識的特性,即是執著。今妄想、執著已破,故一切種智則生。

又該如何轉識成智?即是息妄顯真。妄念之所以向外攀緣,且執著不斷,皆因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自己生命的本質,故執事迷理,見相著相,不是著有的常見,便是著無的斷見,各執取一端,而不能見到真相的全貌。

佛性即是中道,不落空有一邊,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從有生有滅的法相,悟道不生不滅的法性,見到緣起性空之理體;再由不生不滅的法性,展現有生有滅的法相,見到性空緣起的妙用。不但見空,亦見不空,故言:「實相無相,無不相。」心經亦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因性有,故色不異空;性由相顯,故空不異色;一切即一,故色即是空;一即一切,故空即是色。

行者當深觀緣起中道,自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即明白自心作佛,「見性」即見到心性本空,「成佛」即因般若的空慧而徹底覺悟,故此三事,即是吾人之一心。

所謂:「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利根者頓悟頓證,鈍根者漸悟漸修。凡修行當依自身的條件來修學,但皆不離解行並進,定慧等持。今以此修行圖解,供養諸位,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阿難陀「夢的預言」可知佛陀開示「佛涅槃後以戒為師」之苦心。


昔時阿難陀做了佛陀廿七年的侍者,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城對波斯匿王說法時,阿難陀的臉色現出憂愁的樣子,佛陀問他,為什麼會面露憂愁呢!阿難陀就說他在一夜之間夢見了七項稀奇古怪的事……佛陀為其解析道:

(一)「夢見大江海水都被烈火燃燒起來,而且火焰直沖天上!」佛陀說:「這是象徵著未來僧團中的比丘,惡向膽邊生,缺乏善心,為貪供養彼此鬥爭,這就如同澄清的海水變成了火海一般。你的第二個夢呢?」

(二)「佛陀!我夢見太陽將沉沒,裟婆世界呈現一片黑暗,天上沒有任何一顆星星!」佛陀很感慨為其解釋著:「阿難陀!這個夢表示著佛陀不久就要涅槃了,諸大弟子也都會涅槃,這預示人天的眼睛將入滅。你的第三個夢呢?」

(三)「佛陀!我夢見比丘不依照佛制搭袈裟,出家僧尼墮落,在家人踏在他們的頭上!」佛陀嘆息為其說道:「阿難陀!這是暗示著未來比丘開演著說經大會,祇會口頭宣講,並不親身奉行,他們互相嫉妒、毀謗、不畏因果,終於墮落,白衣(在家人)乘機上座,輕蔑僧寶,他們走進寺院,誹謗僧尼、毀壞塔寺。你的第四個夢呢?」

(四)「佛陀!我夢見比丘法衣不全,徘徊不進在荊棘之中!」佛陀說:「阿難陀!這是說未來的比丘捨棄法衣不穿,捨棄戒律、貪圖享樂、蓄養妻子,這真是大法的不幸啊!第五個夢呢?」

(五)「佛陀!我夢見茂密的森林,有很多的山豬,挖掘著旃檀大樹的樹根!」佛陀有些憂愁的解釋道:「這是說未來的比丘只為生活打算,販賣如來、出賣經典為生。你的第六個夢呢?」

(六)「佛陀!我夢見大象厭棄小象,百獸之王的獅子死去,名花灑在頭上,禽獸仍然恐怖遠離,但不久其身內生蟲,還食獅子肉!」佛陀無可奈何的搖頭說:「大象棄小象不顧,這是說未來僧團長老比丘,他們自私自利,不肯提拔年輕的後進!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這是說沒有外道能破壞佛陀正法,能破壞佛陀正法,還是我的在家、出家七眾弟子自壞佛法呢!你的第七個夢呢?」

(七)「我夢見自己頭頂須彌山,而不覺得重!」佛陀那黯然的神情,至此才稍微寬解了一些,說道:「阿難陀!這是說佛陀三個月後將入涅槃,往後諸大比丘人民,需要靠你承教啟經、結集法典!」

阿難陀的七個夢,是預言佛教未來的衰頹。其中,尤其是第六個夢「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這是諷刺著今日學佛的僧俗弟子,不依教法修行,捨棄戒律、貪求名聞利養,不修正定、而樂於神通異象,遠離佛性之感應追求,再將其修持錯誤之觀念,誤導欲求佛道眾生,而使彼此成為社會異類,敗壞善良風俗,致社會大眾誤以為佛教就是這樣,而摒棄之。如此不是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佛陀早於當時,即已明白末法時代學佛行者,將面臨學佛不成、反而淪落為魔道徒眾,此番見解、怎不令有心解脫生死輪迴的我們,確實反省再三!

為學佛同修要如何才能避免「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且由目犍連尊者之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及阿難陀於佛陀涅槃床前,問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佛陀開示:「佛陀涅槃後,你們應以戒為師。」可得知,不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及不嚴持淨戒,絕對無法達到自淨其意之解脫境界。華嚴經云:「戒律為菩提根本」因此修行者須探討戒律,及了解何謂惡行、惡事、惡心、惡念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好」是用來形容佛陀色身的莊嚴殊勝。

佛陀莊嚴的德相並不是生來如此的,《大乘百福莊嚴經》說:每修一百福,才莊嚴一相,菩薩修行要經過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在因地時,由於精進不懈,經過九十一劫才圓滿相好的業報。

其實,相與好是有差別的。佛陀莊嚴的色身中,顯而易見,一目了然的特徵,稱為「相」,約略可分為三十二種,叫作「三十二相」;細微難見,不易查覺,而能使人生起欣喜愛樂之心的,就稱為「好」,共有八十種,叫做「八十種好」。由於這八十種好是隨三十二相而有,所以又稱為「八十隨形好」。

三十二相

1.          足下平滿相: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面,這是佛陀於因位行菩薩道時,修六波羅蜜所感得的相,表示引導利益之德。

2.足下輪形相:足心現一千輻輪寶的肉紋相。此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示照破愚痴與無明之德。

3.手指細長相:兩手、兩足皆纖長端直。是由恭敬禮拜諸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相,表示壽命長遠,令眾生愛樂歸依之德。

4.足跟廣平相:足踵圓滿廣平,是由持戒、聞法、勤修行業而證得的相,表示化益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之德。

5.指間縵網相:手足一一指間,皆有縵網交互連絡的紋樣,如雁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此相是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表示離煩惱惡業,至無為彼岸之德。

6.手足柔軟相:手足極柔軟,如細劫波毳之相。是以上妙飲食、衣具供養師長,或於父母師長生病時,親手為其拭洗等奉事供養而感得的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軟的手攝取親疏之德。

7.足趺高滿相:足背高起圓滿之相。佛於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感得的相,表示利益眾生,大悲無上之德。

8.腨如鹿王相:股骨如鹿王之纖圓,是往昔專心聞法、演說所感得的相,表示一切罪障消滅之德。

9.垂手過膝相: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此相是由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惡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

10.象馬陰藏相:男根密隱於體內,如馬陰之相。此相是由斷除邪婬、救護怖畏大眾而感得,表示壽命長遠,得多弟子之德。

11.身廣長等相: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如尼拘律樹。以其常勸眾生行三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德相,表示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12.身毛上靡相:佛一切髮毛,由頭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紺青柔潤。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的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

13.一毛一孔相: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氣。是由尊重、供養一切有情,教人不倦,親近智者,掃治棘刺道路所感得的相,蒙其光者,悉能消滅二十劫罪障。

14.身色金黃相:佛身及手足悉為真金色,如眾寶莊嚴的妙金臺,是以離諸忿恚,慈眼顧視眾生感得的相。此德相能令瞻仰的眾生厭捨愛樂,滅罪生善。

15.身放光明相:佛的身光任運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是以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而感得的相,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

16.皮膚潤澤相:皮膚細薄、潤澤,一切塵垢不染。是以清淨的衣具、房舍、樓閣等施與眾生,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17.七處隆滿相:指兩手、兩足下、兩肩、頸項等七處之肉,皆隆滿、柔軟。是由捨己所愛之物,施予眾生而感得的相,表示一切眾生得以滅罪生善之德。

18.兩腋充滿相: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是佛予眾生醫療、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的相。

19.上身如獅相:佛之半身廣大,行住坐臥威容端嚴,一如獅子王。是佛於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教人行仁和,遠離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

20.身形端直相:謂於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是以施藥看病,持殺、盜戒,遠離憍慢所感,能令見聞的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21.兩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豐腴,殊勝微妙之相。是由造像修塔,施無畏所感得的相,表示滅惑除業等無量功德。

22.牙齒有四十相: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是由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修習平等慈悲所感得的相,常出清淨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眾生的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樂。

23.牙齒緊密相: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十善法化益眾生,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得的相,表示能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之德。

24.牙齒齊白相: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是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的相,能摧破一切眾生強盛堅固的三毒。

25.兩頰隆滿相:兩頰隆滿如獅子頰。見此相者,得除滅百劫生死之罪,面見諸佛。

26.常得上味相:佛口常得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見眾生如一子,復以諸善法迴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

27.舌廣而長相: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髮際。是發弘誓心,以大悲行迴向法界感得的相。現此相,可滅除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值遇八十億的諸佛菩薩授記。

28.聲如梵王相:佛清淨的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亦如迦陵頻伽之音。是由說實語、美語,制守一切惡言所感得的相。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權實亦得惑斷疑消。

29.目紺青色相:佛眼紺青,如青蓮花。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的相。

30.眼如牛王相:睫毛整齊而不雜亂。此相是由觀一切眾生如父母,以思一子的心憐愍愛護眾生而感得。

31.頂上肉髻相: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的相。

32.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旋而捲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稱為毫光、眉間光。是佛在因地時,見眾生修三學而稱揚讚歎,遂感此妙相。

八十種好

1.      無見頂相。2.鼻高不現。3.眉如初月。4.耳輪垂埵。5.身體堅實。6.骨際鉤鎖。7.身旋如象。8.行時現印。9.爪如赤鋼。10.膝骨圓好。11.身上清潔。12.皮膚柔軟。13.身不彎曲。14.指圓纖細。15.指紋藏覆。16.脈深不現。17.踝不突出。18.身相潤澤。19.身形滿足。20.行不逶迤。21.容儀具足。22.行止安詳。23.住無能動。24.威振一切。25.見者安樂。26.面大適中。27.貌色不撓。28.面容美滿。29.唇如赤色。30.言音深遠。31.臍深圓好。32.毛髮右旋。33.手長過膝。34.手足如意。35.手紋明直。36.手紋細長。37.手紋不斷。38.見者如悅。39.面廣殊好。40.面如滿月。41.說和悅語。42.毛孔出香。43.口中出香。44.容如師子。45.進止如象。46.行如鵝王。47.頭如醉果。48.聲分具足。49.牙齒白利。50.舌色如赤。51.舌薄而長。52.毛多紅色。53.毛軟而淨。54.眼廣而長。55.死關相具。56.手足蓮色。57.臍不現出。58.腹不突出。59.腹細勻適。60.身不傾動。61.身相持重。62.其身長大。63.手足軟淨。64.光長一丈。65.光照身行。66.等視眾生。67.身相雄偉。68.不輕眾生。69.聲不增減。70.說法不著。71.隨緣說法。72.音應眾聲。73.次第說法。74.觀不盡相。75.觀不厭足。76.髮長而好。77.髮長不亂。78.髮自旋好。79.髮如青珠。80.有德之相。

以上所敘述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各經典上的記載,稍有出入,但是佛陀的莊嚴相好,是不容置疑的。

「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在因地摩頂放踵行菩薩道,累劫積集福德因緣,一相一相,點點滴滴,修習成就的色身,同時也是佛陀為了廣度有情,由法身顯發的應身。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緣起性空的假名幻有,能夠了知這一點,才能如實見到佛陀的相好光明。所以《金剛經》說:「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經典上敘述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有一次想要測試佛陀說法的聲音,於是飛身到距離娑婆世界無量遠的東方佛國,結果佛陀的音聲依舊相近如故。另有一位外道,因為聽說佛身一丈六尺長,心生懷疑,用尺去量,誰知量了丈六,還有丈六,永遠也量不完。可見佛陀的金容相好,豈是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能道盡!而我們用分別妄心來觀佛見佛,無異以管窺天,以釐測海,是無法得其堂奧的。因此,《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陀曾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如來。」當我們了知緣起性空,一味平等的法性時,不但佛陀的金容相好,即便是森羅萬象的當體,也都是佛陀的真實面貌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懺雲老法師

「四念處」是破五陰的,也叫破五蘊。在色蘊上說,眾生最執著的就是身體,一方面是對方的身體,以為最美、以為最醜,自己的身體也這麼執著,佛就說修不淨觀。

第一、種子不淨。身體夏天一天不洗就酸、兩天不洗就臭,以至於死了也臭,怎麼人的身體就這麼髒呢?吃了拉、喝了尿,怎麼不能拉出來紅寶石、金剛鑽石?尿出來可口可樂、黑松汽水?這個同學專尿黑松汽水、那位同學專尿可口可樂,都沒有這種事情,因為什麼?就是種子不淨,最初種子是男精女血的結合體。這是破我們的慾念,要超出三界先超出欲界,可是我們還得要孝順父母,父母的慈悲還是純潔的。至於精血,那是自己的因所感的緣,因為自己的慾念,十二因緣一念慾念才投生的。要是念佛的念、蓮華化生,就不至於投生在男精女血的結合體裡頭。所以身體這麼骯髒,第一就是種子不淨。

第二、生處不淨。中外古今所有的哲學以佛學為最高,而中外古今所有的英雄好漢、一種最可恥最骯髒,就是從女子的產門生下來,你說顛倒不顛倒?他怎麼不從別的地方生?虛雲老和尚生下來怎麼是肉蛋呢?悉達多太子生下怎麼從脅下生?那意思就是斷欲了。

第三、相不淨。全身不清淨,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冒出巴黎香水,聞一聞這地方冒的汗也是臭,用舌頭舔一舔再聞更臭,手臭、腳ㄚ子更臭。相、全身都臭,九孔常流:兩眼睛、兩耳朵、兩鼻孔、一個嘴、大小便,九孔常流不淨,八萬四千汗毛孔都流髒的,相不淨。

第四、性不淨。究竟解剖,解剖到骨髓,骨髓敲開也不乾淨。

第五、究竟不淨。說是死了以後有牛黃麝香?死了以後解剖那地方有紅寶石、藍寶石、金剛鑽石?或死了以後,嘴裡吐出來餃子?都沒有!都髒!死了以後嘴也是出臭味。

這叫「五不淨」。最美的人也如此,無論是小說中林黛玉、又是薛寶釵,鶯鶯燕燕的都是這樣。我有一次聞到臭味。我還以為什麼臭,滿院子找不出來,就是有臭味,以後找出來,看一條蛇盤著死在蛇洞裡,從那兒發出來的,蛇也那麼大的臭味。至於家裡,最初俗家養雞、養鴨、養貓、養狗,和我們還都有感情,以後信佛才知道不好,拉的髒,畜生愚癡,牠不由人各處拉各處尿。並且,何必養牠呢?叫牠自由就好,我們與牠不相干才好,我以後漸漸就不養了。久了,以至於出家久了才知道,這都是些多餘的事情。這是觀人從生到死。這五不淨:種、生、相、性、竟,要背下來才好。

「九想觀」是觀死後。先「青」,人像鬼一樣,青得難看。人病還有一點血色,這地方不好、手上還有點紅色,人一死完全青,那個難看哪!一看見死後就知道悲觀了,以後遇著機緣去看一看,人生沒有意思。青,青了就「腫」,腫了就「壞」,壞了就流「膿」,流膿就生「蛆」、拱拱拱、從鼻孔出來了、耳朵出來了,完了崩潰了,普通叫「死屍放炮」。我在北方聽這話心裡真是難過呀!好好的人怎麼叫死屍?死屍又放炮、崩潰了,血肉一灘,風吹雨淋日曬,完全變成白骨了。這個白骨當年好比是林黛,或是演梁山泊祝英台的樂蒂,一口氣不來躺在前面,最後剩白骨了、在前面。這時候心口出三昧火,觀想就像瓦斯火一樣,繞著白骨,像遶佛一樣,從左向右遶,遶遶遶???,白骨點著了,過去講爐火純青的火、就像現在瓦斯火,骨頭燒燒燒???,燒到空,這時候好好念佛最好。

每天照著五不淨觀五個字、九想觀九個字從腦筋濾一遍,說是洗心滌慮。這個觀行的相:五不淨觀、九想觀這麼一觀,於道業上大有好處。要等著自己以為最美的女孩站在眼前,就抵抗不住了,不淨觀也觀不上了,不觀還好、越觀變成淨觀了。所以,一定在平常防患於未然,自己先靜靜地、或者暑假到山上多用點不淨觀的功夫就好。觀身不淨破色蘊。色蘊中以身的執著最重。

再是觀受蘊。受蘊:苦的受是「苦苦」;樂的受是「壞苦」,詩人文藝家作悲劇小說和感傷人生的詩,都是感傷壞苦的。過去越是樂,失去的時候越感傷,一般人不知道、不瞭解,以為這是最好的詩,這詩才好了,演劇、這才有趣了,都是從樂極生悲,樂翻過來就是苦,從那感傷悲觀,人生的悲劇都是從樂來的。「行苦」,人生一秒一秒的、一分一分的、一點鐘一點鐘、一天一天地趨向墳墓,人生就這麼不停往死前湊,就像死刑犯。死刑犯從這地方到那地方要執行死刑,上了車又給他講笑話、又給他電視看、又叫他聽歌曲,他沒有心思聽,給他好東西戴、他也沒有興趣,他馬上就處死刑了,東西都想給別人,還要什麼好東西呢?人生就是這樣,很快趨向死、趨向墳墓,無時無處不是行苦。壞苦尤其是甚重,人間的感情、人間的悲劇、人間的苦惱,都是從樂的執著來的。要沒有除夕過年的歡樂,不知道過年失去的淒涼。愛人或是喜歡的人聚會,以後才有愛別離苦。這是觀三種受:苦苦是「苦受」;壞苦是「樂受」;行苦是「捨受」,都是苦,觀受是苦。過去我聽說有一位大企業家,是董事長或總經理,就因為一夜的風流,第二天腦溢血了,很可惜。所有他的一切,多少公司工廠、多少的事業,一筆勾。過兩天報紙刊出來,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十幾個黑框:本公司董事長、本公司總經理、本公司常務董事、本公司...,一筆勾銷,那是重不重要?

觀心無常,兩人非君不嫁、非卿不娶,以後和爸爸媽媽一商量,老人家都不答應,一看人家結婚典禮掛的百年好合、愛河永浴,爸爸媽媽不答應,我們就同歸於盡吧!生生世世作比翼的鳥、連埋在地底的枝,怎麼辦呢?生不能愛河永浴、死也得愛河永浴,走走走!高雄去!高雄有愛河。到了愛河一切都準備好了,就決定死了,雇小船到河中心,兩人你綁我手、我綁你手,你綁我腳、我綁你腳,OneTwoThree!一同跳下去了,跳下去、這男孩子說:「怎麼愛河水這麼臭呢?」女孩子說:「你不知道愛河水臭嗎?多少年就是這麼臭了,市長這一次決定想法在他的任中把愛河水弄澄清。」「等他任後我們再來跳吧!現在為期尚早,喝了一肚子臭水沒有意思!」「怎麼辦?」「我們跳日月潭吧!不能跳愛河!」「怎麼辦?」趕快:「救命阿!救命!」就招呼人家救上來吧!救上來了還謝謝人家救命之恩。兩人把衣服換換整理好了,中部這男孩子主張到日月潭投日月潭;高雄這女孩子決定不到愛河也到澄清湖跳,死也死在家鄉。中部男孩子說我們不到澄清湖,我們到日月潭,家鄉觀念很重。以後兩人再三談判商議不好了,彼此絕交!以後再不願意見面:「這人就和人家倔強,沒有意思!」就是觀心無常,哪有些真的?好了,愛其人及其屋上之烏;惱了,恨其人也是恨他屋上之烏。不但小事如此,大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和美國戰爭,兩國勾心鬥角,蘇聯又和誰好,又是同盟、又是軸心的國,以後完全變了,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更變了,和八國聯軍的時候也不一樣了,朝代的演變也是無常,朝代的這些人心也是無常,哪有些真的?這怎麼好呢?就是不要信妄想的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心是真心,隨著真心就不能錯,隨著真心修六度、六波羅密心不能錯,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出禍害。

觀法無我,身體內四大是物質,桌子講堂外四大也是物質,都是色法,不是真正的我,身體都不是我,何況財產一切一切,色法不是我、心法也不是我,沒有真正我。好比流行,我都要尖皮頭的鞋,以後改成方皮頭的鞋,以後又改成圓頭的鞋,高底的鞋、矮底的鞋、種種換,哪有個真實我?觀法無我。心理就是心法、物質是色法,由這兩個分析都沒有真實我,就不要起我執,隨緣盡分不起我執就不受人生的苦,就了分段生死苦。這四念處是最好的觀法。

至於五停心和四念處好多地方相同,就是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有三慈、三忍。三慈三忍相通:

「生忍」,他是個眾生,我就作眾生想,眾生無邊誓願度,很可憐。再者,他是眾生,觀他像我的小弟一樣,或是像我的哥哥一樣,或是姊姊妹妹一樣,或是父親母親一樣。要是別人隨便罵我吐我一下,是爸爸媽媽我就不生氣了,觀想他也是我的親人,這叫「眾生忍」。不但打罵我、逆境我忍;就順境也要忍,他種種恭敬我,大家一起「立正!」又是一起「敬禮!」,或者是紅包,又賺了多少錢種種也要忍。人要想修大福報,一定不能小利小害就搖動這人的心,再怎麼多的我心裡也不動,這樣福報能承得住,要不是、叫福報給壓偏壓壞了。順的境也能忍、不動、不執著;逆境也不瞋恚。這是以為眾生、娑婆的環境確實有,調換這個想,就要看開放下,淺淺的忍。

「法忍」,一切法不是物質色法;再不就是從早到晚的心理作用喜怒哀樂離合悲歡,沒有些真的,但有心法、色法而已。他對我不好是虛妄的,他對我好也是虛妄的,我但有仁義、但有慈悲,我不被他所轉。這多數都是在逆境、不好的時候講忍。

「無生法忍」,講本自無生,不生亦不滅。有生都是虛妄生,劫初的穀子都虛妄生,何況其他一切。逆境逆緣也是虛妄的因緣而生,因緣性空、本自無生,觀此而忍叫無生法忍。佛法講到這要是瞭解,要是明白不生、無生的意思,這瞭解就深進一步了。進一步這經通、別經漸漸也通,這宗通、別宗漸漸也通,那就有點圓解圓融理解,普通說是大開圓解,有點悟證的意境,那相當好,我們稍稍有一點圓融的理解也是好。

愚癡的眾生因緣觀。怎麼教因緣觀呢?普通說異想天開,再說粗俗的話,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或者是窮得家徒四壁,就盡想怎麼發大財,又怎樣地、想些不可能的事就是愚癡。

散亂眾生數息觀,數息要緊是數念珠,不必一定數呼吸,數念珠最要緊,散卵心以數念珠最要緊,尤其念十句佛數一粒,或是四句數一粒好數。要是念一句數一粒,心跟著手動;最好四句十句,再不然就念大悲咒,念一遍數一粒。最好的數息觀數念珠。

第五、多障眾生念佛觀,求佛力加被,不可思議的。

四念處觀、五停心是三世諸佛修止觀修定慧入門的要法。四念處是觀、五停心是止,不外止觀二門,其中還有融通的。大乘的止觀,天台小止觀、那是綱要。小止觀表解是修行止觀的分項系統列表,也是較比容易看。二十五方便有空再講一講。研究戒律,有時候把犯戒的緣都背,在修行時知道教犯戒的緣不具足。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證法師的開示

有人問:

佛陀是講「三淨肉可以吃啊?」可是後來又講「食肉者,斷佛性慈悲種子」為何會如此呢?

道證法師回答:

其實,這句「食肉者,斷佛性慈悲種子」並非後來才講的,是佛出城道,講《梵網經菩薩戒》時,就已經這樣講了。

不過,因為有許多的眾生,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契入佛性的大慈悲,並不是一下子就能發起菩薩心。還有很多凡夫和小乘的根基,貪欲、貪食肉的心很重,所以佛才委屈婉轉的,說「三淨肉」、「五淨肉」等等。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大學教授,也無法對幼稚園的學生講微積分,所以也只好遷就幼稚園的程度來講基本的算術。同樣這個道理,佛所講的法,為了遷就眾生的根基,有「不了義教」,有「了義教」。

所謂「不了」,「不了」就是還未講到徹底圓滿;而「了義」就是講到徹底明瞭、徹底圓滿。

佛在入涅盤之前,交代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佛的教典裡面,遷就根基,有部分是「不了義」,但是佛希望我們依從「了義」教。

因為有很多人會抬槓,說「佛在世時,比丘他們去托缽明明都是吃肉;你們學佛為何這麼固執,一定要吃素?」

其實,他所看的經典可能很少,可能只侷限在小乘的經典。所以不了解佛陀的教育,「循循善誘」、「漸次而進」,到後來就說「完全不可以吃肉了」。

後來,到了講《楞伽經》的時候,就說出來「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佛到了講《楞伽經》的時候,就把前面所制的方便除掉了,說:「開除方便,一切悉斷。」就是要大家斷掉食肉的習慣。

佛直到講《楞伽經》的時候,就說「視一切眾生,由汝憶子,是故不聽(ㄊㄧㄥˋ)令食子肉。」就是說,佛把一切的眾生,當作唯一的兒子,所以不允許。「是故不聽(ㄊㄧㄥˋ)」就是不允許,「令食子肉」就是吃親生子的肉。吃肉,就是吃到佛子的肉。

到講《楞伽經》的時候,佛跟大會菩薩說:「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者十種。經云此經,一切種,一切食,開除方便,一切悉斷。」這是在《楞伽經》第四卷講的,《楞伽經》第四卷有〈不應食肉章〉。

另外,還有一部經,叫做《入楞伽經》,它的第八品叫做〈遮食肉品〉。講到「食肉者有無量果,諸菩薩摩訶薩,修大慈悲,不得食肉」,並且一一說明,食肉和不食肉的罪過和功德。

另外,《楞嚴經》第六卷,在〈第二決定清淨明誨章〉,也有講「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身,本無命根。」這是佛向阿難及我們未來世的大眾解釋。為了委屈婉轉、順應眾生,以及當時的帝狀況,不得已讓比丘食五淨肉,再等待大家因緣成熟。可是,「五淨肉」是佛用神力化身的,本無命根。

在《楞嚴經》中佛特別交代,末法中有很多鬼神,熾盛於世間。他們說「食肉,得菩提路。」佛警告我們,這是大羅剎,不是佛弟子。

佛在《楞嚴經》中特別交代「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佛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斷除殺生、食肉的心,其實不可能超出生死輪迴的;縱使是修禪定,假如沒有斷除殺心,一定會墮落入鬼神道。有的做大地鬼,有的做飛行夜叉,做鬼的元帥;或者,下品的做地行羅剎。這些鬼神也有他們的徒眾阿!各各都說他們是成無上道。佛先警告我們,說在他滅度以後,末法當中,有很多這樣的鬼神熾盛在世間,跟大家講說吃肉沒關係,吃肉也可以得菩提路。佛說,要我們注意,吃肉的人,縱然看起來好像很有智慧,好像心開像得個三摩地的樣子,其實都是大羅剎,他們連自己的生死都保不住呀!命終一定會沉入生死苦海,這樣,根本不是佛弟子。

對不起!諸位菩薩,這段話是為了怕大家直接聽經文聽不懂,所以把經文用比較淺白的話來表達,最好大家能夠直接讀經文。

到了佛講《大般涅盤經》特別交代迦葉(ㄕㄜˋ)菩薩「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ㄊㄧㄥˋ)聲聞弟子食肉」。也就是講到《大般涅盤經》,佛再也不允許聲聞弟子食肉了。

「若受檀悅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像。」佛講《大般涅盤經》的時候,交代迦葉(ㄕㄜˋ)說:「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佛把話講的很明白,以前方便說的三種淨肉,十種不淨肉,都是因為遷就大眾根基,不得已漸次而制的。後來,就明令頒布,「從今日始,不聽(ㄊㄧㄥˋ)聲聞弟子食肉」。不但如此,如果有施主送肉給聲聞弟子,佛交代聲聞弟子,應該要觀「那個肉,即自己親身兒子的肉」。

佛在《央掘魔羅經》說:「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我們講這段話,目的不是要大家回家就展開革命,強迫每一個人都不食肉。要明白,即使是佛陀本人來到這個世間,也是委屈婉轉的,從三淨肉,五淨肉的方便開始,等待眾生因緣的成熟。雖然,教大家不吃肉,開顯佛性,才是他徹底圓滿的意義。可是眾生根基不成熟,佛也只好委屈婉轉。

錄自《永不休診的救度──又名阿彌陀經要解解答》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世事起落無常,變化多端,就像鬧市飛揚的塵埃,又像互相衝擊、起伏不停的海洋波浪,那樣模糊無際,不可測度。體諒忍讓,柔順和諧,才是處世聰明靈巧的方法啊!無論身處何地,不可強求,宜隨順因緣,就當時情況,隨時制宜;一輩子也要滿足地、安分守己地過日子。

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

不可隱瞞良心,自知不好,仍繼續做著那些邪惡、害己害人的事情。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於別人的過失,不可到處張揚啊!與人交往應對,宜小心謹慎,切忌出口傷人,或因言語衝突而起煩惱;有困難或爭議時,動氣無益,宜耐心解決,或找機會好好溝通、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剛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 招愆多為狠心腸

自古以來,常見強硬的弓弩,其弦線很快折斷,鋒利堅強的鋼刀,其刀口亦易損傷。飛來橫禍,往往由閒話開始,繼起爭執;罪禍臨身,皆因心狠手辣,害人不淺。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其實,何必時常強分你非我是、我長你短呢?世間從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緣起如幻、無實自性的軀體,又怎可永存不朽呢?

喫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纔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吃點虧,讓幾步,於己實在損失不大,不妨接受包容;時移世易,盛衰很快轉移,試看春天柔美的綠柳景色,很快就被秋天怡人的黃菊所替代了。

華終是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

世人只顧追求身外的榮華富貴,忽略了自身的處境。其實,身外的榮華富貴,如夜中夢、如夏月霜,轉瞬消逝,但自身的生老病死苦,除了自己,有誰可以替代呢?

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瞋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

自恃聰明的人,苦心積慮所經營的權謀,最後結果,皆難逃自然的因果定理:阿諛奉承,為私利私憤,作惡多端的,必得惡報,守正不阿,行善積德的,必有善報。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鍾和氣二陳湯

麝有貴重的香,蠶有貴重的絲,因而命短,故此,無須過分追求與擁有,閒時不妨調養精神,清心寡欲,減少一點好勝鬥爭的心態吧。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富貴窮通日日忙

世人少悟,不知生前營謀所得,死後只能空手而往;大多數還未覺悟,仍在繼續營謀,天天鬧著悲歡離合,日日忙著富貴窮通的事情。

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請盡快停止爭強好勝吧!人生百年,就像做戲一場,不久鑼鼓聲竭,散場閉幕,又不知隨業流轉至何方所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聽聞容易實心難,侮慢師尊總是閒,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工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閒,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

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大守護神又叫「本命佛」,是佛教密宗通過天干地支、十二因緣、「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相生,推出了有八位佛和菩薩保佑十二個生肖,故稱為「本命佛」,也叫八大守護神!佛教密宗本命佛是千年以來人們所供奉的護法善神,能使眾生逢凶化吉、事業順利、健康平安、家庭如意。

人的運氣本有盛衰之別,人們在面對不可知的命數時,往往顯得茫然無助。一直以來人們都有「男戴觀音女戴佛」的誤區,但您可知道據佛經記載,每個人從先天一生下來就有位菩薩或佛在守護您,所生之日與有緣之佛結緣,被稱為「本命佛」!

屬相不同本命佛也不同,屬相不同性格也不同,性格是決定運勢的關鍵。本命佛主要是命裏面缺少什麼補什麼,佩戴者能夠濟財護身保平安,尤其本命年、逢九年時能打通流年關節,疏通流年運勢,逢凶化吉,離苦得樂。

生肖為「鼠」的人本命佛是千手觀音菩薩。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是我國民間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千手觀音是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

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千手觀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徵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

千手觀音為觀音部果德之尊。「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的智慧圓滿無礙。根據《陀羅尼經》雲: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願求。

千手觀音是大慈悲的象徵,當您佩戴時她能夠默默的保佑您度過各種難關、消除各種病痛,當您運氣旺時,能使您更加輝煌,當運氣低落時,能夠消除各種障礙,化解各種災難,使您順利度過關口,達到一生幸福、平安吉祥。

因此鼠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千手觀音菩薩之本命佛法像,必使事事順心,心想事成。

千手觀音生日:農曆二月十九

生肖為「牛」和「虎」的人本命佛是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名號的梵音是AKASAGARBHA,他的密號:庫藏金剛。虛空藏菩薩為三世諸佛第一輔臣,功德浩蕩遍滿虛空,智慧無邊恒沙難喻,忍辱心如金剛,精進猛如疾風,具足一切三昧。為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一切人天所應供養。

當知一切佛子學佛無不由戒入門,而戒律之考為虛空藏菩薩所專司。大抵六塵不染,日間尚易,夢中難免。而夢中犯戒即為菩薩考試。時至夢中無犯,戒斯成矣。持誦虛空藏咒,能助大定,加強憶力,促進心誦。

虛空藏菩薩具有賜予利樂的力量。「藏」表示無限福德智慧,「虛空」表廣大,《大方等大集經》指出:虛空藏如同富翁,相應困苦眾生,只要到她面前,即會施予救濟。因此,虛空藏菩薩是以濟度眾生為樂的菩薩。

虛空藏菩薩是誠實、富有的象徵。不虛不空是佛界的財神,當您佩戴時能夠使您避開破財、敗財的災難,使您財路暢通無阻,且能生財聚財,得八方貴人相助,遠離小人,人財俱旺。

因此牛年、虎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虛空藏菩薩之本命佛法像,可財源廣進,不虞匱乏。

生肖為「兔」的人本命佛是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名號的梵音是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古譯: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文殊菩薩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能、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徵佛陀智能的菩薩,稱「大智」。

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該本命佛能保佑兔年出生的人,增加創造力、開發力,使您在競爭中戰勝對手,使事業飛黃騰達。

因此兔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文殊菩薩之本命佛法像,能獲文殊菩薩保佑加倍,增長智慧,使學業事業順利,婚姻和諧,破除一切煩惱。

文殊菩薩生日:農曆四月初四

生肖為「龍」和「蛇」的人本命佛是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名號的是Samantabhadra。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幹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幹禪師憫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願王,《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

普賢菩薩是禮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象徵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默默的守護龍年和蛇年出生的人,使您實現最大願望,除掉各種小人,增加領導者的權威,使您人生如願以償,幸福美滿。

因此龍年、蛇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與之緣深的普賢菩薩之本命佛法像,能獲菩薩護佑,災邪遠離,延年益壽並有意外收穫。

普賢菩薩生日:農曆二月二十一

生肖為「馬」的人本命佛是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稱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悲華經》中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後來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

大勢至菩薩,梵語稱「摩訶那缽」,現今在極樂世界,為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觀無量壽經》載,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

根據《觀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量,威勢自在,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眾生,免受邪魔所害。

大勢至菩薩能夠給您智慧之光,使您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事業有成,佛光永照,化煞化凶,吉祥如意,使您能夠隨佛光道路前進,發揮自我的一切智慧,達到理想的境界。

因此馬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大勢至菩薩之本命佛法像,將使一生聚財守財,順利平安。

大勢至菩薩生日:農曆七月十三

生肖為「羊」和「猴」的人本命佛是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階層的佛,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薩皆自大日如來所出,在金剛界和胎藏界的兩部曼荼羅中,大日如來都是居於中央位置,他統率著全部佛和菩薩,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大日如來依梵音可譯成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名稱出現在公元七世紀善無畏三藏翻譯的《大日經》裏。「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萬物,能利養世間一切生物,大日之光為不生不滅。「大日」之意勝於太陽。摩柯「為大,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譯大光明遍照,亦稱遍照如來。大日如來是遍照一切世間萬物而無任何阻礙的法體,眾德圓滿,智慧之光遍照一切處,無晝夜之分,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有情無情,都能受到恩惠,啟動萌生佛心,獲不可思議之成就。《大日輕疏》記載:「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開發眾生善根,乃至世間事業由之成辦。」

大日如來是光明理智的象徵,佩戴者能夠保護您,給您帶來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靈氣,取萬物之精華,勇往直前,光明快樂。

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大日如來之本命佛法像,必獲如來光明開啟智慧,成就一切事業,使貴人來助,鴻圖大展。

大日如來生日:農曆四月初八

生肖為「雞」的人本命佛是不動尊菩薩。

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依密教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不動明王為一切諸佛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就金剛胎藏兩部而分別其德,五方佛,各有三輪身。中央毗如遮那佛為自性輪身,金剛般若蜜多菩薩為正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所以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教令,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

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論漢地佛教或藏傳佛教,都重視修習本尊法門,又被稱作大威力不動明王或常住金剛。

不動明王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均能掃除障難,並不為動搖之意。不動明王顯現憤怒像,使侵擾眾生之邪魔畏懼而遠離,使眾生於修行路上不致動搖善念菩提心。

不動尊菩薩是理性的象徵,能夠默默保護您,能使您在人生的道路上知錯知過,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機遇,很好的利用自身的智慧,應付種種困境,使您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吉祥如意。

因此雞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不動尊菩薩之本命佛法像,必能受不動明王守護,使罪業遠離,一生順利,平安如意。

生肖為「狗」和「豬」的人本命佛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其名號梵音為amitayusa(無量壽)amitaba(無量光),別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觀自在王佛、甘露王。密號為清靜。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據記載,在很古的時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時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極樂淨土),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發了四十八誓願,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願望,而成為阿彌陀佛,現在仍在彌陀的西方淨土說經法,據說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夠避免一切痛苦。

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

阿彌陀佛代表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能夠默默守護狗年和豬年出生的人,通天智慧,擺脫煩惱,不疲不倦,與社會與家庭共創人生佛業。

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淨土世界的教主,以無盡願力誓渡一切眾生,不舍悲願,以無量光明照獨行者,業障重罪皆可消減,凡持其名號者,生前獲佛護佑,消除一切災禍業苦;死後更可化生其極樂淨土,得享一切安樂。

因此狗年和豬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阿彌陀佛之本命佛法像,則一生順利,逢凶化吉。

阿彌陀佛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其實是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因為永明延壽大師被公認為是阿彌陀佛再來,因此以此作為阿彌陀佛的生日。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上,凡是有主的財物,不管有形、無形的,都不能私自取用,否則就是偷盜的行為。

偷盜就是不予而取的意思。世間的財物,有的是公眾的,有的是私人的。公眾的物,例如太陽、空氣、海水、公園、馬路等,這是大家共有的,隨眾共享不會犯法;反之,有主的、私人的東西,沒有對方應允給予,就不能取用。

在佛教戒律裏,最容易違犯的就是偷盜戒。日常生活裏,那怕是順手摘下別人花園裏的一朵花、擷取果園裏的一粒水果,甚至一杯茶,對方沒有說可以喝,都不能動用。尤其機關裏,公家的汽車固然不能私自動用,即使是一個信封、一張信紙、一支原珠筆,既是公家的,就要用於公眾事務上,否則即是犯戒。

當然,犯戒也有輕重之分,所謂輕戒、重戒,也要看你偷取的東西價值而定。如犯輕戒,可以懺悔、認錯,或者賠償了事;如果是重戒,就不是輕易懺悔就能減罪的了。

茲將日常生活中常犯的偷盜戒,列舉如下:

一、貪汙是盜戒:凡是公家的、國有的、他人的尋物,我利用權力、機會,私自非法獲得,不論多少,都名之為貪汙。不貪汙,就是持守不盜戒。一個清廉不貪汙的官員,才能受人尊重;反之,沾上貪汙之名,一生名譽掃地,人格也會被玷污。

二、分賊是盜戒:賊,就是以不法手段取得之不光明、不清淨的財物。錢財,有的是淨財,有的是不義之財;得之不義,就不是善財、淨財。假如有人非法獲得,因為怕你洩密告知他人,因此分你一份,你分取賊物,就是犯了偷盜戒。

三、侵佔是盜戒:本來是你的財物,我據為己有,例如佔用你的土地,侵用你的物品,冒用你的名譽、關係而獲得利益等,都是犯了盜戒的行為。物各有主,尤其現在倡導智慧財產權,如果你侵犯他人的著作版權,就是侵佔他人利益,一樣是犯了盜戒。

四、搶劫是盜戒:趁火打劫,固然是嚴重的盜戒;山間的盜匪、海上的流寇,不管是預謀強盜,或是臨時起意用強迫的手段取得財物,都是犯了盜戒的非法行為。

五、仿冒是盜戒:現在社會上各種商品都講究商標,智慧屬於財產權,不可以仿冒。政府對於民間人士發明的一些用品、工具,也授予所有人專利權,他人不能仿冒。如果仿冒商標、發明,甚至抄龔別人的著作,也都是犯了偷盜戒。

六、吞沒是盜戒:他人存放的物品、寄放的金錢,時間久了,沒有歸還,即是犯了盜行。如果他人托我轉交財物,我從中扣取一點,或是悉數吞沒,都是犯了盜戒。即使撿到東西,也要公告招領,如果私自留下,也和吞沒一樣,犯了盜戒。

持守盜戒,就是不要侵犯別人的財物。我人對於別人的生命,固然不容侵犯,別人的財物,當然也不能侵犯,否則犯了盜戒,不但法律不容,因果也是絲毫不爽。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