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光大師常說,要救這個世界,只有普勸世人深信因果,如果大家都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起心動念就會收斂,天下自然太平。真正深信因果、積善修福,即使遇到大災難,共業中還會有別業。所以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真正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2.          一個人最難的,就是把恩怨拋開,造業都是從這裡開始。如果不能夠徹底放下,冤業愈結愈深,等到緣成熟的時候,一定會再繼續受報。

3.          古德教我們「聞謗不辯」,世間自有公道,何必辯白!這是一個仁人君子的胸懷。「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讓時間去澄清事實,俗話常說「日久見人心」,應當學忍辱仙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礎。

4.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過去世造的業果,所以要心平氣和,逆來順受。知道逆緣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惡業。如果不能夠忍受逆緣,起怨恨心,造的業就更深了,所以「忍讓」很重要,什麼都要能忍,什麼都要能讓。

5.          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報,人與人都有過去世的因緣,人家侮辱我,只要心平氣和的承受,一切業障都能消除。

6.          真正深信因果,就不敢起惡念。看到兩個人不和,我們心裡明瞭這是他們的業報,不必打抱不平。自己遇到逆境、吃苦受罪;要知道逆來順受、隨緣消業,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則冤冤相報,只有愈來愈慘烈。存心要仁厚,別人對我不好,自己還是保持清淨、快樂,如果怨恨在心,將來一定有苦報。

7.          往生不是那麼容易,要看看自己的心行與阿彌陀佛有幾分相應?如果互相違背,破壞正法,決定墮落。我們不入佛門,還不至於造這些重罪;一入佛門,造許多重罪,往往自己都還不知道。

8.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上,道德比法令規章更要殊勝。

9.          領導人要使大眾敬畏你又喜歡你,光靠權勢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福報才能夠服人。所以我們看一個成功的主管、長官,即使是離職以後,部下還會時常慰問他、懷念他。

10.      帶人是要帶人心,時時處處都為大眾作表率典範,部下才能心悅誠服。所以不拘小節的人,不能當領袖。

11.      領導人有三種:第一、以德服人,部下對他心悅誠服,前途寬廣無邊。第二、倚賴前世的福報,眼前看他作威作福,等到福報享盡,一定要受苦、墮落。第三種人運用權術計謀,欺壓下面的人,一旦靠山垮臺,自己立刻就會遭受慘烈的報應。這些我們多讀歷史,都能夠看得到。

12.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13.      同修們近來在念佛或研究經教,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不但是個人之福,亦是地方、社會、國家之福。

14.      淨土經論古時只有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一論是往生論。前清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稱淨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特取首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附於四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

15.      無量壽經中多次提到德遵普賢大士之德,可見淨宗的菩薩,皆是圓修普賢法門,殊勝無比。

16.      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不僅是楞嚴的中心,楞嚴的精華,的是楞嚴之心經,亦是如來一代時教大藏的心經。若不深入經藏實難體會。

17.      大佛頂:比喻真如自性,自性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諸法皆由此變現而生。

18.      悉怛多般怛羅:是梵語,譯為白傘蓋。白是一切色之本色,唯有白才能顯示無量色彩,傘蓋表防止污染。所謂的污染是指心裡污染精神、思想、見解等污染,如華嚴經中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等是。如何離開污染,得到一切清淨,此經是最好的方法。

19.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如來果地智慧究竟圓滿,一切諸佛所證智慧皆悉平等,故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海喻心性,眼喻智慧,唯有清淨心,智慧眼,才能照見諸法實相。

20.      本題是從教化對象而建立,顯示經典之功德利益。阿難及性比丘尼為所有學佛人的代表,阿難表多聞,無定,歡喜求解而不認真修行,有解無行難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貪愛。迷於五欲六塵,無有出離三界之心。我們學佛,若沒有出三界之心,心口不相應,財色名食睡,樣樣都放不下,這是我們學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經即為專治此病之良藥。

21.      得菩提心入知海:此句是所得利益。菩提心是正覺心,正覺心起用,即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故稱正知。海是比喻智境廣大不可思議。

22.      如來是自性覺,密因是根中之性,了義是稱性起修。

23.      母喻能生,十方諸佛如何成佛,皆是由此成就,故稱佛母。此是指五會楞嚴陀羅尼神咒。現在此章,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即是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由此可知,彌陀名號即是十方佛母無上神咒,稱念功德不可思議。

24.      上上根熟眾生修行,從初發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真正明白念佛意義,死心塌地老實念。大勢至菩薩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25.      「灌」是十方如來慈悲加持,「頂」是凡夫成佛至高無上的法門。佛菩薩大慈悲加持傳授成佛的法門。將一生成佛的修學方法傳授於你,稱為「灌頂」。如果我們至心受持念佛圓通章,即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真實的灌頂。

26.      經題中大字:非大小相對之大,是對心性的讚詞。「大」喻眾生心,為什麼不說是佛心呢?因為若說佛心,凡夫自以為無分,說眾生心則人人自覺有分。

27.      世間法即六道輪迴之法,出世間法即是聖人之法,即出六道輪迴之法。不論世出世間法皆一心之所變現,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般若經即是「實相」,諸大乘經中之「佛性」,「圓覺」,「真如」等。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之別名。

28.      佛法之難,難在離相。眾生無始劫來,習氣很重,處處分別執著,不能離相。佛說法四十九年,眾生不能契入真如,實因處處著相。不執著名相才能解真實意,故眾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

29.      宇宙本體為何?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變現,心是能變,宇宙是所變,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無處不在。佛法教我們認識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萬法的真正主宰。

30.      迷人與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識中念,只是種種善根。若念到功夫成片,亦能往生。悟人一句彌陀,則盡虛空法界,與十方如來相應。一句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法都在其中,無量光明神通智慧盡在此一句名號,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句佛號能與十方諸佛產生共鳴,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31.      本經經文雖不長,但確實為大經大教,是對根熟菩薩而說。凡夫一生決定成就往生西方,是為大行,一生圓滿菩提,故為大果。

32.      善導大師云:九品乃為凡夫遇緣不同而有差別,念佛不但往生有分,上上品往生我們亦有分。

33.      「佛頂」表殊勝妙法,華嚴如佛全身,此經「楞嚴」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而本章為楞嚴經之中心,故為頂中之頂,無比之極勝稀有絕妙,能令凡夫當生成佛之不可思議大法。

34.      依修直趣無上菩提,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最勝之修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必藉其他方法幫助,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自得心開,是其最勝之成就。其他方法,達到明心見性,很不容易。此法人人能修,皆能念到自得心開。怕的是不肯念,不如法念,所謂不如法念即是不老實念,還要加一些禪、咒、教等其他的雜行,都叫不老實。老實人一句佛號念到底,大勢至菩薩依此法而修行成就。五十二同倫表五十二階位,每一階位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都依此法得成就,這條路是最快捷、最圓滿的成佛大道路。

35.      佛頂上有一肉髻為三十二相之一,叫「無見頂相」。為何叫無見頂相?因為佛頂放光,故佛頂真相為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以佛之無見頂相,顯此法最勝,表念佛「執持名號」,唯佛究竟,非他能了。今能說能聽,還聽得明瞭歡喜,實蒙十方諸佛本願威神現前之加持。

36.      「正因佛性」即一切眾生之本性,一切有情無情,包括一切動植物礦物皆有。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它是一切法之本體,一切法都是由此流露而出。故華嚴經云: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為一切法性體同,故為同一法性。

37.      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是因為佛見到一切眾生的真性。我們何時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同理,見一切眾生皆善,自己才是純善。

38.      佛法教學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即是生死輪迴之本。

39.      一切法皆是本性所顯,故不分別不執著,隨拈一法皆是本性所顯,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40.      「真心」即是「如來密因」,能用真誠心修行便能很快成就。

41.      所有大乘修學,皆不可離密因,即是真心。何謂真心?離心意識謂之真心。何謂離心意識?見色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即是真心。一有分別執著即是小乘法。

42.      交光大師於楞嚴正脈中云:「捨識用根」。何謂捨識用根?不分別,不執著,不用眼識見,而用見性見,不用耳識聞,而用聞性聞者,是也。

43.      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故一聞千悟。唯修行不夠精進,定少慧多,不能證果。富樓那尊者,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故雖修行證果,於楞嚴會上仍不能契入。

44.      智慧與聰明不同?世間人有聰明沒有智慧,這種聰明,佛法稱之世智辯聰。「智慧」是由真心流露出來的,「聰明」是由意識起用的。般若智慧即是真心起用,如此便能於一切法得正知。

45.      權小修行,權是權教菩薩,小是二乘人。若由事相起修,則很繁雜,須歷三大阿僧祇劫。此是不悟密因了義,若能徹悟,則可一生成佛。若能於一切境界捨識用根,即是從根本修。

46.      解六結不易。解了一個動才是靜,靜是定,定有深淺,淺的還出不了欲界,深的定才到四禪八定,依然不能出三界。其他大乘人解六結越三空,全憑自力,唯念佛法門依彌陀本願威神力加持容易成就。

47.      古來祖師大德所訂之早晚課誦,因眾生之根器不同,已很難對治現代眾生之習氣毛病。淨宗學會新訂課誦,早課誦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希望以佛願啟發自願,誓與佛同心、同願。晚課誦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誓依佛教誨,與佛同解、同行。

48.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有三十二應,凡夫亦有相似相,三十二應就是講經說法,對於不同人,用不同的方法開示,故無有定法可說,隨眾生根性利益不同而定。

49.      一分修持就有一分成就,一分收穫,有十分修持就有十分收穫。

50.      世尊於楞嚴會上,請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為娑婆世界眾生抉擇法門,文殊以「返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最契此土眾生之機,說明「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娑婆教化眾生以音聲最恰當。孔子之教學與世尊之教化皆以音聲為教學手段,中西二大教育家之理念相同,可見文殊菩薩之選擇,不無道理。但為何選擇耳根圓通而不選念佛圓通?如果世尊要文殊菩薩為法界眾生選擇法門,則非念佛圓通莫屬,因念佛法門的契法界一切聖凡之機。我們若能以「返聞自性」的方法來念佛,則必能往生實報莊嚴土。

51.      首楞嚴與念佛法門有何關係?楞嚴的精華在耳根圓通與念佛圓通;又觀音、勢至為西方三聖中之二大菩薩,故知其與念佛法門關係之密切。

52.      倓虛法師說,他一生親見念佛預知時至,立化坐脫自在往生的,就有二十多人,聽說的就太多了。禪宗大德,參禪得定的有,但「明心見性」開悟的則沒聽說過,故其修學成就難易可知。

53.      文殊菩薩選擇耳根圓通,正顯觀音與此土眾生特別有緣,故云「家家觀世音」。若能以「返聞自性」用在念佛,更為了義中的了義。念佛法門契合法界眾生根器,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念佛一法,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其他修行方法,要證小乘初果都很難,何況深位。我等今日能聞此念佛法門,又能生歡喜心,欣然奉行,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種的善根,現前蒙諸佛本願威神冥顯加持,機緣非常難得!

54.      成佛要三大阿僧衹劫,是由證得初果須陀洹算起,也就是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錯誤的見解︶。見惑可歸納五大類:身見:即執著身是我。邊見:即現代人所說的相對論,一切法相對存在等見解。見取見:是為果上之成見。戒取見:即因上的成見。邪見:除上述四種之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皆屬之。故末法凡夫障深福薄,欲出離三界,圓證菩提,非此帶業往生之念佛法門,難以成就。帶業往生,是此法門最殊勝處。

55.      這句佛號,念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何在?在於心口不相應。若能心口相應,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念到心佛相應,則品位更高。這句名號是真如本性的德號,常念即將真如本性念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執持名號老實念,就是從性起修,和其他大小乘從事相上修,大不一樣。那是從心意識修,是染修,不清淨,所以見性難。念佛人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易修易成,往生就是證果。故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四土是唯心淨土。往生證果是本有的恢復,不是新的事證。

56.      何謂分證諸聖?聖揀別不是凡夫。須陀洹是小乘中的小聖,阿羅漢是小乘中的大聖。就斷惑程度而言,圓教初信同小乘初果,七信同小乘阿羅漢,八信、九信同緣覺辟支佛。初果、初信算是佛法裡的一年級,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園,從來沒有機會升到一年級。今天我們遇到念佛法門,這個機緣太殊勝了,就看看我們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往生淨土。圓教初住至等覺都是分證,惟有成佛才是圓證。

57.      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根是五根︵信、進、念、定、慧︶五力︵由根發出力︶,是深植佛種,培育修學的根基。

58.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初住菩薩即是真佛子,十信菩薩屬異生性,尚未成為真佛子,就好比預備班。十信位滿,才能升入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與佛心行相應,所以稱佛子。

59.      十行:十行菩薩從十住,位滿進入十行,破十品無明,道力智慧成就可觀,有能力代佛教化眾生,此階段廣六度而行佛事,度眾生就是度自己。

60.      有同修說自己的命不好,命運是可以改的。改造命運最好的方法,就是發願學習講經。講經說法不難,難在不肯發心。講經說法就是將身心奉獻給佛菩薩,奉獻給一切眾生,如此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現在國內外處處皆缺乏講經人才,所以大家果能發心講經,以功德無量莊嚴身心,命運自然轉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