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用「了凡四訓」、「陰騭文」、「感應篇」做基礎,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習氣,如果讀「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對於這些道理也講得很多、很明白。所以我們要感念夏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的恩德,如果沒有這個會集本,淨土法門雖然好,還是不能夠發揚光大,利益廣大眾生。這些事實,等到我們對於經典義理愈透徹,就體會得愈深刻。
2. 「無量壽經」會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慈舟法師的科判與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李老居士眉註雖然簡單,重點都已經標明清楚,對於學習講經的人,的確是難得的好本子。
3. 佛門中講「發露懺悔」,是向大眾說出自己的過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說別人過失,一年當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結夏安居圓滿日,稱為「自恣日」。這是佛陀的制度,非常圓滿。
4. 平常我們說別人過失,絕對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邊,這是「規勸」。儒家教學,老師規勸學生,也是要關起門來訓誡;學生聽後獲得利益,心裡覺得很感激。公開說別人過失,善根深厚的人會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懷恨在心,尋求報復,將來冤冤相報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舉止,自己要小心謹慎,俗話常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5. 我們看佛經,一定要能夠體會言外之意。普賢行願品裡面說,要以清淨身語意修禮敬,換句話說,心不清淨,不管什麼形式,都不是禮敬;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禮敬。所以佛法重實質,實質就是日常生活、待人處世的起心動念。懺悔也是如此,懺悔最重要的是知道業障從無始貪瞋癡而來,表現於外,就是身口意的造業。我們能夠內斷煩惱,外淨三業,這就是真懺悔。
6. 修行的效果,我們自己可以明顯的覺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見與經典漸漸相同,就開智慧。智慧開後再看佛經,跟從前絕對不一樣,從前看的只是表面,現在能夠深入體會弦外之音。佛法實在講,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說不出的,要有悟處,才能夠體會。有悟處就有真實作用,作用是消業障。業障消除,往生決定有把握。
7. 看到別人有過失,必須是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規勸,而且勸不要超過三次,以免結冤仇。與大眾相處,心地要保持清淨、平等,道場是佛菩薩建的,誰不如法,佛菩薩自然會遷單。即使是離開道場的同修,我們還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安排。
8. 真正用功,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護自己清修的環境。
9. 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經上說,有機會聽到淨土法門、無量壽經,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還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情執沒放下。如果我們還是放不下,空過這一生,來生恐怕要再經過無量劫,才能夠遇得到這個稀有難逢的機緣。
10. 印光大師教我們,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想想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去,心地自然就清淨。
11. 佛法常說「生死事大」,我們不是今生才想要解決這件大事,過去世我們也想過,但是一直都無法解決。這一生我們又想到這個問題,但是世緣放不下,對於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壞善惡總有貪戀,所以雖然念佛,還是不能達到往生的標準。
12.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能夠獲得大家的尊敬,沒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我們每個人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毛病、煩惱、習氣,能夠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國古人「懸樑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習氣,否則要想成就,非常困難。
13. 世間人恩怨複雜,有愛有恨,今天兩個人再好,明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愛得愈深,恨得愈重。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會清淨。
14. 我們能夠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對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裡才能平靜,真正相信佛菩薩的安排沒有錯。正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管好、壞境界統統都接觸,在裡面磨練自己的清淨心,處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起瞋恚,這是真正修行。如果對於喜歡的生貪愛,不喜歡的就起瞋恨,這是造輪迴的業因。所以華嚴經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只有自己一個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薩示現來度化我們的。
15. 凡夫不能不起心動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動念是錯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錯,因為善、惡是相對的,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換句話說,還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輪迴的業因。俗話說「凡事憑良心」,憑良心也是造六道輪迴的業。
16. 佛佛道同,相好莊嚴也相同,所以不論是拜千佛、萬佛,都要口念佛、身禮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對阿彌陀佛。
17. 清淨心是功夫,經上常說「善男子、善女人」,什麼時候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們看所有的眾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自己就是了。所以經上常說:佛看一切眾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諸佛也是凡夫。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境界隨時都是跟我們自己的心念而轉變的。
18. 向善知識求法,要存真誠心、恭敬心去求。沒有真誠恭敬的心,善知識怎麼說,我們也不會開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這是「因」,以真誠、恭敬心向善知識請法,這是「緣」,因緣成熟,自然有成就,兩種條件都不能缺少。
19.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我們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為一個人的權勢、財富、事業,總是會有失去的時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過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們要積德修善,才會有真實成就。
20. 真心顯露,是圓教初住以上菩薩的境界,在淨宗來說,則要有一心不亂的功夫,才能做到,我們凡夫學也學不來,這是需要真正修持。雖然如此,但是我們仍然努力朝這個目標去學習,也就是當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要把分別執著儘量放淡,實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號把它壓住。
21. 修行要在人事環境裡面把煩惱習氣磨掉,在順境的時候不生貪愛,逆境不生瞋恚,順、逆境界都是增上緣,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22. 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實實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簡單,就愈適合眾生的根機,也愈契合實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談闊論,實際上做不到,說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過妄想而已。
23. 娑婆苦海,種種的阻礙、困難在所難免,只要能夠忍耐,障礙自然就會消除。所以六度裡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積功德、種善因。「忍耐」是保持功德,無論處在順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積的功德往往會前功盡棄,一定要忍耐,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
24. 我們平時用功念佛,到臨命終時一定要做到「心不顛倒」,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的,決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學佛,也不會墮惡道;因為墮惡道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去的,沒有一個清醒的人會到三惡道去。所以我們平時,就要確實做好持戒念佛的功夫,以免臨命終時手忙腳亂。
25. 如果我們不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就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創造命運。我們起心動念不斷造惡業,卻想要得到善的果報,希望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時時迴光返照,檢點自己,才能夠改造命運,如願以償,過得自在安樂。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
26. 學佛最重要的是能夠分辨善惡、是非和真假,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淨,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27. 想念阿彌陀佛的人,是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大智慧,再過不久,就要到極樂世界成佛去。
28. 菩薩能夠在貪境中不起貪心,瞋境中不動瞋恚,是因為他有遠大的志願、正確的目標方向,所以能夠忍人所不能忍,在境界中不為所動。又能夠精進用功,不但自己修清淨心,更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的幫助眾生,不求回報,行人所不能行,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
29. 凡夫有情見、有成見,看到喜歡的就貪愛,不喜歡的起瞋心,所以對於事實真相看不清楚,有錯誤。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對於順逆境界還有一絲毫的牽掛,這些情見,都會障礙我們真實智慧。所以一定要發心利益眾生,弘揚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對於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絕對不起心動念,這就是「照見」,是真實的功夫。
30. 我們能夠真正相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應該時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沒有完全放下,是不是還有憂慮牽掛?必須作到「萬緣放下」,才算具足信願,現在雖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日常生活已經充滿著極樂世界的氣氛。
31.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樂,遠離一切苦惱,不老、不病、也不死,時時都有三寶加持,諸佛護念。所以要有信心、有願力,認真念佛,十方諸佛都會加持我們,不但體質、相貌會改變,再大的業障也決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驗自己修行的功夫,從相貌、體質上,都可以看得出來。
32. 我們現在修清淨心唯一的辦法,就是老實念佛,用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念。這一句佛號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復自性。心地清淨、性德流露,我們就會有莊嚴的相貌和健康的體質。
33. 清淨心最合乎自然。心裡打個妄想,障礙自性功德,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破壞自然生態」。
34. 古人心地清淨,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何等的悠閒自在。現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還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團團轉,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從這裡我們細心去體會,才知道心地清淨,法喜充滿,是真實的快樂。
35. 菩提道上沒有人能夠障礙我們,只有自己障礙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想錯,一個行為做錯,就很容易墮落,所以要時常自我警惕。
36. 人生苦短,生命危脆,從一個傷風感冒,我們都可以體會這個身體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間,為什麼還要造業呢?財富再多,權勢再高,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為什麼不利用機會修善積福?聰明人當財富從眼前過的時候,就會運用智慧,支配妥當,作利益眾生的事業,這是修福;沒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當,反而會造業。所以「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我們應該細心的體會。
37. 萬萬不可以騙人,騙人是妄語。當然,更不能夠欺騙自己。
38.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常看到別人的過失,就要認真的反省、懺悔,自己已經跟清淨心違背得太遠。
39. 佛教我們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鏡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雖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絕對不動心,這就是「定」。「戒」是我們平常待人處世,有自制的能力,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舉止言行都有分寸。
40. 一切眾生都有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煩惱,證得圓滿菩提。但是我們要知道,菩提與煩惱差別只在迷、悟之間而已;覺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迷惑的時候,菩提就是煩惱,兩者是一不是二。煩惱雖然無量無邊,終究是虛妄相,我們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面,一切的妄想、煩惱,自然會消除。
41. 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為不知道佛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發心,立刻就會得到真實圓滿的福慧,從業障凡夫身,轉為乘願再來的大菩薩,真正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42. 修行最難的,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這是致命傷。菩薩比我們聰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過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業愈造愈重、愈積愈深,等到果報現前,自己實在無法承受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
43. 惠能大師說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見亦不見」,見的是自己的過失,不見的是別人的過失。又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煩惱起現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樣的清淨平等,怎麼還會看到世間過?這些話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才說得出來。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常常起現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進步就覺得貢高我慢,這些都是業障深重的表現。
44. 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們既然發心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就更應該苦學,每天嘻嘻哈哈,不會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認真的學習。
45. 我們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聲佛號是成佛的因;看見眾生可憐,想要修布施,這是菩薩因;起貪瞋癡是造三惡道因。所以無量劫來,我們每個人十法界的因統統都具足。因要遇到緣才會形成果報,那一種緣比較強,那一種因就先成熟,先受果報。「因」是過去生所造的,今生無法改變,但是「緣」卻掌握在我們手中。今生希望得善報、不受惡報,就要斷絕惡緣,努力加強善緣。所以成佛、成菩薩,或是六道輪迴,權力都在我們自己,與佛菩薩、閻羅王沒有關係,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46.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誰定的?還是自己定,佛菩薩、閻羅王沒有能力為我們定。所以我們希望生活過得幸福快樂,就要謹慎種善因,避免造惡業。不但惡行不可以有,惡念也不可以有。
47. 所有的災難,都是由煩惱感召而來的,沒有煩惱的因,就不會有災難的果,所以消災免難要從斷煩惱作起。
48. 忍辱對治瞋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49. 貪圖佛法將來生三善道,還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們斷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50. 世、出世間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礙挫折,世尊當年成道,還要受三月的馬麥之報,更何況是佛以下的菩薩、祖師大德們,每個人弘法利生都曾經遇到許多障礙。以禪宗六祖為例,當初五祖傳法給六祖的時候,六祖才二十四歲,雖然一個字都不認識,卻為無盡藏比丘尼講解一部「涅槃經」,幫助他開悟。可見得當時六祖已經有能力教化眾生,但是還是到獵人隊躲藏十五年,避免種種的嫉妒障礙。所以一生過得很平靜,沒有經過考驗的人,很難會有大成就。
51. 修行人的心地清淨,眼睛明亮,充滿智慧,自己有一個目標,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能夠專精行道,安樂自在。
52. 佛經上說造五逆罪一定會墮三惡道。五逆歸納起來,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我們想要斷三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能夠這樣觀照,煩惱就不難斷除,至少也會淡得比較快,減輕修行障礙。
53. 傳道之法:除了講經以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沒有別的廢話。
54. 學佛最低限度要能夠自求多福,換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和邪正。
55. 即使是發心修行、度眾生,如果發的心不真、不純、不專、不精,修行還是不能夠得力。
56. 我們今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了生死、脫輪迴,而且只有淨土法門,才可以幫助我們究竟解脫。然而必須要具備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的人,才能真正相信這個法門,依教奉行,三種條件缺一種都不可以。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聽經聞法,對淨土法門深入了解,斷除一切疑惑,這是極為稀有難逢的因緣,如果能夠真信切願,必然永脫輪迴,究竟圓滿成就。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無盡深廣的恩德,沒有人能夠比得上。
57. 在一切善惡順逆境界中不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清淨心,也是定力。能夠時常保持這個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動。
58. 真正做到「淨念相繼」,修行功夫自然就會得力,讀經、研究教理都會開智慧,明白如來所說真實義。
59. 對治起心動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訣,只在「老實」兩個字,正如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只有專信、專念一句佛號,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60. 世間的拉雜事,都是脫離三界、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我們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並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裡沒有牽掛。世間的善惡、是非,佛法、非佛法,都要從心裡真正放下,專念一部經、一句阿彌陀佛,這一生必定圓滿成就。
61. 我們念佛一定要心裡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彌陀佛當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會成功。如果心裡真的有佛,口裡念不念都沒關係,只要有真信、切願、老實念去,一定會成就。
62. 我們白天念佛不間斷,晚上也不能間斷。晚上睡覺胡思亂想,是因為沒有把佛號放在心上,如果心裡真的有佛,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念佛自然不會間斷,往生才會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說,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是我們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將來往生就靠不住,換句話說,雖然有信願,但是不專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願專一,無始劫來再重的業障也能夠消除。
63. 凡事都要勤奮、努力的去作,才會有成就。
64. 我們修行嘗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夠深,所以佛經上說,大乘菩薩的善根只有「精進」一項,精進才會有成就,鬆懈散漫的態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65. 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實踐」。所以對於佛法的道理,我們必須真正去做,才能夠體會它的好處,以及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如果體會不到,表示我們沒有認真去做,所以沒有真實受用。
66. 金剛經云:「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夫四相具足,所以定業很難轉變;只有心地清淨、破除我執,才能夠消除業障。凡夫所有的過失,都在於有個「我」,有「我」就四相具足,自私自利,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以會招來魔障。認真修行、心地清淨,欲望很淡泊,什麼妖魔鬼怪都不能障礙我們。
67. 真正修行人,縱使受業報也會愈來愈輕;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定業是決定無法轉變的。
68. 眾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眾生,也統統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拿出真誠心、恭敬心認真修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69. 身體不好是業障。我們身體不健康,表示業障沒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運才能轉變,業障才能消除。修行要發大心,如楞嚴經上說:「將此身心奉塵剎」,要把身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就是真正的報佛恩。
70.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具備真誠、慈悲、忍辱和廣大的心量,要能夠包容別人,這是修行的基礎,所謂是「心地法門」,發願要全心全力利益眾生,這就是經上說的「菩薩種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離六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