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心語第一集

【法禪法師】

若要精進修行,則生活越平凡越平淡越好。

修行的「一字訣」就是一個「捨」字。當你能夠捨得越多時,表示你的修行工夫越高。

一個人受到毀謗時,應該默默的忍耐,若能夠培養不受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世間八法所動搖的心,就更好了。

橫逆、挫折、不幸的遭遇及別人的謾罵、毀謗、侮辱等是修行者的試金石,也是修行者的大洪爐,唯有在大洪爐中淬鍊出來,才能成為大成就者。

修行首要的任務是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是指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所謂佛道者,佛所說的一切教法皆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一佛乘及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者皆是佛道。

一個肯吃虧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聰明人則不容易修行,因為他凡事都斤斤計較,而且一直在估算著如何作對自己最有好處。而一個肯吃虧的人,他是以整個人類社會為考量,苟對整個人類社會有益,即使他自己吃點虧也不在意。

世間最醜陋的一張臉,不是被火燒得面目全非的人,不是天生五官不全的人,而是一張爭名奪利的臉。

人最大的財富不是家財萬貫,不是洋房汽車,而是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佛門弟子一定要口業清淨,然而修行人真正能夠修到口業清淨的,並不多見。要讓口業清淨,最重要的是要閉上你的「尊口」。若要批評就先找出自己的缺點,盡量批評自己,千萬不要一味批評別人,久而久之,口業自然清淨。

飲食是為了療飢渴。修行人應把食物當作湯藥想,能療飢渴就好了,千萬不要沈迷在口腹之慾的享樂中。

要了除壞習性,有一個相當可行的作法:就是先把壞習性列出一張表,然後從容易下手的先了除,比較不容易了除的壞習性放在後頭,這麼做比較可以加強自己的信心。在做了除的工夫前,最好先列個時間表,但不可以列得太長,盡量短一點。

自在心語第二集

【法禪法師】

歷代祖師都能夠見性成佛,我也一定要見性成佛。有這種堅強信念的人,就很有成功的希望。

人命不在三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人命只在呼吸間。因此只要有一口氣,就應該時時警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要抱著過一日算一日的心理,更不要醉生夢死。若是個大丈夫漢,應該提起精神,打起勇氣,務必將「生死」做個了斷,絕不做隨生死流轉的懦夫。

失戀的人兒其實不必灰心喪志,更不要想到去尋短,那怕全世界的人都拋棄你,而佛陀的慈悲為懷是永遠接納你的。而且只要你依著佛陀的言教來修行,將來也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比你沈迷在男歡女愛的肉慾享受中要好上千萬倍,最起碼心靈的安詳、平和、自在及法喜充滿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相比的。

學佛修禪並不是用來向人炫耀的,更不可拿它來作為欺世盜名的工具。不要老是逢人就說你到某寺廟或某慈善團體捐了多少錢,或者說你一天打坐幾個小時,或說你吃全素已經多少年了。其實這些大頭病還是先改一改比較好。要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學佛、修禪是要改造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用來向別人炫耀。

夫妻相處之道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觀念:不要總是想改變對方的思想或觀念,而應該盡可能的符合對方的思想或觀念。其實夫妻相處久了,很多思想觀念是會互相漸漸同化的,只是當事人不知不覺而已。

當你在盛怒的時候,一定要同時想到,我在這個時候不下任何判斷或決定。

不要在大庭廣眾面前指責他人的不是,因為沒有人願意在大庭廣眾面前接受別人的批評、謾罵或侮辱。

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學佛、修行一定要下一番相當大的工夫,忍受長時間的身心煎熬,最好抱著什麼都不會,一切都從頭開始學習的心理,從最低下的地方起步,隨時觀照自己的身業、語業、意業,務令清淨無染。這好比牧童在牧牛時,隨時拉著繩子,一旦牛有犯人秧苗時,即刻猛拉繩子,甚至狠下鞭子。久而久之,由身、語、意所造成的一切惡習自然能夠漸漸遣除。有了這個底子後再來做單提向上的工夫,以破除微細及極微細的所知惑、所知障。這極微細的所知障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一破就可以親見本性,也就是明心見性。

貪心太重的人容易墮入餓鬼道;痴心太重的人容易墮入畜生道;而瞋心太重又心狠手辣的人,地獄道就在等著他進入了。

一個人的容貌是可以透過品德的修養而改變,尤其臉上的氣色更是如此。心平、氣和、神藏是美容養顏的第一良方。

自在心語第三集

【法禪法師】

參禪第一緊要處就是要不怕「喪身失命」,一定要參到血脈乾枯,心意識亡,然後絕後再甦,方才有個出身處。

養生之道有「三清」:清飲食、清空氣、清思想。清飲食、清空氣則身無病;清思想則心無病。

流水不腐,身體也是如此,為了健康要經常做適度的運動或勞動。修行人應該效法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其實以養生的觀點而言,這對健康是有絕對的好處。

修行人要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以大無畏的精神擔當一切,是好的、是善的,是有益眾生及世道人心的事,或者能讓眾生的心靈得到超脫的事,就應該要勇往直前地做,而不要瞻前顧後。

在藏經閣門前的小園中,堆滿了石頭,也種滿了花草樹木。園中有松、柏、竹、梅等都是我特別雅好的花木。我欣賞松、柏的堅貞,竹子的中空而有節,及梅花的堅忍,也欣賞石頭的質樸穩重。雖然這些花、木、石,只是一種表徵,但若能從這些花、木、石中培養優美的情操,不也很好嗎。

禪的精神是勇於創新的精神,也是富於批判的精神,是好的固然要保存下來,是不好的則要斷然割捨。世間法是如此,在修道上更是如此。

一般人都是用服飾、金、銀、財、寶及化妝品來裝飾自己,而智者是用智慧及功德來裝飾自己。

「欲」有正反兩面之別。欲望的出發點是對人類、社會、國家有益的則善;若欲望的出發點是為一己之私,甚至一味的貪求眼、耳、鼻、舌、身等官能的享受之欲則惡。

古人修行總是有堅強的信心,也都能夠為道、為法忘軀;而今人修行總是吃不了一點苦頭。其實世間法都需要耐得住勞苦方能有成,更何況要成為法門龍象或人天導師的修行人呢?

研閱佛典是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理,老老實實的修行,如果只是當作一般知識上的理解,那是一點益處也得不到。

自在心語第四集

【法禪法師】

修行人最好不攀緣,但可以與人多結法緣或佛緣,當然越多越好。

凡心不死,修行無用。凡心者,爭名爭利之心、貪財貪色之心,爾虞我詐之心。你若想走上修道之途,就要將上述的這些心打死。

社會雖是個大染缸,但你的心要像一朵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命好不如心好,心好不如了心,了心不如無心??無所住之心。

擁有一顆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的心,勝過億萬的財富。因為財富僅止於這一生,而心是無窮的。

對自己看得太重,凡事都只想到自己的人,就世俗上言是自私,就佛法上言是我執太重,這種人在修行上比較不容易成功。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由此可知人身是相當難得的。然而一般人卻不這麼想,甚至以為人死了以後還會轉世為人,這是外道的思想。其實人死後不一定還有機會轉世為人,因此趁著色身還在,應該努力修行。因為,不管你的財勢名位有多大、有多高,一旦無常到來,這些都會變成過眼雲煙。

在六道中能夠生在人道,可以肯定他累劫所積下來的福報已經相當不錯了!然而生在人道而不懂得惜福的人卻是大多數,尤其生長在寶島的人,真可謂「生在福中不知福」。其實生活只要過得去就好了,何必一味貪求呢?

八大福田中照顧病人是第一大福田,因此佛門子弟應該把「急難救助工作」當作是本份上應該做的事。

古來的高僧大德都是戒行嚴謹。假如你希望依止一位明師來修行,卻無法辨別他是否是真正的明師,你應先多方打聽或了解他的戒行是否嚴謹。假如連五戒都不能守,卻自命為一代明師,我看連鬼都不會相信的。尤其那些自認為自己有多大的神通本領,或老是用神通來度人的這些人,還是盡量少接觸為妙,所謂「敬鬼神而遠之」嘛!

自在心語第五集

【法禪法師】

佛教是智信的宗教,而佛教裡面有許多迷信的色彩,那是後人所為,無關於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教的三世因果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一條鐵律,而愚迷的眾生卻不信之,好比夏蟲不可語冰。

佛門弟子,要能夠積極,也要能夠消極:修道方面或善的方面要積極作為;能夠使人墮落沉淪或惡的方面則要消極不做。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做了以後一定會後悔的事上;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做了臨終會很後悔的事上。

生命的真相是苦、空、無常、無我。這不是消極的說法,而是本來如此。

千人有千般苦,大略的說則有八苦:身體方面有四苦,即生、老、病、死;而精神方面也有四苦,即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及五陰熾盛等苦。

「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經裡面的一句警語,告訴眾生無論造善、造惡都會有果報的。我們今天努力修行也是在造業,只不過這個業叫做淨業。這是成佛的基因,也許今生今世無法成佛,但只要因緣會遇時,總有一天一定會成佛的。

惡人往往先告狀,因此在聽話時不要只聽一面之辭,尤其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嘴巴誰都會講,但做往往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見他人死,心頭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觸,只是一般人還是過一天算一天,很少人會想到要了生脫死,最主要是他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了生脫死。

衣服髒了當然要清洗乾淨,身體髒了大家也都知道要清洗,卻很少有人知道心髒了也要加以清洗。要洗心就是要了心,要了心就是要無心。無心者無一切的相對執著之心,也就是無一切相對的是非、美醜、人我、善惡、生死之心,簡單的說就是要離一切由相對的名相所建立起來的虛幻妄心,當體就是清淨的本心,亦名無心之心。

人人都愛美,尤其現代的女人花費在美容的時間與金錢相當可觀,一些美容、減肥的廣告或海報到處可見。以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也是無可厚非,因為愛美是人類的天性嘛!然而這種外在美有相當大的局限性,畢竟人會隨著歲月漸漸老去,年輕漂亮的時光是不可久留的。其實人只要維持乾淨的身體及整潔的衣著就好了,又何必在乎燕瘦環肥呢?其實世間最美的人是那些戒德嚴謹的人,由戒德來莊嚴「法相」是天下最美的事啦!而且那是不用花錢的,何樂而不為呢?

自在心語第六集

【法禪法師】

一位在家佛弟子,最少要守五戒,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又能夠守在家菩薩戒,那又更理想了。能夠嚴持五戒及菩薩戒就叫做「戒德莊嚴」。

有情的眾生,多少都有一些情執,由情執而產生的貪愛迷戀,諸如男歡女愛等,這些是修道上的一大障礙,因為這時候他的心已經為情所牽、為物所綁,那麼要入聖流都不可能,更甭談其他的修行工夫了。其實對異性容易幻起貪欲等邪念的眾生,佛陀早就設有對治的方法了。簡單的說就是不淨觀,也叫九想觀,也就是觀人死後,開始變壞、腐臭,次第出現九種可怕的形相。這九想就是:膨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噉想、散想、骨想。不管多麼痴情的人,只要仔細地做九想觀,那麼再熾熱的欲火也會熄滅的。

名聞利養是修道上的一大陷阱,一旦掉入這陷阱中,要想修行有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事了。

修行應放下「好面子」的心理,尤其那些稍有成就或有一些社會地位的人,最不容易放下他的「身段」。其實學無老少,達者為師,若他人的修行比我好,不管他的年紀有多輕或者他的社會地位很低,我們都應該抱著一顆虔誠的心,虛心求教。

修行的境界有多高,看你的心就可以明白了。假如你的心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或者心中充滿著貪、瞋、痴,那你的修行境界可以說是相當膚淺的了。

今日之我一定要比昨日好,明日之我一定要比今日好,有這種信念的人,可以確信那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胸量大的人,他的成就也大;胸量小的人他的成就也一定很小,真正能夠成大業的人是在量(胸量)不在智(聰)。

修行人要儘量與人廣結善緣,若能夠與人廣結法緣、佛緣,那就更好了。

父母不好是你的命不好,配偶不好是你的緣不好,子女不好是你的心不好。其實「命」與「緣」都不離不開你的心。換句話說,父母、配偶、子女的好壞原來都是我心所現,我的阿賴耶識所變,那我就不應該再找一些其他理由埋怨父母、配偶、子女的不是,要責怪嗎?只好責怪自己好了。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滴水雖小,漸盈大器。那怕是一丁點的小惡,吾人都應擎舉般若慧劍,速加剷除,而且要連根拔除。

禪門一向少談戒律方面的事,因此常常被一般人誤以為禪門不重視戒律,或不守戒律,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歷代禪門祖師那一位不是戒行高遠呢?禪門的祖師一向標榜教外別傳,單提向上一著之事,這是事實,但有漏之軀與釋迦老子及一般眾生並無差別,怎麼可以說不守戒律呢?連馬祖道一禪師都還說要「戒行增薰,積於淨業」,一位修禪的人怎麼可以不守戒律呢?其實一位修禪的人應該給自己更嚴格的要求,不只事相上的戒要守,連心性方面的戒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違犯。因為由戒一樣可以通達本心本性的,金剛寶戒與本心本性又有何差別呢?

自在心語第七集

【法禪法師】

守戒猶如一炷香,這一炷香點燃了不但可以薰自己,也可以薰別人。你想修行嗎?如果你要修行,守戒就是第一道關卡,也是第一緊要之事,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啊。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妻、財、子、祿,也就是說不在於高官厚祿,不在於嬌妻美妾,不在於孝子賢孫,更不在於洋房汽車,而在於肯付出,當你對家人、社會、國家、或全人類的付出愈多,那麼你的生命就會越有意義。

古人修行總是有堅強的信心,也都能夠為道為法忘軀:而今人修行總是吃不了一點苦頭。其實世間法都須要耐得住勞苦方能有成,更何況要成為法門龍象或人天導師的修行人呢!

「寧可累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這是禪宗祖師的大氣魄,也就是「不依倚一物」的表徵。而就最上乘的心法上言是無道可修,無佛可成,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只學無求無得。因為有求有得都是狂人,都還是墮在生死岸邊。簡言之,就小乘、中乘、大乘上言是有求、有學、有得,但就最上乘言則不如此,尤其禪宗是單提向上一著的工夫,當下要做的是斬斷一切葛藤,若臍帶不剪斷,那將永遠成為長不大的嬰兒。

女人出門總喜歡塗香粉之類的,其實世間的香總是比不上心香。心香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香是向內薰的,薰久了自然香潔無比,甚至在你身邊的人也會沾染到香光哩!

研閱佛典是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理,老實的修行,如果只當作一般知識上的理解,那是一點益處也得不到。

修行人最好不攀緣,但可以與人多結法緣或佛緣,當然愈多愈好。

修行之先應慎選明師,所謂明師就是明眼善知識。有了明師指導才不至於誤入歧途。若無明師,則應先深入經藏,了解佛陀說法的本意,再依教而行。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知有生必有死,則死並不是一件可怕之事。而不知死往何處去,那是一件相當可怕之事,因此修行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了脫生死。

能夠日日知非,日日改過,這也算是一種修行。

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這是世俗人的看法。就修行人而言,飲食只是湯藥,能療飢渴就好了;而男女間的愛欲要當做毒蛇猛獸看待,因為它能啃噬吾人的法身慧命,而讓眾生跳不出六道輪迴。

自在心語第八集

【法禪法師】

以工作繁忙為理由而自認為沒有時間修行的人是相當可憐的,其實只要一口氣不來,不管你的工作是多是少,你都得放下。趁著一口氣還在,何不偷一些時間來修行呢?說穿了,工作忙往往只是藉口,不想修行倒是事實。

對境之心要如何安放呢?簡單的說是要把此心當做一片明鏡,物來則現,物去則不留痕,則不管境緣是好是壞,心自然無有罣礙。

多多原諒他人的過錯,這是好的,但對於自己所犯的過錯卻不可以絲毫放過,應勤求懺悔,永不再犯。

為人處事應培養良好的節操,但若以節操來傲人,這樣也是不對的。

無味者真味也,無求者真求也,無得者真得也,無住者真住也,而俗人總是參不透這層道理,甚至產生顛倒想。

活在當下或活在今天,比活在過去或活在未來踏實多了!但是要怎麼活,那可要由自己選擇了!

在問題中只做類推思考,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若能夠回到問題的原點,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則很多衍生出來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只有付出而不望回報的愛是慈愛;摻雜著佔有欲的愛是私愛;挾雜著很多欲望的愛是貪愛。三種愛中,慈愛是健康的,其餘兩種則是病態的。

一個情塵意想都完全斷盡的人,是天下最瀟灑的人。

修行者多少要具備一些忍辱的功夫,如果修行者在俗事上一味地與人計較,那一定很難修證道果。總言之,行者應先死了這顆「凡心」,才好修行。

「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這是一句見性人的見性話。良以一位見性者,已不為空間相所惑,因此無邊剎境與目前所見無異相;而且他也不再被時間相所迷,因此,十世古今與當前一念無異相。而所謂無異相者,乃是就體性上而言,這是無妨於妙用上的森羅萬象。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禪門之行者也應有如是之胸量。每見時下之修行者,心中容不得人,容不得物,總見不得人家好。見到勝於己者,則生起毀謗、謾罵之心,總欲去之而後快,而自己卻一點證量也無。貪瞋之心比世俗人都強的行者,他連修行的邊都還沒有摸到,那還有何證量可言呢?

修行者有幾分證量才好說幾分話,最好不說。若將幻相執為真,將會永劫受沈淪。

自在心語第九集

【法禪法師】

以哲學及心理學來指引人生是屬於理性的;耶教與回教的信仰偏重於感性的;而佛教的信仰則是智性的。以理性來指引人生是不錯的,只是「理」並無絕對的標準,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嘛!以感性做為信仰的基礎很容易墮在盲從的深淵中,但卻能很快在心靈上得到某種程度的安慰;而以智性來引導人生,那是需要用智慧來啟發內在的心靈,雖則不易為之,但卻是可長可久,而且可以將人生的根本問題徹底解決。

教中云:「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心」,這是在告誡行者不要一直往外尋求,因為本性是本自具足。問題是只要一起心動念都是向外,故要反聞或反觀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了!甚至可以說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其實所謂反聞或反觀並非要你去聽什麼或看什麼,而是要你歇息念念向外馳求之心,也就是歇息一切的妄緣,歇息到無可歇之處,甚至連歇息之念亦無,就在這當下迴光反照(反觀反聞),本性自然的就呈現出來。因為本性並不是個東西,就算呈現出來,其實依然是眼不可見,心不可思,意無可感,只見者自然了了分明,但要說見到什麼嘛卻又不可能。

一般人修行往往有個大毛病,就是一味地想去知「道」或求「道」,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道」並不屬知或不知的範疇。知只是個妄覺,而不知是無記。知與不知與道是了不相干的。

眾生之心與諸佛之心原無有異,只因眾生「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所以不如。情想者非他物,乃眾生心中的我見、我痴、我慢、我愛這四種根本煩惱。簡單的說就是從本來無我中妄認有我,又以我為中心建立一切幻有假相,而在幻有的假相中造業受報,輪迴不已。因此只要能歇得一切情想——想相、相想,眾生與佛本無有異。

自在心語第十集

【法禪法師】

「一 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警惕修行人盡量不要對眾生產生瞋恨之心,因為瞋心一起,一切的修行之道都會受到影響。又云:「怒火能燒功德林」,由你的善行 所累積的功德,會因為你的怒火一起而把所累積的功德燒光。這表示在修行道上,瞋怒之火是相當可怕的。要對治瞋恨心,佛經裡頭也有方法,就是要修慈悲觀,也 就是要慈眼視眾生。不管多麼壞,多麼不好的眾生,我們都要把他們當做是過去生中的父母。而且眾生皆有佛性,都可能成佛,今生固然未成佛,但把他們當做未來 佛也可以啊!進一步說,三界唯心所現,萬法唯識所變,眼前一切景象原來是我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是好是壞都是由我自己而起,不關他人。茍能夠做如是分 析,則天下實在沒有可恨之人矣!

修行是可以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修行並不一定要跑到深山裡。正確的說,行、住、坐、臥皆可修,因為修行主要是在修心,而心是無所不在,因此,簡單地說無處不可修。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即使你可以征服整個世界,但卻無法征服自己,這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不要老是對這個社會不滿,不要老是罵這個社會有多麼黑暗;應該從你自己開始,點燃一盞燈,因為這樣不但可以照亮別人,也可以照亮自己。

最可憐的人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心已經變成佔有欲的奴隸。很奇怪,做別人的奴隸大家都不願意,而變成佔有欲的奴隸,大家卻甘之如飴。

豁然頓見本性只在一剎那間,然而修行卻是點滴的功夫。因為無始以來累積的習氣要一點一滴的加以遣除。當然這麼說非關本性,而是針對四大五蘊所假合的身心而言。

一個人若總是覺得自己修行不力,若總覺得自己尚有一些壞習性未了除,則可以肯定他確實已經走上修行之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