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講「忠恕」,「恕」就是中和,與佛法講的隨緣是同一個意思,能夠隨緣就是很大的智慧。

2.          論語講「用行捨藏」,就是隨緣。遇到順境的時候,有人願意重用我們,就可以一展抱負,放手去做;如果是逆緣就要「藏」起來,絕對不自我表現。普通人有一點才華就急於表現、藏不住,只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才懂得隨緣,知道什麼時候該盡心盡力去做,什麼時候應該收斂。佛法裡面,「藏」的意思講得更透徹。中國古代修行人,自己成就以後,有法緣就弘法利生,盡心盡力幫助眾生,沒有緣就住山閉關,住山閉關就是「藏」,自己努力進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3.          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沒有福報,尤其是當領導人,更要有大福報。沒有福報,縱使爭取到領導位置,也不能持久。

4.          鋒芒畢露的人沒有福報,所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5.          處在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的。心地自平靜。

6.          處在亂世,每個人都覺得很苦惱,如果不學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亂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積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環境,都能夠安定自在,所以福報非常重要,我們稱佛為「二足尊」,就是讚歎佛的福報、智慧都圓滿。

7.          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豐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印經、製作錄音、影帶,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紹給一切眾生,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圓滿。所以這是改造命運最快速而有效的辦法。

8.          人生在世,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一世比一世結的緣更深,而且恩情會變成怨恨,怨恨卻不會變成恩情;樂的事會變成苦,苦事永遠不會變樂,所以佛經上常說:「三界統苦」,在六道裡面沒有真實的快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要徹底覺悟,絕對不跟任何人結冤仇。

9.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結冤仇,也不必刻意結善緣,佛教我們「廣結法緣」。善緣好過頭會變成惡緣,只有廣結法緣,才是身心清淨沒有染著。

10.      儒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講「廣結法緣」,都是提醒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過頭。

11.      我們生生世世學佛修行不能成就,沒辦法超出輪迴,是因為有冤親債主來找麻煩、作魔障。不學佛的人,不知道釋仇解冤,所以冤冤相報,苦不堪言。學佛的人,對一切眾生,不論是討債、還債,都勸他念佛,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惡、恩、怨都轉成法緣,世間人情眷屬也轉為法眷屬,修行才能成就。

12.      無論是世間親屬,或者是出世間的法眷屬都有弊病。我們看世尊和提婆達多兩個人,在家是堂兄弟,出家是師生關係,但是提婆達多卻處處障礙世尊,所以認清事實真相以後,我們的心只管安住在道業上,對於一切人、事、物,不管順境、逆境,都不必牽掛,道業自然成就,障緣才能夠消除。

13.      世尊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就像一齣舞台劇,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負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眾生。例如,阿難請佛講經,是眾生正面的榜樣,提婆達多處處想破壞佛法,也是大權示現,從反面來教化眾生。所以一切法都離不開因緣,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眾生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感應諸佛菩薩來示現說法。

14.      古人處世都有規則可循,所以孔子說:「雖百世可知也」;現代人推翻所有的規則,所以人心大亂,沒有安全感。我們處在亂世,想要獲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廣修布施,這才是真正的保障。

15.      我們共住在一個道場,有時間、有精力,應該多讀經、念佛、研究討論,即使未發心學講經的同學,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學修養。

16.      在道場打佛七、念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訓練班一樣,教人怎樣念佛。真正的功夫,還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淨念相繼」。

17.      我們專學某一部經典,這部經典就是「主」,其他經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薩為「本尊」,其他佛菩薩就是「伴」,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裡說的「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隨時可以變換。佛菩薩教化眾生也是如此,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諸佛菩薩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來教化眾生;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優美、最究竟圓滿之處。在華嚴經裡面,世尊就是教我們明瞭「主伴圓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擴展到盡虛空、法界,世、出世間法都是圓融無礙。大家共住一個道場,肩負弘揚、承傳佛法的使命,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共識與精神。

18.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淨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19.      佛門自古以來,以藝術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視。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夠依照自己的專長貢獻發揮,專精修學,都能利益眾生。

20.      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標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雖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21.      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場主權都是歸屬在家護法,出家人接受供養,有「使用權」,如果不能依教修學,就不共住。

22.      往昔叢林執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臘月三十日總辭。正月初一新選的執事就職。「執事」是為大家服務,不是特權,地位平等,好比住持與菜頭、糞頭的地位都一樣。如果寺院職位期限太久,不但四眾弟子不服,實在也是妨礙自己用功。

23.      在道場共修,二十歲至四十歲的學做事,四十歲至六十歲的人貢獻自己,作領導、負責任;六十歲以後就退休專心精進,求生淨土。

24.      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責任,沒有盡到責任就是過失,個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眾,就沒有這個責任。

25.      真正聰明人,絕對不作領袖,因為肩負的責任很重。譬如縣、市長做得不好,是罪過;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負起責任就應當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世、出世間真正的領袖,大多是佛菩薩示現。

26.      在這個社會,我們雖然出家,但是離不開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遠離小人,否則受人利用、被人欺騙都不知道。

27.      只要有一個真正的和合僧團,就會感動其他人,有第二個、第三個六和敬僧團出現。不要多,能夠有五、六個和合僧團,這個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28.      我們專心修學自己的本門,對於八萬四千法門都要讚歎,絕對沒有誹謗,這樣才是大和合僧團。

29.      我們希望臺灣有一個真正修五德、六和合的僧團,那麼二千萬的同胞就有福了。首先要問問自己願不願意與大眾和睦相處?要和合,第一個要放下自己的成見。見解與大眾不合,就應當離開,不要破壞僧團,這是敬重僧團、尊重自己,愛護諸佛正法。

30.      俗語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礙,不要說佛門外,佛門裡面都有障礙。佛教不是沒有力量,而是不團結、不和合。

31.      來我們道場的四眾同修,我們只有一個要求:「見和同解」,專依一部「無量壽經」,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進。

32.      對於興趣不同、法門不同的人,我們應當要尊重。

33.      來我們道場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識、有修行,修行的基礎,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礎上。

34.      學佛不論出家、在家,即使不學佛,也以「和」為貴。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無論大、小團體,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財政公開,這個團體必定興旺,否則一定是流弊百出。我們既然發心學佛、積功累德,這兩條是德行基礎。

35.      過去我們曾經開印經、製作錄音帶的風氣,現在希望大家再開「養五德,修六和」的優良風氣,使臺灣成為福國,救度一切眾生。

36.      學講經一定要求三寶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願、解、行一定要與佛相應,才能得到感應,口是心非是絕對不可以的。道場同修如果不學講經的,也要認真聽講,增長正解,提高共識。

37.      小座複講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國歷代祖師所傳下來的老方法。

38.      要興隆佛法道場,普遍利益一切眾生,一定要發廣大的誓願,對於一切道場、法師應當歡喜讚歎,讓當地的信徒對於當地道場、法師更有信心,更尊敬他,才能夠獲得法益。所謂「若要佛法興,先要僧讚僧」,十大願王的「禮敬」、「稱讚」我們應該要這樣學習。

39.      佛弟子對於每個時代都負有教化的責任。每個時代眾生的根器不相同,生活方式、背景不一樣,所需要的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品德、學養、表達技巧各方面都要認真學習,不斷求進步。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眾生愈來愈難調服,如果不精進用功、努力改進,怎麼應付下一個時代?所以我們現在擷取世、出世間典籍的精華,這正是針對下一個時代,廿一世紀的弘法利生作準備工作。

40.      佛門培養弘法人才,這幾乎是海內外四眾同修的共識,因為弘法人才實在太缺乏、太困難了。為什麼困難?因為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絕對沒有迷惑顛倒。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起心動念,只要有一絲毫分別執著、貪瞋癡慢,這都是迷而不覺,沒有真正發菩提心。由此可知,培養弘法人才之難,唯有菩提心,才是推動弘法事業的偉大力量。

41.      真正發心弘法,修學的基礎首先要持誦七門功課: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行願品、吉凶經、四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這七種要能夠熟讀、背誦。行門,我們提出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五科好比建築房屋的架構,還要再以戒律充實之,我們選擇「沙彌律儀」以及「五種遺規」。以上所說的,都是充實我們的德行,這在今時已經足夠,如果學得太多、太雜,反而很難得到真實利益。佛學知識方面,可以採取正果法師的「佛教基本知識」、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平時多看、多充實。所以一定要下真實功夫,這些都是必須具備、不可缺少的功課,將來講經弘法、研究經教才能夠得心應手。

42.      真正發心弘法的人,一定要發願終生不做住持、當家,就是當一名教員;照顧道場、行政工作就讓護法的人去作。弘法、護法彼此之間要密切配合,好比學校的教員、職員要合作無礙,才能夠真正推動弘法利生的大事業。大家一律平等,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但是功德完全相同。尤其是講經的人,一定要培養平等心,如果有一絲毫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這就是煩惱,就是錯誤,就是迷惑顛倒。

43.      如果具備上面的基礎,就可以研究大乘經論,雖然研究大乘經論,目的還是希望自己和眾生都能夠一門深入。像唐朝道綽大師一生專講彌陀經兩百餘遍;民初鄭錫賓居士也是在各處專講彌陀經,臨終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些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44.      菩薩憫念眾生苦,所以要普度眾生。「苦」從迷而來,「樂」自覺悟而生,所以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幫助他破迷開悟。要幫助別人破迷開悟,自己一定要先覺悟,自己不覺悟,絕對無法幫助眾生得真實利益。

45.      佛法所在之處,必定要以教化當時、當地人為主;如果做不到這點,我們的弘法工作就是徹底失敗。譬如在美國弘法,如果不以美國信眾作為教化對象,佛法在美國就無法生根。所以要與眾生廣結法緣,非常重要,緣分要靠自己去開創,不要與人結惡緣。弘法工作如果失敗,要認真檢討失敗的原因,努力求改進,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一定要發心復興佛法,並且要發揚光大,唯有如此才能夠幫助眾生得到真實、廣大的利益。

46.      我們希望整個佛法興盛,而不只是一個宗派興盛,現在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專門弘揚一宗,希望帶動整個佛法發揚光大。最難的是一般人放不下名利、私欲,不能以一切眾生的利益為重。眼光狹小、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那是癡迷。如果能夠想到一切眾生的利益,認真弘揚佛法,才是真智慧。

47.      我們真正發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讓佛菩薩安排。別人對我毀謗、讚譽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會清淨、自在。

48.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讀歷史不是研究學術,而是要看看各個朝代興盛、滅亡的原因,對於善惡、因緣、果報,人情事理之變化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們要通曉世出世法才能弘揚佛法、護持佛法,否則往往做出毀謗正法、破壞三寶之事,自己還不知道。

49.      發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學問。我們自己雖然德學不足,但是不要過於自卑,因為現在沒有人弘法,我們只要努力去做,不恥下問,謙虛求教,以真誠心感應三寶加持。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必定要禮敬、讚歎,盡心盡力的向他學習、護持正法。

50.      我們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軀、不疲不厭,一定會得三寶加持。如果還有貪、瞋、癡、慢,就不能感應,縱使感應,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幫助我們造惡業。

51.      真正培養弘揚淨宗的人才,還是要有大經大論的基礎,否則「無量壽經」講不出味道來。

52.      只要心、願、解、行與佛菩薩相應,即使不學講經,也能把經講得好。佛的心地清淨、真誠、廣大、慈悲,我們要認真學習,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會有障礙。如果心行不相應,絕對無法深入義境。

53.      對於不認識佛法、或者對佛法有誤解的人士,我們說法應該儘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講佛、菩薩,而講「對於宇宙人生有正確認識的人」等等,這樣他就容易接受。我們幫助眾生歡喜佛法、接受佛法、願意修學佛法。要有智慧,運用善巧方便。

54.      對於任何道場絕對不要留戀,道場不清淨、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經不一定要講圓滿,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這些道理佛在經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55.      到別人道場弘法,要守住三個條件:一、不收歸依弟子。二、一切供養都歸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給。三、不與信徒往來,一心向道,弘揚正法。能夠做到這三點,就會處處受人歡迎。

56.      在台上講經不是教訓別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訓,共同反省、努力改過自新。實在講,得真實受用的還是自己,每講一遍,自己就反省、檢點一遍。

57.      初學講經,講台經驗很重要,要多利用機會練習。

58.      台上講經的是學生,台下的聽眾才是老師。自己要有認真求教、虛心改過的精神,才能夠得真實受用,將經講好。

59.      學東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沒有成就,就是沒功夫。加拿大張老居士的書法,剛開始練習一個字,每天要寫一百次。整整練習五十年,到現在七十六歲,仍然謙虛不已,不恥下問,處處請教人。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們效法記取。

60.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義,就是佛法入門的真實基礎。彌勒菩薩在中間,笑臉迎人,代表學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悅相」,發廣大誓願,救度一切眾生,這才具備學佛的資格。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不僅學問德行、才藝要進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進步。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要做到前面所說的負責盡職、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聽,增長見聞,不斷求進步。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國土的優劣,才建造出來的。所以學佛如果不懂得佛門教學設施的意趣,一定會流於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責任恢復、光大傳統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61.      起心動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才是覺悟,尤其是弘揚淨土法門,幫助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正徹底的覺悟。

62.      真正愛護、尊敬出家人,若他有過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這是幫助他有反省、改過的機會,真正的護持正法。

63.      雖然不是存心破壞道場,但是因為自己的無知犯過,還是造罪業,要負因果責任。

64.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國家法律,這些都包括在戒律裡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經典上說破戒比丘墮地獄。又說阿羅漢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獄所受的苦,還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我們自己造地獄罪而不知道,這是真正的愚癡。

65.      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學佛之根本。

66.      古聖先賢都教我們要「放棄成見」,因為所有的爭執,都來自堅固的執著。放棄成見就是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無論多麼巧妙,都是妄想、執著,要能夠徹底捨棄,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67.      大眾相處,一定要修忍讓,道場大眾不和睦,護法神就離開,妖魔鬼怪便來作亂。所以真正愛護團體,一定要捨棄自己的成見,不要讓大眾生煩惱。

68.      大家共住一個道場修學佛法,保持身心清淨最重要;心不清淨,知見就不正確;知見不正往往做錯事,做錯事就要承受因果責任。

69.      世間事知道得愈多,煩惱就多。知道而不執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門和儒家都教我們樣樣通達而不執著。知道得多,樣樣執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場無量,法門無邊,卻能共存共榮,就是因為不執著。如果全世界的人們都有這個理念共識,就不會有鬥爭,而能夠達和平共存的目標。

70.      我們為大眾傳授五戒,內容就是「無量壽經」的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經中所講不僅是五戒,十善也圓滿包涵在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