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大段,第十五大段是全經的總結。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彌勒菩薩這幾句話,為我們顯示出世尊介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常常講的;三經是專說啊!除了三經之外,時時講經都講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中國人沒有這個耐心,不如日本人。日本人所編的淨土全書裡面(可能現在臺灣也有出版),他們真的去查大藏經,發現經裡面有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總共有二百多種,有很明顯的文字是講得很清楚,像這部經上就講得很清楚。所以古德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世尊四十九年說許許多多經論,我們可以說到最後都總歸淨土——殊途同歸。『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佛常講的。那麼這十種心,佛一定也曾經說過,否則的話,彌勒菩薩怎麼會問?『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下面這十種心,是什麼心呢?

給諸位說,就是菩提心。講「發菩提心」這一句叫總說。

菩提心怎麼個發法?

什麼樣的心才是菩提心?

這十條就是菩提心具體的事相。我們修念佛法門有沒有這個心,如果有,那你就真的發菩提心了。若沒有這個心,趕緊要發啦!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彌勒菩薩慈悲代我們啟請。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跟《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不是一個意思呢?淨土雖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往生的啊!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不能往生。此地說『非諸凡愚』,換句話說,

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不是凡夫啊!

真的嗎?

你們念《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無量壽經》不是說得很清楚——不是凡夫啊!

你是什麼人呢?

如來第一弟子啊!

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承認的;要發這種心,就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保佑你啊!所以『不善丈夫』、愚癡的人、煩惱重的人,他決定發不出來,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麼這十種心就重要了。我們發不出來,就知道我們的煩惱很重、習氣很深;要努力把自己的障礙克服,一定要認真的學習,使我們得佛的加持,這個經教就是加持。我們真的覺悟了、真正肯幹、肯學了;肯學就是你肯發這個心了。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這十條裡面慈悲列在前頭。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大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了,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慈悲裡面最重要的,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心,不能有這個念頭,如果要是傷害一個眾生,對那個眾生的真實利益有所損毀的,你的慈悲心沒有了。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不能夠壓迫眾生,不能叫眾生因我而起煩惱,那你的悲心就沒有了。「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憐憫一切眾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存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啊!

苦是什麼?

三界苦!輪迴苦啊!真正幫助他斷煩惱、開智慧,念佛往生,這一生真的能出離輪迴。修學其他的法門,在理論上講沒有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不相同,學其他的法門,未必能斷煩惱。念佛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這就方便太多了,只要這一句佛號念得有工夫了,能把煩惱伏住,這樣就能往生。

有一些同修來給我說:「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打妄想;一面讀經,一面還是有妄念。」問我:「怎麼辦?」

我說:「你學了多久了?」

「二、三年了。這是什麼原因?」

「工夫不得力。還有可能,你不會用功,所以工夫不起作用。」

會用功的人,那個佛號怎麼念法呢?

不一定叫你一天念幾萬聲。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煩惱習氣,你當然起念,你不起念就不是凡夫,是菩薩了。六道凡夫一定會起念頭,所以起念頭不怕,怕的是你覺得太遲了。

我們這一個法門裡面什麼是覺呢?

「阿彌陀佛」就是覺。我念頭一起,不要去想這個念頭是善念、惡念,惡念是妄念,善念還是妄念;無念也不行。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都不行啊!所以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馬上轉過來,這叫會念佛。你能在這上注意、在這上用功,有個二、三年,你的妄念自然少了,這個時候工夫就得力了。當然這裡頭還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前面講要破迷、開悟啊!

悟個什麼呢?

悟人間這種種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是真覺悟明白了,這就放下了——你心裡面憂慮、牽掛放下了,對於你工夫得力有大幫助。所以一定要曉得身心世界統統不可得。

《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這是教你看破,這是事實真相——沒有一樣是真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因妄念、煩惱而造作惡業呢?這是最愚癡的、最不值得的。所以一定要看破、要放下,這個佛號就用得上力。能夠有這個工夫,好的,二、三年往生就有把握。真的可以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有把握啊!所以慈悲心重要啊!

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了,佛念得再好,甚至於工夫用得再好,也不能往生。

為什麼呢?

因為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海會大眾,心理上有障礙。你到那裡,看不慣他們,他們也看不慣你,不能同住啊!所以你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具足這十心。這十心有一條,下面九條統統具足。如果你說我有九條,還有一條有點問題,你十條都沒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不能把它看做十個,它是整體的,一體的十面,菩提心的十面,一條都不能欠缺啊!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對佛的『正法』,我們現在所修學的淨宗法門——五經一論,決定依教奉行。縱然遇到什麼樣的災難,乃至損失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也決定不會回頭、不會更改,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我就守定這個法門。對待別人也用這個法門勸勉,自行化他居於正法。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前面第三是對自己選修的。像我們學校念書,我念這個科系,對這個有信心,決定不改,我四年就畢業了。但是不同科系的那一些同學,在佛法裡是不同法門、不同宗派的,我們要尊敬,不能誹謗啊!所以要『發生勝忍』。『勝』是殊勝;『忍』是承認、認可、同意。他那個法門也是無上法門,也可以拿學位、拿博士啊!不能有執著心。執著我這個第一,他那個第二;我殊勝,他不如我,你這就自讚毀他。那個法門是佛說的,你謗佛;法,你謗法;依照那個法門修學成就的,你謗僧。雖然你這一門修得很好、很不錯,因為你誹謗三寶,不能成就。「誹謗三寶」,諸位看看《戒經》裡面結罪——阿鼻地獄啊!

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修學其他法門的?

《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是好榜樣。就是此地所說的,五十三位菩薩,每一個人自己都修一個法門,談到其他的法門,就告訴善財說,我不如某某人,我只懂得這一個法門,不如那些菩薩,我不懂那些法門,你向他們去請教。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啊!

有些人聽到你這個說法——

奇怪!你既然讚歎那個法門,你為什麼不修那個法門呢?

往年我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老法師邀我到他們道場去講開示,他那個道場——禪宗道場,參禪的。我是個念佛的,我到那裡去極力讚歎禪、讚歎道場、讚歎法門、讚歎法師、讚歎大眾同修。讚歎完了,人家問我:「法師,禪這麼好,你為什麼不修呢?」

「我不是那個根器啊!」老老實實回答。

參禪要上上根人才能開悟啊!我是下下根人,我怎麼能夠比得上他們。我說真話,我老實念佛,帶業往生就很幸運了。記住,自己要謙虛,懂得讚歎別人,要與不同法門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古人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彼此互相讚歎,互相謙虛,佛法就興旺啊!不要認為自己修得不錯,就感到值得驕傲,就傲慢了,瞧不起別人、瞧不起其他法門,不知道最後是自己度化自己。佛在這個經上對於這個道理、這一樁事情講得很多,所以『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這是佛在這經上也是大篇幅的教誡我們。『利養』不得了啊!一沾上前途就毀掉了。利養的過失無量無邊,沾不得。所以修行人的生活愈清苦愈好,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常常能提得起來,這個好,這是增長道心。如果貪著利養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還捨不得去啊!這個地方利養你放不下,大麻煩!恭敬、尊重都不可以貪著,決定不能夠要求,縱然別人很恭敬、很尊重。譬如我在許多地方,人家請我去講經,我首先告訴他們不要宣傳,人家要作海報,還要登報紙,這決定不可以。頂多你們自己家裡信徒,打個電話、發個簡單通知告訴他,就可以了。不要搞廣告召集好多人來,不是好事情啊!頭一天把那麼多人找來了,人家聽我們講一講並不怎麼樣,第二天就不來,人就少一半了,你說這個道場多難看啊!沒見過面好奇來了,結果一看不怎麼樣嘛!道場聽眾一天比一天少,衰相啊!這個要懂得啊!我不宣傳,第一天來三個人,第二天來五個人,這個道場興旺之相啊!——我這兒人一天比一天多啊!要懂這個道理,這是成功之道。所以不能搞廣告,不能像唱戲一樣,那是要作秀,不可以啊!你能夠離開這個利養、恭敬、尊重,始終保持心的清淨法喜;這個『意樂』就是我們講的法喜充滿。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這是我們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一時一刻都沒有偏差。

目標在那裡呢?

『求佛種智』。『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學佛為什麼?

就為這個啊!不為其他。我們得正覺,就等於阿羅漢;得正等正覺,那就是菩薩;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圓滿成佛了。這是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不能有絲毫偏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為這個。因為在這個世界障礙太多,修學環境不好,很不容易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還是為這樁事情。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一切眾生?

這裡面沒有分別,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去修。『尊重』,對一切眾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輕慢、輕視!修敬,『敬』是什麼呢?敬是性德。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壬第一願——禮敬諸佛,這就是修禮敬諸佛,這個『眾生』是廣義的意思。一切法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動物,我們這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桌椅、板凳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就說明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尊重、恭敬,這叫學佛啊!這個心是菩提心,覺悟了。覺悟的心,他一定是這樣做的;不能這樣做,迷惑顛倒,他沒覺悟。覺悟的人,一定會尊重、恭敬別人。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世論』,世間的學術言論。這個地方是叫『不著』。並不是講這些東西你不可以接觸、不可去看、去學習,不是的;是不能貪著。如果貪著,對這個東西產了愛好,麻煩大了。不能有愛好,可以隨緣。這個心裡一有貪著、愛好叫攀緣。攀緣就壞了,隨緣好。隨喜功德嘛!『於菩提分』,菩提是覺,不迷啊!『著』是迷,貪著是迷;不迷啊!覺而不迷,這個『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世法善根有三條: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一切善法從這地方生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出世間大法,我們講菩薩善根。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諸位一定要記住「精進」;「精」是純而不雜。我們學佛,修淨土,我對於淨宗五經一論,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精進。我要摻雜其他宗派裡面東西進來了,那叫亂進、雜進,就不是精進了。所以精進是菩薩善根,必定能有成就。這是說明一門深入的重要,一門深入叫精進。我們現在人的根性,大不如古人,這是事實啊!現在人的心,沒有古人那麼清淨。古人的心,可以說大多數是定的。現在人心是浮動、躁動的。古人有耐心,現在人沒有耐心。所謂求新、求變、求快,這都是沒有耐心的表現。因此真正想學、真正會用功的人,都求單純、簡便、容易修學。所以不希望複雜、困難,總是避免這些。因此淨宗雖然講的是五經一論,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時間;現在生活艱難,工作很忙,壓力很重,抽不出這麼多時間來讀這些經論,受持一部就夠了。五經一論這六種裡面選擇一種,你一生不改變,決定成就。這六樣東西最簡單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就可以保證你往生,這是最少的啊!

你要是問這麼少可靠嗎?

那你就又起疑惑、又起諍論了,受害的是自己。

你沒有看到我們這邊印的倓虛老法師的《念佛論》,我把他老人家在香港打佛七的開示,從錄音帶上已經節錄成文字,附印在《念佛論》的後面:你們仔細看看,他說諦閑老法師的一個徒弟——箍捋匠,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功了。六個字都能成功,二百四十四個字還不能成功嗎?你還有什麼好懷疑的。諦老那個徒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老和尚教他的方法妙極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你看看多自在,絲毫約束都沒有啊!他是真老實,成功在老實啊!他聽話,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他成功了,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師父給他辦後事。稀有啊!站著往生我們也聽說過,但是站著三天,沒聽說過,他有本事能站三天,六個字就成就了。

所以有很多人跑來跟我講:「師父,好多人講,一部經太少了,不能成功啊!」

佛在這部經上都說明了,你心生疑惑,起諸諍論,那就真的不能成功。你要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成功;你懷疑不成功,那決定不成功。所以要緊的是『無有雜染』,一定要保持清淨心。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末後這一句講到究竟圓滿。不但一切相要離,連佛的相也要離,這個心才乾淨啊!你有這一條的時候,就能念到理一心不亂;沒有這一條,有前面九條,你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這一條那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的相也是虛妄,也不能執著。這是入理一心,入一真法界了。正是佛在經上所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捨。這個捨你要懂得,不是我們的法都不要了;法不要了,你準墮阿鼻地獄啊!不執著!法要不要呢?要,依教修行,絕不執著。他「捨」是這個意思——捨執著的念頭、捨執著的心。別說我們要依法,等覺菩薩還要依法啊!那有不依法的道理。人家依法而不執著法,他心清淨,沒有疑惑、沒有諍論。我們依法執著法,於是起疑惑、起諍論。看到佛在這部經上說有,那部經上說空,這糟糕了,這一下到底是有還是空啊!疑惑生起來了。我們自己沒有能大開圓解,智慧沒有開啊!佛講經是跟大夫一樣,因病施藥啊!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跟他講空,講空的意思是破他執著有。那一個人他執著空,那佛對他就講有,講有破他空執啊!你要懂得佛說話的意思,他對什麼人講的,他治什麼病啊!你不問那個,單單聽佛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還懷疑釋迦牟尼佛頭腦有問題,不太清楚,怎麼說話的時候沒有一定的主意,怎麼會亂說話;你要懂得佛說話的義趣!所以這經論,你看這些祖師大德,真正的善知識教誡初學——不准隨便看經——意思在此地。現在這樣的善知識沒有了;即使是有,學生也不聽。真正好老師教學,不准你看經;為什麼呢?就怕看到這些地方,你起疑惑、起諍論,自己惹好多麻煩,到最後信心都沒有了,有害沒有利益。所以佛的經典要有過來人指導,我們可以用少時間得真實利益。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在此地說完這十種心,給彌勒菩薩說這一句,這是非常肯定的言詞,絲毫疑慮都沒有——當得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隨成一心』,前面我們說過,「一即一切」。

《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

圓滿具足叫一心。任何一心裡頭都具足其他九種心;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叫一心。

有慈心,怎麼會沒有悲心呢?

真正慈悲自然護持正法,自然於一切法得勝忍,一定的道理。你那個心是圓滿的,所以『隨成一心』就是大經裡頭常講的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這樣的人要是有一個願望——希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無有是處啊!經文到此地,正宗分講完了。後面這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肯定人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已經不善,為什麼?相對的。本性本善不是修的,你迷了本性纔有善惡。

那善是什麼?隨順本性的是善,違背本性的就是惡了,善惡是這麼分的。所以本善,本善就是道,自然的大道。

人迷了,雖迷但是他能夠遵守古聖先賢教誨,隨順自然的法則,隨順大道,這就叫德,這就叫善;違背了本善,那就是惡,違背道德就是惡!


「五常」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德行:

「仁」是推己及人,不但為自己著想,也要多為別人想想。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義」是義務、奉獻,不要求報酬。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這些都是本分義務的工作。

「禮」是禮節,人與人之間往來要有「禮」,禮有節度,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禮治國,禮治比法治更好。

「智」是理智,待人處世頭腦要冷靜,不可以感情衝動,意氣用事。

「信」是守信用,人無信不立。


節錄自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四講)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淨空法師講述

敦倫盡分,倫是倫理、是倫常。社會有社會的倫理道德,出世間的佛法,也有出世間的倫理道德,這是首先教我們做一個好人。人要做好人,好人的標準就是這四個字。中國古代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學,都是以倫理為中心。五倫第一個是夫婦,這是從最小的關係說起,夫婦同住在一間房,同房,這是最親蜜的了。你房間之外,就是家庭。家庭上有父母,中有兄弟,下有子女,這樣子才構成倫理的關係。家庭之外是社會。在社會上,有君臣、有朋友。所以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構成了五倫。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聽說講什麼團結,這團結是現代的名詞。中國人需不需要講團結呢?不需要,五倫就是真正的團結。不團結才講團結。他為什麼不團結?他沒有倫常的教育,他怎麼能團結得起來?五倫是最堅實的、自然的團結。所以教育從小就要教導,你怎麼樣做人,你自己要知道你是什麼樣的身分。夫妻相處,你是丈夫的身分,或者你是妻子的身分。家庭裏面,你是父母的身分,或者是子女的身分,或者你是兄弟的身分。走進社會,與你交往的朋友的身分。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志同道合這是友,所以友比朋要親蜜的多,同學未必同志。

你在社會上工作,決定有領導與被領導。你要是一個公司的老闆,你就是君,領導。你屬下的那些員工,就是臣,被領導。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這實實在在講,世、出世法,明白人都瞭解這個事實真相人生如戲,就像唱一台戲一樣。你在這個戲臺上,扮演是什麼角色,這個五倫就是角色。怎麼樣把這個角色演好,那就叫盡分。分是什麼?本分。

所以五倫就有十義。在義務上講,十種義務。你是夫婦,丈夫要義氣,要講義氣、講道義。妻子要聽。夫義,婦就聽。現在家庭出了大問題了,中國、外國,你看看每年,現在不是每年,現在是每月了,可能現在是每周了。你看看離婚率多少?問題出在那裏呢?丈夫不義,太太當然就不聽,你這一個房間就出了問題了!家庭,家庭問題也來了,父不慈,子就不孝。兄不友,弟就不恭。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許多人不曉得自己在這個人生舞臺上,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幹些什麼?這是教育問題。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教你怎麼做人,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倫常的教育。這個家庭才和睦,社會才和諧,大家互助合作,共存共融,達到究竟圓滿的幸福,這是教育的目標。

我們想想現在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上,各地地方的教育,它教的是什麼?把這個疏忽掉了。講求的是技術,現在是科技的教育,把做人這個事情忘掉了。科技不斷的在發達,人文逐漸的低落。低落到最後,那就是夫子所說的,人與禽獸幾希。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就是人接受過倫理教育;如果沒有倫理教育,人跟禽獸有什麼兩樣?他是動物,這也是動物。由此可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

五倫十義這十種義務,不能不講求。人人都知道自己本分,都遵守自己的義務,這一台戲就唱好了,你這一生就有價值、就有意義。因為你把這一台戲唱好,你要知道你影響多少人?別人的家庭要有了問題了,向你看齊,向你學習,你是社會的大導師。社會大導師,在佛法裏面講,你就是真正的佛菩薩,你來救度這些眾生,眾生迷失了自己。什麼叫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自己應該幹的事情,這就是迷失了自己。

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各種行業,我們選擇這個行業,這是佛教的行業。佛教是什麼呢?佛陀的教育,我們選擇佛陀教育的行業。人家社會上稱我們一聲法師,師老師。那我們是什麼身分呢?是佛陀教育的推行者,是佛陀的學生。我們的本分是要繼承佛陀教化眾生的事業,這是我們本分。我們把這個本分做好,我們在這個舞臺上,這個角色我們演好了。人人能夠盡他自己的本分,都把他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社會是一切大眾互相合作,互相來配合的,人類才有幸福,社會才會繁榮。所以五倫十義,這是敦倫盡分。

基本的原則,這是講五常,常是什麼?常是永遠不能變更的。這個是十種義務裏面的精華,仁、義、禮、智、信,這就是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人懂得這五種常道,要用佛法來講,這個五條是性德,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實在講,不是學來的。仁是愛人,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心。所以中國這個字,這是會意,你看仁這個字是二人,可見得他不是獨尊,不是完全為自己。自己想到什麼,立刻就想到別人。這是一樁好事情,我自己想得到,同時我想到別人也會想得到。這是一樁不善的事情,我不想得到,我也會想到別人也不想得到。這一種心就叫做仁心,常常能夠推己及人。

義是義務,義務裏面不講權利。如果講權利,講報酬,那就不是義務了。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我們只講盡義務,不講享權利。你明白這個道理,社會上爭權奪利的現象就沒有了,天下就太平了。所有一切禍端都是爭利爭權而演變的,帶給這個社會,帶給一切眾生無盡的苦難。防止大的災難,就從這小地方做起。我懂不懂得盡義務?要從我本身做起。

禮,禮是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個分寸,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你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這個叫禮。所以禮叫節、禮節,節是有節度的。我們今天講分寸,就是節度,不超過也不能不及,恰到好處。

智,是今天講的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壞了。佛法重視智慧,儒家教學也重視,把這個放在五常之一。無論在什麼時候,順境也好,逆境也好,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性,不可以動感情。

末後一個字是信、信用,對人決定要講信用。現在在外國的社會,很重視這一個字。外國人如果不守信,他就沒有辦法生存。因為在外國,現在幾乎一般家庭,一般人身上,已經不會帶錢了,已經不帶鈔票了,帶什麼東西?信用卡。你這個信用卡幾次不能兌現,你的信用就沒有了。換一句話說,你在這個社會就行不通了。所以外國人今天他別的不害怕,他不怕因果,他怕這個信用沒有了,他就困難了。那麼這個信,實在講是法律限定他非建立信用不可,不是從自性裏頭建立的。

我們看中國早年的時候,在抗戰時期,我在臺灣,在民國四十年間那個時候,一般商人還相當守信,我們有信用。我喜歡看書,常常到書店去翻書。去的次數多了,這個書店的老闆慢慢就熟悉了,我喜歡的書,我可以帶走,也不必簽字,我也沒有付錢。什麼時候有錢,我什麼時候就還他,他相信我,我也相信他,這很自在。到那裏看到好東西,價錢再高的時候,拿了就走。我有一個朋友跟我一道,你不錯,他相信得過你?他相信。我發了薪水,我一定頭一個送錢來,信用要緊。人無信,你在社會上不能立足。所以這個信用是連個紙條都不要寫,他也不必去記帳,我也免這個麻煩。過去的社會,確確實實是如此,就憑一句話,那裏還要寫什麼字據,還要到法院去證明,那這麼囉嗦?現在這個社會講信用,一定要寫信用狀,一定還要經過什麼證明,這那裏算是信呢?這談不上這個信字。信實在講就是一句話,決定遵守,絕無反悔。這個禮義仁智信,是做人的基本條件。這個社會上一般人講,這個做人人格,什麼叫做人的資格?做人的資格就這五條。這個五條跟佛家的五戒,精神非常接近。不殺生,仁;不偷盜,義;不邪淫,禮;不飲酒,智;不妄語,信,所以跟佛法的五戒的精神很吻合。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淨空法師主講

(五)十願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全部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才叫學佛,才是學菩薩,才有一點像菩薩。菩薩修行,單單修六度還不能成佛,要念佛求生淨土。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我們是達不到。換句話說,在六波羅蜜的基礎上,再往上提升一層,那是什麼法門呢?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成佛的法門,是理一心不亂的法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這是最後修學的,是不能躐(越)等的。假使六波羅蜜沒有修成功的話,這十大願王實在講連邊都沾不上。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廣大如虛空法界一樣,所以他的十願,願願都是究竟圓滿。第一、「禮敬諸佛」。諸佛指的是什麼呢?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諸佛。「情」是一切有情眾生;就是一切動物。「無情」是植物、礦物。所以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把我們對佛的那種恭敬心,轉而對一切眾生,這就是普賢心,跟一般菩薩的心不一樣。學佛的人對佛很恭敬、很虔誠,其實這個恭敬、虔誠,還不是真的。為什麼呢?諸位想想,你在聽經時,如果遇到一個更重要的人,一件更重要的事,聽經就變成次要的,佛也不要了。可見得,這種虔誠、恭敬還是不真純,要是真正至誠恭敬,聽經聞法便是人生第一大事。但就事實而言,假如有一個人在你聽聞佛法的時候告訴你:「現在有一筆生意,馬上可以賺一百萬美金。」保險你掉頭就走,再也不回來聽經了。可見得,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虔誠,是禁不起考驗的。一面對考驗,才曉得這個恭敬心、虔誠心,一文不值!一點都不真實。普賢行的恭敬是真實的,對一切眾生跟對佛完全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得罪一個眾生就是得罪佛啊,就是對佛不敬啊。對人要敬,那對桌椅板凳呢?它也是眾生哪!這個「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那對它怎麼恭敬呢?是不是每天對它頂禮三拜呢?這樣學法就變成佛呆子了。對物,你把它擺得整齊,把它保養得乾乾淨淨的,這是對它的禮敬。書本,擺在書架上,擺得整整齊齊,是對書本的恭敬。所以,做事情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圓滿,這是對事的恭敬。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的恭敬,就是普賢菩薩的大行。所以六度菩薩行擴大、圓滿了,就叫做普賢行。因此,普賢行是最圓滿、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第二、「稱讚如來」。第一禮敬諸佛,為什麼第二句講「稱讚如來」,他不叫「稱讚諸佛」呢?這裏用意很深!「禮敬諸佛」是從形像上說的。從相上來講,一律要「恭敬」。見到善人恭敬,見到惡人也要恭敬;不分善惡、不分邪正;正法恭敬、邪法也恭敬,沒有不恭敬的。「稱讚如來」是從性上講的。這裏就有差別了,善的,我們稱讚他;不是善的,我們不稱讚他——恭敬而不稱讚——差別就在這裏。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裏,就有這樣的典範: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是禮敬、讚歎,唯獨三個人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第一、是勝熱婆羅門。這個人是個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財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讚歎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此人脾氣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馬上就治罪——下油鍋、上刀山,就這樣整人。善財去了,有禮敬沒有讚歎。第三位是筏蘇蜜多。是個婬女,善財也只恭敬而不讚歎。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癡(三毒煩惱),他恭敬而不讚歎。所以讚歎是以性德為標準,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讚歎;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讚歎,仍然是要恭敬。因為恭敬是清淨心、平等心,即使對於其他一般宗教我們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們也要讚歎。像天主教是正教,他幫助人生天,當然那不是究竟,但是,能生天總比在三惡道強得多吧!所以我們也讚歎他。如果是叫人造罪業墮三途的邪教,我們絕對不讚歎。所以這十願的第二願跟第一願,就有這麼大的差別,但是二者的心地絕對是清淨圓滿。

第三、「廣修供養」。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是無比的廣大。在大乘佛法裏,就是圓滿的性德起用。一般菩薩,雖然是見性(明心見性),但並不圓滿,所以性德的作用是部份的。唯獨普賢菩薩性德的起用是圓滿的,所以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跟六度菩薩不同的地方。因此,他的供養,一供一切供,供一尊佛就是供一切諸佛——不是單指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沒有成佛的所有眾生,乃至於無情眾生,全部都是。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菩薩的修學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境界。這個心量才真正是圓滿的脫開了局限與分別。普賢菩薩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為唯有佛法能夠教人破迷開悟,教人恢復、證得圓滿的自性,這是其他一切供養布施,都不能達到的。法供養中,是「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所以在此特別提醒諸位同學,佛法是師道,一定要尊師重道,依照老師的教導去修學,我們才能夠獲得究竟圓滿不思議的功德利益。

談到佛法,那一部經是第一呢?隋唐時代,中國、日本、韓國的高僧大德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作個比較。他們幾乎一致公認華嚴經是第一經。可見華嚴經是究竟圓滿的教學,這是舉世公認的。這些大德們,再將「無量壽經」跟「華嚴經」作一個比較,他們說無量壽經是第一經,把華嚴經比下去了。為什麼呢?古德曾經說過:華嚴、法華是最重要的兩部大經,在中國佛法稱為「一乘圓教」。一乘圓教只有這兩部經,而這兩部經都是「無量壽經」的導引,都是引導我們入無量壽經的。所以無量壽經才是真正第一中的第一。讀到古人這個說法,我是無比的歡喜,因為我自己有深刻的體驗,我之所以入淨宗就是華嚴經的引導。在過去,我講華嚴十七年,現在依然沒有中斷,目前只講普賢行願品。在十七年當中,我是從華嚴經入淨土的。因為我深入體會普賢菩薩在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意味。極樂就是無量壽經的勝境。從這裏真正體驗到:無量壽經是整個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精華。才曉得古人所講的話,是絕對的正確。

由此,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最好的、最殊勝的,已經找到,提拈出來了。但是,如果不是夏蓮居老居士將五種原譯本會集成善本,我們也得不到圓滿、殊勝的法益。從會集工作的偉大程度來看,確知夏老居士也是佛菩薩再來,絕不是普通人。實在是菩薩憐愍這一代眾生,也是這一代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感得大菩薩降臨世間,為我們做好整理的工作,使這個法門,能在末法九千年當中大弘其道,廣度無量眾生。我到北京,夏老居士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送我一張照片。我帶回臺灣之後,把它放大,印出來了,供給大家供養。這張照片雖然翻印多次,不是很清楚,但是仍然可以從這照片上看到不可思議的感應:夏老居士的後面是屏風,他頭頂上有佛像,而佛放光,他的鞋子也放光。雖然是屢次的翻印,還是能看得很清楚——頭頂上有一尊佛坐著,底下還有蓮花座。我們供養他,表示我們不忘這位大菩薩的恩德,感念他替我們會集了這樣完善的經本,作為我們專修專弘的依據。

無量壽經共有四十八品,那一品是第一呢?我們要追根究柢,把第一的第一找出來。

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現在我們曉得無量壽經是一切經中第一,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弘揚這個法門。換句話說,這部經是諸佛度眾生最主要的一部經典,其他各經都是輔助這部經的。在本經四十八品中,第六品最為重要。第六品就是阿彌陀佛所說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釋迦牟尼佛轉述的,所謂佛佛道同,世尊轉說,就等於阿彌陀佛自己宣說。我們展開無量壽經全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沒有一句是違背四十八願的;句句、字字與四十八願相應。這四十八願,那一願是第一呢?古來所有高僧大德們共同認定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願呢?是十念往生——十念、一念決定往生。這才顯示出佛法,真正圓滿、殊勝、不可思議的境界。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心裏有一個疑問:假如有人造極重的罪業,立刻要墮阿鼻地獄,佛有沒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如果佛沒有這種能力,那佛的智慧、能力還是有限的;我們讚歎佛「萬德萬能」,那只是讚美而已,不是事實!反之,假如造極重罪業,馬上就要墮地獄的人,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神通才真的是圓滿了,我們不能不五體投地的佩服。等我念到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心中的疑惑才掃除,這才曉得佛的智慧、德能,真的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佛確實有能力叫極重罪人立刻成佛,問題在人相不相信?接不接受?要是不相信、不接受,過失是在受罪這個人,不是佛菩薩沒有能力。所以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才知道佛「萬德萬能」是事實,不是誇張,也不是虛讚。從這裏,我們的確把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的妙法,真正找出來了,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前面舉諦閑老法師那位徒弟,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就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那往生是上品上生,不是普通的。他站著走,而且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要知他一句佛號就是第十八願,所以他的成就,就是第十八願的證明;這個法門誰能相信,此人必定是大善根、大福德。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能信受奉行;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勸他也不相信。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含有無量義,也就是虛空法界的一個名號,所以它無所不包。我們要能夠明白這個名號的含義,那整部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個名號的註解。如果要想瞭解無量壽經,那麼大方廣佛華嚴經,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再要了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整部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你這樣慢慢去體會,便能知道這個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全部的佛教;這一個名號,也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無法不包。所以念這一句名號,一切都念到了。在清朝乾隆皇帝時,有一位中國佛教史上非常有名氣的法師——慈雲灌頂法師——他的著作很多。他在「觀無量壽經直指」裏面告訴我們:世間人,求消災、求免難,用經、用咒,或者是用種種懺法,都有效。假如是極重罪障,所有的懺法、經法,都沒效,都不起作用時,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能除。我們才曉得,消災滅罪,這一句佛號是第一功德啦!很多人不知道,而捨此他求!所以生病了,要去念藥師經;有災難了,去念普門品,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遠遠超過所有一切經咒。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呢?何必還要說許許多多經咒、懺法呢?實在是因為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這才把最好的、第一等的貨作壓軸。這就像我們在臺灣逛故宮一樣。故宮裏面最寶貴的是什麼東西?是商周的銅器。但一般人看來,是破銅爛鐵,沒什麼興趣。再看看明、清的玉器。哎喲!那寶貴得不得了!其實那些玉器怎能跟破銅爛鐵(商周銅器)比,那破銅爛鐵是真的無價之寶啊!相同的,世人不識貨,不認識「阿彌陀佛」的功德,佛不得已講一切經,以便引導眾生歸向極樂。所以善導大師講的那句話沒錯。我們真正認識了,也能專修、專弘淨宗,實在講,這是三寶加持,也是這個時代眾生的機緣成熟。在最近這五、六年當中,各種不同本子的無量壽經,大概總共印了幾百萬冊,流通到全世界。我在世界各地極力的介紹、推薦,歡喜、接受的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我看到大家這麼用功、認真的去修學,實在是感到非常的安慰,也充滿了法喜。所有一切的辛勞統統都忘掉了。所以說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推廣這個法門,「廣修供養」,我們就圓圓滿滿的做到了。

諸佛菩薩接引眾生的方便(方法手段)是無量無邊的,這是大慈悲的展現,最後統統都是引導歸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以密教而言,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了金剛薩埵上師(始祖),金剛薩埵將密法傳給龍樹,由龍樹傳到人間。金剛薩埵也叫金剛手菩薩,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就是普賢菩薩。另一位準提菩薩是密宗了不起的大德,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就是觀音菩薩。在我們凡夫分別心裏有顯、有密,在佛菩薩則是完全圓滿、自在、平等、無有分別,懂得這一層才知道八萬四千法真的是殊途同歸啊!佛為接引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恒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想學什麼就教什麼,最後回到本家,大家都見到阿彌陀佛,才曉得原來統統是一樣的。明白了這個事實,對任何宗派、任何法門,我們都要真誠恭敬——因為我們修學的方法雖然不一樣,我們要到達之目的地卻完全相同!

第四、「懺悔業障」。業障是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動念就造業;一定就產生障礙。障什麼呢?障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真心本性裏面,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現在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起作用。什麼原因呢?就是有障礙。障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另一類是所知障。這二種障礙,我們沒把它消除,反而天天都在造。諸位想想,你什麼時候不執著?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這就好像醫生一下子就把病人生病的根源診斷出來一樣。「妄想」就是所知障的根;「執著」是煩惱障的根。因此,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無量的法門、方法、手段,無非是要把我們妄想、執著打掉,一旦破二障就見佛性。因此「懺悔業障」在佛法修學裏,是關鍵、是樞紐,所有一切修學法,都是懺悔業障的。但是業障真的不容易斷啊!有業障,修行是決定不能成就啊!在無量無邊的法門裏,只有淨土法門最殊特,即使我們帶了極重罪業的業障,乃至造五逆罪業,要墮阿鼻地獄,業障還沒有懺除,只要真正發願改過自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求生淨土,業障就消除掉了,馬上就能夠成佛,就能夠做主。所以慈雲大師說: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這話不是隨便說,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以在大經上得到證明!

在過去幾年,有人提出來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這話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無論是臺灣或是美國念佛的人心都慌了。一九八四年我到達洛杉磯,周宣德老居士在飛機場接我,一見面第一句話就問:「法師啊,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我們這一生念佛,不就白念了!不能往生,這不就完了!這怎麼辦啦?」

我聽了笑一笑,然後告訴他:「老居士啊!帶業不能往生,不去也罷!」

他聽了很迷惑:「那!那!那是怎麼啦!」

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

他說:「為什麼呢?」

我說:「你老人家想一想,西方世界有沒有說四土、三輩、九品。」

他說:「這個有,這個經上有的。」

我說:「假如不帶業,這四土、三輩、九品從那裏來的。」

他這一聽,就明白了。四土、三輩、九品就是帶業多少而分的嘛!帶得多,品位就低一點;帶得少,品位就高一點。我說:「你再想想,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是等覺菩薩,經上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有破,那是不是業?」他聽了就笑起來了。那是業啊!等覺菩薩也是帶業去的。要不帶業,就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不帶業,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不帶業的。我說:「誰說帶業不能往生呀?」他這才恍然大悟,這才笑了起來——極樂世界統統是帶業往生的。

佛法講的是圓滿,不與人結怨。所以我後頭補充說一句話:「說消業也沒有錯。為什麼呢?希望現前多消一點,少帶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一點,這也是好事情。」我到紐約一下飛機,沈家楨老居士來接我,也問我這個問題。可見確實是有很多人不瞭解事實的真相,而受了影響,在瞭解之後,就知道:「帶業」一點沒錯,「消業」也是一句好話,這是懺悔業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正懺悔啊。但是,念的時候: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願,要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解行,也要跟阿彌陀佛的解行相應。如何做到相應呢?我們念無量壽經,要能圓圓滿滿地把無量壽經的道理、教訓,認真努力的做到,這就相應了。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念佛人絕對不是有口無心——口裏念佛,心裏打妄想,那一點用處都沒有!一定要做到念這一句佛號時,我心跟佛心一樣;願,跟佛願一樣;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這才是真正念佛,才能消除一切罪障。

第五、「隨喜功德」。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嫉妒。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你看嬰兒幾個月大,或是一歲大的,給他吃糖的時候,別人多拿一點,他心中的嫉妒就自然表現出來!嫉妒心對於修學是很大的障礙,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教我們要修「隨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進一步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隨喜,不單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還要盡心盡力促成他、幫助他,這就是儒家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無法幫忙,我們有個歡喜心讚歎,那也是隨喜功德。隨喜的時候,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並且盡心盡力幫人,才是真正隨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盡力幫忙,或是單單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歡喜容忍別人超過自己,那隨喜的功德就殊勝了。

中國自古的教學,都是希望下一代的成就超過自己,如果不能超越,那教育就完全失敗了。不像現在人,有嫉妒、障礙心,唯恐別人超過自己。教別人,自己也要留一手,不肯盡心教授,這叫吝法。吝法,得愚疑的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這種人,不曉得果報之可怕!從前中國,做官的人戴的帽子叫進賢冠。這個官帽是表法的,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它兩層像樓梯一樣,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低的是代表自己,高的是代表後人;做大臣的念念當中都希望後人能夠高過自己。無論在德行、學問、能力,乃至於生活水平上,都要不斷求進步,不斷提升,這才是教學成功——社會全體都在進步,不是在倒退啊!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表示心要平等。皇帝和大臣穿戴的冠服,是代表他們應有的義務與責任,時時警示他們要認真去做。

下一個時代,是我們教學的時代;如果我們的德行、學問、能力,不能夠有相當的成就,那麼下一代的眾生,我們就度不了。為什麼呢?你看看現在的小孩,他們所受的教育愈來愈偏重科技,而他們所處的社會愈來愈複雜。所以要度化他們的人,心要愈來愈清淨、智慧要愈來愈高、德行要愈來愈厚,才能夠應付下一代的時代和時機。因此,「隨喜功德」顯得非常重要。總之,嫉妒、瞋恨是嚴重傷害自性的,必須連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隨喜功德」。

第六、「請轉法輪」。我們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實的利益,要用什麼方法回報老師————。我們供奉佛菩薩的形像,每天給他上供,這能報答嗎?不能報答。供養佛像,在佛前大供,這種儀式是提醒我們念念不忘報恩。真正能夠報答的,就是我們要怎樣把佛的願望實現。佛的心願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學、早日圓成佛道。滿他的心願,以佛心為己心,才是真正報佛恩啊!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請轉法輪。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禮請法師大德來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這也是最大的福德。為什麼呢?這是對一個地區法供養。雖然說法的是法師,但是沒有禮請的助緣,他不會自己來啊!所以禮請的人福報是很大的。一般講修福,不管是為自己修福、為大眾修福、為亡人(祖先或親人)修福,念經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講經,那功德就更大了。念經,有許多人只種一點善根,實際的教理並不明瞭。但是請法師講解,對經典就完全理解了,便能歡喜讀誦、依教奉行。如此,講經的福德不知道比誦經增加多少倍啊!

現在能講經的法師少了,想請也請不到了。我在許許多多的地方,聽眾都反應:「現在要請法師來弘法很困難!」我笑著說:「請法師來弘法,講經給你們聽,這是果報啊!有果必有因,你們不修因,就想現成的果報,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呢?」什麼是修因呢?「修因」,是要栽培法師啊!老法師或有名氣的法師來講經,歡喜得不得了,大家都爭著要供養。初學的人,講得不好,就不去聽、也不理他。那初學的人氣都洩了:「唉!講經太難了!算了,我不學了,我還是趕緊念經吧。」怎麼栽培法師呢?愈是年輕、愈是講不好的,我們愈要去捧場啊!捧場,讓他覺得還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可以,能學得成。給他鼓勵!給他獎勵啊!再者,不要輕慢初學的法師,對初學的法師要特別小心謹慎,聽經,要堂堂都去——我來聽你的經,但我不讚歎你。諸位要曉得讚歎害人比誹謗還大!人受到誹謗,雖然很生氣;但真有志氣的人,愈是受辱愈要爭一口氣,愈能努力、精進,以高超的成就,令人另眼相待。誹謗,對他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要是歌頌、讚歎!他會想:這麼多人讚歎,我大概不錯了。那他的境界就到此為止,不會再往上提升了。為什麼呢?自滿了。所以讚歎害人不淺!因此,對年輕人、初學的人,絕對不要讚歎。還有,不要供養——財多了、知名度高了,馬上就墮落了。年輕法師發菩薩心出家,被信眾讚歎、供養而墮落。誰叫他墮落的,是信徒把他推墮的。他墮落,將來受果報,你們一個個都逃不了,都有連帶關係。所以對什麼人我們才大力的供養呢?對八風吹不動的人。這種人讚歎他,他不生歡喜心;誹謗他,他沒有懊惱心,他的心永遠保持平靜,這樣的人才真正值得讚歎。為什麼呢?讚歎,不會害他。所以要幫他宣揚,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他、能夠相信他,他就能度更多的眾生。供養!接受供養,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佛門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供養怎麼能接受呢?怎麼能拿去享受呢?人,有多大的福報?實在講,連諸佛菩薩都不享受這個供養。如果供養者是來種福報的,應當要接受,接受之後一定要轉供養。

近代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印祖的歸依徒弟多到沒有法子計算!他老人家接受的錢財供養全部印經。蘇州弘化社就是他自己辦的印經機構(流通經書)。我學佛之後,就完全學印光法師,將弟子所有一切供養統統印書,分送給大家。我心裏想:如此,我要是不了道,我不會披毛戴角還。為什麼呢?每一個拿到經書的人都要替我還債。這就是把布施的福,輾轉布施、輾轉供養,如此,大家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接受信眾供養,這樣做才如法,如果自己拿去享受,是絕對不如法的。縱然蓋廟建道場,廟裏要真正弘法利生,這樣布施、供養者才真正有功德。假如廟裏沒有弘法、也沒有修行,這個廟就會變成鬥爭道場,所以建道場要特別小心!從前李炳南老師說:「在建立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盡心盡力把這個道場建成——,建好了之後,都變成羅剎!」為什麼呢?爭權奪利!變質啦!建道場的初心拋到九霄雲外啦!

供養法師也要特別小心,佛教我們供養法師要四事供養。那四事呢?飲食,他是人,生在世間不能不吃飯,所以供養法師飲食以維持生命。衣服,法師也需要穿衣服,如果他衣服破了(他還有就不必了),供養他一件衣服。生病的時候,供養他醫藥。睡覺的時候,供養他臥具。現在有信徒供養房屋,又有什麼好的都拿去供養法師,供養得法師生活太舒服了,西方極樂世界都不想去了——這裏不錯嘛!為什麼還去西方?成佛道、了生死的道心都沒有了。這對於栽培法師、成就法師,實在是大損害啊!法師出家,就沒有家了,再送他一棟房子,又叫他入家了,這就把他害死了。他有所有權,又有財產,完了!退回去了。誰害了他呢?信徒害死法師!這種人不知道自己天天在破壞佛法、損害三寶,還認為自己做了好多功德、許多好事啊。命終後,墮地獄見閻王,辯都辯不清——事實俱在,你辯什麼?

在佛門裏面修福,要有真正的智慧,這是應該要說明的。很多法師不願意說明,因為說明白了信徒便不供養了,跑掉了。那我呢?我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不想在這裏受罪,所以我跟大家講真話,我不怕你不供養,你們不供養最好,我省事啊。為此,我辦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專門印經,贈送經書。我告訴負責的簡居士一個原則:「供養多,多印;供養少,少印;沒有供養,不印,最好!」大家供養多了,還得要費心選擇那幾種書先印,怎麼個印法。沒有供養,多清淨!多省事啊!所以大家一定要曉得:不求供養、不求道場、什麼都不求,心就清淨,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淨心,幫助別人修清淨心,絕對遠離名聞利養,這才是真正的佛法。要成就年輕的法師,要照顧他們,就要讓他們吃點苦頭,不要說看到他們吃苦就不忍心,那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那麼清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都把他們拉回來,他們怎麼能成道呢?佛在經上教我們「以苦為師」。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他才有真正的道心,才有堅定的念頭要超越這個世間。所以苦是好的!自己不願意吃苦,看到別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障礙他把他拉回來。能夠真誠、踏實的栽培法師、成就法師,才能請得到法,才有真正好法師來弘法利生。

第七、「請佛住世」。「請轉法輪」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佛教——把佛教普遍、廣泛的介紹給大眾。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學想要得到真正的成就,請轉法輪還是不夠的。諸位想想:那一個人一生之中聽一次經、二次經就開悟、證果了呢?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滅以後就沒有了,所以必須要「請佛住世」。就是要請好老師常住,以便天天教導我們,使我們接受長期的薰陶,才能夠得到成就。

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炳南老師有一天問我們:「各言爾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樣:「你們每一個人的志向、願望,都說來我聽聽。」他問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希望將來能夠到處去弘法利生。」他聽了之後點點頭:「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說:「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別人。」我說:「為什麼呢?」「你只能做到宣傳的效果。」他再進一步告訴我,他老人家住在台中,三十多年,因此,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了。他說:「如果在台中,一年來講個一天、二天,就沒有一個能夠成就——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我聽了,明白這道理,確實是如此。但是,佛家講緣分——「佛不度無緣之人」。到處去宣揚,這個緣淺;容易。住在一個地方教化眾生,那個緣要很深。所以我這麼多年來,統統都在外面遊化!對自己真的有很多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對「家」(一般人有家的觀念)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館,那個地方有家?沒有!確實沒有!雖然自己有個道場,一年也不過住十幾天又要走了,統統像住旅館。「家」的觀念打破了,對自己是一種解脫!這是很不容易的,如今我真正體驗到了。

大眾想要成就,一定要請佛住世。佛滅了,佛的弟子,無論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學、有德行,能夠給我們作榜樣,能夠指導我們修學,都應該請他在此地常住。使這一個地方得他長期的薰陶,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所以要想成就,「請轉法輪」之外,一定要真正發心「請佛住世」。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個虔誠的佛弟子,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們自己要帶頭,禮請法師大德常住在這個地方,並且盡心盡力供養。真正的大德,生活都非常簡單,很容易照顧,這是一定的道理。再者,道場的莊嚴是為了接引大眾。道場要是不莊嚴,人家一看:這個道場大概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道場富麗堂皇,他們就會想:這地方大概是不錯,歡喜心、恭敬心油然而生。因為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內涵。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個樣子,才能夠接引廣大的眾生。雖然說:真正識貨的人,是不講求外表的;但是接引一般大眾,莊嚴的道場是有必要的。道場雖然莊嚴,但在道場裏面,出家人住的很簡陋。這情形到大陸去看就曉得了——大陸的寺廟,宮殿式的、飛簷重閣,非常莊嚴,但是出家人的寮房就很簡陋。方丈和尚住的房子,也很簡單、很樸素,由此可見莊嚴的場面其目的是為了接引大眾。這些我們都要細心的觀察,然後才知道以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儀式,來請佛住世,使佛法真正在一個地方生根、茁壯、開花、結果。

普賢十願,前面七願是菩薩的願行,後面三願是菩薩的回向行。所以第八願「常隨佛學」,是給我們說出以佛為修學榜樣、學習的典範。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經典還留在世間,依照經典修行,就是常隨佛學。這是修學佛法所要取的最高標準。

第九、「恒順眾生」。這是指面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一定要順。「順」是非常難做到的,所以中國人講「孝」,底下接著講「順」;不順就不孝了。學佛是盡大孝、順眾生;在恒順當中觀察機緣,誘導眾生斷惡修善,助他破迷開悟。這一定要知道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我該怎麼做,才能恰到好處,收到圓滿的效果。所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夠恒順。

最後第十、「普皆回向」。是把我們自己所修、所學的功德,毫髮都不保留的,全部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圓滿。

總之,我們修學淨宗所依據的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修行的方法,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非常的簡單,非常的明瞭,一點都不複雜。我們一生遵守這個原則來修學,決定成就,真是古德所說:「萬修萬人去。」我們有了理論的依據,有了修行的方法。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態度,對人、對事、對物?遵守這五個科目就絕對不會錯;然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淨空法師主講

(四)六度

1.布施

我們知道佛法教學課程標準的內容,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怎樣過日子?要怎樣待人處世?佛在這些地方有沒有明確的教導?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的。這些問題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裏面已廣泛的為我們說明,其內容就是菩薩行的六度。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要遵守這六個原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從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所接觸的統統是六波羅蜜,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體而言,世間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財富。因為沒有財富,生活會過得很苦,所以財富是第一個努力追求的目標。其次是追求聰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歡呆頭呆腦之外,還想要追求長命百歲——健康長壽!這三大目標人人追求不捨,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滿足我們的願望、希求的,這三樣東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為什麼有人求不到呢?是因為他不明瞭事實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實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曉得方法,沒有一樣求不到的。佛跟我們講的原理、原則,就是幫助我們有求必應。因此,這重要的守則,我們要細細的體會。佛告訴我們,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是屬於果報;要想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有人發財了!財從那裏來?絕對不是他很聰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賺錢。因為比他聰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靈活的人更多,為什麼那些人不發財而他發了財?佛跟我們講財富之得來,是前生種的因。種的什麼因呢?財布施!所以六度裏面,布施列在第一。「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因此,想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一定要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因。世間人今生得這種果報的,大多數是前生修得的,少數人是這一生修得的。這一生如果修得很積極,這一生就得果報,不要等來生,這就是果報。果報一定要靠修因,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

1)財布施

「布施」在整個大乘佛法裏,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條。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度。這六條再要歸納,就是布施一條。所以佛首先教我們修布施波羅蜜。「布施」,一般人很難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聽說布施,就趕著捐一點錢到寺廟裏去。這是錯解!這樣的理解,布施太狹隘了!那裏是菩薩修的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養。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羅蜜,天天都在行菩薩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說早晨起來,你把家人盥洗的東西都準備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燒好了,你是在布施、供養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薩道,修布施波羅蜜,在修普賢菩薩的廣修供養。你看你心裏多快樂。能這樣領悟就不會說:「哎呀!家人都把我當老媽、下女、傭人,要我天天去侍候他們。」這樣天天發牢騷,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沒有了。你看,念頭一轉,牢騷、痛苦就變成布施波羅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樂和智慧的實益。在美國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譬如醫藥保險,人人都要買。為什麼呢?怕自己生病的時候,醫藥費付不起,所以先買保險,由保險公司替你付醫藥費。在每個月繳醫藥保險費的時候,如果是為了自己生病而做準備,如此,將來一定會生病;不生病,這些錢沒有辦法開銷啊。如果念頭一轉:我是在修布施、修供養;幫助那些有病的人,供養那些有病的人。這樣布施出去,你一生永遠不生病。為什麼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顧老人,將來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會有許多年輕人關懷你、照顧你、侍候你!種什麼因一定結什麼果報。再說一個人服務在公司行號裏,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為了要多拿一點錢,或是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如果能存這樣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這個公司、是供養社會大眾,加薪與升遷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薩道。以菩薩的施捨心在做工作,永遠不疲不厭,會愈做愈快樂。這就是俗話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願做又不得不去做,就會疲倦、會討厭。反之,歡喜、高興做的事情,會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紹佛法,是我歡喜做的!這是法布施啊!你們不懂的,我來教給你們,告訴你們,是希望大家都能減少煩惱、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樂和智慧,來充實提升生命和生活美滿!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次到洛杉磯,一下飛機,講堂已經佈置好了,馬上就去講演。一天講九個小時,還要我站著講,底下的人坐著聽;坐著聽的人累了,我講的人不累,愈講愈有精神,愈講聲音愈大。為什麼呢?因為觀念、心境不一樣。假如我講經,計算一個小時要拿多少鐘點費,再看看聽的人不起勁,那就會疲倦、厭倦了。我不是為了這個來的,我是以無比歡喜的心把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紹給大家。這個歡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營養。今天大家講求這個營養那個營養,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門裏面的「禪悅為食」。禪是什麼?心地清淨;悅是心地歡喜,這才是最滋養的(最豐富的滋養),所以健康不在飲食!得歡喜心、得法喜,就會健康、長壽、年輕、不衰老。憂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臉的,容易生病,衰老也會非常之快。歡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從布施波羅蜜得來的。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諸位在此地,汽車都買了保險。為什麼呢?發生車禍的時候有人賠償。如果你念頭一轉:我這是修布施,是幫助那些出車禍的人。如此你這個車永遠不會出車禍,永遠有佛菩薩加持你。諸位看看,念頭一轉,就是菩薩;念頭不轉,就是凡夫!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一個是覺,一個是迷。迷者——樣樣為自己;覺者——樣樣為眾生。樣樣為眾生,自己得的好處真正不可思議,沒法子想像!樣樣都為自己,得到的好處一點點,而且得到了就沒有了。你說,誰是聰明?誰是傻瓜?所以說要念念為一切眾生,不要為自己。今生,你有財富、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錢,能用在社會上,能用在大眾上,這是大智慧,是真正會用錢的。假使處處為自己著想,那是很笨的,修來的一點點福報,沒幾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念頭一轉,將福報布施給眾生,福報就更增盛,直至無有窮盡。布施的內涵無量無邊。我們每一個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學。只要念頭一轉,就是行菩薩道;轉不過來,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財布施,只是略舉幾個例子說明,諸位自己要多多去體會,多多去思惟,就會做得圓滿。

財布施,在佛法裏面又把它分為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就是身體。在醫學界裏,有許多捐贈眼角膜或捐贈內臟者,這是內財的一種。再者,我們以體力去幫助別人,也是內財布施。如果我們給人家工作不求報酬,就是義務的工作(義工),這也是屬於內財布施。由此可知,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沒有那種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薩道。假如我們有一顆布施的心,那麼每天時時刻刻,統統是修六度,統統是修菩薩法。所以菩薩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裏?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覺——為一切眾生,就是佛菩薩;一念迷——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惡的標準: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為別人的都是善。這個初學的人聽了很難懂!人,為什麼不為自己呢?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兩種執著障礙。第一種是我執,第二種是法執。我執要是破掉了,就證阿羅漢果;法執破盡了,就成佛。那些念念為自己的人,我執天天在增長,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長執著而已。因為執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說這是惡。你不想出三界,那就另當別論,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執。我執就是煩惱障,煩惱的根源;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

2)法布施

第二種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聰明、才藝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範圍也非常廣泛。它通常被分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佛法與世法。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只要我會、我能,就熱心的去教導他,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無量法施當中的一種。譬如說,甲燒得一手好菜,乙不會,但很想學,甲就盡心盡力的教導乙,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會做工程,我會做,我指導他、教他,也叫法布施。對小朋友講解小學課程,也是法布施。乃至於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技術,沒有條件、不計酬勞的傳授,都屬於法布施。要是有代價、收學費的,那就不是布施了。或許有人會問:現在學校老師每個月拿薪水,他們教小孩,這算不算法布施呢?這就在於教師的一念心。如果教師是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為名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為薪水,或是為了升等,想從講師升副教授、升教授,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熱心,不疲不厭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沈、灰心了,教導也就不夠熱心,動力是有限的。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絕對沒有條件的,特別是在佛法。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此處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為世間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獨佛法布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進而獲得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才藝,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種布施才是最圓滿、最殊勝的,唯獨大乘菩薩法裏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諸佛如來無不讚歎。看看我們佛教界,布施經典是最重要的一項;其次是講經說法的錄音帶、錄影帶;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請,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推廣到社會,這統統是法布施。可是現在我們把經本翻開,後面往往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這就不是法布施了。這是什麼?是商人在賣書啊!法施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沒有了,那只是世間商人開書店做買賣而已!錄音帶也是「版權所有,不准拷貝」。甚至於少數請講經的,也要先談好供養——講多少小時,給多少供養——這也變成買賣了,這都不是布施。所以菩薩行一定只為利益眾生,絕對不為自己。假如某個地方沒有供養,但是大眾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薩就自己出路費滿眾生的願,絕對不勉強不為難任何一個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

3)無畏施

第三種叫「無畏布施」。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其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譬如國家受到外國的侵略、戰爭;在這人心慌亂的時候,從軍到前方去抵抗敵人、保護後方,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屬於無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會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強盜,而路又很長,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這也叫無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舉。由此可知,只要叫眾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統統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說到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同修們,吃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為什麼呢?因為你不會傷害他;真正做得圓滿,得健康長壽的果報。再加上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們想要這三種果報都得到,就要認真去修三種布施。在中國歷史上,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最大、最圓滿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兼俱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說:「古希天子。」自古以來希有的。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也不是他誇口。這是他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淨圓滿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才得這麼大的福報!

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怎樣把布施做到究竟圓滿呢?這是菩薩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處世、待人、接物,只要轉一個念頭,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但是這個不圓滿、不究竟。究竟圓滿的布施,是放下、是捨、是幫助他人。我們應當怎樣放下呢?放下就要能「捨」。捨後面有一個字————。小捨就小得,大捨就大得,不捨就不得。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捨是什麼呢?各位,你有沒有煩惱?有!那為什麼不把煩惱布施(捨)掉呢?你有沒有憂慮?你有沒有牽掛?你有沒有生死?有沒有輪迴?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圓滿、得大自在了。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要從身外之物,練習慢慢的捨,捨到一切都能捨,最後連煩惱、生死都捨掉了,那才能夠恢復自性的清淨光明。

2.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無論大小,都有它的法則,一定要循著法則,才能夠做得圓滿、快速。六度裏面的持戒是要我們平常守法,並不單指受持五戒、十戒(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規矩,父子、夫婦、兄弟,這是倫常,他有長幼,有自然的一種秩序,絕對不能顛倒!一顛倒,家就亂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燒飯而言,燒飯也有順序——洗米、下鍋、調溫度.....,不按這個法則,飯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菜,下鍋也有先後,乃至於學習,也都有次序和方法。學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嚴。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的修學次序,先從發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願心;然後斷煩惱、斷習氣,再學法門,最後是圓成佛道。成了佛,才有能力廣度眾生,才能夠圓滿實現第一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否則的話,光說,做不到,便成空願。也許有人會問:「一定要成佛?做菩薩不行嗎?」須知,菩薩雖然度生,不能度階位比他高的菩薩;縱然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度同階位的等覺菩薩;成了佛,等覺菩薩也在度化之內了。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夠廣度九法界一切眾生。有這個願,慈悲的力量就會發出來,就能夠精進不懈。現在人,雖然是天天念四弘誓願,願心,沒有發出來。為什麼呢?因為還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惡心。所以他有分別,某甲跟我很好,我度他;某乙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呢。如此,便要在「眾生無邊誓願度」底下加註解——某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是真願,不是圓滿的願。因為圓滿的願心一發,就是菩薩,是沒有分別的。所以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叫初發心菩薩,叫發心住。這種心就叫菩提心,是不得了,不可思議的,絕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佛常常教我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教我們如何過日子,怎樣生活。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並且做到恰到好處。要知,方法裏面還有方法,方法重重無盡啊!所以這兩句話不局限在狹隘的學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用上。如這一段給大家介紹的六度,是六大綱領、六個方法;每一度裏,又有許多的方法,可見方法是重重無盡啦。只要能夠善於運用,那有不自在的!那有不快樂的道理呢?這是持戒波羅蜜。

3.忍辱

第三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當年翻經的法師,看到中國人有一種倔強的個性。在古書上常常記載著:「士(讀書人)可殺不可辱。」談到忍,什麼都可以忍,連殺頭也沒有關係,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翻經法師就將這一名詞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所以忍辱是專對中國人倔強的個性翻的,它原來的字義只是「忍耐」,沒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訴我們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沒有忍耐,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以讀書求學而言,念大學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夠忍耐四年,就畢不了業。到這個地方聽講兩個半小時,也要有耐心,能夠忍得住,這一堂佛法才能聽得圓滿。由此可知,一個人沒有耐心,無論他條件多好,也是一事無成。因為成功永遠屬於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世尊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六度,特別強調「布施」和「忍辱」,其他講得很少。換句話,這兩個是修行成敗的關鍵。

俗話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從前處人還容易,現在處人比從前不知道要難多少倍!原因在那裏呢?從前的教育,是教我們做人;現在的教育,只教我們做事。所以我們不知道怎樣做人。對自己的情緒千變萬化都無法理解,不要說去瞭解別人。你說處人怎麼不難呢!

為此,佛教給我們忍耐。忍耐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受。忍人家對你的侮辱、對你的陷害。能忍,絕對有好處。為什麼呢?能忍,心清淨,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報。第二、是自然的變化。如冷熱、寒暑的變化,能夠忍;饑餓、乾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夠忍耐。第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艱辛的,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就很樂了,為什麼呢?因為功夫上軌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沒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繞圈子的時候,那是很苦啊!路上車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啊!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暢快了,一切阻攔都沒有了。我們學佛也是如此,開頭學都是摸索無量的法門、宗派。到底那宗好?我想學什麼?有的人很幸運,三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像幸運的人,走一段小路馬上就接上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輩子都摸不到門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這當然與自己的善根、福德有關係,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佛菩薩必定加持。這就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真心向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薩常常在那裏守護照顧,到他真正肯接受了,再給他啟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那佛菩薩為什麼不來點醒你呢?點了,是你不接受!告訴你這個方法,你心想:唉!這未必好,我聽人家講那個法門比這個殊勝啊。你還跟佛菩薩抬槓、爭論。如此佛菩薩只好不來了。這一點希望諸位細心去領會。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禪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沒有更進一層的境界;耐心也是精進的預備功夫,有耐心才談得上「精進」。

4.精進

「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進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現在有人說: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應該淘汰的。這是他對於佛法六度中的精進,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瞭解,而引發的謬論。進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進。精是純而不雜。目前,西方有許多大科學家,一生當中有許多特殊的發明。他就是專精——天天去研究,鍥而不捨,終於有了新發現!世間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無量法門當中,必須是「一門深入」,才能夠成就。想要門門都學,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門門都學,那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一門成就了,其他無量法門一看、一聽當下都通達了。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沒有開悟、沒有通達之前,門門都學就會變成障礙!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們舉一個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會恍然大悟:古人修學得以成就都是專攻一門。

民初,諦閑法師有一位徒弟,這徒弟四十多歲才出家。他的年齡跟老法師差不多,他們是從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諦閑法師家庭環境比較好一點,所以念過書。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帶出去,所以算是見過世面,出外旅行過的。他那個同學家境清寒,沒有念書。長大之後,生活非常困苦,學一個「鍋漏匠」的手藝。什麼叫鍋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補起來再用。他就天天挑個擔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體會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時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和尚了,於是就找。找到諦閑法師,在廟裏住了幾天,就跟老法師說:「我要出家。」法師說:「為什麼?」「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說:「你不要開玩笑啦,住幾天還是去做生意吧!」為什麼不讓他出家呢?老和尚考慮他年歲太大了!在當時,四、五十歲就是老人,體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課學不會,念經也念不來,這樣,住在寺廟裏,讓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難過啊!學講經吧!他不認識字,得從念書做起,要到那一年才能成就啊?於是,老和尚就拒絕他。結果他就硬賴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給他搞得一點辦法都沒有,再想著小時候在一起啊,這份感情.......。老和尚就說:「這樣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應我幾個條件。」他說:「這沒有問題,我認你做師父了,你說什麼我統統聽,統統接受。」老和尚說:「這很好!我給你剃頭,剃了頭之後,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廟裏。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再說寧波鄉下,有很多小廟、破廟、廢廟沒人住,就找一個小廟給住下來。」老法師在附近,找幾個護法、信徒每一個月給他送一點錢、送一點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個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給他洗衣服,並燒中午、晚上兩餐飯。然後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交代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將來一定有好處。」這個人沒有讀書,但是聽話、老實,他就死心塌地念這六字聖號。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個廟裏,三年都沒有出門,一句佛號,一點也不雜,這就叫精進。這一天,他離開寺廟,到城裏去看他的親戚朋友。晚飯吃完,就跟那位燒飯的老太太說:「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這個老太太心想:「師父三年都沒出門,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所以叫我不要給他燒飯了。」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廟裏去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有沒有人請吃飯?那是個破廟,廟門都不關的,到廟裏,喊師父,沒人應,就再去找一找。看見師父站在寮房裏,面對著窗戶,手拿著念珠。叫喊,他不回應;走到他前面,才知道,他死了!站著死的——念佛往生了。這個老太太嚇了一跳,她從來沒有看見人死是站著的,於是趕緊報告那幾位護法。這些護法一瞧,也不曉得怎麼辦,就派人到觀宗寺報告諦閑法師。那個時候沒有車,請人去報信,走去再走回來,需三天。你看他,站著往生,還要站三天,等他的師父來替他辦後事。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進啦!諦老看到之後,非常讚歎說:「你沒有白出家啦,你的成就,講經說法的法師,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啊!」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脫生死,這樣殊勝的成就到那裏去找啊?一句阿彌陀佛,就叫專精,不夾雜、不間斷,是成功的關鍵。

無論世出世間法,想在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進。無論是念佛、參禪、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這一個原則。就教而言,如果一個人發心,自己修學也能夠幫助別人。最好一生,只學一部經,專講一部經,這就是精啦。每講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進步。如果有人專講阿彌陀經,能夠講上十年,這個人就是阿彌陀佛。假如十年專講普門品,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如果他十年當中講十部經,那他什麼都不是。你才曉得「精進」之可貴啊!民國五十八年星雲法師找我去佛學院教書,我曾經建議他,並勸他,讓每一個學生專學一部經,我說:「法師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後,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他聽了之後說:「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學院了。佛學院裏面開的課,要像一般學校一樣。」我說:「這樣做,有一定的好處。」最後他沒接受,我在那裏教一個學期,就離開了。假如那時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議,一百個人我們打個對折,現在就有五十多個專家出來弘法,那還得了!大家要聽阿彌陀經,請阿彌陀佛來跟大家宣講;想聽地藏經,就有地藏菩薩來宣講。個個都是專家,這樣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揚。所以希望你們做專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樣樣學,結果是樣樣都不通。一樣通了,結果是樣樣都通;雖然是樣樣都通,還是專弘一樣。這種作法是給大家做一個表率,做一個榜樣。那一尊佛、那一尊菩薩不是樣樣都通!可是他還是標榜一樣。這個教我們「一門深入」的修學才叫做「精進」;精進的利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5.禪定和般若

第五「禪定」。禪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是講四禪八定;能夠修成,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高級的天界,須要禪定才能得到。出世間禪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諸佛如來所修的,我們稱為出世間上上禪定。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在「定」。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那裏呢?在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教下修止觀,止觀也是禪定。密教裏面修三密相應,相應就是禪定。由此可知,每一個宗派、法門,所用的名詞雖然不一樣,其實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羅蜜裏,「禪定」統統都包括了。連我們日常生活中,那小小定也含攝在其中。這小小定是什麼呢?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這一生當中,自己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動搖,這就是「定」。如科學家,從事研究一樣東西,他不被別的事物影響,他就會成功;他就得佛家講的「三昧」——科技的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亂,他就得念佛三昧,像剛才講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亂。因此,忍辱是個基礎,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進,精進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樞紐。「禪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給我們下了一個定義,明瞭這個定義,才知道修禪定並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禪定的無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還有無量的方法,都在修禪定。六祖大師是由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所講的,都是依據金剛經佛所說的原理、原則。他的解釋:「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禪);「定」是內不動心。金剛經上有兩句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要用什麼態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即是不著相!內裏頭不要動心,不要起心動念,就是「定」。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去參訪修禪定的鬻香長者,是到那裏去找他呢?這位長者不在家裏打坐,也不在道場修定。他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跑到市場去了。這是佛經上講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熱鬧的市場,像美國大的MALL。長者在那裏面逛,那是為什麼?修禪定啊。他在那裏修什麼?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看他在逛MALL,實際上他是修禪定,他不像人家盤腿面壁。所以我們遇到高級的禪者,我們都會瞧不起他。那個地方熱鬧他就往那兒去,殊不知,他在那裏修養高級禪定。我們只佩服那些能盤腿面壁幾個鐘頭或幾天的禪者。一看!就說:「這個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曉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級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

為什麼「禪定」這麼重要?為什麼一定教我們「外要離相,內要不動心」?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呢?如果諸位念過唯識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門裏,佛將一切法,即萬事萬法歸納為一百大類。這一百類,八個是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十一個色法(物質),統統是有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我們起心動念、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佛真正明瞭這些事實真相,叫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真心就恢復。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來一模一樣。那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五度上。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對於一切法明瞭、通達,且於一切法不執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為什麼幫助別人呢?這是源於諸佛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因為只有佛菩薩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一個體;既是同體,幫助還要談什麼條件呢!就如我們這個身體右手癢了,左手來抓一抓,還要談條件嗎?不需要了!為什麼呢?同一體嘛。今天我們迷失了自性,不知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一體,同一個真如本性。所以在這裏分自分他、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才能看到事實真相——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這個慈悲心、愛心是從「無緣慈,同體悲」發出來的,不談任何條件的。

總而言之,一切作為都有方法,都有程式,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這是「忍辱」。能夠專精不懈,這是「精進」。心地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這是「禪定」。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不明瞭,這是「般若」,佛教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絕對不是說,受了菩薩戒,就當了菩薩(迷惑顛倒的菩薩)。若不懂六度,不能把這六條應用在日常生活裏面,受了菩薩戒也是泥菩薩啦!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淨空法師主講

(三)三學

下面跟諸位介紹的是佛法的課程標準。

我們在本質上已經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課程是非常之多,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絕對不是一所大學的課程所能含蓋的。這無量無邊的課程,課本就是經書。諸位要知道,佛經不是全部流傳到中國來。因為當時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國來,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都是選之又選,挑之又挑,好的才帶到中國,次等的、再次等的,都捨掉了。所以傳到中國的經書全都是精華!來到中國之後,並不能夠全部翻譯,只好再挑選,只有最好的、最重要的被譯出。譯經的工作相當困難。從前譯場的經費靠國家支援,集合全國出家、在家、中國、外國各類人材之菁英,從事於大規模的翻譯工作。歷史上記載,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編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我們在經書上所見的譯者,那是用譯場的主持人(好像學校的校長)來作代表,並不是他一個人翻譯的,而是譯場內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現在保存在中國的,是漢文系統佛經,是相當完整的。印度的梵文經典已經散佚失傳了,殘留下來的很少。佛經除了漢文經典之外,第二個大系,是藏文經典。藏文經典一部份是從梵文直接翻譯,另一部份是從漢文轉譯的。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後,把佛法帶到西藏;所以佛法傳入西藏比中國晚六百年。在藏王對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後,又從印度傳進一支,因此,西藏的佛法是由中國和印度傳入的。

佛無論在那個國家、地區說法,其內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學;其目的是對治我們這個時期、這個地區眾生的種種苦痛。地區指的就是地球,時期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萬二千年的法運。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的眾生,病痛到底在那裏呢?第一、造惡——造十惡業。佛用「戒」學來對治。戒學是對治惡業的藥。第二、人心散亂,不能得定、不能清淨。所以用定學來對治;「定」學是對治散亂的。最後用「慧」學對治愚疑。造惡、散亂、愚疑是這個時代、地區眾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藥來對治。佛陀說法是因眾生而說的,眾生如果沒有病,佛就無法可說。這跟大夫因病用藥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說眾生有病,佛就有法;眾生沒病,佛就沒法。就如金剛經上所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眾生沒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硬要佛法也會變成病。這如一個健康的人天天吃藥,那有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說佛法的一切經典依功用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

佛經分「經、律、論」三藏;定學就是經藏,戒學就是律藏,慧學就是論藏。這是圖書分類的方法,最早是從佛教傳來。此後,中國人也把所有的書加以分類。清朝康乾年間,把全國圖書做一個總整理,再分類,依經、史、子、集,分成四庫。庫跟藏意思相同,庫是倉庫,藏是收藏。所以「四庫」是從佛法「三藏」得到啟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聲聞藏、緣覺藏;大乘是菩薩藏,再分就愈分愈細了。總而言之,戒學是調身的,定學是調心的,慧學是調行的——我們身心的行為。因此,一個學佛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你說他怎能不快樂呢!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淨空法師主講

(二)六和敬

觀經三福,是我們修行基礎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不要說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從這裏學起。這是佛陀在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經文,講得特別詳細,希望我們多多的去讀、多多的去體會,儘量能夠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學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礎,才能談共修的基礎。如果不知道這個基礎,在一塊共修,沒有好處。若無共識、雜心閒話、彼此不和,還不如一個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條,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六和敬」。

「三福」是個人修行的基礎,「六和」是大眾共修的戒條,依然是基本的修學方法。佛法所說的僧團,是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為之制定六條戒律,大眾皆遵守這六條戒,這就是佛法的僧團,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團體共修的基本守則,無論是出家團體,或是在家團體,都必須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在一個團體裏,我們對於修學的理論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見解,這是大眾共修的基礎。佛陀在世,確實做到「恒順眾生、隨喜功德」。因此,為許多不同見解的人,開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佛教宗派法門之多,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建立的。大眾聚在一起,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社會要能夠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夠和諧相處。唯有「和」才能夠把我們的見解、思想,乃至於生活方式,逐漸拉近,才不會距離太遠,這就是所謂的「平等」。「和」之後才有「平」,「平」之後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後才有「樂」啊。我們要想得到快樂,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個基礎。佛法重視「和敬」,世間法也重視「和」。孔夫子教導我們,就把這一個字列為最重要的一個科目。你看!論語裏說:「禮之用,和為貴。」我在前幾年,到北京參觀清朝的故宮,故宮裏有三座主要的建築,我們中國人稱它為「金鑾殿」。實際上,它的匾額不是寫金鑾殿,而是寫著「太和殿」,太和殿后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叫「保和殿」。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麼來統治天下、統治國家呢?用「和」啊。傳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國了。如果他繼續維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還是大清帝國,中國人也不會受這麼多的苦難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塊聚會,一定要注意這一個字。

世尊為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經典,無量的法門,並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修學的,是因為要適合各種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適合各種不同見解和需要的大眾們,因此,後來演變成許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傳來中國,一共建立十個宗派,就是因為大家喜愛不相同。喜歡華嚴經的人建立一個道場,專修華嚴。喜歡法華經的,再建一個道場,專修法華。由此我們明瞭,古代的寺院、叢林,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專科大學。這是大家喜愛、見解、思想都一致的。絕不是一個道場裏面,今天學這一樣,明天學那一樣,那是一樣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無論那個法門,成就與否都在「專」。中國古時教學,教導童蒙念三字經,三字經上說:「教之道(教學的道理),貴以專。」何況無上甚深的佛法,不專那裏能成就呢?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這一部經典,都修這個法門,所貴的就是「專」,這個道場就是專宗修學的道場。這樣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勵精進,才會有成就。

我們修淨土,淨土宗所依的經典是最少的。古時候只有「三經一論」,現在則是「五經一論」。這五經是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將華嚴經最後的一卷——普賢行願品——列在三經之後,成為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入四經之後,成為五經。我們以這個為例子,我們這些人喜歡無量壽經,那些人,喜歡阿彌陀經。你想想這兩種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這個要念無量壽經,那個偏偏要念阿彌陀經,這就必要建兩個道場。淨土宗同一個宗,為什麼要分那麼多道場?哦!原來如此。再說同依一部經,譬如我們同依阿彌陀經,有人依照蓮池大師的疏鈔修學,有人依照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兩種人所依據的解釋又不一樣。如此,同樣依阿彌陀經修行的,還得要分兩個道場,這才是真實的「見和同解」的道場。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夠成就。即使我們同樣依一部經,同樣依一家註解,而念誦的方法不一樣;有人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很快、很急,這兩種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難。這才曉得從前佛家道場之莊嚴,使人進入山門,肅然起敬。道場裏同學道友,只有一個看法、一個想法,修行依照一個法門,一點都不亂。這才警覺現代人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現代的道場,今天請甲法師講這個法門,明天請乙法師講那個法門,就是一個道場裏面,一起共修無量法門,他怎麼會不磨擦呢?怎麼會不衝突呢?此事太難,佛都辦不到,何況凡夫!可見「見和同解」是道場基礎的基礎,大眾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個團體,大眾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興趣、目標相同,這就能和合了,就能組成一個僧團。如果有不相同的,寧可另外再成立一個僧團,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礙,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開無量無邊的法門,用意就是要使各種見解、不同思想、不同興趣的眾生,人人都能夠成就。這是佛法的偉大、周到,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法門平等」。佛絕不勉強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門。你看觀經,韋提希夫人感到這個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國。佛沒有介紹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是把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展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選擇(自己選擇才適合自己的興趣啊)。我們凡夫往往勉強人,我學這個法門好。嘿!你也來學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對這個法門有興趣)。進來了之後,想法、看法、意見多多,都不一致,團體往往因此受到傷害,這是學佛人應當警覺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紹,你歡喜那個法門就學那個法門。我們這裏是淨土宗,喜歡念佛就到我們這裏來,看看合不合適。喜歡參禪的,那位法師是修禪宗法門。喜歡學密的,某上師傳密教法門。統統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不一定統統拉到自己這裏來。法門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應機宜而建立,應相互尊重禮讚,這才是「見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學,總要訂一個規矩,如果沒有規矩就亂了、沒秩序了。當然同住規約裏,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團還是出家的僧團。在家的僧團是以五戒為基礎,出家的僧團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礎,再加上大眾現前生活共住所必須要遵守的一些規矩。這在我們一般講,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約」。由一兩個人起草,然後在會議中大家討論,最後議決通過,住在道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常住公約中,也包括國家的法律。學佛必須要守規矩、要守法律。人人都能夠奉公守法,這個團體就不會有爭論了。也就是說,團體中人人地位平等,並無特權階級。所以佛教的僧團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團體。

第三、「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場的建立是成就每一個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絕對不是逃避社會責任,到佛門裏討生活的。如果是這種觀念,那就完全錯了。接受十方供養如何能消!這個罪過是無量的,且要還債,佛在經中講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個道場,如每一個人有一個房間,或像現代生活富裕的地區,一個人還有個套房,這樣舒適的生活環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個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呢?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人,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惡習氣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舉一動還像個樣子,規規矩矩的,還能守法。如果房門一關,沒人看到,就隨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盡失,成就困難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麼共住要怎麼住呢?睡通舖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離開大眾,睡覺也得老老實實,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隨便,這是依眾靠眾的精意。所以寺院叢林,你到寮房(臥室、寢室)去看看,皆是通舖,一個人一個舖位,每個舖蓋疊得整整齊齊的,像軍隊一樣;比軍隊還要嚴格,比軍隊的紀律還要好。住在道場,過這樣的生活,陶冶人的習氣,以戒、定、慧三學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稱得上修行。在寺院叢林裏面,什麼人有一個寮房呢?當住持的、做執事的,因為他的事務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眾一樣(大眾像學生一樣,那是非常規矩的)。執事要辦事,替大家服務的,他們才有個小房間。住持的房間叫「方丈」(方圓一丈),房間都很小,並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礙大眾的精修。還有年歲老的,也單獨有房間,生病的也單獨有房間。除了這些特殊的,皆是睡廣單(通舖)。「身和同住」是這個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會,不用這個方法還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無諍」。這是說大家住在一起沒有諍論,真正能夠用功向道。人與人相處,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古人常講:「病從口入(怎麼會生病呢?喜歡吃東西、吃得不乾淨、吃得不衛生),禍從口出。」說話多,言多必失,有些時候,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就產生誤會,在無形當中,結了許許多多的怨懟,招得以後的果報。實在講,那是非常苦惱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訓我們,叫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言語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語,不說那是頂好的。我這一次在洛杉磯講經,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參加日本的三天禪學會,回來之後,說寒假他還要去參加。這個禪宗道場,是日本人建立的,現在那個和尚已經過世了,由他的美國弟子們繼續維持。其特色是進入道場就不准說話,每天的功課就是打坐。早晨,八點鐘開始坐到下午五點半;晚上從七點半坐到九點半,其他什麼都沒有。三天都不說話,人在那種地方,就會感覺輕鬆。三天就是這樣坐,所以他坐得很歡喜,印象很好。這種道場的特色就是「口和無諍」。不准講話!還爭什麼呢?所以嚴格的道場裏,確實聽不到閒言語,真正的道場也沒雜心閒話、聊天這些事情。念佛的道場,二六時中,只聽到「阿彌陀佛」綿綿不斷,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道場則咒聲不間斷。我初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上師。我親近他三年,從沒有見到他咒離開過口。他念咒不出聲,但是嘴唇微動,我們知道他在念咒,這叫金剛持,就是口動沒有聲音。無論在什麼時候,甚至接見客人時,他仍然持咒不斷。只有跟我們講話的時候停下來,話一說完,他的功夫馬上接上。這是我這麼多年來,看到真正修行的人,就這麼一個。他心清淨,真的一個妄想、雜念都沒有。我們向他請教問題,提出一個問題,他要觀察我們的心定了,他才答覆。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講,他不是考慮,他在念咒,他的眼睛看著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講。他這種教學法,非常的特殊,兩個鐘點也許講三、四句話。但是他的話,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讓你一生永遠不會忘記,而且會依教奉行,這是真正做到「口和無諍」。所以淨土念佛堂裏面止語,不僅僅在佛七當中要這樣做,平時就要學,這樣對於自己的道業,絕對有好處。我們想要把煩惱捨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這個方法,就很難達到目的。

第五、是「意和同悅」。這就是平常講的「法喜充滿」。我們學佛,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最粗淺的成就,就是歡喜。假如學佛,學得不快樂,這一定有問題(不是佛法有問題,是我們自己修行有了問題),不是違背了理論,就是方法用錯了;否則學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痛苦、煩惱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自在,這證明學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這個現象,你的功夫有了問題,這是自己要認真去檢討,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這個病根消除,我們就能夠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學是在生活中歷事練心。歷是經歷,就在日常生活上練心。練什麼心呢?練清淨心、練正知正見、練覺而不迷。所以真正學佛人無論遇到善人或是惡人,順境或是逆境,無一不視為是幫助自己消業障、增福慧的助緣,怎麼不歡喜呢?這個內心的喜悅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滿」。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換一句話說,個個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六、「利和同均」。這是講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質生活是平等的。道場的財源,在古時候,一部份是帝王護持的,就是國家建立的十方道場。其次就是大富長者捐助的。實在講,化小緣建立的道場,在古時候並沒有。這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並不是如法的。特別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緣,在從前沒有這種事情;因為出家人的生活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飯,外面去托缽;睡覺,找個樹蔭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間斷的。因此道場的建立就好像辦學校一樣,是為了教化一方眾生而設的。所以,建道場是這一方,真正有學問、有遠見的人士,來提倡創建,或是大富長者出錢、出力建道場,再禮請高僧大德到此地來住持、修行、教化眾生。這好像辦學校,校舍建好了,就請品德、學問俱優的人士來做校長、老師;讓他們在這裏教導這一方眾生是一樣的道理。佛家的道場就是學校,所以無論是國家供養,或是地方大眾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場的,不論是什麼身分,在物質享受上決定平等,這叫「利和同均」。

道場裏,六和敬一條都不能少,否則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們依世間法來講,所謂「家和萬事興」。國家能和,再強的敵人也不敢輕易的欺侮!為什麼呢?上下團結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團,大至國家,只要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條,沒有不興旺的。見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識;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儘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會動亂。為什麼呢?因為貧困的人,看不慣富人的享受,就會搶劫、造反,動亂就會出現。目前就商業方面來說,沒有人能夠超過日本。日本商社從戰後興起,時間不算長,今天躍居世界第一位,憑什麼?他們就是做到這三條。世界各國,在工商業無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沒有這三條。在日本,商社公司虧損了,高階層的人不發薪水,基層員工照發。你說員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員工有意見,絕對不罷工,照常上班,只在頭上紮條白布,表示「我有意見,我要反抗你」。老闆看到,便趕緊開會、溝通、協調。如此,問題解決了,生產也不延誤;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就是做到六和敬的這三條。日本人的長處很多,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他們還能保存,還能做到,而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完全都鄙棄丟掉了,這是我們這一代真正對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當今的日本,我們應該感覺到非常的慚愧。

前兩周,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想結婚,問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我告訴他:「你要找對象,一定要找一個見和同解的,如此,兩個人奮鬥努力的方向、目標、興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幫助,家庭一定會美滿。」我再說:「不可以只談愛情!愛情是無常的!今天你愛他,他愛你,一旦結合,雙方毛病都露出來了,兩人不再相愛,家庭悲劇不就產生了!那無常的虛情假意,是絕對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這個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樂、家庭美滿,是非常不容易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淨空法師主講

(一)三福

佛說法是非常活潑的,是因人施教沒有定法的。佛的教法,無論他怎麼說法,都離不開大圓滿。換句話說,全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因此,法門是真正的平等。就如同華嚴經上講的主伴圓融——一個為主,其他一切都是伴。如果我們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一切諸佛就是伴;以毘盧遮那佛為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伴;以阿彌陀佛為主,毘盧遮那佛也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伴圓融。佛如是,菩薩也不例外。假如我們學佛,以觀世音菩薩為本尊,諸佛都是伴;以地藏菩薩為本尊,觀音菩薩就是伴。佛的經典也是如此。我們以無量壽經為主,一切經都是伴;以金剛經為主,無量壽經是伴,華嚴、法華都是伴。這才看到它真正平等,真正的自在無礙,然後我們才能談教學的綱領。在佛門中,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是讚歎這個法門是第一。說這個法門第一並不顯示其他法門就是第二,這點,諸位一定要弄清楚,才不致於犯過失。犯什麼過失呢?——自讚毀他。這就犯了大戒,是錯誤的。在修學綱領上,像觀無量壽佛經的緣起中說,韋提希夫人家庭遭了很大的變故,對於人間疾苦,才真正體會到,這才要求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世界太苦了,實在沒意思,有沒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更清涼的世界、沒有造惡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裏。」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把十方諸佛的世界,以神力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去觀察、選擇。她實在也不負釋迦牟尼佛的期望,她選中了西方極樂世界,要求釋迦牟尼佛教給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佛在沒有說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種淨業,並且告訴她,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使我們明瞭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修行證果,都要依此三福為基礎。這好像我們蓋樓房一樣,無論蓋多高、蓋什麼樣式,地基都是一樣的。「淨業三福」就是佛法共同的基礎,一定要從這個基礎上建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人天福

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共十一句。我們在經中看到,佛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什麼叫「善」?「善」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要具足這三種淨業。十一句都做到了,才是大乘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其標準很高。如果是小乘經,那只具備前兩條就夠了。如果是人道、天道裏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條就夠了。今天我們講「地藏經」是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也是大乘佛法,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讀經,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嗎?

佛說法,無論是講基本的修學方法,還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與大圓滿相應。也就是說都從真如本性裏面流出來的,法法皆是大圓滿。這三福十一句,也是字字圓滿。我們看第一句:「孝養父母」。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我們要體會這個字的意義。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溝,這不是孝道;「孝」是沒有代溝的。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本是一體。就是我們佛法裏面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換句話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孝」字;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字。但是,什麼人能夠把孝道做得圓圓滿滿的呢?只有諸佛如來。如果不成佛,孝字怎麼做也做不到大圓滿。「孝養」孝指理性,養指行德;不但是奉養父母之身,須知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戒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把孝順父母的心發揚光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了。一個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會恭敬老師,這在理上是講不過去的;這種情形必然別有企圖——存心巴結老師,必是不懷好意。孝順父母又尊重老師,才是理所當然,人人應該如此。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菩薩、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就是「孝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唯有「孝敬」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因此在這三種淨業裏,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國人敬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很遠,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我們逢年過節還要紀念他。為什麼要紀念呢?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曉得紀念的意義了。因為他跟我們是一體的、沒有分隔的,一心真誠的紀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應。我們連遠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呢。遠祖都還念念不忘的人,一定會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就會尊敬師長,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師長、不聽老師話、不好好的學,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憂慮,也是不孝。工作認真負責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擔憂,不讓父母牽掛,這也是孝順。所以孝道確實是性德的究竟圓滿,佛教導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尊敬老師,佛是我們最早的老師,三千年前創始的老師,我們連這位老師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那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樣的道理,我們供奉佛像,不是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師遺像;是返本報始,是報恩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遠、廣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讓我們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孝敬——孝親尊師。

佛法在地藏經上大圓滿之後,接著就講「慈悲」,三福孝親尊師之後接著是「慈悲」。從這裏我們就曉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孝敬擴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殺,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讀地藏經,要不把地藏經參透,你對於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沒法理解。真正參透了才曉得,一切惡業中殺業最重。為什麼呢?一切有生命的眾生,沒有一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沒有一個不貪生怕死。雖然殺生是冤冤相報,但是,當他受果報的時候,他是不會想到我前世殺他,今天我應該被他殺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應該供養他。如果能這樣想,業債償清那就沒事了。假如他不是這麼想,懷恨在心,你殺我,我來生一定還要殺你,這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且仇恨必定愈積愈深,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所以講「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無限的深廣,佛特別提出這一件事來。換一句話說,殺生就是不敬老師、不孝父母。因為老師————教給我們五條根本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我們今天還在殺生,違背老師的教訓,就是不敬老師。不敬老師也就是不孝父母,因為父母希望我們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訓去奉行。今天不聽老師的話,去殺害眾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喪失了,這個意義很深很深的,大家要細細去體會。

最後面一句是「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世間善法的標準。佛告訴我們,能夠修這十種善業,決定不墮三惡道。上品的十善業能夠生天,如果再加上禪定、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無色界天。「十善」佛將它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對在家同修們說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不淫欲,要把貪愛斷得乾淨。如果淫心沒有斷,無論修何法門,功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禪,得禪定的人,即使得初禪——世間禪,其定功就能把淫念伏住,決定不起作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念頭也都不會生起,雖然沒有斷根,但因禪定的功夫,而伏住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來。如此,才有資格生初禪天以上。曉得這個事實,就知道參禪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參禪,要認真的想想,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還動不動心?如果動心,初禪天就沒分。真正不動心了,禪定才能成就。所以學禪的人很多,得禪定的人不多。得小定(未到定)或許有,真正得禪定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偷盜是不與取。譬如說有人投機取巧想漏一點稅,「漏稅」是偷盜,是偷國家的,所犯的罪更重了。偷一個人的,將來只還一個人的債。偷國家的,這個國家有這麼多的老百姓納稅,人人都是債主。美國有兩億人口,兩億人都是債主!這還得了,還不清哪!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敢投機取巧。所以說,不犯盜戒、不犯淫戒、不犯殺戒,這叫做身業清淨。

口業有四。口是指言語,有四種善法。第一、不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人,也就是不誠實。第二、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在甲面前說:「乙說你的不是。」在乙面前說:「甲說你不是。」這是鬥亂二頭,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無意都犯兩舌。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在無意當中挑撥是非,所以有的時候傳話,愈傳愈訛,把意思傳達錯誤了。本來人家沒有這個意思,他在傳話中,任意添加增減語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顛倒了,這是很大的過失。小者使兩個人失和,大者使兩國交戰,這種過失很重,決定不能夠疏忽。第三、惡口。惡口就是說話沒有分寸、沒有禮貌、很粗魯,使人聽了之後很難受。第四、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像現在社會上許多電影、歌舞、音樂,聽起來很好聽,看起來也不惡,想想這些在教人什麼?都是教人造殺、盜、淫、妄,凡是這一類的都是屬於綺語。口要離這四種惡業,口業就清淨了。

第三是意業,就是指起心動念。所有的念頭歸納為三大類:不貪、不瞋、不疑。「貪」是貪愛,包括吝嗇,所以常講慳貪。欲望沒有滿足,莫不拚命在希求,希望得到滿足,這是貪心。已經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捨幫助別人,這叫吝嗇,是謂慳吝,這是修學最大的障礙。佛教導我們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慳貪的障礙。有些老同修,對世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不貪了,這是很難得;可是他貪佛法——這也想學,那也想學。諸位想想,他的貪心沒有斷。佛是教我們要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更換貪的對象啊!從前貪世間法,現在貪佛法,「貪心」還是在,這是錯誤的,這是絕對不正確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貪愛,貪愛是一切罪障的根源。其次瞋恚。為什麼會瞋恚呢?貪不到就生瞋恚。如果貪得到,就不起瞋恚心了。瞋恚是很大的煩惱,這「貪、瞋、疑」稱為三毒煩惱。「慳貪」是餓鬼的業因。人死了為什麼會變餓鬼?貪心沒斷。為什麼會墮地獄?瞋恚沒斷。為什麼會變畜生?愚疑。什麼叫愚疑?就是沒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惡,他不能辨別,認識不清楚,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這是「愚疑」,不論他是有意無意。這三毒煩惱是明心見性最嚴重的障礙。佛法的修學,特別是禪宗祖師大德所提倡的,從根本修。根本是心,遠離貪瞋疑,斷滅貪瞋疑,真心自然顯露,這就是從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總稱十善業。我們都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才能算是世間的善人。但是這還不符合佛在經典裏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那個標準比這個還高,可見最低的標準我們已經不容易做到。臺灣這些年來,政府提倡選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沒有具足這些條件呢?如果沒有具足這四條就很難說了。選出來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標準要守佛法這四條,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這是善的最低標準,不能不認真修學。

2.二乘福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們知道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在隋唐的時候,小乘傳到了中國,經典翻譯得很完整(巴利文經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時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為什麼小乘佛法在中國失傳了呢?諸位要知道,從前學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礎。中國的儒學與道學(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確實很接近小乘,因此,在中國儒與道就代替了小乘。過去學佛的人讀過四書、五經,讀過老莊這些典籍,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非常穩固,是這麼一個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小乘經不學,儒家、道家也不學。就好像蓋大樓而忽略了建築地基。甚至連第一層也不要了,就要從第二層蓋起,這是空中樓閣——怎麼蓋都蓋不成。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沒有見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現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真正能夠入佛門,具足學佛的條件。入佛門應先拜老師,受三歸戒。三歸戒是很隆重、嚴肅的大事,不是小事。這是正式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願意一生依照老師的教訓來修學,來修行。正式拜老師,老師就得傳授修學的總綱領、指導原則,從此修行有了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修正行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傳授三歸依」。三歸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古時候講三歸,大家都懂,不會錯解意義。但是,佛法傳到現在,大家一聽佛、法、僧,不少人錯解三歸的意義。聽到「歸依佛」,就想到佛像;歸依佛像,這錯了。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歸的意思完全給弄錯了!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惟恐後人對三歸誤解,所以在壇經講傳授三歸,就不是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從三歸的意義上講,不用佛、法、僧的字樣,而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意趣,不至於誤會。然後給我們解釋,「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個叫「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的話才入佛門,頭一堂課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呢?所以傳授三歸時,傳授證明的老師,一定要將三歸的真正意義解說,這才是真正的傳授三歸。我們聽了歡喜接受、依教奉行,從那時起,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諸佛如來的學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學生,經上說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如果歸依錯了則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諸佛護念,及護法神的保佑了。

先說「歸依佛」。什麼叫歸依呢?「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久遠劫以來,在六道裏流轉輪迴,實在是無依無靠,這是非常的可憐。這是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沒有遇到好老師。今天遇到了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要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自性本來覺,所以歸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淨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釋迦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自性所現的佛;所以我們歸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覺。佛就是覺的意思,從現在起我們要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覺悟,絕不能迷惑。「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的歸依。如果你歸依佛,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顛三倒四,那你並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你那個歸依是有名無實,得不到護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應。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歸依自性覺。

第二「歸依法」。「法」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在佛經裏稱為「正知正見」,或是「佛知佛見」。這是自性的法寶,不是從外面來的。佛陀教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個叫「歸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沒有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他最值得我們尊敬之處。

「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根塵相接都會被外境污染。接觸到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貪心,貪就是染汙;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瞋恚心,被瞋恚染汙。所以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汙。這是心地的染汙。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染汙,我們要從一切染汙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淨心,這才是「歸依僧」。

三歸依總結起來說,「歸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歸依法」就是正而不邪;「歸依僧」就是淨而不染。佛教導我們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領(三個標準)就是「覺、正、淨」,這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每一個人都有、都具足的。從前把它忘掉了,從今天起要回過頭來依靠它。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念念之中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

「覺、正、淨」這三個原則就是三寶。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個覺悟的人,他的見解會錯誤嗎?他的心會不清淨嗎?心不清淨,見解不正確,那就沒覺悟!同樣的,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怎麼會不覺呢?怎麼會不清淨呢?因此,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給我們開了三個見性成佛的門,譬如這個佛堂有三個門,你只需從一門進來,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這三個標準中,採用一個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國大乘宗派裏,禪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禪宗之外,都屬於教下),像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兩宗都是由「淨」門入——修清淨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這許多宗派,在三個標準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功效、成果則完全一樣。沒進門的時候不同(覺、正、淨不同),進了門之後完全相同。此時,我們才知道,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但是「覺」門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聰明的人,心地很清淨的人才能學,否則的話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你看六祖在壇經裏說,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這個覺門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會開悟。「正」門,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時間較長,要念很多書,就好像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長。「淨」門,淨密兩宗由此入門,專修清淨心。在這末法時期,這兩宗很盛行,實在有他的道理。「淨門」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長的路(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比密宗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易得清淨心。這是我們首先要將自性三寶認識清楚,知道如何選擇法門,作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歸依處。否則的話,雖然在佛菩薩形像前面受過形式上的歸依,其實從那裏回歸?依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錯誤了。

上面所講的自性三寶,道理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找不到一個依靠,三歸仍然是落空。我們到那裏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歸依定要落實在生活裏。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據的經典與修學的方法。譬如華嚴宗所依的三寶,「佛」是毘盧遮那佛;「法」,就是「華嚴經」;「僧」,就是文殊、普賢,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僧——修學的榜樣——,我們跟他們學,要學得跟他們一樣,這三歸依就落實了。如果是法華宗,它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我們就是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佛」寶;妙法蓮華經是「法」寶;法華經上所說的菩薩是「僧」寶,都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淨土宗依靠的佛寶,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法寶,是無量壽經和淨土五經一論;僧寶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專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與其同倫等,自從開始歸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這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借其他法門來幫助,修淨業者不需要借助於其他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那要怎樣念呢?他的秘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是念佛時,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心是清淨的,一定要用清淨心來念。「相繼」,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秘訣。「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念佛決定成功。夏蓮居老居士編了一部「淨修捷要」,他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初讀時,為之驚覺,從來沒有聽人這樣說過,等理解後,我非常讚歎、非常喜歡!他講得太正確了。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專修念佛法門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們再回頭來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則華嚴經裏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初祖。無量壽經傳到中國,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蓮友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專修念佛法門。他是中國淨宗初祖。所以我們今天講淨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國初祖,慧遠大師;娑婆初祖,普賢菩薩;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

我到美國弘法,李炳南老師特別囑咐,應將淨宗傳到西方國家。我在達拉斯建立了一個小佛堂,老人為我題匾額「華嚴蓮社」。我在臺灣講了十七年華嚴經,講堂就用此名稱。這次道場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從大陸請來的西方三聖只有四尺高,供養在佛堂中顯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於是常常在想,牆壁上最好能夠有大張彩畫佛像,畫的佛像一定要畫美國人的面孔,象徵佛法傳到美國。這一次來美國前一天,有人送來一卷佛像給我,我不知道是什麼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麼人畫的,基金會的簡豐文居士代我收的。送來的時候囑咐:這一卷佛像請帶到達拉斯佛堂供養。我打開來一看,是油畫的西方三聖像。真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觀音菩薩畫的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畫的是美國人像,真的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初祖到美國,代表淨土宗真的傳到美國了。「淨宗學會」於是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陸上沒有組成,也沒有建立,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達拉斯建的,所以大勢至菩薩現美國人像,我歡喜無量!這是淨宗的三寶,是我們真實的歸依處。要學阿彌陀佛,要學無量壽經,要學觀音、勢至。他們就是我們修行的榜樣,修行的標準,這叫真正的歸依。此外,還要說明的就是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就是佛像、經書、出家人。它雖然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徵三寶住世,能提醒我們回頭依靠。因此學佛的人,家裏供養佛像,常常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歸依自性佛——處世待人接物,定要覺而不迷。如果沒有人提醒,就會忘掉,又迷惑顛倒啦!佛像提醒歸依的作用很大。我們供養佛像的功德,他的好處就在此。經書要天天念,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我們念無量壽經,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訓,他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存心,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使我們日常實際的生活寫出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寫照,如此歸依法才落實,這是「法寶」。「僧寶」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無論持戒、犯戒,就會提醒自己六根清淨,淨而不染,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這是住持三寶對於我們的功德利益。須知,歸依不是歸依某一位法師,法師只是僧團裏的一個代表,他把三歸的意義、修學的綱要傳授給我們,使我們知道從今天起就要依覺、正、淨來修行。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是大圓滿的智慧,也就是圓滿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用什麼方法修呢?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不論用什麼方法,不論用什麼手段,都是修覺、正、淨。如果不是修覺、正、淨,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方法雖然很多,目標卻相同。這就是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修淨土絕不可毀謗禪、密諸宗。為什麼呢?他走的門路與我不同,目標則一致。好比我們坐車到此地來,他走路來此地,我們不能說他錯,因為條條道路皆通達至此,他可以自由選擇。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學來問我:「佛法這麼多法門,我們都迷惑了,應該修那個好呢?」正好當時地上有個球,我指著球說:「佛教就像這個球一樣,你看球面上無量的點,就好像法門無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圓心。任何一點,只要直修,都能達到圓心,不必找第二點第三點。古人說:『就路回家,何必繞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心性明白了,全體都得到了。所以無論那一個法門,秘訣就是「專」。只要專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開慧、能證得大圓滿的自性,使自性完全開顯出來,所以住持三寶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貢獻。出家人是僧寶,我們對於任何一位出家人都應尊敬。好的出家人,我們親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們敬而遠之。「遠」就是不要跟他學,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為、形相給自己啟示、警惕,這才是真正歸依三寶。所以「歸依三寶」絕不是歸依一個人。如果說歸依一個人,問題就嚴重了。為什麼呢?將來你的前途是墮阿鼻地獄。怎麼說墮阿鼻地獄?因為僧團是團結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僧團,雖然分佈到盡法界,依然是一個整體。我們這個世間的僧團好像是支部、分部。我們若是認定歸依某一法師,則這個法師是我師父,那個法師不是我師父,這就是「製造黨派,分化團體」,這個罪過就是「破和合僧」。戒經中說,破和合僧的罪是墮阿鼻地獄,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菩薩阿羅漢、破和合僧。如此說來,你不歸依還好,還不造這個罪業,這一歸依就破和合僧,這就不得了。還有要知道,歸依只有一次,不是見到甲法師就求受三歸依,乙法師來又去受三歸依,歸依好多法師,自己認為了不起,這麼多法師保護我了。其實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誰也保不了你。只有歸依自性三寶,那才叫真正諸佛護念,善神護佑。所以這觀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確,千萬不能錯。在我傳授三歸的時候,若是已經歸依過而沒弄清楚,今天聽講明白了,從心裏回頭,依自性覺、正、淨,就是真正歸依。至於儀式不必另外舉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三歸依傳授給你了。「受持三歸」是入佛門最重要的一課,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的嚴肅。若是真正接受了,學佛就從當下開始。

接受三歸之後要保持,不能把覺、正、淨失掉了,也就是說時時處處要憶念覺、正、淨,這是我們修正行為的標準。佛教修行方法無量無邊,都是修覺、正、淨。但是覺、正、淨三門,明心見性的三門,我們任修一門,修成了,則三法門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國有十個宗派,各宗修學偏重不一。發願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念佛就是從淨門入。換句話說,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由生淨土見彌陀而圓成佛果。

「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裏,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然而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十七條——四重十三僧殘;這是屬於戒,其他的全屬威儀。威儀是什麼?威儀是禮貌、禮節,就是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應該遵守的規矩。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三歸戒(三歸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那時我住在台北,他舉例說:「譬如你從臺北坐火車到高雄,你要買一張火車票。從上車這張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達目的地,這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三歸五戒就像這張票一樣的重要。」老人告訴我,離開了歸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前面四條叫「性罪」,無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說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沒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飲酒一條,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這一條叫做「遮戒」。不飲酒是防止酒醉之後亂性,犯前面四種戒,所以它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但是發心受戒,必須要求法師仔細講解,然後才知道怎樣受持。絕對不是單單看戒律條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這一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下是「開戒」而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的。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說戒律太多了,動不動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學戒!所以大多喜歡佛教的經典、經論,講道理,這些容易學;戒律太嚴格,還是不要學的好。可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就沒有佛法了。禮沒有了,儒家就滅了,戒沒有了,佛法就斷滅了。須知讀誦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實的學問是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範,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如此,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喜的接受。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制定戒條,是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這一層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才會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現在講經的法師很多,講戒律的法師太少了,幾乎沒人講。相同的,聽講經的人很多,聽講戒的人很少!為什麼呢?這一條犯罪,那一條墮地獄;聽了一次,第二次就不來了,三天之後就沒有聽眾了。其實戒律圓滿的,就在詳細明瞭戒律的開、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已經幾十年了,比一般持午還要嚴格。若是有學生晚上請他吃飯,他也去;不但去,還常常帶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剛開始,我覺得很為難!老師明知我持午,怎麼會拉著我去呢?他說:「跟我去,跟我去。」最後他跟我講:「你這樣子,這種態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眾生啊!為什麼呢?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不是破戒,這叫開戒。」我才明瞭齋戒有這一回事。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你若不去,會使人誤會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還宣揚學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學佛的人往來。你看!這不是叫人造業嗎!」所以他說這不是破齋,不是破戒,這是「開戒」——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在隨緣裏面度眾生。到了會場,主人說:「不知老師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裏更受感動。假如是晚上想吃東西,要求別人請吃晚飯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禮請,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潑,真的是自在,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師教我的。因為我從前跟懺雲法師,持午持得很嚴,離開懺雲法師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被李老師教訓了好幾次,以後跟李老師就學活潑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戰期間他在南京時和兩個朋友被日本人追趕。他們逃到中華門外的一個寺廟,那寺廟裏面的老和尚,救了他們三個人,他們才沒有被日本人抓去殺掉。抗戰勝利以後,他們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記在心裏),要報答這位老和尚。於是在南京酒樓裏,備了一桌非常豐富的酒席,請老和尚來應供。老和尚來了,一看,雞、鴨、魚、肉,果然豐盛!這時,他們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這怎麼辦?怎麼沒想到辦素席!今天我們要報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這麼一桌,怎麼辦?」結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舉起筷子說:「好!大家坐下來。」酒席就開動了,他舉筷就吃。這令他們非常的感動。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齋呢?不是!這是佛法裏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四攝法中菩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因為他們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誠心誠意報恩的。法師也很感激他們,一點都不見怪,大眾沒有一個不受感動,這是菩薩接眾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惱怒相對,會把人家的學佛機緣都斷掉了;但是法師有大智慧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接引眾生。佛法是這麼方便、圓融,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可貴。

「嚴持戒律」,戒律的範圍非常深廣,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那些戒律,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所謂入境隨俗,皆當遵守不犯。在中國,守中國的法律,中國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到美國,就要遵守美國的法律,懂得美國人的道德觀念;這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到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旅遊的機會多了。因此,不但本國的法律、風俗人情要懂得;我們所到達旅遊的國家地區,他們的法律、風俗習慣,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隨俗,這叫「嚴持戒律」。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許多的戒條在今天並不適用。為什麼呢?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樣。在二百五十條戒律裏,有十幾條是講穿衣服的規矩,我們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樣,那些規矩我們完全用不上。現代人吃飯跟古印度人吃飯也不一樣。今人跟古人不一樣,所以今人誦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論,前賢典範;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國人講的獨善其身。持戒者,雖然沒有人看見,一個人獨處也不可違犯,也不能放逸。菩薩戒是入眾的,對待別人要守那些戒條?要守那些規矩?佛教給我們,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己要「諸惡莫作」。善惡的標準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對了。這是我們現代所應認識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與印度不一樣,乃至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與印度人不一樣,所以戒律來到中國之後就要加以修訂。唐代百丈大師制定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現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變,只是條文重新修正;就和國家的法律一樣,幾年要修訂一次。因為有新的情況發生了(原則原理不變),條文必須修訂才適用。中國大陸,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每一個縣,寺院都有清規。清規一定要適合當地住眾的修學條件,協助大眾的修行。這就是現代化與本地化,這一點如果不瞭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潑潑、日久彌新;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而為一切國家民族歡喜接納。

佛告訴我們,人能夠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會受良心責備,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這第二條——嚴持戒律——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學的基礎。

3.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發菩提心」。中國是大乘佛教,發菩提心時常掛在口上!都勸人發心。到底發個什麼心呢?什麼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說清楚。「三歸、眾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識,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話,如何學佛呢?學的是糊塗佛!迷惑顛倒佛!「菩提」是梵語,翻為「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之心。覺悟什麼呢?覺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給我們講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間三苦、八苦具足,若細講,兩個鐘頭也講不完的。生色界天,這是已經修禪定了,而且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斷了。此天沒有苦苦,但有壞苦與行苦。若定功更深,可以生到無色界天,身體也不要了,這是三界最高級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沒有這物質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們色身都不要了,這就是所謂的靈界,他只有神識,苦苦、壞苦都沒有了。有色身,總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則有成住壞空啊!無色界天雖無此二苦,但有行苦。什麼叫行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們常講:「青春不駐啊!」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個境界的!這叫行苦。這三類苦,三界都有,那裏有樂啊!真正認清三界的真相,你是覺悟了。覺悟之後,自然會想離苦得樂。怎麼離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麼超越三界?那就必須依照佛教導的方法真正修行,這才叫真正「發菩提心」,真正覺悟了。另有,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實踐。佛在大乘經典裏常說:二乘人,阿羅漢與辟支佛沒有菩提心;大乘菩薩才是發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願標準來看,就很容易明瞭。菩薩的心是普度一切眾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親戚朋友,更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平等普度,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別、有執著,他喜歡度的他度,他不喜歡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眾生求他,他高興就教;眾生不求他,他不主動去教,大乘菩薩則不然。無量壽經說: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你不找他,他來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動的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是菩薩事業。所以菩薩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樣。

這是四願裏第一願,就是勸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看,四願就是這一願,後面三願是完成這一願的。如果想度眾生,若是自度不了,那裏還有能力度眾生!度眾生該怎麼修法呢?自己應先斷煩惱,這是修行的一個順序、第一次第。這個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順序、搞亂了次第,修學決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有些人學佛,他不斷煩惱,開始就廣學法門。他要四弘誓願後頭兩願,前面兩願不要了;度眾生、斷煩惱不要談了。「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由此兩願下手;譬如建築四層樓房,他不要底下兩層,而要上面兩層,怎能建成呢!我們見到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見到。原因在那裏呢?就是不知道從根本修;未曾發真實度生的弘願。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這個心有無比的力量推動你精進,使你認真努力修學。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無量眾生。有那麼多的眾生等待我幫助他們永脫苦難。要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怎麼能辦到?所以今天發願必斷煩惱、成就德行、廣學法門、成就學問、圓成佛道,皆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啊!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經上說的大圓滿後面接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說明這重要的修學次序。

如果這位老師教你先學法門,這有了問題,是真有問題。當年我親近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師,跟他學佛,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都不准聽。第二、你從今天起看書,不論是看佛經,或是其他的書籍,不經過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個不准聽,將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將眼睛遮住了。還有「第三、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著我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聽者,這個老師很專制、跋扈、不講理啊!好像貢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我最後想想,還是接受了,拜他為師。那裏知道,這就是戒條,就是教我斷煩惱。多聽、多看,多煩惱;少聽、少看,不聽、不看,就沒煩惱。啊!原來老師是用這個方法來教我「煩惱無盡誓願斷」啊。我遵守他的教導,半年以後,果然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了,真是得利益。老師的教誡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實的受用,我自動的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條戒十年,這樣奠定了學佛的根基,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心地清淨之後,老師的教法開放了,他勸勉十方參學。參學是什麼?就是任何人講都可以聽,妖魔鬼怪講也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為什麼呢?一切見聞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有了這樣的能力,老師就會放你出去參學。原來初學的人並未具此能力,聽這個,這個好,跟他走了;聽那個,那個好,被他轉了。就像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緊,因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識得失利害!老師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誨導,盡心盡力,所以學佛要走這麼一條路——親近善知識。遵守老師三條戒律,這叫「師承」。德學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師指導。

良師難遇!好老師到那裏去求啊?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說:「法師!你很幸運,遇到好老師。我們到那裏去找?我們跟誰去學呢?」這是真的!師資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難得,這是機緣。自己真的要種善根、培養善緣。若是實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學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師教我,他非常謙虛的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他勉勵我以印光法師為師。我那時候初學,還沒有出家。他告訴我:「古人不要學蘇東坡,今人不要學梁啟超。這兩個人都是大佛學家。他們在佛學上是大家,但在學佛上沒有成就,不能學這兩個人。」所以他就叫我學印光大師。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典型。這也就說明,當我們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時,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這樣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師的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那時已經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書在世間,他就專門念孔子的書,由書中接受孔子的教訓,一心學孔子。他就是跟定這一位老師,專學一個人。他學得很成功,所以中國歷史上稱孔子為大聖、至聖,孟子是亞聖。以後採取這個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漢朝司馬遷,他寫中國第一部史書「史記」。司馬遷學左丘明,他只學一家,專門讀誦左傳,學左傳的文章、學左傳的修養,他學成功了,成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韓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昌黎。韓昌黎的老師是誰呢?就是史記。他學司馬遷,專攻史記,學史記的文章、教訓,而成為唐宋八大家的首領。在佛門,明朝的蕅益大師,這是淨宗祖師。他的老師是誰?是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述在世間,他就完全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來學。等於跟一位老師學,聽一位老師教導;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一樣。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師,這是決定不會有差錯的。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學成功了,這也是有了「師承」。

我今天介紹給諸位同學,不要跟我學,我沒有能力做你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我今天介紹你們一位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一同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學,學成功就是成佛了。諸位必須要知道,學習講究一門深入,一門通達,便能得定、開慧。古人在此階段修學一般是五年。這五年專精一門,五年之後,才開始廣學經論,那時眼睛放光,經義自然明瞭,假如不開智慧,還用意識虛妄分別,這樣學佛即使學三百年,不要說經看不懂,看古人的註解也會錯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處,再來看古人的註解,就曉得他的境界,和他對此經義理所瞭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師往年教給我的三條戒律。我以為是他獨創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師邀我講演。我看到青年學生很多,就把我過去修學的經歷,介紹給青年學生,希望他們能跟演公老人修學;跟他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講完之後,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廳裏面去喝茶,告訴我: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宗寺,諦閑法師也是給他這三條。我這才明白!原來這三條,是中國祖師,代代相傳收學生的三個條件,不是某一個人的啊,這才知道真正的「師承」。老師看重的學生,一定叫你遵守這三個條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來,耳朵堵起來,煩惱都進不去——「煩惱無盡誓願斷」。真正斷了之後,煩惱輕、智慧長;然後放你出去參學!那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廣學、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絕對不是一開頭就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們今天若不相信,下面的比喻也許能體會到。你聽一位法師教導,便修一個法門;兩位法師教你定是兩個門路;三位法師,則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師,如在十字街頭,不曉得應該怎樣學好。疑問馬上就出來了。所以跟一個人學,是對的、有道理的。我們看古大德,在高僧傳、居士傳裏,常見學人跟一個老師,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開悟,才出去參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修學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這個秘訣,不遵循這個道理,想要成功實在太難太難了。你們找不到好老師,我給你們介紹「阿彌陀佛」做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課本。死心塌地念這一部經,念上五年,再看別的經。這要有很大的耐心,這就是「定慧等學」。除此一經,別的經都不可以看,就看這一本。五年之後,再看別的經,體會就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了。因為你有相當的定慧修養,所以樣樣都通達了。

佛法的教學與世間的教學,在觀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間人讀書,在大學裏選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選擇。佛法教學不是如此!他是希望你開啟圓滿智慧,將來這所大學所有的科系你統統都明瞭。他是這樣的教。從那裏學起呢?從一門深入學起,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因任選「一部經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門深入」。這一經未通,決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經。什麼叫通呢?通是開悟。從這一部經上得定、開慧,這才叫通達。然後你看其他一切經典,一看就通達了。這有個比喻,世間人做學問,常說:做學問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後再精、再專精。是由博而精。諸位想想,金字塔無論怎樣高廣,它有極限的,到達頂點,就終止了。佛法則不然,佛法像種樹一樣,先有根、有本,然後慢慢再長成枝葉花果,無量無邊。他是從一點發生出來的、散發出來的,到最後是大圓滿。結果是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他的教學方法不一樣,未來的結果也不一樣。世間法的學問,往往到了極限就沒法突破,沒有辦法再擴展,也沒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則是沒有止境的。諸位仔細、冷靜的去想一想,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學的善巧,教學法的高明,絕對不是世間一般淺識之士所能夠明瞭的。開頭好像是沒有什麼,後來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議。世學開頭好像是廣學多聞,到後來往往觸處不通。它與佛法所採用的方法不一樣,結果自然不相同。

四弘誓願是佛指示給我們修學的程式、修學的過程。依照這個過程來修學,沒有不達到究竟圓滿的。末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煩惱斷盡、法門圓滿——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就叫做「成佛道」。佛在華嚴經裏,尤其是華嚴末後的一段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稱為「四十華嚴」(總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財童子作為佛法修學的榜樣,他不但講理論方法,還做給我們看——表現在日常實際生活之中。善財童子最初親近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說的三個條件,完成斷煩惱,也就是完成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在文殊菩薩會裏持戒、修定、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文殊菩薩把他放出去參學,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代表社會各種不同的行業、各種不同的學術、各種不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學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行行色色,統統都可以接觸,統統都可以去學習,以成就他究竟圓滿的智慧。到末後(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教導他修學,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一見阿彌陀佛,他的無上佛道就圓滿成就了。這裏我們應該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無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不見阿彌陀佛,只可以說是斷煩惱、學法門,無上佛道不易成就。何以見得?我們在華嚴經上見到,華嚴會是了不起的毘盧遮那佛的法會!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裏面,文殊、普賢都是圓教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在華嚴會尚且發願求生淨土。往年我講華嚴經,看到這事實,異常驚喜。華嚴世界的等覺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實在沒有必要啊!想來想去,只有為了一件事、一個理由;那就是到那裏去證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不是為了這一樁事,他實在沒有到那裏去的理由。然後仔細觀察,果然是為了這個,善財也是為了這個。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圓滿無上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那就一定要到極樂世界。所以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就是詳細講解四弘誓願這四句。明瞭四十華嚴,才曉得我們修學大乘,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法。真正明瞭、真正覺悟、發菩提心之後,你真正的覺心發出來,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顛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風順啦!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讀觀無量壽經,對這一句經文,一直是大惑不解。為什麼有此疑惑呢?假如這一句是在第一條,我不會疑惑,是講得通的。這第三福是菩薩修的,難道大菩薩還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們都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怎麼會連菩薩都不曉得呢?還在勸菩薩要「深信因果」!怎麼想也想不通。後來念華嚴經,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來佛在華嚴經十地品裏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這才明白,華嚴會上登地的菩薩,一直到十地,到等覺,這十一位次(最高級的法身大士),他們修什麼?他們修念佛法門。原來此處「因果」是專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因果,實在講,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也有許多菩薩聽佛講了,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勸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賢、善財,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相信這一句話。我讀華嚴、講華嚴,才把這一句搞通了,可見得來實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讀誦大乘」。這是菩薩善。菩薩學佛,不能一天不見佛,不能一天不讀經。須知經不是念給佛聽的,經是佛講的,佛怎會要你念給他聽呢?我們讀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念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在面前教導我們,他所講的道理,使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訓,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或是行菩薩道時,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換句話說,經裏的一切教訓,我們都要確實做到,讀經就有真實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課。早晚課怎樣做才如法?諸位要曉得,早課是聽佛的教訓,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不違背佛的教導,這是早課。晚課是反省、是檢點,展開經典認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訓誨,有沒有牢記?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要認真懺悔,改過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這就是早晚課的功德利益,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經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給他聽聽,自己起心動念則與經訓毫不相關。老實講自己面對泥塑木雕的佛像,他並沒有知覺,你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再騙他一次,豈不是罪大惡極!你要是騙活人,還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騙他,一天還騙兩次,還說有功德!唉!造罪不曉得有多重啊!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現在早晚課都是流於形式,一點內容都沒有,這怎麼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淨土宗的人,在過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佛號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課都一樣,這就是「專」。不可以念太多的經論,太多就雜了,就亂修了,就不是精進了。彌陀經文似淺而實深,最要信心清淨,則得實益。我講彌陀經疏鈔,現在是第三遍,還沒講完。講第一遍,沒有留錄音帶。第二遍留了一套錄音帶。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講圓滿,所以彌陀經很難懂,太深了。我現在介紹大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好懂,沒有彌陀經那麼深,彌陀經不要看他文字很淺顯,意思卻無限深廣。無量壽經的文字並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訓都很明顯、很清楚,我們學了就有用處。假如你工作很忙,無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們台灣的道場、美國道場,我教他們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為什麼?這是淨宗的核心,淨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彌陀發什麼願,我也發什麼願;希望我的心同阿彌陀佛的心,我的願同阿彌陀佛的願。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將來當然在一起。晚課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這裏是佛陀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斷惡、如何修善、如何存養。所講的教訓都是對人、對事、對物的原則,一定要牢記遵守,此六品經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與阿彌陀佛的行、解一樣。如是心一樣、願一樣、解一樣、行一樣,那你就是阿彌陀佛了!這樣修淨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是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經,信、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不一樣,都違背了,則念得再多也不相應。古人所謂天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呢?有口無心,心願跟阿彌陀佛全不相應。朝暮課誦本是古人訂的,對當時修學有用;現代社會人事有很大的變化,有些經咒儀軌已經不適用了。再者,過去的人對課誦都能瞭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現在我們念朝暮課本,不解其義,即不能提醒,也達不到反省的目標,只是唱誦而已。像兩、三歲小孩唱歌,雖也字正腔圓,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們若將課誦本唱給佛菩薩聽,佛菩薩並沒聽進去,我們也白唱了,這是朝暮二課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誦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學綱領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佛門經論非常多,自己喜歡的,選一種就行了。選定之後一門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現代人缺乏耐心,我雖常講,因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願做了。不得已將五年時間打個八折,打個六折,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沒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師門下十年,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小乘經。第二部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一部大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依照順序一樣一樣的學,每一部都是很長的時間,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於華嚴經,我聽李老師講畢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晉經六十卷,貞元四十卷,我都能體會了。法華、阿含、禪宗集等,雖沒學過也能明瞭。古人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那裏會有障礙呢。這個好處利益,是得力於老師的指導。這種教學法,不是學一部經,只會一部經;而是學一部經,一切經都會了,那才算是真的會了。孔子教學,學生若不能舉一反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說學習要能夠觸類貫通。李炳南老師教導學生,他說:「聽經,不要聽語言,不要聽句子,要聽經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不會聽,就聽教義。「義」是什麼?義是一宗的理論。一個支派的理論,你能通達,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夠入教理,其次是教義,這都能貫一切法,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從「戒、定、慧」三學做起。換句話說,老師教誡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來,不可見異思遷,要修忍辱波羅蜜,要有極大的耐心學習。若有人說:嘿!這法門不錯,那經典殊勝;都要能忍著不為所動,暫時不聽、不看,都把它放在一邊,等自己智慧現前以後再來看。智慧不現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樣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這就是修學成功的秘訣。

以上說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學的。只有最後一句,佛教導我們要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所以後面一句就是「勸進行者」——要勸別人學佛、要幫助別人精進,這就是菩薩。所以凡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這樣的條件。從孝養父母到勸進行者都做到了,這才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善的標準是有一定的。諸位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薩名號,供養地藏菩薩,將來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墮惡道的果報,你就明白了,原來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間法講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夠了。小乘教裏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須三福統統具足。所以我們讀經裏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們有沒有分呢?我們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標準!尤其是大乘佛法!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人前不說別人好,人後不說別人壞」的人不多,當你發現你的朋友在你背後說你壞話,最好能以包容及諒解的胸懷泰然處之,這樣才能化解誤會,保持友誼。

凡是人就多少會有一些毛病,彼此之間總會有幾句批評,因為,在人背後不論人長短的很少,我們自己也就是這種人。說壞話不一定就是那般的壞,也不一定就是批評,有時候只是為別人說明介紹,解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故當知道人家說了自己的優點時,除了高興,應該感謝;當知道別人說了自己的缺點時,不該生氣,應當反省。

有一些人背後說你的壞話,是由於嫉妒,若不說你壞話,不能顯示出他比你高明,不能襯托出他的優越。

另外有一種人不是存心使壞,只是有使壞的習慣,喜歡東家長、李家短,愛說張大娘怎麼樣、李大媽又怎麼樣,若你問他為什麼要說人壞話,他卻不知道那是說人壞話。張大娘、李大媽不一定有那麼壞,他就是喜歡繪聲繪影,加油添醋,讓人家聽得很有味道,他自己講得也很過癮。這種蜚短流長的壞毛病,我們自己也曾經犯過,我們周遭的人也多少有這種問題,那你就把它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尋常事來處理,以平常心看待,何必生氣。

如果有人因為嫉妒而說你壞話,那很好呀,能夠遭人嫉妒,表示你很不錯;如果他是拿你當作消遣,那也很好呀,至少你可以讓他人快樂,你也應該值得安慰。

會不會因為他人的批評、毀謗、破壞而使自己受到損失?有可能發生這種事。例如,本來有一個工作機會是你的,因為有人說了壞話,工作便泡湯了;原本有一個朋友對你很忠誠,因為有人從中挑撥,便使那個朋友和你疏遠了。碰到這種情形,最好找一個機會和對方談談,以期早日化解彼此間的不愉快。

化解的方法要誠懇、主動、明快,不要猶豫、被動、等待,等待下去會連朋友也沒有了。你可以告訴他說:「我還是把你當朋友,我也許有什麼缺點,我會檢討改進,但我還沒有壞到那個程度。」

我也偶爾聽到有人批評我,甚至公然寫文章臭罵我,我會說:「站在他的立場,如此指摘我,我可以諒解的,但他不是我,他尚不知道,我還沒有壞到如他所說的那個程度,我們之間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我仍願意跟他做朋友。」這麼一來,就可以化解誤會,繼續做朋友了。

也有一些人就是對你誤會很深,他說:「我什麼朋友都要,就是不要你這個朋友,即使到閻羅王那兒,我還是不承認你是我朋友;就算到了極樂世界,如果你也到了那兒,我就不想去了。」遇到這種人,你也不必介意,他已經氣你氣到這種程度,你最好說:「我的業障深重,是我那輩子欠他太多,我慚愧、我懺悔,我為他心中對我的怨恨祈禱,不要恨上加恨,不要冤冤相報。願自己的業障,早日冰消。」當你能夠這麼自我化解的話,你就不會那麼地不平衡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問:弟子懇請師父慈悲攝受,期望能有因緣親近老法師。

答:這個要求佛菩薩,我幫不上忙,因為我在任何地方都是客人,不是主人。你想在此地住,要得到道場的許可,他們有權決定留與不留,我沒有權。縱然道場很歡迎你在此地居住,但國家的移民局是否同意也是問題。所以,這件事情還是求佛菩薩加持。21-90-51

問:有人有時對於一些事情能一下子說出來,而且正確不差。請問這是清淨心,還是仙家?

答:這種事情確實有。《楞嚴經》說這種多半是鬼神附身,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我們常講的「特異功能」、「神通」,這是有人附在他身上的能力,附身的人離開之後,他的能力就喪失了。有些小事情他說得很準確,大的事情就靠不住,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有,社會都發生過,佛經也曾經講到。21-90-52

問:中國有一句古話形容,父母在世時,子女很享福,所謂是父母運。我們學佛者只盼望老法師健康長壽,讓我們享一點淨空法師福。

答:福報是自己修的,自己修的自己享,才是真實的。享別人的福,都無法保持長久,享自己的福才能保持長久。21-90-55

問:年輕人辭去工作,把孩子丟給老人,自己去道場修行,請問如法嗎?

答:這視家庭環境及家人對佛法認識多少而定。你家裡的老人樂意、歡喜,這就如法;你家裡的老人不願意,也不歡喜,因為你給他找麻煩,這就不如法。

佛教導眾生,第一是「孝養父母」,所以家庭和睦是學佛的第一件事情。學佛人搞得家庭不和,無論用什麼功夫都是枉然,因為家庭不和,如何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諺語講「家和萬事興」,佛門諺語也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我們雖然修學不同的法門、宗派,要能彼此互相讚歎、尊重、互助合作,佛法就能興旺;若彼此對立、排斥,這是滅佛法,不是興佛法。21-90-56

問:在修行中遇到父母、丈夫、兒女障道的難題,唯擔心眷屬落因果而心有餘悸。請問應如何去對待這些問題?

答:妳能如理如法的修行,我相信妳的家人不會障礙。因為一個人修行如法,對家庭、對親戚朋友、對鄰里鄉黨,決定能和睦相處,決定能尊重敬愛,豈會發生衝突?會發生衝突都是自己本身有問題,應當要反省改正。

一般我們常見的是飲食方面,妳吃長素,家人吃葷,特別是喜歡吃海鮮,妳看到了,表情就不一樣,妳家裡人覺察到,當然不舒服。這種情形之下,要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能隨順就沒有衝突,樣樣都要忍讓,用時間來感化他們。

家裡人對妳也很愛護,看到妳天天吃素食會說:「營養不夠,妳身體會壞!」因此,學佛心地要清淨慈悲,一定要把形態修好,家裡人看到會說:「妳天天吃素,沒有營養,為什麼身體這麼好?」妳必須做好榜樣,把修行的成果拿出來,他們就相信了。

中年以後,素食是健康長壽之道,這種生活方式是健康長壽的方式,妳慢慢的去教導家人、影響家人,決定不能衝突,一定要隨順家親眷屬,才能度化他們,這個問題就能解決。21-90-60

問:一位居士說:「我們大陸居士來到新加坡,是為了和老法師照照相,或是為了某種個人的名利而來的。」並說您講:「讓他們去表演!他們都快要下地獄了,我們就幫幫他!」我們從幾千里來此參學,我想那位居士是對我們講假話吧!請問您身邊的人是否一定是大菩薩?

答:首先,我要向你道歉,我要向你懺悔,這都是實話。有些造謠生事,還說是我說的,但我從未說過這些話。許多從遠地來的同修想來看我,我非常感激,而有些人在當中障礙了。這些事情沒有人告訴我,我都不知道。實在講,我身邊沒有人,我是孤家寡人,一個助手都沒有,照顧的人也沒有。我跟大家都是朋友,我絕對不以為自己是老師,你們是學生,我不敢起這個心念,所以大家都平等。

我們的老師是誰?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都是同學,都是彌陀弟子,我不過是比大家多學了幾天而已。你們來找我,我有義務幫助你,我會很認真的幫助你,我絕不吝法、吝財,我一生都是隨順佛陀和孔孟的教誨。我每天讀佛經之外,還讀《四書》、《聖經》及《古蘭經》,這些經典都是大聖大賢對於宇宙人生大道理的體會,將他們的經驗與智慧藉著文字流傳以供養後人,給我們做參考。這種厚恩大德,我們要時時圖報。如何報答?第一要依教修行,第二要勸化眾生。除此以外,我們沒有任何方式能報答前賢,要懂得這些道理。

從中國來的,從海外各地來的,有些過去見過面,有些從未見過面,到這些都是來參學。我們做佛弟子應當熱情招待,全心全力幫助他們。他們在這裡的時間很短暫,決不能讓他們空過。我跟學習《華嚴經》的幾位同學說,如果你們覺得《華嚴經》很重要,但是幫助新同學會耽誤學習,我可以不講《華嚴經》,至少可以停講半年,等第五屆同學畢業之後再講。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照顧大家,否則如何對得起人?我們不能全心照顧就有罪過,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在家居士到此地來參學,有些跟旅行團來的,時間只有一天、兩天,更不能讓他們空過。

我們這裡有些學習的資料,過去我們沒有限制的給大家帶回去。現在中國因為法輪功事件影響到佛教,海關檢查得很嚴格,帶回去的書和光碟都被沒收了。同時宗教局也寫信傳話告訴我,希望我們對中國大陸來的這些參學同修,盡量讓他們少帶東西,所以現在分量上減少了,這才有限制,從前是沒有限制的。這個限制僅對於中國地區,因為中國的環境不一樣,其他地區依舊沒有限制。何時中國宗教局的禁令開放了,我們決定沒有限制。所以,這個限制不是我們限制的,你們一定要懂得。我們總是真誠、熱情,全心全力來接待、幫助。

我身邊的人是否一定是大菩薩?菩薩不是沒有,菩薩也很多,我們要有慧眼去認識,但魔也很多,魔比菩薩還多,都要認識清楚。但是,無論是佛、是魔,我們真誠恭敬,決定不分別。為什麼?魔也有佛性,只是他一時迷惑顛倒變成魔,魔將來也會變成佛,所以我們應當恭敬。善人與惡人,好人與壞人,我們以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對待。好人與善人,我們跟他學;惡人與壞人,我們觀察他哪些地方有錯誤,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如果我有,則趕緊改過。你能如是學習,善人是老師,惡人也是老師。

若他這種言語、態度,我們聽了很難過,我們對待別人可不可以用這種言語態度?即使對待一些厭惡的人、不喜歡的人,也不可用這種態度,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你就學會了。順境與逆境都是菩薩學處,善人與惡人都是善知識,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真實的道業。21-90-61

問:請問如何成為佛的好學生?

答:諸位同修都應當知道,現代的社會倫理與道德完全廢棄了。前幾年我在美國,很多同修在空閒的時間都來找我訴苦,說兒女叛逆不聽話;老師也來找我訴苦,說學生不聽話,在教學過程當中是苦不堪言。世法如是,佛法亦如是,不但我講,過去演培法師也常談到。

演培法師是我的老友。十幾年前,我初到新加坡時,他在新加坡建立道場,也收了徒弟。我說:「不錯!你徒弟很好。」他笑著說:「這個時代沒有師徒,只有朋友了。」這句話的意思很深!

現在世間沒有父子,也沒有師生,佛門裡也沒有師徒,大家能當作朋友看待就很好了。時代不同了,從前有父子、師生的關係,現在沒有了。我這一代還有,所以我對教導我的老師,仍然念念不忘。我不忘老師的教誨,老師如何教導我,我就如何學習,念念當中依教奉行。而學習不是一天、兩天或一年、兩年,而是一生的事情,這才是「報師恩」與「報佛恩」。

我們是凡夫,凡夫在一生中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虧就吃大了。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的人,決定是放棄自己的成見。我們的成見是錯誤的,是從自私自利而生,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不是正確的。我們有幸能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要想做個好學生,真正有成就,決定要放棄自己的成見與煩惱習氣。

世尊在《華嚴經》教導善財童子隨順善知識的教誨,這很有道理。真正善知識對待一切人,決定是平等而無條件的,他的教學完全是看來學習的人。學生是不是真的想學,從態度上可以看出來;也就是印光大師說的,「一分誠敬有一分成就,十分誠敬有十分成就」。所以,要有真誠恭敬心,要尊師重道。

諸位要曉得,決定不是老師刻意要求你尊敬,若是如此,這決定不是好老師,不是真善知識。誠敬是我們的性德自然流露,決定沒有虛偽,而是謙虛、恭敬。學生只要有這樣的本質,就可以教導;在佛法講,這是「法器」,善知識不幫助他就有罪過。他不能接受,你可以不必幫助他,因為幫助他也是白費功夫,他已經自滿了,填不進去了。以佛門來說,祖師大德一生得不到傳人的太多了,所以師生的緣是可遇不可求,遇到了是過去生中殊勝的因緣。學生肯學、好學,老師肯教、歡喜教,這當中有真樂,決定有成就。

李炳南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傳人,他在台中弘法三十八年,聽他講經說法的有幾十萬人。我跟他學習的時候,當時「台中蓮社」的蓮友有二十萬人,我概略的估計,學生超過五、六十萬人,而真正傳他的法只有三人而已,哪有那麼容易!決不是老師吝法,老師的心清淨、平等、大慈大悲,問題在於學生肯不肯學?肯學,就是把自己的成見、煩惱、習氣完全放下,「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做;老師不准的,我決定不能違犯」,這種人是法器,這種人能學到東西。

我到台中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說明自己的來意,我的目的就是跟他學講經說法。當時老師第一句話就說:「你想到我這裡來學,你得答應我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你能接受,我收你,歡迎你來;三個條件不能接受,你到別處去,另求高明。」

我說:「哪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你既然到我這裡來學,一切聽我的。你只可以聽我講經說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不准聽。」

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無論看佛經或是看任何書籍,都要向我報告,要得到我的同意,我要是不同意就不准看。」

第三個條件:「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你到我這裡一切從頭學起。」

他提出來了,我想了兩、三分鐘,我答應了。這三個條件初聽之下很苛刻,好像老師很專制、很跋扈,目中無人。當時我想:「既來之,則安之,一切隨順老師的教誨。」大概三個多月之後,我就感覺到他的方法有道理,因為我的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輕的原因,是他不准我看、不准我聽,只跟他一個人學,走一條路,不像從前路太多了,摸不到方向;現在統統都斷絕了,只跟著他走,一條路,心定下來了。三、四個月看到效果了,半年之後覺得老師這個方法好。當時老師告訴我:「教導你的這三個條件,決定要遵守五年。」五年之後,我深受利益,我再延續五年,我遵守老師的教法十年,我這個根是這樣紮下來的。

大概是八八年,我第一次到新加坡,遇到了演培法師。有一天,他請我到他的道場講開示,我勉勵同學要跟老法師學習,我說:「老法師在我們這一代是唯識專家,專攻唯識經論,非常難得!」我把我跟李老師求學的經過向大家報告。我講完下台之後,到客廳與演培法師喝茶、閒話,演培法師告訴我,他作小沙彌時,在溫州「觀宗寺」諦閑老和尚會下,老和尚也是教導他這三個條件。

我一聽之後恍然大悟,這三條不是李炳南老師的專利,而是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所謂的「師承」。諦閑老和尚也是教他這三條,很可惜他沒有遵守。他在「觀宗寺」住了一年,偷偷的跑了,他跑到「南普陀寺」親近太虛法師,因為當時太虛法師辦佛學院。我很替他惋惜,他若是繼續跟隨諦閑老和尚,他現在就是一代祖師,因為太虛法師的佛學院是現代化的,諦閑老和尚是祖傳的。

我所學的也是祖祖相傳下來的,不是佛學院學來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我沒有念過佛學院,但我教過不少佛學院,最後佛學院也不教了,因為佛學院的老師太多,科目也太多,學生不能成就,我對不起學生。真正能成就,就是中國古代師承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還是堅持這個辦法。

人必須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才能見到真理。最怕的是嚴重的成見,嚴重的執著,執迷不悟,真的東西你看不到,你被迷惑了。自己必須沒有一絲毫成見,對人對事謙虛、恭敬,才能見到真理,才能認識善知識,才會歡喜親近,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21-90-61

問:學佛人的家庭很幸福,但是家中的成員有半信、有默認佛法,在這種情況之下,請問如何才能成為家庭式的學佛道場?

答:度化一家人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家人不反對總算是有緣。我相信只要你多下一點功夫,不難度化你的家人。21-90-67

問:在悟道法師領導下,紐約淨宗學會成立三周年,請問可否恭請老法師到紐約為信徒們傳授三皈五戒?

答:如果單為傳授三皈五戒跑一趟紐約,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傳授三皈五戒,這是任何一個出家人都可以做的,不要執著。最重要的,是要把三皈五戒講清楚。我們已經有三、四種三皈五戒的錄相帶及光碟,可以多聽。一定要懂得「三皈依」的意思,要如何皈依才如法,聽懂了再舉行儀式。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一點很重要,不要執著某一個人,任何法師在我們心目中都是平等的。21-90-67

問:我想做一個對人事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學佛人,請問如何才能做到?

答:這要讀經,要把佛陀的教訓變成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你就做到了。現在許多同修都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非常好,一部經就可以了。常常讀,常常聽,明白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把經中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境界,把經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你的願望就能達到。21-90-67

問:每天大部分時間用在佛學上勇猛精進,有人認為這是學佛不自在。他說,學佛是活活潑潑的,應該是生活豐富,多采多姿。請開示。

答:學佛確實是非常活潑,真的是多采多姿,你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曉得了。「勇猛精進」這句話,你會念,你不懂意思。我們看到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那些人都勇猛精進,分秒必爭,他們精進什麼?精進在賺錢。佛教我們勇猛精進,是要斷除煩惱、習氣,也就是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要在這上面勇猛精進,你就得大自在了。

真的放下了,就如《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活活潑潑、多采多姿,不會有障礙了。障礙從何而來?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你能把這個放下,就是把所有一切障礙的根拔除了;如果這三樣還在,無論你怎麼放,你放的是枝葉,根還在,所以要從根本放下。21-90-68

問:導師常住台灣時,我在學佛過程中感覺很安穩。現在導師不在台灣,我修行當中感覺失去依靠。請問如何讓自己有安穩依靠?

答:世間凡夫都要找個依靠,其實佛看得很清楚,所以就為你做三皈依,你就有了依靠。所以,不要依靠人,要依靠佛、依靠法、依靠僧。

佛是覺,我們要天天求覺悟,天天求破迷開悟,這就是依靠佛。天天讀誦經典,依教奉行,就是依靠法。與一切大眾和睦相處,清淨無染,就是依靠僧。僧的意思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順境、善緣裡面不生貪愛,在逆境、惡緣裡面不生瞋恚,就是依靠僧。所以,僧不是指某一個人,要懂得它的精神,不要著重形相,形相是虛妄的,都是會壞的,決定靠不住。三寶是我們的依靠,你的心就安穩了。世界不管如何動亂,你的心不動,你的身心都平安,絕不受外境影響,這樣學佛就有了功夫。21-90-68

問:一位女居士在一次大風後,有一棵二十多年的大桐樹被刮倒了,她用手輕輕一提就放到一邊了,請問這是怎麼回事情?

答:這是古人講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因為這個時候她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輕輕的就把樹提走了,等到她一起心動念,就拿不動了。鳩摩羅什大師七歲的時候,在寺廟裡玩,有一個很大的鐘,他一下子就舉起來了。放下之後想:「我才七歲,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氣?」再舉的時候,就舉不動了。這就證明人在沒有妄念時有本能,那種能力是沒有限量的。

中國古書記載漢朝李廣飛將軍,他行軍的時候,看到草裡面有一塊大石頭,以為是老虎,就拿起弓箭射下去,他用的力很大很猛,幾乎整枝箭頭都射透了石頭。他下來一看是一塊石頭,「我有這麼大的力氣?」再射一枝,就射不進去了。他沒有把它當作石頭,而把它當作老虎,所以箭能射穿。當起了第二個念頭,「它是一塊石頭」,箭就射不進去了,就是這個道理。從此地可證明佛講的「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從心想生」,是沒有錯誤的。21-90-68

問:請問在家居士是否一定要結婚生子,努力為大家做榜樣?或是不結婚,多念佛,如此是否屬於自私,念佛會往生嗎?自己沒有斷煩惱,若結婚生子肯定有更多的煩惱,生怕會因此墮落。但不結婚又怕周圍親朋不能理解,對佛教有不好的看法。請開示。

答:在家居士學佛,結不結婚是自己的事情,結婚要做結婚人的榜樣,不結婚要做不結婚人的榜樣,都是好事情。若不結婚,你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力投入護法的行列,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

對於往生淨土決定要有信心,信心是從何處建立的?從經典的教誨。淨土三經一論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保證書,我們依照經典修行,真正做到了,契入經典所說的境界,就能往生淨土。如果不能往生,佛菩薩豈不是打妄語?所以,一定要有信心,要認真努力學習。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做的,我們要圓圓滿滿的做到;佛在經上教導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能違犯。」你能把這幾句話做到,往生就靠得住,所以要有信心。

朋友對你理解或不理解,還有對你的看法,這些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拿出成績給人看,這個成績就是往生的瑞相。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弟子往生,老法師多麼讚歎!他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來為他辦後事。老和尚讚歎道:「天下弘宗演教的善知識、名山寶剎的方丈都不如你!」所以,我們拿出成績給人看,這個重要。21-90-70

問:報紙上的佛像、過期佛刊內的經文、破舊的經本,以及斷帶的佛經錄音帶,請問要如何處置?

答:現代跟古代不同,古代這些資源很缺乏,佛像多半是畫的,畫一張佛像很費功夫,書本也多半是手抄的,所以要特別珍惜。我們自己用完之後,希望能留給下一代,一定要保存得很好,破舊了要修補或裱褙。但是現代印刷術非常發達,舊的東西供養別人,別人不要,一定要新的。我們處理有兩個原則:第一種方法是火化,最理想的是用寺院裡面的火化爐。因為在現代都市裡燒東西會染污環境,警察會來取諦。第二種方法,是把它收拾乾淨包紮起來,如果到野外郊遊時,就把它埋在乾淨的土地下面,這種處理都是如法的。21-90-70

問:經書或有佛字的紙張和佛像,以及講經的錄音帶損壞,請問應如何處理?

答:現在流通的東西非常廣、非常多,不像從前流通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貴,總得盡心盡力幫助別人,自己讀了還要留給別人讀,自己聽了還要傳給別人聽。早年,我們得到錄音帶,不會把帶子拿來聽,一定先把帶子拷貝兩、三套,我們聽拷貝的。拷貝聽壞了,我們拿原帶再拷貝兩套,我們用這種方法,但是這些帶子都不能長久保持。現在用CDVCD就好多了,只要小心不磨損它,就能保持長久,這是科技比從前進步。現在最進步的是數位,將來科技愈來愈進步,我們保存這些東西也愈來愈方便。21-90-72

問:三歲孩子能講話,就為他受三皈依,請問是否可以?

答:這是結緣皈依,實際上是做不到的。「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歲小孩怎麼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這是結緣皈依,不是正式的皈依。21-90-72

問:為讀經方便,比較容易看懂,在經文上用鉛筆寫白字,請問是否有過失?

答:現在的經本是一種普及的流通本,用鉛筆寫白字沒有過失,但是善本就不可以。善本就是線裝本,它是幾百年前的經書,是有歷史價值的,屬於歷史文物,我們有責任保留給後人。若每個人都隨便寫字,善本使用到後來就不能看了,所以一定要保持整潔。若我們使用的是善本,現在很方便,可將善本拷貝後,在拷貝本上寫字,就沒有問題,而善本一定要保持完整。21-90-72

問:請問如何才能真正從內心深處信佛?

答:這是學佛人的第一大問題,內心深處信佛難!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也開始講經,兩年後才受戒。受戒之後,我到台中看李炳南老師,李老師遠遠的看到我,就指著我大聲的說:「你要信佛!」說了好幾聲,我也愣住了。當時,我學佛已經九年,講經也講了兩年,怎麼說還不信佛?於是李老師就跟我解釋真正信佛很難,有很多老和尚出了家,一直到死都不相信,可見得實在不容易。所以,信佛決定有成就,不信佛決定沒有成就。

信佛的條件有兩種:第一是過去生中善根深厚,這個信是真信,死心塌地的信。你什麼都不懂,就一句佛號老實念,就成功了。像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和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法師,都是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但過去生中善根深厚,他們是真信。所以,出家沒幾年,這一句佛號就發生力量,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第二是真正信佛、通宗通教的人,真正明白經論裡的道理,契入佛的境界,就相信了。

只有這兩種人是真信,除這兩種人之外,說實在話,無論出家、在家都是半信半疑,不能真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煩惱當家,成見作主。真正信佛的人,一定放棄自己的成見,隨順經教的教誨,絕對不會受世間種種知見所擾,那是真信。

我們不是上根利智,也不是善根深厚之人,在此狀態之下,我們唯一的途徑是努力修學。古人說「深入經藏」,這不是說深入《大藏經》,說老實話,我們一般同修沒有這個能力,因為受現代的教育,文字就是障礙。《大藏經》擺在面前,沒有能力看懂。古時候的書籍沒有標點符號,這些書籍擺在面前,確實我們連斷句的能力都沒有,還談什麼讀經!

今天我們訓練弘法人才,應從什麼地方訓練起?從小學念起,小學的課程就是《弟子規》和《三字經》。這些課本都是從前五、六歲小朋友學的,我們過去沒學過,現在回過頭來當小孩,這是紮根。我們學習的標準是要能背誦、能講解,還要能落實,這必定要做到,做不到沒有用處。小學課程就選這兩門,這個完成之後才學古文,我們從《古文觀止》裡面選一百篇,標準也是要能背、能講、能行。這是在國學上紮根,有了這個基礎才學教,研究經典。因此,深入經藏不是教你去深入《大藏經》,而是在《大藏經》裡面選擇一、兩種一門深入。

民初江味農居士就是很好的榜樣,一生就是一部《金剛經》,他用三、四十年的時間一門深入。同時代還有周止菴居士,也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專攻《心經》,《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他用一生的精力來研究。這兩個人都有成就,他們的修學都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近代往生傳》都有他們的傳記,他們都往生淨土。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都是了不起的著作,可說是集古今註解之大成。現在要學《金剛經》和《心經》,不能不讀他們的註解。所以,深入經藏才能建立信心。21-90-72

問:在每年每月,佛的聖誕日、菩薩聖誕日、佛菩薩歡喜日,初一、十五,弟子願請三十三層天,以及神仙、三惡道眾生,並為其授三皈依,講守戒、持戒、奉持修行。弟子的四弘誓願是凡聖同收,冥陽兩度,請問是否正確?

答:正確,這可以。這是佛弟子有慈悲心,應當這樣作法。21-90-72

問:未受菩薩戒的在家居士聽菩薩戒,請問是否有罪?

答:沒有罪。無論出家、在家,任何人都可以聽菩薩戒。五戒、十戒、八關齋戒,未受三皈五戒之人皆可聽。佛在經典的限制,只有出家的比丘戒與比丘尼戒,沒有出家的不可以聽。為什麼不准聽?佛經裡面並沒有祕密,因為聽多了,你看到出家人犯戒,心裡會生煩惱,會造口業。佛為了避免你造業,所以限制未出家之人不能聽,道理在此地。另外還有一種人,雖沒有受戒、皈依也可以聽,就是讀整部《大藏經》之人。因為《大藏經》讀完之後,你懂得了,假如你看到出家人犯戒,你也不會說話,也不會放在心裡。佛給我們制定的這些規約,都是通情達理,為了幫助我們斷惡修善。21-90-72

問:一個人受重戒後,又嚴重的破戒。現在他的影響面大,我告訴他在佛前發露懺悔,不要在大眾面前發露懺悔,以免影響大眾信心,請問這樣做對否?

答:這個作法可以。能在大眾之下發露懺悔也是很好,不在大眾之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露懺悔也可以。但是發露懺悔後,最重要的是「後不再造」,這是真正懺悔;若發露懺悔後,明天還再做,就完全錯了。懺悔著重在後不再造,果然自己明白了,後不再造,不發露也是真正懺悔。懺悔著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發露懺悔是做榜樣給人看,勸導人應當時常懺罪。21-90-73

問:寺廟裡換新的佛像,請問舊的佛像應如何處理?

答:這要看是什麼樣的佛像,若是金屬鑄造的,佛像愈舊,價值愈高,成了古董,現在有不少人收藏唐、宋、明、清的佛像,價值都非常高。泥塑木雕佛像,時代愈久遠,價值也就愈高,若有損壞,應當修補,也可以貼金。再者,舊佛像接受大眾的恭敬禮拜,為多少眾生種過善根,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彩畫的佛像,也要看是否為真跡,如果是真跡,就值得收藏。像這種舊的東西,連故宮博物院都歡喜收藏,當作古物來看待,是非常有歷史價值的,尤其是名家所繪畫。若是一般印刷就不一樣,用得太舊,就沒有人願意收藏,這樣的佛像,我們最好在寺廟的焚化爐將之火化。或者用塑膠袋將之封裝好,埋在野外人少的地方,這是古人教我們的方法。或者將之綁在大石頭上,沉在水裡也行。這是我們對它一番敬意,表示我們的恭敬心,這樣就好。

問:自聞佛法,感其博大精深,願多聽多讀,但家人尚不理解,擔心本人走火入魔,有時不免怨言和爭論,影響了自己的淨心。我除了忍之外,尚先解開自己的執著、煩惱,有歡喜心後再應機緣度家人。請問除此之外,我應如何做?

答:你能這樣做就很好了。未學佛前,有爭論時,你也會爭;學佛後,他爭我不爭,慢慢的家人就感覺奇怪。若問,你就隨機說法,告訴他真理。我們這一生到人間來,得人身的意義究竟為何?就是必須將自己的境界提升,這就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我們應向哪一方面提升?應向道德方面提升,絕不向貪瞋痴方面提升。並告訴他,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提升貪瞋痴慢,將來墮三惡道的機會就加強了。若放棄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向仁義道德方面提升,前途是無量光明,即使是不念佛,不求生淨土,也決定生天享天福,如此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人間,來得就真有意義、有價值,你要把這些道理講清楚。具體的方法,你可以讀《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的教誨非常好,對於現代社會,可說是通情達理。21-90-73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學講經者,爲何經講不好?因為學講的是佛經,自己不是佛,當然講不好;如果自己是佛,經自然就講好了。換言之,我們若想把經典講好,就先要作佛,這是根本的辦法。作佛是每個人的心願,但做不了佛,就是自己沒有作佛的信心。《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句話的意義無盡深廣。不但修淨土,「信願行」是三個必須的條件,沒有信心決定不能往生。實在說,世出世間法是否有成就,都是建立在信心上。世間人相信自私自利,相信損人可以利己,相信貪瞋癡慢,這也是信為道元功德母,什麼道?三惡道,所以他墮三惡道。若是相信戒定慧,就是出世間道。

佛教導我們要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菩薩,就是相信自己,不為外境所動。凡是相信別人、依靠別人,稱為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佛門裡講「門內外」。佛教導我們「三自皈」,乃皈依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沒有皈依外境,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經」,內是自性。

佛說宇宙人生的根源,是自性所變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如果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識,就正確了,就是佛知佛見;你要是相信所現的、所變的,那就錯了。所現、所變是無常的,能現、能變是真常,是常住真心,永不改變。可是凡夫相信外境、相信無常,而佛把無常稱作「無常大鬼」。這是我們從根本上、觀念上就搞錯了,豈能成就!所以,學佛一定要建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相信佛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佛法講「緣生」,醫生為病人治病也要有緣,緣是信心。病人對醫生十分信任,醫生縱然醫術不高明,病人也會康復。李木源居士的癌細胞遍滿了五臟,他之所以會好,就是因為他有信心,「心轉境界」。所以,反省、懺悔、改過,斷惡修善,身體就恢復正常,藥物只是輔助,其功效只佔百分之五而已,百分之九十五是自己的信心。如果你對自己的病沒有信心,對醫生沒有信心,病就無法痊癒。要明白此道理與事實真相。因此,修行人生病用清淨心來調養,斷食只喝水,放鬆身心,放下一切妄想雜念,一、兩個星期就恢復了;不用藥物,完全用心理治療,非常有效。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我們若不知道學習,聽信妄言,被境界所轉就很可憐。《楞嚴經》雲:「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要學著能轉境界,不為境界所轉,就能頂天立地。

不要怕死,說真實話,沒有死,死是時空境界的轉變。在六道輪迴中捨身受身,就像衣服髒了脫掉,再換一件新衣服一樣。所以,真正通達佛法,沒有生死,生命是永恆的。因此,對任何境界都沒有留戀,就如同穿衣服,無論穿任何衣服,穿幾天就脫掉再換。所以,覺悟的人在十法界,無論什麼身相都沒有留戀,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隨緣能現無量身。

這種功夫要從斷煩惱、放下做起,能放下就是佛經講的「解脫」,把我們的煩惱結解開,就脫離憂患、煩惱、生死。從何處下手?從徹底放下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下手。控制的念頭是與生俱來的,初生的嬰兒,就有控制外面境界的意識。譬如他喜歡吃的糖,他就想佔有。這是煩惱的根源,六道輪迴的根源。所以,要把控制人事物的念頭放下,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第二,放棄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與行為。然後再進一步,把得失、好惡、利害、善惡放下,就得大自在了。

佛菩薩一切放下,生活隨緣,因此他們得大自在。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世壽八十歲時,學生逐漸懈怠、懶散,沒有人再啟請佛說法了。魔王波旬見到這種情形,便向釋迦牟尼佛要求:「佛陀,你講經四十九年了,現在可以入般涅槃了。」佛原本可以再多住世一段時期,但魔王來要求,佛便恆順魔王,點頭同意,立刻就走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釋迦牟尼佛做到了。

釋迦牟尼佛能隨順一切眾生,雖然他入滅了,依然能換身分再來,多麼自在!佛不一定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相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他能以菩薩身出現,以聲聞身出現,以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身分出現在世間。佛憐憫苦難眾生,所以沒有離開世間,正如布袋和尚滅度時告訴大眾,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他示現在世間人群當中,而世間人不認識他。彌勒菩薩如是,諸佛菩薩亦如是。

由此可知,一定要斷煩惱。不要害怕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了,日子過得更舒服、更自在、更快樂。要相信你命裡有的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不來。你有錢,把錢丟得一文不剩,命裡有多少,還是不會少。無論你從事任何行業,命裡有的很快又來了,而且來的一定比你丟的還多,好像有利息一樣。「財為五家共有」,財會貶值、會消散,你保不住它!這是事實真相。《了凡四訓》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常勸導初學佛的人,先要將《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以堅定信心。

佛教導我們,命中有財富,應該去積功累德,以此財富去修無盡的財富;有智慧,應以智慧佈施、奉獻、供養一切眾生,會得無盡的智慧。我們要像佛一樣,肯定虛空法界是自己,一切眾生是自己;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愛護自己,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人為自己肯花錢,為別人不肯花錢,就是不知道別人是自己;如果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為一切眾生花錢,就會花得很痛快、很自在了。

何時你能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最低限度你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不是凡夫。你生活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不是六道,你將六道、十法界轉變成一真法界。這種轉是從念頭上轉、從心上轉、從觀念上轉,念頭轉了,境界就轉了,「境隨心轉」。這是學佛。

而我們現在不跟佛學,跟凡夫學,錯了;跟妖魔鬼怪學,更錯了!「魔」是折磨,因為有「我」,所以就被外面境界折磨。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無我」,無我,魔對我就無可奈何,就無法控制;有我,就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就會受人控制、宰割。無我是真的,有我是假的,是一個妄想概念。

《金剛經》雲:「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講你能執著的心,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可得,因為這是剎那生滅。外面的境界是緣生之法,因緣所生,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告訴你,能得之心不可得,所得之境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哪來的我?凡夫執著「常樂我淨」,全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眼前所見的境界,也不是真實的,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剎那而已。大家使用照相機就能發覺,生命存在的時間,就是你按下快門的一剎那;再照第二張照片時,第一張的境界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沒有一樣東西存在,皆是假的、空的。

眾生的大病即是將假的當作真的,在一切虛妄當中起貪瞋癡慢,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落在阿賴耶識裡變成種子。如果你瞭解事實真相,阿賴耶識裡不落種子,即是真功夫。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遊戲神通,所以才隨緣消業、隨緣度眾。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功德是從隨喜裡成就的,不知道隨喜就沒有功德;把業障當作功德,就錯得離譜了。

學佛一定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轉業報身為願力身,則稱之為「乘願再來」。不必往生西方乘願再來,現在就可以乘願再來。從前是業力到此世間來投生的,現在念頭一轉,願力現前,願力做主宰,業力沒有了,現前就是乘願再來。乘願再來就自在了,一切都不計較,與任何人相處都好,在任何環境中,天堂也好、地獄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皆平等了。平等是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心平等了,境就平等。

佛為我們說的事實真相,我們要細細思量,才能得到真實受用。希望大家都能在這一生中,轉業力為願力,轉凡成聖,轉生死為大涅槃,轉煩惱為大菩提。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問題就是我們對這些大道理要能透徹瞭解,真正肯做。真做到了,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你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岡山淨宗學會諸位同修,發心將導師淨空老和尚所講的『超度的理論與事實』抄寫成文字稿,適逢農曆七月,民間傳統普度之期,欲印刷流通,廣結法緣,此舉甚為難得。內容照原VCD抄寫,語音有重複、不順之處稍作修正,俾能普及社會大眾,略言數語為之序。

超度的理論與事實(之一)

各位觀眾,現在正是農曆的七月,台灣同胞們都認為這個月份是鬼月,陰間地府裡面許許多多的鬼怪,都出現在人間。正好比是陰間鬼道裡面,大概是度假的時候,都出來度假。於是這個月份裡面,禁忌特別多。而超度的佛事,也非常的繁忙。就有同修來問我:『這個超度,到底有沒有效?是不是超度一定需要出家人來做?』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佛法裡面,必須要清楚解答的一個問題,才不至於導致大眾的迷信。

佛門裡面有超度的理論與方法,非常合情、合理、合法。但是這種大規模做超度,在原始佛教裡面,是不常見的。在中國翻譯的大乘經典當中,記載這樁事情,最詳實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裡面就將這些理論、方法,交待得很清楚。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婆羅門女、光目女,這都是非常孝順的年輕人。她們的父母由於缺乏知識,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佛在經上說,造這些嚴重罪業的後果,必定是墮落在三惡道。這些理論與事實,我們在過去講席當中,都曾經跟大家做過報告。

我們一定要曉得,六道、十法界的狀況,以及這些現象,是怎麼發生的,一定要清清楚楚的明瞭。明瞭就是佛家常講的看破;看破就是把事實真相徹底看清楚、看明白了,這個叫看破。佛告訴我們:『十法界是由眾生妄想、分別變現出來虛幻的境界』,正如同作夢一樣,夢中的境界;它雖然不是真實的、不是真有,但是不能說它沒有,六道的狀況亦復如是。六道是妄想、分別裡面,又加上嚴重的執著,所以就變現出六道輪迴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所以佛說這些現象,比喻作夢幻泡影。

而這些虛幻境界之存在,時間的長短,佛又有個比喻—『如露亦如電』;露是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說明它的時間不長;電是閃電,存在的時間就更短。這是佛在《般若經》上,把這些事實真相說得清清楚楚,這一語道破。於是超度的理論、方法,都離不開這些原理、原則。

所謂『一切罪業都是嚴重的執著』。在六道裡面又出現了三惡道的境界;雖然是幻妄不實,但是感受的那些痛苦,還好像是真的。譬如人在夢中作夢,夢是假的;夢中如果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你,你會嚇得一身冷汗;夢醒了,自己還是心有餘悸。可見得,雖然是虛幻的境界,感受好像是真的。惡道裡面所受的這些苦,經典上有記載,阿羅漢是個得道之人,不是凡夫!我們凡夫過去做的這些事情,往往都忘乾淨了,很健忘!阿羅漢能夠記憶過去生中五百世所作所為,以及所受的這些苦樂;五百世當中,曾經墮過地獄。佛講經說法,提到地獄的狀況,他們在座下聽講,心有餘悸,還會覺得非常恐怖,甚至於身體還流血汗,恐怖到這種程度,這是佛在經典上跟我們說的,絕不是假話。佛教人不妄語,自己決定沒有一句妄語,句句都是事實真相。由此可知,三惡道的確是很恐怖、是很淒慘。人造作惡業,就會感三惡道的境界;這個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不是閻羅王把你送去的,與他們不相干。也不是佛菩薩懲罰你,佛菩薩大慈大悲,絕對不會懲罰一個惡人,這一點很難得。

那麼怎麼會跑到惡道裡去?佛告訴我們叫:『自作自受』,你造這種業,自自然然就感到這個果報。於是這種業因果報,當然是非常非常複雜,佛來給我們說,佛有能力講清楚,我們沒有能力接受,為什麼?理太深了,我們很難體會;事太複雜了,要把這些複雜的事情講明白、講清楚,要很長的時間,我們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於是佛對我們的教誨,就採取精簡的方法,採取歸納的方法,於是佛給我們講,十法界業因是什麼?佛把它歸納,歸納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從下面一層一層往上說。

地獄的業因是什麼?嗔恚,嗔心感地獄。嗔恚心重的人,嗔恚心強烈的人,自自然然就變現出地獄境界;嗔恚裡面,一定加上嚴重的嫉妒,手段就非常的殘忍,造作極重的罪業,感得地獄果報。

餓鬼道的業因是慳貪,貪而無厭,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佔有、取得,不擇手段,貪心變餓鬼。吝是吝嗇,你已經得到的,決定不肯捨棄,決定不肯給別人,吝嗇!所以,慳貪是餓鬼道的業因。

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什麼叫愚癡?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甚至於是非、善惡、利害都混淆不清。往往把邪惡的,他以為是好事;將正法看作邪法;這就是屬於愚癡,愚癡是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畜生道的業因,自自然然他就入了畜生道。所以,三惡道、六道輪迴是自己行業之所感,不是有一個力量在支配、在安排、在懲罰,不是的;是業力自自然然的交感。這個說法,才是合情、合理。

人道業因是倫常,佛法裡面講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中國儒家所講的:『仁、義、禮、智、信』,跟佛家的五戒內容是相同的。人在一生當中,生活、言行都能遵守這個原則,他就能夠保住人身,在六道裡可以得人身。那裡是偶然的?

天道比人道的福報就更大,因此,條件當然比人道又要高一層。所以,天道要修『十善』,思想、行持與十善的條件相應。十善,身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口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粗言、粗暴,叫人聽到很難聽)、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或是有意、或是無意,都是傷害社會)。意裡頭不貪、不嗔、不癡。這叫十善業。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從這十條裡面生出來。所以,人能夠修十善業道,能夠存四無量心,這是生天的條件。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叫四無量心。四無量心修十善業道,這才能生天。

除了這五道之外,還有一個阿修羅道;阿修羅怎麼來的?也是修五戒十善,沒有四無量心,所以,他的果報就變成修羅。因為他有五戒十善,所以他的福報很大;因為他沒有四無量心,享福就迷惑顛倒。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修羅沒有斷貪嗔癡,以貪嗔癡的心修十善業、修五戒,修五戒、十善。他有人天的大福報,沒有人天之德。於是乎阿修羅一般來講,福報很大,性格凶殘、好勝、嫉妒。在業因裡面,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因為這一類的人,好勝心很強。譬如我們現在佛門裡面,很平常的現象。在法會裡面燒香,他一定要燒第一炷香,不願意落在人後,一定事事都搶在別人前面,他修不修善?修善!他也修積功德,好勝!這個果報,往往就落在修羅道。

佛教給我們修清淨心,菩薩道修謙下心—謙虛、卑下。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那都是佛菩薩,他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非常謙虛。對於別人非常尊重,壓抑自己奉承別人,那有一點傲慢的念頭?沒有好勝、沒有傲慢,這是佛道!學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傲慢、好勝不能夠改過來,那麼他的結果就變成阿修羅。這是六道的業因。再往上去—聲聞,修四諦—苦、集、滅、道。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佛,修平等,清淨、平等是佛道。

這是釋迦牟尼佛將十法界複雜的業因,歸納成重點,來教導我們,使我們明瞭果報的因由;這是修學佛法普通的常識,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於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自己就曉得,與那一道相應,我們這種心、這種行為,將來會得什麼樣的結果,豈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不瞭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胡作妄為;造了惡業,墮在惡道,這個麻煩大了。他有孝子、賢孫,這很難得!現在這個社會,孝順父母的人不多。《地藏經》上我們看到光目女、婆羅門女,那是真正的孝子。看到母親造作罪業,墮落在惡道,全心全力想方法來救拔她,這真是『誠則靈』;她有真誠心,就感動佛菩薩來幫助她。佛菩薩教給她方法。諸位要曉得,佛菩薩還是不能救護,可以把救護的理論、方法教給你,你去做。我們在經上仔細去觀察,教給她什麼方法?我們曉得救度眾生的方法是無量無邊,那個方法有效?念佛最有效!所以,教給她用念佛的方法,教婆羅門女念覺華定如來,雖然沒有教她念阿彌陀佛,教她念覺華定如來,一樣!念佛!

這個孝女為了要救她母親的苦難,她知道她母親墮在地獄;生前母親造作惡業,她也常常勸告,但是她母親不相信,不能接受,所以才遭地獄的果報。他教她念佛,她真用功,救母親的心非常懇切,她就認真拚命在念。念到一日一夜,她得定了,在我們現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她念到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是屬於事一心不亂,並不是很高的功夫,但是確實有功夫了。念到一心不亂,諸位要知道,她不是凡人,凡人的心是亂的。念到一心不亂,相當於小乘的阿羅漢,這個功夫不容易!很難得!

《地藏經》是大乘經,她學的法門是大乘法門。換句話說,她不是阿羅漢,她斷證的功夫,相當於阿羅漢,而她修積的功德,超乎阿羅漢之上,她是菩薩。所以,定中境界就現前,她看到地獄。地獄裡面守門的鬼王,鬼王看到她來,向她恭敬,向她致敬,問她:『菩薩你到這兒來有什麼事情?』得一心不亂就是菩薩,從凡夫她就變成菩薩。鬼王稱她菩薩,她就向鬼王打聽說:『我的母親在世的時候,造作種種罪業,一定墮在地獄。我向你打聽,她現在在什麼地方?』鬼王合掌就告訴她說:『很恭喜你,確確實實你的母親在地獄。但是三天前,因為你發願超度她。她在三天前就升到天上去了,就離開地獄升到天上去。』這超度法是事實!她並沒有請法師誦經、拜懺,沒有!自己念佛,念到一日一夜,念到一心不亂。以這個功德回向,她的母親就離開地獄,而生忉利天。

這裡面是什麼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個人修行證果不容易!她為什麼在一日一夜的時候,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你們大家想想,那是她母親的功勞!她母親要不墮地獄,要不受這個苦難,她念佛也沒有這個懇切的心;雖然念,不可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念佛,念了不少年,為什麼連個功夫成片都達不到?別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都達不到,那就是我們沒有這個壓力在。如果自己的親人,非常親愛的親人,墮到阿鼻地獄受這個苦難,我今天一心一意要去救他,佛教給我這個方法,我全心全力在修,修成了。所以她念佛能夠念到一心不亂,是她母親給她做的增上緣;她母親不墮地獄,她決定不會有這個成就。所以,你想想!追究她的根源,她母親幫她的忙,她也幫母親的忙。她作了菩薩,菩薩的母親,鬼神對她要格外的看待,這就是經上講的:『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自己回向給他的家親眷屬,他得一分,他這一分的榮耀從那裡來?女兒作了菩薩,她是菩薩之母。所以這些鬼神對她特別恭敬看待,不能當作一般罪人來對待。所以在地獄裡請她到天上去享福,彼此都有功德,這才是正理。我們想想,合情、合理,這不是假的。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你要想超度你的家親眷屬,你自己一定要認真修行,積功累德。你真有心超度,你就要真心去修行;你修行有成就,他才能得度;你修行沒有成就,他也得不到福。譬如你在世間,你要想讓你的父母,讓你的家親眷屬,在社會上得到一切大眾的尊敬,你一定要成就你的學問,成就你的德行。使社會上一聽,『這是某某人的父母,某某人的眷屬』,大家對他特別尊重、特別關心、特別照顧,這就是加持!這就是自然的感應,道理在此地,這真正是幫助他、救助他。這個道理大家不難體會,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可以聯想到《地藏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你會恍然大悟,知道超度的確是有功德的,確確實實是能幫助造作罪業的亡者。

光目女這段公案,她的修行功夫就差一點,沒有婆羅門女那麼殊勝,她也是念佛,也是在很短的時間,她念到功夫成片。怎麼曉得呢?因為婆羅門女那個境界是定中境界,她那個境界是夢中境界。定中境界比夢中境界要殊勝太多。她是得夢中境界,也算是有成就。要照我們現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光目女的功夫是功夫成片,婆羅門女是事一心不亂。你自己修持沒有真實的功夫,這種真實功夫,是從你家親眷屬墮落在惡道,你一心想救拔他,所以你才拚命用功修學,是這麼個道理。你的成就就是他的成就;你沒有成就,他就沒有成就。這是原理,一定要懂。

這個佛在經典裡面把超度的原理與事實,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們再想,近代發生的這些事情,倓虛老法師在他的自傳,他那個自傳叫《影塵回憶錄》,是老和尚自己敘說他一生的經歷,由他的學生大光法師筆記,記錄下來。這個書在台灣流通得很廣,諸位都可以能夠得到。你看他裡面講了有一段超度的故事,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出家;倓老出家很晚,四十多歲才出家;但是他在出家之前就學佛,而且很用功。那個時候在天津,沒出家之前,在天津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一塊在一起研究《楞嚴經》,所以那一段『八載寒窗讀《楞嚴》!』他有個朋友,他們合夥開了一個中藥鋪,他的朋友姓劉,也是在一起『八載寒窗讀《楞嚴》』,對於《楞嚴經》有心得、有領悟,這我們說他有一點功夫!就憑這一點點功夫,那比起光目女、婆羅門女,差太遠了;但是就這麼一點點功夫,他就能產生效果。

他說劉居士有一天中午在店裡看店,中午客人很少,沒有人來買藥,生意很清淡,他就在櫃檯上打瞌睡。打瞌睡的時候就作了一個夢,但是這個夢非常清楚。在打瞌睡的時候,夢中見到兩個人來,他一看這兩個人,在夢中的事情,是他的冤家債主,兩個人是欠他的錢,欠他債務,向他討債,逼著他討債,這兩個人因為沒有辦法還債,就上吊自殺。以後他為這個事情時常感覺得難過,他要不向他討債,這兩個人不會上吊。所以為這個事情很愧疚,常常感到難過。現在看到這兩個人來,他曉得這兩個人上吊死了,這下來,大概是來找麻煩的,所以也很害怕。

但是看到這兩個人面很善,不像是很惡,不像是要來害他的樣子。所以,他就問他:『你們來幹什麼?』這兩個人就說:『我想來求你超度。』他聽說是求超度,他的心就安了,不來找麻煩了,不是來報復的。於是他就問他:『那要怎麼超度你?』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好!我答應你。』結果看到這兩個人(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這兩個走了以後沒多久,又來了兩個。這兩個人是他死了的太太跟小孩,也走到他面前,也跪在他面前,求超度。他就問:『怎麼超度你?』也是跟上面一樣:『你答應就行了。』也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記載在《影塵回憶錄》上。

這就說明,超度必須你自己有修學的功夫,你沒有功夫,你憑什麼超度別人?他這個功夫就是『八載寒窗讀《楞嚴》』!人家有這個功夫,有這個道力,就能超度家親眷屬,能超度這些有緣人,你要沒有這個功夫,不行!我們可以把《影塵回憶錄》裡頭這些故事,跟《地藏經》合起來看,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更肯定。

至於現代,佛門裡面大規模的這種超度的佛事,在過去沒有。我在學佛早期,對這個問題也有疑問,我曾經拿這個事情請教道安法師。早年,我跟道安法師處得很好,道安法師在台北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請我擔任總主講,我們相處不少年,最初在松山寺,以後移在善導寺隔壁佛教會樓上的大講堂。學生最多的時候,北部地區,北面從基隆,南面從新竹,我們每一星期天上一次課。學生最多的時候,大概有八百多人,這是佛教會一樁盛事。道安法師是負責人,是講座裡面的主席,我在裡面擔任講座,他給我的名義是總主講。當時還有印海法師、智諭法師,我們這幾個人來負責教學。

我向老法師請教,我說:『這個超度是怎麼來的?』他想了一想,他說大概這個超度的起源是唐明皇。在那個時候安史之亂,郭子儀平定了動亂之後,朝廷在每一個大戰場建立一個寺廟,叫開元寺。開元年間建的,都叫開元寺。建這個寺廟,目的就是追悼死難的軍民。所以,那個超度的法會就等於我們現在追悼會的意思一樣,請這些高僧大德誦經、拜懺、回向、追悼,是個紀念的意思,國家來提倡。國家這麼提倡,到以後民間慢慢的,也就有這個事情,也就是請法師大德誦經、拜懺、超度祖先,可能是由這個演變下來的。由此可知,開元以前沒有這個事情,這個記載得很少;開元以後,確實。發展到現在,完全變質了。

怎麼說變質了?以前超度是寺院附帶做的事情,一年也不過一、二次,很少!主要是講經說法、領眾修行,所以寺廟叫道場。佛教在世間是度人的,不是度鬼的;是度活人的,不是度死人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從前寺院、叢林裡面,一般的活動—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二時是從印度的時間單位,跟我們現在時間單位不一樣。古印度人將一晝夜分成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白天這個三時辰,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白天;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是夜晚。總共分六個時辰。在中國古代,我們使用的時間單位是十二個時辰,比印度就小了,我們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用這個分法,十二個時辰。

我們現在用的時間單位是採取西洋的,西洋人把時間單位分得更小,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個時辰,我們稱它作小時。西方人不會講小時,我們稱作小時,為什麼?比我們中國原來的時辰小,二個小時才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時辰。換句話說,我們中國二個時辰才是印度的一個時辰。你就曉得,古時候寺院叢林二時講經、上課,就是現在的八小時。寺院是學校,住在裡面都是常住的,出家人常住,居士也是常住。居士那時候到寺廟裡,叫討經單;討經單就是我要聽這一部經。一部經要講相當長的時間,小部的經大概也要一個星期、二個星期;通常一部經都是三個月到半年。如果講一部大經,像講一部《華嚴經》,一天八個小時,要講一年;我想學這一部經,聽這一部經,我一定要到這個地方住一年,所以叫討經單,就是報名。核准同意之後,你就可以在那裡住一年。

在寺院裡面,在家人當然也有一點供養,生活費用的供養。同時,常住的工作,像掃地、整理環境,也會分一點工作給你做,你在這個地方安心的修學。所以,那個地方是學校,真的是道場!一天除了八個鐘點聽課、研究、討論之外,還要修行。修行用什麼方法?方法很多,總不外乎二大類,一個是念佛,一個是參禪,所以有禪堂,有念佛堂。禪堂裡面,叫你去打坐,早晚在那裡打坐,大概也是八個小時。你不入禪堂參禪,你就到念佛堂念佛,也是八個小時。你們想想看,一天在學術上,我們講解門八個鐘點,行門八個鐘點。剩下八個小時,是你休息的時間,這裡面還包括吃飯,包括所有的活動。所以,那個道場裡面熏修,人沒有妄想,沒有時間打妄想,所以它的效果卓著。

這樣的道場住上三個月之後,人的氣質就變化了,為什麼?沒有時間打妄想,沒有時間生煩惱,不是在研究討論、在聽經,就是老實念佛,或者禪堂靜坐,能收到效果。但是現在一般寺院道場沒有了。解門沒有了,很少講經的。行門也沒有了,頂多聽說,每一年打一個佛七、打一個禪七點綴、點綴。以什麼為主?以超度死人為主,完全顛倒!從前寺院是度活人的,現在佛教是度死人的,它變成宗教了。以前是教育,現在變成宗教。

這個現象怎麼發生的?怎麼演變成這個?我們也要知道,也要明瞭。然後我們自己在佛門裡面學什麼,要清楚,我們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在現前要改善我們的生活,在將來我們要提升我們的境界。這在科學家裡面,所謂的『我們要突破時空』。十法界就是十個不同的時空,我們今天講的不同的度數,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科學家已經證實,至少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這個說法,也正好像佛家講的十法界;十法界是一個十種不同的時空。佛教給我們突破,突破六道、突破十法界,我們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這是我們學佛應當知道的。

那麼這種大規模的超度,有沒有效果呢?不能說沒有效果。最重要的是主法的這個人,主持超度的這個人,他如果是有修、有證,那個力量就非常顯著。像從前梁武帝,《梁皇懺》就是這麼來的。梁武帝很喜歡的一個妃子,也是造作罪業,墮落在惡道。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請寶志公來主持這個超度法會,以後記錄下來,就叫做《梁皇懺》。《梁皇懺》的序文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將梁武帝的妃子,從惡道超度到忉利天。這類的事情,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很多很多,主法的人要有修、有證。

講到現代,現代有修、有證的人沒有了。所以,我一生不敢做超度的佛事,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德能。我們館長對這個很重視,我也不反對。過去韓館長,我們有這個道場,我們誠心誠意來做,本著真誠,誠就能感應。所以,圖書館在過去,每一年有三次超度法會,我們平常是講經念佛,雖然達不到古時候的標準;古時候是八個小時講經、八個小時念佛,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是每天講一次經,一個半小時。內部同修也有一、兩個小時的研究討論,勉強還像個樣子。念佛,我們總要求不中斷。所以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我們做三次祭祖的法會。我們所祭祀的祖先,不必要你到這來寫牌位,我們牌位早寫好了,我們寫的是百姓祖先,一律平等。所以,我們供的牌位是百姓祖先牌位。小牌位是按照百家姓寫的,我們是做平等法,不會大牌位多少錢、小牌位多少錢,沒有!你要拿錢,隨喜,沒有勉強的,也沒有什麼規定。在我們基金會是完全不收費,供養這個牌位,是一分錢都不收。我們一年做三次法會。

那麼近代因為社會動亂,死難的人太多了,我們每一個月做一次三時系念,誠心誠意超度這個月當中,一切死難的這些冤魂。這是我們這個道場現在附帶做的。希望諸位瞭解超度的理論與事實,做總比不做好,只要盡心盡力、誠誠懇懇,一定會有感應,好!謝謝諸位同修。

超度的理論與事實(之二)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九日新加坡淨宗學會早餐開示

農曆七月在中國民間的習俗,都是超度祖先之亡靈,居士林也在這個期間,做一個月的超度佛事,李木源居士邀請界奇法師來主持,超度到底有沒有效果?有沒有必要?是不是迷信?這些問題都存在一般大眾的心裡,我們應當要很清楚的瞭解其中的理論與事實。

首先,我們要肯定,人死了以後,絕對不是一切都完了,人死了以後,肉眼是死了,他的精神依然在活動,就像每天睡覺一樣,睡覺的時候身體是休息、靜止,可是精神依舊在活動,他會作夢,作夢表示說精神活動沒有停止、沒有休息,還繼續不斷在活動。現在科學家知道:『動』就產生波,而這個波絕對對他本身有影響,對本身以外的環境也會有影響,換句話說,鬼神活動發出的波動對我們有影響,如果他們不安,我們的社會就不會安定,他們不和諧,我們的社會就會有動亂,這是現代一些人所說無形的活動,是我們肉眼看不見,我們耳朵聽不到,我們身體接觸不到的,但是確確實實存在,確確實實對我們生活有影響,於是祭祀鬼神在中國古人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我們看中國的古禮,古禮裡面第一類就是祭禮,就是祭祀天地鬼神,佛法講超度,這一樁事情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得很清楚,理、事、因、果都說得很明白。

鬼神這些事情世間有一些人不相信,可是還有一些人非常肯定,確實有不少人曾經親身經歷過,我們同學當中,無論出家在家,最常遇到的『魘鬼』,你睡著的時候遇到魘鬼,你自己心裡很清楚,但是全身僵硬,動彈不得,好像全部被它控制住一樣,許多人遇到過,不止遇到一次,這是無形的,為什麼它會使一個人動彈不得,有的時候叫人寒毛直豎,在現代科學所說是波動的現象,它的波,它那個波比我們的波強,我們受它的干擾,惡的波會叫人恐懼,善的波叫人得安慰、得歡喜,所以一念善一念惡,只要念頭動都會產生波動的現象,這個道理不難懂。

人死了以後究竟到那裡去?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他如果沒有見性,他就不能恢復他正常的活動,正常的活動就是佛講的三昧,一定要瞭解事實真相,佛法裡面稱之為『明心見性』,他的活動才正常,正常叫一真法界,沒有見性,他的活動不正常,也就是說他的動、產生的波不正常。他的活動產生的波裡頭有善有惡,在十法界裡面越往下走惡的波越多,惡的念越多,惡的造作越多,這種波我們要是接觸到就會產生一種不良的感受,從善心善行生出來的波,我們接觸到會感覺得舒適,所以人絕對不是死了一切都完了,不是的。超度的佛事對這些無形的鬼神產生相當大的效果,超度佛事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講經說法,勸導這些鬼神捨惡修善,勸導這些鬼神皈依三寶接受佛法,當然超度的人還有一個願望,希望它們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超度裡面,為什麼要施食鬼道,因為鬼道裡飢餓的多,它缺少飲食,所以我們行佈施,佈施飲食等於請他們吃飯。請客,是財佈施,為它們說法,是法佈施,一切超度的法會,總不外財、法、無畏三種佈施。佈施的效果完全看主持法會的法師,這個法師如果有修行,效果就大,沒有修行,完全依照儀規去做,效果就小一點,譬如說供養,供養飲食一定要念變食真言。因為無形的眾生太多,你這一點東西怎麼夠,一定要變食,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可見得一切法隨心所轉,你的心真誠,心量大,七粒就遍十方。境界確確實實是隨著念頭在轉,如果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念變食真言,確確實實能夠令這些無形的眾生都得到飽滿。隨著主持的法師他修學的功夫,他心量的大小,他變食範圍也不一樣,也有大小,我們雖然是凡夫,不是不能做,誠心誠意的做,行,絕對有效果,誠心,也就是說唸咒的時候,誠心去念,一個雜念都沒有,這個咒就有效了,這跟道士畫符一樣,他這一道符整個畫下來不起一個念頭,這道符就靈,如果這裡面有一個妄想夾雜在裡面,這道符就不靈了,咒也是如此,所以咒越長越不好念,為什麼?因為唸咒時很難達到清淨心,也就是很容易有妄想夾雜,咒是越短越好念。

所以古人說:『唸經不如唸咒,唸咒不如念佛。』道理就在此,一部經很長很容易夾雜妄想,咒比佛經短,比經短,夾雜妄想的機會就少,佛號就更短,這一句『阿彌陀佛』這裡面真的不容易夾雜妄想,靈不靈沒有別的原因,靈不靈就看你誠不誠,誠不誠就看你做的時候裡面有沒有夾雜妄想,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靈,凡夫做了也靈,只要在你做的時候,你這一念真誠,做完之後打妄想沒關係,道理在此地。

所以做超度法事,參與超度法事這些人,誦經念佛的這些人,如果在誦經唸咒的時候打妄想那就罪過無量了,鬼神會找麻煩,會瞧不起你,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才曉得怎麼個做法,如理如法去做對鬼神確實有利益,它得到飲食,而且它也聞到佛法,這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叫做『機會教育』,在請你來吃飯的時候為你講佛法,平常為你講佛法你不聽,找你來你也不來,現在我們請客把你請來一面吃一面講佛法,你不聽也得要聽,它聽懂聽明白了,惡念就減少,善念就增長,這樣對它自己本身有利益,對於社會一般大眾也有利益,我們看地藏經上講到光目女及婆羅門女,那真是超度的模範典型,那是真誠到了極處所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一個人造作重罪墮到地獄,要想從地獄裡面出來那談何容易,絕對不是用一般的超度方法可以做到的,如果自己的家親眷屬墮到阿鼻地獄,我們照著儀規來做幾天佛事,拜個水懺、梁皇懺甚至於水陸法會,在我們佛門裡面打個佛七或者打七個七,能不能有效果的超度?很難!為什麼?用這種方式只是短暫的力量,達不到效果,它如果在餓鬼道,行,能得一點受用,它要是在地獄道,不行,我們超度的力量太小,達不到,它還是要在地獄裡受罪,那要怎樣才能成就?必須在法會當中主持超度的人真誠到極處,得三寶加持,他自己證果,那這個效力就成就了,而超度的法事,最有效果的就是『念佛』。

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念佛產生了殊勝的效果,念佛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婆羅門女一日一夜得『一心不亂』,他不只是『功夫成片』而已,她念一天一夜就達到我們現在所謂證『念佛三昧』的境界,證到念佛三昧她就不是凡人,她就是菩薩,所以她在定中見到地獄境界,到地獄裡面去參觀、去訪問,鬼王見到她,合掌稱她『菩薩』,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自己念佛要不能念到一心不亂,不行,你沒有這個力量到地獄超度別人,所以她的母親從地獄裡面生到忉利天,她的母親憑什麼生到忉利天?『憑福』,也就是福德,她的母親有什麼福德?因為她有一個孝順的女兒,因為自己墮落地獄中,逼著女兒不能不用功修行,如果她自己不墮地獄,她的女兒還是凡夫,決定做不了菩薩,平常念佛不會那麼真誠,不會那麼懇切;換句話說,不可能有這麼殊勝的效果,所以女兒超凡入聖,是誰幫忙的?是母親,女兒果然成了菩薩,這是母親的福,她的母親是憑這個生忉利天的,如果婆羅門女念佛,念一天一夜甚至念七天七夜用散亂的心念,並沒有懇切的念,心裡面還有是非人我,貪嗔癡慢一點也沒有捨掉,她的母親能不能生天?不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她沒有成就就幫不上她母親的忙,因為她今天有成就,成了菩薩,她的母親就成了菩薩的母親,菩薩是因母親而念佛得一心不亂超凡入聖的,所以自己得到七分之六的功德就使自己成了菩薩,被超度的母親得七分之一的功德,她的母親就能因此而升天。你看看光目女的功夫就差一等,光目女也是念佛,她在夢中見到境界而不是在定中,功夫比婆羅門女差一等,她能夠有這樣的殊勝感應也算是不錯,我們在經上看得很明白,光目女念佛的功夫達到『功夫成片』,婆羅門女念佛功夫是『一心不亂』至少是『事一心不亂』,道理在此。所以我們要主持這個超度的佛事必須能『隨文入觀』,自己果然入了境界,自己真的超凡入聖,那被超度的人果報之殊勝不可思議,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超度法事真的有效果,效果大小全在主持超度的人。

這些無形的眾生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數量太多太多,比我們肉眼看得到的眾生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他們的活動跟我們息息相關,他們心念的波動和我們思想心念的波動交織成一片,像網路一樣,不但影響我們的精神生活,也影響我們的物質生活,乃至於影響整個地球,今天的地球大家說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環境異常,真正的原因—波動,是主要的因素,這是目前科學還無法瞭解的現象,將來科學家瞭解這個事實真相為時已晚,來不及了。所以現代佛法所講的這些理論,知道的人是極少數,我們這個極少數,要如何認真的修學,如果不認真修學,你講經說法的說服力就很差,人家不相信,你自己一定要認真的修持,真實的功夫才能叫人相信,還要有大力的護法來幫助我們推動,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明白事實真相,然後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這樣才能真正達成自利利他的圓滿功德。

如何超度自己的家親眷屬

今天是中國農曆的七月初一,在中國的習俗裡是超度祭祀鬼神的一個月份,民間對這樁事情很重視,新加坡的華人多,所以這樁事情也同樣被重視,超度的這些道理與事實的真相,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的很清楚。

今天,你們有個同學提了一個問題:『如何超度自己的家親眷屬』?可見得大家對這件事情都很關心,事實的真相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必須要肯定人的生命絕對不止一世,決定是有過去世還有未來世,佛家講三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才是事實的真相,由此可知,我們的考量絕對不能夠只限於眼前,如果僅限於眼前,就會做很多的錯事,會造很多業,也必然會招來,來生後世種種的不如意,所以世出世間聖賢人都教導我們要懂得解冤釋結,冤結和冤仇要用智慧去把它化解。不可結怨,一結了怨,冤家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事實非常可怕也非常恐怖,用什麼方法把冤結解除?根本解決需要靠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徹底解決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只有智慧,才能瞭解事實的真相,任何一樁事情:它的起源,它的發展,它的後果,果又變成因,因在發展,在結果,因果循環,這裡面的事就非常複雜,何況因果裡面還牽涉到許許多多外來的因素,佛法叫『緣』,徹底明白,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我們今天看到世間有很多殘酷的果報,絕對不是單純的因素,也絕對不是這一生所造的業,它與過去世,生生世世都有關聯,通達明瞭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會明白『解冤釋結』最重要的是要有寬宏大量,能夠容忍別人,能夠原諒別人,能夠不計較別人對我們的冒犯、侮辱,甚至於傷害,這些一定要能夠忍受。他為什麼不傷害別人而傷害我?為什麼不侮辱別人而要侮辱我?我們要是能夠很冷靜的想想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明白,我們受到這種果報必定有原因,原因若不在這一世,那一定是在過去世,甚至再過去世,如果瞭解這些道理,今天我們就會很樂意接受這個果報,報完了以後就沒有了,我們絕對沒有怨恨心,絕對不可以存有再報復的心,再報復,仇恨會越結越深,越報越殘酷,不但報在自己,還要連累別人,為什麼要造這種極重的罪業呢?所以印光大師給衛錦洲的那一封長信,今天每一位同修實在都有認真去讀的必要。最近,新的書稿已經拿到台灣去,我們準備印成小冊子,預定印一萬本。

我們的家親眷屬在世的時候,跟我們一樣,也是迷惑顛倒,不瞭解事實真相,隨著自己的意思造作種種惡業,遭三途的果報。我們今天學佛了,對他們很懷念,也希望能夠真正幫助他們,如果想要真正有效的幫助他們,一定要認真修行證果,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那就沒有法子幫助他們,我們的幫助頂多是在餓鬼道,他得不到飲食我們供養他飲食,請他吃個飯,但是要曉得這種救拔是臨時的,即使我們很孝順,每一個月初一、十五都祭祀,我們的壽命有多長?我們能夠供養他多久?即使我們活到一百歲,我們在一百年當中,月月都這樣供養,這算很孝順了,可是我們要知道,餓鬼道的壽命有一千歲,而且餓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這樣我們能夠養活他幾天?他還有多長的時間在挨餓?我們的壽命太短了,我們照顧他的時間很短,所以應該要想一個長遠的辦法來幫助他。長遠的辦法就是:『自己一定要修行證果』。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為了幫助他們永遠離開三惡道,這個動力就很大,有這個動力來推動我們,讓我們勇猛精進,不疲不厭,認真去辦道,等到我們修行有功夫,他們得的福報也就步步向上提升了,以念佛法門來講,真正達到『功夫成片』,我們的家親眷屬就脫離三惡道,生三善道了,諸位要知道,三惡道要進去很容易,要出來很難很難,正如經上所講,如果他沒有孝順的子孫為他修福,要憑他自己修行證得果報,出離惡道,那就太難了。

惡鬼道一天是人間一個月,壽命是一千年,地獄道的情形如何呢?它裡面的時間長短不定,像我們現代人所講的『時差不同』,但是他們的一天,最短的也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這還是講最短的不是長的,他們的壽命我們一般講萬歲、萬萬歲,這也是講短的,長的壽命依照《地藏經》上講是無數劫,那他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出頭?所以墮在惡道唯一的依靠,就是依靠孝順的子孫來幫助他們,子孫必須學佛,必須依照佛教導的方法來修行,這是最有效的,而佛法裡面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麼多法門裡面最有效、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法門』。

一個真正如理如法的念佛堂我們現在建立了,諸位要問:『怎樣超度自己的家親眷屬?』現在這個事實擺在眼前,你能真正發心為家親眷屬永脫惡道而到念佛堂去念佛,這件事情是長時間而不是短時間的事情,至少每一星期要去念一天佛,為誰念?是為幫助過去的家親眷屬而念佛,這個功德就大了。我們現在的念佛堂每個星期有一次二十四小時的念佛,你在這一天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報恩心去念佛,你這樣的做法,對你的家親眷屬幫助就很大了,你要問:『他什麼時候可以離開惡道?』你發心的時候,他就離開惡道,因為你發的心真誠,你做的事情實在,不是虛假的,不是等你念到功夫成片他才超生,不是的,你發心這一天他就超升,到你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可以說是『證果』,證的是小果,不大,他就生到三善道,福報就落實,一發心就離開,等到你功夫成就他的福報就落實了,你的功夫不間斷,不斷向上提升,他就永遠不墮三惡道,這是事實真相,諸位在《地藏經》上看到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我們還能夠不覺悟嗎?那是佛菩薩示現作樣子給我們看,可是佛在經上一再的勉勵我們。

這些亡人得福只有七分之一,所以他不能夠離六道輪迴,而且在六道裡面他的福報僅限於人天,而在天界也只能到達四王天、忉利天這些境界裡面而已,再往上去我們幫不上忙,一定要靠他自己修行,他自己會不會修行呢?會!他一定會修行,因為他在三善道有善緣,他的家親眷屬裡面有人在佛法上有成就,這就是有善緣,他就會遇到佛法,他自己會努力修學,他的境界可以一直向上提升。理和事我們都清楚、都明瞭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通常念佛,如果自己一個人念,發心雖然好可是沒有外緣幫助,如果自己業障習氣重,很容易退轉,功夫不容易得力。

一個如理如法的道場,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這個緣太殊勝了。平常的念佛堂,也許諸位同修參加過佛七,你在那些念佛堂念過佛,你今天在居士林這個地方念佛念幾天,你心裡作一個比較,那個道場殊勝?我相信你一定很明顯的覺察到,這個念佛堂跟其他念佛堂不一樣。昨天,有個美國同修,他告訴我,他進入居士林念佛堂念佛,看到通通都是諸佛,好像自己也是一尊佛,沒錯,確實如此。這個念佛堂的殊勝在那裡?殊勝在念佛堂天天講經,換句話說:『有解有行,解行相應』。所以不一樣,其他的地方縱然有念佛堂但不是天天講經,所以念佛的人雖然在念佛,但是他只有形式,他心行不相應,那個效果就差很多了。

我們也聽說其他道場有不少的信徒,都到我們這個念佛堂來念佛,他們念了很有受用,希望把我們念佛堂這個方式也帶到他們那邊去,這是好事情,希望每一個道場都建念佛堂,大家通通都念佛。可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因素要注意,那就是一定要明理。明理就是要聽經,得找人講經,實在找不到人講經,聞法不可以中斷,不可以停止。我們現在每一堂講經,都有錄像帶,我們錄像帶可以提供給其他的道場,他們每天可以播放兩個小時,然後建念佛堂去念佛,那就跟我們這邊沒兩樣了,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別說是我們記得這一生當中的家親眷屬超度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不記得,也不認識的那些家親眷屬他們也會得度,我們想到這一樁事情,自己要不認真去修行,不努力去修行,怎麼對得起家親眷屬?怎麼對得起歷代祖宗?

所以我們進念佛堂,要以報恩心去念佛,『知恩報恩』。這個恩德就是一個動力,推動我們認真努力精進不懈,他們在惡道裡面,今天沒有能力,完全靠我們,只要有明白佛法的人,懂得佛法的人,認真依教奉行,他們就得度了,他們就能夠離苦,人人都懂得,人人都明瞭,人人都存報恩心念佛,眼前世間種種災變都可以化除,可以達到如佛所說:『國泰民安,人民安樂』。所以念佛不僅是為自己,也為家親眷屬,為一切眾生。

我們學講經的同修,每一個星期也要去念一次佛,這對於我們學經教大有幫助,因為你每一個星期有二十四個小時在那裡修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你二十四個小時在那邊念佛,得諸佛如來的加持,對你研教開悟會有很大的幫助,心不清淨而來研教,一輩子都不能開悟,必須要有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功夫是我們弘法利生的基礎,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好!今天時間到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名詞英語翻譯(四)

T

takerefugewith皈依*

talatree多羅樹*

takeacrosssentientbeingsuniversally普度眾生

takeacrossto*

takecompleteprecepts受具足戒*

tallywith契合*

teachinghost教主*

TenDoorsofDiscriminationofWorthyLeaderSchool賢首宗十門分別*

32Marks/Featuresand80Subtle/SubsidiaryCharacteristicsofaBuddha*3280種好

thoughtsofrevulsion厭離心*

ThreeEvilDestinies三惡趣*

ThreeEvilPaths三惡道*

Threegreatasamkhyeyasofeons三大阿僧祗劫*

threekindsofintoxication三毒*

scroll*

ThreeMastersandSevenCertifiers三師七證*

PreceptTransmitter得戒和尚*

Karmadana羯摩和尚*

TeachingTransmitter教授和尚*threepreceptplatformsforreceivingthecompleteprecepts三壇大戒*

ThreeQualities三性

good,bad,indeterminate善、惡、無記*

ThreeRealms三界*

threespiritualandsevenphysicalsouls三魂七魄*

theThreeSutrasontheBuddhasBequeathedTeachings《遺教三經》

3,000awesomedeportmentsand80,000subtleaspects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ThusComeOne/Tathagata如來*

OneWorthyofOfferings應供*

OneofProperandPervasiveKnowledge/OneofProperandUniversalKnowledge正遍知*

OnePerfectinClarityandPractice明行足*

WellGoneOne善逝*UnsurpassedKnightWhoUnderstandstheWorld世間解無上士(OneWhoUnderstandstheWorld世間解;UnsurpassedOne無上士)*

GreatRegulator/TamingandSubduingHero調禦丈夫*

TeacherofGodsandHumans/People天人師*

Buddha*

WorldHonoredOne世尊*

TianTaiSchool(HeavenlyVista)FiveMysteriousMeanings天臺五重玄義*

tinstaff錫杖

tipofasinglefinehair一毛孔*

Torma朵馬

transform*

Trayastrimsha忉利天*

TreasuryofEmptiness虛空藏*

Tripitaka三藏*

TripleJewel三寶*

truecontemplation如實觀照*

truesuchness真如*

Tsampapowder妥巴粉

Tsong-kha-pa宗喀巴

tula-cottonhand兜羅棉手*

turbidityoftheeon,views,livingbeings,afflictions,lifespan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

turnonthewheelofrebirth輪迴*

TushitaHeaven兜率天*

TwelveDivisions十二部*

Prose長行部*

ReiterativeVerses重頌部*BestowalofPredictions授記部*

CausesandConditions因緣部*

Analogies譬喻部*PastEvents本事部*

PresentLives本生部*

BroadeningPassages方廣部*

PreviouslyNon-existenttheDharma未曾有部*

UnrequestedtheDharma自說部*

Interpolations孤起部*

Discussions議論部*

theTwentyVersesonConsciousness-only《唯識二十論》(《二十唯識》)

U

Ullambana盂蘭盆*

ultimate究竟*

ultimateteaching了義*

UnintermittentHells無間地獄*

GatheredOffering(tsog)會供

UniversalWorthy普賢*

UnobstructedEloquenceofDelightinSpeech樂說無礙辯才*

upholdreverently奉持*

V

vaidurya琉璃*

Vairochana毗盧遮那*

Vairocana盧舍那*

VajraAcharya金剛阿闍黎

VajratheDharmaKing金剛法王

vajrapestle金剛杵*

VajraPowerfulLord金剛力士

VajraSecret-TracesSpirits金剛密跡*

theVajraSutra《金剛經》*

vastvows弘誓*

vegetarianfeast營齋*

vegetarianhost齋主*

verse偈子*

VenerableAtisha阿底峽尊者

viewdelusion見惑*

Vipashyin毗舍浮*

theVimilakirtiSutra《維摩詰經》*

theEverydayVinaya《毗尼日用》*

W

waterpurification灑凈

Way-place道場*

wearisomedefilements塵勞*

WesternPureLandofUltimateBliss西方極樂凈土*

whisk拂塵*

whiterobedpeople白衣*

theWhiteTara白度母

wisdomofallkinds一切種智*

GreatPerfectMirrorWisdom大圓鏡智*

FairandImpartialWisdomoftheNature平等性智*

WonderfulContemplatingandInvestigatingWisdom妙觀察智*

WisdomthatAccomplisheswhatmustbedone成所作智*

wish-fulfillingpearl如意珠*

wombs,eggs,moisture,transformation胎卵濕化*

workoutdoor出坡worldsofthetrichiliocosm三千大千世界*

world-transcendingwisdom出世智*

Y

Yamantaka(meaningGreatAwesomeVirtues)13HonoredOnes/13DeityYamantaka大威德十三尊

YellowHatSect黃帽派

YogaTantra瑜伽部

yojana由旬*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名詞英語翻譯(三)

K

kalavinkasound迦陵頻伽聲*

Kanakamuni拘那含牟尼*

Karmadana維那師*

Karman羯磨*

Karmicobstacles業障*

Kashaya袈裟*

keenfaculties/sharpfaculties利根*

Khadak哈達

KingAjatashatru阿奢世王*

KingPrasenajit波斯匿王*

kinnara緊那羅*

koti俱祗*

Kshana剎那*

Kshanti羼提*常用

L

LamaChopa喇嘛曲巴

ALampfortheBodhi-Way(Bodhipathapradipa)《菩提道燈論》

LangDarma朗達瑪

LankavataraSutra《楞伽經》*

laypeople居士*

DuobaoLectureMonastery多寶講寺(多寶佛ManyJewelsBuddha*)

left-homepeople出家人*

lightease輕安*

openlight開光*

lineage/tradition傳承*

lionsroar獅子吼*

lionsthrone獅子座*

livingBuddha活佛*

loosespeech綺語*

theLucidIntroductiontotheOneHundredDharmas《百法明門論》

M

magnanimity偉大精神*

theMaha-prajna-paramita-sutra《大般若經》*

theMaha-ParinirvanaSutra《大涅槃經》*

mahoraga,greatpythonspirit摩睺羅伽(大蟒神)*

majesticandadorned莊嚴*makeafullprostration大禮拜

makeobeisanceto頂禮*

makethree-step-one-bowpilgrimage三步一拜*

mandala壇城

manasconsciousness末那識*

manifestthestillness示寂*

theManjushri'sFive-syllableMantra《文殊五字真言》

manysharira(很多)舍利*

Marpa瑪爾巴

MatiPanchenLama末底班禪大師

Maudgalyayana目犍連*

MedicineMasterBuddhaWhoDispelsCalamitiesandLengthensLife消災延壽藥師佛*

mendicant乞士*

Milarepa米拉日巴

milkgruel乳糜*

mindconsciousness意識*

monasticgrounds伽藍*

monkrobes僧袍*

morality持戒*

morningrecitation早課*

mostvirtuousandawe-inspiring大威德*

moundofflesh肉髻*

MountGrdhrakuta耆闍崛山*

MountKukkutapada雞足山*

MountSumeru須彌山*

MountainGate山門*

muchlearning多聞*

mudraarms母陀羅臂*

myriadvirtues萬德*

N

NalandaMonastery那爛陀寺

NamasMonastery南無寺

newlyordained新戒*

Nirvanarobes涅槃僧內衣

Nishyandabody盧舍那身*

nomarkofself無我相*

non-productionandnon-extinction不生不滅*

nooutflows/non-outflows無漏*

noself無我*

noumenaandphenomena理、事*

O

objectsoftouch*

oceansroar海潮音*

OfallthekindsofofferingsThegiftoftheDharmaisthehighest諸供養中,法供養最*OneEnlightenedtoConditions緣覺*

theOneHundredDharmas《百法》

ordinationceremony授戒典禮*

OrdinationHall戒堂*

theOrdinationPlatform戒壇*

theOrnamentofClearRealization《現觀莊嚴論》

outrageouspride過慢*

overweeningpride增上慢*

P

palanquin輿*

Papiyan波旬*

parajikaoffences波羅夷罪*

parinirvana圓寂*

pasteincense涂香*

pat/rubonthecrown摩頂*

patience忍辱*

patiencewiththenon-productionofdharmas無生法忍*

patriarch祖師*thePerfectPenetrationHall圓通殿

perfectpenetrationwithoutobstruction圓融無礙*

perfectlyfused圓融*

pestilence*

Phabonkha帕繃喀

PhysicianKingandSuperiorPhysician藥王,藥上*

platform*

polutedthinking/falsethoughts妄想*

poorlyenclosedplace邊地*

pouch*

thePraiseofArisalofConditions《緣起讚》

Prajna(literary,contemplative,true-appearance)般若(文字、觀照、實相)*

thePrajnaSutra《般若經》*

thePrajnaSutraoftheHumaneKingWhoProtectsHisCountry《仁王護國般若經》*

pratimoksa波羅提木叉*

Pratyekabuddha緣覺*

Pravarana自恣*

preceptplatform戒壇*

preceptsash戒衣*

preceptsubstance戒體*

preceptee戒子*

perpetuatetheDharma令法久住*

purifytheboundariesforatheDharmasession灑凈*

preceptsandrules戒律*

preciousking寶王*

(bestow)thePredictionofBuddhahood菩提印記*

primarymeaning第一義*primarytruth第一義諦*

ProductionofJewelsBuddha寶生佛*

ProperDharmaAge正法時代*

ProperDharmaofCertification證正法

ProperDharmaofTeaching教正法

theProvisionsforConcentrationandtheWay《定道資糧》

publicrecord公案*

pureyouthandmaiden童男童女*

purityofsixsenseorgans六根清凈*

R

radiatesalight放光*

rageandhate嗔忿*

realmark/realappearances實相*

receivealms/goonalms-round乞食*

receivecompleteordinationundersoandso在某某座下受具足戒*

receivefullordination受具足戒*

recline*

rejoiceexceedingly大歡喜

(profusejoy)*relentlesshells無間地獄*

repentandreform懺悔*

retreat閉關*

returnthehearingandlistentotheselfnature反聞聞自性*

reverandhonor恭敬尊重*

Rinpoche仁波切(meaningJewelofHumanBeings,orGreatJewel)

ritualprocedure儀軌

rubon/patonescrown摩頂*

S

saffronwater黃丹水

SahaWorld娑婆世界*

Samayaprecept三昧耶戒

Samghati僧伽黎*

Many-piecedrobe雜碎衣*

hostsrobe祖衣*

greatrobe大衣*

Kashaya袈裟*

mute-coloredcloth壞色衣*

clothingforgettingoutofdust離塵服*

Sangha-arama伽藍*

theSanghaandthelaity僧俗*

Sanghasdwellings僧坊*

SantidevaBodhisattva寂天菩薩

theSea-vastAvatamsakaAssemblyofBuddhasandBodhisattvas蓮池海會佛菩薩*

schisms不和合

SecretSchool密宗*

sectarianism宗派*

seizeuponconditions攀緣*

self-mastery自在*

senior-seatedone上座*

senseobjects*

sentientbeings有情*

serveinthekitchen行堂

sevenBodhishares七菩提分*

severafflictions斷煩惱*

shamatha奢摩他*

share-sectionbirthanddeath分段生死*

(many)sharira舍利*

sharira-stupa舍利塔*

Shila屍羅*

ShurangamaSamadhi楞嚴定*

simplicityandfrugality簡樸*

single-mindedness一心*

SixParamitas/SixPerfections六度*

SixSpiritualPenetrations六神通*

Skandha-demon陰魔*

snowsaussurea雪蓮

SnowyMountains雪山

SolitaryEnlightenedOne獨覺*

Sound-Hearer聲聞*

SouthPotalakaMonastery南普陀寺

speaktheDharma說法*

spontaneous自然*

SramaneraPrecepts沙彌戒

sternandpureintheVinaya嚴凈毗尼*

stillquiescence寂滅*

stinkingskin-bag臭皮囊*

stoppingsandcontemplations止觀(shamathaandvipashyana)*

sublimeabode精舍*

summerretreat結夏安居InBuddhism,thereisarulethatthosewhohaveleftthehome-lifemustpassthesummerinretreat.Thisrulecameaboutbecausefor90days,fromthe15thofthefourthlunarmonthtothe15thoftheseventhlunarmonth,themembersoftheSanghalivedinoneplaceanddidntgoanywhere.

a suonahorn嗩吶

SuperiorSeatedOne上座*

supra-mundane-mind,renunciation出離心

theSutraofContemplatingMeasurelessLifeBuddha《觀無量壽經》*

theSutrainForty-twoSections《四十二章經》*

theSutraofManjushrisQuestionsonPrajna《文殊問般若經》*

theSutraofMedicineBuddha《藥師經》*

theSutraofthePastVowsofEarthStoreBodhisattva《地藏菩薩本願經》*

theSutraoftheTathagatasLionsRoar《如來獅子吼經》*

SutraDivision經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用佛教名詞英語翻譯(二)

Glossary詞彙表

A

abbotsquarters丈室*

theAbhidharma-kosa-Shastra《俱舍論》

AbhidharmaPitika論藏

theAbstractofAbhidharma-kosa-Shastra《俱舍大要》theAbstractoftheAwesomeDeportmentsofTenShramaneraPrecepts《沙彌十戒威儀錄要》

theAccomplishmentBuddha成就佛*

accordinglyrejoice隨喜*

acharya阿闍梨*

affinities因緣*(withemphasisongoodrelationships)

aid加持*

the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Alaya-Consciousness阿賴耶識=StorehouseConsciousness藏識*

theAgamaSutra《阿含經》

AlllivingbeingshavetheBuddha-nature;allcanbecomeBuddhas.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almsgiver/givinghost施主*

anamalafruit庵摩羅果*

theAmitabhaSutra《阿彌陀經》theBuddhaSpeakstheAmitabhaSutra《佛說阿彌陀經》*

annihilated斷滅*

anointthecrownofthehead,empowermentorinitiation灌頂*

analogy譬喻*

theAnuttarayogaTantra無上瑜伽部

theAnuttarayogaGreat-awesome-virtues(Yamantaka)HonoredOne無上部大威德一尊

aranya阿練若*

arisalofconditions緣起*

Ashvajit馬勝*

theAttainedGreatStrength(Mahasthamaprapta)得大勢*

attaintowisdom開智慧*

attendant侍者*

attract

AuspiciousVinayaMonastery吉祥律院

AvichiHells阿鼻地獄*

awesomedeportment威儀*

B

blessing/blessedness(Itdependsonwheretouse.)

theblissofDhyana禪悅*

(bringforth)Bodhiresolve,Bodhi-mind,Bodhichitta/Bodhicittaorresolveforenlightenment()菩提心*

Bodhimanda道場=Way-place*

bodyproducedbyintent意生身*

bow(tothefeetof)頂禮*

bowrepentances拜懺*

theBrahmaNetSutra《梵網經》*

Bright-eyedAdvisors明眼善知識*

theBrilliantMantraofSixWords六字大明咒*

bubblingspring涌泉*

theBuddhaofImmeasurableLife無量壽佛*

theBuddhasUniversalGreatMeansExpansiveFlowerAdornmentSutra《大方廣佛華嚴經》*

theBuddha-spokenUllambanaSutra《佛說盂蘭盆經》*

BuddhistAssociation佛協

BuddhistCanon=Tripitaka三藏*

C

calligraphy書法*

carryonthesinglepulseofthepatriarchsmind-transmission推行祖師一脈心傳

castoutthefalseandretainthetrue去偽存真*

catchonfireandenterademonicstate走火入魔*

causeandeffect因果*

causesandconditions因緣(withemphasisonthetheory,eg.12causesandconditions)*

celestialeye天眼=heavenlyeye*

chandana旃檀*

changebirthanddeath變易生死*

theChapterofDhyanaMeditation《禪定品》

StoppingandContemplation止觀

theChapteroftheUniversalDoorofGwanShrYinBodhisattva《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theChapteroftheUniversalDoor《普門品》*

chef大寮

clarifiedbutter醍醐*

clasp搭扣*

climbonconditions/seizeuponconditions攀緣*

compliantlyrejoice隨喜=accordinglyrejoice*

conditioneddharmas有為法*

consciousnessdevoidoffilth無垢識*

theConsciousness-only唯識*

contemplationmethod觀想法

ContinuousWalking/StandingBuddhaSamadhi常行/般舟三昧*

convert(aperson)()*

corpse-guardingghost守屍鬼*

couplet對聯*

crossover(aperson)()*

cultivationandcertification修證*

cycleofrebirth輪迴*

cymbals

D

Dakini空行母

Dana檀那*

Danapati檀越*

Deer-WildsPark鹿野苑=DeerPark*

defilingobjects*

delusion*

demonhordes魔民*

demonspottingmirror照魔鏡*

DependentOriginationandtheEmptinessofNature緣起性空

deviantpride邪慢*

deviantknowledge邪見*

Dharani陀羅尼*

DharmaEndingAge末法*

Dharmaevents法事*

Dharmaislevelandequal,withnohighorlow.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Dharmajoy法喜*

Dharmaassembly法會*

Dharmamaster法師*

DharmaSemblanceAge像法*

Dhyanaconcentration/samadhi禪定*

diligentandvigorous勤精進*

directkarma性業vscontributingkarma遮業*

DisseminatetheDharma傳法

divisionofseeing見分*

divisionofcharacteristics相分*

Dontdoanyevil,offerupallgoodconduct.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Dhutapractice頭陀行*

dispelsubtledelusions除細惑*

drawstraws抽籤*

E

theEarthStoreSutra《地藏經》*

efficacious/magicalatmosphere靈氣*

egocentrism我執eightvirtuesoffiliality,fraternity,loyalty,trustworthiness,propriety,righteousness,incorruptibility,asenseofshame八德:孝,悌,忠,信,仁,義,廉,恥

EightWinds八風*

elderDharmaMaster老法師

eloquenceofdelightinspeech樂說辯才*

Empowerment灌頂(Itswidelyusedforanointinghead-crown,itssaiditsbetterthaninitiation.However,itshallonlymeanaidfromgurus.)

enlightenmentofself,enlightenmentofothers,theperfectionofenlightenedpractice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erudition多聞*

essence,energy,spirit精氣神*

essentialsofthemind心要*

evilkarma惡業*

evokeresponse感報*

exaltedhero大雄*

executive執事*

exertoneselfinascetism苦行*

exploitconditions攀緣*

exploitsofdemons魔事*

externalpaths/externalistreligions外道*

extinction*

F

finecomportment威儀*

finemoteofdust微塵*

five desires 五欲*

fiveediblemembersofthealliumfamilyfivepungentplants-onions,leeks,garlic,chivesorshallots(scallions)五辛-洋蔥、韭、蒜、細香蔥、大蔥

fivemarksofdecay五衰相*

FiveMysteriousMeanings五重玄義*

fiverebelliousacts五逆*

fiveSkandhas五蘊*

Five-SyllableMantra五字真言*

flatteringandcrookedmind陷曲心*

flesh-bodyBodhisattva肉身菩薩*

theFlowerAdornmentSutra《華嚴經》*

Foremosttruth第一義諦*

foul-mouthed惡口*

FourAdditionalPractices(Heat,Summit,Patience,ForemostintheWorld)四加行*

FourApplicationsofMindfulness四念處*

Four-armedGwanYin(Avalokiteshvara)四臂觀音

FourDharmasofAttraction四攝法*

FourDhyanasandEightSamadhis四禪八定*

FourDhyanaHeavens四禪天*

fourfoldassembly四眾

four-stageArahat四果羅漢*

freak-spottingmirror照妖鏡*

(in)full-lotusposture跏趺坐*

FundamentalHonoredOne(oftentranslatedwronglyaspersonaldeityortutelarydeity.Itsnotagod!)本尊

G

gatherinallsixorgans都攝六根*

GelukpaOrder格魯派

Geshe格西

gildimage裝金*

giverisetotheBuddhasknowledgeandvision開佛知見*

giving佈施*

goblin*

gong*

goodroots善根*

GoodandWiseAdvisor/GoodKnowingAdvisor善知識*

gossip兩舌*

gotokitchen過堂

grasping(十二因緣)*

greataffinities大因緣*

GreatBrahmaKing大梵天王*

theGreatCompassionHeartDharaniSutra《大悲心陀羅尼經》*

greatexemplarsintheThreeRealms弘范三界*

greatgolden-wingedpengbird大鵬金翅鳥*

GreatVehicle/Mahayana大乘

greatwholesomesilence大善寂力*

theGreatlyWiseManjushriBodhisattva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groundincense末香

*GuestPrefect知客*

guru上師

H

harshspeech惡口*

hateful*

haughtypride慢過慢*

hearsutras聽經*

HeavenoftheFourKings四天王*

HeavenlyKingofIncreaseandGrowth增長天王*

HeavenlyKingofLearning多聞天王*

HeavenlyKingoftheBroadEyes廣目天王*

HeavenlyKingWhoUpholdshisCountry護國天王*

HeavenofFormRealm色界天*

heroic勇猛*

heterogeneousretribution異熟報

hitwoodenboard打板*

holdmantras持咒*

Homa護摩

homogeneousretribution等流果

hookingandsummoning勾召*

Horse-neckedAvalokitesvara(Hayagriva)馬頭金剛

hourstretches時辰*

humaneness*

I

anIcchantika一闡提*

idletheory戲論*

ignorance無明*

incantation詛咒*

inconceivable不可思議*

infatuation癡愛*

instruction開示*

initialresolve初發心*

initiation灌頂

intensearrogance/greatpride大我慢*

intermediateyin-body,intermediateexistencebody,intermediate-skandhabody中陰/有身*

invertedbell引磬

investigateatopic參話頭*

investigatetheDharma學法*

irreversible不退*

J

JambuRivergold/Jambunadagold閻浮檀金*

Jambudvipa南瞻部洲

JeweledHalloftheGreatHeroes大雄寶殿*

JokhangMonasteryofLhasa拉薩大昭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究竟菩提心AbsoluteBodhiCitta-完全覺醒、見到現象之空性的心;甘露Amrta(藏文duttsi):一種加持物,能幫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複元。

阿羅漢Arhat(藏文DraChompa):已凈除煩惱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們是完全了悟的聲聞或獨覺(或稱緣覺)聖者。

觀音菩薩AvalOkiteSVara(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廣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為西藏之怙佑者。觀音菩薩的心咒是「嗡嘛呢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陰(藏文Bardo):字義為「介於兩者之間」。中陰總共有六種,一般指的是介於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間的狀態。

菩提心BodhiCitta(藏文ChangChupSem):義為「開悟或證悟之心」。

菩薩BodhiSattVa(藏文ChangChupSemPa):義為「展現證悟心者」,亦指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而誓願修持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法門及六波羅蜜的修行者。

菩薩戒BodhiSattVaVow(藏文ChangChupSemGyiDongPa):修行者為了引領一切眾生皆成就佛果而誓願修行並領受的戒。

佛性BuddhaNature(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shekpenyingpo),又稱為「如來藏」:是一切眾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開悟就是佛性的彰顯,因此,佛性往往被稱為佛的本質,或開悟的本質。

釋迦牟尼佛BuddhaSakyamuni(藏文ShakyaTubpa):往往又稱為瞿曇佛(GautamaBuddha),指賢劫千佛當中最近出世、住于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間的佛。

法道BuddhistPath(藏文lam):得到正覺或證悟的過程,亦指修行的三種邏輯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圓滿次第CompletionStage(藏文dzo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圓滿次第是密續禪修的方法,在這個階段,行者由於體內氣脈及能量的變化而得到大樂、明性及無念的覺受。

依因緣而存在ConditionedExistence(梵文SamSara,藏文KorWa):即輪迴的現象。

勇父Daka(藏文bawo):相對於空行母之男性,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Dakini(藏文khandro):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DevelopmentStage(藏文Che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本尊的觀想逐步建立並持續下去。

法、佛法Dharma(藏文Cho):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導我們修正言行的方法與修持成佛的法門(即佛法)。。

法性Dharmata(藏文ChoNyi):義為「如是」、「事物之真實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開悟者所見到的現象,沒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現象的真實本性,亦稱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實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法身dharmakaya又稱為「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證悟身或圓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知智慧,顯現于報身及化身。

法輪DharmaChakra(藏文ChoChiKhorLo):佛陀的法教可分為三種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分別在三次轉動法輪時所傳授。

法界dharmadhatu(藏文Choyings):一切現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無始亦無終。

證道歌Doha(藏文gur):金剛乘行者隨順覺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有暇、八種自由EightFreedoms(梵文Astaksana,藏文TelWaGye):未生於地獄道、未生於餓鬼道、末生於畜生道、末生於長壽之道、末生於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末生於無正法或持邪見之地、末生於無佛出世的世界、末生為心智不全之人等無暇或難以修持佛法的狀況。又稱為「離八難」。

八知識障EightIntellectualComplcations:沒有八種知識造作就是沒有始見、終見、斷見、常見、去見、來見、離見及無離見。

空性Emptiness(梵文sunyata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轉法輪時開示道:外在現象及內在現象或「我」的觀念,皆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五無間、五逆FiveActionsofimmediateresult:五種導致即身墮入無間地獄的極其嚴重之惡行: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稱為五無間罪業或五逆罪。

五毒FivePoisons(梵文klesas,藏文nyonmong):即煩惱障或心識障:相對於知識障。煩惱障主要可分為三種或五種。所謂約三毒是指:貪、瞋、癡:五毒則指三毒加上慢及疑()

四不共加行FourExtraordinaryFoun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四不共加行包括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禮拜、清凈業障金剛薩心咒、獻曼達及上師相應法之祈請文

四種極端或四偏FourExtremes(梵文CatuSkoti,藏文mubzhi):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即常見;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即斷見;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即常見;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不存在

四加行FourFou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藏文Ngondro):在金剛乘中,行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一般所謂的「四加行」

包括「四共加行」(FourOrdinaryFou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

及「四不共加行」(FourExtraordinaryFoun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

四無量心FourImmeasurables(藏文tsammedpa):無量有四,慈、悲、喜、舍;

慈,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

悲,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

喜,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

舍,願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四共加行FourOrdinaryFoun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藏文tnmonggingondroShi):將心轉向佛法的四種禪修或思惟,包括觀修或反覆深思「觀人生難得」、「觀死無常」、「觀業報因果」、「觀輪迴過失」,以培養堅定的修道心。如三年關前的三個月作此觀想,或者修大手印前四年空觀禪修的第一年作此觀修。四共加行是大手印的基礎法門。亦稱為「轉心四思惟」或「轉心四法」、「四正觀」。

四聖諦FourNobleTruths(藏文pakpaydenpaShi):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Saranath)開示四聖諦而開始轉**。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是佛教小乘的基礎思惟。

轉心四思惟FourThoughtsThatTurnTheMind(藏文lodoknamshi):即四加行的基礎思惟。

岡波巴大師Gampopa(l079-1153AD):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主要傳承持有者。著有《解脫莊嚴寶論(TheJewelOrnamentofLiberation)

上師瑜伽GuruYoga: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對上師的虔敬心。

小乘Hinayana(藏文tekpachungwa):字義為「較小之車乘」,指佛陀初轉**時所傳授的法教,強?#123;仔細檢視自心及其迷惑。又稱為上座門徒,即上座部,之道(Theravadinpath)

餓鬼HungryGhosts(梵文preta,藏文yidak):永遠在饑、渴之中的眾生,生於輪迴六道中的餓鬼道。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Origination(藏文tendrel):相互依存的理論指出,一切現象皆是空性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相互依存,互有關聯,並系決於彼此,而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事物的顯現主要有十二種緣起,稱為十二因緣。

阿修羅JealousGods(梵文asura,藏文lhamayin):嫉妒心極強之眾生,因有染污的善業而生於上三道中的阿修羅道。或稱為半神。

圓滿智慧Jnana(藏文yeshe):乃原始的明覺,也是開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時所顯現的智慧。梵文之發音為「佳那」。

噶舉派(藏文kagyu):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所創始,以大寶法王(噶瑪巴)為至高的導師。藏傳佛教其他三大派為:寧瑪–紅教、薩迦–花教及格魯–黃教。

Kalpa(藏文yuga):數百萬年之長的時間單元,是「劫撥」的簡稱。

業、業報因果Karma(藏文lay):字義為「行為」,亦指宇宙之因果定律:善行(善因)必導致善果,惡行(惡因)必導致惡果:善果必出自善因,惡果必出自惡因。

三身Kayasthree(藏文kusum):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

煩惱障Klesa(藏文nyonmongpa):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稱「defilement」染污。煩惱障可分為三毒:貪(貪戀、貪慾、貪執)、瞋(瞋恨、瞋恚、瞋怒)、癡(愚癡、迷惑、嫌惡);亦可分為五毒:貪、瞋、癡、慢(傲慢)、嫉(嫉妒)。

固速魯Kusulu:修習佛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研讀佛教經典:另外一種是直接禪修,研讀的功夫較少,這就是「固速魯」或瑜伽上的方法。

喇嘛、上師Lama(梵文guru):西藏傳統中崇高的老師。

大手印Mahamudra(藏文Chajachenpo):字義為「大印鑒」或「大符號」。此種禪修傳統;直觀自心,而不是經由善巧法門認知自心。

大班智達Mahapandita(藏文panditachepo):偉大的佛教大學者;班智達,pandita:大學者。

大成就者Mahasiddha(藏文drupthopchenpo):證量極高的修行者

大乘Mahayana(藏文tekpachenpo):字義為「大型車輛」,是佛陀二轉**時所傳授的法教;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法。

曼達拉或壇城Mandala(藏文chinkor):各種金剛乘修法所用的圖形,通常中央是本尊,並有四個方向。

咒語Mantra(藏文ngak):代表各種能量的梵音,必須在各種不同的金剛乘修法中復誦。

中觀MiddleWay(藏文uma),或Madhyamakaschool:龍樹(Nagauna)所建立的一個哲學派別,以闡述空性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基礎。

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va(藏文GuruRinpoche):于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

別解脫戒PratimoksaVows(藏文sosortarpa):僧尼所受持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戒律。

緣覺或獨覺PratyekaBuddha(藏文rangsanggye):意為「孤立的證悟者」,又名辟支佛。為已開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願;其修行動機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PreliminaryPractices:修持本尊禪修之前必須完成的基礎或預備修持。

相對菩提心RelativeBodhiCitta-修持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波羅蜜)、萬行,並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的願心。

輪迴Samsara(藏文korwa):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眾生因為貪、瞋、癡(三毒或煩惱障)而流轉于輪迴,並承受輪迴之苦。

僧、僧伽Sangha(藏文gendun):法道上的伴侶。或泛指法道上的一切行者,或特指已開悟的聖僧。

六波羅蜜(Six):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

輪迴六道SixrealmsofSamsara(藏文rikdruk):由於不同的煩惱或心識染污特質而受生於輪迴的六種形態:

天道:天人或天道眾生具有強烈的傲慢心,必須曆經變易之苦:

阿修羅道:具有強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須曆經鬥爭之苦

人道:是六道中最幸運的,因為人道眾生具有達到證悟的最佳機會,雖然他們有生、老、病、死之苦:~阿彌陀佛!

畜生道:由於強烈的愚癡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啞之苦:

餓鬼道:由於強烈的慳吝而受生,有極端的饑渴之苦:

地獄道:由於強烈的填瞋歸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極端的冷熱之苦。

聲聞Sravaka(藏文nyenth):指親聞佛說法的弟子,或泛指修習四聖義諦而證悟成道,已經完全了知無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羅漢)。

十圓滿TenAssetsorEndowments(梵文dasasampada,藏文jorwachu):益於修持佛法的十種因素:生於人道、生於佛法盛傳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無極大惡業、對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傳法、值法傳世、有修行者與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識之慈悲教導。

三寶ThreeJewels(藏文konchok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赤松德讚ThrisongDeutsen(790~858AD):西藏國王,邀請偉大的印度聖者及瑜伽士至西藏,並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林」(SamyeLing)。

三藏Tri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為三藏,經藏、律藏及論藏。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論藏,佛弟子所造的論述,主體是現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闡釋或論述傳統。

龍樹Nagauna

化身Nirmanakaya又稱為「應化身」,示現于世間,如釋迦牟尼佛於此世間之化現。

涅燊Nirvana(藏文nyangenlaydaypa):完全證悟時所達到的境界。在文字用法上和輪迴形成對比。

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va(藏文GuruRinpoche):于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

波羅蜜多Paramita(藏文pharoltuphyinpa):能超越輪迴的具德行為。大乘道所修持的種波羅蜜是: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

頗哇Phowa(藏文):一種高深的密續法門,是關於在死亡時將意識投射到善道的法門。

般若Prajna(藏文sherab):在梵文的意思是「圓滿的知識」,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識能力。通常它是表示從比較高超的角度(例如,非二元)來看事情的智慧。

別解脫戒PratimoksaVows(藏文sosortarpa):僧尼所受持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戒律。

緣覺或獨覺PratyekaBuddha(藏文rangsanggye):意為「孤立的證悟者」,又名辟支佛。為已開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願;其修行動機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PreliminaryPractices:修持本尊禪修之前必須完成的基礎或預備修持。

相對菩提心RelativeBodhiCitta-修持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波羅蜜)、萬行,並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的願心。

世俗諦Relativetruth(藏文kundzop):和勝義諦(或譯為聖諦、真諦)合稱為二諦。世俗諦是尚末開悟的世俗人對世界的看法,亦即他們基於錯誤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儀軌Sadhana(藏文druptap):密續修法的法本,詳細地敘述如何觀修本尊的壇城及禪定。

三摩地Samadhi(藏文tingngedzin):又稱為專一禪定,是禪修的最高形式。

Samathaortranquilitymeditation(藏文Shinye):基本的禪修方法。修「止」的時候,行者通常盤腿而生,專注於呼吸並觀察心的活動。

報身SambHogakaya又稱為「法樂身」,示現給菩薩。

輪迴Samsara(藏文korwa):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和涅樂相反。眾生因為貪、瞋、癡(三毒或煩惱障)而流轉于輪迴,並承受輪迴之苦。

僧或僧伽Sangha(藏文gendun):修行道上的伴侶。僧眾可能是法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是已開悟的出家眾。

經典Satra(藏文do):記錄佛陀親口所說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別於金剛乘的密續(tantra)法教及闡釋佛陀之語的論注(Sastras)。

經乘Satrayana:經乘的證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

悉達Siddha(藏文grubthab):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

悉地Siddhis(藏文ngodrub):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

Skandha(藏文pangpa):蘊的字義為「積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等五蘊,是將物體的存在轉化為知覺的五種基本功能。

氣脈SubtleChannels(藏文tsa):氣脈指的是有氣的能量或「風」,《梵文「波若那」(Prana),藏文即「隆(Lung)」》,迴圈于其中的微細管道,而不是解剖學上的脈。

空性Sunyata(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轉**時開示外在現象、「我」或「自我」的觀念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萬法都是空性的。

密續Tantra(藏文gyu):金剛乘法教及其典籍。

十圓滿TenAssetsorEndowments(梵文dasasampada,藏文jorwachu):益於修持佛法的十種因素:生於人道、生於佛法盛傳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無極大惡業、對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傳法、值法傳世、有修行者與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識之慈悲教導。

三寶ThreeJewels(藏文konchok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赤松德讚ThrisongDeutsen(790~858AD):西藏國王,邀請偉大的印度聖者及瑜伽士至西藏,並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林」(SamyeLing)。

三藏Tri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為三藏,經藏、律藏及論藏。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論藏,佛弟子所造的論述,主體是現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闡釋或論述傳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為五欲故,發心念佛,地獄界也。

二、為名利故,發心念佛,餓鬼界也。

三、為眷屬故,發心念佛,畜生界也。

四、為勝他故,發心念佛,修羅界也。

五、畏惡道故,發心念佛,人法界也。

六、求天樂故,發心念佛,天法界也。

七、欣涅槃故,發心念佛,聲聞界也。

八、慕無生故,發心念佛,緣覺界也。

九、欲度他故,發心念佛,菩薩界也。

十、希成佛故,發心念佛,佛法界也。

十一、堅心念佛,地大也。

十二、喜心念佛,水大也。

十三、熱心念佛,火大也。

十四、勤心念佛,風大也。

十五、虛心念佛,空大也。

十六、靈心念佛,根大也。

十七、想心念佛,識大也。

十八、念佛旋見,眼根也。

十九、念佛反聞,耳根也。

二十、念佛轉嗅,鼻根也。

二一、念佛還嘗,舌根也。

二二、念佛攝覺,身根也。

二三、念佛逆知,意根也。

二四、念佛觀像,色塵也。

二五、念佛聽名,聲塵也。

二六、念佛染香,香塵也。

二七、念佛有味,味塵也。

二八、念佛光嚴,觸塵也。

二九、念佛觀想,法塵也。

三十、眼不別色,眼識念佛也。

三一、耳不別聲,耳識念佛也。

三二、鼻不別香,鼻識念佛也。

三三、舌不別味,舌識念佛也。

三四、身不別觸,身識念佛也。

三五、意不別法,意識念佛也。

三六、怖生死苦,苦諦念佛也。

三七、息諸惑業,集諦念佛也。

三八、修戒定慧,道諦念佛也。

三九、證寂滅理,滅諦念佛也。

四十、煩惱不生,無明緣念佛也。

四一、不作諸業,行緣念佛也。

四二、不托母胎,識緣念佛也。

四三、色心斷滅,名色緣念佛也。

四四、諸根灰泯,六入緣念佛也。

四五、根塵識離,觸緣念佛也。

四六、不領前境,受緣念佛也。

四七、不貪財色,愛緣念佛也。

四八、不求塵欲,取緣念佛也。

四九、業無有成,有緣念佛也。

五十、不受後陰,生緣念佛也。

五一、空無熟壞,老死緣念佛也。

五二、一心念佛,萬緣自捨,施度也。

五三、一心念佛,諸惡自止,戒度也。

五四、一心念佛,心自柔順,忍度也。

五五、一心念佛,永不退轉,進度也。

五六、一心念佛,餘想不生,禪度也。

五七、一心念佛,正智分明,智度也。

五八、一心念佛,成正知,菩提也。

五九、一心念佛,常樂我淨,涅槃也。

六十、寂靜念佛,空如來藏也。

六一、想像念佛,不空如來藏也。

六二、圓通念佛,空不空如來藏也。

六三、日出念佛,先照時也。

六四、食時念佛,轉照初也。

六五、亭午念佛,轉照中也。

六六、晡時念佛,轉照後也。

六七、日沒念佛,還照時也。

六八、念心外佛,小教也。

六九、念心內佛,始教也。

七十、念即心佛,終教也。

七一、念非心佛,頓教也。

七二、念普融佛,圓教也。

七三、有佛有心,淨念相繼,事法界也。

七四、無佛無心,不假方便,理法界也。

七五、念佛念心,入無生忍,事理無礙法界也。

七六、若佛若心,含無盡,事事無礙法界也。

七七、一念佛門,含無盡義,總相也。

七八、四五義門,非一念佛,別相也。

七九、十六觀等,同成念佛,同相也。

八十、依報清淨,非正莊嚴,異相也。

八一、念佛一門,攬諸義成,成相也。

八二、四種五種,各住自位,壞相也。

八三、依正功德,念佛便周,同時具足相應門也。

八四、周諸法,不離念佛,廣狹自在無礙門也。

八五、一根念佛,六根都攝,一多相容不同門也。

八六、念佛三昧,即一切法,諸法相即自在門也。

八七、正念佛時,餘門不現,秘密隱顯俱成門也。

八八、此念佛門,一切齊攝,微細相容安立門也。

八九、五種念佛,互攝重重,因陀羅網境界門也。

九十、見念佛門,即見無盡,托事顯法生解門也。

九一、前後念佛,不異當念,十世隔法異成門也。

九二、念佛一法,帶無盡法,主伴圓明具德門也。

九三、念自心佛,本覺也。

九四、念佛信心,始覺中名字也。

九五、念佛解心,始覺中相似也。

九六、念佛證心,始覺中分證也。

九七、念佛成佛,究竟覺也。

九八、當念佛時,寂寞無為,法身佛也。

九九、當念佛時,無德不具,報身佛也。

一百、當念佛時,凡聖并欣,化身佛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什麼叫風水?現代人提到這兩個字,都覺得很神秘,其實這兩個字非常平常。這兩個字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居住環境。

居住環境跟自己的修養、性情都有關係。有人喜歡山、有人喜歡水,不一樣,不相同!喜歡水的人,你叫他住在山上,他風水就不好了,他不喜歡。喜歡山的人,你叫他住水邊,風水也不好了。所以諸位要懂得,什麼叫風水好?你住的那個環境,你自己很滿意,住的很歡喜,這個地方對你來講,風水好。

不要被人騙了,千萬不要說:「我住在這裡不滿意,很多事情不順利」,那是你的業報。與居住環境有沒有關係?是有一點關係,關係不大。於是居住這些環境,常常引起自己煩心,看到不滿意。甚至於是一個房間,房間裡面的佈置,有人佈置的就很高雅,一進去房間很舒適;有人房間很凌亂,一進去的時候,就很不開心。這統統都叫做風水。

所以,這全都是可以改變的,不必讓別人改變,請一個地理師(風水先生)來改變,那個人很可憐,為什麼?他的神命受別人擺佈,自己做不了主,你說這多可憐!

真正聰明人,自己作主,不受人家擺佈,這才快樂。平常我們在一塊吃飯(請客的時候),有人夾菜給我吃,我就很討厭,為什麼?你夾菜給我吃,我受你的擺佈,你叫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我自己不能隨我喜歡的。所以,我常常勸人,「不要給我,我不受你的擺佈、不受你的控制」,話說的是很難聽,他就覺悟了、就明白了。我喜歡吃我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這多自在、多舒服!生活環境都不要聽別人擺佈,我們自己可以去選擇、自己可以去斟酌,這是真正懂得什麼叫風水。

有人問:「自古以來,許多歷代的帝王、貴族,好像都是沒有得到好的風水」,其實他當時是得到風水的好處。因為風水是會變的,而且風水會隨人變,這個道理,明白的人就不多。

譬如說,甲這個人住在這個地方,風水很好,住得很順,沒有一樣不順利的家庭也美滿,事業很順利。乙道這個地方來住未必,甚至於住在這個地方,遇到很多災難,什麼原因?他的性格不相同。在我們中國人講:「八字不一樣」!所以說,對甲說風水好,對乙未必好;對乙說風水好,對丙也未必好。一定要配合自己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自己的生活習慣、一個人自己的情操,物質環境跟你的精神生活,能配合的恰到好處就是好風水,是這麼一個道理。

明白這個道理的人,自己就不受別人擺佈,自己完全能做得了主,這就有好處。所以看風水的人,也有一句搪塞的話:「福地福人居」。他給你看到好風水,以後你住在那裡,你倒霉了、不如意了,他說:「不是我的責任,這是福地,你沒有福」,他一句話就把你擋住了。由此可知,他這個話裡面的含義,你要真正懂得,何必去看他?我只要修福就好了。

我有福,無論住到哪個地方,風水會隨我轉,佛家講:「境隨心轉」,就是這個道理。你的心善、你的心好,居住環境不好的地方,它會變好。你的心不善、你的行為不善,是個很好的風水,你到那裡去住,就變不好,變壞了,這就是佛家所講的:「境隨心轉」。

所以大家明白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最重要的是要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你無論居住哪個地方?無往而不吉利。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佛門當中講的十齋日,出自本經。亡人過世作七,也是出自地藏經。可知,地藏經裡所說的,對我們日常生活講得很多,而且都非常重要,這是這個法門以及地藏菩薩利益眾生具體的事實。我們細心去讀誦、體會,在生活中才知道應該怎麼做法。

十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什麼叫齋?齋是齋心,就是清淨心的意思。齋與素食沒有關係。佛陀在世時僧團的生活方式是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現在泰國、斯里蘭卡的出家人還是托缽,他們不吃素,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的佛教徒吃素。除中國之外,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是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是佛在戒律裡說的。

中國佛教徒吃素起源,是梁武帝讀楞伽經「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吃眾生肉」,他很受感動,發心吃長素。他是佛門的大護法,希望出家人響應,演變成中國佛教素食的特色。我們到國外,別人盛情招待,煮素食給我們吃,不要嫌人家鍋子剛煮過肉不乾淨,這就太過分了。齋是過中不食,不能講過午不食,因為午時指十一點至一點,齋是過了日中不能再吃。在家同修守八關齋戒,著重在齋,齋是修清淨心。人要保養身體,身體好才能精進修行。

自古以來修行證果多半是年輕人,年老氣力衰,打個佛七都累的不得了,他怎麼得一心不亂?年輕人七天七夜不睡覺,精神飽滿,他可以得一心不亂。六祖大師得五祖衣缽時才二十四歲,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修行證果,多半是四十歲以前,有體力有精神,所以修行要趁年少,珍惜自己的光陰。

中國人常講,早飯要吃得好,要有營養;中午要吃得飽,也不能過飽;晚上吃得少,睡眠會好,晚上如果念佛打坐,也會幫助得定。所以齋日過中不吃是非常有道理的。若認為一餐不吃,會營養不夠,是錯誤的觀念。人身體是個機器,機器是活動的,需要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來源,可以推動機器(身體)不斷運轉。每一個人體質不同,有特別消耗能源的,你就吃得多,補充得多;省油的,加一點點就夠,運作也很正常。能源到底消耗在哪裡?我跟諸位同修說,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妄念少,需要的能量就少,所以心地清淨者,一天吃一餐就足夠。一天到晚妄念紛飛,三餐不夠,還要吃點心,才能補充能源。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十齋日修定,食物的需要量就減少,攝取的養分仍然足夠。若妄念多,去學持午,那是自討苦吃,因為每天消耗多,補充不足,結果就生病,把身體搞壞。

有的人持午,把三餐飯的份量在一餐裡吃完,不用幾天就得胃病,這是不知如何養生。佛法最重視的是養生,它的生活方式、飲食起居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真正會達到長壽,達到不老不病。可惜我們疏忽,不懂得它的精神用意之所在。素食雖然不是佛提倡的(是梁武帝提倡),但是素食在今天被醫學證明,確實有好處。所以,外國素食餐廳一年比一年多,外國人吃素是為了健康。學佛人吃素,身體必定健康;如果身體不健康,是妄念太多。所有疾病的根源是妄想,妄念少,病則容易好。心是主宰,心理健康則身體的健康很容易得到。外國沒有農曆,不容易修十齋日,我告訴外國的同修,每星期修星期六、星期日兩天的齋,不一定選固定的日子。只要一個月中有幾天修清淨心,對於養生、修行,有很大的幫助。這才是十齋日真正的用意所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一般人在正式供養佛菩薩形象之前,都要舉行一個開光儀式,開光究竟是什麼意義?有沒有必要?開光了,這個佛像就靈;不開光,佛像就不靈。到底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去替佛菩薩形象開光?

這個問題,我們過去在講經、講席當中也多次的提到。現代一般開光,已經趨向形式、迷信,把開光的意義完全喪失掉了。實際上,開光這樁事情非常重要,它真正的意義,就是說明我們供養這一尊佛菩薩形象意義之所在。這個事情就如同我們世俗間一個偉人的形象,我們建築成就了,舉行一個開幕的典禮。在典禮當中一定要向大眾說明,說明這個人他在世的時候,豐功偉業,他對社會大眾的貢獻,對國家民族的貢獻,交待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社會大眾見到他的形象,就生起傚法他的這種心念,這就是佛教開光的意義。譬如我們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這個像造好了之後,我們要啟用,供養啟用。在啟用的時候,我們要向大眾說明,我們為什麼供養觀世音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意義是在那裡?藉這尊像,開發我們自己自性的光明,所以不是人替佛菩薩開光,是佛菩薩形象為我們開光,這意思在此地。

如果說這一尊佛菩薩形象,請一位法師來給他開光,他就靈了,不開光他就不靈。因為有很多人找我去開光,給佛菩薩開光。我就老實告訴他,你不要供養佛菩薩了,他問為什麼?我叫他靈就靈,叫他不靈就不靈,我比他還靈,你供養我就好了,你供養他幹什麼?你想想對不對?這叫迷信。所以我也可以去裝模作樣比劃比劃,我幫他這一比劃,他就靈了,你們想想,我豈不是比他更靈嗎?連這一點都想不通,那你是愚癡迷惑到極處。一個頭腦冷靜聰明人一看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事實真相。我說替佛菩薩開光,他就靈,這是欺騙眾生,你們未免也太愚癡、太糊塗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開光是宣說這個佛菩薩代表的意義。

譬如說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慈悲,把菩薩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這個本願宣說出來。我們供養佛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就要傚法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這一種悲願。所以見到觀音菩薩的形象,聽到觀音菩薩的名號,就把我們大慈悲心引發出來。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以大慈大悲,真正去愛護、關懷、幫助,這是這一尊名號,這一尊形象開發我們自性慈悲的光明,這叫做開光。所以是藉佛菩薩名號,開發我們自性的光明;藉佛菩薩的形象,啟發我們自性的光明,是這個意思。決定不能搞錯,錯了,那你就迷信。迷,決定不能解決問題,唯有智才能解決問題。這個是學佛不能不知道的。

至於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來給佛像開光,對於佛菩薩的經論、歷史淵源,他所表達的意義,都能夠通達明瞭,為大家解說清楚、解說明白,這就對了。絕對不在那些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都要把它講解清楚、講解明白,才不至於趨向迷信,把佛菩薩當作鬼神來崇敬、來崇拜,祈求天地鬼神、諸佛菩薩來賜福,這是錯誤的觀念,這是不正常的想法。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淨空法師1996年講於達拉斯

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做的有三樁事情,一天都不能夠缺少。

第一是讀誦。

讀經,對著經本叫「讀」;你唸得很熟了,不需要經本都能背下來,背就叫「誦」。

讀誦的目的在那裡?不忘佛對我的教誨,時時刻刻想到佛對自己的教訓,也就是說那些應當要做,那些不應當做。

第二是修行。

修行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佛不許可的,一生起來,我們馬上把它改過來。「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詞、行為,有了過失,這過失是以佛的教訓做標準,把這些過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在言語造作之中,要常常覺悟,要知道自己的過失。

我們佛門裡常講「開悟」,有很多人視開悟為很玄,很奇妙不可思議,其實都是騙人的,什麼叫「開悟」?我知道我自己的過失,知道我自己的毛病,我覺悟了,這就是「開悟」了。你自己一身的毛病而不知道,你迷惑顛倒啊,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開悟了;把自己的毛病過失改過來,這叫「真修」,這才是修行。

恭敬善人,喜歡善事,成人之美,這叫有「德」;心地清淨平等,大慈大悲,這叫「得道」,都在日用平常之中,那有什麼玄妙?那有什麼稀奇?所以要認真反省檢點,修正行為,天天要做,時時刻刻要做。

第三為人演說。

「演」是表演,也是我們在講習當中常講的,佛菩薩是九法界有情眾生的最佳榜樣,最好的模範,他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他表演給我們看,什麼表演?不是叫你到舞台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是表演,待人接物應酬也是表演,言語造作都是表演;做別人的好榜樣,讓別人看到心生敬仰才向你學習,這是「演」。

「說」就是講經說法,這講經說法的範圍非常之大,經上常講,不一定叫你講全經,經上的一句,經上的半偈,半偈是兩句,隨時隨地遇到人就勸人,善根成熟的就勸他念佛,善根沒有成熟的就勸他斷惡修善,自求多福。

例如朋友見了面,你問他想不想發財?我知道發財的方法,你要不要聽?這個他很中意,一說他的精神馬上就來了。怎麼發財?修財布施得財富,財布施的範圍很廣,不是叫你拿著錢財,到處到寺廟裡去捐獻,那就錯了,是你要善用你的財物,能夠利益社會,利益大眾,這個就是真的布施。

這三樁事情,佛在一切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意思,要曉得怎樣去奉行,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有一樁重要的事情,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眾務」,這個過失很大。

「眾務」是什麼?喜歡做事,喜歡經營許許多的事業,佛說這是過失,佛在經上曾講到,他舉了一個例子,「若有菩薩」,這菩薩是沒有智慧的菩薩,愚癡的菩薩,經營許多的事業,我舉個例子,譬如造寶塔,這和建道場的意思差不多,古人常講造塔供佛、福報無邊;佛說此人修福,縱然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世尊說:「我看到這位菩薩不會生歡喜心,他也不是真的供養我,也不是恭敬於我。」。

我們看這段經文,就會聯想到梁武帝那個時代,菩提達摩到中國來,他就是中國禪宗的祖師,梁武帝是受了菩薩戒的在家菩薩,他就喜歡幹這個事情,到處蓋廟,共蓋了四百八十座廟,都是很有規糢的寺廟,南朝有四百八十座寺廟。他也喜歡勸人出家,他說度出家人共數十萬人,他以帝王之尊及財富來建廟及供養出家人。

達摩來了和他見了面,梁武帝感到值得驕傲,值得誇耀,就向達摩祖師說他做了這麼多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呢?」,達摩祖師是個老實人,正是經上講的「清淨心為眾生說法」,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這句話很不高興,這一盆冷水澆到頭上,算了,不護他的法了,搞得菩提達摩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慧可,傳法給他。

假如當年達摩祖師要是能隨順人情,「你老人家功德很大很大。」,那梁武帝不就變成他的護法了嗎?但是一個真正修道人絕對不為名聞利養而說非法之法,他說的是正法,所以梁武帝建四百八十座道場並無功德。佛在經上講,你建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也沒有功德。

道理在那裡?就是前面講的「非真實利益」,這個不是真實利益,不如法,不能了生死,也不能證涅槃,與這個不相干啊!這些事情說得好聽點是福報,六道眾生有漏的福報,與功德毫不相干。所以世尊教誡菩薩一定要與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四句偈」,這是《金剛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所得的功德,前面所說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與他不能比,《金剛經》上這樣的比喻太多了。

《無量壽經》上說得更好,「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小乘聖人是阿羅漢,大乘聖人是地上菩薩、等覺菩薩、諸佛如來,你供養這些人如恆河沙數那麼多,佛說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利益,永恆的利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你一生就成佛。

不要說成佛了,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作菩薩時,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了,你就有智慧、有神通、有能力度盡虛空遍法界有緣的眾生,你就能幫得上忙了,你承侍供養恆沙聖眾,只是修一點福而已,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你不但不能度眾生,自己也度不了,此話六祖大師說得很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報也不能幫你了生死,你還是出不了輪迴。

了生死出輪迴要修積功德才行,功德裡第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我們殊勝的願心發不出來,為什麼發不出來?煩惱習氣還是這麼重,還是斷不了,心還是靜不下來,這就是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習氣太重了,它在障礙我們啊。

我們很想心清淨,很想與佛相應,但是就做不到,做不到為什麼又遇到這個法門?為什麼又遇到這部經典?換句話說,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能遇到這部經典,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已經成熟了。遇到之後,想做而做不到,這是自己業障深重,雖然在這邊緣上,但還有一點障礙,只要把這點障礙拿掉,我們就成功了。

用什麼方法把這障礙去掉呢?讀誦。如果有幾個志向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常常研究討論,一定不要怕難為情,把自己的過失說出來,發露懺悔。二三好友,彼此認真來檢討有那些毛病,大家要研究討論把這些煩惱習氣克服。

我們這一生的善根福德因緣真的是恰好成熟,就這一點障礙作祟,把它拿掉,我們就成功了,關鍵哪!所以要牢牢記住佛的三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功德不曉得要比梁武帝一生建四百八十座寺廟要大多少,佛在經上講若有個人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他也不如你啊。

佛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的,我們希望包括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也是一身毛病,也是習氣很重,想改卻改不了。我的好處是天天和大家講經,反省的機會多。如果不為人演說,你反省的機會少,常常勸別人,當然也就勸自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希望大家循著這個方向,這個目標,認真努力,那我們這三天的聚會就非常有意義,幫助我們消除眼前許許多多的障緣,知道應該怎樣去修學才是真實功德,才是佛對我們真實的教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