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寶乘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陀的恩德、智德、斷德,三德都已經圓滿,而他的智慧德行是眾所公認沒有爭議,所以把佛陀當作典範來學習就是學佛,佛有的我們要學,佛沒有的,我們要斷。試問有哪一尊佛是講是非成佛的?佛陀不會講是非,佛陀是正語、法語,給眾生帶來幸福光明,譬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凡夫在一起好說三道四,說人長短,給人帶來的只有黑暗對立與瞋恨。愛講是講非是學我而不是學佛,縱然修一百劫,就像煮沙成飯終不可能,並且還有下墮的結果。

會講是非的人,對佛法並沒有深入了解,因為佛法是慈悲平等光明。在講人是非時,當下他的心是黑暗的,並對他人生起排斥對立不滿等種種惡法,所以善法入不了他的心,縱然念佛終日也是白費功夫,因為有口無心啊!

我們再看看古時大德賢者是如何依法修行:

六祖惠能大師在「無相頌」中曾說過:「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淨空法師進一步解釋:「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真實的教誨。何以不見世間過?實在說,世間沒有過,過是從自己的分別、執著裡來的。但是明明那個人有過,怎麼說是從我的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這個原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自己的心,自己的識,所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境就是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境從哪裡來的?心變現出來的,離了心就沒有外境,外境與自己的心識是一不是二。若能參透這個道理,就能理解何以世間沒有過。」

紫柏大師:「當我年輕時,只看到別人的過失;漸長看到了別人的過失,同時也看到自己的過失;當我年老時,只看到自己的過失,看不到別人的過失。」

蕅益大師警訓錄:「小人以己之過為人過,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過為己過,每反躬而責己」。

古德亦有言:「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

修道之人忙著修正自身的缺點習氣,哪還有閒功夫去說是講非,只有懈怠放逸、心不在道的愚痴凡夫,才會愛好東家長西家短,浪費寶貴的生命又造惡業。

三聚淨戒是菩薩戒的精神所在,其一為饒益有情戒,是故菩薩以不利人為戒,說是非既對人不利,於己德亦傷,並嚴重違背菩薩饒益有情的精神,對此只有害處毫無益處之惡事,眾生怎能深深樂在其中而不速斷此惡習呢?

上述所說的道理都很淺顯,但就如鳥窠禪師所說:「三歲小孩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說得做不得,不是真智慧,難怪古來修行之人那麼多,而成就的人卻少之又少。這讓我更加警惕,以佛法、以古德為鏡,來修正自己的言行,將「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舉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舉足動步無益於人,戒之莫行。」的嘉言,謹記在心,奉為圭皋。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人行善為何不見好報》

錄自淨松居士----因果報應實証

既然善有善報,為何有不少的好人,甚至努力行善的人,仍然遭遇挫折、災難與病苦,坎坷度日,無可奈何?

前面一章說到因果通於三世的道理,大家一定瞭解:不管什麼人,遭遇挫折、災難與痛苦,當然是由於往世做了惡業,如今正在受報所致。這時他努力行善,以求旋轉逆境改變命運,可能的結果有四種:

一、各種條件未能配合,以致善行不能轉變業報。這時他當然必須繼續接受應受的惡報,直至報盡為止。「或許要到幾年、幾十年後,或者到死為止才報盡,或者未來世仍繼續受報。」

所謂各種條件未能配合是指:缺乏真誠發自內心的「慈悲心、寬容心、懺悔心、行善之心」以及不能力行十善或雖行而善行累積不夠。

二、雖然各種條件配合很好,善行可以轉變惡報,使它由長期變為較短期,但因往世所做惡業太重、應受的惡報期間很久,目前行善雖可得到福報,但仍嫌不足,福報與惡報力量懸殊,善不敵惡,轉變了一部分業報後,仍有很多未能轉變掉的惡報,必須繼續接受,直到報完為止。〔或許要到幾年、幾十年後,或到死,或到未來世才能報完。〕假如今生至死仍無法受報完畢,當然今生就永遠難以脫離困境,只有期待來世了。

譬如得了癌症,本應受劇烈痛苦折磨半年才死,並且耗盡錢財,連累子孫;行善的結果雖不能使他康復或減輕痛苦.但是卻使他提早四個月就死亡,使他得以減免了最後四個月的劇烈痛苦,並且節省了大筆醫藥費。以上的情形,表面上看來行善似乎沒有用,病人的癌症沒有治好,還是死了,實際上行善的結果使他獲得不小的好處,只因為因果律隱微難測的特性,使我們不能明白事實的真相罷了。

三、各種條件配合很好,行善的結果,已經使原本較重的惡報,轉變為較輕的惡報;但因為表面上看來仍在受惡報的折磨,遂使人誤以為行善沒有功效。譬如大腸癌開刀後復發,原本應受劇烈病苦折磨半年而死;由於平日行善積德的緣故,使他的痛苦程度比類似的患者輕很多,表面上苦報並未免除,實際上是減輕了。癌症患者確實有藉由努力懺悔、念佛、行善而完全康復的例子,因此上面所做的比喻雖然只是假設用來做說明,它當然也有可能存在。

四、各種條件配合很好,應受的惡報又不很重,或者即將受報完畢。行善的結果,到這一生的某個時期,善行累積夠多了,於是福報的機緣成熟,惡報結束,逆境轉順,疾病康復,雨過天晴,行善的功效,於焉大顯,慶快生平。

五、此外有一種情形較為特殊,就是行善以及修行的好人,原本應於未來世承受的重大苦報,會因他的努力行善修行,轉變為較輕的苦報,而提早於現在受報。這種情形,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作好事沒好報,其才正好相反,因為行善修行使他獲得大利益,使重報轉變為輕報,只不過提早於現在受報而了債。

由上可見,努力行善而能於今生就得到明顯效果的只有第四種情形。而我們所看到許多好人或努力行善的人,命運坎坷,無法改善,除了第五外都是屬於前面二種情形。這就好比你的附近搬來一位新鄰居,你對他的過去一無所知。只見他很努力工作,收入也很可觀,也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及不正當的浪費,但是搬來這兒住了大半輩子,他們沒有一點存錢,遇到急難,還須向人伸手借貸,令人莫名其妙。但是當您獲知他未搬來這裏以前,欠人一筆極大的債務,必須隨賺隨還,抵銷欠債,不能稍有延誤,這時謎底就揭開了。

如上面所說「行善、修行的好人,由於正在承受過去世作惡應受的惡報而病苦、受災難,以致於看不到行善應有的善報,其實他們的苦雖已因善行而減輕、減短,但是自己卻不知道」的情形,今舉二例為證:

例一、現果隨錄上記載:麻城有姓王的某人,吃素持齊,經過三年,某日身上忽然長了難治的惡瘡,對於持齋起了退悔的心。他的朋友安慰他:「你是持齋的人,佛與天神必會保佑你。」王答說:「我已持齋三年,卻得此惡報,持齋還有好處嗎?」朋友說:「你既然認為所持的齋沒有用,可否把它賣給我?」王某問他怎樣賣法,朋友告訴他,每持齋一天一分錢計算,吃素三年共可賣銀錢十兩八錢。王某很高興,立即寫了收據拿了錢,把持齋吃素的功德賣給朋友,打算次日就要吃肉破戒。不料當晚夢到二個鬼來責罵他:「本來十個月前你就該死了,因為你持齋修行,所以能延命到現在。你既賣去持齋功德,算起來反而讓你活過頭了。」說罷立即要捉他走。姓王的哀求鬼卒暫且寬容,延緩一天,願意將錢退還,恢復吃素持長齋。明日,找到他朋友,說明原委,想討回賣齋的收據,朋友說昨天回家就在佛前用火焚化了。王後悔不已,當天果然死了。

王某人本來十個月前就應死亡,因持齋修善的功德,使死亡的重報,轉變為較輕的、只生惡瘡的苦報。卻因他的賣齋立即死亡,而彰顯了其中的因果轉變情形,足以為本章所述因果原理作最好的印證。

例二、印光大師文鈔全集引述了一件唐朝玄奘法師記錄下來的事:唐朝時,西域天竺國有位戒賢法師,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國。某一年身患惡病,痛苦極為慘烈,無法忍受,正想自殺以求解脫時,忽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降臨,指示他:「你在久遠劫前,作過多次國王,做了許多迫害惱亂百姓的惡行,本應墮落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稱為惡道〕,長久受大苦報,由於你宏揚佛法的緣故,得以免除將來的地獄大苦報,將它轉變成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要忍受。再過三年,有位大唐國僧人名玄奘,會到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戒賢法師於是強忍病苦,力行懺悔,經過很久,終於康復。過了三年,玄奘法師果然來拜師求法。戒賢法師叫弟子述說病苦的情形,徒弟邊說邊哭,可見病苦的慘狀。若非菩薩指明往世因果,或許有人會說,如此大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尚且得到這樣的慘病,佛法有什麼靈感和利益呢?其實這全是往世業因,以及轉「後報重報」成為「現報輕報」的緣故。

《壞人作惡為何不見惡報》

既然惡有惡報,為何有不少壞人,甚至無惡不做的人,仍然升官發財,輝煌騰達,事事如意,令人羨慕?
  由於因果通於三世,因此不管什麼人,今世做大官、賺大錢、享大名,當然是由於往世做了大善行,如今正在享受福報所致。這時他不修善而為非作歹,可能的結果有四種:

一、若善惡不能互相抵銷,他當然可以繼續享受他應享的福報,繼續升官到他所應得的職位為止,或繼續賺大錢,如他所應得的。直到福報享盡時,才會開始遭受為惡所應得的惡報。這個時間或許在幾年、幾十年後,或許到死為止,或許未來世仍繼續享受他未享完的福報。

二、若其福報因作惡而發生轉變,但因往世所做的善行非常大,應享的福報期間非常長久,目前雖然作惡應受惡報,但比起福報的力量仍差很多。既使作惡轉變了一部分福報,但還有很多剩餘的福報,讓他一直到死也享受不完。如此一來,這一生中,他永遠過著好日子,當然看不出為惡所應得的下場。

三、不斷作惡的結果,使原本很大的福報,減為比較輕的福報,但因表面上看來仍在享受福報,過著好日子,遂使人誤以為作壞事不會有惡報。

四、應享的福報即將享受完畢,做壞事到某個程度,累積得夠多了,於是惡報的機緣成熟,福報結束,開始嚐到為惡的苦果,過著淒慘的日子,甚至得到惡疾、遭橫禍而死,後悔莫及。

由上可知: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為非作歹,卻仍舊能步步高陞、錢財滾滾、得意非常,都是屬於前面第一、二、三的情形。

這就好比你家附近搬來一位陌生的新鄰居,他並沒有從事任何正當或不正當的、可以賺錢的行業,可是卻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錢財之多總是花不完,令人其名其妙。但是當您穫知他未搬來以前,在銀行有一筆鉅大無比的存款,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但如有一天,你這位鄰居參加民間儲蓄會,把會款標走後就賴帳不按期交會款,被告到法院,法官當然判決他敗訴,必須還款。但絕不會判決沒收他的全部銀行存款,因為這樣做不僅有失公正,而且荒唐可笑。同理,一個正在享受大福報的人,若是作惡,頂多只是轉變掉一部分的福報,絕不會將其巨大的福報一筆勾消,剝奪他應享的權利,因為因果律是極其公平的。

像這種由於正在享受福報,以致於他雖然作了大惡業也沒看到他受惡報的事,在佛經裡有一個最好的例子。雜譬喻經說:佛在世時,有一位國王叫阿闍世王。某日,一位以殺生業的屠夫前往見國王,並請王答應他一個請求,王問他有何願望,他說:「國王您每遇節日需要屠殺畜生時,請全部賜給我包辨。」王說:「殺生的事,很少人樂意替別人做,為什麼你卻那麼喜歡?」屠夫答以:「我往世曾做貧窮人,幸好靠殺羊得以度日,又因殺羊之故,死後生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天上壽盡,又出生為人,還是從事殺羊的職業,死後又生天上。就這樣六世出生為人,都從事屠羊的工作,使我每次死後都生到天上,享受天上無量的快樂,前後往返天上人間已有六回,屠羊既然有這麼大的好處,因此向國王提出請求。」王問:「就算真如你所說的,但你怎麼知道的呢?」

屠夫答:「因為我具有能知宿命的能力,可以知道往世的事。」王不相信,認為他說謊,因為像屠夫這麼下賤而毫無修行的人,怎麼有能力知道宿命?國王疑惑不解,便去向佛請教。佛答:「屠夫所說全都真實,並非說謊。他往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那時很歡喜、很恭敬、很專心的瞻仰辟支佛莊嚴的容貌,善心隨生,由於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為人又能知宿命。因為敬佛的功德,造作於前,福報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間;殺生的罪業應受惡報,但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見他受報。等此生命終,福報享盡,他將墮地獄接受屠羊的罪報。地獄的罪報受完,接著無數次出生為羊,一一償還命債。

這位屠夫,知宿命的能力很淺,只知過去世六世殺羊生天的事,再早些的第七世的事,他便無法得知,於是誤認為屠羊是使他生天享福的原因。」阿闍世王至此恍然大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現在科技文明發達,電腦普遍運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電腦雖然能夠收納種種資訊,用各種方程式來說明事物的千變萬化,但是卻無法臆度出我們這顆變幻莫測的心。

佛經上經常用各種比喻來說明我們的心,我現在僅舉出十種來說明:

(1)心如猿猴——古人形容心難以控制說“心猿意馬”,心就象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在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2)心如電光——心如電光石火,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在宇宙寰宇,毫無障礙。如我們現在想到北京,心中馬上就會浮現北京的景色,天安門、故宮等,仿佛身臨其境一樣。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速度最快?其實,心的速度最快。《阿彌陀經》上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那麼這麼遠的地方怎麼去呢?佛經上又說:“于一念頃,即得往生。”可見,我們心的速度多麼快。

(3)心如野鹿——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於是便盡它的本領,到處去尋找草原。我們的心就象野鹿一樣,難以抵抗五欲六塵的誘惑,整天在聲色犬馬中忙忙碌碌。

(4)心如盜賊——佛經上經常把我們的身體比喻為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辛苦積蓄的功德。王陽明先生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我們如果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它能歸化柔順,便能做心中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我們都有一種懷疑心,比如有兩個同學在講話,看到你來了,他們便不講話,於是你很可能便懷疑他們在講你的壞話,其實別人是為了尊重你,才停止講話呢經上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所謂罪業深重是就形相而言,仿佛真實存在,但是就其本體而自,一切諸法皆空無自性,因此罪業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空,不是永遠無法改變,只要我們摯誠懇切地懺悔,便可去除。如果能夠泯除我們的妄心雜念,這個冤家便能與我們化敵為友。

(6)心如僮仆——心象僮仆,受到外界客塵的驅使,向外攀緣,產生種種的煩惱。經上說我們的心有三毒、五蓋,乃至有八萬四千煩惱,這些都是蒙蔽我們的智慧,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智慧失去清明,使我們的心靈不得自在。如何轉心的僕役為主人,就看我們如何對心下功夫了。上面都是指出我們凡夫心的種種缺陷,下面將說明心的力量。

(7)心如國王——心是身體的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夠統帥、指揮一切,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產生感官、認識的作用,所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多造利益。

(8)心如畫師——《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手握著彩筆,能夠畫出種種圖案來。平常一個人的面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個人的心態。心中希賢求聖,自然能浮現聖賢的風貌;心如凶神,面貌便如魔鬼羅剎一般的可怕,所謂“相隨心轉”,就是這個意思。以前歐洲有一位藝術家,要畫一幅耶酥的畫像,由於耶酥是上帝的兒子,代表著神聖的形象,應該畫得莊嚴,因此這位畫家便到處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兒。經過努力,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人選,畫成這幅千古佳作,受到舉世的讚嘆。過了幾年,有人提議光有這幅惟妙惟肖的耶酥畫像不夠體現耶酥的偉大,如果再畫一張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這面貌象魔鬼的人到哪裡去找呢?最後在一個監獄中找到一個面相兇惡的囚犯為對象。當畫家為他畫像時,這位囚犯突然掩面哭泣,畫家就問他說“你怎麼哭了?”“我是觸景生情,忍不住悲傷才哭的。”“幾年前,我也曾經當你的模特,想不到數年後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卻完全兩樣!”原來這個囚犯就是充當耶酥畫像的模特兒,畫家聽了大吃一驚說:“你的相貌怎麼變得如此可怕呢?”原來,這位囚犯當時得了這筆獎金以後,吃喝嫖賭,壞事做盡,甚至以身試法,坐進牢獄,相貌也就因此變得兇惡了。

(9)心如泉水——當今世界的危機之一,是能源的短缺,人們向深山開採礦產,向海洋採取資源,開發太陽能,但是人們往往忘了開發我們心中的能源——智慧,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活泉。開發生命的潛能,將是我們人類的大課題,因為外在的能源總有枯絕,而只有心中的能源永無斷絕。

(10)心如虛空——心的本體如虛空一般廣大無邊,能夠涵容萬物,包並天地。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盡其意如虛空。”虛空至大至廣,找不到邊,虛空成就萬物而毫無執取。我們要想了解佛的境界,便應該將我們的心擴充如虛空那麼無邊無際、無牽無挂,才能包容宇宙萬有。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盂蘭盆是「救倒懸盆」的意思。

因為眾生在三塗惡道當中受苦受難,就如同人的腳朝上、頭朝下,倒懸著一般痛苦。

如果能依據《盂蘭盆經》的教示舉辦法會,就能解脫眾生受顛倒的苦難。

盂蘭盆法會的緣起,是在佛陀的時代;目連尊者以天眼看到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尊者以神通力送食物給母親,但是所有的食物剛到口中就化成炭灰,清水也變成了血水。

目連救母不成,於是去至佛所請問佛陀:「如何才能令母親脫離苦難?」

佛陀告訴尊者:「你的母親因為生前謗佛、謗法、謗僧、不信因果,所以才會感招這種苦報。

這種苦報不是你一個證到阿羅漢的人可以解救的,現在只有仰仗供養十方僧眾的功德力,才能使你的母親獲得解脫。」

尊者聽了,就在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日,以盆子裝百味美食,供養十方僧眾。

尊者的母親因為這個功德而脫離餓鬼道,超生天道。

七月十五在佛教中又稱為「諸佛歡喜日」,因為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這三個月是出家眾結夏安居精進用功的時間,有許多人因此而成道證果。

諸佛菩薩見到弟子道業有成,感到欣慰與歡喜。

然而中國民間卻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為了祭拜好兄弟,於是大肆宰殺豬、羊、雞、鴨等,以為因此便可得到好兄弟的庇祐。

事實上,殺害眾生不但沒有功德,反而因為殺業重而導致更多的災難。

願雲禪師的詩偈講:「百千萬劫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間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佛教七月的盂蘭盆法會,是以香花、水果、素點等物品來供養佛法僧三寶,再以誦經、持咒、禮懺的功德回向父母師長,使其能夠延年益壽、身體健康,往生的親眷也能夠超生淨土。

進一步,我們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也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大蒙山施食意義為何?

宋朝四川蒙山縣有一位不動上師,他為了普濟幽靈,收集瑜伽焰口和密宗諸部而輯成蒙山施食儀軌。

佛門寺院在晚課時,就依據蒙山施食儀軌誦經、持咒,召請地獄、鬼道眾生到道場中聽經聞法,仰仗三寶之力,令其得以解脫苦厄。這是一般所稱的小蒙山。

近代興慈法師以小蒙山儀軌為基礎,更加入主法法師對群靈的六番開示,稱為大蒙山施食。

大蒙山施食時,必須集合許多出家僧眾及在家居士,藉大眾的心力,引請三塗惡道的眾生,希望他們都能來到法會現場聽經、聞法、禮懺,以這個菩提心為因,當來必感道業成就的果報。以這個因緣讓六道眾生同蒙法益,真正是一場冥陽兩利的法會。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名詞英語翻譯(四)

T

takerefugewith皈依*

talatree多羅樹*

takeacrosssentientbeingsuniversally普度眾生

takeacrossto*

takecompleteprecepts受具足戒*

tallywith契合*

teachinghost教主*

TenDoorsofDiscriminationofWorthyLeaderSchool賢首宗十門分別*

32Marks/Featuresand80Subtle/SubsidiaryCharacteristicsofaBuddha*3280種好

thoughtsofrevulsion厭離心*

ThreeEvilDestinies三惡趣*

ThreeEvilPaths三惡道*

Threegreatasamkhyeyasofeons三大阿僧祗劫*

threekindsofintoxication三毒*

scroll*

ThreeMastersandSevenCertifiers三師七證*

PreceptTransmitter得戒和尚*

Karmadana羯摩和尚*

TeachingTransmitter教授和尚*threepreceptplatformsforreceivingthecompleteprecepts三壇大戒*

ThreeQualities三性

good,bad,indeterminate善、惡、無記*

ThreeRealms三界*

threespiritualandsevenphysicalsouls三魂七魄*

theThreeSutrasontheBuddhasBequeathedTeachings《遺教三經》

3,000awesomedeportmentsand80,000subtleaspects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ThusComeOne/Tathagata如來*

OneWorthyofOfferings應供*

OneofProperandPervasiveKnowledge/OneofProperandUniversalKnowledge正遍知*

OnePerfectinClarityandPractice明行足*

WellGoneOne善逝*UnsurpassedKnightWhoUnderstandstheWorld世間解無上士(OneWhoUnderstandstheWorld世間解;UnsurpassedOne無上士)*

GreatRegulator/TamingandSubduingHero調禦丈夫*

TeacherofGodsandHumans/People天人師*

Buddha*

WorldHonoredOne世尊*

TianTaiSchool(HeavenlyVista)FiveMysteriousMeanings天臺五重玄義*

tinstaff錫杖

tipofasinglefinehair一毛孔*

Torma朵馬

transform*

Trayastrimsha忉利天*

TreasuryofEmptiness虛空藏*

Tripitaka三藏*

TripleJewel三寶*

truecontemplation如實觀照*

truesuchness真如*

Tsampapowder妥巴粉

Tsong-kha-pa宗喀巴

tula-cottonhand兜羅棉手*

turbidityoftheeon,views,livingbeings,afflictions,lifespan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

turnonthewheelofrebirth輪迴*

TushitaHeaven兜率天*

TwelveDivisions十二部*

Prose長行部*

ReiterativeVerses重頌部*BestowalofPredictions授記部*

CausesandConditions因緣部*

Analogies譬喻部*PastEvents本事部*

PresentLives本生部*

BroadeningPassages方廣部*

PreviouslyNon-existenttheDharma未曾有部*

UnrequestedtheDharma自說部*

Interpolations孤起部*

Discussions議論部*

theTwentyVersesonConsciousness-only《唯識二十論》(《二十唯識》)

U

Ullambana盂蘭盆*

ultimate究竟*

ultimateteaching了義*

UnintermittentHells無間地獄*

GatheredOffering(tsog)會供

UniversalWorthy普賢*

UnobstructedEloquenceofDelightinSpeech樂說無礙辯才*

upholdreverently奉持*

V

vaidurya琉璃*

Vairochana毗盧遮那*

Vairocana盧舍那*

VajraAcharya金剛阿闍黎

VajratheDharmaKing金剛法王

vajrapestle金剛杵*

VajraPowerfulLord金剛力士

VajraSecret-TracesSpirits金剛密跡*

theVajraSutra《金剛經》*

vastvows弘誓*

vegetarianfeast營齋*

vegetarianhost齋主*

verse偈子*

VenerableAtisha阿底峽尊者

viewdelusion見惑*

Vipashyin毗舍浮*

theVimilakirtiSutra《維摩詰經》*

theEverydayVinaya《毗尼日用》*

W

waterpurification灑凈

Way-place道場*

wearisomedefilements塵勞*

WesternPureLandofUltimateBliss西方極樂凈土*

whisk拂塵*

whiterobedpeople白衣*

theWhiteTara白度母

wisdomofallkinds一切種智*

GreatPerfectMirrorWisdom大圓鏡智*

FairandImpartialWisdomoftheNature平等性智*

WonderfulContemplatingandInvestigatingWisdom妙觀察智*

WisdomthatAccomplisheswhatmustbedone成所作智*

wish-fulfillingpearl如意珠*

wombs,eggs,moisture,transformation胎卵濕化*

workoutdoor出坡worldsofthetrichiliocosm三千大千世界*

world-transcendingwisdom出世智*

Y

Yamantaka(meaningGreatAwesomeVirtues)13HonoredOnes/13DeityYamantaka大威德十三尊

YellowHatSect黃帽派

YogaTantra瑜伽部

yojana由旬*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名詞英語翻譯(三)

K

kalavinkasound迦陵頻伽聲*

Kanakamuni拘那含牟尼*

Karmadana維那師*

Karman羯磨*

Karmicobstacles業障*

Kashaya袈裟*

keenfaculties/sharpfaculties利根*

Khadak哈達

KingAjatashatru阿奢世王*

KingPrasenajit波斯匿王*

kinnara緊那羅*

koti俱祗*

Kshana剎那*

Kshanti羼提*常用

L

LamaChopa喇嘛曲巴

ALampfortheBodhi-Way(Bodhipathapradipa)《菩提道燈論》

LangDarma朗達瑪

LankavataraSutra《楞伽經》*

laypeople居士*

DuobaoLectureMonastery多寶講寺(多寶佛ManyJewelsBuddha*)

left-homepeople出家人*

lightease輕安*

openlight開光*

lineage/tradition傳承*

lionsroar獅子吼*

lionsthrone獅子座*

livingBuddha活佛*

loosespeech綺語*

theLucidIntroductiontotheOneHundredDharmas《百法明門論》

M

magnanimity偉大精神*

theMaha-prajna-paramita-sutra《大般若經》*

theMaha-ParinirvanaSutra《大涅槃經》*

mahoraga,greatpythonspirit摩睺羅伽(大蟒神)*

majesticandadorned莊嚴*makeafullprostration大禮拜

makeobeisanceto頂禮*

makethree-step-one-bowpilgrimage三步一拜*

mandala壇城

manasconsciousness末那識*

manifestthestillness示寂*

theManjushri'sFive-syllableMantra《文殊五字真言》

manysharira(很多)舍利*

Marpa瑪爾巴

MatiPanchenLama末底班禪大師

Maudgalyayana目犍連*

MedicineMasterBuddhaWhoDispelsCalamitiesandLengthensLife消災延壽藥師佛*

mendicant乞士*

Milarepa米拉日巴

milkgruel乳糜*

mindconsciousness意識*

monasticgrounds伽藍*

monkrobes僧袍*

morality持戒*

morningrecitation早課*

mostvirtuousandawe-inspiring大威德*

moundofflesh肉髻*

MountGrdhrakuta耆闍崛山*

MountKukkutapada雞足山*

MountSumeru須彌山*

MountainGate山門*

muchlearning多聞*

mudraarms母陀羅臂*

myriadvirtues萬德*

N

NalandaMonastery那爛陀寺

NamasMonastery南無寺

newlyordained新戒*

Nirvanarobes涅槃僧內衣

Nishyandabody盧舍那身*

nomarkofself無我相*

non-productionandnon-extinction不生不滅*

nooutflows/non-outflows無漏*

noself無我*

noumenaandphenomena理、事*

O

objectsoftouch*

oceansroar海潮音*

OfallthekindsofofferingsThegiftoftheDharmaisthehighest諸供養中,法供養最*OneEnlightenedtoConditions緣覺*

theOneHundredDharmas《百法》

ordinationceremony授戒典禮*

OrdinationHall戒堂*

theOrdinationPlatform戒壇*

theOrnamentofClearRealization《現觀莊嚴論》

outrageouspride過慢*

overweeningpride增上慢*

P

palanquin輿*

Papiyan波旬*

parajikaoffences波羅夷罪*

parinirvana圓寂*

pasteincense涂香*

pat/rubonthecrown摩頂*

patience忍辱*

patiencewiththenon-productionofdharmas無生法忍*

patriarch祖師*thePerfectPenetrationHall圓通殿

perfectpenetrationwithoutobstruction圓融無礙*

perfectlyfused圓融*

pestilence*

Phabonkha帕繃喀

PhysicianKingandSuperiorPhysician藥王,藥上*

platform*

polutedthinking/falsethoughts妄想*

poorlyenclosedplace邊地*

pouch*

thePraiseofArisalofConditions《緣起讚》

Prajna(literary,contemplative,true-appearance)般若(文字、觀照、實相)*

thePrajnaSutra《般若經》*

thePrajnaSutraoftheHumaneKingWhoProtectsHisCountry《仁王護國般若經》*

pratimoksa波羅提木叉*

Pratyekabuddha緣覺*

Pravarana自恣*

preceptplatform戒壇*

preceptsash戒衣*

preceptsubstance戒體*

preceptee戒子*

perpetuatetheDharma令法久住*

purifytheboundariesforatheDharmasession灑凈*

preceptsandrules戒律*

preciousking寶王*

(bestow)thePredictionofBuddhahood菩提印記*

primarymeaning第一義*primarytruth第一義諦*

ProductionofJewelsBuddha寶生佛*

ProperDharmaAge正法時代*

ProperDharmaofCertification證正法

ProperDharmaofTeaching教正法

theProvisionsforConcentrationandtheWay《定道資糧》

publicrecord公案*

pureyouthandmaiden童男童女*

purityofsixsenseorgans六根清凈*

R

radiatesalight放光*

rageandhate嗔忿*

realmark/realappearances實相*

receivealms/goonalms-round乞食*

receivecompleteordinationundersoandso在某某座下受具足戒*

receivefullordination受具足戒*

recline*

rejoiceexceedingly大歡喜

(profusejoy)*relentlesshells無間地獄*

repentandreform懺悔*

retreat閉關*

returnthehearingandlistentotheselfnature反聞聞自性*

reverandhonor恭敬尊重*

Rinpoche仁波切(meaningJewelofHumanBeings,orGreatJewel)

ritualprocedure儀軌

rubon/patonescrown摩頂*

S

saffronwater黃丹水

SahaWorld娑婆世界*

Samayaprecept三昧耶戒

Samghati僧伽黎*

Many-piecedrobe雜碎衣*

hostsrobe祖衣*

greatrobe大衣*

Kashaya袈裟*

mute-coloredcloth壞色衣*

clothingforgettingoutofdust離塵服*

Sangha-arama伽藍*

theSanghaandthelaity僧俗*

Sanghasdwellings僧坊*

SantidevaBodhisattva寂天菩薩

theSea-vastAvatamsakaAssemblyofBuddhasandBodhisattvas蓮池海會佛菩薩*

schisms不和合

SecretSchool密宗*

sectarianism宗派*

seizeuponconditions攀緣*

self-mastery自在*

senior-seatedone上座*

senseobjects*

sentientbeings有情*

serveinthekitchen行堂

sevenBodhishares七菩提分*

severafflictions斷煩惱*

shamatha奢摩他*

share-sectionbirthanddeath分段生死*

(many)sharira舍利*

sharira-stupa舍利塔*

Shila屍羅*

ShurangamaSamadhi楞嚴定*

simplicityandfrugality簡樸*

single-mindedness一心*

SixParamitas/SixPerfections六度*

SixSpiritualPenetrations六神通*

Skandha-demon陰魔*

snowsaussurea雪蓮

SnowyMountains雪山

SolitaryEnlightenedOne獨覺*

Sound-Hearer聲聞*

SouthPotalakaMonastery南普陀寺

speaktheDharma說法*

spontaneous自然*

SramaneraPrecepts沙彌戒

sternandpureintheVinaya嚴凈毗尼*

stillquiescence寂滅*

stinkingskin-bag臭皮囊*

stoppingsandcontemplations止觀(shamathaandvipashyana)*

sublimeabode精舍*

summerretreat結夏安居InBuddhism,thereisarulethatthosewhohaveleftthehome-lifemustpassthesummerinretreat.Thisrulecameaboutbecausefor90days,fromthe15thofthefourthlunarmonthtothe15thoftheseventhlunarmonth,themembersoftheSanghalivedinoneplaceanddidntgoanywhere.

a suonahorn嗩吶

SuperiorSeatedOne上座*

supra-mundane-mind,renunciation出離心

theSutraofContemplatingMeasurelessLifeBuddha《觀無量壽經》*

theSutrainForty-twoSections《四十二章經》*

theSutraofManjushrisQuestionsonPrajna《文殊問般若經》*

theSutraofMedicineBuddha《藥師經》*

theSutraofthePastVowsofEarthStoreBodhisattva《地藏菩薩本願經》*

theSutraoftheTathagatasLionsRoar《如來獅子吼經》*

SutraDivision經部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用佛教名詞英語翻譯(二)

Glossary詞彙表

A

abbotsquarters丈室*

theAbhidharma-kosa-Shastra《俱舍論》

AbhidharmaPitika論藏

theAbstractofAbhidharma-kosa-Shastra《俱舍大要》theAbstractoftheAwesomeDeportmentsofTenShramaneraPrecepts《沙彌十戒威儀錄要》

theAccomplishmentBuddha成就佛*

accordinglyrejoice隨喜*

acharya阿闍梨*

affinities因緣*(withemphasisongoodrelationships)

aid加持*

the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Alaya-Consciousness阿賴耶識=StorehouseConsciousness藏識*

theAgamaSutra《阿含經》

AlllivingbeingshavetheBuddha-nature;allcanbecomeBuddhas.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almsgiver/givinghost施主*

anamalafruit庵摩羅果*

theAmitabhaSutra《阿彌陀經》theBuddhaSpeakstheAmitabhaSutra《佛說阿彌陀經》*

annihilated斷滅*

anointthecrownofthehead,empowermentorinitiation灌頂*

analogy譬喻*

theAnuttarayogaTantra無上瑜伽部

theAnuttarayogaGreat-awesome-virtues(Yamantaka)HonoredOne無上部大威德一尊

aranya阿練若*

arisalofconditions緣起*

Ashvajit馬勝*

theAttainedGreatStrength(Mahasthamaprapta)得大勢*

attaintowisdom開智慧*

attendant侍者*

attract

AuspiciousVinayaMonastery吉祥律院

AvichiHells阿鼻地獄*

awesomedeportment威儀*

B

blessing/blessedness(Itdependsonwheretouse.)

theblissofDhyana禪悅*

(bringforth)Bodhiresolve,Bodhi-mind,Bodhichitta/Bodhicittaorresolveforenlightenment()菩提心*

Bodhimanda道場=Way-place*

bodyproducedbyintent意生身*

bow(tothefeetof)頂禮*

bowrepentances拜懺*

theBrahmaNetSutra《梵網經》*

Bright-eyedAdvisors明眼善知識*

theBrilliantMantraofSixWords六字大明咒*

bubblingspring涌泉*

theBuddhaofImmeasurableLife無量壽佛*

theBuddhasUniversalGreatMeansExpansiveFlowerAdornmentSutra《大方廣佛華嚴經》*

theBuddha-spokenUllambanaSutra《佛說盂蘭盆經》*

BuddhistAssociation佛協

BuddhistCanon=Tripitaka三藏*

C

calligraphy書法*

carryonthesinglepulseofthepatriarchsmind-transmission推行祖師一脈心傳

castoutthefalseandretainthetrue去偽存真*

catchonfireandenterademonicstate走火入魔*

causeandeffect因果*

causesandconditions因緣(withemphasisonthetheory,eg.12causesandconditions)*

celestialeye天眼=heavenlyeye*

chandana旃檀*

changebirthanddeath變易生死*

theChapterofDhyanaMeditation《禪定品》

StoppingandContemplation止觀

theChapteroftheUniversalDoorofGwanShrYinBodhisattva《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theChapteroftheUniversalDoor《普門品》*

chef大寮

clarifiedbutter醍醐*

clasp搭扣*

climbonconditions/seizeuponconditions攀緣*

compliantlyrejoice隨喜=accordinglyrejoice*

conditioneddharmas有為法*

consciousnessdevoidoffilth無垢識*

theConsciousness-only唯識*

contemplationmethod觀想法

ContinuousWalking/StandingBuddhaSamadhi常行/般舟三昧*

convert(aperson)()*

corpse-guardingghost守屍鬼*

couplet對聯*

crossover(aperson)()*

cultivationandcertification修證*

cycleofrebirth輪迴*

cymbals

D

Dakini空行母

Dana檀那*

Danapati檀越*

Deer-WildsPark鹿野苑=DeerPark*

defilingobjects*

delusion*

demonhordes魔民*

demonspottingmirror照魔鏡*

DependentOriginationandtheEmptinessofNature緣起性空

deviantpride邪慢*

deviantknowledge邪見*

Dharani陀羅尼*

DharmaEndingAge末法*

Dharmaevents法事*

Dharmaislevelandequal,withnohighorlow.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Dharmajoy法喜*

Dharmaassembly法會*

Dharmamaster法師*

DharmaSemblanceAge像法*

Dhyanaconcentration/samadhi禪定*

diligentandvigorous勤精進*

directkarma性業vscontributingkarma遮業*

DisseminatetheDharma傳法

divisionofseeing見分*

divisionofcharacteristics相分*

Dontdoanyevil,offerupallgoodconduct.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Dhutapractice頭陀行*

dispelsubtledelusions除細惑*

drawstraws抽籤*

E

theEarthStoreSutra《地藏經》*

efficacious/magicalatmosphere靈氣*

egocentrism我執eightvirtuesoffiliality,fraternity,loyalty,trustworthiness,propriety,righteousness,incorruptibility,asenseofshame八德:孝,悌,忠,信,仁,義,廉,恥

EightWinds八風*

elderDharmaMaster老法師

eloquenceofdelightinspeech樂說辯才*

Empowerment灌頂(Itswidelyusedforanointinghead-crown,itssaiditsbetterthaninitiation.However,itshallonlymeanaidfromgurus.)

enlightenmentofself,enlightenmentofothers,theperfectionofenlightenedpractice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erudition多聞*

essence,energy,spirit精氣神*

essentialsofthemind心要*

evilkarma惡業*

evokeresponse感報*

exaltedhero大雄*

executive執事*

exertoneselfinascetism苦行*

exploitconditions攀緣*

exploitsofdemons魔事*

externalpaths/externalistreligions外道*

extinction*

F

finecomportment威儀*

finemoteofdust微塵*

five desires 五欲*

fiveediblemembersofthealliumfamilyfivepungentplants-onions,leeks,garlic,chivesorshallots(scallions)五辛-洋蔥、韭、蒜、細香蔥、大蔥

fivemarksofdecay五衰相*

FiveMysteriousMeanings五重玄義*

fiverebelliousacts五逆*

fiveSkandhas五蘊*

Five-SyllableMantra五字真言*

flatteringandcrookedmind陷曲心*

flesh-bodyBodhisattva肉身菩薩*

theFlowerAdornmentSutra《華嚴經》*

Foremosttruth第一義諦*

foul-mouthed惡口*

FourAdditionalPractices(Heat,Summit,Patience,ForemostintheWorld)四加行*

FourApplicationsofMindfulness四念處*

Four-armedGwanYin(Avalokiteshvara)四臂觀音

FourDharmasofAttraction四攝法*

FourDhyanasandEightSamadhis四禪八定*

FourDhyanaHeavens四禪天*

fourfoldassembly四眾

four-stageArahat四果羅漢*

freak-spottingmirror照妖鏡*

(in)full-lotusposture跏趺坐*

FundamentalHonoredOne(oftentranslatedwronglyaspersonaldeityortutelarydeity.Itsnotagod!)本尊

G

gatherinallsixorgans都攝六根*

GelukpaOrder格魯派

Geshe格西

gildimage裝金*

giverisetotheBuddhasknowledgeandvision開佛知見*

giving佈施*

goblin*

gong*

goodroots善根*

GoodandWiseAdvisor/GoodKnowingAdvisor善知識*

gossip兩舌*

gotokitchen過堂

grasping(十二因緣)*

greataffinities大因緣*

GreatBrahmaKing大梵天王*

theGreatCompassionHeartDharaniSutra《大悲心陀羅尼經》*

greatexemplarsintheThreeRealms弘范三界*

greatgolden-wingedpengbird大鵬金翅鳥*

GreatVehicle/Mahayana大乘

greatwholesomesilence大善寂力*

theGreatlyWiseManjushriBodhisattva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groundincense末香

*GuestPrefect知客*

guru上師

H

harshspeech惡口*

hateful*

haughtypride慢過慢*

hearsutras聽經*

HeavenoftheFourKings四天王*

HeavenlyKingofIncreaseandGrowth增長天王*

HeavenlyKingofLearning多聞天王*

HeavenlyKingoftheBroadEyes廣目天王*

HeavenlyKingWhoUpholdshisCountry護國天王*

HeavenofFormRealm色界天*

heroic勇猛*

heterogeneousretribution異熟報

hitwoodenboard打板*

holdmantras持咒*

Homa護摩

homogeneousretribution等流果

hookingandsummoning勾召*

Horse-neckedAvalokitesvara(Hayagriva)馬頭金剛

hourstretches時辰*

humaneness*

I

anIcchantika一闡提*

idletheory戲論*

ignorance無明*

incantation詛咒*

inconceivable不可思議*

infatuation癡愛*

instruction開示*

initialresolve初發心*

initiation灌頂

intensearrogance/greatpride大我慢*

intermediateyin-body,intermediateexistencebody,intermediate-skandhabody中陰/有身*

invertedbell引磬

investigateatopic參話頭*

investigatetheDharma學法*

irreversible不退*

J

JambuRivergold/Jambunadagold閻浮檀金*

Jambudvipa南瞻部洲

JeweledHalloftheGreatHeroes大雄寶殿*

JokhangMonasteryofLhasa拉薩大昭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究竟菩提心AbsoluteBodhiCitta-完全覺醒、見到現象之空性的心;甘露Amrta(藏文duttsi):一種加持物,能幫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複元。

阿羅漢Arhat(藏文DraChompa):已凈除煩惱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們是完全了悟的聲聞或獨覺(或稱緣覺)聖者。

觀音菩薩AvalOkiteSVara(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廣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為西藏之怙佑者。觀音菩薩的心咒是「嗡嘛呢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陰(藏文Bardo):字義為「介於兩者之間」。中陰總共有六種,一般指的是介於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間的狀態。

菩提心BodhiCitta(藏文ChangChupSem):義為「開悟或證悟之心」。

菩薩BodhiSattVa(藏文ChangChupSemPa):義為「展現證悟心者」,亦指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而誓願修持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法門及六波羅蜜的修行者。

菩薩戒BodhiSattVaVow(藏文ChangChupSemGyiDongPa):修行者為了引領一切眾生皆成就佛果而誓願修行並領受的戒。

佛性BuddhaNature(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shekpenyingpo),又稱為「如來藏」:是一切眾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開悟就是佛性的彰顯,因此,佛性往往被稱為佛的本質,或開悟的本質。

釋迦牟尼佛BuddhaSakyamuni(藏文ShakyaTubpa):往往又稱為瞿曇佛(GautamaBuddha),指賢劫千佛當中最近出世、住于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間的佛。

法道BuddhistPath(藏文lam):得到正覺或證悟的過程,亦指修行的三種邏輯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圓滿次第CompletionStage(藏文dzo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圓滿次第是密續禪修的方法,在這個階段,行者由於體內氣脈及能量的變化而得到大樂、明性及無念的覺受。

依因緣而存在ConditionedExistence(梵文SamSara,藏文KorWa):即輪迴的現象。

勇父Daka(藏文bawo):相對於空行母之男性,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Dakini(藏文khandro):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DevelopmentStage(藏文Che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本尊的觀想逐步建立並持續下去。

法、佛法Dharma(藏文Cho):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導我們修正言行的方法與修持成佛的法門(即佛法)。。

法性Dharmata(藏文ChoNyi):義為「如是」、「事物之真實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開悟者所見到的現象,沒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現象的真實本性,亦稱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實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法身dharmakaya又稱為「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證悟身或圓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知智慧,顯現于報身及化身。

法輪DharmaChakra(藏文ChoChiKhorLo):佛陀的法教可分為三種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分別在三次轉動法輪時所傳授。

法界dharmadhatu(藏文Choyings):一切現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無始亦無終。

證道歌Doha(藏文gur):金剛乘行者隨順覺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有暇、八種自由EightFreedoms(梵文Astaksana,藏文TelWaGye):未生於地獄道、未生於餓鬼道、末生於畜生道、末生於長壽之道、末生於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末生於無正法或持邪見之地、末生於無佛出世的世界、末生為心智不全之人等無暇或難以修持佛法的狀況。又稱為「離八難」。

八知識障EightIntellectualComplcations:沒有八種知識造作就是沒有始見、終見、斷見、常見、去見、來見、離見及無離見。

空性Emptiness(梵文sunyata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轉法輪時開示道:外在現象及內在現象或「我」的觀念,皆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五無間、五逆FiveActionsofimmediateresult:五種導致即身墮入無間地獄的極其嚴重之惡行: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稱為五無間罪業或五逆罪。

五毒FivePoisons(梵文klesas,藏文nyonmong):即煩惱障或心識障:相對於知識障。煩惱障主要可分為三種或五種。所謂約三毒是指:貪、瞋、癡:五毒則指三毒加上慢及疑()

四不共加行FourExtraordinaryFoun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四不共加行包括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禮拜、清凈業障金剛薩心咒、獻曼達及上師相應法之祈請文

四種極端或四偏FourExtremes(梵文CatuSkoti,藏文mubzhi):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即常見;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即斷見;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即常見;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不存在

四加行FourFou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藏文Ngondro):在金剛乘中,行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一般所謂的「四加行」

包括「四共加行」(FourOrdinaryFou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

及「四不共加行」(FourExtraordinaryFoun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

四無量心FourImmeasurables(藏文tsammedpa):無量有四,慈、悲、喜、舍;

慈,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

悲,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

喜,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

舍,願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四共加行FourOrdinaryFounndationsOrpreliminaryPractices(藏文tnmonggingondroShi):將心轉向佛法的四種禪修或思惟,包括觀修或反覆深思「觀人生難得」、「觀死無常」、「觀業報因果」、「觀輪迴過失」,以培養堅定的修道心。如三年關前的三個月作此觀想,或者修大手印前四年空觀禪修的第一年作此觀修。四共加行是大手印的基礎法門。亦稱為「轉心四思惟」或「轉心四法」、「四正觀」。

四聖諦FourNobleTruths(藏文pakpaydenpaShi):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Saranath)開示四聖諦而開始轉**。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是佛教小乘的基礎思惟。

轉心四思惟FourThoughtsThatTurnTheMind(藏文lodoknamshi):即四加行的基礎思惟。

岡波巴大師Gampopa(l079-1153AD):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主要傳承持有者。著有《解脫莊嚴寶論(TheJewelOrnamentofLiberation)

上師瑜伽GuruYoga: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對上師的虔敬心。

小乘Hinayana(藏文tekpachungwa):字義為「較小之車乘」,指佛陀初轉**時所傳授的法教,強?#123;仔細檢視自心及其迷惑。又稱為上座門徒,即上座部,之道(Theravadinpath)

餓鬼HungryGhosts(梵文preta,藏文yidak):永遠在饑、渴之中的眾生,生於輪迴六道中的餓鬼道。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Origination(藏文tendrel):相互依存的理論指出,一切現象皆是空性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相互依存,互有關聯,並系決於彼此,而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事物的顯現主要有十二種緣起,稱為十二因緣。

阿修羅JealousGods(梵文asura,藏文lhamayin):嫉妒心極強之眾生,因有染污的善業而生於上三道中的阿修羅道。或稱為半神。

圓滿智慧Jnana(藏文yeshe):乃原始的明覺,也是開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時所顯現的智慧。梵文之發音為「佳那」。

噶舉派(藏文kagyu):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所創始,以大寶法王(噶瑪巴)為至高的導師。藏傳佛教其他三大派為:寧瑪–紅教、薩迦–花教及格魯–黃教。

Kalpa(藏文yuga):數百萬年之長的時間單元,是「劫撥」的簡稱。

業、業報因果Karma(藏文lay):字義為「行為」,亦指宇宙之因果定律:善行(善因)必導致善果,惡行(惡因)必導致惡果:善果必出自善因,惡果必出自惡因。

三身Kayasthree(藏文kusum):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

煩惱障Klesa(藏文nyonmongpa):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稱「defilement」染污。煩惱障可分為三毒:貪(貪戀、貪慾、貪執)、瞋(瞋恨、瞋恚、瞋怒)、癡(愚癡、迷惑、嫌惡);亦可分為五毒:貪、瞋、癡、慢(傲慢)、嫉(嫉妒)。

固速魯Kusulu:修習佛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研讀佛教經典:另外一種是直接禪修,研讀的功夫較少,這就是「固速魯」或瑜伽上的方法。

喇嘛、上師Lama(梵文guru):西藏傳統中崇高的老師。

大手印Mahamudra(藏文Chajachenpo):字義為「大印鑒」或「大符號」。此種禪修傳統;直觀自心,而不是經由善巧法門認知自心。

大班智達Mahapandita(藏文panditachepo):偉大的佛教大學者;班智達,pandita:大學者。

大成就者Mahasiddha(藏文drupthopchenpo):證量極高的修行者

大乘Mahayana(藏文tekpachenpo):字義為「大型車輛」,是佛陀二轉**時所傳授的法教;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法。

曼達拉或壇城Mandala(藏文chinkor):各種金剛乘修法所用的圖形,通常中央是本尊,並有四個方向。

咒語Mantra(藏文ngak):代表各種能量的梵音,必須在各種不同的金剛乘修法中復誦。

中觀MiddleWay(藏文uma),或Madhyamakaschool:龍樹(Nagauna)所建立的一個哲學派別,以闡述空性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基礎。

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va(藏文GuruRinpoche):于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

別解脫戒PratimoksaVows(藏文sosortarpa):僧尼所受持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戒律。

緣覺或獨覺PratyekaBuddha(藏文rangsanggye):意為「孤立的證悟者」,又名辟支佛。為已開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願;其修行動機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PreliminaryPractices:修持本尊禪修之前必須完成的基礎或預備修持。

相對菩提心RelativeBodhiCitta-修持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波羅蜜)、萬行,並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的願心。

輪迴Samsara(藏文korwa):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眾生因為貪、瞋、癡(三毒或煩惱障)而流轉于輪迴,並承受輪迴之苦。

僧、僧伽Sangha(藏文gendun):法道上的伴侶。或泛指法道上的一切行者,或特指已開悟的聖僧。

六波羅蜜(Six):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

輪迴六道SixrealmsofSamsara(藏文rikdruk):由於不同的煩惱或心識染污特質而受生於輪迴的六種形態:

天道:天人或天道眾生具有強烈的傲慢心,必須曆經變易之苦:

阿修羅道:具有強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須曆經鬥爭之苦

人道:是六道中最幸運的,因為人道眾生具有達到證悟的最佳機會,雖然他們有生、老、病、死之苦:~阿彌陀佛!

畜生道:由於強烈的愚癡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啞之苦:

餓鬼道:由於強烈的慳吝而受生,有極端的饑渴之苦:

地獄道:由於強烈的填瞋歸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極端的冷熱之苦。

聲聞Sravaka(藏文nyenth):指親聞佛說法的弟子,或泛指修習四聖義諦而證悟成道,已經完全了知無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羅漢)。

十圓滿TenAssetsorEndowments(梵文dasasampada,藏文jorwachu):益於修持佛法的十種因素:生於人道、生於佛法盛傳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無極大惡業、對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傳法、值法傳世、有修行者與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識之慈悲教導。

三寶ThreeJewels(藏文konchok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赤松德讚ThrisongDeutsen(790~858AD):西藏國王,邀請偉大的印度聖者及瑜伽士至西藏,並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林」(SamyeLing)。

三藏Tri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為三藏,經藏、律藏及論藏。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論藏,佛弟子所造的論述,主體是現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闡釋或論述傳統。

龍樹Nagauna

化身Nirmanakaya又稱為「應化身」,示現于世間,如釋迦牟尼佛於此世間之化現。

涅燊Nirvana(藏文nyangenlaydaypa):完全證悟時所達到的境界。在文字用法上和輪迴形成對比。

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va(藏文GuruRinpoche):于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

波羅蜜多Paramita(藏文pharoltuphyinpa):能超越輪迴的具德行為。大乘道所修持的種波羅蜜是: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

頗哇Phowa(藏文):一種高深的密續法門,是關於在死亡時將意識投射到善道的法門。

般若Prajna(藏文sherab):在梵文的意思是「圓滿的知識」,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識能力。通常它是表示從比較高超的角度(例如,非二元)來看事情的智慧。

別解脫戒PratimoksaVows(藏文sosortarpa):僧尼所受持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戒律。

緣覺或獨覺PratyekaBuddha(藏文rangsanggye):意為「孤立的證悟者」,又名辟支佛。為已開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願;其修行動機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PreliminaryPractices:修持本尊禪修之前必須完成的基礎或預備修持。

相對菩提心RelativeBodhiCitta-修持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波羅蜜)、萬行,並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的願心。

世俗諦Relativetruth(藏文kundzop):和勝義諦(或譯為聖諦、真諦)合稱為二諦。世俗諦是尚末開悟的世俗人對世界的看法,亦即他們基於錯誤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儀軌Sadhana(藏文druptap):密續修法的法本,詳細地敘述如何觀修本尊的壇城及禪定。

三摩地Samadhi(藏文tingngedzin):又稱為專一禪定,是禪修的最高形式。

Samathaortranquilitymeditation(藏文Shinye):基本的禪修方法。修「止」的時候,行者通常盤腿而生,專注於呼吸並觀察心的活動。

報身SambHogakaya又稱為「法樂身」,示現給菩薩。

輪迴Samsara(藏文korwa):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和涅樂相反。眾生因為貪、瞋、癡(三毒或煩惱障)而流轉于輪迴,並承受輪迴之苦。

僧或僧伽Sangha(藏文gendun):修行道上的伴侶。僧眾可能是法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是已開悟的出家眾。

經典Satra(藏文do):記錄佛陀親口所說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別於金剛乘的密續(tantra)法教及闡釋佛陀之語的論注(Sastras)。

經乘Satrayana:經乘的證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

悉達Siddha(藏文grubthab):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

悉地Siddhis(藏文ngodrub):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

Skandha(藏文pangpa):蘊的字義為「積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等五蘊,是將物體的存在轉化為知覺的五種基本功能。

氣脈SubtleChannels(藏文tsa):氣脈指的是有氣的能量或「風」,《梵文「波若那」(Prana),藏文即「隆(Lung)」》,迴圈于其中的微細管道,而不是解剖學上的脈。

空性Sunyata(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轉**時開示外在現象、「我」或「自我」的觀念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萬法都是空性的。

密續Tantra(藏文gyu):金剛乘法教及其典籍。

十圓滿TenAssetsorEndowments(梵文dasasampada,藏文jorwachu):益於修持佛法的十種因素:生於人道、生於佛法盛傳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無極大惡業、對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傳法、值法傳世、有修行者與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識之慈悲教導。

三寶ThreeJewels(藏文konchok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赤松德讚ThrisongDeutsen(790~858AD):西藏國王,邀請偉大的印度聖者及瑜伽士至西藏,並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林」(SamyeLing)。

三藏Tri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為三藏,經藏、律藏及論藏。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論藏,佛弟子所造的論述,主體是現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闡釋或論述傳統。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為五欲故,發心念佛,地獄界也。

二、為名利故,發心念佛,餓鬼界也。

三、為眷屬故,發心念佛,畜生界也。

四、為勝他故,發心念佛,修羅界也。

五、畏惡道故,發心念佛,人法界也。

六、求天樂故,發心念佛,天法界也。

七、欣涅槃故,發心念佛,聲聞界也。

八、慕無生故,發心念佛,緣覺界也。

九、欲度他故,發心念佛,菩薩界也。

十、希成佛故,發心念佛,佛法界也。

十一、堅心念佛,地大也。

十二、喜心念佛,水大也。

十三、熱心念佛,火大也。

十四、勤心念佛,風大也。

十五、虛心念佛,空大也。

十六、靈心念佛,根大也。

十七、想心念佛,識大也。

十八、念佛旋見,眼根也。

十九、念佛反聞,耳根也。

二十、念佛轉嗅,鼻根也。

二一、念佛還嘗,舌根也。

二二、念佛攝覺,身根也。

二三、念佛逆知,意根也。

二四、念佛觀像,色塵也。

二五、念佛聽名,聲塵也。

二六、念佛染香,香塵也。

二七、念佛有味,味塵也。

二八、念佛光嚴,觸塵也。

二九、念佛觀想,法塵也。

三十、眼不別色,眼識念佛也。

三一、耳不別聲,耳識念佛也。

三二、鼻不別香,鼻識念佛也。

三三、舌不別味,舌識念佛也。

三四、身不別觸,身識念佛也。

三五、意不別法,意識念佛也。

三六、怖生死苦,苦諦念佛也。

三七、息諸惑業,集諦念佛也。

三八、修戒定慧,道諦念佛也。

三九、證寂滅理,滅諦念佛也。

四十、煩惱不生,無明緣念佛也。

四一、不作諸業,行緣念佛也。

四二、不托母胎,識緣念佛也。

四三、色心斷滅,名色緣念佛也。

四四、諸根灰泯,六入緣念佛也。

四五、根塵識離,觸緣念佛也。

四六、不領前境,受緣念佛也。

四七、不貪財色,愛緣念佛也。

四八、不求塵欲,取緣念佛也。

四九、業無有成,有緣念佛也。

五十、不受後陰,生緣念佛也。

五一、空無熟壞,老死緣念佛也。

五二、一心念佛,萬緣自捨,施度也。

五三、一心念佛,諸惡自止,戒度也。

五四、一心念佛,心自柔順,忍度也。

五五、一心念佛,永不退轉,進度也。

五六、一心念佛,餘想不生,禪度也。

五七、一心念佛,正智分明,智度也。

五八、一心念佛,成正知,菩提也。

五九、一心念佛,常樂我淨,涅槃也。

六十、寂靜念佛,空如來藏也。

六一、想像念佛,不空如來藏也。

六二、圓通念佛,空不空如來藏也。

六三、日出念佛,先照時也。

六四、食時念佛,轉照初也。

六五、亭午念佛,轉照中也。

六六、晡時念佛,轉照後也。

六七、日沒念佛,還照時也。

六八、念心外佛,小教也。

六九、念心內佛,始教也。

七十、念即心佛,終教也。

七一、念非心佛,頓教也。

七二、念普融佛,圓教也。

七三、有佛有心,淨念相繼,事法界也。

七四、無佛無心,不假方便,理法界也。

七五、念佛念心,入無生忍,事理無礙法界也。

七六、若佛若心,含無盡,事事無礙法界也。

七七、一念佛門,含無盡義,總相也。

七八、四五義門,非一念佛,別相也。

七九、十六觀等,同成念佛,同相也。

八十、依報清淨,非正莊嚴,異相也。

八一、念佛一門,攬諸義成,成相也。

八二、四種五種,各住自位,壞相也。

八三、依正功德,念佛便周,同時具足相應門也。

八四、周諸法,不離念佛,廣狹自在無礙門也。

八五、一根念佛,六根都攝,一多相容不同門也。

八六、念佛三昧,即一切法,諸法相即自在門也。

八七、正念佛時,餘門不現,秘密隱顯俱成門也。

八八、此念佛門,一切齊攝,微細相容安立門也。

八九、五種念佛,互攝重重,因陀羅網境界門也。

九十、見念佛門,即見無盡,托事顯法生解門也。

九一、前後念佛,不異當念,十世隔法異成門也。

九二、念佛一法,帶無盡法,主伴圓明具德門也。

九三、念自心佛,本覺也。

九四、念佛信心,始覺中名字也。

九五、念佛解心,始覺中相似也。

九六、念佛證心,始覺中分證也。

九七、念佛成佛,究竟覺也。

九八、當念佛時,寂寞無為,法身佛也。

九九、當念佛時,無德不具,報身佛也。

一百、當念佛時,凡聖并欣,化身佛也。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祇是由於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大乘。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法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捨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不願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從佛教的分佈來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於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雜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麼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了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台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於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事實上,天臺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於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並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去過,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能為但眾生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藥,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藥,佛陀也是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嚮導,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

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眾們僅對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於見佛敬佛,否則,雖然覲見了當時的佛陀,也等於沒有見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祇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而不是幻術家及魔術師,他用不著騙人家說「代人贖罪」,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並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原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

因為,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信佛之後,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永久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釋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道釋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並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覺,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動物。薩埵是覺悟的有情,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惡的人,稱為「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彫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緣一詞,本極莊嚴,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因緣,即為化緣,即為化度眾生的因緣。教化眾生度過生死大海,便是化緣。如來入滅之時,還說「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也就是說:佛為化緣而來世間成佛,佛雖入滅,化緣未絕。此一尚未完滿的化緣,有待後世的佛子來繼續完成。

佛因化緣而現,佛子亦皆有其化緣,故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五中,有如此的記載:「時舍利子,為『化緣』故,便往婆羅門家,頻頻到彼。夫婦皆來,請受三皈五戒。」後來並將他們的兒子,捨給舍利子出家為侍者。又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三中,亦有如此的記載:「鄔陀夷觀知彼婦,『化緣』時至。持衣鉢,到彼家……因為說法,便獲初果。」

以此可知,所謂化緣,乃指化度的因緣。因緣這樣東西,非常微妙,如果往昔生中,未曾結過佛法的緣,即使遇到佛陀,佛陀也無可奈何,佛陀是大覺智人,但亦無法化度一個無緣的人。所以在佛陀時代,有很多不受佛度的人,竟在佛的弟子面前接受了化度。因此,佛及佛的諸大弟子,每見一個可度的人,往往總在事先以神通觀察,先看他的化緣屬誰,便由誰去化度。

現在,每一談起化緣,總會聯想到募捐上去。出家人化緣募款,往往是為起廟。這一觀念,本來也與教化因緣是一樣的。在佛陀時代,除了佛陀,其餘的大弟子們,為了僧團的四事──衣、食、臥具、醫藥,也曾向在家人去勸募,有時為了住的問題,也會勸募。但他們很少向老信徒動腦筋,他們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於方便的教化,當其接受了教化,皈依了三寶,甚至證得了聖果之後,自然會來大力施捨,所以在佛時的許多精舍,多數是由一人獨捐的。

這在中國,大陸上的許多大寺院,由一人獨捐而建者,也不乏其例。故在大陸上也有一種極其良好的古風:有些出家人,為了要在某地興建或重建一座寺院,便向當地的首富著手,即使是不信佛教,也要設法來感動他,教化他;往往是用苦行感動,比如風雪之夜,赤足踏雪,敲著木魚,唱著佛號,終夜不息。有的連續數年,才能使之受化,一旦受化之後,那就成為虔誠的大力護法。如此的化緣,始可稱為真正的化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花,又稱為荷花,在中國古代,又名為美蕖或芙蓉,生長在沼澤污泥之中。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無論在美術或是文學上,蓮花都是最經常出現,也是風貌最多彩多姿的。其實,不僅在中國,遠在上古時代,蓮花也深受西方民族的珍視,甚至被視為“生命之樹”的象徵。古希臘的傳說中,有所謂的“食蓮人”,人吃下這種蓮子之後,就會忘了一切煩憂。

蓮花在佛教中的象徵意義極為深廣,如佛陀就被稱為“人中蓮花”,是說佛陀不染著世間的煩惱、愁憂,宛如蓮花不著水;在《雜阿含經》卷四中,就以大自然花來比喻解脫的聖者,雖然生於世間但沒有染污執著;《華嚴隨疏演義鈔》說“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凈光澤色如蓮花”;《大智度論》卷八說佛菩薩以蓮花軟凈為座,示現神力。

《阿彌陀經》中記載極樂世界的人民都是從蓮花中化生,所以極樂世界又被稱為“蓮邦”。《觀無量壽經》中記載,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勢至等菩薩,安坐於寶蓮花,在眾生命終時,手持蓮臺來接引眾生。

蓮花因其潔白高雅,還象徵著佛教的教義純潔高尚。《華嚴經》說,大蓮花有四義:1.在泥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2.良性開發,如真如良性開悟,眾生若證,則自性開發;3.為群蜂所採,如真如為眾聖所用;4.有香、凈、柔軟、可愛四性,如常、樂、我、凈、涅槃四德。

《除蓋障菩薩所間經》卷第9記載,蓮花出於污泥不染,妙香廣布,令見者喜悅、吉祥,因此以蓮花比喻菩薩所修的十種善法:

1.遠離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察一切境,而不生貪愛,雖然處於五濁生死流,也無所染著,譬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染。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滅除惡業生善業,為了守護身、口、意三業的清凈,而不與絲毫之惡共俱,譬如蓮花即使只是一點微滴之水也不會停留在花上。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堅持一切戒律而無毀犯,由於此戒能滅除身口之惡,如同香能除去糞穢的臭氣,就像蓮花妙香廣布,遠近皆聞。

4.本體清凈。菩薩雖然處於五濁惡世之中,但持戒的緣故,得使身心清凈無有染著,就像蓮花雖然處於污泥中,但是自然潔凈而無染著。

5.面相熙怡。菩薩的心常安住禪悅,諸相圓滿,使見者都心生歡喜,就像蓮花開放時,使一切見者都心生喜悅。

6.柔軟不澀。菩薩修習慈善之行,但是於諸法也無所滯礙,所以體常清凈,柔軟細妙而不粗澀,就像蓮花體性柔軟潤澤。

7.見者皆吉。菩薩的善行成就,形象莊嚴美妙,見者皆獲吉祥,就像蓮花芬馥美妙,使見者及夢見者皆吉祥。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莊嚴具足,就像蓮花開敷,花果具足。

9.成熟清凈。菩薩妙果圓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見聞者,皆得六根清凈,就像蓮花成熟,如果有人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亦得清凈。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時,一切天人皆喜悅音樂護持,因為了知菩薩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就像蓮花初生時雖然尚未見花,但是眾人都生起已有的蓮花之想。

此外,袈裟也稱為蓮花衣、蓮花服,及取蓮花清凈無染之義。在《釋氏要覽》卷上中說:“袈裟名雜染服,……又名蓮花衣,謂不為淤泥染故。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世俗一般人的想法,大多以為學佛和人生沒有什麼關系,甚至認為學佛有礙於前途和事業。他們既不會認認真地去了解佛教的內容,也不肯學習佛門的典籍,只是憑著自己的狹隘意識,根據一些道聽途說的傳聞,把牛鬼蛇神的愚妄行為,統統納入佛教,於是自己鑄成一種牢不可破的成見。有些知識分子,雖也偶然閱讀佛門論著,又是淺嘗即止,仍然打不破自己狹隘意識的牢籠,一樣為自己錯廖的成見所束縛。所以有些人,指佛法列入世俗的哲學領域,當作一般學術研究,完全以已意而曲解佛法。其次有些,視學佛為老年人的消閒活動,借念經拜佛,打發寂寞無聊的餘年,或作為逃避現實的精神寄託所。至於視學佛為消極悲觀的迷信行為,就更是大有人在了。實在說以上種種觀念只能表露各自的低劣認識,與佛法了不相干,佛教根本不是他們想像中那麼回事。

佛陀說法的目的,意旨在使眾生轉迷為悟,同登覺岸,共證菩提大道,貴在依教奉行。一個佛教徒研究佛學,是為了使自己的修持如法如理,並非為滿足求知欲。佛陀的教法,絕不是世俗的所謂什麼思想,而是親證親見後的如實而說。世俗的所謂思想,在佛經上說,乃是第六意識的產物,是妄非真,所以在佛教的經典上,從未見思想一詞。佛陀每次說法,都一再反覆聲明,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因為是如實而說,故任何人不得隨意增減一字,也決不可以私意加以推測,否則必會差之毫釐,廖以千裡。人,雖可以不信佛,但誰也逃不出佛法的範疇,照著佛陀所說的去實踐篤行,就可以離苦得樂,反其道而行必永劫沉淪苦海,無有了期。比較深的道理,且置不談,本文謹就佛陀所示的十善業道。來談談佛教與人生的關系。

一個人生到這世間來,必須具備作一個人的條件,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人格。至於人格的標準,雖然東西不同,各家有異,大體上說,不過是高低之差,詳略之別。如儒家有儒家的標準,這可以孟子的一段話來代表。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善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缺此四端,其行為心性,則似禽獸。所以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這些可以說就是儒家的人格標準(四維八德,就在這一標準內泥沙之列),若能完全依之實踐,無欠無缺,以儒家的標準來衡量,就是完人。孔夫子因為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後世尊為聖人,奉為萬世師表。佛教的人格標準是什麼呢?我們就以十善行來代表,這就是佛教的德行,做人的道德標準,依之實踐,就可完成人格。從因果上說,可得升天的果報,最低限度,不會失卻人身,在現世講,可視為完人。這十善業道,具體而簡明,人人能知能解,可證可行,沒有高深莫測的玄談,也扯不上迷信不迷信的譏評,平平實實,只在想不想做個堂堂正正的人,肯不肯行而已。

佛法固然有高深的部分,但也有通俗的部分,所謂高深,也不是故意要說得神秘,使人不易了解,而是宇宙人生太複雜,太神秘了,一來就使人不易理解;以至聽了佛談宇宙人生種種學問時,就認為玄少、離奇,其實也是很通俗的。比如我們對一個從未接觸現代文明的山野愚夫,跟他說現在坐在客廳裡,可以看到十萬裡外的人物活動,即不是太玄了麼?如果和研究電子的人談此事,那就不希奇了。有人認為佛法太玄妙了,也是這個道理。現在不談電視機的事,就來談平凡的十善行吧!雖然很平凡,但與我們一生處世做人,立功創業,卻有著密切的關系。假使人人都能奉行十善,不但人人都可安樂一生,而鑄成完美的人格,且可以使人類趨於和諧,真正進入世界大同境地。

什麼是佛教呢?四句偈就可括盡無遺,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照一般的解釋,第一句是教人自修自身,使不犯過惡,第二句是教人不但不犯過惡,還要積極的奉行行眾善,第三句可說是目的。人為什麼不肯止惡行善,牽涉的問題就多了,才勞我佛嘮嘮叨叨說了四十九年。若人一聞“眾善”,就能“奉行”,則不須如許囉唆,能眾善奉行,自可達到“凈意”的目的。此偈所稱的“眾善”歸納起來,就是本文說的十善。

《海龍王經》上說:“諸善法者,是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薩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各為根本依處,謂十善也”。什麼是十善業?就是永不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邪見等十種惡行。即使依字面上的意義來說,都是人人應該永離。離此十惡,可以說是做為一個人的基本條件,豈止佛教徒為然。近代高僧太虛大師說:“學佛先從做人起”。又偈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可知學佛,就是學習如何做一個完美的人,做人做到究竟圓滿處,就是佛了。

世間其他學說或宗教,雖各有他的人格標準,但或多或少,仍有欠缺,或嫌籠統而難以遵循,或嫌簡略而不究竟,欲求圓滿究竟,明確具體而又可遵循,則惟有佛教的十善。這不僅是佛弟子力求實踐的至道,凡有的向上,欲求得完美人品者,皆當奉人生指南。現在僅就世間常情,依次略加論述如下,看看它和人生的關系是如何的密切。

永離殺生:斷眾生命,名曰殺生,不一定指用刀槍等兇器而說,就是墮胎、自殺等等,都是殺生的罪行。如果說不可殺人,這是世人都能首肯的,若要人不殺害任何動物,就有很多人不肯接受了。實在依是非的標準來說,佛陀的教示,絕對正確,而人類所持的反對理由,則純是從自身的利害觀點上立論,而不知與一切動物,同是血氣之屬,皆有好生惡死之情,況殺害一物與殺害一人的心,是相同的。心性慈祥的人,不但不肯殺人,也決不肯任意傷殘物命,平時素好肆意傷害物命的人,必是心地殘忍,性情戾之輩。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可證不殺生,是順著人的本性立戒,人之所以亡失本性,乃因貪嗔癡三毒所致。若人人能斷殺生,則社會上不但不會發生兇殺案件,世間也不會再有刀兵劫了。從因果上看,殺生害命,更是殘忍已極,慘絕人,因為你所殺害的,也許是過去父母,多生眷屬,況眾生皆有佛性,將來皆當成佛,我佛弟子,深知因果,故不肯輕動殺機。

永離偷盜:依佛法的定義,凡不與而取他物,總皆名盜,如偷、劫、騙、迫脅、論詐,以至賭博、逃稅、貪污等等,無不在偷盜含義之內。如上說種種,無論就世法佛法的觀點來看,都是一種罪行,凡犯偷盜罪行者,不但為世人所不齒,國法也是所不容的。因其能使社會不安,人心不寧,甚或使人因失財而喪命,或導致他人家庭破敗,眷屬失和。偷盜的罪惡,僅次於殺生,所以有些國家,對盜竊犯,治罪特重,例如在沙烏地阿拉伯,凡犯盜竊罪的,不訟取財多少,都要砍頭斷足,決不寬貸。足證偷盜行為,是人皆厭惡的,一個人無論在任何貧困的境遇中,都不應起偷盜的念頭,存心去偷取他人的財物。若人人能以此自持,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安寧社會,不是就可實現了麼?

永離邪淫:所謂邪淫,就是夫妻以外的淫行,夫妻之間的正常關系,為世人所公認,當不致造成造成罪惡。男女居室,乃人之大集體化,古賢人家也在所不免。《中庸》上說:“君了之道,造端乎夫婦”。夫義自然婦順,家庭一定和樂,家政也必井井有條,兒女自然恭敬孝順。我們看現代社會上許多不良少年,絕大多數是出自問題家庭。家庭所以發生糾紛,又多起於夫婦的失和。夫妻失和的原因,大多不外丈夫在外拈花惹草,或是妻子別有所歡,以至社會上許多兇殺鬥毆案件,直接間接,或多或少,都與男女間的不正當關系有牽連。俗語也有“十場人命九場姦”的說法,我們知道,夫妻雙方,任何一方,若有不忠於對方的邪淫行為,這個家必難美滿,小則吵吵鬧鬧,大則夫妻離異,慘則造成人命悲劇,甚至有將稚子幼女,同歸於盡者,真是慘絕人,夫妻雙方,都會痙不堪。所以自來聖賢,對於夫妻之道,都很重視,我佛是一切智者,看得更清楚,故特別教人除卻正常夫妻關系,切不可有邪淫的念頭,將永斷邪淫,列為十善之一,可見佛陀對夫妻關系的重視。

永離妄語:人生在世,除了啞巴,不能不說話,但應該說真實話,不可以慌言欺人。所謂妄語,就是言不符實,比如見說未見,不知說知,甚至指鹿為馬,顛倒是非,或發誑言,都是妄語,皆是應當戒絕的。須知一句話說出了口,就入聽者之耳,是應該先考慮後果的,切不可胡說亂道,徒逞口舌之能。我們知道,世間有多少是非恩怨,都是由妄語所造成,對自己來說,謊話說多了,也會喪失信用,於人於己,兩皆不利而有害,所以佛陀特別告誡眾生,要永離妄語。

永離兩舌:人只有一條舌,為何要永離兩舌呢?佛法上所謂兩舌,意思是指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一類的兩面話,這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猜疑不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有人從中挑撥、搬弄,以致好友成分,夫妻反目,父子不和,所在多有。大則可以掀起國際風波,導致戰爭,由是使得人情冷落,社會不安,人若處在一個互相猜疑彼此不能信任的社會裡,那該有多麼苦惱?我佛深知這是種很大的罪惡,所以教人永離。

永離惡口:這是指口出惡言之意,凡用粗鄙惡毒的污穢語罵人,佛法上都叫做惡口,俗語說:“相罵沒有好言”。誰都知道,兩人相罵,目的都是在使對方聽到後很難受,使對方感到很痛苦,所以必盡可能選擇刻毒的詞句,企圖刺傷對方的心。以致由言語的相罵,造成大禍的,不知多少。小則個人喪身失命,大則引發國際戰爭的,古今也不乏例證,所誤傷人一語,勝如刀割。以前諸葛亮罵死王朗,氣死周瑜,都是語言之力。一個人出語傷人,難道可以不謹慎嗎?粗言惡語罵,大多是兩敗俱傷之局,實在是一種辱身敗德的惡行,所以佛陀教誡眾生,千萬不要惡語傷人。

永離綺語:綺語就是一些沒有意義的閒話,諸如嬉笑戲謔的俏皮話之類,以及引人想入非非的淫詞艷語等等,都在綺語含義之內,一般人的想法,認為這是無傷大雅的,其實不然。世間多少糾紛起因閒話,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聊,使鄰裡之間,生出多少是非恩怨;淫詞艷語,使多少人走入罪惡之途,戲言結怨、笑謔致禍耽誤尤甚。況閒談戲謔,浪費時光與精神,耽誤正業,孔夫子也曾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以哉!”可知綺語,也是一種罪過,人人都該當戒絕,所以不茍言笑,也是受人讚揚的一種美德。

永離貪慾:前面所說七善,是屬身口方面的,有形可見,有事象中說,只要堅守,是比較容易做得到的。從永離貪慾起三業,是屬於心意方面的,這就全仗自我省察。因貪念起時,別人無從覺察,唯我自知,及至形之一外,可能大錯已經鑄成,早已收鞭不及了。貪慾是萬惡之源,佛陀將它列為三毒貪癡之首,可以說含欲若除,一切過患自絕。前面所說的殺生、偷盜等過惡,都是由貪念而起,貪心強烈的人,終生必定痛苦不堪,很少樂趣。俗話說:“欲壑難填”。一個人若永遠得不到滿足,不是永遠痛苦麼?經上說:“所欲若不遂,惱懷如中箭”。如佛陀告訴世人說:“汝等若欲脫諸苦惱,常觀知足之法。知足之人,雖貧猶富,不知足者,雖富猶貧”。古德說,“知足常樂”。依世是常情來說,多少喪身敗德的行為,傷天害理的勾當,以及國際間的紛爭,無不是由貪慾而來。所以佛陀告訴世人,應該遠離貪慾,若人人能淡泊知足,自然社會和樂,國家安寧,天下太平。

永離嗔:就是一般民說的發脾氣。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好不發脾氣,最低限度,也要盡可能少發脾氣。如果非發脾氣不可,也要力求發得恰當,千萬不可喜怒無常,如武王一息怒而安樂天下之民,當然是可以的。須知一個明智而有涵養工夫的人,是很難見到他脾氣的。俗話說:“蠢人多怒”。可見動輒發脾氣的人,大多比較愚昧粗鄙,事實上即使原本是個聰明人,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也會變得很愚蠢,經上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科:“嗔火能燒功德林”。我們看,當一個人在盛怒的時候,不該做的他做了,不該說的他說了,理智全失,那兇狠粗野的形狀,簡直像頭兇猛的野獸,人見人畏。如若不信,當自己發脾氣的時候,不妨對鏡一照,恐怕自己都不認得自己,看了那副醜惡的爭相,也許可使自己慚愧無地,怒氣全消。我們可以仔細去體察,大凡人發脾氣的時候,全身血管都會膨脹,所以面紅脖子粗,心中好象火燒,渾身神經緊張,四肢顫抖,有的人甚至因氣往上衝,急得連話都說不出來,所致訴諸暴力者,比比皆是。發脾氣,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益的。這嗔心,實在是人生德行上的矛,人人都應該遠離的。

永離邪見:邪見是指思想的錯誤,觀念的乖廖,經上說:“寧可破戒,不可破見”。一個人如果思想錯誤,觀念廖,他的行為一定偏激乖張,小則影響個人的生命前途,禍及親族社會;大則危害世界人類,難以收拾。邪見最大的禍患,莫如抹開煞因果法則,因為這是宇宙間的真理,事實具在,人若不信因果,則社會秩序難以維持,人類也不會再有向上的心志。現在貪污、劫奪、欺詐、盜竊、兇殺案件的日益增多,就是否定因果的緣故,人再也不須顧及什麼人格道德,竟以投機取巧等不正當的手段,只求滿足個人的私欲,以致弄得心人惶惶,社會不安。但到底有沒有因果呢?請看佛經上處處談及因果報應的故事,這就是最好的答案,邪見之為禍,不但誤人,實也害己,凡是人,都該遠離。

以上所談的十種善業,不過是依照世法略加分析解說,若能依之奮勉力行,必可成為一個人人敬愛的賢人君子,若想建立功業,將無往而不利,到處受人歡迎。最低限度,也可使自己快樂一生,成為一個俯仰無愧的完人。如依佛法來說,就更不止此了。

現在是物質文明發達的的時代,人的享受慾望,越提越高,貪慾越演越強烈,大多只知在物質上去尋求滿足,追求快樂,而不知物質享受之外,還有更高尚的東西存在。人人為物質所奴役,結果誰也沒有真正的快樂,誰也不會得到滿足,反使社會充滿乖戾的氣氛,世界瀰漫著火藥的味道,大多苦在心頭,人心惶惶不安。若想人類社會真正和諧和安樂,唯有弘揚我佛十善業行,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昔廬山慧遠大師說:“十善業行,若以能從一家一鄉推行到一國,立可成為凡淳俗美,刑息政清的清靜國家”。若能弘揚於世界,當可成為美滿和諧的大同世界。因為凡本著十善立身處世的人,心地一定光明聖潔,性情必定柔和溫良,決不會去與人相爭相奪更不會作姦犯科。果能人人如此,社會自然安寧,國家自然祥和。現在世界上所以相爭相殺,巧取毫奪,病因就在大多數人都是十惡發展,才使世界亂到今日這個樣子,人心墮落到如此境地。我們可以說,十善業行,不但是佛弟應該努力的標準,實是人類應該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若能人人依教奉行,這個世界當下就可變為清凈的樂土。這種境地,想來大家都是可以明白的。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

我們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寶。我們平常一般講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佛

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師釋迦牟尼佛,更應該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信我們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這樣來信佛,我們信佛的這個信念才能夠真正堅定不移。信仰釋迦牟尼佛,是我們信佛的根本。因為沒有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教化,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來信佛,要來求解脫。所以,應以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做為我們信佛的根本,做為我們修行的本尊。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創立了兩大法門,一是彌陀淨土,一是藥師淨土。沒有釋迦牟尼佛的宣說,我們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彌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裏有個殊勝的極樂世界。我們眾生通過憶佛、念佛,將來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信阿彌陀佛。

我們學藥師法門的,還有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世界的佛。根據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願願都是要解除眾生的苦惱,莊嚴我們這個世界,把我們這個世界建設成像藥師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樣。

我們要想求得身心淨化,身體健康,少病少惱,就要修藥師法門。通過修福修慧、淨化心靈,我們在現身當世之中,就能得到一個平安幸福、光明灑脫及自利利他的人生。我們修藥師法門,同樣可以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修藥師法門的同時也可以修彌陀淨土,把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資糧,都回向到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一方面是要我們心心念念憶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們積聚福德智慧資糧。

(二)信法

信法,比信佛在某種意義上講更加重要。因為,諸佛世尊從法化生,沒有法就沒有佛,也就沒有僧。當然,如果沒有佛的親證,沒有佛的宣說,法雖然存在,但卻沒有人能宣說出來。法是永恆的,法是真理,法是規律,法是我們能夠親證的一種客觀存在。法表現在本體方面,它是我們親證的一種境界;表現為語言文字,那就是經典,一切的經典表現為思維方式,那就是一種思想體系,這些都是法的內容。具體到我們現在所信的法,有四諦法、十二因緣法,有四攝法、六度法,乃至廣說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些法門既包括親證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親證的境界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因為只有路走對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夠得到實證。

信法,我們首先就要珍視法,尊重法,使記載著法的經典不散失,不被遺忘;使法的傳播不斷層,不後繼無人。

為什麼法這麼重要呢?因為我們信佛也好,信僧也好,終歸都要依法而證解脫。佛是親證法的導師,僧是依法修行的善友,或者說是弘揚佛法的善知識,所以法是中心。在過去是講佛法,很少講佛學,也很少講佛教,現在時代不斷發展,和其他的宗教並列而稱,所以才有佛教這個辭彙。

(三)信僧

僧,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指十方賢聖僧。指證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羅漢,即賢僧聖僧、菩薩僧。雖然我們知道信仰僧的標準很嚴、很高,但在末法時期,這樣的賢僧聖僧可以說是越來越少。儘管目前多數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淨,我們就可以皈依。所以,我們皈依三寶,也要皈依清淨福田僧。沒有清淨福田僧主持、弘揚佛法,我們同樣不可能來親近三寶,修學佛法,發出離心。

我們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個要點,就是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我們信佛,就是三寶弟子。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寶。因為佛、法、僧這三者,都是世間非常稀有難得的無上之寶。得到了這個無上之寶,就能夠解除我們身心種種的痛苦和煩惱,就能夠解除我們生命深處的貧困,從而使我們的生命真正富足起來。這種生命的富足,比起錢財的富有更為重要。因為錢財的富有是有形的,它總是有限量的,暫時得到了,很快又會失去。而佛、法、僧這種能使我們生命富足起來的法寶,一旦我們得到了以後,是永遠不會失去的。它對我們未來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間任何有形的珍寶都無法相比的,所以是寶。

佛、法、僧三寶,就是以佛為師,佛是我們的導師;以法為藥,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煩惱、無明等等病,所以我們要吃藥,吃法藥;以僧為友,清淨福田僧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道友、我們的善友,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要以僧為友。我們信佛的人,都要受皈依,拜師父。然而,我們不僅僅只是皈依了一個他師父,把他做為唯一的皈依處,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淨福田僧。

二、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

第二個方面,我們要信因果,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我們的信仰是不是正確,是不是堅定,是正信還是迷信,是正信還是邪信,是正見還是邪見,就是以信不信因果為準繩。

不管是佛法還是世法,處處都體現因果的規律、因果的原則、因果的道理。世間的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間一切因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現在為主,回憶過去的歷史,就是過去世;展望未來的歷史,就是未來世,就是來世。三世,既在我們一念當中,也在一期生命的當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過程當中。

如果我們以現在為基點,回憶我們過去的事,把它當作過去世,我們對我們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把未來世當作明天、後天、大後天來看,我們對來世、再來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凡夫總是把我們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後世孤立起來,認為我們生命的產生、生命的出現是偶然現象,是沒有前生後世的因果聯繫。這不對,因為任何東西的產生,都有前因後果。一粒豆子種下去,它會發芽、生根,最後開花結果,然後,這個豆子再無限地往後傳。你說它的基因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也就是說生命最初的能量是從哪裡產生的呢?可以追溯到無始無終的過去,但卻找不到開始的時候。我們展望它無盡無盡的未來,也找不到它結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們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種演變,是否能與整個的生命現象截然分開?是否有一個絕對的開始或斷然的結束呢?從一期生命的生死現象來看,好像是有一個截然分開的界限。實際上,生命的開始不是刹那間就生,生命的結束也不是刹那間就死。生命整個的過程,不過是一個生生滅滅代謝不已的過程,沒有一個絕對的生,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死。而從無始的生命長河來看,一期生命不過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種形式;死,不過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期生命的開始而已。

每一期生命的生死,每一眾生的生死,做為生命的一種生滅現象,沒有任何形式上的不同,都逃不脫有生必有死這一必然的因果律。但每一期生命的形式,每一眾生的生命形式,卻是各不相同,乃至差異懸殊。是什麼因素造成這樣的差異呢?就是因果業力的作用。因果業力,這是生命運轉的一個最基本的牽引力量。

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由佛、菩薩規定的,更不是由天神來規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規定的,我們自己完全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怎麼樣掌握呢?就看我們如何來種因,就在於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當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們的命運,開拓我們的未來,不要去管前因,總為過去的錯誤而懊惱,也不要去計較後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們當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們當下的所做所為。當下因種好了,結果自然會好。所以說決定命運者在自己。很多人對這個道理信得不真,以為我們的命運可以操縱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們的命運由佛、菩薩來安排。不是這樣!我們的命運歸根結底是我們自己安排的。那麼,怎樣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呢?那就要靠我們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們在修行中判斷一切是非、善惡的眼目。

三、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

第三個方面,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為三部分,所謂持戒、修定、證慧。戒是什麼呢?戒好像是我們的兩條腿、兩隻腳一樣,我們要從煩惱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脫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沒有戒律,沒有道德的約束,不遵守道德準則,要想解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個沒有道德的人,能是一個高尚的人嗎?能夠得到眾生的信賴嗎?能夠成就世出世間的大事業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準則是什麼呢?就是戒。佛教根據不同層次的信仰,不同層次的人群,規定有不同層次的應該遵守的戒條,有了戒才能夠修定,有了定才能夠把持得住。所以說戒是足,就像我們的兩隻腳,能夠從此岸邁到彼岸。如果我們是一個行為非常放蕩不檢點的人,你說能夠坐在那裏入定,能夠修四禪八定嗎?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們的身軀,那就意味著我們的戒足是和定身聯繫在一起的。有了身軀,有了兩足,我們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為眼目。智慧在佛經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們才能夠有抉擇是非、善惡的能力,才能夠有達到彼岸的明確方向。

四、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

正信的第四點,就是要求解脫。我們修行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淨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術語來講,就是要達到解脫的目的。解脫有種種的路向,有聲聞、菩薩、佛,這是我們修行求解脫的最崇高的目標,是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嚮往的最究竟的歸宿。

解脫什麼呢?解脫煩惱,解脫無明,解脫我們的種種業障。我們不能解脫,就是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無明、煩惱、業障。有無明就起煩惱,有煩惱就造業,就不能得解脫。我們要通過戒、定、慧的修行來求得解脫。

就我們現在修行的方法來講,大部分人是修淨土法門。它是求解脫的一種最殊勝、最方便的法門。修行淨土法門,就是要真正使我們嚮往淨土的這種意念時時刻刻不要間斷,即《阿彌陀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怎樣才能一心不亂呢?那就需要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處世的分分秒秒當中,不忘憶佛、念佛,只有這樣強化我們的意念,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到解脫。假如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堅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意念,強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脫,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不管是年輕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還是女居士,都要樹立並堅定起在這一輩子就要得到解脫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夠解脫,也不必等我們臨命終時的那一刻再來驗證,如果那樣,就太遲了。

我們平常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才有解脫的把握呢?至少在我們醒著的時候,能夠不間斷地憶佛、念佛;在任何險惡的環境之下,能夠自己作得了主。那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才會成為可能。我們提倡生活禪,就是要把修行的範圍擴大到我們生活的一切領域,也就不會使我們的修行僅僅局限於一個禮拜到寺裏來一次,初一、十五到寺裏來一次,早晚在佛、菩薩像前燒三支香,磕三個頭,或者念一段經。當然,這樣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夠不夠呢?不夠。這樣做能不能得到解脫呢?我想,如果不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脫,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想求解脫、求往生極樂,就要在現實生活當中把我們的身心性命安定下來,要這樣下大決心來修行,才不辜負我們得聞佛法這一無上殊勝的因緣。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身難得,光陰很快就過去了,努力念,不可浪費時光。一有閒空,趕快念佛。最少要定早晚二課,定時也好,定數也好,漸漸增加。不過一開始,不要定太多,念不到就會苦心,所以不要貪多,每日要念。發心修行最重要是要發恒常心,天天這樣做,每天一樣,定課每日要做,一日沒有做就會痛苦。就像吃飯一樣,一日吃三餐,一餐吃二碗,三餐就六碗。不能說:那麼麻煩分三次,我一次六碗都吃進去了。可以嗎?肚子會漲破了,胃會生病,不可以!所以要分三餐吃。也不能說:我吃一餐就好!第二餐不要吃,不吃也不行,會餓,餓就沒氣力,不能辦事,修行也是一樣,法身慧命就是以修行為食。定的功課每日要做,不可懈怠。不可以說:「今天沒空,明天再來補。」吃飯就不能說:「今天沒有空,明天再來補吃。」大家曾經這樣嗎?有那種道理嗎?不可能!所以我們念佛定的功課,再忙也要念。

假定在家中沒有時間念,出外坐車,我也要念到數目足,這樣才有一定的數目。盡未來際,最少盡這一生,每日定課不可懈怠,這樣才能得到受用。不可一曝十寒,今天修,明天又沒修,這樣道力不能繼續,受用就得不到。所以定時也好、定數也好,只要每日做,這個很重要!又有一點:要鍛煉隨時隨地,隨境念佛。如何隨境念,聽到音聲就念。比例說:穿皮鞋的人,走路發出響聲,就當作打木魚,隨那聲音念佛。假定睡的時候,就隨時鐘滴答滴答聲音念佛,當作打木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尤其要睡的時候,隨時鐘聲音念佛很好,念到睡著,也不會打妄想、失眠等等的毛病。另外還有隨呼吸念佛:唐朝的飛錫大師,著述一部念佛三昧寶王論,勸人用鼻孔風作念珠,隨呼吸念佛。好處在那裏?因為人最後離開世間,是呼吸停止。你若鍛煉呼吸念佛很習慣了,鼻孔還有呼吸就會念佛。

假定散亂心很重打妄想,利用呼吸。打坐時、睡時可以,隨呼吸念,不可出聲,口合起來,隨呼吸念佛。妄想若一直來,可以用計數隨呼吸念——數息念佛。舉例說:呼吸一次,算一句阿彌陀佛,算到第十句,不要增加,一到十就好。念較久心就能靜,藉數息念佛,這也是很好的修持方法。打坐時較好,行的時候不方便,呼吸會長短不定。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正信正見

為佛弟子,不但要正信,還要正見。所謂正信,便是理信、智信。令人信仰,合乎真理,透過理智,然後啟信,謂之正信。否則便是邪信,亦即是迷信。然理信與邪信,智信與迷信的分野,可從信仰之動機,以及所信仰的物件而判斷。人信仰宗教的動機,如果是為尋求真理,瞭解人生,非為趨吉避凶,而是要理解人因何會有吉凶?非為勤求富貴,棄舍貧窮,而是要研究人因何有富貴與貧窮?非為追求物欲的享受與滿足,而是要發掘智慧,為了重建精神文明,便是正信;否則,便是迷信。動機不正的人,即使是在拜佛,也是迷信。

什麼樣的人才是“信佛”?依教奉行的人才是真正信佛。三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五戒、十善,都做到了,才是真佛弟子。

無私無求

《紅樓夢》裏,賈家敗亡的時候,原先那些巴結、趨炎附勢的人,一個都看不見了。只有劉姥姥省吃儉用,還帶著一點錢、衣服來照顧他們,這是有道義之人。這些人現在說是沒有文化水準,沒有念過書的鄉下老實人,但懂得道義。

我們要認識清楚,特別在社會上稍有名聲、地位、德望,會遇到這些情況。如果你的心不平不公,周邊的人就是你將來失敗的因素。這是古今中外都不能避免的,只有真正有智慧、有學問的人能看得出來。佛跟我們講八苦裏有“怨憎會”,有些冤家對頭都是很親近的人,都是等著機會來報復。用什麼方法能將“怨憎會”解除?公正、平等、廉明、廉潔,完全用智慧去觀察,用智慧來處理。

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這是大福,無量無邊的福報。斷惡修善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機會,佛法講緣分。機會稍縱即逝,掌握不住,再遇到不容易。

人的信仰,有了正確的動機,還要充份理解所信仰的物件,如果僅憑一時之高興,或情感的衝動,而盲從附和,人云亦云,何止迷信,徒勞無益,墮落邪道,實在不幸。然則,學佛的人,豈可不慎?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生於人間,長於人間,覺悟成佛都在人間。既有歷史可考證,還有聖跡可尋覓。絕不是信徒幻想出來的人物。當日釋尊,徹底覺悟人生真諦,宇宙原理之後,即本其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的精神,將自己所覺悟之真理,及發掘真理的經驗與方法,告訴世人,目的令世人和自己一樣,理解真理,認識人生,覺悟成佛。故先哲梁啟超說:“佛教的信仰,是理信而非迷信,是入世而非厭世,是兼善而非獨善。”

隨緣安住得大自在

飲食愈簡單,對身體愈好,生活隨緣,絕不攀緣,別人供養他的東西都拿出來供眾,自己沒有絲毫享受。已經養成一種生活習慣。所以,一切都隨緣,就得大自在。一切為眾生,決定不為自己。

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是每個正信佛弟子必須遵循的正途。不然,舍此正途而不由,反而利慾薰心,謗諸聖賢,自稱活佛,自謂有福。殊不知高級洋房,名貴汽車,鑽石,光亮皮鞋,僅人間有限有漏之福。所以,我說學佛的人,先決條件,就是正信正見。

二、深信因果

學佛的人,具備正信正見外,還要深信因果,任何人和事,皆不能超越因果範圍,即使釋尊說法四十九年,亦不外說明一切諸法的因果原理。所謂因果原理,是指宇宙萬有,莫不各有其原因及結果。例如:以天時論,日月繞須彌為因,人間分晝夜是果;寒冷為因,霜雪為果。以人事論,求學為因,知識為果;勤儉為因,富裕為果;驕奢為因,貧窮為果;善惡為因,苦樂為果。就科學言,物理則冷熱為因,縮漲為果;化學則一氧二氫為因,成水為果;在數學則以乘除為因,積商為果;在醫學,則內傷外感為因,疾病為果。以此類推,一切事的成敗興衰,一切人的富貴貧賤,無一不是由因感果。因之與果,如影隨形,絲毫不爽。

又善惡因果,通於三世。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亦可以說是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例如:今生修善或作惡,未必即生受報;而今生之禍福苦樂,亦非一定由今生所作業因所感。根據三世因果之理,人生際遇多半由於宿世業因所感;而今生所作,又能為將來引生結果之因。所以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世有善人終生坎坷,此皆宿世惡業所感,與今生作善無關;而今生之善因,仍能招感來生善果。反之,世有惡人,竟然大富大貴,此亦是夙世善因,今熟所致;今生雖作惡多端,但由於宿世善因不可沒,故受善報;而今生所作惡因,仍招未來惡報。

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其意思不同。不落因果不是沒有因果,過去造的惡不受惡報;不昧就是明瞭我受的果報,清楚知道這個果報,是過去什麼業因感得的。《高僧傳》說到安世高大師,曾經兩次來到中國,在廣州還命債,這就是不昧因果。因為他前世誤殺了眾生,這一世故意找到前世被他殺的人,跟他在一起,也被他誤殺,這個因果就結了。他為我們示現,他有這樣的神通道力,他可以避免,但是他不避免。因為這一生免了,來生也避不了,生生世世欠著,總得要還清,所謂“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

人與人之間,你想占別人的便宜,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你這一生佔便宜,來生要還人家,真正看清楚了,沒有佔便宜,也沒有吃虧的。今生你的錢財被人騙去,不要難過,你現在沒有神通、昧因果,不曉得這個前因後果。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過去世騙他,他今生騙我,這個帳歡歡喜喜結了;一種是我過去生中沒有騙他,但是他今生來騙我,這也沒有關係,來生他會還我。這有什麼好憂愁的!你生活在這個世間,快快樂樂、歡歡喜喜,沒有吃虧,也沒有上當,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通三世,要明白這個道理。

六祖大師說:“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學佛的人,明乎此理,面對逆境,自可釋然,不致怨天尤人,或懷疑因果不昧之理。“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但因的種子雖不亡,然助長種子的緣仍然可以改變。

例如:一粒種子的生長,必須憑藉水土陽光,人工肥料,拔草灌慨,種種助緣。種子是因,水土等是助緣。種有優劣,緣有好壞;種優助緣又好,便是好因好緣,成果必好。若然好因遇壞緣,結果自然不同。反之,種子雖劣,若得良緣相助,結果亦不壞。最忌壞因又遇壞緣,則結果實在不堪設想。同樣道理,人今生的善惡與勤懈,固然可以作為未來感果的親因,然亦可以影響現在由宿業所感的果報。。

三、精勤修學

學佛的人,信仰三寶,親近善知識,獲得正信正見,深信因果之後,應當繼之以實踐,勤修佛道,以謀求解行並進。否則,能解不能行,如人說食數寶,徒有虛名,枉受信施。無常一到,果報難逃,能不謹慎,自我警惕?然修行的起點,便是持戒。因為戒,是諸佛的本源,是行菩薩道的根本,亦是超凡入聖,進取菩提的基地。佛告阿難,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當以戒為師。可見戒之于佛弟子,何等的重要!

有人說:“我們常常用可貴的眼睛在看周遭的垃圾,撿別人的垃圾放在自己的內心裏,撿久了以後,整個內心像垃圾筒一樣發臭,而阻礙了自己與清淨大海眾菩薩的相會。”

至於在家學佛的人,亦應該將所知所學的佛法,付之於實踐。從實踐中獲得學佛的利益,從實踐中,顯出學佛的精神。雖然,在家佛弟子,為照顧家庭,未能徹底自我犧牲,廣行菩薩道,但最低限度,應嚴守五戒,力行十善,以奠定做人基礎。然後,早晚定時修習佛法,誦經禮佛,或參禪念佛。只要持之以恆,必然得益。我認為在家學佛,理解未深,用心不專,戒行未淨,最好是念佛,即使喜歡參禪,亦要禪淨兼修。不然,定境現前,不知邪正,妄想執著,即為魔所乘,十分危險。若能禪淨雙修,憑佛力加被,魔不能侵。臨命終時,又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免受輪回之苦,何樂而不為呢?

福德的培植

褔德的內容,雖然包括世出世間各種不同的福,但其中最殊勝的,該是佛道無上的福,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佛道之福;反而貪戀世間短暫的名利財富;在日常生活中,誰不喜愛金錢、地位、健康、壽命,平安與快樂?誰不渴望五福臨門?可惜追求幸福人,卻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種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來收穫?所以佛陀勸導我們,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還要種福,惜福,不斷散播幸福的種子,然後才有幸福的收穫。

何謂修福?修福,是指我們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學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大乘法門,所得的福報。因為我們受持五戒,不殺生而仁慈愛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盜而義利群眾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禮節是修福,不妄語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提高理智,處世做事,自他兼利,當然是在修福。而身不殺、不盜、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是口修福;心不貪、不嗔、不癡,是心修福。若能運用清淨的身心,實踐六度萬行,自覺覺他,利已利人,更是修福。

進入佛門,禮佛念佛,可以滅罪生福;誦經拜懺,也可以滅罪生福;佈施財物,供養三寶,更是修福,而且積福。或在佛門執役服勞,清潔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澆花,掃地洗地,無一不是在修福、積福。可是很多人都不懂修福,來到佛門,除了燒香求佛保祐,多多賜福外,不是希望住持特別招待,就是貪取佛門一點東西帶回去,供給家人共用,以為這樣,就可以闔家老少平安。殊不知僅此一念貪心,已經犯了侵損常住的罪過而不自覺。結果,求福反而損福,實在可惜。原因是佛門的東西,屬於十方常住物,不但在家佛弟子不可以侵犯,否則,便犯了偷盜罪中最重的罪,若不懺悔,必墮惡道。

何謂種福?種是種植,例如農夫,將植物種子,種在田地上,經過一番耕耘,必有一定的收穫。同樣,種福就是把幸福的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加以努力灌溉,自然開幸福的花,結幸福的果。甚麼是幸福的種子?福田又是甚麼?答案是:“佈施”就是幸福種子;“三寶”就是福田。我們將佈施的福德種子,種在三寶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報隨身。因為佈施是眾善之門,六度之首,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報,皆從佈施中來。

佈施的種類很多,用自己的財物與眾人分享,是財佈施;用知識技能教導他人,或演講佛法,教化眾生,是法佈施;見義勇為,保障他人生命財產的安全,是無畏施。

用友善親切的眼睛看人,用敬愛的態度,注視父母師長,是好眼佈施。態度懇切,微笑對人,是容顏佈施。讚歎三寶,歌頌父母,善言教化眾生,鼓勵他人向上,勸導他人學佛,都是言辭佈施。在佛門盡點義務,或對父母師長執役服務,或無條件幫助別人,是身行佈施。見人困苦,心生憐憫;見人佈施,心生歡喜;見人學佛,讚歎隨喜;見父母師長,恭敬尊重,是心意佈施。敬老尊賢,舟車讓坐,居家讓床,是床座佈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給父母師長居住,是房舍佈施。

修理佛寺、佛塔、佛經、佛像是佈施;在佛前燃燈、燒香、獻花是佈施;以花果樹木,供養佛門是佈施;清理佛殿,整理僧房是佈施;在佛門種花拔草,清除雜物是佈施;吸塵掃地,煮齋供眾是佈施;講經,弘法也是佈施。總之,在佛教團體,或在公眾場所,盡一切義務都是佈施。只要我們發心,隨時隨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體力,智力,財力,物力實行佈施。我們將佈施的福德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會開幸福的花,結幸福的果,就是種福。

甚麼是福田?在梵網經中,佛說福田有八種:一佛,二聖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闍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歸納而言,不出三種。佛、聖人、僧眾,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闍梨、以及父母是報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殘障人士,以及貧苦群眾,是貧窮福田,又名悲田。我們用尊重恭敬的心,佈施供養佛、僧、及一切聖人,是在功德福田種福。用孝順報恩的心,佈施供養父母師長,是在報恩福田種福。用悲憫同情的心,佈施病人,救濟貧苦大眾,協助殘障人士,是在貧窮福田種福。無論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種福,都應該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佈施。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與佈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護,不可隨便浪費已經擁有的福報,還要不斷播種,繼續努力,以免福盡還墮。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可惜現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貪慕虛榮,講究排場,揮金如土,不知節約。今日用盡,明日求人,求不得時,則生怨恨。甚至為了財富的佔有,不惜謀害親人,殺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損福、折福,簡直是罪大惡極。

所以,我們除了修福、種福、惜福之外,還要修慧。因為有智慧,才懂得運用金錢來修福,種福,更懂得惜福,這就是佛者應有的態度。

蓮心悲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